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创新的意义范例6篇

企业科技创新的意义

企业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1

根据专家多年研究,概要而言,“项目是创造独特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的一次性工作任务。”;“项目管理是为了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从开始创意到结果完成,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管理”。旗滨集团重点项目立项,是根据企业内部机制,设置了一套垂直管理模式,以承上启下的方式,由旗滨集团组织发起、全体技术人员参与、各个玻璃企业互动、带动整个项目立项活动顺利进行。通过科研项目立项,可以深入到企业基层,把研发、生产、技改和大修理等企业实施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材料创新、设备创新和节能减排创新以及技术创新提案等挖掘、提炼、分解出来,为申报项目做好储备库。具体做法:每年年底,由旗滨集团技术研发中心发放通知,组织各企业及相关部门,开展科研项目立项的申报活动,填报《年度研发项目立项申请表》,进行初审、中审和科技委专家的终审,从中遴选出一批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和创造性的自主科技项目。被列入旗滨集团年度重点科研项目的开发计划,签订《科研项目计划任务书》、经审批后下拨研发经费,每年研发投入不低于销售额3%的科研经费,用于推动项目研发、实验、试产和工业化生产和科研人员工资福利等。被列入旗滨集团重点项目,由各企业技术部指定1~2技术员进行研发项目跟踪、信息反馈,并提供项目试产记录和研发过程的质量检测报告;同时企业做好每月研发费用归集、采购发票、试产和直接投入费用凭证等管理工作。对于按照计划完成的重点项目,按照项目技术分类,及时向国家各级政府申报各类成果。由于成果申报,国家政府部门有着一套复杂而又严密的程序,明确规定:项目实施须有改进研发管理创新、实现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突破、具备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选择申报项目,须符合政府通知的精神,否则,将直接影响到项目申报的成功率。旗滨集团设立了专职管理部门,配备了专职人员,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和导向,密切关注政府部门网站和相关信息,对照企业储备项目,积极地撰写申报材料。针对玻璃企业内部情况,我们重点倾向于企业生产一线技术发明项目,竭尽全力去帮助企业员工撰写申报材料。经领导审批同意后,提交上报。由此我们也看到,经过政府层层筛选出来的项目,其承担的科研项目对实现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推动社会技术进步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同时,科技成果申报,可以及时把企业员工创造发明的智力劳动成果归集起来,进行法律保护,不让企业无形资产白白流失。短短几年来,通过重点项目立项申报,企业科技成果丰硕,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高新技术企业的诞生,为企业科技发展推向了新天地。

2重点项目实施,加速人才脱颖

企业要发展,科技是先导,人才是关键。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一种开发使用度与其价值成正比关系的可再生资源。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旗滨集团始终坚持一流队伍创建一流企业的经营理念。一方面采用多种方式和途经,引进各种高层次优秀人才。在技术上,充分倾听他们的意见,不惜代价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在生活上,以事业、感情和待遇留人,运用了灵活独特的绩效机制;另一方面,针对玻璃企业现状,加强企业内部员工技术培训,加速生产技术岗位人才的脱颖而出,以点带面带动科技队伍全面发展。当前,旗滨集团正处于企业转型升级、筹建高端浮法线、技术研发和生产改良的高峰时期,需要大量优秀人才加盟并承担培养和带领引领工程技术人员,解决疑难问题和提高团队整体水平。在项目建设工程中,也是优秀人才锻炼技能和施展才华的大好时机。通过重大项目平台的实战,加速了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尤其是刚从大学校园毕业出来的青年员工,在师傅带领下,参与了几条浮法线的筹建,积累了丰富实战经验,得到了很好的学习锻炼机会,也是我们从事玻璃行业工作中最难得的宝贵经历。因此,通过项目建设和企业规模扩大,加速实现了企业“人才完成工程”、“工程成就人才”双赢丰收。企业和个人荣誉接踵而来:如福建省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工作者、工程项目立功竞赛优秀团队、青年先锋队、劳动模范和福建省高层次创新团队等;同时一批技术人员被提拔到中高层领导岗位,提前肩负企业重任。

3科技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突破

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对企业来讲,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拥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国家、民族强盛的重要标志,也是众多企业做大做强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旗滨集团不断地践行了科技管理创新之路,加强科研项目管理、产品结构调整,提高国内、国际竞争力,不断开拓国内外高端玻璃市场,在进军玻璃行业的征途中,实现了六大突破:一是,集聚高端人才突破;二是,筹建浮法玻璃生产线所需时间突破。创造了玻璃行业“旗滨速度”的里程碑。三是,浮法玻璃升级换代突破;四是,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化突破;五是,企业经营金融资本化突破;六是,玻璃市场竞争理念突破。因此,科技管理创新,为“旗滨玻璃”企业打造了一个新的引擎,带领企业跨入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可以预见,通过“引擎”不断地发力,“旗滨玻璃”必将成为中国玻璃行业乃至世界玻璃行业的一颗璀璨之星,深受人们关注和青睐。

