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范例6篇

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范文1

关键词:管理会计 体系建设 应用

为做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工作,财政部于2014年10月27日,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的总目标。

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内部管理需要,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管理会计工作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推动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力的制度安排;是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降低行政成本的重要抓手;是财政部门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推动会计升级转型的重要方向。

“十三五”时期,是贯彻落实《指导意见》,以建设管理会计体系为抓手,引导、推动管理会计广泛应用的关键时期。

一、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按照理论、指引、人才、信息化加咨询服务的“4+1”有机体系开展。其中,“理论体系”是基础,解决目前对管理会计认识不一,缺乏公认的定义和框架等问题;“指引体系”是保障,与时俱进地拓展和开发管理会计工具方法,为管理会计的实务应用提供指导示范;“人才队伍”是关键,是该体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核心,是体现“坚持人才带动,整体推进”原则的重点:“信息系统”是支撑,通过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充分实现会计和业务的有机融合,支撑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咨询服务”是确保四大任务顺利实施推进的外部支持,为单位提供更为科学、规范的管理会计实务解决方案。

加强管理会计标准建设,形成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统领、以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为具体指导、以管理会计案例示范为补充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为单位提供有力的抓手,确保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在单位中的应用效果,达到提升单位价值创造力的目标。

1.关于管理会计基本指引

2016年,财政部印发《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将管理会计普遍规律上升到标准,对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基本目标、基本要素等内容进行了总结、提炼,为单位全面准确理解管理会计、科学系统应用管理会计提供了基本框架和方向,有利于加强单位管理会计工作。同时,《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构建了管理会计概念框架,回答了会计理论界关心的管理会计目标、原则、要素等基本理论问题,统一了各方认识,协调了各方意见,为引导会计理论界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2.关于管理会计应用指引

按照管理会计应用领域将应用指引划分为战略管理、预算管理、营运管理、成本管理、投融资决策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和其他等应用领域,每一应用领域下再按照具体工具方法排序,即包含若干项工具方法指引。

3.关于管理会计案例库

案例库的建设坚持典型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统一框架结构、基本要素、质量特征等案例标准,形成案例规范格式文本的基础上,分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等情况,逐步提若干管理会计案例,并不断予以丰富和完善。同时,既提炼总结管理会计整体应用案例,也针对管理会计的某些领域和应用指引中的相关工具方法提炼专项应用方案。

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尤其是以深入实施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为抓手,积极指导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从记录价值向创造价值拓展,是顺序会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管理会计体系应用

1.在应用环节上

管理会计贯穿于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各个管理环节,融合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形成完整的循环,贯穿于单位管理水平提升的始终。在规划、决策环节,管理会计在业务活动开始就介入其中,进行信息搜集、整理、加工、通过做好相关信息支持,参与战略规划似定,从支持其定位、目标设定、实施方案选择等方面,为单位合理制定战略规划提供支撑,并融合财务和业务等活动,及时充分提供和利用相关信息,支持单位各层根据战略规划做出决策。

在控制环节,管理会计可以通过设定定量定性标准,强化分析、沟通、协调、反馈等控制机制,支持和引导单位持续高质高效地实施单位战略规则。

在评价环节,管理会计可以基于管理会计信息等,合理设计评价体系评价单位战略规划实施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考核,完善激励机制;同时,对管理会计活动进行评估和完善,以持续改进管理会计应用。

2.在应用领域上

管理会计强调财务与业务活动融合,涉及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各领域,辐射单位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推动单位价值创造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战略管理领域,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应用战略地图、价值链管理等工具方法,从战略分析、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整等环节,指导单位加强战略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单位实现战略目标。

在预算管理领域,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应用滚动预算管理、零基预算管理、弹性预算管理、作业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等工具方法,促进单位提高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分析、报告、考核的水平,促进单位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在成本管理领域,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应用目标成本管理、标准成本管理、变动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等工具方法,促进单位优化成本结构,削减无效成本,拓展成本控制和分析维度,提高成本控制和分析精度,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在营运管理领域,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应用本量利分析、敏感性分析、边际分析、标杆管理等工具方法,强化营运控制,提高营运效率和质量,优化单位营运管理。

在投融资管理领域,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应用贴现现金流法、项目管理、资本成本分析等工具方法,降低投融资风险,健全投融资决策机制,优化融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

在绩效管理领域,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应用关键指标法、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等工具方法,提升绩效管理水平,激发管理活力,促进单位可持续发展。

在风险管理领域,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应用风险管理框架、风险矩阵模型等工具方法,全面梳理单位风险环节,提供有效风险应对方案,提升单位风险管理水平,为单位基业长青保驾护航。

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范文2

关键词:管理会计;实践运用;理论研究;变革

审视管理会计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二十年来的进展,不难发现,其应用效果远远落后于其理论预期。问题的症结在哪里?这种现象已引起会计理论研究工作者和会计实务工作者的极大困惑。究竟是理论上的扭曲?抑或是实践上的失灵?还是认识上的模糊?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本文在对管理会计现状的考察基础上,着重阐述以下两个评价:(1)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用非所书”(“书”指现有教科书构成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应用局限于个别行业和企业,缺少拓展空间;(2)管理会计在理论研究上“书非所用”,热衷于纸上谈兵,缺少实用价值,难以创新发展。

一、 对管理会计在实践运用的基本评价

1. 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运用状况

单就管理会计所囊括的各种方法看,其中一些方法可追溯至“泰勒”式管理时代。如果从我国算起来,也可追溯至五十年代初“鞍钢初轧厂的班组核算之前。”(杨继良语)。可以认为我们今天讲的管理会计,就是过去“生产+核算”模式,这种模式与“成本管理”有着基本一致的含义,如果仅就这个层面上说,管理会计的应用在实践上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也有普遍的推广价值。但它与我们今天所指的管理会计所言及的盈亏平衡点、经济订货批量、回归预测法、贡献毛益法等等方法已经大相径庭了,而这些新方法在实践中究竟有多大用处呢?杨继良同志曾就“经济订货批量方法不能确定每增加一个定单金额增加多少成本”和“回归方法在实务上不能用于成本分离”这样两个问题询向美国三位会计教授,他们“其中一位教授在办公室里坦承上述两个方法,实际上几乎无法应用,只是让学生有一个理论概念。其它两位教授,则‘王顾左右’了”。①这的确是对管理会计的一种嘲弄。笔者多年来指导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曾向来自实践第一线而又有理论基础,勤奋好学而又善于思考的考生作过调查,他们几乎众口一词认为管理会计派不上“大用场”,笔者也曾向多位企业家作过调查,他们一致认为“成本管理”很重要,只是苦于方法难寻,这说明管理会计的方法实际“很不上路”。杨雄胜同志一针见血指出,“正视我国管理会计现实,人们要么探讨一些所谓的基本理论,给人们隔靴抓痒的感觉;要么介绍一些所谓前沿,使人感到‘可望不可及’;要么罗列一些具体问题,找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再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改进建议,只能供人‘一次性’消费;要么沉溺于数量分析技术,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下,构造几个‘貌似天仙’,但不食‘人间烟火’的模型”。①现状就是如此。我们承认在我们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确有能创造出富有经济效益的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在冶金行业中,已形成群众路线为特色的企业管理和成本管理方法。诸如五十年代鞍钢“班组核算制度”,六七十年代冶钢的“五好小指标竞赛”,同期鞍钢、本钢、马钢推行的“内部利润制度”,八十年代首钢“包、保、核”为基础的层层承包做法,九十年代邯钢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上述各种卓有成效的方法如果勉强纳入管理会计方法(“群众路线”方法就难能说是管理会计方法),那么这些方法也只限于冶金行业,而其他制造业和化工业,还鲜有类似的系列方法。同时我们还看到即使在冶金行业,各个企业在加强“成本管理”中也有自己的成本管理特色,邯钢就提出“炼铁学马钢,炼钢学鞍钢,中板学济钢,轧钢学唐钢;主要指标学安钢,利用系数学济钢,矩形坯学首钢,炉龄学莱钢”,这就表明成本管理不能形成模式。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冶金行业的企业能够推行丰富多样且具特色的成本管理方法,也有其产品的特殊性,因其产品功能、规格、样式比较一致,产成品便于比较,成本也便于比较。而在制造业,特别是产品功能差异大,质量规格多样性情况下,就难以总结有特色的成本管理方法。家电业和生化业等科技含量高的行业以及电子网络行业运用管理会计方法就更是寥若晨星了。可见管理会计在二十年来,虽有管理层大力的鼓与呼,理论界的捧与吹,但在实务界鲜有进展,是因为管理会计的方法论只能区限于个别行业和个别企业。象邯钢的“市场模拟,成本否决”之类生产管理方法能否牵强附会到管理会计方法范围去,是很值得商权的。我们不能把成功的管理方法都纳入到管理会计的范围内来,把明显失败的方法都推到非管理会计的区域去,这样做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2. 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失灵的成因

