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思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主义思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主义思想

现代主义思想范文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航运思想;现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A811;F0-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3.02.006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 第26卷 第2期 张 峰:马克思主义航运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指的马克思恩格斯二人创立的理论体系及后人的发展;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二人创立的理论体系。本文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本文试图梳理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航运思想,为中国发展航运经济,建设强大的海权,提出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源和商品的贸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突破了国别的界限,各国之间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其依赖性也日益增强。航运是经济全球化时代联系各国贸易往来的咽喉和命脉。航运沟通了世界各地市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配置,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海权论的创始人马汉曾指出:“从政治和社会的观点来看,海洋使其本身成为最重要和最惹人注目的,是其可以充分利用的海上航线。”\[1\]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这样伟大的变革时代。在开辟世界市场和促进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航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曾系统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新航线的开辟,地理的大发现,进而航运业的兴起,世界市场的形成,这些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社会背景,不可能不给马克思恩格斯带来深刻的思考。航运的发展给经济社会生活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必然会反映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据不完全统计,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国工人阶级现状》、《海军》、《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上百次地提到了航运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这些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航运与资本原始积累的关系,航运与工业革命的关系,航运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航运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等等。虽然马克思恩格斯的航运经济思想产生于100多年前,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航运思想,对于今天的中国加强海权建设,促进航运经济发展,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等问题仍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航运与原始积累

资本是工业生产的前提条件,只有拥有资本,才能购买厂房、机器设备、劳动力和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之前,有一个原始积累的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一方面是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变成无产者的过程,只有当劳动者无法直接支配生产资料时,才会由于生活所迫,别无选择地进入工厂里面劳动;另一方面,也是为工业生产准备资金的过程。与农业生产相比,日益社会化的工业生产需要更多的资金。只有当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资本门槛”。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就是通过对内的圈地运动和对外殖民掠夺的过程。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圈地运动,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另一方面也通过对外掠夺为工业生产准备了充裕的资本。而对外掠夺的过程与航运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航运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分析了航运对于原始积累的重要作用。

新航线开辟以后,一些西方国家来到生产力落后的国家,武力强迫落后国家成为自己的殖民地。用暴力手段对殖民地国家进行剥削和掠夺。这些掠夺变成了发展本国生产力的资本。航运为资本原始积累作出了巨大贡献。“殖民制度大大地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以及由市场垄断所引起的成倍积累”\[2\]。通过对殖民地的剥削,西方国家一方面在殖民地掠夺原材料和劳动力,为工业生产准备了条件;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开展,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单靠国内市场已经难以消费如此多的工业品,这样又开始把殖民地当作倾销商品的市场。

随着航运业的发展,海上出现了海盗,这样需要海军保护商船的安全。在航行过程中,轮船需要能源作动力,需要补给能源。这需要自己国家管辖的港口,而殖民地便是最好的选择,殖民地和海军起着保护交通运输的作用。“展现在一切海洋国家面前的殖民事业的时代,也就是建立庞大的海军来保护刚刚开辟的殖民地以及与殖民地贸易的时代。从此开辟了一个海战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频繁,海军武器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效的时期”\[3\]。

总之,航运业的发展,促进了殖民地的开辟,导致了西方国家对殖民地的掠夺,促进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的发展。殖民地的建立,为商船提供补给,促进了航运业的发展,促进了宗主国海上实力的增强。

二、航运与工业革命

从15世纪末开始,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和对黄金、香料的追求,西欧的一些航海家开辟了通往亚洲的新航线,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如果从分工角度看,新航线的开辟可以看作是开辟市场的过程,属于市场化的范畴。而从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工业革命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看作是分工深化的过程,属于分工的范畴。而航运在促进市场化和分工过程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出大量产品;而航运则把大量的产品运输到世界各地。航运业的发展,沟通了生产和消费,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正如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指出的:“伟大的地理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的开拓,使销售市场扩大了许多倍,并且加速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转化。”\[4\]

分工是生产的专门化、专业化,是技术进步的标志。分工与市场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只有足够大的市场,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够销售出去,换回货币,才能开始下一阶段的生产。生产者获得利润,才有动力扩大再生产。否则,如果一项分工不符合社会需求,没有市场,产品销售不出去,则生产规模会缩小,直至停止生产。而交通运输的发展在市场扩大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开辟越来越远的市场。市场扩大,则生产者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并可能进一步产生新的分工。火车、汽车等陆路运输工具的发明在扩展国内市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航运业的发展则在开辟世界市场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航线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之前,人类主要是通过陆路方式进行贸易,陆路贸易由于山川河流的阻挡,大大提高了交易成本。如果一项交易的成本过高,则不利于远距离商品贸易,从而限制了产品的市场范围,限制了产品的生产,不利于分工的发展和进一步细化。而航运运用水的自然力、风力等作为部分动力,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也就降低了交易成本。航运业的发展一方面开辟了更遥远距离的市场;另一方面由于交通运输的改善,也开辟了广阔的原料供应市场,丰富了生产原料的种类。地理大发现为其后的工业革命准备了充分的市场条件。

