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学的专业认知范例6篇

对法学的专业认知

对法学的专业认知范文1

专业认同是指学生喜欢所学专业,认同专业学习是有趣的、有价值的,并乐意在今后从事和专业有关的职业。因此,积极的专业认同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内部动机的提高,也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产生积极影响,培养学生高水平的专业认同具有积极意义。

个体专业认同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学习和工作环境会影响法学博士专业认同(Mary,1997);对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的追踪研究表明,高能力、课外活动以及和成绩好的同学做朋友,这三个因素会对个体的专业认同形成有促进作用(Tracy,2006);教学评价以及导师整体水平均影响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王顶明,2007);学校教育质量和社会环境影响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魏永娟,2008),其中学校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教师力量、教学过程、教学硬件和实习等方面仍需要提高。从这些影响因素上看,学习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学习环境包含了教师、教材、教室和实验室等,其中,教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采用的不同教学模式是否会对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产生积极影响?基于这个问题视角,研究者以问卷法的形式,对中南民族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了初步探究。

一、研究对象

表1 被试基本信息表

以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中南民族大学2010级应用心理学专业、2011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和201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150名,其中男生51人,女生99人,具体信息见表1。

二、研究工具

(一)自编“专业认同问卷”

在参照他人问卷的基础上自编“本科生专业认同问卷”,

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计分,依据题目选项,以完全不符=1分,比较不符=2分,不确定=3分,比较符合=4分,完全符合=5分计分。自编问卷设计维度为:专业情感性、专业行为性、专业适切性和专业认知性四个维度,共有21个项目。问卷信度系数为0.757,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问卷解释的总方差的53.934%,具有较好的效度。

(二)教学模式调查

共包含四道题目:分别让学生回答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的情况,以及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情况,从而比较不同的教学模式是否对学生的专业认同产生影响。

(三)其他人口学变量

包括性别、年级、民族等项目。

三、研究结果

(一)案例教学法对专业认同的影响

表2 案例教学法对专业认同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对专业认同总分、认知性、适切性和情感性都有显著差异。多重比较分析发现,在专业认同总分、情感性因素和适切性因素上,选择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选项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比较不符合选项;在认知性维度上,选择比较符合选项显著高于比较不符合选项。因此,学生认为的案例教学法的符合程度对他们的专业认同有不同影响。

(二)启发式教学法对专业认同的影响

表3 启发式教学法对专业认同的影响

由表3可以看出,启发式教学法对专业认同总分、认知性、适切性和行为性都有显著差异。多重比较分析发现,在专业认同总分、情感性因素和、适切性因素、行为性因素和认知性因素上,选择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选项的学生均显著高于比较不符合选项;在专业认同总分上,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确定>比较不确定。因此,学生认为的启发式教学法的符合程度会对学生的专业认同产生不同影响,符合程度越高,专业认同水平越高。

(三)讲授教学法对专业认同的影响

表4 讲授教学法对专业认同的影响

由表4可以看出,讲授式教学法对专业认同总分、认知性、行为性和情感性因素有显著差异。多重比较分析发现,在专业认同总分和认知性因素上,选择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选项的学生均显著高于比较不符合和不确定选项;在行为性因素上,选择比较符合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比较不符合选项;在情感性因素上,选择比较不符合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不确定。因此可以发现,讲授法对学生的专业认同有影响。在认知性因子上,讲授法符合程度越高的学生专业认同越强,说明讲授法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的认知,进而影响学生的专业认同。

(四)师生互动对专业认同的影响

表5 师生互动对专业认同的影响

由表5可以看出,师生互动符合程度越高,其专业认同各个因子上的得分越高。选择完全符合的学生在专业认同各个因子上的得分最高,选择完全不符合的学生的专业认同各个因子得分很低。方差分析发现,师生互动为对专业认同总分、认知性和行为性因素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多重比较发现,在专业认同总分、认知性和行为性因素上,不确定、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选项均显著高于比较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选项;专业认同总分上,随着符合程度的下降,学生的专业认同得分也呈下降趋势。因此,师生互动的程度对学生的专业认同有着显著影响,这也印证了前面的结果。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频率更为广泛,从而提高了学生专业认同水平。讲授法中师生互动的频率相对较低,也使学生的专业认同得分出现下降。

四、研究结论

第一,教学模式对应用心理学学生的专业认同产生了显著影响。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的专业认同有积极影响。讲授法对学生的认知性因子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对专业认同的其他因子影响不大。

