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范例6篇

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0—0058—01

研究性学习已被明确纳入必修课,但由于观念、方法、师资等方面的原因,不少师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还很模糊。笔者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和对我省高中课改调研资料的学习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点自己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一、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活动

从结构上看,“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偏正短语,形式是探究,实质是学习。虽然学者们对研究性学习有多种理解,但作为中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学习探究的方法,经历探究的过程,通过对探究过程的体验,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并以研究过程为依托获取知识,提高探究能力。要认识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还要认识到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探究活动。究其特点而言,可以概括为“三个重视”:重视研究的过程,重视实践,重视经验。

研究性学习有别于科学研究,科学研究重在“研究”,其价值体现在研究结果上。而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所经历的探究过程和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上。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走出课堂和教材,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情境中通过调查、考查、访问、测量、实验等活动收集材料与信息,收获最直接的经验。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三个阶段

研究性学致分为三个阶段: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总结反思阶段。

1.在问题情境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探究课题,制订活动方案。对于一名高一新生来说,对研究性学习还很困惑,学校教研部门应通过专题讲座进行培训,通过优秀案例和典型问题帮助他们认识课程目标。而本阶段的核心是确定探究课题,先是学校课程委员会要提供若干活动主题或课题供学生选择参考,学生经过思考参考选题后,还可以自己提出课题,然后学校课程委员会再对所有的课题进行筛选和审核,最后由学生和指导教师协商确定小组课题。课题确定后,探究小组就要着手制订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认真填写《课程探究方案表》。

2.在实践体验阶段,要特别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性,“实践”和“体验”已经说明了探究主体的不可取代性。学习是学生进行脑力劳动的过程,是探究性活动,其核心是思考,即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机。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是一种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效模式。研究小组要按照探究方案,搜集和分析文字信息资料,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和归纳资料,并判断信息价值。在本阶段一定要做好课题探究的管理工作,学生不熟悉研究性学习,难免在研究过程中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加强过程管理就可以保障探究的可控性。教师要指导学生记录课题探究过程中的认识、体验与反思,探究过程也是一个记录的过程,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对学生以后从事探究工作大有好处。

3.在总结反思阶段,研究小组要将经过实践、探索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书面材料。课题成果的展现形式可以是小报告、小论文、小设计、小发明等。在对成果进行交流、评价时,要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自评、互评,要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强调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反思、发展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有助于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气氛。本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规范的结题报告,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在增强自信、凝聚团队精神的同时也要学会欣赏他人。

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情境法 问题法

2001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的通知以来,研究性学习就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名词。那么究竟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几年来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进展如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针对这种现状广大一线教师应该如何结合日常教学活动做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呢?本文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基本涵义

所谓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课程。它主要是给学生介绍数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开展数学课题研究。它要求给学生提供探究的问题和探究的手段,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因而具有研究性;它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得出结论,均由学生来做,因而具有自主创新性;它一般要通过调查、实验、小课题研究、专题讨论、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因而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

二、 研究性学习中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形成定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事实上,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只浮于表面,对于新教材中有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检验与论证的过程,而是采用了变相灌输的方式促使学生记住结论而已。其实,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关系,目前仍是有待解决的课题。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在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类型,列入课程计划,使之成为有目标、有实施要求、实施渠道和评价标准才是十分必要的。而且通过进行研究性学习,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改变才能比较容易实现。不过,这并不是说只有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才进行研究性学习,也不意味着传统的高中数学学科课程的教学中不能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科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恰恰是相辅相成的。只要处理得当,原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展开。而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既打好基础,又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更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学上的很高境界。

三、研究性学习方法

目前,二期课改已在我校高中阶段全面推开,这对所有教师都是一个新的考验。研究性学习的使用不仅符合课改的要求,而且也是针对当前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理论与实际脱节、课堂氛围沉闷等问题所提出的教学方法。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适应于当前课改的两种研究性学习方法。

