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例6篇

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

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1

(1)教师以计算机专业教学核心素养为目标,重新构建现有计算机课程模块,建立更加完善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在原有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基础上,增加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2)不断开发校本课程,推动当前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的改革[3]。从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材来看,存在内容滞后的问题,缺乏及时、有效的更新,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际操作内容。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当前人才岗位需求,选择适合本校学生未来发展的计算机专业教材,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

2.2积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在计算机基础原理教学过程中,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意识。在实际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融入核心素养的理念,设计出趣味性课堂,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实际教学中来,真正认识到计算机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教师在构建好计算机专业知识体系以后,需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课件演示方法,引入典型的教学案例,通过观察学生的不同反应,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中存在的不足,重新审视学习态度,总结学习经验[4]。

2.3明确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为了提升实际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把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有效的融合,提升学生的文化基础素养,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维护好学生的自尊,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温暖。针对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教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充分认识到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够通过积极主动的态度,发现、感知、欣赏以及评价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良好的发展。另外,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课堂的积极参与性,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养成善于反思的习惯,激发学生实际参与性。

3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在进行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弥补以往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满足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1)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认真总结以往教学经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然后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分配相应的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建立学习互助小组,让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应有专业发展的意识,尤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加强自身的学科专业性,将核心素养框架体系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还要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积极转换自身角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途径来实现自我专业化发展的诉求,是十分必要的。(2)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当前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改进以往的教学方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复杂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把枯燥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真正融合到有趣生动的教学案例中,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强化理论知识的提升,为提升学生计算机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5]。(3)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应不断优化现有的教师师资结构,制定完善的教学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队伍。高职院校教师要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丰富自身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既定的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4)在进行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使用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积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信息意识,提升学生数字化生存能力,对学生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估,帮助学生不断提升,实现自我的良好发展。(5)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的要求,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组织优秀毕业生学习心得交流会,真正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岗位的设置和人才需求,让学生学以致用[6]。

4结语

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2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能力;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TP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01-0103-03

0引言

我国本科生完成学业的标准是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及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标准,忽视了专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与培养,因而导致各层次的本科大学都是一个标准。但现实并非如此,社会的行业与企事业单位各自有相应的衡量专业人才的标准。因而,对于高校来说,结合学科与专业的特点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厘定专业的核心能力来提升大学生的竞争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应用型大学区别于传统学术型大学的最主要特点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办学定位明确,办学特色鲜明。应用型大学无论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师资选择,都将实践性和应用性贯穿始终。此外,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的训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开设大量突出实践应用的课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类学科,该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广泛、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想。作为金融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里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明确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专业核心能力,突出专业特色,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强有力支撑,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强有力保障。

1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提炼

大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也具备类似特性:第一,大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具有内在性。每个专业的学生必定要掌握不同于其它专业的专业能力,这种能力将伴随其从事专业工作的全过程,这种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其专业工作的成败;第二,大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要具有延展性。在校期间学生可能掌握了某种或某几种现阶段比较专而实用的技术,但对应的面不广,这就不能算专业核心能力。也就是说专业核心能力可以确保学生能在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找到其合适的位置;第三,专业核心能力还应具有独特性。专业核心能力的独特性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体现,分别为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和学校办学特色。从这三方面考虑确定的专业核心能力使得竞争者无法模仿或模仿代价高昂,从而确保大学生能在某一专业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本校作为一所金融特色鲜明的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为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核心能力构建的过程中,以京津冀地区为调研中心,通过走访多家金融机构,深入了解金融机构对IT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通过走访多家互联网金融企业,参加中国计算机大会,全国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等各种会议,了解计算机服务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计算机技术需求;走访软件开发及软件测试等IT企业和金融服务提供商,确定在软件服务行业所需的计算机技术;通过跟踪走访毕业生,分析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及就业岗位,了解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行业就业优势,凝练本专业特色为“IT+金融”,明确本专业的专业能力为计算机编程能力、算法分析与应用能力、硬件系统分析能力、金融信息安全技能、金融软件应用能力、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软件测试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金融行业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金融行业软件测试能力。

