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范例6篇

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

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范文1

【关键词】健康管理;慢性病;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31-02

健康管理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在社区实施健康自我管理是就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个体化健康管理服务,它是建立在现代营养学和信息化管理技术模式上,从社会、心理、环境、营养、运动的角度来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管理健康,达到节约医疗费用支出的目的。水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年来对辖区居民开展“糖尿病、高血压俱乐部”,组织成立“社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从源头上阻断慢性病的自然进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水部街道社区居民中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共80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60-85岁,平均为68.3岁。所有人员自愿参加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一般健康情况尚可,意识清楚,生活能够自理,能正常配合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日常工作,其中糖尿病28例,高血压52例,合并有冠心病24例,其他疾病26例,但是尚不构成生命威胁。

1.2健康管理:根据每位参加者具体情况,制定各自的单独的健康管理方案,如健康教育管理内容及时间方案,自身的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自身的运动健康内容。根据个人相关信息及体检结果,通过评估分析,制定出每个人不同的运动、膳食处方,采用运动和饮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健康管理。例如,为患者提供包括健康教育和量化、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指导;监测患者每天的运动量,定时提醒患者运动量是否达标,真实记录运动的时间、强度、分析判断运动是否有效;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膳食食谱;定期进行健康教育,个体督导及心理疏导等,同时,我们开设“健康自助检测小屋”、“中医馆”、“慢病管理门诊”,进行强化,指导管理。参加者均经过首诊,定期复诊,监测相关指标,评估及指导。3个月后及每6个月进行小结,在定期召开的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会上,根据不同情况再陆续调整各自的健康指导方案,详细记录健康自我管理前后各项相关指标。

1.3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通过健康自我管理,所有参加者3个月后健康情况开始逐渐好转,6个月后血糖、血压、体重指数、腰围等指标明显改善,较管理前有统计学差异(p

表1 健康自我管理前后参加者各项指标比较(x±s,n=80)

备注:与健康自我管理前比较,ap

3.讨论

健康自我管理是对个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即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评价(认识健康问题)干预(解决健康问题)循环的不断运行。其中干预是核心,健康管理循环每循环一周,解决一些健康问题,健康管理循环的不断运行使管理对象走上健康之路。其目的是调动管理对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保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达到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降低疾病负担的目的。

对于慢性病的防治,普通存在重医疗机构的药物治疗,忽视社区预防的现象。例如对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虽是糖尿病治疗的主要措施,有些患者用药量已很大,但血糖仍难以控制或血糖波动较大,这除了与糖尿病基本病因持续存在和未按时服药等因素有关,还与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不够,未能很好地控制饮食,不知道如何运动有重要关系【1】。健康教育管理是慢性病治疗的最基本环节,只有让患者真正掌握了慢性病的相关健康知识,才能更自觉地控制饮食,适量运动,达到延缓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2】。

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自我管理督导,我们发现健康自我管理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防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健康自我管理,居民建立了规律有效的对个体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适宜的有氧运动,强调运动必须达到适宜的强度(心跳+年龄=170),才能减轻体重,降低血脂,降低血糖。另外,经过健康自我管理交流实践,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改善了他们治疗的依从性,减少了药物的依赖,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健康自我管理”不仅适用于慢性病患者的管理,还适用于亚健康人群的管理,可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教会人们健康自我管理的方法,对于慢性病的早期预防至关重要。【3】

参考文献:

[1]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范文2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快速变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的与高血压、冠心病、肥胖、高血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有关。这些越来越常见的慢性病直接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并导致医疗费用上涨人们的经济负担加重等社会危害。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认知教育和行为干预等方式来帮助群体或个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从而树立健康观念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不健康的行为因素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专题讲座、挂图、墙报、示范操作、电视录像等;在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中应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但针对年龄、文化层次及疾病的不同阶段又应采取与之相适应的重点突出的方式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慢性病防治管理形势严峻存在以下情况

据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达1.6亿高血脂患者达1.6亿超重者达亿肥胖达6万糖耐量低减达万。

据资料显示9年我国城市居民前5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这5种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阵容的疾病谱。

以高血压病的流行现状为例慢性病管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高血压属于慢性病病痛、伤残和昂贵的医疗费用不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还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高血压病的流行现状存在着:三高(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三低(低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和三不(不规律服药不难受不服药不爱服药)现象。

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

慢性病管理工作没有被社会所重视慢性病管理知识没有被群众所了解及认识。大家不懂得慢性病形成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忽视不健康生活方式对人体的危害从而导致疾病。

慢性病的发生除与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等不可改变的个体情况有关外还与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饮酒长期低钾、低钙、高盐膳食肥胖缺乏体力活动长期精神紧张等危险因素有关。

