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的基础知识范例6篇

急救的基础知识

急救的基础知识范文1

一 我国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工作的现状

就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国大学生急救知识还比较缺乏,大部分的大学生还不知道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根据2013年一项对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现状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的技能掌握率均低于6%[4]。另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不会心肺复苏等初级救生术者占80.0%,对溺水、电击、CO中毒等不会救护者占76.2%,对出血、骨折不会救护者占88.9%[5]。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极度缺乏。但同时,学生们通过系统学习获得急救知识的机会十分贫乏。学生们只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讲座或者网络等宣传媒体对某些知识有简单了解,而没有系统、科学地学习和实践。但同时,学生们也表现了对获得急救知识的渴求。2006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中,95.1%的学生对急救课程内容十分感兴趣; 98.5%的学生认为课堂上的操作训练十分必要,而且非常有效;85.5%的学生认为如能成为必修课、增加学时会更好;82.3%的学生认为在大学一年级学习院前急救知识,对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会有所帮助[6]。在校大学生年轻好学,活动面广,易接受新生事物。一旦出现突发灾害或面对危重病人时,接受过急救培训的大学生即可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目击者。从跨时间角度考虑,率先向大学生普及急救知识,并试图通过他们,采取“滚雪球”的方式逐渐向社会推广,整个社会人群的急救知识普及率必将大幅升高。这对增强整个国民的健康素质,提高全体大学生的自救互救水平,具有积极的、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 开设急救医学课程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我校为一所以医学为主,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高校。学校一向坚持质量立校,不断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在教学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在急救医学教学中更是走在前列,急救技能已列入医类专业学生实习考核范围。同时,学校拥有完备的临床技能中心,3家附属医院和多家教学医院,为非医学类专业大学生急救医学课程教学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及师资配备。学校教务处还组织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较高教学水平的一线医务人员,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多年的心得体会,精心编写了《公共急救医学知识》教材,配备了必要的教学模型、急救器材等。经过3年的教学,在教材逐渐完善、实验室建设陆续补充、教学经验不断丰富的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教学实践经验,为我校在各个非医学类专业普及急救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备了一定优势。

急救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学生已经成年,在智力、体力方面具备了学习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技术的能力。在我校各专业开设急救医学课,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眼界,启发其思维,增强学生“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现场急救技能就是救命能力”的救命意识。在实践操作训练中,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动手能力,激发每个人无限的潜能,培养学生勇于助人的精神、乐于助人的品质、冷静坚毅的性格和临危不乱的应变能力。

学校教育中开设急救医学课程,对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比较系统地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急救知识,进行严格规范的现场急救技术的训练,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比之于接受过公益性短期培训的人而言,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有效的现场急救技术。

三 急救医学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应该说我校非医学专业类学生急救医学课程的师资力量还是非常雄厚的。目前担任教学任务的讲师均为各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急诊医学科的一线临床医师,尤其是担任理论教学的均为高级职称的医师,多位急诊科主任亲自担任主讲。他们通过自己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经历,给学生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提高了教学效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笔者认为,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亟待提高。我们的许多讲师虽然在临床急诊医学专业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但很少与其他的学校教师进行过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多数没有接受过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培训,基本处于独立发展状态。要在我校各专业普及急救医识知识,提高急救医学课程教学质量,必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目前我校现状,可以从4个方面解决师资问题: 第一,抓好教研室建设,形成教学龙头。通过教研室来团结和领导全体成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并在备课、讲课、辅导诸方面起到学科教学的核心与指导作用。第二,更新观念,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各位讲师应经常性地引进一些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材料,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第三,讲评结合。由教研室牵头,每学期组织听课、评课,对课程教学作出评估,可在听课、评课的基础上开展示范观摩教学活动,对表现突出者予以奖励。第四,开展教学检查,检查要认真仔细,提出问题,共同解决,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四 急救医学课程的教材建设

