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运动会方案范例6篇

小学体育运动会方案

小学体育运动会方案范文1

1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社会背景

近代以来,受到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体育逐渐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扎下根来,从而引起对各级学校体育师资的社会需求。中国的体育教师培养工作从20世纪初由官办的师范学堂附设体操学堂或体操科开始,至今已历时百余年[1]。解放以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一直是指导我国各类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针,与此相适应,体育教师也一直是学校教师队伍中理所当然的重要成员,成为主司学生身心健康培养职能的社会职业。体育教师由于其工作性质和社会职能所决定,只有通过专门培养训练才能担当起这一神圣的职责,这就是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过程。

解放后的几十年里,我国十分重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大力兴办体育教育专业。在50年代初期最先创办的六大体育学院和部分师范院校里,体育教育专业是最早设立和举足轻重的专业。根据李鸿江汇集的材料,到2004年,创办体育教育专业的学校已达208所[2],其势头方兴未艾。据此可以推断,截至目前为止兴办本专业的学校或多达300多所。60年多来,体育教育专业已经为国家培养数十万合格的各类学校体育师资人才,为我国学校教育事业的全面振兴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经历了5次重大改革,每次改革均会推出新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3]。这些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的实施,对于保证体育师资人才培养的规格化、科学化和整体优化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教育部最近一次出台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是在2003年[4]。它是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转折时期颁布的,也是在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以及本专业人才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重要时期颁布的。该课程方案是现阶段指导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方案,是本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创新的基础。据黄汉升等人研究,该课程方案是“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以培养面向21世纪高质量的体育师资为出发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扣素质教育的要求,主动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全面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创新意识,增强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特点。发展个性,全面育人,推进以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深化改革为重点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计划,大力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出更新教育观念,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调整课程结构,合理分配学时;整合主干课程,突出课程弹性;开足选修课,增强适应性;规范任选课,课程小型化;拓宽专业口径,增设新型课程等基本特征[5]。

武汉体育学院是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初最早成立的六所体育学院之一,一直是体育师资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据统计,该校体育教育专业已为国家培养了二万多名各类学校体育师资人才。通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本专业已经具有了优厚的办学实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2008年,体育教育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财政部特色建设专业。2010年,该专业顺利通过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验收,成为湖北省第三批高校品牌专业。该专业的体操课程、篮球课程是近年来教育部确定的部级精品课程,同时拥有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田径等一批省级精品课程。

然而,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同全国其他体育院校一样,在其发展中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许多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仓促上马”和“盲目扩军”,造成本专业培养规模急剧膨胀,使学生面临的就业环境并不乐观,就业压力逐渐增大;与此同时,“扩招”后直接导致的教学资源过度开发和超负载使用,使得教师队伍和原有学科的优势地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社会对体育师资人才新的要求,使得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的深层矛盾开始显现并日益尖锐起来。作为传统的老专业,既有文化积淀深厚、教学资源丰厚的传统积聚优势,也有接受新事物迟钝、改革创新迟缓的传统思维定势。因此,本专业的发展必须跟上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找准培养方案新的突破点和创新面,着力培养学科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以促进本专业培养过程进一步优化完善,从而在新的形势下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有鉴于此,当务之急就是对本专业培养方案的精心设计和有效落实。

2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基本思路

专业培养方案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具有严密科学内涵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从纵向观察,由上至下可以包含四个基本层次。其中,第一层为专业人才定位,即专业人才的职业定向、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层次和人才培养水平定位等,它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第二层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思想、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学时安排等,它是人才培养的决策思维。第三层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包括课程建设(教材、技术与理论)、教学过程(教、学、传播媒介)和养成教育等,这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第四层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与监控,如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学生质量调查、就业率等(图1)。由此看来,培养方案居于人才培养系统的第二层,上达人才培养系统的顶层设计,下接整个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以及质量监控体系,具有承上启下引领实践的基础性作用。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处于核心位置。一方面,各种人才培养措施,都是为了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而培养目标的定位,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需要,同时也要受到专业和学科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培养目标又直接制约着课程体系的设置、教材体系的构建、教学体系的实施和教师队伍的培养等。当然,要制定好科学实用的培养方案,还要考虑是否拥有足够的教育资源。只有切实解决好以上诸方面的问题,才能真正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图2)。

可见,科学地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反映出人才培养的定位和顶层设计,又与人才培养实施和反馈相通连,因此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这就说明,本专业以培养各级各类体育师资为基本目标,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职业活动需要的体育操作技能。然而,仅有专业技能还不够,当代学校教育要求体育师资首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人体健美的塑造师”,是教书育人的实践者,因而在培养过程中应当广泛渗透教师职业活动的多元性知识。同时,“复合型”是本专业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利器。由于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哪怕学生在体育师资岗位上不能充分就业,依赖其体育知识和技能,也完全有可能在广幅的“体育”岗位上就业。因此,本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应当注意克服“只注重专业技能,不注重全面发展”的偏向,坚持“文理兼修、多专多能”的专业特色,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不断丰富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以知识、技能为专业载体,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最终目标,坚持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四位一体,把学会做人做事和适应就业创业有机结合起来。

