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范例6篇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范文1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为切实加强我县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与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性质和职能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政府举办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工作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娱乐、科普培训、信息服务、体育健身等各类文化活动于一体,服务于当地农村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

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具体职能有:对广大群众进行时政宣传和政策法制教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组织和指导电影、电视、录相放映活动;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班、科普讲座、农技知识讲座等,辅导和培养文艺骨干;开办图书报刊室,组织群众开展读书读报活动;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促进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指导和辅导村文化室、俱乐部和农民文化户开展各种业务活动;做好当地的文物宣传保护工作;受县级文化主管部门委托协助管理当地文化市场。

二、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

健全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设施网络,改善基础设备条件,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有人员、有经费、有阵地。建立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工作队伍,确立政府投入机制,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建成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机制灵活、保障有力、服务优良的示范性综合文化站,充分发挥其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建设和管理,夯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

1.合理规划建设。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过程中,一要严格按照省发改委、省文化厅共同下发的《关于印发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方案的通知》的要求组织实施。确保建筑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三室二厅”及室外基本功能齐全,并按要求统一设置标牌、悬挂统一标识。

2.强化综合功能。乡镇综合文化站一般应具备多功能活动厅、书报刊阅览室、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教育培训室、文艺排练厅、综合展示厅、管理用房,以及室外活动场地、宣传栏、黑板报等配套设施,配备必要的活动器材和设备。

3.加强设施管理。综合文化站已建成的乡镇,站长必须进驻办公,配套完善的设施,各综合文化站可提出计划,报县文化广播影视出版局,由县采购中心统一采购。同时要制订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相关管理制度,强化管理措施,提高运行效率,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

(二)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1、加强队伍建设。各乡镇综合文化站要配备专职人员管理,没有站长的今年三月底前务必要配备到位,并报县文化广播影视出版局备案。

2、加强岗位培训。完善现有人才队伍培养机制,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双向结合,对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实行全员培训。

(三)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力。

1.完善管理体制。各乡镇要进一步强化对文化站设施、人员、经费的管理责任,县文化广播影视出版局作为乡镇文化站的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和指导。深化乡镇综合文化站内部劳动、人事、分配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及各项服务制度与管理制度,进一步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

2.探索多渠道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打破部门界限,建立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乡镇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增强活力”的思路,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运行,拓展文化站的服务功能和发展空间。

3.创新群众文化活动载体。按照“业余自愿、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创新文化活动理念,不断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活动的开展坚持年初要有计划,年终要有总结,平时活动要有资料、照片,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全年必须开展一至两次有影响的群众文化活动,凡没有开展活动的乡镇,一律不下拨自办文体文化活动经费。

三、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与管理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要把综合文化站建设作为当前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乡镇建设总体规划,现有在建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在3月底全面完工。县文化广播影视出版局和其他有关部门都要按照各自职能,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管理和监督工作。4月上旬,县文化广播影视出版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对乡镇文化站建设情况进行全面督查,为迎接省市验收做准备。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范文2

【关键词】文化站 区域文化 精神文明建设

近年来,随着东兴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乡镇综合文化站在丰富全区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生活情趣的不断变化,乡镇综合文化站如何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东兴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状况

20世纪80年代,我区有62个乡镇文化站,文化站的人、财、物由区文化局统一管理。业务上接受区文化馆的指导,每年年初有工作计划,年底有工作总结,还有经常性的工作督促检查,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为我区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1992年7月,文化站划归乡镇政府统筹管理。1997年区划调整后,全区共有文化站29个(2001年文化站更名为文化服务中心),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在的文化站已今非昔比,各乡镇文化站既无办公场所,又无设施设备,更无专职干部和队伍,20%的乡镇一年能开展2-3次文化活动,30%的乡镇由于经费紧张无法开展活动。部分文化站有名无实,过去农民群众络绎不绝到文化站参加活动的场景已不复存在。概括地说,绝大多数乡镇文化站“门可罗雀、名存实亡”。

二、制约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的原因

(1)领导重视不够。文化活动的开展,不免涉及到一个“钱”字,而领导只要涉及到一个“钱”字,就摇头叹息。区上也没有把文化工作实实在在地纳入年终对乡镇一把手考核的范畴。而对于乡镇来说,工作千头万绪,一年到头的重头戏都是抓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无人问津,工作严重失衡。文化站是文化专干不专,也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更没有安排活动经费。文化站有不有无关紧要。对乡镇领导班子的考核,从不因文化工作的好坏而有所影响。领导干部职务的升迁与文化工作的好坏根本就毫不相干。

(2)思想观念陈旧。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办一切文化事务的观念仍然广泛而顽固地存在于基层领导和文化干部当中。部分文化干部还抱着“等、靠、要”的思想,不愿意开动脑筋,只想依赖于政府拨款,才开展活动。