方法一:情境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特别是在讲授新课时,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所述问题感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完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设a、b为常数,且a≠0,b≠0,研究函数f (x)=ax+b/x的奇偶性和单调性。本题并没有涉及更深的数学知识,而是学生熟知的两种函数——正比例函数f(x)=kx(k≠0)与反比例函数f(x)=k/x(k≠0)的和,这题的特点是学生利用近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探究、合作和教师的适当指导,都能很快得到解决,具有“短、平、快”的特点。

方法二:问题法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此,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例如,学习了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后,教师向学生布置利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进行建筑高度的测量研究。如测量嘉定法华塔高度的方案,先选定一点a,在a点测得塔顶的仰角。为30°,再向前取一点b,在d点测得塔顶的仰角旦为45°,用皮尺测得a、b两点间的距离为a,见下图。设bd=x,在rtacd中,a =30°, 。在rtbcd中,日=45°,于是 ,解得 。嘉定法华塔高度 。一方面使学生学习的数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了思维,使得教学活动更有效地进行。

c

b a

d

图1:问题法求解塔高

四、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作为教育改革的新事物还有很多值得重视与探讨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既打好基础,满足眼前利益,又要体现出研究性学习的性质和价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数学教学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的实现,现在还存在诸多困难。但是笔者认为,传统的数学教学应注入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活水是不容置疑的,广大的一线高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广泛交流经验,使我国的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更进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研究性学习 培养目标 机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237-02

当前社会环境急速变化,面对大学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教育体系的变革,在校大学生体会到了教育、学习和社会带来的多重压力,他们不仅要迅速掌握日新月异的知识技能,还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除了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学会独立学习、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工作,而那些能得到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学生除了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外,还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今后高等教育一面新的旗帜。如何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值得实施的教育实践模式。

研究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永不满足、追求发展、实现自我的人生态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有相通之处,比如“探究性学习”“项目研究”“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行动导向的学习”等。20世纪90年代至今, 研究性学习这种教学理念一直广受关注,同时也引发了不同层面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思考。而在当前高等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和选择的十字路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着力方向,结合研究性学习,探索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机制,将有助于高校进一步打破传统围墙式教育,加快实现开放式、自由化、尊重个性的高等教育环境。

一、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营造环境,体验学习经历

研究性学习其过程与实践特点就是营造有益的学习经历,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技能和经验,还强化了学生探索、分析、决策以及自主运用综合知识的水平。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经历下感受知识重构和创新的过程和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坚持科学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一次有意义的研究性学习经历,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知识探索的认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可能产生的“知识传授”与“知识发现”相互割裂的局面。

与传统课堂学习不同的是研究性学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其方式、内容、时间、空间和评价指标是具有差异化和可变性的,内容不只是局限于单独的学科理论,而是以某一问题或现象为学习源,运用各种方法、知识、技能去认知、探索、解释,从中实现学习的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自主探索为基础进行,学生的学习组织方式是呈现多样性的,可以是独立研究也可以是集体研究,可以是网络讨论也可以是现场交流。其主要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从知识经验接受的被动者转变为渴求知识的自我指导者和发现者。

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为学生营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发,从有助于激发学求知欲望和创新思维的理念出发,通过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经历及学习完成的创造性作品的评价与分析,引导学生更好地养成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二)创新方法,塑造创新人格

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就是大学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是形成创新人格的最佳时期。研究性学习模式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有益补充,非常适合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施和开展,打破了以往“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惯性思维,以模块、知识点为学习启动点,强调教师的引导过程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过程,这种非绝对智力因素导向的教育模式对塑造大学生创新人格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体现在:(1)改变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学目标是追求纯粹的知识传承,强调经验的间接获取和知识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具有多样、开放的特点,通过培养学生主动、自信的意识,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因此,更加注重学习个体的全面发展。(2)促进高校革新大学生学习评价。传统教学把考试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注重学习结果量化指标的考核,无法准确描述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因此必须要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和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于一体的多角度立体评价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和专长,提高学习信心和学习质量,进而更加有效的进行创新学习。(3)推动高校转变大学教育模式。研究性学习强调情景创造和知识重构,注重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者、促进者,知识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方式存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去获取,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三)改革模式,强化能力培养

