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范例6篇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范文1

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内涵及其表现形态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并能为教育主体所操作。第二,能联结教育主体和客体,使主客体发生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联结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中介,是实现教育目标、内容、任务的手段和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表现形态多种多样。按其历史发展划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分为传统资源和现代资源。传统资源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早就产生并在继续发挥作用的资源,它包括教材资源以及其他理论学习资源等;现代资源是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资源,它包括管理资源、文化资源、活动资源和大众传媒资源等。不同的资源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功用及适用范围,有它自己存在的价值。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应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社会大背景下,充分考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等要素,遵循高职学生身心活动规律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把握以下原则。

1、资源建设要目的明确

目的明确是指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保持一致;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坚持目的明确,一是要求选择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必须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即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据。凡是有利于这个根本目的实现的资源,就是好的,就应该加强积累建设;凡是不利于根本目的实现的资源,就是不好的,就应该毫不含糊地舍弃,或加以改进。二是要求建设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性。选择某一资源或某些资源要达到什么目的,教育者应该心中有数,只有这样。资源的建设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资源建设要符合实践需要

符合实践需要是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必须充分考虑资源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实践性;必须有效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坚持符合实践需要,一要讲求现实性,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建设决不能从概念、意义出发,而必须立足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被高职学生所接受。二要注重可操作性,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是纸上的文字和心中的蓝图,而必须被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操作。那些不能被主体所操作,或严重脱离高职学生实际,缺乏实践性,得不到高职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必须摒弃。

3、资源建设要有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必须充分注意资源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及资源内部各具体形态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坚持相关性,一是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关联系和相互作用;二是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内部各具体形态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各种资源之间的合力,而且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坚持相关性,既要建设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又要关注学生成长所需的家庭、社区等教育环境,发挥资源综合效应,使资源处于一种良性运行状态,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

4、资源建设要有新颖性

新颖性是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必须选择形式新颖、寓意丰富的思想政治内涵的教育资源,激发教育客体的兴趣,增强吸引力。坚持新颖性,一要注重对传统资源进行继承和创新,继承其积极、合理的成分,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形式,使传统资源焕发生机活力;二要依靠科学技术创新资源,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充分运用到资源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三要按照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合理设计资源。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的策略

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建设,应注意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多种表现形态,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结合,以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建设。

1、加强思想政治教材资源建设

教师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拓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一种主要教育形式。教材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资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对高职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二是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三是要加强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高职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2、把管理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管理工作资源,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管理工作相配合,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学生的行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管理工作为资源,实质上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管理,管理中有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资源建设,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项管理工作之中,可理顺人们的思想情绪,使管理得到管理对象的理解与支持,体现管理的人性化特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以管理为教育资源,可以保证管理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双重实现,提高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把各种学生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活动资源,是指教育者为达到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于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在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活动资源具有目的性、参与性、实践性、趣味性等特点。其具体形式多样,在高职院校,有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艺体育活动、创优评先活动、学习竞赛活动、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等。活动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系统的一种重要形态,应加强活动资源建设,一是活动资源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以生动、形象、具体地体现出来,使教育客体能够直接感知它,并将对教育内容的理性理解与感性认识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教育客体在活动中产生直接经验,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二是活动资源能更好地促进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双向交流,特别是能有效地调动教育客体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使教育客体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自觉按照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范文2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职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模式

随着“90后”逐渐成为高职学生的主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发生了明显变化。“90后”的大学生生长在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他们的心理状况、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个性特征。高职学生由于生源的特殊性,其自身定位、学习能力、知识结构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本科生有着一定的区别,面对高职教育内外环境的变化,如何推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新时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政治实践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一种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为特定素质的人的教育活动,是构建和巩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软实力。我国高校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指向性,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理论为指导,必须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结合最紧密的高等教育类型。同时,高职生源比较复杂,主要来自“三类生”和“高考落榜生”,他们大多有成长的“失落感”,人生目标的“短视性”明显,价值取向功利性突出,但他们个性鲜明,思想独立、崇尚自由,有渴望成才的愿望。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生源构成的特点,决定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因为高职教育突出技能而被忽视,相反,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更凸显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途径,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价值。