(3)经费投入不足。就其原因主要是基于“包办文化”观念,在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文化需求迅速膨胀,文化形式日益更新,文化视野骤然拓宽,当政府无力包办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投入真空”。

(4)缺乏有效管理。对乡镇文化站实行的管理模式是“行政隶属乡镇政府领导,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指导”。缺乏有效管理的原因也有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站下放乡镇管理后,区级文化主管部门随即丧失了(人事、经费、业务)管理手段(指挥权、监督权、约束权)。二是在乡镇考核指标体系中没有文化的立锥之地。三是文化站工作人员职责不清。首先,文化部1992年颁布的《文化站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已不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而且部门性规章难以约束政府领导。其次,正由于文化主管部门管理手段的丧失,使文化站工作人员无责可守,有职不守。

(5)设施建设和保护无法可依。“空气站、牌子站、无人站”等名存实亡的文化站普遍存在。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提了不少提案,但确保文化设施建设和保护的法规却仍然没有。

(6)进人渠道上存在“人情关”。农村文化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又业务l生很强的工作。没有兢兢业业、甘为人梯、乐守清贫、尽职尽责的道德境界不会为之;没有一专多能的业务水平难以为之;没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政治素质不能为之。而少数乡镇领导对文化工作认识不足,认为文化工作难度小,任务轻,谁都能够胜任,结果造成现有人员流动大,学历层次不高的现象,文艺创作人才更是青黄不接。

综上所述,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乡镇文化站建设停滞不前,不能真正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文化任重而道远,文化站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机遇,在这样的形势下,文化站该以怎样的形式存在?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三、加强乡镇文化站的建设、管理,保障正常运行

2007年以来,区文化部门积极努力争取中央资金投入416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53万元,先后在我区的26个乡镇新建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并先后为各文化站配备设施设备10万元左右,同时,从2011年开始,为各乡镇综合文化站提供免费开放经费4万元左右。但如何将乡镇综合文化站管好、用好,保障正常运行,笔者认为:

强化领导,加强对文化站的管理。各乡镇党政领导要提高对做好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把文化站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区文化部门要根据《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制定综合文化站考核细则,区政府要将乡镇文化工作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内容。绩效考评对于综合文化站建设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它对文化站建设起着监督管理和激励约束作用。

加大投入,狠抓文化载体建设。阵地、设施是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基础和载体,如果没有完好的阵地设施,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就缺乏起码的物质基础。阵地建设和配套设施必须要有资金投入,乡镇党委、政府要统筹规划,发挥新建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文化作用,不挪用,并将匹配资金确实用在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站免费开放上;真正做到文化和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协调发展。同时,文化部门应加强对现有文化设施的管理,提高利用率。可考虑引入农村文化投入机制,在政府主办的同时,大力吸纳并用活民间资金,广泛筹措、积极鼓励民间及个体资金投入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对现有的文化设施进行改造完善和合理维护,多添置一些乐器、娱乐健身设备、书报刊等。应广开思路,以全新的思维引入市场意识,采取民间经营、联合经营、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以促使农村文化设施逐步完善,增强农村文化阵地的吸引力。应杜绝农村文化站舍、设施被变卖、转卖、拆除、占用等严重问题发生,使现有阵地设施能更好地为开展农村文化工作服务。

加强队伍建设,搞好人才培养。繁荣农村文化,队伍是关键。首先,乡镇不应随意抽调文化干部从事其他工作,同时,乡镇文化干部应是能文能武、业务精湛的多面手,建议挑选品学兼优、精通业务、事业心强的人担任农村文化专职工作。其次,对于民间艺人队伍,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他们大多是不求名利,热爱文化艺术,又深受百姓喜爱的艺术人才。建议上级政府对他们的艺术给予充分肯定,给他们应有的荣誉,给予适当奖励等。文化部门应制定积极的文化政策,鼓励这些民间艺术家传师授徒,为民族民间艺术培养更多的青

年人才;鼓励、培养有基础、有兴趣的年轻人拜师学艺,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得以传承。第三,加强对乡镇文化干部和文化队伍的培训力度。针对目前乡镇文化站人员业务素质低下的实际问题,文化局和文化馆要采取措施加大培训力度,层层举办办班培训,培训内容要切合农村基层需要,要通俗易懂,能用得上。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干部队伍,农村文化工作就很难上水平。定期举办农村文艺汇演、调演活动,为广大农村文艺骨干、民间艺人提供舞台,施展表演技艺和才能,真正做到文化“利民、惠民、乐民”,并从中发现人才,锤炼作品;同时做好优秀民间艺人、文艺骨干和地方品种的建档立卷工作,广泛建立民族民间文艺人才库,夯实农村文化队伍基础;要将“送文化下乡活动”长期化,制度化,把社区活动和农村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实现城乡文化交流,使我们的队伍充满朝气与活力。