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引导传授、自主认知、知识获取、综合评价。每个阶段都是研究性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整个过程中,将学生置于开放的认知情景中,围绕具体的知识点、问题或项目,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将获取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并以实践结果为依据重新认知、整合和构建自身知识体系,进而培养学生各项综合能力与素质。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手段,其最终目标是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而这主要体现在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研究探索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等三个方面:(1)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就是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与目标要求,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学习内容,让研究性学习更具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进行资料搜集、信息整理,主动获取知识、理解知识、领悟思想,完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强化。(2)自主研究探索是研究性学习的重点,知识结构的完善不能仅靠拿来主义,学生以专题知识讨论、项目研究、课题设计等为契机,根据研究的目标、程序以及预期效果为蓝图,运用独立思维、协同创造的方式去研究、探索、论证知识存在的唯一性和项目实施的可靠性,实现自主研究探索能力的提升。(3)自主创新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教育模式的核心目标,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探索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创新,使得学生个体能力和所掌握的知识体系得到发展,创新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广泛,可以是发明创造、重大发现、决策制订、知识更新,也可以是认知否定、方案完善、知识应用等,创新不在于大小,任何对知识、方法、成果的重新认识、完善或否定都是体现学生从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体现。

二、研究性学习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综合性、探索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在高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模式,需要有相应的机制作为保障,进而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这一目标。

(一)知识发现、成果形成机制,实现知识创造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教师充当了方向引导的作用,是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协助者,学生是整个过程的主角,他们需要通过自主自发的学习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而因为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思路的不同,最后获得的知识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知识发现机制:他以某一知识点、问题或论点为导向,鼓励、引导学生独立设计研究方法和思路,以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去选择知识、建立结论假设,然后再以学习的知识去确认或者否定这一假设,最后发现、构建自己的认知框架和知识体系,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转化为具体的研究成果、发明创造和技术专利等。这种通过知识拓展获得知识创造的过程可能会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并同时对探究新问题产生强烈的愿望和无限的勇气。

(二)个体激励、集体约束机制,实现主体成长

美国哈佛大学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成功之处在于学生除了从教师处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通过自身努力从图书馆、网络和其他同学那里获取各种有价值的知识、方法和思想。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集体学习的过程,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师生、学生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学生之间合作学习,通过互动的过程,扩大知识传播的范围,加快知识学习的速度,使大学生能及时分享知识发现、经验获得与发明创造的,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新水平。同时,研究性学习还是一种自我学习、自我评估、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洞察、价值澄清和自主实践的方式,激励自己发现新问题、接受新知识,而当学生理解现实生活的问题,发现自己知识构建和发明创造的潜能时,研究性学习就能真正实现主体成长。

(三)社会认知、社会认同机制,实现对象融合

社会认知是指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综合运用自身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估解决结果,打破原有的唯一性和权威性,从而认识社会的过程。而社会认同则是学生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通过知识发现和经验发明实现社会价值,得到社会认同感的过程。社会认知和社会认同机制营造了平等、宽容、开放的社会环境,极大地推动了学生融入社会的速度,增强了学生面对社会的勇气。其所倡导的平等交流、大胆假设和自由抒发,对培养学生理性怀疑和科学求证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结束语

当前时期正处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推进阶段,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专门化、应用型人才,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开展恰巧顺应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会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模式在开展过程中必须以强化机制为保障,以为传统教育模式提供有益补充为使命,才能真正发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

2003(05):71-76.

[2]李建军.研究性学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和实现机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78-81.

[3]王涛.研究性学习中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06):66-67.

