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范例6篇

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

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范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射手”为你整理了这篇祝“5. 12”国际护士节主题演讲活动动态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1年医院开展“学党史、颂党恩、悟初心、铸医魂”暨庆祝“5. 12”国际护士节主题演讲活动动态

5月10日,千阳县中医医院举办了“学党史、颂党恩、悟初心、铸医魂”暨庆祝“5. 12”国际护士节主题演讲活动。

“余谨以至诚,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勿为有损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活动在全体护理人员铿锵有力的重温南丁格尔誓言声中拉开了帷幕。

来自医院各个岗位的护理人员身着整齐的护士服,头戴圣洁的燕尾帽,从容自若地站在讲台上,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畅谈了在党的感召下,护士岗位的光荣与崇高、奉献和收获,要立足本职岗位,勇于担当,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践行医者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初心和使命。歌颂了从平凡的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精神。用爱心守护生命,用微笑传递真情,帮助病人战胜疾病的美德。深深地引起了会场内所有人的共鸣,获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白衣天使心向党,扛起政治责任,强化理想信念,注意服务细节,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责任制整体护理,加强患者的安全,内科护师赵亚兰做了《白衣天使心向党》的精彩演讲。

天使是爱的化身,美的象征,关怀与照顾病人、更多的考虑病人的需求,内科护师陈田田演讲了《生在红旗下,党在我心中,砥砺我前行》。以实施百笑灸、拔火罐、穴位贴敷、耳穴压豆、中药塌渍等中医适宜技术诊疗服务活动,解读了医者仁心。

急诊科护士长尚红娟《学史悟初心,仁心铸医魂》的精彩演讲,阐述了在院党支部的领导下,急诊科以学党史为契机,凝聚团结力量,加强工作流程和细节管理,强化各级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门诊护理工作新开展了PICC维护,根据季节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健康宣教,得到了患者的称赞。

《不忘初心铸医魂,牢记使命写精诚》,公卫科护师王虹的演讲使我们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融入血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不变宗旨。医务工作者的初心,是刻进骨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为人民群众保安康,为生老疾患祛病伤。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们守护健康,播散爱与希望,传承人生使命;直面疫情,抗击狡猾病毒,守护百姓城乡;构筑免疫屏障;用小小的疫苗筑起全人群久久的健康!

急诊科护士张丹演以《用“初心”凝聚“使命”》为题,讲述了提灯女神精神,学党史感悟,勤学苦练,扎实工作,提高护理技能,为急救患者开通绿色通道的心路历程。

外科护士郭文娜《品红色家书,领悟先辈初心》娓娓道来,引领我们重回革命先烈们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

“美丽的白衣天使,不同的岗位,一样的初心”,公卫科护士邢荣玲《学党史、颂党恩、悟初心、铸医魂》的演讲,说学习、讲工作、谈感想,抒发了适应新常态,奋斗新征程的激情。

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范文2

在中西方医学发展的早期,萌芽状态的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是浑然一体的。祖国医学经典之作《内经》的作者,洗练清晰地表达了贵生思想:“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誓词中具体明了地阐述了仁爱信念:“吾将竭尽吾之能力与智慧,以己之才帮助病患;戒用医术对任何人等以毒害与妄为……吾将以纯洁与神圣为怀,终生不渝……无论何时登堂入室,吾都将以患者安危为念,远避不善之举……”医学史记载着,早期医院是收容病人、老人、穷人、流浪者和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因为“没有什么能比医院这种新兴的机构更能显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了”[1]。在文艺复兴时期,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曾经有过一段融洽的“黄金岁月”。达•芬奇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进行的医学研究,充分显示了科学和人文和谐统一的魅力。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分化,是医学发展到近代出现的现象。从19世纪开始,显微镜、温度计、X线、听诊器、心电图仪、CT、核磁共振等医学仪器成为医学的诊断和治疗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其显著效绩有目共睹。医学技术的冷峻和客观渐渐替代了原本与医学溶为一体的亲情和仁爱。医学向医学技术主义迈出了危险的半步。

