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区别范例6篇

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区别

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区别范文1

1现代医学所需要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规格

1·1现代医学所需要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规格: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卫生人力开发教育处Boelen博士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概念,已经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五星级医生”应具备的能力为:卫生保健提供者,决策者,健康教育者,社区领导者和服务管理者[2]。未来的临床医生,不仅仅要精于医术,同时应胜任服务于个体和群体,并能承担包括临床治疗在内的集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服务的职责。

1·2在职医生、专家咨询座谈会就我国当前预防医学知识的现实需求对该领域专家及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一线的医生(共计22人)进行访谈的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最需要和最缺乏的业务力量是既精通临床又熟悉预防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在“环境与健康”方面,52%社区临床医生对居室内空气污染感兴趣;“营养与健康”方面,65%的调查对象对特殊人群的营养、营养与疾病感兴趣;其他感兴趣的内容70%的被调查者集中在:老年保健,尤其是老年人的居家安全、慢性病的三级预防等方面。

2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既往的改革探索

2·1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现状:《预防医学》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临床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预防医学教学,使医学生建立起现代医学观,树立预防为主及为人群健康服务的观念,掌握有关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健康危险因素与促进因素、人与环境的关系等基本知识,具备保护、促进人群健康等基本技能。

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模式。一是以所谓“三大卫生”(即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卫生)和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其使用的教材为卫生部组织编写的《卫生学》规划教材,它实际上是预防医学专业课“三大卫生”的压缩版[3]。二是以“三大卫生”和流行病学、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其对应的教材为《预防医学》规划教材[4]。

2·2存在的问题:综观国内临床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现状,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相脱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材和课程设置主要针对群体预防,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习内容均与临床医学相脱节,即使是诸如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医学方法学亦与医疗实践相去甚远,不能学以致用,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

2·3既往国内的改革探索:目前,较有特色的改革如下:(1)以上海医科大学为代表的改革方式[5]: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人群-环境-健康观念,强化预防为主的意识,使预防医学教育贯穿于临床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即建立预防医学课程体系;预防医学导论教育;统计学学习;环境医学、流行病学和部分社区医学学习;实践教学。(2)以华西医科大学为代表的改革方式[6]:将流行病和卫生统计从卫生学中剥离开来,分成3门课程,并在卫生学中融入社会医学的内容,将社会医学和卫生学有机结合。(3)以天津医科大学为代表的改革方式[7,8]:预防医学教学与社区实践相结合,重点是建立、完善并巩固社区实践的教学场所。此外,还有一些院校分别采用了以上3种改革方式的部分内容,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9,10]。

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区别范文2

我国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我校承担乡镇(社区)医务人员定向培养任务[1],从2010年起,学校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根据乡镇(社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特色及调研结果,在融合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的基础上,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以期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为乡镇(社区)培养合格的全科型医学人才。

1.整体分析

我校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整体分析,并与非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比较,再次明确本次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总体设想是:按照乡镇(社区)医疗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教学理念,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毕业实践分段式教学。将传统的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拓展型实践教学各环节纳入课程体系,共同构成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内的、较为合理的教学内容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和课程体系。

2.具体改革内容

2.1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课程群的改革

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在我校组织的基层医生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意见的调查中,大部分基层医生对音乐、美术、高等数学、物理学等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评价较低,而对生物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非常重视,认为这和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2]有密切关系。对此,我们将适当调整音乐、美术、高等数学、物理学等人文社科与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课时数,同时依据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生的“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职业规划特点,加强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医学人文类课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2.2生物医学课程群的改革

以夯实专业学科基础为主要目标,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针对乡镇(社区)定向本科临床医学生未来基层卫生工作中常见的医疗问题,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增设乡镇(社区)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技术等乡镇及社区卫生工作适用课程,突出本区域疾病的诊疗,强调所学知识的适用性。

2.3公共卫生课程群的改革

以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树立预防为主及为人群健康服务的观念,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主要目标,为独立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奠定扎实的基础。针对乡镇及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加强健康教育学与管理学、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学等预防医学课程[3]教育,适度增加预防医学课程[4]的学时。