管理会计在实践中难以得到广泛应用,既使有所运用,其效果也不是非常明显,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在会计组织机构设置中,由于管理会计的职能部门和专职人员缺位难以组织运作,同时它自身既定的作用,形成有它无它无所谓这样恶性循环;二是在管理会计提供的方法中,其抽象的数量模型反映不了客观实际的需要,方法抽象,基本资料难以筹集,这是由于其理论体系不完善而造成的。

首先从第一个原因看,会计工作与审计工作、统计工作一样,是一项应用性很强的工作,其业务活动的开展,必须有专门的责任机构和责任人员承担,才能卓有成效的开展业务活动,财务会计工作就是如此。目前在企业中,财会、统计、审计都有实实在在的职能机构和专职人员。但是纵观管理会计的机构设置和专职人员的情况,从现有掌握的资料来看,全国几乎还没有一家企业能这样做。在全国500家大企业里,也没有把管理会计工作看得很重要,这表明我国对管理会计业务活动的开展在企业中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即使在个别企业对管理会计进行一次性运用,也是把各项任务分解到有关职能部门去承担,把预测职能分配给统计部门,把计划职能分配结业务部门,把预算职能分配给财务部门,把决策职能分配给决策当局,把控制职能分配给生产或施工部门,这就把原本连续系统完整的一项活动割裂得七零八碎,降低了各项职能应有的效果。各部门把承担管理会计所分配的相应任务,也看作“苛捐杂税”和额外负担,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很容易想象其最终的效果。

其次,管理会计在实践中不能得到发挥,不被人们所重视,还由于其抽象数量模型方法所造成的。抽象数量模型方法适于做一般性的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具体的运用,特别是解决经济活动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单纯用数量模型的方法去解决是注定要失败的,需要结合经验方法,更需要善于观察思考的方法,但是现实中的人们经常采取“机械主义”和“拿来思想”,照套公式,照填数据,歪曲了数量经济模型的本来用意。之所以在管理会计肯定抽象的数量模型,是提倡由数量模型所倡导的理论和思路,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要否定的是不少数量模型往往把事物本质属性扭曲了,为模型而模型,而不是为解决问题而模型。举一简单事例,管理会计介绍一种直线回归预测方法,它需要大量的数据,通过复杂的计算才能求出未知参数b。而b计算公式的基本原理是其一阶导数等于零时有极小值,并建立标准方程,这需要高等数学知识,经过如此两弯三绕最终人们就不知道b的基本内涵了。实际上它的本来意义就是一个平均增加量,如果用小学三年级的平均数方法求解b,含义既明确,计算也简单,运用意义也直观,而两者计算结果可以说相差无几,而管理会计取难而弃易来建立数学模型值得吗?所以说象回归方法这些“貌若天仙”而不食“人间烟火”的模型充斥在管理会计中真是有害无益。可以认为,数量模型,它对纯经济学这样抽象的理论学科来说,使抽象的内容直观了,确实是一种进步;而对管理会计这样具体的应用学科来说,使明确的事物变抽象了,确实是一种退步。可以设想,我们能用几个模型去解决财务会计的核算吗?它只会造成会计工作的混乱。

二、 对管理会计理论价值的基本评价

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范文3

关键词:基本建设;会计核算;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4-5845-03

改革开放后,国家从1982年出台的第一个涉农1号文件开始,近五年连续出台1号文件,要求加大农业方面的投入,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在政策的驱动下逐年增加,资金流量越来越大,这种形势下对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保证国家投资的安全、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财政部于1995年颁布了《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1998年颁布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若干规定》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补充规定》之后,农业部于2003修订了《农业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2008年下发了《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工作的通知》。这一系列法规和制度为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核算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加强资金管理和使用指明了方向。但是审计监督检查显示,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暴露出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不到位,资金使用不符合规定等问题[1],更有甚者还影响到项目建设任务不能按期完成,项目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要实施好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有效控制建设支出,减少资金损耗,充分发挥资金效用,规范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强化财务管理,监督资金使用是我们必须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申报缺少财会人员参与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申报环节是整个建设项目中的重要环节,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项目能否通过国家评审和顺利实施。目前很多农业单位对申报环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由工程技术人员与农业技术人员来完成,重生产技术轻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观念仍然很严重。财会人员没有参与项目申报的预算编制,对项目的投资构成与具体建设内容缺乏深入了解。在项目专账核算的要求下,不能构建清晰的适合该类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体系,对项目具体的子项目开支不能对号入座;在项目专款专用的规定下,不能很好地调度资金,保证项目按进度付款,也不能进行准确财务分析,不能提供真实有用的财务信息;甚至造成预算不切合实际,不能完成初步设计所列示的建设内容,或者漏项严重,建好的项目根本无法使用。

1.2 财务会计数量少且素质不高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整个行业的收入水平明显偏低,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会计和财务管理人员流失严重。再加上国家在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完成方面缺乏对具体参与人员的奖励机制,甚至连一个奖励证书也没有,从事基本建设项目核算的会计和财务管理人员在职称评定时拿不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所做出的工作成绩,而被淘汰出局不能晋升,使财会人员在主观上不愿意成为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会计和财务管理人员。这就造成了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会计和财务管理人员数量不足,且多为“拉郎配”,结果是财会人员工作中积极性不高;对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专业知识缺乏;不熟悉基本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基本建设程序;缺少经济合同意识,合同条款理解不到位;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不严格,不按项目进度支付工程款等等。

