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企业市场调研范例6篇

国外企业市场调研

国外企业市场调研范文1

关键词:中小企业;市场调研;建议

一、提高中小企业市场调研水平的必要性

按照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规定,凡年销售额在3亿元以下或职工人数在2000人以下的工业企业都属于中小企业,其中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下或者职工人数300人以下的工业企业属于小企业。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10月底,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数已达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9%,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60%,上缴税收占51%,提供了全国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相当活跃的经济主体,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根据全国工商联推出的第一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所公布的调研数据,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这同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

一个企业的成功或失败,其影响因素归结起来无非是内外两个方面。外是指社会环境与政府环境,其中包括政府决策、政策,政府依法行政及政府诚信等;内则是指企业的市场调研、营销决策、企业人事、财务、组织管理能力等。这两方面的因素对企业都具有生死攸关的影响作用。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如此之短呢?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小企业的市场调研工作水平不高,导致决策的科学性不强,从而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中小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工作现状和原因分析

(一)凭经验决策,不了解市场调研工作的价值

有不少经营者认为企业由自己一手创建,当初创建时也没有做过认真细致的市场调研,凭自己的感觉一般不会错,自认为了解市场,自己的信息量、尤其是感性信息量足够,再委托别人调研纯属多余或浪费,有时不愿意看到与自己想象不同的数据,而影响自己的形象;也有不少经营者没有做过市场调研,没有体会到市场调研的重要性,不甚了解市场调研的价值,不了解市场调研的目的、方法,往往相信自己从各个渠道直接听到或看到的信息,不知道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何种调研方法;还有不少经营者做过一些市场调研,但因调研成果质量不佳或利用效果不好而怀疑或否定调研工作的必要性。这种经验决策的不足之处就在于所掌握的信息资料可能是不准确的、不系统的,具体表现为模糊的情况或状况,更重要的是没有确切的数据资料,这样就不能进行量化分析,很难进行准确的预测,决策的正确性就难以保证。

(二)调研工作急功近利,缺乏常规性和系统性

虽然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识到需要了解市场情况,但没有把调研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去做,只是在需要做出重大决策前,才想到要做市场调研。不少企业重视对近期市场情况的了解,如广告效益调研,忽视对长期市场资料的系统收集,如对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行为的变化、营销环境、产品品牌或企业形象等内容的系统研究。这方面我国企业同国外的许多企业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国外许多企业在新产品开发、生产、投放市场、售后情况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市场调研。宝洁公司1988年在我国投资建立合资企业,而在1985年就开始对我国市场进行相关的调研,对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做了长时期的跟踪调研,为企业决策提供了确切的资料。实践证明,宝洁公司在我国的经营是成功的。日本许多企业收集各国经济情报,范围之广,材料之新,分析之深,使许多国家为之震惊。如在20世纪70年代,三菱株式会社每天从世界各地收到的电讯条可绕地球11圈,若一个人读完它需要6个月时间。

(三)对市场调研工作投入不足,工作质量整体不高

市场调研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工作责任心是难以做好调研工作,完成调研任务的。由于中小企业的经营者难以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导致对调研工作的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专业化的市场调研部门,缺乏具备市场调研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经营者认为市场调研就是简单地问问和看看,是谁都可以做的事情,因而不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第二,经费投入不足。许多企业没有固定的市场调研预算,需要的市场调研资金是临时安排的。而国外的许多企业每年有相对固定的市场调研预算或比例,而我国中小企业一般没有这种经费计划。从方法上看,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一般都采用实地调研法收集原始资料,而那些原始资料大多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只能反映事物的表象,无法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对资料的汇总也缺乏系统化和条理化,未能运用国外的先进成熟的方法,未掌握运用电脑信息技术开展市场调研的方法,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很难起到参考作用。

(四)现有的调研产品质量不高,导致对调研工作的认识偏差

从企业外部看,我国市场调研行业总体发展还不成熟,许多调研公司之间进行着无序竞争,调研工作不规范,调研产品质量不高,使人们难以相信这些企业的调研结论。如2005年1月,央视《对话》栏目在采访饮料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时,“娃哈哈”公司的负责人对记者发表了不相信市场调研机构的言论:“现在那些调研都是假的,你给他们那么多钱,最后都不知道花到哪里去了,还不如我自己的感觉来得比较敏锐和准确一些。”从企业内部看,企业精通市场调研的人才不多,在进行调研时,所选的调研人员一般都是临时的或兼职的,调研人员没有工作责任心,缺乏积极性,时有欺骗、编造数据、投机取巧等行为发生,资料的误差较大,影响资料的准确性。

三、提高中小企业市场调研工作水平的建议

(一)政府要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创建平台

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单个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提高市场调研工作水平和质量,光靠企业自身是难以做到的,政府和企业必须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1、建立健全公共信息网络。公共信息网络是开展市场调研的基础,发达国家公共信息网络十分发达,如日本企业的市场调研部门通过计算机系统,可在一至五分钟之内得到世界金融市场的行情,三至五分钟之内可调用国内外一万个重点企业历年生产经营情况的资料,一至三分钟可得到日本与世界各地出口贸易商品的品种、规格资料等。目前我国政府对信息资源开放程度不够,虽然有些不少经济发达地区或省份如广东、上海、江苏等这方面工作做得比较好,但就全国总体来说还不完善,数据库建设滞后,信息内容不充分,更新速度慢。我国信息网络建设的不能满足了企业市场调研的需要,必须尽快地加以改进。

2、加强市场调研行业的管理。中小企业的人数少,规模小,不可能自行组织大规模的市场调研,往往需要委托专业调研公司进行调研。但目前大多数市场调研公司的调研工作现状,难以令人满意。政府要制定有关法规,切实规范调研企业的经营行为,要把调研产品的质量和实物产品质量同样来进行管理,使调研市场规范有序。目前政府可以指定有关机构对市场调研公司的业务活动进行监管,如调研方案的制定、调研方法的选择、调研过程的控制等方面加强监管,提高调研产品的质量,使调研行业逐步成熟和规范,这对整个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有帮助的。

3、加大市场调研人才的培养规模。我国中小企业对调研专业人才是非常缺乏的,政府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2006年4月29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社会“调研分析师”成为我国又一新职业,要求从业者具备较强的调研研究与综合分析能力,能够从事调研、研究、统计、预测、营销、咨询、分析、管理、统筹、策划、广告等多种工作。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市场走向专业化,具有调研、预测、分析能力的调研分析人才也将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虽然国外目前还没有专门设置调研分析师证书,但是美国SAS专业认证和SPSS数据分析师认证都是拥有较高国际声誉,是目前信息分析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认证之一。

(二)企业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市场调研工作

1、经营者需更新营销观念,树立长远战略眼光。中小企业对市场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不断捕捉市场机会。随着营销观念、营销组合、营销管理、营销战略等一系列现代营销思想的出现,市场调研的内容应从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及消费行为中逐步扩展到包括市场研究、消费者行为研究、品牌或企业形象研究、产品研究、营销环境研究等在内的整个营销活动的研究。如果只注重短期的广告效益、不注重系统地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及消费行为是不行的。只有观念更新,认识到市场调研的重要性,才能加大对这项工作的投入,才有搞好市场调研工作的基础。

2、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投入。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总体来说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许多人还没有认识到它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巨大作用。市场调研方法和手段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是大力应用信息技术,如应用微机和移动式终端来收集分析资料,如用电脑辅助电话访谈、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调研等。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经营者自身必须努力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加大精力和资金的投入,引进人才,通过有效地掌握信息资源和利用信息资源而获得竞争优势。

3、建立健全一支高素质的调研队伍。中小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要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调研部,通过开展工作可了解竞争对手情况,及时发现市场营销机会和问题,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客观地认识目前市场状况和较准确预测未来的市场的变化,制定出正确的经营策略。21世纪以来,市场调研的方法不断改进和发展,市场调研不断吸收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统计学的调研方法。企业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调研队伍,通过挑选和培训,使得那些诚实、勤奋、能与被访者进行交流、具有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调研人员加入到调研队伍中来。

4、建立与专业调研公司协作关系。中小企业由于受到人力财力的制约,难以独立开展调研工作。可以选择一家或多家专业调研公司,同它们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为本企业调研工作服务。在委托调研公司进行某项调研时,企业可以派本企业人员参与调研公司的调研过程,对其进行全程控制监督,了解他们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调研成果的质量。

总之,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要想生存、发展和壮大,就必须时刻关注市场、了解市场,根据市场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搞好市场调研是每个企业经营者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

1、毕鹏翔等.市场调研误区[J].中国中小企业,2008(1).

