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绿色化学的概念范例6篇

高中绿色化学的概念

高中绿色化学的概念范文1

一、概念创新设计

面向设计要求和分析设计条件,概念创新设计环节着重生成框架式的广泛意义上的解。设计师的知识背景、专业素质和高质量的设计方案密切相关。它需要工程科学、专业知识、产品加工方法和商业运作等围绕着产品一人一环境的复杂结构体系贯通相融,达到做出产品完整周期过程最为重要的决策。概念创新设计通过合理解决原理部件间的空间或结构上的关系问题,从而形成产品的方案。产品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是概念创新设计,如果在概念创新设计环节发生错误或缺陷,详细设环节将很难甚至无法纠正。概念创新设计是一项进行知识处理与操作的创造,目标在于从定性到定量的寻求最优解。产品概念的生成是从用户的需求开始,以良好的用户体验为目标,对产品概念进行深入设计,生成最终的一个或几个设计概念。而概念创新设计环节对设计师的约束条件最少,从而具备较大的创意空间,最能体现与发挥设计人员的经验、智慧和创造力。概念创新设计阶段中,融入绿色设计因素,则能更好地提升产品质量,使产品更加绿色。

二、产品形态层次

产品形态是传递产品信息的第一要素,它能使产品内在的质、组织、结构、内涵等本质因素上升为外在表象因素,并通过视觉而使人产生一种生理和心理过程。产品形态由物质形态、文化形态和理念形态三个层面构成。物质形态层面是指功能性和技术性的因素,具体体现为产品的结构、材质、色彩、样式等;文化形态层面包含流行趋势、审美趋势等与社会文化相关的因素;理念形态层面指受民族与传统、宗教与历史的影响而产生的产品设计理念,包括对形态的观念、联系、想法、判断、偏好和理解等主观的认识。

三、概念创新设计中的绿色策略技术

绿色策略技术是建立在产品属性的层次理论之上的。概念创新的开发环境融合涉及产品开发各环节的设计知识流。而利用产品形态的层次方法,将设计知识流合理的引入,则可以从较高的层次来规划和发展绿色策略技术。针对产品形态的三个层次,构建四个阶梯的绿色策略技术。绿色策略技术包括产品物质属性宜人化策略、产品操作宜人化策略、产品文化属性宜人化策略和产品概念意识宜人化策略。

1.产品物质量属性宜人化策略

产品的质量属性体现在产品的材质、色彩、形态、技术等因素上。产品物质属性宜人化策略主要考虑物质属性的基本元素——物理组成。产品的物理组成包括产品材料、产品制造和产品形态等内容。产品材料指产品的各种材料组成部分;产品制造涉及产品的制造工艺和制造过程;产品形态指产品的大小和形状,以及造型风格。产品物质属性宜人化策略包含运用绿色材料、绿色结构、绿色形态设计、以及造型风格绿色化。绿色材料除具有优异的物化性能和使用性能,还更过考虑资源能源与环境因素。绿色结构是指产品结构设计环节中,更多地注重能够节约能源资源的结构,避免材料的浪费。绿色形态设计是指在工业设计的形态设计环节中,在产品造型美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合理规划产品形态,使之能够更好地与优化结构、节约材料相符合。造型风格上偏向于绿色,则能够在产品后期的市场竞争中提升产品市场营销能力。

2.产品操作宜人化策略

概念创新设计中对产品体验进行深入的设计是一个重要环节。产品使用体验更多的决定着消费者眼中的产品好坏。产品体验具体涉及操作界面、时间、使用环境、日常维护保养等因素。在绝大部分产品体验中,视觉与触觉返回的信息最多。视觉信息的反馈决定了产品的第一印象。其总体印象的来源则取决于产品物质形态。触觉给用户带来对产品的印象和主观感受。触觉,直接带给消费者产品质感体验,却可以传递产品价值体验的信息。良好的触觉体验能让用户倍感关怀与舒适,以及后续用户的理性判断——感觉这个产品很棒。用户体验是一种用户与产品的深层次的交互行为,涉及生理、心理、思想、社会等方面。在用户使用产品时,产品的属性达到了用户的需求,具体表现为可用性、易用性、可依赖性等方面。概念创新设计中的操作宜人化是在通过设计师对于视觉、触觉和听觉等感觉方面做出深入设计,来提升产品和用户交互质量。在产品体验中用户有行为和情绪两种外在表现。通过对行为和情绪调查研究,设计师就能够把握住用户需求和产品属性之间的关系,设计出更好的用户体验。

