资金监管论文范例

资金监管论文

资金监管论文范文1

根据相关的工程造价分析,一个工程项目的设计费用只占一个工程全寿命费用的百分之一以下,但是看似所占的比重较小,却对项目的投资具有重要影响,一般的影响在百分之七十以上。在工程单项设计中,通过初次设计、方案制定、施工图纸设计,通过这些设计方案能清晰的看出该项目的规模大小。所以,在设计阶段控制项目的造价较为直观、非常具体清晰,在设计实践中,可以引用价值工程原理,对工程不同的设计方案做全面的经济比较,从而让整个建筑的结构构件和相关施工材料更加合理。同样,在项目功能同等的条件下,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设计,能大幅度的降低工程造价,一般降幅在百分之十以上。此外,在这一设计阶段中,与前期的工程立项决算设计部署是完全不同的,这一设计阶段是为了保障工程项目的各项工艺技术、各项设计方案、以及工程施工的关键设计更加合理,其目的是在于降低设计误差,减少施工中的设计更改。所以,这一阶段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也关系到综合安全成果,涉及到工程造价管理的每一个方面,同时还与项目的综合结构、项目的施工质量、施工工序等是否合理有关,设计工作者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和设计经验,进而保障各项工程设计科学,从而有效的避免工程返工、停工、整改等问题的出现,进而保障各项工程施工顺利进行,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同时,关于当下的工程设计费用、设计要求、设计方法、设计准则等的相关审核工作必须加快完善,尽快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对于设计符合工程质量要求,又能降低工程造价的设计方案给予一定的提成;如果设计仅能够满足降低工程造价,但是对工程质量有影响,一方面要求对设计进行详细的整改和复审,直到合格为止,另一方面还应当给该设计的设计单位和个人一些惩罚,比如:扣除相应的设计费用等。

二、建筑工程在建造阶段造价控制的改进措施

建筑工程建造阶段实际上就是工程从施工到竣工的这一过程,在整个在建阶段的控制重点实质上就是控制不利因素。比如:相关工程变更、施工原材料价格变动、相关施工技术设备租赁价格变化等因素。也就是说,只要是对工程建设施工造价成本有影响的因素都是工程施工管理阶段的重点。此外,为了防止部分承包商在某些专业工程上利用“低价中标”的违规手段,最好的方法是,将相关的规定在施工合同中注明,比如:“中标价签证、价格变更、以及一些国家政策的变动”等内容。除了这些,还应当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重视招标文件的签订。在建筑工程招标文件中,对工程的相关施工程序、施工方案会作出明确的要求,而工程费用和施工方案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在进行施工实践时,必须提前对招标文件进行详细研究,对其中的责任和义务进行详细的掌握,而招标文件中施工规范是不能更改的,但是,对施工的方法并没有明确的限制,所以,要将重点放在项目施工技术的改进上,在工程施工中,如果有不能正常按照施工规范进行的,应当及时提出改进方案,进而保障在建筑工程中使用科学的施工方法,降低施工费用。

2.做好施工图纸会审工作。工程施工必须依照施工设计图纸进行,根据施工图纸能够估算出工程造价,为了有效掌控工程造价,必须做好施工图纸的会审工作。参照施工图纸估算出工程造价,再参照工程的实际建设情况估算出实际的建设造价,将二者做比较,如果实际造价高于工程图纸预估造价,那么,必须对施工图纸做全面的研究,找出问题,做好相关修改,保证项目的施工造价科学合理。

3.做好施工材料造价控制。在建筑施工中,需要对施工设备、施工材料、施工技术的费用做好控制。材料方面:需要研究工程的施工要求,参照工程的标准选择施工材料,在材料采购时不能追求高档次;采购人员提前要对材料市场做综合了解,让材料采购做到物美价廉,让材料既符合工程建设需要价格又最低。

三、结语

资金监管论文范文2

(一)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债务性融资问题

由于城际轨道交通项目经济效益低和成本回收周期长等特点,项目本身有着较大的金融风险,筹资难度非常大。金融机构对资金投向是有选择性的。首先是债务性比例问题,金融机构要求建设项目的债务性贷款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50%;其次是金融机构更愿意将资金投向房地产等利润高的行业。

(二)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资金管理问题

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中首先需要做好的就是项目的概、预算工作,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工期长、环境复杂,预算编制的难度极大。在建设资金投入使用中,由于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建设资金浪费或损失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三)财务监督体系问题

由于城际轨道交通项目涉及的资金量巨大、投资环节众多,导致项目建设资金被挪用,以及施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资金管理问题的探讨与对策

(一)严格督促股东及时按比例出资

由于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可以减少出行时间、提升国民生产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是各级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对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再者要编制科学、合理的线网规划和年度投资计划,信息共享,为地方政府制定年度财政预算提供依据;最后要建立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专项基金,成立专项基金领导小组,督促各股东及时的出资。广东省人民政府对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采取了相关的措施,确保建设资金及时到位:首先对城际轨道交通项目沿线出资困难的地方政府,要求省级出资人采用统筹贷款的办法予以解决;其次制定《关于完善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综合开发机制的意见》,对城际轨道交通项目沿线站场采用TOD土地开发模式,将土地开发的净收益全部用于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及运营补亏。这种做法是全国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的先例。

