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范例6篇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范文1

一、核心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

(一)综合素质实质是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在国际上并非新鲜事物。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就提出了类似核心素养的体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此后,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先后开展了核心素养的研究。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先后构建了本国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学生核心素养研究逐渐成为国际教育界的一个潮流。

前不久,中国教育学会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从各国的核心素养框架来看,尽管内容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信息化时代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其实就是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实质上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

(二)核心素养离不开综合素质评价

许多教育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不完善有关。高考、中考、期末、期中考试甚至学科单元测试等一系列考试,主导了对学生的评价。评价一个学生。仅仅看学生的考试分数,忽视学生思想品德、个性能力、社会实践等核心素养表现,缺乏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是导致一系列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学生评价方式不改变,改变应试教育很难,推进素质教育也很难。但如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这是大家都很关心并致力解决的一道难题。确实,与知识和学习成绩相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的评价要困难得多,尤其要量化会更加困难。但从理论上讲,只要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存在“差异”,就是可以评价的。2000年以来,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实施了旨在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国际学生学业评价项目(PISA),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关注与反响。如何围绕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教育界做出深入的探索与尝试。

(三)核心素养培育应当成为教育新常态

长期以来,教育教学逐渐偏离素质教育的正常轨道,距离教育的本真意义渐行渐远,这是教育领域的非常态。当前,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应试教育的问题依然突出,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必须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以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打破应试教育壁垒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推动以综合素质表现来评价学生,以核心素养培育效果来评价学校。积极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就是要以综合素质评价来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状况唯一指标的做法,改变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唯一指标的状况,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新常态。

二、全面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近年来,嘉兴市认真落实“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作用,整体设计,突出重点,分步推进,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推进核心素养培育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

(一)顶层设计,系统推进

明确核心素养理念,进行顶层设计,市、县和学校三级协同推进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嘉兴市经过近一年的调研与政策研究。以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为突破口,于2015年3月开始启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制定下发《嘉兴市初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和《关于做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制订工作的通知》,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工作。各县(市、区)负责综合素质评价的组织、实施与管理,建立县级综合素质评价数据库。各学校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并以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截至2016年3月,全市130多所初中学校都制定了“校本化”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建立了电子管理平台。

(二)内容全面,评价科学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和评价维度注重体现和考察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品德表现、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和创新实践四个领域,并对每个领域细化评价标准。品德表现侧重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合作友善、自尊自信、遵守纪律和人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运动健康侧重反映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修习情况、体育运动特长和心理品质;艺术素养侧重反映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音乐美术课程修习情况及艺术特长等:创新实践侧重反映学生创新思维、调查研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体验经历等,重点记录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及社会实践、科技活动、创造发明等情况。

(三)过程管理,规范操作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求体现以事实为依据,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档案性,确保评价公开、公正和公平。各学校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经历和典型事例作客观记录和写实性描述,指导学生及时收集标志性成果和整理公示的实证性材料,每学期及时填写《初中学生成长记录册》,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真实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状况。各学校利用信息管理系统,统一录入学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先进荣誉、违纪违规情况、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劳动)、体质健康测试、体艺科技活动等综合素质内容,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电子档案。同时,建立健全评价公示和复议制度。各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和评定结果都要按规定进行公示。对综合素质评价有异议的。学生和家长可向所在学校或县级管理机构提出复议。确保评价过程和结果公平、公正。

(四)适度挂钩,合理应用

对于在考试招生中应用综合素质评价,这些年各地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嘉兴市也积极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考试招生中的合理应用,并以此提高学生、教师和学校参与综合素质培养和评价的积极性,形成了嘉兴区域特色。嘉兴市首先尝试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考试招生工作适度挂钩,从2015年开始实施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到2018年将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纳入升学考试总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实行“等第制”。并按等第折算为相应分值计入总分,其中A等分值为20分,B等分值为17分,c等分值为15分,E等分值为12分。评价等第比例按学校实行总量控制,A等比例不超过本学年度学籍人数的25%,B等不超过50%,E等不超过5%。同时,积极探索多元招生录取方式,在“三位一体”自主招生中,根据学生的升学考试成绩、特长测试成绩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考核录取。

