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硬件知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计算机硬件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计算机硬件知识

计算机硬件知识范文1

关键词:新技术;计算机硬件;硬件维护;原则与方法

“互联网+”的信息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计算机逐渐成为各企业、个人工作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为企业和个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维护和管理,个人缺乏专业的知识与技术,缺乏对计算机设备的维护,导致了计算机硬件的损坏,缩短了计算机使用的寿命,甚至导致个人和企业重要信息数据的丢失,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计算机硬件的定期维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1新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维护的意义与作用

在新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技术也日新月异,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特别是移动电子计算机设备的普及,计算机硬件维护显得越发重要。计算机设备是一种高科技产品,不同于手机,硬件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对应用环境(例如温度、湿度、防尘、防水、电压波动、静电、阳光直射等)要求较高,特别是在企业中,由于其工作环境的特殊性,计算机设备长时间处于较为复杂的环境,如果没有定期对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维护,必然严重影响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通过定期对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维护(例如除尘、检查散热、电压等),可以有效地降低计算机的故障率,例如灰尘过多将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散热,导致其工作的不稳定,如果室内湿度过低,还可能引起内部短路,导致硬件设备的损坏。因此,通过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维护,不仅降低了计算机硬件的故障率,提高了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延长计算机使用的寿命,更为企业的飞速发展提供坚实的信息化基础。

2新技术背景下计算机硬件维护的思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技术也得到飞速发展。在新时代、新技术的背景下,计算机硬件的维护也变得更为复杂和重要。因此,计算机硬件维护人员要转变思想,在传统的计算机维护思想上进行创新,将以维护为主的传统硬件维护思想,转变以预防为主,同时要积极的学习新的硬件技术,用新的技术理论指导计算机硬件的维护。

3计算机硬件维护的基本原则

定期对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维护,可以有效提高其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在硬件的维护中,需要遵循以下几个重要的原则:

3.1定期对计算机设备进行清洁

灰尘、高温对计算机硬件的影响最为严重,高温会加速电子元器件的电子迁移,缩短计算机的使用寿命,灰尘则会影响计算机硬件的散热,导致温度升高,导致计算机硬件工作不稳定(例如自动重启、蓝屏、磁盘读写错误等问题)。另一方面,湿度较大时,灰尘可产生静电,导致硬件设备的损坏,因此,在对计算机硬件进行维护时,首要的原则的就是定期对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清洁,特别是企业生产环境中的计算机设备,必须定期做好硬件设备的清洁工作。

3.2硬件维护要先外后内

硬件维护先外后内,指维护过程中,先检查外部环境再检查内部。例如,计算机系统频繁的自动重启或自动关机等问题。在维护的过程中,要重点检查是否外部环境中的电压过低、电压不稳定、电源插座等。而不是先检查内存、主机电源、主板、CPU等设备,因为计算机对电压的要求极高,电压的波动极易导致计算机自动重启。先外后内,另一方面指的是维护中,先检查外部设备,例如,打印机不能正常打印,要先排除打印机自身的问题,能否打印自检页面,然后再对计算机内部硬件进行检查。

3.3先简单后复杂

从简单的故障入手,先检查排除简单的故障,再进行复杂故障的检查和排除。例如,检测不到硬盘时,要先检查硬盘电源线、数据线是否连接正常等。另一方面,通常复杂的故障可能是简单故障引起的。再一方面,先简单后复杂指的是根据硬件故障率的高低进行检查,计算机设备故障率最低的是CPU,例如,计算机频繁的重启、蓝屏时,要首先根据故障率的高低先检查故障率高的设备,比如内存、电源等,而不检查CPU。

3.4硬件维护预防为主

计算机硬件的故障率基本上还是很低的,硬件出现故障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计算机硬件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二是计算机使用过程中不当操作或环境引起的故障。因此,防患于未然是提高计算机使用寿命,保障计算机运行性能的关键,平时定期做好计算机硬件的日常维护工作,才能及时的发现并避免计算机硬件故障的产生。在预防为主的基础维护中,一方面要求维护者需要一定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求计算机使用人员具备一定的维护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例如,正常关机、不频繁的开关机等,只有通过相应的预防才能有效地保障计算机硬件的安全,保证计算机能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工作。

4计算机硬件维护常用方法的应用

在计算机硬件的日常维护中,为了能更好地进行硬件设备的维护,必须掌握相应的维护方法,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检测故障,修复故障。常用的硬件维护方法有清洁法、观察法、最小化系统法、替换法、拔插法、敲打法、对比法、测量法、升降温法等多种。这些方法在计算机硬件维护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计算机故障的复现与定位

在计算机系统日常的维护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故障的复现,在故障复现时,要先使用观察法进行静态观察,然后再复现故障,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故障复现时,不能使故障范围进一步扩大,例如,能不能通电开机,要通过观察法、测量法、对比法、最小系统法等进行确定是否满足通电条件,否则如果电源有故障,可能使其他硬件设备的损坏,进一步扩大故障。其次,在维护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快速地进行故障的定位,找到引起故障的设备,进而进行下一步的维护工作。

4.2计算机外部使用环境的维护

计算机硬件设备对环境的要求较高,特别是企业中的服务器等相关设备,由于不间断、长时间、高效率的运行,因此,对计算机的外界环境要求则更高。在日常的维护中,需要定期对外界环境进行检查,例如,定期检查外界的电压、电流有没有问题,备用电源、接地等有没有问题,室内的温度、湿度是否正常,计算机连接的电源插座接触是否良好等。另一方面,要定期对计算机硬件设备内部的灰尘进行清洁,检查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散热问题,特别是CPU、电源的散热系统是否有问题,并通过相应的检测软件,检测CPU、主板、硬盘、显卡等设备的运行温度是否过高等。

4.3磁盘存储系统的维护

在计算机系统中,磁盘是数据存储的核心,所有的数据都存储在磁盘中,因此,计算机硬件维护中,磁盘的维护除了提高系统运行的性能外,还是数据保护的重点。磁盘存储系统的维护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好数据的备份工作,特别在目前的固态硬盘的情况下,因硬盘损坏后无法进行数据的恢复,所以要利用磁盘阵列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中心等做好重要数据的备份工作。其次是要做好磁盘运行状态的定期检测工作,防止磁盘出现故障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丢失。第三是避免频繁短时间内的连续开关机,由于磁盘机械结构的限制,在频繁开关机的情况下,会加大磁盘存储系统的故障率,同时,还要避免磁盘处于强磁场环境(特别是企业的生产环境中),避免造成数据的丢失。