2.4临床医学课程群的改革

以拓宽专业口径和增强专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在与基层医生的访谈和调查中,70%以上的调查对象强调中医学知识在基层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并且对中西医结合内、外、妇、儿科学、中医学课程的评价也较高,因此,我们将内、外、妇、儿科学改设为中西医结合内、外、妇、儿科学,将中医学课程细分为中医学基础和中医诊断学两门课程。

课程计划中必须制订临床毕业实纲,安排不少于70周的毕业实习,将毕业实习时间由一年增加到一年半,较非定向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增加半年,其中50周为临床医学专业实习,以具备实践教学条件的县级医院实习为主,20周为预防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习时间不少于12周),确保学生获得足够的临床经验,初步形成独立从事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实际工作能力。

2.5全科医学课程群的改革

以强化全科医学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是集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课程。根据乡镇(社区)医疗人才资源的现状,国家极度缺乏在基层能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的全科医生。因此,我们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全科医学基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急救医学等与乡镇及社区医疗工作密切相关的全科医学课程。

2.6选修课程群的改革

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区别范文3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被分离之后,两者都取得了自己领域内的重大突破,这是以前所没有的,例如:预防医学证实了牛痘的危害,临床医学也证实了人类的抗病能力在逐年增加。但是,在不断的摸索和研究中,相关研究者也发现了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也开始制约起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使得这两类学科的前进步伐受到了阻碍。其问题集中表现在相互之间缺乏交流的问题上,就像临床医学所能够取得的成就往往都是建立在已经发生过的或者已经蔓延开的疾病方面,对于那些可能发生的疾病方面束手无策;而预防医学则正好相反,其在研究那些可能发生的疾病时,越来越多的遇到与临床医学相关的问题,而对于与临床医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的缺乏,导致了预防医学进展受阻,压力增大。同时,在现代社会里,医疗成本正在逐渐增大,也就预示着医学研究的成本也在增大,政府和社会企业、组织的投资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医学研究的要求,使得许多高成本的课题无法正常进行,而两类学科之间没有足够的交流,也使得成本降低的几率越来越小,取得的成果越来越少,而政府和社会团体对于其研究越来越没有信心,常此以往下去就会产生恶性循环,使得相关研究进行得更加困难。

2整合发展

现代的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已经遇到了研究的瓶颈。双方存在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对方进行解决,因此,要想将这两类学科的科研进展的速度提高上去,就必须将两类学科进行整合发展。

2.1推动全科医学

由于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所研究的内容和对象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两类学科都各自在自己的道路上发展,使得其在自身的领域内越来越精通,而对于其它领域则相形见绌。因此,要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变得简单起来。另一方面,在整合的同时还要加大全科医学的推广速度,以社区医疗为基础,将全科医学广泛的开展出去,使得预防医学可以利用起临床医学在最基层的实践数据,而临床医学则可以通过预防医学研究的结果对一些流行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服务。

2.2结合教学内容

在工作上推广全科医学还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整合的问题,应该从教育着手,合理安排一些教学的内容,使得临床医学类的学生能够学习到预防医学的知识,也使预防医学类的学生能够获得临床实践的经验。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两类研究者只专精本门知识的问题,培养全面性人才,为在以后的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上的研究提供人才。

2.3国家推动整合

在医疗界自身改革的同时,国家也要协助改革的进行,政府应该对相关的研究给予大力的支持,同时也要创造各种条件,使得两类学科的研究人员能够充分的交流,以达到互惠互利的的目标。

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治未病 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6-0030-04

Observation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reating potential disease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in the community

LI Wenhua1, CHU Jue1, SHEN Wenbo1, ZHOU Qin2

( 1. Beizh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Zhabei District, Shanghai 200071, China; 2. Public Health College of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treating potential disease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in the community.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ive cases of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in high risk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group A with 52 cases and group B with 51 ones, and one hundred and two patients with osteoporosi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A and B with 51 cases each. The group A was intervened with the appropriate metho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cording to the syndromes 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The group B received a conventional treatment. The osteoporosis and the score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yndrome of the patients were detected and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between the groups. Results: T values of osteoporosis in two group A increased more obviously after intervention than before intervention (P