三、综合素质评价推动建立教育新常态

传统的教育目标和育人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展的要求,必须切实扭转应试教育的不良倾向,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育人新常态。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推动学校把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使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育人新模式。通过努力,嘉兴市初尝改革成果。近年的浙江省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检测显示,嘉兴市在总计54个义务教育质量健康指数中有44个排在浙江省前列,其中品德行为、体艺兴趣、亲社会行为、高层次能力等14个指标名列全省第一。在2015年浙江省高校新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嘉兴市生源体质测试平均分列全省第三。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范文2

1新形势下课程实施要准确把握体育与健  康学科核心素养

1.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明确了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任务。为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部于2014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近几年来,我国教育学界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体系和基本内涵得以逐渐明晰。从价值定位来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1.2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体育与健康学科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观察体育,可以发现体育的多种属性,主要包括健身性、教育性、文化性、竞赛性、技能性、娱乐性、社会性等。通过现象看本质,不论强加给体育多少个属性、多少个性质,都无法改变体育作为一种锻炼身体、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本质规定。

1.3融入课程标准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亟需课程实施的变革    

核心素养培育是一个终身持续发展的过程,它启蒙于家庭,培育于学校,完善于社会化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在学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必然依赖于课程和教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观和学科教育价值观的反映。通过厘清学科核心素养,清晰地界定和描述本学科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体现本学科对学生成长的独特贡献,从而使学科教育真正回到服务于人的发展方向和轨道上来。总之,只有抓住学科核心素养,才能抓住学科教育的根本。

国内外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普遍将核心素养融入到各学段、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之中。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要在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及体育学科特质的前提下,科学构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结构,并全面渗透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之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深刻影响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内容的选择,必将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变革与发展。

2课程实施的价值导向要从知识技能传授转向核心素养培育

2. 1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课程实施是课程价值赖以生成、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实践路径。不同的课程价值定位,往往会有不同的课程实施体系和策略。近代以来到21世纪前中国体育课程的价值定位先后表现为社会本位和学科本位。伴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剧烈动荡和变迁,体育课程在中国的起步与发展承载着强烈的社会使命。学科本位价值观念下的体育课程,强调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具有鲜明的“知识理性”色彩。社会本位与学科本位的体育课程,顺应了当时特定社会的历史背景,呈现出浓厚的“见物不见人”的时代特征。    

肇始于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鲜明的素质教育发展方向,明确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育课程不仅从外显名称上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更为重要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主体实现了从社会、学科转向学生的擅变。

2.2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亚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二次校准    

以《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契机,教育部自2015年初开始,既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又直面我国基础教育的紧迫问题,确立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方向。基在学生主体价值定位已经确立的基础上,函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二次校准。核心素养特别强调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和能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体育与健康学科“最关键、最必要”的重要特征。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及时进行二次校准,实现从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传授转向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3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路径的优化

3. 1以健康生活核心素养为主导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实际上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转化,因此,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也必然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依据。根据核心素养的本质规定,可以认为健康生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健康生活所需具备的品格与关键能力。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课程目标通常由教育行政部门、学科专家制定,主要出现在课程标准及课程方案之中而教学目标通常由学校体育科组、体育教师制定,是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

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实现两个重要转变,一是由抽象知识转向真实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具体情境二是由技能导向转向素养导向,明确运动技能是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要着眼于通过运动技能和方法的学习和体验,致力于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

3. 2着力打造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效课堂教学    

1)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效益精准化。    

由片面追求教学效果转向注重教学效益,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视野下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变革。教学效益指的是教学及其结果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如何。“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教学效益强调的是教学及其结果的合目的性、合价值性。因此,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准确设定教学目标,再根据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才能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效益的精准化。    

2)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效果实效化。    

无论是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过去,还是强调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现在,教学效果始终是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内在追求。教学效果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果,它考察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发展。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来看,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效果要着眼于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发展。

在实践工作中,体育与健康学科三大核心素养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这样有助于教师在拟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提高针对性和可观测性。例如,运动能力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由哪些要素组成,可以细化为哪些具体指标,这样才能有助于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做到有的放矢。又如,体育品德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可以明确为哪些可观测指标,这样才能有助于评判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在体育品德素养培育方面是否有效果或者有多大的效果。      

