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范例6篇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范文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由单一的数值计算扩展和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面向大学90%以上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使所有大学生成为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备以计算机为工具解决相关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了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育者的首要任务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设置科学合理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在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设置计算机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提出了以专业为平台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并构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计算机必修课+若干计算机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案[1-3];也实施了按理工、文史哲法教、经济管理、艺术等课程体系设置的分类教学[4-6]。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科学合理分类,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更具有合理性的课程体系设置。

1目前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公共课均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两类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和简单应用;通过学习“程序设计语言”了解一种计算机语言的基本概念、语法规则、语义、结构以及程序的编辑、调试和运行。在此基础上,各专业再根据自身特点在适当的学期开设部分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笔者认为目前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存在如下问题。

1.1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

笔者注意到在某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应用化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到“学生应获取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在该专业“教学进程表”中,第一学期专业必修课为学生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二学期开设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的五门“程序设计类”语言选修课(每门课程3.5学分,63学时),并开设包括“数据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等7门“应用技术类”选修课程(每门课程3.5学分,54学时),并要求“每名学生至少修读3学分的计算机模块课程,根据专业要求本专业学生应优先修读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显然,培养方案中“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的能力”是一个模糊概念。另一方面,把除“计算机文化基础”外的计算机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则说明其中的任一门课程都不是必需的后继课程。如果某学生在学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后,又选且仅选修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或“网络技术与应用”课,仅表明该学生只具有“一定的”应用计算机的基础。出现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1.2基础培养与能力培养相脱节

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多数学校在“通识与专业基础课程”中设置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但有不少专业在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中没有关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明确要求,仅要求“具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等。如某校“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培养基本规格要求”中仅有“熟悉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的要求,但在“学科大类教育平台”的“本学科大类必修课程”中开设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B)”。也有不少专业在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别强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在后继课程中有多少课程涉及计算机(特别是基于“程序设计语言”)的应用能力培养,以及这种能力培养的程度都不得而知。如果在后继课程中很少有课程涉及基于“程序设计语言”的应用能力培养,或这种能力培养的程度不足于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相比之下,把“程序设计语言”设置为选修课的做法可能更加合理,这样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增加学生精力的有效投入。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仅仅表明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依赖于后继课程或实践对计算机的应用程度。因此,只有在后继课程中更多地为学生创造应用计算机的条件和机会,才有可能使学生获得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分类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指借助于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可分为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的过程和基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过程两种。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为:建立实际问题的抽象模型;构造求解抽象模型的算法;编写实现求解算法的计算机程序;编辑、调试、编译和运行计算机程序;由程序运行的输出获得所需的结果。基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为:运行相应的应用软件(对于一些行业专用的通用软件,使用前要进行必要的系统设置);选择应用软件提供的相应功能;输入或选择相应功能所需的实际参数;获得相应的结果。由上述借助于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看出:1)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产生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过程,而基于计算机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则是对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2)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以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为基础,而基于计算机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以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说明为依据。3)具有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开拓、发展和创新计算机应用的基础。

借助于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表明:1)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和“程序设计语言”课为培养具有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但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具有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2)如果仅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定位于培养具有基于计算机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目前的计算机应用现状来看,为学生开设“程序设计语言”课的必要性不大。由于计算机的应用可分为两大类,即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或称事务处理),所以我们可以把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划分为两类四种,即一类为数值计算能力,另一类为数据处理能力,每一类再划分为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的应用能力和基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应用能力两种,即可分为以下四种:①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的以数值计算为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②基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以数值计算为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③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的以数据处理为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④基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以数据处理为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p#分页标题#e#

基于上述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分类,各专业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为本专业的学生确定其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类型,在学生学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和“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上,在后继课程中为学生设计符合本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类型的课程,使学生所具有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所学专业的计算机应用现状,以及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相一致。不同专业或不同培养目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应该有所不同或有所侧重,使本专业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特色。

3基于计算机应用能力分类的课程设置

每一个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一定类型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确定了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类型后,教育者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设计出与培养相应计算机应用能力类型相适应的课程。和其他能力的培养一样,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可分为两类,即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应为:1)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之间密切联系、目标一致;2)不同专业不同类型学生的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应有所不同;3)在原则1和2的前提下,以选修课的形式达到同一专业培养具有不同能力类型学生的目标。具体的课程设置应由专业院系提出本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需求,再由负责计算机教学的部门根据能力需求,与学生所在院系协商并最终确定。