国外企业市场调研范文2

关键词:市场化改革;现金持有;动态调整;研究框架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5-0075-05

在我国,市场化改革是转轨经济时期企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一项重要制度背景。伴随着市场化改革在不断推进,市场在企业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这必然会影响到微观企业的现金持有行为,进而对现金持有的动态调整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所以,从市场化改革的角度,提出市场化改革与企业现金持有动态调整的理论研究框架,分析市场化改革对现金持有动态调整的影响机理,考察现金持有调整行为背后的驱动力量与约束条件,以及市场化改革导致公司治理的动态变迁对我国企业现金持有动态调整的深层次影响,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市场化改革对现金持有动态调整的影响机理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一、现金持有动态调整相关文献研究评述

早在1936年,Keynes就对企业持有现金资产的动机进行了深入分析。目前,现金持有理论基本上可分为权衡理论、理论、融资优序理论以及择机理论四个支系。其中,静态权衡理论试图刻画现金持有调整的全貌,是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现金持有理论研究进行综合的产物。尽管静态权衡理论得到了实证研究结果的支持,但依然受到严峻的挑战,如没有考虑资本市场缺陷导致的调整成本,从而使静态现金持有模型不能较好地解释企业现金持有演变的实际。为此,学者们在静态权衡理论的基础上引入调整成本用以解释企业现金持有的动态演化的过程。现金持有研究的焦点也逐渐转移到拓展和修正静态权衡理论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动态权衡理论应运而生,现已发展成为现金持有研究的主流理论。根据动态权衡理论,企业存在目标现金持有水平,当目标现金持有水平发生变化或某些因素导致实际现金持有水平偏离最优现金持有水平时,企业就会采取措施逆转偏差,以趋近于目标现金持有水平,但调整成本会阻碍企业实际现金持有水平趋近于目标现金持有水平,从而形成局部调整。

除了构建理论模型分析现金持有动态调整外,西方学者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实证检验。近年来,围绕现金持有动态调整这个主线,西方学者还从现金持有动态调整行为的存在性、调整速度的影响因素等不同侧面展开了相关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现金持有理论的研究内容。

(一)现金持有动态调整行为存在性的研究

现金持有动态调整的实质是认为企业的最优现金持有水平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现金持有水平,而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现金持有范围,这一观点得到了西方许多学者实证研究的支持。Opler et al.(1999)以美国上市公司1952―1994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通过建立一阶差分自回归方程模型,发现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围绕某一目标值呈波动式调整并最终趋向该目标值进行调整[2]。Ozkan and Ozkan(2002)利用动态调整模型和面板模型方法,通过建立部分现金持有动态调整模型,并以1984―1999年英国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英国公司存在最优现金持有水平,且由于调整成本的存在,企业只能对现金持有进行“部分性”调整[3]。Guney et al.(2003)也采用了与Ozkan and Ozkan(2002)相同的方法建立模型,并以德国、法国、英国与日本1983―2000年3989家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企业具有调整其现金持有至目标现金持有水平的倾向,他们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德国、法国、日本公司的调整速度相似,英国公司的现金持有调整速度相对较快[4]。此外,Ferreira and Vilela(2004)[5]、Seungjin等(2007)[6]以及Teruel and Solano(2008)[7]的研究也均证实了企业现金持有动态调整行为的存在性。

(二)现金持有调整速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1. 企业特征与现金持有动态调整的关系研究。现金持有的动态调整受融资约束、公司规模、负债水平、股利支付水平以及现金持有水平等企业特征因素的影响。首先,企业现金持有调整速度会受到融资约束的影响。Venkiteshwaran(2011)研究发现,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对现金持有调整速度有着重要的影响,他通过使用公司规模、负债水平、股利支付水平等变量来衡量企业所受到的融资约束状况,发现面临较强融资约束的企业现金持有调整速度更快。其次,学者们还从现金持有过度或不足等方面对现金持有调整速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8]。Bruinshoofd(2009)针对荷兰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公司向目标现金持有水平的调整行为具有非对称性,表现为持有不足时的调整速度明显快于过度持有时的调整速度。Dittmar and Duchin (2010)针对美国企业的研究却得到了与Bruinshoofd(2009)相反的结论,即与现金持有不足的企业相比,现金持有过度企业的现金持有调整速度较快[9]。

2. 公司治理与现金持有动态调整的关系研究。现金持有的动态调整不仅受企业特征因素的影响,还受公司治理因素的影响。Dittmar and Duchin(2010)以美国企业为样本,研究了公司治理机制对现金持有调整速度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发现,与微观治理机制较差的企业相比,微观治理机制较好的企业的现金持有调整速度也相对比较快[9]。

近年来,国内也有少数学者就企业现金持有动态调整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其研究得主要思路是在借鉴西方现金持有动态调整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来对我国企业现金持有的调整速度进行估计,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我国企业现金持有调整速度的决定因素。连玉君和苏冶(2008)首次从动态角度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目标现金持有调整行为的存在性,发现我国企业存在目标现金持有水平,并且企业在实际现金持有发生偏离后会积极地进行调整[10]。连玉君等(2010)从企业特征角度研究了融资约束对企业现金持有调整速度的影响,发现面临较强融资约束的企业现金持有调整速度明显快于非融资约束企业[11]。张名誉和李志军(2011)从宏观经济环境角度对企业现金持有调整的速度和方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当企业受到外部金融危机冲击时,企业的现金持有的调整速度一般较慢,调整方式主要依赖于银行融资性资金来源进行调整;而在正常状况下,企业现金持有的调整速度一般较快,调整方式往往依靠银行贷款与经营性现金流量进行调整[12]。

综观上述对现金持有动态调整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有价值的结论:(l)企业存在最优现金持有水平。(2)由于调整成本的存在,企业的实际现金持有水平经常偏离其最优现金持有水平,并在不断地向最优现金持有水平进行调整。(3)现金持有的动态调整模型有着比静态权衡模型有更高的解释力,更加符合企业现金持有水平演变的实际。(4)企业现金持有的调整速度一般由企业规模、资本结构、现金流量、流动性、投资机会以及资产结构等企业特征因素来决定,但同时也会受到公司治理和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国外关于企业现金持有动态调整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国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扩展:(l)关于企业现金持有调整速度估计问题的研究。现有研究大多是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来估计现金持有调整速度,但由于模型中存在的固定效应和滞后因变量,面板数据时间维度较短等问题,不合适的估计方法将导致对现金持有调整速度估计的严重偏差,从而得到不合理的结果。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比较各种估计方法优劣的基础上,采用恰当得方法来估计中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的调整速度。(2)关于市场化改革对现金持有调整速度影响的研究。现有大多数文献都是从企业特征、宏观经济环境等角度来研究影响现金持有调整速度的因素。然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制度层面的因素可能是影响企业现金持有政策的最主要的因素。而在我国,市场化改革是转轨经济时期企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一项重要制度背景。因而从市场化改革角度考察制度背景对企业现金持有动态调整的影响,将有助于拓展Opler et al.(1999)等学者们所开创的现金持有动态调整这一研究领域的文献。