保护文化遗产,注重挖掘特色文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传媒信息、现代生活方式不断进入乡村,农村和小城镇的民风民俗正在逐渐消逝。这一方面,让农民享受到了现代物质文明成果,是全社会整体进步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乡村特色文化也会因民风民俗风情的失落失传而失去独特的文化韵味。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培育村民们的文化承传意识,吸取社会公众前来参与体验。把农村文化服务与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与基层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把农民健身与“健脑”结合起来;把农民“找乐”与“致富”结合起来,广泛开展积极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例如区文化部门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先后搜集整理出版和编印了民间歌谣、故事、谚语、音乐、舞蹈等,其中《汉安诗词楹联》、《内江风物咏丛》、《民俗民间音乐集成》、《民俗民间舞蹈集成》、《民俗民间器乐集成》等在省内外都较有影响。“内江沱江船工号子”更是被我区文化部门推上了舞台,并被批准为全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永东火龙”的抢救保护工作也正在进行中。同时,我们还辅导各乡镇先后成立了腰鼓队、健身队、舞狮队,每逢节日就进镇入村演出。这些特色文化由于有着浓厚的群众基础,深受群众欢迎。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范文3

 

近日,按照工作安排和局领导要求,我们对2016年、2017年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进行了督察验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月3日、4日、5日、8日,我们利用4天时间实地走访了22个乡镇38个行政村。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询问、调查问卷的方式对2016年、2017年建设的8个乡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3个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行了验收;对20个省级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电脑、音响等补助设备的配发及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督察;同时,对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建设情况进行了督察。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效显著。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文化惠民、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自2016年我县启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以来,共建设完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3个。其中,8个乡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达到“三室、一厅、一场、一栏”,电脑不少于5台,图书不少于2500册的标准;33个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达到“两室、一场、一栏”,电脑不少于2台,图书不少于2000册的标准;2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达到“三室、一厅、一场、一栏”,电脑不少于5台,图书不少于2500册的标准。

各中心结合实际、整合资源,积极开展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活动。其中,前郭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针对群众需求,为辖区戏曲爱好者设置戏曲活动室,吹拉弹唱在小区蔚然成风。长龙乡大合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将图书室打造成阅读爱好者的活动阵地,定期开展演讲、诵读等活动。长山镇繁荣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村民特长,搭建活动平台,定期在中心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前郭镇蒳荷芽社区打造集居家养老、健身、阅读、妇儿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寒暑假期间坚持举办剪纸作品展、马头琴演奏培训、蒙文书法培训等特色群众文化活动。

中心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其中,前郭镇、查干湖镇、王府站镇(不是2016-2017年建设任务)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制定了详细地卫生管理制度、图书借阅制度、开放时间表等各项制度,王府站镇和查干湖镇文化服务中心还制作了制度展板,张贴上墙。查干湖镇、长龙乡文化服务中心坚持乡村两级文化服务中心齐抓共管,同步推进,定期调度村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进度并为其制作了制度展板,实现了以乡代村整体提升。此外,前郭经开区的鲜丰村、粮窝村和前郭镇的蒳荷芽社区、乌兰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也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

二是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稳步推进。省文化厅从2016年开始,分三个批次为我县20个省级贫困村下拨了设备补助资金(每个村3万元标准),我局按照《全省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资金补助实施方案》(吉文发[2016]54号)要求,为每个贫困村文化服务中心配发电脑2台、投影仪1套、音响1套。这20个贫困村在收到设备后,都办理了固定资产增加手续,并将设备登记造册,列入固定资产管理。其中,长龙乡的苇芦山村、巨龙村,套浩太乡的套浩太村、平凤乡的郎家村、乌兰塔拉乡腰哈沙吐村等5个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文化服务中心的开放时间表、设备管理和使用细则等各项管理制度,并张贴上墙。平凤乡文化站还为郎家村文化服务中心设计制作了中心标识牌,张贴在村部墙上。

各贫困村文化服务中心都委派专人(兼职)负责中心的日常开放工作和设备的管理使用工作。同时,充分利用配发的设备积极开展党员教育、科普宣传、娱乐健身等活动。郎家村文化服务中心成立了读书社,举办了经典诵读、读者交流会等活动。套浩太乡套浩太村文化服务中心组建了飞跃健身队等两支广场舞队,共100余人,还组建了两支秧歌队和一支篮球队,这些队伍经常开展活动。长龙乡苇芦山村文化服务中心专门修建了舞蹈教室,用于舞蹈培训及演出。长龙乡巨龙村文化服务中心一室多用,把文化活动室打造成新时代传习所,成为宣讲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平台。

