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范例6篇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范文1

关键词: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18902

1 引言

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文件中出现了“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诗意文字,随之而起的“美丽乡村”建设也催热了各地的乡村旅游经济,不少旅游项目纷纷上马,在带动当地旅游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近距离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等问题。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的“指示器”。我们认为乡村旅游发展如果不注重空间的合理规划布局,势必将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损害,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空间结构规划引导,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组织和旅游项目的有序开发。

2 现状概述

磐安县维新乡东临仙居,南与高二乡相邻,西与盘峰乡相连,北与方前镇、大盘镇接壤。下辖8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乡域总面积为50.61 km2,其中核心旅游区8.1 km2,自然保护区42.51 km2,总人口2561人(规划当年)。在本次规划制定之前,维新乡旅游尚未形成产业,旅游资源基本上闲置,旅游业处于原始、自发的状态,境内游客大部分是磐安县境内自发出游、踏青、采风等活动的散客。

3 旅游资源分析

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行业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维新乡具有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旅游资源共有8个大类,17个基本类型。

3.1 数量与质量评价――旅游资源种类较丰富,类型较齐全

通过对维新乡具有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旅游资源的全面考察,我们发现维新乡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包含了乡村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等,是开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健身旅游的良好基础,人文类旅游资源以乡村遗址、古民居、乡村休闲农业等为主,以地方习俗、宗教场所、名优特产等为辅,是开展文化旅游、民俗旅游的重要载体。

3.2 品位度、珍惜度评价――旅游资源特色不够鲜明,缺乏知名度

维新乡旅游资源真正称得上全国范围内独有或世界范围内罕见的不多,各景区组成要素特色不够鲜明,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与周边旅游开发比较成熟的尖山镇、高二乡等相比具有同质性和相似性,给大多游客的感知形象相同。因此,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具备长期的垄断性优势,须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

3 组合度评价――自然和人文景观组合较好,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和包涵性较强

维新乡旅游资源组合度较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的马家坑行政村,各景点间的距离基本介于“1 km

4 旅游资源开发评定

为便于现状各类资源之间的整合和旅游规模效应的产生,根据各旅游资源之间的空间联系性与通达性,规划将整个维新乡区域内资源划分成以四条脉络结构:丁埠头村沿线、马家坑村沿线、西溪村沿线、龙溪村沿线。通过分析评定(表1),丁埠头村沿线(东仙路线)乡村旅游资源级别较高,配套设施较完善,易于开发,交通条件好,便于客源进入,可作为主要开发对象;马家坑村沿线,尤其是王大坑村附近山水旅游资源较为集中,等级高,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应作为重点开发对象。我们认为尽管维新乡旅游业起步较晚,通过统一规划,合理、有序的开发建设,吸取其他地方旅游开发经验教训后,必能发挥后发优势。

5 旅游空间结构规划引导

本次规划总面积为50.61 km2,其中:自然景观保护区42.51 km2;核心旅游区8.1 km2,为本次规划的重点旅游区域。由于规划范围广、面积大,在旅游开发中不能面面俱到,因此规划必须有重点,有主次。规划从资源的空间邻近性、整体性、系统性、有机性等原则出发,运用“点―轴”渐近扩散理论,使维新乡旅游开发以乡政府所在地为“增长极”(即中心),沿着四条“生长轴”(即四线)渐进式推进,由此形成维新乡“一心、四线、六区,八景”的空间结构布局模式(图1)。

5.1 “一心”――一个增长极

利用乡镇府所在地丁埠头村的地理位置和现有新农村建设基础的优势,形成游客接待中心,使之成为维新乡境内的核心“增长极”,增强维新乡的空间吸引力和聚客力。

5.2 “四线”――四条生长轴

根据维新乡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交通条件以空间关系确立的四条生长轴(线路)呈“长”字状分布,分别为西轴(后阁村―丁埠头村―溪下路村―新渠村),中轴(丁埠头村―龙溪村―王大坑―犁壁岩―马家坑村―山亩田),北轴(丁埠头村―西溪村―上卢村),南轴(丁埠头村―竹园岙―半山―廿四尖背)。四条轴线把区域内部的节点要素有机联系起来,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骨架。待核心增长极发展成熟之后,利用其核心辐射作用将开发重点转向轴线,促进旅游空间要素向四周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控制开发范围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5.3 “六区”――六大功能片区

通过点状增长,线状连接最终实现面状拓展,点、线、面相互联动形成六大功能区,即井潭神象探险区、现代农业观光区、乡村风情体验区、竹海休闲度假区、高山生态养生区。整个旅游空间结构体系布局合理、层级分明、结构优化。

5.4 “八景”――八个主要景点

将维新乡的重要旅游景观塑造成“维新八景”,即溪炉晚照、溪谷探源、农家问茶、竹海听涛、高山农韵、古木遗风、龙潭仙踪、廿四尖眺,突出维新乡村旅游特色及对外吸引力,避免空间布局竞争。

6 结语

维新乡作为磐安县第一个进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乡镇,在规划编制完成后,遵循 “点―轴”渐进扩散模式,依托丁埠头村沿线的灵江源漂流项目(丁埠头村――上塔村溪炉港流域)启动拉开了乡村旅游开发的序幕。经过5年多的建设,漂流所在的灵江源森林公园已打造成集峡谷观光、休闲运动、乡村体验、生态养生、避暑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区,旅游开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其中空间结构规划的引导作用必不可少。王大坑村、溪下路村率先成了该景区开发的受益者,吸引了众多慕名而至的外地游客,乡村旅游正成为当地旅游新的吸引力和经济增长点。由此可见,今后维新乡的旅游开发如能继续以空间结构规划为“指示器”,以空间为平台,以项目为支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行特色项目建设,有序推进,避免遍地开花,必能实现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大伟,戴 军,陈 斌.自然资源型乡村旅游开发与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东海县温泉镇规划为例[J].华中建筑,2013(8).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范文2