二、科学发展观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1.要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人的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尊重大学生个体差异性,维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教育的目的和学生的需求有机统一起来,把学生的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一起来,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统一起来,通过机制创新,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学生心坎上。

2.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价值目标。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这是教育的本质价值。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实现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作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强大动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价值目标,“全面”就是要求以育人为中心,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全面、健康地发展;“协调”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培养相协调,促使学生知行统一,身心和谐;“可持续”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内化为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3.要坚持统筹兼顾,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要统筹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制订教育计划、落实教育决策,还是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径,都要做到总揽全局,全面规划,要统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统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统筹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统筹学生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行为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建构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和深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目标,构建“线、点、面”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即以成才教育为主线,以“人生导航”为切入点,以“三全育人”为结合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以成才教育为主线,激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动力。学生的成才过程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成才愿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学生只有志向远大、成才意识强烈,才会在行动上积极进取。尽管绝大多数高职学生有体现自我价值的成才愿望,但同时也有较强的自卑心理,成才目标不明确,对成为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信念还不牢固,对“怎样成才”的认识也有偏差。因此,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学生自我成才的愿望,以成才教育为主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解决好“成什么才”和“怎样成才”这两个根本问题,把希望成才的愿望提升为明确的目标和实际行动,从而形成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动力。 转贴于

2.以“人生导航”为切入点,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高职学生的成才规律也主要表现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人生导航”教育作为引导和帮助学生“怎样成才”的重要切入点,从学生入学起就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科学规划未来,对今后从事的职业进行正确认识和价值判断,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职业观、成才观,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明确并强化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协调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把“人生导航”教育与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培养相结合,与身心素质培养和健康人格教育相结合,与人文素质培养和知识结构优化相结合,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把“人生导航”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通过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先天潜能和后天个性特征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完善,引导帮助学生把自己的前途和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的优秀人才。

3.以“三全育人”为结合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育人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学校所有的育人资源,全面渗透、融合,着力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要按照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全面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单一化”向“立体化”的转变。

一是建立健全全员育人机制。动员全校力量,形成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全员育人氛围。教职员工要强化育人意识,自觉承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和专业课教学的潜移默化作用,深入挖掘课程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齐抓共管”的组织体系和科学有效的评估考核办法,引导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管理和服务部门要挖掘育人潜力和育人资源,通过提供学生实习、勤工助学、担任成长导师等途径,直接或间接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党团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发挥各级学生组织的纽带作用,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二是建立健全全过程育人机制。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分解成不同阶段的内容和要求,贯穿到学生三年学习生涯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要坚持教育引导的整体性和一贯性原则,以“人生导航”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确立阶段性的发展目标。要针对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从学习、生活、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导航专题,如开展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安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专题,每项专题教育都要制订具体详细的方案,做到精细化管理和服务,让每一个管理环节、服务细节都有教育意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范文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中允信息链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中介的含义

“信息”这一词语是从拉丁文转化而来的。意思是报告、消息、资料、情报等等。“信息”一词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社会的产生都比较久远。在我国唐代就有有关“信息”的诗句。而在西方社会,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哈莱特就在其《信息传输》中首次提出了信息这一概念。现今社会,在我国的日常生活中,“信息常被看做消息的同义词”。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施教者向受教者传递的,反映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内容。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中的一部分,它不仅仅反映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更细腻的反映出现代社会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要求的方方面面。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中介就是指在高校这一前提下,高校内的规章制度要求的全体师生应当具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以及学生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等。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中介的传播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信息的研究涉及信源、编码、信道、信宿。所谓信源即信息的来源,包括信息量的多少:编码即信息的代码,与译码相对,它是整个信息中介的中心环节。上接信源,下接信道。信道即信息的通道;信宿即信息最后被运用的对象。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源即“一定的阶级、党政、社团”所要求的“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编码则指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加载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道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渠道,即高校的社团组织、校园媒体、校园文化等等。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宿即高校的全体师生。