4结束语

企业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2

46岁的杨树林曾是美国一个州的政府雇员,2003年元月,杨回国创立了一家名为泰可尚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创立之初,泰可尚研发的产品在市场上小有斩获,获得了中国联通保定、邯郸分公司等收费营业厅项目的订单。但这类小额销售所得远远不能补偿公司的投入,公司很快面临资金枯竭。到2003年7月,公司的账上已经“没钱了”,杨树林只得向朋友借了10多万元,并把在美国的几十万元积蓄调回国内以解燃眉之急。

杨树林的遭遇是中国中小企业创业者们在初创时期的缩影。中小企业是眼下中国经济中最具活力,也最多元化,然而也最容易被忽视的的部分。由于其所面临的市场风险过高,商业资本不愿介入,“死亡陷阱”随时光顾企业。这种情形对中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构成了挑战。

中小企业创新之难

来自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而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则是自主创新的主要载体。

根据IBM中小企业部门的一项调查,在激烈的竞争以及资源和技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显示出强大的求新求变的动力,在全球范围内中小企业的专利数量是大企业的10倍,将创新引入市场的速度比大企业快27%。

在美国,中小企业人均创新约为大企业的两倍。在日本,一半的企业技术创新是由小企业进行的。美国学者谢勒、哈姆贝勒等人的研究表明,在推动技术创新的作用上,中小企业的作用可能更大。尽管中小企业在信息收集与传递、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筹措与周转以及抗风险能力方面都不如大企业,但由于它具有灵活性、专业化以及面临较大竞争压力等特点,在技术创新方面又具有独特的优势,即组织机构安排灵活而富有弹性,在竞争压力下易于接受创新,在创新效率和创新时间上明显优于大企业。在引入风险投资基金后,大量高新技术项目更是以中小企业的形式出现,使其在创新速度与效率上进一步超过大企业。一旦中小企业的创新机制被激活,其所激发出的创新动力与活跃程度是大企业无法比拟的。

相比之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力量常被忽略,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尤其是大院大所,由此滋生诸多问题:由于条块分割,科研经费分配不合理,不能保证用于科研活动,使用效率低下。同时,由于科研项目设置重叠,导致低水平重复研究,造成科研资源的巨大浪费。由于科研院所的研究项目常与市场脱节,导致大量研究项目脱离实际,研究出来后常被束之高阁,无法转化为生产力。

创新需要投入,但缺乏足够的资金恰恰是制约中小企业创新的一大瓶颈。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仅仅依靠自身的积累来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是比较困难的,必须通过外部融资,中小企业尤其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但是,实际上中小企业取得外部资金支持十分困难,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对中小企业的重视不够,一些地方政府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认识,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没有被列入地方经济的发展战略中。加上中小企业起点低,缺乏足够的抵押资产,中小企业的资金很难从银行和金融渠道获得,其主体仍是个人资金或从社会筹集的资金,数量有限,资金不能保障,中小企业的发展自然就举步维艰。

资金短缺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尤其是创业企业而言,还只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表象,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我国天使抚育制度和环境的严重缺失。回忆起企业初创时的艰难,杨树林至今印象深刻:“一开始我们都觉得风险不大,以为只要产品做好了,很快就会有很多人用我们的产品,但在实际过程中发现,市场并不是技术决定成败,而是跟很多因素有关。”“当时我们最大的诉求就是寻求资金来支持,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很困难,没有人愿意帮助你。”

创新基金上演雪中送炭

转机在不经意间到来。2005年底,泰可尚通过网络和手机终端实现的家庭监控系统,获得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50万元的科研经费,中关村管委会同时提供25万元的地方配套基金。尽管只有区区75万元,但在杨树林看来,其意义十分重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有一定门槛,要求产品有创新性,获得这笔经费代表了一种荣誉,表示你的产品和技术上的新意得到了国家的认可。”而政府授予的荣誉往往是一笔质量良好的无形资产,它能吸纳更多的资本。

