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基地建设范例6篇

能源基地建设

能源基地建设范文1

【关键词】 能源化工 水资源 保障 思路

庆阳境内有丰富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折合成油当量约1230亿吨,仅次于我国第一资源大市榆林市,具备建设千万吨级大油田、亿吨级大煤田和千万千瓦装机容量煤电基地的资源条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和《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综合开发指导意见》,把庆阳确定为 “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战略性石化工业基地”、“全国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和“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基地”,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已由区域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层面。建设庆阳大型能源化工基地,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性举措,也是促进庆阳老区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跨越,实现庆阳老区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希望所在。

一、庆阳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

庆阳石油煤炭资源富集,但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富饶的贫困”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大,尤其是水利、生态等建设滞后,制约着革命老区的可持续发展。庆阳位于黄土高原腹地,虽属干旱少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仅470毫米。但境内有泾河、北洛河、清水河和苦水河四大水系,主要河流有泾河的一级支流马莲河、蒲河、洪河、四郎河以及北洛河的一级支流葫芦河等五条较大的河流,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3.72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8.2亿立方米,入境水5.52亿立方米。减去河道输沙用水量、不能利用的苦水量及生态需水量等,全市水资源总可利用量为10.45亿立方米,是2020年总需水量6.51亿立方米的1.6倍。因此,我们认为庆阳水资源在总量上可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问题在于缺少大中型骨干水资源配置工程,现有的中小型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维修利用难度大、效益难以充分发挥,水沙问题危害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工程型、水质型缺水特征比较突出。

工程型缺水主要表现为:庆阳市现有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渠道、水库、塘坝、机电井等方面建设,由于现有水利工程设施配套不均匀,地形地高水低,河流含沙量大的特点,开发利用难度大,每年有85%的地表水资源不能拦蓄利用,白白流走浪费。水质型缺水问题主要表现为:马莲河是庆阳市最大的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4.47亿立方米,占全市自产水资源总量的59.3%,但由于受土壤、地质、气候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马莲河上游环县北部段河流矿化度高,均为苦水,非汛期径流矿化度高达9.71克/升,上游2100万立方米的苦水下泄造成马莲河干流水质极差,不能饮用也不能灌溉。水沙问题主要表现为:庆阳市属黄河中上游多沙粗沙区,黄土,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有水土流失面积2.2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1%,每年输入黄河泥沙高达1.68亿吨,占黄河年总输沙量的10%。马莲河平均含沙量268公斤/立方米,年输沙量1.29亿吨,这在大江大河中是绝无仅有的。河流的高含沙,致使现有水库淤积严重,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状况。

二、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基本思路和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庆阳市能源化工基地水资源保障基本思路应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区域内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基本目标,本着立足当地,内挖外调的基本思路,采取“拦蓄排清、坝库调配、减排结合、建防同步”的方式,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保障。近期应在进一步提高现有水库和淤地坝拦蓄利用水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庆阳市各主要河流的流量及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发展布局,在全行业开展深度节水,在庆阳市蒲河、马莲河、泾河及北洛河有条件的主河道和支沟新建一批大型调蓄工程和淤地坝,努力形成以“三河”(泾河、马莲河、蒲河)、“三库”(巴家咀水库、小盘河水库及马莲河调蓄水库)为主体,相互补充、相互调蓄的水资源配置格局。远期应积极研究实施白龙江引水工程、盐环定扬黄三期工程、南水北调西线等外引工程,为庆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近期发展需求和境内水资源总量,我认为在具体工作上宜采取如下措施:

(一)加快新上一批水资源配置工程。“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围绕建设部级大型能源化工基地,拟加快规划建设蒲河小盘河水库、马莲河中下游水资源利用项目和葫芦河引水工程。其中小盘河水库已开工建设,年供水量3386万立方米,估算总投资约9.3亿元,主要解决长庆桥工业集中区供水问题;马莲河中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前期工作已经启动,计划在马莲河主河道上修建大型调蓄水库和相应的供水工程,年净调节水量约1.6亿立方米,基本可满足庆阳宁南、宁中、宁西、西峰南等主要煤田和电厂的用水需求;葫芦河引水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是在合水县太白乡莲花寺修建小型水库,配套建设两条供水管线,一条引水到华池县城,另一条引水到合水县城、合水西煤田及驿马工业集中区。工程计划年引水量1800万立方米,估算总投资约7.5亿元。