(二)多方面拓宽筹资融资渠道

1.股权式融资。在融资模式上,目前国际上运用较为成熟的有TOT、BOT等模式。TOT模式是指将已完成的其他基础建设项目进行产权转让,交付给资本市场其他投资者进行经营管理,从而获得一部分未来收益,支持目前的轨道交通项目建设。BOT模式则是通过特许经营的模式将一定期限内的经营权移交到项目建设公司,从而实现投资主体与建设主体共担建设成本。目前,广东省正在考虑将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的一个项目(一条线),采用BOT模式,对社会资本开放,以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城际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

2.债务性融资。由于城际轨道交通项目投资额大,50%的建设资金通过银行贷款解决。建设单位应及早启动债务性融资工作,确定项目债务性融资的牵头银行,由其组建银团,当贷款方案未获银团各方最高层批准前,牵头行应提供短期信用额度贷款以解燃眉之急。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的形式,筹集项目建设资金。

(三)做好项目规划与财务预算编制,加强对建设资金使用过程的有效监控

1.按照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的整体规划,编制各项目的年度投资计划,确定建设资金的需求。

2.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根据年度投资计划,编制年度财务预算报告,严控预算外支出,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率。

3.加强建设资金使用过程的有效监督,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按照签订的合同条款,拨付项目工程款,同时严格执行国家“三重一大”的决策制度,对大额资金支付实行联签制度或集体讨论通过的原则执行,确保建设资金安全。

(四)杜绝建设资金挪用情况的出现

1.加强对项目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与施工单位及其开户银行三方签订项目建设资金监管协议,明确监管责任,防止建设资金被挪用,禁止施工单位上级部门归集建设资金。

2.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施工单位进行建设资金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进行处罚。同时要求开立农民工存款账户,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保护经济的发展。

三、未来与展望

资金监管论文范文3

资金计划的事中控制就是在资金计划的实施的过程中对资金支付状况的监督与管理,事中控制可以起到控制执行结果、为查询与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保障支付单据的安全完整、树立计划意识的作用。为充分发挥上述功能,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1、建立有序的控制流程。

(1)差异审核与处理:对于每笔资金支付申请,均须对应资金计划,审核是否存在差异(包括超支、支付不足等情况),并对差异进行调查。当差异达到一定显著性(该显著性根据资金项目的特性从比例或绝对值上确定)的资金支付,均需找明原因,特别是计划外的资金支付,除非情况特殊并经领导研究批准,否则当期不予支付;(2)跟踪记录与多元报告:对于每笔已通过差异审核与处理环节的资金支付申请,均准确记录每笔支付的内容、金额、审核情况、差异金额、差异原因、处理结果、支付情况、资金来源等多项信息。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使用者、不同使用区间的多元信息要求,提取并报告相应数据;(3)支付申请单据的传递,由于资金支付频繁,支付申请单据繁多,传递环节较多,在支付单据传递的每个重要环节都办理交接手续,并根据审核支付进度跟踪支付单据的位置并及时回收归位。

2、选择适当的工具。

为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充分挖掘办公软件功能,设计出与控制流程相配套的动态资金计划管理表格体系,该体系以实时记录资金的审核报送、计划差异原因、支付情况、未支付原因等的资金计划明细表为主体,并辅以多角度统计分析表、审核报送表、资金支付申请表等,形成表间联动以及相互稽核,不仅保障了准确性而且可以随时满足各类使用者对资金计划数据信息的多维需求。通过严格执行事中控制措施,对资金支付过程加以调整和影响,进而有效地控制资金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使之与计划的差异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使各级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资金审核支付进度信息,做到心中有数,有效进行决策并开展相关工作;使资金支付单据顺利完成其在我公司内部的整个“旅程”,保证了财务证据的安全完整;树立并深化了公司各部门及各合作单位的计划意识。

二、培养资金计划意识

为充分发挥资金计划管理作用,各部门、各合作单位等工作主体作为资金计划管理系统工程中能动性最强的部分,应当转变观念、提高对资金计划的重视,在资金计划的各个环节都能够明确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并积极执行。资金计划意识的树立与强化可从下面两点入手:

1、严格执行差异审核与处理

实际执行与资金计划的差异在审核与处理环节需由责任单位进行原因说明。我们严格执行这一规定,每一笔资金的支付都必须有经批准的资金计划,否则将被延长支付周期甚至面临不予支付的境地;计划内资金的实际支付金额应与计划支付金额接近,不应差异过大,否则将导致下期同类资金拨付金额被“打折”,资金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通过这样在资金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潜移默化,使各责任单位逐步树立并强化资金计划意识,能够在提报资金计划时积极、认真、全面疏理和预计各项支付的金额与时间并提供详实充分的依据,在执行过程中充分理解分公司的资金计划事中控制措施并积极配合,进而达到优化后期资金计划的效果。