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范文4

1 问题的提出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索性学习为主,从学科课程、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课题,个人或小组合作进行的学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运用研究性学习重构整个课程体系,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教育为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 在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把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划分为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两部分,并规定了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为了明确当前示范高中学生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现状,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山西10所示范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情况进行了调研,指出了当前示范高中落实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并就此提出了改进建议。

2调查方案的设计

调查内容主要围绕目前示范中学学生自身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态度,学校和老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安排,研究性题目的提供者及完成情况,学生目前做研究性课题的主要方法,学生目前的主要学习方式及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每个方面设置有相应的调查题目,以单选和多选形式呈现。调查对象为临汾一中、 临汾三中、昔阳中学,同煤集团第一中学等10所示范中学的高一、高二和高三学生。依据调查目的和实施的可行性,我们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在各学校随机抽取学生发放问卷,现场答卷,现场收卷,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9份。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如下。

3结果统计与分析

3.1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态度的统计与分析

表1显示,约12.8 %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非常熟悉,他们常参加研究性学习,在学习中善于思考、有自主性。约45.0 %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只是一般性了解,他们参加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有一定的动手动脑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竟有约42.2 %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一点也不了解,他们没有接触过研究性学习,说明学校不安排,教师不重视。约55.0 %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充满兴趣,他们中的大多数能在社会生活中发现感兴趣的研究性问题。这部分学生能自主地、积极地去探索知识,研究问题,有很强的求知欲。因此,化学教师应改进教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鼓励学生发现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创设吸引学生探究的情境,把持“无所谓”和少数“不喜欢”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吸引到研究性学习中来,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能给予有效指导。约93.3 %的学生选择与别人合作共同研究,这表明大多数学生有合作意识,认识到了合作学习的优势和重要性。说明多数学校的教师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发挥了应有的主导作用。然而,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了解、认识与运用,还需要提高与加深,如何去研究,如何去探索,如何研究与探索更有效,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表2显示,约48.8 %的研究性题目是由老师提供的。研究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协助下, 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许有些肤浅,但那都是有价值的。有的学校、教师为了完成任务,直接将安排好的课题分配给学生,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也就不会认真的去做,只是应付了事。这与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相悖的。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只做少量研究性课题,甚至约14.2 %的学生从来没有做过。原因是学校对于研究性学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没有安排足够的时间以及合理的指导,导致研究性学习难以获得大的成效。

3.3教师与学校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及安排的统计与分析

我国中学课程计划规定:研究性学习是必修课。然而,表3显示,约30.5 %的学校每学期不安排研究性学习课题,约59.3 %的学校每学期安排1~2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原因是学校、教师、学生与家长都有高考的压力,为了提高升学率,使得学生把大多数时间、精力放在了高考的考试科目上,而无暇顾及研究性学习。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也大多原于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实验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然而,仍有约87.0 %的学校实验室是不开放或不完全开放的, 学校不给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 以致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提高滞后。通过访谈得知,研究性学习开展受阻,虽有其他一些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高考方式的影响,这方面的配套改革措施亟待出台。

3.4目前学生做研究性课题的主要方法的统计与分析

兴趣与方法是学好知识的重要前提。表4显示,在做研究性课题时,不少学生能运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采用多种方法做研究性课题,说明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现代意识、自主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实验法约仅占16.6 %, 主要是学校的实验室很少对学生开放,学生动手机会少,学校的资源不能充分利用,这是必需改进的。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是高中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分组实验对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示范性中学的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的开出率应为100 %。但调查显示,约47.4 %的分组实验内容是验证性的,约32.4 %的学生很少做实验,实验时约42.9 %的学生没有动手机会,约72.6 %的学生按课本写的老师讲的填写实验报告。这与示范性中学的标准是不相符的,严重影响到学生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养成和课程目标的实现。可见,实验教学的改进刻不容缓。

3.5目前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及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的统计与分析

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其学习成果。表5显示, 约37.5 %的学生目前的学习方式仍是传统的,缺少探究、合作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与新课程要求是相悖的。一些教师仍然没有改变教育理念,只注重讲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学习方式单一, 死板, 没有创新, 缺少实践。约39.0 %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既能获取知识又能解决问题,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中能积极主动,并认真地去做研究性课题,从而能得到锻炼、增长才干;约17.1 %的学生没有能够通过研究性学习获得收获,这是需要引起教师注意并改进的。由于有些研究性学习课题,不是学生太感兴趣的,或学生在研究时存在困难得不到解决等,研究性学习存在缺陷,使得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不足,研究时往往只搜集一些信息,问题得不到较好的解决,这些都是有待改进的。多数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符合实际,这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内在动力。

