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范例6篇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1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产生于实践,反过来又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地表现为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促进人们通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获得积极的成果;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则起阻碍或破坏作用,导致实践失败。因此,进行高校体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必须应用相关科学理论,积极寻求正确的、发展着的认识和理论,以指导人们科学地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正确地确定行动的方向、计划和措施,减少实践的盲目性。

促进实践是开展研究的最终目的。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决定着认识的产生、发展,然而认识本身不是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认识一旦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研究高校体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探究其客观规律,根本目的在于指导高校体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加强研究必然起到促进实践的作用。

2.有利于推动高校体育顺利实施

高校体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体育的方向性保障。教育具有显著的阶级性,不同社会制度的教育体现不同社会制度的性质,并为相应的统治阶级服务,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不同的思想指导使然。我国高校体育是社会主义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以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大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做好充分准备,这是高校体育的基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因此,高校体育的实施过程内在地包含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高校体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体育的动力性保障。高校体育作为一种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实践活动,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比如:其一,负荷性特点和要求。高校体育要对大学生身体施加一定量的负荷,这种负荷会使受教育者在活动过程中产生较强烈的生理反应,如心跳过速、呼吸困难、肌肉酸痛、体力不支等,同时还会产生怕苦、怕累、怕疼痛、怕受伤等畏难心理,这就要求大学生用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其二,规范性特点和要求。在高校体育教学组织中有队列、队形的规范,在活动过程中有练习数量、次序、空间等的规定,在活动方式上有所参与项目的具体规则限制等等,因而要求大学生必须遵守纪律,服从指挥。其三,多样性特点和要求。高校体育中开展的运动项目多种多样,要掌握各个项目的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水平,除需要具备某些共同的思想品质外,不同的项目还有不同的要求,比如长跑侧重于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球类运动则侧重于果断自信、顽强拼搏。诸如此类。可见,高校体育,无论是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还是课余训练、竞赛,都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有较高的要求,否则就难以顺利实施或取得较好的效果。为此,必须加强高校体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而进行这方面理论研究,正是加强高校体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3.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保障,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整个高校的基本任务,也是高校体育的基本任务,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的那样:“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加强高校体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能够更好地发掘高校体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加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体育中的融合与渗透,从而强化体育的育人功能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4.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

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要随实践活动的发展和人的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更新和发展,作为高度概括、高度提炼的“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理论同样要经历一个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螺旋往复的发展过程,“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研究高校体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一方面在于高校体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其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在于高校体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接受理论指导的同时,又会对相关理论起到检验作用,反过来促使人们深入认识问题,进而修正和丰富、完善理论。研究高校体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高校体育过程中融合与渗透,探索如何利用高校体育的教育因素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服务,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并最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2

[关键词]毛泽东;《实践论》;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

毛泽东的《实践论》从哲学高度论述了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和一般规律,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我党工作的基本原则。我们要深刻理解《实践论》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为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一、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正确把握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首先是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农民,农民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相对落后,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弱,而且当今农民群体已发生了阶层分化,农民的利益关系变得复杂化、利益矛盾尖锐化,这些无疑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难度。其次是农村教育环境具有复杂性。农民忙时干农活,闲时外出务工,加上农村的教育文化设施落后,信息反馈不灵敏,农民受教育的时间难以得到保证。第三,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制不健全。大多数基层领导只重视经济发展,忽视思想教育,党员也不能有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就要求基层领导要以《实践论》为理论基础,因地制宜,采用适合新时期农村特点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毛泽东《实践论》的基本思想和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毛泽东在文章开头就指出,马克思以前唯物论的缺陷就在于认识与实践相脱离,不能了解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更不可能在认识论上发生彻底变革。相反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实践活动是人首要的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类也在这种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自身的发展。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下生存,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离不开人。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只有从实践中得出的认识才是有根据的认识。若凭主观经验或照搬书本就会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这些主观主义思想没有生存的土壤,因此是不能指导革命实际的,也是我们所反对的。