3.产品文化属性宜人化策略

产品进入市场后,由于外部影响而具备了一些与产品本身密切联系的关联属性特征,诸如深蓝色于IBM。产品文化属性就是这样一种深层的关联属性。在概念创新设计中,运用文化属性宜人化策略,可以通过产品创意背景、产品地域文化、产品文化关联、产品品质文化等来实现。产品创意背景以中华文明优秀的文化传承为依托,在当代文化环境下,对当代产品创意背景进行深层的构思谋划。概念产品开发也应该与当前流行文化相关联,汲取当前流行文化的元素,实现产品文化关联。

4.产品概念意识宜人化策略

产品形态除了本身所固有的物理属性外,还包括形态的个性、象征、用户印象、联系、想法、判断、偏好等理念形态。工业设计在产品设计之初,对产品概念会形成一系列的产品方案。再由此方案中形成值得开发的方案做出宜人化的调整与筛选,则能大幅度的提升产品开发的成功概率。产品概念意识的宜人化,需要从高度的哲学角度对产品方案进行反思与判断。分析这种概念的功能是否真正有益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从源头上发展倡导绿色设计。

四、结语

高中绿色化学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关系

一、研究背景简介

自20世纪中期开始,随着全球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如废弃物、噪声、农药、大气等污染危害、能源稀缺的潜在危机、淡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森林和草地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全球变暖等环境和生态问题成为世界性议题,特别是美国女作家蕾切儿・卡逊于1962年发表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唤醒了二十世纪以后的人类绿色关怀和绿色意识。伴随着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冲突日益尖锐,人们最初提出“绿色经济”的思想,试图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环节应对环境和生态危机,例如2010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但随着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与环境、生态的联系日益密切,“绿色发展”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中国首次把“绿色发展”提到“五大发展理念”的高度,强调“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笔者查找目前已有的文献,发现尽管两种理论的单独研究较为丰富,但未找到关于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二者关系的直接研究,已有的资料大多将二者等同于一个概念,或者等同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本文试图清晰梳理“绿色发展”与“绿色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准确界定二者的内涵与关系,从而有助于后来者的研究,以及更好地理解绿色发展理念的现实价值。

二、概念解析中的比较

绿色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颜色,是很多种类植物的原色调,最多见于万物复苏的春天,象征着清新的自然、友好的环境、带有活力的生命以及宁静舒适的生活等。中国学者黄志斌先生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别从感性直观、知性分析和理性综合三个层次来阐释绿色的内涵;首先将感性直观中关于“绿色”的视觉性、联觉性、象征性认识综合起来,其含义;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绵延的生命;其次从优先考虑环境属性的角度阐明了“绿色”知性分析的含义:节约、回用、循环;最后在感性直观、知性分析含义的基础上,厘清了“绿色”的哲学意蕴;生生、协变、臻善。“绿色”概念既有其直观感性层面的表象含义,亦有其技术应用层面的本质规定,还有其深藏的哲学意蕴,而这就是本文中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内涵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决定了这两个概念在本质上的相通性。

“绿色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学者大卫・皮尔斯等发表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将其定义为“一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目前世界组织和国内外学者关于绿色经济的定义颇为丰富,总体上都认可绿色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形式,例如中国学者刘思华认为“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形态和形象体现,是环境保护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物质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另外绿色经济的目标可概括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增加经济、环境和社会福利,最终改进人类福祉其特征可简单概括为能源低消耗、资源高利用和可持续状态等:具体内容包括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绿色工业、绿色技术、清洁交通、水资源管理、废弃物管理、土地管理等。