工业革命的本质是分工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生产力最发达的国家考察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由于动力技术的革命,西方国家由手工生产为主发展为运用机器的社会化生产阶段,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高度赞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促进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分工进步中的作用。从分工理论角度看,工业革命本质上是分工的革命,它使分工快速发展。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但是一项分工生产出的商品,只有完成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循环过程,才能换回货币,开始下一阶段的生产。因此,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的前提是必须有巨大的消费市场,而这需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马克思高度评价了海上贸易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在海上贸易和殖民实力方面占据优势的国家,自然能保证自己的工场手工业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最广泛的发展”\[5\]624。即使到现在,航运仍然是世界远程大宗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世界贸易量的80%以上主要是靠国际航运来完成的。

总之,地理大发现的本质是拓展市场,属于市场化的范围;而工业革命的本质是分工的革命,属于分工的范畴。分工与市场化相互推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航运则是市场化与分工之间的纽带。因此,航运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三、航运与全球化

全球化是经济政治文化活动超越国界,生产要素、商品、服务在全球范围进行配置,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和日益依赖的过程。理论界一般认为,全球化是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才开始深入发展的。然而,其实马克思恩格斯早就论述了航运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一是航运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市场扩展的重要条件。由于航运业的发展,使各国之间的交换时间日益缩短,这便为经济活动突破国界,甚至陆地界限提供了可能。航运业的发展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大大扩大。“只有对外贸易,只有市场发展为世界市场,才能使货币发展为世界货币,抽象劳动发展为社会劳动”\[6\]。世界市场的建立,促进了生产要素和商品实现更合理有效地配置。“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进步,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会缩短一定量商品的流通时间,那么反过来说,这种进步以及由于交通运输工具发展而提供的可能性,又引起了开拓越来越远的市场,简言之,开拓世界市场的必要性”\[7\]。因而,航运业的发展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必备条件。

二是航运传播了文明。由于航运业的发展,西方工业化国家把商品输送到自给自足的农业、手工业国家,依靠其技术优势而获得的成本优势,摧毁了落后国家的自然经济,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进了工业化进程之中。“各国人民日益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性质”\[8\]。航运业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航海业确确实实是资产阶级的行业,这一行业也在所有的现代舰队上打上了自己的反封建性质的烙印”\[9\]。随着世界市场的建立,促进了农业文明的解体和工业文明的建立。“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5\]276。

三是航运加快了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市场的步伐。航运业的发展,也导致了西方列强对落后农业国的剥削。西方列强利用武力瓜分了世界的市场。“商业和航运比那种起次要作用的工场手工业发展得更快;各殖民地开始成为巨大的消费者;各国经过长期的斗争,彼此瓜分了已经开辟出来的世界市场”\[5\]563。

总之,航运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全球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由于航运业的发展,缩短了运输时间,降低了运输成本,使不同大陆之间进行经济贸易进而进行国际分工与合作成为可能,航运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

四、航运与港口城市

随着工业的发展,导致农业人口往城市的集中。城市即是工业的中心,工业中心的兴起需要相应的市场交易场所,因此工业中心慢慢发展成为贸易的中心。而由于欧洲靠近海的便利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内河资源,城市同时也成为了航运中心。马克思曾指出:真正的城市只是在特别适宜对外贸易的地方才能形成。工业生产出了大量的产品,而要把这些产品运输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需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需要相应行业的从业人员。与陆路、航空运输相比,水路运输具有成本低的优势。这样随着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城市的发展,又进一步导致了贸易中心的形成。

航运业的发展,拉动了相关服务行业的就业,形成了相关行业的就业人口,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同时港口的发展又会拉动临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因此,航运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地方性的航运中心。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地区性的航运中心又形成了全球性的国际航运中心,形成了像伦敦、鹿特丹等国际航运中心城市。“人口的这种集中在商业中也沿着同样的道路,因而,如利物浦、布利斯托尔、赫尔和伦敦这样的几个大港就几乎垄断了大不列颠的整个海上贸易”\[10\]。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英国依靠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工厂”的兴起,使英国有大量的原料输入和大量的商品输出,伦敦依靠其便利的水运优势,而成为重要的港口,同时伦敦又结合金融中心的优势,为航运提供金融、保险等服务,伦敦成为名符其实的国际航运中心。

总之,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在城市的集中,促进了港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进而出现了一些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五、马克思主义航运经济思想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航运经济思想是其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航运经济思想对于中国发展航运经济,参与全球资源配置,提高经济竞争能力,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是加强海权建设,促进航运业的发展。海权是一国海上实力的综合体现,一国建设强大的海权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海上利益。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海权主要体现为海上运输通道利益。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海洋中蕴藏的资源和能源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只有加强海权建设才能保护一个国家的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维护海上资源和能源的利益。一国只有强大的海军,才能维护国家海洋利益的安全。