三是文化站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各乡镇综合文化站针对上一轮服务效能督察时存在的问题做了整改。其中,王府站镇、哈拉毛都镇、东三家子乡政府为文化站协调了办公用房。王府站镇文化站新馆舍面积400余平方米,宽敞明亮、功能室齐全,制作了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制度张贴在墙上,新购置了乒乓球案、台球案等娱乐健身设备,已于2017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哈拉毛都镇政府把原政务大厅(约450㎡)房屋协调给文化站,作为免费开放场所。文化站工作人员根据各功能室要求对房屋重新隔断和简单装修,已于2017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东三家子乡政府把原政务大厅房屋协调给文化站做办公用房,东三家子乡文化站计划今年4月对房屋进行简单装修,8月投入使用。

洪泉乡、平凤乡、宝甸乡、吉拉吐乡等9个文化站,对办公用房进行了修缮。套浩太乡、查干湖镇等7个文化站对功能室进行调整。吉拉吐乡、洪泉乡等7个文化站收回换用借用电脑14台、电视3台。大部分文化站工作人员能够各司其职,专心从事文化站业务工作,兼职现象有所缓解。各文化站完善了固定资产台账,合理使用免费开放资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其中,前郭镇文化站举办了剪纸培训、马头琴制作培训、朗诵比赛、扑克比赛等活动20余次。平凤乡文化站举办了农民书画展、诵读比赛等活动6次。查干花镇文化站联合草原文化馆举办了蒙古族民歌比赛、乌力格尔培训等活动6次。东三家子乡文化站举办了全乡文艺汇演、篮球比赛等活动;哈拉毛都镇文化站举办了全镇秧歌汇演、机关干部拔河比赛等活动。其他乡镇文化站也都举办了多次文化活动,2017年22个文化站共计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大中型)110余场。          

二、存在问题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了较大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日常维护不到位。部分文化服务中心只重视文化设施设备的使用,忽视了日常维护,导致一些设施设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和安全隐患。如宣传栏破损,篮球架损坏,文化活动场所顶棚下沉、地面塌陷、墙体出现裂痕等。

2.管理制度不完善。一是部分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后,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完善的管理制度及明确的奖惩措施,导致管理员缺乏责任意识、活动室脏乱、图书丢失、文化墙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出现。二是大部分文化服务中心没有建立对群众的约束机制,导致群众对公共文化设施不珍惜、不爱护,不当使用、人为损坏现象比较突出,甚至有的群众将公共设施占为己有。

3.管理员配置不合理。一是大部分文化服务中心的管理员都是兼职,且以村书记、村长兼职居多,书记、村长工作较多,对文化服务中心疏于管理。二是大部分管理员文化工作经验较少、文艺功底较差,协调群众不擅长,开展活动较单一。三是大部分管理员没有工资报酬,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下一步打算

1.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一是统一制定全县乡(镇)、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制度,由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统一制作制度展板,在乡村两级文化服务中心上墙,并严格按照制度开展工作。二是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情况一月一调度、半年一督察,确保及时掌握中心建设动态。三是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将设施建设、活动开展、文化惠民、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建设、资金管理等纳入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内容,对如期(提前)建设完成且达到(超出)建设标准的中心提出表扬,对建设进度缓慢、建设质量不高的中心通报批评。将乡村两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总体情况纳入文化站年度绩效考核重要指标内容。

2.壮大基层文化队伍。一是配齐配强文化服务中心管理人员,采取村级组织推荐,文化站把关的方式,选拔具有文化工作经验、责任心强的村干部(书记、村长除外)或群众担任文化服务中心的管理员。二是积极发展文化志愿者,规范志愿者管理制度,为每个志愿者建立基本信息档案,以乡(镇)为单位建立统一的志愿者台账。定期组织志愿者参加各级各类的文化培训和文艺演出,在参加大型演出活动时要给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险。三是扶持民间文艺团体和乡土文化能人,充分依托文化服务中心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舞蹈、剪纸等各类农村文艺骨干。每个文化服务中心至少要打造一支小剧团、秧歌队、广场舞队等特色鲜明的民间文艺团体,在活动场地、学习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四是定期开展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员和文化带头人培训,针对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开设文艺表演、节目编排、剧本创作等培训课程,乡(镇)和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

3.充分发挥群众自我管理作用。发挥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的作用,引导城乡居民积极参与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使用,如维护文体设施、捐赠图书、组建文艺团队等,加强群众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健全民意表达机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接受群众监督,各级文化服务中心探索建立“订单式”“菜单式”服务机制。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范文4

