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范例6篇

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

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范文1

[关键词]管理信息;内部控制;影响与作用

一、引言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合理保证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其活动过程进行检查、约束和调节的自律系统。COSO认为内部控制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要素。我国的大多数乡镇企业、家族式企业甚至有些国有大型企业对系统化的内部控制还比较陌生,很有必要对企业普及内部控制理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信息管理的反馈控制理论认为,管理过程就是从信息输入到输出、经过反馈和修正、再形成新的信息输入的不断循环的过程,每次循环的延续时间就是管理周期,延续时间的长短则反映了管理工作效率的高低。因此,要缩短管理周期、提高管理效率,离不开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手段。管理活动做得好,内部控制有效,企业就能够实现它的目标,企业就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从而保证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如果内部控制无效,企业的目标难以实现,企业将失去竞争能力,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可见,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管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企业管理者应给予高度重视。

三、内部控制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影响

(一)内部控制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内部控制首先必须考虑如何确立企业的理念,塑造企业文化,并以此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

(1)内部控制影响企业信誉的形成。企业的良好信誉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内部控制应使企业管理层和其他成员都应当做到:严格一致地保持诚信行为和道德标准;加强企业的内部审核制度;发挥董事会的职能,使其客观监督企业的高层管理阶层;制作文字化的行为准则和政策声明,将其传达给全体员工;使员工认识到维护企业信誉是自己的神圣责任,员工自己的形象就是企业形象的缩影,逐渐强化员工的企业信誉意识。

(2)内部控制确立企业的经营风格。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其活动过程进行检查、约束和调节,使企业经营者明确:对待和承担经营风险的方式;依靠文件化的政策、业绩指标以及报告体系等与关键经理人员沟通;对财务报告的态度和所采取的措施;对信息处理以及会计职能、人员所持的态度;对现有可选择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数值估计所持有的谨慎或冒进态度。

(3)内部控制明确管理者的职责与权限。内部控制强调对于组织内的全部活动要合理有效地分配职责和权限,并为执行任务和承担职责的组织成员,特别是关键岗位的人员,提供和配备所需的资源并确保他们的经验和知识与职责权限相匹配。

(4)内部控制规范了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内部控制是由人来进行并受人的因素影响,保证组织所有成员具有一定水准的诚信、道德观和能力的人力资源方针与实践,是内部控制有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具体包括:有完善的招聘与选拔方针及操作性程序;对新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导向培训;对违反行为准则的任何事项,制订纪律约束与处罚措施;对业绩良好的员工,制订具有奖励和激励作用的报酬计划,并避免诱发不道德行为;根据阶段性的业绩评估结果,对员工予以晋升、指导以及奖罚。

(二)内部控制影响企业对信息的敏感性

内部控制活动是否畅通直接影响企业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程度。成功的内部控制能使员工对称地获取企业内部信息,明确生产、管理目标,使每个员工都清楚地知道其承担的特定职责。同时内部控制为员工开辟了向上级部门沟通重要信息的渠道,避免职工与企业矛盾。同时,为员工对外界顾客、供应商、政府主管机关和股东等做有效的沟通提供了方法。具体表现在:

(1)内部控制影响企业管理指令被贯彻执行。管理决策层的计划或指令能否及时、恰当地得到落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是否完善。内部控制如果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就会把员工的职责和利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使管理层的决策得到顺利落实。

(2)内部控制加强了企业和职工的信息沟通。内部控制系统保证信息在企业内部各层次中的畅通,使员工能够知悉其营业,清楚其所担负的特定任务,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各项规定、它们如何生效;员工在执行任务时,一旦有非预期的事项发生应采取什么行动,并预防再度发生。同时,员工拥有在组织中向上沟通重要信息的方法。这能使企业和职工之间的矛盾及时得到反映和解决。

(3)内部控制把企业各部门整合在一起,使企业信息得到有效共享。企业中各部门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内部控制能把各部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实现各部门信息共享,从而使管理层能及时掌握企业的产销、库存等情况,并适时调整生产计划。

此外,内部控制系统还能通过测评、报告形式为管理层及时提供行业分析报告,市场调查报告或者会计报表等信息,使管理决策有据可依。

(三)内部控制影响企业风险评估的能力

在建立信息系统之前,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是一堆文件和手册,执行过程也只能是定期地检查和评估。这使企业风险评估缓慢,企业不能及时规避风险。信息系统使得动态和实时控制成为可能,内部控制也由以事后的监督检查为主变为事前和事中控制模式,更好地体现出基于预测和预防的风险评估机制。

(四)内部控制影响企业的管理决策

COSO报告认为,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旨在帮助企业保证其针对“使企业目标不能达成的风险”采取必要行动。控制活动在企业内的各个阶层和职能之间都会出现,这主要包括:

(1)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所做的战略决策。高层管理人员的职责是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掌握组织的大政方针,评价整个企业的绩效。其控制活动涉及很多不确定因素,有许多变量,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控制活动结果是形成企业计划。

(2)中层管理决策。中层管理人员负责贯彻执行高层人员所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和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中层管理的输出是生产调度和完成计划的测度。负责某一部门的经理人员复核自己所负责部门的业绩报告,检查本部门各业务活动的情况,以便明确趋势。

(3)基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也称第一线管理人员,主要管辖作业人员,给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如保护设备、存货、证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实体安全,生产操作是否正确,有没有按产品质量要求生产等。其控制活动结果是产品本身或服务。内部控制系统应提供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指令。

四、内部控制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由于内部控制提供了对资料中心运作的控制;对系统软件的控制;存取安全的控制;对会计电算化步骤及相关的人工程序的控制;对应用系统的发展及维护的控制;对信息输入、输出模式的控制等对信息处理的控制,从而使得企业会计工作在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公允和如实反映。具体表现在:(一)内部控制对会计电算化步骤的控制,使传统会计模式发生变化