(二)加强淤地坝建设,加大流域治理,解决水沙问题,保障生态安全。围绕庆阳市水沙问题及生态环境建设采取相应措施。一是加大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将淤地坝建设作为建设节水型社会、开辟新水源的重要工程予以支持,利用淤地坝“全拦全蓄、滞洪排清”的运行方式,对天然降水就地拦蓄,泥沙沉积在坝库内后,将清水排放到下游进行利用,以此解决水库汛期不能拦蓄用水和水库淤积问题,同时还可新增高产稳产的坝地。二是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梯田、林草植被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工程建设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0平方公里,使庆阳市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64.25%,同时对25°以上坡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全部还林还草,以此构建庆阳生态安全屏障,并有效减少入黄泥沙。

(三)加强雨洪水资源的集蓄利用,解决农业灌溉及偏远农村人畜饮水问题。一是抓紧新建四郎河引水、城北河引水、无日天沟水库、嘉峪川水库、洪河姚川水库、方山水库、正南煤田供水7处小型地表水供水工程,工程建成后年可提供水量4200万立方米,为农业提供灌溉用水。以上这些小型项目,工程规模小,可由地方审批建设。二是利用成熟的雨水集蓄技术,大力发展水窖、涝池等小型水利工程,按每眼水窖年集蓄水资源30立方米计算,修建水窖153万眼,年提供水量可达4600万立方,可以有效解决偏远山区人畜饮水困难。

(四)及早谋划实施外流域调水战略规划,解决庆阳市远期用水需求。从长远看,随着庆阳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到2020年以后,用水量还会进一步增加,自有水资源将难以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需要从外流域调水。为此,应尽快实施《甘肃省白龙江引水工程规划》,谋划到2030年从白龙江向庆阳调水5.24亿立方米,到2050年向庆阳市调水7.22亿立方米,彻底解决庆阳水资源需要问题。同时,根据庆阳市用水实际需求,应尽快调整1.75亿立方米的耗水指标,增加耗水指标数量,确保各项水利工程建设顺利开展。

能源基地建设范文2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委书记

田成平:在全国竞相发展的格局中赢得主动

山西作为中部省份,如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田成平说,同全国一样,去年是我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中迈出重要步伐的一年,经济建设取得近年来最好成绩。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进一步加大,经济总量跃上一个新的平台,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发展后劲和可持续能力明显增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增强了干部群众的信心,改变了山西的形象,也使我们在应对中部崛起和全国竞相发展的挑战中更加自信和主动。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在改革发展中还面临许多困难和矛盾,这些困难和矛盾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来解决。我们要倍加珍惜、不断发展当前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认真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抓住机遇,锐意进取,艰苦创业,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努力实现山西的跨越式发展和全面振兴。

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是相对于山西历史上形成的“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而言的,是在过去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赋予了老基地以新的时代内涵,对于山西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从时代背景来讲,前者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并适应其需要的,其产业的选择和布局、建设的规模和速度、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国家确定和调配;后者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条件下,在市场经济规律和宏观调控政策双重作用下进行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是推动基地建设的根本动力。从投资主体来讲,前者主要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并具体组织实施;后者则是以不同所有制的各类企业为投资主体,政府主要是制定政策、创造环境、提供服务。从产业特点来讲,前者主要是发展能源产业和重化工业,结构单一化、重型化,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经济效益低;后者则通过先进的理念、设施、技术和管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最终形成多元化的支柱产业体系。从增长方式来讲,前者主要追求速度的增长和总量的扩张,生产方式粗放,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后者则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益的统一,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更加注重节约资源、改善环境、保护生态,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建设成效来讲,前者主要体现在为国家提供能源支持,自身的发展不全面、不协调,群众收入增长缓慢,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后者则是以能源和工业为基础和突破口,使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达到全国中等或更好一些水平,带动山西的全面发展和创新。

田成平指出,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特别要抓好四个着力点:一是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对于老工业基地来说,体制机制的创新至关重要。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提供思想基础和制度保障。二是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是一项开放的事业,单靠省内资源是不够的,必须放到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中加以谋划和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核心在“新型”二字,其重要特征就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四是切实端正用人导向。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领导干部是关键。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坚决反对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坚决反对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省长