只要有效地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源、编码译码与信道、信宿加以运用,必能形成一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链。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条不紊、步步为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原动力就是信宿的需要,主要包括物质需要、感情需要、归属需要、理想需要等。张耀灿、郑永廷等教授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这段话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工作就是为本阶级、本社会人们的思想品德要求变成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由此可得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工作,就是让高校的全体工作人员和全部学生的思想品德尽可能达到高校规章制度的要求。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动力具体表现在:第一,领导的重视,这里不仅是指校领导的重视,省领导乃至国家领导的重视,才能从根本上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第二,制度规范,制度规范不仅仅是指高校内的规章制度,重要的是国家制度的引导。第三,文化底蕴,它包括校园文化、民族文化等等。

同时信息中介的发展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有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性和强大的交互性的特征决定,我们必须运用好信息中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信息资源的实效性,而要想有效的提高信息资源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完善和丰富由信息中介所形成的信息链。首先,要“筛”。即从广泛的信息源中筛出适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真正做到优选信息。其次,要“整”。即将优选出来的信息资源进行编码、译码,是原始信息与反馈信息得到有效的整合,达到最好的效果。最后,要“选”。即对信道要认真选择,不可以所谓的广泛撒网,而应该根据不同信宿的需求选出真正适合他们的传播渠道。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中介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及学校党委行政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民政特色,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我们从以下八个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

一、实现四个结合 充实教学内容

充实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将民政社工理念融入到思政课程中,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敬业心、诚信意识,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四个结合。

一是思政教育和民政文化相结合。我校是一所以民政文化为背景和特色的高等院校,秉承爱众亲仁、博学笃行的校训和传统。在教学内容上,民政文化与思政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民政文化中蕴含的乐善好施、邻里互助、孝亲敬老、拥军爱国等情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有之义。我们要按照思政教育和民政文化相结合的要求,进行课程内容解构,找到思政教育和民政文化的结合点,深化思政教育与民政文化的切合度。

二是思政教育与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思政教育的方法和原理只有体现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行动中才能引起心灵的触动和实际的教育效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是一个非常好的知行统一的实践平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是我校民政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广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深切体会爱众亲仁博学笃行的校训,能够领悟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含义。这是一个生动的思政教育的过程。今后,我们要大力探索思政教育和志愿服务的结合问题,形成体制机制,总结提炼经验。

三是思政教育和党团活动相结合。党团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环节。党团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原理的应用和实践。学生通过参加党团活动夯实了思政教育的教育效果。学生通过参加党团活动扩大了视野,提升了觉悟。思政教育和党团活动的结合不仅使学生成为校园活动的骨干,而且为党和国家贮备了栋梁之才。

四是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教育本为一体,发挥合力融会贯通才能造就人才。但传统的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往往各唱各的曲,各练各的调。传统的思政教育偏重课堂讲授,较少结合专业实际,导致教育效果无的放矢。传统的专业教育也偏重就专业讲专业,较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果学生学会了知识和技能,却不知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至多是有用的工具。为此,要把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使二者连为一体,而不是两层皮。各院部要深入思考这一问题,拿出措施和方案,尽快改变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各自为政的状况。

二、激发教学活力 创新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运用,使理论具体化,观点问题化,过程互动化,结论自助化。同时,使课程内容的体系性和开放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习惯,养成学生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社会责任。在常规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使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等常规教学方法外,还应该有所突破:

第一,进一步推广ISAS教学方法。ISAS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成为引导者,采用具体的任务来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总结-提高的过程中逐步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塑造独特的个性。由思政部制定推行ISAS教学方法的实施细则,在2013级的思政课堂教学中全面推广,并举行思政课程ISAS竞赛,遴选出10个优秀团队,在学校影剧院进行公开展示。

