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范例6篇

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影响因素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机构和老牌的本科院校相比较,普遍存在研究的起点较低,创新意识不够、创新能力不强、收集和处理文献的能力差、习惯低水平重复和简单移植、科研决策和项目实施的水平不高、协同攻关能力欠差,等等。影响教师科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较多,除个体因素外,教师群体之间、教师与环境之间还存在潜移默化、相互影响的关系,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和环境、制度的因素。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既有新建本科院校内部的原因,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既有客观条件的制约,也有主观因素的束缚。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影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因素予以剖析。

一、人的因素

(一)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对科研存在不少“误区”,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领导层、管理层和教师对教学与科研的态度、教师是否具有主动参与科研的群体意识,对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发展科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科研处于什么地位,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科研是重点大学的事情,一般院校应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教师从事科研只是教学工作之外的“副业”,甚至认为是负担;有的教师认为科研是实实在在、可以量化的,优秀的科研成果对提高学院声誉、增强社会认可度见效快,而教学质量见效周期长,又不容易量化,对提升学院层次没有科研来得快;还有的教师把科研的目的定位在评职称上,为职称而科研,职称一旦评上了。科研就松懈甚至停顿不前了。在新建本科院校初创时期,这些认识上的差异还难以得到统一,“误区”还难以在短时期内消除,对学院科研的发展和教师从事科研的自觉性形成了一定的阻力,教师中重教学、轻科研的思想和将科研与教学对立、不能很好地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现象影响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优秀人才流失严重

高校科研工作的最大优势是拥有大量的人才资源,这是从事科研最为宝贵和最具活力的因素。但是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素质、知识结构、梯队结构对科研能力的影响非常重大。一般而言,教师掌握科学理论知识越高深、越前沿,越容易解决科研难题,科研能力越强;学科门类越多,学科之间教师知识结构互补、相互交叉和渗透越强,越容易攻克重大、全局性的科研课题;教师队伍中各层次人员构成合理,老中青结合,教师来源多样化,层次明显,有较强的异质性,其科研更容易经常保持朝气与创新的活力。而新建本科院校高学历教师多集中在传统学科,紧俏专业人才匮乏,高职称教师也多集中在传统学科中年龄偏大的教师中;教师中适应本科教育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和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紧缺;为升本而引进的新教师中本科生占有相当比例,紧俏专业中研究生学历教师少。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学历、职称、年龄、学科、学缘结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为了增强学校的竞争力,高校都把人才视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采取措施吸引人才,而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待遇不高,学校名气不响,教师发展机会受限,在激烈的高校人才争夺战中处于劣势,不但难于吸引到人才,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也纷纷被条件较好的中心、发达城市高校“挖走”。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和优秀人才流失给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团队建设和学术梯队的形成带来了困难,教师的科研能力难以得到提高。

(三)教师科研协作与团队精神欠佳

随着知识代谢周期的加快,学科知识不断渗透和融合,而学科又在不断地生长,各学科知识在不断细化的同时,又在逐渐走向融合,很难有精通各学科知识的通才。一些重大、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往往需要多种学科知识的支撑。因此,科研中的协作精神显得特别重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习惯个人搞“单干”,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团队协作攻关的能力较差,其科研不仅不“经济”,增加人力、物力投入成本,而且难以争取到重大科研项目,不利于多学科教师参与、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和提高科研能力。

(四)科研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研究方向摇摆不定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由于科研基础不稳,缺乏深厚的知识背景,常常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有稳定的研究兴趣和方向,研究的问题和领域也比较杂乱,浅尝辄止,没有深度和系统性,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科研能力也得不到升华。

二、环境的因素

(一)新建本科院校建院时间短,科研积淀少

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建立本科的时间没有超过十年,重视科研也大多是从升本以后才开始的。而科研是一个厚积薄发、逐步积淀的创造性活动,学院没有良好的学术氛围,教师没有广博的学科知识、丰富的科研经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积累,从事科研是有一定难度的。科研能力更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新建本科院校由于缺少科研的积累,科研项目偏少,学术空气也不够浓厚,教师之间学术交流、相互促进、研究能力相长的可能性低。

(二)学科建设起步晚,缺少领军人物对科研的带动

学科是高校凝聚学术力量、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依托,学科建设的水平和发展方向反映了科研的水平和方向,高水平的学科点往往有一流的师资作支撑,是高水平科研的基础,学科建设所形成的学术梯队,通过高水平、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其团队科研实力和水平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因此,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影响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由专科升为本科以后,仍然受到过去专业划分过细、口径狭窄的制约,学科基础薄弱,传统的文、理学科相对较强,应用学科力量薄弱,新兴、边缘、交叉学科正在规划,学科群尚未形成,许多学科尚未形成学术梯队,学科带头人更是匮乏,缺少优秀拔尖人才领衔科研项目、带领相关学科教师攻克重大科研课题、培养研究队伍、取得科研成果,进而提高教师进行重大科研课题攻关的能力。