KEY WORDS osteoporosis; treating potential diseases; disease prevention

骨质疏松症的特征是骨量减少和骨组织显微结构退行性改变,使骨脆性增加,是一种代谢性骨病,临床表现为骨痛、驼背、易发骨折。在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理论、临床以及实验研究等方面已有大量工作,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应用日趋广泛,获得了理想的疗效。本研究将社区人群分为骨质疏松高危人群及骨质疏松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理论分为肝肾亏虚、脾肾两虚及肾虚血瘀3个证型,经临床干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本研究收集①社区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性别不限,年龄50~70岁;②社区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患者,性别不限,年龄在50~70岁。剔除①晚期畸形、残疾、丧失劳动力者;②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器质性疾病及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2年5月出版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临床症状表现为全身无力,多有明显腰背部疼痛,并逐渐加重,轻微外伤可致骨折。骨密度测定:①正常为T值≥-1.0;②低骨量(骨量减少)为-1.0>T值>-2.5;③骨质疏松症为T值≤-2.5。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订的诊断标准。

患者分组

将骨质疏松症高危组和骨质疏松症组的观察对象分别分为中医“治未病”指导组(A组)和常规治疗组(B组)。A组在常规骨质疏松症西医治疗基础上,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实施中医三级预防保健服务。骨质疏松症高危组103例,A组52例,B组51例;骨质疏松症组102例,A组51例,B组51例。

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开展骨质疏松症社区中医健康教育,调查、了解本社区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及患者对中医治未病及骨质疏松症知识的知晓率。

根据2002年5月出版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辨证分型,分别对社区骨质疏松症高危组和骨质疏松症组进行辨证分型,即肝肾亏虚型、脾肾两虚型及肾虚血瘀型,并根据证型予以相应的中医内治法。①肝肾亏虚。临床症状:腰脊疼痛,酸软少力,不能持重,耳鸣目眩,舌质淡或偏红,脉沉细。治法:滋补肝肾,强筋健骨。方药:六味地黄丸合虎潜丸加减。②脾肾两虚。临床症状:腰背疼痛,神疲倦怠,肌肉消瘦,面色无华,纳谷不馨,便溏溲清,舌淡苔白,脉沉细。治法: 健脾益肾,壮骨生髓。方药:四君子汤合虎潜丸加减。③肾虚血瘀。临床症状:周身骨痛,腰膝酸软疼痛,常易抽筋,下肢痿弱乏力,舌暗淡或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方药:身痛逐瘀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骨质疏松症社区中医三级预防保健服务

一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目的:未病先防。对象:社区健康人群及高危人群。内容:骨质疏松病因预防。方法:健康教育、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起居调摄、体质调养、运动功法。

二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目的:即病防变。对象:骨量减少人群和骨质疏松患者。内容:骨质疏松早期治疗、控制发展、预防并发症。方法:西药治疗、健康教育、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起居调摄、运动功法、中医辨证论治、针灸治疗、理疗、中医外治。

三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目的:病后防复。对象:骨质疏松症患者症状改善者、发生骨折患者。内容:降低骨折发生率、减少致残 、减少复发。方法:西药治疗、健康教育、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起居调摄、体质调养、运动功法、中医辨证论治、理疗、中医外治。

评价方法和标准

观察指标

症状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骨质疏松症症状分级量化表进行中医症状评分:无症状为0分;偶有症状或症状较轻为1分;经常发生,部分影响日常工作为2分;症状严重影响日常工作为3分。

骨密度检测:患者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2周内使用超声骨密度仪7000 SP,将受试者右臂挠骨33%作为诊断部位,测定骨密度。

疗效标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价骨质疏松症疗效。显效:疼痛完全消失, 骨密度检查显示骨质密度增加;有效:疼痛明显缓解, 骨密度检查未见骨质密度下降;无效:与治疗前相比,各方面均无改善。