二是依托航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航运是联系工业生产和世界市场的纽带,航运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相关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的。一国只有发展实体经济,航运才能有货可运。否则实体经济衰退,只能导致航运业的衰退。从经济史的角度看,一国只有强大的实体经济,才能真正成为世界强国。因此,要通过发展航运经济,促进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形成产业结构比例,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三是依托航运,参与世界市场资源配置。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分工日益密切,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任何国家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才能共享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共享广阔的世界市场,封闭只能导致落后。航运是世界贸易的主导性运输方式。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强大的航运经济是融入世界市场,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必要条件。通过发展远洋运输,一方面把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开辟更加广阔的市场,获得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通过进口其它国家的资源、能源和原材料,满足生产对原材料和技术的需求。

四是依托航运,促进港口城市的发展。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一些港口依托地理优势而成长为全球性或地区性的枢纽性港口。要依托港口区位优势,发展相关产业,形成复合型的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目前由于中国日益成长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导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进而导致了中国航运业的发展和港口城市的发展,但中国航运业存在着缺乏话语权,国际中转量少等问题,这需要通过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等措施,提高中国航运的实力。

六、结 论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地理大发现、新航线的开辟及工业革命导致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航运作为以上变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必然引起马克思恩格斯的注意,他们多次在其著作中提出了航运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些思想至今对于中国发展航运经济,参与全球资源配置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要依托航运业的发展,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参与全球资源的配置,建设港口城市,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同时要加强海权建设,为航运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M\].安常容,译.北京:出版社,1998:34.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64.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83.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3.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 III\[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78.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9.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31.

现代主义思想范文2

[关键词] 老庄思想;后现代主义;二者关系

老庄思想与后现代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第一,产生背景不同,后现代主义主要是对西方“文明工业社会”的反思,对哲学发展到高峰的质疑,对盲目追求理性带来的哲学危机的批驳,对现代性进行的拷问。哈贝马斯认为:“没有什么更为‘人道的’东西可以代替进行技术控制这种功能”[1],是对科学作用的质疑;而“老庄面对的主要是儒家的经学中心和礼教中心”[2],所以更多侧重于对伦理、道的化解,倡导消极出世,提出“节制”生活方式。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3];第二,中心问题探讨的方式不同,后现代主义探讨的问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道家思想主要集中在对道的认识,对本原的追求,对人生的体会、理解,然后展开讨论,以此引出一系列的思想批判;第三,体现的最终价值不同:后现代主义注重只立不破,而认识、解决问题更容易走向极端,对于精神和价值体现虚无化,只是“在琐屑的环境之中沉醉于形而下的愉悦之中”[4],其价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真理、价值、精神、道德有很大的破坏性。而道家思想对修身养性的倡导可以作前者的有益补充,它是对人生价值意义的积极探索,而没有自毁性。

然而,把这两种思想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既有哲学意义又有现实意义,二者都有着深度的反理性,强调虚空性,语言的放荡不羁性,对以往思想的深刻反思、批驳、否定,要求自由、逍遥,倡导对他者的关怀。一方面,二者本身虽有时间之距,却象征着中西哲学合流、融合的趋势;另一方面可以取长补短,互取精华,为我服务。如果我们能较准确的去把握、认识二者的思想,对于哲学的新的研究可指明方向。且其中的思想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仍具有积极意义。所以,对二者既不要过分摒弃,也不应生搬硬套,而是要试着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去解析它,以达到发展哲学、建构思想的目的。

一、思想源起:殊途同归的时代抉择

夏基松认为:后现代源自“世界经济全球加剧”,“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扩大,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矛盾激化。各种社会危机……普遍深化”[5]。刘放桐的观点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对传统西方哲学的批判和超越以及对19世纪中期以来的现代西方哲学的反思和发展的浪潮中”[6]产生了后现代主义。二位哲学大家分别从社会背景和哲学发展的过程中对后现代主义产生根源进行了认识。总之,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社会“危机”到来时人们思想所产生的不同反映,从揭露的社会问题分析:福柯认为诸如边缘性的性问题、精神病问题、监狱问题是资产阶级的权力运用造成的,且权力具有为统治者服务的创造性。葛兰西的文化霸权强调了资产阶级运用文化异化人的思想。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揭示了人的一切被打上了商品、货币的烙印。德里达认为现代资本主义世界已“脱节”、“断裂”,是“灾难”、“危机”、“死亡威胁的世界”,时代需要马克思,“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就没有未来”。利奥塔认为后工业科技的消极影响使科学知识的合法性出现了危机,一切值得怀疑。詹姆逊的意识形态批判从各角度批判了后现代工业社会。查伦·施普莱特耐克要求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统一和谐,主张个人、家庭、邻居、社团、民族、全人类社会和平统一,个人、生物、地球、星体、宇宙和谐繁荣,认为女权与和谐的关系是必然的。从哲学的发展看:后现代主义是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合流的反映,诸如科学实在论与新实用主义,代表有罗蒂、普特南等。后现代主义有反中心、反逻各斯、反基础的特征:海德格尔“此在”包含了主客是对黑格尔以前主客二分思想的批驳,福柯的“主体死亡”,拉康的“消失主体”都是对中心地位的批判,德里达要求对“他者”的关注,对“边缘”性的重视是反对中心主义、反对逻各斯主义。其实,后现代主义更多的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权威、理性的思维方式提出的反抗,一部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史,更像是一部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驳史,一切到了后现代主义那里,价值都要重新衡量、认识。哲学的思维方式走向了一条新路子。