引言

海口火山口地区距离海口市区约15公里,火山岩区域面积大约为108平方公里。该地区属于乡村区域,包括海口火山口世界地质公园景区和景区周边石山镇辖区的乡村,主要旅游资源也分散分布于上述两个区域。乡村火山地质遗迹、火山乡村自然资源及火山口乡村人文资源丰富独特,独具魅力。

一、海口火山口及周边主要旅游资源

(一)丰富的乡村火山地质遗迹

海口火山口属地堑一裂谷型基性火山活动地质遗迹,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休眠火山群之一,火山喷发活动主要在距今1万年的全新世,在火山岩溶洞科学考查、火山地质旅游资源科学研究、火山知识科学普及和火山旅游资源观赏等方面有极高的价值。

该地区36座第四纪火山的火山口地貌遗址呈现出环杯锥状,数量多、类型全、保存好,是火山岩的天然博物馆。该区域熔岩隧道30多条,最长达2000余米,在数量、长度、宽度,拱顶形态及岩浆流动遗迹方面都有丰富的变化;我国火山地质遗迹中占首位的衍生微地貌景观主要有天窗、天生桥、岩柱、陷落谷等,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隧道内部形态。

(二)独特的乡村自然资源

海口火山口地区乡村最具有我国独特性的火山地质景观,主要体现在热带火山生态群落,包括中热带刺灌林、果林、原生林、万亩荔枝树群、古榕树群等多种热带珍稀植物,与火山群相融合,形成了热带海岛城市火山生态环境。

火山岩与红土地孕育了火山口周边独特的美食与深厚的饮食文化。独具健康养生功能的富硒农产品,如火山口富硒荔枝、富硒黑豆、石山雍羊、火山口咖啡等随处可见。

(三)底蕴深厚的火山口乡村人文资源

琼北地区具有独特的火山岩文化,提现在火山岩建造的成片的居民房屋,开发利用的火山岩材质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其中,火山石古村落的房屋建筑成为了火山口乡村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比如石山镇的儒符村当地群众自愿捐建的纪念宋代副丞相李光兄妹的火山石儒符塔、石山镇三卿村抗击日本侵略并留有多处子弹孔的火山石碉堡、石山镇荣阳村的火山石房屋建筑群等。

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一)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海口雷琼火山地质公园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9月27日国家旅游局确定海口雷琼火山地质公园为中国世界旅游日活动的主会场。当前,海口雷琼火山地质公园已成为融火山文化、生态园林、特色建筑为一体的火山主题公园,是旅游热点区域,是海南省优秀旅游景点之一。这里主要的乡村旅游资源包括火山生态广场、火山登山道、火山古树长廊、火山口喷发遗迹、火山地区乡土风情、火山特色手工艺品、火山岩山乡美食等。

海口雷琼火山世界地质公园周边开发了海口火山口休闲农场旅游区、海口火山口骑兵营乡村休闲旅游骑行区、海口火山口“互联网+”火山岩农业产业区等乡村旅游点(区)。

(二)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1.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定位

火山口世界地质公园及周边的旅游资源开发定位:以地质公园为依托,更好地利用园区内地质遗迹景观,促进海口旅游业的发展,开发海口市的旅游资源,打造海口特色旅游品牌,形成“三体一特色”的旅游格局(三体:地质科考、休闲度假、文化旅游;一特色:火山地质遗迹),充分发挥地质遗迹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发展社会经济等作用,最终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文化旅游景区。

2.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1)保护与开发并举,“三效”(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作为一种自然遗产,不可再生,地质遗迹应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保护地质遗迹、自然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真正考虑环境承载力的问题,协调好海口雷琼火山世界地质公园园区及周边乡村地区“三效”之间的关系。

(2)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以海口雷琼火山世界地质公园园区及周边乡村地区“一体多功能”(地质遗迹景观、生态环境为主体,自然科学情趣、山野风韵观光和保健旅游等功能)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火山岩地区的火山岩旅游资源、农产品资源、乡村资源、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等优势资源,结合该区域乡村、农村特色,突出火山口独特风格和地域特色,形成火山岩地质公园科普旅游项目及乡村旅游项目。

(3)区域合作开发、产业联动的原则。以海口雷琼火山世界地质公园所在城市--海口市为依托,合理利用海口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人口集中优势,在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客源开发、旅游市场销售、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开发上注重与周边城市(定安县、澄迈县、屯昌县等)的横向联合,调动海口雷琼火山世界地质公园园区所在地及周边城市、乡镇等行政单位的积极性开展区域性合作旅游开发,推动乡村旅游业、传统手工业、特色旅游商品加工业、特色农业产品生产等方面全面发展。

3.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1)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多元化多渠道投资的开发策略。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战略的大背景下,以平稳健康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地质公园发展规划为基础,在海南省创新创业项目的推动下,协调并调动火山口地质公园景区、周边乡村居民、大学生及政府扶贫机构全面参与该区域的开发和投资,多方位引导地质公@及周边乡村区域的产业投资渠道,增加旅游资源开发投入,真正开发七十二洞、火山岩房屋建筑、昌道岭和火山岩石斛种植观光体验项目等旅游资源。

(2)地质遗迹保护的基础上,优先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是海南省的支柱产业,也是有限发展产业。海口火山口园区及周边乡村属于特殊的地质旅游资源,拥有众多地质遗迹,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守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土地、环境、自然资源、地质遗迹、风景名胜区保护等方面相关法规、规范及指南精神,综合考虑该区域旅游资源的分布位置、通行条件等因素,突出地质公园及周边乡村旅游项目的主题和形象,全面实施一地一主题、一村一特色、一点一景观,旅游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齐头并进。

(3)综合开发地质、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海口雷琼火山世界地质公园及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主体是综合性地貌与地质遗迹景观,自然、人文景观及乡村旅游资源融入了丰富的火山地质旅游资源,这就决定了必须考虑旅游资源特点,坚持旅游资源综合开发。通过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可以弥补单一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充分发挥综合效益,如:旅游产品类型的增加、旅游服务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综合效益的提升等。

