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 计算机等级考试 数据库程序设计 应试经验

为进一步适应新时期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教育部考试中心对NCRE考试体系进行了调整,改革考试科目、考核内容和考试形式。从2013年下半年考试开始,实施2013年版考试大纲,并按新体系开考各个考试级别。

2013年版考试大纲对计算机二级数据库程序设计(Visual FoxPro)考试科目形式也做出调整。由传统的“笔试考试+上机考试”改为无纸化上机考试。考试题型为:选择题40题40分,上机操作题60分(基本操作题18分;简单应用题24分;综合应用题18分),总分达到60分即可获得合格证书。未通过的考生不再安排补考。新版考试题库更加实用,符合人才市场需求,主要考查计算机操作能力,从一定程度上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这使得非计算机专业的考生有些迷茫,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学习。以下是笔者总结数年来辅导学生考试的经验,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正确应对新版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VFP的考试方式

新版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VFP的考试方式采用无纸化考试形式:选择题、基本操作题、简单应用题、综合应用题四部分,下面笔者分别介绍每部分的学习重点和方法。

1.选择题答题分析。

主要考查VFP数据库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共40道题,含公共基础知识部分的10分。VFP基础知识是客观题的重点,该部分在学习中首先要熟读教材,依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抓住重点,并做好总结。精练历年考试真题了解考试的侧重点,比如VFP基础知识里函数的使用、数据库基础知识、SQL语句(重中之重,包括select、insert、update、delete、altertable等)、表单基本属性、报表的使用基础等。公共基础知识部分分值较少,重点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中二叉树相关知识,比如求二叉树的结点个数、二叉树的遍历、排序(主要以计算时间复杂度形式考核)、查找(主要以计算最佳、最坏比较次数的形式考核)及线性结构中栈、队列相关知识;数据库设计基础中的主要考点是数据模型、关系代数(主要考查关系模型的基本运算)、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程序设计基础及软件工程主要是记忆知识点,根据重点理解并熟记相关知识点即可。

2.操作题分析。

操作题主要包括基本操作题、简单应用题、综合应用题三大题型,从历年考试真题我们可以看出,基本操作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项目管理器的简单应用,数据库和数据表的简单应用、索引的建立,以及简单的SQL语句;简单应用题主要考查表单、视图、查询及SQL语句的相关操作;综合应用题主要考查表单、菜单、简单程序设计及SQL语句的相关知识。

二、学习方法

1.精选典型例题练习,避免“题海战术”。

现在有关“计算机二级”考试的复习资料很多,搞题海战术是不可取的,有的考生做几十套试题但还是没过,而一些考生仅仅做了几套试题却考出理想成绩,考生应该根据考试大纲及历年考试真题有选择性地做题,客观题可以选择历年考题做3―4套,掌握答题技巧,总结相关知识点;操作题在学习中首先抓住重点题型练习(比如表单、菜单、SQL语句相关试题),然后选择历年考试真题复习,熟悉考试题型,掌握相关知识点,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2.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2013年新版无纸化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考生开始选择题答题后,将无法进入其他windows窗口(含桌面),无法使用键盘;考试结束选择题后,无法再次进入该选择题界面答题。因此,考生在答题时应注意答题技巧,合理安排好答题时间。选择题为单选题,是客观性试题,试题覆盖面广,一般情况下考生不可能每个题目都有把握答对。考生在作答选择题时可以使用一些答题方法,提高答题准确率。

(1)直选法:如果对试题中的4个选项,一看就肯定其中的1个是正确的,就可以直接得出答案。这种方法适用于考生百分之百正确记住的试题。

(2)排除法:该法是将错误答案排除的方法。对试题中的4个选项,一看就知道其中的1个(或2个、3个)是错误的,可以使用排除法,即排除错误选项。这种方法在SQL语句的考题中用得较多,有时考生无需自己编写程序代码可以根据程序或命令中语法结构排除错误选项,可以提高准确率,节省时间。

(3)经验比较法:如果个别题目确实不会,就可根据做题经验比较猜答案,不要浪费过多时间。

操作题是考试重点,对于基本操作应尽量做到拿满分,因为评分是以机评为主,所以有时存在你做的试题可以运行正确答案,但不得分的情况。对于一些改错题。一定要按照要求在指定的行改正,尽量避免在程序中添加命令行或删除行。另外,在考试过程中注意保存好并运行程序,生成考试文件(如查询中生成的表文件、菜单程序文件等)。对于自己不确定的题目(如综合应用题),要静下心来,先弄清命题人的意图,再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逐步分析,综合考虑,争取尽量多得分。