电脑系统的内部控制主要为程式控制和制度控制。电算化会计实施后,除了人这个执行控制的主体外,许多内部控制方法主要通过会计软件来实现,传统的会计模式发生了变化。

(二)内部控制对信息输入、输出的控制,影响会计数据的准确性

企业信息系统中,会计数据可直接从数据库系统采集并进行会计处理,这减少了会计数据录入错误的机会,提高了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但是,如果数据本身有错误,会计人员会被动地接受生成的数据进行会计处理,则该错误可能会带到会计系统中。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应设法避免这样的错误。

(三)内部控制对信息存取安全的控制,影响会计数据的可靠性

对信息存取安全的控制,应注重对应用软件自身安全缺陷和设备自身安全性能低这两个方面实施控制,确保会计数据安全可靠。现有的会计应用软件系统在设计、开发阶段,普遍存在着系统需求中安全需求少、软件设计重功能轻安全的现象,软件设计选用的语言和资料库考虑安全性能少,以至软件投入运行后暴露诸多安全隐患,如信息存取时,不能保证数据完整性;数据易被窃取;数据溢出等安全问题。这类现象和问题目前尚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同时,许多安全设施并未配置齐全,特别是硬件自身安全性能低。这些安全隐患增加了内部控制的难度,也体现了内部控制对信息存取安全的控制的必要性。

(四)内部控制对资料中心运作及对应用系统的发展及维护的控制,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素质

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由于内部控制工作越来越细致,管理越来越专业化,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掌握会计核算的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等核心资源,这就好比以前由会计人员保管的会计账簿变为由信息系统管理人员保管,而且由于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熟悉信息技术,所以不能排除他们具有改账的能力。同时,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会计人员缺乏信息技术知识,在进行一些特殊的会计处理时,或者在会计处理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只能由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帮助解决。在解决问题时,会计人员有时会提供本人的代码和密码,使信息系统管理人员极易掌握会计人员设定代码和密码的规律。如果会计人员事后不及时修改密码,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甚至可以直接使用会计人员的密码进入会计系统。这些情况都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职业道德,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反内部控制制度。

五、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方法

(一)建章立制,强化企业内部制度

实行系统信息化管理以后,信息系统的正常、安全、有效运行的关键是操作使用。如果单位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实施不力,都会给各种非法舞弊行为以可乘之机。因此,管理方式和对象的改变,也给内部控制下的制度赋予了新的内涵。

首先应严格机构和人员的管理与控制,对各类人员制订岗位责任制度。会计电算化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可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包括:直接管理、操作、维修电脑及会计软件系统等工作岗位。机构调整必须同组织控制相结合,以实现职权分离,有效地限制和及时发现错误或违法行为。如规定系统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不能兼任系统操作员和管理人员等。

其次应严格系统操作环境管理和控制系统。制订一套完整而严格的操作规定来控制操作程式。操作规程应明确职责、操作程式和注意事项,并形成一套电算化系统文件。如规定交接班手续和登记运行日志,规定资料备份及机器的使用规范,规定软盘专用以防病毒感染。

最后应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这些档案主要是指打印输出的各种账簿、报表、凭证、存储会计资料和程式的软盘及其他存储介质。此外,还应高度重视电算化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并为此提供必要的物力、财力,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财会科技队伍,为会计电算化工作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

(二)建立信息系统评价机制,不断优化系统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特别是对会计核算有何影响,需要在持续的控制之后,对此做出评价。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在评价内部控制时,往往注重对业务处理控制的了解、测试和评价,忽视了对信息系统控制是否有效执行、是否健全的审查,从而导致由于信息系统控制的漏洞而有意无意地改变了信息系统中有关数据,这样就无法保障后续会计处理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企业不仅要建立信息系统控制,还必须对所建立的各项控制进行测试和评价,特别是要对会计信息系统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做出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对会计信息系统及相关业务系统的控制测试包括控制设计测试和控制执行测试两个方面。控制设计测试是确定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设计是否合理、适当,也就是对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健全性进行测试。控制执行测试是确定现行会计信息系统控制是否存在并发挥作用,也就是对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由于信息系统控制既包括人工控制,又包括计算机程序控制,因此单纯依靠传统的控制测试方法是无法完成该项工作的,还必须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才能对信息系统控制进行全面测试。在实际工作中,应针对不同的控制形式,选择相应的控制测试技术。

在对会计信息系统控制进行测试之后,要对各项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做出评价。针对识别出的控制薄弱环节,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提出完善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建议,及时改进。对于信息系统控制制度方面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

(三)充分发挥系统的激励职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完善的管理控制系统必须和人融合在一起。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人力是最主动、最关键的因素。要搞好一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最重要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人的资源潜力是很大的。有调查指出,职工每天只需发挥20%~30%的能力用于工作就能基本完成任务。如果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他们的潜力可以发挥到80%~90%。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脑力劳动逐渐成为主要劳动形式,这更需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为脑力劳动是不能计件的。

(四)培训管理人员,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操作水平

我国企业必须根据企业管理信息化程度的不同,加强对员工的专业培训,以适应信息化管理岗位的新要求,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源结构。首先,我国企业必须引入竞争机制,根据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形成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配置合格的人才。其次,管理者的素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管理者的素质不同,对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不仅仅指知识与技能,还包括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各方面。企业承受营业风险的种类、整个企业的管理方式、企业管理阶层对法规的反应、对企业财务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人力资源的政策及看法等,都深深地影响着内部控制的成效。

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范文2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内部财务控制;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H6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19402

