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精致化管理范例6篇

城镇精致化管理

城镇精致化管理范文1

一、深刻领会报告精神,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

与会全体党员对县、镇经济报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经济报告主旨明确,思想鲜明,政治敏锐,可操作性强。会上由组织委员李建民同志专门组织学习了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年中央一号文件,有记录,有心得体会。一致表示,按照镇党委的会议精神,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加快改革发展力度,促进居级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加强党性修养,务实工作作风,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镇党委组织部长梁辉霞同志组织全体与会党员认真学习了镇党委副书记彭新忠同志在镇党员春训班上的《加强学习,增强党性,为全镇经济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的讲话,对照讲话精神,与会党员感触很深,确定了今年我居党员队伍建设和支部班子建设总的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按照县委、镇党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以教育、发展、管理为主题,以建设一支求真务实团结向上的党员和支部班子队伍为重点。以全面推进我居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为目标,以党员‘联户带创’开展社区各类党建活动为载体,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把我居党员和支部班队伍建成全镇、乃至全县一流的先进队伍,使之成为我居两个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三、目标明确,任务艰巨,确保各项工作开展有条不紊。

认真审视过去一年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在做好先教活动回查的基础上,全体党员十分明确: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建设全面开放型的新**,是贯穿我们一切工作的主题;建立功能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城镇化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建立文明祥和、生活富裕的居民群体,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工作目标;围绕城区找市场,依托城区求发展,严管社区抓服务,促进社区上水平,是我们必须始终明确的工作思路;以工业化为先导,以城市化为方向,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工作重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我们必须长久保持的精神风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环境是我们必须始终强化的工作措施。2004年里,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将坚定不移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从本居实际出发,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坚持经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五个必须”:必须始终致力加快建立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必须始终致力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农民非农化;必须始终致力于建设开放型的新**;必须始终致力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加居民收入;必须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第一动力。全居干群一定要以党的十六大和县、镇经济会议精神为指针,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目标,紧紧围绕“三增三化一拓展”战略,坚持镇党委政府提出“围绕城区找市场,依托城区求发展,严管城区抓服务,促进城区上水平”的这一总的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目标,实现居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加大目标考核力度,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四、民主生活会直谏见弊,党员测评按规运行,联户帮教有序运转。

城镇精致化管理范文2

一、对城市规划区的理解以及城市规划与规划建设用地、行政辖区的关系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一章第三条指出,“本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第四章第二十九条指出:“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第二十条至第三十八条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其他行为也予以管理上的界定。这表明城市规划区不仅仅是“控制区”,更是“管理区”,城市规划行政主要部门的管理区域应是城市规划区而非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在目前基层规划管理中,存在着将“城市规划建议用地”范围作为“规划区”范围来管理,而将“城市规划区”作为“规划控制与协调区”来对待的状况,这种人为缩小规划执法范围的做法,与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是相违背的。与之相反的是在某些部门的统计中,以规划区代替规划建设用地,人为夸大城镇建设占地指标,造成不应有的矛盾。如上所述,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分为三个层次:市区、近郊区、建设控制地带,其中市区相当于总体规划用地,而总体规划用地中除去其中的河流、山体、空地、农田等才是规划建设用地,也即规划区内的土地大部分是“非建设用地”,有些用地纳入规划区以内恰恰是为了控制其用途,禁止其变为建设用地,以保证城市生态、城市“菜篮子”、“米袋子”等。城市规划区与规划建设用地的关系正如农家小院与农户住宅的关系一样,前者为管理区域而后者为开发建设区域,两者不能混淆。然而目前许多部门将前者作为后者上报,导致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在无形中被严重地夸大,以致造成“城市规划盲目侵占土地”的假象,进而导致某些领导者与部门据此将本来对控制盲目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的城市规划加以批评与否定。由此可见,什么时候不严格执行城市规划,什么时候就会出现乱开发乱建设的现象,前一段的大开发与乱占耕地浪潮中,为了绕开“城市规划”这一“拦路虎”,许多领导人与部门费了多少苦心、创造了多少有违于城市规划法精神的“模式”,不能不令人担忧,如果再出现一些土地浪费,城市规划难保又会成为“替罪羊”,因此,尽快修改城市规划法,普及规划基本知识,加强规划管理与实施,应是重中之重!城市规划区既然是管理区而不仅是控制区,就必须做到区内管理与建设的统一,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对于已纳入城市规划区但未进入建设用地范围的村镇,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只收费控制不投资建设,这是一种有悖于城市规划提倡的公平、公正精神的做法,而且在区域的居民与干部中已引起了相当的不满情绪,长久下去,将会损害城市规划的地位。

二、土地利用规划与小城镇建设规划的一致性问题

目前的土地利用规划至少在三个方面与城镇规划直接发生关系:①土地供给量与城镇规模的关系;②土地供给年度计划与城镇扩张速度的关系;③土地利用的空间形态与城镇发展的合理形态与结构问题。在小城镇中,除了已经广泛存在的土地供给总量与小城镇的合理规模要求不相符合、制约小城镇的集约化发展和对农村的吸纳与辐射能力外,土地供给的年度计划与小城镇发展可能达到或应该达到的速度要求不相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日益增长的农民进镇的积极性与广大农村地域的城镇化进程。

城镇精致化管理范文3

关键词:河北省;城镇化;城镇化质量;城镇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河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河北省城镇化水平

1、城镇化速度加快,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城镇率就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78年河北省的城镇率为10.94%,低于全国的17.92%近7个百分点。1990~2000年全国城镇化率由26.41%提高到36.22%,同期河北省由14.36%提高到19.60%,与全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2004~2005年间,河北省城镇化水平得到飞跃式发展,由26.72%一跃升至37.69%。但是,这次飞跃的主要原因是省内一些城市行政区域的调整,一些郊区乃至郊县被划为市区。到2009年底,全国城镇化率达46.6%,河北为43.74%,与全国的差距缩小在3%左右。由此可见,河北城镇化速度加快,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城镇化率57.0%相比,则差距更大。