(4)精准扶贫旅游开发策略。开发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及周边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乡村具体情况,大力培育和支持有创新性的项目和企业:以黑豆种植加工及乡村农业旅游开发的开心农场、以素质拓展及乡村骑行为特色的人民骑兵营、以火山岩荔枝产业和昌道岭登山为主题的昌道岭村旅游开发、以七十二洞为特色的火山岩溶洞探险、以火山岩房屋建筑为特色的荣阳乡村文化旅游、以石斛种植与加工为特色的美社村等。

(5)创新旅游宣传渠道和方式。改变旅游宣传渠道为微网络营销,利用微博、微信、微平台等微网络营销的理念和技术,创新营销渠道、营销内容、营销方式,突出旅游产品形象。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不断开发“互联网+农业”、“互联网+乡村旅游”、“互联网+小镇”、“互联网+火山岩咖啡”、“互联网+骑行”、“互联网+素质拓展”等平台,推送相关消息,实现微旅游营销。

三、结语

海口火山口世界地质公园及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必须在地质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逐步开发建设,实现自然科学和风光旅游相互融合,形成以地质科学普及教育为载体,以自然观光、生态观光旅游为形式,重点衬托人文景观和乡村旅游的活动内容,集旅游、科普、精准扶贫、生态休闲为一体的旅游基地,不断延伸、扩展地质旅游区域和服务领域,在快速振兴当地旅游经济、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入,有效解决当地“三农”问题等方面发挥重要意义,从实际效益上让“死火山”焕发“新生命”。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范文3

[关键词] 乡村旅游资源;调查分类;深度开发;山东省滕州市

[中图分类号] F59 [文I标识码] A

Abstract: Rural tourism investig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are the basi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Tengzho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is studied as a single case with the use of field reconnaissance integrating with expert advices to obtain first-hand information.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are taken in classifying and valuating 260 rural tourism resource spots in Tengzhou City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for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cluding building tourism villages and towns based on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improving rural tourism product system, developing tourism commodity on the basis of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ts, establishing cultural industry parks relying on unique folk customs, and enhancing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deep development, Tengzho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一、引言

围绕“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长期以来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党的十报告中着重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据此,全国掀起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新高潮,乡村旅游以其特有优势成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农村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障。而乡村旅游调查、分类与评价是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和关键。本文选取山东省滕州市作为个案研究,滕州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村庄比较多,分布较为广泛,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巨大。通过对滕州市260个乡村旅游资源点的深入调查和系统分类,提出了基于资源分析和评价的乡村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乡村旅游资源调查方法及分类

(一)研究方法及资料获取

调查时间为2016年7月16日至8月16日;调查范围为滕州市辖4个街道、17个镇的乡村旅游资源。4个街道包括龙泉街道、荆河街道、北辛街道、善南街道。17个镇包括东沙河镇、洪绪镇、南沙河镇、大坞镇、滨湖镇、级索镇、西岗镇、姜屯镇、鲍沟镇、张汪镇、官桥镇、柴胡店镇、羊庄镇、木石镇、界河镇、龙阳镇、东郭镇。调查采用实地踏勘、专家意见征询相结合的方式,共获得260处旅游资源单体资料。在取得第一手资料后,采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二)滕州市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根据滕州市乡村旅游自身的特点,按照国家行业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旅游资源分类分级规划,滕州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初步调查统计结果涉及到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7个大类(表1)。

三、乡村旅游资源评价

(一)滕州市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1.划分标准

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最新国家标准(GB/T18972-2003),对滕州市主体乡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赋分进行质量等级评价。评价系统设“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两个档次。评价项目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其中,“资源要素价值”项目中含“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等5项评价因子。“资源影响力”项目中含“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2项评价因子。“附加值”含“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1项评价因子。

2.等级划分

依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总分,将其分为五级,从高级到低级为: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90分。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89分。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74分。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59分。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44分。此外还有: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得分≤29分。

参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相关标准,根据资源自身的价值和特色,可将滕州市主体乡村旅游资源划分为以下等级(表2)。

(二)滕州市乡村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1.基于国家标准的滕州乡村旅游资源评价

根据国家标准,依据对滕州乡村旅游资源的数量、类型、空间配置及质量等级调研分析,其主要特点为:(1)主类资源齐全,亚类资源较多,基类资源丰富,知名度和影响力较低;(2)资源结中,建筑与设施类资源占绝对优势,其次为旅游商品类和人文活动类资源;(3)资源等级较低,四级、三级资源较少;(4)旅游商品类和人文活动类资源具有地方特色,但大部分都处于未开发状态,级别较低。

2.滕州市乡村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1)数量多,分布广

滕州市有乡村旅游资源景点260处,数量多,分布广,4个街道、17个镇均有乡村旅游资源的赋存和景点的分布,这为滕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资源类型丰富、资源组合状况良好

青山绿水、故国文化、温泉与乡村田园、特色村、农业科技园、优质果业基地的多样化组合,从整体上提升了以乡村田园为中心的乡村旅游资源体系的价值。在此组合优势下,既可开发观光游赏型旅游产品,又可设计休闲娱乐、会议度假型旅游产品,还可规划农业科普旅游产品、生态农业观光等专项旅游产品,整合互补,开发潜力巨大。

(3)多数资源知名度低,缺乏极品资源

乡村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缺乏对近程、远程游客的吸引力。滕州市乡村旅游资源中的高等级、高质量资源较少;已开发资源中乡土气息浓厚但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创新。

(4)乡村人文资源边缘化

滕州现有乡村旅游项目主要以农家乐为主,组织形式单一,普遍存在档次低、规模小、接待能力较差的情况;旅游区内基础设施、产品配套不完善,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人均消费较低。乡村民俗、节庆类项目的开发明显不足,民俗风物等人文资源在相当程度上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缺乏保护与开发。