以下按计算机应用能力类型分别给出培养不同能力类型的基础课程设置建议。

1)对于应具有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的以数值计算为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生,由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得到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选择或构造求解抽象模型算法的能力;编写实现求解算法的计算机程序,编辑、调试、编译和运行计算机程序的能力。所以,对于该类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有较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建议为该类学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数学建模”和“计算方法”等课程,分别承担计算机操作、程序设计、建立抽象模型和算法设计与分析的基础能力的培养,并合理安排这些课程的时间和顺序。

2)对于应具有基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以数值计算为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生,相对于应具有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的以数值计算为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生而言,区别在于其算法设计和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不高,但应掌握数学软件的使用。所以,建议为该类学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数学建模”和“数学软件”等课程,分别承担计算机操作、程序设计、建立抽象模型和算法实现的基础能力的培养,并合理安排这些课程的时间和顺序。

3)对于应具有基于计算机系统软件的以数据处理为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生,相对于应具有以数值计算为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生而言,涉及的算法较简单,但对数据的组织和基本操作较频繁。所以,建议为该类学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语言”和以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概念、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系统及应用为基本内容的“计算机软件基础”[7]等课程,分别承担计算机操作、程序设计、数据组织和数据操作的基础能力的培养,并合理安排这些课程的时间和顺序。

4)对于应具有基于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以数据处理为主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生,则应重点培养学生以所学专业事务处理为基本功能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能力。建议为该类学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和以所学专业事务处理为基本功能的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两到三门(最好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分别承担计算机操作和用计算机实现所学专业事务处理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并合理安排这些课程的时间。

4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整合

课程的内容应服务于学生应具有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对传统课程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与调整,如把“数学建模”“、计算方法”和“数学软件”三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8],为学生提供能够体现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全过程的教学内容。通过从面对实际问题到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到相应算法的计算机实现的全过程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仅有基础是不够的,只有紧密结合所学专业,在后继课程和实践环节中为学生提供反复多次的运用和实践其所学基础的机会,如把专业课程和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5结语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范文2

关键词: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

自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清晰系统地阐述了计算思维,2010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国良院士在“第六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倡议将计算思维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以后,计算思维得到了国内计算机基础教育界的广泛重视。然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既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又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殊性。那么,如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大学生学会用计算思维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对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培养卓越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计算思维的内容

计算思维古已有之,而且无所不在。从古代的算筹、算盘到近代的加法器、计算器以及现代的电子计算机,直到目前风靡全球的互联网和云计算,计算思维的内容不断拓展,推动着人类科技的进步。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计算思维“深藏闺中无人识”,或者不受重视。直到2006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对计算思维进行了清晰系统的阐述,这一概念才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

周以真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这一定义高度概括和抽象,难以理解,为此周以真教授将计算思维进一步阐述成七大类方法。然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无论是定义还是进一步阐述,仍然显得晦涩难懂,对教学基本几乎没有可操作性,需要探索研究,力图重新阐述成可以开展教学的问题。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周以真教授的定义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内容:

1.计算思维意识

计算思维是一种科学思维,与理论思维、实验思维一起构成了人类的三大思维。计算思维并不是一种新的发明,而是早已存在的思维活动,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技能。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的案例也是处处存在。问题是人们的计算思维活动是无意识的,关键是要将无意识的计算思维变成有意识的计算思维,主动地用计算思维去解决问题,应用在各自的专业中。

2.计算思维方法

计算思维方法是计算思维的核心。计算思维方法很多,周以真教授将计算思维阐述成具体的七大类方法。总的来说,计算机思维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来自数学和工程的方法,另一类是计算机科学独有的方法。例如,对于计算积分,学习数学的人通过函数变换求解积分,而计算机是通过对积分区间进行N等分然后累加各小区间的面积来实现。学习数学的人不会采用后一种方法,后一种方法只有掌握了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采用,但是仍然来自数学。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几乎每一个概念对应一种计算思维方法。例如,Cache是预置和缓存方法,多核处理器是并行外理方法;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各种常用算法以及各类问题的求解方法,如迭代法、递归法等,都是没有争议的计算思维方法;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中,每一门课程每一个项目都是多种计算思维方法的集合。