慢性病形成时间长预防与控制措施需要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进行。没有良好的健康教育工作来指导群众很难坚持预防和治疗措施从而导致慢性病的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能够积极预防慢性病的发生与危害针对以上原因参考国内外许多成功范例我认为慢性病的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对大众进行慢性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防治能力。②对具有高危行为的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工作;使其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当运动禁烟限酒心理干预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发生与危害。③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定期随访指导其规范用药;防治并发症有效降低慢性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以上情况说明健康教育对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应得到人们的充分理解和认可。社区作为防治慢性病的主战场应该对其辖区内居民有计划地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改变其卫生观念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控制慢性病发生和发展的行为危险因素使自我保健模式从“依赖型”向“自助型”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保健潜能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有效预防控制慢性病的发生与危害从而有效地促进社区人口的健康。

针对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

以患者俱乐部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慢病工作:俱乐部逐渐成为一个集医疗咨询、慢病防治、健康宣教、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受社区群众欢迎的健康活动场所。经常组织学习进行健康干预。并针对每个人实际病情及时给予相应建议指导意见发放健康处方等。为照顾部分行动不便的患者我们还主动上门测量血压。

每个月举办健康教育大课堂活动:制定计划举办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预防知识健康讲座开展“健康教育大课堂”活动;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教育提高了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和控制率。加强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普及了慢性病防治知识。

通过入户建档开展慢病健康教育:入户建档时发放慢病知识宣传折页等向广大居民传递了高血压病和其他慢性病的防治知识走出了对高血压及其他慢性病认识的误区和盲区给任重而道远的社区预防保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同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区居民看病难、看病烦的问题真正架起了医患之间、社区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撑起了保护伞。

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共发放家庭健康档案的宣传资料万余份;建立居民健康内容包括测体重、血压、血糖等还为居民进行了疾病防治、卫生保健知识的咨询指导每位居民的健康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责任医师对慢病动态管理定期开展随访工作:辖区内重点人群(老年、妇女、儿童)、弱势人群(孤寡、残疾、低保)、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人是我们重点管理对象。每年对社区居民、高危人员、特困人员进行两年1次的健康体检常年坚持儿童预防接种和体检、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常见妇女病检查、临床诊断治疗、职业体检和健康随访服务等资料内容及时记录在健康档案中对体检和随访发现的健康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以健康教育为重点的健康干预。一般慢性病每年最少免费随访次对于比较重的如:高血压三级的居民坚持每个月随访服务1次高血压二级的居民坚持每两个月随访服务1次对慢病病人进行随访7658人次。

健康教育在慢性病管理中的意义

健康教育是初级卫生保健的首要内容:阿拉木图宣言指出:健康教育是初级卫生保健要素中的第一要素是其他各要素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初级卫生保健特别强调对慢性病的防治和管理将慢性病看作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因素。

健康教育是一项高效益的卫生保健措施: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在总结了各国防治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等慢性疾病的经验后意味深长地说:“是花很多钱建一所心血管医院好呢还是使群众不吸烟从而避免心血管病好”健康的生活方式比任何复杂的医疗技术更重要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向群众宣传什么是有益健康的因素什么是有害健康的因素让群众自己保护自己的健康。可见开展健康教育极为经济不论贫富各国都能承担得起是一项高效益的卫生保健战略措施。

健康教育是有效的治疗因素是最根本的医疗预防保健措施:①当居民受到慢性病的危害时可能产生强烈的被理解、被安慰、被鼓励的心理需求以及了解病情、早日康复的愿望健康教育可满足这些需求是有效的心理保健措施。②健康教育可矫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健康行为从而降低人群由于不健康行为导致的患病几率。

参考文献

1孙昕霙,王培玉.健康教育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9,():178-179.

王睿,孟健民.发挥一级医院功能搞好慢性病的管理(社区实践).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9,(7):179.

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范文3

关键词:电子健康档案 慢性疾病 管理 影响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607-01

电子健康档案和慢性疾病的管理,是每一个社区卫生服务区域所要管理的两个重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生活的不规律现象越来越多,慢性病的增长率也越来越多[1]。目前,政府对于慢性疾病的防范主要以预防和治疗两方面为主。其中最重要的主要包括,建立相应的居民健康档案,此外还致力于开展社区健康管理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由于电子健康档案是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热点之一,利用电子健康档案,患者的健康信息能够得到完整记录,能让医院医生方便快捷地进行查询,从而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然而,目前我国健康档案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较大的问题,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下文进行详细分析:

1 慢性疾病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1.1 慢性疾病的管理缺乏相应的机制。慢性疾病在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着重要的问题,如何对慢性疾病进行规范、有序的跟踪管理,实现管理的良性循环,是每一个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要实现对慢性疾病的良好管理,档案管理者就必须要建立相应的责任目标,并将自身的利益目标与慢性疾病患者的管理目标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慢性疾病的管理。对于目前的社区卫生中心来讲,治疗非常重要,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医生和护士进行了及时的监督,然而对医生和护士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建立起档案管理机制,对慢性疾病患者的情况进行记录和管理。目前,我国大部分社区内均未能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及时记录和评价,因此也无法确定慢性疾病治疗护理的工作重点,也无法对医生以及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工作质量的评估,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1.2 慢性疾病管理存在的困难。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公共健康的主要元凶。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目前15岁以上的高血压病患者为23%左右,55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为57%以上。此外,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显示,估计在2025年,糖尿病的发病人数将增加至4600万左右。根据我国的相关研究显示,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慢性心脏病均具有长期、渐进等特点,且对慢性疾病的控制非常有限。因此,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对慢性疾病进行管理非常重要,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具体的控制机制和管理手段,导致对慢性疾病管理不完善。