冯友兰认为:道家思想源于“奴隶主贵族被夺了权,失去了他们原有的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特权地位,降为平民或奴隶”,而他们的“地位变了,可他们的思想没有变。”[7]也有的把它作为反儒家礼教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庄子·人间世》中“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显示了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无奈,暗含了他们的消极出世的思想。庄子又说“全形葆真,不以物累形”是一种消极的抵抗,故发出感叹“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均出自《庄子·人间世》),所以应该“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至此,由反抗无门,只好明哲保身,形成了自己的全套养生、修身思想。其实老子也想救国:“道常无为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三十七章》,是其积极献言,但奴隶主阶级大势已去,他只得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小国寡民”的梦想,虽其思想是一种倒退,但也反映了他无奈的反抗。纵观道家对儒家批判的言论,那就更多了。《庄子·外物》篇“儒以《诗》,《礼》发冢”是对儒家礼教思想奉行者的道貌岸然却干着鸡鸣狗盗的勾当的揭露。老子提出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老子·十九章》)是对儒家弘扬的知识、分辨术、礼义的批判,认为只有丢弃了它,才能回复人的本性。总之,道家思想“是在对儒家思想的理论观点和它所产生的社会后果的直接的、批判性的反应中形成。”[8]儒道两家的思想具有解构、批判、否定的关系。

无论从产生的背景还是从思想渊源上去探索,后现代主义与老庄思想的出处均有惊人的相似点,后现代主义是对后工业社会的文明而作的深深的反思,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理论的负面效应全面解读,是对现代社会生活如何重建的一种献言,而老庄思想是对上层制度的欺骗性进行的揭露,是对儒家正统思想颠覆性的剖析,是对人生生活方式、人生的价值意义的有益探索。

二、思维方式相通,年代久远的联姻

后现代主义与老庄思想都可称得上反思的楷模,虽相隔两千多年,却有着异曲同工的思维方式,难怪张志伟说:哲学“它更像是围绕着智慧‘圆心’而运转的圆周运动。”[9]因为有着同样的思维方式,比较起来也容易进行了。

(一)强烈的批判性

后现代主义的实质就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是对传统思想从不同角度展开的批驳、否定。海德格尔“此在”的思想是对主客二分的认识的批判,他的“此在”否定了思维与存在的二分模式。后期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游戏说是对所谓“科学的”逻辑语言的否定,德里达的“反逻各斯思想”是对中心主义提出的挑战,并重新提出了对文本阅读的新方式,它打破了千百年来文本习惯的建构方式。霍克海默的启蒙辩证法是对启蒙理性的欺骗性的揭示。法兰克福学派的否定辩证法本身就是一种批判性。批判应该是后现代主义一种精神,一种本质,一部蕴涵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史就应该是一部批判史。老庄思想同样也具有丰富的批判性,老子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章》)是对以往道的认识方式的批判,认为应该正确认识“道”和“名”,应该辨证看问题。老子的“大道废,有仁义;智能出,有大伪”是对儒家鼓吹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批驳。在《老子·十九章》中,“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不但批判儒家思想,更要求抛弃它,并尝试着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方略。而《老子·列御寇》中“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是对当时统治阶级虚伪性、欺诈性的批判。在《庄子·胠箧》篇中:“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是对儒家提倡的善恶标准的批判。

(二)反理性倾向

无论在后现代主义思想里,还是在道家思想中,都表现出对理性批判、抵制的特征。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他们虽不否定理性的作用,却表现出了消极理性的倾向。福柯的考古学、语言学揭露了它们非连续性、非层次性、边缘性、陌生性、复杂性的特征,是反对理性的系统性。后期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游戏说”是对逻辑语言的非系统性认识。拉康的“语言游戏论”更表现出非理性倾向,认为“无意识”是“主体之家”,是对主体理性的否定。而德里达的“反逻斯中心主义”就是对理性的批判。在老庄的认识论中有很多篇章主张“直觉”,《老子·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迹,其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名,弗为而成。”认为“道”是超验、不可感知的,只有用直觉的方式才能体验“道”。老子的“绝圣弃智”是对理性的否定。所以老子主张依靠“内心之光明”,“不行而知”(《老子·四十七章》)。《庄子·齐物论》中认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事物都是差不多的,无原则区别,“是亦彼也,彼亦是也”,理性根本不能把握它,既然不能认识它就不如放弃它。庄子认为“堕肢体,黜聪明,离行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通过“坐忘”达到“以无知知”,这里更是完全放弃了理性的运用。