3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修订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把握体育人才培养的特点。一般而言,在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必须涉及如下一些与课程体系相关的问题,即通识课程与专修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技术课程与理论课程、专长课程与普修课程,以及传统课程与时尚课程的关系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破解,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3.1通识课程与专修课程

通识课程又称公共课程,或称思政课+综合素质课,是涉及到人类文明中最根本、最重要和最不可缺少的素质和人格培养知识。在我国,通识课程主要涉及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课程,以及语言类、计算机类相关领域的知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本专业通识课程(公共课)有专门的规定,并规定总学时为720学时。该类课程具有典型的中国高等教育特色,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本训练课程。专修课程则是专业人才培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课程,其课程体系的门类和学术水平,是专业发展成熟的标志,也是经专业培养的大学生适应社会竞争需要的有力武器。

从目前本专业培养方案运行情况来看,学生对通识课程普遍存在着较严重的倚轻倚重现象。在总体上对通识课程不太重视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偏重于外语学习,部分学生偏重于计算机学习。这就说明,如何真正发挥通识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如何促进通识课程的实用化,以及课程内容学时的弹性化和个性化,具有现实的迫切性。专修课程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目前学生的就业渠道不够畅通,就业形势不够明朗,造成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对专修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各不相同。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如何通过对此类课程的优化设计,促进其专业课程适度简约化和功能最大化,是方案修订者必须破解的一个难题。

3.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教育部2003年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将本专业必修课程的学时规定为1126学时,60学分,专业选修课程的学时为880学时,50学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大约为5.6∶4.4。当代高等教育的基本趋向是稳定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这种趋向在本方案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研究认为,必修课程大都为专业主干课程,对于培养专业人才的作用无可取代。鉴于当前必修课程过泛过滥的情况,有必要对本类课程加以整合,科学地精选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反映专业特色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是考虑学生的个体需求而开设的课程。其中,限制性选修课程为专业课程,可以被置换但不能或缺;自由选修课程为专业拓展课程,是根据学生个人意愿而自由选择的课程。自由选修课程与培养目标的相关度不大,但与素质与人格培养和社会需求有关。因此,应当在保证必修课程前提下适当扩大选修。同时,必修课程需要强调整合,选修课程需要强调多样化。

研究认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在修订思路上可以有一个重要转折,就是由学生选择方案,以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不是由方案约束学生。也就是说,可以在牢牢把握必修课程质量的基础上,把选修课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具体做法是:可以从总体上控制必修课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总量,督促学生学精学深,而将其他课程列入选修课程菜单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享有这类课程的选择权利。这样,学生自己主动选择了某门课程,就会认真对待和认真学习,少数学生中存在的厌学态度和“逃课”现象就会大为减轻。

那么,哪些课程可以列为必修课程呢?通过分析,以下十一门课程,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习最为重要,应当列为必修课程,即技术课中的田径、体操、健美操、武术、大球一项、小球一项;理论课中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学、学校体育理论、教育学课程。这些课程应当是本专业教育立身之本,舍此则树动枝摇。就目前而言,这些课程的份量可适当加重,促进其“领域化”。有的课程,如理论课中的运动心理学、体育统计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概论、体育健身学等,技术课中其他球类、游泳等,其地位也很重要,但带有性质,甚至可以被取代。这些课程有则如虎添翼,缺则影响不大。有的新兴项目课程,如攀岩、定向、毽球、跆拳道等,其地位带有拓展性质。这些课程有则枝繁叶茂,缺则亦无不可。有的课程则要拓宽,如融通课程、顶点课程、实践课程等,从而架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

3.3技术课程与理论课程

技术课程与理论课程(即术科与学科)的划分,是体育教育专业特有的课程划分方法,也体现出体育类专业的课程特点。在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训练中,有必要强调学习领域的实践性质。体育运动具有丰富的操作性、技艺性、表现性和直观性,没有这些特性,也就丧失了体育和体育专业存在的价值。因此,应当把技术课程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在学时比例上给予充分保证。