2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模式

2.1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依托学校行业优势,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紧密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系统学习计算机理论和专业技术,熟悉金融、会计的基本知识及业务流程,受到良好的实践训练,具有基本的金融信息安全技能,具有较强的金融软件开发与实施、金融软件测试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解决金融领域信息应用问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良好发展潜质的应用型人才。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1)知识要求:具备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备金融、会计基础知识及金融业务流程规范知识;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软件及硬件的应用技术;掌握金融软件开发与测试的基础知识。(2)能力要求:包括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其中专业能力又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基本能力为具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想境界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较高的情商;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具有职业适应能力;具有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计算机系统维护和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为具有计算机编程能力;具有算法分析与应用能力;具有硬件系统分析能力;具有金融信息安全技能;具有金融软件应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为具有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软件测试能力。专业拓展能力为具有金融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及金融软件测试能力。(3)素质要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法律意识,遵纪守法;热爱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具有紧跟国际先进技术发展的国际视野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2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经过广泛的人才需求调研和专家论证,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路线图,并构建以“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为核心的递进式能力培养体系,以期能真正达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实现基本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大学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专业导论、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课外拓展教育。为实现专业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面向对象高级编程、离散结构、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网络规划与配置、网络操作系统应用、金融信息安全技术、金融市场与机构、会计学、银行业务综合实训、网络数据库应用、企业级项目开发、C/S项目实训、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移动应用综合实训、B/S项目实训、软件工程、项目综合实训。为实现专业拓展能力培养构建课程群,包括金融业务软件设计、云计算与应用、移动金融应用开发、网络操作系统应用、金融软件测试。人才培养过程构建了课内实验、实践课、专业实训课的实践课程体系,并结合校外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学科竞赛的形式,形成课上课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三大实训平台为支撑的实践教学体系。

2.3开展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

按照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依托行业优势,紧密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秉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第一主角,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过程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运用“任务驱动、结果导向”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一改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研讨法、启发式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学方法引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索未知的内在动力,针对不同教学环境,灵活应用这几种方法,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3)依托金融特色案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教学软硬件资源,以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金融教学案例为依托,以“带+练”的方式带领学生分析案例、练习案例,培养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积极练、勤思考”的学习方式。将所涉及的知识点分散到多个验证型案例中,并在综合型案例中体现整门课程知识点的综合应用,最后在设计型案例中引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点的同时自学并扩充前沿技术。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练边思,既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金融案例应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在教学案例的设计过程中,注重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金融案例为切入点,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支付宝、微信红包、P2P网贷平台、学生众筹、滴滴打车、美团等特色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5)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现学生与企业、行业零对接。依托学校金融特色,充分挖掘行业资源,发挥行业优势,为学生打造实战平台。聘请行业专家为专业指导教师,并参与授课、开展讲座、指导学生参赛以及指导毕业设计等人才培养过程,此外,还安排学生到相应的行业、企业参加校外专业综合实训和专业实习,实现与行业、企业对接。(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将课程资源全部放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通过学生账号登录后,能够查看课程的大纲、计划、授课说明书、课件、视频及教学案例外,还可以查看教师布置的实验,并能够按要求提交实验报告和实验结果,查看教师的评定成绩及反馈。教师可以通过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完成课程的大纲、计划、授课说明书、课件、视频及教学案例的基本资源的上传,同时可以完成对学生的实验下发、实验报告收集以及实验成绩评定的功能,此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7)积极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任课教师将学习资料提前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并为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以小组协作的形式,采用学生课前学习,课上学生讲,或老师提问题学生讨论,或学生问问题教师解答,或设置游戏环节及对抗赛等多种形式开展,课下学生复习、交流、总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8)课程考核加强学生过程评价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同时,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通过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设计开发具有一定实用性项目,最终以提交设计作品和设计报告并参加答辩的形式完成考核。这种考核形式既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档撰写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4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素质拓展体系

专业核心能力不是狭窄的“技术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相适应的良好的综合素质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素质拓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的拓展,还应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以及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素质拓展体系将第一课堂和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素养。比如课程设计大赛、宿舍文化微视频大赛、指法大赛以及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挑战杯大赛等;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此外,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的研究或者横向课题研发,并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给予相应的学分认定,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2.5构建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质量保障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掌握了本专业核心能力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因此,通过选派教师在企业一线挂职、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等不同形式,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将对老师们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学生通过到企业实习、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能够将课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使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真正落地,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3结语

财经类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式突出“IT+金融”的培养特色,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下与线上相补充,校内与校外相对接的形式开展,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后序将继续研究如何有效的利用校外实践基地进一步开展深入合作。

参考文献

[1]李文敬.计算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与专业应用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2(15):74-77.

