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调理范例6篇

慢性疾病调理

慢性疾病调理范文1

[关键词]空巢;整体化护理;慢性疾病;护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1(c)-0186-03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health status of the empty nest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 and its demand for community nursing,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implementation of holistic nursing.Methods From June 2014 to May 2016,1016 empty nest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 of three communities extracted in Sanxiang Town of Zhongshan City were given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by systematic training of investigator.3 above-mentioned communities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and holis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conducted for 3 months,while the other community (497 empty nest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period,and any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done during study period.Results Chronic disease of empty nest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 in the top 5 was hypertension (31.3%),diabetes (28.3%),coronary heart disease (18.9%),COPD (18.3%) and chronic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17.4%) respectively.The demand for community nursing services in the top 3 was provide on-site service when illnes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nd nursing of chronic disease and first aid knowledge and nursing.Integrated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3 months,the hospitalization rate of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Empty nest;Holistic nursing;Chronic disease;Nursing demand

受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白领生育意愿的下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空巢”老人的数量已相当庞大[1]。空巢家庭一般是指未生育子女、子女已故或子女由于各种原因外出与父母分开,只剩下老年人独自居住的家庭[2]。据中山市老龄办公室统计,目前中山市老年人共计70多万,符合空巢老人的已超过10万[3]。为客观全面地了解我市三乡镇空巢高龄老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及社区护理需求,更好地开展社区护理工作,为卫生管理部门制订相应的政策提供基础资料与指导依据,本研究对中山市三乡镇1016名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及社区护理需求进行调查,并针对空巢高龄慢性疾病患者的护理需求,实施整体化护理研究,效果满意。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4年6月~2016年5月,采取整群抽样法,从中山市三乡镇中抽取3 个社区,将3 个社区中符合入选条件的1016 名空巢高龄慢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条件[4]: ①住在社区,年龄≥60 岁的空巢老人;②意识清楚,有阅读能力或可用语言表达,与调查人员沟通无障碍;③明确诊断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COPD、慢性胃肠病等慢性疾病。排除精神障碍、认知障碍、重症和临终患者。把上述3个社区作为观察组,行3个月的整体化护理干预;同期另外抽取1个社区(497名空巢高龄慢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期间不进行任何护理干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

1.2整体化护理方法

1.2.1相关疾病知识的普及 制定系统的教育计划,外请专家进行每月1 次的老年慢性病知识讲座,并免费发放相关疾病的彩图小册子;鼓励患者将疾病防治常识在病友间互相交流;设立健康热线,对老年患者的问题答疑解惑。

1.2.2心理护理 社区护理人员定期上门c空巢高龄慢性疾病患者进行面对面交流,多倾听、多微笑,了解患者的现实困难,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并与其子女建立电话联系,使患者或者家庭支持,树立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勇气与信心,保持健康向上的积极乐观心态,主动地配合治疗。

1.2.3生理保健护理 社区护理人员应该支持和鼓励空巢高龄患者,进行自我照顾;对老年患者进行饮食和营养评估,并协助患者进行调整至较为恰当的饮食,建议饮食均衡,不要偏食;科学地安排进餐次数和进餐时间;尽可能定量进食,不暴饮暴食; 妥善安排作息时间,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固定好作息时间,而且劳逸结合[5];睡眠前,坚持使用温水洗脚,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发挥比较好的催眠作用;加强对空巢高龄慢性疾病患者的生活环境护理,居室布置简洁,尽可能保持无障碍,房间温湿度要适宜,空气要新鲜;社区护理人员应指导空巢高龄慢性疾病患者,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进行相应的运动锻炼。

1.3调查方法

调查表在参考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而成,并请护理专家审阅评定,先对一个社区年龄>60岁的空巢老人进行预调查,然后再修订而成。调查表由人口统计学资料、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力评估、护理需求、心理卫生自评表等组成[6]。资料收集方式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入户进行调查。选取50例空巢老人进行预调查,得出问卷内在的一致性Cronbach α 系数为0.79,内容效度为0.8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EpiData 3.02 软件编制数据库和进行数据录入,所有数据均采取双份录入以保证数据运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中山市三乡镇社区空巢高龄慢性疾病患者前5位慢性病统计