2、及时沟通与反馈

资金计划管理信息的反馈与沟通可以使各相关单位在统一计划、部署的原则下达到理解一致,并在及时掌握本单位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树立和强化计划主体意识。计划管理单位通过与责任单位、合作单位沟通其涉及的资金需求种类与特征、需求数据报送渠道、估计依据编制要求、执行过程的工作流程及相关制度等,可以得到相关单位及人员的理解与配合;各责任单位通过与计划管理单位沟通不易归类的资金需求、资金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特殊情况等,可以促进计划管理部门对资金需求规律的进一步认识;计划管理单位通过向各责任单位及时反馈资金计划的审批进度、经批准的资金计划、各阶段资金计划的执行情况,可以使各责任单位及时掌握本单位本期可支付的资金额度、已支付的数据,结合业务活动的进度判断资金的支付是否在按照预期有序进行,并采取措施解决影响资金计划执行的不利因素,进而充分发挥各责任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资金计划管理中注重沟通与反馈,可以避免资金计划管理成为个别部门的“自娱自乐”,使公司内部各业务部门、外部合作单位都能够理解资金计划管理的意义,配合并参与计划管理工作,形成良好的互动,共同促进资金计划管理的不断完善和优化。

三、总结

资金监管论文范文4

根据一些工程造价表表明,工程在建造过程中,施工管理执行如果能有效的发挥,将为整个工程项目的总投资节约大约百分之十左右的成本费用,而项目决策立项的设计立项阶段,对工程后期的造价具有长远影响,并且影响的程度相当高。由此可见,项目决策立项的工程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影响非常重大。工程造价是立项设计时的核心工作,工程造价就是对项目的各项经济指标进行全面分析,从而为项目的决策提供支持。同时,一旦立项文件确立后,估算的造价或者投入资金就作为预期投资限额,从而才能有效的保障工程开始的概算标准能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所以,在工程造价投资限额阶段,工程的具体情况应当清晰明了,整理好相关的数据指标、相关的材料信息等,这样做是为了能够清晰的了解工程总投入的比重。此外,在工程投资估算过程中,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和经济适用的原则。因此,要求相关的设计单位必须能够真实的反映工程的设计意图,同时,对工程的重点环节、重要施工技术、重点施工工艺进行全面优化,这样做是为了让施工方案达到最佳,让各项施工配置达到最优。此外,在设计阶段,对于容易影响工程造价的材料因素、组织因素、相关设备因素、施工人员费用因素等要进行全面考虑,要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保障工程的造价预算科学准确,投资预测不留缺口。

二、建筑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

根据相关的工程造价分析,一个工程项目的设计费用只占一个工程全寿命费用的百分之一以下,但是看似所占的比重较小,却对项目的投资具有重要影响,一般的影响在百分之七十以上。在工程单项设计中,通过初次设计、方案制定、施工图纸设计,通过这些设计方案能清晰的看出该项目的规模大小。所以,在设计阶段控制项目的造价较为直观、非常具体清晰,在设计实践中,可以引用价值工程原理,对工程不同的设计方案做全面的经济比较,从而让整个建筑的结构构件和相关施工材料更加合理。同样,在项目功能同等的条件下,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设计,能大幅度的降低工程造价,一般降幅在百分之十以上。此外,在这一设计阶段中,与前期的工程立项决算设计部署是完全不同的,这一设计阶段是为了保障工程项目的各项工艺技术、各项设计方案、以及工程施工的关键设计更加合理,其目的是在于降低设计误差,减少施工中的设计更改。所以,这一阶段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也关系到综合安全成果,涉及到工程造价管理的每一个方面,同时还与项目的综合结构、项目的施工质量、施工工序等是否合理有关,设计工作者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和设计经验,进而保障各项工程设计科学,从而有效的避免工程返工、停工、整改等问题的出现,进而保障各项工程施工顺利进行,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同时,关于当下的工程设计费用、设计要求、设计方法、设计准则等的相关审核工作必须加快完善,尽快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对于设计符合工程质量要求,又能降低工程造价的设计方案给予一定的提成;如果设计仅能够满足降低工程造价,但是对工程质量有影响,一方面要求对设计进行详细的整改和复审,直到合格为止,另一方面还应当给该设计的设计单位和个人一些惩罚,比如:扣除相应的设计费用等。

三、建筑工程在建造阶段造价控制的改进措施

建筑工程建造阶段实际上就是工程从施工到竣工的这一过程,在整个在建阶段的控制重点实质上就是控制不利因素。比如:相关工程变更、施工原材料价格变动、相关施工技术设备租赁价格变化等因素。也就是说,只要是对工程建设施工造价成本有影响的因素都是工程施工管理阶段的重点。此外,为了防止部分承包商在某些专业工程上利用“低价中标”的违规手段,最好的方法是,将相关的规定在施工合同中注明,比如:“中标价签证、价格变更、以及一些国家政策的变动”等内容。除了这些,还应当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重视招标文件的签订。

在建筑工程招标文件中,对工程的相关施工程序、施工方案会作出明确的要求,而工程费用和施工方案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在进行施工实践时,必须提前对招标文件进行详细研究,对其中的责任和义务进行详细的掌握,而招标文件中施工规范是不能更改的,但是,对施工的方法并没有明确的限制,所以,要将重点放在项目施工技术的改进上,在工程施工中,如果有不能正常按照施工规范进行的,应当及时提出改进方案,进而保障在建筑工程中使用科学的施工方法,降低施工费用。

2.做好施工图纸会审工作。

工程施工必须依照施工设计图纸进行,根据施工图纸能够估算出工程造价,为了有效掌控工程造价,必须做好施工图纸的会审工作。参照施工图纸估算出工程造价,再参照工程的实际建设情况估算出实际的建设造价,将二者做比较,如果实际造价高于工程图纸预估造价,那么,必须对施工图纸做全面的研究,找出问题,做好相关修改,保证项目的施工造价科学合理。