1.3 配套资金不到位影响核算结果

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是指国家安排的用于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包括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中央预算内专项(国债)资金,拉动内需专项资金,以及地方人民政府和建设单位与之配套的项目建设资金。国家农业基建投资的单位多是国有事业单位,这些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预算拨款和实施国家项目所获得的专款,其他创收能力非常弱,所获得的基本建设项目也多是公益性的,需要地方财政资金配套。一些以农业为主,工业和第三产业欠发达的地方,政府财政实力均比较弱,保障事业人员工资和单位运转都差强人意,更没有多余的资金来进行基本建设,这就造成了一些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自筹资金有困难,会计在核算时只能以项目配套项目的方式进行[2]。哪些项目可以相互进行配套、哪些项目不能进行相互配套,国家在这一块没有明确的规定,而不同的项目在审计上均要求专账审计,势必造成会计核算结果的不确定性。

1.4 项目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以预防为主的风险控制制度,其目的是通过建立管理秩序、采取管理措施,防止错误和舞弊;其最终目标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正确、可靠,堵塞财务漏洞,保障资产安全、完整,贯彻落实既定的经营管理方针。有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单位由于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重视,基本建设会计管理制度缺失,致使会计监督无章可循,加之财会人员缺乏,审核与记账只是形式上的分离,实质上为同一人,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有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单位不重视财务管理,只注重项目的建设,财务管理办法缺失,造成资金管理失控,许多财务行为不规范、建设资金使用审批手续不齐,支付手续不完备。还有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单位聘请外面的会计师事务所对项目进行跟踪审计,跟踪项目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没有强有力的内部控制制度约束易受到各方面的干扰,迈不开“权力关、人情关”,对工程建设量,资金支付进度不严格把关,与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形不成有机衔接,内部审计部门往往根据项目跟踪审计的结果、依“葫芦画瓢”,对基本建设的工程进度、工程质量、支付进度不认真核实,为违法、违规、违纪行为提供了空间。

1.5 单位财务管理秩序不完善

财务管理秩序分为财务管理强制秩序和财务管理自发秩序。财务管理强制秩序是依靠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来要求相关人员执行而形成的,具有强制性;财务管理自发秩序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过滤那些不利于生存、发展、改革和稳定的财务行为,并逐步形成价值趋同心理和习惯遵守的秩序,靠人们的自律来实现,不带强制性。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单位由于对财务管理秩序意识不够、认识不到位,有制度不执行,只挂在墙上做样子,财务管理秩序还不完善。这种不完善表现为不遵循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客观规律,不考虑项目自身的特殊性,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用一个大的基本建设财务制度管理不同的项目;财务管理自发秩序也极不稳定,试错现象仍在继续,“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到处可见,不设专账、不设专户、不专款专用、私设小金库、挤占、挪用、套取国家建设资金时有发生。

1.6 单位基建会计档案管理不规范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单位基建会计档案包括凭证类、账簿类、报告类、其他类,对于不同类别的会计档案保管的年限也不相同。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会计年度终了后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次年将所有的基建会计档案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不同类别的会计档案按不同的到期时间销毁[3]。由于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基建会计档案的收集、整理、完善的时间也较长,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移交会计档案,再加上会计档案在移交时记账凭证后面的原始凭证不能一张一张清理,移交清册也反映不出来,一旦出现档案遗失会计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责任很难界定,加大了会计档案管理的难度,档案管理人员怕承担责任,常以财会人员经常使用会计档案为由迟迟不接手基建会计档案,导致基建会计档案不能及时移交。一些单位的财会人员只懂基建会计业务不懂得基建会计档案管理,没有设置专门的会计档案存放地,或者随便找一个地方存放,不知道怎么防鼠、防潮,造成会计档案变色、发霉、毁损、甚至遗失。

2 解决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2.1 建立财会人员全过程参与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机制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全过程包括前期工作阶段、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为保证财会人员能全面熟悉项目情况,从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以及有关部门审批这一前期工作阶段开始,经过照图施工阶段,到设计的建设内容全面完成、竣工验收并移交这一整个过程,让财会人员参与进来,并形成一种机制[4]。这样基建会计人员在项目开工前才能根据项目的建设内容构建适合项目特点的核算框架,各二级科目及明细科目的开支在发生时才能准确地对号入座;基建财务人员才能更好地把握资金渠道、满足项目的资金结构要求,让项目预算更接近实际,提前设计好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的流程控制和资金使用的效益评价体系,保证专账核算、专款专用。

2.2 提高单位基建财会人员的素质

一个单位基建项目核算的准确、及时、全面、完整与否,资金的来源、使用、与工程进度匹配与否都取决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财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单位为提高基建财会人员的素质应从4个方面抓起。一是做好基建财会人员的精心挑选和长远储备,把那些想在基建财会岗位工作、能在基建会计岗位干出成绩的同志选;二是加强基建财会人员的培养,通过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班、一年一度的继续教育、与兄弟单位的交流学习、考前培训等方式丰富基建财务知识;三是加强基建财会人员相关知识的学习,基建财会人员除了熟悉专业知识外,还应加强法律法规、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的学习,了解工程预算、工程造价等学科,以提高依法办事和科学决策的能力;四是加强基建财会人员反腐倡廉教育,通过学习纪委党风廉政建设文件,参观反腐倡廉基地,观看警示教育片,帮助基建财会人员更加自觉地遵守职业操守。

2.3 做好配套及自筹资金的筹措和核算

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多由中央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单位自筹资金3块构成,配套和自筹资金是基建项目建设中会计核算最难、财务管理最薄弱的环节,配套和自筹资金不到位,整个建设项目将无法完成设计内容[5]。为了保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和自筹资金及时到位,顺利完成建设任务,国家已在项目申报前要求地方财政和建设单位出具配套资金或自筹资金承诺函,该承诺函作为项目验收的一部分,同时还明确用于基本建设项目建设的各种资金都应纳入概算,实行项目预算管理,把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与建设单位自筹资金一并进入专户,实行专账核算,审计部门也将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建设单位自筹资金作为验收的重点审计内容。对于地方财政单列配套建设资金有困难的,允许动用的专项进行资金整合进行配套,既能发挥资金的集中优势,也实现了项目建设配套的目的;对于建设单位自筹资金通过广开资金来源渠道、打紧开支,以增收节支的方式加以解决,保证自筹资金及时到位。

2.4 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根据规定,总投资在100万元以上,或房屋类建筑面积在1 000 m2以上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均要求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项目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除了建立“四制”外,还应建立、健全基建项目财务管理的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建立、健全审批控制、决策控制、预算控制、跟踪审计控制、环节控制、接触控制、网络控制、工程进度控制、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支付控制、竣工决算控制等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以此来保障项目的科学管理和资金的安全运动。另一方面在遵循《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补充规定》的基础上,根据各基本建设项目的特殊性,结合农业基本建设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基建项目会计工作实施细则》以及相关的管理办法,真正做到基建会计核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5 完善单位的财务管理秩序

好的财务管理秩序是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能顺利实施的保障,首先必须依靠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单位的领导集团以强有力的权力制定一些标准、一些参数通过制度或管理办法固定下来,交由财务部门来执行,如项目建设的分工、不同级次审批权限的大小、报销费用的多少等等;其次必须提高项目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准,使项目的相关人员受法律、法规、制度、管理办法的影响,不敢去违背已形成的财务管理秩序,并不断完善它,在职业道德的驱使下,项目相关人员在主观上也自觉去遵守和完善现有的财务管理秩序,最终使农业基本建设项目顺利完成设计任务,通过竣工验收。

