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范例6篇

城市数字经济指数

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范文1

数字生态城的内涵

“数字生态城”是数字与生态两方面的深度融合。数字生态城并不简单等于“数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城市是指一个复杂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需要城市具有高度发达的经济、良性循环的生态、繁荣昌盛的社会、体系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安居乐业的人民,需要生态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且失业率低,高新技术占城市经济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数字城市是信息化技术在现代城市集成创新应用的综合体系,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对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信息自动采集,进行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而数字生态城则是数字理念和生态理念在城市复杂系统中的融合应用,主要结合了三方面基本理念:一是运用数字理念高度整合服务和管理。

主要涵盖卫生保健、教育、商业、智能化运输、物流与建筑、城市管理和服务供应等领域,实现数字化与可互动的信息服务。二是运用生态理念确保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落实。生态理念将涵盖城市建设、发展的各个层面。这些措施包括产业的生态化建设、经济的生态化运行、能源的可再生利用、废弃物的循环处理、资源的产出率不断提高等。三是运用城市理念实现多样化功能。数字生态城严密的城市结构将有助于抵御因社会变化和宏观经济条件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高效物流,创新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以及多样化的城市功能。城市数字生态化建设需要对城市系统的地理环境、基础设施、自然资源、产业发展、经济结构、人文景观、生态环境、人口分布、社会和经济状态等各种信息进行有机整合;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数字化采集与存储,动态监测与处理;在生态化和数字化理念方面进行深层融合与挖掘,对各种关键问题进行有效识别、动态模拟、准确预测。数字生态城的建设和标准设立应具有区域发展特色。

数字生态城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新趋势,自江西省共青城市首次提出后,北京门头沟、江苏省丹阳市等地也陆续提出建设目标,天津中新生态城、唐山曹妃甸生态城、上海崇明岛生态城等也不断融入数字元素。“数字生态城”的建设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有南方、北方、东部、西部等来自不同城市发展基础的因素,其建设过程和标准设立只有融合当地的城市建设基础、产业布局基础、人口分布基础才能构建出适合地方发展的城市需求,才能引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生态城的特征要素

城市系统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即为社会提供物资和信息产品;二是消费,即为城市具有利用域内外环境所提供的自然资源及其他资源,生产出各类“产品”(包括各类物质性及精神性产品);三是调节,即保证城市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能力,使城市综合系统具有消除和缓冲自身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能力。围绕这三个方面基本功能,数字生态城将建成以下7个要素平台。

(1)城市综合环境管理监控平台。由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使城市“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在政府与居民、企业三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循环的新型关系。

(2)城市土地生态功能监控平台。土地生态系统是土壤、地形、水文和空气为环境气质和一定相应的生物群落组成一个紧密实体的生态系统,科学技术、政策导向等因子对土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对每个用地单位所占土地的物质生产力、自然生态服务和社会生态服务效果进行年度生态监控,促使可更新能源利用率、环境净化能力、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等自然生态服务功能优于或至少不低于原土地的功能。

(3)城市生态系统监测信息化平台。建立多个政府相关部门参与的生态监管和环境影响评价服务发展平台。依托现代通信技术,构建环境公共信息网、环境质量预警网及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及时实施对自动检测、远程监控、信息、决策分析等功能,为城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整合城市规划、建设、城管、公安、文化、卫生等部门的相关信息资源,建立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逐步在决策分析、任务派遣、目标考核等方面实行数字化管理。架构上分为两个层级。一级指挥中心主要负责事件受理派发、应急指挥调度、工作绩效考核、辅助决策分析等工作;二级指挥分中心主要负责信息上报、事件处置、应急响应等工作,耦合执法、应急、服务等政府职能部门。在功能上,主平台下设城市常态综合管理、应急管理协调、统计分析及辅助决策、综合应用支撑四个部分。

(5)城市生态保育发展平台。严格遵循自然规律,依据城市自然环境基础条件,找到当前的城市与自然生态相融共生状态下的城市差距,建立发展水、土、气、生、矿的自然生态修复、涵养、保育业。

(6)生态环境社会监督平台。建立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的公开力度,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7)区域产业共生发展平台。把城市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平衡协调、和谐共生、生态资源可持续性作为重要尺度,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建立城市产业共生发展信息平台,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尖锐矛盾,缓解由于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破坏而造成的生态脆弱和生态失衡,使城市最终走向产业良性循环轨道,最大程度上从源头减少排放量。