张宝顺:抓住五个着力点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2004年,山西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快、质量高、效益好、活力强的好势头,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多项指标增幅居全国前列。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发达省市相比,差距还比较大。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当前国际国内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发挥优势,乘势而上,推动山西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贯彻总理的报告,结合山西实际,新的一年,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发,紧紧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目标,推动山西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第一,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结构调整,重点还是要在深化和提高上下功夫,大力发展七大优势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新型化,新兴产业的规模化。要坚持走“集团化、洁净化、多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大力改造提升煤炭产业。抓住国家建设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的战略机遇,抓好布局在我省的三大煤炭基地建设,形成焦煤集团、动力煤集团、无烟煤集团等亿吨级旗舰型企业;加大关小上大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合理控制煤炭企业数量和总生产能力,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提高资源回收率和利用率;提高煤炭洗选比重和加工转化能力,加快醇醚燃料、煤制油等煤基清洁能源的产业化步伐,形成煤―焦―铁―钢、煤―油―化、煤―电―铝等产业链。大型煤炭企业要向煤基多联产的大型联合集团转变,逐步提高非煤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推动山西由煤炭大省向煤和煤化工大省转变。按照满足省内、扩大外送、注重环保、改旧上新的发展方向,加快大型火电项目建设。年内争取新增装机660万千瓦,争取新开工500万千瓦,年底总装机达到2400万千瓦。同时完善电网结构,提高输电能力,初步形成北送京津冀、中送山东、南送华东的三大通道。在发展金属材料及其制品工业方面,抓好太钢150万吨不锈钢扩能改造,加快铝工业资源与能源优势的配套建设,推进铝深加工产品发展;加快镁合金及深加工的规模化发展,推进我省由全球原镁生产基地向世界镁合金加工制造中心转变。在整合提升装备制造业方面,巩固重型机械、铁路机械、电子通讯等优势机电产品,整合培育铸件、锻件、汽车零部件、铝镁合金及深加工四大产业集群,实现重汽整车和煤机成套两大突破。在化工产业方面,围绕“肥、醇、炔、苯、油”五条发展主线,形成煤化工产业集群,打造山西煤化工品牌。

第二,认真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确保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坚持有保有压,保大局、做贡献,保重点、促发展,坚决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继续搞好焦炭、普钢等行业的清理整顿,加强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调控,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第三,坚持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全面落实中央两个一号文件精神,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继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扩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范围,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第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改革开放是加快发展的动力,应该承认,我省在这方面与发达省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新的一年,我们必须在这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加大企业兼并、联合、重组、破产力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继续推进集体企业股份制改革,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第五,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我省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当务之急,就是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污染排放,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保护大气、保护水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山西代表畅言中部崛起

能源基地建设范文3

论文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电力新能源;实训基地建设

继矶山湖、长岭、大岭之后,老爷庙风电场于2011年底开始并网发电,这是江西省建成的第四个风力发电场,也是迄今该省最大的风电项目,该项目装机容量为49.5MW,安装33台单机容量1500kW的风电机组,预计年发电量1.02亿kWh。这使得全省风电总装机容量达13.35万kW。按照规划,江西风电2020年将达100万kW,每年可为电网供电23.2亿kWh。另外,到2012年,全省光伏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500亿元,高纯硅料8万吨,多晶硅片和单晶硅片17000MW,太阳能电池及组件16000MW。为了适应区域电力新能源应用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适应地方风电和光伏行业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电力新能源实训基地建设是当务之急。实训基地是培养新能源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要实践训练场所,是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主战场。因此,探索建设好电力新能源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电力新能源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1)合作性。电力新能源专业技能实训基地是针对新能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专业岗位群的技能而设立的工作环境,该基地的建设具有投资大和运行费用高的特点,政府牵线搭桥,依托电力高职院校,由高校和企业联合共建电力新能源实训基地,达到资源共享,携手共图发展。一方面可以弥补学校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解决企业所需电力新能源人才短缺的困局。共建共用,提高基地使用效率和投资效益。使高职院校学生更快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减少上岗时间;企业员工不需要到外省去,就近得到及时有针对性的培训,减少员工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果。

(2)先进性。要注重实训基地建设理念的先进性、技术的先进性、资源的先进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实训教学展示的先进性、实训基地现场管理的先进性。使新能源应用技术实训基地成为一个在技术、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具有综合性功能的新型服务基地。

(3)适应性。尽可能适应电力新能源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尽可能适应一定时期内江西风电、太阳能企业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质量方面的要求;要区别于海洋风电和戈壁风电,须适应内陆性风电、太阳能企业对电力新能源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要求;适应学生以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技能增长规律;适应提高员工专业技能的训练规律。

(4)渐进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坚持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按照分层次、模块化和循序渐进方式,强调学员先夯实基本技能,强化对学员使用设备的能力、分析并排除设备故障能力的培养,据此确立实训内容并开发实训项目,形成从基本操作、基本工艺、基本技能训练,逐渐到专业故障分析排除,最后到综合技能训练的配套实训的渐进过程。形成“基本操作实训—专业操作实训—综合操作实训”的渐进体系。可以总体规划,分期建设。