2、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同步提高,但仍低于工业化水平。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工业产值占地区GDP的比重不断提升,河北城镇化程度也不断加强。按照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GDP)的合理比值为1.4~2.5。2009年河北这一比例为0.51,这显示出河北在城镇化进程中生产要素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聚集,规模经济效应并没有充分发挥。

(二)河北省城镇化质量

1、城市环境明显改善。2008年全省二氧化硫浓度年平均值、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平均值和灰尘自然沉降量分别为0.054毫克/立方米、0.087毫克/立方米和16.04吨/平方公里,均控制在基本目标之内。但是,城市污染事故仍然存在。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2009年河北城镇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553.5亿元,比上年增长62%,市政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明显提高。

(三)河北省城镇化的区域发展

1、省内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均衡。2009年11个设区市城镇化率:唐山为53.42%、石家庄为48.62%、廊坊为47.29%、秦皇岛为47.24%、邯郸为45.21%、张家口为43.98%、沧州为42.01%、邢台为41.01%、承德为38.64%、衡水为38.18%、保定为35.85%,城镇化率最高的唐山高出保定17.57%。

2、中心城市辐射带动效应不足。河北省缺乏特大城市,城镇化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不足。目前,河北省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只有唐山、石家庄和邯郸。与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份的中心城市相比,规模偏小,综合经济实力较弱,区域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在全国城镇网络中的等级地位不高。

3、城市间分工协作关系尚未形成。河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与全国类似的“诸侯割据”局面,各城区内由于城市专业化部门的层次低且呈资源型,导致工业部门在城市内形成垂直分工,而缺乏城市间的水平分工。

二、河北省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成因

(一)城市规划滞后于经济发展。河北省的一些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都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制定的,已大大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主要体现在:一是一些地方总体规划、建设规划、专门规划不配套;二是一些部门或主管领导的短视行为,城镇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各城市专业化部门明显出现低水平趋同现象,工业部门主要集中于机械工业、石化工业、建材工业、冶金工业、食品工业等;三是地方特色体现不明显,大搞重复建设,各城市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自成体系,城市群发展的整体效益难以发挥;四是将城镇化建设作为一项政绩工程,盲目扩张,增加居民负担,引发很多城市问题。

(二)行政区域结构划分不合理。由于种种原因,河北省没有对行政区域和城镇进行合理调整,导致城镇规模相对偏小。2007年底,河北省总人口6,943万人,有11个市级区划(由1993年18个地市合并而来),172个县,其中市辖区36个,县级市22个,县114个。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河北省的市级区划数量较少,而县级区划设置最多。

(三)受到“环京津”地理位置的影响。一方面京津冀在经济上属于同一区域体系,但在政治上却属于不同行政区域,这使得河北的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京津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本应属于河北省的城市“资源”,但通过行政区划分割将城市资源的“收益”完全内部化了;另一方面河北省缺乏“龙头城市”与周边城市抗衡,导致城市在吸引投资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能力削弱,影响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仍然存在。近年来,虽然河北省将农民工的就业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问题纳入的决策视野,并将这些指标作为政府政绩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但是,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农民工地位低下,加上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局面的出现,这些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佳。社会福利政策不能与城市居民平等,导致农民工在经济上、心理上和社会地位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也成为阻碍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重要障碍之一。

三、推进河北省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

1、建设辐射作用强的城市群。根据目前河北省城镇发展的区域分布,可以通过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核心,建立和发展几个辐射作用强的城市群,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极。第一,以特大城市石家庄、唐山为依托,构建起两个城市群――冀中南城市群和冀东城市群,通过集群效应,提升这一地区在京津冀乃在全国城市体系中的级次和地位;第二,以山脉为标志,壮大传统城市发展带。如太行山脉前的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四市和燕山山脉前的秦皇岛、唐山、廊坊三市,充分发挥传统城市工业基础好,积淀深厚的优势,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重视发展中等城市规模和质量建设。由于地域优势或历史原因,河北很多县(包括县级市)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如迁安、任丘、三河、定州、涿州、黄骅、武安、辛集、遵化、霸州10个城市,则可在此基础上,加快发展,使这些市率先发展成为具备综合承载能力,能够承载人口集聚、产业集聚的高标准的中等城市。

3、积极培育沿海城镇隆起带。(1)东北部滨海城镇带。发挥秦皇岛作为海港城市的传统优势,整合沿海空间资源,带动山海关区、北戴河区和昌黎县城加快发展,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服务业等轻污染行业,重点发展旅游业,建立起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以旅游休闲业为依托,环境优美,娱乐设施齐全的东北部滨海城镇带;(2)南部滨海城镇带。南部滨海城镇带则充分利用沧州港扩建的机遇,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整合港城与沧州港开发区、黄骅、海兴以及中捷、南大港、清锋三个农场场部空间资源和产业布局,加快临港产业发展,加快沧州渤海新区的建设,培养南部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城镇发展带;(3)冀东城镇发展带。这一沿海城镇带可以以曹妃甸工业区和唐海、乐亭、王滩、南堡等现有城镇为依托,通过加强唐山港、京唐港区和曹妃甸港区的功能分工与协作,整合城镇布局以加快唐山港港城建设。同时,加强港城与唐山市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交通联系和产业协调,培养省内最具有实力的沿海产业带和城镇发展带。