[2]刘玉军,王维锋,蔡猛,等.基于应用能力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2):97-100.

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3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

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下教育工作的主流模式。什么是核心素养能力?核心素养能力并不单指某一种能力,而是指小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思考能力的综合性的、全面的能力共同体[1]。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要求数学老师在教授数学内容的时候结合学生的水平、能力,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前提下,教授给学生相应的数学知识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将每节课程学习的内容都吃透、弄懂。数学老师在核心素养培养和计算教学的过程中,要掌握好二者的平衡,对课堂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眼口结合,增强学生计算感知

在传统的小学教学中,数学老师通常只注重学生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对学生的计算过程并不关心。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小学生由于年龄、心理因素的共同影响,对数学这种比较抽象的知识,在理解上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无法真正理解数学计算,就算计算出了正确结果,也需要经过大量练习。想要学生快捷、高效、正确地计算,数学老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小学生对计算过程的感知训练。计算需要眼睛、大脑和嘴巴相互配合。因此,老师可以针对这一特点,为学生准备一些专门培养计算感知的数学教学内容或练习内容,让学生通过这些练习,不断增强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口算能力。老师在教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题目,写出不同的结果或答案。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和训练小学生的计算感知能力。在这节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是这样培养学生的计算感知能力的:“各位同学,我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50以内的加减法。今天,我们也学过了100以内的加减法。下面,我们就来练习一下,好不好?老师会在黑板上写下一些数字,同学们可以通过两个数的相加或是相减得出黑板上的数字,大家比比看,同一个数字谁写的结果最多好不好?”之后,笔者在黑板上写下“100”“32”“55”“24”等数字。学生在观察这些数字后,可以轻松地找到不同答案——“100”,通过加法可以由50+50、40+60、20+80、35+65等多种计算方法构成。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数学计算的感知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二、生活融入,缩短学生计算距离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对世界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中。数学知识和内容对他们来说刚好属于陌生的事物。无论是小学生,还是成年人,在接触陌生事物的时候,都会产生迷茫、担忧、恐惧的心理。因此,为了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熟悉”,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老师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化的场景,让数学变得“触手可及”。这样,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也就成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例如,笔者在教授“1~5的加减法”时,为了让数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同学们,大家平常最喜欢吃的零食有哪些?”学生甲:“辣条!”笔者接过学生的话:“好!咱们就以辣条为例,1包辣条的售价是2.5元,老师要买两包,应该给多少钱呢?”学生乙回答:“一包2.5元,2.5就是5的一半,所以购买两包需要5元钱!”笔者接着说:“回答正确!如果老师有5包辣条,吃了1包辣条,从剩下的辣条中拿出3包辣条分给同学后,老师还有几包?”学生丙:“5包辣条吃了一包,就是5-1=4,老师还有4包辣条!”学生甲反驳道:“老师,他说得不对!老师应该还有1包辣条。刚刚老师说从剩下的辣条中拿出3包辣条分给同学,所以是5-1-3=1。”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带入数学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思考、计算的过程中回忆相关生活画面,有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和吸引到课堂上来,大大提高了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效率。同时,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问答活跃了课堂氛围,为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三、小组合作,合理开展计算比赛