2.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的。这种能够服务于实践的认识是一种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得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毛泽东也说: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理论是源于实践的,只有亲身投入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否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然而,人的生命和力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必躬亲,必须借助于前人的优秀理论成果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革命实践,就会使革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如果把个人的经验当作理论来指导革命,就会把革命引向歧途。没有实践的理论就会变成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可见,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的理性认识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能成为真理,不是凭人的主观感觉所决定的,而是需要把它放回到实践中去检验,看是否符合预定的目的。如果预定的理论、方案在同一实践过程中变为事实,这种理论就会成为客观真理,这个认识过程也就随之完成了;如果这种理论经过实践检验与客观现实不符合,则还需要继续认识,不断纠正错误认识,最终获得真理性认识。

4.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一起的,完全离开具体历史条件的实践和认识都是不存在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因此,人类的认识是一个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呈现出不断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螺旋式上升状态。中国共产党不是天生就有从事革命和建设的经验的,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认识真理、运用真理、发展真理,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因此,我们的思想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僵化,更不能不切实际地超前,否则就会导致右倾或“左倾”,我党在战争年代就吃了不少这样的亏,我们必须时刻引以为戒。

三、《实践论》对做好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发展问题在认识上的飞跃,是我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新农村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打破了过去只强调生产关系变革的传统,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思想促转变,以转变促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呢?我们需要很好地研读《实践论》,把握其对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转贴于

1.《实践论》是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我们从事任何实践活动,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当前我们在农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需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运用科学的理论来发挥自己的先导作用。但是目前因为历史、经济等原因,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比之学校、企业较为薄弱,农民的知识水平、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基层领导自身学历不高,认识上存在偏差,为追求政绩,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加上农村缺乏专门的理论研究机构,导致他们理论基础薄弱,视野狭隘,工作疲于应付,缺乏主导性。鉴于此,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重视理论的学习,不仅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应学习关于科学发展观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知识,更要好好研读《实践论》,充分认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构筑坚实的理论基础,减少工作的盲目性。

2.《实践论》提供了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为了让农民及时地了解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在农村大力进行理论宣传,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来讲,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新农村建设要求中,乡风文明是灵魂,它主要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需求。在农村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首先要加大投入,完善广播、电信及网络设施,充分占领基层宣传阵地。其次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传统教育只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了对农民的理想信念教育,导致农民信仰缺乏,从而为封建迷信思想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丰富教育内容,就要在农村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要进行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农村中形成互帮互助、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和文明健康的公民意识。最后,要运用多种载体进行宣传教育。除了运用报纸、广播等宣传工具外,还要通过开展农民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行教育,寓教于乐。在农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即理论教育一定要与现实相结合,党的方针政策教育要与农民生活中的难题相结合,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法和单纯说教法。因为农民的文化水平有限,对理论的理解能力也有限,他们更关注的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实实在在的利益。理论即使再生动,但如果反映不了农民的心声,解决不了农民最关注的现实问题,也不会对农民产生教育作用。而且时间久了,也会使农民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排斥心理。这就要求基层干部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力戒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也提到: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实做深做活,更好地宣传动员群众,引导教育群众,帮助服务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就要深入农村,了解农民,根据农民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与农民进行交流,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因势利导,做群众忠实的听众和朋友。对农民提出的问题,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一定要给农民一个答复。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密切干群关系,树立干部形象,有效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3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的问题剖析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十分关注,有学者将其症结大致归结为六点:“一是教育内容有点动荡化;二是工作内容失之泛化;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手段有些僵化;四是思想工作管理出现简单化趋势;五是有些人和地方弱化思想工作的阶级性,以纯学科建设来冲击本学科建设;六是思想政治工作有些市场化倾向。”有学者认为,这一学科建设中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存在着“杂、散、疑、平、虚等问题一。

应该说,立足于宏观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整体性研究,学界所列举的上述问题已经触及到了这一学科的某些症结,但当我们对这一学科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时,又会发现这些观点尚缺乏实质性的解释,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和深化。鉴于此,本着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笔者认为这一学科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学科定位与归属认识混乱。过去在学科编排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归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但在现实中,却未取得一致认识,较难操作。有人认为它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应该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也有人认为它的重心在思想政治教育,应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甚至可归为教育学一级学科。归属上的混乱导致了人们关于学科名称的争论。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重心的人认为,此学科应改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而主张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重点的人主张改名为思想教育学或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政治学学科和教育学学科交叉性的学科。应当正名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至于划归哪一个门类,是法学还是教育学,可以讨论。将之划归教育学门类,它可以是一个一级学科,也可以是一个二级学科。”

