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管理体制范例6篇

学校的管理体制

学校的管理体制范文1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

高校管理体制

“多校区”大学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254-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格局的大调整,一批由多所原有高校组合归并而成的“多校区”大学也随之建立。如何尽快理顺这些大学校内的管理体制,无疑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1、何为“多校区”大学

“多校区”大学是相对于“单一校区”大学的概念而言的。“单一校区”的大学,是指整个大学在地理上是完全或基本相连的,全校实际上只有一个校区。换句话说,在这类大学内根本就没有“校区”的概念。“多校区”大学,顾名思义是指大学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校区,有的甚至达七、八个校区。这类大学办学的难处是显而易见的,不但办学成本高,而且更重要的是不易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故此,努力成为“单一校区”的大学,成为许多“多校区”大学学校建设的重点工作。

2、“多校区”大学的基本特点

一是地理空间分散,校区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相隔一定距离,更有甚者是城市有多大、学校就有多大。三是校园文化多样,管理复杂、难度大,多种校园文化在一定时期内并存,校园文化上存在较大差别。三是学科专业多,人员多而繁杂,无论是教职工人数,还是学生的数量,都比单一校区大幅增加,办学规模增大,管理机构众多。

3、“单一校区”大学的内部管理体制

具有“单一校区”特征的大学,与“多校区”高校相比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管理成本低,即使学校有了大发展,也只是规模扩大了几倍的原来单个(校园)的大学罢了。因此,其从前所形成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对之仍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这些大学从管理权限来看,仍采取集权管理的模式,实行校(实体)、院(相对实体)、系(虚体)三级管理,管理方式为“条块结合,以条为主”,形成学校为决策中心,学院为管理中心,系、所为质量中心的管理局面。机构的设置上,校直机关数以不宜太多,配备阵容强大的管理人员;学院的设置与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相对应,可考虑在校院间设立具有咨询功能的虚体学部,学院以下设立若干系、所、中心,院级机关可视学院的规模设置一个综合办公室或多个专门办公室,配备一定的管理人员,系一级不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在管理的制度上,学校拥有重大的决策权和一定的审定权,并以立章建制的形式予以确定和体现;学院拥有微观决策权和一定的自,建立符合学校一系列政策的管理制度。

“单一校区”高校在确立自身的管理体制时,要力促管理重心下移,形成院(系)为中心、真正意义上的学院制管理模式。从具体的实践来看,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校、院的管理权限不易确定;校机关设置过多,管理人员分工过细;新旧管理制度交错,管理信息不畅;管理效率低下,服务意识淡薄。因此,在借鉴从前的管理经验时,决不能忘记“单一校区”高校的规模,要在“大”字上多做文章。

4、“多校区”大学的内部管理体制

“多校区”大学的形成,除了以前合校的因素之外,还是单个大学自身规模扩张的结果。但严格来讲,上述两种作用促成的“多校区”大学,在内部管理模式的取舍上也是不尽相同的,对单个大学衍生而成的校区进行管理,校区数量不多,观念一脉相承,管理人员多有升迁,具体操作起来容易多了。所以,比较而论,“多校区”大学的校内管理具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存在向“单一校区”演变的较大可能性。

根据“多校区”大学的特点,其内部管理体制采取集权与分权管理兼而有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模式比较适宜。建立校(实体)、校区(相对实体)、院(相对实体)、系(虚体)四级管理体系,校直机关的设置要适中,人员要精干;校区应由“学科性”向“功能型”发展,校区设置与校直机关对等的机构,数量以少而精为妥;学院一般只设置一个综合办公室,系一级不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在管理的权限上,重大决策权和审定权由学校掌握,校直机关的管理以宏观协调为主;校区的权限远大于“单一校区”大学的学部及学院的权限,有更大的自,院、系的管理权限较弱干“单一校区?大学的院、系,与校区的联系多于与学校职能部门的沟通。

5、“多校区”大学的内部管理创新

由于“多校区”大学的大量出现是我国高校存在的客观现实,因而管理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多“多校区”大学有的是采取新建(一个)校园的办法,从原来的各个校区整体搬迁到一起。上海大学、江汉大学等高校就是其中的先行者。也有些高校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多校区”办学模式,但校区的数量都力求尽量减少,以不超过三个为宜。

学校的管理体制范文2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涵盖内容比较广泛的工作,包括招生、报道、学习、活动等各项活动,而利用一定的组织和特定的方式来对这些内容进行综合的管理,尽可能的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就是我们所说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而且能够让整个学校的各项工作变得井井有条,而这也是促进当今时代学生实现更好成长的关键性措施。由此可见,对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不断的提高其适应性,确保其实现价值最大化是十分重要的。