尽管研究生态与发展关系的问题很早就是人类思考的热点,但“绿色发展”概念最早只能追溯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里,并且只是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通俗性代称,其要义是通过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的革新,解决人类正面临的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困境,也就是实现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目前国外关于绿色发展的相关理论较为分散,以致于有多种名词的提法,例如一些国家倡议的绿色增长、绿色经济等观念,等同于广义上的绿色发展概念。但国内外学者在提及绿色发展概念时,均重点强调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的终极目标都是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增进人类福祉。不过绿色发展从最初关注的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与生态可持续性,一定程度上与绿色经济的概念相吻合,随后逐渐扩展为如何整体构建一种可持续的经济、自然和社会系统。结合国内学者的研究,其内涵可简要概括为原则上强调人、自然、社会的一体性;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的制约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增加人类绿色福祉;具体内容包括绿色生态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政治发展、绿色文化发展、绿色社会发展五个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子系统。

三、二者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

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之间二者的理论来源、价值目标、评价指标、演化历程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存在着共通之处,但其侧重点又有着细微差别。

首先,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全球生态环境却进一步恶化,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的关系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和脱钩理论成为绿色经济的理论基础。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恶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即环境质量会随着经济增长先恶化后改善;脱钩理论认为,当经济发展不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即一国或者一个地区的资源利用等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不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加,则呈脱钩关系,反之,则呈耦合关系。因此绿色经济的侧重点在于关注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的直接关系,并从经济层面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事实上,关于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自17世纪的古典经济学家已经开始关注,例如英国学者威廉?配第指出劳动创造财富的能力并不是无限的,这是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由此可见,绿色发展与绿色经济的理论源头基本一致,但早期学者的研究不单纯是从财富增加的视角思考问题,也不局限于经济学领域,尤其是随着人类绿色意识的觉醒和发展理念的转变,人类的绿色发展延伸至人口学、生态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亦来源于众多学科理论的交叉分析。

其次,尽管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一种可持续发展,但其侧重点略有差异,“绿色经济”期望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生态和环境,更多注重经济系统对自然和社会系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经济、自然与社会系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发展的价值目标要远远高于绿色经济,不偏重于经济系统,而是要经济、自然、社会系统三者整体协调,共同发展。换言之实现绿色发展也是绿色经济的目标追求。二者目标的细微差别亦导致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同,目前国外未有明确关于绿色经济或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的欧美发达国家均是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来衡量一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发展状况,例如瑞士最早创建了瑞士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M0NET),涵盖了健康、收入、社会治安、生物多样性、能源消耗等多项指标,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的各个方面,整体而言,这个指标体系更符合绿色发展的内涵要求而中国自2010年开始每年中国绿色发展指数,从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经济增长绿化度和政府政策支持度三个方面,全面评估中国各省市的绿色发展情况。另外,我国学者建立了实证研究中的绿色经济评价体系,例如学者张雪花、张宝安提出“以碳产出水平、碳排放水平、低碳资源、人民生活等四大方面为准则建立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绿色经济。综述所述,虽然二者的评价指标存在众多重叠的地方,但绿色发展涵盖的范围依旧大于绿色经济,而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最后,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相关理论,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观念的诞生,最早一定是源于人们对于技术进步、工业发展带来的生产力飞速发展进程中导致一系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危机的反思和觉醒。起初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实现生产力发展、物质财富增加、经济基础充实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即绿色经济层面的思考,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的水平,对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的思考点不仅仅重点停留在经济系统对自然、社会系统的影响上,而是开始研究经济、自然、社会三个系统之间如何实现和谐、均衡、协调、统一及共赢的发展。因此,将绿色经济视为绿色发展的起点和组成部分有一定的合理性。

高中绿色化学的概念范文3

综合教材中多个探究实验以建构一个科学概念的课型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是为生物学概念建构服务的。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必修1中“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内容,综合“绿色植物叶绿体的观察”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两个实验内容,设计本探究性实验课“探寻绿色植物的奥秘”。通过探寻绿色植物的奥秘的思路将细胞结构、色素成分和光合作用的功能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光合作用”的科学概念,并在学生自己寻求科学奥秘的过程中锻炼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图1是本节课实验探究与相关科学概念构建的教学关系图。