为了配合急救医学课程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组织3家附属医院具有丰富经验的急诊科专家编写了《公共急救医学知识》教材。此后又根据教学实践,统一编制了教学PPT。根据2010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学生们最想学习的急救医学知识依次为常见病急性发作的救治(占61.25%)、常见外伤止血骨折的外置(占53.75%)、心肺复苏术(占47.5%)、自然灾害自救(占37.5%)、其他急救医学知识(占7.5%),85.92%的同学希望学习实用强的急救医学知识、4.23%的同学希望了解一下就行,还有9.86%的同学希望学习专业强一些的急救医学知识[7]。这说明我们教材内容的设置基本上是符合学生需求的。作为非医学专业类的大学生,通过比较系统的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充分的实践操作训练,能初步了解常见病症的急救处理、准确快速地实施现场心肺复苏、处理外伤急救等急救知识。通过4个章节的系统学习,利用模型和急救器材进行操作指导,学生能够增强急救意识,掌握急救知识,准确熟练地实施现场急救。但其中部分内容过于专业化,可进行适当调整。同时,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产生。作为一本现场急救的教材,要时刻关注学科研究新的进展,时刻进行更新和补充。教材建设任重道远。

五 急救医学课程的实验室建设

目前我校的急救医学实验室主要利用临床技能中心开展实践教学。临床技能中心拥有多个教学场地,实验室设备包括: 心肺复苏训练模拟人7具,三角巾、止血带、绷带、夹板等教具若干。目前每班有来自各专业的约100名学生,现有场地基本可以进行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等内容的实际操作训练。但为了更好地普及急救医学知识,实验室建设应加大投入,心肺复苏模拟人达到8~10人一具,止血、包扎、固定达到4~6人一套。由于心肺复苏模拟人容易损坏,临床技能中心应加强对教具的及时维护。同时为了实际搬运等教学内容的教学,应进行医用担架、颈托等教具的添置。

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社会群体之一,能够较快地接受新知识,最适宜作为急救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象。重视对大学生急救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高校开设急救医学课程,是实施普及急救医学知识,推广现场急救医学技术,提高公众急救医学知识普及率的最佳途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我们学校在这条路上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相信,通过努力,我们将在推动急救教育的探索上取得新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梦洁,张丽萍.大学生急救护理知识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 2010,10(30): 187-187.

[2]何琨,魏金星.大学生急救知识现况调查及培训效果[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 45(4): 661-663.

[3]GREEN AC, WALLINGFORD SC. Childhood exposure to ultraviolet radiation and harmful skin effects:Epidemiological evidence[J].Prog Biophys Mol Biol, 2011, 107(3) :349-355.

[4]楼婷,江智霞,李昌秀,等.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2013, 10(2): 118-119.

[5]费国忠,钟厚德,姜庆五,等. 上海市“120”医疗呼救号码和急救知识抽样调查[J].中国急救医学,1997,17(4):51.

急救的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心肺复苏中学生培训社区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0-0044-03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从20世纪60年代实施以来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为止最为廉价、简单有效的救命技术。在人群中大力普及CPR,在院前急救中充分发挥城市特殊人群中作为“第一目击者”的作用,可以提高院外急救水平,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心搏骤停患者的院外死亡率。在2000年的国际指南会议上,专家强烈建议在学校推广基本生命支持(BLS)技术作为基础教育战略。近几年来,各种灾难突发事件不断发生,政府有关部门对公众自救互救的生存技能越来越关注。我中心于2011年5月组织社区医护人员对本社区806名中学生进行心肺复苏知识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机场社区某中学全部初二、初三学生806人,其中初二442人,初三364 人;男484人,女322人,年龄13~15岁。

1.2方法

根据2010版AHA心肺复苏指南,自行设计心肺复苏术(CPR)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1)学生性别,年龄,年级;2)对CPR学习的态度;3)CPR理论知识20道题(包括2010版心肺复苏新指南的更改内容),每题答对得1分,答错或未答得0分,总分≥12分为合格。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社区医护人员做为调查员,现场解说后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6份,收回合格问卷776份,有效应答率为96.3%。

1.3统计学方法

资料整理分析采用Excel 2003 和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CPR理论知识得分情况