数字生态城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城市可持续发展,从社会角度来看主要是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动态平衡;从资源角度看是城市资源的保护、开发、循环、修复及再利用的动态系统平衡;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主要是强调利用生态规律和数字化技术手段来科学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在《21世纪议程》中指出其主要着眼于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生态质量两个方面,其核心是协调处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城市化速度与质量、城市管理手段、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及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产业率等。

1具有相关协调性数字生态城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两者有着共同的作用对象,那就是实体城市,但两者之间也有着不同的概念和研究背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而数字生态城指的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生态系统理念构建低排放、高循环、高智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思想必须始终贯穿整个数字生态城建设和发展过程之中,可以说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1)数字生态城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动力。

数字生态城建设体现了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及最系统的思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新兴动力。数字生态城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推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通过对城市传统产业进行产业生态化和产业信息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二是创造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数字生态城作为高新技术集成应用的基础平台,其建设和发展过程本身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活力。三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数字化的管理为城市综合管理提供了便捷条件,对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四是协调城市可持续发展。数字生态城可以在顶层设计角度进行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更加有利于解决城市可持续问题。数字生态城建设通过信息化和生态循环技术及产业共生理论改造城市传统发展模式,优化现有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减少“三废”排放,将改变城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原有的矛盾性和不适应性,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平衡。

(2)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数字生态城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保证。

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数字生态城建设提供最基础的支持。首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人力资本和智力支持。其次,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经济基础为数字生态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最后,社会和谐,生态平衡、环境优化、美化的城市为数字生态城健康运行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基础。

2具有偏好冲突性

数字生态城市的城市发展动力和社会的信息化转型,引发短期产业发展冲突性。传统城市各类社会组织和经济形态均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发挥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在进行数字生态城建设转型中,这些组织和管理形式及产业形态可能已经不能适应城市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一些曾在城市发展中起过支撑作用的大型企业,可能由于不能实现转型而丧失竞争力。同时,由于数字生态城的经济将从规模经济向效率经济转化,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化,城市人口的显形失业和隐形失业都会相对上升,部分产业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仍处于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建设过程中,在这种背景下,进行数字生态城建设对这种冲击就显得尤为严重。

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范文2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2017年“互联网+”指数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山东总指数位居前五。

数字经济快速渗透。根据“互联网+”指数估算,2017年全国数字经济体量为26.70万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的22.77万亿元增长17.24%。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30.61%上升至32.28%。

数字中国脉动地图显示数字技术渗透呈现明显的区域辐射特点,部级和区域级中心城市周边地区增速明显快于其他地区。同时,中西部地区正在形成数字经济新的增长极、增长带。

数字化先行城市和数字后线城市发展阶段不同。数字一、二线城市的数字化过程已经深层次地进入到产业领域,而在后线城市,数字化应用场景仍然停留在高频刚需的政务服务和文化生活等领域。

数字发展不均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2017年,中国的数字化基尼系数为0.59,属于相对不均衡的状态,但相较2016年的0.62已经有了一定的下降,数字后线城市正在发力赶超。(来源:腾讯研究院 编选: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范文3

1、国外“数字城市”基础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

1) 空间数据生产、使用的协调和管理

1994年4月13日,美国颁布了12906号总统行政令,实施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ational Spatial Data Infrustructure ,NSDI)计划,正式在美国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中开展直接协调地理空间数据收集和管理的活动。

英国政府在认识和分析美国NSDI成功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地理空间数据框架(NGDF)发展计划。

澳大利亚联邦空间数据委员会制定了空间数据管理机构与领导机构的权利与责任、联邦公益空间数据转让等政策。

2) 空间数据框架建设

美国FGDC于1995年4月提出了NDGDF实施计划,开始建立包括大地测量控制、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交通、水文、行政单元以及公用地块地籍数据在内的数据框架。

加拿大Geomatics Canada负责全加拿大国家地形数据库(NTDB),已经完成1:25万地形数据库和南部人口稠密地区的1:5万地形数据库。

欧洲大多数国家版图较小,数字地理空间数据生产基础较好。英国陆军测量局从1970年开始从事数字化制图,已正式向社会提供数字化地图。

法国地理院从1985年起建立1:5万全国地形数据库(BDTOPO),x、y精度为2.5m,z精度为1.0m。

德国内务部原大地测量研究所(IFAG)负责完成全国1:20万DLM和1:100万DKM,各州测量局负责完成1:2.5万DLM和1:2.5万DKM,其地物精度要求为3m。