(三)解构性、游戏性

解构(deconstruction)用于消解结构,此时结构不仅指文本结构,“这里的结构实质上指西方文化之根”[6]428,意指对结构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在场主义的批判、否定。对于文本,德里达注重两者间的差异性,从而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思想文化的变化、发展,使思想文化更具有生命力和创造性[10]。解构强调“不在场”、虚无,不愿束缚于条条框框,强调否定性、差异性、自由性、游戏性。“颠覆”、“消解”、“改变”是其手法,目的达到开放、动态、可变、自由、脱离枷锁束缚。

后现代主义批判传统的“主体性”,批判理性至上,批判普遍性,统一性,蕴含了一种解构的思想,利奥塔的语言游戏说及要求“重写现代性”,罗蒂的反本质主义,否定任何具有普遍性的东西。女权主义者反对“父权制”, 利奥塔模糊性、差异性理论,蒯因的逻辑实用主义及对经验论的批判以及约定的本体论承诺。其思想都是对以往的思想的否定批判,这种批判蕴含着强烈要求取消以往的思想,而倡导一种崭新的思想。这不是对以往的思想的修补,而是完全的抛弃、毁坏。

解构的思维方式在老庄思想中亦有源可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承认“虚无”为万物之本,这是对儒家认识方式的一种反叛、否定。《庄子·大宗师》中“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变,可得而不可见” ,是对主体的一种消解,体道只需“坐忘”、“心斋”就可以了。《庄子·齐物论》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思想是对统一善恶标准的消解[11]。故“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物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已。”《老子·二十五章》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无为”的思想,要求“天人合一”是对儒家积极“求知”、“达仁”的解构。(《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远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是对认识方式的解构,此时的认识方式简直是一种游戏了,而在《逍遥游》中的解构思想则更多,此不多叙。

(四)思想多元化

无论在后现代主义之前,还是在老庄思想之前,追求“齐一化”、“同一化”思想是大的趋势,建立宏大哲学体系在后现代主义出现之前一直是追求的目标,包括现代哲学中的柏格森想建立生命哲学,罗素想建立逻辑哲学,胡塞尔想通过“现象学”恢复哲学体系,追求“齐一化”仍是他们孜孜以求的梦想。而到了后现代主义那里,德里达认为:“西方形而上学具有历史置换的嬉戏性质,应该使限制自由嬉戏的结构‘断裂’、‘瓦解'”。博拉古宣称:“在后现代世界里,理论已经穷尽了自身,世界已经摧毁了自身,剩下的只有碎片。”[12]所以形成的思想参差不齐。德里达重在消解文本结构,福柯从事权力分析,拉康从事精神分析,保尔·费耶阿本德致力于认识论,罗蒂在新实用主义上下工夫,女权主义者为女性争取更多权力等。他们都在努力的摆脱“齐一化”模式,其思想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社会,揭露现实,他们的思想有着更多的可用性和实在性。

老庄思想同样出现了多元:《庄子·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要求认识多元化。《逍遥游》中语言的放荡不羁性,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本来就应当思想多元化发展。《庄子·齐物论》中认为善恶无统一标准,主张多元化的衡量标准。而老子思想更是庞杂,既有治国思想,又有自己的宇宙观,对生活主张淡泊名利,又想回复到“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度”去。

这两种思想皆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的全方位繁荣给予了很好的启发。当然,它们还有诸多其他的相似的认识方式,如共同关注他者、开放性、动态性等,由于篇幅限制,不多做比较。

三、价值互补,两种思想共促哲学发展

在这两种思想体系中,都体现出了对传统理论的强烈的破坏性、否定性,都有着向虚无、向理想方式发展的趋势,但认识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迥然不同。