1 人力资源管理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中的智力资本对企业的控制等各个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管理信息化中,人力资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20世纪90年代美国注协将内部控制确定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价、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培训、组织和调配,是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必须要更新企业职工的知识结构,不断补充新的活力,应该重视企业内部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学习观念相对淡薄的职工,应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形式和措施,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和引导,使职工切实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觉悟,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责任,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切实把学习作为一项紧迫而长期的重要任务,增强学习的坚定性。使职工学习培训中的“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转变,积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培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企业管理信息化虽然是将信息技术引入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但是在对其内涵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此,单纯强调技术的概念会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引入误区。企业管理信息化应该是“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企业管理信息化不仅是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采用,更是企业流程再造,人力资源潜能充分得以调动的一个过程。企业管理信息化需要相应的组织保障,并且使企业管理的内容发生变化,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内容,企业管理信息化强调“人本”理念。

2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活力

我国目前一些国有企业组织机构沿袭计划经济下的传统模式,即按照政企合一的原则设置。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下,企业盈利少或略有亏损。主要问题出现在企业领导人身上,现在多数国营企业领导人(厂长或者经理)交纳的风险抵押金只是象征性的,对他们根本无法形成约束力。

不少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者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或者制度制订的比较笼统,不具有操作性,执行中的随意性使内部财务控制失去了它应有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实质上,是企业管理的传统机制没有改变,科学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没有建立起来。

2.2 内部财务控制人员素质低下,财务与会计不分家

在国有企业中,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一般是挣钱多、出力少的肥差,有不少人是凭借关系挤进了这些部门。其结果是,财务主管人员、一般会计人员、相关业务执行人员、内部审计人员等,普遍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基本的业务素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设立了最完善的财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也会因为决策者、执行者的能力不足或道德问题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另外一个问题是,财务与会计不分家。

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及行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并结合各个单位的实际情况,一般而言,会计部门的工作主要是填制凭证,登记账薄,编制报表;全面推行会计电算化,统一使用指定的核算软件,按有关规定进行软件的操作管理和保护。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信息瞬息万变,财务管理日益复杂。由会计人员兼搞财务管理,既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又导致财务管理乏力,同时也为主管财务会计的领导,基于财务收支需要和业绩的需要而捏造会计信息打开了方便之门。

2.3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人员的责权利划分不清

在目前财产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因目标函数取向不同而形成利益冲突。所有者的资本一旦投入企业就形成法人财产,经营者就可以支配这些财产,如何使经营者按照所有者的目标和要求使用这些财产,就必须建立起一种控制与约束的机制。由于我国受传统经济模式的约束,国有企业形成了所有者缺位和“一股独大”的情况。经营者以法人代表的身份占据着企业所有者的地位,掌握着企业的最终控制权,企业经营者实际上是在没有内外监督的情况下,全权经营这部分国有资产,于是便相当广泛地产生了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2.4 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内控机制弱化

在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方,有相当一部分小型企业没有建立起内部审计机构;已经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企业,内审仅仅是对厂长或经理负责,即按照厂长或经理的授权,对于有问题的或者是不太信任的下属进行审计,对于同级和上一级的监督显然没有作用和意义,他们出于互相利用或人情关系的需要,当然不能很好的监督同级部门。审计的地位无法超然独立,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因为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受政府的影响很大,即我国的内部审计是在政府的法制强制下,在国家审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内部审计代表国家监督企业,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国家是法人,不是自然人;由于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同时,内部审计又代表企业高层经理人监督其下属,因而形成了双重身份(即内部审计既代表国家监督企业,又代表企业高层监督其下属),这种定位上的重叠和偏差,必然会导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具体来说,这种内审组织体制往往因为存在着利益关系制约其权威性的问题,而使内审机构及其人员的工作独立性比较弱,他们不能客观、真实、公正、深入地开展工作,即使做出了审计处理决定也会因管理体制上的制约而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3 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建议

3.1 理顺体制,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有效实施内部财务控制的基础是建立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而建立良好的企业治理结构,必须从产权问题入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即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功能定位,完善组织结构。根据我国《企业法》的要求,组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效制衡的企业结构体系,彻底扭转目前的人浮于事、管理层次过多、搞行政的人多、搞经营管理的人才少、注册资本总量小于实收资本形成国有资产流失隐患等现象。只有把这些基本问题解决了,我们才有资格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前提下,与同类型的外国企业竞争。

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保证财务管理系统循环畅通无阻,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些财务控制制度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和内部财务控制规范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必须设立一些关键的财务控制点,如原材料采购、应收账款、费用报销等关键控制点,使决策、执行、监督、管理各个环节均没有漏洞,一旦发现制度有问题,及时调整、修订,使之日臻完善。

3.2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坚持财务与会计分别设立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关键在于财会人员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这是因为企业内部的各项控制措施都要通过财务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来贯彻落实的,同时他们又承担着监督经营者以及其他参与经营活动人员执行财务控制规范的责任,所以财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关系到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实施的成败。要全面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与管理能力,首先要截断低素质、非专业的人员的流入,或者尽可能清除他们,然后积极吸收高学历的财会人才。因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只有高素质的财会人才,才能利用先进有效的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引导企业占领市场、开发市场、扩大市场。企业的决策者才能依据及时有效的财务报告,适时调整决策方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

3.3 完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明确财会人员的权责利

在企业治理的机构设置上应体现内部财务控制的要求,如设置财务总监、总会计师岗位,并实行双向控制等。在管理制度上,应建立健全如经营计划制度、财务预算制度、指标考核制度等。财务控制必须包括从计划的制定与指标的分解到实现计划目标为止的全过程。从机构上、职责上、管理上、制度上实施严格的控制措施,这是保证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按计划目标合法、有效、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内部财务控制主要通过编制、执行和监督财务预算,以及经营计划来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和各项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严格控制。同时制订严格的内部钳制制度,如记账人与经营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经办人、保管人、出纳等职务权限应当明确界定,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3.4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强化内控机制