一、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遵循科学发展观,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紧紧把握乡镇机构编制五年内只减不增和确保社会稳定这两条底线,改革与农村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三农”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全镇新农村建设。

目标:转变政府职能,整合事业站所,精减机构人员,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原则:1、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合理设置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精简人员编制,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功能,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2、坚持市场取向、开拓创新的原则。遵循市场规律,实行政事、事企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办好社会事业;

3、坚持民主、法制的原则。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加强群众监督,实现机构编制法定化。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区别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

4、坚持既积极又稳妥的原则。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同时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避免在改革过程中出现大的波动。

二、规范镇职能定位

镇党委和人大分别按照《》、《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履行各自职能。

镇政府按照建设服务型、法治型政府的要求,加快转变职能。主要职能是:“执行政策、发展经济、社会服务、维护稳定”。即:

(一)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包括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计划生育、保护耕地和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各项减负、支农及税费政策。

(二)促进乡镇和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制定并组织实施乡村整体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农民培植主导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支持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支持发展民营经济。

(三)强化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农田水利和乡村道路等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文化、农村社会保障、体育等社会事业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和就业等优质服务。

(四)努力建设农村和谐社会。排查调处农村各种矛盾纠纷,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平安;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抓好安全生产。

三、规范镇党政机构设置

(一)乡镇机关内设机构设置

全镇机关内设机构统一设置为:党政综合办公室(增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牌子)、经济发展办公室(增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财税办公室牌子)、社会事务办公室(增挂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民生工程办公室牌子)、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二)镇机关内设机构主要职能

1、党政综合办公室。主要承担党委、人大、政府交办的各项日常工作和基层党建工作、宣传思想工作、村级组织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稳定、统计、工青妇及各方面的综合协调工作,督促检查有关工作落实。

2、经济发展办公室。主要承担工业、农业、林业、水利、水保和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农村经济、安全生产、财税、公有资产管理等工作,协调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其它工作。

3、社会事务办公室。主要承担人口计划生育、精神文明建设、劳动和社会保障、民生工程、民政、交通管理、环保、农村劳动力转移、科教文卫体、民族宗教等工作,协调与社会事务相关的其它工作。

4、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要承担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土地管理、农民知识化工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社区建设以及涉及新农村建设相关工作的综合协调等工作。

(三)镇机关其他机构设置

1、镇不设政协机构,政协的有关工作由镇明确一位领导兼管。

2、镇设立人民武装部,主要依法履行国防动员、民兵训练、预备役管理等职能。

3、镇纪委和群团组织的设置按有关章程执行。

4、镇一般干部实行一人多岗,设立一专多能的干事或助理等综合性岗位,在重点从事一两项专门工作的同时兼任其它工作。

(四)镇机关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1、人员编制。按照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核定的编制不变。

2、领导职数。我镇设正副科级实职领导职数9名,其中党委委员7名,政府正副职5名。设书记1名,副书记(政府正职)1名,纪委书记和2名党员副镇长由党委委员担任,镇人大设主席1名,进党委班子,不另设专职副主席。

四、规范镇事业机构设置

(一)机构设置及主要职能

按照整合资源,提高效益的原则,对乡镇事业站所进行综合设置。我镇设置事业机构7个:

1、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成员单位:农技站、兽医站、林业站、水管站、农机站、经管站等。

主要承担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疫检疫、林业开发与管理、水利建设与服务、农业机械化推广、灾害防治、农经管理、统计、信息服务、畜牧水产等公益性农业服务职能。

2、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主要承担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管理服务,组织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教育、普及,负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的综合管理。

3、财政所。

成员单位:财政所、镇会计核算中心

主要承担乡镇财政管理

4、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

主要承担农村劳动就业培训、劳动力规划、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化服务和管理。

5、民政所

主要承担民政和社会救助服务和管理。

6、文化广播电视站

成员单位:文化站、广播电视站

主要承担文化、广播、电视等社会化服务和管理。

7、农村经济和建设服务中心

主要承担农村经济发展、村镇规划建设等方面管理和服务。

(二)进一步规范管理体制。派驻乡镇事业机构(不含中小学、卫生院、财政所、国土分局,下同),原则下放给乡镇管理,逐步实现人、财、物由乡镇统一管理。乡镇事业机构自聘人员逐步予以消化。

(三)核定人员编制。按照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核定我镇事业机构编制数为准。

五、完善配套改革

(一)改革财政管理方式。加强财政财务监督,规范收支行为。在保持资金所有权、资金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原有的各项债权债务不变,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基础上,以“乡财县管”为核心,实行“预算,账户统设,统一收付”的管理方式。