(一)老庄思想保守,而后现代思想常向激进

相对于儒家上进求索的积极入世的理论,老庄的言论中常向往着避世、保身。老庄主张的“无为”治世,相对来说是一种保守的思想。如《老子·四十八章》中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不主张知性,只要求以直觉体“道”,对于“为学”奋发精神是种退步。更甚者他认为“为天下者,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二十八章》)认为在道德方面,还不如儿童时期。在《老子·二十五章》中,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按自然方式去认识解决问题,认识事物,这也是“无为”方式的延伸。“无为”之中的“理想国”是庄子思想的写照,他主导“无用”“己用”:“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于无为其侧,逍遥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在政治方面,老子希望回到原始的生活方式之中:“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而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认识问题更极端化,更缺乏可实践性、操作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针对现代哲学中的问题的批判。其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它由于不肯定现代性价值体系的合理性,更加排斥理性、主体、本质,一切现代性理论在它那里都被解构、消解、否定。哲学理论成为了虚无,一切都变成了“语言游戏”,致使人类建筑的最伟大的形而上学体系被推倒了。所以其理论不但没有超越,在某种程度上,由于过分的激进,反而成为一种倒退了。两者若能结合起来,后现代主义如果能正确的对待现代社会的问题,而老庄思想能从出世上下工夫,对我们当今社会问题解决是有益的。诸如多关注他者,多考虑生态问题,辩证的思索现实问题,遇到问题敢于解决问题而不回避问题等。当然,对其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本身也是对我们当今社会建设进行的有益的探索,社会的建设需要理想,但也要面对严峻的现实,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才有利于社会更好的发展。

(二)老庄思想丰富辨证,而后现代理论常指向偏锋

老庄的理论中有丰富的辨证思想,诸如“道恒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指出了道是变化的。《老子·一章》开篇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对“名”的辨证看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指出了一切事物对立统一。在《庄子·知北游》中“夫昭昭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体现了自然与宇宙的运转流变。《庄子·知北游》中对生死问题的认识也是辨证的:“生也死之续,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后现代思想认识常使用一种否定。德里达的解构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否定、颠覆、背叛。无论对理性、本质的否定,还是对基础、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在他们那里都没有可肯定之处。萨特认为,存在就是虚无。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13]。他们缺乏两面性看问题,虽然他们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影响很难成为空前,所以招致了一系列批判之声。这也是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中出现的“硬伤”,如若与道家思维方式结合起来,它更具有现实可用性。后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就是现实问题批判史,而不过是认识问题方式过激罢了。

(三)老庄思想常于幻想,后现代主义对现代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认识深刻

老子幻想回归为“小国寡民”以避现实:“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多么美好的一幅原始纯洁质朴生活的图画呵!而在庄子那里,他的幻想近似于神话,气势很恢弘,天地与我共生,我无所不能,我就是自由,逍遥就是我。诸如《庄子·逍遥游》中:“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庄子·在宥》中:“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同在《庄子·逍遥游》中:“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还可从《庄子·齐物论》中看到:“天泽焚而能热,河汉洹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后现代主义本身就是对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一些危机的反思,福柯运用权力分析监狱、癫狂、性、知识等问题,他运用的考古学、谱系学从边缘入手,是对当今存在的问题全新解读,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是对资本主义权力全面统治的深刻揭露,女权运动者对同性恋者正常生活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工业社会对科技的重视带来的人类生存的隐患,他们呼吁人类要自我认识,改变以前价值观念,要求对生态环境问题给予关注。

老庄思想是对自然回归生活的向往,而后现代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问题的披露为我们解决问题指明了方向。而一切问题由于当时社会的矛盾决定不能解决,只能带来某种社会制度的革命。后现代主义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生活的厌倦,但又找不到新的出路而抑郁,它的虚无、反叛也是制度本身带来的。

[参考文献]

[1]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86.

[2] 陈喜辉,付 丽.道家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比较研究的缘起与现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2):106.

[3]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4:28.

[4]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57

[5] 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87

[6] 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15

[7]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66

[8] 崔大华.庄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42

[9] 张志伟,欧阳谦.西方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6.

[10] 张世英.“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46.

[11]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71.

现代主义思想范文3

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们往往只承认教师的一元主体地位,强调在课堂上教师是中心,课本是中心,教师是主体,大学生是客体,教师是积极主动的,大学生是消极被动的。因此,人们把教师的地位放的很高而把学生仅仅当作纯粹的、非主体性的依附者。教师居高临下的向大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以教化者的身份对他们进行矫正,他们必须绝对服从教师,目的是要树立教师不可侵犯的威严。后现代主义极力反对任何形式的“中心”和“权威”的思想。教师“中心”和“权威”的思想使大学生处于支配和服从的地位,他们与教师之间缺少真正的理解和沟通,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要获得知识变得十分容易,只需在网上通过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便可得到自己想要的大量知识,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思考,师生平等互动。教师不能再以身份、职位来威慑控制大学生,而需要自己从知识权威的框架中解放出来。后现代主义者因为看到了教师中心的种种弊端,提倡去中心,强调师生平等,互动,交流。

二、在工作对象上重视普遍共性,主张抽象人性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于强调人在社会性中共性的一面如群体性、整体性、统一性,忽视甚至抹杀人的丰富多彩的个性。因此,人们往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共性轻个性,重精神轻物质、重奉献轻索取、重社会利益轻个人利益,从人们的行为到思想都非常强调统一规范,用同一把尺子把不同的人“裁剪”成相同的人,大学生的人性塑造抽象化,道德教育变成了形而上学的思想认识,追求一种单一的标准,固定的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的全面进步和个性化发展。这与后现代主义主张个性、差异的思想大相径庭,也因此成为了后现代主义批判的对象。在这基础之上,我国实行的是以规范式教育为主要特点的继承性教育,其实质为共性化教育。