西方国家的企业审计委员会是提高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一个值得借鉴的模式。我们的企业也应设立审计委员会来领导内审工作,增强企业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目前我国尚未颁布统一的内审执行标准,这样内审人员只能依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水平来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导致了审计结论具有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增大了审计风险。所以必须制订内审准则,减少企业内审的随意性。内审部门的负责人必须能和董事会、国资委建立起直接交流信息的机制,并直接向董事会和国资委提交书面工作报告,形成对企业经理人的制衡机制。内审负责人的任免权应属于董事会或国资委。内审人员不得承担经营责任,不能参与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和执行。内审人员应定期轮换,长期负责某一管理职能或部门的审计工作也会使审计者与被审计者的关系产生微妙变化,所以定期轮换可以从组织上保障内审人员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1]李东.企业信息化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123.

[2]许永斌.企业信息化对企业内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4,(7):6768.

[3]王伟.人力资源管理要为企业效益服务[M].现代商贸工业,2008,(1):155156.

[4]武汉钢铁(集团)企业.构建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作用[J].会计研究,2004,(4):813.

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范文3

摘 要 财务管理信息化就是对企业的各项财务数据、管理活动、财务活动进行数据化处理和分析的过程,是整个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核心工作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也逐渐由以往的电算化管理转变为现阶段下的信息化管理,在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推进下,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对企业现阶段下的经营成果、财务情况、资金运用、费用控制、经营业务等数据进行动态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客观、公正的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探讨财务管理信息化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应用。

关键词 财务管理信息化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应用

企业的内部控制贯穿在企业生成、经营、服务等各个活动之中,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财务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成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也逐渐由以往的电算化管理转变为现阶段下的信息化管理,本文主要探讨采取管理信息化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1.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财务管理信息化就是对企业的各项财务数据、管理活动、财务活动进行数据化处理和分析的过程,是整个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核心工作部分。随着财务信息化的优化,财务管理系统已经由传统意义下的会计核算不断的延伸到企业的预算、决策、分析等各个领域之中,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

2.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是伴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而来,早在上世纪90年代,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下,信息技术就在各个行业中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外企纷纷涌入我国,这不仅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资金,也提供了一种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思想。在国内竞争环境的加剧之下,我国企业开时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企业内部的资源、改善内部管理,并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财务管理信息化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就现阶段来看,我国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可以实现生产、销售、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在线分析系统采取信息处理的有机整合。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包括财务分析软件、全面预算管理软件、战略财务软件、平衡计分卡软件等等,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对数据的分析以及经营管理决策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可以实现绩效管理、目标分解、成本控制、预算预测等一系列的功能。

3.财务管理信息化和企业内控的连接

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过程之中,必须将采取管理工作与物流、人力资源、业务流等相关的系统连接起来,才能将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全面的发挥出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宜的软件,对企业内部的资源和业务进行全面的控制,以便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达到企业信息化与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衔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3.1 做好组织控制的工作

组织控制工作就是对整个企业内部人员分工、部门设置、岗位制定、权限划分等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其控制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科学的权责分工的制度,对整个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进行科学的架构,以便实现相互制约、相互牵制的作用。就现阶段来看,在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之后,财务工作的岗位可以分为基本财务岗位及电算化财务岗位两种,基本财务岗位主要指稽查、核算、出纳、档案管理等岗位;电算化财务岗位主要包括系统的操作、管理以及维护等岗位。

3.2 做好系统的维护工作

系统维护就是对系统硬件系统进行修正、扩展、更新、备份等工作,该项工作能够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为了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和连续性,该项工作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来进行实施。

3.3 做好系统的日常管理工作

财务信息系统的控制包括操作规程控制以及操作权限工作两个方面,其中,操作权限的控制是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隐私性的重要体现,在系统中,只有特定身份的人员才能在系统中进行操作,且无法越级接触,这就保证了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4.财务管理信息化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应用效果

4.1 提高了内部控制的作用

在实行财务信息化之后,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性,同时保证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促进企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这与传统的单靠制度来进行内控的措施相比,实施效果更佳的显著。在财务信息管理化的推进下,成本费用以及主导行业收入等全面的实现了信息化的管理,传统财务制度的漏洞也得以解决,这也有效的配合了其他相关增收以及节支活动的开展,费用压缩和收入效果得到了提升。

4.2 促进和财务与其他业务的有效衔接

在财务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之下,企业中各个部门的业务联动得以加强,在这种联动之下,各个业务部门能够对差异出现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这就实现了财务与企业中其他业务的有效衔接,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财务工作也又传统的被动状态转化为现阶段下的主动状态,实现了从核算行到管理型的转变,财务部门能够定期的与经营部门核对数据,找到财务收入和经营收入之间存在的差距,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的透明化。

4.3 实现了企业的动态管理

财务信息化的实施能够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动态化的数据和图表,管理人员可以在这些图表和数据中获得大量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信息,和传统的表格相比而言,这些数据资料更加的形象和具体,也更易被理解。这样,企业管理人员就能够对企业现阶段下的经营成果、财务情况、资金运用、费用控制、经营业务等数据进行动态的统计和分析,能够客观、公正的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同时,管理人员也能够根据业绩的变化情况分析中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不断的完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全面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4.4 财务信息化管理是财务分析的重要手段

财务信息化管理是采取分析的主要手段之一,系统模块中提供的数据能够使财务分析更加的具备说服力,能够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在很短时间内了解企业在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情况,这就为管理人员提供了决策的依据。同时,也可以实现一种财务预警的功能,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人员可以及时的看到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明确财务风险程度,根据风险的大小制定完善的应对措施,保证企业经营目标能够得以实现。

5.结语

财务管理的质量直接对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成效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下,财务管理已经由以往的电算化管理转变为现阶段下的信息化管理,在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推进下,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对企业现阶段下的经营成果、财务情况、资金运用、费用控制、经营业务等数据进行动态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客观、公正的来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与此同时,也能够及时的看到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明确财务风险程度,根据风险的大小制定完善的应对措施,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徐益强.信息化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的应用分析.新会计.2012.02(28).