统计分析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各组治疗前后组间和组内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方差分析。P

结果

骨质疏松症高危组

本组共计103例,其中A组52例,男10例,女42例,年龄51~82岁,平均67岁,病程2~121个月,平均30.44个月。B组51例,男10例,女41例,年龄51~90岁,平均68岁,病程1~120个月,平均27.35个月。A组中肝肾亏虚型35例、脾肾两虚型13例、肾虚血瘀型4例;B组分别为32例、14例和5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效果

统计结果示干预前A组和B的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9±0.46比-1.89±0.41,P>0.05)。A组干预后T值为-1.63±0.45,较干预前明显增加(P

A组和B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5±1.15)分比(9.08±1.59)分,P>0.05]。A组干预后[(6.40±1.12)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有效率比较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P

骨质疏松症患者基本情况

A组51例,男4例,女47例,年龄47~88岁,平均72岁,病程1~144个月,平均病程33.94个月;B组51例,男3例,女48例,年龄54~87岁,平均73岁,病程1~156个月,平均病程26.73个月。A组中肝肾亏虚型33例、脾肾两虚型15例、肾虚血瘀型3例,B组分别为34例、14例、3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效果

统计结果示干预前A组和B的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8±0.65比-3.47±0.75,P>0.05)。A组干预后T值为-2.97±0.65,较干预前明显增加(P

A组和B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73±1.67)分比(11.82±1.57)分,P>0.05]。A组干预后[(9.51±1.65)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两组有效率比较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P

表3 骨质疏松症患者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A组 51 6 39 6 88.24

B组 51 0 36 15 70.58

表4 骨质疏松症患者两组依从性比较

组别 干预前

例数(%) 干预后

例数(%)

A组(51例)

自觉定期测骨密度 22(43.1) 46(90.1)

接受中医治未病理念 8(15.6) 43(84.3)

配合检测 12(23.5) 45(88.2)

B组(51例)

自觉定期测骨密度 19(37.2) 23(45.0)

接受中医治未病理念 7(13.7) 8(15.6)

配合检测 10(19.6) 11(21.6)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 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1]。根据我国”九五”公关课题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骨质疏松症及低骨量的总患病率分别为22.6%和13.3%[2]。中医学虽然无骨质疏松症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当属“骨痿”、“骨痹”的范畴。“骨痿”的提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痿论篇》云:“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骨伤则痿,名曰枯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认为骨痿是本病的初起阶段,进一步发展则可演变如骨痹。关于本病的症候, 《内经》中所论已颇为详尽,《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肾脉微滑为骨痿, 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这些描述都表达了骨质疏松症的症状。

辨证分型在防治中有着一定的优势。历代医家多从“肾主骨”出发,认为与“肾虚”有关。《内经》云: “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肾虚精不足致骨髓失养,进而出现骨骼软弱无力不用,临床可见腰背疼痛、胫膝酸软等症状,甚至轻微暴力即可导致骨折。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虚肾失所养,进一步导致肾虚,从而使骨髓失养而致“骨痿”。另外,“脾主身之肌肉”,脾气虚弱,中阳不振,气血不足,津液不布,肌肉消瘦,倦怠乏力,肢体痿弱不用而致“骨痿”。中医理论认为:“瘀则不通,不通则痛”,疼痛是血瘀证的重要症状。骨质疏松症的疼痛也是由于血瘀所导致。同时血瘀可致气血运行障碍,营养不能濡养脏腑,引起脾肾俱虚而加重骨质疏松症的症状。肝与肾之间关系极为密切,有“肝肾同源”之说。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能引起肾精亏损,肾亏则髓空,骨骼虚损,而形成骨质疏松症。研究证实: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根本原因, 脾虚、血瘀及肝虚在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3]。故在临床治疗干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证型使用熟地、山茱萸、补骨脂、骨碎补、川断、杜仲、黄芪、白术、茯苓、丹参、鸡血藤、三七等中药。总之,中药具有提高骨密度、骨矿含量,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改善骨基质的分子结构,使骨结构力学特性得以加强,调节体内新陈代谢和骨骼内环境微量元素的平衡,延缓细胞组织的衰老退变过程,促进骨的重建[4]。

通过临床分析证明,中医“治未病”在社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社区积极发展中医三级预防保健服务,宣传推广中医适宜性技术,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认知率和依从性,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减少居民医疗支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故易于在社区推广。

参考文献

叶任高, 陆再英. 内科学[M]. 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869.