3.做好施工材料造价控制。

在建筑施工中,需要对施工设备、施工材料、施工技术的费用做好控制。材料方面:需要研究工程的施工要求,参照工程的标准选择施工材料,在材料采购时不能追求高档次;采购人员提前要对材料市场做综合了解,让材料采购做到物美价廉,让材料既符合工程建设需要价格又最低。

四、结语

资金监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策略;促进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企业寻求发展的核心力量,还是企业创建发展理念的基础,企业文化能够很好地约束与规范员工行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确保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办法与企业文化相匹配,进而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推动作用,实现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企业文化与人利资源管理概述

1.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基于文本管理的一项工作,其将企业管理理论与精神融为一体,将职工的创新精神以及归属感凝结到一块,其结构组成就是对企业整个生产过程的归纳总结,然后形成具有文化价值的理论体系,并以这一体系为标准对员工的价值观念与个性化观念进行约束、规范。

2.人力资源管理

即在某一特定环境下,针对一定范围内的所有劳动力总和,也可叫做劳动力资源或者是劳动资源。而人力资源管理即利用先进的管理办法,规范与调整人力与物力相交融部分,使得这两者的状态都能达到最佳,之后便是对人的心理、行为以及思想进行有效引导,以便更好的激发员工热情,增强其主动性,实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员工潜力,进而达到实现组织目标的结果。

3.两者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企业寻求发展不可或缺的两部分,这两者互相影响与促进。企业在管控期间,人力资源是与员工衔接最为紧密的地方,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尤为关键。以人力资源管理为基础,企业科制定一套完善的企业管理体系,同时为企业营造一个良性竞争、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将其的战略发展落实到位,进而达到企业发展的目的。

二、文化建设对人力资源管控的促进作用

1.为人才招聘提供指导

招聘是引进人才的重要方式。以往的招聘企业更加看重人才的工作能力,没有考虑员工个人是否有企业的文化以及思想观念相匹配,只是将一些满足硬性要求的人员引进企业,然后再向其灌输企业文化,这种方法很难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对于这一现状,企业在日后招聘期间需融合企业文化特点,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第一,企业在招聘信息时其中不仅需要明确工作技能水平,同时还需要融入企业文化,以让应聘者更加深入的了解企业文化,进而判断自身情况是否与企业文化相匹配。第二,企业在大力宣传自身文化以后,在将薪酬标准以及晋升制度等公示出来,通过笔试、面试等环节筛选出所需人才。这一招聘形式可以让应聘者更早的了解企业文化,以便于他们多角度、全方位的审核自己是否符合企业要求。

2.改善培训效率

定期组织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第一是针对新入厂员工,需对他们进行企业文化宣讲,以便让新员工从精神层面上了解企业情况,进而更快的融入企业当中。必须在员工深刻掌握企业文化之后,同时真正的信奉于它,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自愿的贡献自己技能,以为企业赢得更高利益。第二,企业在组织员工培训期间,需特别注重如下两方面,分别是态度与能力。将企业文化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可以更好地吸纳人才,企业为员工举办的培训活动必须要具有前瞻性,能够让员工与企业获得共同发展,除了要加强能力培养以外,还需要提高文化培训,以此来达到与员工价值观的撞击,进而增强员工对企业发展的认同感。

3.激励作用

深处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综合自身发展状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办法,同时将员工薪酬与晋升体制有机结合,大大增强员工的满意度,进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员工为企业奉献的意识。企业文化在提高员工积极性,改善其工作态度方面有着很好的作用。这一作用主要在如下几方面得到体现,第一是行为与规范制度,它们都是用来约束员工一种文化。然后是物质奖励,企业市场中的地位能够有效增强员工的优越感,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高质量的物质体系可以很好地改善员工的安全感,为员工积极工作提供动力。第三是在精神层面,企业精神是起文化的一部分,企业文化可以规范员工行为与思想,促使员工明确方向,树立目标,增强其使命感,从而让员工主动贡献自身技能,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捆绑到一起。

4.控制因绩效考核引发的负面影响

企业文化影响绩效考核效果的方面主要涉及以下两点,分别是精神激励和组织环境。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给员工创设一个舒适、轻松与和谐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进而是工作绩效的改善。并且,绩效考核体系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更加清晰的了解企业员工。目前,有不少企业都利用业绩的方式对员工进行考核,这一方式有悖于企业良性发展的要求。所以企业在进行考核期间应对加入一些思想品德的内容,以转变以往考核形式与内容单一化的特点。

5.提高员工凝聚力

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企业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其在提高员工凝聚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充分体现对员工的人文关怀,这样可以很好的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使其真正成为企业的一份子,而并非员工谋生的工具。企业文化通常与企业的战略发展融合为一体,这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不断增强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当中的凝聚作用,可以促使企业员工将企业获得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工作动力,共同向一个方向奋斗,进而将企业每个人的力量凝聚到一起,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充分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策略

1.转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虚拟财富,其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中逐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前企业的管理人员通常利用传播企业文化来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进行。企业内负责企业文化的工作者应当及时补充能量,吸纳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与科学文化知识,以将其引入到自身企业当中,不断拓宽企业文化发展道路,增强企业员工的认知度。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引进、吸收外来文化,才可将企业文化提升到更高的平台,进而推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2.丰富企业文化