[2]蒋占华.财务管理信息化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应用.财务与会计.2007.06(23).

[3]梁楠.企业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12).

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范文4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实现创新与完善。一方面,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结构逐步优化,为提升企业竞争力,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带来了更加有力的发展保障;另一方面,现代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管理,实施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系统资源逐步完善,实现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化,合理实现企业内在资源的综合探索,推进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体系拓展与创新。

一、会计信息化概述

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企业会计数据管理下与计算机自动化挂系统相结合[1],一方面,企业会计借助系统平台进行财务管理综合分析,实现现代企业财务运行综合分配,降低企业财政赤字等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化可以实现企业内部审计管理资源分配适应现代市场需求,实现企业内部审计信息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推进现代企业资源的全面分析管理,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二、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

会计信息化是综合性内部审计管理形式,新型企业管理对传统企业内部审计具有较大的冲击性[2]。其一,会计信息化内部审计信息综合化管理,信息资源结构完善,传统的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内部设计包括多方面,是企业整体财务运行各个部门的综合对接,两者在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理念和管理结构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如果企业实施内部审计信息化直接对接,对出现企业内部会计信息资源不完善,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开展整体缺乏的开展思想做引导,无法保障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合理运行;其二,会计信息化的运行需要有完善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作保障,信息化管理需要有综合性会计人才作保障,但传统内部审计管理制度与人才都是单方面的管理,缺乏企业内部审计综合性管理,新旧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结构的不同吗,对现代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推行上较困难,非但没有达到提升企业内部审计效率的作用,反而制约了现代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充分应用会计信息化的内部审计管理对策

(一)增强新会计管理意识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结构逐步完善,必须转变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理念,实现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开展具有正确的思想引导,例如:企业组织内部设计人员对新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报表管理等方面的内部审计知识进行综合学习,为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进一步开展带来新指导理念;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化指导理念的变化,也应该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开展理念与我国会计管理新准则相适应,例如:企业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对我国新会计行为准则中报表管理中的负债表、损益表的分析,信息核算标准实施理论知识的综合学习,同时结合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做好企业内部审计经济分配结构的综合规划,实现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开展顺利进行。

(二)现代化管理系统的应用

现代新型会计信息化管理结构优化,实现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资源管理技术升级,一方面,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审核采用系统自动化审计为主,人工辅助为主的审计格局,例如:现代企业采用SAP系统作为企业规划管理的主要处理系统[3],依据系统整体规划要求,将企业内部审计进行进行多方面综合运算,同时新内部经济管理系统可以保障企业内部审计经济衡量结合企业产品经营、市场营销、收益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审计,完善的系统数据结构能够提高现代企业经济运行的风险预测能力,发挥现代企业内部涉审计应用做用;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企业资源综合拓展的直接体现,实现企业内部经济运行与市场行情的统一分析,企业可以在数字化系统中,实现企业资源综合分析,及时对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风险进行警报,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引导现代企业转型与时展相适应。

(三)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为了保障企业内部审计在新时期发挥经济控制管理的作用,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管制度。打破传统企业内部审计单一部门管理制度,实现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信息的审核标准一体化控制。例如:现代企业资源内部设计管理制度[4],不仅要制定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标准,同时也要做好企业审计系统信息处理标准,严格按照我国新会计管理规则进行内部审计系统信息处理控制,发挥企业内部审计信息管理的基本需求,推进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在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下,发挥良好的信息控制管理新标准。

(四)提升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能力

实现会计信息化发展,发挥企业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作用,提升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一方面,做好现代企业内部设计专业能力提升,进行内部审计人员新型内部审计管理技术的培训学习,实现现代企业资源管理与企业内部审计新系统的合理对接;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实施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保障企业内部审计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发挥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管理人员的经济管理作用。

此外,加大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也是实现会计信息化在现代企业经营发展中发挥作用下的有效措施[5],信息化系统可以实现企业内部审计部分信息公开,为国家审计和大众监督提供了更加直接的数据,会计信息充分应用主义优势,引导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挥其作用。

四、结语

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内部管理转型发展的必然性选择,基于对会计信息化的基本概念的论述,对会计信息化对传统企业内部审计影响进行分析,并从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的信息应用角度提出应对策略,为现代企业发展探索新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臧勇,周艺.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4:78-80.

[2]彭坤.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4,9:95+97.

[3]罗东升.会计电算化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影响及对策[D].四川大学,2005.

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范文5

关键词:网络环境 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优化

一、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

(一)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

信息资源管理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广义的含义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设施对社会信息资源进行有序地搜集、整理、分类,以便于使社会上各生产要素达到合理有效的配置。而狭义的概念主要是强调企业对信息资源的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的雏形便是原先的档案管理,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信息资源管理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企业内部信息的管理,还包括了企业外部资源的收集、整理、分析。逐渐兴起的云计算、大数据也将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方式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方式即企业信息化构建方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主要表现在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加工及信息运用方面的能力,以及企业运用信息管理系统服务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的范围。企业进行信息管理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来解析:

1.人员信息化方式

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管理而言,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采用信息化方式进行管理。企业运用先进的网络信息化渠道进行人员的甄选、培训、激励、管理等,使企业内部员工的职能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人员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节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还为企业引进创新型人才提供了高效的渠道。