同时,体育教育专业以培养体育师资为己任,带有明显的师范性质,教师的理论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与运动员的培养目标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对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一般运动员要全面得多。因此,将术科与学科二者的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是培养方案修订中不能回避的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3年教育部分布的五套课程方案中,似乎有一种偏向,即过分强调理论课程而对技术课程重视不够。比如,从1980年“课程方案”中技术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例基本持平,到了2003年,理论课程的比例竞达到60.8%,技术课程却只有39.2%,二十多年来理论课程大约增加了11个百分点,而技术课程却减少了一成多。这种情况,对于入学前未从事体育专项训练而进入本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当然,保证技术课程的学时,是同该类课程的教学改革联系在一起的,在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克服长期存在的“竞技中心主义”和“学科中心主义”倾向,加强能力培养、教法研究和学习指导,真正把专项教学发展成专业化教育的科学轨道上来。

3.4专长课程与普修课程

技术课程中专长课程与普修课程之间的关系,也是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和见仁见智的问题。所谓专长课程,即本专业学生通过专业培养和自身条件,在个别项目中运动能力突出和专业水平较高的实践课程,或理论学科中的优势课程。专长课程因人而异,各有各的专长,有更多的学时保障。由于几十年来专业人才培养的积累,体育院校与一般师范院校相比较,在专长课程方面具有优势,这已为业内所公认。所谓普修课程,则是大学生适应教师职业需要所必须具备的多项运动技能和理论课程。由于体育教师担任着多种体育课程教学和全面育人的任务,有必要掌握适应体育教学所需要的广泛的体育项目知识和技能。因此,正确处理好专长课程与普修课程的关系显得极其重要。

武汉体育学院本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一种创新思维是将专长课程由原来的“一专”合理设定为“二专”,即使学生担当二个运动专项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其中,第一专项是学生本人所具备的运动优势项目,反映出体育技术训练中的核心竞争力。第一专项往往是现代竞技运动项目,或是原先在中小学阶段所重点形成的体育运动优势项目。而设置第二专项的目的,则是灵活地反映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代趋向,紧贴时代脉搏和社会需要,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便于学生因势转轨和另辟蹊径。从目前的社会反馈意见来看,社会对“二专”设置构想和实践持充分肯定的意见。同时,在实践中还应当注意提高学生对普修课程的重视程度,防止专长课程学习面过窄而缺乏社会适应力的偏向。

3.5传统课程与时尚课程

本文所称的传统课程,是指那些在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体系中较为稳定并逐渐形成传统的体育技术课程。时尚课程,即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而逐渐开展或拓新的体育项目课程。由于体育运动的生活化步伐的加快和现代人体育生活方式的确立,时尚运动项目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许多过去称之为贵族性的时尚运动项目,正在逐步地回归到普通人群的生活中,并逐步演变成体育课程。任何一种专业培养方案,都会存在传统课程与时尚课程的合理配置问题,人们需要保持传统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必须与时俱进和紧扣时代脉搏,既不离“源头”,又要有“活水”。

在传统体育课程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是田径课程和体操课程。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最基础的运动项目,它包含参加体育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跑、跳、投掷等基本运动技能。然而,田径运动又较为枯燥,缺少像一般球类运动的趣味性和观赏性。传统体操课程基本上由一些竞技运动项目组成,这些运动项目由于其难度偏大而与普通中小学生渐行渐远。因此,对田径和体操课程,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造创新,使其适合普通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近年来在田径课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户外运动、定向越野、野外生活生存等课程,在传统徒手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健美操,为传统课程的现代性改造开辟了新路。

时尚课程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培养的要求而开发的课程,如网球、高尔夫课程等。与时俱进地发展时尚运动课程,有助于提高体育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促进体育运动生活化。许多时尚运动项目课程,由于其自身特点而得到广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所喜爱,成为确定运动专项时的首选运动项目。但是,学校毕竟不同于社会,时尚运动课程由于其自身特点所限制,许多项目难以成为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的体育活动项目,更是难以成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因此,对时尚项目必须有选择地加以利用,修订培养方案时要注意克服“跟风”和“赶时髦”的倾向。

小学体育运动会方案范文2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创新思路

一、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体育项目的竞技性决定了它是一个不断培养耐力、决心与意志力的过程。小学体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每个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小学阶段是学生可塑性较强、锻炼意志的最佳时期。在现代社会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升学压力与父母期望导致其心理负担加重。传统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时间锻炼身体,而因身体素质提升所带来的心理素质加强更是微乎其微。作为一项群体运动,体育可以加强学生互帮互助、协调沟通的能力。在学生经历失败再到成功的过程中,体育能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情绪,培养其在逆境中也不放弃的精神。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这个重要的时期,跑步、跳远等运动能增强学生自身的抵抗力,免于感冒等由于身体抵抗力弱所带来的病痛侵扰。成长期的骨骼与肌肉发育至关重要。坚持锻炼可以使学生发育平衡,体态端正,杜绝肥胖与矮小,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促进营养的摄入与吸收。