第二,专业方向缺乏明确性、稳定性。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向相当繁杂,可谓“杂而泛”,既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政治、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科技进步与现代文明、舆论与宣传等研究方向。也有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实践、宪法与宪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等研究方向。由于研究方向包罗万象,特色因此而消失,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把既非马克思主义又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硬挂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名义之下;二是研究方向虽与马克思主义或思想政治教育有关联,但到底研究什么,单从专业方向名称上不能判断;三是内容不实,研究范围之大不着边际;四是同一个人的两个研究方向差异较大,大到人类社会发展,小到具体个案研究;五是有的研究方向直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这与专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社研究划分不明显。

第三,学科课程设置混乱。在部分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课程集中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相关内容,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却只字未提,该学科已演化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单一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运史、文化史、革命史、党史等专业与学科。有的学校考虑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等课程,却只讲西方资本主义的内容,对于马克思主义只字不提,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学校课程设置既有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表面看起来设置合理,但仔细深究,则空而不实。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

现今,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需要,国家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并将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分离,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两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这一学科不但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区别于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其实质就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与灌输。它注重的是如何让群众、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属于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应用学科。这既需突出政治性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也要考虑如何让群众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要突出它的教育功能,教育的始终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立足点,关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等问题。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教育实践活动,普遍存在于阶级社会的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发展阶段。不论各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称谓如何不同,它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是途径,是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从教育的规律;其二,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以教育为手段,更要以思想教育为渠道,把人的思想作为教育的对象,从转变人的思想着手开展工作;其三,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必须把受政治限定的阶级思想,即一定阶级主要的意识形态灌输给社会成员,以期改变人们的思想,维护或实现阶级的统治。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实施意识形态影响的重要手段。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与政治优势,这一优良传统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着时代精神,不断向前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虽然由来已久,但这一概念是由中国共产党人率先明确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也是在马克思主义建立之后,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理论与方法论基础。也就是说,虽然历史上的各个阶级有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观点,却不存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不同.学科本身具有科学性,而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科学。早在1987年5月,中共中央在《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科学,必须有专职人员作为骨干,并且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教授和理论家。”‘关于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定的研究对象内涵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内容指向性。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基本理论基础、充分体现党性和政治性的学科。它虽然在专业知识构成上借鉴了多学科的知识,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知识都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有所体现和渗透,但其研究对象与主旨相当明确,这一学科主要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教育培养人的规律问题。它一方面要从受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出发,遵从教育规律,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教育人、培养人。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既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又具有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从一定意义上说,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表现,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之处。任何一个阶级都注重意识形态教育,任何一个统治阶级都把意识形态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根本内容。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进行意识形态教育自然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人民群众。具体到学科建设,就是要建立一个专门从事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学科体系,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这一学科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并存,而在实践中,为强调意识形态性而无视科学理论性、学术规律性的情形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几年“马克思主义非意识形态化”的呼声渐高,这都是极端错误的做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并存的特点,是对这一学科功能、作用,甚至归属的界定和说明,科学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而意识形态性则是目的和保证。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更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学成为一门治党治国的学问,政治性明显,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政治学原理的研究,它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与接受问题的研究。