2 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

2.1 加大健康体检的覆盖率。

第一,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建立电子档案,并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健康体检工作,并记录健康资料,档案管理人员要妥善保管好档案,了解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状况,若发现不良状况时,要及时进行治疗,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

第二,尽力要求所有患者进行定期体检,对于一些因为工作问题无法及时进行体检的人士来讲,应该积极进行事后约定,并积极为患者提供补查服务,提高体检的覆盖面。

2.2 不断完善体检项目。

第一,档案管理人员在体检前要建立好电子档案,并进行打印,让受检人员核对检查项目和个人信息。在检查完之后,档案管理人员要查看检查项目是否完整,如无遗漏,则需要进行信息的录入。

第二,体检项目应该在年轻人当中开展,疾病的预防主要是从年轻人方面入手。由于生活的压力逐渐增大,社会上越来越多年轻人患上慢性疾病。因此,对年轻人进行健康检查非常重要,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应该要仔细检查档案的项目是否齐全,从而有助于对慢性患者的疾病进行分析。

2.3 改变档案的运行方式。目前对健康档案的管理有助于促进卫生资源效率,电子档案的建立实现了档案的信息化收集以及利用,通过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变以往档案的运作模式,优化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让工作目标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此外,通过建立电子档案,实现档案的数字化,从而提高电子档案的利用程度。

2.4 改变以往档案的采集方式。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健康档案开始建设,距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由传统的纸质档案演变成为现在的电子档案,因此也有效改变了当初纸质档案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文档不能及时进行更新,一旦更新,旧有的档案就必须作废,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在此基础上,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能够及时更新慢性患者的病情,从而更加利于医生的治疗和对患者疾病的控制。

3 电子健康档案对慢性病管理的影响分析

3.1 电子健康档案的及时更新,更利于对慢性病进行干预。目前,电子健康档案能够与社区医生工作站相联系,医生通过档案的检索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进一步认识[3]。档案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对电子档案的管理确定相关责任人,当患者进行复诊的时候,要督促医生对该慢性病患者的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更新健康档案的资料,实现档案的动态更新。通过不断更新患者疾病的数据和病情,分析患者慢性病的治疗效果。此外,就诊医生可以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统计,从而不断改进治疗方式,更利于对慢性病进行干预。

举个例子,某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的管理。该社区通过建立动态的记录资料,对患者个体进行全程的心理和生理等健康信息记录,让健康档案变得更加完整和详细。由于电子信息化的特点,对患者的情况进行更新之后,可以及时地进行更新和记录,采取新的治疗方案。正是通过这样的管理,该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实现了对慢性病的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预防措施,方便对慢性病的管理和监测,大大地提高了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成效。

3.2 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整合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对电子健康档案的管理,可以对慢性患者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的情况推算出医生在不同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总体所使用的平均成本。此外,档案管理人员还可以利用电子健康档案的相关信息确定不同慢性病患者药物维持所需要的成本,并与医生治疗的成本制成坐标进行对比,从而有效分析医生治疗成本是否合理,并合理控制医生治疗的行为,让医生的工作更加注重对患者的治疗与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卫生资源方面的利用率。

除了能够控制好医生的行为以外,电子健康档案还能够指导患者就诊的方向,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护理干预,不断完善居民慢性病健康体系。

3.3 利用信息实现责任管理。利用信息实现责任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医生进行工作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慢性病患者数量和达标情况。社区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医生治疗慢性病者的数量以及治疗的达标率对医生收益进行评估,从而实现对医生的责任管理,为社区公共卫生管理服务制定相关的规划,从而为提高管理工作质量提供客观依据。

4 结束语

慢性病能给人们带来非常沉重的经济负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能有效利用资源,对慢性病进行管理,及时了解和评估患者的问题,并有利于对患者的情况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参考文献