三、熟悉考试场地及环境,保持良好心态,真正做到稳中取胜

在考试前首先要熟悉考试场地及环境,尤其是要熟悉考场的硬件情况和所使用的相关软件的情况。其次,在考试过程中要保持良好心态,非计算机专业的考生在上机考试过程中容易过度紧张,有的考生一进考场就开始紧张,手开始发抖,甚至脑袋发蒙,以致在本来会做的题上丢分。其实只要平时熟悉考试软件并认真复习,考试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真正做到稳中求胜。

总之,考生选择好正确的学习方法认真学习,扎实全面地掌握应试内容,并灵活运用应试技巧,必定能取得理想成绩。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系统结构;系统能力;教学内容

0、引言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是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在已具备基本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基础上,从软、硬的总体设计角度出发,研究如何改善计算机系统组织结构以提高系统性能特别是应用程序性能的方法,组织性价比高的计算机系统,着重讨论软、硬件功能的分配以及如何最佳、最合理地实现分配给硬件的功能。该课程对于学生全面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建立计算机整机的概念、了解软硬件之间的关系、培养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及开发能力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加强系统能力培养

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教学指导计划中指出,计算机专业应该培养的四大基本能力包括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和系统能力。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应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介绍进行计算机系统设计所必须了解与掌握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系统认知、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和系统应用能力,这4方面就构成了系统能力。四大基本能力及能力点分配见表1,每种基本能力都有相应能力点的分配,其中系统能力占到75%。

当前计算机专业学生最重要的是必须加强系统能力培养。相比其他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和应用能力,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核心特点和需求是更强调计算机系统能力。其他工科专业(如通信工程、电子工程、自动化专业等)也都开设了一些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如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等。如果把这些课程比作列车车厢,计算机系统结构就是连接这些车厢的挂钩和轨道。没有挂钩,车厢之间就孤立无联系;没有轨道,列车无以依托便无法驰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能否将这些课程所学内容系统地联系起来,能否从总体结构、系统分析这一角度研究计算机系统。

2、从系统层面构建知识体系

ACM和IEEE/CS联合工作组于2012年11月提交了具有指导意义的计算机科学课程教学参考计划Computing Science Curricula 2013,其中明确指出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应当建立在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硬件环境与更高级的软件层基础上,要求学生理解计算机系统基本组成、特征、性能及其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现在和未来利用并行性所带来的计算机系统性能的改进。

通常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开设,其原因是该课程涉及与计算机软、硬件相关的方方面面知识,因此孤立学习这门课程不可取,必须从系统层面建立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既是一个整体,又应当连贯而有继承性,能够满足本科以及更高层次的教学需求。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与相关课程共同构成的教学体系如图l所示。该体系所包含的知识应当涵盖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体系中,其中虚线以下部分是针对本科2-4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虚线以上部分是针对本科以上层次开设的相关课程,其中灰色部分课程是与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群。

从系统层面构建知识体系有利于高年级学生将所学知识立体化,形成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注重课程之间的融合与衔接能促使学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领略到计算机专业最核心、最本质的内涵。

3、教学内容划分与学时安排

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合理的设计。

目前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的教学分为3个不同层次:一是计算机专业本科必修课程;二是针对研究生阶段的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三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电子工程专业、芯片专业等)开设的计算机系统结构选修课程。教师应当针对不同授课对象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学时安排,通过查阅网上公开资源,将信息工程大学针对计算机专业本科开设的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学时安排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美国威斯康星大学(WISC)、国防科技大学等进行对比,对比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我们对教学内容的划分与各大名校相比较为一致,结构较为合理。其中国防科技大学和信息工程大学的高级专题主要是介绍多处理机系统、机群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为研究生阶段的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针对本科生开设的高级专题部分占到总学时数(60学时)的20%且内容丰富,主要讲授GPU体系结构中的数据级并行、多核结构下的线程级并行及相关内容,对专题的拓展程度较为深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对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仅就本科生阶段分为3个层次,总学时70学时,随着课程不断进阶,教师对讲授内容的延展程度和深入程度不断加强,高级专题涉及计算机系统的保护与安全、并行算法、并行检测的原则、矢量化编译器、互连网络、阵列处理机、多处理器的同步、数据一致性、数据流计算机和其他特殊用途的处理器结构等一系列知识。