王新风,李晓林. 骨质疏松症非药物治疗研究[J], 国际骨科学杂志,2009;30,(6):365-367.

李爽, 刘海全, 刘庆思. 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J]. 中国临床医生,2005;33(3):19-20.

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 临床药师;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药学服务

[中图分类号] R96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7-0103-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study the role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in controlling the antibiotics use density (AUD) indicators. Methods Pharmaceutical services were conducted by clinical pharmacists through basic data survey,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ing hospital AUD indicators, regular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proposal of individualized rectification recommendations specific to various clinical departments, enhancement of antibiotics prescription comment, organization of training on rational antibiotics use, etc. Results The AUD indicators of our hospital reduced largely and the AUD value had been controlled under 40DDDs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2013. Conclusion Clinical pharmacists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advantages, propose rational recommendations an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hospital AUD value from the aspect of pharmacy.

[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ist; Antibiotics use density; AUD; Pharmaceutical servicesre

2011年国家卫生部组织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全国范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提出应当将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其中综合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1]。目前各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标控制仍与专项整治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有效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成为各医院药事管理的难题,也成为医院临床药师面临的重要任务[2-5]。我院通过临床药师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干预,切实降低医院整体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标,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医院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进行基础调查分析并参与目标值制定

选取我院2012年各病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资料并以此为基础,由临床药师进行调查分析,统计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占药品费用比例、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以及累计DDDs等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对比,结合病区用药医嘱审查、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为AUD目标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根据各科室的不同特点制定2013年目标值,对内外科重症监护、呼吸内科等重点科室设定适当提高目标值;而本院手外伤患者伤口多伴有污染且平均住院日较低,暂予以设定较高的指标;具体见表1。

1.2临床药师

每个月对各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分析,针对超标科室提出个性化的整改方案与建议。

1.2.1 口服抗菌药物以长期医嘱的形式规范开具 我院病区医嘱为长期医嘱和临时医嘱相结合的方式,而对于口服抗菌药物临床医生往往习惯以临时医嘱整合的方式开具,如某外科科室抗菌药物使用较单一,某产地的头孢呋辛酯片(0.25g×12s)使用量较大,多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其总DDD数超过所用抗菌药物的50%;分析发现:该科室平均住院日较短,而整合头孢呋辛酯片的DDD数为6,因此该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存在虚高的情况;根据此情况,临床药学室建议医院规范口服抗菌药物开具,要求全病区以长期医嘱的形式逐日开具。

1.2.2 使用皮试液进行皮肤敏感性试验减少青霉素使用量 如2013年某月份汇总统计分析发现,某科室注射用青霉素钠80万u使用量较大但是人均使用量又较少,累计使用225人次共321瓶;结合其科室特点对医嘱进行分析后发现为青霉素类药物使用较多,大部分青霉素80万u为皮试用药;对此建议其领取青霉素皮试液进行皮试,既能减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也能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1.2.3合理安排时间,制定治疗方案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为消化道疾病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而目前抗HP治疗方案中抗菌药物必不可少,甚至往往采用二联抗菌药物的方案,加之疗程较长,对于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标的控制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特别是消化道患者集中的消化内科;对此建议消化科病区合理安排时间,制定治疗方案:对于非紧急患者,抗HP治疗建议以出院带药的形式进行,紧急患者也应当用长期医嘱的形式逐日开具。