[1] 蔡敏,梁斌.健康档案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50-251

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范文4

1 临床资料的收集

收集资料是开展慢性病管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我中心采取:(1)通过乡村医生对管辖范围内25岁以上的常住村民发放普查体检通知单,在规定的时间内来村卫生室进行普查体检。(2)社区服务中心组织一批有经验的临床医护人员对村民进行健康体检。(3)对外出打工的流动村民。也由乡村医生通过其家属通知他们到当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4)个体自我检查。2009年我中心对全乡镇10个行政村普查了12 909人。占在家村民25岁以上常住总人口的80%左右。其中60岁以上3391人,占体检人数的26.27%,40~60岁的有6389人,占体检人数的49.49%。体检结果显示。高血压2687人。占体检人数的20.81%。高血糖的702人,占体检人数的5.44%。还查出高血脂487人,胆囊疾病(结石、息肉、炎症)脂肪肝1251人,另发现胆囊癌2例,肝癌3例等。通过体检及后期结果统计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病人比例高,可能与以前没有开展疾病普查及慢性病防治管理:没有普及健康教育;不良生活习惯有关,如高钠饮食、高糖饮食、高脂肪饮食、吸烟、饮酒、生活不规律;对还没有出现严重临床症状和并发症的慢性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治疗或不正规的治疗;许多病人没有健康意识和慢性病早期症状的知识,不去医院体检,普查时才发现。

2 开展健康评估工作

收集了全镇居民基本健康资料后,组织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对筛选出来的慢性病病人再进行全面体检,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疾病危险因素。根据个人情况,进行个体具体指导。评估工作要求如下:诊断疾病。首先确认疾病所处阶段,如高血压病人现在是处在一期,还是二、三期阶段。糖尿病病人分型和是否有并发症出现,兼症与疾病的关系:建立文字病历和电子档案管理;分类治疗;健康教育。

3 分级预防管理

3.1 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即无病防病,是针对疾病“易感期”采取的措施。疾病易感期指的是有致病因子存在但疾病尚未发生,此阶段预防措施将消除致病因素,使身体状况逆转。恢复健康。具体措施:健康教育、高危人群保护、改善生活方式等。健康教育:每一年2~4次的健康宣教,发放健康资料(例如:紧张或过多食盐易发生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以及肥胖病人易患糖尿病等。长期吸烟是肺癌和慢阻肺的危险因素,长期饮酒可致酒精性肝炎和肝硬化。高血压、高血脂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家庭因素、气候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均可引发疾病或使慢性病发作和加重等)由镇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生和村级医生共同工作,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懂得健康行为对健康的重要作用。高危人群保护:同时将对进入项目的慢性病高危人群和患者进行生活行为方式干预,包括指导饮食、定期体检。改善生活方式:慢性病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过长期积累逐步形成的疾病。要治疗慢性病没有快速的良方。只能通过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从每一个细节做好,才能逐步降低发病率。

3.2 二级预防 即有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患者已有病理变化,但尚未出现有确诊意义的临床症状。应对疾病进行治疗,为取得较好的预后创造条件。具体措施:首先将筛选出来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人的资料全部建立书面档案和电子档案,详细记录包括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单位、职业、身份证,住址和联系方式;疾病诊断依据;通过体检调查,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掌握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对每例慢性病患者应详细记录慢性病的诊断结果。如:何时何院诊断何疾病,记录诊断依据,包括重要的辅助检查诊断依据、治疗结果、上级医院医生指导意见:引发健康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饮食结构、精神压力、居住环境和性格等:家族史,有血缘关系的其他成员健康状况纳入慢性病管理库,用条形码,以便资料共享。通过以上措施,对慢性病病人进行系统管理。

二级预防将是社区服务中心的重点。每月开展4~5个慢性病管治日(就如同社区服务中心开展3次旬门诊或4~5次的周门诊计划免疫接种日一样)进行集中管治。对病情比较严重的,和已纳入管治的病人,来复查间隔时间应相应缩短,1~2周复查1次。对病情稳定的,间隔时间可以稍长一些。慢性病门诊日,慢性病人来社区服务中心复查,医生详细询问用药后的情况,结合检查和辅助检查情况。制定接下来的治疗方案及用药注意事项:明确下一次复诊日。对于三期高血压急性发作期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要及时收治人院或转入上级医院治疗。待病情稳定好转后,可回社区医院进行三级预防。

3.3 三级预防 该级预防又称为临床预防,即疾病防残,是疾病的“临床期”实施的措施。此期病人已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经过规范治疗可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对急性发作或病情加重及严重并发症应及时住院或转上级医院治疗,尽快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并发症。待病情稳定好转,可回社区医院进行三级预防,进行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指导。另外保健医生需指导家属帮助病人进行功能训练。以前对慢性病防治的管理,有些地方基本上是医护人员上门服务,这虽然方便病人,但很难将全镇几千慢性病病人长期管理起来,一来医护人员人力有限。二是无法及时进行辅助检查,不利于慢性病人的正规治疗和管理。现在把全乡慢性病病人集中分开在4~5次来医院管治有以下优点:大大提高了社区医院的工作效率:对需要辅助检查的,可以及时辅助检查,调整治疗方案;对三期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者,可以请上级临床医生会诊;更有利于慢性病的系统管理,信息化管理。

4 讨论

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范文5

健康素养是一种能力,说得通俗一点儿,这种能力就是您掌握健康信息,并正确地运用它们,以使自己获得健康的能力。这么一讲您就应该了解,具备健康素养这种能力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了。