第二,努力探索调研教学方法。该法要求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思想状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相结合,列出一定数量的社会调研选题,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一定的社会调查研究,写出调查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深和更准确的理解。

第三,演讲式教学方法。演讲主题由思政部根据时事需求和现实问题,凝练一个或两个题目,进行主题演讲,通过演讲方式,锻炼学生的领悟能力、表达能力。

第四,辩论式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社会实践进展,选择若干有争议的观点,在教师和学生的综合选择后定下1-2个可辩论的主题,在班级或学院进行1-2场辩论赛。

三、依托网络平台 更新教学手段

2010年,湖南省教育厅积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强化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开设了湖南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世界大学城。作为一个网络虚拟学习平台,世界大学城具有开放性、共享性、自主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点。同时,世界大学城又是以个人空间为基础,基于实名制进行的网络教学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真实性的特点。思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世界大学城进行思政教育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依托世界大学城网络平台,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思政理论课课程体系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必修课和围绕提升拓展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开设的公共任选课(如院长讲坛、党课讲坛、教育与人生等)。两者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又有一定的关联性,两者相辅相成,前者是主体,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有效补充。思政部应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及专业设置的特点,对思政理论课程进行科学规划,以两门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核心,建设若干门配套的公共任选课,最终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内容互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主辅结合的课程体系既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又大大延伸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第二,制作嵌入式表格化教案,提高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打碎、简约、泛在、集成的理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解构重构,制作表格化教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而且每学期根据学生反映和教学要求,对表格化教案和资源进行修改和完善,使之不断更新和升级,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第三,利用空间开展多渠道的交流,打造师生互动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依托世界大学城个人空间和团队空间平台,通过留言、评论、私信、群组跟帖等形式,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热点探讨、心灵对话等,为师生提供良好的互动平台。

第四,建设空间特色栏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依托世界大学城个人和团队空间,建设特色栏目,展示教师、学生的作品,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展示、交流平台。

四、加强过程考核 全面评价学生

为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考核实行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第一,更加突出学生的平时表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考核不仅要把学生课堂内的常规表现纳入进来,更要把学生的课外表现纳入进来。学生在课外受到校级以上奖励(如见义勇为、爱心助人、道德模范、感动人物等),视其情况,适当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等级,学生因多次旷课、考试作弊、打架斗殴、偷窃等受到校级记过或留校察看处分的,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等级,直至重修。

第二,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环节。相对于理论,我们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核,既包括课堂实践环节的考查,又包括课外实践环节的考查。在课堂中引入实践环节,如通过引入ISAS教学法、课堂讨论、课堂辩论等环节,考查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实践包括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义工活动、社会调查等等,通过课外实践,拓展平时考核的范围,达到全方位、真实地考核学生。

第三,实现对学生的过程考核。利用世界大学城云平台空间,实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过程的考核。利用云平台空间的无限性、即时性、方便性等特点,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达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把握和动态调整,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保证思政教育按照既定的目标进行。

五、夯实实践教学 实现知行统一

要把实践教学环节做实,通过实践教学检验学生是否“有爱心、有行动、有体现”,是否在实践中践行了“爱众亲仁、博学笃行”的民政社工理念。

第一,实行校内素质锻炼实践。思政部和学工处、团委及各个学院互相配合,根据学生专业特点的不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与思政主题相关的活动,如依托演讲与辩论协会开展我的中国梦演讲活动、辩论活动;依托读书协会开展延伸阅读活动;依托学工处邀请知名专家、草根英雄、道德模范等开展专家讲座,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困境和挑战。校内素质锻炼实践期限为两年,学分为1学分,要求每个学生在两年的大学生涯中必须参加至少16个学时的校内素质锻炼实践活动,并将校内素质锻炼实践活动纳入到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考核中。