(二)提升城镇化质量

1、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尤其是要以“三年大变样”为契机,在城区改造过程中尤其注重与居民衣、食、住、行相关基础设施的改造,包括火车站、汽车站、立交桥、公交站、停车场等交通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关系居民基本生活设施的完善和维护;垃圾站、污水处理站、城市绿化等城市环境的改善;商场、超市、购物中心、中心商务区等便民场所的建设;文化馆、科技馆、美术馆、体育馆等关系居民精神素质提升的设施建设,等等。

2、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城市居住环境的建设需要因地制宜,本着“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建设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两相宜的现代城市。首先,秦皇岛、沧州等地区部分县市可以利用沿海优势,将水资源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特色和内容。石家庄、保定等其他城市可以通过护城河、民心河疏通改造工程,强化城市的临水生态功能;其次,改造主城区与周边地区的交通主干道,扩展城市发展空间,通过便利的交通扩展城市规模,同时降低城区承载力;再次,加大城市绿化带建设,在全民间倡导绿色生态的理念。在政府主导下,积极引导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到城市绿化和建设中来,打造碧水蓝天的新型现代化城市。

3、突出城市的文化特色建设。河北的很多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现代城市的建设并非对传统的完全摒弃,相反,在现代化城市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更需要保留城市本色和文化气息。如保定、邯郸、承德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在建设过程中,就需要保留和突出这一特色,唐山、石家庄等新型城市则更需突出现代化的气息,衡水、沧州等城市可以定位在旧城改造。

(三)强化城市综合治理

1、实行城市科学化管理。首先,建立起规范的管理制度。在确定城市面貌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出明确的评价指标,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定期、不定期地对各政府部门推进城市建设改造的各项措施进行评估,以进行相应的奖惩;其次,建立起有效的运行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城建部门作为总体规划部门,将城市市容市貌的建设、改造和维护下放,强化区级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可以推行城市管理“承诺制”和业绩考察“一项否决制”并行的方法,充分发挥市、区、街道和社区、单位四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城市建设的实效。

2、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是对城市管理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然环境方面。省政府提出了要精益求精,“高水平抓好净化工程、高标准抓好绿化工程、高要求抓好亮化工程、高起点抓好美化工程”;第二,人文环境方面,倡导居民做文明市民,遵守城市各项规则,等等。

3、强化城市人本化管理。河北省可以依据本省的经济状况,加快廉住房、廉租房的建设力度,规范经济适用房的买卖,适时研究开征房产税。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政府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种种制度安排也需要体现人性化。

4、强调城市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管理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高效率的管理方式:(1)建立起城市管理综合操作系统。这一平台包括了监控平台、受理平台和指挥平台几个组成部分。通过在全市敏感地区安装监控视频,对全市路灯、下水道井盖、绿化、户外广告、垃圾处理等方式实施全程监控;市民也可以通过全市统一的受理平台进行举报,然后监控平台和受理平台再将这一信息传递给具体负责的部门和机构,以保证及时解决;(2)建立起城市统一的服务平台。可以仿照新加坡,市民人手一个的用户名和密码,与不同的政府机构打交道,开展网上报税、信息查询和投票等各项活动;(3)强调城市信息资源的共享。由省政府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制定全局性的计划,提供发展的各类信息,实现不同政府部门间、不同地区政府间的信息资源的共享。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我国城镇化现状、障碍与推进策略(上)[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1.

[2]任海亮,双峰瑞,王建英.河北省城镇化水平评价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5.

[3]马建章.新形势下河北省实施城镇化战略的总体思路[J].经济论坛,2010.5.

城镇精致化管理范文4

半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市建委的正确指导下,建设系统干部职工上下一心,团结拼搏,克难勇进,开拓创新,围绕年初三级干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思想大解放,规划大手笔,建设大气魄,管理大力度,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一、上半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半年里,我们按照年初所定的目标计划,围绕目标抓落实,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显著增强

规划是龙头,也是建设和管理的依据,我们始终抓住这个龙头,按照规定程序,执行总体规划的要求,切实履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狠抓规划控制。一年来,全区共审批建设项目××家,面积××××m_,其中批准国家集体建设××家,面积×××××m_;个人建房××户,面积××××m_。国家集体建设规划审批率达___%,个人建房规划审批率达__%以上。为优化环境,树立“环境最优,服务最好,形象最佳,群众最满意”的部门形象,对××××厂、××××二期扩建工程项目做到上门服务、跟踪管理。同时积极服从和服务于区政府中心工作,完成了××××、××××、××××厂等多项工程的测量和划工作,以及××××工程实地放线、×××拆迁安置区的测量、规划等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城镇建设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等的中心,必须注重完善和强化城市的集聚、辐射、人居、服务等功能,我们以调整城市发展格局、配套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着手,把老城区做精,把新城区做靓。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基本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审时度势,量体裁衣,大投入、大力度、大动作,上下互动,密切配合,半年来,全区共完成城镇建设投资××××万元,其中××镇××××万元,××镇×××万元,××镇××××万元,××乡×××万元,××乡×××万元。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配套建设分步实施,我们围绕“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五大工程做文章,全区共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万元,其中××镇×××万元,××镇×××万元,××镇×××万元,××乡×××万元,××乡×××万元。城区和各乡镇集镇人行道铺设率达__%,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__%,垃圾中转站起吊设备己安装启用。城区及各乡镇集镇基本实现了“功能分区合理,集镇功能齐全,基础设施配套,居民生活便利”的目标。