二、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特点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和总结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高校的学生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呈现出网状的结构。也就是说,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存在多个部门,多个领导管理同一项社会事务现象,这样一来就容易出现矛盾,而且还容易让整个管理工作实现被分割的现象,进而容易导致沟通不畅等问题的发生,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第二,运行方式党政合一。也就是说,学生管理工作既被政工人员负责,也被党务部门所管理,这样一来,就容易过度的限制学生的活动,给学生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

第三,弱化行政导向。也就是说,在实际管理中相关的领导部门和教育部门给予学生更多的是约束和控制,却没有给出积极正面的影响,没有辅助和促进作用,反而抑制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应有价值的发挥。

三、改革?c创新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建议

改革与创新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不仅是时代要求,也是学生成长发展进步的需要,而如何将其落到实处,提高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有效性,我总结了几点建议,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突破传统,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

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在现阶段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显示出了滞后性和不适应性,所以,突破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是确保学生管理工作实现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高校管理人员可以借鉴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发挥高校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长处,冲破传统的网状结构的牢笼,建立适合学生特点和需要的矩形管理模式;第二,要根据高校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构建属于高校自己的学生管理模式;第三,在模式落实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经历一个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也可以说,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有效性,让其能够充分的在高校学生管理发光发热。

2.在实际管理中实现党政管理的适当分离

现阶段,很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都是党政不分离的,主要是以《高等教育法》之类的法规为根本的依据,实行党委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整个管理工作也是遵循“一个地位,三个作用”的基本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很容易出现一言堂等现象,或者是多个领导矛盾重重,最终使得恨得问题不了了之。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反而容易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在实际管理中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实现党政管理的有效分离。也就是说,在遵循相关的制度规范和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可以由副校长分管学生工作,或者是说让副校长兼任学生工作委员会主任这一职位,这样一来,就很容易解决上述问题,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3.强化行政导向

行政导向的导向是需要从多方面着手的,而行政导向的强化能够给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有助于整个学生管理工作管理效率和效果的提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高校的领导部门和国家相关的教育部门要适当的减少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干预,打破传统的形式主义,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少评估检查,多提供有效的政策服务和建设性的指导;第二,高校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及时的进行内部改革,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坚决做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在部门内容可以根据学生那个管理工作设立相关的行政科室,例如,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学生发挥指导中心、学生住宿服务中心等各个部门。确保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实现弱化行政导向,强化服务力度,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运行模式。

学校的管理体制范文3

一、英美大学校长的基本情况

美国大学的类型具有多样性,不同类型大学校长的名称各异。私立大学和多数公立大学校长称为Prcsident,一些州立大学的校长称为chancellor;在包括有多个校园的大学中,每个校园的最高管理者称为president,整个大学的校长称为chancellor。在美国,不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学校最高管理机构是董事会(board of trustees),董事会聘用校长和管理人员,并负责检查监督他们的工作。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校长由若干名副校长(vice president)协助管理学校的不同方面,例如,教学、科研、学生、发展等,我国基本上也是这种体制。

英国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目前高等学校主要由大学和多科技术学院两部分组成,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学校中,校长分别用不同的英文词汇表示。在英格兰,大学校长一般称为vice-chancellor,多科技术学院院长称为rector;在苏格兰,大学校长一般称为principal。与美国大学董事会相对应的英国大学机构是理事会(council),但是权力和作用远没有美国董事会的大。在校长下有一名副校长(pro-vice-chancellor),一名秘书长(secretary),一名注册主任(registrar),一名财务主任(bursar),协助校长的日常工作,但是他们不对校长负责,而对理事会负责。

二、英美大学校长的选拔过程和选拔条件

1、美国大学校长的选拔过程和选拔条件

美国大学校长的选拔与企业经理的选拔不同。大企业的经理往往从企业内部产生,经理候选人要在公司的各个部门工作,以获得全面管理企业的经验。大学的情况恰好相反,大约80%的大学校长是从其他大学和学术机构调来的。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大学校长从内部人员中产生,容易产生嫉妒。董事会一般倾向于从外部选拔校长。从大学外部选拔校长,并不意味着任何两所学校之间都可以进行人员交流,交流一般是在性质和规模相近的学校间进行的,或者是高水平的高级管理人员向低水平大学流动。例如,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之间,两年制大学和四年制大学之间,很少有这种人员交流。过去,大学校长一般是白人男性,到九十年代初期,女性和有色人种担任大学校长的比例有所提高。3300名大学校长中,女性占10%左右,黑人占5%,西班牙人占2%。

大学校长的选拔工作需要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董事会制定选拔的程序,专门性的选拔委员会负责最初的筛选工作。选拔委员会有时由董事会成员组成,但更多的情况是吸收教师、学生、职员、社区代表参加,选举最后由董事会做出裁定。在美国,当某所大学校长位置空缺时,常常在全国范围内做广告,另外,还聘请职业选拔顾问参与选拔工作。大学校长很少直接从教师中选拔产生,而多数从学术管理人员中产生,例如,学院院长或副校长。美国大学校长的任期由董事会的合同决定。大学类型不同,校长的任期也不同,私立大学校长任职比较稳定,公立大学校长更换较频繁。一般来讲,校长任期平均时间为不足七年;1986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公立大学校长的平均任期不足五年。