内容目前,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精神的核心内容,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当中占据关键地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通过提高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是一套非常有效的策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综合企业的发展状况,不断丰富与发展企业文化,弘扬企业精神,才可将企业文化永远的传承下去,同时顺应不同时期企业发展的需求。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有效转变企业员工工作态度,同时有助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3.完善企业文化

企业要寻求发展,就必须不断突破与创新,企业文化也是如此,需要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才可得以更好发展,一成不变的企业文化起阻碍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要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提高,就一定要积极完善企业文化。宣传教育可以让员工更加深刻清楚地了解企业文化,体会其内涵。但陈旧的企业文化再使用传统的宣传方式很难触动员工内心,因此积极丰富企业文化,从多方面完善企业文化,同时带领员工多角度了解企业文化,以为企业日后的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4.加强企业文化宣传力度

资金监管论文范文6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立意味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客户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客户同等的金融服务权利。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列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正式纳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将向9亿多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发展村镇银行,对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国内研究现状来看,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少数民族山区、中西部地区。2007年,国开行共参与组建甘肃、四川、青海、湖北、吉林等五省6家村镇银行。2007年12月13日,国内第一家外资村镇银行--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全国首家由外资银行全资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8年9月12日,彭州民生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国内第一家由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的村镇银行,更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后,在四川重灾区成立的首家支持“三农”、支持灾后重建的金融机构。2008年12月9日,建设银行发起设立的首家村镇银行—湖南桃江建信村镇银行正式开业。2009年2月4日,内蒙古和林格尔渣打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渣打银行在华乃至全球范围内建立的首家村镇银行。吉林省截至2009年11月末共设立了6家村镇银行。从目前各地村镇银行的运行现状来看,当前村镇银行的建立处于“试水”阶段。从目前国外研究现状来看,类似于村镇银行的金融机构现在基本上已经建立了庞大的信息网路,并且朝着国际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例如,澳大利亚的澳新银行在华的投资以及他们的村镇银行其目的在于不是一个纯盈利的机构,主要是给当地的居民带去金融知识方面的服务和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财富。因此,在发展村镇银行业过程中,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2.村镇银行的理论分析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3.村镇银行的性质及类型

村镇银行的性质为:经有关部门批准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商业性银行。主要类型有境外金融机构控股、境内金融机构控股、企业法人组建、自然人组建等类型。

3.1村镇银行的作用

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解决县域尤其是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优质服务缺位等问题。

3.2影响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

(1)存款方面的问题

首先,农村经济是落后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比较低,闲散资金少,在吸收存款方面比较困难。其次,营业网点是金融竞争的最前沿,营业网点数量上的多少,提供的服务是否及时、方便、快捷和多样也是吸引客户的主要方面。村镇银行刚刚成立,面临网点少、成本高、吸收存款困难等问题。

(2)贷款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村镇银行面对的放贷需求较大。由于保险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户、村镇企业早已被传统商业银行排除在贷款客户之外,所以村镇银行无疑成为大批农村资金需求者的救命稻草。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贷款额度受其资本金限制,服务区域受限。这使得村镇银行不可能拥有大集团客户。大多数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仅仅超过底线。

(3)竞争力方面的问题

因受到业务地域限制,村镇银行之间并不存在业务竞争,而主要表现为与原有的金融机构的竞争。即主要竞争对手是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商业银行等等。这些率先发展起来的金融机构,凭借自身的优势已经拥有了庞大的金融网点和固定的客户群。而村镇银行还没有树立自己的品牌与信誉,大多数客户还采取观望态度,,因此村镇银行在竞争力方面还处于劣势地位。

(4)配套法规政策不健全

自从《意见》出台以后,中国银监会又陆续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等6项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组织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是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业务管理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出台,各地区的政策也不一样。具体表现为:一是国家税收政策扶持不明确,能减多少税、免税多少年没有规定;二是国家还未建立支农奖惩机制,对支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尚未建立激励机制,影响其支农积极性;三是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尚未向村镇银行倾斜;四是村镇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否享受国有商业银行的剥离、核销呆账和农信社的中央银行票据置换等政策,当前还未能明确。

4.河南新乡村镇银行的经营运作

2010年3月22日,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新乡银监局批准,河南新乡新兴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其市场定位为:立足地方,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百姓。目前其人员还未全部到位,业务还未开展。

5.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不明朗;(2)资金短缺;(3)人员素质问题;(4)盈利能力

5.2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国家相关政策出台缓慢;(2)新乡市地处中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市,经济不发达。(3)专业人才大都流向股份制银行及外资银行,农村地区金融专业人才奇缺。(4)村镇银行服务对象是农户及中小企业,管理成本高风险大回报率低。

6.完善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建设的建议及措施

(1)争取政府正当扶持,减少政府不当干预

政府的政策扶持是村镇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可以在存款准备金、资本充足率、营业税、所得税、分红、进入“门槛”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政府可以帮助村镇银行进行融资,解决村镇银行创立初期资金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在法律上和行政上对村镇银行进行规范和管理。但是,政府不当干预也是金融机构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发展我国的村镇银行,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在具体操作上,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政府对于村镇银行的发展只能通过政策加以引导,以使其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发展,不能够单纯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干预。