信息工程大学自2012年针对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实施教学改革以来,把该课程的实验部分集中在寒暑假实践周进行,将课堂讲授部分学时压缩为36学时。与国防科技大学相比,尤其是与国外名校相比,我们更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高级专题部分所占比重较少,计算机专业的其他课程中也存在类似情况。

4、面向系统能力的教学内容设计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由于涉及多门计算机专业的软、硬件课程,知识体系庞大,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交叉多,对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要求很高,不仅要熟悉该课程内容,还要准确把握相关课程尤其是课程间的教学融合点。

计算机系统结构介绍了计算机系统的内部工作原理以及软硬件分界面的权衡策略,对计算机的整体性能进行评价和改进,从而建立计算机软硬件整机的概念。美国普渡大学fPurdueUniversity)计算机科学系资深教授科默fDouglasE,Comer)博士曾经在他的著作中指出: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将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统一起来,在许多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的教学计划中,计算机系统结构是惟一一门能让学生接触到与编程相关的计算机结构方面的课程。

表3列出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操作系统等课程的教学融合点,同时将不同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横向对比,旨在找到核心课程之间教学融合点的区别与联系,使得课程衔接更加顺畅,教学重点更加突出。

由表3可以看出,计算机组成原理(CP)强调基本运行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CA)强调性能优化方法,而操作系统(0s)则侧重从系统软件角度管理计算机软硬件资源;Os多用软件的方法解决问题,CP则从硬件的角度思考问题,cA在软件和硬件之间权衡考虑后取一个折衷,讨论具有最佳性价比的软硬件资源分配方法以及软硬件界面的划分。

比如,教师在cP中讲三大部件连接结构时应该在细化部件讲授的基础上讲清楚最根本的全局通路,在CA中讲结构时应该屏蔽硬件细节,重点讨论系统全局结构和优化方法。如果忽视全局概念,就容易陷入模块化讲授的误区,导致衔接出现断层。

再比如,CP中在汇编级讲清指令集接口,讲清CA中汇编级的描述与cP的关系,而在cA中则要讲清高级语言、编译、操作系统和硬件结构的关系以及性能分析中各方面带来的影响,否则容易令学生对系统软件层面产生误解,弄不清流水线硬件结构与指令集的关系。

教师在讲授时应采取不同的策略,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面向系统能力的授课对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新的教学内容与之前所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容易把握关键点,在已经熟知或略有了解的知识领域换一种角度和思路展开分析和研究,提高学习兴趣。

面向系统能力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学习该课程的意义。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中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程序设计中不同选择和取舍带来的影响,从而提高程序的效率。学生通过学习硬件工作原理可以改善编程的过程,能够更迅速地查明故障来源,从而减少程序中的错误,而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与系统结构则有助于学生今后从事系统级的程序开发或参与设计一个真实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二级Access;考试;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7-0000-0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渗入,许多单位把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作为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是国内权威性很强的计算机考试,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普遍受到各单位的认可,因此《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成为大学生找工作的一块敲门砖。因为我院非计算机专业较多,大多数学生没有程序编写的基础,也没有学过公共基础知识,鉴于以上原因,我院利用课余时间开办了这方面的培训班,不但丰富了学生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五届培训的通过率来看,集中式培训比学生自学通过率要高的多,现浅谈一下培训过程:

一、紧扣大纲和教材

按照考试大纲和教程来复习备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考试大纲中含有考试的基本要求、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等。由于我院学生计算机基础底子薄,所以在选择教材时选择既有理论讲解,又有操作实践的基础类教材。通过做最近三四年的真题,不难发现,考试真题直接来源于教材。因此笔试教材选用高教出版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数据库技术教程》和《公共基础知识》两本书,机试选择欧阳创作室开发的《二级Access》模拟软件。

二、重视课堂教学

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本门课,有最佳的教学效果,第一次课,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的是案例法和讲练结合法。在课堂上我不断以身边的实例启发大家并提出问题,让他们在思考中获得知识,从而有效地传授知识与培训能力结合起来。