2.组织信息化方式

是指将信息化建设运用到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上来,使原有的公司管理架构不再仅仅流于形式,而是按照信息流的传递方向进行严格、正规、有序的管理。当然组织信息化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还包括企业间、企业于上下游企业之间、企业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化系统的构建。组织信息化大大减少了企业内部及企业间资源的浪费,还提高了企业运营的效率。

3.产品信息化方式

是指企业利用信息化建设渠道获取的先进科学技术,运用到企业的商品中来,从而提升商品的附加值、提高企业竞争力。产品的信息化最终导致企业的产品中信息含量逐渐增加,而物质比重逐渐降低,从而使企业产品由物质产品转向信息产品,信息化产品的增多也在逐步推动社会向电子信息化时代迈进。

4.信息技术化方式

指企业将传统的信息流管理转向网络环境下运用先进技术管理信息流的管理方式。主要形式是企业运用计算机实现办公自动化,包括业务的处理、生产管理、客户交流等都是按照自动化管理方式进行的。信息技术化方式是企业进行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分析

(一)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结构模式

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在企业中不仅要按照技术管理的模式进行,还应当强化经济管理和人文管理的理念,构建而成的信息资源管理三维框架,即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经济管理和人文管理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

1.技术管理模式

技术管理模式是指企业按照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根据实用性、先进性、高性价比性等原则,促进企业内部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管理,以促进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确保信息网络、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在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有效运用。所以,我们可以把信息资源技术管理概况为以下内容:借助于网络环境进行企业所需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从而得到企业所需的具有决策指导意义的信息;将信息化技术运用于企业的销产业链中,并结合智能化设备进行产品的研发推广;应用防火墙以及信息加密技术,来确保企业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在外部引进先进软件的同时加强企业适应性软件的开发,从而实现企业各个环节的信息化、程序化管理。

2.经济管理模式

经济管理模式主要是从经济适用性角度出发,来监督并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经济效用。它主要结合经济学中相关信息资源的成本以及价格与价值之间的规律来合理地利用各类资源,以保证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活动时,信息资源管理能够起到为企业创造经济增长点的效果。信息资源的特性超越了物质特征所包含的价值,因此随着网络科技的推广与应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势在必行。信息产业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内容:合理高效地配置信息资源;结合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的应用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的经济效益;结合信息资源分析商品成本、价格变动规律;预测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了解掌握宏观政策变化等。

3.人文管理模式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能脱离“以人为本”这一主要原则,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人文管理模式就是指企业根据其信息化战略建设的要求,注重员工的信息行为,重视企业信息文化建设,并完善企业信息安全环境,从而保证电子商务企业创新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的不断革新。信息资源管理在进行资源的整理应用过程中也应当重视人与社会等因素,将社会行为学考虑到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因为机械化、程序化的信息系统无法解决类似于员工的信息需求、员工的信息行为及信息价值评估等与人息息相关的问题。总结来说,信息资源的人文管理模式包括:企业员工信息化理念的素质教育、信息系统中专业型人才的配备、企业信息文化的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以及开展电子商务业务活动规划;制定相关的信息政策,以确保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实用效益;解决电子商务信息安全风险及相关法律方面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常用模式

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可分为企业对企业(B2B)、企业对消费者(B2C),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1.基于B2B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B2B是指企业之间在网络环境下建立在信息系统相互沟通基础上的合作关系。B2B之间可以通过专用的系统网络,来实现相互间数据信息的交流、传播,为开展商务活动提供便利渠道。基于B2B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所建立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主要存在于相关联企业之间,企业之间可以通过该系统与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稳定的商务关系,及时了解企业的供应链运作情况。基于B2B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是在供应链的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构建的,它需要在网络上建造一个虚拟现实的企业间业务运作系统,在该虚拟系统上,相互关联的企业间通过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交流信息,如上游企业可以直接通过虚拟系统了解企业的原材料需求量及未来发展趋势,而下游企业也能更好地开展产品的加工、销售活动,这一系列环节就构成了电子商务的一体化运作体系。在B2B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下,公司为了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及时,产品库存的适量,往往授权供应商和经销商访问企业的外网来获取相关数据,从而为企业的生产运作提高准确的信息。这样的管理方式为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它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的库存管理问题,也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原材料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2.基于B2C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B2C即“企业对客户”是电子商务的另一种商业模式,也就是通常说的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商业零售模式。这种形式的电子商务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网络零售业务,正如日常生活中为广大消费者所接触到的“淘宝”、“亚马逊”“京东”、“聚美优品”等网上购物平台,他们都是通过互联网来开展日常的经营销售活动,所有业务行为都是在网上进行的。简单的说B2C就是网上商店,消费者不用去实体店,在网上即可寻找到适合的商品,逛街、消费、支付一系列行为都在网上完成。随着B2C商业模式的普及,其优势也在日积月累中更加彰显,因此基于B2C的电子商务在商贸交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于B2C的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是在Intranet构建CRM(即客户资源管理)系统。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客户的需求、教育背景等等数据,将存储到企业的后端数据库,客户数据库的存在,有利于企业方便获取客户的基本信息中第一手资料,减轻了企业在进销环节的压力。数据库则是由企业进行专门管理的,企业通过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获取的有用信息都会存储于数据库中便于企业实时应用,数据库也为储蓄客户信息、分析客户需求、指导企业运营提供了便利的工具。CRM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维护客户关系、了解同行业企业客户信息资源、分析客户需求、为管理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3.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不同于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管理系统,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的管理范围相对较小,也更加便于管理运作。因此针对于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管理的关键就是信息流的高速运转,只有信息流达到高速运转,才能保证企业在生产线、现金流等方面的高速运转,这样才能使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