四、乡村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思路与对策

(一)依托乡村旅游资源,培育一批旅游村镇

支持具备条件的村镇依托湖泊、河流、山地、温泉、果园、菜园、苗圃、茶园、养殖场、林场、古民居建筑、古遗址、革命遗址、宗教遗址、古井、以及独特的特定事件、风俗风情、民间文学、艺术、服饰、饮食等乡村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采摘、体验、拓展、健身、餐饮、娱乐等服务。将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在城镇建设、旧城区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中,加大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挖掘村镇文化内涵,完善旅游功能建设,实现乡村旅游和新型城镇建设互动发展。

(二)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培育,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围绕适宜市民休闲的50个周末和小长假,集中打造一批休闲农庄、农家乐园、现代农业观光园等环城市游憩带休闲旅游项目,重点开发培育传统民俗、休闲农业、农家乐、古村镇、新农村、乡村节庆、生态循环、乡村博物馆等乡村旅游产品,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三)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创新乡村旅游商品开发[1]

滕州市主要有畜禽、粮油、蔬菜、果、藕等特色农产品,可将其与旅游元素相融合进行深加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依托已形成的龙阳绿箩卜、界河马铃薯、滨湖莲藕等生产基地,逐步实现由传统加工工艺向先进技术转变,建设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开发健康有机餐饮,例如可结合旅游餐饮提倡健康饮食,以“体验有机生活,享受健康饮食”为主题,开发健康有机餐饮,提出如“有机鱼鲜汇”、“有机果蔬宴”等有机餐饮品牌。

(四)依托独特的民俗资源,建设创意文化产业园区[2]

在挖掘墨子文化、鲁班文化、奚仲文化、民间戏曲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的同时,将多项传统节事与民俗活动统筹组织、举办滕州民俗旅游文化节,如“梨花会”、“湿地鱼鲜美食节”、“善国自助采摘节”等,提高滕州市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在微山湖湿地、葫芦套建设创意产业园区,吸收大量优秀原创画家创作,吸引涉及画工培训、行画及画框制作、艺术品设计生产及艺术品销售的商业机构入驻,吸取当地居民参与文化产业,达到一方面吸引当地居民就业,另一方面丰富扩大旅游纪念品种类,并推动当地旅游工艺品市场向特色化、多元化发展态势转变的效果。

(五)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根据滕州市旅游资源个性突出、特色鲜明、异质文化氛围浓郁的特点,将区域内的文化旅游、古镇旅游、山体旅游、乡村旅游资源整合,统一进行规划开发,整体进行包装,组织开展一些规模适度的专项、专线、专题、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营造一个大旅游的环境氛围,增强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范文4

关键词:乡村旅游资源;农耕文明体验;板桥古镇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40-3

基金项目:湖南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6zc036)成果。

板市南距衡阳市蒸湘区的呆鹰岭镇仅8km,离衡阳市城区的中心地带也只16km,距衡阳县西渡镇28km。历史上的板市古镇位于“衡渣官道”上,现代“西杉公路”(西渡-杉桥)通过镇境;北通南岳、娄底、湘潭;西向到渣江、洪市,乃至通邵阳;东向经过集兵上107国道公路;从板市的民主村向东经角山可回衡阳,其区位交通条件极为优越。板市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建筑独具特色、乡村旅游开发价值大,本文仅次略陈管见。

1 板市区域旅游资源环境特征

1.1 山水田园风光如画

发源于笔架山,并流经石园、杉市的杉旭河,自西北向东南注入蒸水。杉旭河进入板市镇境后地势开阔平缓,形成了长约3km、宽约1km的河谷平原,即所谓“土桥町”。这里土质深厚肥沃,利于耕作,开垦出塘堰数十处,良田2500hm2,是著名的湘莲之乡、鱼米之乡。板市古镇就坐落于平原南部、杉旭河滨。

以土桥町为中轴,东部低山区,土质肥沃,森林植被葱郁,山岭一直沿着杉旭河绵延,构成山清水秀的绚丽自然风光。西部为丘岗地貌,多在海拔200m以下。森林植被较好,是黄豆、花生、红薯等旱生农作物的种植区。在西部低丘岗与平原相接的地带,乡村聚落集中,且沿西杉公路两侧分布。东部山地的山间盆地和山谷中,也形成不少山水型乡村聚落景观。

板市镇一带降水仅1200mm左右,且3-8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夏秋间往往形成旱象。只因这里有杉旭河流经,有较为稳定的灌溉水源。1958年在民主村下陂塘又兴建了水面近350hm2的何家垅水库,又多了一个最为重要的稳定灌溉水源,便使土桥町一带长年水旱无忧。板市镇内的山岭间还有不少裂隙承压水泉井分布,且大多水源稳定,水质优良,既可供灌溉,又是良好的饮用水源。板市山水田园村落就是如此巧妙协调和谐的组合在一起,如诗如画。

1.2 古镇、古祠、古民居、古韵悠悠

板市是古代衡渣官道上的一个驿站和集镇,至今令人惊奇的是还遗存有约200m紫红色板岩铺设的石板街。街道两旁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前殿后房式的古式店铺及其如豆腐制作、薯粉加工等传统作坊;在古街的中心部位还保存着风格独特的古凉亭(又称路亭或者义茶亭),以及与之相连的青莲庵,肖公井、肖公桥等古迹。在距板市古镇东面约100m的黄泥山上还有“雨师庙”遗址。其板市民主村的山陂冲一带为衡阳县何氏宗族的发脉之地。据何氏家谱记载,其先祖因军功于明洪武初年受赐占有大片土地,乃将家小从江西庐江府迁来安家落户。自此,开荒筑塘,耕种营生,子孙繁衍。至今其子孙已散布到了衡阳、衡山各地,有的还迁移到了海外。何氏家族六百多年的农耕历史,其见证除四修家谱外,在祖源发脉之地至今遗存有建于民国三年(1913年)的何氏宗祠和比其更古老的下陂塘传统民居何老屋建筑群。何氏宗祠坐落于民主村下陂塘组,为二进二厢组成的完整四合院,为典型的明清式建筑群。建筑外观飞檐翘角,高大壮观;内部装饰雕画栋,华丽典雅。祠堂前面为一口半月形池塘,谓之泮塘,隔垅对面就是如书案形山冈。显然,祠堂是按照一定的风水思想理念而选址的。何老屋为一个“二进四厢”的大型民居建筑群。民居前面与祠堂一样,有半圆形池塘,对面山形如案、如笔架,民居后有丘岗靠山,左右有小低丘护山,其“四神沙”的传统风水思想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