这种倾向一开始就引起了警觉。19世纪的欧洲,兴起过“视病人为人”的运动。维也纳医学教授诺瑟格尔(Her-rmanNothnagel)指出,医学治疗的是有病的人而不是病”。美国霍普斯金大学医学教授鲁宾森(GeorgeCanbyBobinson)在其著作《ThePatientasaPerson》中告诫医学界不能以“科学的满足”取代“人类的满足”,要求医生“把病人作一个整体来治疗”。乔治亚医学教授休斯顿(WilliamHouston)认为是否尊重患者心理感受,是“医生区别于兽医之所在”。20世纪,医学技术在医学中的作用继续强化,医学技术主义倾向发展的势头有增无减。学术界批评蜂起,但收效甚微。纵观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关系的历史走向,人们察觉到,正确理解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的关系是解读医学本质的基本前提。从哲学高度审视,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的关系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医学人文精神为医学科学的发展指明了人文方向。在杜威的论文集《ProblemsofMan》(《人的问题》)中,有这样一段重要的文字:为人文学院确定它在民主社会中应有的功能,这个问题,就是寻求现在社会上需要的技术学科获得人文方向的问题”。

如果对杜威的观点加以引申,那么可以说:为医学科学确定其在现代社会中应有的功能,这个问题,就是寻求医学科学获得人文方向的问题。无疑,医学科学只有在医学人文精神的指引下,才能够摆脱医学技术主义的诱惑,肩负起生命终极关怀的使命,从而追寻医学人文价值,回归医学人文本质。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医学科学为患者的疾患痊愈提供物质保证,医学人文精神为患者的身心康复提供精神支持;医学技术手段解决的是患者的生理痛苦,医学人文方法安抚的是患者的心理冲突;医学科学将患者从病魔的阴影下挽救出来,将活着的希望带给患者,使患者获得有限的具体的满足;医学人文精神将患者从心灵的煎熬中解放出来,将生命的价值赋予患者,使患者获得无限的永恒的生活激情。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相对独立,各具特点。医学科学精神强调尊重临床客观事实、尊重医学规律、依循实证方法、遵循规范的程序;强调临床发现的客观性、精确性和效用性;强调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作用。医学科学精神以求真、求实和推崇理性为特点,并不关心人在其中处于何种地位。医学人文精神强调尊重患者情感世界、尊重患者意愿、依循整体观念、遵照仁术的信条;强调临床客体的感受性、追问医学的价值性、追求医学的人性化,重视情感因素的倾入。医学人文精神以求善、求美和关注情感体验为特点,生命的价值被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医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地位不同,凸现程度不同,但从来就不是截然对立的。当瘟疫流行、传染病肆虐之时,施展医术,挽救生命,维系健康,既是医学科学精神的张扬,也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宗旨。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单独完成现代医学的完整建构,只有实现两种精神的理想整合,才能促进现代医学的健康发展[2]。医学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医学人文精神交织着医学科学精神的维度,医学科学精神蕴涵着医学人文精神的精髓,二者形成张力,弥合分歧,互补共进,在“观念层次上相互启发,方法层次上相互借用,学科层次上共同整合,精神层次上相互交融”[3]。