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应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从以下三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第一,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必然要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作用重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所取得的成果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传播给人民大众,另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本身就是这一工程建设的应有之义,同时也为这一工程建设提供了经验总结与人才支持。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着眼世界变化,立足新的实践,加强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要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编写充分反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在此基础上运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教育党员群众,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第二,“返本开新”,即从学科的原有意义上理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从学科原有意义上来理解,这是一个学科发展最根本的认识基点。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是如何产生的”,“人在社会中生存为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如何进行的”等问题,进而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也就是说要返本开新。返本开新是研究的思路,是在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史中,探知思想政治教育为何在人类社会存在,人在社会中生存为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上的各个阶级各个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是什么,等等。因此,返本不是对历史事实的再述,返本的目的是为了得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解答,也就是所谓的开新。开新的主旨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以及对现实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文化研究;综述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已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但从总体上讲研究还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研究”主要散见于一些著作的部分章节和一些学术期刊之中,相关专著比较少见。笔者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存检索,在2012年,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为主题的论文有20多篇。从目前研究的情况看,学者们尽管表述不尽相同,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一点毫无异议,研究者都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其中的新提法、新思想、新要求使我们倍感亲切、很受鼓舞。文化重要性的凸显,使得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重要性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现将2012年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作以综述,以便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内涵与其他研究一样,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有其相应地延承发展的背景

文化多元就是大的发展背景,文化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重大趋势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便应运而生。吴惠提到,一方面文化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更多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当代多元文化的新挑战。第一,多元的价值观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第二,社会文化传播方式的更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第三,信息过载的网络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性。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描述其文化本质和属性的一个范畴。它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文化现象,以文化态度作为方法论,确证其文化本性,揭示其作为精神生产过程的传播、运行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归结为一种精神文化力量的理论。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就其本质来说,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属于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体现了一定时期文化形态的主导与走向。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

相关研究得出,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淡化意识形态”思潮不仅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党性,更要凝练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力,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剖析“淡化意识形态”思潮的意识形态本质,纠正和防止思想政治教育中“泛意识形态化”的失误,关注当代中国的国情和世情,着力提高受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度和认同度。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深化信仰教育的需要

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信仰也是一种文化。紧迫性体现在学者刘建军曾认为社会信仰态势存在以下三个特征:第一,人们的信仰需求已经渐醒。第二,各种信仰的争夺与辩论已经日趋白热化。第三,信仰宣传者的社会角色凸现出来,受人注目。因此,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化学术研究的同时,用科学的理论占领主阵地,必须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从而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正确指导作用,切实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这是因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是我国大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推动当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培育,才能有效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破坏;推动正确的信仰培育工作,是认清科学信仰的必要条件。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研究有其现实和时代需求

相关研究认为,当代中国正面临艰难的社会转型,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主导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得人们在现实境遇之中对于利益、思想、文化多元的契合能力削弱。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中,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理应转向更为宽阔的文化路径。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

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揭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本身所内在的文化特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深层凝练表达。”这种文化属性体现了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天然联系:一方面是文化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制约影响;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对文化的选定、传播、融合与创新。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呈现为双向互动的紧密联系,对其后者展开分析,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学者得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揭示其作为精神生产过程的运行、传播规律,描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运行中出现的文化现象,通过文化态度确证其文化本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力量而存在。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主体

相关研究有,在辩证唯物主义自我观的形成中,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关键的是要做到 “内化”,也就是说,使教育对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把一个社会所公认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和核心价值观念内化于心,最终实现 “我是谁”的自我认同。骆郁廷和史姗姗在《“三喻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维透视》中提提到“三喻文化”,当今时代“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的交织并存,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且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维形态。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般说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三大文化功能:文化引领功能,文化整合功能,文化创新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上述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是一种相互融合协同的作用。其中,文化引领功能的基础是文化整合功能,“在文化整合的过程之中,一方面是主导价值观的凸显、价值共识的达成;另一方面是多元文化与主导价值的和谐同生。”同时,就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如果系统各要素次序发生变化,那么整个系统的性质就会改变,因此文化整合本身就蕴含、孕育着文化创新的因子。

(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

有学者提出,“建构良好的文化环境,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诉求。思想政治教育从三个方面建构文化环境:一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为建构文化环境筑基开源;二是引领多样文化选择,为建构文化环境导航定向;三是启迪先进文化自觉,为建构文化环境强体增力。”