3.计算思维能力

计算思维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即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从计算机应用的角度来说,解决问题就是计算机的应用问题。例如,设计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创建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制造一个机器人等都是计算机应用问题,是计算思维的目的所在。

计算思维包含的内容不是一门课程所能承担的。计算思维教学需要贯穿在所有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计算思维能力需要有一系列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作支撑和拓展,如数据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课程。这些课程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思维解决各种专业的问题。

二、计算思维教学现状

尽管计算思维研究不是很成熟,还有许多深层次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计算机基础教学界一直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无意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思维。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有关文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计算思维,但是贯穿了计算思维思想。《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提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目标是“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简单地说,是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方法处理问题,这是计算思维的目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充满着大量的计算思维案例。例如,全面展示计算机的应用,实质上起了培养计算思维意识的作用;从算盘到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是计算思维内容不断拓展的过程;计算机系统是用抽象和分解来控制庞杂的任务和设计复杂的系统;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是表示问题的方法;操作系统是用计算思维思想解决了计算机自身问题的案例;使用办公软件是一种基本的、低级的计算思维;网上检索、网上购物、网上开店是典型有别传统思维的计算思维活动;设计一个数据库就是抽象和分解的过程;设计一个动画,可以看成是一个建模和仿真的问题。

“程序设计基础”是一门关于计算思维方法的课程,是典型的计算思维课程。它涉及大量的算法,像枚举、递归、回溯等都是毫无争议的典型的计算思维典型案例;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也都是计算思维。

各种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创作一个系统或一个作品,这也是计算思维的终极目标。

在现今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教学存在着下列问题:

1.无意识的计算思维教学。由于计算思维受重视的时间不长,但是因为一方面计算机应用的本质是问题求解,与周以真教授的阐述相一致,另一方面计算机问题求解的方法就是计算思维的方法,因而广大计算机教育者都在无意识、潜移默化地实施计算思维教学。未来需要有意识地、系统性地开展计算思维教学。

2.没有从战略高度认识到计算思维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由于早前对计算思维重要性认识不足,人们普遍认为计算思维是计算机应用能力之一,没有意识到这是与理论思维、实验思维一起构成了人类的三大思维,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没有认识这关系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转型,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发展,将改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面貌。所以,应从战略高度将计算思维从计算机应用能力上提升出来,作为人的一种基本技能来教学。

3.注重技术与应用的教学,忽视了“思想的教学”。这也是我校学生经过课程学习后向我们提出的意见。由于计算机应用的最终成果是一个软件或系统,因而人们重视技术和应用的教学,注重软件和系统开发的过程和细节,忽视了引领计算机应用的思维。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将课程提升到思想教学的高度。

三、计算思维教学方案和实施

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向计算思维进行教学改革是当今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目前各高校普遍根据教指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采用了“1+X”的课程体系,发达地区有的高校采用了“2+X”的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规范化和科学化,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具有良好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计算思维教学,并不是颠覆原有的课程内容,而是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提高和优化。原有课程本身在进行无意识的计算思维教学,只需将计算思维与原来的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变无意识的为主动的、积极的、有意识的。

我们认为,开展计算思维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门课程应该统筹考虑、联动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关键,“程序设计课程”是重点,“‘X’门应用课程”是目的。具体方案为:

1.大学计算机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所有学生必修的课程,课程包含了计算机基本知识、基本使用技能和网络、数据库与多媒体三大核心模块使用。课程内容多、学时少、学生程度不一。如何在该课程中实施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有难度但也是趋势,要探索和实践,具体所做工作如下。

(1)摸底测试,了解学生情况,确定实施方案。2011年9月开学,针对第一门课程对24个专业1030名新生进行入学摸底测试,内容、难度基本等同该课程的要求(除Flash制作外),每模块都是以100分为满分计分,分数统计结果见下图。对当前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所了解,对指导该课程向计算思维提升有一定的依据。

(2)探索实施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方案。原则上分类实施:分为理工类、综合类和人文艺术类。主要区别是前两者增加程序设计算法要求,后者增加办公软件高级应用。

2011年秋我们选择4个理工类、综合类的专业进行试点。试点方案是弱化Office软件课堂讲解,强化实践和自主学习;保持原来网络、数据库、多媒体基本要求,精简了在后继课程中涉及的多媒体制作;腾出6周时间开展计算思维和程序设计算法教学。其中:

①利用1周(2学时)开展计算思维基础知识专题教学。主要内容包括:

科学思维:三大科学思维、计算思维及其主要内容、计算思维的作用。

计算理论:冯?诺依曼计算机、存储程序,图灵机、停机问题、图灵猜想,可计算性问题、计算复杂性、P&NP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由于教学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因此计算思维基础知识教学必须有别于专业学生。在计算机专业中,某些知识点就是一门课程,如可计算性理论。在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开展计算思维基础知识教学要注意:对三大科学思维、计算思维及其主要内容、计算思维的作用、冯?诺依曼计算机、存储程序等问题简明扼要地阐述清楚;停机问题、图灵猜想、可计算性问题、P&NP问题等本身没有答案,仅仅是像公理一样的命题,只需要简单举例提出并说清楚即可,不需展开。

② 利用5周(10学时)讲授程序设计基本知识和训练算法基本功。让学生明白计算机抽象、自动执行的道理,掌握基本编程的能力。更有利的是学生根据各自情况,利用假期可更深入地自主学习程序设计内容,拓展第二课堂的学习渠道。

(3)实施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从计算思维的角度来讲解计算机基础概念和原理知识。例如:通过展示计算机科学的最新成果,了解计算机能做什么。思考计算科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什么事计算机比人做得好,什么事人比计算机做得好?计算机有没有智能?从而培养计算思维意识。讲授操作系统基础时首先提出“车辆追尾问题所在?正常情况下公交车不来,责任在谁”等问题,说明操作系统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和思想。又如Cache是一个预置和缓存问题,其思想是一个典型的计算思维案例。以前,可能仅仅讲解Cache起什么作用;从计算思维的角度来说,则需要讲解如何起作用。

2.程序设计课程

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思维教学的重点。尽管计算思维不仅仅是程序设计,但是计算思维最终需要程序设计去实现。程序设计课程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程序设计语言、算法和编程。程序设计语言和编程不属于计算思维的范畴;算法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计算思维的内容。以往该课程由于学时少、内容多,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学习思考的时间短,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个体差异大,稍不留神有的学生就要跟不上步伐。现采用跨两个学期实施,有假期作为缓冲,在没有增加学时的情况下,实际使学生增加了学习、思考、自学、实践的时间。

我们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强化计算思维教学主要需要进行四方面的工作。

(1)将程序设计课程的部分内容前置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这部分内容约5周(10学时),主要包括: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知识,结构化程序设计,算法的表示,简单算法的设计。

(2)从计算思维的角度出发,重组经典案例,将问题求解提升到计算思维的高度。

计算思维中问题求解的一般步骤为:

问题抽象化的描述,问题表示,即如何建立模型;

寻找解决方案,问题求解,即如何设计算法;

计算机实现过程、效率,即如何有效地求解、编码;

现实问题的延伸。

按照计算思维重组教学案例,让学生更能体会计算思维的本质,即抽象和自动化。

(3)引入应用程序开发。由于程序设计课程的部分内容前置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腾出了10学时,可以开发一定规模的应用程序,提升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学习C/C++程序设计的理工类学生,要求完成一个应用性、综合性强的大作业,将数组、结构、链表、文件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习VB或C#的综合类学生,要求学生结合经典算法、图形技术、生活趣味问题或专业问题设计应用程序。目标都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求解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计算机素质。

(4)在教学方法上,尊重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比较计算思维与传统思维解决问题的区别,倡导算法的简化和优化,从而培养计算思维。

3.“X”门应用课程

“X”门应用课程是计算思维教学的高层次,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他们本专业中问题的能力,也是学校卓越人才培养要求落到实处的体现。可以说,任何一个应用程序或作品都是计算思维“物化”的结果。以计算学科基本问题为导向,以经典案例为基础,以项目开发为目的,以新技术新开发平台为载体,强化学科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着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一直是我们改革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例如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软件开发技术基础”、“Web技术及应用”等课程建设和改革中,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在2011年秋季学期中,我们选择了2个班4个专业的学生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进行了计算思维教学探索。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可塑性和潜力很大,既没有弱化“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又引入了计算思维的教学和程序设计算法的训练,提升了该课程的内涵,改革得到学生的认可。当然计算思维工作要全面推开以及在后继课程中分类分层联动实施,工作量很大,面临着挑战。计算思维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断学习、研究、探索、实践和优化,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陈国良,董荣胜.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范文3