荷兰于1990年建立了地籍信息(非图形)的联网查询,有2500注册用户,1997年完成全国地籍图数字化。

日本是亚洲地区最早开展地理信息化工作的国家。目前已能向社会提供DEM 数字地图等系列产品。

3) 空间数据标准建设

发达国家的地理信息管理采用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体系,在“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平台的建设中,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组织形式,即由中央政府组织相关机构共同推动全国范围统一数据平台的建设。政府在其中主要起到协调政策性事务、组织研究发展、统一数据标准和行业规范等作用。

2、国内“数字城市”基础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国“十五”计划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作为推进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对“数字地球”给予了高度重视。

1999年11月在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上,北京市市长刘淇正式提出了启动“数字北京工程”。2000年初,北京市信息化办公室制定了“‘数字北京’工程总体框架及发展规划”,这份规划对数字北京的概念、内容、目标、重点项目等作了详细的阐述。

山西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为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抓住“数字地球”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基础和优势,确立建设“数字山西”战略目标,建设空间数据基础设施。2000年12月在太原市召开“可持续发展研讨暨空间数据基础设施项目论证会”,通过了《“数字山西”空间数据基础设施项目建议书》及其总体设计方案。

2001年2月陕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基本建成“数字陕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

《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把建设“数字福建”作为“十五”的重点建设项目,并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

湖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于2000年11月,在长沙召开了“数字湖南”框架工程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和代表提出将“数字湖南”基础框架工程纳入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以利尽快实施。

吉林省计委于2001年4月邀请国内30位专家、学者在长春就“数字吉林”建设问题召开了研讨论证会,专家一致建议政府尽快立项实施。

海南省、湖北省、浙江省、河南省、重庆市、厦门市等地区也通过了数字区域的论证,开展了“数字区域”、“数字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3、上海在国内外“数字城市”建设中所处的水平综述

1)上海在“数字城市”领域中相关工作的现状

形成了全国领先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规模和能力;完成了所有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数字化;进行了城市遥感影像系统应用;探索了数据共享机制和应用标准;开发了多领域的地理信息应用系统。

2)上海在 “数字地球”、“数字城市”领域中的优势和差距

主要优势:一是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规模和能力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二是信息技术普及程度比较高。三是具备比较优厚的经济基础和综合实力。四是具有丰富的人才和技术资源。

主要差距:一是作为“数字城市”核心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面过窄。二是信息共享困难、行业基础数据库之间互访性差。三是具有“上海特点”的自主技术研发实力尚不突出。

二、“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界定

1、关于“数字城市”概念的定义

广义“数字城市”概念:“数字城市”即城市信息化,涉及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各种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将涉及信息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和文化伦理观念的变化与调整。

狭义“数字城市”概念:“数字城市”工程是指利用“数字城市”概念,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等关键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其本质就是建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深度开发、整合、应用、交流和共享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

2、关于“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研究范围的界定

1) “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定义

“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是指在上海开展信息化进程中,用以满足各个行业进行与地理空间相关信息的采集、应用、交互、共享,并能提供标准参照数据及运行环境的集合。

2)“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主要内容

“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所涉及的基础设施,主要将借助于上海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因此,未列为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根据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应用实践。

三、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在

“数字上海”中的关系和地位

“数字上海”所涉及的内容、覆盖的领域及对信息交互、共享的要求,比起现有任何信息应用系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作为“数字上海”的核心数据内容,同其它部分的关系可用下图来描述:

 图中:信息化基础设施就是构架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的硬件环境。上海信息网络硬件环境是上海地区信息化公共基础设施,是各类信息应用所依赖的基础运行环境,也是支撑“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基础设施。支撑软件主要包括网络操作系统、开发工具、专业软件等,这里的开发工具和专业软件都与所运行的信息系统有关,相对于其他现有的应用系统,“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有其特殊的要求,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信息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等。空间信息基础数据是构筑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软件环境之上的空间框架性基础数据,它主要包括多种比例尺的数字化地形图、数字化遥感影像图、城市基本地理统计单元、行政区划图以及反映人口状况等数据,是“数字上海”的核心内容之一。政府、企业、公众等应用系统是建立在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和运行环境上的信息系统,就应用对象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建立在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之上,为满足各类应用需求的专业信息应用系统,如房地产信息系统、规划管理系统等,以及要求与地理位置相关的其他信息系统;二是建立在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和各类专业数据基础之上的综合性应用系统,如指标统计、资料整合、预测分析等,是比前一类层次更高的、可为政府管理部门、咨询服务机构等提供科学依据和辅助决策的信息系统。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在“数字上海”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 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是数字城市的空间参照体系,作为定位参考基准,可供各类用户添加其他与空间位置有关的专题信息。更由于平台是一个统一的、独立的、开放的运行系统,能为各类城市应用系统提供所需的公共基础信息,因此,它是实现全市空间信息共享的地理空间框架公共平台。