果然,在获得这笔基金后不久,2006年4月,清华科技园和中关村管理委员会就联合向泰可尚注资300万元。此时距2005年9月泰可尚启动融资刚好半年。

与泰可尚的情况类似,武汉通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原是一家从事工厂服务业的小公司,从1997年底至2001年底,公司累计投入了近300万元,专用于“石油催化剂磁分离回收系统”的研究、发明、小试、中试工业化应用。在成功的前夜,公司自身的力量几乎耗尽,公司账面现金仅有数千元,在公司极端困难的时期,得到了来自创新基金的85万元资助,使该项目顺利进入了产业化阶段。“如果没有基金的支持,我们企业就可能不存在了。”公司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其目的是通过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扶持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严义埙在《经济》杂志专访时表示:“创新基金对创新型中小科技企业的支持,实际上是对整个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严义埙指出,由于大企业具有较为成熟的产品及市场,因而其创新动力不如中小型企业。很多新技术是在小企业里诞生的,但新技术意味着市场不成熟,风险相对较大,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真正脆弱的往往是中小企业,国家扶持创新型企业,势必会促进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创新基金自建立以来,已成为我国影响力最大的技术创新支持方式。创新基金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建立了规范、严谨、具有示范意义的评审、评估与管理体系,一批科技成果在创新基金的支持下迅速转化,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已经成为国家创新支持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2006年创新基金管理工作座谈会上,时任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给与会人员算了一笔账:1999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实施以来,支持了近8000个项目,其中2005年支持了1252项。国家开发银行对2005年以前的6000多个项目的调查表明,有2000多个项目具有高成长性,还有大约700个项目有条件进入中小企业板。

上海市科委主任李逸平阐释了创新基金的力量所在:创新基金就像“火车头”,创新基金支持什么,不支持什么,有很强的政策导向作用。通过向中小企业提供资助,带动和吸引地方政府、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创新基金不仅代表了政府的意向,更重要的是让整个社会对创新和创业有新的理解,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

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规划处处长张军博士曾连续数年在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光机电一体化领域负责项目审理工作,据他介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是参照硅谷等发展经验设立的一个示范性风险投资基金,目的是鼓励技术创新,支持创业,引领投资。自1999年设立创新基金至今,创新基金共投入30多亿元人民币,涉及信息、生物、材料、光机电一体化、能源、环保等六大技术领域。

张军强调,创新基金管理中心组织由政府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的专家按照市场需要、技术可行、效益驱动的原则筛选项目。在支持方向上优先考虑有利于体现信息集成优势的数字化技术、软件技术、关键零部件的专业化批量生产项目。

马颂德表示,创新基金不是简单地把国家的钱分给企业。为此,科技部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做了大量系统性工作,包括建立网上评估系统,设立大量中介服务机构和独立的监理单位,在各地方设立评审专家,加强调研,推动国内外交流等。

系统性还表现在创新基金不仅支持企业的创新项目,而且积极帮助企业规划今后发展道路。马颂德说:“这就是国家创新体系。科学研究如果不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框架下,就不会延续下去。”

马颂德表示,今后创新基金要从各环节提高管理水平。当前,国家对科技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民众对科技的期望值也越来越大,因此创新基金要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包括对政府机构、中介机构和专家队伍的培训。

梁桂介绍说,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将积极引导地方政府、企业、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投资,引导社会资源共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建立创新基金社会协作系统,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向前走?向后走?

众所周知,新技术在种子期是最需要扶持的,而多数企业也常常在种子期出现困难。中国在创新的前端末梢严重缺血,正是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此前政府成立了很多创业投资公司,希望解决种子期企业融资难问题,运转到最后,这些创业投资大部分都走到了后端,变成了产业投资,而小企业最需要的前端比例很小,因此一个困惑产生了:作为政府投资基金,其支持的重点应该放在企业发展的前期还是后期?

创新基金也面临同样的困惑。从理论上看,创新基金在选项上应向前推进,加强对处于研究前期项目的支持,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简单。据了解,创新基金中很大一部分最终流向了成长期的企业,即一些有一定规模、财务状况不错的企业;从其执行情况看,其成功率也比较高,达到80%。

对此,中国创新基金的建议者美籍华人萧镜如博士表示,比较美国政府的中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中国的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成功率高,已经取得的效果好于美国政府的同类计划。

但质疑之声也因此而起:创新基金到底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如果是雪中送炭,又怎么会有那么高的成功率,甚至超过了美国SBIR(美国小企业创新计划)?

有专家认为创新基金有太多的锦上添花的成分,与创新基金最初的定位不合。他们认为,企业发展到产业化阶段,自然会有包括VC在内的社会资金的介入,而作为宝贵的财政拨款,创新基金完全不必再去锦上添花,而是应该集中精力更多地去雪中送炭。如果偏向于成熟度比较高、风险性较小的企业和项目,就会失去了基金本身的意义。

“中小企业在开始时候容易碰到风险,研发有成功可能也有失败的可能,政府应该帮助创业者提高信心,使创业者积极投入。”西安思安科技信息公司董事长邢玉民说。

但创新基金也有自己的难处。原科技部创新基金管理中心的副主任张国成认为,关键是对于申请企业的资产规模没作明确的限制,导致很多规模大的企业也来申请这个基金。另外,降低成功率对于基金管理部门来说,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他们也一直在寻求一种平衡,既要实现政策目标,同时失败率还不能太高。