(5)模拟性。电力新能源实训基地应充分体现新能源生产现场的特点,要尽最大可能模拟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状况,建成针对性很强的、数量和场地足够的实训工位,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工作氛围,要注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装置。让学员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岗位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索质的培养。

二、电力新能源实训基地的规划

联手风机生产企业、光伏企业、新能源投资企业,共同打造电力新能源实训基地。依托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对原有校内实训中心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改建、扩建和新建一批实训场所。计划用三年的时间,依次完成基本操作实训区、专业操作实训区、综合操作实训区的建设工作。

(1)实训基地的照明和动力系统,由新建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承担,使得实训基地本身就是洁净能源的应用典范,而且,这些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系统本身,将是学员完成实训项目的最好的实训对象。

(2)新建一个新能源展示厅。它是学生进校时主要的参观场所,学校其他专业的学生和社会人员都可以到此参观。把它建成为省内宣传和推广新能源的对外窗口,一个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教育基地。

(3)新建新能源实训场所,包括:风机装配实训区、风场测试区、风力发电机测试区、光伏实训区、单片机与控制实验室、风机运行测控室和多媒体教学区等。

风机装配实训区承担风力机组实训模块,应有风叶的测试平台,轮毂、机舱、齿轮箱、联轴器、制动系统、偏航系统、液压系统以及风力机的基础。用来让学生认知风机主机结构,设备、器材的布局,完成装配实训。建设风电主机电性能测试平台;光伏发电测试系统拟整体外购。

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原有火力发电专业和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设备及其系统单元:发电机、箱式变电站、主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配电装置、补偿电容器、接地网等,控制和保护系统单元,集电与输电线路单元,集电线路、电缆线路等实训内容,都可以在原有实训中心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功能或者内容即可实现。

(4)实训的内容。风电实训的内容包括:风电基础知识、并网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原理特点与主要参数、环鄱阳湖典型风电厂的组成、风电厂施工建设前期施工准备工作、风机基础施工要点、塔架制造技术要求及工艺、塔架制造常见问题及处理办法、风机的出厂检验及试验、风机的运输、箱变的安装、风机的调试、风电厂施工质量管理、风力发电厂项目工程验收规程、风电场的运行与维护、风电场的事故处理。还有风电元件测试;风电产品测试;风电设备组装与调试;风力发电机组组装和调试。太阳能发电主要内容包括光伏材料,光伏发电测试系统等。

(5)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打造成为省级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点,高技术重点实验室,“产学结合,亦工亦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三、电力新能源实训基地的建设

1.硬件设施条件建设

实训硬件设施是满足电力新能源教学要求的实践场所,配备先进的针对环鄱阳湖的风电场主力机型等硬件设备是教学方案顺利实施、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依托。特色鲜明和布局合理的实践设施和场所保证职业技能训练能落到实处,这样实训课程才有一种工程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是完全必要的。

除了有必要的经费保障和图书资料建设,也需要进行自我教材和培训讲义资料建设。需要根据适应的风电场主力机型有针对性编写相应的培训讲义。讲义不局限于纸质的,还应制作教学光盘,采用多媒体动画、投影、模型等辅助教学资源。

2.师资队伍建设

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有特色与创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高实训质量的关键,要制定中长期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和管理措施。高水平的技能不会来自于简单的书本知识,只有经过生产实际的检验,并经过提炼所形成的实际工作经验才能在生产实践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原有专职教师中抽调相关骨干青年教师到新能源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实践技能培训以提高现有师资的技能素质。

其次要从风电企业生产一线引进一定数量专业技术人员到教师队伍,聘用少数从事风电设计、生产和建设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培训师。对从企业引进的师资,通过听课、写讲稿、试讲等一系列培训,增强执教效果。

3.实训项目和内容建设

实训项目和内容充分适应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产业相应岗位群的需求,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加电力高职毕业生就业机会与发展空间。以风电为例,其实训项目和内容如下。

(1)风电机组的组装。内容包括:塔架的安装;主机(机舱)的吊装;风轮组装与吊装;风机附属设备的安装;箱式变电站的安装;电力线路与通信线路的施工;中央监控装置的安装等。

(2)风电机组的调整试验。内容包括:风电机组的传动系统、液压系统、偏航系统、刹车系统和监控系统等功能系统正确性的检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消除发现的质量缺陷,确保被试机组性能达标。