关键词: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策略

怎样落实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何使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分析的主题。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适用性、实用性人才。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的基本要求一般分为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实施与考核三部分。在我们了解基本要求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对教学基本要求的认识与实践。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计算机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简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一般分为三个类型,五个方向。科学解释是:科学型,即计算机科学方向;工程型,即计算机工程与软件工程方向;应用型,即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方向。文科生的计算机教育一般是广义上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是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未进行深入研究。职业学院的文科生一般只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针对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必须按照程序进行,一步一个脚印,为计算机的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1.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简而言之就是文科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例如:硬件知识:包括键盘上每个键的位置、各个键的快捷功能;软件知识:基础软件:办公软件、学习软件、娱乐软件等。

2.软件的基本特性与常见软件介绍

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软件程序的特性介绍,分别从软件的概念,软件的技术特点和软件的程序语言等方面进行;软件的特性;软件学习与使用。

教学要求: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有作为一名软件开发师的意识,使他们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为之后的学习与研究做好准备。同时,使学生熟悉应用开发平台上的一些工具,掌握程序设计语言,学会善于分析、主动钻研的学习习惯。

3.程序语言的设计与开发

首先,这里所说的程序语言不同于基本的程序语言,是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其拥有9个基本特征,分别是程序的控制结构、赋值、变量、表达式、过程、变量的生命期、数据类型等等。

其次是对计算机程序语言的设计内容的介绍,它包括:编译器工作原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概述、高级语言程序的解释与执行、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实现计算的方式。

最后是对程序开发和软件工程的学习与掌握,其内容一般是指:程序设计过程:需求分析、程序设计、编码、测试与排错;软件工程概述;传统的软件工程:生存周期模型、需求分析、设计、软件测试。

三、实施与考核

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基本要求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一般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的教学考核是十分重要的。建立健全的计算机教学考核制度是前提。教师准确无误的认识和教授教学内容是教学考核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教学考核的重要对象。考核的方法主要是:笔试、竞赛(程序设计与网页设计等等)。考核手段主要是:实验,计算机实验是考核计算机操作技术的最好方式。

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已成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必备技能之一。计算机教育已成为职业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使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会计算机应用技术,如何让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很好地体现计算机技术的基础、趣味性、应用性和理论性等特点是高职计算机教育的一大难题。如何达到职业学校计算饥的教学基本要求又是―个重大的难题,是―个值得长期研究的课程。

参考文献:

[1]王嵘,初中计算机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的实践探讨[J],金色年华:下,2010。

[2]曹瑞,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6。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范文4

关键词:计算思维;思维教学;C程序设计;问题求解

1背景

自2006年3月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周以真教授提出计算思维这一概念后,作为三大科学思维之一的计算思维就在计算机领域和教育领域引起广泛关注。计算思维成为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能力。计算机领域是计算思维教育的主要阵地,C程序设计凸显了解决问题的算法特性,成为计算思维理念的最好体现。以C程序设计课程为载体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是有益的尝试。在CNKI文献检索平台以“程序设计”和“计算思维”为篇名,精确检索出与高校程序设计课程相关的4篇核心文献。文献[1]重点探讨程序设计实验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路;文献[2]以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为切入点探讨计算思维在竞赛中的体现、应用及培养问题;文献[3]侧重分析C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本质的体现,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内容方面给出计算思维培养的建议;文献[4]则从教育游戏的视角论述在程序设计课程中“轻游戏”对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影响。这些研究虽然从不同维度做了有益探索,但是少有运用计算思维的系统方法全面论述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培养计算思维的问题。

2计算思维概述

2.1计算思维的官方解读

计算思维的概念是由曾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主任的周以真教授提出的。她认为,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5]。对于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王荣良教授从计算装置、计算载体、计算过程、计算资源4个维度描述计算机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方法[6]40。计算装置是指实现计算的硬件设备;计算载体是指实现计算的对象;计算过程指算法,即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计算资源指实现计算所需的软件资源。综上所述,计算思维可简单地理解为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求解问题(将系统化设计和人类行为理解均归为问题求解范围)的一系列思想活动,其核心是问题求解的方法与思路。计算思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在信息化时代指的是用人的思维驾驭以计算设备为核心的技术工具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2.2计算思维的本质