对于张国成的看法,严义埙表示认同。他认为,中国目前缺少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大企业、企业家、中介机构、政策环境等,这样的基础使得中国风险投资不能够照搬西方的模式,去投一些风险很大、回报要求也很高的项目。在美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环境非常成熟,假如一家公司在技术上有新的突破,政府或大企业会马上帮它实现产业化,然后把挣到的钱再投入研发,这样企业始终能够保持产品技术的先进性和市场的相对占有率。中国大多数高科技企业都是在无大企业关注的市场环境下自生自灭,即使一些先进的技术辛辛苦苦研发出来,由于在中国没有合适市场也只能卖给国外。在这种大环境的制约下,创新基金重心的前移将面临巨大风险。

严义埙举了个例子,他的一个学生在上海一家做投影仪的公司创业,他们研发的产品非常好,而且是靠自己生产销售。但据他所知,我国台湾地区的联合电子、台积电等大企业早就花了几十个亿的资金做类似产品的研发,一旦他们成功,就可以马上投入生产,并借助大企业庞大的销售系统和网络,很快夺得市场占有率。

“我们是用纳税人的钱去支持民营企业,如果风险太大,搞砸了无法向公众交代,创新基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严义埙如此表示。

严义埙认为,创新基金之所以在项目选择上偏向于相对成熟的企业,本质上是一种策略之举。只有在获得公众的信任和认同的基础上,创新基金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尽管如此,“锦上添花”也自有其意义。“在中国,中小企业最缺的不是钱而是信誉,没有好的信誉,不仅很难获得各方资金的支持,对发展也不利。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充分利用了国家的无形资产。”

北京拓尔思软件公司曾成功申请过两次创新基金。“创新基金对一些初创企业,特别是自主有知识产权的企业,会有莫大的帮助,有时超过想象。不仅仅是资金上的帮助,还会在市场拓展、产品销售、联络客户方面,提供很多无形资产的帮助。”公司一位负责人说,“现在很多中小企业都在搞战略联盟,在对外合作的谈判中,往往由于得到了创新基金的支持,会备受各企业的关注,从而大大推进了与各大企业的合作进程。

“在目前的条件下,锦上添花比在麻袋上绣花要好。”严义埙说。

企业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企业管理创新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从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上看,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根据新时期市场经济与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以往的管理模式,更新已有的管理理念,或者研究出全新的、高效的科学管理万法,以低成本实现高利润,使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实现社会效益,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如何创新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是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

要开展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有必要了解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顺应时展的要求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实践,其具体内容如下:

1.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之一。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求,现代企业的发展与创新密不可分,建筑施工企业也不例外,创新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的不懈动力。对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而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创新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是大势所趋。

2.顺应时展的要求

顺应时展的要求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又一现实意义。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要求也日趋复杂,为顺应时展的需要,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与时俱进地开展创新活动,不断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3.科学管理方法的实践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还表现在科学管理方法的实践上。近年来,关于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理论研究逐步开展,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许多科学的管理方法的提出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是科学管理方法的实践,探索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势在必行。

二、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为进一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在了解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创新理念,立足长远发展

创新理念,立足长远发展,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对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而言,理念创新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只有从思想上意识到创新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才能付诸行动去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创新。具体说来,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应立足企业的长远发展,深化创新意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尽可能地降低施工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将环境保护融入到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来,如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大力宣传创新的重要性,就是创新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举措。

2.创新机制,科学高效管理

创新机制,科学高效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项目管理机制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立了科学高效的项目管理机制,项目才能给企业带来预期的效益,并开拓源源不断的市场。对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而言,通过创新机制,实行科学高效的管理,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对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组织机构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是对建筑施工企业制度的创新。其中,在组织机构的创新方面,必须具有严格的管理目标,这样才能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方面,施工企业必须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企业决策制度,明确管理层和操作层之间的定位和关系。

3.创新品牌,实施品牌战略

创新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对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至关重要。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中,实行品牌战略,提升企业竞争力,这是由于企业要想赢得竞争,必须千方百计创品牌、树信誉。尤其是建筑企业,更要注重在质量上出精品、创名牌,打造企业竞争优势。具体说来,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实施品牌战略,应依靠技术进步,精心组织,通过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合理配置,对项目的生产要素:技术、材料、设备、劳动力、资金等进行全方位的科学管理,并建立“质量保证、质量监督、质量信息”三个体系,以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品牌化发展。

4.创新技术,鼓励科技创新

创新技术,鼓励科技创新,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举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而言,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法。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鼓励科技创新,肯定技术创新的作用,将在一定程度上为建筑施工企业创新工作起到推动作用。在具体做法上,建筑施工企业应引进国外现代建筑技术和工艺,使用新的资源和先进的机械设备;研究有发展潜力的项目,自主开发一些具有商业价值的项目。在实际生产中,借鉴其他创新的模式,建立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开发新的服务产品。

5.创新人才,优化人才结构

创新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企业的竞争, 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在人才创新方面,应高度重视人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通过优化企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使建筑施工企业人才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才的创新,要把握好两个关键点,一是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训,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开拓建筑施工企业人员的思维,鼓励有潜质的年轻一代继续深造。二是积极引进适宜企业发展的综合性复合人才。既要有一定高学历、高职称的技术经济管理知识,又要具备国际化经营技术,既要懂施工项目管理,又要实际操作能力强,这一类创新人才的引进,将会为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结语