对所有空巢高龄慢性疾病患者进行统计,得出常见的慢性疾病排在前5位的是高血压(31.3%)、糖尿病(28.3%)、冠心病(18.9%)、COPD(18.3%)、慢性胃肠病(17.4%)。

2.2空巢高龄慢性疾病患者对社区护理服务需求情况

空巢高龄慢性疾病患者对社区护理服务需求排在前3 位的是生病时提供上门服务、慢性病防治与护理、急救知识与护理。空巢高龄慢性疾病患者对社区护理服务的其他主要需求见表2。

2.3两组患者住院率的比较

整体化护理干预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住院率(2.66%)明显低于对照组(18.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7,P

3讨论

中国目前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7-8]。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和中国特有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城市和乡村出现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空巢老人”生活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经济来源不稳定[9-10]。身体健康状况堪忧,医疗保健不乐观。我国慢性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缺血性的心脏)患者已超过2.6亿人。慢性病占我国人群死因构成的85%、疾病负担的69%[11-12]。慢性病给家庭生活、卫生服务系统和公共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对空巢高龄人群的影响尤为严重,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当前,绝大多数对于慢性疾病护理研究停留在片面及某个疾病层面[13-14],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面对的是整体的慢性疾病患者群体,这就要求社区医疗护理团队的工作重心进一步下移,且主要以辖区居民的健康维护和健康管理服务为主[15],把所有慢性疾病的护理进行一体化的研究,并进行整体化的护理。中山市三乡镇空巢老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慢性病患病率较高,老年慢性病的防治刻不容缓,本研究就是基于上述空巢高龄慢性疾病患者进行护理需求调查,并进行整体化护理模式,经整体化护理干预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王爱英,王喜梅,谢红琴.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248-249.

[2]朱瑞芳.糖尿病患者对行胰岛素治疗的护理需求与护理[J].现代医院,2009,9(3):115-116.

[3]杨桂先,吴凯玲,刘伟.中风康复期病人的护理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2,10(4):300.

[4]王笑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分析[J].求医问药,2013,11(2):662-663.

[5]高志霞.整体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和心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7):356-357.

[6]朱伟芬.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需求及用药依从性调查与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11):50-51.

[7]张春花,赫承慧.心理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3,(1):14-15.

[8]吴建萍.个体化护理干预对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1):74-75.

[9]李碧玉.200例糖尿病患者心理需求及护理分析[J].河北医学,2008,14(8):977-980.

[10]杨一曦.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综合护理干预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2):381.

[11]石霞,刘玉玲,王雪梅,等.老年慢性病病人出院后连续护理需求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0,24(28):2563-2565.

[12]王彩虹,杨永杰,乔霞,等.院外延续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2):884-886.

[13]钱海兰,王君俏,郁艳梅,等.居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2, 12(10):688-690.

[14]张玲,郭红.老年人的居家护理[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5):1290-1291.

慢性疾病调理范文2

[关键词] 慢性病;流行现状;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a)-242-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模式的现代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并呈现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卫生费用支出高和控制率低的“四高一低”现象, 据有关资料报道,全球范围内大约60%的死亡是由慢性病引起的。因此,掌握城乡社区居民慢性病的流行情况,加强对慢性病的防治,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本文结合2006年公众健康调查资料对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慢性病防治对策。

1慢性病患病现状

1.1慢性病患病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城乡社区居民慢性病现患率较高,生命质量较低,全市慢性病患病率为125.0‰,其中城市居民为119.9‰,农村居民为127.1‰。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合计值和城市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均低于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则高于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

1.2性别与患病情况

男性人群患病率平均为105.14‰,女性人群患病率平均为145.78‰,均低于全国第3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且调查地区城市女性居民的患病率是全国水平的1/2,但是农村女性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则高于全国第3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