(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顺利

_、取得的成绩。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根据统一部署,结合我区实际,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坚持以群众为主体、以宣传为导向、以规划为龙头,进一步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努力打造新农村建设工作亮点。上半年来,我区按照统一部署,整合各种资源,自我加压,抓了××、××、××、××等四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通过前段时间的辛勤努力,×个示范点已基本成形,各项工作都已经全面启动。全区目前已投入建设资金××万元用于村庄建设与整治,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座,运动场×座,硬化路面××km,铺设碴石路面××km,建沼气池××户,改水改厕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_、主要做法。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专班。村庄建设与整治工作是群众最为关心,惠农最为直接,投入资金最多,效果最为明显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区政府成立了村庄建设与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人民政府也相应成立了专班,并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区目标办也将村庄建设与整治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实行一票否决。二是科学规划,严格执行。按省、市人民政府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目前已经完成了××、××、××、××等×个示范村的村庄规划编制。为了更好开展村庄建设与整治工作,在村庄规划未出台以前,市级重点镇××镇、××镇农村和×个省级示范村行政区域内,所有新建建设项目一律停止审批,改建项目事先征得建设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进行。三是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多层次推进村庄建设与整治工作。

(四)建筑市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强化审批程序,坚持依法行政,为确保安全生产,我们定期组织对质量、安全进行检查,并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经常深入工地,不定期对工程实物质量、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将隐患削除在萌芽状态。上半年,全区共有××××、××××等受监工程×项,牢固树立质量责任重于泰山的宗旨,将安全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市与区、区与局、局与科室层层签订,科室又落实到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上半年拆除竹脚手架_处,力争彻底消灭竹脚手架;开展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施工用电、物料提升机专项整治,对×个工程项目的物料提升机进行整改,更换国家规定的标准化的起重机械设备。搞好封闭施工,施工用地执行“三相五线”、“一机一闸一漏一箱”标准。为时刻敲响安全的警钟,预防建设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召开了各施工单位技术安全负责人、建筑业主、监理单位等参加的安全生产例会×次,邀请市质监站专家分别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程序、施工及竣工备案,预制构件的生产、使用、安装和后期保护进行详细讲解。通过建设工程的监管,建筑市场秩序逐步好转,施工许可程序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无一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五)规划执法监察力度逐步加大

为了进一步加大规划执法监察力度,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经局长办公会研究决定成立了规划执法监察专班,走村串户,深入查访,对全区范围内的已建和在建的房屋进行核查。已清查未批先建、违法滥建等建法(章)建设××户,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其中:已查处××户,建筑面积为×××平方米;正在处理之中的×户,建筑面积 ×××平方米;另有×户“钉子户”正在立案移交法院处理。对于查出的违规建设,该完善手续的督促其完善手续,违背规划的。上半年共配合乡镇进行规划执法_次,调解纠纷×起,依法

违章建设×户。此举大大增强了人们的规划意识和法制意识,从而促进规划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六)人居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专业队伍常年抓,综合整治突击抓,社会力量配合抓,形成城镇管理强大合力。今年共组织大行动××次,共清理占道地摊××家,出店经营××家,占道水果摊棚××家,清运垃圾××××吨,清除卫生死角×处,疏通下水沟渠×条,投资×万元解决了商品大世界门前长年积水问题。修复窨井盖×个,修补破损花坛××处,补栽塔柏××棵,小叶女贞××××棵,樟树××棵。拆除乱搭雨蓬××处,取缔占道洗车、修车点××处,维修护栏××处。规范了车辆停靠秩序,设置临停点,所有营运车辆一律到指定地点停靠,处理违章占道停车××起。通过整治,区容镇貌有很大的改变,真正实现了“退路入室,还路于民”的目标。在城区水网改造过程中,及时安排洒水车送水××次,解决了××、××居民以及厂矿企业因长期停水导致用水不足的难题。

(七)房地产业管理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一手抓市场机制,一手抓市场体系,房屋管理手续从简,把关从严。全面落实“一办法四结合”的举措,即按企业管理模式制定管理办法,按劳取酬,激发工作人员进入社会服务求效益,制度改革与责任目标相结合,集中办公与分散作业相结合,个人利益与实施方案相结合,职能目标与政府中心工作相结合。半年来,共办理房屋交易鉴证××户,交易面积××万平方米;公平、公正、公开办理抵押鉴证××户,贷款金额达××万元,房产评估×户,面积达××××平方米。实现产权登记发证程序化,产籍管理规范化,共办理产权登记××户,面积××万平方米,产权登记率达__%,发证率达___%,全区产权覆盖率达__%以上。加大对直管房的清理和收缴力度,针对部分侵占、转让,拒不移交的单位和个人,及时与公安、城管等部门展开联合执法,确保国有资产不被流失。

(八)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半年来,全系统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打造一支作风过硬的建设队伍。一是源头防治腐败工作卓有成效。按照从严治党、从严治政、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要求,紧密结合建设工作实际,抓住重要环节,抓教育、搞调研、把关口、治源头,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有力地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为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二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果。全系统紧扣时展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时俱进,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干部职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凝聚力量,保持了高度的思想稳定和高昂的奋斗精神。三是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今年又吸收预备党员×人,转正×人,培养积极分子×名,为党组织输送了新的血液。党的组织生活进一步健全,党支部大会、党员大会、党小组会、党课教育制度的落实,增强了党总支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虽然一年来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预定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总体规划滞后。随着西城区框架的逐步拉开,乡镇改革撤并,总体规划有较大变化,有的需要整合,有的需要衔接,原有的规划己越来越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二)规划控制不能严格落实。一些重点工程项目,因其特殊性,导致不能严格按照“规划一张图”来执行,规划建设的简易性、随意性较大。项目建设报批率较低,大部分重点工程项目未能严格履行报批手续,区级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对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导致工程质量建筑安全隐患较多。

(三)土地政策滞约城镇规模和企业发展。现有的土地制度,导致村与村、镇与镇之间难以流通和集中,农民很难按照规划实行易地集中建设。

(四)招商各自为政,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利用。因为是招商项目,各部门都大力扶持,以最优惠的政策,以最优质的服务安商,导致各取所需,难以向工业园集中。