(2)以平台中空间基础数据为背景建立的各类专业信息应用系统,在地理位置上不会存在人为的差异,因此,它是行业、专业间应用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的具有高效率、高精度特点的公共的交换平台,可成为全市基于空间框架的信息交换枢纽。

(3)由于空间基础数据平台既具有“数字上海”的空间地理参照体系,又包含了与城市空间地理相关的基础数据,因此,建立在这同一基础数据源之上的各类专业应用系统,在进行相关的专业统计分析时,其结果将比较公正,可比性也较强,信息的应用价值也会由此得到提高。

如今,上海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面向公众的社会信息服务的“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连接上海市各级政府机关的公务网络工程也在建设中,应该说,在硬件设施、网络环境上的建设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面。另一方面,经过“八五”和“九五”,管理部门、企事业机构也相继建成了一批具有GIS和RS特点的应用系统,推进了全市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上海已到了需要建立一个全市统一的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来解决公共数据重复建设、行业间数据不能交互、共享这一当前突出问题的关键时刻,我们认为,加紧建立地理空间框架性基础数据平台,是“数字上海”的重要核心内容,是全面启动“数字上海”的突破口。有了这个数据平台,信息化应用能力必然会获得大幅度的提升,“数字上海”才会真正深入到政府、企业、公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为其服务。

四、“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

建设的目标和指导原则

从进一步提高上海城市信息化水平来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大目标出发,提出实施“数字上海” 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1、“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建设的基本目标

作为上海城市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要建成一个“信息内容丰富、更新维护及时、共享交换便捷”的公共基础平台,这个平台将是支撑上海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公共服务平台。

“信息内容丰富” 是指该平台数据丰富,具有较强的信息承载能力。

“更新维护及时” 是指平台的信息资源具有明确的时效范围、切实的更新、维护周期,以保证其现势意义。

“共享交换便捷” 是指数据的共享和交换简单易行。平台具有丰富的应用功能、友好的人机界面和有效的提交、分发服务。

2、“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建设的指导原则

遵循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统筹规划,促进综合利用,避免盲目发展”的指导思想,“数字上海”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建设的指导原则是“统一、通用、科学、标准、共享”。

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范文4

[关键词]写字楼;集聚;城市经济;产出模型

[DOI]10.13939/ki.zgsc.2016.38.144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昆明市写字楼开始发展。这期间的产物以行政办公楼为焦点,类型单一、形式相同的模式成为了这一时期写字楼的总体基调。到了九十年代,受世博会利好的影响,昆明写字楼进入了急剧扩张的出货期。这一阶段,昆明市写字楼市场呈现出盲目开发的状态,导致了供过于求的状况。之后随着西部大开发、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交流合作等带来的机会,昆明开始了新城区的建设。在招商引资政策下,外资及省外财团不断地涌入昆明,从而诞生了许多商业园区和工业园区,昆明市商务办公需求迎来新的发展,高档写字楼应运而生。随着写字楼经济的发展,商务办公活动逐渐聚集,写字楼市场带来的集聚效应对城市经济的发展的贡献越来越明显。

1 文献综述

写字楼的研究包括很多层面,国内外的研究文献中提到了写字楼的区位、租金、需求、设计等。制造业的区位可能是最早被研究的,主要是成本与区位的问题。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商务活动不断增多,而商务活动的发展主要在写字楼一类的办公空间中进行,进而写字楼的区位选择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国外的研究中,对多伦多市写字楼的研究发现写字楼集中在交通线路和高档住宅附近;对韩国城市的研究发现中心地区集中的写字楼有向城市次中心集聚的趋势;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公司会向办公功能更好的地方集聚以降低办公成本,写字楼的区域集聚同该地区便利的交通条件及其周边的商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我国写字楼市场发展缓慢,所以国内对于写字楼的研究相对较晚。姚一民对广州市的写字楼市场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写字楼内办公活动的影响因素;宁越敏通过对上海市写字楼的研究,发现生产服务业与写字楼的空间分布不协调;郑华在研究中发现第三产业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写字楼市场的需求;张红指出影响写字楼需求的两个最直接的因素是行业就业人数和写字楼人均占用面积。