二、传统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方案

传统小学体育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在课堂上,老师一般会先讲解动作与注意事项,学生跟着老师进行热身练习,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都会大大降低。小学生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决定了他们需要更为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1]例如,在练习田径运动时,老师便可模拟运动会现场,让学生扮演裁判、运动员、啦啦队队员或观众等角色。在这种“过家家”的场景下,学生的兴趣浓度和参与氛围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比的。类似的小游戏还有“小青蛙池塘历险记”——立定跳远;“井底之蛙看世界”——跳高;“愤怒的小鸟”——投掷实心球等等。当然,教学方案的改革必然伴随着不成熟的风险。小学生爱跳爱玩,脱离了传统模式的束缚,兴趣高涨的他们是否会按照老师的安排投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去。学生对游戏方案有了疑问,一不小心,体育课就会变成“十万个为什么”的大课堂。体育老师要带领几十名快乐至上的小学生进行一堂生趣盎然的体育课,对自己而言这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三、当代小学体育的创新策略

(一)以课改为导向,明确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共同维护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这样的口号近几年越喊越烈。然而,体育教学作为小学生成长期间至关重要的一环,却总是得不到重视。据2018年全民营养健康主题活动报告显示,全国小学生肥胖率为18.93%,而总近视率竟高达53.6%。这其中,73.08%的小学生每日户外活动量不到2个小时。即便如此,体育课在小学校园里仍然是可有可无,对临近升学的五、六年级学生来讲,更是不可多得的奢望。体育课是学校中不可或缺的课程。体育运动更是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失的因素。毕竟拥有一个好的体魄,才能保障未来奋斗的无限可能。

(二)因材施教,以多元化为主构建新型教学方案

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年龄跨度很大,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体力、理解能力,老师应有明确的认知,从而准确地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一、二年级的学生无法理解复杂的动作与要求,课程后半段容易发生体力不支、注意力分散等情况。因此,老师应当把体力需求大的活动分开安排,给予学生休息调整的时间。低年级学生更喜欢群体参与的趣味小活动,这是一个增进师生关系的好机会。[2]三、四年级正是学生建立感性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时期。从体力上讲,学生足以支撑整堂课,且动手能力、理解力和安全意识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因此,课程中,老师可以加入一些简单器械,像跳绳、呼啦圈等。此时的趣味游戏应当带有寓教于乐的性质。学生可以从成功或者失败的过程中学会反思。老师要对课堂设置秩序与要求,帮助学生培养思考能力,这对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是有益处的。五、六年级的学生有了升学压力,体育运动更多的是帮助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无论是体力、脑力,学生在这一阶段都是巅峰状态。为此,老师的教学侧重点应当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调性,营造班级融洽的氛围。这样便可大大缓解学生的日常压力,使其得以放松。

小学体育运动会方案范文3

【关键词】体育教学;应用;案例分析;导学案

一、体育教学中“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体育“导学案”就是指导学生自主的完成任务的方案,主要是体现教师服务学生的主导作用,并且要把“怎么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摆在学生的面前,这是“导学案”的主要内容。因此它在教学中很重要,所以“导学案”还要注意编写原则:

(一)“导学案”的针对性原则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潜在水平等来设计问题,确定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从而采取分层诱导的方式。如果用同一个“导学案”对所有学生的话,这样的话就有差距,体育能力好的学生很快且轻松的完成了体育练习,从而不能满足他们,造成“吃不饱”的体育现象;在此同时,体育能力一般的学生就会感到非常吃力,更别说更大强度的运动量。只有注意分层教学,注重针对性,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做到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

(二)“导学案”的发展性原则

如果要满足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一定要花功夫选取对学生的终身体育,具有积极影响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活动内容,有利于让学生思考怎么学习,并更好地具备自我锻炼、自我设计、自我评价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适应不同学生需要主动发展的层次性,又可以让学生在差异中发展,不断提升自我体育素养。

(三)“导学案”的灵活性原则

在“导学案”编排的过程中,在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下,还要不断使导学案接近完善。为了满足学生终身体育运动的需要,注意选取的内容非常重要,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自我创新以及自我认识有意义,这体现了灵活性。

二、体育教学中“导学案”的框架结构

“导学案”的框架结构一般基本包括三个部分:1、提出学习目标;2、主要是问题设置、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方法;3、学习评价。提出问题也就是要依据情况、新课程的标准以及省教学的要求等具体来制定。学案最好采用把重点、难点交给学生,给学生自由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对比、讨论。此外,学习评价的主要内容是:评价要求、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要让学生通过各种练习,随后就进行当堂检测,看学习效果,这也是一个重要步骤。