对法学的专业认知范文2

【关键词】高职;文秘专业;情境教学法;应用

1989年布朗等在《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中率先提出了“情境教学”的概念,强调“知识只有在他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由此演变而成的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并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发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情境教学法在其他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应用来看,可以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高职文秘专业应用情境教学法,应该掌握情境教学法的特点,理解情境教学法的价值意义,分清情境教学法的类别类型,明确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过程。

一、高职文秘专业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认为部分高职文秘专业课程较为刻板,而情境教学法的引入对实现高职文秘专业技能培养目标、活跃课堂教学都有着积极的价值意义,其在教学中体现出以下特点:

1.教学内容直观形象

按照心理学的研究,活泼、鲜明的形象能够引发人的想象,激发人的认知兴趣,提高人的认知效率。在高职文秘专业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不同,按照情境教学法的要求,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使其转变为可供学生看、听的情境内容,能够调动学生的感官感知,引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2.教学情境丰富多样

高职文秘专业的情境教学中,“情”指师生的情感、态度、兴趣等;“境”指可以感知的事物与形象。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对于情境的设计是丰富多样的,可以根据专业教学内容与专业技能要求,创造角色情境、影像情境、生活情境等不同类型的情境,从而将学生置于所创设的情境中,使其感受并自我学习。具体应用中,可以是单一情境的使用,也可以多种情境的综合,丰富多样的情境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秘专业内容的理解与认知,提升教学实效。

3.情境知识对称发展

高职文秘专业情境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应该是情境与知识的对称协调发展,使得情境与知识之间相互依存,彼此互补、统一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对情境的营造与设计应该以教学内容知识为依据,而教学内容知识的情境化转化是以推动学生认知提高、技能增强为目标的。

二、高职文秘专业情境教学法的价值意义

将情境教学法引入高职文秘专业教学过程中,其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进而达到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目标。具体而言,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体现在以下方面:

1.增强学生的专业情感体验

高职文秘专业日常的灌输式教学不仅不能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以及今后从事的岗位工作有更多的体验认识,反而可能使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厌烦情绪。高职文秘专业情境教学法就是通过营造不同的情境,刺激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而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2.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

日常的高职文秘专业教学中,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认知都是从教师开始的,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习惯于依托教师获得专业认知,自身的认知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也就不会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情境教学法的引入使得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自主认知相关的专业内容与专业技能,自主探索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之间的关联,自主处理专业问题与专业方法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自身的专业认知能力。

3.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

情境教学法在增强学生的专业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其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高职文秘专业教学中,不同教学情境的营造都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处理情境中需要解决的专业问题,在情境互动中其专业技能素养会有所提高。

三、高职文秘专业情境教学法的类别类型

高职文秘专业教学实践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演变为不同的类别类型,从而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角色情境教学

角色情境教学就是根据高职文秘专业教学要求,尤其是文秘专业今后从事的岗位工作特点,以某一项秘书专业技能知识为主线,编排教学内容,安排学生扮演相关的职业角色,让学生在具体的职业角色情境中学会运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去处理角色所面对的职业问题,而角色情境教学的关键在于针对专业技能创设、营造特定的情境。

2.生活情境教学

生活情境教学是指文秘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不少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来源于生活,如合同文本的写作,既可以是较为专业化的合同,又可以是类似于租房合同等较为生活化的合同,但大体上合同文本写作中相关的要点与注意事项,彼此之间有着架构与事项上的密切关联。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合同拟定问题着手,营造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影像情境教学

在信息化时代,教学内容影像化是一个较为明显的趋势。高职文秘专业教学中,不少学生对教师单独讲授的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厌烦情绪。而引入与文秘专业教学相关的影像视频内容,将真实的文秘职业工作过程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通过影像营造出一个教学需要的情境,帮助学生对专业今后从事的职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学生尝试将自我代入某一个影像中的文秘职业角色,对比分析自己的处理方式与方法与影像之中角色处理的异同,进而分析自我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

四、高职文秘专业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过程

按照情境教学的相关原理,高职文秘专业情境教学法同类型方法的运用,都有着较为相似的应用过程,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教师创造情境

虽然情境教学中学生应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但教学的整体设计还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如何创造适应高职文秘专业教学的情境,是教师应用情境教学过程中的首要问题。教师应该分析文秘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遴选能够进行情景化教学展示的教学内容,围绕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专业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情境化。