3)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效率最优化。    

教学效率是评判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一个重要维度。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在《大教学论》中开宗明义:“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夸美纽斯提出的“少教多学”其实已经蕴含着教学效率的意思,也可以说是教学效率这一概念早期最简约的表述之一。在我国,各个学段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时间基本稳定,因此,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效率,主要是指在教师和学生投入于课堂教学的精力和努力程度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收益,收益越大,则表明教学效率越高。    

3. 3切实发挥课外体育锻炼与竞赛的独特作用    

从课程实施的角度看,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两条重要途径,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承担着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职责。从教育部倡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到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的“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无不强调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在学校体育的现实工作中,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经济因素、政策因素、认识与方法、习惯养成、外部条件及课业压力是妨碍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6大因素,它们带有鲜明的性别、年级、地缘位置、学校特色及地区差异性。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范文3

一、指导思想

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要求

(一)组织管理

1.县教育局德育工作办公室负责管理和指导全县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组织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的心理健康教育评比活动。

2. 各乡镇、校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健全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分工。乡镇教育管理中心要有人员具体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学校由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建立由教务处、政教处(德育处)、团委(少队部)等部门人员参加的3~5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政教处负责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培训、比赛、科研等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和课程安排,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

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给予必要的关心与支持,并定期对计划进行评估,根据具体的实施情况对计划进行修正,使之更贴近学校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4. 学校有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有心理辅导室,形成以班主任、思想品德课教师以及团、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5. 各学校要依据本规范以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规定不断建立和完善适合本地实际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评价、心理辅导室管理细则等规章制度。

(二)队伍建设

1.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建立专业教师队伍。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讲座或参与活动等方式指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团队辅导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各中小学可选调经验丰富、有一定心理学基础、值得学生信赖的政教、团队干部、班主任或思想品德课教师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3.县教育局将分期分批对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轮训,切实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同时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不。各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

(三)实施过程要求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据各校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合理设置不同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

小学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

小学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正确面对厌学等负面情绪,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积极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逐步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初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原则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要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1)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专题教育可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要根据计划开设心理辅导课,统一安排课时。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每班每学期开设心理辅导课不少于8节,初中和小学每班每学期不少于5节。为保证活动时间,中小学心理辅导课可通过选修课、班会课或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予以解决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等。

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学校心理辅导课要建立定期跟进的研讨机制,有开课记录,并有对心理辅导课的效果评价以及改进措施,以全面提高心理辅导课的质量。

(3)建立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遵循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向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帮助。

(4)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5)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4.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使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必须是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的。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材料的编写、审查和选用要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统一要求进行。各学校不得私自、违规使用未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的心理健康教材。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各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本校教育教学研究规划,建立本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大力支持学校管理人员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水平。同时积极参加相关课题申报和优秀成果评选。

(四)教育效果

经过循序渐进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学校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心理健康意识和水平有所提高,形成心理互助的良好风气,全校师生对校园生活的满意度高。

(五)宣传工作与经费保障

1. 学校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日(周、月)、专题讲座、新生适应性教育等,并通过宣传窗、黑板报、学校广播、专栏刊物、校园网站等载体向全校师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向学生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2. 学校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并列入学校的经费预算,用于心理辅导室硬件建设、咨询员培养、咨询室开展日常工作所需。同时保证对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设施(诸如桌椅、电脑、图书资料、心理测试软件等)的投入与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安排做到逐年递增。

(六)档案建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档案由政教处(德育处)负责建立。主要包括:一是文件;二是管理制度;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性材料,包括工作计划、总结,会议记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材料、心理辅导室材料、利用校外资源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等;四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档案;五是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六是工作业绩材料。

四、检查考核与表彰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范文4

关键词:心理教育;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使用方法

心理教育作为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个全新的教学话题,通过有效的开展心理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释放自我的学习压力,同时还进一步提升了自我的综合素养。为此,笔者在文中对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进行分析。