大学校长的资格因学校的类型、规模、地理位置和具体情况不同而不同,教师们期望校长具有学术背景,获得过博士学位。实际上,校长也多是学者出身,只有少数人是从军队、公共管理部门或商业界转过来的。从私人捐赠和公共拨款渠道集资是大学校长的主要职能之一,所以大学校长必须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从事公共关系的技能;其次,大学校长还应该有较强的政治活动能力,与州和其他机构搞好关系;最后,在个性方面对大学校长也有一定的要求,例如,理性、礼貌、说服力、耐心、善于应付摸棱两可的情形、能够听取和理解争论对方的意见等。

2、英国大学校长的选拔过程和选拔条件

英国高等教育有很长的历史,牛津、剑桥和苏格兰的五所大学是英国最古老的大学,被称为“古典大学”;其次是德若姆和伦敦大学;本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一批“城市大学”诞生了;到六十年代,政府根据“罗宾斯报告”的建议,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出现了一批“新型大学”,不同类型大学在校长的选拔、职权和任期等方面是不完全相同的。英国大学校长(Vice-Chancellor)的名称产生于牛津大学,最初牛津大学的校长从各学院院长中选举产生,任期一、二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校长才可以不必非得从各学院院长中选举产生,任期由两年改为四年。十九世纪,伦敦大学的校长选举产生,任期一年,但是经常连任;到了二十世纪初,对大学的章程进行了改革,连任只能进行一年;到七十年代中,大学校长任期届满后,可以连任四年。在一些“城市大学”(civic university)中,开始时校长从学校内部选举产生,后来校长的职位允许学校以外的人员提出申请,但学者仍占多数(四分之三以上)。与美国大学校长相比,英国大学校长更象学者,而不象行政官员。大学校长的选拔通常由理事会(council)和评议会(senate)组成的联合委员会向社会做广告,可以由个人申请,也可以由第三方推荐候选人,这样得到一个很长的候选人名单,联合委员会与其中一些条件好的候选人进行面谈,从中筛选少数两三个人作为最后确定的对象,然后进行进一步的考察,由校内和校外人士反复斟酌,最后确定唯一人选由理事会任命,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大学校长选拔过程中,政府始终不介入,在这点上英美做法相同,与欧洲的情况非常不同。英国大学校长的平均年龄为五十多岁,虽然有五年和十年的任期合同,但是实际任期一般到六十五岁退休。对牛津、剑桥、伦敦和威尔士大学的校长来说,实行校长的短任期制。

根据1981年的调查,大学校长中,从事科技和医学事业的占67%,从事社会科学的占13%,从事艺术的占20%。到1990年,大学校长中从事科技和医学事业的占78%,从事社会科学和法律的占8%,从事艺术事业的占14%。由此可见,大学校长中从事科技和医学的占大多数,对此有人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有实验员、研究助手和研究生帮助从事项目研究,所以这些人有精力从事学校的管理工作;二是因为他们容易搞到大量的科研经费,有管理大量经费的经验,能为学校赢得知名度。46%的大学校长开始工作时并不在大学,而在研究机构和工业界。在任某所大学校长之前,平均在3.3个单位工作过。担任大学校长后,很少有人再转行,只有个别人从小学校转到大学校中去。

三、英美大学校长的职权

1、美国大学校长的职权

美国大学校长是大学中首席行政和学术领袖,是该大学的象征。对大学校长的具体职权很少有详细的说明,所以大学校长可以根据本人的意愿和学校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工作职责,有很大的灵活性。多数大学在确定自己工作职责时所遵循的一条原则是:不做其他人可以胜任或做得更好的事情。

Kerr和Gade认为大学校长的一般职责包括以下几点:①确定目标;②确定发展重点;③建立或修改组织机构;④建立有效的助手班子;⑤筹集、分配和重新分配经费;⑥处理非常规事件;⑦处理与董事会、教师、学生、职工、校友及其他外部组织的关系。除⑤外,其他职责可以由校长和其他人共同承担,但不能完全交给下面人做。

除去上述一般职责外,大学校长还应该负责:①信息交流;②建立奖惩制度;③造成有利于学校工作的士气;④保证学校是一个完整的整体;⑤处理学校中的各种矛盾;⑥保证学校的自主权和教师的学术自由;⑦保证有满意的短期效果;⑧保证有满意的长期效果。