二、市场化改革对现金持有动态调整的影响

在建国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计划经济体制确实有利于国家集中全社会的经济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越来越凸显,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变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自1978年以来,我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对我国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被逐渐推向市场,不得不真正直面来自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其他国有企业的竞争,并且在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非国有经济发展程度越高、产品和要素市场越发达,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趋于更加激烈;第二,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政府逐渐减少了对我国企业的行政干预,企业经营自主性得到不断提高,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得到不断优化[13];第三,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政府官员从企业中获得不当私利受到的法律约束可能越强,并且在市场化进程越快的地区,中介机构发育和法律执行将变得更为完善,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也将提高得更快。竞争的引入、政府干预的减少以及投资者法律保护的完善,使得市场化改革对我国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逐渐增加。产品市场竞争、政府干预、公司治理以及法律制度等内外部制度安排,不仅能有效地约束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所引起的管理者自由现金流问题,而且也能有效降低大股东为了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而将公司现金资产进行转移和滥用以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这将显然有助于加快企业现金持有的调整速度。

尽管市场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我国企业现金持有动态调整行为产生促进作用,但是,当我国企业内外部制度安排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不成立时,诸如竞争、公司内部治理以及法律制度等内外部制度安排无法有效发挥其有效作用时,市场化改革对企业现金持有动态调整促进作用的发挥将会受到较大程度的限制。具体来说,我国企业易遭受行业管制、预算软约束、薪酬管制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的困扰。首先,管制性行业内的企业面临着更为确定的环境,竞争机制在管制性行业的作用应该相当有限[14]。其次,预算软约束不仅会加重企业高管的道德风险问题,还会降低负债的约束作用,进而阻碍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运行。再次,我国企业高管薪酬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严格管制。高管薪酬管制大大束缚了高管薪酬方案的实施空间和激励效果,引发了企业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的严重扭曲[15]。最后,市场化改革虽然有利于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但在企业内部将产生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13]。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存在,将导致控股股东或管理者积累或滥用现金的动机增强,这将阻碍企业现金持有的动态调整行为。因此,行业管制、预算软约束、薪酬管制、政府干预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的存在会阻碍市场化改革作用的发挥,导致市场化改革对现金持有动态调整的促进作用更为有限。

三、理论分析框架的提出

基于前述我国市场化改革这一具有鲜明特色的制度背景分析,我们提出基于中国制度背景的市场化改革与现金持有动态调整的理论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该框架以现金持有调整速度的估计为逻辑起点,并以市场化改革所导致的制度变迁为背景,考察市场化改革促进企业现金持有动态调整的驱动力量和作用机制,然后,在区分产权性质的基础上,研究市场化改革对现金持有动态调整的影响不同性质的企业是否有显著差异,最后探讨市场化改革在促进国有企业现金持有动态调整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约束条件。

(一)现金持有调整速度的估计

鉴于现有研究采用不同计量方法估计同一国家样本所得到的现金持有调整速度结果相差甚大问题,未来可以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统计特征为基础,设定相关参数,通过Monte Carlo分析比较动态面板数据估计方法一阶差分GMM、系统GMM、长差分GMM和优化系统GMM方法的优劣。在确定不同估计方法优劣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我国证券市场的现金持有调整速度估计模型,并通过我国证券市场各行业的上市公司相关数据,精确地估计公司大样本的平均速度和单个公司某年度的调整速度。

(二)市场化改革与现金持有动态调整:基于驱动力量视角的分析

如前所述,市场化改革导致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外部制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产品市场竞争强度趋向更加激烈,政府减少对企业的干预,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得到提高。产品市场竞争、政府干预和法律制度等制度安排的变迁将导致企业改善现金持有的动机增强,因而有助于它们采取积极的现金持有调整措施以加快现金持有的调整速度。产品市场竞争、政府干预和法律制度成为市场化改革促进企业现金持有动态调整的驱动力量。因此,从产品市场竞争、政府干预、法律制度三个外部制度层面分析市场化改革促进企业现金持有动态调整的驱动力量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市场化改革对现金持有动态调整的影响机理。

(三)市场化改革与现金持有动态调整:基于公司治理动态变迁视角的分析

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不仅使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外部制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还导致我国企业内部制度安排发生动态变迁。市场化改革导致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也在不断优化。夏立军和陈信元(2007)研究发现,在市场化改革进程越快的地区,上市公司更可能由低级别地方政府控制、政府持有股权比例更低[16]。辛清泉和谭伟强(2007)研究发现,市场化改革促进了国有企业经理薪酬之于企业业绩的敏感性,市场化改革有助于经理激励机制的强化,并且认为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市场力量应该是推动公司治理结构自发调整的重要因素之一[14]。因此,如果我们将市场化改革作为一个外部冲击,研究市场化改革是否通过改善公司内部治理进而影响现金持有动态调整,可以进一步为市场化改革对国有企业现金持有动态调整的影响指出了可能的作用机理。

(四)市场化改革与现金持有动态调整:基于产权视角的研究

在我国,存在两类性质不同的企业,即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而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中,由于两类企业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导致两种不同类型企业现金持有的动态调整行为也将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从产权角度进一步探讨市场化改革是否对不同性质企业的现金持有动态调整产生了不同影响。

(五)市场化改革与国有企业现金持有动态调整:基于约束条件视角的分析

如前所述,国有企业行业管制、预算软约束和薪酬管制等问题的存在会阻碍市场化改革作用的发挥,导致市场化改革对现金持有动态调整的促进作用更为有限。因此,有必要从行业管制、预算软约束和薪酬管制三个角度探讨国有企业现金持有调整行为朝市场化方向演进的规律,从而加深市场化改革在促进国有企业现金持有动态调整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约束条件的认识。

(六)市场化改革与国有企业现金持有动态调整:基于政府干预与内部人控制双重视角的分析

为了改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制度的弊端,达到实现政企分开的目的,自1978年以来,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虽然有利于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但在企业内部将产生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13]。因此,有必要从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出现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的制度安排出发,分析政府减少干预所导致的内部人控制对国有企业现金持有动态调整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市场化改革对国有企业现金资源使用效率的影响。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 通过市场化改革改进企业的现金持有动态调整行为是可能的,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市场化改革导致我国企业内外部制度安排发生动态变迁,产品市场竞争强度趋向更加激烈,政府减少对企业的干预,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得到提高,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不断优化[17]。内外部制度安排的改善将有助于企业加快现金持有的调整速度。因此,这就为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2. 如果希望市场化改革能够切实改善企业现金持有动态调整行为,一方面,政府应该是解除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和薪酬管制,硬化企业预算约束,破除企业在制度层面的障碍;另一方面,企业应该有效解决其所面临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否则,市场化改革对现金持有动态调整的促进作用将十分有限。

参考文献:

[1]姜付秀,黄继承.市场化进程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J].管理世界,2011,(3).

[2]Opler,T.L.,Pinkowitz,R. Stulz and Williamson,R., The Determinants and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Cash Holding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9,(52):3-46.

[3]Ozkan,A.,Ozkan,N.,Corporate Cash Holding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UK Companies. Working Paper,2002.

[4]Guney,Y.,Ozkan,A. and Ozkan,N.,Additional 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Corporate Cash Holding. SSRN working paper,2003.

[5]Ferreira,M.A. and Vilela,A. S., Why Do FirmsHold Cash? Evidence from EMU Countries[J]. European Financial Management,2004,(10):295-319.

[6]Seungjin Han,Jiaping Qiu., Corporate precautionary cash holdings[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7,(13):43-57.

[7]Terue,l P. J. and Solano,P.M., On the Determinants of SME Cash Holdings: Evidence from Spain[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ccounting,2008,(35):127-149.

[8]Venkiteshwaran V., Partial adjustment toward optimal cash holding levels[J]. 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1,(20):113-121.

[9]Dittmar A.,Duchin R., The Dynamics of Cash[J]. Working Paper,2010.

[10]连玉君,彭方平,苏治.融资约束与流动性管理行为[J].金融研究,2010,(10).

[11]连玉君,苏治.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静态权衡还是动态权衡[J].世界经济,2008,(10).

[12]张名誉,李志军.金融危机冲击与企业现金持有的动态调整[J].经济问题,2011,(8).

[13]钟海燕,冉茂盛,文守逊.政府干预、内部人控制与公司投资[J].管理世界,2010,(7).

[14]辛清泉,谭伟强.市场化改革、企业业绩与国有企业经理薪酬[J].经济研究,2009,(11).