4.4计算机主机的维护

计算机主机的维护最为关键的就是对主板和CPU的维护。对于计算机主板的日常维护,需要注意的首先是清洁,利用清洁法定期对主板上的灰尘、杂物进行清理,防止因灰尘导致主板温度的升高,影响其使用寿命,甚至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损坏主板。同时,使用清洁法对主板上的CPU插座和内存插槽等进行清洁,保障主板与各设备接触良好。其次是使用观察法检查电源的风扇、机箱通风口是否堵塞,使机箱内部无法形成对流环境,影响内部散热。对于CPU的维护,重点是检查其散热问题,定期对CPU散热器中的灰尘进行清洁,同时,利用观察法查看CPU散热器风扇的运转情况,升降温法来检测CPU是否存在散热不良的问题。

4.5计算机电源的维护

CPU是计算机的大脑,电源是计算机系统的心脏,如果电源无法输出稳定干净的电压,轻则导致系统不稳定、重启、蓝屏等问题,严重会缩短硬盘的使用寿命。因此,需要定期对电源内部进行清洁,检查电源风扇的运转情况,使用测量法测量电源不同电压的输出情况,从而提高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结论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企业办公的重要工具,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在“互联网+传统企业”的应用模式下,计算机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保证计算机系统能够高效、稳定、可靠的运行,必须对计算机硬件设备定期进行相关的维护工作。通过开展日常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可以提高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并能有效延长计算机硬件的使用寿命,更好地为企业和个人服务。

参考文献:

[1]岳然.刍议新技术背景下的计算机硬件维护的原则与策略[J].中国科技投资,2019(9):189.

[2]郭飞.刍议新技术背景下的计算机硬件维护的原则与策略[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3):139-140.

[3]郭香柏.基于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硬件的安全保障和维护策略[J].中国新通信,2019,21(21):135.

[4]何钰龙.关于计算机硬件维护原则与维护方法[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0(6):130-131.

[5]饶水水.浅析计算机硬件的日常应用以及维护原则[J].数码设计(下),2020,9(1):20.

计算机硬件知识范文2

关键词:OBE;计算机硬件;教学改革;递进式培养

0引言

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称之为“成果导向教育”或者“面向产出的教育”,由Spady于1981年率先提出,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授课模式。近年来,OBE作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目标,正受到国内各高校的广泛关注,并且掀起了一场教育模式的革新。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点高校,南京邮电大学为了加快实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立足于自身的特点,对信息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调整,迫切需要加速工程教育的革新。计算机硬件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类工程技术人才,要求熟悉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等,可以独立承担计算机硬件的设计和应用。当前我国高校在计算机硬件人才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目标制定时,人才定位模糊,专业特色不明显,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广而不精”,缺少针对性的知识培养,或者理论课程安排不恰当,以至于学生硬件专业知识不足,尤其在动手实践方面较差,不能很好地胜任计算机硬件方面的专业工作。笔者所在的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于2018年下半年进行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笔者根据多年计算机专业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尝试和经验[1-2],结合在专业认证准备工作中的体会,提出了一套基于OBE的计算机硬件人才递进式培养模式。

1OBE的核心

OBE强调如下四个问题[3]:⑴目标:想让学生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⑵动机: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⑶手段: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学习成果?⑷评价:如何知道学生已取得这些学习成果?运用计算思维去思考这四个问题,我们发现,课程和教育过程由原先的目的变为了现在的手段。如果原有的手段无法为学生特定的能力培养做出贡献,则必需面临改革,即按照图1所示,遵循OBE反向设计原则进行评价和持续改进。OBE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复杂工程问题”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新问题。“华盛顿协议”对其早有明确定义与界定,而在我国2015年版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又做了如下的特别定义:①必须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经过分析才可能得以解决;②涉及多方面的技术、工程和其它因素,并可能相互有一定冲突;③需要通过建立合适的抽象模型才能解决,在建模过程中需要体现出创造性;④不是仅靠常用方法就可以完全解决的;⑤问题中涉及的因素可能没有完全包含在专业工程实践的标准和规范中;⑥问题相关各方利益不完全一致;⑦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包含多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此标准中规定,“复杂工程问题”必须具备上述特征①,同时具备上述特征②至⑦的部分或全部。这些之所以在我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反复强调,是因为工程教育首先要建立在对这个核心概念透彻理解的基础之上,否则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就无从谈起。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非短时间内可以达成,要重点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其能力范畴包括基础知识、综合能力、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国际视野、文化内涵等众多非暂时性记忆。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需要学生、老师、学校、家长、用人单位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2总体方案

作为教师,在课题组计划中,采用如图2所示的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层层关联、逐步深入,目标是在培养过程中实现OBE的核心目标,即培养出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的可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计算机硬件人才。第一个环节是“理论课程”的学习,学生通过学习该专业必要的理论知识,为后续环节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第二个环节是参与“科研项目”,对于学生来说,这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同时也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并且还能积累宝贵的经验。第三个环节是参加“课外竞赛”,合理有效地安排好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制定出合适的成长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第四个环节是进行“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期间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可以有效锻炼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3理论课程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学习软件类课程较多,硬件类课程较少。以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为例。这些课程大体按照知识递进的方式来安排,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须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以笔者的教学经验而言,相较于编程能力,学生在硬件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较弱。而计算机硬件课程和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比较关键的,需要在课程教学的设计环节加强重视[4]。因此,应该加强计算机硬件设施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硬件实操环境,从而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主动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操作,进而全面提高高校计算机硬件教学的质量[5]。理论课程往往是比较枯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两种情绪,一是厌学或缺少兴趣,二是迷茫不知所学何用。因此,如果一味照本宣科效果不一定好。相反,授课时多介绍一些相关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往往可以有意外的效果。这就需要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硬件知识外,还要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以及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6]。

4科研项目

与研究生不同,本科生参与项目的机会是比较有限的。为了给本科生提供更多参与项目的机会,各大学纷纷推广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TITP),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笔者认为,STITP项目在开展实施期间需遵循以下原则。⑴注重兴趣驱动:参加项目的学生需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有浓厚兴趣,发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实践的积极性,在自身兴趣的驱动和导师的全面指导下完成创新训练项目。⑵注重自主实践:参加项目的学生需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项目、研制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⑶注重过程参与:参加项目的学生需注重项目的实施过程,着重强调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在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创新方法等方面的收获,逐渐掌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实践能力。⑷注重切实可行:计划训练项目应当是思路新颖、目标明确、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的项目。⑸注重与教师科研项目结合:为了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总体质量,提升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水平,应使学生有机会较早地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⑹注重与学科竞赛和毕业设计相结合:鼓励学生和教师结合学科竞赛的内容和毕业设计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立课题进行专题学习和研究,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训练、学习和逐步深入研究。这种结合科研项目的方式也是有利有弊的。上文提及的有利之处有很多,然而弊端在于,这些课题对于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学生的课余时间有限,要兼顾课程学习和科研项目有难度。这便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出了高要求。从笔者目前进行的实践情况来看,虽然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一些曲折,但笔者指导的绝大部分STITP项目均顺利结题。总体而言,利远大于弊。