为了解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现状,卫生部曾于2008年组织编写了《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在全国范围开展调查,并于2010年公布了《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这次调查的结果出乎很多人的预料,不容乐观。《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回顾

201 0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了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1、《。健康素养总体水平较低。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说明每100个人中具备健康素养的人还不到7个。

2、城市居民健康素养高于农村居民。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9.94%,明显高于农村居民的3.43%。

3、低龄和高龄人群健康素养水平较低。65—69岁年龄组的健康素养最低,只有3.81%。

4、健康素养水平与文化程度密切相关。健康素养水平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而提高,说明文化程度影响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

5、慢性病预防素养较低。此次调查的关于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预防、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共5类健康问题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水平是最低的,仅有4.66%。

在以上5个特点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水平较低,是一个影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生活质量甚至预期寿命的重大问题。慢性病——健康的最大敌人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及城市化的进程,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疾病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疾病和主要死亡原因。慢性病预防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报告指出,2008年全世界有3610万人死于慢性病,近80%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若不采取行动,预计到2030年,每年慢性病死亡人数将达到5200万人。

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慢性病的代表。如今,我国已经进入慢性病高发期和负担沉重期,各种慢性病的负担比重在所有疾病中达到70%。从1973年到2009年,慢性病在我国人群死因构成所占比例由53%上升到85%,脑血管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位列城乡人群死因的前四位。在不久的将来,各种慢性病可能会以爆发式的速度迅速扩散。2009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届健康产业论坛上,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如果没有有效的干预措施,未来30年将是中国慢性病井喷的年代。”

老年人是一个脆弱的群体,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更容易受各种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的困扰。有研究显示,从1993年到2009年,我国老年人群慢性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大多数慢性病的突发增长期在50~59岁,但高峰期却分布在老年期的各个时期,说明慢性病的高发并非都是由于增龄所致。

既然慢性病是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那么如何预防慢性病,如何有效扼制各种慢性病的高增长趋势,已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

防治慢性病:健康素养是基石也是武器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在我国健康素养的调查结果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水平是5类健康问题中最不乐观的。这无疑是我国慢性病发病率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虽然慢性病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但是从有利的一面看,这些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其实,大多数慢性病与患者的个人观念及生活行为习惯密切相关,因此在慢性病的防治过程中,除了医疗行为之外,患者主动参与和自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而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则是影响预防和治疗效果的关键。

一项以6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为对象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进行了健康素养教育后,试验组的患者生存质量的各项指标(如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健康素养教育能帮助慢性病患者提高生存质量,有助于患者身心康复。

另有研究表明,健康素养可以作为独立的因素影响疾病的结局,具有高水平健康素养的个人会有更好的健康状况。相对来说,健康素养低的个人,疾病预防保健知识不足,自我管理能力差,很少主动采取预防性措施,从而延误疾病防治的最佳时机,还会增加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导致医疗服务利用率(如住院率、急诊利用率)和医疗费用大大增加。美国的一项医学研究报告说,自2003年以来,因为成年人健康素养缺乏,美国每年增加了原来可以避免的690亿美元医疗费用。健康素养的不足,还会对疾病的预防、筛查、健康促进行为、病史采集、诊断及治疗的理解,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此外,健康素养水平低的人群常常不能理解药品的使用说明,可能误服乱服药物;会因为误解医生的建议,而增加医疗差错的风险,医患沟通不畅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等。

那么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提高健康素养尤其是慢性病预防素养,都是防治慢性病、提高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的有力武器。

如何提高慢性病预防素养

尽管《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民众的健康素养特别是慢性病预防素养水平较低,可有趣的是,2007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却显示,54. 7%的公众对医学与健康信息最感兴趣。既然对医学和健康信息最感兴趣,健康素养水平又相对较低,说明公众获取健康信息缺乏必要的途径,这一矛盾恰恰提示了公众健康素养的提高还是有巨大空间的。提高慢性病预防素养,需要从以下几个途径着手。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提高健康素养特别是慢性病预防素养的首要方法。什么是健康教育7健康教育即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我国2005-2010年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重点提出了以下内容: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要配置健康教育专业技术人员,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设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社会动员、倡导、传播与教育、计划设计、实施、监督与评价等基本技能。建立部级人群健康素质监测网络和信息库,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心数据库,建立完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家库、传播材料库。

此外,还包括做好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广泛开展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深入开展城市社区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控制烟草危害与成瘾行为,等等。

为此,需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健康教育专业初构、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等各个部f_=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标。

媒体传播

一项在北京开展的大众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的调查结果显示,大众媒体是北京市居民获得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行为改变的催化剂。居民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大众媒体(89.8%),主要途径的前3位为电视节目、报纸杂志和电台广播。媒体在健康传播方面具有深入家庭,成本低、收益高,相对不受时空、地域限制等特点,已经成为公众获得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和途径。

媒体把疾病预防信息传播给公众并指导其远离疾病,为全民健康素养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正因为公众了解到的信息是通过媒体“拟态”化了的,所以,媒体有责任传播科学准确、客观公正的健康信息,应杜绝伪科学和以商业为目的的信息传播。