1.3疾病分类情况

在农村居民中,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49.4‰)、肌肉骨骼疾病(25.0‰)、消化系统疾病(14.0‰)、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疾病(9.6‰)、呼吸系统疾病(9.1‰),疾病种类与全国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在城市居民中,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60.4‰)、肌肉骨骼与运动系统疾病(17.1‰)、内分泌营养代谢和消化系统疾病(12.0‰)、免疫系统疾病(11.2‰)、呼吸系统疾病(5.1‰)。在农村居民中,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46.1‰)、肌肉骨骼与运动系统疾病(27.4‰)、消化系统疾病(15.9‰)、内分泌营养代谢和免疫系统疾病(10.3‰)、呼吸系统疾病(8.8‰)。

1.4 病种分类情况

依次为高血压、其他运动系统病、冠心病、糖尿病、急慢性肠胃炎。城乡比较,城市高血压患病率是农村的1.49倍,冠心病是农村的1.52倍,糖尿病是农村的1.54倍;而农村其他运动系统疾病的患病率则是城市的2.23倍,急慢性胃肠炎是城市的1.85倍。

2慢性病患病因素分析

2.1年龄、性别与患病率

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在25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35岁及以后上升速度开始加快。在55岁以前,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略高于城市居民,55岁和64岁年龄组患病率基本相同,但在65岁及以上人群城市地区增高幅度大于农村地区。

调查结果显示,男女性慢性病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在35岁以后增长速度加快。除25~34岁年龄组外,在35~44岁、45~54岁、55~64岁、65岁以上年龄组均是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对于男性,55岁以后城市居民患病率显著高于农村居民;对于女性,25~34岁年龄组则是农村地区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城市地区。

2.3 年龄、性别与慢性病患病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25岁以前主要是呼吸系统疾病;25~34岁年龄在主要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和精神病;35~44岁主要是运动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55岁以上主要是循环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免疫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患病率显著增高。

2.4 婚姻、职业状况与慢性病患病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丧偶人群慢性病的患病率最高,分别为440.95‰和322.15‰。农村地区离婚人群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地区,大约是城市人群的1.9倍。从职业状况看,离退休人员患病率最高,为367.05‰。其次为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

2.5 受教育程度、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与慢性病患病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在城市地区还是农村地区,不识字或识字少的人群患病率最高,这可能与不同文化程度人群收入水平、自然保健意识、卫生保健服务等不同有关[1]。在医疗保障制度方面,城乡公费医疗组人群的慢性病患病率最高,社会医疗保险组患病率最低。

综上所述,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危险因素普遍存在 。调查结果显示,一是群众对慢性病的认识以及如何有效地开展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还远未得到解决,社区综合防治的观点远未被社会和广大医务人员所接受,慢性病防治专业人才缺乏。二是慢性疾病的发生与不良的行为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紧张而繁忙的工作等因素密不可分。三是无论在城市地区还是在农村地区女性群体慢性病患病率均高于男性,表明女性群体慢性病的卫生服务需要量均高于男性群体。

3防治对策

3.1 建立健全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政策和法规

创新管理模式,实行目标管理,坚持政府主导、卫生行政部门统一领导协调、多部门合作、多方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领导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结合实际,制订慢性病防治服务规划,提出贴近生活的有害健康行为的干预策略如控烟、限盐、高血压患者,的防治策略,把其真正列入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及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列入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2],进一步建全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筹资和补偿机制,拓宽慢性病防治筹资渠道,优先投资社区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 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机制,大力推进城乡居民科学合理的健康行为,有效控制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的增加。

3.2 确立“大卫生”观念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两大体系的功能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医院在社区慢性病防治的作用,提高社区居民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工作意识。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作为医院必须履行职能,发挥医院的优势,为社区健康教育服务,使医院从单纯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综合型转变,这是医院现代化的标志,是解决群众在医疗过程中“贵而不便”的根本出路,具有大医院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