776名学生CPR理论知识测评仅16人合格,合格率为2.1%,无人满分。单项题目中,对人工呼吸的首选方法和呼救方法的得分比较高,对2010版新指南更改内容中涉及CPR的操作顺序,按压深度、按压速率等无人全部答对,见表1。

2.2学生对于心肺复苏学习的态度

中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学习705人,占90.9%的;无所谓的64人,占8.2%;不需要学习7人,占0.9%。发现晕倒在地的人,第一时间上前进行抢救的585人,占75.4%;不抢救的42人,占5.4%;不知道如何抢救149人,占19.2%(其中未经培训占83.8%)。

3讨论

3.1国外的经验值得借鉴

心肺复苏的主旨是“抢救生命”。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公众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普及占总人口比率的1/4,在美国规定1/3以上的公众应学会院前急救,大中学校师生都必须接受心肺复苏等急救培训[1]。德国联邦政府规定10~16岁的青少年要接受1.5 d的课程学习(心肺复苏等),<10岁的儿童参加8 h的急救知识课程学习(主要为心肺复苏知识)。在德国北莱茵州每年培训17 000名学生。据日本某急救中心调查,大阪府地区内196所高中除了16所外,均进行较系统的急救普及教育(92%),一般为2~4 h学时,包括心肺复苏等。在荷兰,儿童10岁就开始接受急救知识教育。Lubrano等发现,对11岁以下儿童利用情景设置、动画图片等进行多轮心肺复苏技能训练,儿童能普遍接受复苏的基础知识。

3.2加强中学生心肺复苏术培训的对策

本调查资料结果显示,机场社区中学生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普遍缺乏。孟凡山等[2]对某校高中生急救知识掌握现状的调查显示:91.6%的学生愿意学习急救知识,同时绝大多数人愿意为他人进行急救,也愿意把急救知识传授给家人,能够起到蝉联效应。在本调查中,认为学习CPR知识很有必要的占90.8%;无所谓的占8.3%;不需要学习的占0.9%。发现晕倒在地的人,第一时间会抢救的占75.4%;不会抢救的占5.4%;不知道的占19.2%(其中因不知道急救知识而不救的占83.8%),由此看出中学生中CPR知识普及率虽低,但学习的需求度较高,学习态度良好,愿意对他人进行急救的学生占了大多数。

随着生活题条件的改善,中学生的身高,体重,生长发育迅速,心理,智力渐趋于成熟,操作能力强。国外调查研究发现:13~14岁的儿童能完成标准的心脏按压;9~10岁儿童能够运用正确的按压手法和按压频率[3]。在对机场某中学14~16岁学生进行的体能检测中发现,男生的平均身高166.2 cm,体重58.8 kg;女生的平均身高159.7 cm,体重 51.2 kg,可见中学生具有足够的生理心理状态来接受CPR的培训。

另外,随着近几年各种灾难意外事件的不断发生,政府部门对公众的自救互救技能越来越关注。上海市政府与红十字会下发2万套急救设备,并在东方绿洲专门成立了青少年急救培训基地。急救医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培训历史较短。而在学校里进行基础生命支持的普及教育,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可能是最有效的急救技术推广方式,对健康教育会有很大影响[4]。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颁布后,对于公众来说,更加简单,易学易行,且学习成本小,花费时间少,经过CPR的理论与模拟练习,几乎所有参加培训者都能很好的掌握。

虽然,学校人员集中,教学备齐全,政府对急救教育体系投资日趋完善,但是对急救知识的更新,规范正确的操作技能,科学的培训方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学校的联合培训,不仅能提高社区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为中学生急救培训提供技术保障,提高其自救互救的能力,以滚雪球方式逐渐向社区推广增加第一目击者的数量;同时通过推广对目前“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能够更好的进行补充,对急救事业的推动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雁,温新华,林长敏,等. 国内外公众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培训现状及其差距[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20): 1668-1669.

[2] 孟凡山, 赵玉兰, 戴冬梅. 某校高中生急救知识掌握现状[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0(2):19-20.