5课外竞赛

在本科阶段的高年级,课程相对较少,在不影响正常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有针对性地选择参加一些课外竞赛,如ACM-ICPC,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通常来说,硬件类的比赛是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代表的全国性大赛。此外,以“挑战杯”为代表,近年来出现了一批强调大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的比赛,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比赛也非常适合硬件类作品参赛。以笔者曾指导的一个团队参加“第五届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为例,当时参赛的项目是“乐愈康复——基于Kinect的医疗康复训练系统”。当时为了准备这个比赛,团队里的同学不仅进行硬件和软件开发、系统调试等常规的研发,还涉及到市场情况的调研、参赛视频和海报的制作、答辩时的演讲等营销推广环节,可以说是做了一个面向实际需求的复杂系统工程。在学校的学习中,我们更多注重研发能力的培养,而在实际工作中情况则会复杂得多,于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近三个月的努力,我们最终获得了全国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这也是对同学们付出努力的褒奖。参与竞赛不仅是对学生自身能力的一种锻炼,也是对新知识的一种拓展。在竞赛过程中,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团队合作中,增强了同学的合作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长处。这对专业能力和人际交往都是一种锻炼。关于参加课外竞赛,老师一定要起好引导作用,给予学生一定的梳理和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思考,自我钻研。

6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大学阶段最后一项重要的实践环节,也是对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及综合能力的检验和展现。无论是从教师出题的角度,还是从学生选题的角度,相对于硬件类的题目,教师或学生都更倾向于选择软件类的题目。如此便不利于硬件类人才的培养,这需要学校或学院的有效调控与激励。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在毕业设计出题申报时明确规定,硬件类题目的比例不能低于30%。对于毕业生来说,毕业设计从前期整理资料开始,到后期完成作品,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需花费差不多一个学期的时间。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渗透程度有所不同,且毕业设计的选题有一定深度和综合性,指导教师有必要因人选题、分层教学、重视过程,在兼顾多数学生课题难度的同时,鼓励一部分学生深入探索。例如,对于没有项目竞赛经验的学生,尽量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而对于有项目竞赛经验的学生,则可以选择延续他们之前的研究方向,甚至可以组成小组对毕业设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应鼓励学生与自己进行交流,从而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关注学生研究进展,使自己的学生有一个完美的毕业设计。

7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创新,循序渐进。特别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调整,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改革不是仅仅需要老师做的事情,它也需要学校在设备上的支持,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基于OBE的计算机硬件人才递进式培养模式的提出,是具有针对性的,是切实可行的。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强化动手能力,基于此,计算机硬件的教学改革才能走得更远更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质量的计算机硬件人才是被需要的,因此采用这种培养模式是值得探索的。

参考文献

[1]沈澍,韦伟,邹志强.“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6.7:9-11

[2]沈澍,李鹏,刘大勇.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7:45-46

[3]郝兵,曹海英.基于学习产出教育(OBE)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通讯世界,2017.23:340-341

[4]张奕.计算机硬件教学创新探析[J].电脑迷,2018.12:43

[5]高晓佳.计算机硬件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学园,2016.6:65,70

计算机硬件知识范文3

关键词:中职;多媒体;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

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网络和系统的基本原理、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等相关内容,因此更加关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信息交互过程。多媒体技术能够将信息交互和反馈功能发挥到极致,还能够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加趣味化和多元化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环境,因此教师更需要关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1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与实际生活经验存在断层。很多中职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刻板,并不能快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教学内容比较滞后,导致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存在比较明显的断层现象,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很多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抽象,若不能紧跟时代潮流,很容易误导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模式的认知和理解过程[1]。部分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材版本较为陈旧,导致教学实际意义并不显著,也影响了中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掌握。

1.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比较生硬。部分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过程比较刻板,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形式比较生硬,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还会影响到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2]。如部分中职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计算机病毒与防治”的过程中,并不能将近几年内的计算机病毒类型和解决方案进行深度讲解,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和破坏性了解不够深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比较生硬,也是中职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还会产生一系列连锁性问题,严重影响教学进度。

1.3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衔接不准确。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其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衔接并不准确,严重干扰了中职学生的正常判断过程[3]。尤其在学习文件系统基本概念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会利用多媒体技术集中展示文件系统的具体管理对象与管理过程,并对文件操作的一般原理进行详细分类,但是并不能从多个视角协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文件系统应用知识结构。

1.4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区分不明晰。部分中职计算机教师自身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区分并不明晰,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并不能将不同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有效整合和分类总结,很容易造成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内容被混淆的问题[4]。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若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区分不明晰,也不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能力,会严重影响中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过程。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需要建立在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之上,因此中职教师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才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教学活动。

2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技巧

2.1在实际生活场景中穿插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实际生活场景中穿插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提升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效率,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于生活中比较常用的office软件,在教学过程中要由浅入深地串联多种办公软件的应用场景,为学生直观展现[5]。以Word软件的应用为例,个人简历是中职学生在就业期间应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内容之一,如何排版和整理简历中的文字内容,非常考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教师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不同类型的个人简历以及模板制作方案,并将应用效果与制作之前进行对比,让学生能够从艺术美感和整洁度等多个角度认知简历的基本制作方法。

2.2利用短视频和后期配音辅助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利用短视频以及后期配音辅助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往往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尤其对于计算机系统和基本工作原理的相关教学内容而言,利用短视频以及后期配音技术,能够将较为抽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概念转变为更加生动具体的操作技能展示。中职计算机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完成短视频的制作以及后期配音工作,并让学生了解到各个计算机软件的独特应用模式。可以运用会声会影或者剪映等轻量级的教学软件,将多媒体素材与关键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对接,并鼓励学生参与课程教学资源的制作过程。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微课视频资源进行授课,引导和鼓励学生认知和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不同应用方向,从而能够充分提升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