(二)积极稳妥地清理和化解乡村债务。按照“制止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年消化”的原则,积极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办法和途径,切实做好乡村债务的清理和审核工作,坚决杜绝发生新的不良债务。认真落实“约法三章”和“两项制度”。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一律不得举债搞建设。建立健全新债责任追究和乡村干部离任债务审计制度。

(三)按照公益性农业服务和经营性农业服务分开的原则,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从事公益性农业服务的,在核定的编制内,人员全部实行聘用制。各类农业生产资料经销、农业机械维修、一般性技术推广及产后加工、运销等经营职能,面向社会,实行市场化、企业化运作。

(四)实行机构编制总量控制。今后五年内,机关和事业机构人员编制只减不增。

(五)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严格按照核定的人员编制数额,配齐相应的工作人员,实行定编到人,张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六)坚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配套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按照政府组织引导,农村属地参保、集体扶持、财政资助相结合的要求,搞好试点,逐步推进。

(七)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一是进一步推行和完善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制度,实行差额考察、考察预告和任前公示制度,进一步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凡涉及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项目建设、大额资金使用、重要人事任免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等,乡镇党委和政府必须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二是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努力培养和打造一批高层次、复合型的干部队伍。建立交流轮岗机制,充分激发干部活力。

六、步骤和方法

(一)宣传发动阶段(年9月30日至10月31日)

1、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一系列文件及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吃透精神,掌握要领。

2、结合实际,拟定横港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

3、大力宣传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全社会对这项工作的认识。

(二)组织实施阶段(年11月1日至12月20日)

1、召开全镇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全面部署我镇机构改革工作。

2、做好“三定”工作,包括乡镇转变职能的界定、内设机构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的核定。

4、做好事业站所整合工作。按照本方案规定的机构个数、名称和工作职责,对站所进行合并,成立新的事业机构,并对新成立的事业机构重新核定编制。

5、按照公益性农业服务和经营性农业服务分开的原则,做好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从事公益性农业服务人员聘用和各类农业生产资料经销、农业机械维修、一般性技术推广及产后加工、运销等经营职能剥离工作。

(三)检查验收阶段(年12月21日至12月31日)

1、按照市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整体部署和要求,写出总结报告,报送市深化乡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2、迎接市委、市政府检查验收。检查验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能是否明确,转变职能是否落到实处;二是交叉职能是否得到协调和解决;三是乡镇机关内设机构设置和领导职数、事业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人员聘用是否按方案进行;四是完善乡镇配套改革是否抓好落实;五是各项工作是否正常运转。

七、组织领导

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在镇党委、镇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为了加强指导、督促、协调,决定成立“横港镇深化机构改革领导小组”:

组长:陈德春;常务副组长:刘堂泽;副组长:易呈禄、冯龙兴;成员:胡红花、聂鉴苏、柯华。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冯龙兴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八、几点要求

(一)统一认识。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涉及部门权力调整和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各单位要从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按照镇党委、镇政府统一部署,统一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地做好改革的各项工作。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范文5

    1.1找准切入点,建设乡镇综合信息站气象部门作为科技型公益性的事业单位,除了常规的气象监测预报外,在新时期怎样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为防灾减灾服务也是首当其冲的首要任务。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面对这个课题,气象部门也在积极的加强调查研究,做好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服务探索。西藏气象部门敏锐的抓住这个气象服务的切入点,分多路深入基层,做深做实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调查研究,经过国家局选聘,2012年选择琼结县作为试点,投入60万元资金,进行“三农”,深入开展气象为农服务,经过一年的成绩,效果明显,成绩显着。为切实发挥乡镇综合信息站的作用,2012年年终召开的全区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总结会议,及培训安排,标志着西藏农村乡镇综合信息站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2发挥政府主导优势,扎实推进信息站建设推进乡镇综合信息站实施方案下发,让该方案下发后,全县上下积极行动,努力按标准把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好、整合好、运用好,切实发挥作用。其中琼结县加嘛乡做法尤为典型,我县推进会后,积极向区级领导汇报,很快实施方案下发,县区政府也高度重视,成立领导小组转发实施方案文件。县财政为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设备更新及维护投入了10万元经费,并对各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的信息员进行了逐步选聘和考核,进行几次培训和实践,通过培训,信息员掌握了使用各种设备发送信息,包括电子显示频、计算机和打印机等设备。