3.3 科学规划卫生资源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科学制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和社区发展规划.建立职责明确、运转协调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网络和高质量、高素质的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队伍,建全社区居民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网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 遵循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的原则,综合考虑人口分布、健康需求、卫生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状况,制定有关方针政策,合理配置,科学规划卫生资源[3],加强在职教育, 培养全科医师,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师资培训规范化及全科医生转岗培训[4],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

3.4 加大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投资力度

普及卫生知识, 控制和降低居民的慢性病发病率。一是应根据社区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性质和需求,确定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近、中、远期目标;拟定具有科学性、通俗易懂的教育计划;利用各种传播媒介,通过教材和辅助教材以及影像化工具,强化各种慢性病的预防和卫生知识,提高教育效率和效果。二是开展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中心的综合干预活动,社区服务机构应充分利用社区平台,针对重点人群、不同类型患者,和社区人群的心理、年龄、职业等特点,通过培训、讲座、版面宣传、健康咨询、社区义诊、跳保健操、编唱慢性病防治知识歌曲、开展慢性病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宣传慢性病对人群健康带来的危害,干预和矫正有害健康的行为。

3.5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内容

创新服务模式,逐步实现服务对象由患者向社区全居民转变、工作职责由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服务方式由坐堂行向送医上门转变。在实际工作中,城乡社区要大力培育由社工、义工、全科服务团队组成的社区卫生综合服务团队,定期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筛查,以提高慢性病患者发现率。同时,应对筛查结果进行分类管理,锁定高危人群,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动态管理,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靖康宁,刘佳,罗世坤,等.重庆市中梁山社区主要慢性病现状与防治对策[J].重庆医学,2009,38(11):1284.

[2]苏玲玲,李士雪.潍坊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与发展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07,5(6):5.

[3]张全红,贾利高,张俊超,等.湖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与对策[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3):192.

慢性疾病调理范文3

关键词:家族史;慢性病;危险因素;影响

目前,普遍认为多种慢性疾病患病与疾病家族史有关,即:疾病家族史为一种患病危险因素。本次研究数据来源于苏州市姑苏区社区诊断调查。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18岁以上常住人口(居住满6个月)

1.2抽样方法 根据随机化和样本量适当的原则,此次社区诊断调查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了辖区21个监测点(社区),每个监测点调查600人。

1.3调查方式 经过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训后合格的社区卫生调查员进行入户调查,填写姑苏区社区诊断调查表。

1.4质量控制 按系统抽样的方法,由督导质控人员确定某一随机个位数,每隔20份调查卷进行质量控制(即抽查5%的调查问卷)。质量控制采取电话回访形式,选取部分题目(不少于10题)与调查对象核对其真实性。符合率在80%以上的调查卷判为合格试卷。相应地段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对不合格问卷重新调查。合格率在90%以下(27张卷)的调查点需全部重新调查。问卷符合率=核对真实的题数/抽查总题数×100%;调查合格率=判为合格的问卷数/抽查问卷总数×100%

1.5统计方法 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12600人,经数据整理后有效记录12585人,平均年龄为(52.6±17.8)岁,18~岁有2789人,占22.2%,35~岁有4919人,占39.1%,60~岁有4114人,占32.7%,80~岁763人,占6.1%。其中男性5511人,占43.79%;女性7074人,占56.21%。此次调查共询问7种家族史(父或母患有该种疾病),分别是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冠心病家族史、脑卒中家族史、恶性肿瘤家族史、高血脂症家族史、慢性支气管炎家族史;询问目前所患疾病(在二级以上医院就诊并被告知所患该病)7种,分别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高血脂、慢性支气管炎。