4 结论

目前示范性高中对研究性学习没有足够重视,虽然大多数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但是学生接受学习的方式很少有改变,研究性学习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的培养滞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改进, 但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比较单一, 有的甚至还停留在“传统讲授法”,对于探究式教学却敬而远之。实验教学状况令人担忧,一些学校对实验不重视,导致学生的实验能力薄弱、学习兴趣下降。

5思考与建议

创新和超前是示范的核心,是示范学校的灵魂。示范学校应是先进办学理念的典范,也是科学管理的典范,应坚持改革创新,成为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表率。

5.1正确认识新课改与高考的关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近几年, 高考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其改革的理念与新课改的理念是一致的,且正朝着考查学生基本素质和选拔优秀人才的方向努力探索。显然,再用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和“填鸭式”灌输、“题海训练”的教学方式去应对高考已经落伍了。在基础教育改革这样的大趋势下,作为化学教师不能再固守着老的教育观念和老的教学习惯,不应把改革的阻力全部归于高考方式的弊端,而是应该高瞻远瞩,放眼未来,用动态的眼光去认识高考,积极地行动起来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之中,努力研究和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和高考需要的教学模式, 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前列[3]。 不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应正确认识新课改与高考的关系,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5.2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示范学校应该做科学管理的典范,遵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急功近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大胆探索高效、科学的管理机制, 为同行引路导航[4]。学校的教学工作应坚定不移地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展开。中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 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而不是培养“英才”。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倡导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对于单独设置的研究性课程,要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校内外结合,由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并实施;对置于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中的研究性课程,要注意结合学科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渗透[5]。调查显示,学生希望学校实行“开放式”的教学,能够自主地探讨和研究问题。而学校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对学生要求太古板,任务太重。学校应把”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的教学。

5.3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教师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以研究的姿态对待和实施新课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作为示范中学的化学教师,不仅应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完善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师德素质、教学能力与教研能力,还应充分认识“科学探究”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方式,是落实课程改革目标的要求。示范性中学的教师应重视研究性课程的开发,为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初步掌握探索新知识、新事物的基本方法与规律,养成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认真思考、敢于创造的基本学习方式和良好习惯, 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6]。教师要与时俱进,紧跟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实践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有效安排教学过程,力求有绝大多数学生满意的教学质量。要重视化学实验,合理安排探究性实验、生活实验和趣味性实验的比例,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方面的作用[7]。

参考文献:

[1]郭启华.调查:八成教师仍以传统方式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证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7.9:3(3).

[2]王振功.高中化学新课改中探究性学习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4):114~119.

[3]王卫国.对示范学校的期盼[N].中国教育报,2008.4:8(5).

[4]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

[5]皇甫涛.示范性高中教育创新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5,(11):63~64.

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范文5

摘要:认知习性学作为一种新生之物,是指对非人类动物的思维过程、意识、信念或者理性的进化和比较研究。本文对认知习性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进行辨析,并介绍三种针对认知习性学的态度,最后对社会性游戏方面研究内容进行具体介绍。

关键词:认知习性学;研究方法;态度;社会性游戏

心理学研究正在走向新的综合之路,认知习性学就是这样一种新生之物,有的说它是认知心理学和习性学的综合研究。在认知习性学中,人们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还能加深人类对自己行为和心理的认识。

一、认知习性学的涵义

认知习性学(Cognitive Ethology)被广泛地定义为对非人类动物的思维过程、意识、信念或者理性的进化和比较研究,该领域的研究依靠各种不同类型的调查和解释方式进行。这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研究领域,吸引了大量的来自各学科的研究者的注意。笔者认为它主要是围绕“动物行为过程中是否有意识”以及“怎样研究动物意识”来展开的。