转贴于 简言之,大学校长应该做到: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顺序;②对于每一个问题以及所有问题,找出可行的解决办法;③以合适的顺序,组织解决每一个和所有问题的力量;④争取可能的人力和财力;⑤采取管理措施,解决问题。

在履行管理职能的同时,有些大学校长仍然坚持教学和研究工作,但对多数校长来说,在位期间,很难有时间从事学术活动,他们的大量时间花在讲演、公共集会、午餐晚宴、开学毕业典礼、接待来访等社交方面。Kerr和Gade1986年的调查表明,在全美国的校长中,大约只有20%的校长还在参与各种学术活动,不足2%的大学校长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英国大学校长的职权

在英国大学中普遍存在着四种管理文件:特许状(charter)、章程(statute)、条例(ordinance)和规定(regulation),这四种管理文件是大学管理的依据,它们说明了各种机构和人员的职权。前两种文件主要说明委员会(court)、理事会和评议会的职责和权力,后两种文件主要说明政策和资源委员会、学部(faculty)、学院、系委员会、学术计划组织、聘任和晋升委员会等机构的职责和权力。

在上世纪,根据大学“特许状”(charter),大学校长只是“学术领袖”,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大学校长才被冠以“首席学术和行政官员”,负责主持评议会的工作会议。在特许状中很少详细说明大学校长的具体职权,但是授权他可以检查学校的任何事务,在这点上与美国大学校长一致。

根据英国大学的“章程”(statute),校长对理事会负责,旨在“保证和提高办学效益,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校长可以不加说明地拒绝接受任何学生,暂停和终止某些学生的学业,并将这一举动报告下一次的评议会和理事会会议。校长可以辞职,但必须提前12个月向理事会提出辞呈。

大学校长的权力由他在大学中的特殊地位和实际能力所决定,他是评议会、政策和资源委员会等学校主要机构的主席,是评议会和理事会的主要联系人,所以他比任何人更了解学校的情况,更有机会对制订政策施加影响,对教师的晋升有很大的影响力。此外,他还和诸如大学资金委员会UFC、大学校长委员会CVCP等机构发生联系。

大学校长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胜任校长工作,在英国大学背景下,校长必备的能力包括:对各种会议过程有高度的洞察力,引导讨论沿着合适方向进行,使得所有与会人员感到他的意见受到了重视,简明地进行会议总结,达成共识。校长还必须乐于花很多时间进行日程安排,研究各种文件,对于有争议的问题与同事在恰当的关系下进行讨论,保证学校颁布的各种文件非常准确无误,不模棱两可。

英国高等教育目前正处于改革阶段,政府试图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这相应地对大学的各级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1985年Jarratt报告中指出,无论大学校长的其他任何职责,都不会磨灭大学校长学术领袖的作用,但是为了使大学生存和抓住任何未来的机遇,大学校长必须同时作为一个最高管理者,并具备管理所需要的权力。因此可以说,今后英国大学校长将象美国大学校长一样,在大学中发挥其更大的管理作用。

四、英美大学校长比较对我们的启示

综上所述,英美大学校长既具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有:对于大学校长的职责都没有做明确的规定,但是大学校长是大学的首席学术和管理领袖,可以考查学校管理工作的任何方面。不同之处有:与美国大学校长相比,英国大学校长更象学者,而不是管理官员。美国大学校长的平均任期为五到七年,而多数英国大学校长可以干到退休。美国大学校长的选拔主要由董事会决定,所以外部人员在大学校长的任命中起主要作用,英国大学校长由理事会和评议会组成的联合委员会提名,在理事会外部人员占较大比例,而评议会主要由学术人员组成,可见学术人员起较大的作用。从权力角度来看,美国大学校长的权力比英国和欧洲大学校长的权力大,因为后者的权力被教授、初级职员、政府部门、咨询机构、学生组织和工会分割了。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英国大学最初是由一些学者创办的,所以长期以来,学者在大学管理中起很大的作用,被有些研究高等教育的人称为“行会”(guild)管理模式,虽然六十年代以后,政府越来越多地介入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大学和政府在保证大学自主权方面,认识是一致的。美国高等教育有两个特点:一是董事会作用很大,所以外部人员在大学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二是与英国和欧洲国家相比,联邦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发挥比较小的作用,而州政府发挥比较大的作用。无疑英美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一些作法值得我们借鉴。笔者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我们有所启发。

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将在国家事务管理中,扮演与过去不同的角色,直接的行政干预会减少,各种经济成分和利益团体的作用将会增加。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由于政府直接干预的减少,一方面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另一方面,大学将更加面向社会,与社会中各种利益团体发生联系,高等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它不仅要对政府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在大学校长的选拔问题上,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变化,一些高等学校开始筹建董事会,大学校长将会由过去对政府负责转变为对由政府官员、工商界人士、地方代表、学者、学生家长组成的董事会负责,董事会将在大学校长选拔中起重要作用。