一、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开展的实际情况

当前阶段,心理教育作为初中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个关键的教学内容,其核心发展目标即为全面提升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推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简单的说,初中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教育发展目标,即为:全面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强化学生的心理能力、健全学生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等。初中教育阶段作为学生发展自我心理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教育院校以及教师需要充分提高自身对其的重视意识,继而将其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来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方式

(一)深入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其心理需求开展教学活动

教育院校或教师若是想使其心理教育获取良好成效,就必须要深入了解初中教育阶段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及心理发展情况。其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质量。思想政治教师需要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中,依据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精心设计出一调查问卷。其问卷必须要涉及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情绪、心理情况、与其他同学及教师之间的相处情况、对自我的科学评判等内容。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十分直观的了解并认知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身体各项机能的发展情况及自我健康心理的发展情况等。教师需要基于以上几个内容的实际发展情况,科学构建关于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平台,为日后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大量可以参考的专业理论依据,进而更加全面精准的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

(二)全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

当前阶段,虽然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存在一些区别,在具体教学手法与教学模式方面存在不同。但是其教学目标却是高度一致的,全部都是为了可以更加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心理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初中教育这一特殊阶段,心理教育对于初中生而言,对其心理成长特点的把控变得更有针对性;其二,心理健康教育更加侧重强调和谐发展的教学方针,教师需要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创设出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活动;其三,学生部分不良行为与学生错误的心理认知是具有直接关联的,教师在实际开展心理教育过程中,需要侧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推进学生实现正确认知外部客观世界的教学目标[1]。

(三)深度剖析班级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教育院校及任课教师需要通过不断挖掘并了解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有效的归纳总结初中生的心理规律,进而全面掌控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及心理需要内容,以此来全面保证其心理教学活动可以完全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实现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的高度融合。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其调查内容必须要涉及到初中生的学习情况、心理发展情况、自我观念以及学生这几方面的关系。在全面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教学,必定会收获良好的教学成效。

(四)在教学课程中渗透式进行心理教育

当前阶段,心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在整个初中教育阶段的整体教学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此,教育院校需要将其作为开展素质教育中最为核心的一个内容,具体的操作方法为:其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激发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全面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而有效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其二,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针对班级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综合性教学引导;其三,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自我素养[2];其四:全面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时,结合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学发展观,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力。

(五)设立心理咨询室

教育院校需要在自身条件的允许下,设立一个专门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室。通过开展留言板、心理老师辅导专线等,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相关教师需要借助各种灵活的渠道,使学生把心理问题进行倾述。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与父母进行沟通,则可以通过此渠道进行心理压力的释放[3]。需要注意的是,教育院校需要聘请部分心理教学方面的专家,对班级中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进而真正做到一对一的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任课教师则需要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者心理疏导。依据班级中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性解决心理问题。教师在实际辅导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生活价值观、学习观念、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进行培养。借助心理辅导热线和交流信箱,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对于这方面比较不擅长面谈的学生而言,是十分便捷的。综上所述,笔者在文中紧紧围绕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这一主题,分别从实际发展情况及具体使用策略进行论述,以期可以更加有效的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李杨琳.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苏州大学,2015.04;23-24

[2]陈惠宇.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2015.05;89-90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范文5

一、考试性质

宜昌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是初中毕业和高一级学校招生合二为一考试。它具有以水平(毕业)考试为主、兼备选拔(升学)考试的性质。

二、考试方式

1.语文、数学、英语:实行纸笔闭卷和分卷考试。物理和化学、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地理和生物实行纸笔闭卷和合卷考试,分别计分。

2.英语听力口语:与笔试分开考试,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实行电脑评分。考试分为“回答问题”、“听后选择”、“听后记录并转述”以及“模仿朗读”四个项目。

3.体育与健康:采取过程管理评价与目标效果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即七、八、九年级平时考核和中考统一考试两部分综合评定。平时考核由学习态度和体育课学业水平成绩两部分组成;统一考试分为中长跑测试、力量测试和技能项目测试。

4.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与笔试分开进行,采取现场操作方式单独组织考试。其中物理和化学采用合卷,分别评分。考生现场抽签确定考题,成绩当场评定,合格即得满分。

5.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标准化考试,采用五科合卷机考的方式,实行电脑分别评分,成绩当场呈现。主要考核学生初中阶段“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