(三)教育经费短缺、科研投入严重不足

科研活动需要经费投入,尤其是应用性研究需要的经费更多,没有经费作保障,科研所需要的信息、实验分析、实验测量等无法获取,研究假设得不到验证,科研活动的开展将十分困难,教师的科研能力自然得不到发挥。因此。科研经费是影响教师科研能力的财力因素。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所获得科研项目层次普遍较低,这些项目很少有科研经费的支持,而带有大量科研经费的部级、重大研究项目又很难得到,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课题被纳入专项经费资助的范围较小,获得的科研经费也较少。而学校办学经费主要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不少地方财力较差,学校的社

会筹资能力又十分有限,办学资金短缺成为不少新建本科院校事业发展的“瓶颈”,投入到科研的经费十分有限,严重地制约了教师科研活动的开展,不少研究工作限于财力而无法实施。

(四)科研基础条件薄弱和分散

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必须依靠一定的物质条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必备的科研条件是教师从事科研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图书资料的前沿和丰富、实验设备的尖端与先进、网络信息的通畅与快捷,对教师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科研能力的发挥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升本前,不少学校已经超前预支,“寅吃卯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学校征地、基建和购买图书、仪器设备等,有的因此而背负沉重的债务。这些投入都是为升本而准备的,主要是针对教学的,很少用于科研。升本以后,学校虽然认识到了科研的重要性,但因为学院重组和在校生规模急剧增长,生均教学资源反而下降,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到科研条件改善的经费相应就很少。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基础条件普遍较差,实验室设备陈旧落伍和分散;教师搞科研所需要的图书资料短缺,尤其是信息化建设滞后,因特网络畅通性较差,数字图书数量不多,数据库少,有的学校还出现数据库资源未付费而不能查阅和下载资料的尴尬事儿,给教师查询文献资料和获取科研信息带来了困难,严重地限制了教师的科研活动。

(五)教师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较少

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是和同行交换科研信息、获得研究启发、取他人之所长、弥补自己研究不足的好机会。而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区域地理位置的局限,地方社会基础条件较差,人流、物流、信息流所带来的辐射信息与大城市相比简直不可相提并论,学校很少主办国际性或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教师参与学术交流、学术会议的机会较少,自然缺少了与著名学者和处于研究前沿的同行面对面式的、研讨式的交流和启发,很多时候处于“井底之蛙”式的研究状态,这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捕捉机会、提高科研能力是极大的限制。

三、制度因素

(一)科研管理落后,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思想仍然比较落后,缺乏开放意识,管理制度缺乏创新,要么沿袭以前的制度而略加改造,要么照搬其他本科院校的管理制度,与本校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造成制度执行上的困难。在科研评价与考核上,对不同类别的教师缺乏相应的科研任务和要求,有的学校即使有,但缺乏督促和考核制度,完成与否没有必要的惩治措施,制度上的缺失使许多教师从事科研的动力不足。在激励政策上缺乏力度,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是一种耗费心智的繁重脑力劳动,将牺牲许多的休息时间,付出大量的精力和心血,辛勤耕耘,在科研的道路上上下求索,新建本科院校对教师重大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小,在学习机会、职务晋升和收益分配等方面向从事科研的教师倾斜少,教师从事教学比从事科研更容易获得经济回报,即使不搞科研,也能够获得同样甚至更高的经济收入。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指出,激励是管理上一个异常重要的功能,一个人积极性的高低是以自己的投入与自己所得结果的比值,跟作为比较对象的他人的同类比值相比较,主观上感到公平与否,才会影响积极性。这种不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受益上的倒置容易挫伤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使更多的教师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努力去搞科研,发展自己的科研能力。

(二)教师培训制度对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缺乏针对性

新建本科院校都花大力气加大了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但缺乏教师培养的总体规划,没有根据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要求和方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很多是为了完成学历教育而在职攻读学位,个别教师甚至是为了评职称或出去“轻松一下”而进修,很少针对提高教师研究能力而有目的、有计划地送到著名大学或研究所培养的。

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能力

高校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所在,是提高学校教学水平、推进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所高水平大学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师资是衡量大学水平最重要的指标和要素。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其意是说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其根本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好教师。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许多高校正面临着老教师退休、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情况。因此,如何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的青年教师队伍,是众多高校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青年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是新时期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重视和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育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青年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不断改进培养方法,创新培养模式,以建立高素质、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青年教师队伍,这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普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现状进行分析,了解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情况具有一定意义。从普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奉献精神有所减退

部分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淡薄,敬业奉献精神不强,对教师的崇高职业和光荣使命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社会责任感,经常抱怨个人“经济收入低,住房贵”“教学工作负担重,压力太大”“科研平台小,科研经费不足,缺乏文献资料”,以致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2.教学效果不理想

大部分青年教师为毕业不久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他们虽然能适应新时期知识更新的要求,也能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但缺乏系统的现代教育理念指导,缺乏教学经验,课堂组织能力较差,特别是部分高学历青年教师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错误思想观念,课堂教学随意性较大,容易出现照本宣科、就事论事的现象,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3.知识面窄,结构单一