1.3 旅游资源地域组合较好

板市旅游资源不算丰富,但相对集中,地域组合较好。大致可以形成三个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区:

1.3.1 以板市古镇为中心的板市村 滨杉旭河,并有西杉公路经过,康太村公路也在这里接轨。古镇上有古街、古店铺,以及肖公古井、中街凉亭、青莲庵古庙宇。附近杉旭河上化龙古桥,桥东有黄泥山“雨师庙”古碑;山之南有古建筑“肖家祠堂”;山之东为一大型粉墙黛瓦的明清式传统民居;山之北面龙山有一大群高低错落的现代民居建筑,间有古樟点缀。古镇、新村、阡陌田园构成一派协调和谐的美丽乡村风景画面。

1.3.2 民主村的山陂冲自然村落 该村群山环抱、绿水中流,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山间盒地。盆地内的山塘堤堰、屋宇田园都是何氏宗族六百年来开基立业的艰辛耕耘杰作。

1.3.3 市大坝就修筑在山陂冲北面山谷口的何家垅水库 水库如“高峡平湖”、“山间碧玉”。山陂冲左面的斜山村,即为何家垅水库部分库区移民按照规划集中兴建的移民新村,屋宇田园和道路整齐划一,秩序井然。移民们及其子孙以艰苦奋斗求生存精神,经几代人的奋斗,过去简易土墙黑瓦砖木移民房,现在多已变成了新式楼房,并有绿树浓荫相映衬,恰与山陂村的古村、古祠、古民居形成鲜明对照,体现了古老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文明更替的必然规律。

2 板市乡村旅游开发的思路

2.1 把握体验经济能力,全面展示乡村文化景观

乡村旅游资源如田园景观文化、居民建筑文化、农事农耕文化、村野风习文化、家庭生活文化、乡村艺术文化等类型多样,特色独具。而乡村旅游便是以乡村地域自然风光为基础,乡土文化为核心,吸引旅游者在乡村地域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方式[1]。随着21世纪旅游者旅游层次的扩大,旅游知识的增加和识别等级的提高,“体验”便成为购买旅游产品的核心。因此,旅游产品开发便应全面挖掘和展示其乡村文化景观,通过观光、参与等方式,为旅游者创造各种难忘的经历。板市乡村农耕文明体验休闲景区山水田园风光如画,古镇、古村、古亭、古民居、古祠堂等古韵悠悠,但都必须经过规划组合,使其成为优美的风景画,别致的风俗画,异域的风情画,使其真正成为“体验”产品。当前最为紧急的任务是:

2.1.1 进一步加强绿化、美化和香化,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2.1.2 加强境区内古建筑的保护,对于一些濒危古建筑尤其要采取措施进行修葺和保护

2.1.3 立即着手收集和整理民间文学艺术和乡村民风民俗

2.2 突出农耕文明意境,营造农耕文明休闲产品品牌

几千年来,我国农耕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以商鞅“垦草”为代表的农耕思想,“重农拟商”、“耕读为本”的儒家思想代代相传,历经数千年的浸润,形成了中华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化。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很强农耕文化情结。目前为此所开展的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已形成了持续发展的市场需求,并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农耕文化景观是板市旅游区的最大特色和优势,但必须通过规划整合形成品牌,才会真正成为旅游经济优势。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改变乡村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并列、现代设施与传统风物杂陈的局面。要通过减却污浊求净化,将景区内的猪舍牛棚粪坑柴堆等一系列不卫生的“辅助设施”转入地下或迁出景区,只留果蔬“上阶绿”,花木“入帘青”的窗明净舍;减却繁杂求自然,既突出自然景观,强化“人间烟火气”,形成“天人合一”环境;减却烦嚣求宁静,不要城市里的机器轰鸣、喇叭高叫、人头攒动及人生鼎沸,适当点缀鸡鸣、犬吠、鸟语、蛙鸣,为旅游创造“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氛围等手法,净化和保持农耕文化特色[2]。也还应通过乡村特色民俗民情、乡村建筑、饮食文化、商品文化(旧纸伞、蒲扇、风筝、剪纸、竹编等),以及禾场、荷塘、水库、石磨石碾、插秧、拾穗、割稻、晒谷、灌园、牧鸭喂鸡等农景农事的综合展示,创造出板市品牌,让城市居民特别是青少年真正体验到农耕文明的韵味。

2.3 强调乡村社区参与、农民主体经营

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的“98华夏城乡游”、“99生态旅游年”、“2004中国百姓生活游”,乃至2006年的“中国乡村游”等主题,都是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让游客走进百姓生活,百姓参与旅游活动,在城乡游客互动中带动乡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于是目前一种以乡村社区为场所,以社区全面参与旅游的开发并获益为核心,依托乡村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彩民俗风物,以城市居民为客源市场,以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观光、度假、求知、消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地域的可持续旅游形式,即所谓“参与式乡村旅游”,具有投资规模合理、参与性强、适用性光、示范性强、效益的长期性、发展的可持续等特征、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问题,也有利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向第三产业转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国家支持,地区积极,农民欢迎,也深受旅游者的欢迎。板市乡村农耕文明体验休闲景区的产品开发,也必须坚持采用这种参与式乡村旅游模式。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是知道农民按照参与式乡村旅游的规范,抓紧建设好自己的家园、农园;还要抓紧社区和农民进行管理和服务培训,尤其重在素质的提高,走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齐头并进的道路。