[3] Jones l,Whitfietd R,Colquhoun M,et a1.At what age can schoolchildren provide effective chest compression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from the Heartstart UK schools training programme[J]. BMJ, 2007, 334(7605): 1201-1203.

急救的基础知识范文3

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60例急诊抢救室留观的老年危重患者,回顾性的分析患者的情况,分析医疗护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其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并对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提出相应的应对对策[1]。

结果: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存在如下问题:医院护理资源不足,医护人员的综合水平欠佳,未能达到老年危重患者对护理的需求,老年危重患者的疾病类型呈现多样化,并且极易出现并发症。

结论:急诊抢救室留观的老年危重患者,疾病类型多样,但是护理人员资源及水平不足,为提高护理水平质量,需要适当的改变护理模式,增强护理人员的综合知识水平,加强对老年疾病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来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急诊抢救室 老年危重患者 护理风险 相应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424-02

我国老年人比例日益增加,老年人机体机能下降,身体疾病发生率较高,老年人健康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我院急诊室留观的患者来看,老年人占绝大多数,故老年人的急症发病率较高。一般来说,老年危重患者的病情较严重,并且并发症较多,故及时抢救、护理适宜得当,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好地指导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回顾性的分析了我院的60例老年危重患者,分析探讨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现报道如下。

1 基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就诊的60例急诊抢救室留观的老年危重患者。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为68.4岁;留观时间为6―20天;疾病类型:心血管系统疾病15例,呼吸系统疾病15例,神经系统疾病15例,其他类型15例。人力资源方面:1天中平均每班护理人员4名,累计抢救的危重患者为19例,每位护理人员负责5位危急患者的抢救及观察护理工作。

1.2 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60例急诊抢救室留观的老年危重患者,回顾性的分析患者的情况,对护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其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并对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提出相应的应对对策。

2 结果

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存在如下问题:医院护理资源不足;医护人员的综合水平欠佳,未能达到老年危重患者对护理的需求;老年危重患者的疾病类型呈现多样化,并且极易出现并发症。

3 讨论

3.1 护理存在问题探讨分析。

(1)医院护理资源不足。医院抢救室护理人员接诊急症患者,平均每位护理人员负责5位危急患者的抢救及观察护理工作,人员的严重不足,很难保证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

(2)医疗护理模式,未能达到老年危重患者对护理的需求。随着经济水平提升,人们对医疗保健水平的要求也逐日提高。老龄化人口的加重,急救护理服务需求提高,由于抢救室急诊工作的特殊性,忽视了老年患者的整体及个体需求[2],基础护理工作有所忽视。抢救室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护理工作,使危重老年患者的基础护理不到位,不利于治疗恢复。

(3)老年危重患者的疾病类型呈现多样化,并且极易出现并发症。老年患者病因复杂,病情发展迅速,多病夹杂;老年患者抢救监护时间长,并极易合并并发症,因此对医护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基础护理要求高。

3.2 护理存在问题的应对对策。

(1)增加护理人员,合理安排急诊室的人力资源。引进合同制护理人员,减少护理人员的负担压力。实施责任制的工作护理模式,每位护理人员有各自负责的老年患者,并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水平分配具体负责的工作内容:基础护理工作、治疗护理工作、新入抢救室患者的急救工作等。

(2)老年护理知识加强培训,经常组织课程学习。老年危重患者的疾病类型呈现多样化,并且极易出现并发症,故对医护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基础护理要求高。医护人员应自学加强对老年疾病专业知识及疾病相关的病理知识等的学习,提高个人的护理操作水平。日常需要准确的了解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高质量的急救护理,在改善老年患者的疾病本身即预防并发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日常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老年危重患者,疾病的相关的各方面知识的培训,危急重症的急救处理措施、常见并发症的预防、细化强化基础护理技能等方面[3]。

(3)提高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意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强求一步到位。多组织课程学习,使护理人员有一定思想意识,加强对老年危重患者基础护理的重视。老年患者疾病易发并发症,护理人员需要提前有效的预防,做好各项具体的预防工作[4];提倡护理人员主动询问、主动服务,耐心主动观察患者的症状,而不是患者或者家属提出要求或者不满。认真完成护理工作的交接班,急诊患者全面考虑各种可能性,不要漏掉任何的潜在危险。