年轻工科教师缺乏人文社科知识,文科教师自然科学知识匮乏。同时,部分青年教师缺少阅读、写作的愿望和动力,固有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和补充,外出学习交流机会太少,获取外界信息不够及时,导致知识面窄、知识结构单一。

4.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普遍较低

部分青年教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缺少深入单位、企业进行实践调研和锻炼的机会,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在授课过程中大多数只能“纸上谈兵”,无法结合实践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只是将课本知识教授给学生。

5.理论根底不扎实,科研意识淡薄,整体科研能力不高

部分青年教师安于教学现状,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不高,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和研究,理论根底不扎实。同时,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日益增加,使他们疲于应付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教改研究和科学研究,科研能力和水平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科研能力和意识淡化,彻底失去科研积极性。少数科研能力较强的青年教师由于专业方向不一致,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单兵作战,缺乏团队协作,不利于科研工作的纵深开展和高层次项目课题的申报,多数科研成果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未能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上述因素中,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既有客观的又有主观的,既有学校的又有个人的。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充分重视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否则将会制约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1.加强师德建设,尽快实现青年教师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

加强师德建设是高校青年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是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中应重点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学校的灵魂所在,也是教师素质之魂。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因此,高校要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准;要建立新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制度及严格的教师资格制度,强化教师角色认知,加强对新任教师的师德指导;要建立教师教学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教师相结合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规范青年教师职业行为。

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都是从高校一毕业就走上教师工作岗位,来不及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作为高校教师的角色就已经被推上了讲台,教学水平短时期内难以提高。因此,青年教师要努力实现角色的快速转变,把自己定位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教学神圣”的理念,很好地将理想信念教育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

2.强化业务能力培养,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高校必须加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加强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培训。对于基本的教学技能,青年教师首先应牢固掌握,做到运用自如,同时还应该推陈出新,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使其不断发展。高校要建立可供青年教师共同探究、交流的平台,如多备课、教学观摩、评课及现代化教育技术技能比赛等活动,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锻炼和提高的机会。针对大多数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和教学技能相对缺乏的问题,高校要有计划地选派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深造或进行学术访问,使青年教师了解、学习、掌握学科的前沿理论知识,从而提高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高校还要建立和完善青年导师制度,由资深教授或老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制订培养计划,指导青年教师备课、训练教学基本功,指导试讲、讲课过程中的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并通过不定期听课、评课,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青年教师也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巩固所讲课程理论和实践知识。高校还要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或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日常调研,了解社会信息和最新科研成果,把掌握到的最新理论和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中;鼓励青年教师直接参与教育实习,开展实训教学的指导工作,通过指导学生实习达到锻炼自身的目的,从而提高实践能力。

3.努力营造科研氛围,提高科研能力

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科研水平高低密切相关。要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就必须努力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高校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工作重要性的宣传,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科研不仅是个人教学、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需要,而且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手段;要努力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调动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的主动性。高校应将具有一定科研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列入科研人才培养对象,由专业学术带头人带领他们参加重大项目科研课题组研究,拓宽他们的科研思维,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高校还要制订培养计划,联系有关单位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数量的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大学或科研单位参加有关的研修班或学术交流活动,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高校还要定期邀请资深专家学者到校举办学术讲座,拓宽青年教师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高校要尽可能增加投入,改善科研条件,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如设立青年教师教学改革专项研究基金、青年教师科研启动金以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申报和争取项目,培养青年教师教改、科研竞争意识,并在科研实践中得到锻炼,为申报更高层次的课题打下基础。此外,高校还要坚持“以科研促教学”的理念,注重教学与科研的联动效应,有效推动教学和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4.建立合理的奖惩体制,改进激励机制,调动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

以科研促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文化水平、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科研水平有关,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一些学科的前沿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高校要把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正确地引入对青年教师的管理中,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同时,高校要通过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有研究者认识到,要把高校变成青年教师“愿意来、愿意干、愿意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环境绝非易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培养教师更为困难、更为艰巨。宽松、自由、进取的工作环境绝非虚无缥缈,它依附于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体制建设,因此高校要想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尽快胜任工作甚至是脱颖而出,就必须在教师的选拔、引进、使用、流动、奖惩等方面建立一整套综合性的遴选人才、吸引人才、稳定人才、使用人才和评价人才的公平有效的制度;加大对教学水平高的教师的奖励力度,激发青年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热情,让高校青年教师看到自己成长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5.提高青年教师待遇,改善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保障

青年教师大多刚从学校毕业,生活上刚刚独立,事业上尚未起步,且很多都远离家乡,经济基础薄弱,因此高校要从青年教师的住房、生活等方面给予关爱,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对于优秀青年教师,高校要在业务进修、科研经费、外出考察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通过政策保障,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积极营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人才队伍建设环境,保证教师队伍的持续、健康发展。

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长期共同的努力。只有通盘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才能从根本上稳定高校青年教师队伍,调动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优秀、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充满活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青年教师队伍,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光华.制约高校青年教师成才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J].现代大学教育,2005,(2).

[2]刘文燕,王兆君.高校师资队伍管理理念探析[J].北方经贸,2006,(7).

