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观对大学生的作用

后现代主义观对大学生的作用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崛起的一股哲学文化思潮。它主张非哲学、非中心主义、反基础主义、非理性主义、后人道主义、解构主义、视角主义、多元主义方法论。20世纪80年代,它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从西方传入我国,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对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6号文件、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近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分析,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主要载体、途径和方式   学术界对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主要载体、途径和方式的研究较为薄弱和零散,成果多为对大学生开展的一些典型调查得出的结论。对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具体渠道,有作者认为大学生了解后现代主义思潮大部分是通过大众传媒。根据大学生对后现代主义思潮了解的调查,当代大学生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接触大部分是通过一些非正常学习特别是一些流行的大众传媒的方式。[1]许多大学生通过后现代小说、后现代电影、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作品、电子媒介、电视、网络等途径了解后现代主义、接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2]但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渠道依然是高校学生了解社会思潮的基本渠道,但课外渠道的影响正日益突出。[3]当代大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方式,目前呈现出接触领域的生活化趋向,接受时空的交错与压缩趋向,接受层次的感性化趋向和接受过程的散点化与渗透性趋向。学者们在问卷调查与访谈过程中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社会思潮影响青年学生的主要方式是渗透式,其次是参与感染式,灌输式的方式所占比例极少。[4]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矛盾的“悖论体”,它在对人们所坚信的理性、真理、本质、价值等历史观念进行彻底颠覆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困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设想。后现代主义思潮主张尊重个体的主体认识,呼唤人的自由、价值和尊严,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推崇平等对话,具有批判精神,这些内容对大学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后现代主义的消极内容如相对主义、怀疑论等也渗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之中,使大学生容易堕入迷失之境。1.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从大学生的认识论角度看,后现代主义思潮有助于大学生思维的解放和自主、自我意识的觉醒。后现代主义否定确定性,对僵化的思想进行抨击,对保守给予嘲讽,解放以往陈腐的头脑,代之以活跃的、开放的思维,极力反抗与消解权威主义,使当代青年呈现活跃、开放、自由、大胆、多样性的思维模式,增强了他们的开放意识与宽容性归纳意识。[5]后现代主义反对整体性、同一性,倡导非中心主义,反对本体、本原,为当代大学生注重自我发展、彰显个性提供了精神支持,使大学生更加关注个体的独立性、独特性。[6]   从大学生世界观的角度看,后现代主义思潮有助于大学生更理性地看待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后现代主义者提倡人与自然、人与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和谐相处,重新审视人类所生活的自然界,提倡持续发展,承认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7]这样,后现代主义思潮有利于大学生女性意识的觉醒,有利于大学生加强关爱自然的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8]从大学生的政治观角度看,后现代主义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后现代主义思潮反映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中暴露的梦幻性、欺骗性、虚伪性和毁灭性,有助于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精神世界的迷惘,了解现代资本主义所带来的人类内心深处的心理事实和痛楚。[9]2.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从大学生的价值观角度看,后现代主义思潮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后现代主义思潮主张“放逐理想”,导致了终极目的的消解和价值理想与生活世界的若即若离;多元的话语空间使青年价值观呈多元分化趋势。[10]传统、现代、后现代价值观三重结构并存于青年价值结构之中。价值观的多重标准必然导致青年选择的迷茫,也可能导致选择尺度的遗失,致使他们的价值标准虚无化。[11]   从大学生理想信念角度看,后现代主义思潮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后现代主义的非主体性逻辑否定主体对客观世界本质规律的认识,主张“人”的虚化,从而否定了人的理想信念。[12]后现代主义思潮主张“放逐理想”,使大学生对社会理想、人生理想、人生目的、人生意义之类的话题不屑一顾。[13]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大学生中被消解,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信念更是荡然无存。[14]从大学生的政治观角度看,后现代主义思潮造成大学生政治观模糊。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中心、确定性的解构和消解,大学生在政治观上也显现出“多元化”以及“怀疑一切”等倾向,致使部分大学生政治观念缺乏,政治意识模糊,政治立场不坚定。[8]很多大学生对过去的政治信仰和一元化指导思想持怀疑态度。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趋同论”、社会主义能否战胜资本主义的“怀疑论”、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的“取代论”等,在青年中间具有一定的市场。[15]从大学生的道德观角度看,后现代主义思潮造成了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消解。后现代文化中蕴含的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对于各种道德规范与社会责任的漠视,行为方式的随意化,弱化了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力。[15]   后现代主义使大学生放弃了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放弃了适德原则、真诚原则,进而以极端个人主义、实用利己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16]许多大学生在“消解”权威中道德认知发生模糊,在“解构”价值中道德情感趋于淡漠,在“颠覆”主流中道德意志渐趋软弱,在“否定”现实中道德实践走向虚无。[2]从大学生的行为角度看,后现代主义思潮使大学生行为异化。青年时尚文化的低俗化,运作的商业化,价值标准的多元化或者虚无化,以及理性精神的缺失,直接导致青年行为模式的异化。[11]在行为目的上,方向感不明朗,权威遭到消解;行为方式的个人化日趋趋向明显。[5]#p#分页标题#e#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根源探析   大学生迷失于后现代境况中不能自拔,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从文化根源看,由于后现代主义讲求反理性主义、反中心主义以及主张解构一切既定规范,导致它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极端的颠覆性因子,诱引着人们为了追求新潮而诉诸于全面性的破坏和颠覆,[17]后现代主义思潮通过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作品如后现代小说、电影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18]从社会根源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间,社会评价标准出现了多元化,社会生活的世俗化使得理想信仰的“崇高”失去了往日的光环。