2.6 规范单位的基建会计档案管理

基建项目会计档案是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单位的重要资料,单位应培养会计档案管理人才,根据国家档案法及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要求,对基建项目的会计档案要妥善保管,有序存放,防止毁损、散失和泄漏。对当年形成的基建项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银行余额调节表、银行对账单等负责整理、立卷、装订成册,编制成会计档案保管清册,在财务部门存放一年,次年按照规定的期限编制基建项目会计档案移交清册,及时移交给单位档案保管部门统一保管。保管部门要保证基建项目会计档案的安全,做好防火、防潮、防磁、防尘工作,建立基建项目会计档案借阅和查档管理办法,所有基建项目会计档案的借阅和归还必须进行登记,完好归还;查档也要办理登记手续,防止查阅人涂改、拆封和抽换会计档案。

参考文献:

[1] 王棣华.谈谈财务管理的显秩序和隐秩序[N].财会信报,2011-06-06(5).

[2] 徐金清.浅议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J].会计之友,2009(8):34-35.

[3] 王燕燕.规范会计档案管理的重要举措[J].财会通讯,2007(10):110-111.

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范文4

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注册的中小企业所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0%、利税占全国的40%.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具有总体规模较小、经营方式灵活多变、公司上层稳定、普通工作人员流动大、公司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经营成本和利润相对较低、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相对复杂且灵活性大等特点,其管理会计模式是基于传统的管理会计模式,即人治、决策信息单一、控制制度不连贯、灵活多变、管理会计方法运用较单一等。其成因比较复杂,有中小企业自身特点所致,有研究者理论联系实际不足所致,还有我国法律制度方面的原因。因此,有必要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探索构建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会计模式。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会计模式及研究现状

管理会计模式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环境下,一个国家某种经济型企业类型普遍适用的上升到理论高度的用以实施管理会计的方法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共建美好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为中小企业获取最大收益,实现自身发展所构建的模式体系。

我国中小企业多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使用管理会计方法,如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法等,尚未形成有效的模式体系。现有的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就是在传统管理会计模式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管理会计方法为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服务的。传统管理会计模式是立足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而建立起来的,基本未考虑企业外部经营条件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而是站在企业财务会计部门的立场向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信息支持。其主要围绕企业现有物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较少涉及人力资源配置与运用问题,以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等为主要内容。当今学者普遍认识到这些问题,也做出了一些尝试:有的学者建议采用典型案例研究方法,指出要走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道路;有的学者提出建立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和制定管理会计准则;还有的学者建议成立管理会计师协会等。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盲目跟随国际潮流、洋为中用不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对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大、中型企业也如此)的研究,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ABC管理会计模式

“作业成本法与作业成本管理”是当今国内研究最广泛、成果最突出的管理会计内容。2006年6月在上海财经大学顺利召开的“管理会计在中国发展及实务运用”国际研讨会上,来自英国、日本、台湾、香港等50多所高校的1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共同探讨了中国管理会计发展研究方向和运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中外学者对作业成本法在中国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阐述。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研究与发展集团主席罗宾先生所作的《通过ABC创造透明度:了解纷繁芜杂现实世界的真谛》主题报告指出,企业必须通过分析自身劣势来应对行业周期性低迷可能带来的毁灭性打击,而正确找到劣势的关键在于作业成本动态分析,其核心为联合思考。同时,在对DHL公司进行的案例研究中,罗宾教授将公司部门业务分为三类:核心业务、辅助业务和转移业务。尽管从传统视角来看,三类业务都会导致制造费用的发生,但是根据ABC动态分析,核心业务和辅助业务是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因此发生制造费用的业务不一定都是必须削减的。日本大阪私立大学冈野浩教授作了题为《管理会计的引进和创造——成本企画和ABC结合的理想模式》的报告,探讨了日本式ABC成本管理模式的引进模式。上海财经大学潘飞教授的《作业成本法在中国实施的案例研究》报告详细介绍了ABC在许继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过程,包括开始阶段、采用阶段、适应阶段和接受阶段。潘飞教授通过因素阶段模型的研究框架,从技术、行为、组织、环境等不同角度分析了许继电器对ABC的实施过程。金蝶国际软件集团高级副总裁金卓君女士发表《ERP环境下成本管理方法》报告,分析、总结了ERP环境下成本管理模式和基于成本驱动的ERP管理模式,并以许继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分析了ERP作业成本管理的实践。南京大学杨雄胜教授根据国内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提出要从企业高级控制、中级控制、初级控制各方面分别进行探讨,同时提出加强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模式的管理监督。清华大学于增彪教授和赵晓东提出了中国集团公司管理控制系统的两个模式,财务控制模式和财务主导型控制模式。针对我国理论与实务相脱节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于富生和张敏认为,要将价值链会计由一种会计思想上升为会计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必须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

(二)关于管理会计模式的其他思想

何建国提出了我国现代三大管理会计模式的构想:

1.精益生产(LP)管理会计模式,提出减少管理层,强调企业各部门密切合作的综合集成,在组织的各个层次建立功能交叉、人物交叉的小组,实行协力工作,保证不同职能的员工能够迅速沟通。这种方法注重加强功能部门的一体化,保证以最大限度的灵活性,灵敏地反映环境变化,以最快的速度和适当的价格提供质量优良的适销新产品去占领市场,并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2.敏捷型管理会计模式。敏捷制造(AM)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产品周期的不断缩短、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不断变化和不可预测市场的变化而产生的,由对产品的大批量低成本需求向着满足用户的最大需求转变,要求产品个性化、多样化、完善化,并要求能及时满足供货需求。它强调人力、组织和技术的有机结合,是企业能实现其最终目标即企业在不断发展变化、无法预测的环境下增强竞争能力的管理会计模式。

3.构建SCM供应链管理会计模式。供应链(SCM)是指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将货物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连接上游和下游创造价值而形成的组织网络,由供应、运输和需求三要素组成。

供应链和敏捷制造管理都是建立在虚拟的企业供应及协作组织的网络构架上,敏捷制造模式的成功运作必须基于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而借助敏捷制造的事实,供应链管理也得到了许多关注,成为当今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一种企业运作模式。

何建国的三大管理会计模式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创新性理论基础。

蔡文兰提出了知识经济下变换主题,树立多重目标的管理会计模式。她指出,管理会计不应将企业利润最大化或企业价值增值作为唯一主题,而要以企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企业未来管理会计主题,以综合业绩评价制度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制度。综合业绩评价制度具体分为财务经营业绩评价、为顾客提品或服务的业绩评价、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业绩评价和企业学习、创新与成长的业绩评价四大类。这应该成为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变革的思想基础。所谓多重目标,可以概括和引申为当代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中小企业价值增值应该建立在战略成本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

邵建军等提出了引入约束理论(TOC)构建适应速度经济的管理会计模式。这种模式将所有系统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价值链),通过分析和控制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制约,以不断提高制约环节的效率,同时以制约环节为基准设定生产计划,从而使企业达到持续改善目标的管理思想。这种模式注重关键资源的管理,强调实践管理的重要性并体现整体观。其实,对于中小企业控制制约环节的明显效果不仅仅体现在生产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企业资金周转和信息决策控制方面,及时收回的应收账款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生机。