[3]柴丽红.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5).

[4]郑重.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本科教学质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4).

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民办院校 科研能力 教学与科研

民办高校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取得很大成绩,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国家培养各类适用人才,以及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民办教育体制的基本完善,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设置和教学体系,教师队伍的学历和职称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师资力量的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繁重的教学任务让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无暇顾及科研,多数学校也认为只要保证教学质量就可以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大环境下,科研工作一直被忽视。

一、民办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现状

许多民办院校的科研机构刚刚成立,科研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而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成果则少之又少,多数教师搞科研,仅仅是为了评定讲师,不少大学英语教师在评定职称后,便松懈下来,不关心科研工作。而大部分民办院校为了扩大生源,往往狠抓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却忽视了科研工作。为此,笔者专门对安徽省10所民办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不容乐观。在所调查的对象中,人均发表核心论文仅为1.02篇,从未撰写过教研教改论文的占28%,没有编写过教材的占36%,没有参加也没有主持过教学研究项目的占35%。从这一数字结果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英语教师极少发表一些核心期刊论文,很难发现和了解一些关于英语最新研究进展的原创性论文,更谈不上在一些国际性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了。通过这一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我省民办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水平。

二、影响大学英语教师科研能力的主要原因

(一)传统的教学第一意识

大学英语作为全院的公共基础课,主要以教学为主,不注重英语专业方向的科研工作以及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师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满足课程要求,完成教学计划,就达到学校的要求。其次,由于民办院校重视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使得教师将所有心思放在教学上,无暇顾及科研。

(二)认为教学与科研相对立

大学英语教师由于没有自己的专业方向(文学,语言学等),大多都是从事英语语言的公共基础课教学,难度不大,不利于在某一专业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一些英语教师很容易将教学与科研置于对立的境地,认为二者互不相关,科研不会促进教学,相反,花费大量时间去搞科研会影响教学。还有一些教师认为二者根本没有联系。而实际上,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科研课题,并通过科研来促进课堂教学。

(三)科研环境欠佳

3.1教学任务繁重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生源增多,而大学英语作为全院的公共基础课,由于班级多,课时量大,英语教师的课时多,很多英语教师长期以来不得不超工作量。据调查,民办院校中,有34%的大学英语教师每周16-18课时,45%的英语教师每周12课时以上(刘润青,戴曼纯.2004)。再加上近几年大学英语教材更换频繁,教师不得不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备课和批改作业上,搞科研的精力和时间很有限,很少有教师会考虑到与其教学相关的科研项目。

3.2科研团队和科研能力缺乏

民办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大多以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为主,教学和科研经验相对缺乏,多数研究生在校期间和导师做过科研项目,但毕业后大多中断了项目研究,一心从事教学。其次,民办院校的高级职称教师大多是外聘教师和退休的老教授,由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一般并没有心思和精力去承担科研。再者,即使有年轻教师有搞科研的意愿,但由于缺乏学术视野的开阔性,专业造诣不深,没有人引导,没有方向性,难以取得较大成果。因此,作为民办院校的年轻英语教师更应该相互交流协作,加强科研项目的申报。学院要积极组织年轻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积极设立学科带头人,带动和鼓励年轻教师积极申报项目。

(四)缺乏思辨能力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思辨能力即分析、判断、思考及辨析的能力。这是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普遍缺乏的能力。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在遇到一些科研问题时一般很难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不能提出一些创造性的意见。究其原因,这是由外语学习的特点造成的,外语的学习需要有大量的记忆和背诵,久而久之,会使学习语言的人记忆力特别好,但其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却在无形中消弱了。另外,外语教学中语言,轻内容;重模仿,轻创造,这就使得本来活跃的思维处于呆滞状态,难以爆发出创造性的火花。再者,民办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他们的文化底蕴不足,对专业方面的造诣不深,其知识结构难以达到科研的创新要求。

三、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科研能力对策

(一)强化科研意识,改善科研环境

大学英语教师要深刻认识到科研与教学时相辅相成的,要积极重视科研,并依照大学英语课程纲要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并总结教学方法。此外,大学应英语教师要培养自己的科研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校方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为教师创造重新学习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机会,成立科研小组,设立学科带头人,建立科研团队等。

(二)优化知识结构,形成良性循环

大学英语教师要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首先应给自己充电,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整合知识结构,在掌握最新的科研理论和科研方法的基础上,了解最新的教学与科研动态,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才能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关注科研趋势,树立前瞻意识

发展性和探索性是科研的最大特点,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时刻关注国内外的最新外语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关注外语研究的发展前景和趋向。只有这样,才能这样,英语教师才能具备更活跃的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作为民办院校的一名大学英语教师,要认识到教学与科研同等重要,以研促教,教研结合才是民办院校的科研发展趋向。因此,成为一名教学研究型的大学英语教师是时代所趋,民办院校的英语教师要立足未来,重新规划自己的专业方向,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把握最新前沿的教学和科研动态,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当代大学英语教师,为祖国培养出更好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谢邦秀.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教学的研究现状概述[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12