2.学生感知情境

在高职文秘专业情境教学法应用中,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学生对于教师创造的情境缺乏感知的时间,进而导致学生对情境教学法的积极性不高。为此,教师在应用情境教学法过程中,应该提前告知学生相关的教学内容,并对情境教学的方法加以介绍,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对相关的情境以及情境针对的教学内容与专业技能要点等有充分的认知。

3.情境教学应用

将情境教学应用在具体的高职文秘专业课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论采用何种类型的情境教学,都应该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感知、自我应用等,使其能够自觉融入教学情境中,并随着情境的发展,不断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获得新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教师不能在学生情境体验的过程中轻易打断学生的体验过程。

4.情境教学总结

教学之后,学生应该结合文秘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对自己在情境体验过程中的学习进行总结,通过自我总结与反思,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同时,采用其他观摩情境教学的学生,结合专业内容对参与情境教学的学生进行点评,通过生生之间的点评,提高他们的专业认知。当然,教师的点评总结是高职文秘专业情境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应依据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结合专业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表现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从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认识层面。

参考文献:

[1]唐瑾,苏婵.新常态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情境化培养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6,(6):104-109.

对法学的专业认知范文3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选取上海某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三年级174人进行调查,全部为女生,年龄19-22岁。

(二)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护士访谈、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卫生法律法规知晓情况、相关知识获取渠道、需求程度。发放问卷174份,回收有效问卷174份,问卷回收率100%。

二、结果

(一)调查对象对护理相关法律法规的知晓程度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卫生法律法规知晓得分情况

内容 得分

实习前 实习后

护士条例 2.10±0.86 2.28±0.53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1.36±0.93 1.65±0.79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12±0.83 1.33±0.78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1.34±0.76 1.56±0.94

精神药品与麻醉药品管理条例 1.01±0.96 1.35±0.97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1.65±0.79 1.88±0.98

侵权责任法 1.25±0.86 1.79±0.66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1.78±0.93 1.99±0.85

举证责任倒置制度 1.98±0.84 2.04±0.81

备注:采用litter5级评分法,4分-非常了解;3分-比较了解;2分-了解;1分-不太了解;0-不了解

(二)护生对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的主要来源情况(见表2)

表2 认为哪种学习途径对您最有帮助 人数(%)

项目 实习前n(%) 实习后n(%)

课程教学 88(51%) 73(42%)

专题培训 35(20%) 27(15%)

新闻媒体 36(21%) 9(5%)

医院带教 5(3%) 45(26%)

自学法律读本 10(6%) 20(11%)

(三)护生对获得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的需求程度(见表3)

表3 认为是否有必要学习卫生法律知识 人数(%)

项目 实习前n(%) 实习后n(%)

非常有必要 79(45%) 122(70%)

有必要 87(50%) 45(26%)

无所谓 5(3%) 5(3%)

没必要 3(2%) 2(1%)

(四)护生认为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的主要目的调查(见表4)

表4 学习卫生法律知识的主要目的 人数(%)

项目 实习前n(%) 实习后n(%)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19(11%) 12(7%)

为更好的开展工作 52(30%) 59(34%)

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68(39%) 84(48%)

能更好维护患者权益 26(15%) 17(10%)

其他 9(5%) 2(1%)

三、讨论

从表1调查结果可见,高职护生的卫生法律认知总得分为实习前(13.59±7.76),实习后(15.87±7.31),满分为36分,说明高职护生卫法认知程度偏低,提高认知水平亟待解决。

对于《护士条例》的认知程度明显高于其他法律,这部法律与每一位护士关系密切,与其接触的最多,有可能是认知水平高于其他法律的主要原因。对比实习前和实习后的调查结果,发现知晓得分并未有太大差别,说明目前实习医院对实习生的法律知识和意识的培养和教育还存在欠缺,实习后虽有一年的临床实习经验,但是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知识依然匮乏,意识依然淡薄,与实习前相比并无优势。

调查显示,高职护生对为发问题的认知,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高职护生实习前认为获得卫法的途径主要是课程教学、专题培训和新闻媒体。护生实习前认为最有帮助的是通过课程教学(见表2),实习后,调查数据有所变化,42%的认为课程教学是最有效的学习途径,同时,对医院带教(26%)和自学法律读本(11%)的态度明显上升,说明通过实习,学生认识到来自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所学的现实效果,带教老师在护生实习中有重要的作用,另外,能主动自学相关法律的学生增加,能通过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自学,对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有重要影响。