3 旅游功能分区构想

3.1 板市村农耕文明观光与购物景区

板市古镇集镇、古街、古店铺、古井等,都是因为农产品贸易而留下的历史印迹。这里的青莲庵和雨师庙,也是因为这一带生产湘莲和劳动人民为祈求农业丰收而求雨神的见证。杉旭河经建国以来“兴修水利”、“农业学大赛”、“农村田园化”等农业活动,已被整治成了一条通直畅达的农业灌溉大渠,与其防洪兼道路的大堤、大堤绿化带及其整齐的田园村舍,共同构成了一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景图画。传统农耕文明遗存和现代农业文明呈现齐全,使这里极具观光体验价值。为此,应将古街、古亭、古青莲庵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盒修缮;整修“化成桥”,桥西头可建一幢具有民族风格的居民,扩大绿化地,将桥与古井练成一片,营造“小桥,流水,人家”意境;桥东黄泥山上的雨师庙遗址可盖一个“丰收亭”。既可据亭揽景,又表达了农业变成了农业常丰的生源意境。常言道:“要得富,做酒、熬糖、打豆腐”,因此,板市集镇上除力所能及及开设一些地方农产品的作坊外,还拟建一个湖子酒酿造作坊、一个红薯糖果加工作坊、一个豆腐作坊、并开设相应的品尝体验铺面;还应开设一家反映衡阳县风味的土菜店。长乐的薯粉、渣江的家羊肉、板市的湘莲,以及曾作为贡品的“玉林腰花”、“湖子酒”等衡阳县特产应尽入席中。为便于旅游者购买到优质有机农副产品,可在板市村及其临近地区开辟供游者进行采摘体验的菜园、果园、瓜园、蘑菇园、野菜园等;农贸集市在原“逢四”、“逢九”集的基础上可新创“双休日集”。

3.2 民主村山陂冲传统乡村聚落文明体验景区

广义的乡村聚落是指城市以外,位于农村地区的村庄和集镇;狭义的乡村聚落是指村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居民点,是乡村居民居住、生活、休息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这些所构成了乡村特有建筑景观,在乡村所有景观中处于中心和主题地位[3]。板市民主村山陂冲的乡村传统聚落景观,显然属于狭义的乡村聚落范畴。这里是何氏宗祠自明代初年至今六百多年来的生息繁衍之地,至今保留有古词、古民居、及其为载体的建筑文化,风水文化、农耕文化等乡村文化景观。何氏宗祠与何老屋,前者为祭祀建筑,后者为居民建筑,在艺术装饰上都采用了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手法;雕刻和绘画的内容有花鸟、植物、戏曲、神话、寓言和故事,表达的寓意高雅、吉祥、韵味深长,很具民俗情趣,也都内涵有深厚的风水思想。宗祠和居民均为四合院结构,具有防卫功能和肥水不外流的寓意;前半月形池塘是人工特意开挖的,称为泮塘,又称学海,表达了祖宗对子孙“学而优则仕”和官运亨通的祈愿,同时也具纳污养鱼的生态功能。对面的溪流和如书案的低山,又表达了财源通达和子孙发达的深层寓意。从人居环境的角度考察,在乡村中,“人―村落―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处于一种生态上的平衡,保持了居住中的人与环境的真实接触,也显现了精神和物质的完整性,表现出对人本性的深刻了解和自论。更难能可对的是这里还保存有何氏宗祠的四修宗谱,记载了六百多年的耕读历史,也表达了何氏先祖的宗族兴旺发达的意愿。这里无疑是离衡阳城区最近的乡村文化体验最佳旅游目的地。

3.3 何家垅水库区生态休闲旅游景区

何家垅水库大区位于板市民主村下陂塘组,而库区腹地却分别与杉桥镇铁冲村和潮江乡和合村相邻。大堤紧邻一条长约200m、宽仅40m的山谷。山高谷深,谷东山地相对高差约100m,且山势陡纵,森林郁闭度比较好;谷西山地相对高差较小,但被一条与坝下山谷横交的横向小型山谷切割成延伸向坝下峡谷的坝上水库中的半岛。不过横向峡谷经人工筑坝拦截已成为了一组梯级山塘群,与坝下峡谷中的鱼塘相连,村庄从山外通向坝区的公路就是沿着横向峡谷山边延伸而来的。东部山下也有一条步行小路沿着山边小溪(引水渠道)进入库区。沿石梯爬上大堤接着就有一条羊肠小路通向库东山顶,视野更为开阔,库区远处的沙滩、鱼塘、村烟、尽收眼底。这些都是天工与人巧形成的一幅山水泼墨画,令人陶醉。利用者一山间水体及其山水型幽雅自然生态环境,可以在这里规划建设成一个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农村生态体验休闲景区。为此,首先将客源市场主体定位城市学生群体和有小孩的家庭。然后在库西山地建设一个以小木屋、帐篷为主的滨水库野营区。可开发野炊、篝火晚会、游泳划船,并可划到水库尽头的沙滩进行烧烤、沙滩娱乐,鱼塘中徒手捉鱼等项目;也可在库东山地开展登山竞赛等生活体验项目。最后,水库西部山地的背面即为环境优美的水库移民新村斜山村。这里的村民感情淳朴,热情好客,可建设一个“山乡农家乐”旅游胜地,以体验库区人民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的美好家园和山乡农味。

参考文献

[1] 杨载田.湖南乡村旅游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2] 钟顺清,杨载田.试论中国南方山区传统村落民居的“门口塘”及其旅游开发[J].生态经济,2010,(10):319-328.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范文5

关键词:乡村旅游;动力机制;生态旅游;农村经济

1 引 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的人们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开拓了乡村旅游市场。乡村生活牵引着城市居民走出城市,走进乡村,去体验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乡村旅游的这个过程,拉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缓解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压力,使人们回归自然,享受乡村绿色。同时,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开发将会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与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乡村旅游也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乡村社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共建乡村人居和谐环境。

2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通过大量对先行研究的文献考察,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对乡村旅游做了不同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是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营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

笔者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乡村旅游作如下定义:在乡村地域内,利用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水牧业生产作业、农耕或游牧文化、民俗传统、历史古迹、农家民居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为到访者提供观光考察、休闲娱乐、健身疗养、交流结友等体验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新式旅游开发活动。乡村旅游包括农业观光旅游、乡土文化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以及乡村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形式。