[2]文军.外语教学与科研整合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2

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英语 青年女教师 学术职业发展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独立学院这一崭新的办学模式应运而生且已经走过了十余春秋。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对独立学院进行了界定,即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划归民办教育的范畴,但独立学院既不属公办性质,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民办高校,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新机制、新模式性质的学校。独立学院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从母体大学分离出来,从相对独立走向完全独立,在发展中创建出自己的品牌,最终发展成为高质量的一流私立大学。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必须建立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专任教师队伍。但独立学院目前大多处在规模发展的初期阶段,存在着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据统计,大多数的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都呈现“金字塔”结构,即在职称分布上,高职称教师比例远远少于助教;在年龄分布上,刚毕业或教龄小的年轻教师比例远远高于中年教师。这种不合理的结构在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中尤其突出。并且由于要承担整个学院的大学英语课程,青年教师都忙于日常繁重的教学而无暇顾及或重视自身发展。

二、有关概念的界定

(一)学术

何谓学术?在中国语境下,“学术”是指较为专门、系统的学问 (《辞海》)。而在西方高等教育领域的权威学者伯耶的《学术的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一书中把学术划分为:发现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

(二)学术职业

社会学古典理论三大奠基人之――马克斯 ・韦伯认为学术职业是指“学术作为一种 物质意义下的职业”。从他的解释可以看出,学术职业既具有所有职业共有的获得报酬以谋生的物质属性,同时又具有把学术(专门、系统的学问,或知识的发现、整合、应用和传播 )作为工作对象的基本特征。简单地说,学术职业就是一种从事学术工作以获得报酬的社会职业。按照韦伯对于学术职业的定义,独立学院教师的发展,不仅表现在作为职业的发展,更表现为教师学术性的发展,这包括教师要为自己的职业寻找一种超越的精神,在好奇心引领下的自由探索,对真理的终极追问等等。有学者认为,作为教师个体的发展,应该包括教师高深知识的发展、教师伦理道德的发展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等三个方面,其目标指向是大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在这三个方面的发展,不仅使教师物质生活得以改善和提高,更使得精神境界不断得到提升,表现为精神上的皈依。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教师发展的两条主线。

三、独立学院大学英语青年女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教学任务重

根据教育部要求,高等院校的师生比要达到1∶18。然而由于独立学院依附于母校办学,在成本增加不多的情况下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导致独立学院扩招的速度很快,学校的师生比普遍低于这个底线。而当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校一般都要求使用多媒体,青年教师执教时间短,对教材不熟悉,所以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备课和上课。同时,合班课比例的增加,班级规模扩大,使课堂教学与教学辅助工作更为繁重,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严重的割裂了科研和教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使得多数青年教师都成了“上课机器”,青年教师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中去。

(二)角色冲突

所有冲突本质上都可以还原为一种需要与另一种需要之间的矛盾。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基本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排序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总是竭尽所能的实现各种需要的满足以获得心理平衡。但是在同一时期的追逐中往往会发生矛盾,物质的富饶和精神的追求往往并非同一层面。以高校女教师为例。一方面她们受中华传统女性文化的影响,有较为强烈的归属需求,希望能有和谐美满的家庭,在家中实现传统意义上的相夫教子的职责。另一方面多年的高等教育使她们又比其他女性拥更深刻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她们希望能把自己多年所学有所展露,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领域感受到成功,体验到较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因之这样的冲突,就面临家庭、感情、事业各方面的取舍,因矛盾而产生压力。

再者,社会对知识女性及知识女性对自身的角色期待要求她们扮演多元的角色。一方面要求她们成为无性别的社会劳动者,另一方面又是特殊牛理需耍和人类再生产使命的承担者。作为参与社会竞争的劳动者,高校女教师同样面临着压力和竞争,事业要求她们更独立、更进取。作为高知群体,她们不同于一般的家庭妇女,她们对自身价值有许多期待。为了有时间继续提高业务水平,参加各种进修、科研活动,她们中的许多适龄青年教师就必须选择晚婚晚育。而许多已经成家生子的女教师往往也会因为无暇顾及家庭,尤其是忽略子女的教育而感到深深的自责。作为步入家庭的女性角色而言,社会对她们的特质要求就是温婉贤淑、以家为重,这就意味着这些高校女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角色转换。

(三)独立学院考核指标制度使科研活动被边缘化

独立学院围绕教学核心运转,并未把科研成果作为年终考核的硬性指标,即便有些学校把其作为考核的硬性指标,对成果的要求也不高,致使青年教师科研缺乏驱动力。而青年教师的科研活动总是围绕个人的职称晋升、工资待遇开展,很多青年教师平时对科研不闻不问,在要评职称之际,想出各种办法拼凑成果,科研活动从一个系统的、有组织的活动变成了教师的 “单打独斗”,其论文和课题的质量可想而知。须知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长期努力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青年教师对教育科研基本知识的贫乏和技能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教师成长的关键因素。