护生对获得卫法方面知识的需求调查显示(见表3),实习前后护生对学习卫法的重要性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实习前50%的人认为有必要,实习后认知态度明显上升,70%的护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学习卫法知识,提高法律意识。

对于学习目的的调查显示,护生实习前39%的认为学习卫法能更好地保护自己,30%认为是要更好地开展工作,其次15%认为能更好地维护患者的权益(见表4)。实习后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比例上升为48%,更好地维护患者的权益下降为10%,说明护生虽然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的渴求度高,但是学习的动机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这与当前医患关系的现状不排除有直接关系,护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但对职业需求和保护患者的利益考虑度下降。

四、建议

(一)重视法律课程设置,改革传统教学形式

高职教育普遍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对护理教育中的法律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课程设置较单一,学时少,授课内容枯燥,授课方式单调等现实问题。目前普遍设置的主要课程有《法律基础知识》,缺乏对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针对性课程。

建议改革课程体系,将诸如《卫生法规与护理法》的课程纳入教学体系。同时改革教学方式,在护生实习前开展护理法律法规课程学习或组织开展专题讲座,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教学,例如在《护理学基础》的教学中应用典型案例,将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中的相关法律问题贯穿于其中,也可采取学生情景模拟,诊所式教学等,对医疗纠纷案例进行专题分析,是护生对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有所认识。

(二)实习医院参与相关教育,选好带教老师

实习是护生培养的关键阶,是有关护理方面的学生从纯粹的理论走向实践的良好途径,是养成比较好的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重要环节,当然也是日后工作风格以及精神的重要形成过程。要使护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护理人才,带教工作尤为关键。

建议实习医院加强对实习护生的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把依法执业作为对实习护生考核的内容之一。医院也应选择好带教老师,在选派带教老师的时候,要求业务上具有丰富带教经验,也要有较强的相关法律意识,熟知医疗护理相关法律法规,在实习带教中规范护生的医疗行为,提高护生的法律意识。

(三)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法律知识

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存在法律师资队伍薄弱的尴尬,很多教师不能医学和法学两者兼备。目前从事法律教育的专职老师大都是法学专业毕业,懂医学的很少,很多还是从事思政教学的教师承担法律基础课的教育,法律和专业知识更是缺乏。即使是医学专业毕业的老师,很多也都缺乏临床实际工作经验,存在很大的不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不懂护理或缺乏临床医疗经验,老师说不清医学问题或缺乏将医学和法学较好融合的能力,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学生只能学到纯粹的基础理论,多数掌握不牢固,理解不深入,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护理法律教师队伍也十分重要。

对法学的专业认知范文4

【关键词】外语教师 专业发展 心智模式 实践反思性

我国是外语教育大国,高校外语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成效。我国高校的外语师资队伍有必要进一步得到提高,以适应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对高校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的研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的内涵十分丰富。斐瑞(Per-ry)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就其最积极意义上来讲,教师专业发展包含着更多的内容,它意味着教师已经成长为一个超出技能的范围而有艺术化的表现,成为一个把工作提升为专业的人,把专业知能转化为权威的人”。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给教师专业发展下的定义是“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的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历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态度、知识涵养和教学技能等方面不断成长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在外语教学文献中,关于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基本相同的解释。

二、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利伯曼(Lieberman)认为,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意味着教师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自觉地采取相应的促进自我发展的手段和措施,从而实现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价值、获得专业满足感。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驱动下,为提升专业水平经自我抉择所进行的学习与各项活动,以期促进专业成长的过程。

叶澜认为教师专业结构主要由专业理念、知识结构以及能力结构三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可以理解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教师作为一名教学专业人员,除了应具有自我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之外,还必须具有坚实的专业素质结构。专业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教师的专业理念主要涉及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活动观以及对本学科、学习过程、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基本看法,它处于教师专业结构的高层地位,起着统领其他组成部分的支配作用。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其教学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外语教师,首先是一位语言教师。作为语言教师,就首先回避不了对语言的认识和思考。语言观是语言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语言观会影响教师对语言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等的选择。

教师的知识结构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起着核心的支撑作用。舒尔曼(Shulman)认为教师的知识库涵盖:学科知识,普通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和学生特点知识,教育环境知识,教育目标、目的、价值及其哲学和历史背景知识。教师的知识结构除了学科知识和课程知识以外。还有情景知识、学习者和学习的知识以及有关自我的知识。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归纳为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是教师教学的基础,教师还需要具有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包括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和科研所必备的知识结构。理查兹(Richards)认为,构成外语教师教育的核心知识包括教学理论、教学技能、交际技能、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推理技能与决策以及情境知识。教学推理技能与决策是体现在教师使用教学技能与技巧过程中不断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复杂的认知技能,面对教学这一随时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师必须即时做出决策以不断适应课堂教学中复杂的具体情境。