三、体育“导学案”的应用及案例分析

1.“导学案”的运用:“导思”就体现了“导学案”的完美应用,而它是指在导学案中设计问题情境,问题不仅要源于教材,还要在此基础上拓展。当然,设计的问题要带有较强的“磁性”,产生悬念,从而吸引和诱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

2.体育“导学案”的案例分析:

2.1在学习篮球行进简单手低手投篮时,很大一部分学生间运球不熟练,尤其是在前进时,要是一开始让他们学习完整动作,则会出现“还没学走就学飞”的现象,从而很容易掉球。当然了,学生也不是都按照导学案的指导来进行,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特长积极学习体育,灵活运用学案,这同时体现了导学案的原则。

2.2导学案中,往往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巧妙设计一些问题,不仅帮助学生从理论上了解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还可以设计一些现代体育热门话题,比如:影响技术动作和运动成绩的因素、该运动项目的发展史、与技术相关的基本知识点、著名运动员的成长之路、运动特点、运动成绩等。这个案例说明了导学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灵活性和原则性的改变,适应发展。

2.3体育学生在学习怎样控制好身体的平衡的时候,必须要不断调整双腿与躯干的角度,因而必须及时的矫正学生的错误动作。经过不断练习后,学生发现后倒展髓举腿时必须绷起脚尖、低头含胸、双手在腰背部要用力、推撑要及时,这样反复练习后学生的动作技术有了特别大的提高。而且大部分学生在熟练掌握后还以各小组相互展示或进行比赛的形式,进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互激励,然后加上教师点评及鼓励,就会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动作的兴趣,也会让学生有动力,去源源不断地学习更多体育知识和动作。“导学案”就根据这个可以提出,具体的正确步骤以及怎么判断,怎么样最好最快学会等等,去发挥自己的作用及优势。同时教师起主导作用,对“导学案”的实施及应用的影响很大,因而更要加强老师的知识素养和责任心。

四、结论

1.“导学案”的教学法对学生的创造力有很大的帮助。教学中设计出了适合于学生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练习方法。不仅学生创新思维逐渐提高,学习过程中也打造了众多练习方法,也有很多成功实例发生在现实生活中。

2.体育学习中,学生的动作技能的掌握与运动能力及体质等方面都非常重要,必须要有所提高才行,而且体育导学案对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上有着很积极的作用。学生不但巩固了动作与技能,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了许多亲身经历的运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自身不断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提供了更多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李在森 . 体育教学中学生“导学案”的应用研究 [J].中国学校体育,2011(4).

小学体育运动会方案范文4

【关键词】体育课;教案编写;繁与简

中小学体育课程正常课量设置一般为每周16至18节,部分学校体育课量设置每周超过20节甚至更多,平均每天三到四节课。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师用书》里,一份体育课标准教案的字数基本在1000字左右,再加上专设的表格、图示、图形,完成这样一份体育课教案至少需要一到两节课的时间,如果每节体育课都按照这样的样本教案去上课,教师的工作强度非常大,也无法长期坚持。因此,体育课教案的编写就需要改革,即繁简结合,这样既突出重点,又照顾全面,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发挥更好的效率。

一、体育课教案的繁写

所谓体育课教案繁写即体育课程标准教案,一般分为以下几方面:

1.开始部分

这里面包含课的目标,课堂常规,准备活动,教材选用等。

2.中心部分

主要包含课的顺序,时间分配,课的内容,重点难点,各项活动的运动负荷,活动注意事项,教师的指导与练习方法等。

3.结束部分

主要是放松活动,小结讲评本课;器材准备,全课密度,基本部分密度等。

以上三个部分里,教师在编写教案时,每一项都要写出详细内容,这里只举一个小例子:开始部分里有一项是准备活动,体现在教案中时,要求教师写出准备活动(如徒手操)有几节,每一节的名称及每一动作的名称,为何设计这几节以及每一节的负荷等;在负荷里又包含了次数和时间等。

在中心部分里,学生的练习队列,活动队形都要用图示表现在教案里;再细的话,所要学习运动项目的身体运动轨迹,也应用体育运动术语及图形线条显示在教案中。

理论上讲,体育教案按这样标准要求编写,教师严格按照教案去上课,确实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同时也能起到体育课标准示范作用,特别是对刚走上体育教师岗位又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来讲很有必要。但是,对于有了一定时期体育教学经历和经验的教师来说,每节体育课教案都要如此繁琐去编写的话,既不现实,也很难做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除了教案编写以外,还有许多其它的东西要写,比如教学进度、教学计划、听课记录、课后小结及各类总结等。更重要的是体育教师因职业特殊性,除文字教案备课外,各体育项目的身体运动训练不可或缺,这也是体育教师备课的另一重要内容。由此可见,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每天三四节的课量后再去编写以上如此繁琐的标准教案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有繁有简科学合理地编写体育教案势在必行。