从国内外研究情况来看,国内相对于国外的写字楼研究较少,时间较短。已有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写字楼的空间分布和供需关系上,而对于写字楼对具体产出的贡献研究较少。随着经济的发展,房地产业的贡献已经占到了重要的位置,其中写字楼市场对经济的贡献已经逐渐成为了新的焦点。本文首先对写字楼的集聚状况进行测度,分析其集聚情况,然后通过研究写字楼与经济产出的关系,从定量的角度阐述写字楼市场的贡献程度。

2 研究数据与方法

本文涉及的数据包括昆明市及全国各产业就业人数、昆明市及全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写字楼投资完成额、房地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昆明市地区生产总值等。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昆明统计年鉴》等。方法上主要采用区位商、产业专门化率来分析写字楼集聚程度;基于柯―道函数的区域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方法,结合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昆明市写字楼市场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定量结果,从而得到相关结论。

3 昆明市写字楼市场集聚测度

3.1 区位商测度

为研究昆明市房地产业集中度,使用就业人数计算房地产业的区位商,用来显示房地产业的集聚情况。区位商表达式如下:

Q=(j1/j2)/(b1/b2)

其中,j1和j2分别表示昆明市和全国同一产业就业人数,b1和b2分别表示昆明市和全国的总就业人数,Q表示昆明市某一产业的区位商。若Q>1,则说明昆明市该产业集中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Q值越大说明昆明市该产业集中度越高。反之,Q≤1时,则说明该产业部门不是昆明市的专门化部门。

我们计算了昆明市房地产业2004―2014年的区位商,从下图中可以看出,除了2009年为1.7,其余所有年份均大于3,而且其趋势线向上倾斜,可见房地产业集中度较高。

3.2 产业专门化率测度

产业专门化率也是反应集中度的指标,所不同的是该指标用产值表示,这里通过计算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专门化率,来反应昆明市第三产业的集中程度。第三产业为服务业,而写字楼正是服务业办公空间的主要载体,因此,通过昆明市第三产业集中度可以反应出昆明市写字楼的集聚情况。产业专门化率表达式如下。

其中,g1和g2分别表示昆明市及全国同产业的净产值,Q1和Q2分别表示昆明市和全国的地区总产值。若Z>1,则说明该产业是昆明市的专门化部门,其集中度较高,Z越大,表明集中度越高;若Z≤1,则说明集中度较低。

表1是昆明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专门化率,从表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专门化率最低,第二产业专门化率在1上下波动,第三产业则均超过1,达到1.2以上。可见服务业集中度最高,因此可以判断出写字楼集中度较高。

4 写字楼市场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从第三部分的集聚测度可以推测出,昆明市写字楼市场集聚程度较高,集聚会提高区域生产效率,改善生产技术,从而提高区域产出,即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增加,使得区域产出也会随着相应提高。在区域经济分析中应用较多的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洛生产函数,这里采用柯―道函数分析写字楼市场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程度。

4.1 模型建立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反映的是要素投入和产出的关系,该函数由产出Y、劳动力L、资本K组成。联系到前一部分的三部门模型,我们可以看到三部分内容是对应关系,即产出市场对应产出Y,劳动力市场对应劳动力L,房地产市场对应资本K。因此,我们将三部门模型构造成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

式中:Y为区域产出量,用该地区的产出价值表示;K为资本量,用该地区相关投资量表示;L为劳动量,用该地区就业人数表示。A0在这里表示基础房地产开发技术进步水平;α、β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弹性系数,范围在(0,1)之间,且α+β=1。

4.2 指标选取

指标上,选取昆明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表示趋于产出量Y;选取昆明市房地产投资中写字楼投资完成额表示资本量K;选取昆明市房地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表示劳动量L。由于无法找到房地产业中写字楼从业人员的统计情况,所以这里用房地产业投资完成总额/房地产业总就业人数,计算出单位从业人员投资贡献额。然后用写字楼投资完成额/单位从业人员贡献额,得到写字楼从业人员贡献的劳动量L。