急诊抢救室留观的老年危重患者,回顾性的分析患者的情况,发现护理工作存在各种的问题:医院护理资源不足,医护人员的基础护理知识急待提高,服务意识等也需要进步。针对各方面的不足,院方需要增强护理人员的综合知识水平,加强对老年疾病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来提高护理质量,可以更好的完成护理的工作,增加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邱巧静.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62-63

[2] 韩跃辉,王宏秋.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护理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3):41-43

急救的基础知识范文4

20__年,我市应急管理工作市委、市政府和省应急办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省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坚持促经济发展和保安全稳定相结合,把维护安全稳定作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按照“以人为本、健全机制,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强化管理,快速应对、协同配合”的方针,围绕省政府20__年应急管理工作要点,不断加强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急管理联动机制初步形成,应急管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基层组织自救互救能力明显提高,有效防范和处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地减轻和消除了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社会危害和影响,确保了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应急组织体系建设工作得到加强

(一)强化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从讲政治、讲大局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保障公共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将其列为一项专门议题,对全市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重新调整了由市长任主任,常务副市长、副市长及军分区主要领导任副主任,县(市)、市直40多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市应急管理工作委员会,进一步加大了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力度。成立了市防汛抗旱、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卫生、森林防火、食品安全、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专项应急救援指挥部,为全面推进各项应急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础。各县也相应建立组织机构,完善了统一指挥、协调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体系,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预防为主、应对有力,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工作局面。市政府定期研究应急管理工作的新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及时解决问题,做到了思想重视、组织落实、责任明确、措施到位,有效掌握了应对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动权。同时,严格实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初步形成了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住的应急管理体制。

(二)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本着“未雨绸缪、平战结合”的原则,按照“立足现实、充实加强、细化职责、重在建设”的方针和“一专多能、一队多用、一岗多职”的要求,以公安、部队、武警等骨干队伍为主体,以基层民兵、企业、社区综合应急队伍为基础,整合现有专业救援力量,加强应急救援演练,强化

应急处置能力培训,形成了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地区实际的应急救援队伍格局。20__年,各县分别成立了民兵应急营,所有的乡镇基本都成立了民兵应急分队,采用集中时间,统一管理,封闭训练的方式,开展各类应急处突训练和演练。同时,注重专群结合,建立起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畜牧疫情、公共卫生、消防灭火、煤矿、电力、通信等专家人才库,充分发挥专家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

二、预防为主,多方协作,应急管理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一)建立健全防范机制,提高防范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根据《++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预防措施、运行机制、处置程序和善后处置,规范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流程,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相互衔接、具有一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体系,各级各类预案基本覆盖了全市常见的突发公共事件。整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及部门应急预案基本实现了统分结合,自成体系,为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科学、高效的应急处置体系,增强全社会快速反应能力,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做到了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基础工作与实战演练相结合,变过去的事后、抢救性的被动应对为事前、预防性的主动控制,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20__年我市共专项应急预案18个,部门预案25个,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39个,预案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二)建立健全协同配合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坚持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应急处置工作的出发点,本着“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认真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 工作,建立健全了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明确了各方职责,确保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高效运转、快速反应,各司其职、分工配合,共同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为不断完善联动机制,提高妥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真正达到了落实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的的目的,20__年我市开展了地震、治安防暴、消防、旅游、公共卫生、煤矿、非煤矿山等共250余次应急演练,有效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公共保障机制,提高全社会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坚持认真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事前预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了日常管理之中,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应急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全年共培训应急管理工作人员17人,公务员应急管理知识培训5000余人。进一步规范应急值班和信息处理工作,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规范信息报告和处理程序。同时,加强预测预警系统建设,逐步建立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严格落实应急信息报告特别是重大紧急信息必报制度。积极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工作,认真总结分析本区域、本行业发生过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情况,从中查找易发突发公共事件的危险源,建立危险源数据库,逐步开展应急资源普查工作,建立应急资源数据库,拟订调用方案。做到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力争把灾害与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迅速把各种资源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危机应对和防范工作当中。