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7]12。思维是一种思想活动,是抽象的,而计算思维则更抽象。计算思维中的抽象需要用特定严格的符号标记去描述、表示并使其形式化,进而达到机械化执行即自动化的目的,而自动化是计算思维特有的属性,它要求被自动执行的对象一定是形式化的。由此可见,抽象与自动化是相互影响又彼此共生的一对孪生姐妹,两者关系如图1所示。程。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应是我国计算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7]14。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具备计算思维的人,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归纳总结等方法分析论证;能够运用系统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采用分而治之的方法将复杂问题模块化和简单化;具有创新意识,善于将自己的创意想法或待解决的问题转换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形式,让计算机去做那些复杂繁琐的任务。

3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C程序设计课程目标设计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4方面的能力培养目标: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和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9]。这4个能力目标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恰好反映了计算思维的核心要素——问题求解。课程目标集中体现课程的整体价值,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所在。基于“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借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教师可将C程序设计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思维、综合应用与创新3个维度,具体内容见表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思维、综合计算思维虽然以抽象和自动化为本质内容,但计算思维绝不是计算机的思维,而是人的思维、人的思想,它在解决问题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3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自古至今,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人的发展。人之发展,首在思维,因此培养人的科学的思维能力必然是教育的核心内容[8]。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教育工作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应用与创新三维课程目标是面向不同层级的能力要求,是逐渐上升发展的。

4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C程序设计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体系是课程的集中反映,也是课程的载体和基础。依据上述提出的不同层级的三维目标,教师可将课程内容分为3个不同模块,具体见表2。课程内容模块化和结构化一方面便于学生对内容理解得更深入、更透彻,为系统学习搭好框架;另一方面与三维目标相吻合,便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5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C程序设

计课程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是否丰富多样,是一门课程能否达标的关键。融入计算思维,主要就是教学方法改革[11]。C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双主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的利用为手段和方式。文献[11]中指出“计算思维不是内容的改变,不是工具的改变,而只是教学方法、方式的改变。启发式教学最能体现这种改变:引导学生思考,使之看到问题之外的问题、方法之外的方法、没有联系的联系,这就是计算思维”。王荣良教授在《计算思维教育》中提到,在计算机学科领域,渗透计算思维的教学方法有探究式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6]102-129。除此之外,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也是程序设计课程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新型的翻转教学模式在程序设计课程中也有其用武之地,因为它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堂操练时间,这对于强调实践操作且学时不充分的C程序设计课程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计算思维方法的渗透和引导,强调问题求解的思路,就是培养计算思维能力。

6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C程序设

计课程教学资源选择教学资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也是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的体现,包括教材与教辅资源两种类型。

6.1教材的选择

教材是课程内容体系的集中体现。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教材并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和唯一,它仅仅是课程学习的一个主要参考资料。教师应该在多种教材中选择自己所需的内容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内容体系。虽然目前还没有关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程序设计教材,但是关于思维教学和计算思维的著作相继问世,如斯滕伯格的《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陈国良院士的《计算思维导论》、王荣良教授的《计算思维教育》、陆朝俊教授的《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问题求解中的计算思维》、夏耘等编著的《计算思维基础》,这些为一线教师实践计算思维方法指引方向,提供思路。教师可以上述的三大内容框架为依据,以C程序设计教材为基础,以计算思维和思维教育为核心,设计一套自成体系的特色鲜明的参考教材。

6.2教辅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教辅资源既是教材的补充,又是巩固和提升学生能力的一种教学资源。教辅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可以是纸质版或电子版的学习资料、练习册、课件、微课程、模拟系统、在线课程甚至网络学习平台等。在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C程序设计课程中,教辅资源的选择、设计、开发除了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关,还要突出问题求解的方法与思路。

7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C程序设

计课程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评价是衡量一门课程是否达标的一种手段,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教学评价若按评价功能划分,可分为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若按评价性质划分,则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C程序设计课程常采用期末闭卷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只能考查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法考核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往往会导致学生高分低能。在注重实践和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将定性与定量结合,使过程与结果并重,既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如努力程度、积极状态等,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果如项目完成情况、创新程度等。依据前面提到的三维目标和三大内容模块,教师可开展分阶段、分层次的三级考核,即基础考核―算法考核―综合考核。

8结语

思维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有属性,通过思维获取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思维训练学习的并不是思维,而是如何思维得好,让这种思维能力运用得当[12]。以问题求解为核心的计算思维是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创新人才选拔的一项重要指标。开展计算思维教育的宗旨是提升学生求解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之更好地学习、工作与生活。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是教育领域的一大挑战,这条路难走但也要坚持走下去,相信在众多专家和一线教师的努力下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者:李艳坤 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光蓉.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C程序设计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154-156.