4.3 实证结果

在Eviews软件中,对y和x进行单位根检验,经尝试二者一阶差分的P值显著,通过平稳性检验,进行OLS回归后得到检验结果。写字楼集聚效应产出模型中的各变量显著,系数符号符合实际情况。其中,变量y和截距项c在1%的置信水平下均显著,检验结果见表2。

通过回归系数结果,我们得到写字楼集聚效应模型:

从方程(4)可以看出,单位从业人员投资贡献增加一个百分点,区域产出增加0.635个百分点;资本弹性系数(0.635)大于劳动弹性系数(0.365),说明资本对于区域产出的影响更为敏感。由此可见,写字楼市场的集聚效应对于区域产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5 结 论

从昆明市的产业区位商可以看到,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昆明市城市经济的主要增长点。而在第三产业中,作为服务业主要载体的写字楼市场,其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间接作用,从一定层面上说明了写字楼市场在现代商务经济中已经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未来城市中心经济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Gad G.Office Location Dynamics in Totonto:Suburbanization and Central District Specialization[J].Urban Geography,1985(6):331-351.

[2]Lyssa Jenkens.Office Location in a Post-industrial Urban Environment[M].England:Avebury Ashgate Publishing Ltd,1996.

[3]Daniels P.W.Office Location in Australian Metroplitan Areas:Centralization or Dispersal?[J].Australian Geographic Studies,1986(24):17-40.

[4]袁丰,魏也华,陈雯,等.苏州市区信息通讯企业空间集聚与新企业选址[J].地理学报,2010,65(2):153-163.

[5]宁越敏.上海市生产业及办公楼区位研究[J].城市规划,2000,24(8):9-12.

[6]吴一洲,吴次芳,贝涵璐.转型时期杭州城市写字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机制[J].地理学报,2010,65(8):973-982.

[7]朱仁友,张娟.上海写字楼市场发展探析[J].特区经济,2010(10):56-58.

[8]杨丽,胡德斌,孔艳华.中国楼宇经济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J].经济问题探索,2004(8):107-110.

[9]王寅啸,郑思齐.中国写字楼市场投资机会与风险对29个大中城市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8(11):155-161.

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范文5

【关键字】:基础测绘、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框架

基础测绘是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地理信息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其公益服务性在于它是直接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及时、适用、可靠的测绘保障,为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服务;其基础性在于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农林、水利、土地、矿产、城建等部门的规划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已经取代了原来的模拟地形图,基础测绘的应用又有了更加广泛的领域。基础测绘成果所反映的基础地理信息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基础地理信息的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基础测绘所需经费应当由政府投入。基础地理信息是构建数字城市的空间数据基础框架。

数字城市是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即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中,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及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可以在有准确坐标、时间和对象属性的多维虚拟城市环境中,进行规划、决策和管理。

一、基础测绘成果就是城市基础地理信息

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为基础测绘的手段提供了更先进、更广泛的途径。现代测绘业就是地理信息产业。基础地理信息主要表征地球上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关系,它主要有三类产品:一是地理信息数据产品如数字地图,二是地理信息技术产品如GIS软硬件,三是地理信息工程。其集合构成了空间数据框架集,它是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是数字城市的基础

数字城市就是把城市搬进计算机,再现城市,为城市管理和决策服务。

数字地球是以信息高速公路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为依托的一个广泛概念,发展和形成数字地球必须首先发展城市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没有城市信息高速公路和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也就不可能有数字城市。

空间数据基础设施(SDI)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空间数据框架集 — 包括空间定位控制数据、地形框架数据、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地籍测绘数据、航测与遥感影像数据以及交通、水系、行政境界等与空间位置相关的基本自然人文信息,作为权威的数据是SDI建设的核心。

2、空间数据协调、管理与分发体系和机构,即权威的空间数据和地理信息协调领导机构,从事空间数据获取和加工的骨干生产组织,专门从事空间数据维护更新和数据分发的单位,作为权威的管理是SDI建设的核心。