2、真正从社会中选拔有才能的人士担任大学校长,对于作为办学实体的大学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英美以广告的形式向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公开招聘的办法值得我们借鉴,这样扩大了大学校长选拔的范围,有利于管理人员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不同单位之间的流动。

3、英美大学对于校长的职责都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大学校长作为学校的首席学术和行政领导人,有权对于大学内部的一切事情过问,“不做别人能做到和能做好的事情”是大学校长处理事情的一条原则。我国大学管理目前存在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校长往往被日常琐碎的事情缠身,无法超脱出来,这是今后高校内部管理改革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4、大学校长不仅是一位学术带头人,而且应该具有一定的管理才能,这是由大学的特殊性质决定的。1994年4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中英大学校长研讨会,一位英方校长说,他不仅是一个大学校长,而且是一个数学家,在管理大学的同时,继续从事数学研究,这样做不但不影响他的管理工作,而且可以帮助他考虑问题,做好管理工作。在我国,有些大学校长将这两项工作对立起来,既影响学术工作,又影响管理工作;还有些校长在做管理工作的同时,存在着专业后顾之忧,影响了作用的正常发挥。 参考文献

1、M.L.Gade 1992 Leadership:University and College Presidents.

2、W.Taylor 1992 Leadership:University Vice-Chancellors.

3、Graeme C.Moodie Rowland Eustace 1974 Power and Authority in British Universities.

学校的管理体制范文4

新制度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思潮中发展最迅速的流派之一,它挑战新古典经济学,批判地继承旧制度经济学传统,强调制度至关重要。新制度经济学这种社会思潮对高等职业院校管理体制创新具有一定的启迪。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内涵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管理体制是一种低效率的体制,这种低效率的体制,产生了大量的低效率的结果,以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此,以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管理效率为切入点的制度创新,必须要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导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管理效率低下、自身创新不足的制度障碍以及在这种制度背景下运作的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管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然后提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方案,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创新的实效性。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中的外部管理体制障碍

1.权力高度集中。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集高职院校举办权、办学权、管理权于一身,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对学校进行管理,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得受各种行政规章和政策的束缚,留给高职院校自身进行管理的空间太小,回旋余地不大。尤其是特有的选拔管理者的机制,使高职院校管理职能的发挥不是完全依赖于管理者的能力发挥,而在于管理者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忠诚度,因而在这种制度安排中对求稳心态目标的追求成为了管理者的首选目标,导致了高职院校的管理者缺乏个性和创造性。

2.受传统中专学校管理体制影响明显。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重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地有相当数量的中专学校晋升或并入高职院校。而新升格的高职院校或多或少的受中专办学模式的影响,“与市场不接茬”先天性不足,加之缺少对办好高职教育的规律性认识, 许多学校仍满足于晋升高职的阶段性成绩, 对如何办好高等职业教育既缺乏经验又没有创造性, 这样的管理现状对高职院校的发展非常不利。

3.高职教育资源管理的权、责、利不明确。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产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财产的归属关系是清楚的,即财产归谁所有或谁拥有财产所有权是明确的;二是在财产所有权明确的前提下,产权实现过程中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的权、责、利是清楚的。然而,在我国高职教育资源管理体制中,权、责、利关系相当的模糊。国家作为高职教育资源的终极所有者和投资主体没有很充分地行使所有者的权利,承担所有者的义务。即按投入的资源享有资源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权利。众多的管理部门有权对资源进行管理,但由于管理的标准不同,方法不统一,管理的责权划分不明确,管理的责权利没有统一,实际上都没有很好地履行其职责。

二、我国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不能满足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与实习的需要,相当一部分升格高职院校的教师多为专科、本科学历,研究生以上学历极其少见。而且这部分教师还存在着严重的知识结构老化,缺乏技术技能,没有工厂或企业工作的经历,所谓既有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良好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十分缺乏。尤其是一些民办或成人中专升格的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则形成了“老少组合”,老的是从高校退休教师招聘而来,长于理论与科研,缺少必要的技能教学能力。年轻的是近年来校的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新,缺少教学经验和技能。这种现象困扰着教师,也困扰着学校。

2.办学层次的单一性。高职教育定位于大专,层次单一。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的普通教育系统,包括高中、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教育。而职业教育系统中只有职业高中、职业技校或中专、高职 (大专),高职毕业后很难再有深造的机会,所以,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获得较高层次的教育,宁愿让孩子补习一年又一年,也要往普通高中里挤。尤其是中职教育规模的萎缩,更使通往高职教育的学生不断减少。这种现象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和办学的规摸效益。

3.专业设置的片面性。市场需求是学校办学的导向,但片面追逐市场则是错误的。部分高职院校不论条件如何,只要是市场需求较多、考生愿意报考的专业都开设。致使一些学校招生后,因不具备基本的教学、实践条件引起学生和家长的强烈不满,严重伤害了学生的求学愿望,降低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可信度,使社会本来对高职院校存在偏见得以强化,影响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支持力。