2.3利用可视化交互系统认识计算机硬件组成。利用可视化交互系统协助中职学生认知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方式,能够从直观角度详细了解内部运算和存储功能的基本实现原理,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很多中职院校并不能及时开展实践教学环节,实训实习设施数量存在一定限制,此时中职计算机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可视化的交互系统设备,协助和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计算机硬件和运算单元的基本组成结构,并可以从硬件设施运行与维护的角度丰富学生的专业视野。中职计算机教师可以将Linx系统以及Unix系统作为可视化交互系统设施,将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设备中的硬件进行集中展示,并鼓励和引导学生对内部硬件设施的具体功能进行合理猜想。充分利用可视化交互系统认知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结构,还能够实现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情境。

2.4利用虚拟化技术展示计算机信息安全技能。通过虚拟化技术展示计算机信息安全技能,能够让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营造更加和谐的教学氛围,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于信息安全意识比较匮乏的中职学生而言,通过虚拟化设备集中展示比较经典的计算机信息安全技能,将计算机系统中的不同攻击类型以及病毒类型进行集中展示,还能够节约计算机系统资源,并为学生提供更加可靠的应用技能展示平台。在虚拟机或者虚拟现实实验操作平台中,中职学生能够将计算机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进行逐一解决,将实验操作结果与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进行详细比对,从而牢固掌握此项学习内容,以期能够在未来工作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硬件知识范文4

关键词: 计算机硬件; 实验教学; 产学融合

1 绪论

计算机硬件课程不仅是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在电子、自动控制和通信等专业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如今非常热门的新专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也息息相关。各高校开设的计算机硬件课程一般有《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开发技术》《微机原理》《接口技术》和《ARM 原理与应用》等。这些课程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零碎且很多,部分学生学起来相对困难。由于各届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导致学生对硬件课程有种先入为主的“怕”。这样,理论教学的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程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很难从事硬件相关技术开发。近几年,西方一些国家想通过高端芯片的出口限制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1]。因此,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和计算机硬件的研发刻不容缓,努力培养高校学生的计算机硬件知识,使其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职位需求迫在眉睫。实验课程不仅是理论课程的延续,也是其内容的补充和提升。如果因为学生理论课程学习不够深入而淡化实验课程,实验课程内容简单而无趣,则学生更不会主动学习该课程。如果学生理论课程学习较好,而实验课程不够丰富或过于枯燥,则可能会对理论课的学习起负面影响。反之,如果能合理布置实验课程,则能使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相互促进,使学生因兴趣而主动学习,使理论与实践共同提高。本文主要从课前操作、思政案例引入、实验指导过程及课程制度激励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实验课的精心设计与布置,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硬件课程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计算机硬件相关方向的学习与研发当中来。

2 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教学设计与优化

现在,不少高校的硬件实验课都采用教学实验箱,实验箱一般都是从教学设备商处购买,教学设备商同时提供了实验软件和实验题目等丰富的资源。所以,各课程教师只需根据自己的需要,从提供的实验题目中选择若干实验供学生课堂练习即可。这种实验课程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主要表现在: ( 1) 学生仅能按步骤完成实验内容,并不能真正明白实验的操作背景和实际应用场景等。( 2) 实验内容和理论课程及实际工程项目脱节,学生不能通过实验课程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知道所做所学在将来的工作中会有什么用处。( 3) 各硬件实验课程孤立,学生不能明白这些课程之间有什么联系,认为学习这些课程枯燥而无用,所以部分学生很难有高昂的学习兴趣和激情。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硬件实验课程进行了优化与设计。

2.1 课前操作

对大学生进一步地宽进严出是教育政策的必然。高校学生不是能轻松毕业就认为母校很好,也不会因为能轻松及格就认为自己的老师教得好。如果教师教学内容丰富而有趣,学生能从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学生学完课程后有一种充实感,仍有一种学而未尽的追求欲望,那么无论这位老师的课程任务有多重,学生一般还都是乐于接受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微机原理》课程相对抽象。一般单独从实验步骤上看,实验内容即不容易联系教材,也不容易联系工程项目,学生可能只会按步骤操作。即使能顺利做完实验,学生可能仍不明白所做实验和理论课程及实际应用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教师主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教师对实验设备商提供的实验内容进行改进,使其能结合自己讲解的教材知识。第二,教师针对每个实验,总结出与其相关的学科知识和应用领域,放在该实验的最后作为实验内容延伸,并鼓励学生结合以前所学和生活经历给出该实验相关的知识点和实际应用。第三,引进企业或其他高校的相关实验线上课程,或由教师针对自己的学生录制实验课的线上辅助教学内容。教师针对每个实验布置任务,学生课前进行实验背景、内容及应用领域等知识的线上预习,最好能线上记录学生预习状况。第四,经济条件较好的高校,可建立这些抽象课程的虚拟仿真实验室,由学生在课下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虚拟仿真的形式完成每个实验的相关内容。《单片机开发技术》《接口技术》和《ARM 原理与应用》课程较容易通过引入工程项目的形式联系实际。但这些课程本身知识点多、联系紧密、应用起来有难度。特别的是,很多项目的完成需要结合多个章节( 甚至多门课程)的知识,这给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些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尽量采用涉及知识面少的项目,或者把一个大的项目拆分成几个小的案例,分开在不同章节中使用。把一些涉及面相对较广的项目案例可以作为实验内容来开展,以便于教师能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掌握学生的项目设计能力。为了学生能按时完成实验,对于这三门课程,除了可以采用上段所述的四种课前预习方案外,还可以由学生课下通过 Proteus软件进行实验项目的设计和仿真,通过相应的实验软件Keil、ADS、ARM Real View Developer Suite、IAR EWARM 代码编写和测试等[2]。总之,根据教师精心设计的内容和任务,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和实验相关的背景、应用、理论及设计和测试知识的预习,既能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使实验课很好地补充学生理论课时学习的不足。