[15]黄再胜,王玉.公平偏好、薪酬管制与国企高管激励[J].财经研究,2009,(1).

[16]夏立军,陈信元.市场化进程、国企改革策略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生决定[J].经济研究,2007,(7).

[17]黄桂杰.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与现金股利政策分析[J].商业研究,2012,(8).

Market-oriented Reform and Dynamic Cash Holdings Adjustment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Zhong Haiy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Sanxia 443002, China)

国外企业市场调研范文3

关键词:市场研究公司;能力;选择

1 市场研究公司的类型

目前,国内的市场研究公司按性质可分为三类:外资、国有、民营。他们在规模、市场定位、营销手段以及所面临的问题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1)外资公司。如盖洛普、麦肯锡、Gartner、SGR等,他们的进驻大约可追溯到90 年代初。外资市场研究公司在规模及办公环境方面都优于其它类型的调研公司。其客户主要是一些跨国的大企业。外资市场公司的主要特征如下:

①调研项目质量的控制水平较高,项目操作的规范性较强,公司各部门分工明确。例如,同一个项目的资料收集和后期分析是由不同部门负责的。其质量控制标准与国际一致,项目可管理性强;②客户较为稳定,其主要客户多是海外总部直接委托;③研究人员素质较高,公司在调研方面的培训能力很强;

④知名度较高;⑤价格高,他们的价格往往超出一些客户的心理承受能力。

(2)国有市场研究公司。国家及各省的统计局一般都有下属的调研公司,其特征为:①能发挥城市调研队伍的网络优势;②收费相对较低;③信息资源稳定,能够获得多行业的背景资料及相关数据;④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不畅,个人工作业绩与回报不成正比;⑤在项目的质量监控方面与国际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数据误差较大。

这类国有的市场研究公司已有几家开始同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如,中央电视台下的央视与法国最大的收视率调研公司合资。它们如果能将外资的管理、技术与政府部门的行业优势、数据资源结合起来,在细分市场上很容易形成行业垄断。

(3)民营市场研究公司。这类市场研究公司可谓业内的后起之秀,大多为管理者以股份制的方式创办。其数量多于前两类市场研究公司,在传媒界也表现得非常活跃。他们去糟粕取精华,很明智地把自己定位于“国际水平,国内价位”,因此很具竞争优势。其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常在传媒上调研结果,有很高的知名度。对客户的反应迅速,有很强的服务意识;②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人的积极性和敬业精神,而且还能有效地将调研项目的质量与项目经理的个人素质密切结合起来;③报价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这种企业规模往往不及上述两类公司,人员流失现象严重。

可以说这三类市场研究公司各具特色,企业的管理者应该结合企业的具体要求来对不同类型的市场研究公司进行分析和对比。选择一家满意的市场研究公司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比较。我们将陆续介绍一些评价及选择市场研究公司的标准及方法,敬请读者朋友关注。

2 对市场研究公司的能力进行评估

对于不太了解市场研究行业的公司来说,若要对其进行评估实属难事。其实,只要考虑到市场研究公司的声誉、规模、人员素质、经验以及报价这几方面,就能较为有效的对市场研究公司进行评估,下面让我们就这几方面具体分析一下:

2.1 声誉 

声誉是个综合性的评估标准,良好的声誉包含很多方面,因此它是个比较软性的标准。有些客户认为,那些常在媒体上发表调研报告的市场研究公司一定具备良好的声誉。这种想法虽然没错,但却很缺乏说服力。

2.2 公司规模

公司规模可细分为人员数量、办公室面积、专业设施、分支机构等很多方面。通过对市场研究公司规模的了解,就可以大抵知道这家公司的专长和所属的专业领域,以及调研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市场研究公司的人员一般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公司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等应是专职人员,而访问员、复核员、编码员、行业专家等一般是兼职人员,实地督导有些是专职的,有些则是兼职的。这些可以量化的指标是判断公司实力的一种比较硬性的标准。办公室的面积同样反映了一个公司的规模。另外,从办公室的整洁程度与部门设置情况上可以看出一个市场研究公司的管理水平。

2.3 人员素质

这里所谈到的人员素质是一些基本的素质,如受教育程度、专业知识、敬业精神等。除受教育程度外,其他的指标都很难量化, 存在着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问题,每人对个人素质的判断指标不尽相同。

2.4 经验

“经验”有两层含意,一方面是市场研究公司成立时间的长短,另一方面是该公司主要人员的从业经验。立业较早的市场研究公司对本行业的过去、 现状及发展趋势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此外,其管理制度及各种规范也很完善。

评估一家市场研究公司的专业经验时,公司主要人员的从业经验则十分重要 。具备丰富经验的市场调研人员能够准确地定义客户的问题,对各种调查方法的优缺点了如指掌,能够及时处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2.5 报价

报价已成为客户选择市场研究公司时的一项重要定夺因素。不同市场研究公司的报价只有在调查方法、质量、地域等方面相同时,才具可比性。这一点在下期的介绍中也会再次谈到。

3 对市场研究公司的选择

选择一家优秀的市场研究公司如同寻找一个战略联盟,是件十分细致的工作。一 般来讲,企业可按照以下两个步骤来遴选市场研究公司。

首先,企业可从现有的名录中选出几家重点对象,以备进一步接触。但就目前而言,市场上还没有一份完整的市场研究公司名录。因此,企业应注重日常的收集。有不少市场研究公司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刊登调查报告。这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渠道,企业还可从中看出各市场研究公司的水平及专长。

其次,在遴选结束后,企业就要与这些市场研究公司开始进一步的接触。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电话或传真等方式联系,另一种就是登门拜访。前者对那些常做市场调研的企业较为适宜,他们有固定的,互为了解、彼此熟悉,运作起来较省时有效。那么,对于那些不经常做市场调查或正在寻找新的市场研究的企业来说,登门拜访则是必要的。通过拜访,企业可以了解到这家市场研究公司的规模(包括人员多少、办公环境、设施等),研究人员的专业素质、经验等方面的信息,对其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这种感性认识将对企业选择理想的市场研究公司有所帮助。

国外企业市场调研范文4

调研采用行业企业理论调研、文献法、建模法等,以便更好地了解组织专注力如何影响企业全球化进程及其全球化市场表现。

调研结果表明,无论是企业进入外国市场、进行全球化扩张,还是企业的全球化市场表现,企业组织的专注力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组织专注力能够对企业的外部全球化驱动力和企业全球化扩张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此外,组织专注力是保证战略成功执行的前提,它能在企业内部驱动力、企业全球化扩张及其全球化市场表现中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调研表明,企业的国家属性是很重要的企业全球化外部驱动力,它能够缓和企业外部扩张和企业全球化市场表现之间的关系。

此项调研的重点之一,是把组织专注力的概念整合到企业全球化及其全球市场表现的驱动力中,并由此探讨组织专注力的影响作用。调研提出,企业应该注重创造专注力组织,以便自己更好地进行全球化市场拓展,并取得令人满意的全球化市场表现。换句话说,企业必须提高自己的集体专注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生存。

国外企业市场调研范文5

从投资的国别和地区分布来看,东亚和东南亚就有109家,占广西到境外投资和经营企业总数的79.6%,其中越南最多,有37家。这说明,企业在进行跨国投资经营时主要考虑地缘的因素。

从投资经营的行业来看,涉及贸易、机电、化工、医药、服装加工、农产品、旅游、房地产、工程承包、餐饮、咨询等十几个行业,其中从事贸易的企业最多,多达45家,占境外投资和经营企业总数的32.8%,机电次之,为13家。这说明,企业的跨国投资经营还处于较低层次,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行业或企业群。

从投资企业所有制性质来看,国有企业达122家,占境外投资和经营企业总数的89%,而民营企业只有15家。这说明,民营企业开展跨国投资经营意识较弱,实力不足。

从投资方式看,采用独资方式进行投资经营的企业有85家,占境外投资和经营企业总数的62%,采用合资或合作方式进行投资经营的企业有52家,占境外投资和经营企业总数的38%。