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实现途径

(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信仰工作

有学者认为,做好高校学生的信仰教育工作,要采用多种方式来达到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目的。(1)强化“两课”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得学生的意识形态观内化并产生认同。(2)以法律教育为辅助途径,提高学子的法律意识。(3)高度重视除“两课”之外的人文社会学科辅助与启发的作用。(4)加强自然科学教育,使得学生摆脱愚昧和无知。(5)加强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主题教育。(6)实践与理论教育充分结合起来,使学子学有所思、学有所用。(7)重视反面教材的负面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研究得出,“提高主导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学生“三观”教育过程;发挥感召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学生党建工作过程;增强引导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学生社团建设过程;形成凝聚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四个方面着力: 形成合理的自我认同; 创新教育方法;以底线价值教育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范围的扩展开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野。”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

相关研究得出,“从文化潜移维度讲,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浓郁温馨和谐文化氛围,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般地感染人、激励人、鼓舞人,进而重构人们的意义世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就是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满足教育对象在文化传承、选择、传播和创新等需要层面上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路径主要包括增强教育内容的文化底蕴,提升教育主体的文化素养,优化和开发文化环境。”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卢景昆,罗洪铁认为,“文化自觉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它不仅包括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来历、发展、特点、趋势、规律、地位和作用有正确的认识,还包括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正确的认识,也包括对发展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间存在天然的、本体意义上强烈的内在关联性,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

苏振芳认为,“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文化活动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文化行为进行的价值判断、价值追求、价值选择。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知与行的关系,文化自觉是一种理智的行为,文化自觉要求按照‘应当’的知识实现应有价值,文化自觉要求文化建设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1)坚持以人为本,符合文化自觉主体性的客观要求;(2)坚持以人为本,是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的社会实践要求;(3)坚持以人为本,是文化自觉的自律性要求;(4)坚持以人为本,是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性的方法论要求。”

(四)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传播以及网络文化建设

新媒体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传播。有学者认为,“为了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应逐渐由政治主导趋向价值传播与文化认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关注学生群体的利益诉求,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和工作方式,实现合理分歧基础上的价值认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拓展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效能。”孙兰英提出,①强化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③把握网络文化语境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及原则。

五、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表现方式

(一)从语言学角度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

有学者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辞学凝炼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话语研究方法。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话语研究的“形而上”辞学凝炼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案例中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语;与时俱进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辞学凝炼和辞典编纂研究。”

(二)从文学、艺术角度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

有学者认为,“文学欣赏都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积极的教育意义。高校应加强文学欣赏方法与内容的引导,努力激发大学生的欣赏兴趣,真正实现文学美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渗透。”何祥林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是有要求的,其一,将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理相结合,将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相结合。其二,要心怀崇高的使命和坚定的信仰;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做充分的调查研究;要善于用国学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思想。

(三)从具体实践中总结的精神理论成果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

某些总结出来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永恒的精神财富,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和超越时空的稳定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力图做到“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主阵地,深刻认识并发扬延安精神;创设延安精神教育的优良环境,发挥红色教育基地示范作用;开展各类实践教育活动,使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开展艰苦奋斗、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 梁艳.用延安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内涵和有效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2-2(5) .

[2] 吴惠.多元文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8).

[3] 韩迎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本性及使命[J].求实, 2012(5).

[4] 王习胜.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淡化意识形态”思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3).

[5] 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40.

[6] 李先敏,郑小波.试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信仰教育[J].学术交流,2012(1).

[7] 李薇薇.简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及当前文化诉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8).

[8] 丁燕,巩克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2).

[9] 骆郁廷,史姗姗.“三喻文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维透视[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3).

[10] 唐志龙.论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环境的建构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12,6(6).

[11] 查广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

[12] 朱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软实力价值意蕴的四个维度[J].理论与改革,2012(2).

[13] 袁.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求实,2012(6) .

[14] 卢景昆,罗洪铁.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责任[J].思想教育研究,2012,3(3) .

[15] 苏振芳.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J].思想教育研究,2012,2(2).

[16] 苏运生,卢远.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传播[J].教育评论,2012(3).

[17] 孙兰英.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2).