[2]杨松涛,李晶.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74-176.

[3]汪红兵,姚琳.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计算思维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9):59-62.

[4]牟琴.“轻游戏”对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游戏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影响[J].远程教育杂志,2011(6):94-101.

[5]putationalthinking[J].CommunicationsoftheACM,2006,49(3):33-35.

[6]王荣良.计算思维教育[M].北京: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4.

[7]陈国良.计算思维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8]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思维教学改革宣言[J].中国大学教学,2013(7):7.

[9]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

[10]计琳.看得见的思维改变“差不多”的课堂:专访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校长姚晓红[J].上海教育,2013(19):19.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范文5

一、主要结构介绍

(一)知识结构

1、通用知识。通用知识是学习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基础和工具,并对今后从事的计算机应用工作起辅助和支持作用。通用知识包括扎实的文化、社会科学和法律知识,以及计算机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操作系统原理等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

2、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工作的根基。专业知识包括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VisualBasic .net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图形图像处理、FLASH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

(二)能力结构

1、基础能力:计算机相关高等数学的应用能力;基本程序设计能力;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汽车驾驶能力。

2、专业能力:使用高级语言进行程序的设计、调试和维护能力;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系列软件的能力;运用关系型数据库Visual FoxPro设计和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利用Visual Basic语言编制一般视窗应用软件的能力;计算机多媒体素材的处理能力;综合性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

3、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竞争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

(三)素质结构

1、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有良好的敬业、创新意识。

2、文化素质。具有高等数学、程序设计、数据处理等理工科知识,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具有必要的哲学、法律、职业道德等人文社科知识,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3、业务素质。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操作各种常用应用软件;具有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调试、使用和管理、维护能力;具有一般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系统的编写和使用能力;具有以业务知识为基础,专业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为标志的较高的业务素质。

4、身心素质。具有强壮的体魄、旺盛的精力,掌握基本的擒拿格斗方法。养成科学的强身健体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主要课程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等数学、基础英语、C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基础、离散数学基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邓小平理论理论、数字电路、线性代数、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组织与结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英语二、物理(工)、离散数学、工程经济、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高等数学(工本)、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概论论与数理统计(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三、应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

计算机硬件工程师、计算机二级三级、计算机国家二级三级、LINUX管理、平面设计师、网站设计师等。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范文6

一、现阶段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状况论文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在校学生数成倍增加,教学资源趋于紧张,基础课教师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与学生交流的时间相应减少,这就使教师很难把握学生的特性,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与此同时,随着全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开展,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将不再是“零起点”,大部分学生入学时已经具有计算机的初步使用能力,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要求各不相同,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各高校就应当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并结合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确定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形式,解决大学阶段与中小学阶段计算机教育“两张皮”现象,使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与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公共教育构成一个系统,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和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根本的转变。

二、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的策略

(1)加大硬件投入与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前提条件。学校要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加大计算机硬件投入的同时,还要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教学法研究和专题讲座;组织教师进修学习,不断更新知识;鼓励年青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积极参加全国各地区的教学研讨会等举措,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的水平,满足学院各个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需要。

(2)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机

应用能力。根据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的精神,结合沈阳工程学院的办学特点,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只有把专业课与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融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这样各个不同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更高和更加具体的要求。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对学生入学后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大胆地改革,将原来42学时的理论课和一周的集中实训课,改成26学时的理论课和二周的集中实训课。在26学时的理论课中,针对专业的不同,有选择性地讲解三部分内容,一是计算机发展与信息技术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了解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及不同应用领域的特点,了解信息技术理论的基本概念,在使用计算机时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及应该具备的防护意识;二是计算机系统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内数据的表示与存储方式,计算机各基本部件功能和技术指标,了解常用外设的功能和基本工作原理,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功能等;三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设计基础等内容,其目的一方面是为学习程序设计打基础,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掌握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为学生过级考试创造方便条件。在二周的集中实训教学过程中,要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基础上,主要讲解计算机系统安装、设置和使用,并能处理计算机系统常见的故障;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设置和基本使用方法;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掌握网络的连接与设置、internet网络的使用与设置,以及网页设计、网站建设;解压缩软件以及病毒防范软件的使用等常用工具软件。在二周的集中实训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计算机操作的实际动手能力。