(五)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导致市政基础设施无力配套,水、电、道路等问题尤为突出。

(六)体制不顺。部分乡镇在规划审批上不履行报批手续,导致政令不通,不能依法行政,难以实现规划审批一支笔,规划失控。

(七)乡镇机构改革,撤销原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并入综合管理事务所,导致人员不稳定,人心浮动,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难以有序开展。

(八)业务水平发展不够平衡。专业技术人员欠缺,后备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脱节,导致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难有较大突破和提高。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抓规划龙头。加大规划编制力度,配合市政府、市建委规划局逐步完成西城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各乡镇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着手新一轮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尤其是做好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工作。

(二)抓新农村建设。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抓好全区×个示范村的建设与整治为契机,抓好新农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抓好示范,以点带面,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三)抓功能完善。一是加快城西至凉亭收费站道路配套工程建设;二是城东、城西、老街等主要街道的亮化工程;三是体育路的延伸工程;四是华容火车路进站公路建设。各乡镇也要在现有基础上,在“五大工程”上做文章。

(四)抓管理重点。一是强化工程规划管理,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二是强化工程质量管理,对所有在建的工程都实行现场监督、跟踪管理,重点是开展“禁竹”活动和物料提升专项治理活动;三是强化城市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五)抓新型环保节能材料的推广。把提高建设科技水平纳入建设工程管理全过程中,即:初步设计、施工图审查、招投标、工程质量监督、竣工验收五个环节。今年的重点主要是“禁实”,目前经过我们调查,全区有实心粘土砖厂××家,而新型节能环保的砖厂仅有加气块砖厂×家,水泥砖厂×家,煤渣砖厂×家。

(六)抓重点培植。要结合各乡镇资源优势,确定一个乡镇,加大投入,进行重点培植,以带动其他乡镇的发展。

城镇精致化管理范文5

关键词 小城镇 地方政府行为 优化路径

一、引言

小城镇作为连接城乡的纽带,在缩小城乡差距、协调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城镇发展中,地方政府作为管理者和建设者,其行为对小城镇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杜乃涛,2002;陈新锋,2002;蒋占峰,2003)。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为小城镇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公共产品、给予政策扶持等方面,还表现为地方政府行为存在的缺陷,如越位、错位和短期化等方面(张永良,2006;胡余仙,2009),这种行为缺陷的产生与当前国家层面的制度环境和政府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当前,我国正处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时期,为了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在小城镇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亟需规范小城镇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当前,相关研究文献所提出的措施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一是要使乡镇政府在资金、财政、土地使用、户籍管理等方面应拥有适当的权限(谢根成,2003);二是要准确定位政府职能,构建主体协调机制,促使各行为主体实现良性互动(G.A.Mattson,2003;吴志召,2004;张永良,2006);三是要通过发展产业、强化管理、创新制度等推动小城镇稳健发展(王景红,2005);四是靠打造服务型政府、理顺管理体制、调整产业结构等措施优化政府行为(胡余仙,2009)。

文献研究表明,当前有关小城镇发展中政府行为的研究相对不足;从研究的内容看,这些文献分析了政府行为对小城镇发展的影响,政府行为存在的缺陷及其原因,提出了相关优化建议,但是,它们对地方政府行为缺陷及其原因的分析还不够深入,致使优化建议的针对性不强。在此背景下,本文深入分析了小城镇发展中地方政府行为的缺陷及其原因,探讨了国外小城镇发展中政府行为的经验,希望能结合当前我国小城镇的发展状况,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优化建议,以丰富小城镇建设的理论体系。

二、小城镇发展中地方政府行为的缺陷

在小城镇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作为管理者和建设者,其行为还存在一些缺陷,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地方政府行为的越位

政府行为的越位是指政府行政管理人员超出了法律、法规规定的权力范围,在经济运行中挤占了市场活动的空间,行使了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在小城镇的发展中,地方政府行为的缺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土地利用方面。目前,我国有关土地利用的法律体系亟待完善,小城镇土地利用方面的相关配套法规还不健全,致使地方政府垄断了小城镇建设用地的一级市场,产生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地方政府通过买卖土地获取地方发展资金提供了合法依据,强化了地方政府征用土地、以地生财的动机,导致小城镇变成了当前集体土地向国有土地转换最为频繁的行政区域,致使小城镇的用地规模迅速扩大,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导致小城镇土地利用中的“人治”现象极为突出,尤其是在土地的征用和出让中,地方政府领导往往会过多干预,致使各种非农建设用地的非法批地、整地零批、非法转让等现象层出不穷,对廉政建设、耕地保护和社会稳定构成了较大威胁。

二是产业发展方面。在计划经济时代,社区政府大多成为了乡镇企业的实际所有者、管理者和经营者,控制着乡镇企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这种直接干预市场活动的惯性一直延续至今,在当前小城镇的发展中,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较为普遍,更有甚者,某些地区的镇政府直接出面创办经济组织,并由镇的党政领导担任一把手,整合资源、招商引资、发展经济。这种政府包办、代办式的经济管理方式造成的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挤压了其他市场主体的生存空间,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过多地采用行政手段干预企业发展,违背了市场规律,容易造成本位主义、市场分割、企业缺乏活力等现象;地方政府将当地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掌控在自己手中,易于滋生腐败,影响政府形象和经济发展。