三、在工作内容上强调理论教育,主张应然理性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上强调应然理性即理论教育,主张按照课本内容教学和进行说教,重视大道理、大口号,内容单一而空洞,使用周期较长,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缺乏与时俱进的内容,难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很难调动他们的兴趣。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教材、教师、课堂”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师生对教材知识都有一种盲目的崇拜,认为教材知识是客观真理,是确定的、绝对的、不可怀疑的,对教材之外的问题视而不见。大学生的任务也仅仅是掌握这些知识,虔诚地接受这些真理,把标准答案记住,以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陈旧不能及时的更新,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这些与后现代主义不确定的思想有着强烈的反差,是后现代主义所不能容忍的。

四、在工作方法上注重灌输说教,采用方法单一

我国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们习惯于把科学设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然状态通过说教的方式灌输给大学生。由于过分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功用,习惯用行政化的命令来干预他们的思想,影响他们的思维,从而达到为社会和政治服务的目的。灌输说教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客体,有如机械输送物质,源源不断地按照固有的教学目标和教师的需求传给学生,而学生的需求被忽视,学生自己本身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学生自我发展的特色被单一的模式禁锢或者湮灭,积极的思维和创造难以有效发挥,这有悖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而后现代主义主张方法多样化,主张启发式而不是灌输式的教育。

五、在工作评价上使用标准单一,主张整齐划一

现代主义思想范文4

1.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一种现代主义流派,其作品的特点主要是针对主观精神和内心世界的描述。探索一切事物的本质,其重点在于表现人的灵魂,要求超越人的行为。表现主义通过风格迥异的人物形象对其不同境遇的感悟来表现西方现代社会存在的弊端,从而给人们敲响警钟。通过人类自身的思考和社会的启发来改变传统的文学观念,着力于这种文学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2.意识流

(1)意识流文学主要是通过一定的语言表达,以经历人类主观生命的世界,其是一种自由流动的意识。意识流作品实现了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有机融合,从而组成主观心理时间,其打破了传统时间观念的顺时序,且随着人物心理时间的变化为脉络。从人文主义角度上看,意识流作家更侧重于表现人物意识的本真,主要以其心理暗示为主,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世界。

(2)意识流文学主要包含了人类对于梦想的追求,其呈现出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其表现对象主要是针对典型的人物形象,折射出现实生活,倡导人们面对真实的自我,着重表现人的下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心世界。意识流文学主要根据意识活动的逻辑,安排小说段落的先后顺序,大量采用各种写作手法,来丰富文学作品的内容,提高文学表现水平。

3.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主要强调了人的心灵象征是世界,侧重于“感应”的描述,在神秘感和通感的定义上,浓墨重彩。他将创造的象征分成两种形式。

(1)选定某一特定的对象,经由一系列的检测,完整地展示某种心灵状态;

(2)适当利用文学暗示,逐渐呈现某种心灵状态;在现阶段,由于社会的不稳定状态,导致人们对宗教思想失去了信任感,这就促使他们的文学作品仅相信自身内心的召唤和感受。

4.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一场法国文学革命,其将人的存在当作首要探讨的问题,其涵盖了重要的人文主义思想。其中,萨特作为代表人物,认为存在是在本质之前产生的,其倡导自由选择。他将存在视为在社会环境中遇到的危机,根据面对方式的不同选择,其结果也天差地别,人们应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解决方式。存在主义文学很大程度上融合了现意和传统写实这两种艺术风格,具有创新性。其肯定了人的价值,并着重分析了人类应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自我和保持尊严。5.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由达达主义演变而来,其认为文学是超现实,也就是梦幻与现实的产物,即为绝对现实。其宗旨是与现实脱离开来,返回原始状态,彻底否认了理性的作用,强调了人类下意识和无意识的活动。超现实主义作品追求独特和奇妙,采用大量新颖的比喻,内容丰富多彩,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写作手段的大量运用,导致读者很难体会其中的深意。

二、结语

现代主义思想范文5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界定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二战以后,西方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剧变:科技进步、经济起飞、政治变革、文化多元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文化领域出现了反对理性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它最初本来是指称一种以抛弃普遍性、背离和批判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其他诸多领域。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被引入学术界。“德里达(J.Derrida)、福柯等一些年轻的法国思想家开始研究各种后现代主义小说。德里达相继出版了《论文字学》、《声音与现象》等书,宣告解构理论的确立。1979年利奥塔发表了《后现代主义状况:后现代主义状况》一书,在西方思想界引起极大的震动,掀起了后现代主义的高潮。20世纪80年代,由福柯、哈贝马斯(J.Habermas)、利奥塔和罗蒂(R.Rorty)等人发起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大论战,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视野拓展开来,并形成了诸如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等诸多分支学派文化哲学思潮。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内涵及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一些不同的理论和立场综合而构建起来的一种对现代主义进行挑战、质疑和反叛的社会批判理论和思潮,没有统一的体系。从总体上说后现代主义思潮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思潮,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努力的反思现代社会中的各种问题,试图重新构建一个和谐全新的社会。