3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分析

乡村旅游开发不是单纯的旅游资源及接待设施的开发,而是所在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乡村旅游开发既不能游离于国家经济实力和政治制度等宏观环境之外,同时在微观上又要受到开发者的思维和意识的影响。

3.1 乡村旅游开发的一般动力因素

1)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基础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收益下滑,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具有高度的产业聚合效应,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寻求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

2)政府推动。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法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政府相继制订了“休假法”、“度假区法”等法律法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政府不断推出的振兴农村经济的“三农”政策和兴起的“建设新农村”活动等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3)乡村活性化与平衡年龄结构。通过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创造舒适环境与大量就业机会等旅游开发项目,既满足老年人修养生息需求,又吸引大批年轻居民留守,改善当地人口年龄结构,永保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4)旅游需求多样化。旅游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供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旅游业需要寻求进一步拓展市场,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5)环境保护。乡村地区特有的垄断性资源面临环境保护的压力,而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从某种程度上促进当地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如图1所示。

3.2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模式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乡村旅游开发涉及到众多宏观、微观因素,其发展的动力系统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方主体共同驱使。众多学者对如何协调各关系主体而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其中,学者邹统钎从战略的角度提出乡村旅游地的社区主导开发cbd( community-based development)模型。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生化和决策民主化。所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当地居民、外来投资企业以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如图2所示。该模式作为一个理论框架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社区居民在涉及到国土资源整备和地区经济结构布局的旅游开发事业时候,涉及社区居民的主导权以及软实力(管理能力)和硬实力(经济实力)等问题需要协调解决。一般而言,当旅游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景点和旅行社合作关系密切,景点和旅游产品信息宣介成本较低,投入的回收期较短。如何协调好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各方的权益,在现有的机制上建立一个操作性强的动力因素协调系统成为该类课题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4大连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动力机制构建

4.1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大致可概括为:村落民居旅游模式(包括以古民居、古宅为凭借进行开发,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借进行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模式、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和综合旅游模式四种模式。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是田园生态旅游。这种开发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为特色,把生态与风情结合起来,旅游与休闲结合起来,大力开发诸如竹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樵乡游、果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寻找梦想的心理需求。该开发模式在大连乡村又主要表现为娱乐体验型农园和农业公园两种形式。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利用软件绘制了大连市乡村旅游地分布图,如图3所示,大连大部分县市区都有各据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区,、

总体来看,大连市的娱乐体验型田园生态旅游仍处于自发阶段,没有明确的旅游主题,也没有系统的产品设计和市场开拓计划,开发主体和经营主体多为个人或自发结成的小团体。休闲农业公园型田园生态旅游,虽然有一定的主题和活动安排,也有较具规模的事业主体,但也仍然处于一种缺乏总体规划自发形成、自主小规模运营的状态。

通过进一步考察笔者发现,现阶段大连的乡村旅游存在以下问题: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机车”动力不足;乡村旅游开发理念空泛方法陈旧;没有健全乡村旅游供需销售网络;完全承包制的经营模式严重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分布散、规模小、档次低、旅游服务质量亟待规范;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创新、季节性强;乡村资源利用不完全与乡村环境的破坏等。

4.2大连市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动力机制构建

针对基于上述的理论考察和大连市乡村旅游的实地调查而形成的大连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健全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

第一,健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推动机制。乡村旅游具有投资小、风险小、经营灵活、不误农时,明显的本土性,非常适合农民经营,可以看作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最佳途径之一。农村的资源优势就是以葱郁的绿色和优美的环境为依托的产业资源,而这些资源正是最为重要的旅游业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而新兴的旅游产业以其高度的产业关联度和聚合作用,会不断加强对乡村其他经济成分的带动,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这种对以发展乡村旅游而振兴农村经济的期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推动因素。

第二,乡土情粘合的开发管理团队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提供了牵引机制。乡村旅游开发是一个对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协调各关系主体,实现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推进机构。这个机制包括:促进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旅游经营者、有能力协调代内各关系体权利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和有代际公平利用意识的乡村居民。以法国和日本的开发经验而沦,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都是有一些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并成为发起者、赞助者、投资者,热心地推进旅游发展的人,而且这些人结成组织,通过彼此相互合作,促成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第三,健全乡村旅游开发的吸引力机制。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而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素是吸引力要素。乡村的环境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旅游价值越来越大,成为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将新导入的旅游产业与既存产业(农林渔牧业)之间建立起互为依存的关系,协同发展。对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突出乡土性,不断提升现有资源开发,其形成步骤和运行机制包括:①居民开发构想;②专门机构的设计案;③社会组织的建议案和政府机构的宏观控制;④旅游资源开发方案;⑤旅游资源开发施工。如图4所示。

第四,网络营销的开展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引入了新的销售机制。旅游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可瞄准市场,利用多途径、多媒体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电子时代的旅游业能够实现旅游商品信息的自由流动。过去由于旅游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平等交易现象,现在得到了较大地改善。相对于其它大众媒体,网上宣传有着节省成本,传播范围广,信息更新方便,可以时时查阅和方便调取等优点,但由于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人员来维护,这使得很多乡村旅游经营者望而却步。如果当地能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合体,委托某一网页开发业者就有望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第五,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机制。以往生产活动的过度开发容易造成资源的退化和枯竭,生态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和谐统一的生态旅游经济关系是消除生态危机的途径,是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发展旅游,使农村的旅游产业资源和自然环境得以保全和改善,从而替代了高能耗企业的引入。此外,为了维系或提高乡村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必须将旅游业的一部分收入,返还于环境的保护。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范文6

关键词:乡村旅游;动力机制;生态旅游;农村经济

1 引 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的人们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开拓了乡村旅游市场。乡村生活牵引着城市居民走出城市,走进乡村,去体验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乡村旅游的这个过程,拉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缓解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压力,使人们回归自然,享受乡村绿色。同时,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开发将会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与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乡村旅游也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乡村社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共建乡村人居和谐环境。