第二,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寒暑假必须开展社会调查,在三年的大学时间内递交不少于4份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为16个学时,1个学分。由思政教师对学生的社会调查进行评选,纳入到实践考核体系中,对特别优秀的社会调查报告颁发获奖证书并给予一定的奖金。

第三,实行校外爱心体验实践。遵循“走出去”的原则,把学生带出课堂,依托学生工作处、团委及各个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爱心活动、三下乡、参观红色根据地等,引导学生从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中感受祖国的变化,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贡献社会、锤炼品格,培养学生的爱心、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最终达到知行合一。校外爱心体验实践为1学分,要求每个学生在三年的大学生涯中必须参加不少于16个学时的爱心行动和志愿活动,且将学生做义工、参与志愿活动纳入到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考核中。

第四,着手建立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基地。如民政文化研究与实践中心、职业道德研修中心、近现代史研修室、校园廉洁文化研修与实践中心、党团建设研训室、青年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科学发展观研习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与绩效评估中心。

六、打造优质团队 提高教学水平

培养一支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高水平、能协作、能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以项目建设为契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

第一,提升现有思政教师的学历层次。鼓励现有的思政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在现有博士数的基础上,培养和引进两到三名博士。

第二,提升现有思政教师的职称水平。培养和引进一到两名教授,两到三名副教授,使现有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水平达到理想状态。

第三,培养思政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熟练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

第四,培养一批具有国内外访学背景的思政教师队伍。充分利用学校推行国际化、标准化、模块化和信息化的契机,争取将思政教师派到国内外访学,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生动的教学模式,创新的科研思维、开拓的国际视野。

第五,进一步落实“五个一”工程,即每个思政教师联系一个学院,参加一次学生工作例会,举办一次讲座,上一次党课,联系一个寝室。通过“五个一”工程实现理论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将思政教育教学落到实处。

七、整合教学资源 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所涉及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的总称,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条件。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总体上是非常丰富的,并进行了集体备课、思政教师联系院部参与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参与思政课讲授等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思政教学部需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整合资源。

第一,整合网络资源,建设空间资源课程墙。目前,大学城空间已经成为我校师生学习、工作、交流的重要平台,思政教学部已建设空间资源课程近70门。为整合网络课程资源,思政教学部应充分利用大学城空间信息平台,建设空间资源课程墙,展示所建资源课程,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第二,整合人力资源,强化全员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民政社工理念、职业道德等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要整合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育人职责。全体教职员工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深入挖掘本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自觉做到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

第三,整合社会实践资源,志愿服务学分化。为鼓励我校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志愿服务和寒暑假社会实践,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思政部要积极探索将志愿服务、三下乡、义工工作和寒暑假社会实践纳入学分制管理,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和人才培养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为48学时、2个学分。

八、提供保障条件 护航思政教学

第一,组织保障。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思政部、教务处、学生处、宣传部负责人为组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机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形成学校党政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配合抓,思政部具体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技术保障。充分利用我校长期从事资源开发、数据库建设、信息管理工作的技术队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空间平台建设、多媒体制作、素材库建设提供技术上的保障。

第三,资金保障。学校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网络空间平台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范文5

关键词: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

一、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的困境

1.教育思想不同

有人认为,专业课教师的本职工作是上好专业课,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教书和育人两者被割裂开来。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师分属不同的部门和院系,课堂教学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脱节,横向和纵向交叉交流较少,各自为政的现象时有发生。思想政治教师与专业教师在教育目标上是不一致的:专业课教师更加注重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思想政治教师更加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内容与形式不同

大多数专业课教师不是师范教育专业出身,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缺乏,不能适当把握思想教育方法,无法厘清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的联系,有时其在课堂上的言论甚至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消极影响。他们对学生迟到、旷课等现象放松管理,忽视课堂经律,很少关注学生动态,与辅导员缺乏沟通途径,存在被动沟通情况,将教学与管理工作割裂开来,二者协同配合的平台、路径和方法较少。