1.反对理性,消解主体性

现代主义的核心理念是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提倡理性,主张用理性去战胜一切。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理性的过分强调必然导致个性的缺失,人性的异化,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个人生活意义的丧失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后现代主义不完全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而是要对现代主义进行“纠偏”,在现代主义做的不够的地方实现“超越”。

2.反对整体性、同一性,提倡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思潮认为世界是碎片化、零散化、特殊化和多元化,具有相对性,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偶然的。因此,后现代主义推崇一种多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它强调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每一个人因为其所处的立场和阅历不同,可能就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因而也会有不同的方式和作为。

3.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寻找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思潮否认世界有终极本原,本质存在,否认基础原则等问题,否认本来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认为其只是一种假设。后现代主义思潮强调非中心、差异性和不确定性,认为无差异的世界是苍白枯燥和没有生机的,强调模糊性、多元性、散漫性、反叛性、分解性、间断性以及反正统性。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客观地说,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当代青年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有利于增强青年个体的主体意识,激发青年个体的创造性和奋斗精神;后现代主义倡导的休闲生活方式有助于缓解青年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的压力,有利于身心健康;后现代主义对于各种中心主义的批判有利于增强青年个体的反思精神,建立和谐的人类生存环境;后现代主义反对同一性、主张差异性的特征,有利于建设和维护一个多样性的世界……。另一方面,在社会转型、价值观念和思维意识多元化时期,后现代主义思潮多视角、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冲击了当代青年的主流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思潮强调一种比资本主义更高的自由的自由精神,使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逐渐淡化,理想信念失落,享乐意识增强;后现代主义思潮反叛、解构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基础,解构一元、主张多元的生活态度消解了青年一代的思想意识,消解了青年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给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这种不确定性、多元性的观点,震碎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心中的严肃性,严重破坏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

“后现代主义”相对于“现代主义”,是一种新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它为我们思考问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角度,冲击了我们对传统世界的认识。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同样需要在吸取其精华的基础上,开拓新的思维视角和研究领域。

(一)协调青年思想的多样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元化,实现二者的统一

对青年群体中存在的差异性看法进行保护,以包容的心态对待青年思想的多样性,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具备的基本态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要树立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二要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直面多样性;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思想道德和文化环境建设。

(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与情感教育

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人文精神的解构和对人性深切关怀的理念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当予以辩证性借鉴和吸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因而在教育中应真正地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在教育理念上应更加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情感的培养,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现代主义思想范文6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它秉承西方历史悠久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深受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现代人文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总体来看,它经历了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新人文主义教育和现代新人文主义教育这四个发展阶段。古典人文教育强调把理智的发展当作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儿童的情感和理智进行陶冶。人文主义教育的出现是针对中世纪封建神学泯灭人性、压制人性,其核心是恢复人的地位。人文主义教育强调个性自由和发展,强调用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来陶冶心性、启迪智慧,但是对自然科学却持冷漠态度。新人文主义教育的最高原则是发展个体的自由,强调用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来陶冶和教育人。

二、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一个融合了众多教育流派的体系。广义上说,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以及教育人类学,法兰克福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都可以称为现代人文主义教育。从狭义上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特指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人本化教育思想。

总的来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初产生的新人文主义教育倾向。它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继续和发展,具有尊重历史文化及调和发展的特点。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人本化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产生是由于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异化为物的现象逐渐加剧。人类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面临着外部价值体系的瓦解,随之转向内心世界寻求价值目标。

三、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在人性论、认识论之上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核心内容是“人的存在”。同时,把人的存在视为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此外,现代人文主义把丰富发展人的情感生活看作是人整体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家贝尔提出的著名的“我与你”关系理论重视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培养,认为情感发展主要得益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心理学基础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它认为人具有完整的人格,因此不仅从直觉的角度去把握整体性,而且要“从意识经验自身这一整体去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在教育的过程中,主张发挥人的整体性,使身心的发展协调一致,同注意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统一。

四、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重视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培养身心两方面和谐发展的“新人”。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人的“完美人性的形成”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为最终的目标,即人的“自我实现”。认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应该在其人格特征上体现出人的整体性和创造性。所谓整体性是要达到人的内外统一。

(二)强调学校教学内容的扩展

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内容。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内容注重满足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和整体协调发展需要。在课程的安排上富有弹性,注意课程内容的思想性与情感性的相互渗透,要求课程内容的安排以学生为中心,考虑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相适合的课程。它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施以相应的教育,是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掘。

五、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