2医学身心关怀与医学人文关怀:从基点走向终极

医学对患者的关怀包括对患者躯体健康的关怀、心理健康的关怀和医学人文关怀几个不同的层面,呈现着从基点走向终极运行的轨迹。对患者躯体健康的关怀是医学关怀的第一个层面和基点。从希波克拉底时代一直到现代,医学的主要任务是致力于使患者摆脱躯体疾患的病痛。对患者躯体健康的关怀是对患者生命整体关怀的物质基础,离开了对疾患有效的控制和处理,对患者的整体关怀是没有根基的,是苍白无力的。但是,仅仅将关注的焦点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的医学,往往把患者的躯体从患者生命的整体中剥离出来,医生眼睛里只有病原体、症状、病灶……活生生的、整体的病人渐渐地从医生的视野中淡出;医生更多地是关心这个病是否可治、能治,关注检验报告上的客观数据,而不是这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生命的价值体现。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怀是医学关怀的第二个层面和中坚。医学仅仅解决患者躯体病痛是远远不够的。人是躯体和心理的统一体,疾病过程同时体现在躯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在躯体受到侵害的同时,心理亦遭受到恶性刺激。在不同的疾病过程中,心理疾患和躯体疾患的关系可能有主次地位的互换,但不可能是有无状态的取舍。患者心理状况对患者的生理疾患的影响十分明显。患者心理问题处理是否成功,直接关系着对患者躯体问题的处理结果。现代医学对患者心理高度关注,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怀是医学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患者生命的终极关怀是医学关怀的最高层面和极致。终极关怀是彻底的关怀,是医学的人文关怀。终极关怀最初是宗教学的范畴。宗教对人的关怀一直延伸到人的心灵,超越生命界限延伸到永恒,这是宗教充满魅力的原因之一,值得医学借鉴。医学终极关怀是对生命价值的高度体认:医学敬畏生命,而不是生命乞怜于医学,医学是生命的仆人,而不是健康的主宰。医学终极关怀,是将生命健康视为最终目的,医学本身退为手段。医学终极关怀的目标是让生命的黎明朝气蓬勃,生命的正午金光灿烂,生命的夕阳无限美好,生命的最后一抹晚霞庄重安详。医学终极关怀是医学人文精神的精髓,是医学人性化境界的实现。

3戒备对峙状态与主客合一境界:从觉醒走向觉悟

对医患关系的理解和介入方式,是医学人文精神切入实践的关键。以医学人文精神的法眼看医学,医患双方在法律和人格的意义上是平等的,并无强弱群体之分。医患双方的权利和尊严都应受到尊重。患者不再被视为医疗活动中被动的工作对象,而是掌握自我命运的自主、自律的独立个体。医生从事医学工作,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和巨大的压力,医学的风险性、复杂性和未知因素众多是其他职业难以相比的,医生的尊严和人格必须有社会的保障。医患冲突和医疗纠纷与医学同在,并非当前所特有。现代对医患矛盾的处理往往是在法律的平台之上和在公众舆论的监督之下,医患矛盾因而成为关注热点。理智地讲,以诉诸法律和舆论介入的形式解决医患矛盾,是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一种觉醒。

但是,患者审视诊疗过程防备心理有余,信任态度不足、媒体关注“弱势群体”人为炒作有余、理智分析不足的现状,只能加剧医患双方的戒备和对峙。当医患矛盾的解决必须以惊堂木的厉声替代生命关爱的天籁之音的时候,我们离医学人文精神远矣。介入医患关系的人文基点应该是:医生眼里的患者是一个完整的人,是有尊严、自由、情感和需要的人,而不是被分割的机体组织、送检物、病原体、数据和物品。患者不仅需要客观检查和技术操作,更需要倾诉内心感受和获得精神抚慰。医生当以患者为本,以生命为本,呵护生命,远离利欲,尊重患者权利,尊重患者人格。患者眼里的医生是一个友善的朋友,是有责任心、同情心、可以信赖的人,而不是无法接近或别有意图的人。医生的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条件的支撑,更需要患者认同和鼓舞的目光。患者当配合医生,理解医生,放弃成见,善意度人;要支持医生,信任医生,尊重医学规律,尊重医生人格。医学人文精神的当代走向必然是医患双方的共同觉悟:医患双方是天成的共同体,从戒备、对峙走向理解、合作,走向和谐通融、主客合一,是医患关系由觉醒达至觉悟境界的必由之路。