从投资经营的效益看,尽管广西企业跨国经营的势头很猛,也有一些企业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如桂林国际电线电缆集团1992年投入54万美元到澳大利亚收购一家破产企业,主要从事电线电缆的生产、销售,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不仅如期收回全部投资,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带动国内母公司产品的出口,截止2002年底,该集团累计出口创汇5186万美元,年均毛利率达到30%以上。但应该看到,相当多的企业经营状况并不理想,亏损现象比较普遍,在2003年参加外管部门境外投资年检的13家企业中,只有一家企业的财务报表显示赢利,其余均显示亏损。据了解,未参加年检的企业也大多经营不善。

广西企业跨国经营营销存在的问题

尽管境外投资企业经营状况不理想的原因很多,但这些企业在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具体来说,广西企业跨国经营在营销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缺乏正确的国际营销理念。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不少企业仍采用传统的营销理念,具体表现在广西很多企业到国外后仍是重生产、轻营销,重价格、轻品牌,也有部分企业把为国内目标市场设计的市场营销组合直接推向国外,而不是根据目标国市场和消费者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国际营销组合策略。

对即将进入的目标国市场调研不充分。广西的不少企业对即将进入的目标国市场未进行充分调研就急于“走出去”,很容易导致投资失误和亏损,如梧州某集团在越南投资设立林化生产联营公司、广西某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在越南的空调加工装配企业等都是由于对目标国市场调研不充分,导致投资决策失误,最终难以维持的典型例子。

对目标市场的选择有较大的随意性。广西的不少企业在跨国投资经营过程中由于对市场调研、市场细分没做好,故对目标市场的选择有较大的随意性,往往根据决策者的喜好或采用跟随的方式选择目标市场。具体可以从投资的国别和地区分布可以看出来,137家企业中,就有72家企业集中在越南和香港两个市场,占广西到境外投资和经营企业总数的52.6%。这样做的后果是企业将难以取得好的投资效果,因为随意选择目标市场很可能选了竞争非常激烈而自己又没有竞争优势的市场,或者市场潜力不大的市场,甚至是经营环境非常恶劣的市场。

不少企业未能采用正确的进入模式。广西的一些企业由于对自己所拥有的垄断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的情况研究不透或不了解,自然就不知道采用哪一种进入模式是最好的,他们要么长期采用产品出口方式,要么一开始就采用对外直接投资而且是独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关于这一点,从广西到境外投资经营的企业数和投资方式就可以看出来,2004年广西出口商品总值为23.9亿美元,而到2004年5月止广西到境外投资经营的企业只有137家,累计投资总额仅为11814万美元,采用独资方式进行投资经营的企业就有85家,占境外投资和经营企业总数的62%。

国际营销组合策略缺乏特色且效率不高。广西部分企业的国际营销组合策略缺乏特色,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这些企业主要靠低档产品、低价格、利用中间商、弱促销等策略占领国际市场。如2003年广西通过边贸出口服装4095万件,出口额19171万元人民币,每件衣服出口价仅为4.86元人民币,2003年广西出口录音机及收录(放)音组合机1万台,出口额1万美元,每台出口价仅为1美元。以这样低的价格出口商品,不可能提高产品档次,更不用说采用强促销和树立品牌了,这样的国际营销策略不能带来任何益处。

国际营销管理水平不高。在开展国际营销过程中,广西的一些企业也制定了国际营销计划和国际营销组合策略,并设立了相应的国际营销组织机构和制度,但最终计划和策略的实施效果很不理想,甚至不少企业出现严重的亏损。在2003年参加外管部门境外投资年检的13家企业中,只有一家企业的财务报表显示赢利,其余均显示亏损。这种现象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企业的国际营销管理水平不高,经营不善。在这些亏损企业当中,有的是决策失误造成的,有的是合作者选择不当,有的是管理机制不规范、不科学,有的是制度不完善,还有的是执行、控制不力等。

广西企业跨国经营的营销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国际营销理念

企业首先要树立以市场为中心的营销理念,然后根据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程度的不同及时调整自己的国际营销理念和策略。具体来说,当企业只是试探性进入国际市场时,可以继续采用国内原有的营销理念和策略。当企业开始较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时,企业就应采用差异化的营销理念,即根据目标国市场的特点对国内原有的营销理念和策略进行调整,使其能适应目标国市场的需要。当企业开始全面进入国际市场,而且企业重心逐渐由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时,企业就应采用本土化的营销理念,即根据不同目标国市场的特点分别制定不同的国际营销策略,包括管理人员的本土化。

(二)对目标国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

企业或产品要成功进入某个目标国市场,就必须对目标国市场的宏观、微观营销环境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对宏观环境的了解具体又包括人口、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各方面内容;对微观环境的了解具体包括目标国的客户需求特点和购买习惯、相关产业的竞争状况和市场发育程度、产品营销渠道的现状、各种促销手段的可利用程度等。广西企业要想全面了解这些情况,就必须组织力量对目标国市场的营销环境进行调研,这需要大量的时间、资金和人员,尤其是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如果由单个企业去进行调研,不仅企业难以承受这笔巨额费用,而且也是一种浪费。因此笔者建议,由自治区政府或行业协会出面组织相关的企业组成一个临时的调研机构去开展调研活动,或者由广西相关的企业共同出资委托某个专业调研机构去开展调研活动,这样都会大大减轻企业的负担。

(三)结合实际选准目标市场

在对各目标国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先用一定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选择目标国家或地区,即对目标国家或地区的选择主要考虑市场开发的难易、潜力、进入的难易、竞争激烈程度、风险大小等因素,对不同因素给予一定的权数并根据具体目标国家或地区的情况进行打分、加总,综合得分高的目标国家或地区就是可以选择的市场区域。然后再对目标国市场进行细分,如对消费者市场可用地理因素、人口统计因素、心理因素、行为因素等进行细分,企业组织市场可用人文变量、经营变量、采购方法、情景因素、个性特征等进行细分,接着对细分出的各个子市场规模、潜力、竞争性、进入的难易等进行分析、评估,最终结合企业的实际(尤其是优势和劣势),选出一个或若干个细分市场作为企业的目标市场。用这种方法既能选出市场规模和潜力较大、竞争性不强、进入较容易的目标市场,又能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这就为广西企业跨国投资经营取得良好的投资效果打下基础。

(四)采用正确的进入模式

一般说来,一个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不外乎有三种方式:产品出口(包括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技术授权(包括许可交易和特许专营)、对外直接投资(包括合资经营和独资经营),这三种方式各有优缺点。一个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究竟选择何种方式,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企业是否具有某种垄断优势?企业是否具有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如果企业只具有垄断优势,选择技术授权方式更好;如果企业同时具有垄断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如在国内则宜选择产品出口方式;如果企业同时具有垄断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如在国外则宜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例如广西的中药企业,由于目前中药产品的生产在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授权方式都不太现实,只能选择产品出口方式,这样就得比较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哪种形式更好。尽管采用直接出口形式能使中药生产企业对其出口产品的经营保留了部分和全部的控制权,并不断积累国际市场营销经验,培养营销人才,但也增加了企业的投入,而且对完全没有国际化经营经验的企业来说,这种形式意味着中药生产企业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因此,根据目前广西的中药生产企业的实际,应由所有有意进入国际市场的中药生产企业共同组建一个中医药国际营销股份公司销售所有企业的产品。这样做不仅大大降低了每个中药生产企业的风险,而且还有利于统一对外,避免价格战,同时还有直接出口形式的好处。

(五)制定有特色的国际营销组合策略

所谓有特色的国际营销组合策略,就是在“6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公共关系、政治权力)组合中,至少有一个营销因素有创新或与众不同,作为重点手段,其他组合因素密切配合,以形成合力,最终实现高效的营销效果。具体来说,如果某企业在产品方面有特色,可以强调其产品的独特性,产品的品牌、包装、定价、广告宣传、促销等都要体现这一特色;如果产品方面没有明显特色,可以考虑在定价策略方面、营销渠道策略方面或者促销策略方面展现自己的特色,就是比较有特色的定价策略,产品、服务、广告宣传也必须给予相应配合。在国际营销渠道策略方面,对于互联网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采用网络营销也是非常不错的同时又是很有潜力的营销方式,尤其是对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企业通过互联网络可以花费不高的费用即时连通国际市场,减少市场壁垒,提供平等机会。在促销策略方面,一些别出心裁的广告创意或促销策划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促销效果。