二、体育课教案的简写

体育教师在具备一定的教学经历取得一定教学经验以后,为了更好更有效地促进提高教学效率,教案除了部分按标准编写外,一部分应该从简编写。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科书里,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了几类,第一类:身体形态,基本体操,走跑、跳跃、投掷类游戏;第二类:技巧与器械练习,球类游戏,角力游戏;第三类:韵律游戏,武术系列;第四类:体育基础常识。在这些项目中,我们很难说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这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适合本学校体育设施实际便于开展的体育项目,我们备课时可以从繁编写;而不太符合本学校现状但又应该了解和掌握的体育项目,我们可以从简编写教案。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照顾到全面,避免了死搬教条,提高了课堂效率。如何简写体育教案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直入主题省去细节

在体育教案的开始部分里,只写出课的目标,准备活动名称即可;至于队列,师生互致问候,准备活动做什么,做多少节,做多长时间,每一节操的运动术语,体育教学常规里都有规定,除有特殊情况,基本变化不大,可以省去。

2.图示省略

在体育教案中心部分里,标准教案要求对学生队列,所做运动项目的身体活动轨迹都标出图示,这很费时费力,且在有些项目上作用不大,教案简编时可以省去这些图示。

3.中心部分的简化

体育教案编写的大部分内容在中心部分,特别是对所要学习的某项运动动作分层次分重点地作详细描述,在简编体育教案时,这些可以基本省去,只写出项目重点和难点,指导与练习所采用的方法即可。

4.结束部分

在结束部分里,主要是放松练习要做的运动项目,简编教案时只写运动名称,而不再对该运动项目作细致分析;至于本课内容小结,评比教学效果,课后小记等亦可省略。关于课后小记,不是每课必写,而应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后,或者某项运动的学习有新意有突破并认为有必要时才去写出心得体会即课后记。这样在教案结束部分编写时,只需几十字就行。

三、结束语:

小学体育运动会方案范文5

成都市龙泉驿区灵龙小学校 毛艳梅

摘要:教学中发现班级里智育发育明显优于其他孩子的案例——该生知识面广、思维敏捷、思考视角独特,是普世意义上的成绩优异的“优生”。但该生个性区别于其他学生,表现为“脆弱”“敏感”“孤僻”等。本文主要记录分析该案例的矫治过程,以期为类似情况提供借鉴。

关键词:超常智育 特殊个性 心理矫治

一、 案例主题

拟从案主个体的异常表现,追踪分析原因,并进行对症辅导,纠正案主异常表现,帮助案主健康成长。

二、 案例背景

(一)基本情况

案主姓名:刘小瑜(化名)性 别:女

年 龄:6岁学校年级:灵龙小学校二年级

籍 贯:成都市成华区辅导者:语文老师兼德育主任

辅导时间:2018年9月——2020年6月

案主是家中独女,父母学历均为本科,幼年隔代抚养,与祖母相处最多。其祖母为彼时年代的本科生,典型知识分子,非常看重孙辈智育,但缺乏科学育儿的方法,智育过早、过度,同时一定程度上忽视心理健康。

个案来源:上课请同学回答问题,因为个子比较小,偶尔会被“忽视”,这时的她会痛哭流涕,猛捶桌子,感觉内心受到极大的委屈,从而引起了我的关注。

(二)主要问题

1.学习成绩特别好,表现出与实际年龄不相适应的成熟度;

2.容易在受到挫折的时候暴露出“乖张、暴躁、一根筋”这些情绪;

3.说话声音极小,无法很好融入班集体。

三、 案例分析过程

(一)分析与判断

1.原因分析

(1)幼年成长——过早强调智育,有悖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说”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变现出来的一切,都和幼时的经历有关。根据刘小瑜平时的表现,我及时和她的母亲取得了联系,在交流以后我得知如下情况——案主是家中独孙女,父母亲、祖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正因为如此,对案主幼时的教育,作为家长,他们自认为有一套。因为孩子智商比较高,在3岁时已识得许多汉字,家长以此为荣,进而要求孩子学读《三字经》。然而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这样前两个时期:a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b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据此,我们得知,在案主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缺失了这方面的学习和锻炼,精力用到了识文断字上面,造成了学习能力有余,运动表达不足,情绪过分压抑的局面,继而影响了心理健康。

(2)家长性格影响——祖母溺爱,使其个性娇纵,自我中心

案主是家中唯一的孙女,父母亲忙于工作,由祖母承担抚养照顾的责任。在和其母亲的交流中,她透露给我一个信息——案主在学走路的时候,经常摔跤,会因为疼痛哭闹不止,为哄孩子开心,祖母会指着地面,振振有词骂道:“打你、打你个不听话的地,都怪你把瑜瑜弄摔跤了!”无形中,给孩子灌输了一种消极且暴躁的情绪反应,养成一种“自我中心”的个性。