2.2 思政案例引入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课程思政的引入既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是专业知识的延伸[3]。因实验课程更容易结合前沿知识和实际项目等,所以,相比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则更容易插入相关思政内容。实验内容相关的专业发展、专业前沿和实际应用可以很好地作为思政内容插入实验课程中。在硬件实验的各课程中,可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插入我国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在国际中的状况、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历程与关系、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与展望等知识。《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偏理论。在该课程存储器相关实验中,可分别插入世界及我国存储器发展历史与现状,插入存储器的主要生产厂家,使学生对存储器的进程和商家进行了解,以利于学生的设计和就业等。在 CPU 各部件相关的实验中,可插入世界主要 CPU 生产商的发展与现状,使学生了解CPU 的发展历史和性能优化等; 也可插入 MCS-51 系列、ARM 系列等 CPU 的简介,为后期课程做好铺垫; 还可进一步插入麒麟芯片架构,使其了解国产状况、存在问题和拟解决方案等。《单片机开发技术》《微机原理》《接口技术》和《ARM 原理与应用》课程工程性相对较强,很容易在实验中结合相应的工程项目作为思政元素。在这些课程的CPU 模块的实验中,可插入不同字长、不同系列的 CPU 的应用领域的区别及它们在工程应用中的优劣。在指令系统相关的实验中,可比较不同机器的汇编语言的差别,比较汇编与 C 等语言的差别,简单介绍华为鸿蒙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应用展望等。在这些课程的接口实验中,可插入介绍无线耳机、无线外设的实现原理和应用状况,无线充电的基本原理等实验相关的接口介绍。课程知识点相关的人物介绍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思政内容,也是最能灵活插入的思政元素。如: 硬件结构实验讲解时的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 ENIAC) ,课程第一次实验讲解计算机发展历程时的戈登•摩尔( 摩尔定律) 等; 在国内,研制了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 I、中国第一台全数字实时仿真计算机银河仿 I、中国第一台面向科学 /工程计算的并行巨型计算机银河 II 的周兴铭院士,开发了联想式汉字系统和联想系列微机的倪光南院士,以及夏培肃院士、李国杰院士等很多计算机学家。课程专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解读,一般是学生们听的最认真的思政元素,有些同学还会自觉的做笔记。可以讲解的专业知识政策举例如下: 第一,当今中美关系下,我国计算机相关行业发展的国家政策。第二,国产 CPU 及其他芯片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及可以采纳的解决办法。第三,以类似华为 5G 标准等为例,讲解中国标准体系的发展与现状。第四,可分析类似华为、联想等主要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管理策略等。第五,计算机硬件知识在研究生深造和就业中的作用和应用。教师要尽量为每次实验课都准备思政元素,但在实际课程中,没必要每次都进行思政讲解,可根据学生的上课状态、实验任务的多少等灵活安排。插入思政内容不宜时间过长,不能和实验内容本末倒置。教师不能为取悦学生而插入思政内容,要在思政内容讲解后,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果相关的思政讨论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进行,要根据学生当时的具体环境和反映状况,找出问题所在,给出改进的措施。如果所讲思政内容能产生很积极的影响,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长期提高,学生能在课下进行相关前沿知识等的查阅和讨论等。教师也要给出具体反思,对思政内容的实施进一步进行优化。最终,通过思政内容的插入能使学生学习更积极主动; 能使学生对实验的操作背景和实际应用场景更清楚; 也能使学生连点成线、很好地把相关课程融合在一起,再加上对相关政策的解读,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和深造能力了。

2.3 实验指导过程

不同的实验内容,指导过程是不一样的。所以指导过程最为灵活多变,一般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认真做好每次指导,更要做好前几次实验的指导。前几次实验内容没必要太难,教师在不断地查看过程中,要尽量保证每组同学都能完成。要通过前几次实验使学生树立起能学好该课程,能做好实验的信心。要能通过前几次实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第二,简单明了地讲解实验背景、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和要达到的结果,留足够的时间供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仅起指导和总结作用就够了,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查资料解决问题。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在查看过程中不间断地进行提示,直到学生自己能得出结果。对于完成较早的学生,可以稍微改变实验条件,让学生进一步操作。第三,每个实验留 5~ 10 分钟供学生总结讨论。教师给出讨论的主题,并做最后总结。每个实验的完成都不代表实验的结束,更不代表学生能理解整个实验。所以,有必要在每个实验的最后留些时间,供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最终通过讨论进一步使实验和理论知识及工程项目等相衔接。

2.4 课程制度与激励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和学院有发展规划,每个专业和课程也要有自己的详细的规划和制度。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要形成一定的约束和激励,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自觉性。各专业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最大的问题就是课程知识点不能协调统一,学生学习到的是孤立的课程知识,不能很好地明白这些课程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不能立即从事相关的项目设计与开发,从而可能会认为学习这些课程枯燥而无用。所以,应由学院统一组织,各专业内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形成统一规划,使各课程教学内容相互衔接而有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设计。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前沿和背景知识的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项目设计能力,甚至可以统一规划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思政元素内容和插入方式等。硬件实验对设备依赖性比较强,应建立相应制度对硬件实验室进行开放式管理。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验进度,单独留相应的选修实验供学生课下操作,也可针对某些项目或全国性学科比赛留些设计题目供学生训练。设置 DIY实验室,留下一些题目和书籍,提供助教岗位,在学生中实行以老带新。课下实验不必计入各种成绩考核,只为培养学生的项目设计能力和学习兴趣。设置激励制度,鼓励学生实验操作和参与学科竞赛等的积极性。为鼓励学生更积极地做好实验,可设置一些奖惩措施,如每次实验课第一组完成实验的可给予平时成绩加分等。通过开放实验室、DIY 实验室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参与各种大赛的积极性。可设置奖励措施,对参加全国性学科竞赛的学生和指导教师根据成绩分别给予形式不同的奖励。

3 总结

因计算机硬件课程存在知识点零碎,需要记忆内容多,所以学习难度相对较大。因芯片等产品种类很丰富,从事硬件项目设计时所使用芯片可能并不是所学习芯片,需要学生自学能力强。再加上各种硬件产品更新换代很快,所以,大多数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存在欺软( 软件) 怕硬( 硬件) 的状况。通过实验内容的合理选择、实验报告中知识前沿和工程应用的延伸、线上实验课程的提供和优化、虚拟仿真和各种软件的使用,能使学生通过预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能力,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工程背景与设计方法。通过专业历史发展与前沿和实际应用的穿插、课程知识点相关的人物介绍、课程专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解读,能使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就业能力和深造能力因思政元素的引入而大大提高。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听课反映,设置灵活多变的指导过程,能尽全力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指导好每位学生,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做好每节实验课程。而合理地激励制度和奖励措施,则既能增添学生学习的动力,也能使学生更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内容、设置自己的学习目标。所以,通过以上措施能较好地解决学生欺软( 软件) 怕硬( 硬件) 的状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性。

参考文献:

[1]李拯.强起来离不开自主创“芯”[N].人民日报,2018-04-19( 005) .

[2]姚诚伟,吴焕杰.以互联网思维和方法创新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管理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 7) :27-30.