王军在分析传统管理会计体系存在局限性的基础上,结合20世纪80年代呈现的两大管理会计发展趋势——战略管理会计和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提出了构建战略导向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模式的观点。所谓战略导向作业基础管理会计,就是将传统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和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整合而成,以战略目标为导向,以作业基础管理为基本实践,全方位地服务于企业战略管理的新型管理会计模式体系。这种模式综合了当今国内外管理会计模式研究和应用的最新理论成果,将两大管理会计模式整合在一起,既制定目标,又保证落实,是当今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引用、借鉴的有效模式。但是在作业基础的选择划分上,该模式没有对中小企业薄弱之处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对企业管理会计模式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多局限于理论研究,实践性差,没有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构建相应的管理会计模式。侯齐敏曾对我国中小企业做过一项是否应用过管理会计和管理会计应用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由表1、表2可知,管理会计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运用的内容还不十分广泛,并且责任会计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很多中小企业的责任会计职能形同虚设。管理会计的方法亟待推广,管理会计模式的构建需要如制度建设、目的分析、方法研究、实践开展等多方面做出管理会计模式构建的努力,包括国家法律制度,中小企业自身内控建设和员工素质提高等等。

二、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

(一)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的影响因素

1.经济体制和法律环境的影响

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就是在传统管理会计模式基础上,运用现代管理会计,为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服务的方法论。我国的经济体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变,第一次是从旧体制转向计划经济体制;第二次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前一转变,我国全盘照搬苏联的管理会计模式;后一转变,则大量吸收西方(主要是美国)的管理会计模式。但由于西方国家并不重视体系研究,从而使我国会计界无所适从。

我国的法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需要完善和补充,并加强监督和管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法律制度得到了补充和完善,如《公司法》、《税法》等。但是非合法会计行为在企业中屡禁不止,严重影响着管理会计的有用性和相关性。

2.中小企业的特点因素

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有:总体规模较小;经营方式灵活多变;管理方式比较自由;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等。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的构建既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会计模式的先进方法,如战略成本管理模式、价值链分析法、作业成本法等,又要区别于我国普遍引进的管理会计模式,因其理论脱离现实,理想化程度较高。

3.企业人员素质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制约

在众多中小企业当中,企业管理人员不够重视管理会计的使用,并认为除了企业财务人员,其他人员不必要懂得管理会计知识甚至是一般会计知识,这就导致了管理会计使用时人员传递的脱节。企业管理者只知道抓生产、抓销售,却不懂得如何利用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而且,中小企业的特点往往导致其内部控制制度薄弱,企业信息失真,导致了管理会计信息的不相关性。

4.管理会计模式实施成本因素

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可以总结为:管理会计模式的理论研究远远超过其在企业的实际应用程度。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没有定式,但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构建管理会计模式的同时,尽可能使管理会计模式操作起来成本更低。中小企业经济实力较弱,而且经营规模小,方式灵活,公司短期利润效应比较严重,不利于构建复杂的管理会计模式,甚至难以配备专门的管理会计人才,这也是管理会计模式难以在中小企业中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这方面的问题,理论界有必要在研究管理会计模式的同时,注意开发实施的成本。

(二)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战略成本目标价值链分析模式

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要基于各种因素,建立以实现战略成本为目标、综合运用作业成本法和价值链分析法来改善管理会计实施环境、优化企业战略管理、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模式体系。

首先,区别传统管理会计模式,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制定战略成本模型。所谓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企业除物质方面以外的企业无形价值及社会价值。传统管理会计以企业价值增值为目标,进行各种经营活动。它往往指“实物”的价值,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来实现。而现代作业成本法启示我们,企业的价值增值不仅局限于“实物流”和“工作流”,还有与作业相关的工作,都可能引起作业成本的变动。所谓战略成本目标模型,是指综合把握企业内、外部环境,以作业为单位,制定最优战略成本目标实现流程,如图1所示。

图1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适用于我国一般中小企业。企业以实现目标的管理会计流程的基本相关信息为起点,构造战略联盟价值链,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编制成本预算,制定生产、销售、定价决策;然后进行价值链业务流程再造与质量管理;最后按部门、小组进行业绩评价分析。这里的成本不仅仅是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实物成本费用耗费,而且应该扩展到经营和生产的流程过程中,以创造价值的作业为基本单位,结合作业成本计算方法,进行整体和局部的分析、决策和评价。

三、保证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会计模式应用的措施

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范文5

关键词:管理会计实践运用理论价值发展

一、对管理会计在实践运用的基本评价

1.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运用状况。单就管理会计所囊括的各种方法看,其中一些方法可追溯至“泰勒”式管理时代。可以这样说:我们今天讲的管理会计,就是过去“生产+核算”模式,这种模式与“成本管理”有着基本一致的含义,如果仅就这个层面上说,管理会计的应用在实践上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也有普遍的推广价值。但它与我们今天所指的管理会计所言及的盈亏平衡点、经济订货批量、回归预测法、贡献毛益法等等方法已经大相径庭了,而这些新方法在实践中究竟有多大用处呢?多数企业家认为“成本管理”很重要,只是苦于方法难寻。正视我国管理会计现实,人们要么探讨一些所谓的基本理论,给人们隔靴抓痒的感觉;要么介绍一些所谓前沿,使人感到“可望不可及”,要么罗列一些具体问题,找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再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改进建议,只能供人“一次性”消费;要么沉溺于数量分析技术,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下,构造几个“貌似天仙”,但不食“人间烟火”的模型。当然,在我们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确有能创造出富有经济效益的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在冶金行业中,已形成群众路线为特色的企业管理和成本管理方法。诸如50年代鞍钢“班组核算制度”,60~70年代冶钢的“五好小指标竞赛”,同期鞍钢、本钢、马钢推行的“内部利润制度”,80年代首钢“包、保、核”为基础的层层承包做法,90年代邯钢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等。上述各种卓有成效的方法如果勉强纳入管理会计方法,那么这些方法也只限于冶金行业,而其他制造业和化工业,还鲜有类似的系列方法。同时我们还看到即使在冶金行业,各个企业在加强“成本管理”中也有自己的成本管理特色,邯钢就提出炼铁学马钢,炼钢学鞍钢,中板学济钢,轧钢学唐钢;主要指标学安钢,利用系数学济钢。这就表明成本管理不能形成模式。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冶金行业的企业能够推行丰富多样且具特色的成本管理方法,也有其产品的特殊性,因其产品功能、规格、样式比较一致,产成品便于比较,成本也便于比较。而在制造业,特别是产品功能差异大,质量规格多样性情况下,就难以总结有特色的成本管理方法。家电业和生化业等科技含量高的行业以及电子网络行业运用管理会计方法就更是寥若晨星了。可见管理会计在20年来,虽有管理层的鼓与呼,理论界的捧与吹,但在实务界鲜有进展,是因为管理会计的方法论只能局限于个别行业和个别企业。