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管理中最普遍的运用的就是ERP系统,即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它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对企业的所有资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力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供销链管理,从而达到对供应链上的每一环节实现科学管理。ERP系统将企业的内部运营与外部信息资源系统相连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从而使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更加敏锐,为企业获取市场优势提供了有利条件。企业内部资源管理系统更加方便了企业内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管理活动,ERP系统作为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的平台,使各个子系统及各个部门都能获取实时信息,更推动了企业从事后治理到事前控制的改变。

三、网络环境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优化改进

对企业而言,只有完善内部管理系统、掌握及时的信息资源、紧跟时代创新的步伐,才能使企业在信息社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对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还需要结合时展的特点进行有效的优化改进。

(一)基于B2B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优化

实现基于B2B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构建基于Extranet的网络化模式

Extranet是一个使用Internet技术使企业和其它企业相连来完成其共同目标的合作网络。基于Extranet的网络化模式不限于供应链环节内的成员,它可超出供应链之外,特别是包括那些组织想与之建立联系的供应商和客户。由于传统的B2B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在信息资源共享上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基于Extranet的网络模型的构建是弥补不足的关键。

2.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框架

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框架便于提高企业间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它要求企业间信息管理系统中信息传输的标准必须一致,信息系统中数据库的存储及分析应用规则必须一致。这样才能在信息管理系统在信息共享环节发挥有效作用。

3.优化信息环境

企业间的相互合作是建立在诚实守信的环境下的,当然信息的流通也需要建立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上。供应链环节上的企业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信息流得到高效快速的运作,才能提高企业间的共同竞争力。

(二)基于B2C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优化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与消费者的信息交流也只要是通过互联网得以实现。但是互联网环境下的商品与现实商品相比最大的缺点就是无法亲身感受,在B2C的平台中,信息的流向也是企业的主动推出与消费者的被动接受,从而造成很多交易活动的无效性和网上交易平台的混乱。所以,企业在构建CRM(即客户资源管理)系统之外还应当建立ERP系统,严格控制企业在销售、库存、配送、第三方物流及售后各方面的运作,从而提高企业自身在电子商务行业中的竞争力。另外,随着B2C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企业用户及消费者用户的不断增多,网络系统的承受能力在接受不断的考验,同时也给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所以,这就给IT系统的升级发展提出了要求。

(三)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优化

在企业内部中,信息资源的管理主要依赖于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信息资源的利用也是在专业人员的辅助下完成的。因此信息资源主要掌握在这些专业人员手中,而无法得到其他人员的重视。当然,对于信息资源的不重视也就意味着与创新型资源擦肩而过,企业员工对信息知识的不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知识创新水平。因此,要想优化企业内部资源管理体系,首先要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提高企业信息流的传递速度和质量。组织结构的改变、权利的下放方便了知识型人才创新才能的发挥,从而加快了企业内部信息共享的进程,也为企业实现知识创新提供了条件。其次是重视企业文化的革新,企业的组织文化是企业内部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对企业组织文化进行革新主要是为组织提供一个开放的、可信赖的内部信息共享环境,鼓励员工实践和自主创新。

四、结论

从本文上述研究可知,在网络环境下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在应对当前企业发展来说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信息资源管理的理念也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和认识。因此,信息资源管理模式还有待优化改进,人们对于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认识也需要进一步的额加强。而我国关于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就目前而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已经不能赶上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水平。因此国内外企业都在迫切的寻求一个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来满足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所以说,我们对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李长云.供应链核心企业信息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2007(8):44- 46.

[2] 刘跃.电子商务下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新模型[J].商场现代化,2006(25):89- 90.

[3] 王伟军,甘春梅.Web2.0 环境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变[J].情报科学,2009(8):1126- 1132.

[4] 刘平.基于价值的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5] 黄飞飞.Internet环境下的企业信息管理模型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06.

[6] 许亚湖.企业成本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2):83- 84.

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范文6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 旅游企业 财务内部控制

随着财政部等五部委于2010年4月《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财会〔2010〕11号)的要求,如何在满足公司层面上的企业内部控制整体要求的基础上,克服集团化旅游企业现阶段存在的经营多元化、所属企业多、股权多元化、链条长、地域分布广的困难,将涉及财务方面的内部控制有效地在公司及所属企业内部贯彻实行,并作为一个新的财务管理体系发挥效用,进一步提升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值得研究与探讨。

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作为目前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和境内主板的上市公司正在施行的管理体系,也是集团化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对企业内部控制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结合提出新的要求:“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又进一步明确了信息系统在有效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减少人为因素,提高管理水平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由此可见,信息化建设将是实施内部控制,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和效率,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支撑手段。

二、信息化建设对财务内部控制的影响

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支撑手段,其建设工作将对财务内部控制的各要素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

随着企业越来越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信息系统优化了控制环境,信息化的运用使企业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管理层次减少,同时运用网络信息化的优势解决了地域分布广的困难,且信息系统使信息流的传递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公司的决策层和管理层能够更加全面、及时地掌握所属企业的运营情况,从而为正确有效地制定企业战略、资源分配和绩效评价等企业决策工作提供依据。信息化管理与企业固有的经营管理是管理思想的碰撞,它可以及时地将公司管理层的经营管理理念与指导思想传递到所属企业,有利于同一所属企业的管理思想,“上下一盘棋”支持公司的战略发展。

(二)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在信息化环境下,信息化技术能够形成集团及所属企业上下统一的内部控制管理标准,并使业务流程及控制节点逐步固化,大大降低了人员疏漏或舞弊的风险,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信息化系统可以提升企业信息使用能力,可以实时搜集和处理大量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的信息及数据,为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提供依据。此外,在传统方式下,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主要就是制定一堆制度文件和手册,在执行内部控制时也只能是定期地检查和评估。这就使得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估时进展缓慢,不能及时发现及规避风险。而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大量应用,就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实时控制,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也由传统方式下的事后监督检查转变为事前和事中的控制模式,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对风险评估及预测和预防机制。