三、公共基础复习方法

选用高教出版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公共基础知识,先把高教的公共基础知识认真地看一遍,一定要认真看,“认真”的标准是:知道这本书上讲的知识点,遇到试卷上不会的问题,能够迅速的在书上找到,而不用在看书的第一遍就死记书上的内容;历年真题,每份试题的选择题前十道,填空题前五道都是考二级的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做两套试卷上的公共基础知识题目,两套就可以了,主要是感觉一下真题的难度;把书看第二遍,这一遍是大略的看,此时结合做完两套题目的感受,把书上的知识点串成一个整体,这时要用好书本上目录的功能,通过目录反复联想,让自己的大脑中有一个整体框架;把所做题目中的错题在书上找到改正的依据;把全部试题(不管是做对的还是做错的)再做一遍,再纠正错题;把前几次的错题再反复做两遍;考试前再把所有试题看一遍。

四、配发教学软件,以培养学生程序开发能力

考试过程中试卷由系统随机生成,使相邻学生的试题内容不同,有效地避免了互相抄袭的现象,考虑到上述原因,学生必须自己认真动手操作每种类型的题目,以应对考试。现对培训中使用的方法总结一下:考前,学生必须认真练习欧阳工作室开发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软件,在这里,不要求大家的做练速度,但做题的质量必须达到做一道题对一道题,做错的题目要认真分析考点知识点,并记录到学生笔记上。对于特别难的套题,要求大家把前两个题目的分值拿到即70分,最后一个题目可以酌情拿分。

五、熟悉考试系统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采用统一的考试系统,由于考试系统要求考生必须将考试结果放置在考生文件夹内,因此要求考生在操作完每个题目后必须把结果文件保存到与自己考号一致的文件夹内。

六、考试过程注重技巧

笔试部分:要认真反复的做真题。将错误的知识点归纳整理,防止下次犯错误。最好将前4届的真题至少做两遍,另外,考生在作答选择题时可以使用一些答题方法,以提高答题准确率,如使用排除法等做题方法。

机试部分:至少要保证前两个题目的分值是满的,最后一题可以根据自己的操作水平和所学知识解决。

七、培训考试后的总结

通过组织这样的培训,既考查了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使我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了教学水平。通过五届的考试检验,学生的通过率还是非常满意的。

结束语:通过这五届的培训经验总结,我采用如上步骤和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级Access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计算机方面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钟贞魁.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新思路考证促学[D].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2005

[2]刘敏昆,李莉.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教学的导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6

[3]袁小英.“程序设计基础(Access)”教学实践与探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民族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技能培训

0 引言

为培养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认知能力、基于网络的协同能力、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息社会中终身学习的能力,全国高校对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2大支柱、4个领域×3个层次的知识结构和I+X的课程设置方案已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总体框架。教学内容逐渐从而向产品的思路中转变出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不断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精讲多练”的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得以重视,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众多因素影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特别在民族高校中表现尤为突出。基于8年的民族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经验、16次组织NCRE考试和3年的就业指导工作经历,结合教学、NCRE考试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笔者对民族高校学生计算机水平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得知经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学生的计算机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仍较为薄弱,未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笔者根据民族高校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和学生来源的特殊性,深入剖析现存问题,探索出一套适合民族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方案,并应用到就业技能培训中,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 现状分析

1)研究基点。

NCRE的考试内容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吻合,主要测试学生的计算机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故笔者抽样某民族高校学生参加NCRE一级科目的考试情况作为现状分析的研究基点。NCRE一级科目分为一级MS Office、一级WPS Office和一级B,考试形式为机试,考核内容为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各科目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基本相同,以考查应知应会为主,操作技能部分主要包括汉字录入、Windows操作、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因特网的简单应用等。

2)对象方法。

以抽样某民族高校在NCRE第26—35考次中参加一级科目考试的所有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报考数、报考率、合格数、合格率”为指标进行结果统计,并与该民族高校所在省份的学生在NCRE第26—29考次中的报考及合格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3)结果分析。

根据研究基点和对象方法,统计某民族高校学生参加NCRE第26—35考次的报考及合格情况,见图1;统计该民族高校学生与所在省份学生参加NCRE第26—29考次的报考及合格情况,见图2。从图1分析得知,在NCRE第26—35考次中,该民族高校学生参加一级科目的报考率及合格率偏低,总报考率仅为2.67%(总报考率+(一级科目报考总数/所有科目报考总数)×100%),总合格率仅为39.94%(总合格率=(一级科目合格总数/一级科目报考总数)×100%)。从图2对比分析得知,在NCRE第26—29考次中,该民族高校学生参加一级科目的总报考率为2.72%,总合格率为44.71%,均低于所在省份学生参加一级科目的总报考率28.54%、总合格率61.19%。