1.3 加强抗菌药物处方和医嘱专项点评,加强一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情况监测

在常规处方点评的基础上,根据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方案要求,每月组织对门诊25%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生所开具的处方进行专项点评,同时临床药师每月定期抽查各临床科室5份病历,调查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点评结果进行公示、通报和反馈,并列入医院医德医风考核。根据医院需要,每月组织喹诺酮类和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性检查,严格掌握喹诺酮类药物经验性用药适应证。每月调查外科一类切口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情况,针对各科室预防用药使用率、药品选择合理性、给药时机和给药疗程进行汇总分析和反馈,切实有效地减少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1.4临床药师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信息支持,定期组织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

以院内网、药讯等形式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信息支持,同时联合院感科、细菌室对全院细菌药敏结果进行公布、耐药监测情况进行预警,同时提供对重点科室如SICU、MICU、感染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等科室多重耐药菌检出和药敏情况的分析;定期组织、邀请院内外专家进行抗菌药物专题讲座,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技术支持。

2 结果

经过一年时间的不断干预,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标得到了明显的控制,2013年7月份AUD值首度达到抗菌药物专项整治要求的40DDD以下,各临床科室也基本达到既定目标值,具体见图1和表2。

3 讨论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标控制是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中提出,要求力争控制在40DDDs以下;对于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来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标,目前各医院特别是基层县市级医疗机构大多处于探索过程中[6-7],各医院都采取了各种各样不同的举措诸如调研分析[8]、合理用药培训与奖惩结合[9]等进行不断地尝试。

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标控制不理想对于医院管理者和药学人员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各医院管理层往往先从制定医院政策角度出发进行AUD指标行政干预[10-12],许多医疗单位都制定了详尽的医院政策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规范,采取相应的行政干预措施,规范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和费用有所下降[13]。但由于缺乏药学人员的参与,仅仅依靠行政管理手段去强行干预的办法也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14];医院急需临床药师从药学角度出发,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议来帮助其减少抗菌药物使用,降低使用强度指标。

我院通过临床药师对历史数据如各类抗菌药物整体消耗情况与累计DDD数、分科室和病区AUD值每月分布情况、不同科室疾病特点与抗菌药物使用特点等进行采集、统计和分析,为医院分科室、分病区制定抗菌药物管理目标提供数据支持;医院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为各科室和病区制定年度管理AUD目标值,并将其纳入年终科室综合目标考核体系,与科室员工的绩效考核挂钩。临床药师在指标调控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医院管理层面,临床药师的任务主要是进行动态监测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对每月指标考核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和上报;而病区与科室层面临床药师既是监督者又是实际参与者,通过日常临床查房参与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对抗菌药物使用指征掌握、药物品种选择、使用剂量和使用疗程控制以及联合用药等多个方面进行干预和指导,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一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情况干预是临床药师外科病区工作的重点,干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PDCA的管理办法,每月抽取病历,填写调查表,分科室总结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品种的选择、用药时机和用药时间,针对各科室存在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反馈到科室及时整改。通过对所有一类切口和经血管途径介入手术的跟进、调研及干预,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此外,抗菌药物专项处方点评更是增加了临床药师药学服务和干预的覆盖面,每月针对25%拥有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医生的处方开展点评工作,针对发现的问题可以与处方医生本人进行及时沟通反馈。

临床药师还针对本人参与的专科病区患者用药医嘱进行审核,医嘱审核是发药程序中的必需环节,也是患者安全用药的重要保障[15,16],针对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情况如剂量不合理、用法不合理、溶媒选择不合理以及不合理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等[17]进行分析和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进而为优化流程提供依据。实际工作中也发现,占很大比例的临床医生甚至于科室主任与三级医生对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概念、定义和计算方法很模糊,临床药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组织各种层面的学习、培训以及宣传资料的发放,使临床医生能够了解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具体计算方法、各类抗菌药物优缺点等,进而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合理化建议。

临床药师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出发,对抗菌药物使用各个环节提出合理化建议,力争控制使用强度指标以达到国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要求;临床药学实践的进一步开展,也能够推动合理用药工作向着更高、更深层次发展,药学人员也能够在医疗活动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Z]. 卫办医政发[2013]37号.