小学数学老师在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时候,可以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把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和效果。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对于严谨、严肃的数学课堂,本就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给予他们的评价大都是“难管”“调皮”等负面评价。老师教得费心,学生学得也吃力[2]。由此可见,正确的教学方法对老师十分重要,对学生同样非常重要。寓教于乐,开展一系列的数学计算比赛,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娱乐性的数学比赛,既符合小学生好动的天性,也符合小学生爱玩的心理,事半功倍、立竿见影。例如,笔者在教授“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时候,采用了小组制比赛方式。为了保证每个小组的能力、水平相当,笔者按照学生成绩安排组队,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组队,第二名和倒数第二名组队,小组队员轮流上台答题。笔者事先写好几组两位数加两位数或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题目。学生答对后,任意出一道关于两位数加减法的题目,留给下一组同学解答。第一批5组学生在答对题目后,为了给下一批同学制造难度,通常都会增加出题难度,以便淘汰竞争者。学生在这个比赛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而且在留下题目“算计”同学时,由于要留下答案,自己也做了一遍自己出的题目,相当于做了两道比赛试题。通过比赛,学生可以在原本枯燥、严肃的数学课堂上放松自我、放松心情。据调查,人心情愉悦的时候是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最快的时候。学生在这种“玩”的过程中既娱乐了身心,又提升了核心素养。

四、课外练习,增加学生计算实践

无论学习什么,都离不开实践。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也离不开实践。课外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课外练习数学计算,不仅可以提高数学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从而巩固所学数学知识。在给学生布置课外练习的时候,老师一定要遵从合理、科学、贴近学生的原则,千万不要将课外练习当成课后作业——这样起不到正面的效果,反而会打击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例如,笔者在教授“统计”的相关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外练习统计的兴趣,会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面出发,将核心素养的有关目标、要求融入课外练习的实际操作中去。“同学们,大家在放学回家后都会干什么呢?”学生甲回答:“看动画片!”学生乙回答:“写作业!”既然是课外练习,笔者就将课外练习的场景安排到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地方:“那么,同学们,爸爸、妈妈在接你们回家的路上,会不会去买菜呢?”学生齐声回答:“会!”笔者接着道:“那好,今天老师给大家留的课外练习,就是陪爸爸、妈妈买菜的时候,注意统计一下爸爸、妈妈买的蔬菜有哪几种,每一种有多少个。”[3]这样的课外实践练习不仅可以拉近亲子之间的关系,而且不会让学生对数学感到厌烦,能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中慢慢爱上数学,继而实现课内、课外双环境下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意识和良好数学学习观念的目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能力的培养能帮助小学生提升计算能力、培养数学学习意识,为小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知识和内容起到基础和过渡的作用,还可以增加小学生对抽象概念、内容的积累和理解。另外,老师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时候,需要选用合理的、科学的方法,才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推动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山西教育:教学版,2018(3):54-55.

[2]李学美,何晓丽.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中华少年,2018(17):58.

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4

学习方法之展望

1.项目学习将成为主流学习策略

项目学习无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流学习策略,为防止以往任务驱动、主题活动中的概念混淆和教学混沌现象再次出现,杂志的“蓝调解码”栏目也从教材架构、教学设计、教师专业成长等多角度对项目学习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究,但这些探究都离不开项目学习本身所具备的特点。

2.微项目教学成为项目学习的中继

项目学习是一种中长期的学习设计,有的需要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更长的学习时间。因此,采取“微项目”设计,可以让一个学期的项目学习在每一课堂上都存在一个中继站式的微项目,有效地解决了项目学习中出现的学习延续性问题。微项目在项目学习链条上处于内容的末端,直接接触通过学习、应用技术来完成项目;在时间上,微项目存在于每一个中间环节,即每一堂课或课外的辅助学习之中。微项目实际上是项目学习的一个大概的层级,并不必界定划分到多么小才算作微项目。

微项目区别于以往的任务驱动式学习、主题活动式学习以及范例教学。所以,在形式上它包括项目引言、项目选题、项目指导、项目交流三部分,在内容上,它不再局限于一种软件、一种技术的学习应用,但微项目的特点是借助软件、技术最有特色、最有价值的部分去解决问题,形成产品,因此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和相对独立性。