2.2结果与分析

2.2.1具有不同家族史因素对所患不同疾病的影响 具有不同家族史因素对所患不同疾病的影响,见表1。

从表1显示高血压家族史及高血脂家族史除对恶性肿瘤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6种疾病P值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检验,冠心病家族史仅对脑卒中患病情况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家族史对恶性肿瘤及慢性支气管炎经χ2检验,P值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脑卒中家族史对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高血脂等疾病经检验P值均小于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恶性肿瘤家族史对恶性肿瘤、高血脂、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等疾病经检验,除冠心病P值小于0.05外,其他均小于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慢性支气管炎家族史对高血脂、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经检验,P值均小于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恶性肿瘤经精确χ2检验,P值为0.014,具有统计学意义。

2.2.2不同疾病的多种疾病家族史危险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在不同疾病中,对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意义的因素再分别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s回归分析,具体见表2(其中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高血脂、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仅列出P值小于0.05的疾病家族史因素)。

从表2可以看出糖尿病、恶性肿瘤仅有一个家族史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1,分别为糖尿病家族史、恶性肿瘤家族史。所有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家族史因素的OR值均大于1。

3讨论

通过上述单因素分析后显示高血压家族史、冠心病家族史、高血脂症家族史对6种疾病产生影响;糖尿病家族史对5种疾病产生影响;脑卒中家族史、恶性肿瘤家族史对4种疾病产生影响;慢性支气管炎对3种疾病产生影响,由此提示一种疾病家族史不仅对本种疾病患病产生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其他某些疾病。

在不同病种中对单个因素进行分析后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所有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家族史因素的OR值均大于1,提示各疾病家族史都属于危险因素。

本种疾病家族史对本种疾病患病影响的OR值均明显高于其他家族史对本种疾病患病影响的OR值,说明本种疾病家族史对本种疾病患病影响度较其他疾病家族史高。

糖尿病和恶性肿瘤仅受一种家族史因素(分别为糖尿病家族史、恶性肿瘤家族史)的影响,并且从表中OR值显示可以认为相对危险度分别为8.126、11.009倍。高血压和脑卒中受到二种疾病家族史的影响,冠心病、高血脂、慢性支气管炎受到四种疾病家族史的影响,由上可知本次研究在量化程度上显示了疾病家族史对疾病发生的危险度。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卫生发展将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提高健康为首要目的[1,2]。而要很好的做好预防作用,疾病家族史这一因素是不容忽略的[3,4]。许多研究表明,不少慢性病都受到该种慢性病家族史的影响。正如上面结果显示,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高血脂、慢性支气管炎等均受到各自相对应的疾病家族史是否存在的影响。然而,不仅如此,可以发现一种疾病的发生同样可能受到多种疾病家族史是否存在的影响,一种疾病家族史能够对多种疾病发生产生影响,这正好体现了慢性病的特点,一因多果,一果多因的现象[5,6]。

因此,提示我们下一步如果运用家族史进行疾病预防被医学实践证明是满意的,医生就可以根据家族史信息来鉴定疾病危险并且告知患者有关的个人预防策略,通过公共健康咨询影响一代公众[7]。

参考文献:

[1]王媛媛,戴萌.傅友心血管系统疾病家族史在个性化健康管理中的作用[J].分子影像学,2013,36(1):25.

[2]古丽娜・居马什,杨红疾病家族史在预防医学研究领域中的作用[J].地方病通报,2006,21(2):105.

[3]陈敏慧,江伟健.近10年中国儿童哮喘与过敏体质、家族史和被动吸烟病例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20(06):164.

[4]吕淑荣,苏健,张凤云.江苏省城乡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4,01(01):109.

[5]陈丽,钱梦华.上海市虹口区主要慢性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2,06(01):57-58.