[18] 李宪伦,张卫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辞学凝炼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话语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

[19] 刘晓红.文学美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渗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性;学术性;社会思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3―0092―03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淡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和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性两种错误倾向。前者不注重对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价值取向模糊,从而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功能。后者在教学中照本宣科,学术含量不足,没有理论论证和学术支撑,结论武断,缺乏论证,没有说服力。这两种倾向都会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宗旨,必须把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高度统一起来。如果只是片面强调其中的一点,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从而陷入困境之中。

一、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

1.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关键环节,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历史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从来都是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服务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取代。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不会过分“突出意识形态性”,也不会由于“淡化”、“泛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庸俗化、万能化。总而言之,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是为了强化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和主渠道,必须体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体现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导向要求。

2.正确认识意识形态领域里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与社会思潮的多样化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一元化与多样化的统一,既不能只讲一元化,排斥多样化,又要防止只讲多样化,忽视一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下,利益诉求相互冲突,利益博弈日益激烈,各个阶层出于自身的现实利益和未来的利益期望,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构成巨大的冲击。如果动摇和取消马克思主义,如果放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如果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放任自流,社会公众就会失去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精神支柱以及基本的道德规范,全党和全国人民就会失去最根本的思想准则,这必然造成人民和党内思想混乱,必然由思想混乱导致社会政治动乱,最终导致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政权的丧失。如果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一味封杀抑制,如果把其他社会思潮都当做异端邪说,盲目地否定其他社会思潮,也会阻碍理论创新和改革发展。

应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和整合其他社会思潮,形成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下多元社会思潮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共同发展的生动格局。我们不能因为一些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存在着潜在的威胁而无视其在某一方面局部的合理性,也不能因为一些社会思潮对社会发展的某个阶段还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而忽视其危害性,应当对其进行客观理性地分析和评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是孤立的,而应当是在与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锋、交融中发展自己;在与各种价值观的碰撞斗争中充实自己;它应当注意吸收那些建立在同一基础上的社会思潮中的一些合理的成份,与时俱进,引领时代的潮流,从思想上巩固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长治久安。

3.正确把握好意识形态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

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就要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保有生机与活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创新意识形态,在开放的思想环境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形成和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信仰和科学的统一,它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共产主义的预测和描绘,同人类的理想相符合,需要我们去信仰它;它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表现出的科学性,又要求我们必须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对其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做到坚持和创新的统一,割裂两者的关系以及片面地强调哪一方,都会在实际上失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要存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要巩固下去,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本质不变的情况下不断创新,不断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机与活力。

社会经济领域及政治领域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都必然会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中来。因此,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结合时展的需要,下大力气研究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坚持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时展和形势变化,要求意识形态及其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增强,也要求意识形态及其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可以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开放环境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动力。

二、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性

1.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性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功能没有科学做基础就没有生命力。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说服力,必须以学术性为基础。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建设,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感和科学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学科价值的必然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保证。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通过宣传真理而在受教育者心中树立起科学的真理观,引导他们追求真理,并使之成为受教育者的内在心理需求和自发的行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理的认识过程往往是曲折艰难的,追求真理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同谬误作斗争的过程。一方面,人们迫切地需要真理性的认识来指导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人们极有可能面对真理却和它擦肩而过,甚至还把它当成谬误来抵制。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中,既要引导受教育者追求真理,也要让他们厘清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注意与其划清界限。

2.实践经验的提升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性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历史和现实也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性体现不出来,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摆脱经验主义和盲目主义,就很难提升水平,其作用必然会受到怀疑,从而使其价值和地位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革命的理论来自对实践经验的提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实践,伟大的社会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性,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反映了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内容以及相关理论观点,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实践性的科学理论,要根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境界和智力水平,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性。

3.教育客体的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性

网络信息时代决定了教育客体获取信息的渠道众多,如果教育主体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空泛并且缺乏实质内容,就不会触动教育客体的心灵,达不到改造教育客体人生观、世界观的目的。教育主体应该在收集各种资料信息的基础上,对材料加以系统整合、升华。如果只是停留在事物的表象,只是重复教育客体早已经知道的,或者只是讲述教材中写的东西,缺乏对事物本质的挖掘,势必对教育客体缺乏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还会造成教育客体的抵触情绪,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陷入困境。

三、切实把握好意识形态性与学术性结合的关键环节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发挥其学科价值