[2] 李曼,徐先顺,覃正碧. 某三级甲等医院干预前后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J]. 中国药房,2012,23(38):3572-3574.

[3] 何瑾,张峻,钱懿轶,等. 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配方式额分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22):1845-1847.

[4] 周慧,王长连,陈慧兰. 系统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对比分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2,32(17):1399-1401.

[5] 王琼,肖大立,张琳,等. 降低我院产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方法研究[J]. 中国药房,2012,2(34):3183-3184.

[6] 崔世怡,吴乃中,韩瑛,等. 专项整治对综合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影响[J]. 中国医院管理,2013, 33(8):55-57.

[7] 郭澄,张剑萍,华雪蔚,等. 从处方分析探讨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必要性[J]. 中国药房,2012, 23(2):97-101.

[8] 王超花,郭瑞臣. 某二级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干预措施的调查评价[J]. 中国药房,2013,24(28):2669-2671.

[9] 刘丽英. 综合干预前后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 6(20):71-72.

[10] 王琼,梁翠玉,吕昌,等.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计算方法及指标制定[J]. 中国药房,2013,24(18):1655-1657.

[11] 章云升. 影响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因素对策及意义[J]. 中国医药指南,2012, 10(15):371-372.

[12] 王胜伟. 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值分析及对策[J]. 浙江医学,2012, 34(10):836-838.

[13] 马王蓉. 医院政策干预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费用影响[J]. 四川医学,2013, 34(4):557-558.

[14] 窦学梅,白雪,宋巍,等. 医院政策干预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影响[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0):2160-2161

[15] 赵杰. 临床药师介入用药医嘱点评及其分析[J]. 中国药事,2012, 26(4):413.

[16] 庞旭静,齐虹,李晓芳,等. 医院医嘱审核工作的调查分析[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11):1403-1404.

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区别范文6

从非典走过来的预防医学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都初步了解了预防医学专业在整个庞大的医学系统中是怎么样一个角色,预防医学是医之上医,它在医学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看起来我们平时的生活似乎与之接触甚少,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临床医学技术高低固然可以用来衡量这个国家的医疗水平,但是预防医学的发展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更能体现出一个国家整个卫生系统的成熟度。

很长一段时间里,预防工作者相对于临床医生,远没有理论上那么“威风”。他们不给病人诊断开药,也不在病人危难的时候实施抢救,似乎在广大民众的意识中已经渐渐偏离了医生这个名字,他们的地位也一直提不上来,特别是2003 年震惊全国乃至世界的非典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出现之前,中国的预防医学事业不但止步不前,似乎还处于倒退的趋势。

有人说是SARS 拯救了中国的预防医学事业,它震醒了中国的卫生系统,让其回到正轨。如今国家每年都在加大对疾病预防的投入力度,预防医学事业正前向蓬勃发展。防疫站也已经改名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许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都获得了拨款建设了自己新的办公大楼,招入了更多预防医学人才,完善了各种疾病的上报、检查和控制监督工作,各个大学、医学院也逐步开设了预防医学专业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学科,并且逐年加大了招生数量……可以说未来的预防医学事业将是大好的一片前景。对于没接触过医学的人来说,一提到预防医学,90% 的人都觉得是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里管传染病的和打预防针的,其实上预防医学的并不只是这么简单,它有着超乎想象之大的范畴,并且预防医学毕业的人才可以去的工作岗位几乎遍及整个医疗系统。接下来就由我给大家一一介绍。

预防医学之我见

首先谈谈预防医学专业学什么科目。预防医学生或许会比临床医学生学的科目多一些,而知识量少一些,但是它依然是医学中的一个大分支,而且已经有部分高校开设了预防医学七年制,可以直接攻读硕士学位。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为主干学科,开设基本课程如下(不同高校可能开设的课程稍有不同),其中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是预防医学最重点的学科。