(3)风电机组的运行与维护。风电机组的启动、并网与停机;日常运行监视、记录的主要内容;定期巡视的主要内容;风电机组工作状态之间的转换;风电机组日常维护的主要项目和要求;年度例行维护的内容和要求。

(4)风电机组的异常运行与事故处理。风电机组的异常运行与事故处理的基本要求;故障的分类;故障处理的过程;风电机组常见故障及故障排除方法。

4.实训方法和手段建设

采用小组及大循环分组形式,以工程工艺方法为主线,打破工种界限,重组训练内容,强化训练效果。建立一个开放的、有利于培养现代工程能力和创造性建设的训练体系。推进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特征,以“技艺分解、能力递进”为要求,以“市场对接、职业衔接”为标准的教学方法建设。

在教学手段方面,实训基地通过模拟和仿真手段,建设有足够的工作台位,辅以实物模型、实物照片、现场的录像,精心设计和制作Flash动画,借助于多媒体教学的形象、逼真、立体,加上展板、挂图、陈列柜等多种教学手段,达到直观效果。结合原理图,使得电气设备抽象概念和复杂的原理过程形象化,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仿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能灵活应用的、满足学生情境需求的学习硬件资源。

5.评价体系建设

人才理念之偏废势必导致相关制度的缺陷。人才尤其是工程应用人才之生命力在于实践动手能力,即从学生模仿训练过程的成效,到直接的实践训练的表现,从一个基本的工艺步骤,到一项技能形成。把学员的工艺技术能力作为最直接的质量准则之一,应使操作技能与综合能力的质量保障体系贯穿于实训质量的整个生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工程意识、动手能力和工艺水平始终是实训质量的主体。

能源基地建设范文4

我们认为,我国现有的能源重化工业布局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的要求,把内蒙古等资源富集地区作为我国能源重化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通过政策引导和重大项目布局,推动内蒙古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

一、我国现有重化工业布局存在的缺陷

(一)现有的重化工业布局导致能源供需格局呈“逆向分布”

在现有生产力布局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成为能源净输入区域,西部地区成为主要能源输出区域,形成了能源生产和消费空间显著分离的格局。2007年,东部地区煤炭、原油、天然气产量和发电量分别占全国的11%、37%、13%和43%,而同期煤炭、原油、天然气消费量和用电量分别占全国的38%、50%、36%和50%。依靠消耗大量能源资源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直接导致东部地区逐渐陷入能源资源困境,甚至接近资源约束边界。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能源缺口进一步扩大,不可避免地出现“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能源流向格局,能源供需区域呈现越来越严重的“逆向分布”。同时,也难以缓解全国性的煤电油运紧张局面,导致煤荒、电荒周期性频发。

(二)现有的重化工业布局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

从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输入能源资源,必然增加运输成本,消耗大量的资源,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不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能源资源的输入输出,直接造成运力的紧张。2007年煤炭占国家铁路货运总量的47%,直接挤占了其它物资的运输。为缓解运力紧张局面,只能大规模建设铁路、公路,形成“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运输发展模式。同时,必然占用大量的土地甚至耕地。这对保障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形成严重的压力。

为保障能源资源的运输畅通。必然要增加大量的投资。我国修建的“北油南运、西油东运、西气东输”原油管道达1.7万公里、天然气管道达3.2万公里。我国西部修建的4000公里原油和成品油管道,耗费资金近146亿元。如果能源消费维持现有格局,2020年之前需要再修建7条大秦线以及相应的港口来运输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煤炭。

能源资源的输入输出,导致能源使用成本增加。以煤炭运输为例,按铁路运价0.15元,吨公里计算,将准格尔煤炭运到秦皇岛,每吨煤平均运输成本近百元,比坑口煤价增加了一半多:按公路运费0.5-0.6元,吨公里,运输半径300公里计算,吨煤运输费用高达150-160元,比坑口煤价高2倍。受煤炭高额运输成本影响,华北地区发电成本比内蒙古就地发电每千瓦时度高0.083-0.143元。汽车远距离运煤耗费了大量汽柴油。相当于用高端能源换取低端能源。如果再考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则代价更高。

(三)现有重化工业布局导致东部沿海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构成巨大压力

近年来,东部地区大量燃烧煤炭导致了严重的大气污染。2005年全国出现酸雨问题的298个城市中。绝大部分在东部。东部单位国土面积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是西部的5.2倍,燃煤电厂单位二氧化硫排放造成的经济损失是西部的4.5倍。目前,华东地区、华中东部四省、京津冀及广东省已基本没有剩余大气环境容量。