2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通过大量对先行研究的文献考察,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对乡村旅游做了不同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是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营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

笔者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乡村旅游作如下定义:在乡村地域内,利用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水牧业生产作业、农耕或游牧文化、民俗传统、历史古迹、农家民居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为到访者提供观光考察、休闲娱乐、健身疗养、交流结友等体验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新式旅游开发活动。乡村旅游包括农业观光旅游、乡土文化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以及乡村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形式。

3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分析

乡村旅游开发不是单纯的旅游资源及接待设施的开发,而是所在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乡村旅游开发既不能游离于国家经济实力和政治制度等宏观环境之外,同时在微观上又要受到开发者的思维和意识的影响。

3.1 乡村旅游开发的一般动力因素

1)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基础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收益下滑,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具有高度的产业聚合效应,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寻求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

2)政府推动。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法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政府相继制订了“休假法”、“度假区法”等法律法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政府不断推出的振兴农村经济的“三农”政策和兴起的“建设新农村”活动等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3)乡村活性化与平衡年龄结构。通过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创造舒适环境与大量就业机会等旅游开发项目,既满足老年人修养生息需求,又吸引大批年轻居民留守,改善当地人口年龄结构,永保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4)旅游需求多样化。旅游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供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旅游业需要寻求进一步拓展市场,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5)环境保护。乡村地区特有的垄断性资源面临环境保护的压力,而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从某种程度上促进当地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如图1所示。

3.2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模式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乡村旅游开发涉及到众多宏观、微观因素,其发展的动力系统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方主体共同驱使。众多学者对如何协调各关系主体而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其中,学者邹统钎从战略的角度提出乡村旅游地的社区主导开发CBD( Community-Based Development)模型。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生化和决策民主化。所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当地居民、外来投资企业以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如图2所示。该模式作为一个理论框架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社区居民在涉及到国土资源整备和地区经济结构布局的旅游开发事业时候,涉及社区居民的主导权以及软实力(管理能力)和硬实力(经济实力)等问题需要协调解决。一般而言,当旅游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景点和旅行社合作关系密切,景点和旅游产品信息宣介成本较低,投入的回收期较短。如何协调好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各方的权益,在现有的机制上建立一个操作性强的动力因素协调系统成为该类课题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4大连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动力机制构建

4.1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大致可概

[1] [2] [3] 

括为:村落民居旅游模式(包括以古民居、古宅为凭借进行开发,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借进行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模式、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和综合旅游模式四种模式。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是田园生态旅游。这种开发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为特色,把生态与风情结合起来,旅游与休闲结合起来,大力开发诸如竹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樵乡游、果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寻找梦想的心理需求。该开发模式在大连乡村又主要表现为娱乐体验型农园和农业公园两种形式。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利用软件绘制了大连市乡村旅游地分布图,如图所示,大连大部分县市区都有各据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区,、

总体来看,大连市的娱乐体验型田园生态旅游仍处于自发阶段,没有明确的旅游主题,也没有系统的产品设计和市场开拓计划,开发主体和经营主体多为个人或自发结成的小团体。休闲农业公园型田园生态旅游,虽然有一定的主题和活动安排,也有较具规模的事业主体,但也仍然处于一种缺乏总体规划自发形成、自主小规模运营的状态。

通过进一步考察笔者发现,现阶段大连的乡村旅游存在以下问题: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机车”动力不足;乡村旅游开发理念空泛方法陈旧;没有健全乡村旅游供需销售网络;完全承包制的经营模式严重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分布散、规模小、档次低、旅游服务质量亟待规范;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创新、季节性强;乡村资源利用不完全与乡村环境的破坏等。

.大连市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动力机制构建

针对基于上述的理论考察和大连市乡村旅游的实地调查而形成的大连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健全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

第一,健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推动机制。乡村旅游具有投资小、风险小、经营灵活、不误农时,明显的本土性,非常适合农民经营,可以看作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最佳途径之一。农村的资源优势就是以葱郁的绿色和优美的环境为依托的产业资源,而这些资源正是最为重要的旅游业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而新兴的旅游产业以其高度的产业关联度和聚合作用,会不断加强对乡村其他经济成分的带动,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这种对以发展乡村旅游而振兴农村经济的期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推动因素。

第二,乡土情粘合的开发管理团队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提供了牵引机制。乡村旅游开发是一个对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协调各关系主体,实现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推进机构。这个机制包括:促进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旅游经营者、有能力协调代内各关系体权利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和有代际公平利用意识的乡村居民。以法国和日本的开发经验而沦,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都是有一些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并成为发起者、赞助者、投资者,热心地推进旅游发展的人,而且这些人结成组织,通过彼此相互合作,促成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第三,健全乡村旅游开发的吸引力机制。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而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素是吸引力要素。乡村的环境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旅游价值越来越大,成为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将新导入的旅游产业与既存产业(农林渔牧业)之间建立起互为依存的关系,协同发展。对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突出乡土性,不断提升现有资源开发,其形成步骤和运行机制包括:①居民开发构想;②专门机构的设计案;③社会组织的建议案和政府机构的宏观控制;④旅游资源开发方案;⑤旅游资源开发施工。如图所示。

第四,网络营销的开展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引入了新的销售机制。旅游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可瞄准市场,利用多途径、多媒体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电子时代的旅游业能够实现旅游商品信息的自由流动。过去由于旅游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平等交易现象,现在得到了较大地改善。相对于其它大众媒体,网上宣传有着节省成本,传播范围广,信息更新方便,可以时时查阅和方便调取等优点,但由于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人员来维护,这使得很多乡村旅游经营者望而却步。如果当地能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合体,委托某一网页开发业者就有望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第五,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机制。以往生产活动的过度开发容易造成资源的退化和枯竭,生态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和谐统一的生态旅游经济关系是消除生态危机的途径,是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发展旅游,使农村的旅游产业资源和自然环境得以保全和改善,从而替代了高能耗企业的引入。此外,为了维系或提高乡村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必须将旅游业的一部分收入,返还于环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