看到这些课程,大家可能发现预防医学有一大半的课程与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是相同的,并且多出了一些预防医学专业所独有的课程,那实际工作中和临床医生有什么不同呢?大体上来说,临床医学更注重对个体病人的医疗,他们的诊断开药都是针对某个病人,比如来了一个感冒病人,就给他开药打针;而预防医学侧重的是对群体的“治疗”,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病因,然后研究确定病因,提出干预措施,比如某个社区内高血压患者明显高于其他社区,接着调查出病因是这个社区的人群普遍吃盐量高于其他社区,于是开展低盐饮食的宣传教育,达到群体的预防的效果,降低了高血压的发生。

大家也不必为这么多课程吓傻了眼想要退缩,学医都是比其他专业要辛苦一些,毕竟我们是要治病救人,从事这样伟大的一个事业,没有足够的知识来武装自己怎么行呢?当你学透了知识,亲朋好友问你什么病该怎么预防,吃什么能促进某个疾病的康复,你都能给他们一一讲解时,就会感觉颇有成就,这个时候你会觉得之前的一切辛苦学习都是值得的。而只有当你了解到什么季节怎么预防疾病,什么有毒物质不能接触过多,怎么样预防各种传染病时,你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

预防医学的课程其实也是丰富而有趣的,特别是实习阶段,并不局限于实验室中,更有机会到现场进行操作。记得我们上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实习课时,课程内容是对工厂空气粉尘污染监测,老师就联系了一家水泥厂,让大家去那里做实地的监测操作。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在实验室把所用的仪器的操作方法学会了。来到水泥厂,我们并没有马上选择监测点,而是随同该厂厂长把水泥厂参观了一遍,听他给我们讲解了生产水泥的流程以及各个生产车间的作用和人员配备,在讲解的同时也提示了我们应该在哪些生产环节的工作环境安排监测点。接下来我们分为五组奔赴各自的现场做监测,我这组分配在仓库,一到仓库,就看到这里粉尘飞扬,我们按教科书的内容布了几个点,开始依次的采集粉尘。采集粉尘的原理就是过滤一定体积的空气,通过仪器上的滤膜来将空气中的粉尘吸附在滤膜上。待采集结束后,我们就回到实验室灼烧吸收了粉尘的滤膜,灼烧后剩下的粉末就是采集粉尘,再进行称重,换算出空气中粉尘的含量,以判断粉尘含量是否超标。

之前也说到,预防医学不止针对传染病,它还涵盖以下几个领域,首先是统计,学好了统计学可以协助各种医学科研设计实验、处理数据;而流行病学不仅仅针对传统意义的“病”,也针对各种意外伤害,还对交通事故、自杀等事件的发生进行流行病学上的分析;环境卫生学除了研究环境中人造的有害物质,也可以研究地壳天然元素的过多存在而对人体产生的损害;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里面会告诉你什么东西不该吃,什么东西该吃,并且介绍了各种食物的营养功效;儿童少年卫生学则是研究儿童少年生长发育、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生长发育调查和评价、儿童少年心理卫生等内容……

预防医学的成功之道

既然预防医学这个专业要掌握的学科内容如此之多,其就业的范围相对来说就比较宽了,可以说只要和医学沾边的单位都是预防医学毕业生的“栖息场所”。大多数毕业生会选择在各个县市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者是医院的预防保健等科室;还有部分毕业生考了公务员后去各级卫生监督所、海关、检验检疫局、食品药品监督局等;我的同学甚至有考了教师资格证去各大中专学校当老师的,除了当公务员和在事业单位就业外,在企业、工厂的医务室做职业卫生工作、行政工作也是比较可行的,可以说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只要不挑剔,自身素质不低,就业率几乎可以达到百分之百的。当然,如果想继续深造的,还能选择考研、考博,出国留学等。

学历越高,工作越好这条定理同样适用于预防医学,目前来说,除开社会关系的因素外,专科生基本是留在县级以下或者中小城市的城区、社区单位;本科生的话则可以选择在大城市的城区的或者区级医院以下级别的地方工作,例如某市城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某省级医院的预防保健科;而博士生和硕士生则比较容易留在省级单位或省会城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