2.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失灵的成因。管理会计在实践中难以得到广泛应用,既使有所运用,其效果也不是非常明显,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在会计组织机构设置中,由于管理会计的职能部门和专职人员缺位难以组织运作,同时它自身既定的作用,形成有它无它无所谓的恶性循环;二是在管理会计提供的方法中,其抽象的数量模型反映不了客观实际的需要,方法抽象,基本资料难以筹集,这是由于其理论体系不完善而造成的。

首先从第一个原因看,会计工作与审计工作、统计工作一样,是一项应用性很强的工作,其业务活动的开展,必须有专门的责任机构和责任人员承担,才能卓有成效的开展业务活动。目前在企业中,财会、统计、审计都有实实在在的职能机构和专职人员。但是纵观管理会计的机构设置和专职人员的情况,从现有掌握的资料来看,全国几乎还没有一家企业能这样做。在全国500家大企业里,也没有把管理会计工作看得很重要,这表明我国对管理会计业务活动的开展在企业中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即使在个别企业对管理会计进行一次性运用,也是把各项任务分解到有关职能部门去承担,把预测职能分配给统计部门,把计划职能分配给业务部门,把预算职能分配给财务部门,把决策职能分配给决策当局,把控制职能分配给生产或施工部门,这就把原本连续系统完整的一项活动割裂得七零八碎,降低了各项职能应有的效果。各部门把承担管理会计所分配的相应任务,也看作“苛捐杂税”和额外负担,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很容易想象其最终的效果。

其次,管理会计在实践中不能得到发挥,不被人们所重视,还由于其抽象数量模型方法所造成的。抽象数量模型方法适于做一般性的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具体的运用。特别是解决经济活动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单纯用数量模型的方法去解决是注定要失败的,需要结合经验方法,更需要善于观察思考的方法。但是现实中的人们经常采取“机械主义”和“拿来思想”,照套公式,照填数据,歪曲了数量经济模型的本来用意。之所以在管理会计中肯定抽象的数量模型,是提倡由数量模型所倡导的理论和思路,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要否定的是不少数量模型往往把事物本质属性扭曲了,为模型而模型,而不是为解决问题而模型。

二、对管理会计理论价值的基本评价

1.管理会计从其会计学科地位上看,是不能与财务会计相提并论,并占有现代会计两大领域其中之一的。从某些层面看,管理会计的失败,其中一点就是过度拔高了其学科地位,从而失去了人们的信任而导致运用的失败。无论从管理会计的形成渊源或是现存的内容构成来看,它都是研究成本的制订和成本控制,也即成本的管理。而成本的管理,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做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的,其理论研究也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可以说成本管理工作既有着深厚的传统,也有着广泛的基础。但是由于后来“食洋不化”,在没有弄清“管理会计”的“根”和“本”是什么的情况下,一举将其提高到与其不相称地位,从而使“管理会计”的边界越拓越宽,最后使理论工作者和实务操作人员对它感到莫衷一是,搞不清它“是什么”,也搞不清它如何成为“两大领域之一的”,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它“迄今使人感到内容上变幻莫测,方法上复杂多变,应用上曲折艰难,均盖源于其理论体系上的匮乏和混乱”。说得严重一点,正是管理会计的引进,削弱了人们对成本管理研究的重视,使得成本管理研究停滞不前。

2.管理会计从其内容体系上看,部分内容脱离了“成本”这一主导线,从而使其内容体系显得很不系统。如上所述,管理会计的根是“成本”,几乎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雏形”。无非管理会计侧重成本管理,包括成本分析、成本计划(预测)、成本决策(制订)、成本控制,而成本会计侧重成本事后核算,这一点应该是非常明确的。如果现有的管理会计体系沿着“成本”这一主导线延伸下来,无论在系统性,还是在逻辑性,以及深入性方面都会有更合理的安排。但是目前在大家认可的体系中,硬要把属于财务管理内容的投资决策,全面预算等内容穿插于进去,从而在内容体系上显得很杂乱,并且模糊了管理会计的本质属性。

3.管理会计从其方法论体系上看,它并没有形成独特的方法论。在方法论体系中基本按照预测、决策、控制三大板块安排的,实际上这些方法论是管理学的主体内容,另外管理会计还吸纳了统计学方法、经济学方法(杠杆即弹性系数)、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方法,但它没有像统计学那样由统计调查、整理、分析组成系统方法论体系,也没有像管理学那样对预测、计划、控制等方法论做出科学解释,更没有像会计学所形成的划分科目、填制凭证、登记入账、试算平衡、编制报表这样严密紧凑的方法体系,更不用说会计学独特的复式记账(特别是“借贷”)方法所组成的平衡关系。所以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管理会计的方法论体系不能纳入“会计”体系,它与“会计”核算的基本特点是格格不入的。管理会计中由于没有“会计”特有的方法,而在已有的方法中又显得杂乱无章,没有普遍推广的价值,所以说它在方法论上也是不成功的。4.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也处于几度“夕阳”状态。目前对管理会计有所研究的人员主要是来自高校教师,而这一部分教师也大多数不愿从事专职的管理会计讲授,他们仅把管理会计的研究也作为一种业余爱好,难得有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在过去八年间,每年约有25名经国家统考入学会计专业研究生毕业,而以管理会计领域作为毕业选题的每年只有1到2名,并且有几年甚至无一人以管理会计为题做为毕业论文”,这一数据基本体现我国各高校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总体情况,也比较集中体现了较高层次上目前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状况。还有某些我国管理会计最初热心介绍和引进的学者,也开始转移自己的研究方向,这都说明理论界对管理会计的由热转冷发展趋向。现状如此,其理论研究出路,更是值得深思。

三、管理会计路在何方

管理会计的现状已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的极大忧虑,它将如何发展也引起了理论工作者和业务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因此在基于以上两个评价的基础上,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探索比较可行的出路。

1.清理思想,强化管理会计的“管理”理念,淡化管理会计的“会计”地位。笔者从来不想否认在企业中,加强企业的内部核算和成本控制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在制造业和重工业加工业中,非常需要强化“成本管理”这一环节。实践也证明,凡是坚持强化“管理”理念的企业,凡是把“管理”提高到非常重要地位的企业,无论市场有多少困难,也无论企业面临多糟糕的环境,企业都能保持一种良好的运行状态和较好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强化“管理”这一理念。具体而言就是强调要加强“成本管理”,例如像邯钢所推出的“市场模拟,成本否决”所贯穿的基本理念就是强化成本的全员“管理”和全面“管理”,可见“管理”二字非常重要。

结合我国冶金行业成本管理的实践,我们不难看出,在成本管理的各种方法中,内核就是“计划”方法。包括标准(目标)成本的预测、制订以及控制,实际就是对成本计划的安排、执行和监督。像邯钢的成本管理方法就是把成本用计划指标方式分解到每个责任人头上。所以说在成本管理理念下,就是要用计划的方法组织企业活动,包括成本制订计划和执行计划。在企业中要强化“管理”理念,也要重视“计划”方法,这样做肯定是一种正确抉择,要比空谈“管理会计”是现代两大会计领域之一要有效果的多,肯定要比空谈提高管理会计的地位口号而缺少落实措施要有明显的效果。这也就是说要淡化管理会计的“会计”地位。