发展火电保障重化工业的能源需求,排放大量的粉煤灰,堆放粉煤灰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按全国平均水平推算,每增加1万千瓦火电装机。将增加粉煤灰排放置近万吨,每堆放万吨粉煤灰需占地6亩左右。在东部地区土地承载力远远低于西部地区的前提下。继续发展重化工业。对于寸土寸金的东部地区,无疑是不现实的选择。

(四)现有重化工业布局不符合国家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

“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是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如佛山和东莞的开发强度已近40%,深圳为36%,远远高于西部地区。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上述地区作为优化开发区域,要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因此,东部发展占地多、消耗高的能源重化工是不符合其主体功能定位的。

二、把建设内蒙古能源重化工业基地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克服现有重化工业布局缺陷的重要选择

(一)建设内蒙古能源重化工业基地,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

内蒙古已探明煤炭储量占全国的近一半。居全国第1位;已探明石油储量达7亿吨:稀土储量居世界首位:苏格里气田探明储量7000多亿立方米,属世界级大气田。已查明10种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储量2539.45万吨。其中铜、铅、锌、钨、钼矿查明资源储量分别居全国第4位、第2位、第2位、第10位、第6位。例如,赤(峰)-通(辽)和海(拉尔)-满(洲里)经济带煤炭、有色金属资源比较丰富。拥有大兴安岭成矿带和得尔布干有色金属成矿带,伊敏、宝日希勒、大雁等大型煤田,可以积极发展能源、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产业,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和有色金属冶炼基地。同时,内蒙古可以发挥毗邻资源富集的俄蒙地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资源合作开发和利用,有效提高我国能源重化工业的资源保障程度。

(二)建设内蒙古能源重化工业基地,可以缓解能源资源运输压力和降低运输成本

从全国来看,北电南送1亿千瓦,每年可以减少东部地区煤炭消耗和铁路运输量2.5亿吨。从内蒙古来看,2007年内蒙古外运煤炭2亿吨。按大秦铁路653公里路段和0.12元/吨公里运价计算,每吨煤的运价为78.36元,少运2亿吨煤可以减少156.72亿元的运输成本。

(三)建设内蒙古能源重化工业基地,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资源就地转化,可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以准格尔煤田为例,原煤中氧化铝含量达到9%―13%。粉煤灰中氧化铝含量高达40%――51%,相当于中级品位的铝土矿。准格尔煤田已探明储量264亿吨,高铝粉煤灰潜在储量70亿吨,相当于我国铝土矿资源保有储量的3倍。实施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可以大幅度地替代进口铝土矿和氧化铝,有效地缓解我国铝资

源供求矛盾。按2007年准格尔煤田1亿吨开采量计算,理论上可产生高铝粉煤灰3000万吨,如果全部转化利用可提取氧化铝1200万吨,相当于2007年我国氧化铝消费量的50%。外运其它地区发电产生约2000万吨粉煤灰,因分散掺烧而失去了应有的经济价值,相当于每年浪费掉近700多万吨氧化铝,比2008年我国进口量还多241万吨。若按每吨氧化铝进口价格3000元计算,每年废弃高铝粉煤灰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亿元以上,

实现能源资源就地转化,可以减少煤炭损失。通过铁路、公路运输,煤炭损耗约为0.8%―1%,按每吨煤运输一次计算,2007年全国可减少煤炭运输损失1700万吨。若就地进行加工转化,煤转电可增值2倍,煤制甲醇可增值约4倍,煤制油可增值8―12倍。

(四)建设内蒙古能源重化工业基地,可以充分发挥环境容量优势

内蒙古地域广阔,人口较少,拥有大面积的戈壁、沙漠,环境容量大,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2.5%,经济总量占全国的2%,而二氧化碳排放量仅占5%,相对于国土面积来说,排污量比较小。在内蒙古优先布局重化工业项目,可以发挥环境容量优势,缓解东部地区的环境压力。以“北电南送”为例,送出1亿千瓦,可以使东部地区少排二氧化硫326万吨、氮氧化物73万吨、二氧化碳1.4亿吨。

(五)建设内蒙古能源重化工业基地,可以发挥现有产业优势

近年来,内蒙古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全国知名的龙头企业,基本形成了以神华、华能、伊泰等为龙头的煤电、煤化工产业链:以内蒙古一机、北方重工等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产业链:以赤峰金峰铜业等为龙头的有色金属产业链;以东方希望铝、包头铝业等为龙头的铝产业链:以乌兰水泥、西水等为龙头的建材产业链。这些龙头企业已经形成30亿元以上的资产规模,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奠定了坚实的能源重化工业发展基础。