学习内容之展望

编程语言将与VB分手,与Scratch擦肩而过,却与Python牵手。VB作为编程语言,在算法与程序设计中占居了十几年,虽然以其语法简明、结构规则、控件与代码协同性好等优点成为初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首选。然而,虽然近几年基于图形化的编程语言Scratch在小学、初中的编程教学和高中的开源设计教学中绽露身姿,逐步占有了大壁江山,但是在代码编程领域,Scratch并非强项,如应用于高中程序设计教学还是差了火候,于是一个开源设计新贵“Python”即将在新一轮课堂中与我们牵手同行。

学习评价之展望

底线要求之下,核心素养进一步核心化,向标志性与可测性平衡发展。

核心素养作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总目标,已经有不少人在呼吁“落地”了。其实,并不存在落地的问题,因为核心素养中的很多内容本来是我们一直在教育中实施的,只不过是根据新的理论进行了整体的梳理架构。当然,更多的人是在考虑所有学科都去落实核心素养怎么办?国家目前推出了各学段、各学科的核心素养,这从策略上说是一种针对性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但这样做可能原本的核心素养的体系经过一段时间会有所削弱,也或者说是完全融合在各学科具体的核心素养中。

因此,核心素养,在教育中的地位自然是核心的,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向着进一步核心化的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学科核心素养从内容、方式上讲更具有可操作性。例如,计算思维在程序设计中的数学模型、算法、编码实现、程序调试等不用说自然是非常具体的,具体到了教学的实例、学习的任务、项目的成果等,可见性非常强。计算思维在其他领域虽然可见性不高,但是其思想方法会超越原来的任务流程或工作方法,往深度学习发展,对问题解决更倾向于技术原理和策略分析的结合。

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5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方向与策略。

 

1引言

 

随着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计算机已经在社会生活、经济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力。掌握计算机技术并学会利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现代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必须课之一,学生必须要学习这门课程并通过全国统一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可以说,该门课程既是重要的文化和素质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教育。如何通过课程改革,来更好地开展该门课程的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高职院校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2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与发展,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取得斐然成绩,不仅解决了课程有无的问题,而且课程教材也丰富多样,并逐渐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教学目标定位比较滞后,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将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在普及计算机基本操作或者有效使用信息技术等方面,没有真正体现出对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与计算机素质的培养。其次,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慢,综观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其内容大多都是“计算机常识+Windows操作+Internet应用+Office套件”类型。

 

对于当今计算机领域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新产品等涉及比较少,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与社会需求产生脱节。再次,教师尚未完全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还缺少创新性。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提了若干年,但是,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不少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还存在满堂灌和偏重理论教学的现象,未真正做到目标先行、任务引领、动机诱发,从而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最后,课程考核评价手段缺少创新。在课程考核上,尽管实行上机实践操作考核,但考核内容仍侧重于知识记忆考试,对于操作能力的考核相对较弱;注重考核与评价的结果,忽视对过程的考核评价,因而缺少客观性与公正性。

 

3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热点问题

 

3.1关于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的培养

 

改善大学生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培养是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根据这一思想,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仅是学生重要的技能之一,也是学生实现未来自我发展与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中,需要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作为核心能力来培养,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依据工作实际所需,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所拥有的能力,去较好地收集、开发与表现相关的信息资源。

 

另外,由于计算机与网络既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其中的一些负面信息与资料又会给身心还不成熟的高职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比如计算机黑客、网络金融犯罪、网络暴力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价值取向等产生复性作用,所以,在课程改革中,还需要增加与计算机信息和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道德准则、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

 

3.2关于信息化理念与计算思维的塑造

 

所谓信息化,其实质就是借助信息科学技术,来对相应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从而实现信息与知识共享,使之能有效地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信息化理念是当前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下的一种基本思维模式,只有树立信息化理念,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计算思维就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相关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工作中的问题的思维活动。所有信息化数据的处理,都需要采用规范化、标准化的方法来进行,强调操作技能的规范性、程序性。所以,在新一轮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需要以计算机思维培养为导向,适当增加信息科技最新内容。

 