(四)加强基层,突出重点,切实抓好应急工作薄弱环节。

根据省政府关于开展基层应急试点工作的安排部署, 20__年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落实,本着加强基层、夯实基础的原则,结合我市开展的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人口居住分散,防灾意识差,自救、互救能力弱等特点,周密组织,积极落实,紧紧把握“抓源头、抓苗头、抓早抓小,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这一根本,着力抓好基层应急组织体系、预案体系和基层应急队伍等方面工作,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基层实际的应急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水平,有效提高了基层的应急处置能力,做到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解决在基层”。其它各各行业、领域也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强化应急管理基础工作,进一步扩大应急救援体系的覆盖面。同时,加强重要部位、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应急管理工作,特别是各类高危企业按照“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处置有机制、善后有措施”的要求,强化了应急协调、联动救援工作。

(五)广泛宣传,深入教育,形成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按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常备不懈,防患于未然,确保万无一失”的要求,发扬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的优良传统,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应急处置工作。充分利用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加大对应急预案和应急救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向各族群众广泛宣传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我市多年来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卓有成效的工作,广泛宣传和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灾害知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提高了群众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能力和自救能力。全年免费向群众发放防灾救灾手册和宣传单10余万份,并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真正把应急自救的实用技能交给群众,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整体素质。在大部分中小学校开设了公共安全课程,有针对性地宣传应急救援的必备知识,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强化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增强他们的遇险自救能力。

20__年,我市始终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工作中,我们认为:一是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这是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二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这是统领应急管理工作全局的指导思想;三是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责任意识,这是彰显应急管理工作人性化的重要体现。四是必须认真研究工作规律,这是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水平的根本要求;五是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是推进应急管理工作不断创新的关键要素;六是必须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这是实现应急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经常化的制度保证;七是必须紧紧依靠社会各个方面,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这是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群众基础。

急救的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心脏骤停;急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35-02

心脏骤停(CA)主要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造成心脏不能有效的执行泵血功能而引起全身性的严重缺血缺氧等症状[1]。临床上CA是比较常见的急症,有很多问题或因素都会影响到患者的心肺复苏(CPR)能否成功。现随机选取并整理了120例CA患者的临床抢救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哪些因素能够显著影响CA患者的CPR,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2年6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急诊抢救的

1.2 方法

1.2.1诊断为CA的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出现神志突不清、脉搏消失或者呼吸停止;其二是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动、心室静止或者是心电原机械分离。

1.2.2急救方法:按照《2010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推荐的急救方法为主要标准,对CA患者进行二氧化碳波形图定量分析,以确认并监测气管插管位置和心肺复苏质量,同时还要在围停搏期为插管患者持续使用二氧化碳波形图进行定量分析,以确认和监测气管插管位置是否正确[2,3]。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4]。

1.2.3统计检验:运用Chi-squared test方法来检验各个因素对CA患者CPR的影响,并选取统计学显著性阈值为P

2 结果

运用卡方检验的方法来分析CPR时间、电除颤开始时间以及气管是否插管这三个因素是否能影响到CA患者的成功急救。结果急救成功者中,CPR时间小于6min的显著多于CPR时间大于6min的,P值=1.958e-08,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电除颤开始时间小于6min的显著多于电除颤时间大于6min的,P值=0.03321,也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实施气管插管抢救的患者比例也显著高于未实施插管的,P值=0.0263,同样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如表1所示。

表1. 影响CA患者CPR成功率的因素分析

3 处理对策

对CA患者尽快、尽早、正确的实施CPR,能够有效的提高急救成功率。但是,在实施急救前后以及急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患者发病时处于比较偏远的地理位置,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到医护人员到达施救现场的时间,再加上患者身边的人员都没有普及过急救基础知识,不但没有采取简单有效的施救而且还很容易在慌乱中拖延或加重患者的病情,最终影响到患者的急救效果。因此,对于上述情况有必要结合本文中的统计学显著性结论来提出以下几条对策:

(1) CPR是现场急救的重要施救技术。根据本文的统计学结果,CP

时间小于6min的急救成功率要明显高于CPR时间大于6min的。这说明,对CA患者的急救应尽早在其发病开始的6min内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有利于成功急救。

(2) 在临床上利用定量电流冲击心脏的方法是终止室颤最有效的

方法,根据本文的统计学分析结果,电除颤时间小于6min的急救成功率明显高于电除颤时间大于6min的,这也说明了电除颤开始的6min对挽救CA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3)气管插管是抢救心脏骤停、呼吸衰竭等危重患者的重要方法。本文证明了气管插管CA患者的急救成功率要高于未插管的CA患者,统计学意义显著。因此,对于在临床上对CA患者实施急救的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气管插管的技能,应尽早、适时、正确的实施急救。

(4)目前,大部分人群严重缺乏急救CA患者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医院相关人员要更广泛、更有力度的宣传日常急救基础知识,可以将现场的一些急救方法介绍给CA患者及其家属,或者印刷出急救知识手册置于宣传栏中,便于群众学习交流;另外,也可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室外急救演习,邀请群众参与其中,现场解答群众提出的急救问题,这样能够使群众更容易理解和学会急救方法;还可以举办急救知识讲解培训班,定期考核检查培训效果。

4 结论

有相关研究表明,心脏骤停发生达4min往往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害,时间越久就越容易导致脑部缺血缺氧而死亡[5]。本文对随机选取的120例CA患者的临床资料做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急救中CPR时间小于6min、电除颤开始时间小于6min以及给气管插管的方法能够更为有效的抢救患者的生命,统计学显著性结果P都小于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因此,早期、及时并有效的施救对CA患者具有重大意义。

总而言之,对心脏骤停患者抢救过程中,心肺复苏开始的6min、电除颤开始的6min以及是否给患者的气管插管抢救是挽救生命的关键影响因素。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提高全民的急救基础意识,还要不断的普及心肺复苏的技能操作,将急救快速通道广泛的设立在各个乡村、市镇,更新完善急救药品和设备,有效提高CA患者的急救成功率,打造和谐安康社会。

参考文献:

急救的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院前急救;家属行为;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097-01

院前急救是急救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也是院内急救的基础。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能维持老年患者生命,减轻痛苦,为院后的进一步诊治,提高抢救的成功率、痊愈率,减少致残率。但院前急救几乎发生在家庭,因此家属行为对院前急救成功率影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探讨家属行为对老年患者院前急救效果的影响,我们对院前急救的225例老年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对策提供科。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科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院前急救的老年患者225例,其中男124例,女10l例。年龄75—96岁,平均88.9岁。

1.2 方法 对225例院前急救病历及其住院病历进行分析。由急救医生和经管医生认真填写自行编制的表格,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病情况、急救现场情况、抢救过程、病情转归和愈后情况等,以

及对院前急救有影响的正性和负性因素各8项。正性因素:呼救及时、病史叙述准确、抢救现场有序、尊重和信任医护人员、积极协助抢救、心理准备充分、能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急救知识知晓率高。负性因素:急救知识知晓率低、呼救不及时、病史叙述不清、抢救现场拥挤混乱、自行进行错误处理、不信任医护人员、、无心理准备情绪激动、家庭成员意见不一致。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老年人院前急救的出诊原因及疾病 前15位出诊病因为:心绞痛43例(19.11%)、严重心律失常35例(15.56%)、意外跌倒25例(11.11%)、急性呼吸系统感染23例(10.22%)、高血压急症20例(8.89%)、脑血管意外18例(8.00%)、晕厥14例(6.22%)、急性心肌梗死9例(4.00%)、急性心力衰竭8例(3.56%)、急性胆道系统感染6例(2.67%)、哮喘持续状态5例(2.22%)、上消化道出血2例(0.89%)、猝死1例(0.44%)。其他:16例(7.11%)。