(四)缺乏系统的科研思路

青年教师大都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但独立科研能力比较弱。学生阶段他们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有限,且多为被动的完成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独自科研的能力不强。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缺乏学术积累,对科研方法和过程不够了解,缺乏老教师的传授,面对科研无从下手,加之科研意识不足,未能积极主动地了解相关科学前沿的学术动态,这些因素都使青年教师的科研起步举步维艰。

四、独立学院大学英语青年女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对策

(一)合理安排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学校应该认识到青年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生力军,重视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研。在安排其工作时,应考虑到青年教师一方面刚走上工作岗位,承担过多教学任务会占用其大部分时间;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处于科研活动的“体力”旺盛期,合理安排他们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可以使青年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有动力去做科研。

(二)营造女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有利环境

高校女教师由于其特殊的社会角色,承受着多重压力的影响,高校管理者要特别注意到高校女教师的特殊性,对女教师给予及时、适当的关心和激励。学校方面应该努力为女教师们创造和谐支持的校园氛围,考虑到女教师的生理、心理特点,在进修、科研等各方面,给予更多的尊重和理解,更多的为她们创造一些机会。让女教师能够在兼顾家庭的基础上,在事业上有所追求,这毕竟是目前社会认可度水准上多数女教师的选择。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工会和女工委的职责。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在政策上有所倾斜,为女教师争取更多的利益。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性的组织小范围的座谈、问卷调查,开设一些定位明确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帮助女教师们学会合理减压。针对多数女教帅科研能力薄弱的问题,给予更多的辅助。创新能力是一种来自扎实基础和站在学术前言的高端能力。许多年轻教师刚毕业时无论是精力还是科研研究能力都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她很快步入婚姻,结婚生子使她们再次投入到教学科研领域时,深切感受到知识的滞后和进行科研的陌生感。因此,学校很有必要为她们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科研培训,诸如学术会议、研讨会、短期进修等形式,并开辟多种渠道为女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学术启发和科研指导,促进她们自身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快速提高。

(三)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

目前,独立学院对教师的年度考核是对教师工作的一个综合评价,也是对教师最重要的一种评价手段,与教师的晋升及工资收入直接挂钩,与教师工作积极性直接相关。然而,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手段具体操作却较为粗放,许多学校采用操作相对简单的打分制,评价指标单一,没有较为完备科学的评价方式,不能体现教师教科研工作量、教学成效、个人业务能力发展、专业精神提高等评价因子在评价中的作用。因为人的理性有限性及独立学院市场机制造成的人才流动机制,这种背对背打分制很容易形成对“后来者”“圈外人”的排斥,这就导致对部分工作量大、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要求严格而疏于处理同事关系的教师的积极性构成伤害。考核制度是把“双刃剑”,合理的考核制度可以督促青年教师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否则就成为“绊脚石”。独立学院在制定考核制度时,应对教师工作量的科学设定、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科研管理办法,将教师的科研工作量进行考核,使教师明白教学并非唯一的任务,有进行科研的压力,这本身对教师的自主发展就是一种引导;另外,也要对他们科研成果内在的潜质、知识积累过程以及探索性劳动进行衡量和相应奖励,如对课题申报未成功者给予一定的补偿等。

(四)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科研能力

1.从教学实践活动中提高科研能力

教学实践是科研的前提,青年教师可以从备课、上课、辅导的过程中捕捉到有意义的科研课题,可以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以及实践教学改革等活动中发掘出丰富的科研素材,通过对这些课题的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获得科研成果,然后将这些研究成果再应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检验和修正,使教学内容得以充实,使教学活动更具有科学性和超前性,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些科研成果在教学实践活动的检验和修正过程中很有可能又会激发青年教师的灵感,引发新的科研课题,从而促进青年教师对本学科领域不断研究和探索,形成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也因此得到逐步提高。

2.通过导师的指导培养科研能力

独立学院在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时,除考虑师德好、教学水平高外,还要有一定的科研水平,这样的导师除能够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方面给予切实的指导外,还可以通过吸收青年教师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培养其科研能力,逐步引导和帮助青年教师发掘科研课题 ,从而最终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3.通过提高学历层次提升科研能力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及实践环节都会围绕这个目标而设置。因此,青年教师通过提升学历层次,能够获得科研能力的提高。还有不少青年教师在学习期间通过参加导师主持的各项科研课题的研究,使得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

4.通过参与社会协作项目锻炼科研能力

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应与母体高校错位发展,应更多地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需要我们的教师主动面向社会、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可积极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由企业针对生产与经营的实际需要确定科研项目、提供科研经费,由学校承担科研任务、解决技术难题,让科学研究直接转化为生产力。青年教师通过参与横向课题的研究,自觉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

(五)增强主体意识,提高竞争能力

高校女教师作为知识女性,应自觉摆脱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束缚,了解现代的性别意识,增强主体意识和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充分展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积极形象。因此,高校女教师首先必须面对现实,转变观念,在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培养、锻炼、提升自己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 同时,在自己的专业发展中应该向男教师学习,注意建立良好的、有助于自己学术水平提升的学术网络,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其次高校女教师要注意给自己合理定位,为自己制定恰当的、符合自身能力的发展目标,要认真分析自身的个性特征、自身职业特点以及社会环境,寻找和明确自身的心理压力源以及目前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尝试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解决,并鼓励自己在面对压力时能积极应对,主动参与竞争,不断提高自己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江玲. 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发展之路[J]. 管理科学文摘,2005(12):46-47.