(2)严格进行市场化操作,建立合理的银行制度

首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个人和企业进行严格审查,防止出现信用危机。其次要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理顺村镇银行内部的各种责、权、利的关系。再次,要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将经营情况进行公开,方便存款人查阅。应建立由监管者、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的经营评价机构,定期公布评价结果。最后,建立危机处理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系统对经营中出现的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及时进行处理,防止其扩大。

(3)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展开错位竞争

村镇银行主要面对的是农户和中小企业,在资金运用上,主要是为了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即将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该地区,在开展信用审查时除了审查财务数据外,更关注借款人的个人情况对还款能力的影响。村镇银行处于发展的初期,由于受资金、地域等条件的限制,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展开错位竞争,才能够与大型银行抗衡,吸引更多的客户。

(4)完善金融监管,强化风险防范

针对农村金融风险较大和村镇银行的实际情况,应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监管。首先是外部监管,即要强化公众的社会监管,鼓励存款人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其次是专职监管,规范村镇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所有的信息披露都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保证信息披露的准确、完整、及时;最后是内部监管,要充分发挥银行协会的自我管理和服务功能。

7.课题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一)绪论;

(二)村镇银行的理论分析

(三)河南新乡村镇银行的经营运作

(四)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五)完善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六)研究的结论

8.论文的选题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课题主要以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的河南新乡村镇银行作为案例,对当前我国构建科学有效和谐的村镇银行体系给予系统地研究。本课题首先对全国村镇银行业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给予全面系统地分析。接着,针对作为特殊大省的河南新乡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河南农业经济的发展作用给予剖析。再者,对作为农村经济金融流通形式的村镇银行的性质,类型和地位作用给予分析。最后,根据现代全球经验发展趋势和河南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新乡村镇银行、河南村镇银行乃至全国村镇银行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发展对策。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图表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9.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本研究课题主要以河南新乡村镇银行作为研究视角,一点带面的对河南乃至全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给与研究。论文主要对全国村镇银行业的发展现状给予分析,以河南新乡村镇银行作为典范,对村镇银行的性质、类型、特征、作用给予详细分析。同时,在科学辨证分析其经营管理中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策略以及存在的困境给予分析。最后,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寻求未来发展的良好对策。本研究课题以河南新乡村镇银作为研究案例对我国村镇银行业的发展给予研究,在河南银行业发展中是一种创新研究。

10.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①创新之处

本文的特色和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

研究的视角较新,本文主要是区域性的实证研究,从新乡市的角度来研究农发行对新农村建设支持问题,而国内外文献中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区域性研究较少,大多为农业政策性金融业的宏观分析和研究。研究的观点较新,从多角度构建新乡市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体系。

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或技术难点有:(1)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创新之处;(2)如何构建整体新乡市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体系。

11.预期目标

本论文预期达到的目标有:(1)农发行新乡市分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信贷投入的意见;(2)研究的理论成果既要符合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客观规律,又能为农发行信贷风险防范提供科学的理论、实证与政策支持;(3)论文研究水平达到硕士学位论文的高要求。

12.可行性论证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新乡市分行成立于1996年12月,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大局,改革发展取得突出成绩,业务快速发展,实现了从单一支持粮棉油收储向多方位、宽领域支农的转变,初步实现了向现代银行体制的转变,农发行新乡市分行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和“三农”工作的政策方针,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重点支持粮棉油收购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乡市新农村的建设。新乡市农发行作为当地的唯一一家政策性银行,将构筑城乡一体的统筹发展体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和工作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建设作为‘三位一体’系统工程一体规划、一并推进,新乡市农发行按照总行有关信贷管理办法,结合新乡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新乡市农发行信贷支持新乡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是县域城镇建设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为新乡市的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本人在农业发展银行新乡市分行工作多年,对农业发展银行新乡市分行的业务情况比较了解,本人已经收集了大量与论文的相关数据和资料,这对于论文的写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3.研究结论

资金监管论文范文7

关键词:科研诚信;科技创新;医学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

近年来,学术论文抄袭剽窃、实验数据伪造篡改等现象频频出现,大学校园科研诚信问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2019年2月,国内当红明星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事件成为舆论热点。2017年4月,著名出版社Springer宣布由于涉嫌同行评议过程造假,撤销该集团旗下期刊《TumorBiology》发表的107篇学术论文,而在这107篇被撤回论文中,中国作者占大多数,且基本都为临床医生。另据因揭露学术不端而享誉全球的“撤稿观察”网站统计,全球论文撤稿量已从2000年前的每年不足40篇,上升到2018年的约1400篇,其中约60%与学术不端有关。这些学术不端、科研失信行为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声誉和国际形象,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还引发公众信任危机,导致学术公信力下降。医学是一门求真求实的科学,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医学研究容不得半点虚假。因此,作为医学教育工作者,对于科研诚信问题,我们有责任坚守道德底线,恪守学术诚信,维护学术尊严,将科研诚信的种子深深植入学生心田。在科学素养培养的起点———大学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不仅仅是提高科学探索和寻求科学真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科研诚信意识[1-2]。大学是培养学生科研诚信意识的最佳时期,科研诚信是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前提条件,没有诚信,创新就无从谈起。