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不脱离意识形态功能体系,就要让人们普遍地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而且还要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如果不去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只是一味地坚持,结果就会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僵化和教条化。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从实际出发,主动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中解放出来,从而准确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主题,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将这个主题内化为人们的理I生认识,并促使人们将理性认识外化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我国在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绩。2005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合颁布通知,将原来隶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取消,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在这之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迎来了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这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品位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必将推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大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中间环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路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观点,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创立、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不仅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且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掌握群众的学问也是科学。因此,既要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中推动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又要在发展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中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为改进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2.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研究平台,科学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思想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也是社会意识中相对比较稳定的一个部分。社会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就必然形成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从而造成人们思想的复杂性。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必须全面考察受教育者在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人际环境和文化氛围以及身心发展的特点。以便把握其思想形成、变化的外部客观环境,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定了根本目的和任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经济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解释了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物质动因。

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思想发展不仅依赖于社会存在,同时对社会存在也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依据这一原理,教育主体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理论,并且以此武装教育客体的头脑,指导他们的实践活动,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造就和培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一代新人的理论。因而,它必然成为对受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来源。社会主义意识不会在群众中自发产生,必须不断地向广大人民群众灌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才能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地位、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的重要理论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还要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为指导,正确对待社会矛盾,科学地分析和把握每一个社会矛盾引起的物质原因,引导人们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研究和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性研究的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性、科学性和真理性。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6

一、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指导思想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伴随中国共产党历经八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社会环境的变化是促进思想改进的重点,自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重新塑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了系统化和专业化,并逐渐形成了具有重要思想建设意义的学科,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正确运用到中国的建设中去。

(二)教育内容

在内容上,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再结合中国的国情,总结出有实际意义的教育内容。党的十八大中所提到的“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进行思想建设,广泛开展理想主义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内容,就是当前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三)教育目标

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全面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围绕这一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就划分了不同时期的目标,包括经济建设和人民的思想道德建设等各个层面,但这些目标的重点都在于巩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维持其根本地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教育方法

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的复杂性和中国国情的变化,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由正面教育的方式开展,在不同历史时期需要更系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据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在引导人民学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理论教育是思想建设的重点,最常用的方式便是灌输式的讲解。

二、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中国以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多种多样,就可比性而言,中国应当借鉴和学习的主要是几个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状况。

(一)美国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社会服务、社会研究和思想教育等方面。美国对于公德的教育十分重视,认为品质决定了一个人的根本价值,在加强道德教育方面也提供了诸多平台来支撑。在传达对社会发展做贡献的思想中,美国并非采用直接的思想教育,而是通过更多的社会实践,在社会中服务、学习和研究,使公民充分了解国家和社会的现状。在思想文化层面,美国人将集体荣誉和国家利益作为主要内容,使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美国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维护着美国的国家利益。

(二)日韩

日韩两国的精神思想都受到中国古代传送思想的影响,其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许多共性,重点体现在民族精神上。日韩都以发扬民族精神,发展壮大本民族的民族主义为价值观,以民族情感牵引爱国精神。而日韩的思想道德建设也融合了中国的礼仪思想,讲究长幼尊卑,注重个人道德水平。在现代世界格局的影响下,日韩在不断的学习中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了不少西方元素,加强了科学教育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三)欧洲

由于欧洲地域较小,在近现代史上交流频繁,所以欧洲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差异较小,其中的主要三个代表国家就是英国、法国和德国。英国的政治思想多样化使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统一进行,公民教育很晚才出现,这也是欧洲大部分思想活跃地区的现象。与之相同的是法国,其思想政治教育也主要体现在公民教育上。大体上都是宣传资本主义的民主和平,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基于二战对德国的影响,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偏重政治方面。通过加强公民的政治认识,培养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和参与意识,保持德国走在正确的政治道路上。

三、比较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可以体现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略显单一,在围绕中心思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并未很好的拓展开来。在教育方式上,国外的实践法则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教育方法,我国普通民众的政治参与度不高,民众对思想政治的理解不够透着,政治觉悟也就偏低。最重要的是中外思想政治比较研究应当要经常性的进行,固步自封会使思想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加强对世界思想政治文化的了解,才能保持自身思想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