计算机硬件知识范文5

关键词:中职;多媒体;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

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网络和系统的基本原理、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等相关内容,因此更加关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信息交互过程。多媒体技术能够将信息交互和反馈功能发挥到极致,还能够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加趣味化和多元化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环境,因此教师更需要关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1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与实际生活经验存在断层。很多中职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刻板,并不能快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教学内容比较滞后,导致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存在比较明显的断层现象,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很多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抽象,若不能紧跟时代潮流,很容易误导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模式的认知和理解过程[1]。部分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材版本较为陈旧,导致教学实际意义并不显著,也影响了中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掌握。

1.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比较生硬。部分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过程比较刻板,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形式比较生硬,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还会影响到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2]。如部分中职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计算机病毒与防治”的过程中,并不能将近几年内的计算机病毒类型和解决方案进行深度讲解,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和破坏性了解不够深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比较生硬,也是中职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还会产生一系列连锁性问题,严重影响教学进度。

1.3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衔接不准确。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其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衔接并不准确,严重干扰了中职学生的正常判断过程[3]。尤其在学习文件系统基本概念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会利用多媒体技术集中展示文件系统的具体管理对象与管理过程,并对文件操作的一般原理进行详细分类,但是并不能从多个视角协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文件系统应用知识结构。

1.4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区分不明晰。部分中职计算机教师自身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区分并不明晰,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并不能将不同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有效整合和分类总结,很容易造成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内容被混淆的问题[4]。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若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区分不明晰,也不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能力,会严重影响中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过程。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需要建立在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之上,因此中职教师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体系,才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教学活动。

2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技巧

2.1在实际生活场景中穿插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实际生活场景中穿插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提升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效率,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于生活中比较常用的office软件,在教学过程中要由浅入深地串联多种办公软件的应用场景,为学生直观展现[5]。以Word软件的应用为例,个人简历是中职学生在就业期间应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内容之一,如何排版和整理简历中的文字内容,非常考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教师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不同类型的个人简历以及模板制作方案,并将应用效果与制作之前进行对比,让学生能够从艺术美感和整洁度等多个角度认知简历的基本制作方法。

2.2利用短视频和后期配音辅助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利用短视频以及后期配音辅助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往往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尤其对于计算机系统和基本工作原理的相关教学内容而言,利用短视频以及后期配音技术,能够将较为抽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概念转变为更加生动具体的操作技能展示。中职计算机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完成短视频的制作以及后期配音工作,并让学生了解到各个计算机软件的独特应用模式。可以运用会声会影或者剪映等轻量级的教学软件,将多媒体素材与关键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对接,并鼓励学生参与课程教学资源的制作过程。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微课视频资源进行授课,引导和鼓励学生认知和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不同应用方向,从而能够充分提升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

2.3利用可视化交互系统认识计算机硬件组成。利用可视化交互系统协助中职学生认知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方式,能够从直观角度详细了解内部运算和存储功能的基本实现原理,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很多中职院校并不能及时开展实践教学环节,实训实习设施数量存在一定限制,此时中职计算机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可视化的交互系统设备,协助和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计算机硬件和运算单元的基本组成结构,并可以从硬件设施运行与维护的角度丰富学生的专业视野。中职计算机教师可以将Linx系统以及Unix系统作为可视化交互系统设施,将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设备中的硬件进行集中展示,并鼓励和引导学生对内部硬件设施的具体功能进行合理猜想。充分利用可视化交互系统认知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结构,还能够实现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情境。

2.4利用虚拟化技术展示计算机信息安全技能。通过虚拟化技术展示计算机信息安全技能,能够让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营造更加和谐的教学氛围,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于信息安全意识比较匮乏的中职学生而言,通过虚拟化设备集中展示比较经典的计算机信息安全技能,将计算机系统中的不同攻击类型以及病毒类型进行集中展示,还能够节约计算机系统资源,并为学生提供更加可靠的应用技能展示平台。在虚拟机或者虚拟现实实验操作平台中,中职学生能够将计算机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进行逐一解决,将实验操作结果与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进行详细比对,从而牢固掌握此项学习内容,以期能够在未来工作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5鼓励学生参与计算机竞赛。在职业教育领域内,职业技能比赛是比较经典的应用实践教学形式,中职计算机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多参与计算机竞赛,并从计算机系统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应用软件操作等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还能够将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环节紧密结合。中职学生在参加计算机竞赛之后,都能够收获到不同类型的知识经验以及操作技能,还能够拓展学习理论知识的思路。

计算机硬件知识范文6

计算机硬件的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在设置课程中存在着两方面的误区:第一,课程名称变动大,且种类繁多;第二,对其他本科院校的教学方案进行盲目套用,很多地方根本就不与高职院校的师资条件、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相适应,显然更没有特色可言了。在教学内容上也没有与时俱进,很多仍然还是以讲授意8086硬件体系为主,很少介绍硬件方面的新架构、新技术、新理念,如,硬盘方面的并口与串口、微处理器方面的单核与多核技术等等。在硬件教学方面,理论得很多,缺乏动手实践,如在详尽讲述处理器内部结构时,很多学生都是云里雾里的,对学生来说没有太高的实用性,而于学生具有较强实用性的现代微机部件的基本原理、优化组合、性能指标等等老师又很少进行讲解。

二、高职院校改革计算机硬件教学的重大意义

从上面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硬件教学状况来看,改革其教学意义就非常重大。

1、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就是学生就业率的提升。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可以说是高职院校教学的最基本目的,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既是学生和家长的重要诉求,也是高职院校维持生源稳定和提升社会会声誉的基本保障。大学生难以就业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实践经验,使得用人单位很难招到本单位需要的学生。改革计算机硬件教学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将学生的就业门路努力拓宽。在教学中,笔者认为必须以实际应用为基础,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内容必须紧扣当前主流微机,对原理的剖析不宜做得过深,适宜从实用角度出发以粗线条的方式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这样的硬件教学有利于学生在IT业中从事网络工程、销售、组装、维护等等方面的工作。