(3)教育环境——引导茫然,恶性循环

尽管案主的情况就明明白白摆在那里,家长和以前接触的教师能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很多,但对其进行引导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仅凭以往的经验套用在她身上,没有很好地做到因人而异。致使孩子随着年龄的成长“问题”不断凸显,得不到好的解决,日复一日,徒增家长的焦虑和担忧,造成恶性循环。

2.个案判断

综合案主情况,她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过早、过分接受智育的儿童。成长于人际关系过分理性的家庭,失去了对他人的接纳和认可,表现出对同龄人的不屑,得不到他人关注时,显得暴躁、焦虑、冲动。

(二)辅导策略

1.对案主的心理辅导

(1)多方面真诚关爱,获得自我存在感

离开家庭和家长,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让案主感受到被关爱。除了学业,她几乎找不到自己的长处。在观察一段时间后,我抓住她穿戴漂亮的时机赞美她:“哇,今天的裙子好漂亮哦!”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要求她笑一笑。在她举手回答问题时多关注她,拿出足够的耐心聆听她那细如蚊鸣的说话声,并夸奖她的答案如何精妙。

(2)摒弃溺爱,回归集体

对于在家被宠坏的孩子,最受不了的就是待遇的偏差,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的给案主传递“社会”的概念,让她明白除了“家”,还有其他许多人,不会永远有人宠着她,让着她。有时她举手仍然会被“漏掉”,面对她的消极情绪,和风细雨跟她讲老师不是故意的,并征求她的理解和原谅,培养孩子“懂道理”的个性。案主从来不欠作业,次次都完成得很好,表明她对于学习态度是紧张的,生怕出一点纰漏和差错,这其实堪忧。在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一段时间后,她开始出现了偶尔忘记带作业的情况,我开始满心欢喜,这表示她的神经不再是时时刻刻绷得很紧,逐渐更多地回归孩子的天性。

(3)弥补运动缺失,体验书本以外的乐趣

案主是个从书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小小年纪,看过的书,从书上学过的知识,比绝大多数同龄的孩子都要多。正因为如此,每次班级搞活动,案主会表现出对同伴的不屑,总是无法融入其中。为解决这个问题,在一次班级“老鹰捉小鸡”的活动中,我将案主任命为“鸡妈妈”,在责任感的驱使下,她几乎使尽浑身解数,在游戏的过程中,一面思考如何保护小鸡,一面体会到了游戏的乐趣。

2.与家长,任课老师和同学的沟通

(1)与案主的父母,祖父母

多次与案主父母,祖父母交谈,指导其转变家庭教育模式,摆正对孩子关爱的心态,不骄不躁,不宠不虐。多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与案主交谈时减少理性交谈的成分,弥补孩子的童真童趣,多允许案主和同龄的孩子玩耍。

(2)与案主的科任老师

案主的科任老师非常支持班主任的辅导计划,尽可能多利用机会发现案主的闪光点,对她不采用言语较重的说教,增强案主与科任老师的亲近感,获得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

(3)与案主的同学

班里的大多数同学对案主的态度是:一方面崇拜她优异的成绩,另一方面又对她的性格无法理解,总和她玩不到一块。我鼓励爱玩的孩子主动邀请案主加入他们的游戏,拿出一定耐心教授她。

四、案例评析

两年的努力后,通过观察,家长、科任老师及同学的反映,案主的孤独倾向和冲动暴躁的情绪明显减弱,学习焦虑明显缓解,其心态和行为有如下转变——

(一)案主以前忧郁的笑脸上,常常露出属于孩子的童真的笑容;

(二)案主有承受能力接受批评,并能够正确对待,改正自身错误;

(三)案主从不会与朋友玩,变成了主动找朋友玩,甚至充当游戏的组织者;

(四)能够大声表达自己的意愿,从容对待上课举手被老师“忽视”的问题;

(五)在家里更为懂事,可以帮助祖母做一些家务事。

“一切表现都是教育的结果”,美国学者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我可以把他们培养为医生、律师、流氓等。”孩子的智力发育固然重要,但在心理发育面前,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厚此薄彼,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1》[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

[2]卢军:《教师成长关键词》[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小学体育运动会方案范文6

[关键词]运动技能 课堂教学 游戏化案例研究

新课程理念在强调教学技能不容忽视的同时加强了学生情感、兴趣、身心等一系列健康的问题,如果要做到课堂的多变性、灵活性、趣味性、有效性,不让教学枯燥乏味,就需要合理巧妙的将技能教学方式游戏化。适时适宜的游戏化教学必将使课堂充满前所未有的教学光芒和风采。本文通过小学体育课运动技能教学的游戏化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理解问题的提出背景和研究价值,探索和认识小学体育课运动技能教学的游戏化并且能灵活的应用,必将对教学起到无穷的力量。