4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趋势分析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应当坚持以社会需求和实际技能培养为导向,主动适应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针对课程教学咪表、理念、内容、课程模式及考核评价模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切实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实际技能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很多高职院校都实行“1+X+Y”的课程体系,即计算机应用基础+“若干门必修/选修课程”+“专业(交叉)选修课”。这种体系能够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基础上,继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助于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在课程改革中,高职院校应当在教材开发基础上,体现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历性、人文性、技术性、服务性、衔接性,依据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重构课程目标、内容与体系,打破“计算机常识+Windows操作+Internet应用+Office套件”的课程架构,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的知识、技能、产品、技术等融入到教材中,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

 

同时,还要做到课程内容与国际对标,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完美统一。在课程教学模式上,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心理与兴趣特点和职教规律开展课程教学,做到“目标先行,任务明确”、“知识服务技能”、“技能支撑行动”、“评估检验成效”,同时,还要注重微课、慕课、多媒体等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强化其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水平。

 

在考核评价方面,应当引入多元化的以职业为导向的考核方式,改革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单一考核办法,比如,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大作业考核等,以此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5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毋庸置疑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而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正呈现出倍增的趋势。

 

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还差强人意,尽管市场人才需求空间较大,但是,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却得不到相应的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

 

因此,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整体较为低效的条件下,积极探讨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教师及教育界人士必须要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以促进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目标顺利达成,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高素质优秀人才。

计算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6

【摘要】课程建设最终决定培养任务的成败。改革中的高职数学,必须根据其教学目标调整教学模式及内容,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课程建设的关键,必须建立在课程核心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成功:核心能力的确定奠定了课程改革方向的基础及内容,核心能力的培养保证改革路径的正确性以正确的培养方向。

【关键词】高职数学;核心能力;分析

The elementary study of basic capability structure on the polytechnic mathematics

Lei Tianli

【Abstract】The course constructing decides the fostering task. The polytechnic mathematics in the process of innovating needs to change it’s content and teaching mode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object, for the fostering of practical personnel. But the key issue of that is it must b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re abilities of courses. The confirming of the core abilities establishes the basics and content, the fostering of core abilities makes sure the correctness of innovating path and the right direction of fostering.

【Key words】polytechnic mathematics ; core abilities ; analysis

1 关于高职数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分析

哲学家经常为数学叫好。马克思就认为,任何一门科学成熟的标志是数学的充分使用。而数学正是各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得以量化的重要工具。各学科的应用,也不应仅限于定性的研究,而应对过程变量加以准确控制,逐级量化分析,才能达到总体目标。从这个角度上看,数学课承担着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量化研究能力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各个学科研究层次的重要工具。数学课程也应成为现代大学教育一门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数学知识也应成为一个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等教育中的数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强调理论证明和逻辑推陈出推导。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是按照岗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为核心来展开的,或者说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来展开的。由些,高职数学课程应承担三个方面的培养任务:一是素质教育,这是普通高等教育中数学课程的培养任务是一致的,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也是当代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很难想象一个不具有严密逻辑思维能力的人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高职数学课程的第二个任务就是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前面提过,现代的各个学科都是在量化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没有一个好的数学基础,学生在后续的专业学习中必然掉队,不但给专业课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同时也为学生的后续成长留下了严重的隐患;高职数学的第三个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这是高职数学区别于普通高校数学教育的核心所在:普通大学数学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高职数学则强调与专业相结合,按岗位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中心。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能将数学知识应用于专业研究和专业实践中去,这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也是办学目标的内在要求。

2 高职数学教学目标与核心能力构成的关系现状 根据前面的分析,高职数学的三个教学目标:素质教育、专业基础和应用能力是达成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力保证。然而整体的教学目标必须靠局部或过程目标的支撑才能得以实现,具体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则是完成整体培养目标的根本或保证,而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何实现则是终极问题,也是影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根本问题。所以,在谈教学改革和培养模式时,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必须在微观上分析实现课程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实现微观与宏观的统一。