(六)提高营销管理水平

要提高广西企业国际营销管理水平,应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包括经营者的素质,这是提高企业国际营销管理水平的基础和关键。具体可以采用招聘和培训两种途径,培训又可以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方式。建立健全营销信息系统和决策体系,一个健全的营销信息系统一般应包括内部报告系统、营销情报系统、营销调研系统和营销分析系统等四个子系统。而科学的决策体系应包括科学的决策机制、决策组织和科学的决策程序。还应建立一整套较完善的国际营销管理制度,这套国际营销管理制度一般包括:营销信息管理制度、营销计划管理制度、促销管理制度、广告管理制度、销售过程管理制度、价格管理制度、销售人员管理制度等,有了制度,才能使营销管理有章可循。

此外,也应提高企业的执行力、控制力。要提高企业的执行力、控制力,创建一套适合企业的管理模式将非常关键,因为企业的执行力、控制力差既有执行、控制人的能力问题,也可能是组织设置不合理、授权不足,激励不够或是指挥失灵,信息传递失真,部门之间沟通协调等原因,一套有效的管理模式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企业的执行力、控制力得到加强。这套模式一般包括组织和企业文化系统、垂直指挥系统、横向联络系统、检查反馈系统、激励系统等五个部分组成。创建管理模式有三种方法:委托企业外部的专家或机构、企业自己组织人员完成、外部的专家与企业人员共同组成研究小组。这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企业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国外企业市场调研范文6

关键词:企业经营者 自主创新 城市 问卷调查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制度的变革和国内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带来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造就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长期以来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加大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依靠投资带动的增长以及对于出口越来越多的依赖对经济的稳定增长带来隐患,包括渐露端倪的产能过剩和频频爆发的贸易纠纷;另一方面,制度变革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快速提高将不会是无限的,普通劳动力、资源、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会逐步降低。对这些问题的考量引发决策层乃至全社会对创新的高度重视。作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创新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确立的“十一五”规划更是明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而要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的创新状况和影响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有一个全面了解显得十分必要。为此,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9月进行了一次企业创新专项调查。本次调查以企业经营者为调查对象、在全国40个城市按企业经济类型和规模进行分层随机抽样,主要涉及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1.2%、50%、48%、41%、4.6%、3.3%和4.6%。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5.0%,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20.0%和15.0%: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38.0%、41.0%和21.0%: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18.8%,有限责任公司占35.3%,股份有限公司占20.5%,集体企业占2.0%、私营企业占4.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16.2%。调查对象职务为企业高层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及以上职务副职的比重占82.4%。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普遍重视创新,认识到在市场竞争中创新比低价位扩张更重要,国有企业研发人数较多,外资企业研发人员工资水平较高,民营企业更注重创新成效。

企业的创新资金主要靠企业内部筹集,企业研发费用主要用于现有产品和技术的完善,而新产品开发和基础研究的费用相对不足,导致企业的创新收入相对较少;筹资困难和人才短缺尤其是技术人才短缺是影响企业创新的两大障碍,社会对于企业创新的资金和人才支持机制和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企业经营者认为,创新评价标准应该是创新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所能产生的实际效果,如盈利能力的提高、市场的拓展等,而不是形式上的工艺流程改进数量、专利申请数量或获奖情况等;企业在创新活动中注重与科研机构和客户进行合作,强调客户与市场导向、注重品牌建设、倡导并鼓励创新成为企业在创新管理方面比较普遍的经验;企业创新成果主要通过现有业务部门和营销渠道进行推广;企业制定的创新目标基本能够实现,通过创新,企业在市场和产能的拓展及企业形象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上取得明显成效;预期未来创新积极影响进一步增强,并计划加大创新的人才和设备投入。

企业经营者认为创新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政府办事效率与科技人才储备是建立企业创新中心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对所在城市鼓励创新的政策和信息化环境比较满意,对当地人才数量和素质及人才市场基本满意,但认为城市科技市场及科技风险投资和担保机构的培育和服务有待加强;上海和纽约分别被认为是国内外最理想的建立企业创新中心的城市,上海、杭州、青岛、深圳、苏州、北京、常州、烟台、广州、绍兴被评为国内创新环境最佳的十个城市。

一、企业对创新的重视程度

本次调查从企业竞争方式、提升竞争力的主要途径、科研经费的分配情况等多方面了解企业对创新的重视程度。

1、企业普遍重视创新

从主观认识上看,绝大多数(91.2%)企业对创新“重视”(52.6%)或“比较重视”(38.8%),只有少数企业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一般”(8.4%)、极少企业选择“不太重视”(0.4%)。

从企业类型看,高新技术企业和上市公司对创新的重视程度尤其高,选择“非常重视”的比重分别高达69.1%和69.2%,比平均水平分别高16.5和16.6个百分点;大型企业选择“非常重视”的比重为61.8%(其大型企业选择比重达64.7%),明显高于中型企业(50.9%)和小型企业(39.4%)的选择比重。

2、国有企业研发人数较多,外资企业研发人员工资水平较高,民营企业研发设备投入相对不足

从研发人员占全部职工的比重来看,2004~2005年调查企业的平均水平为5.6%,其中东部地区为5.8%,中部地区为5.3%,明显高于西部地区3.8%的水平;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为6.2%,高于外资企业5.5%和民营企业5.0%的水平。

从研发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看,2005年全部调查企业的研发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7500元,是所有调查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倍。其中东部地区为51700元,高于中部地区的39800元和西部地区的35300元。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最高,为60700元,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35000元和民营企业的37700元的水平。分行业看,研发人员工资水平相对较高的依次是电子(71000元)、烟草(68800元)、印刷(68300元)、钢铁(55500元)、非金属矿物制品(49800元)、汽车(46100元)、医药(42900元)和橡胶(41980元)等制造业。

从研发人员工资与全部职工平均工资的比例来看,外资企业为2.5倍,民营企业为2.2倍,均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1.5倍。

从研发机构拥有的科研固定资产总值来看,2005年全部调查企业人均拥有的科研固定资产总值为20600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22200元,外资企业为21900元,均明显高于民营企业11.100元

的水平。

调查表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研发人员的比重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程度的人才优势,研发条件也相对较好,但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与全部职工平均工资的差距相对较小,激励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阻碍研发人员的创新动力的发挥。

3、在市场竞争中创新比低价位扩张更重要

关于什么是目前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调查结果显示,约6成(58.9%)的企业选择“创新产品/新技术”,比重仅低于选择“高质量”(79.3%)、“适应顾客需要”(73.0%)和“优质的客户服务”(65.9%)等竞争方式的企业比重,明显高于选择“独特的设计”(12.4%)、“低价位”(19.3%)、“交货迅速”(21.5%)、“扩大规模”(42.0%)和“品牌”(55.7%)的企业比重。调查表明,企业在满足市场需要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普遍重视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特别是,企业经营者意识到,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创新产品和创新技术形成的差异化比通过低价位扩大市场规模更重要。

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选择“创新产品/新技术”的比重分别为66.2%和59.6%,明显高于小型企业的44.5%;小型企业选择“低价位”的比重为26.8,明显高于大中型企业。

有意思的是,美国竞争力委员会2005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美国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企业竞争的主要因素按影响程度大小排序依次是“低价位”(4.8)、“交货迅速”(4.4)、“优质的客户服务”(3.2)、“适应顾客需要”(3.0)、“创新产品/新技术”(2.9)和“高质量”(2.6)(1代表最不重要,6代表最重要)。