(3)加强计算机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编写程序、

解决专业问题能力。学习计算机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利用计算机设计程序解决实际问题。但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难学、不易掌握,有的学生甚至选择了放弃。这是因为,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与程序设计相关的课程有很多,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一门程序设计课程犹如盲人摸象,只是单纯地注重某种编程语言的基本语句、语法和一些细节,缺少对计算机整个知识体系结构把握,课程基本上是以高级语言自身的体系为脉络展开教学的。由于我们在计算机基础部分已经从完整的计算机知识体系结构中,抽出了与程序设计相关的知识内容,并进行了有机地组合,学生初步了解了计算机的存储原理、指令在计算机中的执行过程、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基本概念,以及软件工程的思想和软件开发的过程,这样对非专业的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语言有了很大的帮助。

在计算机语言学习过程中,要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走好关键步,尤其是第一次课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第一次课开个好头对整个课程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讲清楚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哪些内容要详细讲解,哪些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必学的内容,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要努力培养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设计思想和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重点要放在解题思路、算法设计、编程构思上。这样,就不单单是要学习编程语言本身,而是要开阔思想,打好一种思维的基础,并能把编程语言作为有力工具来实现自己的算法。可以组织学生自己编写类似猜数游戏、中国福利电脑自动选号等联系实际比较强的一些专业实例程序。在编程过程中,可以分组进行,组内进行研究、探讨与合作,组间进行监督,提高程序的完善性,让学生考虑问题能够更全面、更细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一周的课程设计中,选题要广泛,尽量选择与专业相关的题目,教师对选题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要精心指导,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设计的成果要进行演示并认真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课程教学实际要求,目前计算机课程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通过投影仪将教师操作过程及相关知识投射到大屏幕上,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加大了传递信息的容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理解。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将讲授内容做成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演示,信息量大,速度太快,学生无法做到边听课边做笔记,留给学生的印象较浅,容易遗忘。同时,学习过程仍然以听讲为主,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充分地调动起来。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对所讲授的课程进行精心备课,组织好教学内容。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根据授课内容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归纳总结法。教师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应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连续性,经常总结所学知识,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2)案例教学法。精选典型案例,逐步剖析,讲解其中所含知识点,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3)互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穿插师生一起讨论、共同研究的形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启发式教学法。根据知识的相通性和连贯性,在教学中充分启发学生、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学习新内容、拓展知识面,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自学能力。5)任务驱动教学法。从实际应用问题出发,采用自上而下、逐步求精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分析并完成任务,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采用基于web的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法。网络化教学可以整合各种资源,提供一个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通过e-mail、bbs等方式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化社会中的学习能力,而且也将教师从低层次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5)开设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目前学院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除了学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两门必修课程外,各个不同的专业还都有相应的后续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对计算机的学习不断线,有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了树立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结合大多数同学的兴趣爱好,我们选择开设了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网页设计技术、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等公共选修课,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许多同学在学完公共选修课后,一直坚持深入学习,部分同学还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毕业设计。

(6)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教学的突出特色之一。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与实验教师的职责一定要明确,要采用任务驱动”的实验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上机目的,设计出上机任务,要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和可评性,应要求学生在上机前设计出自己或小组的上机步骤。在上机过程中,学生是主角,他们各自按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认知水平,一步步完成自己的设计任务。指导教师要活跃上机课的气氛,创造相互协作的氛围,学生有问题能及时提出、能交流。实验结束后,教师必须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发动学生互评。每位学生必须记录自己这堂课的评价结果,这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也做到心中有底,这对于提高计算机技术教学效果大有好处,同时也有利于以后的教与学。(7)改革考试方式、方法。目前,许多高校都构建了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考分离的考试系统,利用考试系统,能保证考试高效、科学、公平、安全。考试时,计算机在局域网环境下随机抽题,现场评分,变传统的笔试和部分上机编程考试为全面上机考试形式,真正做到了教考分离,促使学生平时多上机、多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门科学,要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得自己的专业,又能开展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就要有一批敢于吃苦、勇于奉献、个人魅力十足的教师,依托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开拓创新,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走入社会的综合竞争力,满足21世纪信息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郑 莉.漫谈计算机基础教育[j].计算机教育,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