总之,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对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而言,开展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活动,应创新理念,立足长远发展;创新机制,科学高效管理;创新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创新技术,鼓励科技创新;创新人才,优化人才结构,积极探索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进而促进建筑施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帆,王孟钧.建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9(02)

[2]王克佳,信晓飞.浅谈现场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8)

[3]宋福来,王广柱.浅谈建筑工程管理技能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0)

[4]于海军,王宁,程晟.我国企业管理创新体系的构建[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04)

企业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4

一、相关研究

最近国内关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租赁的研究越来越多,他们主要集中在融资租赁上。陈建士介绍了融资租赁的理论及其创新业务。杨波通过分析印刷企业案例论述融资租赁及其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应用。陈丽芹等对融资租赁方式与采用贷款购置方式进行现值法比较,发现融资租赁在中小企业中更优越。企业在成长期的成长阶段会选择租赁的方式进行融资。创立期和成长期企业融资面临短缺和流动性风险,成长期后期还会面临控制权分散的问题,而科技租赁的使用,能够有效缓解这些问题。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租赁是有效解决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债务难题的办法。科技租赁的核心是提供科学仪器设备租赁服务,包括租赁的各种形式,具有更新科技设备、市场配置科技资源、提高科技资产使用效率的重要意义。

科技租赁运用市场化机制,租赁作为一种市场交易方式,可以有效降低使用科学仪器设备的成本。科学仪器设备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却无法有效的排他,属于准公共产品,使用科学仪器设备存在集体消费拥挤的现象。这就意味着增加使用者消费该产品产生成本,按照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要求,应该向科学仪器设备的使用者收取费用。非排他意味着科学仪器设备使用者期望他人承担成本,自己“免费搭车”,理性的消费者不愿在市场上购买该产品,市场无法自发提供这种产品。适应科学仪器设备准公共物品的性质,需要通过第三方来调节,建立一个“科学仪器设备池塘”。通过建立科学仪器设备调剂中心,从而方便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使用科学仪器设备。科技租赁的理念是通过资产的使用而不是拥有资产来创造价值。当科技型企业需要添置新的科学仪器设备时,就可以优先考虑不使用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购买设备,而是委托出租方根据科研的要求代为购买,然后以租赁的方式租回使用,通过设备租赁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率,同时也开辟了设备维护的经费来源新渠道。

二、少量的启动资金寻求科技租赁的融资支持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过程中,启动资金少,可以调动的资源有限,急需科技金融的支持。科技租赁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扩大科技活动融资渠道,实现科技型企业融资行为的意义上,体现出科技金融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支持。科技和金融结合,要牢牢抓住资源配置这个杠杆,引导全社会建立一种既符合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又适应市场化运作需要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机制。如表1,我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有各种局限。科技租赁无需质押,方便灵活,无疑成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有效的融资渠道。

三、技术更新快、设备折旧迅速的条件要求科技租赁的获得设备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重研发、专业较强。因此他们对科技设备要求的比较严格,既要不断加强技术革新、设备升级又需要特殊规格的专业设备。在工业企业中,设备及其配件所占用的资金往往占到企业全部资金的50%―60%以上。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科技设备占用企业资金更多,简单的经营租赁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要求。由于技术更新快,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需要持续不断投入资金,用于研究开发活动和购置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及时进行技术更新,以保持持续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融资租赁“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所有权最终可能转移,也可能不转移。”一般意义上,经营租赁是除融资租赁的其它租赁的统称。科技租赁包括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两种租赁形式,随着科技型企业的发展阶段选择不同形式。

四、企业财务安全和规避风险需要科技租赁的方式

科技租赁对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规避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都有重要意义。租赁和债务相互替代,对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来说,科技租赁方式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进行研发和技术改造有积极意义。在大多数情况下,租赁不影响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比率,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能够保障财务安全和规避风险。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依靠自身的积累进行技术改造,速度太慢,占用资金过多,如果企业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仅需支付较少的租金便能超前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他们就可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经营租赁方式能使企业随时更换急用但并不想拥用的资产,特别是工艺水平高、升级换代快的设备。技术进步的加速效应,使得高新技术设备的无形消耗越来越大,经营租赁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规避设备无形耗损风险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促进企业不断跟踪先进技术,加快更新改造的节奏。科技租赁在匹配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现金流的同时,降低了企业的固定成本,即通过先进设备的租赁和技术、产品线的升级换代这些硬技术的进步有效降低固定成本。固定资产租赁的成本与购买和处置等成本相比较也相对较低。2008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创新体系建设――科技租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为国内首家科技租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成立和运作,通过“科技租赁”等创新模式为科技区内中小企业提供专业科研仪器设备包括电子测试仪器、分析仪器、实验室科学仪器设备、专用软件开发平台和引擎以及通用设备如个人计算机、服务器、小型机和网络设备等产品的中短期综合使用服务。企业通过科技租赁方式来解决科研条件的项目,通过鼓励科技租赁,提高区内企业科研设备使用效率,降低研发成本,减小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风险。