4守护患者健康与守望精神家园:从世俗走向神圣

医学无法远离世俗生活,医生无法不食人间烟火,从医作为一种职业无法抹除谋生手段的烙印。医学人文精神与空洞说教格格不入,医学人文精神是宽容的。但医学人文精神从骨子里不媚俗。世俗的生活可以躲避崇高,抛弃理想,远离人文,医学不可以:人类对生命的热望不允许医学随波逐流、走下圣洁的殿堂;有的职业可以以利润为第一要义,以金钱为第一动力;医学不可以:人类生命的价值不允许医学抛弃责任、混迹于喧嚣的市场。选择了医学,就选择了责任、义务和奉献,就选择了自己的人格取向———医学人文品格。人文是一个可以有多种诠释的词:它可以是一种通古达今的教化,可以是一种人类文饰自身的方式,可以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可以是一种理想的人性的追求,可以是一种为人的完美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可以是一种关于人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可以是一种崇高永恒的价值取向……但无论怎样诠释,人文的灵魂是自由、独立、仁爱的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

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范文3

谢子衡是著名的老中医。1916年生于北京,19岁师承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先生,就读于国医讲学所,25岁考取中医师资格,后来成为我国第一位中医专科的首任主任。医术高超,著述斐然,在多家大医院受聘任职,至今仍坚持坐诊看病。谢子衡从小就与摄影、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他把业余的精力,全身心地投入了个好之中。他的绘画造诣也相当高,早年向宫廷画师许崇勋学习山水画,曾和启功等人同窗,而为丹青高手,许多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及天安门管理局收藏。而在所有爱好的艺术门类中,又最钟情于摄影。在光影世界里,他享受着摄影作品带给他的无限欢乐。他拍摄的照片曾刊登在美国《柯达》杂志上。他荣获过“柯达”摄影大赛的一等奖。

谢子衡以唐寅的一首诗当作自己人生的座右铭悬挂于书斋:“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正是这种“清心淡泊”“驱祸避辱”的处世理念,成为谢子衡“业精于勤,乐亦忘忧”的人生追求,也是他长寿的原因所在。

近年,媒体经常推荐“名人养生”,方法各异,殊途同归。基本一条,贵在悟性。谢子衡就拥有了境界深邃的脱俗悟性。他的言谈没有半点当前社会风行时髦的怪异论说,也不见丝毫炫耀浮夸的权威陈词,令人信服,诲人至深。

“悟”,可以释为人对事物的领会,理解,觉醒或是明白的程度。有时“悟”也标志了人的文化、学识、修养与智慧的功力。人具备了这些能力,也可以说是有了悟性。

传统养生学讲:健身贵度,养生贵悟。寓意是,健身需把握“适度”,养生应修炼“感悟”。“悟”的基础在于先学而后知。要不断深入认知科学养生的真谛,要持之以恒践行健身功法的要领。《老子》讲,自可“无为”,自可“悟空”。 “无为”是定力,“悟空”为净心。没有神智定力,就不能主导净心。“悟”的表现则为虚实兼顾。虚是心要空虚,排杂念、静心气、勿焦躁,实为心要专注,拼斗志、求真诚、循渐进。平素养生若要能做到“悟空”,那么,现实生活就得经常保持“空灵”的心态,力求取得养生功效。诚如德国哲学家贝纳姆所撰《谚语集》中写道:“悟性对于人是最珍贵的财富。”

由此联想到网友曾写过有关“心若空灵”的短文,说“心若空灵”似乎就是没了挂牵、顾忌、烦恼、忧愁,很像是恢复了“人之初,性本善”,于是为人处世一切都会变得简单无华,平坦安然。回到现实生活中又并非如此,于是祈望“心若空灵”却又变得刻意难求了。宛若“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随频意自闲。”成了可望而不可即。

现如今,人们对古人修身养性的事,知道得并不少,诸葛草庐中的一幅门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走到哪里都可以见到,不少“名流”都以此书挂厅堂标榜自己,但是能认真做到的恐怕是千里难寻了。古训名言却演绎成了现代装饰。