慢性疾病调理范文4

健康是金,预防是福。2009年4月,我国出台的新医改方案有一个重要理念“无病为上”,强调疾病的预防、控制。这与2000年前《黄帝内经》中强调的“上医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

“健康是为人的第一权利,是人类生存的第一条件,是一切历史的第一前提”。保障人们的健康权,是重大的民生话题,也是关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2009年12月,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河南省疾控中心)主任刘国华为我们解读了“无病为上”这一医改新理念。

记者:针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家出台了新医改方案。我们注意到,这次新医改把“无病为上”作为一个重要理念提出。那么,您认为这一理念出现在新医改中的意义何在?请谈谈您对“无病为上”理念的理解。

刘国华:健康在于防治。今天,我们提出的“无病为上”理念,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上医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思想,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最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也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疾病预防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投入的经费呈大量增长态势。这是新医改提出“无病为上”理念的社会背景。

新医改方案明确的“五项重点改革”、8500亿的总量投入中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与疾病预防控制密不可分。另外,新医改方案中提出的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都是贯彻“无病为上”理念的体现。

记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重大疾病防控机构和重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的执行者、拟定者,在落实“无病为上”理念,在全面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保障人们的健康权方面有什么举措?

刘国华:在“无病为上”理念的落实上,作为疾病防控部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措施较多,如预防接种,能大幅度降低相关传染病发病率。仅从乙肝疫苗接种资料显示,经过20年的努力,目前河南省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由11.1%下降到3.4%;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现代医学告诉我们,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许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都有一个较长的隐性发展期,在发生、发展期几乎没有症状,症状显现时就医,疾病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且,这些疾病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我们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宣传疾病防治知识,在试点地区进行行为干预等,取得了可喜成绩。

另外,疾病防控部门应积极配合政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2009年7月,卫生部、财政部及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共同制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推动城乡和地区间公共卫生服务差距的缩小,疾病防控部门应尽可能发挥自身作用。

记者:据统计,慢性病治疗占用了我国大量的医疗资源,那么,在慢性病防治上,您对公众和政府有什么好的建议?今后,在常规体检中是否会增加对慢性病的筛查,或者会采取什么别的措施?

刘国华: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导疾病,这对疾病防控部门、政府及个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疾病防控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抓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同时,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一是要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转变职能,真正体现其“六位一体”(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功能,发挥其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具体实施作用;二是加强疾病监测,跟踪了解慢性病发病动态,指导公众预防控制;三是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防范意识。

当然,各级政府也应强化对慢性病的防治投入、健全各部门协调机制等,这是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质量的基础。同时,各地应开展慢性病普查或筛查工作,在当前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进行全民或职工体检,做到慢性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重视健康体检,防病于未然,已经成为21世纪健康新理念。对于公众,应通过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保持心理健康等防止或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能及时发现慢性病;及时治疗,能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和伤残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新医改中,启动了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都直接定位于城乡居民,其中有4项(健康档案、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老年人保健)与慢性病防治有关,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必将促进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记者:新医改方案强调疾病防控,就是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今后将要承担更加重大的责任,面对新的形势,河南省疾控中心有哪些应对措施?当前,河南省疾控中心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什么?

刘国华:当前一个阶段,河南省疾控中心的总体工作思路是“抓好一个基础、突出三个重点”,即以免疫预防与规划全面实施为基础,突出社会和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理,突出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以及突出推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考核,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围绕这一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防治措施,预防控制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国家赋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就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等。这就决定了各级疾控机构必须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载体,是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切实贯彻落实新医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要求负有重要职责。

慢性疾病调理范文5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023 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054-02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认识要求提高,越来越体会到身体健康的重要。越来越认识到慢性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需求寻找预防控制这些慢性疾病的方法。

我院从2004年--2009年间,针对上述情况积极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及开展咨询义诊活动,经常编制慢性病知识处方,建立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及健康园地,病人随时可取宣传资料。与此同时,我们还根据慢性疾病造成的综合因素,把预防控制慢性疾病工作渗入到人们生活行为方式的各个领域,对慢性病病人进行医学干预,运用健康知识彻底改变过去只管治病的卫生服务方式,采取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同时进行必要的疾病治疗,经实践收效很好,现将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从2005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病人中选择116例糖尿病人其诊断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定期进行健康讲座,指导患者规范治疗及健康生活,进行健康教育干预)与对照组(自然治疗),采取发调查表(美国Zung的抑郁自评量表SDS〔1〕)对患者抑郁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列表如下:

表 1

无抑郁症 有抑郁症 合计

对照组 49 9 58

治疗组 56 2 58

合计 105 11 116

经卡方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6.211, P=0.000

1.2 从2004年6月-2009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120名肿瘤病人中,进行自我病情了解及抑郁情况测评统计,结果列表如下:

表2

病人数 无抑郁症有抑郁症患病率

不知病情的50 381224%

知道病情的70 145680%

70例了解病情的患者不同程度有轻生念头,我们对其进行开导,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结果有近半数患者能正确面对疾病,并积极配合我们做治疗。

2.结论与体会

2.1 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我们在观察中发现很多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更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因此而造成疾病治疗效果不佳的现象,患者为此很烦恼。我们通过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认识疾病了解疾病的知识,帮助患者分析疾病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指导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患者配合医生治疗疾病。有文献报道,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多为心身疾病,受个体生活方式的影响,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在配合治疗及疾病愈后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2〕。可见,开展健康教育对慢性疾病患者的治疗及生活方式的指导,解决其心理问题和很好的配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2 健康教育形式多样性。我们在进行健康教育时采用了知识讲座、治疗方法、生活方式、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等形式,在对患者进行疾病干预所采取的健教形式有单一健教干预方法或多种健教干预方法。

2.3 健康教育内容丰富性。通过几年来我们开展健康教育的临床观察,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广泛如针对问题的、针对情绪的、针对反应的、有针对治疗等很多方面。所采取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健康大课堂、健康教育俱乐部、健康教育受益患者现身交流等。

2.4 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近年来,健康教育研究越来越深入,心理干预应用越来越广泛,干预结果无论在量表评分还是在临床疗效上都具有显著的意义。我院内分泌科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指导及干预(表1)证明其有效性。

2.5 深入健康教育,有效控制慢性疾病。现代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生物模式专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行为、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明显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多数慢性病患者缺乏防治疾病的知识,不能够正确认识疾病,这些患者因此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治疗疾病,不能约束生活行为,更不能坚持合理的行为方式,从而导致疾病不稳定及并发症的发生,由于心理焦虑恐慌不能及时化解,对疾病的治疗不积极主动而产生心理抑郁,因此做好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的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通过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及自我护理的能力,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为了更好地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使健康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健康知识更加普及,我们将在运用健康教育干预、防治、控制疾病上下功夫。对慢性疾病病人建立健康教育卡,并依靠和利用网络进行健康教育、疾病控制、生活方式指导及疾病干预调查研究,使健康教育更有效地干预控制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慢性疾病调理范文6

1.1调查对象:①社区居民:采用两阶段整群抽样,在上海市某街道27个里委中随机抽取13个,每个里委中随机抽取15~20户,共抽取了225户,实际调查了204户家庭的户主,回收率90.7%。②社区护士:随机整群抽样,在上海市9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机抽取20个社区,调查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科全体社区护士,共有111名,实际调查了108名,回收率为97.3%。③社区卫生管理人员:在上海市9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机抽取20个社区,调查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科管理人员,共20名,实际调查了20名,回收率100%。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资料用SPSS8.0软件分析,采用百分比描述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

1.3调查问卷:以社区健康促进模式为理论框架,根据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及相关文献资料设计调查问卷。对不同的调查对象采用不同的调查问卷,各问卷的主要项目都一致,有疾病护理14项、疾病预防7项和健康促进12项,共33项,随机排序;另有开放性问题。对居民需求和社区护士工作内容分别按程度或频度分3个等级调查。该组问卷由5位护理专家评定,效度和信度系数都在0.90以上。正式调查之前在小范围内进行了预调查。对居民的调查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上门进行,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调查由问卷制定者本人进行。