教师的能力结构是教师专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罗树华和李洪珍把教师的能力结构归纳为基础能力和职业能力,也有自学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孟育群把教师的能力结构归纳为认识能力、设计能力、传播能力、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五个方面。教师的能力包括智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及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学能力、班级组织与管理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也是教师专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查兹(Richards)认为语言教学技能是语言教师的核心能力。在英国,获得第二语言教学资格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一语教学技能:准备交际互动活动的能力,对交际互动的组织与促进能力,对流利与准确之间的关系作出适当平衡的判断力,意识到学生错误和适当处理错误的能力。可见,高校外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促进交际互动的能力是高校外语教师重要的能力之一。

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其内在专业结构、专业素养不断更新、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三、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包括加强全方位的学习,改善心智模式和实践反思性教学。

1 加强全方位的学习

高校外语教师全方位的学习包括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积累深厚的学科素养、拥有全面的教学技艺等。高校外语教师要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外语教学的需要全方位地学习。首先,高校外语教师要认识自我,找到自己需要努力提高的方面。

国外对教师知识的涵盖面有相当多的研究。理查兹(Richards)认为语言教师的素质包含语言学知识,语言学习和习得理论,语言教学法,学科知识,宽泛的知识面,创造力、判断力、决策和推理能力,适应能力等。教学活动以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为基础,受教学理念的支配。教学理念是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理性认识及理想追求,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价值取向,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学认识、教学思想体系。教学理念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追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先导。教师的理论知识是教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个构成部分,而这一点恰好是许多高校外语教师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地方。教师们的学习经历造成他/她们知识面和理论水平有限或理论与实践脱节。另外,教师们主要是在国内学习外语,对于国外的教学方法和风土文化缺乏了解或仅限于从书本上的了

解。高校外语教师要进一步学习有关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法、语言测试和评估、科研方法等理论等的方面的知识,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语言课堂的实践活动。高校外语教师还要多读书,拓宽知识面。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有宽阔的知识涵养,才能灵活应对学生的质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教师只有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高校外语教师要努力争取去国外学习的机会,设身处地地了解国外的教学方法和风土文化,丰富教学方法和内容。

同时,高校外语教师要学会在团体中学习。教师所处的环境对教师认知具有极大的影响。“教师学习是一个社会协商的过程……教师的知识是在与学生、家长、管理者和同行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促进对话与交流对高校外语教师的学习有重要意义。教师们除了关注自己的教学外,了解他人的教学也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教师们更有效地改善教学。高校外语教师参加研讨会、课题小组以及教研室的团队学习都是必要的,学习和研讨应成为高校外语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学习和研讨活动有助于教师们形成教学理念,将教学理论与具体情境相结合。当教师们的研讨指向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时,教师们的研讨就具有了现实意义。在一个团体中,不同教师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教学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团队学习中,教师间的差异成就了超越教师个体认识和学习的可能性。团队中的差异是一种资源,大家在分享共同的内容外,也在开展超越自身边界的学习。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和他人的优秀经验、成功教法,才能把握住教育教学的规律,丰富教法储备,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地设计教法,提高教学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教师应当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形成关于信息化语言教育的积极态度,自觉提高自身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实践能力。