3.评价考核机制不同

专业课的评价重在技能操练,而对学生学习态度、职业操守的考核则很少。专业课教师的考评主要从科研着手,从而产生了重教学轻科研现象,导致专业教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不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边缘化。很多专业教师未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前也存在“上课即来,下课即走”现象,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机会少。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之间存在教学与管理脱节,虽然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有着各自的优势,但由于缺乏交流分享的机制,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不全面,不利于协同育人。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缺乏系统可行的工作框架来理顺两者关系。

4.教育过程与教育效果脱节

思想政治课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被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待,教育过程没有有效地延伸到学生丰富多样的实际生活中,忽略了不同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师只开展教学工作,并不参与解决学生的思想教育实际问题。

二、建立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必要性

1.整合优势资源

协同育人机制可打破原来的各自为政的局限,力图整合各类资源,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使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共同承担育人的重任,加强思想政治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协同交流,推动学科教学资源与教学管理资源的整合和配置,协同育人过程中各参与主体进行联动、合作。专业教师参与辅导员的部分工作,思想政治教师加强与辅导员之间的联动,走进学生的生活,加强两支队伍的融合,实现良性互动,发挥不同教育主体的育人潜力。

2.加强实践教育

高职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提高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实践教学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能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责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强化教育理念

在高校中,专业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比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的地位更高,更具有权威性,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对学生有启发和指引作用。专业教师将专业经验通过教学展现出来,外化于行,能够塑造学生思想,传递给学生正确的思想。专业老师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深得学生的认可,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协同推进德育效果最优化,教师的人格品质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建立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路径

1.建立健全工作保障机制

从制度的制定开始,重视专业教师育人的重要性,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将专业知识传授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积极组建协同育人团队,双管齐下,优化各参与主体结构,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打下扎实的基础。要成立协同育人的专业领导机构,建立领导小组,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立德树人的考核机制、共建共享机制、利益激励机制,促进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共同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2.搭建思想教育合作平台

从学校层面搭建学术交流的工作会议平台,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参加专业教育培训。专业教师要充分了解及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促进专业教师与政治思想教师的交流合作,加强双方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各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专业教师要开展多元化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创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过利用专业课教育实践平台,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想实际、专业实际,以不同专业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为导向,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

3.提高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高校在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过程中应切实增强多部门协同配合、密切合作的工作能力,全力服从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的总目标。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目的,在课堂上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达到育人目的。

教师要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来影响、教育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高校应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协同育人的意识,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结合起来,深入发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合理设置及安排课程。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思想政治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在育人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在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推进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运作,能为专业教师的政治教育工作打下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专业教师应汲取更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有效借鉴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理论特长,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实践能力,提升思想政治的教育水平,以达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根源范文6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评估

准确评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是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困境、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面临西方思潮冲击、社会结构变迁、信息网络化等外向性风险,又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运行体系、课程体系、理论研究体系衍生的内源性风险。当前,可以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危机评价等环节着手,借助可视化、可量化、可感知的评估方法,有效提升高校防范化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能力,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一、风险识别:发现风险项目与辨认危害要素