要素是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或条件,通常事物(特别是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众多,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从不同的目标结果观察,核心能力及要素都是不同的,因而研究必然出现不同的结论及争议。然而课程核心能力的分析却减少了许外在影响因素及外延,使得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研究核心要素或能力成为可行。但越是根本的事物,其本身发展的惯性就越大,在改革的过程中难度也越大,最终将成为影响整体发展的关键。这也一个矛盾的表现:外也是目前高职改革的所表现出的奇象:关于高职教育整体目标的分析和研究是成果最多讨论最热烈的部分,关于职业教育核心能力(对应于整体目标)的研究也是比较多的,但关于第一线最根本问题的研究――课程核心能力的分析和研究却非常少,这将形成高职教育和改革和目标的实现的路障。由于学科体系的成熟和历史惯性以及教师的教学传统思维模式的延续等原因,微观体系的改革难度大且不易被理解,但鉴于其重要意义,这项研究应被重视,也需改变相对滞后的局面。

3 高职数学核心能力分析 核心能力体系的标准及构成。能力的划分须是全面的但不能交叉,这是集合体系建立划分标准。从高职数学的教学体系素质内容来看,笔者将高职数学的核心能力分为以下四个方面:量化能力、建模能力、计算能力、(综合)应用能力。

3.1 量化能力:量化能力是指将所研究问题中的关系或元素适当地表达为变量的能力,它是数学应用中最基础的一步,也是相当重要的一步。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一步在目前的高职数学教学中容易被忽略,也是学生练习比较少的地方,仅从教材可看出一些特点。目前的教材多是从传统的学科体系出发,每个教学内容或模块的组织方式都遵从:从定义出发、然后是性质、定理、推论和计算公式,到大量计算方法及计算实例,最多再加上一两个应用例子结束。即便是加上定义前的一两个引例,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的链条依然薄弱。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们认识自然界并抽象成科学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或者说人们科学(量化)表达自然界的现象并不是一个与生俱来的本领,需要在后天的学习中不断强化发展。从目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每年的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也多为实际问题))的情况来看,学生在研究的第一步(量化能力)举步维艰,即便是非常熟习的变化率和总量问题,学生仍不能熟练地用导数或积分来表示,自然后续的研究也就无法进行下去。所以,需要从自然界或各类学科的实际问题中大量引入类似的问题并用数学概念进行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量化能力,这本身也符合了认识论中“从实践中来”的规律,同时也综合了数学与其它科学的距离,符合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中心的目标。

3.2 建模能力:建模能力是将复杂事物或关系表达为数学模型的能力。这也是传统数学教育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数学教育中的一个难点问题。认识或解决复杂的自然和社会问题的能力是大学生学科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特别是对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院校而言。在对复杂问题的研究中,能准确地刻画事物间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一步,也只有建立了量化模型,才能进行深入的精确研究,而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的培养,理所当然地落到了数学这门学科身上。

3.3 计算能力:计算能力是传统教学的核心任务,也几科是教学考查的唯一目标。在教学中费时最多,在教材中也占据了主要的决大部分篇幅,以至使很多人误解数学就是计算。然而这是一个误区,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素质教育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数学的思维习惯。从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看,先要知道量化实际问题并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才是计算或解答实际问题,计算几乎是最后一步。但不可否认的是,计算能力在数学教育中十分重要,在解决问题时也是重要的一环,但它不应是问题的全部,也不能一层不变地按照传统模式进行下去,但科学工具飞速变化的今天,与时俱进的精神应该在这里得到体现,数学的许多计算技巧和无限的演算空间是否需要让学生一一经历值得思考。过去的数学教育重点强调演算能力的传授,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如参加国际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时,恰恰是人工的计算能力不足,学生最终不得不凭借现代计算工具完成计算任务,现代的复杂计算问题是否超出了人工计算能力可以方便解决的范围,或者说现代研究是否必须凭借先进的计算工具才能完成,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得失需权衡,过度强调演算技巧,将会阻碍学生其它能力的发展,传统的数学教育确实提高了学生的人工计算能力,但计算的延伸能力(如利用软件进行计算的能力)却受到了限制,而这种延伸能力却是实际计算中需要大力发展的。所以笔者提出,将数学的计算能力分为人工计算能力和延伸计算能力,二者需要平衡发展,统筹兼顾,适当发展和延伸计算能力,不失为与时俱进的体现。