2、改革硬件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迎合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以及其学习要求。本科教育在当今社会大众化程度较高,在种社会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具有的特点是:第一,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知识在整体上不及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其原因很多就是由当前的中学教育和高考制度造成的;第二,学生兴趣在于实用性较强的技术,对学习理论和逻辑思维没有太多的兴趣,其原因有二:其一,由于学生自身长期的学习习惯造成的;其二,学习目的造成的,在这些学生中几乎没有继续深造的实际需求,如考研等,只想如何更加理想地就业。第三,学生在学习属于冲动型,缺乏耐力、恒心和自信心,在遇到困难时往往表现为望而却步和遇难而退。第四,这些学生思维灵活,兴趣也较为广泛,他们一般都有较强的成就感欲望,他们迫切地想学到自认为实用性很强的技术和知识。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不能强制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规定的内容,做到因势利导,对理论教学,老师要从应用的角度,尽可能地采取项目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硬件体系结构讲授部分后,其教学重点就应该是讲授简单EDA设计、嵌入式电子产品的基本原理以及其简单的制作。使学生能够利用常用工具和仪器成功制作出简单实用的电子产品,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改革高职院校中计算机硬件教学的具体措施与策略

针对教学的改革,笔者认为首先是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组织教学内容必须是以实用和应用为依据,使其能够充分服务于学生就业,其教学方法也必须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相适应。

1、老师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更新硬件课程体系及其内容。第一,更新教学观念与完善硬件教学体系。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较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观念必须是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理论知识服务于实际应用和构建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组织的教学内容必须注重其应用性和实用性,将当前主流、前沿的机型、部件、设备引入其中。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组成原理时,要弱化对CPU内部结构的复杂机理的分析研究,以性能和发展大趋势为基础对双核、多核CPU进行讲述,尽可能地回避传统主机板架结构——一线三块(系统总线、IO接口、存储器、CPU),将现代微机的7-5-3-1式架构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即七个接口、五条总线、三大芯片、一条总线。

计算机硬件知识范文7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计算机节能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对大多数人来说,由于计算机知识的缺乏,对计算机应用过程中的能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等了解不多,从而造成计算机节能环保意识淡薄。目前,我国已经成为计算机消费大国,提高广大民众计算机节能环保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对于满足“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的社会需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计算机硬件的能耗及对环境的影响

计算机硬件由各种电子部件和设备组成,这些部件和设备在工作时都要消耗一定的电能。但一台计算机工作时的能耗到底有多少,很多人没有具体的数量概念。同时,由于组成计算机硬件的各种电子元件、电脑耗材本身包含一些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元素,所以对废旧计算机及耗材的不当处理,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1.计算机硬件的能耗问题。计算机硬件是由各种电子部件和设备组成的,它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储器(RAM、ROM)、输入设备(键盘、鼠标)、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音箱)、外存储器(硬盘、U盘、光盘)、各种板卡(主板、显卡、声卡)等,这些部件和设备在工作时都有一定的能耗。图1所示的是使用“鲁大师”软件测出的“联想启天M4780”台式电脑各设备在最大工作负荷下的理论功耗(若显示器改用16英寸液晶显示器,则测得的显示器功耗为20瓦)。据测算,一台普通台式计算机工作时的能耗大约在200~300W之间,假设一台计算机的功耗为250W,一天工作8小时,则每天的耗电量为2000W,即2度。若一个月按30天计算,则一台计算机的耗电量为60度。一个单位或学校往往有成百上千台计算机,这些计算机的耗电量总和将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2.计算机硬件对环境的影响。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产品不同,它的硬件组成非常丰富。除了基本的设备如主机、显示器、键盘和鼠标外,计算机还有大量的辅助设备,如打印机、扫描仪和外部存储器等。由于计算机更新换代快,外部设备的耗材使用量大,所以在处理废旧计算机和耗材时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否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1)显示器是计算机必备的设备之一。目前显示器主要有两大类,即CRT显示器和液晶显示器。传统的CRT显示器是靠电子束激发屏幕内表面的荧光粉来显示图像的,工作时会产生辐射,这种辐射对人体和环境都有一定的危害。液晶显示器是采用液晶材料发光的方式来显示图像的,不仅省电而且环保,因此在选购计算机时应尽量选择液晶显示器。对于还在使用的传统CRT显示器,要养成暂时不用计算机时关闭显示器电源的习惯,这样不仅可以节能,而且可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辐射影响。

(2)打印机是计算机重要的外部设备之一。打印机包括针式打印机、激光打印机和喷墨打印机。使用打印机需要消耗大量的耗材,这些耗材除纸张外,还包括针式打印机的色带,喷墨打印机的墨盒,激光打印机的碳粉等。废旧的色带是不可降解的,而碳粉是一种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物质。所以,在使用打印机时要注意节约纸张,色带、墨盒和碳粉等耗材不要作为普通垃圾随意丢弃。

(3)计算机硬件构成中包含有丰富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据测算,在一台普通计算机中,钢铁约占54%,铜铝20%,塑料17%,金、银、锡、铬、铂、钯等贵重金属约占10%[1],这些材料都是可以回收的。另一方面,计算机的制造过程工序繁杂,例如,制造一块计算机芯片要经过400多道工序,而且需要使用700多种原材料和化学物质,其中包括铅、镉、汞、铬、阻燃剂、氢化物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1],这些有毒有害物质有部分会残留在计算机产品中。在处理废旧计算机时若将剩余的废物当成普通垃圾处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所以,对于报废的计算机,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利用、合理的回收、正确的处理。

二、计算机软件设置与节能

计算机工作时的能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高负荷和低负荷情况下,计算机各部件的能耗有明显的差异。以中央处理器(CPU)为例,Intel的P4主流CPU满负载工作时的最大功耗约84W[2],而当它的使用率在50%左右时其功耗约在50W左右[2],使用率越低,功耗越小。所以,适当地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优化配置,可以降低能耗。

1.电源节能设置。显示器和硬盘是计算机的基本配置,计算机工作时它们的能耗占了较大的比重,在适当的时候关闭显示器和硬盘,可以起到节能的作用。另外,暂时不用计算机时可以让计算机进入“休眠”状态,因为在这种状态下计算机会自动关闭所有设备的电源。在“控制面板”的“电源选项”中可以设置这些节能方式,操作时只需打开“控制面板”中的“电源选项”对话框,在“电源使用方案”中可设置“关闭监视器”、“关闭硬盘”和“系统待机”等;在“休眠”选项中可设置“启动休眠”。通过这些设置,可以降低计算机运行时的能耗。

2.减少启动项。启动项是随计算机启动时自动运行的软件,这些已启动的软件有些是计算机工作时必须运行的,而有些则是为了增加应用软件的某些特殊功能。对于前者必须在计算机启动时自动启动,而后者并不是必须的。已启动的软件都要占用一定的计算机资源,增大计算机的能耗,所以对于不必要的启动项可将其设置为禁用。通过在“程序”|“运行”中输入“Msconfig”命令可打开“系统配置实用程序”对话框,在其中可以禁用不必要的启动项。