2 教学分析

2.1 教学内容分析

必修1“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科学概念,学生要建立这个概念不仅要从结构、功能等角度由浅入深、由小到大逐步建立相关下级科学概念,其中“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离不开色素,高等植物光合色素分布于叶绿体中”是基础科学概念之一。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安排的多个探究实验与传统演绎式教学的实验不同,探究实验是带着科学问题、寻求科学证据、解释科学问题的过程。围绕高中生物必修1中“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这一重要概念,本节课将必修1中“绿色植物叶绿体的观察”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两个实验加以综合,开展“探寻绿叶中的奥秘”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在实验操作中观察现象、发现证据,解释“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离不开色素,高等植物光合色素分布于叶绿体中”这一科学概念。

2.2 学生学情分析

由于“绿色植物叶绿体的观察”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对学生动手能力及操作技能上要求有所不同,通常采用的2人一组的实验分组方式会导致学习效果参差不齐。合理配置共同协作是解决问题共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保证,基于上述原因,本节课将全班分成6个探究小组,每个小组6~7人,尽量将各层次学生和男女生均匀分配到各小组,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

①通过观察,表述出绿色植物叶片中色素的分布位置;

②通过对绿色植物叶片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说出光合色素的种类;

③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简单解释不同植物光合色素种类的区别。

3.2 能力目标

①使用显微镜的操作和制作临时装片的制作技能;

②在有关的实验和探究中,学会发现问题、寻求科学证据和进行理性的思维。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相互交流、合作和评价,学会欣赏别人帮助别人,反思自身的不足。

4 教学策略与手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建立科学概念和对科学概念进一步的理解时,学生自己的观念及具体经验是居于中心地位的。在此认识基础上,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课堂应该是注重学生体验,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探索和理解未知世界,即探究性教学是学生获取生物学概念的有效模式。探究性教学应该是“围绕科学问题展开的寻求证据解释问题的过程”。它离不开“获取事实证据――实验过程”,更离不开“根据事实汪据对科学问题做出回答――解释问题”。这说明了生物教材中设置的探究实验不是简单的实验技能的训练过程,而应该是服务于生物科学概念的建立。在此认识基础上,本探究实验课设计教学环节如图2所示。

5 教学过程

5.1 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教师提供资料:

(1)韭菜和韭黄的培育的区别和口味上的区别。

(2)玉米白化苗和正常苗的颜色和长势的区别。

(3)普利斯特里实验发现只有绿叶才可以在光下更新空气。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植物生长离不开绿叶等。

确定课题,引出新课:探寻绿叶的奥秘。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生动的资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科学问题“绿叶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

5.2 开展探究Ⅰ

分析问题,确定探究方向:绿叶为什么绿色?

引导学生讨论:

(1)研究方法:观察法(借助显微镜)

(2)研究思路:制作临时装片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

开展分组探究:

(1)全班级分成6个小组,组内每两个学生合作制作一个临时装片,可以讨论后选择不同的材料来制作装片。

(2)将观察结果做简单记录。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理解“绿叶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引导学生从结构上寻求科学证据。

5.3 交流评价,形成概念

小组汇总,讨论得出结论:绿叶中有叶绿体。

教师再补充证据:将电镜下拍摄叶绿体结构及模式图与同学讨论,叶绿体中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结构的薄膜上。

解释科学问题:绿叶之所以呈现绿色是因为细胞中有绿色的结构叶绿体,并且色素分布于分布于类囊体结构的薄膜上。

设计意图:根据不同小组的不同成果作为证据进一步明确:“绿叶呈现绿色与叶绿体有关”。

5.4 开展探究Ⅱ

分析问题,确定探究方向2:绿叶中色素有几种?

引导学生讨论:

(1)研究方法:色素提取和分离。

(2)研究思路:色素提取色素分离。

提供资料,学习原理:

(1)光合色素可溶于有机溶剂;

(2)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

引导学生时论:

(1)可选择的有机溶剂有什么?

(2)如何制备滤纸条?

(3)如何画滤液细线?

(4)如何进行纸层析?