(二)地方政府行为的缺位

政府行为的缺位是指政府公务人员放弃了本应属于了自己的事权,在应该管、也必须管的领域内不作为,或消极作为。在小城镇的发展中,地方政府行为的缺位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运营方面。地方政府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常常将大量的资金投向易于彰显政绩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但同时也存在着重“建”轻“管”的倾向,很多基础设施在筹建之初较受重视,但在建成之后却往往没有指定的维护单位或责任人,即使有,也常因缺乏有效的激励体制和维护费用,使得基础设施迅速老化,使用年限大为减少。此外,在不同区域、不同发展水平的小城镇,居民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也是有差异的,受需求表达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基础设施的供给往往难以满足居民的现实需求,出现了需要的无人提供,不需要的已经存在,区域内基础设施难以共享,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重复投资建设等问题,从而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恶化和经济效益低下的结果。

二是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在小城镇发展中,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由于投资周期长、绩效难以考核等原因未能得到优先供给,致使当前小城镇的医疗、文化、社保等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较为低下,主要造成了如下影响:首先是降低了小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因为只有大力发展服务业,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而服务业的发展有赖于有良好的制度环境,需要有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作为保障;其次是提高了农民向小城镇转移的门槛,增加了农民进城谋生的成本;再次是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一个公共服务水平低下的小城镇,其居民的生活水平也难如人意。

(三)地方政府行为的短期化

地方政府领导的任期一般都是有限的,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在任期内彰显政绩,往往会采取一些短期行为,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发展规划方面。受当前政绩考核体制与自身利益诉求的影响,地方政府在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时更倾向于实现任期内的政绩目标,对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和前景缺乏理性认识与科学规划,可能会产生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不明确、产业结构趋同以及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致使小城镇的发展规划往往具有短期性的功利色彩,未能统筹好小城镇与区域经济、小城镇的现在与未来

以及小城镇内部各个子系统的发展,使其难以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城镇发展系统。为此,小城镇发展中的规划变更、规模扩张和重复建设等现象较为突出,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和土地资源,还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违背了小城镇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小城镇的初衷。

二是经济开发方面。经济发展不仅是小城镇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当前政绩考核机制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此,一些地方兴起了“圈地运动”,地方政府凭借自身对小城镇用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将大量的农用地和集体土地转换为国有土地,再通过减免土地出让金的方式提供给一些企业使用,以此吸引投资、发展本地经济。这不仅不利于良好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还容易导致内幕交易、权力腐败等问题。此外,由于招商心切,地方政府往往置本地实际发展情况于不顾,以吸引投资为第一要务,甚至将一些濒临淘汰的产业引入小城镇,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可见,这种招商引资是得不偿失的,由此带来的经济发展也是难以持续的。

三、小城镇发展中地方政府行为存在缺陷的原因

(一)政府管理体制亟待完善

始于上世纪末的“撤乡并镇”运动,使众多乡村在华丽转身之后成为了建制镇,这种以乡建镇的模式对小城镇政府行为产了很大影响。乡村虽然具有了镇的建制,但是,其产业结构、生活方式、公共服务等方面却没有及时转变过来,致使小城镇政府的机构设置富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依然停留在农业管理的时代。为此,小城镇政府不仅要履行城镇管理的职责,还要对辖区内的农村进行管理,从而不能集中精力对镇区进行管理。此外,镇级政府与市、县级政府的职能存在交叉,其职责与权力不完全对等,一些职能权限诸如城镇规划、土地管理、教育医疗等并未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是集中在上级政府设在小城镇的派出机构里,这些派出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虽然都在小城镇,但其人事、薪资等管理权都由上级政府把持着,镇级政府既指挥不动,也监督不了,以至于小城镇政府在履行相关职能时受到很大牵制,失去了应有的权限和灵活性。

(二)土地征用制度存有缺陷

在土地利用和管理方面,国家当前的法律并未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造成了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边界的模糊。而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有明文规定,国家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依法征用土地,但未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内涵。为此,各级地方政府便能以公共利益之名,强制地将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为国有土地,成为了一级土地市场的垄断提供者。同时,依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地方政府可以按照土地的城市建设用途的市值将征用的土地批租出去,这就使地方政府拥有了低价征地、高价卖地、赚取差价的法律保障和获利动机。在“以地生财、以地兴镇”模式的诱导下,地方政府很可能会产生短期行为和“兴镇”的政绩冲动,从而为地方政府行为产生缺陷埋下了隐患。

(三)干部考核机制不够科学

当前对地方政府政绩的考核多由上级政府决定,民众参与考核的渠道还不通畅,多元化、民主化与科学化的政绩考核机制尚未建立。现行的政绩考核机制又过于强调经济指标,对地方政府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地方政府官员为了满足自身利益诉求,会尽力向上级显示任期的政绩,倾向于制定一些脱离实际的发展规划,使得地方政府行为具备了较强的本位色彩和短期性。一般而言,发展小城镇不仅有利于地方行政工作的开展,还是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显现,为此,小城镇建设就成了地方政府向上级彰显政绩的重要工程,当乡村具备建设小城镇的条件时,地方政府便依据国家政策促成乡村向小城镇的转变,反之,也可以借助行政力量创造条件,争取上级部门批准乡村转制,获批之后,大量的资金就会投入到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这种盲目推进小城镇建设的结果往往是浪费了资源,而只得到了名义上的小城镇。

(四)政府投资体制存有不足

一是财政分配体制不合理。分税制改革虽然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分配问题,但没有明确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收入分配比例。当前,土地增值税、地方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主要税收的约50%归省级财政所有,留给地方财政的大多是一些小税种,致使市县级尤其是县级财政的处境堪忧,而县级财政返还给镇级财政的资金则更为有限。二是建设融资难度很大。长期以来,国有银行比较青睐大中城市经济项目的信贷,而对小城镇基础设施的信贷不够重视;同时,中国人民银行禁止农村信用社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贷款;此外,《贷款通则》也规定地方政府不具有法人承贷资格,不能直接向金融部门贷款。可见,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小城镇的融资能力受到极大限制。为此,很多区域的小城镇努力开辟体制外的融资渠道,例如以地生财、集资摊派、招商引资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地方政府行为的越位和错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国外小城镇发展中政府行为实践的经验总结