1医学院校存在的科研诚信问题

1.1大学生科研诚信缺失问题

医学生在大学前3年要学习很多基础课程,其中涉及大量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由于操作不认真、不规范导致实验失败、实验数据与预期不符等问题。然而,为了最终能呈交一份完美的实验报告,个别学生会篡改实验数据、编造实验过程甚至抄袭同学的实验报告。另外,近年来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级部门组织了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了很多问题。一些优秀的科技创新项目因得不到资金支持而无法开展,一些项目由于前期缺乏有经验的导师系统指导导致实验失败。当这些项目进入结题程序时,学生为了能顺利结题,只能编造实验数据和结果,出现论文造假行为。

1.2高校教师学术不端问题

受社会上学术腐败之风的熏染,一些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也滋生出了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不良风气[3]。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为了获得资源、资金和荣誉,许多高校教师无法潜心研究科学问题,而是倾向于搞“短、平、快”的研究,导致各种医学科研失信问题屡屡出现[4]。作为教书育人的高校教师,若其学术诚信失范,就不能培养出科研态度端正的学生。

2医学院校科研诚信缺失的原因

2.1缺乏科研诚信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诚信教育缺乏,许多学校没有开设关于学术规范、科研诚信教育的课程,即使有学校开设了此类课程,所授内容也多为理论知识,没有联系实际。国外教育一直重视科研诚信、科学伦理内容。我国高校在很长一段时间只强调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忽视了人文教育。由于缺乏科研诚信教育,许多学生和青年教师在从事科研活动时可能会无意间违反学术规范,发生非主观意识的学术越轨行为。因此,科研诚信教育缺失,是高校出现学术不端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2.2缺乏有效的诚信监管机制

对于高校师生的科研活动,高校与社会没有进行有效监督。手段的隐蔽性和确认的复杂性,给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和取证带来相当大的难度,科研诚信监管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5]。更严重的情况是一些高校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会直接或间接纵容个别急功近利人员的科研造假行为,甚至会为那部分陷入学术造假风波的人员进行辩解或不配合调查[6]。

2.3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

因缺乏充足的科研经费,许多优秀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半途而废,为了能顺利结题,有些学生会选择弄虚作假。另外,一些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后续保障措施也不够健全,无法解决许多具体问题,这与学校领导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重视程度有关。他们没有认识到开展此项活动的意义,没有顶层设计,也没有设立专项经费或经费过少,很难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因此,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减少客观因素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干扰,是各院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4学生学业压力大近几年各类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但同时,由于培养方案或课程设置不合理,校园及校外活动过多,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致使学生学业压力巨大。医学生本身学习任务繁重,一旦学习时间减少、专注力下降,势必会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另外,近几年各高校不断扩招,录取分数线持续下滑,生源质量不断下降,也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活动,创新能力不足,也是造成大学生科研诚信缺失的重要因素。

3加强大学生科研诚信教育的途径和对策

3.1建立健全科研诚信制度

著名的“撤稿观察”网站共同创始人伊万•奥兰斯基认为“学术不端问题源于人性的缺陷,所以很难完全消除。我们能做的是通过制度建设来尽量减少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学校在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更重要的是制定相应制度来约束其行为,使学生潜移默化中树立诚信科研意识。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明确科研诚信建设各主体职责,加强部门沟通、协同、联动,形成全社会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合力。因此,在科研教育实施过程中,各院校必须建立健全科研诚信制度,大力宣传,正面引导,规范学生的科研诚信行为,严惩学术造假、科研失信行为,严肃对待科研诚信问题,为构建合理的大学校园科研诚信机制提供可行依据。另外,在严肃处理学生科研诚信问题的同时,高校领导和教师要以身作则,坚守诚信底线,规范科研行为,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研诚信教育,使学生始终以严谨的态度来对待每一次实验操作,要提高学生的科学、客观、规范、诚信意识,这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7]。关于科研诚信问题,我们还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成立专门的负责机构,建立公民诚信档案,将每个公民的失信行为记录在案,做到有证可查,有迹可循。诚实守信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对于社会影响恶劣的、严重的失信行为要及时曝光,并依照相关规章制度严厉惩处,让失信者无处可藏、无机可乘,让每个公民都能得到公平正义的对待。只有公平、公正、客观、合理的制度约束,纯净的学术氛围才能回归到大学校园。

3.2建立大学生科研诚信评价机构

大学生科研诚信评价机构在本质上属于一种教育主体,这就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学术权威,发挥规范科研行为和提高学术道德的功能[8]。对于诚信评价机构的评价结果,不要仅用于处罚学生,更重要的是挽救被处罚学生,并警示其他学生。在成立科研诚信评价机构的同时,还可以联合机构形式构建评价体系,使该机构除具有学术评价权威外,还具有对科研、教学、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和信息等部门的指引作用,从而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诚信评价机制[9]。医学院校对于学生的毕业论文及其他学术成果,要使用软件进行检测,凡无法通过毕业的学生,一律不能获得学位证书。

3.3营造科研诚信文化氛围

刘延东在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实践表明,有什么样的学术文化氛围,就会孕育出什么样的学术成就和人才。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是高校教师和大学生能潜心投入科研工作的关键所在”。目前,医学院校普遍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论文及学术水平有较高要求,而对本科生缺乏持续有效的学术价值观培养。因此,各院校可通过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名师举办关于科研诚信的主题讲座,在校园宣传栏布置有关科研诚信教育的宣传板块,以营造良好的科研诚信氛围。同时,学校还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在本校网页设置科研诚信教育专栏,对社会广泛关注的学术不端案例进行报道,让教师和学生对事件进展及处罚力度有充分了解,可起到警示作用。

4结语

21世纪是一个科技全面创新、社会高速发展的新世纪,我国也正在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大学生作为科技强国的生力军,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科技创新能力,更需要具有科研诚信意识。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科研诚信意识,早日为中国学术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马佰莲,谢婧.近十年国内科研诚信研究述评[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27(6):49-54.