    2组织实施乡镇综合信息站建设

    2.1认真做好信息员选聘工作优先从农网信息服务站信息员、乡镇干部中挑选信息员,并经县区组织部门、县区农业部门、县区信息部门、县区气象部门审定。可以由“村官干部”、“妇女干部”、“会计干部”等各种模式组成乡镇综合信息员这个整体。2.2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启用原则按照积极建设,稳步推进,成熟一个,建成启用一个的原则,所有乡镇统一步骤,统一标准,逐一落实,逐一验收,建成符合“五个一”标准的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2.3加强部门合作推进乡镇综合信息站建设在推进乡镇综合信息站的过程中,可以和农业部门、民政部门、水利部门等联合会商,共同推进,切实发挥信息站的“综合”作用。2.4做好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总结会议召开全县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工作总结会议,邀请县乡政府、农业部门水利部门等参加这次会议,为全县信息员颁发信息员证书和以奖代补的设备。并年终成绩优秀的信息员给予了奖励。

    3扎实推进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管理

    一是规范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简报格式。统一规范服务流程,服务简报样式;二是制定2012年工作任务和考核办法;三是建立总结表彰和例会制度;四是建立例会和突出服务主题相结合的会议机制;五是严格进行信息报表上报考核和兑现信息员补助费;六是加大乡镇信息服务站的宣传报道。

    4乡镇综合信息站的管理建议和对策

    4.1逐步管理规范化一是筹建规范化,使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体现出政府领导、部门合作、气象实施的建设原则、管理原则和服务原则,为科学发展打牢基础;二是建设规范化,使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全过程就是逐项兑现实时方案的过程,让合作部门放心、让乡镇长放心、让信息员放心;三是管理业务化,统一乡镇信息服务简报格式按期开展服务工作,统一气象显示屏和雨量点设备开展服务工作,统一规定乡镇手机用户开展服务工作,统一报表上报格式按月上报工作实绩,按照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工作任务与考核试行办法按月进行考核统计,使乡镇信息员对服务载体明确、对服务对象明确、对服务手段明确、对考核内容明确、奖惩指标明确。4.2逐步管理制度化一是建立总结表彰和季度例会制度;二是建立季度例会和突出服务主题相结合的会议机制;三是建立信息报表上报考核和兑现信息员补助费机制;四是建立轮流在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进行现场会议交流观摩学习机制。4.3逐步管理常态化经过我县近两年来的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管理新方式的工作实践,两项制度与两项机制坚持执行,已经成为县领导知道、乡镇领导知道、县财政等部门知道的县气象部门重要工作内容;广大信息员重要的必须按天按月完成并力争优秀的兼职工作任务;气象部门说到做到,公共服务取信于民。连续性的工作思路和实践会演变成常态化的工作思路和实践,琼结县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管理工作已经进入连续性,逐步常态化。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范文6

一、咸安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1.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将乡镇内设机构归并为“三办一所”。一般来说,乡镇的机构设置基本上与县级党委、政府对口。除“四大家”外,还有工、青、妇,农、林、水,文、教、卫,计划生育、社会综合治理、、招商引资、工业、经贸等各种办公室,一般都在32―35个左右。在这次改革中,咸安区将原来所有乡镇的机关内设机构全部撤消,明确各乡镇统一设立“三办一所”的内设机构,即党政综合办公室(加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的牌子)、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和财政所。

分类进行定编、定岗、定人。将全区乡镇按照所辖人口、经济规模等分为三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定编、定岗、定人。全区乡镇“四大家”领导职数精简为133名,比改革前减少101名。

2.积极推进乡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海选”、差额选举乡镇领导班子。咸安区将“海选”的方式引入到乡镇领导班子选举中,通过候选人自荐,党员、群众“海选”的方式进行两票推选,以竞争择优的办法产生乡镇领导班子。所谓“海选”,即党员、群众代表投票推荐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候选人,政府不再指定人选。

推行党政领导交叉任职。对经选举产生的乡镇领导班子普遍实行交叉任职。通常做法是党委书记作为镇长候选人之一由人大代表投票决定,副镇长等人选也通过选举的办法产生。一般是由党委书记兼镇(乡)长,一名副书记兼常务副镇长,一名副书记兼人大主任、纪委书记,一名副书记兼政协工作委员会主任,副乡镇长、武装部长等其他领导岗位也多由党委委员兼任。

“外派打工”锻炼干部。2001年以来,咸安区从区直机关和各乡镇分5批选派干部846名到深圳、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打工谋职,将之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新机制。

3.归并转制,推进乡镇直属站所改革。随着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和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2003年6月份以来,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按照“行政职能整体转移、经营职能走向市场、公益服务职能面向社会”的总体思路,咸安区全面推行了以“收章、摘牌、改制、人员整体分流”为主要内容的乡镇事业站所改革。共撤销站所137个,整体分流干部职工805人。主要做法有:

撤销、归并、组建实体,分类推进站所改革。将农机站、农技站、水利站、城建站、房管所、文化站、广播站、经管站、计生服务站等直属站所全部撤销,分类组建经济实体。如将农机站、农技站、水利站组建为独立经营的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4.大力推行“五保合一”的社会保险体系建设。作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先期准备和重要内容,从2000年6月起,咸安区在全区着手推行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计划生育“五保合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范围覆盖全体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进城打工人员。规定五项保险合计缴费率为34%,其中,养老保险22%,医疗保险8%,失业保险3%,工伤、生育保险各0.5%。在34个百分点的保费总额中,单位负担26个百分点,个人负担8个百分点。对于养老保险,各单位按本单位工作人员月工资总额的17%缴纳,个人按本人工资额的5%缴纳,以后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个人部分占8%。对改革中的分流下岗人员,其以前欠缴保费的个人部分在其经济补偿金中扣减,单位应缴部分由所在单位或乡镇政府负责。

5.对分流人员进行补偿、安置,积极支持再就业。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对分流下岗人员,按每人每月不低于120元的标准由所在乡镇发放基本生活费。生活费的发放以3年为限,3年后解除劳动工作关系,实行社会化管理。

提供一次性经济补偿。按照湖北省有关文件规定,对分流人员支付一次性经济补偿,标准是以工龄为依据,每工作一年支付其一个月的上年度月平均工资。并且规定,补偿金以货币支付,不以实物做抵。同时,与每个置换身份的人员签订《咸安区事业单位人员一次性经济补偿置换身份合同书》。乡镇办机关和财政所分流人员自愿置换身份的,按以上标准执行。

提供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鼓励分流人员积极自主择业和创业。对分流人员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和自行创业的,按照有关政策的规定,实行政策优惠。

6.配套推行职务消费货币化与定额化改革。2003年,咸安区对乡镇办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通讯费、公务接待费、公务交通费三项职务消费实行了定额管理与货币化改革。对乡镇领导成员的通讯费,按照定额补贴、超支自负、节余归己的原则,进行货币化改革,每月随工资发放。一律取消公务用车,现有公务车全部买断产权,驾驶人员按照乡镇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的有关政策处理。公务交通费区别各乡镇情况确定5―8万元的总额,在总额范围内,实行包干到人,记账核销,超支自负,节余转存,并将节余额的20%用于节约奖励。公务接待费改革按照与公车改革同样的思路,也实行了定额管理。

(二)改革的初步成效

咸安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了机构和人员精简,行政管理成本大幅度降低;2.有效地保持了社会稳定,各项改革得以顺利推进;3.站所改革后政府公益性事业呈现出新局面;4.乡镇干部的责任感明显增强。

(三)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站所员工的劳动人事关系尚未解除,部分转制实体转机建制仍不到位。站所改革后,由于没有完全解除与原站所人员的劳动关系,尚未实现站所人员彻底分流的目标。存在一旦经营不景气,分流人员重新回来找政府的现象。另一方面,站所改革后,转制设立的公司(中心)与政府也没有彻底做到人、财、物脱钩,部分经营实体运作还不规范,有的还存在浓厚的官办色彩。如部分由农机站、农技站、水利站组建而成的农业技术服务公司职能转换和机构整合尚未完全到位。

2.改革成本过高,县级财政难以负担。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对分流人员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金、清偿拖欠工资和集资款以及补缴社会保险费,约需2445.77万元(不含社会保险金中的个人负担部分)。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和巨额的乡镇债务等多种原因,咸安改革仍面临约500万元的资金缺口。这笔资金支出是脆弱的咸安县级财政所无法承担的。

3.存在着思想认识问题。在省内其他地区未推动改革的情况下,相当部分的站所员工对咸安先行进行的改革存在抵触情绪,对下岗分流的安置难以接受,认为所定的经济补偿标准太低。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也存在怕改革走回头路、先行者吃亏的担忧。同时,按照咸安在今年8月份前完成乡镇综合改革的计划,未来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都是非常大的。

二、对咸安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基本看法

(一)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内容。发展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结合点。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省域经济强往往强在县域经济,而县域经济强往往强在乡镇经济。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乡镇经济的发展面临的问题,一是“开源”,找到发展本地经济的有效途径,一是“减负”,降低管理成本,减人、减事、减支,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总体上说,咸安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立足于整合乡镇政府及事业性站所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和事业单位运作方式,通过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较好地落实了为“三农”服务的各项职能,真正做到了减人、减事、减支,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发展,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实效。

(二)咸安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

咸安区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通过系列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在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编制管理、减轻财政和农民负担、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和提高行政效率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在政务公开、群众参与、民主竞争、群众监督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有力地推动了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站所事业单位改革对政府公益性事业进行了重新界定,对站所按照市场化、社会化、企业化的方向进行了合理归并重组,创新政府公益性事业经办机制,较好地落实了为“三农”服务的各项职能。等等。咸安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积极探索和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