据说,宗教界讲“六根清净”是指:耳不听恶,心不想恶,眼不观恶,鼻不闻恶,舌不尝恶,意不念恶。能做到这六点首先就要排除感官诱惑。对于现代人来说,要摒弃消除内心的欲望是很难如愿的,感官诱惑无处不在。比如,现时社会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为人们提供实现欲望的创优条件。“休闲去处多,饭店遍地有”“开门不用手,上楼不用走”“吃馋了,呆懒了”。当人们正在不遗余力地为满足欲望而奔波时,陷阱骗局随处皆是,更惹得人们心烦意乱,懊恼无奈。有网民说,眼下许多人关注的是“高考能拿多少分?”“住房有多少平方米?”“移民最好到哪国?”“汽车选什么品牌?”“存什么物品能升值?”。总之,“ 官员追逐升迁,平民渴望实惠,股民关注涨停,商家盘算暴利,家长教子成才,学生盼得文凭,记者猎寻秘闻,只有老人祈求平静。社会弥漫着浮躁与喧嚣,焦虑与不安。”人随大潮沉浮,事与变迁颠簸,此刻讲什么心若空灵谈何容易。于是,有人感到自己是生活在一个物质充足而精神匮乏的社会环境里,反而觉得无聊。但正是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加强净心意念修养,树立高尚精神境界,对于养生保健尤显得格外重要。遇逆境而顿悟,常人还是可以做到的。深刻体味“大雁过河”的哲理及喻意,也是一种睿智。引用白居易在《问秋光》中的诗句“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力求心无杂念,凝神自安,涤除贪欲,充盈正气,也不失为“理智处世”的良策。

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范文4

科学教育是指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为主,培养科学精神,以发展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提高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为目的的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具有不同的追求,前者追求知识和智能,以理服人,后者追求感悟和情怀,以情感人;前者可以由学而会,后者只能由感而悟。科学教育强调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占有,通过教育活动获取知识为我所用,并改造客观世界;人文教育则强调知识对学生的浸染和熏陶,学生被感化影响,从而改变自身。震惊全国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就是缺乏人文教育的结果。

医学基本上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三大部分组成。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在理解生命的意义和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在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上是相通的,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中的作用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离开了人文精神的科学素质教育是一种片面的教育,而脱离了科学精神的人文素质教育,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一种基础性教育,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促进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科技创新素质、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还表现在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方面。

在生命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整个医疗卫生队伍的诊疗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但职业道德水平却不尽如人意。与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医疗道德中已引入了自主、竞争、平等、公平等思想观念,但同时其负面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也有所抬头。不少医护人员对病人缺乏同情心,麻木不仁,生、冷、顶、硬、碰、推的现象随处可见。

由于医学院校的专业教师多是在实验医学模式下教育培养出来的,其知识结构中存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缺失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对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自然很难做到在传播医学科学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渗透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而担任文科教学的教师又由于缺乏医学科学基本知识,在授课过程中也不能有效地渗透医学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教育课程的内容。因此就导致了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严重缺失。

二、加强医学人才的人文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促进医学科学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

根据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在现阶段,尤其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力度,要花大力气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便教育环境中的每一位师生员工,包括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的带教教师,深刻领会人文教育对于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融入教学、透进制度。同时也要注重医学研究生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层面的提升。更新观念,将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纳入整个医学教育学科体系之中,形成自然科学基础、医学保健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医学基础并重的新教育体制。并建立相应的教学与研究机构,以保证加强人文社会医学教学的实施。

教育界要在观念上,关注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以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并重,尤其是要把人文精神培育的意识贯穿到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整个的医学实践中去,重视人文精神在解决现代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医学模式的真正改变,使得医学教育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二)加强受教育者对生命意识的教育,领悟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

自古以来,我国传统医学就提到“医乃仁术”,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古希腊的希波拉底也在著名的“希波拉底誓言"中提出:“医学不分男女,不分贵贱,要为病人的幸福着想”。这都是指医学工作者在有高超的医疗技术的同时,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文责任。医学教育者不仅应该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还要培养入文精神。人文精神首先是“以人为本”,不仅要关心有疾病的人群,还要从提高人类整体健康的角度出发,去关心全人类的健康。牢固地树立尊重人、关怀入的意识,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有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医学院校不以培养经济学家为目的,但要使研究生掌握卫生经济的理论和方法。