[2]李志峰. 论学术职业的本质属性――高校教师从事的是一种学术职业 [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高扩昌,任桂婷. 普通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与对策[J]. 内蒙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9(1):153-156.

[4]曾爱华,李捷. 对高校女教师角色冲突的理性认识.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3).

[5]万琼华. 传统性别分工的现实存在与高校女教师的应对.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3).

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范文5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及基本框架.提出了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高等会计教育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以教师的施教思想和学生的受教理念为核心的会计教学模式。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机械、呆板、封闭的会计教学模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制约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当前会计教育教学改革中。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为主、教为导”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

一、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刚

所谓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就是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第二课堂等多角度构建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激励平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校(学院)之间、教师与社会之间、教师个体之间。以及学生与学校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学生个体之间形成纵横交错的互动网络。多重激发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原动力。以促进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的基本目标是: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构建动力驱动与激励机制。在教师学生、学校(学院)、社会之间以及教学和科研之间形成立体交互的动力驱动网络。通过人本教学。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学的共振效应。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构建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多重立体性原则。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是一个有机、开放的系统,除了强化教师、学生、教学、科研、社会、学校、学院、教研室之间的交互影响与驱动外,还要重视和强化上述主体内部各个体之间的互动效应,有序地建立多重、立体的动力驱动机制,使各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互动性原则。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系统。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激励和竞争机制,使各主体互为动力源。相互渗透。形成相互促进和推动的动力网络。

(三)激励性原则。在立体交互式会计教学模式中。无论是多重教学元素,还是多重科研元素;无论是多重教师管理机制。还是多重学生管理机制;无论是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还是教研室的教学科研管理,都以激励为核心。着力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平台。

(四)实践性与创新性原则。该模式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教学科研化和科研教学化以及多种教学实践等为手段,使学生实现。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双循环转换过程。

(五)发展性原则。通过教学互动网络的建立与运行。实现对学生由“基础专业能力一一核心专业能力一一综合决策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终身化学习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

(六)适应性原则。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科研与教学之间的互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互动等.增强教师和学生对职业和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使其能够根据环境和角色的变化进行自我角色的转换和重新定位。

二、立体交互式会计刨新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架

立体交互式会计创新教学模式是一种多重动力驱动、立体交互激励的会计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围绕教学和科研建立网络化的动力传输渠道.在教师、学生、学校(学院)、社会、教学、科研之间搭建纵横交错的互动式动力驱动网络.使教师既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又有需要努力进取的压力;使学生既有来自教师的激励.又有为适应社会需要、满足其他个体要求以及实现自身价值而努力学习的动力和压力。

三、立体交互式会计刨新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构筑教学科研化与科研教学化平台.强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立体交互运行机制

所谓教学科研化.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科研热情。所谓科研教学化是指围绕教学开展科研活动.将科研课题与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将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使教学和科研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教学科研化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具体措旌很多.譬如:将学生科研活动纳入到创新能力培养的大系统,以创新学分载入学生成绩档案;成立学生科研组织,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创办学生学术刊物.为学生科研成果提供展示的舞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设立学生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制定学生科研管理及奖励办法.对科研成果突出的学生及其指导教师给予奖励等等.都是教学科研化的有效措旌。

为了推动教学科研化与科研教学化的实旌.可以设立“教学效果奖”、“教学成果奖”、“教师科研奖”“指导学生科研奖”等奖项.以调动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按教研室搭建教师教学科研交流平台.通过学生科研组织构建师生科研互动网络.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二)实行导师制.构筑师生多维互动平台

导师制的内涵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发挥专业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学习途径和方法的指导;二是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在注重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

导师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制定课程学习计划和选择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及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等科技创新活动;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指导学生选择科研课题和撰写学术论文.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良的职业道德熏陶学生.帮助学生提高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

导师制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其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学生自行确定论文选题,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收集资料.拟定写作提纲.完成论文的写作.最后向有关杂志投稿;二是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使学生直接受到科研熏陶与训练。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前.一般都要让学生先了解课题的基本情况,在明确目标与要求之后,首先安排学生查阅资料,掌握立项背景和研究现状,然后与教师一起讨论并制定研究方案以及具体的研究路线;随后根据项目负责教师的分工.安排学生独立进行子课题的研究,或作为助手协助项目负责教师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传、帮、带.使其尽量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课题研究之中,并得到科研能力与科研方法的基本训练。

(三)推行挂牌教学,强化教学竞争的立体互动机制

传统的分班教学、指派教师的做法,使教师既无压力又无动力。缺乏工作激情,以至部分教师在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上大打折扣;学生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难以实现共振效应。为了贯彻“学为主、教为导”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提倡实行挂牌教学。