4.培养目标的不明确性。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从名称看与普通高校雷同,或者说直接套用了普通高校的专业名称。这一现象的存在反映了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偏差,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校,是为培养某一特定职业领域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很强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其专业名称应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如美国有食品和服务经营、儿童培养、法律助理等;香港特区有制衣、商业电脑、轮机及构造、酒店经营与管理;深圳职院的珠宝首饰加工专业、永州职院的汽车维修技术等。

三、我国高职院校管理体制的创新

1.按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创新高职院校的宏观管理体制。高职院校的宏观管理系统主要是政府综合管理部门和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包括抓改革导向、法制管理和指导评估,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具体负责。

(1)除加强中央统一领导的分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外,在政府管理方面,管理权力要向省以下的地方性政府下移,沿着建立市地统筹的方向发展,加大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责。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明确管理过程中的权、责、利关系,改革现有选拔管理者的机制,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管理者的个性化管理和创造性管理能力。

(2)建议尽快制订、出台适合本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法规,立法是政府管理职业教育的有效手段,是政府角色的最鲜明体现。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地方性法规,是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国家宏观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

(3)建议制订、出台一部《高等职业教育法》,对高职教育的性质、任务、管理职责、举办主体以及高职教育体系内外各层次和各类型职业教育的层次定位、社会定位、功能定位等方面,用法律的行式规定下来。提高国民对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职业教育的就业功能、职业教育社会地位重要性的认识,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社会氛围。

(4)建议设立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委员会,并且落实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严格推行劳动准入政策,使应该实施准入政策的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尽快建立劳动准入制度,可以制约就业者必须接受职业教育,进而抑制普高热,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同时,还要改革劳动工资制度,明确不同学历劳动者工资的低限标准,以此增强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意识。

(5)建立适应高职教育结构体系的督导运行机制。教育部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主要通过对高职教育的督导评估,促使各方面更加严肃地对待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法规政策,并认真的贯彻落实,保证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尤其是通过督导评估来引导和规范,督促有关各方各司其职,督促市地政府和行业办学责任的落实、各项教育经费政策的落实、有关办学标准的落实和劳动准入制度的落实。

2.按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创新高职院校的微观管理体制。高职院校的微观管理系统,主要是高职院校自身管理机构,是高职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环节中的执行系统。近几年从中职到高职的升格举措,即学历层次的提高拓宽了高职教育发展空间。但是, 目前高职院校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如办学方向不明确, 办学定位不清晰, 办学特色不突出,教学改革不深入, 市场经济意识不浓, 危机意识不强, 改革精神不足等,所有这些都直接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进程,必须创新高职院校的微观管理体制,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1)坚持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型模式,走社会化办学的新路子。“双元制”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独创的一条发展之路,以学校和企业为课堂,进行理论与实践互为交叉渗透的教学,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平分秋色,产学合作型是实践教学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学校与市场(企业、公司)紧密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结合,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按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来设计教学计划和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及其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同时,院校可以吸引企业把实习、实验和研发中心建在学校,使资源充分利用,双方共享。使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我国深圳、上海、青岛、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之所以火爆并涌现出全国示范性的职业技术学院,其根本的原因正是在于高等职业教育融入了市场。经过资源整合使高等职业教育和地方经济紧密相连,走上了互补、互利、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轨道。笔者所在的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全国示范性的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与“三一集团”、汽车专业与“”的 “订单式”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调研确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成立由学校与企业的教授、各种技术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主要职责:提出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能力要求;对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进行评议、评估,构建能充分体现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对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建议,并进行指导;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等。这种“订单式”培养对人才市场的需求能做出迅速响应,有利于学校教学做到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是高职院校走社会化办学的一条新路子。

(2)把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很强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高职教育办学目标。按照现代人才学的分类,高校培养的人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以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为目的,这类人才主要由普通高校培养。另一类是应用型人才,其作用是将工程设计应用于实践,转化为工程、产品等物质形态,这个工作主要由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共同完成。高职院校应把培养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要的人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社会培养大批技师、工艺师、技术员、工段长、农艺师、护士长、会计、导游、部门主管等,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以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3)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又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即教师型和技师(工程师)型,既要有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和能力,又要有技师(工程师)的实践技能,使专业理论课教师技能化、实习指导教师理论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只靠理论型教师培养不出高素质的高职学生。因此,高职院校应着力建设一支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争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70%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敢于实践多种培养途径和办法,如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送教师到社会企事业单位进行实际锻炼、选送教师到部级师训基地学习,对他们进行以实践技能教学为内容的专业培训。同时,要改变封闭式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子,专职教师采取社会公开招聘,兼职教师大量从企业聘任,通过增加兼职教师,打破教师知识技能陈旧,业务背景单一,能进不能出的僵局,增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弹性。