三、考试计分

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以原始分数呈现,各科总分值分别为: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120分,实行笔试(80分)与听力口语(40分)分开测试;物理80分,实行笔试(70分)与实验操作(10分)分开测试;化学50分,实行笔试(45分)与实验操作(5分)分开测试;体育与健康50分(其中七、八、九年级平时考核成绩各计5分,中考统一考试成绩计35分)。

生物、地理、道德与法治、历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等级呈现,各科卷面总分值均为100分(其中生物笔试90分与实验操作10分),按80分及以上、70—79分、60—69分、59分及以下分为A、B、C、D四个等级呈现。其中生物、地理、道德与法治、历史分别对应30分、25分、20分、10分,计入总分。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三门科目考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四、考试时限

语文150分钟。数学和英语各120分钟,其中英语笔试90分钟,听力口语30分钟。物理和化学(合卷)笔试共150分钟,理化实验操作(合卷)30分钟。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合卷)共90分钟。地理和生物(合卷)共90分钟,生物实验操作20分钟。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合计100分钟。

五、考试时间

注:1、体育与健康科目平时考核时间安排在七、八年级下学期和九年级上学期。

2、2019年八年级地理和生物科目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22日下午。

六、考试组织

1.考试命题

宜昌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由宜昌市教育局组织统一命题。命审题工作实行集中封闭式管理。

2.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严格按照各学科《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确定的课程内容,同时参考现行学科使用版本教材。学业水平考试注重考查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积累,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重视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在各科目考试内容中融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内容的考查。

3.考务工作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和生物等笔试学科考试和听力口语考试,由宜昌市教育招生和考试办公室统一组织,各县(市、区)教育局实施。

体育与健康测试,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机考学科考试,由宜昌市教育招生和考试办公室制定统一的考试办法,各县(市、区)教育局组织实施,各学校家长委员会选派代表全程参与监督实施。

七、考试成绩运用

1.在用于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时,参加全部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并取得成绩,与完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一并作为取得初中毕业证书的依据。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范文6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通过对学生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德智育体美等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对评价结果能做出明确解释,提供有说服力的详实佐证材料。

2.全面性原则。既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评定,更要注重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定,纠正单纯以文化课考试成绩评定学生的做法。

3.发展性原则。运用发展的观点,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把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更加注重过程性价,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4.导向性原则。促进学校变革育人模式,引导教师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健康、主动、全面发展。

5.多元化原则。采取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在评价中的应有地位。同时把等级定量评价和评语定性评价有机结合。

(三)改革目标

2017年秋季启动初中起始年级开始实施改革试点,到2021年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高中阶段学校多元录取模式,形成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二、评价实施

(一)实施要求

1.记录客观。以事实为依据,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经历和典型事例作客观记录和写实性描述,利用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记录学生信息,真实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

2.内容全面。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察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学生的个性特长。

3.注重过程。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发掘学生潜能,加强学习和生涯规划指导,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健康成长。

4.体现特色。依据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增设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评价内容。

5.强化监督。公正、公平实施,规范综合素质评价程序,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确认制度、公示和复议制度。

(二)评价内容

1.思想品德。主要考察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重点记录学生参与团队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次数和表现。

2.学业水平。主要考察学生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主要记录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及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等。

3.身心健康。主要考察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等。重点记录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主要结果等。

4.艺术素养。主要考察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主要记录学生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书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成果等。

5.社会实践。主要考察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动手操作、体验经历等情况。重点记录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研学旅行的次数、持续时间,形成的作品、调查报告等,以及运用信息手段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实际操作中,学校要根据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考虑城乡差异和教育教学实际以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在上述五大指标框架内增设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评价内容。

(三)程序方法

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在省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学生空间”中完成,记录、录入典型材料和客观数据,经整理、审核、评定等级、公示后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1.写实记录。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班主任或教师指导学生整理当前学期体现个人成长的实证材料,在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个人空间“成长记录”中添加。写实记录注意归类,同一实证材料原则上只能在一个指标内使用,要有明确的时间地点和事项,并辅以相关的事实材料、相关证明等佐证材料(如调查报告、研究报告、作品照片、证书、录音录像、作品成果等)。学生、学校必须对所提供的相关事实材料、证明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2.整理遴选。每学期末,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整理“成长记录系统”记录,遴选最具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以及其他能体现个人特长的实证材料,在班级进行展示并进行自我陈述。