开展分组探究:全班级分成6个小组,小组内分工,研磨过滤提取;建议每位学生各制作一张滤纸条层析。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更深一步理解“绿叶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引导学生从成分上寻求科学证据。

5.5 交流评价,形成概念

教师组织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绿叶中有四种色素,颜色各不同,含量也各不同。

教师补充资料,解释问题:将不同色素的吸收光谱实验简单介绍,将实验结果与同学开展讨论,说明绿叶中提取到的色素与光的吸收有关系,并呈现不同的吸收特征。归纳光合色素有两类四种,分别是: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呈蓝绿色)和叶绿素b(呈黄绿色);类胡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呈橙黄色)和叶黄素(呈黄色)。

设计意图:根据不同小组的不同成果作为证据进一步明确:“绿叶呈现绿色与色素有关”,“绿叶中的色素与光合作用有密切关系关系”。

5.6 总结

教师提问:根据同学们的观察,描述绿叶呈现绿色的奥妙有什么?

(问题开放,关注要点:绿叶中呈现绿色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绿叶中的光合色素有四种。)

设计意图:检验教学目标达成的情况,重点在检查绿叶呈现绿色的证据的描述。

6 课后作业

由于教学时间的原因,在课上无法完全完成教学目标的检验,对实验技能原理的总结安排课后来完成,包括以下作业:

(1)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2)小组学生归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与教师描述不同或与其他小组不同的实验现象,并尝试分析可能的原因。(现象提示如:①高倍镜下视野发白,叶绿体颜色不明显;②提取到的色素滤液色浅;③滤纸条上没有明显色素分离带;④色素带出现不止4条或只有3条等。)

参考文献:

高中绿色化学的概念范文4

关 键 词:高中化学教学 绿色 生活 教材

化学与人类社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人类的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化学。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化学工业。然而,化学制品的生产、加工、贮运、使用和废弃处理等各环节中都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化学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去感知生活,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于是绿色化学应运而生。高中化学即为学生学习化学的中期,所以高中化学教学中也应该要植入“绿色”这个词眼。

一、 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植入“绿色”这个词眼。

1 、从生活中挖掘“绿色”与化学的关系

最近几个月来一些食品安全的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瘦肉精”事件尘埃未落,“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绝育”黄瓜、“爆炸”西瓜、硫磺姜、台湾的“塑化剂”又接踵而来,这些问题既然是社会热点问题,就应该与课堂接轨。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高中化学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识别这些问题,并且教学会生将来如何应对这些社会问题,而且可以分小组讨论,由学生得出比较好的结论,这样一个话题可以在我们讲硫磺漂白的那一节内容引出,会有一个完美的学校与社会的对接。也充份体现了学以致用。

2、 从环境变化角度引入“绿色”话题

农业时代,我们经济较落后,但环境非常好,可现在工业文明的代价是沉重的,汽车制造了废气和尘土,高楼阻隔了鲜活的气流。寻找一片无尘的树叶,呼吸一口清甜的空气,望一眼湛蓝的天空,在一些城市已经成了奢侈。消费时代无处不在的诱惑催生着人性之恶,欲望的魔爪从地表伸到了地核,几千万年积存的石油、煤炭、天然气在快速消耗。“救救地球吧!”这几乎是全人类发出的声音。地球真的病了,确实病得不轻,满身疮痍、步履蹒跚、声声。地球的病在城市、在乡村、在平原、在山野、在大海、在沙漠、在戈壁,在人类出现的每一个角落。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全球性危机已愈来愈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当人们究其原因时发现,所有这些危机的出现,并不是地球本身的背信弃义,而是我们人类的自身行为所致,它们是自然对人类无节制行为的报复和惩罚,它们警示世人:必须善待地球,尊重自然,照拂环境,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同生、共养、和谐的新型关系。绿色环保问题也引起了国家与国际的重视.作为高中学生,有义务接受环保知识并承担起下一代改善环境,让绿色重返地球的责任。所以高中化学课堂上不是应该植入“绿色”话题,而是必须植入。我们高中化学的课堂必须要有一个神圣的使命:“保护地球、环境及其各种生物的安全及持续性发展,并以行动作出积极的改变。”促进实现一个更为绿色、和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1]