3.4 (综合)应用能力:指将数学思维习惯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包括应用数学量化能力、建模能力、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也需要培养和训练,如果没有培养和训练,就如同羽毛球运动员学会了各种基本动作和技巧,但缺少竞赛经验、不能融会贯通,不能成为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必须通过大量实际问题的不断训练才能逐步提高。如果说前面几个能力是数学能力,可以从“实践中来”的思想进行培养,应用能力就是前面几个能力的继续,符合“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

从量化能力到应用能力构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整体,与认识论的发展达成了一致。

4 高职数学核心能力实现途径

如果培养核心能力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那么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学安排就是教学中最具有价值的问题,从核心能力的构成来看,各个构成部分是认识周期中的一个部分,因而各部分也应根据认识周期中的不同部分来完成和强化。笔者初步的构想如下:

量化能力的培养要遵循认识规律,从概念介绍入手强化培养。传统的数学多从概念内涵出发,由一两个例子引出数学概念,重点放在概念的数学含义上,其背景及应用范围介绍相对薄弱,这是学科体系划分的必然结果,数学学科重点介绍数学内容,尽量减少对其它知识的涉入,以避重点不清之嫌。弄清内涵固然重要,但与增加背景介绍、增加概念在专业和实际中的应用并不矛盾,相反,通过不同的实际问题演变为数学概念的例子还可以增加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思维习惯。比如:导数概念的引入,通常教材只从速度和切线两个例子引入概念,引入导数定义后基本是大量的求导方法和技巧。其后虽有导数应用内容,但主要是单调性、凹凸性、极值、最值等内容,这部分内容可归结于导数在数学上的延伸应用,至于生活和专业中哪些实际问题可用导数工具来解决,介绍和训练都非常少,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将实际问题归结为导数的能力自然非常低。如果通过速度、加速度、电流强度、磁场强度以及生活中的许多可用导数解释的例子(如距离相对时间的变化率(时空观),财富变化的快慢、汽车速度变化的快慢、消化能力的强弱、肝脏解酒能力的强弱等)来综合引入及解释导数概念,学生在碰到实际问题时应用导数表达变化率的能力势必增强。

建模能力是一个难度稍大的问题,但可以分解解决、积累提高,数学模型通常也是由等式或不等式构成,在实际问题中,每个等式都是有具体含义,如何将实际问题表达成等式或方程是一个非常需要加强的过程,当然教学过程中不可能直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但可以结合每个模块的数学内容建立一些实际问题和简单等式和不等式,随着所学内容的增多,学生建立模型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最后通过综合训练或大作业来提高综合的建模能力。建模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螺旋式上长的过程,通过不断的重复训练,逐渐提高。

计算能力是一个传统却又非常重要的问题,其重要是因为数学计算(本文中称之为人工计算能力)占据了传统数学教育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学时,花费如此多的时间有没有达到培养目标,或者说符合培养目标是一个值得认真审视的问题。如果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那么高职数学则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也应作为判断教学成败的关键。如果此推论成立,自然计算能力便不能作为教学成败的唯一标准,而且计算能力应以实际问题中的计算能力为依据。即实际计算能力(不同于人工计算能力,指学生可以借助现代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形中,由于涉及大量数据或非常复杂的计算,人工的计算能力往往不能胜任,依靠现代计算工具是一个必然而且现实的选择,当然这种能力也不能与身俱来, 需要教师在后天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

量化能力通过大量现实或专业例子引入数学概念从实践中来

建模能力训练用简单的等式或方程表示现实或专业现象对量化能力的提高,也是培养数学思维习惯的过程

计算能力(包括人工计算能力和软件计算能力)计算方法及和数学软件知识的传授懂得数学方法,将复杂计算用数学软件完成,提升实际计算能力

综合应用能力前面三种能力的综合应用,训练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到实践中去

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中心

或者说必须纳入教学计划综合考虑。当然人工计算能力与软件计算能力需要合理安排,才能相得益彰。

综合应用能力是指在前面几种能力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的能力,即前面几种能力之间的衔接和综合应用,是对前面几种能力进行加深和巩固的过程。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数学教育,越来越多强调综合作业或大作业其用意就在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各种能力的实现途也可用表1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