二、企业创新活动的主要方式

1、企业、科研机构、客户合作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主要方式

关于企业创新活动采取的主要方式,调查结果显示,调查企业选择“在企业研发中心集中研发”的比重最高,达60.8%;其次是选择“与科研院所/大学合作”(47.0%)和“与客户或顾客合作”(41.9%)。此外,其他方式还包括“在企业内部各生产部门分散研发”(34.0%)、“同一企业集团内的分公司研发”(207%)、“与合资伙伴合作”(18.7%)及“与设备供应商等关联企业合作”(17.8%)等创新活动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在企业研发中心集中研发”的调查企业中,同时选择“与科研院所/大学合作”的比重也比较高,达58.9%;选择“与客户或顾客合作”、“与合资伙伴合作”、“与设备供应商等关联企业合作”的比重分别为36.8%、15.3%、14.9%。调查表明,企业、科研机构、客户合作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主要方式。

2、内部筹资是企业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

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资金来源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经费来自“内部筹资”,比重达76.7%,明显高于“贷款”(12.4%)、“政府资金”(4.9%)、“国内合作伙伴”(2.7%)、“资本市场”(1.5%)和“国外合作伙伴”(1.2%)的比重。调查表明,企业研发资金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筹集,社会对于企业创新的资金支持机制和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3、研发费用主要用于现有产品和技术的完善,用于新产品开发和基础研究的费用相对较少

关于研发经费投入的分配情况,从调查企业的平均情况看,32.8%用于“改进工艺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31.2%用于“以完善现有技术、拓展产品用途为目的开发研究”,24.3%用于“完全新产品/新工艺研发(估计三年内能实现商业化)”,9.3%用于“基础研究(至少三年内不实现商业化的研发项目)”。调查表明,企业对科研投入的分配主要集中于现有技术的完善,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用于全新产品开发或基础研究之类的长期研发项目。且对于新产品的研发也更加重视短期项目,而对长期性的基础研究则重视不够。

从企业类型看,高新技术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选择“完全新产品/新工艺研发(估计三年内能实现商业化)”比重相对较高,比重分别为33.8%和30.2%。不过,高新技术企业选择“基础研究(至少三年内不实现商业化的研发项目)”的比重并不高,仅为9.3%,与总体水平持平。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积累和核心技术开发等方面并未走在前面。

从制造业不同行业看,医药制造业企业最重视“完全新产品/新工艺研发”,比重为39.9%;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行业依次为交通运输设备(38.5%)、文教体育用品(35.0%)、机械(34.5%)、电气(32.3%)和电子等行业(32.3%)。在“基础研究(至少三年内不实现商业化的研发项目)”上投入较多的行业包括石化(18.1%)、仪器仪表(15.4%)、文教体育用品(15.0%)、烟草(13.7%)、医药(13.5%)和饮料(13.3%)等行业。

4、企业创新成果主要通过现有业务部门和营销渠道进行推广

关于企业创新成果是如何进行市场推广的,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27.1%和24.1%的企业利用“现有业务部门”和“现有营销渠道”推广创新成果,两者合计达51.2%。此外,选择“根据创新产品的不同采用不同方式”的企业比重也较多,比重为22.3%。而“成立新的业务部门或营销机构”和“专门负责新业务的部门”的企业则相对较少,比重分别仅为5.0%和6.4%。调查表明,企业主要依靠现有部门和渠道进行创新成果的市场推广。

三、企业创新成效分析

1、盈利能力的提高是企业最关注的创新评价标准

关于什么是创新评价标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创新带来盈利能力提高程度”是创新评价标准的企业比重最高,为67.3%;其他标准按选择比重大小排序依次是“创新引起市场份额的变化”(51.7%)、“创新带来品牌知名度提高程度”(48.2%)、“创新带来生产或服务能力的提高”(45.1%)、“新产品或服务销售所占的比重”(44.9%)、“创新带来价格竞争力的提高程度”(44.8%)、“创新回报与创新投入比率”(40.3%)、“工艺流程改进的数量”(16.9%)、“专利或其他知识产权申请数量”(16.3%)、“社会对企业创新的奖励或认可程度”(15.6%)、“员工参与创新的相关意见被采纳的数量”(8.4%)。调查表明,多数企业认为创新评价标准是创新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所能产生的实际效果,而不是形式上的工艺流程改进数量、专利申请数量或获奖情况等。

2、企业创新成效体现在市场

和产能的拓展及企业形象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上

关于过去三年所进行的创新活动为企业带来了哪些主要创新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打开了新的市场或增加了市场份额”,选择比重为63.9%,认为创新“提高了公司的‘创新’形象”、“提高了商品或服务的质量”、“提高了生产能力”、“商品或服务的范围得到扩展”的比重也分别达到45.6%、44.9%、42.2%、33.0%;此外,还分别有26.8%、24.7%、20.7%和19.1%的企业认为创新活动“降低了单位原料/能源消耗”、“在规范和标准方面得到提升”、“在环境、安全等方面得到改善”和“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此外,23.2%上市公司认为“创新对股价有积极的影响”。调查表明,创新活动对于企业及其发展所能够产生的效果是多方面和全方位的。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制造业部分行业在通过创新进行节约资源、加强环保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调查结果显示,非金属矿物品、烟草、塑料、化纤、有色、造纸、家具和饮料制造业企业认为过去三年所进行的创新活动“降低了单位原料/能源消耗”的比重均在40%以上;化工、木材加工、石化、非金属矿物制品、钢铁及化纤制造业企业认为过去三年所进行的创新活动“在环境、安全等方面得到改善”的比重都在30%以上。

3、民营企业创新收入相对较高,未来创新收入预期趋于增加

尽管创新已经带来多方面的效果、但从创新为企业带来的直接收入来看,目前还不显著。调查结果显示,从企业业务收入来源看,目前企业大多数收入来源于“企业现有传统的产品/服务项目”,比重为70.2%。其他收入来源包括“对现有产品/服务的延伸或改善”、比重为19.2%:“突破性产品/服务(指完全新出现的或性能显著变化的产品或服务)”,比重8.3%,“扰乱性产品/服务(指改变行业经营模式或创造完全新的市场)”,比重为2.3%。

如果将“突破性产品/服务”和“扰乱性产品/服务”带来的收入看作是创新收入,目前这部分收入仅占全部收入的成左右。从不同类型企业看,民营企业的创新收入比重为13.1%,明显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8.8%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8.5%。

企业经营者预期未来创新收入将明显增加。调查结果显示,与当前相比,企业经营者预期2008年“企业现有的传统产品/服务项目”在企业业务收八中所占比重将减少11.3个百分点,而创新收入比重将达到17.9%,提高7.3个百分点。其中民营企业预期达到21.7%,提高8.6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外资企业分别达到15.4%和14.8%,分别提高6.6和6.3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尽管民营企业目前创新硬条件(科研固定资产)相对较差,但从创新带来的收入衡量的创新成效来看,民营企业明显好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调查结果同时表明,外资企业作为我国出口的主要集群,其创新收入较低,间接说明我国出口产品自主创新含量不高。

4、企业创新目标基本能够实现,亟待加强创新目标管理

对于最近三年企业创新目标的实现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基本实现目标”的企业接近5成(49.5%):认为“超出预期目标”、“实现预期目标”的企业分别为3.8%和19.8%;认为“部分实现目标”和“根本未实现目标”的企业比重分别为24.4%和2.5%。调查表明企业最近三年的创新目标基本实现。

从企业类型看,上市公司、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目标实现情况相对较好,实现目标比重(“超出预期目标”和“实现预期目标”的比重合计)分别达32.4%、32.0%和29.9%。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创新目标实现情况最好,实现目标比重(“超出预期目标”和“实现预期目标”的比重合计)达31.5%,比中、小型企业分别高10.3个和17.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制定的创新目标基本能够实现,但完全实现目标的比重还相当低,一方面说明创新的风险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创新的目标管理,即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按时按质实现创新目标是一个亟带待研究的课题。

5、预期未来创新积极影响增强,进一步加大创新的人才和设备投入

关于未来三年创新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会发生什么变化,调查结果显示,45.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明显增加”,44.6%认为会“有些增加”,两者合计超过9成。调查表明,企业普遍看好创新对其未来发展的积极影响。