医学人才要掌握社会预防的方法,通过社会干预、健康教育等途径,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医学教育要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要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只有二者并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工作者。

(三)把人文教育渗透到医学人才教育的方方面面

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范文5

关键词:小组社会工作;社会支持;自尊

精神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感知、情感和思维等精神活动的紊乱或异常,导致患者明显的心里痛苦或社会适应等功能损害[1],精神障碍大多属慢性病,治疗时间长,易复发,痊愈难,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据卫生部调查显示,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居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由于社会大众归精神疾病偏见或误解,精神障碍患者既面临出院后社会环境的适应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又承受他人乃至社会的歧视,导致自尊水平降低,对重返社会缺乏自信。而长期住院的精神障碍患者与家庭、社会长期隔离,更易产生低自尊不自信的心态。王美玲[2]、陈朋月[3]的研究均表明:低自尊是影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药物治疗之外,需通过各种方式降低影响精神障碍患者自尊的不利因素,增强其治疗和康复信心。

小组社会工作是社工常用的三大直接方法之一,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促进自身成长的过程。有研究表明社工介入对促进精神疾病患者再社会化有积极作用[4]。此次小组社会工作融合了健康教育、认知行为疗法、团队建设与支持、组员分享等,旨在探索小组社会工作对改善精神障碍患者自尊感的效果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2012年3月~10月入住山西省荣军精神康宁医院的精神障碍患者。入选标准:①符合ICD-10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经系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病情稳定的患者;②有完整的汉语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③病程不超过10年;④经过社工面谈筛选,患者及家属同意,且伦理委员会批准,签订知情同意书;⑤能按时参加2次/w的小组社会工作活动。排除标准:①有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②交流困难、精神发育迟滞、智力严重低下不能配合训练者;③不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据此共入组患者76例,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64例,双向情感障碍患者12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有3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例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实验组年龄(36.5±3.7)岁,病程(23.4±6.2)月,对照组年龄(34.4±4.1)岁,病程(25.1±8.1)月,两组患者人数均衡,在年龄、病程、PSSS、SES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备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实验组接受每周两次小组社会工作团体辅导,每次小组活动均按暖身、主题活动、分享心得的流程进行,50~60min/次,共6w12次。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不实施任何辅导。小组社会工作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PSSS、SES量表进行测量。

1.3研究工具

1.3.1自尊量表[5](Self-esteem scale, SES) 该量表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用以评定个体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受试者直接报告这些描述是否符合他们自己的现状,分4级评分,分值越高表示自尊程度越高。SES各条目与总分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48,分半信度系数为0.96,重测信度系数为0.784。

1.3.2领悟社会支持量表[6](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s, PSSS) 该量表主要测定个体领悟到的源自家庭、朋友和其他方面的支持程度,用总分反映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总程度。量表共12个项目,为7级评分自评问卷,由家庭支持(4项)、朋友支持(4项)和其它支持(4项)3个分量表组成,量表的α系数为0.88,重测信度为0.85。

1.3.3自编的小组社会工作意见反馈表 该反馈表根据黄月霞[7]团体辅导研究中的调查表修改。分2维度12个问题,一个维度考察组员在自尊体验方面的改变,另一维度考察组员对小组社会工作的具体感受和意见。

1.4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录入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

2结果

2.1各量表前后测评分比较,见表1,表2。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领悟社会支持、自尊得分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小组社会工作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同质,具备可比性。

由表2可以看出,小组社会工作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领悟社会支持、自尊得分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差异显著(P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12次小组社会工作团体辅导,实验组组员在领悟社会支持、自尊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对照组得分在小组社会工作前后无显著性差异。表明以增进组员间沟通交流的同质性团体可以提高组员自尊感,增强其康复信念,从组员、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反馈中也可以得到证实。这与王学升[8]、沈峰[9]、叶秀萍等人的研究成果一致。

实践证明,小组从优势视角角度出发,注重发挥组员的积极性。发动组员组织策划相关活动,在此过程中组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也从医护人员及家属的积极反馈中找到了自信,增强了康复信念。在小组中发现有需要个别关注的组员,社工会在充分了解该组员基本情况后以个案形式介入,这样的介入比较及时自然。社会工作者在解决组员简单的情绪和心理问题的同时,更注重整合外部资源,协助患者和家属解决其它问题。

4未来研究方向

此次小组社会工作受患者住院时间限制,进程较快,小组社会工作对改善精神障碍患者自尊感效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信春鹰.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解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2.