一、问题的提出

1.体育技能教学的弊端

当前,体育课堂的技能教学,由于对“技能教学”真义理解偏颇,出现两个怪圈:一是传统式的过分追求运动技能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严格按竞技化的模式、成人化进行学与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意、态度表现都受到了遏制,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其结果是运动技能掌握一般化,学生没有获得运动情感,久而久之变得不喜欢体育课。二是随着人们对体育意识进一步加深,意识到学生对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通过这种兴趣而完成的心理、情感形成的作用,从而过分地把运动技能教学随意化,缺乏有效地引导,其结果是学生根本无技能的掌握。这些都是违背体育新课程理念的。

2.运动技能教学的游戏化

运动技能教学的游戏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教学形式来使学生进行学习,掌握教学技能并培养各方面能力的教学方法。因此,合理的把两者的优势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在游戏化的活动中学习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运动兴趣。

二、案例分析

1.游戏简化了运动技能教学的案例

笔者执教一年级《前滚翻》的第一课时,准备活动后,师:“我们先做个游戏吧,我们要低着头看天。”学生为难了:“这低着头怎么看天呢?”师:“你们自己想想办法,怎么能低头看天?”于是学生们纷纷尝试,不一会一个聪明的学生找到了方法,于是学生们纷纷模仿,大家都趴在地上从两腿之间看天。(我的用意就是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做出前滚翻预备动作:低头、团身)。

师:“再来做个游戏吧,大家一起做手不离地的‘青蛙跳’练习。”学生听了之后都兴趣十足地各自模仿着这个跳法奇怪的小青蛙。(我的用意就是让学生做好前滚翻预备姿势:蹲撑及滚翻时的蹬地)师接着说:“能看到天之后,比比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天更大。”于是学生迫不及待地低头去看天,正在努力团身看天比大的时候,一个小朋友突然朝前滚动过去,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于是我抓住这个滚动的机会,告诉小朋友把刚才的游戏动作结合起来就是今天所要学的内容。

这个游戏方法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就学习了前滚翻。我们在平时的前滚翻教学中总是先示范讲解,学生再模仿练习,如果教师用体育术语,那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如同听天书,更别说学会动作了。这个简单的游戏中隐含了完成前滚翻的要领:低头、团身、蹲撑、蹬地,我把运动技能教学和游戏有机的结合起来,简化了复杂的术语和运动技术,让学生在简简单单的游戏活动中不知不觉领会了前滚翻动作。真是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意境。

2.游戏直观化了运动技能的教学案例

游戏直观化了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法最适合用在投掷类项目的教学上。本校教师吴老师设计“玩纸炮”的游戏为教学二年级肩上投掷轻物的挥臂动作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无需老师的讲解,学生游戏时整个挥臂动作已尽在眼前,因为只有快速的挥臂才能打响纸炮,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自然就学会了快速的挥臂动作。当然一般学生玩纸炮的时候手臂都是向下挥的,于是吴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现在,我们来比比朝天”开炮“看看谁的炮能朝天响。”学生在跃跃欲试中在向天打炮的游戏时很自然的学会了肩上屈肘的快速挥臂动作。

吴老师游戏化的教学方法给了我们启发:原本抽象的投掷技术术语是能用游戏化的教学简单而直观的展现出来的。“打纸炮”这么普通的游戏当它和投掷的快速挥臂结合时你会觉得设计的相当精妙,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需要太多的讲解,不需要太多的示范,只要游戏动作一做,该掌握的运动技能展现无疑。

3.游戏生活化了运动技能的教学案例

众多教师在执教的时候常用到的“捕鱼”游戏和模仿动物跳,比如:小白兔跳、小鸭子走、小鸟飞等,这些生活化的游戏教学方法让学生更能理解动作技能的意义。教师把生活情境再现到体育教学,让小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三、结论

新课标下的运动技能教学,需要我们教师既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游戏化教学,让运动技能更简单、更直观、更生活化了。学生既能掌握所学的技能,又激发了学生运动的兴趣,培养了运动的习惯,愉悦了学生的身心、加强了学生自信心、凝聚了学生之间的情感和力量。通过研究观察运动技能的游戏化案例与理论,深信游戏化的教学在小学体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小学体育课运动技能教学的游戏化,是不是所有的技能教学都要游戏化?我个人认为并不是,游戏的选择还是需要合理性、可行性、可操作性。技能教学游戏化,怎样让游戏和技能教学有机的结合,不生搬硬套,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小学体育新课程教学法》季浏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2]《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