[2]宋峰,郑茂,郜亮,等.加强医学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探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4):445-447.

[3]张晓红.高校教师科研诚信软环境建设实证研究[J].沈阳干部学刊,2011,13(3):38-41.

[4]陈璇.高等医药院校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98-199.

[5]赵君,廖建桥,张永军.科研不端行为的维度与测量[J].科学学研究,2012,30(8):1143-1148.

[6]刘辉.科研诚信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7]杨晓芬.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诚信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15):91-92.

[8]孙菁.科研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科研诚信评价机制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8(34):85.

资金监管论文范文8

1学术期刊的倒逼转向

1.1制度逼迫

2015年8月18日,主持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学术期刊是“双一流”建设的孵化器。2015年11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5部委联合《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科协发学字〔2015〕83号)》,学术期刊是原始创新的重要平台。2015年12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4号),健全激励创新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导向机制。2018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简称“两办”)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通知(中办发〔2018〕6号),探索建立基于道德操守和诚信情况的评价退出机制。2018年7月3日,“两办”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加强事前事后监督评估。在学术期刊管理归属上,201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新闻出版管理职责划归中央宣传部。

1.2竞争逼迫

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CI)和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简称SSCI)等国外索引数据库建立的初衷是对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研究,从影响因子校对学术期刊的排名,以此进行绩效评价,从而评判学术水平,已成为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甚至拥有权威地位。中国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中,SCI/SSCI等期刊在项目申报、项目验收、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荣誉评选等政策中出现了过渡神化,越来越成为中国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等衡量其基础研究实力的评价标准,甚至出现“唯SCI/SSCI论”的现象,使得其对优质稿源的竞争成为我国学术期刊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同时,国内部分科研工作者为了彰显自身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刻意并片面追求自身及其研究成果的国际化,大量高质量的原创成果和优秀成果纷纷转化为英文论文涌入SCI/SSCI期刊,其中大量期刊的影响因子较低、影响范围有限。LetPub《2017年中国高校发表SCI论文综合排名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科研人员发表SCI论文已达33万余篇,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国外SCI/SSCI期刊对国内科研工作者优秀成果“袭夺”直接推动了针对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吸血期刊”和“掠夺者杂志”,致使论文造假灰色产业链呈现“职业化”,撑起了中国论文大国的虚假繁荣。同时,也造成了国家巨额科研经费的外流。而中文期刊论文服务国家实践发展需求的学术价值和认可度被严重低估,严重冲击了中文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应尽快改变现行的唯SCI/SSCI衡量科研能力的扭曲现实,改革学术成果认定和“学术帽子”评选,从重视期刊级别与影响因子转向重视基础科学论文的原创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科学的社会效应、文化效应和经济效应等应用评价[2]。

1.3自我逼迫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学术期刊“学术把门人”角色开始发生从编辑向算法的转变,从而支撑了新型社交平台的泛滥。为了迎接大数据之大变局,学术期刊必须改善编辑队伍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和能力结构,倡导专家学者参与学术期刊方向确定、主题策划、内容审议等重大活动,突出中文学术期刊在传播过程中的技术优势,让中国学术期刊在展现中国科研工作者的思考与研究中更加强调对重大和重要的经济问题、科技问题、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的探索,打造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理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和新模式,引导国际学术界研究、讨论、传承与传播中国道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甚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2学术期刊的自我救赎

2.1制度改革

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学术期刊面临的倒逼转向显然受制于中国学术深化发展或自我重塑过程中的利益转移和矛盾转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科协发学字〔2015〕83号)指出国家创新体系中学术期刊的功能定位还不够清晰,科研质量等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切实落实“三评”改革,坚持中国自办中英文学术期刊对中国重大和重要科研成果的首发作用,大力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各层次的公共资金资助的原创成果和先进技术优先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以便于国内学术界和科研工作者更方便地获取和利用。在学术话语层面上,中国学术期刊应坚守学术创新的使命,强化和落实中国特色学术理念,增强中国学者与国外学术界进行对话的能力、提升应对西方话语干扰的能力、激发反抗西方学术殖民的能力,增强世界对中国和中国学术界的认知。

2.2职能改革

在国际关系和国际环境急剧变革的时代,中国学术期刊和学者担负起挖掘中国道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所提供的学术议题、提升期刊的议题设置权,把握时代要求、关注现实问题,重视现实问题和基础科学研究的长远意义。中国学术期刊自身要切实落实编委会的职能与职责,把编委会从“虚空化”与“行政化”转向“实心化”与“学术化”,把“两端一微”等新媒体技术与学术期刊的优质稿件、特色栏目结合起来以突出刊物特色、增强期竞争力和影响力[5],扭转自我矮化的落后僵化思维,推动期刊由传统纸质出版向富媒体出版、由文献生产者向学科与社会集成型知识服务提供平台的两大根本性转型助力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