2.端正名分,管理会计就是成本管理。现有的管理会计之所以给人们莫衷一是的感觉,主要在于它的名不正,言不顺,理不足。因此需要加大整合力度,对其内容体系彻底改造,使它回归到成本管理这个范畴内。把管理会计原有的内容体系,分解到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两个学科中去,把其有关职能落实到财务管理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去执行,从而解决管理会计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两个误区。分解的结果是让管理会计“名亡实存”,在学科上使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的内容体系更加系统化,在实践上解决管理会计有职能无机构、有任务无人员的虚置状态。

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范文6

关键词:管理会计体系;价值创造;内核;保护带

一、引言

管理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大致是20世纪初的产物。早在20世纪早期欧洲的德国、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国家,人们就开始对作为成本会计和经济控制理论发展组成部分的管理会计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伦敦经济学院的成本核算学派对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美国,管理会计学者以经济学理论研究成本会计和控制制度的本质[1]。时至今日,管理会计正充分吸收其他社会科学的营养,开始进入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创造性研究阶段。正因为管理会计本是一系列相互关联不紧密的学科,并随时间和空间因素不断变化,所以对于管理会计学者来说,管理会计体系研究是一项挑战性与趣味性并存的努力和探索。2014年,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这是我国第一次正式提出全面推进中国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工作。该指导意见突出了:(1)以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概念框架和工具方法研究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建设;(2)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统领、应用指引为具体指导与案例示范为补充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2016年6月,财政部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对管理会计的目标、单位应用管理会计的内在要素进行了明确界定;同年10月,财政部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了“全面加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指导、推动管理会计有效应用”,并将“推进管理会计广泛应用”作为“十三五”期间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可以看到,近几年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关注并明确了构建符合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特征的管理会计体系的目标。与财务会计理论与应用体系的成熟性相比,管理会计体系的研究仍处于萌芽阶段,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无论是国有企业改革,还是民营企业的生存与突破,都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合作,创造性地建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会计体系,有效应用于企业内部管理,这也是本文的出发点。本文其余部分主要包括:(1)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进展述评;(2)基于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与指引体系建设的思考;(3)结论。

二、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进展述评

近几年,已经有数位会计学者对管理会计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其中杜荣瑞等[3]对1997—2005年间在中国18种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283篇管理会计研究方面的文章进行了述评,在该述评文献中,作者将中国管理会计研究分为1997—2001年和2002—2005年两个阶段进行分析。研究主题涉及管理控制系统、成本会计与管理、决策方法、管理会计的一般性问题、外部导向型管理会计、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其他有关研究。这一时间段的管理会计研究以规范分析/概念性研究为主体,致力于介绍和解释管理会计新方法和系统,但相当一部分文章缺乏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明。此外,研究的理论基础薄弱是中国管理会计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管理会计研究依赖于其他领域的理论,如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4-5],由此管理会计需要拓展自身的研究视野。在样本的获取方法上,管理会计的实证研究以案例研究和调查研究为主,需要在具有统计意义的大样本上克服研究方法的不足。孟焰等[6]在杜荣瑞等学者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研究,并且在整个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进展上保持了与之前研究者时间的接续,从一个较为完整的视角为管理会计研究展现了不断演进的画面。他们收集了2006—2013年间国内21种学术期刊共计327篇管理会计研究文献,研究主题广泛,涉及各类管理会计工具以及信息系统。研究发现管理会计控制系统、外部导向型管理会计的研究数量和比例较2006年之前有显著上升,而成本管理和决策方法两类研究主题显著下降;业绩导向薪酬体系和绩效评价系统成为管理控制系统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主题。同时,管理控制系统本身也成为研究对象,但仍然缺乏理论的强有力解释和支撑。成本粘性问题进入国内研究者视野,已有的实证研究开始关注我国资本市场的成本粘性问题[7]。外部导向型管理会计主要聚焦于价值链分析、战略管理会计以及供应链管理等主题,研究边界有了拓展。研究方法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以及调查研究的比重显著上升。2006—2013年间,管理会计研究采用了理论、权变理论、锦标赛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契约理论、前景理论、认知理论与社会比较理论等多元化的理论,其中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薪酬体系研究中。

值得关注的是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的现状及中国未来的研究方向,潘飞、文东华[8]以Ittner和Larcker(2001)的分析框架为基础,对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现状进行了精炼分析。他们基于价值管理的视角,对西方会计领域价值管理的经验文献进行了回顾和评论,指出组织目标的选择、制定战略和组织设计选择、价值动因的确认、制定行动计划、选择计量指标和设定针对性目标以及业绩评价和组织目标与计划的重估是国外基于VBM框架的实证研究主题,这对于中国实证管理会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完整地分析了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的现状以及对中国管理会计研究的启示,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此外,潘飞等[9]对管理会计经验研究方法的国内外应用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基于数据获取途径的比较、理论基础的比较、经验研究具体方法的比较、管理控制系统经验研究的比较以及问卷调查方法的进一步分析五个方面给予了分析,对中国管理会计研究方法提出了方法论上的建议。2013年以后,国内管理会计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从《会计研究》期刊2013—2014年发表的管理会计相关文章中可以发现一些突破点。管理会计具有与生俱来的天然属性,它是一种权变性的组织管理现象,自从有了组织,尤其是现代企业组织,也就有了管理者责任及管理职能,从而也就有了内嵌于组织之中的管理会计。基于现代企业组织演进过程观察,管理会计就是一种权变的组织管理活动。王斌等[10]基于上述关于管理会计的本质认识,从组织活动和管理目标、组织环境和变革两个维度对管理会计边界和会计信息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对中国管理会计体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基于中国文化制度特征研究中国管理会计问题是非常富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杨玉龙等[11]从费孝通教授的差序格局概念中获得灵感,深入到组织内部的微观人际交往,探讨了中国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为何中国企业在权力设置中普遍存在任人唯亲的现象,负责人为何根据员工的亲疏远近而采取不同的绩效考核标准,在中国企业的业绩评价和薪酬制定中关系治理是否有效?他们以问题导向的方式,为中国管理会计尤其是认识中国特色的企业业绩评价模式提供了先导性思考,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趣的问题延伸。另外一个维度的研究来自管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会计信息具有两大功能,即评价功能和契约监管功能,其中的信息决策有用性来自会计评价功能。毛洪涛等[12]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讨论了具有不同能力水平的决策者在使用不同呈报格式的管理会计报告时决策绩效的差异,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决策者而言,需要设计与之相适配的信息呈报格式,从而提高管理会计的信息价值是该文的结论。值得一提的是,该文实验方法下的实证管理会计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方法启示。邓博夫等[13]同样对管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进行了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研究了在政府干预下的会计权力配置模式对国有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影响,指出国有企业不同的会计权力配置会导致管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上的差异。综合上述文献,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近二十年的发展,无论在研究主题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而未来如何更好地结合中国企业组织内外部环境,从多视角探索中国管理会计问题,并与财务会计领域相互支持,融合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构建中国管理会计体系是中国会计学领域的重要任务。