2结果

2.1社区护理需求: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及社区护士与卫生管理人员对居民的社区护理需求的看法见表1。以居民是否希望社区护士开展各项服务为因变量(希望=1,不希望/无所谓=0),以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目前有无疾病、自觉健康状况、家庭长期居住人数、家庭月均收入、住处与最近医院或卫生站距离等因素为自变量。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住处与最近的医院或卫生站的距离、目前有无疾病、家庭长期居住人数、自觉健康状况是居民需求的影响因素(P<0.05),距离近者、患病者、家庭长期居住人数多者、自觉健康差者需求高。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均收入者对各项需求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社区护士工作内容:108名社区护士对自身工作内容进行评价。40%及以上者评价“经常做”的服务有4项:疾病护理方面的老年慢性病护理(51.9%)、上门基础护理(45.4%)、护理咨询(41.7%)、疾病预防方面的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46.3%)。20%以下者评价“经常做”的服务有19项:妇女常见病预防宣教、儿童营养宣教、残疾人康复指导等。

3讨论

3.1居民在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3方面对社区护理提出高需求:调查显示57.4%及以上的居民希望社区护士在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3方面开展各项服务,68.5%以上的社区护士和17名的管理人员赞成各项服务为居民社区护理需求,说明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高。以上反映居民的健康观念较强,在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的今天,开始重视自身健康。

3.2社区紧急救护和老年慢性病预防等是社区护理在3方面的主要需求:调查显示居民希望社区护士开展各项服务,前5位分别是:疾病护理方面的社区紧急救护、老年慢性病护理、上门基础护理,疾病预防方面的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和健康促进方面的口腔卫生宣教。社区护士对居民社区护理需求赞成的前5位分别是疾病护理方面的老年慢性病护理、心理护理、护理咨询,疾病预防方面的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健康促进方面的心理卫生宣教;调查中一些管理人员指出目前居民对社区护理的主要需求为注射、配药和相关慢性病的咨询。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赞同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老年慢性病护理和上门基础护理是居民的主要需求,但没有认识到社区紧急救护和口腔卫生宣教也是居民的主要需求。

3.3对社区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调查显示住处与最近的医院或卫生站的距离,目前有无疾病,家庭长期居住人数,自觉健康状况是部分社区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距离近者、有病者、家庭长期居住人数多者、自觉健康差者的社区护理需求高。社区护理服务应多考虑这些人的需求。

3.4社区护士工作内容应从对个体的疾病护理扩展到对家庭、群体和社区的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调查显示社区护士自身评价主要工作是疾病护理方面的老年慢性病护理、上门基础护理、护理咨询和疾病预防方面的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等,并参与一些其他工作。调查中不少人表示目前社区护士的最主要工作就是在卫生站内和上门进行肌内注射和静脉输液;上门基础护理是家庭护理的主要形式;老年慢性病护理是家庭护理的内容;某些中心因为社区护理开展较早及防保人员不足等原因,则社区护士会从事一些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以上显示社区护士目前工作主要是疾病护理中的家庭护理,较少考虑疾病预防,更少考虑对群体行为干预而达到健康促进的最终目标;服务对象主要是个人,考虑家庭、群体、社区还较少。用社区健康促进模式来指导,社区护士工作内容应从对个体的疾病护理扩展到对家庭、群体和社区的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核心是健康促进。[6]

3.5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增加社区紧急救护等社区护理服务项目:82.4%的居民希望社区护士开展疾病护理方面的社区紧急救护,将其列为第1位需求;而只有13.0%的社区护士和3名管理人员认为社区护士经常做社区紧急救护;社区护士的工作没有满足居民的社区紧急救护需求,应增加此方面的工作内容。另外对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3方面的其他各项服务,57.4%及以上的居民都提出需求,同时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认为此3方面服务都是居民的社区护理需求,说明这些服务从多方面考虑都符合居民的要求和利益;但对社区护士工作内容的调查显示51.9%及以下的社区护士认为自己经常从事各项服务,目前主要工作是疾病护理方面的家庭护理,参与部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工作;社区护理工作只满足了居民的小部分需求,对居民的大多数需求都未满足;社区护理的发展要以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在此3方面积极开展相应的服务项目以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另外根据居民需求的影响因素,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社区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