[2]王美玲,鲍文卿.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自尊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护理,2005,5(4):34-35.

[3]陈朋月,朱岚,盛嘉玲,等.自信心训练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水平的对照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5,17(8):912-914.

[4]施泽斌.社工协助精神病患者再社会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0,5.

[5]王萍,高华,许家玉,等.自尊量表信效度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1998,4:33-34.

[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82-83,123-124,132-133.

[7]黄月霞.儿童辅导与咨询[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75:157-158.

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范文6

“医乃仁术”、“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是医学起源的初衷,也是医学大师对医学深遂内涵的理解和感晤。西方医学快速发展,尤其是^类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医学各学科获得突飞猛进的进步。医学在进步,医学科学的分科越来越细、医学技术越来越高超、医疗仪器越来越精密,现代医学的发达使许多人坚信医学可以消除一切病痛。然而,现代医学的先进并没有达到让所有患者的医疗感受更好,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人们对医疗活动的抱怨和指责也越来越多。医学到底怎么了?医学不是为人服务的科学吗?医学不是科学中最具有人文精神的门类之一吗?当我们深究这些问题时,发现近代以来机械唯物主义成为医务工作者的主要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认为人像机器一样是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起来的,而治疗病人的疾病就像修理机器。20世纪大量有识之士呼吁人类的医学模式应为生物一__一心理一一社会,但这一模式并没有在实践中真正贯彻和实现。随着现代高精尖医疗设备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的大量运用,医生与患者之间增加了机器这个第三者,使医生与患者之间多了一道屏障,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越来越少,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医生对待患者的态度也越来越冷漠。在医学“技术化”、“市场化”、“功利化”的今天,医学出现“非人陛化倾向”,医学与人文的距离不断拉大。医患双方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医生在诊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使医疗行为被认为是医生单方面的行为,而患者的情感、医疗感受、心理状态等常常被忽略,医学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医学需要人文精神,医学工作者必须具备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表现,是在医疗活动中对人生命的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的提高、人的情感的关切、人的心灵的安慰和人的发展的考量,其出发点是“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11。医务人员的医学人文精神是通过医务人员对医学科学、医学职业的理解、医学态度、医学行为等体现出来。故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包括对医学为什么需要人文精神、为什么要提倡和坚守医学人文精神、提倡和坚守什么样的医学人文精神几个方面。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是对医学人文价值的理解与把握,也是践行医学人文精神的前提。医学生是未来医疗活动的主体,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把握关系到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关系到医学的目的的实现与未来医学体系的建立。因此了解医学生关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情况是我们进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前提和基础。对医科大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认知进行调查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医科大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认知状况,以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对象

以广东医学院2007、2008、2009级临床、护理两个专业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

2.2方法

2.2.1问卷设计

①医学需要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主要调查医学生对医疗行业和医疗活动的理解,设计的问卷项目为:选择医学专业的原因、对医学专业的理解、对医学科学的认识、对医学职业的看法。②如何培育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调查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知识的重视程度,设计问卷的项目为:在大学期间应学习哪些知识、合格的医务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临床上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③提倡和坚守什么样的医学人文精神,调查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情况,设计问卷的项目为: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了解程度、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临床最需要医学人文精神的人员。

2.2.2采用问卷调查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及与部分学生的座谈隋况,设计了调查问卷。以打印文本的方式开展了正式调查,问卷调查表采用统一指导语,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及时收回,进行统计处理。调查表发放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2份,回收率94.4%。