自我管理

提高健康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提高健康素养的最关键一环。健康管理就是根据健康需求对健康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对健康管理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身体比较健康的人,健康管理的重点是保持并促进健康;处于中高度健康危险状态的人,健康管理的重点是评估健康风险,发现早期病变,纠正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健康危险因素,建立健康生活方式;而对于已患有疾病的人来说,健康管理的重点是有针对性地治疗疾病,指导患者学习疾病的防治知识和技能,学会自我管理疾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由此可见,对健康的自我管理,尤其是对慢性病的自我管理,是提高健康素养的必由之路。获取了正确的健康信息后,只有能够切实地应用于自身,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

《健康素养66条》中与预防慢性病相关内容的解读

在进行健康素养调查的同时,卫生部组织卫生领域的百余位专家研讨并界定我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基本内容,公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66条,以下简称“健康素养66条”),是世界上第~份全面界定公民基本健康素养内容的政府文件。理解和掌握这些最基本的健康相关信息,是提高健康素养的基础。这66条内容涵盖了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以及基本技能三大部分,其中慢性病预防占据了比较大的篇幅。我们应该如何解读与慢性病预防相关的这部分重要内容呢?

健康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4个方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健康四大基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慢性病的最大致病因素,却也是可以改变的因素,很多慢性病本身就是生活方式病。所谓健康生活方式,就是将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方式习惯化。将自己的生活规律、饮食习惯、锻炼习惯调整到最有利于健康的模式,戒除不良习惯,并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坚持,就会形成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在此过程中,还要不断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乐观、平和,以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持续。

保证适量睡眠

“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个小时的睡眠。”

睡眠是一种在哺乳动物、鸟类和鱼类等生物中普遍存在的自然休息状态。睡眠的特征包括:减少主动的身体运动,对外界刺激反应减弱,增强同化作用(合成代谢),降低异化作用(分解代谢)。对于人类和哺乳动物来说,规律的睡眠是生存的前提。人类的睡眠占了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不夸张地说,睡眠的好坏是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基础的一半。

睡眠能帮助人体恢复体力、脑力和精神,并能舒缓压力、增强学习能力,从而保持身体健康。研究发现,睡眠时,神经胶质细胞会把可能导致痴呆和其他神经退化性疾病的“乙型类淀粉蛋白”从大脑中清除出去。

人们缺乏足够的睡眠,会出现白天嗜睡、情绪不稳定、忧郁、焦虑、免疫力降低、判断力减退、失去逻辑思考力、工作效率下降等。长期失眠,人体的神经系统就会出现紊乱,内分泌系统和精神活动都会出现障碍,身心健康都会受到损害。但是科学家认为,睡眠也不是多多益善,过度的睡眠(超过8小时)不但会使人更疲累,也可能导致晕眩恶心、神经衰退、反应迟钝,甚至减少寿命。

戒除不良习惯

“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戒烟都为时不晚。”“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尊重不吸烟者免于被动吸烟的权利。”“少饮酒,不酗酒。”

吸烟对人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德国科学家就发现了吸烟与肺癌之间有联系。香烟的主要成分包括尼古丁、焦油及一氧化碳。尼古丁会令人体脑部受损,引发中风、口腔癌、咽喉癌、鼻咽癌、食管癌、肺癌、支气管炎、心脏病、胃溃疡等疾病。而且,吸烟行为同时损害吸烟者及附近被动地吸二手烟者的健康,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规定室内公共场所不得吸烟,一些地方甚至把禁令延伸至私人住宅。

值得我们高兴的是,2014年初,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发言人毛群安在国新办新闻会上表示,卫生计生委争取在2014年出台禁止室内公共场所吸烟的条例,同时也积极争取全国人大立法控制烟草危害。而在同年的11月24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卫生计生委起草的《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送审稿)》,并公开征求意见。这是我国首次拟制定行政法规在全国范围全面控烟。

过度饮酒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包括:酒精会抑制大脑的呼吸中枢,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导致血糖下降,两者都有可能危及生命出现吸收不良症候群,引起各种维生素缺乏,间接导致多种神经系统伤害:使脂肪堆积在肝脏引起脂肪肝;引起胃溃疡;损害神经系统,如造成周围神经病变导致大脑皮质萎缩,有报告显示部分慢性酒瘾者的大脑皮质有萎缩现象,也有部分人出现智力衰退的迹氦酒精在胎儿体内代谢和排泄速率较慢,所以饮酒对发育中的胎儿会造成巨大伤害。有鉴于酒精饮料对人的种种危害,及酗酒现象对社会带来的不安,不少国家或地区对酒精饮料采取了控制措施。

有学者认为,在诸多酒类中,红葡萄酒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效果,但饮酒量以每日不超过50毫升为佳。但是,是否可以饮用红葡萄酒,还要根据您自身的身体状况咨询医师后再决定。