2 现存问题

经过深入分析,民族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存在学生生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教材更新脱节、教学内容滞后,课程设置不当、考核方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实践环节淡化,教学评价机械、机制体制不善,教学经费不足、软硬设施陈旧等问题,具体体现在:

1)学生生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

民族高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的学生,入学前基本没有接受计算机基础的教育,计算机的理论水平和应用技能相对偏低,但也有部分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势必造成入学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高校制定的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各层次各类型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要。

2)教材更新脱节,教学内容滞后。

教材更新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相脱节,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缺乏学术前沿性和时代性。而教师的教学内容又过分依赖于教材,学生无法掌握计算机的最新知识和进展,难以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3)课程设置不当,考核方式单一。

在不同学科间,采用统一的课程设置,缺乏教学特色,未针对性地开展适合专业需求的课程内容,学生无法将计算机知识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难以做到专业学习与计算机学习的有机统一。采用统一笔试、机试或“笔试+机试”的考核方式,检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与水平,导致“高分=高能”的现象,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方法落后,实践环节淡化。

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且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能融入到教学中,教改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执行率低,难以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上机实验流于形式,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却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技能,难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教学评价机械,机制体制不善。

采用网上评价机制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缺乏客观性和合理性。网上评教可以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能力重要手段,但它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教学效果。“评教高分=教学效果好”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严重制约着教师自身本领的提高。因此单一的教学评价,无法改进教学现状,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势在必行。

6)教学经费不足,软硬设施陈旧。

学校大规模扩招后,教学经费不足和师资队伍缺乏使得教学团队协作能力未得到有效发挥。同时教学配套设施滞后,现有的硬件设施陈旧,不能适应软件环境的需要。公共机房严重不足,现有的计算机无法满足实验教学和上机实践,导致学生进入“只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操作技能,想强化应用能力但无实践条件”的恶性循环中。

3 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应当发挥高校计算机学科优势,整合教学资源,统筹师资队伍,协同创新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加强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全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和建设,相互交叉渗透,全面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其具体对策为:

1)改变教学模式,增强课堂实效。

实施分类分层次教学,按照现有学科专业进行分类,根据学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进行分级,不同学科专业间开设课程不同,不同水平级别间授课内容不同(限于篇幅,具体课程设置略);兼顾学科专业的差异性和学生水平的不平衡性,适应专业需求,体现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要;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例与原理相结合,用实例论证理论,将理论结合典型案例,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2)更新教学观念,重构教学内容。

打破传统“以书本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大胆尝试、创新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突破计算机课程所存在的知识型/技能型教学与未来计算能力需求之间的鸿沟,重构计算思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大力开展计算思维基础教育,应对计算机教育存在的危机;优选教材,但不依赖于教材,根据学科专业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补充最新理论、方法和技术,突出教学的先进性、时代性和应用性,避免出现“显形缺位”和“隐形缺位”的现象。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改变传统教学体系的内容编排,以实际项目的开发组织教学,通过项目任务带动学生自主学习,挖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知识直接服务于实际应用,达到学以致用;采用任务驱动法,带动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采用模块化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学生根据专业需求自主选择,加大应用技能的训练,真正做到因人施教;采用竞赛式教学法,以竞赛为载体,以就业为导向,树立“以赛促学、以赛促训、学训结合、重在应用”的教学思想,营造“竞争向上、尊重个性、协同创新”的学习氛围,强化理论与实验教学并重,提高师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采用游戏化教学法,以游戏化实训情景为中心,以教学和游戏因素紧密结合为最佳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情景中学习、思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的协作性、交互性和趣味性。

4)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坚持“精讲多练”原则,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便捷的互联网和可靠的计算机技术,改进传统“黑板+白粉”的教学手段,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网络教学资源群;全面推进多媒体授课,实时演示教学的操作过程,注重学生同步练习,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全力开发建设网络教学资源,配合课堂教学内容,增设课外实训内容,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应用技能;开设在线网络答疑系统,设置名师解惑信箱,建立学生与教师间的无缝互助平台,做到及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搭建在线交流平台,供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建立QQ群、开设微博、BBS等);建立网络综合实训平台,学生完成课后实训后,通过此平台提交作品,教师在线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学生进一步完善作品;开设实训作品评优平台,学生自荐优秀作品,教师评选经典实训,建立实训激励机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实训氛围;建立计算机应用技能社团,举办作品展览、科技文化节、应用技能大赛等活动,承接计算机应用岗位勤工助学,引导和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全方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打破考核方式,健全机制体制。