(4)学校应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专业的设置,以自己最好的条件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去赢得市场的信任。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应考虑两方面的条件:市场的需求和学院自己的办学条件,二者不可偏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办学的基本导向,犹如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符合市场需求一样,学校也必须按市场对不同专业和能力的从业人员的需求去培养学生。但是,有时市场的需求未必是我们能够满足的,即我们可能不具备培养市场所需人才的条件,因此,学校应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专业的设置,以自己最好的条件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去赢得市场的信任。

学校的管理体制范文5

关键词: 二级教学管理体制 教学秘书 工作方法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教育阶段步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如果延续扩招前那种统一管理、覆盖面过大的模式,会面临许多困难。实施二级管理是我国高校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解决大规模扩招、多校合并办学等带来的问题的新举措。在这样的情况下,二级学院教务管理机构将承担比过去更多的任务和职责,同时,对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有更高要求。

二级教学管理指校级教学管理机构侧重于对教学各个环节的宏观指导,协调教学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对整个教学运行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统一监控。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在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模式下有效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各个院系作为学校的下属教学、科研和管理单位,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全面负责本院系的教学、科研等工作。

一、二级教学管理体制下教学秘书的工作

高校教学秘书是行政上受所在学院领导,业务上受教务处指导的教学管理人员,是学院教学副院长的得力助手,是教学管理信息上传下达的桥梁,是联系学校、教务处及各学院的纽带,是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枢纽。在高校现行的二级教学管理体制下,二级学院教学秘书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决定了他们的工作涉及面广、事物繁杂。

1.工作强度大,内容繁琐。教学秘书是高校日常教学管理的基层执行者,要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既要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务处及院系领导布置的各项教学任务,又要站在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主动为他们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教学秘书几乎要参与教学管理的每个环节,而其中每一项工作又对应着许多复杂的、具体的事务性操作,再加上如今各种评估工作的进行及各类项目的申报,教学秘书的工作量日益增多,工作压力大。

2.人员来源复杂,知识结构不完整。我国教育管理部门长期以来忽视教学管理队伍的重要性,致使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刚毕业的硕士生,有中途从专业技术岗位转行的教师,也有教学管理专业的人员。教学管理专业的人员虽具备管理知识但是缺少专业知识,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他们具备了相应学科的专业知识,但又缺乏相关的管理学或教育学知识。体现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就是知识结构的缺陷,难免出现“外行管理内行”或违背基本教学管理规律的现象,甚至可能影响教学的正常运行。

3.教学秘书数量少,队伍不够稳定。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数量、专业教师及学生规模不断增长,但是二级学院教学秘书数量并没有随之增多。由于教学秘书工作强度大,内容杂乱,职业发展空间有限,所以他们工作热情度不高,只是被动地完成各项任务,缺乏思考与创新。同时,由于每天忙于繁杂的事务,没有时间和机会学习和深造,在干部聘任、职称评审、考核等方面没有优势,晋升机会少,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很多人都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

4.工作价值不被认同,轻视教学秘书工作。教学秘书的工作内容绝大部分都是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具体事务,如监考安排、课程安排等。教学秘书的工作虽然是一项繁重、劳累的工作,但短期内看不到具体的、直接的成果,也难以对工作业绩进行考核。时至今日,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定位和重要性都没有得到认可。人们对教学秘书的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认为教学秘书从事的都是一些简单的、机械性的、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绝大部分高校对教学秘书只使用不培养,没有给教学秘书提供进修、培训、交流的机会。更缺乏必要的成就激励机制,教学秘书的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5.缺少继续学习的机会,专业技能得不到提升。现行高等教育法规对广大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缺乏明确的规定。各高校在制定校内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时,对一线教师进修培训规定得很明确,而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规定却很模糊,更没有保障和激励机制,可操作性不强。学校在待遇和政策方面向教师和科研人员偏重,在继续教育和培养等方面忽视教学管理人员,导致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教师换岗转岗现象非常严重。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等相对较少。即使开展了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项目设计也比较单一,无针对性,时间短,培训效果不理想,不利于专业技能的提高。

二、二级管理体制下教学秘书业务能力应如何提高

1.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明确教学秘书的工作职责和内容。学校及各二级学院首先应重视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教学秘书能发挥的作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教学队伍中赋予其明确的工作定位,对教学秘书队伍的现状要有一个科学的量化测评方法,对教学秘书的聘用要确定用人标准和考核办法,并制订教学秘书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切实重视教学秘书的工作地位。