从历史实践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已基本完成,其发展经验对后来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此,本文选取了美国、德国和日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政府在小城镇发展中的行为实践,总结出一些优化我国小城镇发展中地方政府行为的经验。

(一)重视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美国在发展小城镇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城乡的协调发展。为了缩小城乡差距,政府在小城镇实施了一系列有关土地、投资、住房、贸易等政策,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不断改善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引导城市资源下乡,促使小城镇充当连结城乡的纽带,实现城乡的进一步融合。美国大力发展小城镇主要是为了不断改善和提高民众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为此,政府不仅努力完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还很重视公共服务的提供,比如,适时转变政府职能,精简办事机构,提高工作效率,确定适当的税率和规范,为商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大力发展教育,为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创造条件等。

(二)完善政府管理体系,准确定位政府职能

作为联邦制国家,德国将国家结构分为联邦、州(市)、(县)、镇以及中心村,并对处于不同层次的政府进行相应的职能定位,明确各自的权责。德国小城镇是地方政府最基层的单位,实行自我管理的体制,在设置镇级政府管理机构时,不需要经过上级政府的审批,通常按照因事制宜与务实灵活的原则,并依据地方财政情况和现实发展需要来设置其政府部门,致使小城镇的管理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各有所不同,且都精简、高效、权责明确,其基本

职能可以概括如下:一是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二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提倡自由和开放的生活理念,建设宜居小城镇;四是作为政府的基层单位,代表国家完成相关任务。

(三)重视城镇规划与环保。鼓励公众参与管理

在德国,小城镇政府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设项目的选择和设计要通过专家论证和面向全社会招标,还要广泛征求议会的意见,甚至要进行充分讨论或投票。在其建设法典中,环境保护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绝不允许为发展经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并规定任何建设项目的实施都必须以保证绿地总量的平衡为前提,力求在统一的建设规划中寻求各自的特色,在突出特色的同时满足统一规划的要求。此外,在小城镇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公众的主体地位,实行公众参与制度,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城镇管理,在争取居民理解和支持的同时,也鼓励居民提出好的建议,以保证项目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四)颁布城镇建设立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城镇建设立法对日本小城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该立法的特点主要有:一是政府针对新情况每隔十年制定或修改一次立法;二是立法的目标明确,措施具体;三是立法既制定鼓励性法规,也制定限制性法规,无论内阁如何更替都必须承认和遵守法律的规定。同时,日本政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小城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其具体措施有:一是加大对国民养老金的投入,逐步改变原来“后代抚养前代”的养老模式,开拓出“自我负责”的模式,减轻了中青年人的家庭负担;二是引进护理保险制度,要求40岁以上的人都要加入护理保险,并缴纳一定数额的保险费,当其需要护理时,以保险来支付相关费用,还可以自由地将保健、医疗、福利等项目搭配使用。

五、小城镇发展中地方政府行为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改革当前镇制制度,建议将镇域从小城镇的管辖范围中剥离出去,由原来的乡政府管理,而只留下镇区由小城镇政府管理,促使镇级政府精简机构、减少冗员、提高管理水平。同时,要尽快解决镇政府与市、县级政府存在职能交叉的问题,将原本属于小城镇政府的职能权限赋予镇级政府,使得小城镇政府的财、事两权明确,权责对等,更好地履行管理职能。地方政府要在小城镇建设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小城镇发展理念,建议在小城镇设立民众参与制度,成立居民互助组织,并选派代表参与镇级政府的管理,使其在倾听民意、反映民情的同时,代表民众对政府的规划和决策提出建议;此外,还要强化地方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职能,积极地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竭力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众安居乐业的发展环境。

(二)健全政绩考核机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绩指标,建立起科学的政绩指标体系,优化当前的政绩考核机制,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政绩指标体系不仅要包含经济发展的指标,还要包括社会发展指标;要改变原先自上而下的考核方式,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开辟民众参与考核的渠道,加大人民群众满意度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促使地方政府官员真正行使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建议将附着在户籍上的福利制度剥离掉,使其只具备人口统计管理的功能,让居民以祖籍和常住地作为户籍登记,建立新型的身份证管理制度,进而取消农民向城镇转移的户籍限制,同时,要给予进城农民应有的“国民待遇”,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内,解除他们进城的后顾之忧。

(三)健全土地法律体系,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要加快土地立法的步伐,在有关小城镇发展的总体性“规划法”的框架下,健全小城镇发展中土地利用的配套法规,加强对一级、二级土地市场的管理,利用法律手段严厉整治土地利用中的“人治”现象,在小城镇的城镇规划和产业园区的建设方面,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决策,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通过制度创新和法律手段完善土地产权制度,进一步明确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边界,准确界定公共利益的内涵,科学制定地方政府征地的法律程序,对地方政府行使土地处置权力的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减少规划、征用、开发、管理和出让土地过程中的不法行为,切实维护好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破除投资体制障碍。构建多元投资体制

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不仅要解决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分配问题,还要对各级地方政府之间如何分配税收进行明确的划分,解决好小城镇在省、市、县之间的财政收入分配问题,合理确定小城镇上缴的利税基数,降低上级政府的财政提取比例,提高返还到小城镇的财政资金数额,在分税制改革的背景下,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小城镇财政管理体制。给予小城镇应有的“国民待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适时取缔带有歧视性的信贷条款,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加强小城镇的融资体系建设,通过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实施市场化运作、借助资本市场力量等措施,努力构建多元的投资体制。

参考文献:

方明、刘军:《国外村镇建设借鉴》,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

袁中金:《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李军杰、钟君:中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基于公共选择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4期。