三、基于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与指引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包括基本原则、基本框架以及核心内容在内的富有逻辑一致的知识体系。因此,构建中国管理会计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坚持立足国情,借鉴国际。既系统总结自主创新和有益实践,又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做法,形成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2)坚持人才带动,整体推进。(3)坚持创新机制,协调发展。(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各单位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等因素,从实际出发,推动管理会计工作。财政部将中国管理会计体系的核心内容概括为“4+1”,即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使得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显著繁荣。构建中国管理会计体系最迫切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方面就是理论体系建设和指引体系建设。目前《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已,但真正进入实质性阶段的应用指引构建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课题组将进一步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和指引体系的困惑和思考进行必要的阐述和分析,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思路。

(一)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管理会计在经济与管理中的服务功能已经得到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首肯,作为会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管理会计绝不是一种自然的社会现象,管理会计权威学者安东尼?霍普伍德认为会计是在特定环境变化之间持续地选择与抉择的结果[14]。会计模式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必然的。在构建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时,需要直面两大理论性问题:第一,管理会计是否存在稳定的内在规律及其潜在的流动性框架。稳定的内在规律意味着在外在现象多变的背后存在客观必然性。如果将管理会计内置于组织和社会中,就会发现管理会计不是单纯地局限于财务资源管理,它已经与特定组织模式的形成[15]、组织的具体架构和管理结构设置[16],以及组织内部生成或强化某些权力及影响力的特定方式[17]构成了紧密的联系。正如思拉恩?埃格特森[18]对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内核”与“保护带”理论构建所表述的,需要寻找到管理会计的理论内核,并对其保护带进行有效界定。内核即为管理会计的功能假设、理性选择模型以及均衡分析方法,而保护带就是需要考虑的第二个理论性问题。第二,管理会计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特定现象背后是否存在特定的可持续性。管理会计内嵌于组织之中,组织面临特定环境约束、组织拥有特定的关于环境的信息以及研究特定的相互作用方式正是管理会计所要面对的“保护带”。由此课题组进一步要探究的是:社会实践为什么需要管理会计(Why),管理会计在社会实践中扮演什么角色(What),管理会计在社会实践中是如何扮演自己角色的(How)?在相关的应用理论支撑上,新制度经济学下的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是管理会计汲取的领域;在企业理论中,战略管理理论对于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构建具有指导意义。这些基础理论将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构建提供基本面的支持:合约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业绩计量、企业的边界设计(企业行为与市场的关系)以及企业战略的设计与执行等。在构建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中,课题组坚定认为中国制度环境特色与人际交往特色的新型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是中国管理会计的最终落脚点。如果说之前的理论内容属于一般意义下的构建,那么结合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尤其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宗教、人情、面子等非正式制度以及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交互的视角,探讨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环境对管理会计实务以及理论的影响将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中的灵魂。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元素与现有的西方理论框架相结合,构建以管理会计制度化建设与管理会计知识体系内在联系为主体框架的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是中国管理会计研究的目标。

(二)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包括三个主要内容:(1)管理会计基本指引;(2)管理会计应用指引;(3)管理会计案例库。目前,《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已经,这基本解决了用一个统一的口径指导企业开展管理会计实践的标准化问题。但在定位导向问题和可操作性上,不同的行业差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典型案例的方法将是可取并适宜的;将理论、标准流程以及经典案例结合形成丰富的应用指引将是未来可行的方案。由此,学者们提供了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体系不同的研究思路:一是按照传统观念,分模块(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经营管理、绩效管理、投融资管理)进行研究设计;二是按照管理会计工具方法进行设计。其中,兵装集团已经提出了60多个管理会计工具,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在管理会计案例体系的研究方面,涉及案例格式的设计问题以及案例开发的运作方式。学者们认为案例的格式内容将涉及管理会计工具的理论依据以及现实意义、案例中相关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应用背景、案例分析的总体设计、总结相关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的发现和结论,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发展的建议等系统的管理会计案例结构。案例的开发需要产、学、研三大群体合作。“产”是指各类组织中的各级管理人员。使用案例库的目的在于学习案例公司中的管理经验并加以借鉴,企业各层级的管理人员将从案例库中汲取管理经验并内化为自身的管理能力。“学”主要包括本科生、研究生、MBA以及管理会计教授。使用案例库的目的在于能够为书本中的相关知识找到现实中的案例,提升教学或学习的效率。“研”是指对管理会计理论或实务进行研究的人员。使用本案例库主要是为了找寻潜在研究问题,在理论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挖掘,进而帮助推进管理会计实务的发展。

四、结论

在贯穿管理会计研究的探讨中,近年来的研究逐步聚焦于中国本土管理会计问题。研究的主题仍然是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上实证管理会计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是目前的主要方法。管理会计借用其他社会学科的理论以充实自身学科的理论厚度是目前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缺乏的客观现实,这也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构建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和指引体系是未来中国管理会计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中的主要挑战与迫切的研究任务在于:(1)充分吸收和研究国内外管理会计既有研究成果,总结近二十年中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经验,构建中国管理会计理论的“内核”与“保护带”,形成管理会计理论的新工具和概念,创建中国管理会计理论分析框架。(2)研究设计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其中的应用指引和案例体系建设是极具实践价值的挑战和课题。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S,CHAPMAN,ANTHONYG,etal.Handbookof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Vol-ume1)[M].王立彦,吕长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潘飞,陈世敏,文东华,等.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研究框架[J].会计研究,2010(10):47-54.

[3]杜荣瑞,肖泽忠,周齐武.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9(9):72-80.

[4]SHELDSMD.Researchinmanagementaccountingbynorthamericaninthe1990s[J].Journalof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1997(9):3-62.

[5]HOPPERT,OTLEYD,SCAPENSB.Britishman-agementaccountingresearch:whenceandwhither:opin-ionsandrecollections[J].BritishAccountingReview,2001,33(3):263-291.

[6]孟焰,孙健,卢闯,等.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述评与展望[J].会计研究,2014(9):3-12.

[7]陈磊,宋乐,施丹.企业的成本粘性被高估了吗?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2012(1):3-16.

[8]潘飞,文东华.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现状及中国未来的研究方向:基于价值管理视角[J].会计研究,2006(2):81-86.

[9]潘飞,王悦,沈红波.管理会计经验研究方法述评:比较与借鉴[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7,9(2):112-136.

[10]王斌,顾辉忠.内嵌于组织管理活动的管理会计边界、信息特征及研究未来[J].会计研究,2014(1):13-19.

[11]杨玉龙,潘飞,张川.差序格局视角下的中国企业业绩评价[J].会计研究,2014(10):66-73.

[12]毛洪涛,何熙琼,苏朦.呈报格式、个人能力与管理会计信息决策价值:一项定价决策的实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4(7):67-74.

[13]邓博夫,李子扬,毛洪涛.政府干预下的会计权力配置与管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J].会计研究,2016(5):63-70.

[14]汤谷良,冈野浩,李苹莉.置于社会与组织环境中的会计研究:安东尼?霍普伍德论文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5]BECKERSW,NEUHEUSERD.Theefficientorga-nization(North-Holland)[M].1975.

[16]CHANDLERA,DAEMSH.Administrativeco-ordina-tion,allocationandmonitoring:acomparativeanalysisoftheemergenceofaccountingandorganizationintheUSAandEurope[J].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1979,4(1):3-20.

[17]BARIFFML,GALBRAITHJ.Intraorganizationalpowerconsiderationsfordesigninginformationsystem[J].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1978,3(1):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