企业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机制创新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5. 3 文献标志码:A

我国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对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当前国有企业正在进行管理机制创新改革,如何研究出更科学、更有效的管理机制关系到国有企业的发展前景。

一、当前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机制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当前国有企业管理机制不够科学。

受到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的管理机制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很多国有企业实行粗放式管理,管理不够细化;国有企业管理者缺乏专业背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工作效率低;有些国有企业没有建立明确的管理组织,出现问题无法追究明确的责任;国有企业科研力量逐渐下降,无法进行有效的产品创新,企业发展严重滞后。同时,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监督审查工作开展不到位,企业用人机制、晋升和激励体制不完善,企业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低,影响了企业发展。

(二)国有企业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适合市场发展的要求。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国有企业的自身价值在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有企业肩负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任,企业管理机制的创新能够帮助国有企业更好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机制能够有效的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规范企业发展模式,为企业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消费市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的发展,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加大,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企业要不断的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提高自身科技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才能适应市场不断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当前在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如何更好的开拓市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管理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国有企业要不断创新管理机制,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科学的组织企业生产活动,提高产品市场比重。

(三)国有企业创新管理机制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收益。

在一个企业内把许多营业单位活动内部化所带来的利益,要等到建立起管理层级制以后才能实现。因此,企业管理机制的创新能够节约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减少产品采购和分配的流程,生产过程更易于管理,对于降低产品交易成本、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创新管理机制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资源配置的效率,加快了企业信息上传下达的速度,提高了企业生产运营效率。

二、如何进行国有企业创新管理机制的研究

(一)国有企业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要坚持管理思维创新原则。

国有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改变传统的人才发展模式,重视人才培养和投入。同时,推动企业管理模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创新,营造良好起企业创新氛围,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二)国有企业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要坚持管理制度创新原则。

由于国有企业发展时间较长,体系制度比较庞大,不易进行改变,因此,很多国有企业一直都沿用传统的管理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传统的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国有企业管理机制创新一定要进行内部体制创新,加强企业对人才的管理,提高内部员工的凝聚力,重视企业文化的发展。

(三)国有企业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要重视市场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已成为企业发展成功与否的检查标准,因此,国有企业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一定要以市场发展为目标。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企业生产发展策略,制定产品的价格和销售策略,积极拓展市场,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产品市场比重。

同时,加强企业营销渠道的建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逐渐应用于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因此,国有企业一定要转变传统的企业营销策略,利用信息网络进行企业营销,既节省了产品成本,又提高了企业营销的效率和市场影响。

(四)国有企业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要重视技术和人才。

人才资源是企业取得发展的支撑,国有企业要树立“人本理念”,重视人才的培养,提高企业员工的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企业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多劳多得,将个人工作与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

企业只有不断进行科研开发,具有自身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站稳脚跟。因此,企业要加强产品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不断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赢得市场发展。

(五)不断开拓新的企业管理机制。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大环境中,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机制创新也要注入中国特色。建立“以人为本”人才发展观念,坚持以柔克刚的经营理念,避免与发达国家企业间的正面竞争。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树立优秀的企业形象。

三、结论

国有企业管理机制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国有企业要从市场和人才发展入手,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收益,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秋3班)

参考文献:

企业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系统;机制;目标要素

一、关于“体系”、“系统”、“机制”、“网络”的研究

随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深入,国内学者关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跟进。从现在所能了解和掌握的资料上看,他们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的角度不同,所以,所使用的概念以及提法也不尽同。这些提法,并没有优劣之分和对错之分,只是视角不同,并通过所使用的概念反映出来。

目前,在国内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相关领域的学者中,刘永谋、钟荣丙、夏学英[1]、凌云、王立军[2]等使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概念;叶金国[3]、庄卫民、龚仰军[4]、赵玉林[5]、高百宁、王凤科、郭新宝[6]等使用“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概念;吴永忠[7]等使用“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概念;有的学者将“机制”和“体系”放在一起并用。

由于在概念的使用上存在一些不尽相同的地方,在这里有必要对这几个概念做一个比较细致和清晰的梳理。先来看关于“体系”、“机制”、“系统”、“网络”的定义: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者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是指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的关系所组成的整体;机制是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者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网络是指由若干相互交错的分支所组成的系统。