3、空间数据交换标准,包括有关信息共享机制的法规和政策,以及地理信息技术标准,作为政府和各类专业系统权威的应用是SDI建设的关键。

4、空间数据交换网站,是指地理空间数据的生产者、管理者和用户相连接的一个广域的网络工作站,是SDI建设的中枢。

由此可见,基础测绘成果是数字城市的基础。

三、我市基础测绘工作五十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

我市基础测绘工作自建国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经过我院的不断努力下,经过五十年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武汉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1、建立了覆盖市区范围的约3000km2的Ⅱ、Ⅲ、Ⅳ等及GPS平面控制网,布设和施测了全市Ⅱ等水准点312个,Ⅲ级水准点192个,形成了武汉市基础地理空间的基准框架。

2、施测了主城及近郊区1300km2范围的1∶2000基本地形图,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主城总体规划区范围714 km21∶2000基本地形图的数字化建库,并于1996年起利用1∶2000数字地形图编绘了城区1∶5000数字地形图170幅680km2。

3、分别于1960年、1973年对城区的自来水、市政、电讯、电力等主要管线进行了全面调查,形成各类专业和综合地下管网图共计1299张。1996年起组建地下管网整测专班开始对部分单项工程实施综合地下管网测量,并进行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立的试点。

4、为配合土地登记、发证等土地管理工作,从1992年至2000年6月共完成城区100余平方公里的单宗权属地籍测量工作。

5、1993年至今开展了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已完成八个子系统,目前正在进行系统改造升级工作。

四、我市“十五”期间的基础测绘主要目标和任务

1、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关于“要加强基础测绘工作”的指示精神,按照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要求,加强基础测绘设施建设,形成以“3S”(GIS、GPS、RS)技术、“4D”(DLG数字线划地图、DOM数字正射影像图、DEM数字高程模型、DRG数字栅格地图)技术产品和数字通信等技术构成的较为完善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

2、加快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和数据库建设,重点是全面开展全市1∶500~1∶100000系列数字地形图更新和数据库建设以及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岩土工程勘察信息系统的建设,为建设“数字武汉”奠定基础,开创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应用服务的新领域。

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范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整合城市管理行政资源为前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积极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合理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体系,促进城市管理由滞后到实时、由粗放到精确、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建立起政府监督指挥、部门协调运作、市民广泛参与,各有关方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的城市管理新格局,切实增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服务民生。把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为广大市民创造优美、洁净、舒适、有序的人居环境作为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发现、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快捷、优质的公共服务。

(二)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市各相关职能部门及各区、徐州经济开发区、街道、社区之间要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实现精确、高效、协同管理的新型城市管理模式。对各职能部门已建或在建的数字化管理资源进行整合,按照“统一基础平台、多项系统应用”的体系架构组织实施,避免重复投资,实现信息共享。

(三)统一标准,全面实施。按照建设部颁布的有关行业标准,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兼容性、开放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系统建设要预留接口,便于升级换代。(四)实用高效,安全可靠。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在建设部规定的9个基础子系统之外,结合我市实际,适当拓展其它子系统,确保其先进、可靠。要突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科学性、实用性,完善对各种风险的预防措施,确保系统安全可靠。

三、工作目标

通过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推进城市管理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实现对城市管理工作中各类问题的“快速发现、精确定责、及时处置、有效监督”;以管理体制创新为核心,实现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逐步形成职责明确、齐抓共管、监督有效、群众满意的“大城管”工作格局。2009年10月份建成覆盖118平方公里建成区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并运行,2009年底通过验收。

四、工作任务

(一)应用系统建设

1.数据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需要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基础地形数据、单元网格数据、部件数据和地理编码数据。(1)单元网格划分。单元网格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最小责任单元,划分责任网格是实现责任区域管理的前提,由专业测绘部门和市容、民政、公安以及街道办事处共同协作,按照属地管理、负载均衡、相对稳定等原则,将行政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状单元。(2)城市部件普查及地理编码、事件分类编码。把城市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分为部件和事件两大类,即把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作为城市部件进行管理,把非物化的、人的行为类问题作为城市事件进行管理。城市部件由专业部门进行地理勘测,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每一个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单元网格地图上,并赋予其唯一的标识编码,通过分类编码和部件普查,将城市管理内容具体化、数字化,使城市管理的部件、事件一一对应责任部门。地理信息系统统一使用市国土资源局制作的基础电子地图。

2.运行环境建设。(1)软硬件平台。主要包括网络与通信系统、工作站、服务器、存储与备份系统、相关系统软件和大屏幕建设。(2)网络环境。包括内部数字城管业务的运行网络和办公网络,市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和各专业部门、区、街道之间的网络,手持移动终端和市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机房、移动业务网络之间的连通等。(3)无线采集设备(城管通)、安全体系(防火墙等)和呼叫中心的建设。