因此,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发,亟需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顺应生产力布局演变趋势,遵循能源重化工产业布局规律,优先在内蒙古等能源资源富集区布局重化工业,建设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三、建设内蒙古能源重化工业基地的几点建议

(一)在国家新一轮产业政策调整时,通过制定产业布局及发展的法律法规,明晰东部和西部地区的重化工业布局和产业发展方向,提高东部地区发展重化工业的准入门槛,向西部地区倾斜,给予内蒙古等西部地区更宽松的重化工产业准入政策,鼓励和支持其发展资源加工型产业项目。

(二)国家应高度重视内蒙古的资源优势和战略地位,把建设内蒙古能源重化工业基地上升为国家战略。要发挥其能源资源丰富、水资源保障程度高、环境承载能力强等优势,积极支持内蒙古发展能源、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等产业,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学工业基地、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我国北方重要的冶金、装备制造业基地。

能源基地建设范文5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朱博士认为,“十二五”期间,要彻底改变能源作为基础设施的发展定位,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构建沿海能源产业基地,全面推进能源产业化发展。“按照单位GDP碳排放强度降低20%的发展要求,大幅度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煤炭调降到50%左右,石油调升到25%左右,天然气提高到5%左右,水电、核电及其他可再生能源提高到20%左右。”

“按照建设沿海石油储备基地和煤炭中转基地的要求,建设沿海能源产业基地。”

一是煤炭基地,依托深水岸线,建设北、中、南三个煤炭中转基地和煤炭加工转换基地;

二是石油天然气基地,重点建设石化基地、石化基地,以及半岛天然气(LNG)基地;成品油管网,在设石油战略储备基地;

三是电力基地,依托煤炭基地和天然气基地建设火电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核电,建设沿海核电基地;全面开发风电,建设风电基地。

“加快新能源开发。推动光伏产业尽快做强做大,加快生物质能产业、风电产业、动力电池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新能源产业成为经济区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和未来的支柱产业。”朱说,光伏产业着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打造从硅材料、太阳能电池到系统集成、光伏电站工程总承包的完整产业链,努力建设沿海光伏产业基地、光伏电站输出基地和光伏产品应用示范基地。

他说,生物质能产业突出区域特色、技术创新和节能环保,重点发展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生物液体燃料(生物柴油)。风电产业重点开发台湾海峡风能资源,以风电场的规模化建设带动发电装备产业化发展,推动产业标准化、系列化。动力电池产业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重大机遇,推动超级电容器、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化学电源系统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建立沿海车用动力电池模块生产基地。

在电网建设方面,他认为,“十二五”要实施电网与华东主网联网扩容工程、经济区20城市电网联网工程;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现城乡同网同价;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发展要求,推进充电站(桩)网络化建设;积极发展智能电网。

进一步完善油气管网。

一是成品油输送管网,建设连接的成品油输送管道,使得炼油基地与炼油基地,与炼油基地连成一体;建设连接成品油输送管道,使得的成品油供应市场向东、西两侧延伸。

能源基地建设范文6

全面建设和谐新疆的总体思路是:加快经济增长,着力社会发展,维护生态安全,构建安居环境,实施资源转换,巩固边疆稳定,追求全面和谐。其核心是一方面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充分利用新疆油气、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水土光热资源得天独厚,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独具特色等优势,做大做强支柱产业,通过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把新疆建成中国西部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和旅游胜地,全面促进经济发展,为构建和谐新疆打好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加大社会公共事业的建设投入,重点加强农村文化、生活、卫生设施的建设,营造区域间、城乡间和工农间相对平衡的社会发展环境和氛围,促进社会事业的大发展。同时,将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的力度,既要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要维护新疆人民生存的绿洲空间。突出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和统筹,为构建和谐新疆打好环境基础。

追求的总体目标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稳定繁荣为核心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区域与整体、发展与保护、当前与长远、优先与公平的全面和谐。

其重点内容是:围绕“一个中心”,实现“两个重大突破”,实施“四大战略”,培育“六大支柱产业体系”,重点提升“八个水平”。“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区富民。“两个重大突破”,即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对外开放上取得重大突破。“四大战略”,即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科教兴新和人才强区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方位开放战略。“六大支柱产业体系”即逐步培育和形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石油天然气化工、重化工产业体系;国家重要的矿产资源生产加工基地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体系;特色农牧产品生产基地和纺织、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及相关科研、服务体系;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特色旅游产业体系;向西出口加工基地及现代物流产业体系。“重点提升八个水平”,即农业产业化水平、新型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科技教育水平、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社会稳定安全和文明水平。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和谐新疆的发展基础