3结果与分析

3.1医学生对医疗行业和医疗活动的理解情况

对医疗行业和医学专业的理解和认识会影响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在学生选择报考医学专业的原因中,61%是因为没有选择的余地或是父母的心愿或是一时的冲动所至,39%是自己的理想。在对医学专业的认识上,大部分学生考虑的是个人的利益因素,认为医学行业是待遇高、较稳定的职业,也有39%的同学认为医学职业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医学学科的认知上,97%学生认识到医学是自然科学,45%的同学认为医学是一种技术,而只有17%的同学认识到医学具有人文特点。在对医学研究和发展的目的的认识上,80%以上的同学认识到医学是治疗疾病、减轻病人病痛和延长寿命的目的,但只有21%的同学认为医学发展是为实现人类的终极关怀,最终达到人的自由。从以上可知,大部分医学生有明确的医学专业思想,但也有许多医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有些学生受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过分看重医学专业的经济功能,对医学专业态度过分功利性。救死扶伤不仅仅是医学的科学功能体现,还是医学的人文性质体现。医学本质上可以说是人道主义事业,而医务工作者也首先应是一个人道主义者。本次调查发现医学生对医学的人道主义性质欠缺认识,有的根本没有意识到医学的人道主义功能,没有意识到医学科学既有探索科学真理、减轻病痛、治疗疾病的功能,还有挽救生命、关心人类健康、尊重人类的人格和尊严的人道主义价值。

3.2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知识的重视程度情况

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是通过对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体悟,内化为医务人员的品格、素养、价值观,表现为人的语言、行为、精神气质。医学生对医学人文学科和知识的重视程度会影响其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知。通过调查发现48%的学生认为作为医学生学好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就可以了,35%的学生认为医学生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学习相关的文、史、哲知识,5%的学生认为医学生要专业知识和文、史、哲知识并重。调查学生对于21世纪的医务人员就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方面,95%的学生认为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24%的学生认为医务人员应具有关心与关注病人的生命与健康、病人的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等人文精神。关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的途径的调查中,46%的学生认为应通过医学人文课程的学习,22%的学生认为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13%的学生认为通过塑造洋溢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培养,21%的学生认为通过见习、实习等社会实践中培养。大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较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训,对文、史、哲知识的学习和体悟不够。而在提高医学人文素质的途径中,46%的学生认为应通过医学人文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这与之前的认识产生矛盾,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矛盾心理和浮躁作风。他们从理性上认识到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文、史、哲知识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但在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下,却对专业课和非专业课予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在校大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理解和培养的难度。在大学生毕业之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被交到了社会和工作单位,这就需要社会建立培育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的体制和机制,从而使医学真正成为一门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学科。

3.3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直接认知

经过调查发现,95%的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并不了解,只有5%的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有较清楚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包含有敬畏生命、关爱生命、感悟生命真谛、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尊重患者权利、尊重患者人格和尊严、达到人类自由这些内容,但也有54%的学生认为患者是疾病的载体,医生治疗患者的疾病属于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32%的学生认为在临床上医务人员所诊疗对象是有病的人,而68%的学生认为是人得的病。在调查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中,98%的同学认为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会影响,45%的同学认为患者的情绪和心情,而认为医务人员对病人的态度、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程度、医院的就医环境影响疗效的同学分别占209/o、23%、18%。医学具有人文特性在于医学研究对象的是人,医务人员工作的对象是人的生命。维也纳医学教授诺瑟格尔(HerrmanNothnage1)指出,“医学治疗的是有病的人而不是病”。美国霍普斯金大学医学教授鲁宾森(GeorgeCanbyBobinson)在其著作{ThePatientasaPerson}中告诫医学界不能以“科学的满足”取代“人类的满足”,要求医生“把病人作一个整体来治疗”乔治亚医学教授休斯顿(WilliamHouston)认为是否尊重患者心理感受,是“医生区别于兽医之所在”。因此正如杜治政认为,医学教育应该实现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每一位医学生具有“善”的理念,让“关爱病人”成为每位医学生的基本人文价值观念。医学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具有精湛医术的专业人才,而首先是培养其成为“人”。“做人”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综上所述,医科大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任务艰巨,医学人文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