二、认知习性学的研究方法

认知习性学中也像习性学一样强调自然主义的观察,因为行为能力是在对自然选择的压力做出反应的过程中进化的,所以认知习性学家偏好在尽可能接近自然选择发生时的自然环境的情境下对动物进行观察和实验;因为认知习性学是一门比较科学,所以认知习性学的研究强调广阔的分类学的比较,且不把关注点放在有限分类中一些选择的代表上。此外将动物行为的研究定位于进化和比较的框架之中,认知习性学家坚持认为动物的现场研究(包括细致的观察和实验研究)可以为动物认知研究提供信息。认知习性学并不一定需要将动物的行为研究带入实验室中进行研究,以让人信服(此处是说明不是只有实验研究才是科学的,现场研究也是有效地)。

因此,与认知习性学家相对比而言,认知心理学家主要致力于实验设置的相关主题的研究,并不强调动物认知的进化或比较方面。当认知心理学家的确采用了跨种系比较,他们主要感兴趣的是以普遍潜在机制的形式来解释不同的行为模式;习性学家,和其他生物学家一样,通常更关注生物体已寻找到的对共同问题的解决方式的多样性。

三、认知习性学作为一门科学面临的三种态度

对于认知习性学而言,主要问题是以数据收集的方法、分析、描述、解释和对动物行为的解释为中心。因为认知习性学论述动物思维和心理状态,所以对其研究的可能性有不同的看法,争论认知习性学是否是一门科学,甚至是否可能是一门科学。这三种不同态度分别为否认论、怀疑论、支持论。笔者认为,三种对认知习性学的态度差异部分是由于所认同的科学研究方法不同造成的。

否认论者否认认知行为学的任何成功的可能性。他们挑选最困难最少接触的现象进行研究,然后得出结论我们关于这个主题只能得到非常少量的具体信息,并且也不可能在其他方面做的更好。他们否认认知解释、认知假设。提倡实验室研究。

怀疑论者很难分类,他们比否定论者稍微开放点,而且他们之间的观点差异非常大。他们承认认知习性学的部分成功,对未来持一定乐观态度。很多怀疑论者热衷于神经学,认为懂得神经系统后会使认知习性学显得多余(Griffin,1992年,也对神经学很感兴趣,但他不担心神经生物学会导致认知习性学的消失)。他们有时也把困难和可能性混为一谈,但是当发现有价值的东西时就会停止怀疑,他们对民俗心理学、神论学、轶事和认知解释的态度也不是绝对的拒绝。

支持者对于动物认知和认知习性学调查持开放的观点。他们认为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认知行为学的研究取向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有趣的数据。他们肯定田野研究以及对比较习性学和进化论的依赖对认知习性学做出的贡献。支持者们也接受民俗心理学,用它做一些保守的研究。他们还接受运用认知学解释建立一个系统的解释性框架,并且认为轶事和拟人化理论有可取之处。虽然支持者们承认Griffin对于实验研究没有做出具体详细建议,但这并不能阻止他们寻求像 Griffin的严格经验法一样的可行的方法。支持者是批判性的,但他们也是耐心的,他们不想过早的毁灭这一研究领域。Griffin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认真学习沟通和其他行为模式来探悉动物的想法。

四、认知习性学的研究内容――社会性游戏方面

社会性游戏是认知研究的热点问题,并且对否定论、怀疑论者和支持者都构成挑战,游戏比其他研究领域更能提供动物思维的证据。当动物们在游戏时,他们主要运用动作模式,这些模式也用于捕食行为、反捕食行为和求偶行为中。这样,人们也质疑社会性游戏行为如果不用认知词汇是不能被研究的。例如,如果你很少被告知Jethro和Henrietta在做一些动作且这些动作描述得很客观,你不会知道他们正在玩游戏,也不知道他们玩的很高兴;因为你不知道那些事情主要由一些也用于其他活动中的动作模式组成。个体需要能够和潜在的游戏伙伴交流,那些伙伴是它不准备统治的、吃的、与他们的。甚至,他打算与他们玩游戏。对参与社会性游戏的动物的行为观察显示,他们希望并且相信只要他们清晰地用某种信号来交流表达他们的游戏意愿,他们对谁会对他们的意图有反应的想法会被别的个体认识到。在此观点看来,游戏被看做一项合作事业。