新疆作为一个干旱绿洲生态区,基础设施建设将突出水利、交通和生态三大建设内容。水利建设将以充分利用新疆丰富的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证经济发展、生态维护和生活用水的需求为目标。水资源的开发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在北疆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将以开源为主,充分合理开发水资源,通过重大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配合丰富的土地后备资源,实施大规模的水土开发。同时在老灌区全面实施农业节水和工业循环水利用等节水工程,不断提高水的利用率。南疆和东疆将全力实施以节水为主的水利工程建设。东疆将全面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力争从输水系统和农田节水两方面有所突破,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农业水利建设是新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新疆将着力推广农田高标准节水技术,力争通过“十一五”优质棉基地120万亩农田节水工程的示范和带动,全面推进农田节水,协调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保证农业大发展和生态保护对水资源的需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交通建设将在着力建设公路网的同时,进一步构建铁路和民航交通立体网络。另外加快实施进口原油管道和出疆成品油管道的扩能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区内油田、石化基地与资源地中心城市之间的油气输送管网体系。

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和谐新疆建设的核心内容,将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天然植被保护工程建设和绿洲建设,全面改善新疆绿洲生态环境,遏制荒漠化发展,保护天然草地和林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加强农业基础产业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是新疆的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新疆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通过加快粮食、棉花、林果和畜牧业四大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粮食基地建设要在保证自给有余的前提下,加强主产区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为核心,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并将粮食生产与畜牧业发展有机结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粮食转化能力,着力促进农牧结合,提高粮食生产效益。棉花生产要站在国家棉花安全和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稳定现有生产规模,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将新疆建设成为具有 300万吨生产能力,在世界上具有影响的优质棉基地。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生产,重点加强生产布局规划,建设标准化、商品化的生产基地,最终建成1500万亩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生产高效的林果产业基地,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畜牧业发展将在全力实施草地生态置换工程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力争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草场改良工程建设、饲草料基地建设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最终形成草原畜牧业为基地、农区畜牧业为主体、城郊畜牧业为龙头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体系,由畜牧业大省转变成畜牧业强省,力争通过畜牧业发展带动新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一方面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推进乡村经济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优势互补、统筹发展的新型城乡发展格局。同时,一定要下大力气加强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加强农村生活设施改善和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和文化等事业建设。通过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定的基础,通过经济产业和农民增收工程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核心动力。

三、加快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为和谐新疆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是发挥新疆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新疆的关键措施。其核心内容一是发挥新疆能源资源优势,将新疆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二是发挥新疆水土资源优势,使新疆成为中国最具大规模水土开发的重要省区;三是发挥新疆农业生产的资源优势,将新疆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优质棉基地、重要的粮食安全接替区、特色林果基地和畜牧业强区。

因此,一是从长期发展战略和能源建设战略的高度,国家应确立新疆在国家能源战略体系中的特殊地位,重视新疆能源生产基地和石油储备机制建设,在政策、资金方面予以更大的倾斜。二是将新疆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国家的统一规划,并作为国家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区域,尽快启动煤变油、煤化工项目,为国家提供新的能源途径,促进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三是加快新疆主要河流重点项目和枢纽工程建设,加大塔里木河流域等大型灌区节水工程建设力度,为新疆成为国家最大的水土资源开发区创造条件。

四、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生态环境是保障新疆经济快速发展和建设和谐新疆的重要内容,也是新疆实施大开发、大调整和大发展的薄弱环节。新疆的生态环境状况不但关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新疆作为中国沙漠面积最大的省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且建设任务十分艰巨的省区,境内沙漠、戈壁广布,其沙漠面积占全国沙漠面积的59.05%,八百多块绿洲零散分布其中,绿洲面积仅占全疆土地面积的4.2%,绿洲、荒漠植物带、荒漠的面积之比约为1:4:9,土地荒漠化、盐渍化和草地退化现象依然突出,并使得生态环境建设成为促进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新疆生态环境建设将突出草地生态、绿洲荒漠生态和绿洲内部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实施草地生态置换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荒漠植被封育保护和绿洲内部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等,积极发展绿洲人工生态,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和小流域生态环境整治,保护天然草地和荒漠植被。同时,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着力提高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以及危险和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能力,稳步提升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整个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要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全面落实资源开发与资源环境补偿基金制度,实现资源有效合理利用和生态功能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和谐新疆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五、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旅游业,为建设和谐新疆提供支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