抛弃传统的“期末笔试+平时成绩”的学生的考核方式,突出对学生应用技能的考核比重。把“笔试+机试+综合实训+作品设计+网络活动+应用技能”等作为学生的量化评价考核指标,其评分计算公式为:(其中:

摒弃传统的“网上评教”的教师考核方式,突出对教学效果的考核比重,采用“网上评教+专家考核+同行评价+辅导考评”等作为教

6)完善教学设施,创建优良环境。

加大软硬件设施建设,更新实验设备,购置最新软件,满足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同时,建设多个计算机应用技能开放性实验室,无偿为学生提供上机实训,并通过增加实训课时数和丰富实验教学方式来提高实训效果。

4 成果应用

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人,就业形势复杂严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同时,教育部强调:“要重点开展高校就业困难和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帮扶和援助,特别是各少数民族地区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和普通高校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民族地区省级高校就业生工作部门和高校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已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居全国第4位,占全省常住总人口的36.11%。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关于下发全省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2011年度实施方案的通知》(黔人社厅通[2011]125号)中指出:“要对高校毕业生开展创业培训和就业能力培训”。贵州民族大学作为贵州省唯一一所综合性民族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民族地区、西部地区的学生占在校总人数的80%以上,为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相应地制定了《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方案》,明确规定要大力实施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经过教改实践,将本方案应用于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中(限于篇幅,具体应用略),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了就业率的新突破。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学分析;通过率

随着我国科技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普及到各行各业,计算机技术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作为专业技术学习,我国中职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实行了近几十年,主要目的为考察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成绩来进行划分计算机技术的等级,方便学生自身了解其计算机技术。

中职计算机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教师通过讲解相关技术和知识让学生具备计算机技术。目前,在我国的中职院校中均开设了相应的计算机课程,然而中职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却不能符合学校教育的要求。我国的诸多教师研究和分析了中职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工作经验提出改进性的措施,努力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技术和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

一、中职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的影响因素

1.学校计算机教学方法分析。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往往都是在教室课堂讲解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主要存在的缺陷如下:①教师缺乏主动性,单纯的依靠教材来讲解。计算机是一门综合性强,强调应用的学科,一般院校的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不能主动的向学生讲解今后应用广泛的技术,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知识死板,应用能力不强。②教师教学过程中只讲不练。计算机技术理论性强,对于中职学生理解困难,缺乏练习导致了学生不能深刻的理解知识的内涵,而是掌握基本层面的意思,在后期转换形式后就不能应用。

2.学生计算机学习方法分析。学生在进行学习计算机过程中,由于存在观点上的偏见,过低的评估计算机技术的作用,并且学习方法存在缺陷,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如下:①学生认识不足,计算机技术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在计算机学习中,中职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与今后直接从事的职业关系不大,不能投入足够的精力,导致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②学生学习方法不合理。计算机技术强调应用,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学生由于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不能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

3.计算机等级考试特点分析。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主要职能,一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状况;二是检测教与学的综合效果,并为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等级考试存在以下缺点:考试的形式往往单纯采用笔试或机试;试题的质量不高;评分不客观。因而,导致一些取得高分的同学,未必能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这与具体的考试形式和内容有着密切联系。

二、提高中职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的教学方法分析

1.转变学生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认识。由于学生认为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主要目的为取得通过证书,这种观点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也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通过率。转变学生观念的主要做法包括:①提高学生计算机技术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本质动力,教师应结合课堂教授内容,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计算机技术中,感受到计算机技术的魅力,不断地增加学习时间。②应用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计算机技术确实能够帮助学生在工作中提高效率,以符合社会发展的工作方法进行学习。在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后,学生会积极投入到计算机技术学习中。

2.课堂计算机技术的教学方法分析。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阵地,采取高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必须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不断地总结教学方法改进,主要包括:①丰富教学形式,避免硬性的板书。教师必须结合教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课堂内容分解成几个部分,在进行穿插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听懂并记住课堂教授的方法。②强调应用式教学,帮助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教师课堂上不能光进行理论教学,还应进行上机教学,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熟悉所学内容。此外,由于学校计算机资源较为欠缺,教师应结合所分配的上机时间,让上机和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③计算机等级考试辅导分析。学校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门辅导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考试水平,这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有紧密的联系。主要方法包括:专题复习,明确考试重点内容。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计算机考察范围的复习,让学生总体把握考试内容,掌握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分析历年考试习题。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学习和联系历年考试试题,能够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让学生把握历年的考试规律。