风险识别是评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辨识是一个发现风险、辨认风险并描述风险的过程。这一过程旨在发现风险项目、辨认危害要素、描绘风险要素特性并输出风险清单。1.治理风险的识别因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识别的过程中,要识别的要素主要包含危害要素和风险源、确定的风险事件、潜在的风险征兆等。其中,辨识源头类危害要素和衍生类危害要素是第一步。只有做好危害要素的识别工作,才能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真正诱因。识别风险事件和潜在征兆则属于风险识别的中心任务。一切风险皆由事件触发,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影响的确定性事件和潜在征兆。2.治理风险的识别程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识别是一个发现、辨认、描述、清单输出的完整过程。其中,确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范围和对象是风险识别的首要环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范围大体可划定为国际国内两大变局,对象则是各危害要素。把握风险项目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第二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由危害要素、确定的风险事件和潜在的风险征兆构成。归纳风险类别并凝练风险特质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第三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风险类别大致可分为外向性风险与内源性风险。风险清单输出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第四步。这一环节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识别的输出,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分析的输入。通过形成风险清单,既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识别提供可量化的依据,也可以为风险分析提供可量化的标准。3.治理风险的样态归档。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因教育环境的变化,产生了不同形态的风险。根据事物发展的外因和内因,大体可归结为外向性风险和内源性风险。其中,外向性风险源自国际、国内双重语境。从国际大局势看,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错误思潮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推行、教育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的运行造成了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从国内大环境看,社会结构变迁和智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斗争的战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的主阵地作用有所削弱。内源性风险则是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存在的工作地位边缘化、工作机制滞后、政工队伍游离、主体资源流失、教学与科研绩效割裂等治理风险。如面对不断上行的社会竞争压力,部分高校为了提高院校的竞争优势,将关注点侧重于增设校园硬件设施、扩大招生规模、争取办学经费等方面,“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被边缘化的风险”[1]。4.治理风险的识别方法。一般而言,治理风险的识别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安全检查表法、问卷调查法、Citespace计量分析法。其中,德尔菲法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专家意见的反馈匿名函询法。该方法能够迅速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存在的风险点和风险源。安全检查表法则是辨识危害要素的“索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风险排查的全面性、广泛性。问卷调查法和Citespace数据计量法则属于定量分析法。其中,问卷调查法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常用方式,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某一时段学科体系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以Citespace为代表的大数据识别方法利用科学计量软件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不仅可以直观、准确地识别风险点和风险源,还可以构建科学的知识图谱。

二、风险分析:寻找风险点与追溯风险源

风险分析是评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核心环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第二个子过程,对治理风险的致因分析着力于寻找风险点和追溯风险源的成因,侧重于从环境和主体风险源出发,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发展阶段、运行机理以及内在张力。1.治理风险的分析理路。首先,风险要素包括风险源、触发行为、风险点、传导路径等。其中,风险源包括确定性风险事件、引起损失的不确定因素、潜在导致风险的事物或现象等。触发行为则是风险引爆的“助燃器”,它能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风险事件。风险点是连接潜在风险源和外部环境的媒介。传导路径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中的线索。通过这一线索,风险点、风险源、触发行为得以串联。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主要由环境风险源和主体风险源引发。前者指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严峻,后者指高校内部各权力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产生,实际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风险要素的动态互动过程,即在特定危险行为的触发下,导致风险点、风险源产生集群风险,进而通过传导路径不断延伸和扩散。2.治理风险的引爆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既受自身发展规律的约束,又面临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因而,我们大体可从环境风险源和主体风险源切入,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引爆条件。一是对环境风险源的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环境风险源可归结为国际风险源和国内风险源。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生活方式极易受到青年学生群体的追捧。隐藏在西式生活表象下的西方价值观念是冲击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因素。同时,在市场经济中滋生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倾向,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漠视。此外,部分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知偏差以及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些新情况也会产生环境风险源。二是对主体风险源的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受教者和施教者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其意识的多变性势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高校治理结构中各权力主体失调引发的学术权力地位边缘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异化,增强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财务管理和人事任命等各类权力运行过程的不确定性。[2]3.治理风险的分析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事件树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根原因分析法、Citespace计量分析法、智能算法等。其中事件树分析法属于事故概率分析范畴。只有确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才能确认该事故能否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风险。因果分析法主要结合“‘是/否’逻辑”来识别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有相关的原因和潜在结果”[3](P53)。因而,它能帮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病因。根原因分析又称损失分析,是一项结构化的问题处理方法,旨在逐步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加以解决。[4](P43)Citespace计量分析法和智能算法则可以帮助人们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存在的隐性风险明晰化。这两种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随机性和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