2 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指由于过去的经历、习惯、知识素养、价值观等形成的基本固定的思维认识方式和行为习惯,心智模式是一种思维定势。彼得・圣吉认为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将阻碍系统思考所能够产生的改变。外语教师因其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经历有其独特的知识结构和心智模式。教师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中形成了自己对语言以及语言教学的一些看法,这些看法根深蒂固于每个教师心中,影响着教师的学习与教学。语言和思维都是浸渗于一定的社会和文化的情境之中,生活于该言语社会的人自然会形成并习惯于该言语社会的文化思维模式。而我国外语教师和外语学习者的生活以及所接受的教育大多是在国内进行,自幼形成的汉文化思维模式是难以改变的。思维模式的转换是师生共同面对的挑战。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外语教师不得不面临着作为语言教师所特有的由于语言所产生的思维模式转换的问题。以英语教学为例,西方文字的特点产生了西方人重抽象思维,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进行逻辑思维的思维习惯,建立起“主语一谓语”的语法结构框架,而汉语的句法结构主要是“话题一说明”框架,反映了由母语生成的具象(整体)思维模式。一个人思维方式也体现在篇章结构的布局上。开普伦(Kaplan)的研究表明,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主要呈直线型,英语段落通常以主题句(topic sentence)为段首句,属于直线型的篇章结构。汉语文章多受汉文化思维模式的影响,过多地绕圈子,主要呈螺线型。英语教师要掌握英语语言的句法和篇章结构并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模式的转换,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高校外语教师还可以在团队学习中改善心智模式。根据彼得・圣吉的理论,人们固有的“思维定势”是很难从自身的角度来发现并加以改善的。教师要通过反思和在集体中相互学习和帮助来改善心智模式。团队学习是启发心智和发现创新的过程。由于教师团队每个人都在努力学习和发掘自己的“心智模式”,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教学想法,同时以开放的态度容纳别人的想法,这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得教师“心智模式”的改善和发展(专业发展),比个人封闭地改善更有效更快捷。教师专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启发心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重新建立“心智模式”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专业心智模式的转变。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心智模式”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高校外语教师只有不断地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摆脱思维定势的控制,才有可能接受新的理念和方法,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

3 实践反思性教学

利伯曼(Lieberman)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关注教师对实践的持续探究,教师是一个成年学习者,是一个“反思实践者”,能够对自己的价值和与他人的协调实践关系不断进行反思和再评价的人。教师反思自己的行为及其支撑理念有助于知识建构,反思实践是促进教师学习的有效途径。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teaching)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反应的自我反思,在反思自省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新的思维视角,即由对他人行为的批判性思考转移到对自己信念与行为的批判性思考上来。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在系统思考的背景下专业发展发生质变的标志。

由于外语学习的特点造成高校外语教师对事物进行系统和综合思维的能力有限。外语学科本身是以语言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的,外语教学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强调输入、模仿和记忆,而这种惯用的教学与学习方式限制了学习者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影响了外语学习者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外语学习和研究的情境无形中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学习者不假思索地顺应和接纳一切,缺乏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的思维习惯和心理定势。系统思考是实践反思性教学的前提。系统思考要求外语教师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系统的观点和具体的方法,分析和把握自己外语教学和学生的外语能力和心理的发展,无论是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和实际教学,还是分析学生外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时都从整体着眼而不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要善于把握事物变化背后的原因,从静态的分析到认识各种因素的互动影响,进而寻找一种平衡事物动态发展的思路和办法。

高校外语教师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教学,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看看自己的教学有哪些不妥的地方。只有自己不断“照镜子”,才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缺长短,更能让自己扬长避短。反思可以使教师不再只遵循自己以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而增强教学的自主性。教师们要以批判思考与反省的视角,时时分析自己的教学哪些方面获得了成功,哪些方面尚有待改进,应该怎样去教学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应该怎样去更新教学方法等等。时间长了,各方面的第一手资料都有了,丰富的教学感觉也多了。教师平时可以写教学日记,集体讨论,作质量分析等方式对自己的教学经常进行总结思考,认真选择适合自己的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反思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们还要随时注意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当教师把自己看成是教学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时,就会时时关注学科发展的动态,处处搜集教学反馈的信息,并高屋建瓴地进行研究和探索。教师们只要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对法学的专业认知范文5

关键词:医学院校;生物统计学;专业认知;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00-00

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实施和教育部本科专业审批权限的下放,越来越多的本科高等医学院校,开始跨越本校的分类属性,开办非医学类专业,少数医学院校非医学类专业数目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医学类专业数目,他们的建设目标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多科性的大学”。[1]但是随着招生规模日益扩大,高等人才培养问题逐渐升温,特别是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工作成了摆在医学高等教育面前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选取了某医学院校生物统计学专业在校本科生为样本,对其专业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够为医学院校生物统计学专业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并对医学院生物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1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以某医学院校生物统计学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生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由调查员统一发放问卷,问卷由被调查者本人填写,研究者审核后回收问卷。本次共发放问卷113份,收回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为89.38%。

1.3 数据处理:调查结果全部数据用Epidata3.1进行数据的录入和校验,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年龄为19~25岁,平均年龄(21.19±1.12)岁。男性41人,占40.6%。在收回的有效问卷中大二(2012级)40人,占39.6%;大三(2011级)40人,占36.9%;大四(2010级)21人,占20.8%。

2.2常用统计方法认知情况:

其中常用统计方法认知情况的调查中14种统计方法(见表1.1),其中基本方法9种,高级统计方法5种。

结果显示,在基本统计方法中,大二学生除均数标准差等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47.5%)、方差分析(62.5%)、常用概率分布(52.5%)、直线回归与相关(60%)以了解为主,其他均以不知道为主;大三学生除生存分析(62.5%)、meta分析(82.5%)、聚类分析(82.5%)等高级方法以不知道为主,其他统计方法均以了解为主;大四学生所有高级统计方法均以了解为主,基本统计方法以熟悉为主。详细结果见下表1.1

4 将认知情况采用三分级评分,0=不知道,1=了解,2=熟悉,分别赋分0,1,2,得分越高,表明认知情况越好。取各年级学生每项统计方法认知得分情况,按年级分组进行多相关样本的的非参数检验。Friedman 检验,在α=0.05水平下, =26.143,P

取每位学生每项统计方法认知得分之和得到该学生统计方法认知总得分,按性别分组,进行两独立样本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在α=0.05水平下,Z=-0.897,P>0.001,即性别因素对专业认知的影响不显著。

2.3 常用统计软件使用情况:

在全体有效问卷中,平时主要使用SAS软件分析数据的有3人(3.0%),SPSS软件的有44人(43.6%)Excel软件的有42人(41.6%),使用其他软件4人(4.0%),从未使用软件的有8人(7.9%)。

在分年级统计中,大二年级中有23人(57.5%)选择使用Excel软件,为最常用软件;另外还有7人(17.5%)不使用任何软件。大三年级主要使用SPSS软件,30人(75.0%);还有9人(22.5%),使用Excel。大四年级中,有11人(52.4%)使用SPSS软件,10人(47.6%)使用Excel。详见下表1.2

对各年级学生选择的常用统计软件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 =128.803,P

3 讨论与建议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医学统计学的思维与理念已经渗透到医学科学研究的每一个角落。[2]该部分人才培养工作的好坏关系着医学院校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对高等医学院校顺利进行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针对目前医学院校生物统计学专业学生的认知现状, 相关高校的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改进。

3.1优化课程结构,重视基础理论的教授和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

基本统计方法是医学统计学的基础, 掌握基本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计算过程和结果解释是学习高级统计方法的基本功。[3]学校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应该加强专业基础课的教授,加大基础课的课时比例,删除陈旧和重复的课程为学生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重视不同课程之间、高级技能与基础知识在教学中的相互渗透,加强各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联系。建立知识理论框架,提高学生总体把握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开设专业讲座,介绍本专业的前沿理论和发展现状,提高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3.2 加强统计软件使用的训练,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在重视理论与书本教学的同时,注意理论讲授与软件应用的结合。有关高校应当较强统计软件应用课时在总课时中的比例。在低年级中开设Excel与统计应用等选修课程,在中高年级中开设以SPSS和SAS为主干的专业统计软件应用课程。重视学生统计应用软件使用的培养,在统计软件的使用教学中使抽象的统计理论形象化,使学生能合理使用、愿意使用相关的统计软件。加强统计软件使用的训练,使统计软件使用的教学与现实问题结合,着重加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和创新能力培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3.3转变教学模式,构建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生物统计学人才培养体系。

面对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医学院校专业设置不断多元化的现状。我们应当主动改变教学模式,在加强以往教学实践中重视课堂教学、重视专业技能传授的同时,应当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经验。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专业技能为重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不断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通识教育”,促进统计理论与医疗卫生教育的结合。创建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生物统计学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崔光成,刘吉成.本科医学院校开办非医学类专业的现状调查.中国高等医学教育[J].2007,7:31~32

对法学的专业认知范文6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结合涉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探究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内容依托教学的关系,研究CBI涉海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意义,尝试构建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涉海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旨在丰富外语教学理论,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理论;CBI;涉海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一、引言