计算机等级考试对于中职学生步入社会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发挥带领作用,在课堂上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转变学习态度。并且,组织专门的考试复习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提高中职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

参考文献:

[1]谢日行,胡江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相关问题的研究初探[J].河南科技,2006(6).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6

论文摘要: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在各行业的逐渐普及,各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日渐增多,而各专业学生层次又参差不齐,因此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针对高职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了“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总结出了该教学模式的优劣,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已经成为各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石,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不仅是学生步入社会为己谋生的一种工具,更是社会现代文明对人们必备素质的要求。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教育发展也不平衡,导致了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以专业班级为教学单位,同一个起点、同一个步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若考核模式也一视同仁,这样势必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任课老师的教学热情。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工作和学习能力的高低。在许多发达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就普及计算机教育,幼儿可以在幼儿园通过互联网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动画来欣赏,而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过程都在应用电脑,使其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服务。所以,计算机文化教育在这些国家已在真正意义上成了应用教育,从“用”中“学”,从“学”中“用”。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现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作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所有高职院校已经成为继政治、英语、高数、体育课程之后的又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素质,即影响到毕业生的社会竞争能力。近年来,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从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各高职院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研究,如:以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来分类进行不同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实施、课时分配和考核方式设置等;还有以不同专业类别群来进行设置的;也有面向全校学生分层次教学的,部分院校在不断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种权威的模式定位,这就意味着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探讨和实施。本文从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了“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适应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需要。

二、本课题研究内容

1.课程内容设置

“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即开设一门主要的公共必修课程,即《计算机应用》,开设时间根据单位教学条件的不同,一般设置在一年级阶段完成;之后根据不同专业后续课程的特点分别开设多门选修课程,如C语言、Visual Basic、数据库、网页制作或多媒体制作等。

“一主”即《计算机应用》设定为公共必修课程,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Windows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信息检索与交流、常用工具使用等,课时设置为60学时,其中纯理论学时为12学时,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完成;边讲边练课时为48学时,全部在具有广播教学条件的机房完成。“多附”即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分别开设的多门选修课程,课时设置为40学时,选修课程则完全根据不同专业需求来制定教学大纲。

2.实施方式

由于学生生源地域条件不一的因素,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方法。虽然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再强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针对理论知识普遍缺乏的现象,注重理论教学,实验课则根据学生基础高低分成几个小组,加强个别辅导。对不同小组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布置不同的实践作业。对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加强基础知识辅导,待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再进行一定的技能训练,使他们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则进行知识加深、拓宽,实验课,为他们布置的不是简单的验证实验,而是引导他们举一反三,去完成综合性的实践作业,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

3.教学过程与手段

整个教学过程强调“能力本位”原则,采用项目驱动、任务驱动和问题驱动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整个教学课程都是在具有广播教学功能的机房完成,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授课内容、知识深度、知识广度都依据专业进行调整。如授课内容方面:语言管理类专业,侧重点为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若是电子计算机类专业,还要更多地侧重硬件知识等。搜集整理大量的教学案例,同一知识点,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案例,案例与专业对应的岗位紧密联系,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理解部分抽象的 概念,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工作情境。

4.考核手段的思考

本院采用的考核方式是让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等级考试的成绩作为该门课程的成绩,通过近两年的实施,尽管通过率一直很高,但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因为都要参加等级考试,所以很多教师为了提高过级率,完全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大量实施题海战术,大部分学生在做完题以后都不知道到底能干什么,这明显和高职教育的目标背离,学生的应用能力没有得到真正地提高。在此,笔者通过大量的调研,同时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就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考核方式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计算机应用课程总成绩应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平时课堂练习和到课表现来评定,占总成绩的20%;第二部分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第三部分由平时大作业(平时大作业可以由任课老师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分教学单元分别设置多次大作业)完成情况来评定,占总成绩的40%,简单用算式描述如下:

《计算机应用》课程成绩=平时上课表现*20%+全国等级考试成绩*40%+大作业成绩*40%

三、小结

通过本院近两年教学改革实践,“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操作简单,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比较适合高职教学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公共必修课程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的一部分,根据专业特色开设的多门选修课程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但在考核方式上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寻求一种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论素养,又可以培养其应用技能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 周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0,(6):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