城镇精致化管理范文6

一、小城镇建设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必经环节,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那么,我们研究新型城镇化中的小城镇问题,首先要把握几个基本内涵和作用。

其一,就是小城镇的概念,什么是小城镇呢?小城镇,顾名思义,就是较小的城镇,也可以说是微缩的城市。它既是城市梯次结构的基点,也是农村经济社会的中心,可称为“城之尾,乡之首”。其二,就是小城镇建设的基本内容。我们的小城镇建设,就是小城镇的各种要素的创立或组合以及一定区域内小城镇体系的设置、改造和发展的过程,其内涵十分丰富。一是追求发展集约。二是体现形态多元。三是推动要素集聚。四是实现成果共享。

其三,就是要深刻认识小城镇建设的现实意义。一是带动经济发展。一方面,它可以承接城市产业,拉长城市产业链条,大大提高经济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促进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的快速成长,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大后方。另一方面,小城镇发展起来了,有利于发展内需经济,可以推动以商贸、餐饮、旅游等为主的生活业和保险、金融、物流等生产业的发展,为推动形成一、二、三次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作出贡献。二是促进民生改善。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化城”与“化人”相结合的过程。这些年来,湘潭市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很多农村都变成了城市,但由此也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在农民变市民的过程中,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与身份转换脱节的现象还是存在,即“只化城难化人”。三是推动改革创新。我国的小城镇发展较晚,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逐渐形成以珠三角、上海、苏南、温州等城市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城市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这些年来,湘潭市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差距相对较小,但城乡二元藩蓠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消除。四是夯实基层基础。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设五级行政建制的国家,基层在乡镇。我们所说的小城镇,基本上就是建制镇,是基层政权。这些年来,我们不断地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二、影响湘潭市小城镇建设的几个主要因素

近年来,湘潭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城镇化的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特别是县市区和乡镇两级党委、政府花了很大的功夫,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影响湘潭市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一是规模不大,导致空间受限。湘潭市有建制镇38个,镇域面积为35.9万公顷,镇域常住人口165.97万人,建成区面积为9984.50公顷,建设用地面积1.15万公顷,建成区常住人口41.74万人。二是规划滞后,导致水平不高。许多小城镇是沿着过境的国道、省道两侧建设的,都是农民自发自建的,建设形态仍然停留在“一条马路、两边一排房屋”的状况,基本谈不上规划。三是产业乏力,导致动能不足。地方的经济实力是小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产业的结构以及集约化和集群化程度影响着小城镇的发展水平。湘潭市多数小城镇处于城镇化发展的较低层次,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较大,城镇总体产业发展水平较低。据初步调查,白石、乌石、花石、青山桥、龙洞、壶天、棋梓、虞唐、清溪、楠竹山这10个镇中,国地两税只有花石等5个镇过1千万元,还有4个镇低于500万元,其中壶天镇仅77.8万元。造血功能的不强,直接影响着小城镇的持续发展。四是环境欠优,导致吸附不够。从基础设施来看,湘潭市大多数镇区自来水厂由于规模小,效益差,难以维持正常运转;绝大部分镇没有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管网系统,雨污没有分流,直排江河,污染环境;大多数镇区无垃圾处理设施,造成农村垃圾返送城市垃圾场填埋的奇怪现象;大多数镇区没有一个像样的供居民休息的地方,居民找不到家的感觉;有的镇区电力不足,建设用地紧缺,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五是体制不顺,导致活力不强。这些年来,我们加快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动了区划调整,整合了投融资平台,形成了规模合理、布局有序、联系紧密、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特别是在打破城乡二元壁垒、推动土地流转等方面加大了改革的力度。

三、湘潭市现阶段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思路和重点

第一,要始终坚持规划先行。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没有高质量的城镇规划设计,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城镇建设。搞好规划就必须根据城镇的实际,科学定位发展的方向。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搞好功能分区,确定好总体目标,分年度逐步实施,还要编制镇域一体化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第二,要切实强化产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不可能有小城镇的发展。环绕在湘潭市区周围的传统农业镇,可以重点培育和支持农产品生产加工、观光休闲农业等,发展都市农业小城镇发展模式,让都市人惬意地在乡村体验田园休闲生活;自身生态环境良好,交通条件较好的城镇可以采取生态宜居小城镇发展模式;拥有历史古迹、名流故园、风景园林等旅游资源的城镇,可以选择旅游牵引小城镇发展模式;地理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的城镇,可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选择以商贸物流业作为城镇发展主动力的商贸物流联动小城镇发展模式。第三,要加快完善承载能力。小城镇建设不是简单的“地盘的扩大”、“模样的呈现”,关键是“人的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一定要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完善硬件设施,创新软件设施。一方面,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对道路建设、污水处理、给水排水和电力、煤气、亮化、绿地、广场和环卫设施统筹考虑,积极推进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理,全面推进燃气、电力、信息、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完善公共服务。要按照城市的要求对城镇的公共服务加以完善,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探索适合小城镇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第四,要强化建设用地保障。可以探索“保障”与“流转”相结合的体制机制。要开展小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适度扩大用地规模,将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益事业、农村集中居住区等的用地纳入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第五,要着力破解资金瓶颈。建设小城镇,必须切实加大投入。乡镇一级财政仍然是吃饭财政,靠乡镇一级的财力支撑显然不够,而市、县两级的财政支持也是有限的。同时,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包装项目,争取项目资金和银行贷款。第六,要突出示范带动作用。要在示范小城镇建设上下功夫,找准并建好起步镇和特色镇,加大一批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的建设力度,打造精品小城镇,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但打造特色小城镇,需要政府、社会等方面的各方面联动,特别是不能缺少政府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