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教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对不同的教学要求,针对不同授课对象,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法,以便使学生最大程度受益。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着重强调知识传授的教学法,结果培养出的学生虽然能够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却不能用英语进行流利交流。这种现状不能满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领域,有关内容依托教学(CBI)对涉海专业学生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研究较少。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探究CBI在提高涉海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学习动机方面的有效性,并力图构建一种CBI涉海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二、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内容依托教学(CBI)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第二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在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大约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开始成型。认知语言学涉及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它针对生成语言学天赋观,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基本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认知语言学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理论,而是代表一种研究范式,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其特点是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语言理论虽不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语言能力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而跟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紧密相关。第二,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作为语言结构的一部分并不是自足的,句法跟语言的词汇部分、语义部分是密不可分的,后者甚至更重要。第三,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研究语义总要涉及人的主观看法或心理因素。第四,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各种单位范畴,和人所建立的大多数范畴一样,都是非离散性的,边界是不明确的。第五,认知语言学还在承认人类认知共通性的同时,充分注意不同民族的认知特点对语言表达的影响。由此可见,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是紧密相关的,语言的习得是通过人的认知过程来完成的,语言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语言内容的实用性能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语言学习者是在学习语言所传递的内容的同时习得了语言,即语言的学习是在内容学习中自觉完成的,而不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CBI(Content-BasedInstruction)被认为是把英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来教的有效教学方式。因为使用CBI,除了学习语言本身之外,学生还能够获得必要的内容知识和学术能力。还有研究认为,CBI通过内容主题,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三、构建CBI涉海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的意义

辽宁省是海洋大省,濒临黄海、渤海,是东北地区唯一沿海省份,有150多家如辽宁海洋渔业集团、大连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等具有国际贸易关系的涉海、涉渔知名企业,他们是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这些企业需要大量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的涉海领域复合应用型人才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因此,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的涉海领域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的多科性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的涉海领域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涉海高校的学科特色决定了涉海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蓝色海洋人才。涉海专业是涉海高校的特色专业,是涉海领域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涉海专业大学英语是EGP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目的是帮助涉海专业学生通过学习与海洋主题相关的内容来掌握听说读写的英语语言基本技能。内容依托教学(CBI)是蓝色人才培养的关键,因为它强调以学科内容为依托,使学生在学习学科内容的同时习得英语,而不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CBI的优点是:内容为依托的课程解决了语言指导与内容传授的脱节问题。在内容依托的课程里,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学生集中在对内容的理解,而不只是局限于目标语的使用方法。通过学生、教师及学习材料的有机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以提升。同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认知能力也有所提高。本文探究CBI在提高海洋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学习动机上的有效性,并力图构建一种CBI海洋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该模式有助于提高海洋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认知能力及学术能力。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既掌握专业领域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同时,能更新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构建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CBI涉海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一)研究内容

本文旨在探究CBI对提高涉海专业学生英语应出能力的有效性,研究核心在于构建CBI涉海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二)研究范围

本文属于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内英语语言教学法的研究。美国教授AndrewD.Cohen(1998)指出:成功学习一门外语或第二语言取决于如下七种因素:外语课程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外语教师的性格和能力、外语教材的质量、外语学习者群体规模及组成、外语练习机会的数量、外语教学法的恰当运用、外语学习者的特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本文从其中的“外语教学法的恰当运用”和“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两方面入手开展研究,探究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CBI教学法对外语学习者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影响。

(三)研究问题

1.在大学英语教学中,CBI教学法对提高海洋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学习动机是否更有效?

2.我们能否构建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CBI涉海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问卷调查法

2.前测与后测

3.课堂观察法

4.访谈法

(五)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东北地区大连海洋大学152名涉海专业学生为实验主体(其中74名学生组成实验班,另外78名学生组成控制班)

(六)研究结果

1.在大学英语教学中,CBI教学法对提高海洋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学习动机更有效,可以构建涉海专业CBI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涉海专业CBI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是以认知语言学理论(包括Krashen的输入假说、Swain的输出假说、St.Lambert的沉浸教学法)和心理学理论(包括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Gardner、Lambert的学习动机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海洋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为研究主体。该模式包括教学材料、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习理念、评价体系及学习效果六个要素,六个要素的具体特点是:海洋主题的特色教材、语言运用与主题内容结合的课程设计、主题依托的CBI教学法、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理念、内容为依托的任务型评价体系、激发学习动机和提高语言能力的学习效果。

2.CBI教学法也可应用于其他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能够构建以专业知识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3.要实施真正意义的CBI有效教学,应解决教师跨学科知识培训、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等问题。

五、小结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探究CBI对提高涉海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有效性,旨在构建CBI涉海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目的是丰富外语教学理论,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作者:郭艳玲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Ausubel,D.1963.CognitiveStructureandtheFacilitationofMeaningfulVerbalLearning[J].JournalofTeacherEducation14:217-221.

[2]Gardner,R.C.&Lambert,W.E.1972.AttitudesandMotivationinSecondLanguageLearning[M].RowleyMA:NewburyHouse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