2.2 院前急救现场 院前急救现场:居住场所198例(88.00%)、公共场所12例(5.33%)、户外运动场所9例(4.00%)、其他场所6例(2.67%)。呼救人员:家庭成员175例(77.78%)、家中护理人员30例(13.33%)、本人5例(2.22%)、非家庭成员15例(6.67%)。

2.3 家属对急救医学知识的知晓率 比较知晓l9例(8.44%)、一般知晓89例(39.56%)、少量知晓107例(47.56%)、完全不知晓10例(4.44%)。

2.4 家属行为的影响因素 分别对8个家属行为的影响因素的正性及负性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正性和负性因素与老年人的院前急救均相关(P

2.5 患者的转归情况 迅速住院170例(75.56%),经抢救好转后在家治疗53例(23.56%),抢救无效死亡2例(0.89%)。住院后情况:病情好转167例(74.22%),进一步加重52例(23.11%),死亡6例(2.67%)。170例好转病例中有5项以上正性影响因素的患者104例(61.18%),有5项以上负性影响因素的患者29例(17.06%)。加重或死亡的病例中有5项以上正性影响因素的患者5例(8.33%),有5项以上负性影响因素的患者30例(61.00%),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P

3 讨论

准确、合理、快速的院前急救措施,对挽救老年患者的生命,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但家属行为对院前急救成功率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表明,多数老年患者院前急救现场在居住场所占88.00% ;呼救人员中家庭成员占77.78% ;这主要与老年人的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时间以凌晨及夜晚发病特点有关。发病时家庭成员和家庭护理人员在场的几率较高,因此,他们的行为对老年人的院前急救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家属对急救知识掌握程度多数为少量知晓和一般知晓,比较知晓占8.44% ,完全不知晓占4.44%。知晓率高的家属平时注意观察病情,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迅速呼救,甚至能在医护人员未到达之前进行有效的处理,并能正确叙述病情,积极协助抢救,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而知晓率低的家属则相反,因此延误抢救时机,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好转的病例中存在5项以上正性影响因素的为61.18%,存在5项以上负性影响因素的为17.06% ,加重或死亡的病例中存在5项以上正性影响因素的为8.33% ,存在5项以上负性影响因素的为61.00%,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家属行为对院前急救成功率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应采取以下对策:(1)良好的职业形象: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强化医护人员院前急救专业理论知识和急救操作技术[1]。同时配备好院前急救药品、器械和救护车等设备,做到早期、迅速、准确、有效,急救技术的娴熟是取得家属尊重和信任的重要基础[2] ;(2)基本的心理素质:强医护人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在急救中态度和蔼,严肃认真,迅速准确,紧张有序地参与院前急救,这是消除患者和家属负性情绪的重要方法[3];(3)普及急救知识:提高家属及家庭护理人员的急救知识知晓率,使他们掌握初步的急救技术,在医护人员未到达前能进行正确的处理,从而为抢救的成功赢得宝贵的时间;(4)稳定家属情绪:家属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往往难以接受,容易产生心情急躁、情绪波动大等不良心理反应[4],因此在紧急救护的同时,重视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及时缓解其紧张恐惧心理显得十分重要;(5) 尊重家属的知情权:真诚地向家属解释病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给家属选择治疗方案的机会,以维系患者及家属和医护人员之间互相信赖关系的基础;(6)预防家属发生意外:医护人员除积极救治患者外,还应预见在场的家属及其他人员发生意外的可能性,防患于未然。尤其对高龄、情绪过于激动以及出现异常症状者应积极劝阻控制情绪,帮助脱离抢救现场,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等措施,防上发生意外。总之,要提高老年人院前急救的成功率,除医护人员争分夺秒,全力以赴的进行抢救外,还要增加家属行为的正性影响因素,减少负性影响因素,以促进院前抢救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高林豫,袁建军,张湘莉.我门诊部开展急救技能培养的做法[J].人民军医,2010,53(11):889—890 .

[2] 王建慧,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隐患及对策,中国医药指南,2009,23: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