3.录入数据。学校班主任通过“档案管理”系统进行录入或批量导入学生平时、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学校管理员录入或批量导入校内统一组织的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国防项目、团队活动经历和荣誉称号,学校特色艺体和实践探究活动经历以及学生违纪违规行为等内容。

录入数据应按照“档案管理”系统设定的时间,在学期末完成。能由学校或教育局组织或掌握的能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均采用客观数据录入的方式进行,减轻学生负担。

4.审核公示。“成长记录系统”中学生遴选后的实证材料经学校、班主任及相关教师审核后进入“档案管理系统”。学校需要事先审核导入“档案管理系统”的客观信息与数据,并对学生、学校录入的内容进行抽检。每学期末,学校对录入“档案管理系统”中的所有内容(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除外)必须在班级显著位置进行不少于7个工作日的公示。

5.评定等级。毕业前一个月,学校采取过程记录、测评结合、民主评议等方式,对学生近三年在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维度进行评价。每个维度分别采取A、B、C、D四个等级呈现。

各学校除思想品德维度外,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四个维度评价为A等级的学生不超过参与评定学生人数的30%,A、B两个等级的学生不超过80%。对学生某一维度评价为D等时应非常慎重,有维度被评为D等的学生,其材料必须提交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进行审核。

由外县转学进入本县初中学校就读的学生,其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由转入学校按本校制订的实施办法予以确定等第,并报教育局认定后导入信息管理系统。

往届生及户口在我县、在外地就读回原籍参加中考的应届考生,必须参加我县的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考生于中考报名时向报名点递交初中期间的在校表现、活动记录、学习作品、特长表现、奖惩情况等五个维度方面的实证材料,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由报名点安排学校组织实施。

综合素质评定结果为A、B等级的学生名单须在学校公示栏或校园网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

6.形成档案。整理遴选和各级录入的实证材料经班主任、学校、教育局审核,公示无异议后由“档案系统”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评价档案以《省普通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纪实报告》的方式呈现。纪实报告由“档案管理系统”分学期、分学年和整个初中阶段自动生成。初中毕业前,学生撰写自我陈述,教师为其撰写简要、客观、准确反映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的评语。纪实报告经学生本人确认,班主任及相关教师、校长审核、签字以及初中学校盖章后存档,供高中学校招生录取使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电子档案,学生、教师、学校、教育局可依照各自权限查看相关内容。

7.结果报送。县教育局将审核确认后的《市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汇总表》《市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统计表》报送至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

(四)材料使用

1.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并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管理,促进教师开展学生成长过程指导和生涯辅导,帮助学生确定个人发展目标,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促进学校育人模式优化。县教育局、学校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和评价数据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诊断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引导初中学校开展各种素质教育活动,促进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3.作为高中学校录取依据。稳步推进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高中招生录取中的使用,积极探索高中招生录取方式的多元化,推动高中学校特色发展。自2018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开始,“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维度评价结果,分别按照A等赋4分,B等赋3分,C等赋2分,D等赋1分的方式转换为等级值,并将等级总值计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总成绩,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重要依据。

三、工作保障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实行市、县、学校三级管理机制,共同负责、协调、落实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县教育局成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检查、监督评价程序;接受社会各方面的质询、监督与仲裁等;负责区域内工作的统筹协调,制定本区域内落实《实施办法》的工作规程。各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委员会下设评价小组和监察(含仲裁)小组,负责制定具体评价工作的实施办法和规章制度。综合素质评价由学校具体实施,校长是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二)提高认识,广泛宣传。

各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政策解读、宣传和培训工作,确保全员具体了解《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认识到综合素质评价在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促进学校转变育人模式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把握进度,常态推进。

各学校要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相应的工作内容,确保评价结果能有效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发展、促进学校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以及实现评价结果在高中招生考试中的重要依据作用。各学校应将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之中,实时、全面了解学生发展,反思教育教学行为,优化德育过程,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应坚持常态化,避免集中突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