膳食搭配、低盐饮食

“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搭配。经常食用奶类、豆类及其制品。”“膳食要清淡少盐。”

人们早就发现,那些长寿之乡,虽然大都是偏远的山区,医疗设施非常落后,人们的饮食结构基本上是“四低一高”:低盐、低糖、低脂肪、低动物蛋白及高纤维,但却健康长寿。可见长寿与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密切关系。

我国政府于1989军、1997年和2007年先后3次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在201 1年又对2007版本做了最新修订。《膳食指南》以先进的科学证据为基础,密切联系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的实际,对各年龄段的居民摄取合理营养,避免由不合理的膳食带来疾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膳食指南》对一般人群的饮食要求主要包括10个条目:①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②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⑤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④经常适量地吃鱼、禽、蛋和瘦肉;⑤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⑥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⑦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⑥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⑨如饮酒应限量;⑩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膳食指南》还提供了膳食金字塔,您可以据此设计自己和家人每日的食品种类和数量。健康的膳食搭配,将为预防慢性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指南中的第5条,对于预防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尤其重要。有研究显示,我国居民八成家庭人均食盐和食用油摄入量超标,特别需要引起重视。

重视食品安全

“饭菜要做熟,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和加工。”“不吃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世界卫生组织对食品安全的定义是:食物中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源性疾病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食品安全就是防止“病从口入”。为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食品安全五大要点”,目前全球已经有95个国家将这五大要点纳入教育项目。

“食品安全五大要点”口诀

1.保持清洁

餐前便后要洗手,洗净双手再下厨。饮食用具勤清洗,昆虫老鼠要驱除。

2.生熟分开

生熟食品要分开,切莫混杂共保存。刀砧容器各归各,避免污染惹病生。

3.烧熟煮透

肉禽蛋品要煮熟,贪吃生鲜是糊涂。虫卵病菌需杀尽,再度加热也要足。

4.注意存放

熟食常温难久藏,食毕及时进冰箱。食前仍需加温煮,冰箱不是保险箱。

5.材料安全

饮食用水要达标,菜果新鲜仔细挑。保质期过不再吃,莫为省钱把病招。

避免肥胖

“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超重与肥胖。”

1980年以来,世界肥胖症人数增长了近一倍。2008年,全球2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有超过14亿人超重,其中2亿多男性和近3亿女性为肥胖。2013年,4200万5岁以下儿童超重或肥胖。这些数字实在让人触目惊心,但所幸的是,肥胖也是可以预防的。

超重和肥胖的定义是可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量脂肪累积。现在,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全球引起死亡的第六大风险。超重和肥胖所带来的最大伤害就是成为罹患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重大风险因素。其中包括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心脏病和中风)、糖尿病、肌肉骨骼疾患(特别是骨关节炎)、某些癌症(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和结肠癌)等。儿童期肥胖会使成年期肥胖、早逝和残疾出现的几率更大,肥胖儿童还会引发呼吸困难、骨折风险升高、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征兆、胰岛素抵抗及心理影响。

造成肥胖和超重的根本原因是摄入与消耗之间的能量不平衡,包括高脂、高能量食品摄入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工作形式如久坐、交通方式的变化以及城市化加剧,均造成缺乏身体活动。据此,为预防超重和月巴胖人们应该做到:限制完全来自于脂肪和糖类的能量摄入;增加水果、蔬菜以及豆类、全谷类及坚果的食用量;定期进行身体锻炼(儿童每天60分钟,成人每周150分钟)。

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

“每年1次健康体检。”“生病后要及时就诊,配合医生治疗,按照医嘱用药。”

提高健康素养,健康管理是关键一环。健康管理就需要从健康体检开始。您先要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对自己的健康有个总体评估,才能开始管理。身体基本健康的人一年进行一次体检,已患有慢性病的人则需要根据自己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体检,如某些体检项目需要定期监测等。

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范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7-0040-02

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社区诊断报告》是在今年慢性病基线调查的基础上汇总分析出来的,对本辖区慢性病基线调查资料和历年疾病监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努力,最终完成。

1 居民健康状况

1.1 主要非传染性慢性病患病与管理状况

1.1.1 慢性病患病状况

1.1.1.1 本中心于2006年对原火车街社区50岁以上居民进行慢性病普查,采用现场体检和询问方法,其中心肌梗死、脑卒中、恶性肿瘤的诊断来源于二、三级医院;高血压、糖尿病诊断来源于二、三级医院及查体检出。共普查1500例,检出慢性病患者314例,其中高血压患者240例、糖尿病86例、冠心病2235例、脑卒中495例、恶性肿瘤37例。见表1。

1.1.1.2 2007年街道重新划分后,中心于4~6月对荷花池街社区60岁以上居民进行普查,方法同前,共普查23602例,检出慢性病患者1539例,其中高血压患者574例、高脂血症290例、糖尿病238例、冠心病181例、慢性支气管炎131例、白内障107例、脑卒中3例、恶性肿瘤77例。见表2。