二、 从教材中挖掘“绿色”概念,进行“绿色”教学

2003年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倡导在教材的设计上,应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密切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相关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

在高中化学人教必修2课本中就有这么一节内容: 《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我们可以精心备好课,展开“绿色”概念,由学生列举出生活中或身边出现的一些与绿色相背的现象与实例,也列举一些生活中出现的绿色化的做法与情况,并由学生对自己列举的一些与绿色相背的现象与实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再结合课本内容,教师进行评价与引导。我想这将会是一堂非常完美的课,也能把“绿色”概念深深地植入学生的心中。这样我们的课堂效果及社会效应都能很好的达到。其实绿色化学的兴起至今已有十几年了,当前绿色化学与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绿色化学的概念进入高中课堂也应是时代所需。

三、 精心设计课堂,巧妙的引入“绿色”概念

绿色化学是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化学,要求人类尊重自然,寻找能充分利用无毒害原料,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在各环节实现净化和无污染的反应途径。

例如在合成氨、接触法制硫酸等化工生产中充分体现了节约资源与能源的基本原理及“绿色”概念,我们可以巧妙的引入,例如:在南昌地区所建的大型化肥厂――昌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选择在南昌的东北部郊区红谷滩,从下面的南昌市地图的常年风向,河流走向(附南昌市地图),运输条件、工业布局(动态地图)等各个方面来看,你认为南昌化肥厂的选址是否最佳?若不是,你认为应该造在什么位置最好?(附:南昌市常年风向以偏北风为主,河流西北流向东南),这样一个设计既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又吻合了课本内容,还渗透了“绿色”概念。

人类就在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与保护环境这一矛盾中奋斗,以求得最佳平衡,不断绵延、前进。[2]为了追求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类的最高境界,高中化学少不了这一项,请所有化学同仁在高中的课堂上精心植入“绿色”话题, 中学阶段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教育,是培养具有绿色化学和环保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高中绿色化学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建筑项目施工绿色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设项目施工是一个复杂的人类活动过程,其一般经历的时间周期较长,消耗的资源和能源非常大,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显着,所以,全面认识和恰当评价建设项目施工给环境、资源和能源所造成的绿色风险,既是防治环境污染、减缓资源和能源耗竭速度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一、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概述

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概念风险一般指一种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针对地球这个自组织系统而言,系统内的任何人类活动,只要超过一定程度,对人类生存的环境及所依赖的物质基础(资源和能源)都会产生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其影响的结果也是一分为二的,可能造福,也可能为害,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能是危害性的,所有这些负面影响出现的可能性即为风险。绿色风险区别于其它风险的地方在于绿色的概念,绿色概念是和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息息相关,绿色概念即“3R”概念,亦即减少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能源消耗。所以,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定义为: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即“3R”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亦即建筑项目施工活动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管理符合一般的风险管理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绿色风险的分类、绿色风险源的识别、绿色风险分析、绿色风险控制。

1、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分类

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分类是绿色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是人们系统地识别绿色风险存在源,并最终按类别形成一份合理的绿色风险清单的过程。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分类见图1所示。

2、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识别

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识别就是找出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源之所在和引起绿色风险的的各种因素。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识别途径有两种:

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对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进行识别。

依靠对各种绿色风险事件的统计、资料经验和绿色风险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绿色风险的损害情况,以及有规律的损害风险。绿色风险识别的一般方法有: 预计危险分析、危险及操作性分析(HAZOP)、事件树分析和事故树分析(FTA)等。本文用图表的方法列出建筑项目施工的绿色风险, 如图2所示。工程技术人员在利用此图进行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识别时,只需要对绿色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后绘制成图表,有利于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动态管理。

二、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分析

在建筑项目施工中进行绿色风险的分类和识别的目的在于能够更好的进行绿色风险的分析。由于产生绿色风险的风险源不同,故对其进行分析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决策树法、多目标决策法和敏感性分析法。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定性分析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定性分析是评价已识别的绿色风险影响和可能性的过程,根据绿色风险影响的大小和发生的可能性(概率)对绿色风险因素进行排序。利用随机决策树和层次分析法可对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进行定性分析。