其中,大型企业认为明显增加的比重为53.3%,明显高于中型企业(46.3%)和小型企业(31.5%)的比重。

在企业对创新的认识和信心不断深化和加强的基础上企业也准备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取得更大的创新成效。调查结果显示,86. 5%的企业计划未来三年在创新方面“增加人才投入”,72.8%计划“增加设备投入”,另分别有14.8%和12.3%的企业计划“增加专利购买”和“加大并购力度”。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企业将要加大创新方面的人才和设备的投入力度。

四、企业创新的主要经验和障碍

1、客户与市场导向、品牌建设、倡导并鼓励创新成为企业在创新管理方面比较普遍的经验

关于企业在创新管理方面有哪些经验,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来看,除了“与外部创新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信息技术沟通平台”和“在国内外重要城市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不符合企业实际,“为了鼓励创新,允许员工脱岗学习、研究”界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外,其他各项均或多或少地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符(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分值越高表示所列项目越符合企业实际,3为符合与不符合的分界点)。其中,最符合企业实际的依次为“非常关注重点客户”(4.3)、“非常重视公司品牌建设”(4.3)、“企业宗旨或理念中包含创新概念”(4.2)、“非常重视销售渠道建设”(4.0)。

此外,企业对“公司鼓励新思想、新想法、鼓励创办新事业”(3.9)、“技术战略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较大作用”(3.8)、“创新人员可以自由提出、阐述自己的意见”(3.8)、“企业高层设立专人负责技术战略的制定和实施”(3.7)、“经销商、最终用户的满意程度很高”(3.7)、“公司制定了创新远景规划并且不断进行完善”(3.6)、“客户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很高”(3.6)、“研发部门与市场部门进行经常性的协调与联系”(3.5)、“人才培训力度很大”(3.4)等创新管理方面的经验认同程度也比较高。

2、筹资困难和技术人才短缺

是影响企业创新的两大障碍

关于企业在创新方面存在哪些障碍,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筹资困难”(3.6)和“技术人才短缺”(3.5),其它依次为“竞争对手太多/太强”(3.3)、“较高的经济风险”(3.2)、“管理人才短缺”(3.1)、“政府审批程序太复杂”(3.0)、“难以进入新的市场”(3.0)、“难以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3.0)等(0表示不是障碍,2表示问题较小,5表示问题较大)。

不同类型企业创新所面临的障碍有所差异。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认为其遇到的障碍明显多于其他类型企业,分值在3以上的有10项,依次为“筹资困难”(3.9)、“技术人才短缺”(3.7)、“竞争对手太多/太强(3.5)、较高的经济风险”(3.2)、“投资者/股票市场/上级部门短期行为”(3.2)、“难以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3.1)、“政府审批程序太复杂”(3.1)、“管理人才短缺”(3.1)、“难以进入新的市场”(3.0)和“不合理的行业规则或行业标准”(3.0)。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认为其遇到的创新方面的障碍明显少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且程度明显较低。调查结果显示,外资企业共有6项分值在3以上,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少4项,其中,认为排在前两位的障碍分别为“技术人才短缺”和“竞争对手太多/太强,分值均为3.2,明显低于国有企业。其他四项分别是“难以进入新的市场”,“筹资困难”、“较高的经济风险”和“政府审批程序太复杂”,分值均为3.0。

民营企业也只有6项障碍分值在3.0以上,困难程度界于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依次为“技术人才短缺”(3.6)、“筹资困难”(3.5)、“竞争对手太多/太强”(3.2)、“管理人才短缺”(3.2)、“较高的经济风险”(3.1)和“缺乏知识产权保护”(3.0)。调查表明,技术人才短缺是所有企业在创新方面面临的主要障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同时面临严重的创新资金短缺的问题,而外资企业在创新资金筹集方面相对容易一些。

五、城市创新环境状况

城市创新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创新的动力和创新成效。本次调查从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人才环境、信息化环境及科技风险投资与担保机制等方面了解不同地区企业对所在城市创新环境的评价。

1、政策和信息化环境较好,人才及人才市场基本满意,城市科技市场及科技风险投资和担保机构的培育和服务有待加强

政府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政策,一方面体现在城市发展规划当中,另一方面表现在每年具体的实施政策支持上。调查结果显示,“相关政策对企业创新的支持情况”(3.7)和“城市十一五发展规划与自主创新相关的内容”(3.7)在企业对所在城市创新环境的评价中位居全部项目的第二、三位,表明企业对所在城市在创新方面的政策满意度较高(1表示评价很低,5表示评价很高,分值越大表示该项环境评价越高)。

在城市创新环境的评价中,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普及程度”(3.8)评价和满意程度最高,对“电子政务系统普及程度”(3.5)评价也比较高,表明近年来我国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所进行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得到了企业的广泛认可。

前面的调查结果显示,技术人才短缺是几乎所有企业在创新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从企业对城市人才供应和人才市场发育的情况看,企业对调查城市人才状况的评价基本上为中等偏上的水平。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对“本地科技人才数量和素质”的评价值为3.4、对“网上人才市场的发育程度”、“城市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条件”、“城市科技人才中介机构”的评价值均为3.3。调查表明,平均来看,企业对所在城市的人才及人才市场情况基本满意。

对于城市的科技市场和服务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科技企业孵化条件”的评价值为3.3、对“创业服务机构”(3.2)、“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3.2)和“技术市场的发育程度”(3.2)的评价值均为3.2,处于评价一般的水平。企业对“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的评价值为2.9,对“科技投资与担保机构”的评价值为3.0,处于较低的水平。调查表明,城市科技市场及科技风险投资和担保机构的培育和服务有待加强。

2、政府办事效率与科技人才储备是建立企业创新中心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关于企业在一个城市建立创新中心,最看中的因素是哪些,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二位的依次是“政府办事效率高”和“充足的科技与工程人才”,比重分别为75.0%和68.2%。另外两个比较看重的因素分别为“充足的客户”和“方便的金融服务”,选择比重分别为43.1%和39.4%。其他被看重的相关因素按选择比重依次为:“众多的大学等研究机构”、“电信业发达”(31.0%)、“发达的物流”(29.2%)、“丰富的供应商”(26.5%)、“拥有专业的技术服务公司”(25.1%)、“充足的企业经理人才”(23.6%)、“监管环境宽松”(18.5%)、“生活质量高”(12.0%)等。

关于建立创新中心最看重的因素,中美两国的调查结果差异明显。美国竞争力委员会2005年进行的创新调查的问题是“哪些因素使企业不考虑在这个地区建立创新中心”,虽然问题与本次调查“什么是最看重的因素”不完全相同,但选择结果还是可以进行比较的。排在前两位的因素分别是“不完善的电信业”和“缺乏科技与工程人才”,选择比重均为55%;其次是“生活质量低”(48%)和“缺乏教学机构”(36%);其他因素还包括“基础设经济快速增长下的自主创新施薄弱”(31%)、“供应商与客户缺乏沟通”(30%)以及“缺乏企业家”(30%)。其他被美国企业看重的因素按选择比重大小排列依次是:“缺乏金融激励”(19%)、“有限的科技基础”(19%)、“缺乏职业经理人”(18%)、“税收结构缺乏灵活性”(16%)、“缺少投资者”(16%)、“严格的政策制度环境”(14%)和“缺乏专业化服务”(13%)等。

3、上海和纽约分别被认为是国内外最理想的建立企业创新中心的城市

当问及企业倾向于选择国内哪个城市建立企业的创新中心的时候,1/3的企业选择了上海,远远超出其他城市的选择比重,比排在第二的北京市高20.3个百分点。前八位的城市按选择比重排序依次是上海(33.1%)、北京(12.8%)、深圳(6.7%)、广州(4.5%)、杭州(3.9%)、青岛(3.5%)、苏州(2.9%)和大连(2.5%)。

就国外城市而言,美国纽约市被认为是国外建立企业创新中心最理想的城市,其次是日本东京,第三位是法国巴黎,第四位是德国柏林。

4、创新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