五、结语

总而言之,认知习性学作为一个新研究领域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我们应该有耐心待其成长。对于那些否定者的哲学家们,习性学家需要更明确的让他们知道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将做什么,以及怎样进行研究,尽管哲学家们不能提出方案,但是也可以适当采纳他们对实验设计的现实建议,这同时也能够让哲学家们了解认知习性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此外,现场研究的方法是可取的,要正确看待民俗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以及其他资料对认知习性学的作用。认知习性学家还需要不断给这一领域带来有挑战性的问题并攻克他们。

参考文献:

[1]Bekoff, Marc (1995) Cognitive Ethology and the Explanation of Nonhuman Animal Behavior. Comparative Approaches to Cognitive Science. J.A. Meyer and H. L. Roitblat, eds 119-150.

[2]苟增强,崔健. 习性学的发展理论综述[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1).

[3] 王彦,苏彦捷. 迷宫与动物行为研究[J]. 心理学动态,2001,(3).

[4]马国芳,随晓杰. 现代行为生物学的奠基人──劳伦兹[J]. 生物学教学,1999,(1).

[5] 龚芸. 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

[6] 认知心理学(2)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J]. 中国临床康复,2005,(36).

[7] 高申春. 评侵犯行为的习性学理论[J]. 心理学探新,1999,(3).

[8]张新立. 西方儿童追逐打闹游戏研究的发展和趋势[J]. 心理科学,2006,(2).

[9] 韩晓东. 现实中的个人与游戏――对人类游戏本质属性逻辑起点的审视[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4).

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范文6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导:“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本文从确定切合实际的课题,营造独立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氛围,师生“共建平台”的建立,控制好“精度”等方面来阐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 培养;探究精神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导:“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这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起了示范和向导作用。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养成热爱科学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态度,从而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那么如何开展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使历史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取得最佳效果呢?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切合实际的课题,营造独立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氛围

研究性学习课程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确定课题,即确定研究什么,课题选择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题目的选定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课题,课题必须要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先对学生做一两次关于“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讲座,让学生先有个心理准备。然后指导学生确定课题,鼓励学生质疑,注意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提出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能够独立、自由地发表个人见解,能自主地进行学习研究,指导学生到图书馆、博物馆、历史网站等地方去查找资料,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一种独立自主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例如在讲述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首先指导学生设置这样的一个开放性的课题《众说纷纭秦始皇》,然后指导学生分组搜集古今中外有关于秦始皇评价的资料。主要分成三个小组: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日本、欧美等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这样通过老师带领学生对研究课题作初步分析,让搜集活动有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定程度避免搜索的盲目性。接着每个研究学习小组选出一个组长,由组长落实每小组成员的任务,各小组成员搜集资料,然后每小组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别归纳分析我国古代时期、近现代以来、欧美等西方世界对秦始皇这一人物评价有何特点。由各小组分别撰写一份研究学习报告。最后把三组的观点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为何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对同一人物的分析评价会不同,并试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这时候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思考,这样通过组织讨论,给学生真正探究的时间空间,变“众说纷纭”为“集思广益”,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拓宽知识面、学会分析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师生“共建平台”的建立是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保证

2.1 制定好研究性学习方案。

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因此,中学历史教师要制定好研究性学习方案,把研究性学习确实落到实处。一方面,课堂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历史基础知识,为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有载体,平时的课堂教学就是很好的机会,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性学习还要能够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的开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还要克服在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缺乏时间和难于兼顾安全的困难。

2.2 提高对开展研究性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提高对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定位。同时提高其它学科教师、学生和全社会对研究性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开展研究性学习,丰富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能使学生保持持续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和史学品质,增强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中被动的依赖性的学习习惯,又有利于打破传统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开放的、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有效地把多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的学习得到深化与活化,而且可以在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历史研究方法与历史思维能力。

3 控制好“精度”是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所谓“控制精度”就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的高低,即学生在研究内容的层次上、研究的方法上、期待值上要求达到的程度。

如何控制好开展研究性学习 “精度”呢?这是高中历史教师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教者在开展研究性活动前认真备课的重点因素之一。因此在控制研究性学习“精度”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要明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基础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课程形态,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和作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结构层次和认知水平等因素,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