(三)对内部控制活动的影响

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都在信息化的帮助下进行相应调整和再造,大部分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通过信息化来实施。内部控制活动逐渐从传统的手工方式变为信息化控制方式,将内部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固化在信息系统之中,从而降低了人为的影响因素,减少了人为错误和舞弊情况的发生,提高了内部控制活动的效率。同时,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重点也由单纯的对人的控制转变为对人和信息化系统的控制。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广,信息系统有效地帮助了集团化企业对所属企业内部控制的管控力度,解决了一系列经营管理的瓶颈。一是解决了所属企业少数股东管理者的诸侯管理,使其按照公司的管理标准办事。二是将不同的管理方法及需求进行标准化设置,解决了因管理方法或核算计量方法差异化而带来的财务管理的随意性。三是减少了所属企业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对信息与沟通的影响

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在集团和所属企业之间建立了信息沟通平台,拓展了信息沟通的广度和深度,突破了时间、层级和地域的限制,使得企业的信息流可以便捷地在各企业和企业各个层级之间传递,使信息沟通的效率获得显著的提升。利用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在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以及基层员工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同时减少了发生信息失真的情况,使得员工能够更好地获取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管理中所需的信息,顺利履行职责,同时使公司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能够更及时、恰当地得到落实。

(五)对内部监督的影响

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可通过信息化建设将一部分内部控制的监督功能进行系统化、程序化,从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实时的监督和控制,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手段,从而进一步提高监督和控制的效果及效率,整体上改善并优化了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在此基础上,企业内部控制监督的重点也将从传统的对制度、流程和执行的方面转变为对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实施和日常维护等方面。因此,企业应对财务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估方式,评估其实施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建立长效的建设完善机制,以便能更好地达到财务内部控制的目标。

三、信息化环境下旅游企业财务内部控制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对象和层级的复杂性

旅游企业管理层级较多,链条比较长,分布地域非常广,且涉及境内及境外。从业务模式上旅行社涉及团队批发与零售,以及企业横向间的业务往来,从管理模式和经营业务模式都需要解决作为独立法人个体的局部利益与集团化利益,局部资源和集团化整体资源配置的矛盾,需要进行集团层面的宏观调控,更多地从集团化整体性战略的高度进行管理。

(二)管理成员主体的多元性及企业人员特性

旅游业务板块的所属企业股权多元化、控股企业比例非常大,涉及国有企业、外资、民营和自然人资本,其中集团绝对控股企业比例不高,大多数企业为相对控股,控股比例30%~51%之间,控制力度不高;同时所属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企业人员规模不大,尤其是财务人员人数不多,财务人员低于5人的企业比较普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学历及专业能力不强,且流动性大。

(三)管理方法和资源调配的复杂性

旅游企业涉及旅行社、商品流通、景区及地产投资开发等业务领域,不同行业差异性明显,需要面对不同的核算方法、不同的计量单位及不同的税务政策等,需要的管理政策和手段出现了复杂性;同时各成员单位的业务周期和行业不同,导致资金使用和资金调剂的难度加大。随着集团做大、做强、做优战略的实施,公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多元化发展,旅游企业不断增加,可支配资源数量增加和相应的处置权扩大,相关管理工作也更加复杂。

四、信息化环境下优化旅游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策略

(一)针对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特点开展财务内部控制建设工作

一是通过整理流程图和控制矩阵对比分析,梳理财务内部控制流程的合理性、规范性以及充足性。二是通过流程穿行测试,检验关键控制点的设计有效性,行程财务内部控制改进手册。三是通过测试评价发现,完善各项财务内部控制措施。四是强化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和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二)建立网络资金管理系统

通过银企直联、网银合作的方式,实现旅游企业所有银行账户的实时监控,解决了资金活动,同时对银行账户定期检查和清理,形成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流程。二是在实现银行账户实时监控的基础上,按照“核定额度、超额上划”的模式,实行资金集中管理,该信息系统实现了对汇集资金的记账、结算等功能,做到了对划拨资金、利息结算、资金结转等事项的内部记账、统一处理、批量操作。

(三)制定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建立网络会计核算系统

按计划逐步建立网络会计核算系统,实现公司按照统一的会计政策、核算科目和方法,形成集团总部及所属企业的“一本账”,通过账务系统可实现及时监督、查询、汇总各账务数据,进一步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同时实施了网络会计核算系统和网络报表信息系统的对接工作,可通过账务系统准确生成符合公司统一管理要求的财务报表,以及按照不同的公司管理需求设置的个性化报表或个性化公式,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开发网上财务事项审批系统

在网络会计核算系统的基础上,通过配套开发网上财务事项审批系统,实现了报销、银行业务、资金管理、投资业务、利润分配及分红管理、纳税业务、工资发放业务及资产购处置等业务的信息系统化处理,并将预算监控系统和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以及审批流程嵌入该审批系统之中,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涵盖了公司所有涉及财务管理的各项业务,通过业务系统、费用预算系统和内控系统的紧密衔接,加强了内控管理,使财务审批权限和预算控制公开透明,可按照不同的部门、专项、日常等费用,进行日常执行分析查询,实时显示预算执行进度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业务处理、账务核算和管理报表生成等信息流的整合链接,可实时进行公司财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总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产生了新的变化,改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对如何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增强内部控制效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旅游企业开展财务内部控制建设及管理工作,必须将信息化建设作为重要手段,使两者有机融合,才能实现管理目标,提升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为北京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佳.财务信息化对财务内部控制影响研究[J].企业导报,2014(09).

[2] 方银亮.财务信息化与集团财务内部控制研究[J].时代金融,2014(5).

[3] 陈伯河.基于财务信息化集团财务内部控制的研究[J].财税研究,2014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