3.应用平台建设。(1)基础平台子系统建设。按照建设部标准,建设监管数据无线采集、监督中心受理、协同工作、地理编码、监督指挥、综合评价、应用维护、基础数据资源管理、数据交换等9个基础子系统。(2)拓展应用子系统建设。结合我市实际,整合各职能部门数据资源,增加系统使用功能,建设业务短信、领导移动办公、执法和环卫车辆GPS监控、视频监控、社会公众信息实时、户外广告和店招店牌管理、地下管网信息等子系统。

应用平台建设要抓好两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在将城管监督员主动发现问题、市民电话投诉举报等纳入信息采集系统的基础上,还要将市民网络举报、领导交办任务、视频监控系统发现问题、媒体反映情况、职能部门信息等一并纳入信息采集系统,同时与市政12319热线互联互通。二是抓好资源整合工作。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将依托市国土资源局的空间数字地理框架构建地理编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要整合公安部门的治安和交通、市政部门的夜景灯饰、园林部门的公园景点等已有的监控资源,建设地下管网信息系统,新增城市防洪、森林防火、污水处理等监控点,形成电子监控位置分布图。

4.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对城市管理各个环节的实施效率和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内容主要是对工作过程、责任主体和工作绩效进行评价,包括区域、部门、岗位评价三个方面。区域评价按一定周期对市本级直管区域、区管区域、街道、社区(单元网格)的不同层面区域进行评价。部门评价按一定周期对各专业部门和责任主体进行评价。岗位评价按一定周期对监督指挥中心各岗位和监督员进行评价。根据评价模型,由系统自动生成评价结果。评价结果要与目标考核、效能考核挂钩,切实兑现奖惩,并向社会公示。

(二)组织机构建设

成立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主要负责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调度、协调、监督与评价等工作。按照国家相关行业规范,及数字化城管要设立监督轴、指挥轴的要求,市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的监督、指挥职能相对分离。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问题由市编办按照建设部及省建设厅的有关要求提出方案,报市政府研究决定。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设在新城区,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及应急指挥中心可就近安排办公场所,以实现软件及硬件设施的共享。

同时,可适时建立相应的“高位”协调机构,以对数字化城市管理进行统筹协调、监督指导、综合评价。实行数字化城管所需监督员可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招聘,既可委托社会中介组织实施,也可对现有人员进行整合,由现有的城管人员承担。信息受理员可先行面向社会招聘,并派遣至省内已建成数字化城管系统的有关城市进行培训,待我市数字化城管系统建成后上岗使用。

各区、徐州经济开发区设立工作协同平台,成立区级监督指挥中心。各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要建设信息终端。

(三)工作流程建设

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流程建设要抓好七个环节:

1.信息收集:城管监督员负责在责任网格内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后立即用“城管通”发送语音或图文信息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报告。同时,市监督指挥中心也可通过便民热线、公众投诉等途径获得信息。2.案卷建立:市监督指挥中心得到信息后,进行甄别、立案。

3.任务派遣:市监督指挥中心根据问题归属,派遣至相关专业部门或区级监督指挥中心进行处理。

4.任务处理:专业部门和区级监督指挥中心按指挥手册规定的时间安排人员进行处理。

5.处理反馈:专业部门和区级指挥中心处理完毕后,向市监督指挥中心报告处理结果。

6.核实结案:市监督指挥中心派城管监督员进行现场核查,并获取核查结果,至此派遣任务完成,整个工作流程结束。未办结的案件要继续派遣、处理,直至办结。

7.综合评价:市监督指挥中心对处理结果、成效等进行综合评价,城管监督员核查过的处理结果作为考核评价的基础数据。

五、建设模式

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采用“电信承建、政府回购、部门使用、企业维护”的方式,系统建成后,由市政府按建设投资分5年回购。2009年市财政预算内安排用于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的1800万元资金,用于扩大实时监控系统建设。系统使用期间,电信部门和有关企业继续有偿承担整个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

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要严格按照由市政府批准、省建设厅论证通过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方案》实施。建设项目由市市容与城管执法局和徐州电信局共同招标,以徐州电信局为主进行操作。监理项目的招标由市市容与城管执法局组织进行。

六、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