3.减少插件加载。插件是为了扩展某一软件的功能而编写的程序,目前种类最多的是浏览器插件。在上网过程中,为了满足各类网站的浏览需求,浏览器经常会下载安装不同的插件,而且每次打开浏览器时都会自动加载这些插件。过多的插件,不仅会占用计算机资源,而且会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增加计算机能耗。要禁用插件,只需在打开的浏览器中单击“工具”|“管理加载项”命令,在打开的对话框中将不必要的插件禁用即可。

4.其他软件的设置与处理。“流氓软件”是介于病毒和正规软件之间的软件,其表现形式是上网时会自动弹出窗口或在浏览器工具栏中增加相应的按钮。大部分的“流氓软件”都不会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但是会增加计算机运行的负荷,影响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增加计算机的能耗。要清除计算机中的“流氓软件”,可以使用“360安全卫士”等软件。另外,软件升级时也会占用大量的计算机资源,频繁地对硬盘进行读写操作,会增加计算机的能耗。因此,对一些更新非常频繁的软件(如杀毒软件)可以将其“自动更新”改为“手动更新”,以减少软件更新的次数,达到节能的目的。#p#分页标题#e#

三、养成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

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能延长计算机使用寿命,降低计算机能耗,减少计算机对环境的影响。

1.关闭计算机时切断所有设备的电源。在没有完全切断电源时,计算机主机和显示器依然处于通电状态,所以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据测算,计算机关机后若电源插头没有拔掉或插线板电源没有被切断,一台计算机主机每月多消耗5~20度电,一台显示器每月多浪费3~10度电[3]。而且长期让计算机主机和显示器处于通电状态,会加速电子元件的老化,减少计算机的使用寿命。

2.合理使用计算机的“休眠”功能。“休眠”是在计算机闲置时关闭部分设备,将计算机进入休息的一种状态,当需要重新使用计算机时,能够直接从休息状态快速恢复到原先的工作状态。由于计算机休眠时会自动关闭所有设备的供电,所以这种模式能够起到节能的作用。因为显示器的耗电量较大,所以暂时离开计算机时应养成随手关闭显示器电源的习惯,最大限度地减少显示器的能耗和对周围环境的辐射。

计算机硬件知识范文8

(一)计算机软件故障

计算机对数字化档案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要依靠于计算机操作系统及信息数据处理的相关软件,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及安全性与计算机软件的性能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数字化档案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对计算机软件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计算机软件的性能无法满足现阶段数字化档案信息系统的要求,在计算机软件使用的过程中也无法保证相关软件性能的稳定性。虽然计算机软件故障直接影响数字化档案信息系统的操作,但是与计算机硬件故障相比较,其发生故障的几率较小。

(二)数字化档案的信息安全管理策略

数字化档案工作是不同于一般的档案,数字化档案工作者应具备的专业的管理知识,也要熟悉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技术。然而,普通的数字化档案工作人员要么只了解档案管理知识,但是这些工作人员不了解网络安全对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不重视安全管理,导致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出现泄漏或者损坏等问题。据相关机构通过调查得知,在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中,出现安全问题原因大多数源于档案管理内部泄密,根本原因就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注重安全问题。

(三)管理制度缺失带来的风险

在我国,数值化档案建设工作刚刚起步,不同于以往的数字化档案管理机制,国家没有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调整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几乎所有的数字档案管理工作的法人,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因为没有法律保护承担着更大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的安全风险,在我国现阶段,当前的计算机和数字化档案相关的法律法规不能满足现代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方的需求。一旦黑客或者恶意攻击都会对数字化档案相关数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法律规范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且相关案件的证据是很难获得的,即使是依靠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也无法有效的实现。同时,发生类似案件后,往往会对国家的先关组织机构甚至国家造成严重的损害,而侵权人往往逍遥法外。

二、数字化档案的信息安全管理策略

针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不仅要选择一个可靠的硬件设备,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对数字化档案进行保护,更要对数字档案信息安全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存在的相关问题,提高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完善性及安全性。以下就现阶段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一)硬件设备安全管理

据调查了解计算机硬件发生故障率是非常频繁的,对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给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中的首要任务是科学的选择和管理的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应根据数字化档案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选择性能良好的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在选择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过程中应注重计算机的品牌和服务器,全面对计算机硬件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进行一定的审核,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当计算机系统在升级时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相关数据丢失。

(二)信息技术安全管理

依靠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在强度安全管理是不够的,还需要现阶段科学信息技术援助。为了保证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的安全,在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可以运用一些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来提高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例如,可以设置信息的访问认证,防病毒系统,同时也对数字化档案信息相关机密数据进行加密操作,以数据加密的形式,可以有效地防止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被一些木马病毒和被非法网站入侵,进行安全管理对保护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是非常有效的。

(三)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相关的工作人员利用电子设施在网络环境中开展对应的相关工作,对相关的数字档案实现有效地管理,也就是个相关人员自身的能力大小对相关的数字档案工作的安全性有着比较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在具体的工作中,相关的数字档案管理人员要熟悉管理方面的相关专业理论,还要在具体的工作中树立其较强的管理安全意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数字化档案安全管理的实践工作技能。在工作中如果发生外部入侵的行为,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解决,以此有效地维护数据信息的安全;一旦是在工作中内部成员想要泄露档案信息,相关的管理人员就要切实提高警惕,有效的增强风险思想,确保信息在实际的工作中受到严密的保存;与此同时,有关的组织机构还要组织针对性的人员培训活动,有效地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安全理念,以此达到万无一失。

(四)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要维护数字信息的安全,不仅要依靠技术手段,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对信息的管理工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严密并且合理的管理规范与措施,从而保证数字信息的完整。真实和可靠。要充分保证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就需要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进行规范。第一,就是要建立人员安全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有岗位安全考核制度、安全审查制度、安全培训制度等;第二是建立文档的管理制度,按照一定的密级对易经存储的数字信息进行分类,对于机密新信息和敏感信息需要进行加密并且脱机存储在安全的地方,以防信息被窃听、毁坏或者变更;三是建立起系统运行安全环境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有环境条件保障管理、防护设施管理、自然灾害防护、电磁波与磁场防护、机房出入控制等;第四是建立应用系统运营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有,操作权限管理、操作责任管理、安全管理、操作规范管理、操作监督管理、应用备份管理、操作恢复管理、应用软件维护安全管理等。运用技术措施,防止文件被认为的进行修改,保证电子文件的可靠性与凭证性。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