2.组织探讨,扩大交流。在新旧教学秘书进行工作交接时,由于工作繁杂,很难手把手地发挥传帮带作用。教学秘书一般都是独自摸索、自学成才。学校、二级学院应该组织各个二级学院教学秘书一起就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增加教学秘书到其他院校参观交流的机会,学习其他兄弟学院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进一步增进了解,也有利于学院之间工作的开展。

3.给予重视,大力支持。教学秘书的工作看似琐碎简单,实则责任重大,任何一项都不能出差错,任何疏漏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教学秘书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传统观念中,教学秘书经常会被认为是打杂的角色。教学秘书的工作需要各级领导、教师、学生在思想上给予足够重视,在行动上积极配合。如果各岗位人员对教学秘书的工作既不重视又不支持,势必会影响到各项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4.加强学习,继续教育。一所大学的正常运转和管理工作密切相关,一流的管理又必须有一流的管理人员。高校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支持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从政策和经费上保证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正常开展。可以结合本校特点和教学管理人员的需求,分期分批地进行理论学习、业务培训,使得各层次的人员都有学习进修的机会,参加培训的机会,从而打开教学秘书的眼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使日常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三、关于如何做好二级学院教学秘书工作的思考

在教学管理体中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处处以集体利益为重,自觉维护本学院的声誉。要对自己严格要求,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总结经验,“立足本职,开拓创新”,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以适应新时期教学管理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段玉玲.重视高校教学秘书工作,加强教学管理[J].高教论坛,2004.4(2):151-153.

[2]邹白茹,谢建湘.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力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6(1):94-96.

学校的管理体制范文6

一、制定对美术欣赏课程教师的教学管理措施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对职业中学美术教学的欣赏教学模块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监督,逐步建立省、市、县(区)教育行政、教研人员和学校一线教师组成的美术欣赏教学专题管理组、指导组、评价组、监督组等,从而保证职业学校美术欣赏教学能够真正按照美术新课标的实质精神顺利开展;督查各学校为美术课程的开设,经费投入,改善、创造美术欣赏教学条件所提供的保障;要迅速完善美术欣赏教学专题教研网络,配备专职美术学科教研员,聘请美术欣赏教学专题研究专家,并允许学生可以针对欣赏教学需要发表观点,从而对职业中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实际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意见。

二、大力加强对美术欣赏课程教师的继续教育

美术欣赏课毕竟属于一门新兴的美术教学科目,不论在教学内容方面,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呈现出诸多不同于美术绘画课和美术设计课的特点。同时,美术教师在任职之前所接受的大学教育又存在不少弊端,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也规定:美术课程中要“建立促进美术教师成长的评价体系,教师应转变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的角色,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及时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以及需要改进之处”。因此,我们必须尽快转变对在职美术教师的教育方式,大力加强对职业学校美术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补充和完善美术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使其不断完善美术欣赏教学所需要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否则,新的美术课程也将始终停留在教室门外,无法进入教室,并得以真正实施。这就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整合现有各种类型的与美术欣赏课有关的教研院所、各地教研部门和教师进修学校等资源,让其加强协作,在美术欣赏教学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美术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尤其要在美术欣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大对美术欣赏课程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同时各个学校应充分保障每一位美术教师通过在职培训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时间,采取“先培训、先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措施。总之,各个学校要允许和鼓励美术教师以在职身份积极参与各种学历和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培训,并提供相应的便利。

三、切实有效地开展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研究工作

(1)筹办各种类型美术欣赏课程观摩活动。各个学校基本都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富有想象力的美术欣赏教学实验,但这些经验是否科学准确,又是否能予以普遍推广,却是个比较难的问题。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各科研院所中有造诣的美术欣赏课程研究专家、各地教研部门和教师进修学校中的教研员、各个学校从事美术欣赏教学的教师,参与定期开展的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和评优课,对美术欣赏教学的正确理念加以大力宣传、对美术欣赏教学的先进教学方法加以大力推广、对美术欣赏教学中好的教学资源加以共享,并对美术欣赏教学中的误区加以及时归纳并提出有效的矫正对策,而非像目前举办的各种教研活动,总是走走样子、过过场而已。同时,正如前文所述,筹办研讨会时,也最好能邀请部分学生代表参与,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反馈,认真听取并考虑他们的建议和要求。尤其是美术学科教研员,要加强研究意识,正确理解美术欣赏课的宗旨、目标和教学原则等基本理论,从而切实提高对中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指导能力。

(2)成立各种类型美术欣赏课程指导小组。笔者建议,可成立主要由美术欣赏课程研究专家、各地教研员和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从事美术欣赏教学的骨干教师参与的专门美术欣赏课程指导小组。围绕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定期召开阶段性的美术欣赏教学理论和实践工作教学反思研讨会,举办美术欣赏教学课程的优秀课件展示、优秀教学设计和案例以及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举行构建美术欣赏教学评价方式和机制的研讨,从而最终能对职业学校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调整教学策略、提出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