所谓挂牌教学,就是教师自愿报名,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试讲,让学生去品评自己的教学风格.然后由学生自愿选择某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挂牌教学中.要将激励机制引入挂牌教学的全过程,建立健全挂牌教学的监控和考评机制。通过挂牌教学,形成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压力”和激励“动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实旌多维教学策略、教学角色和教学方法.交互激发教学原动力

根据教学需要.采取“教师中心一学生中心一一师生参与教学”的多维教学策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主要有“目标式教学”、“导学式教学”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较好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法、教法和教学内容。师生参与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参与学.学生参与教.教与学多层次缠绕.融合互促.其实质是把以上两个中心拧在一起.激发教学动力。

教师角色的单一性会导致教学策略、课型、教法等等的单一性。为此.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内容和企业案例展现出来.教师充当学生的同伴与学生一起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这样既起到了表率作用.又密切了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要坚持“少而精、启发式”、“学为主、教为导”的原则.采取讨论式、研究式、专题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要通过变序、抓点、求异、求同、设疑等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聚焦性、发散性、迁移性和创见性.实现教学互动。

(五)构建动态、有机、开放的实践教学系统.强化实践教学的多重动力交互激励机制

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范文6

一、提高课题认识。确保课题研究回归主动性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先导、动力和保证,更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当然,教育科研工作是一个艰苦的历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创造出成果的,而且成果也要在实践中反复的实践和检验,否则会变成一现的昙花。但是,目前不少中小学的教育科研仍存在急功近利或作秀现象,如为评职而科研,为评奖而科研,为晋升而科研,把“课题”当成了装点门面的装饰物,形成“开头轰、中间松、最后空”的现象;或仍有不少教师对教育科研怀着“神秘观”、“恐惧观”、“无用观”,认为教育科研高不可及,只有专家、学者才能做的事情,认为课题的有无与教学质量提高无关系,与教师个人发展也没有多大关系。产生上述的一些误区,究其原因,最主要就是教育科研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不深入。对课题研究的观念不到位。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了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才能产生正确的教育教学行为。要提高教育科研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并树立正确的课题观念。关键在于:1.校长要有强烈的教育科研意识,科学把握教育科研的性质、特点和功能,以教育科研为依托,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理性导向作用:2.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形成科学的教育科研思想、态度和精神,充分认识科研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树立“不做教书匠,争当教育家”的奋斗目标:3.聘请教育专家来校讲学,对教育科研进行解疑析难,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观、课题观:4.抓好理性升华的课题实践总结或案例,形成科研成果,引领和促进教师主动参与教育科研。

二、营造课题文化。确保课题研究具有长期性

学校课题文化是一种研究氛围的构筑,具有隐性的渗透力量,会强而有力地推动教师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被动到主动地长期投入到教育科研活动之中。构筑学校课题文化,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不仅能使教师的学习和研究得到充分的交流、分享和促进。更能使教师在个思、互研、共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拉近课题研究与教师工作实际的距离,并逐步形成日常化、常规化的课题研究。加强课题文化的建设,提高课题研究氛围,关键在于:1.健全学校教育科研组织机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具体开展出谋划策、排忧解难,让教师减少开展研究的困难和疑惑:2.完善学校教育科研保障机制,确保科研经费和设施设备的投入,及时宣传和奖励科研成果,让教师保持开展研究的动力:3.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对不同层次、类型的教师,采取针对性和阶梯式的培养提高策略,形成教育科研能力,让教师有信心地开展研究:4.创新教育科研的管理机制,归还教师自主的研究时间和空间,适时指导和评估研究工作,定期举行集体研究活动,交流心得,分享成果,让教师体验研究是快乐的,更是成长的需要。

三、发展草根课题,确保课题研究回归群众性

“草根式”课题研究就是教师的自我研究,是以教师教育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和自我经验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和经验总结为研究方向,吸收和利用各种经验、知识、方法,从而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课题研究形式。它具有研究范围局部化、研究内容具体化、研究方式简易化和研究周期短期化特点。

开展草根课题研究,促使教育科研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从传统课题的写文章、拿立项、为评奖而研究解放出来,让教育科研回归到广大教师中,回归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朴实追求,成为传统课题的有效补充和广大教师自身成长的源泉。要推广草根课题研究,引领广大教师走研究促成长之路,关键在于:1.鼓励教师尝试参与,课题研究不是专家和少数教师的特权,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群体参与课题研究,才能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发展和繁荣,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重视教师研究的过程辅助,指导和组织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能力选择合理的研究点,设计符合教师自身情况的研究方案,开展回顾与思考、咨询日、互助交流等研究活动:3.呵护教师个性化研究,摒弃传统课题的相关高标准要求,以教师个性需求为出发点,选择和运用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开展研究,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个性化的语言叙述自己的实践,提炼自己的经验,体现自己的特点,展现自己的成果;4.降低教师研究的管理要求,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承受能力和个体差异,给教师留出足够的研究空间和时间,减少研究量化内容的检查与要求,提升教师研究的创造力和热情。

四、突破重点课题,确保课题研究具有示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