通过这四个概念的定义,可以看到它们有相同之处,也就是说它们有相互包含的地方,但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一个内部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不同之处在于:在“体系”的定义中“若干有关事物”与“系统”的定义中“同类事物”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若干有关事物”比“同类事物”涉及的领域和联系的方面要宽。在“体系”的定义中“若干有关事物”与“机制”的定义中“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也有明显的区别。“若干有关事物”的整体比“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覆盖面要大,更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体系”的定义中,“若干有关事物”与“网络”的定义中“若干相互交错的分支”同样也有着明显的区别,“若干有关事物”比“相互交错的分支”,更强调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同时,在“体系”、“系统”、“机制”和“网络”这四个定义中,“体系”定义中的“某些意识”是“系统”、“机制”和“网络”的定义中所不具备的。正是“体系”里的“某些意识”因素的作用,暗含了技术创新主体的主观愿望与技术创新客体之间的对立与统一,也就是说,“某些意识”反映了人的动机。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出版的《论科学技术》中指出:“切实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不仅可以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且可以为全社会的技术进步带来巨大的推动。企业要加强技术开发力度和加大资金投入,大型企业都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8]。从21世纪初,党和国家就非常重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并突出强调了它的重要作用。胡锦涛同志在 2006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9]。这一要求更加明确和具体。看来,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急迫的问题。

作为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活动切实需要一个健全和完善的体系来保证,特别是需要人的积极性、创造性,需要企业家的意识、精神作用的影响和引领。由此看来,使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概念就能够将人的因素、企业家作用包含进来。这样就需要认清“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概念的内涵,避免在理解和认识上的混淆。在概念上的梳理有助于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整体性的认识,也能够更清醒地把握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复杂性。

二、关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企业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的研究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系统、机制的研究,国内已有一些成果。但所使用的概念并不统一,因此,所提出的定义也是不尽相同的。刘永谋等是从体系的角度来定义的,他认为:“技术创新体系是在企业运作下,与技术创新活动的创新资源配置和各类管理活动相关的各种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技术创新活动顺利实现的组织系统和关系网络,以及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的制度和机制”。叶金国是从系统的角度来定义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通过技术创新,企业能够向市场输送为客户按需求满足的产品,使对应的产品经营系统不断改进和完善,就形成新的高效的生产经营系统,并对宏观经济系统的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叶明是从机制的角度来定义的:“所谓技术创新运行机制,指的是技术创新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协同关系以及这个系统在实现其整体功能目标过程中运行的规则和程序”[10]。

上述三个定义有相同或相近的内涵,又有不同的外延。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的。如果在定义中能够把人的作用,特别是“企业家意识和作用”纳入进来的话似乎就更完整了。“企业家意识和作用”是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创新理论中所专门强调的。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也是企业中的人。技术创新实际上是人的创新,这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最显著的特征。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之一是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按照系统的原则看,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体系内缺少必需的要素,使要素之间无法发生相互作用,整个体系尚处于失去有机联系的状态。二是由于体系内各要素之间处于无差异、功能弱的状态,缺少技术创新等涨落因素的诱因,从而无法使体系实现有序演化。

三、关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构成要素的研究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大多是从体系功能上的需要角度探讨的,也有从职能角度探讨的。不论从哪个角度研究都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关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构成要素问题,刘永谋的看法是:“企业创新体系包括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和决策系统等四个基本要素”。凌云的看法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应由新技术的投入系统、市场体系的适应系统、研究与开发系统、研究开发的支撑系统、政府宏观管理的政策法规系统、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决策系统等六个基本构成要素”。叶金国的看法是:“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应主要包含研究与发展、生产制造和营销及创新决策等四个系统”。高百宁的看法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不仅与研究与发展部门、生产制造部门与营销部门的协同合作、有效整合,而且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企业创新内部支撑系统(包括企业经营和企业家精神;研究与发展体系;教育培训与人力资源;资源供应和管理;完善的创新管理工具;创新文化;创新制度)”。赵玉林的看法是:“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由创新主体系统、创新对象系统、创新支持系统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系统”。付家骥等虽然没有直接谈及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但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支持系统和激励系统。他认为:“技术创新的支持系统包括技术创新的制度条件、企业家的素质要求、符合中国国情的创新战略、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等。激励系统包括产权激励、市场激励、企业激励和政府激励等”[11]。

上述对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构成要素的研究,切入的角度是有一些区别的,所以在体系的结构的构建上也不完全相同。大体上是三种视角:一种是按照功能来选择的;一种是按照职能来选择的;再一种是把两者结合起来选择的。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从功能上选择要素的构成,有利于体系整体作用的发挥。作为一个体系的结构构成,要素本身的功能和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决定着体系的进化和整体功能作用的发挥。按照职能来选择体系的要素,容易形成要素之间无差异的,没有规则的联系状态,不利于体系远离平衡,形成新的稳定的动态结构,进而向更高一级演进。采取两者结合的方法可能符合企业的现实情况,是一种渐进式的做法。

从实践看,选择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要素构成不能太宏观,这样不易操作。同时,也不能让一些必需的要素缺位,造成要素之间无法发生联系和产生相互作用。一般情况下,作为一个体系,它的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效果。