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随机决策树分析方法的数学模型为式中,R为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值;P为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发生的概率;E为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后果。

绿色风险随机决策树分析方法的主要依据是:绿色风险管理计划;已识别的绿色风险;绿色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范围与后果;假定的条件;数据来源的可靠程度。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层次分析法主要是确定绿色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绿色风险的定性分析时,要注意那些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影响较大的风险因素,并对这些绿色风险因素进行再次细化分析,以达到绿色风险分析的最佳效果。通过对图2的分析可知:由建筑材料引起的风险因子既有环境风险因子,又有资源风险因子和能源风险因子。所以,施工中所用建筑材料是引起绿色风险的一个主要风险源,应着重对其引起的绿色风险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建筑项目施工的绿色风险。

三、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定量分析

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定量分析一般是和定性分析同时进行,其主要的分析方法有模糊数学法、统计概率法和敏感性分析法。在定量分析法中找出绿色风险源,能够量化的绿色风险对其量化,不能量化的绿色风险对其分类列表,利用统计概率的方法进行分析。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可以按照场地平整——分部工程——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建筑项目的集成路线对其各步的绿色风险源列表汇总,最后找出影响整个施工项目绿色风险出现的概率及其所反映出来的趋势。

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控制绿色风险控制就是采取一定的技术管理方法使风险事件不发生或在发生时减小损失,绿色风险控制的方式有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绿色风险转移则是将可能出现的一些绿色风险转移给其他人承担。例如在项目施工中审慎使用高耗能、高耗资和高污染的建筑材料等。

绿色风险自留就是由自己承担绿色风险所造成的后果,在项目施工中那些造成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通过加强管理能够避免的绿色风险是适合于自留的。例如在项目施工中建筑垃圾的处理、施工扬尘、施工扰民等。

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管理体制建立的关键措施面对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危机,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可能遇到的“绿色壁垒”,笔者认为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进行绿色风险管理非常有必要,而建立绿色风险管理体制的关键措施在于以下几点:

国家应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法规,并配以相应的实施和鼓励措施。例如:加强建筑企业的绿色认证工作,鼓励建筑企业走减物质化生产的道路,对实施绿色风险管理效果显着的建筑企业实行奖励等。

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建立起完善的绿色风险管理制度,加强绿色风险教育,增强人们的环境、资源和能源危机意识,深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鉴于绿色风险的不确定性,应建立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借助计算机对各种数据采集、整理,分析总结出绿色风险发生的规律,并对绿色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价,为绿色风险的处理提供合理的方案。

鼓励科研机构、大中院校对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管理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探索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开发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管理的集成软件。

四、结束语:

阐述了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概念,简述了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管理的内容,给出了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管理体制建立的关键措施,可为建筑项目施工绿色风险的分析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高中绿色化学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设计;节能建筑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式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步伐越来越快,中国的经济社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扩张。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和能源的日益匮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人们需要采取措施,缓解日益严峻的资源、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而如何降低建筑能耗,加强绿色建筑设计,实现人类、建筑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

1、绿色建筑概念及其设计内容

1.1 绿色建筑概念

绿色节能建筑是指并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的一种建筑模式,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领域中的体现。在绿色建筑设计中,更加注重绿色、节能等思想,通常将人类、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以及先进的设计理念,把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降到最低限度,从而为人们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健康、宜居的人居环境。

1.2 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合理运用生态环保节能新理念,促进人类、建筑、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并且不断寻求创造绿色节能建筑的新途径。绿色建筑内容包括了建筑生命周期、节能环保标准、建筑功能要求等几个方面。其中,建筑生命周期这个概念,主要强调的是建筑物的使用期限,以及在一定的时间内对自身及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它包括了从规划设计,到建筑的施工建设,再到使用和管理阶段,直至最终废弃拆除,即建筑的整个生命期。关注建筑的生命周期必须坚持从多角度、全方位出发,在考虑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其周围环境,而且在施工过程中,还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建成之后的使用过程中,还要能为人们提供一个节能舒适的生活空间。