通过疾病统计,表明冠心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是主要病种,是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2 居民健康危险因素状况

2.1 吸烟状况 2007年3月按照抽样方法抽取了我社区15~74岁居民共计23602例,进行了吸烟、运动、膳食等方面的行为危险因素调查,其中吸烟3406例,吸烟率为24.3%。

2.2 体力锻炼状况 调查23602例最近一年的锻炼情况,剧烈运动包括快跑、球类等活动,经常坚持体育锻炼的尽占38.71%。

2.3 饮食习惯 本次调查23602例社区居民的膳食行为, 其中个人饮食口味调查结果, 经常喝酒占6.67%,吃菜喜欢咸的占10.21%。

3 社区主要卫生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本社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60岁以上老年人口系数为15.10%,已经成为老年型社区。人口老龄化相应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经济与卫生问题。

死因统计与疾病资料统计结果一致显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为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应是社区重点预防与控制的非传染性慢性病。

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主要是吸烟、摄盐量过高、缺乏运动、中度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

通过调查,居民对健康知识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知晓率尚需提高,应加强健康教育。

4 干预计划

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妇女、儿童和高危人群为重点干预人群;针对社区主要卫生问题,以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为先导,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开展疾病三级预防。改善环境,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预防和控制危害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慢性病。不断提高居民生命、生活质量,实现人人享有保健,实现居民健康在社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4.1 中心与街道、社区居委会积极配合,发挥健康促进组织的协调作用,中心由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一起,定期讨论研究,将改变居民不良生活习惯纳入小区文明建设考核内容,并制定标准。

4.2 中心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了解了居民的需求。

4.3 以全人群为对象,利用大众媒介开展健康教育

各居委会利用宣传栏、服务站利用健康教育室、中心利用健教室开展宣传、讲座。

利用社区活动场所、社区服务场所开展宣传。在楼群、小区悬挂印有卫生宣教内容的布标及健康教育壁报。

中心和服务站无偿提供健康教育资料和健康教育处方,中心候诊大厅设立电脑触摸屏和健康教育咨询台。

在中心和服务站候诊区、各楼层设立健康教育橱窗。专人负责,每两月进行更换。

4.4 开展社区居民良好生活行为和方式的健康教育 利用大众媒介宣传。每月在社区组织健康教育活动,针对不同人群请专家讲座,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实施健康行为的健康教育。

4.4.1 平衡膳食教育 参照国家营养膳食指导标准,结合该社区调查的分析结果,对食盐摄入过多、喜食油炸食品和脂肪摄入过多等危险因素,在社区进行平衡膳食指导,门诊和住院患者开据健康教育处方。

4.4.2 控烟教育 利用多种载体和手段宣传吸烟有害健康的教育。提倡在公共场所设立禁烟标志,与街道、居委会开展评选无烟居委会、无烟家庭活动,定期请有关专家讲座,特别是吸烟与呼吸疾病的关系。

4.4.3 加强运动教育 充分发挥社区健身设施的作用,与街道、居委会配合,结合全民建身活动,指导不同人群开展有效的体育锻炼,中心康复室有计划的指导残疾人、慢病肢体、职能康复。

4.4.4 根据季节特点,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预防肠道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季节特征明显的疾病。

4.5 开展临床预防 早期发现患者,利用三诊(门诊、急诊、转会诊)、三床就诊时进行一对一的患者健康教育。

4.5.1 早期发现患者 按居民小区管理划分,设立居民血压测量点;门诊35岁以上首诊患者常规测量血压;患者就诊、社区义诊、体检以及疾病报告等各种渠道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时建立个人与家庭健康档案,纳入慢性病管理。

4.5.2 门诊教育 全科门诊采取一对一形式健康教育,诊对不同问题的就诊患者采用不同形式。对慢性患者及老年人的就诊记录,录入微机管理,向高危患者方放健康教育处方,指导用药,对不良生活方式进行干预。

4.5.3 病床教育 对家庭病床患者进行一对一入户健康教育。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及诱发疾病的危险因素,正确指导用药,对其家属进行健康护理、心理卫生咨询,每周有病历记录,每月有检查。

4.6 对老年人、慢性患者、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干预措施

4.6.1 加强对慢性患者的管理,每季对高血压患者、每半年对糖尿患者随访一次,管理内容一是了解病情动态,进行临床处理;二是进行咨询与健康指导。同时将管理记录全部及时输入微机管理。

4.6.2 对60岁老年人进行有组织的健康照顾。利用社区活动场所和中心及服务站健康教育室,普及保健知识;中心和服务站每周以团队组织的形式,到居委会为老年人免费查体,指导用药和心里咨询;对空巢老年人、残疾人登记造册,定期入户、免费查体、免费送药。以居委会配合指导老年人,改善居住和生活环境,养成健康卫生习惯。

4.6.3 根据民政部门、街道、居委会提供的低保人群情况,制定医疗救助优惠措施,建立档案,建立救助记录,对其中慢性患者加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