[19]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与社会现实中不道德和道德异化现象冲突,加之社会缺乏补偿激励德行主体的完善机制,导致道德权威缺失。[2]现代文明之压抑和异化的极端反应导致青年走向迷失之境。[17]从主体根源看,当代大学生面临青年期统合危机,面临学业、适应社会、生理认知、重建价值判断等各种压力;同时具有反叛特质,呈现青年成长期固有的反叛心理与标新立异特性。[17]他们的人生观、价界观又尚未形成,人文精神和审美趣味还有相当的缺失和易变,容易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20]从学校根源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完人”教育,轻“专才”教育;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交流;重普遍性,轻个体差异;思维古板,缺少灵活。[1]不少学校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品德的现象,对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中错误、消极的东西未能给予及时、充分的批判,使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青年的人生信仰产生了巨大冲击。[19]从网络根源看,网络的虚拟性导致失范行为出现,网络消解了传统权威力量,网络无实体交往导致了人性危机,网络交往的不确定性导致人际淡漠。[2]青年长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而同时又缺乏相应的理论修养。网络的复杂性致使青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19]   四、有效应对后现代主义思潮消极影响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重任。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状况影响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面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我们必须探求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首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后现代主义思潮。“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的共识。”[21]具体来说,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引领”政治信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价值目标;以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引领”精神生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和个人道德修养。[15]   其次,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注重差异性原则、注重针对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处理好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处理好批判与建构的关系;处理好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1];处理好“硬权力”与“软权力”的关系;处理好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关系[22];处理好个体关怀和社会超越、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之间的关系。[23]再次,引导大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对待后现代主义思潮。后现代思潮作为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思批判性向度以及解构策略所蕴涵的批判、解放精神和尊重差异、关注边缘、提倡个性化、多样性等精神。[24]但是,后现代主义蕴含着解构、虚无等消极内容,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后现代主义理论,就需要对理论本身进行一分为二的批判性研究。[2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主动发掘内蕴于后现代思潮中的辩证理性,用以规范和指导自身价值观的重构实践。[26]   再次,合理借鉴后现代主义的有益思想,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与方法创新。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主张对全人教育目标的质疑,对现代知识观的批判,对教师绝对权威的消解,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解构。[27]那么,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之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师生关系上,要改变知识权威观念,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要注重人文关怀与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上,提倡对话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上,反对同一性,崇尚差异性、创造性。[28]在具体操作上,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认识后现代主义的消极内容,让大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16]   最后,积极建设校园文化。后现代主义思潮主要通过大众文化在高校传播。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接受新思想、传递新观念和修身明德、立言正行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应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就要注重努力营造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8],时刻关注大学校园文化中出现的新现象、新特点;打造高雅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创造后现代健康高校校园人文氛围,营造后现代健康高校校园文化环境。[28]   总的说来,现有的关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已有一定的深度,学者们也提出了自己独特和新颖的见解,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材料。但以往的研究,方法上还是存在问题的: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研究,更多的是采用平线移植的方法;在教育理论上,简单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方法套用到中国教育之中;在把握这一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上,缺乏实证调研,没有切合大学生的实际;在内容上,没有全面把握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未能清晰明确地分析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也就很难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尤其是这一思潮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对策尚未得到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总结。   因此,笔者认为,一方面要分析、总结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大学生的研究成果,以便从总体上把握这一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针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影响方式等进行实证研究,从而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对策做出系统的理论研究。#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