2、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节能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能源的节约并不是互相矛盾的,而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良好的建筑环境能够给人带来舒适的感受,而这些舒适感依赖室内照明和空调系统等耗能设备。随着舒适度的提高,建筑物的能源消耗通常会随之增高,在这种建筑模式下,建筑业的发展往往会给能源和环境带来危机,甚至会威胁到人类长久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在建筑方面的资源和能源消耗也日益增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另外,在建筑的建设过程中,也会对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空气等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今天我们所倡导的绿色建筑设计概念,不仅能够使建筑物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还能使人类、建筑物、自然环境三者更加统一,更加和谐。

3、绿色节能建筑概念与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3.1绿色节能建筑概念

绿色节能建筑指的是在节能设计的理念下,建造出的一种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降低能源消耗的绿色建筑。节能住宅是指个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更加健康、更加节能环保的居住环境的住宅,这种住宅能够使土地、能源、资源等得到更加高效和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的满足住宅的节能、绿色、环保需求。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绿色节能建筑不仅是一个概念,在其建筑设计过程中,我们重点要兼顾它的绿色和节能理念。

3.2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率要更高,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要更小,建筑生态环境要更好,这是绿色建筑设计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可以说,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一要坚持绿色,而要坚持节能。在建筑的设计方面,对于资源的利用率应该达到最高的程度,就是要高效地利用所有的建筑资源,在建筑过程中要尽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在建筑的使用过程中,也要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因此,在选用建筑材料时,要尽量选择本地生产的建材,这种建材能够减少运输环节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建筑成本,另外也以利于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选择建筑材料时还应该注意选择可以循环利用的建材,这样即使建筑物拆除后,建筑材料也可以进行循环利用。

4、如何推进节能与绿色建筑

4.1 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1)引入“生态关键”观念,掌握生态技术,树立生态意识,是搞好生态建筑设计的关键。生态建筑的现实意义是引入“生态关键”观念,积极利用低能耗和利用自然资源的作法。生态化的建筑设计应以“生态――技术――建筑”为发展模式,将建筑设计和生态理念的统一贯穿到绿色建筑的全过程,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关注建筑生态、环境特征的表现和技术的运用,使之融入建筑设计中,产生建筑形象。一个好的生态建筑,不仅要有出色的构造设计和优秀的建筑材料, 更重要的是要有先进的生态技术系统的应用。因此,设计在尊重自然环境、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还要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角度考虑建筑功能与生态环境稳定性和持久性。

(2)绿色建筑设计的特点应符合整体设计与多元共融。结合当地文化内涵,发掘不同建筑类型的特点,开发适合本地生态环境的新型能源和技术,整合并完善建筑功能,以满足使用者对适宜的、高舒适居住环境的追求,提升整个设计的环境质量和文化品质。其特点应符合建筑设计的整体设计,多元共融。力求科学化、逻辑化、智能化、系统化的设计,使整体功能适应各种功能性质的使用要求。倡导绿色建筑设计,是我们在建筑创作中应该明确的主导思想。

4.2 绿色建筑设计是一项跨学科的综合性设计

色建筑设计就是将有关复杂的生物技术、生态技术、人文精神、环境与能源策略融入传统的建筑设计中,强调发展生态经济和能源结构的生态化,以绿色GDP为政策导向促进知识经济、循环经济、生态产业的持续发展。因此,绿色建筑设计比传统的建筑设计涉及的技术领域更为广泛,是一项跨学科的复杂综合性设计,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绿色建筑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是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问题。所以在操作上应以广义建筑学为主导,在协同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城市生态学、自然资源学、植物群落学、地理学的基础上,还应与结构、材料、生物、环境、热能、经济等进行综合研究,多学科的技术特点增加了设计的复杂性,也为绿色建筑设计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5、结语

绿色建筑设计是实现绿色节能建筑的重要基础。在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策略上充分挖掘,给使用者创造一个健康、舒适、温馨而又节能的工作环境, 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国当前发展绿色建筑的方向。而新世纪以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指导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 提高绿色建筑设计水平,推进节能与绿色建筑,通过节源节能,缓和人口与资源、生态环境的矛盾,实现建筑与自然共生、人与自然和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