四、关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各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各要素之间关系研究,基本上有大体一致的看法。刘永谋认为:“技术创新的组织系统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硬件结构,是技术创新得以进行和成功的基础。技术创新的规则系统是技术创新活动得以进行和实施的规则支撑,是整个技术创新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的要素。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系统是技术创新体系的血脉。技术创新的决策系统是技术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凌云认为:“新技术的接入系统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市场体系的适应系统是衍生技术创新的驱动器,研究与开发系统是技术创新体系的主动力,研究开发的支撑系统是研究所、开发部的保障条件,政府宏观管理的政策法规系统是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纵向条件,企业对技术创新意识决策系统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

上述论述的各要素与体系的关系是比较深入和准确的。由于所选择的要素不完全相同,所以就所选择的范围进行了研究。回到体系的要素构成上来说,对于一个完整的体系要求,要素的健全无疑是重要的。从目前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着对体系建设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体系无法有效运行,进而影响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因此,要切实形成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就必须加入关键的要素,使体系形成健全和完善的结构。

五、关于健全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要素的探讨

从目前情况看,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体系的框架构建起来了,但是由于部门自成体系,固守各自的职能,造成技术创新的力量分散,方向模糊。体系内部的系统不够健全,缺少必要的系统是其中问题之一。因此,切实需要构建一个适应创新、系统健全的体系结构。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从健全和完善体系的角度,仅就目标要素作一个探讨。

从系统的观点看,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客观存在着由技术创新各项目标、技术创新各项支持目标、市场各项目标构成的一个“目标群”,它们分散于体系内部或各部门。由于分散,它们之间并没有发生有机的联系,或者说并没有被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这种分散状态,在横向上看,几乎所有的技术创新支持各项目标、市场各项都分散于各部门,或者分散于体系内部的各系统。从纵向上看,企业技术创新目标分散于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创新小组和研发人员。导致的结果是,技术创新目标处于被孤立、分割的状态。而且在技术创新目标的选择和确定上,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有的企业单纯地为创新而创新,盲目地追赶潮流,把技术创新看成是一场运动。有的企业被动地依赖于政府推动,让搞什么就搞什么,没有自身的创新方向。也有的企业追求“新”,越“新”越好,而忽视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要求。技术创新目标并没有和市场目标结合起来。

现在需要我们关注的是,有必要把这个“目标群”作为体系的一个要素来认识,并通过对这个“目标群”的有机整合,形成以技术创新各项目标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支持各项目标、市场各项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横向、纵向的多目标形成互动的目标要素。

从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上看,如果体系内缺少必需的要素,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就会减弱。体系的整体功能作用就会受到限制。而目标要素加入体系,同其他要素相互作用,激励技术创新,整个体系必然会通过要素结构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引发体系本身发生变化,并逐渐远离原来的状态,使体系产生整体性行为。

目标是组织的首要特征。目标要素在体系内应居于关键地位,发挥牵动和引领的作用。目前,把目标要素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一个要素来探讨,有助于认识目标要素作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一个要素的必要性。它是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所需要的要素,是支持、促进体系协调运行,使体系产生整体行为的必要条件和要素;有助于认识目标要素是体系中各系统有机连接的“结合点”。它是体系中实现跨越系统边界,跨越部门边界,实现有效沟通、合作、整合的一个既有效、又实用的“链条”。同时,它又决定着体系的方向和强度,体现和反映着体系的价值;有助于认识目标要素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目标要素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关系、与体系中各要素的关系,从而明确目标要素对于体系的重要性;有助于认识和把握目标要素具有为技术创新实践和整个体系提供认识价值和评价依据的现实意义。具体说,对于企业有效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来讲,目标要素一旦加入体系运行,使体系内部就有了一个“纲”,它可以牵动所有的部门和所有的人员,不仅能够形成完全统一的、协调一致的创新行为,又由于目标的刚性作用所形成的压力和激励,加速技术创新目标的实现。目标要素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全面覆盖,可以解决体系“散”的问题;目标要素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步步紧逼,可以解决体系“软”的问题。目标要素通过阶段性评价,可以解决体系“虚”的问题。总之,目标要素作为体系的一个“纲”,可以起到一“纲”举,万“目”张的作用。因此,目标要素对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来讲是不可或缺的,它使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所以,一般情况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应该由组织系统、目标系统、激励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和创新决策系统等六个要素构成。

参考文献

[1] 刘永谋,钟荣丙,夏学英.自立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导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2] 凌云,王立军.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 叶金国.技术创新系统组织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 庄卫民,龚仰军.产业技术创新[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05.

[5] 赵玉林.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6] 高百宁,王凤科,郭新宝.技术经济学方法技术与应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7] 吴永忠.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与演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9).

[8]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9] 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N].黑龙江日报,

2006-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