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专业课程范例6篇

景观设计专业课程

景观设计专业课程范文1

雕塑课程是一门在我校艺术设计学院公共景观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共记72个学时,笔者在分析前期雕塑课程教学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就雕塑课程中的理论教学、技法训练、设计模式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方式做了一系列探索。

改革的必要性

社会经济、信息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新知识不断的融合,要求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与时俱进,更新知识和教学内容。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的水平也表现为参差不齐,由此,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思路,以新型的、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

现在大多数的综合性高校的雕塑课程都是直接搬用其他美术院校雕塑系专业的教学内容。我这里谈到的公共景观设计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包括美术、雕塑、装饰文化、园林艺术、建筑基础知识、设计流派、设计心里学风多个领域。雕塑课只是其中的一个主干课程之一,主要以泥塑写生为主体,以写实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在短时间内无法让学生扎实的掌握雕塑写实的能力,也无法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学术的研究兴趣。在短短的72个学时中要将美术院校雕塑系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好学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然而,现实社会景观雕塑市场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五花八门的材料雕塑、概念雕塑、抽象雕塑的景观越来越吸引观赏者的眼球。传统的写实泥塑雕塑课程对学生的雕塑学习有很大的引导作用,但是更应该将各种雕塑带入学生的学习中。也表现为传统写实雕塑教学与公共景观市场需求的脱节。

课程改革方案探索

1. 理论教学 雕塑是一种三维空间的立体艺术,而景观雕塑并不同于一般的架上艺术作品,不仅要具有观赏性,还要与周围的环境,建筑文人,风俗习惯甚至是工程技术相结合,更需要设计者具备宏观审美的设计意识。雕塑课程是我院公共景观设计专业开设的基础必修课程,前期主要采用传统雕塑泥料实施教学,从临摹石膏头像进行雕塑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写实的立体造型能力,笔者认为该课程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大纲的设置上,要突出理论知识的讲授。理论知识的讲授容易枯燥,除了提高教师自身的讲课水平外,还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模式,如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进行。图片比文字更有直观性,通过世界各地景观雕塑的图片、影片欣赏,在欣赏图片或影片的时候,教师通过对景观雕塑的环境、人文地理以及雕塑本体的进行分析,让学生“游览”世界各地的同时,学习景观雕塑的相关知识点。再者就是将全国雕塑展、全国各大院校优秀雕塑作品作为欣赏的内容,对优秀的雕塑作品本体进行欣赏和解析,能够使学生迅速的了解雕塑的本质,打开学生的思维、扩展了学生的眼界。

2. 技法训练 雕塑的制作技法以及流程不可忽视,但不能只注重泥塑写实技法的训练。在课程设置上,首先是平面图像转换浮雕的训练,学生在接受高考训练的时候,都是二维的绘画技术。让学生将二维的平面图像向立体的浮雕进行转变,可以让学生建立浮雕与平面图像的之间的差异,能有效的将绘画中的构图、题材和空间处理运用在半三维的浮雕制作上,起到二维到三维思维的过度。在图像的选取上,尽量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或者是装饰味浓厚的图像,能提起学生对浮雕的兴趣。材料的转换强调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技法训练与想象相结合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最大的发挥作用。

社会的发展使得雕塑的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雕塑的材料也越来越多,已由传统的石头、木头、青铜到今天钢铁、玻璃、软质材料、塑料制品等。认识雕塑材料,培养材料转换的能力,可以通过不同的材料,如卡纸、金属、布料、塑料制品、树枝等等廉价的废置材料,以浮雕为基础或者选取感兴趣的雕塑图片,通过粘贴、缝制、铆接、捆绑等手段,将雕塑以新的材料重新组合。在进行材料装换的同时对材料的特性也有一定的认识和掌握。材料不同、方法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

3. 设计模式 强调根据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文化氛围,真实的受众群体来进行设计。如将所在城市的某一个广场定为景观设计的地点,让学生针对真实的目标进行素材的搜集、内容和主题的选定、雕塑位置和朝向的确定、雕塑尺寸以及形式的明确、材料的应用、工艺的选择等。通过画草图、效果图制作、沙盘制作,单体小品制作,让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欲望。这样,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广泛进行交流找到设计的灵感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课程的实践还可以带学生到雕塑工厂、雕塑工作室参观学习,与专业的设计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倡导交流互动,还可以与景观设计施工单位建立横向联系,设立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广泛交流,多样化地开展教学。

结 语

面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客观冷静的思索,提出科学的适应新形势的雕塑教学改革方案,使教学水平得以提高,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的优秀景观设计人才。

景观设计专业课程范文2

【关键词】广场景观设计 课程 多元化 实践

环境设计专业广场景观设计课程是景观设计类的初级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广场景观设计的基本知识,掌握城市广场景观的设计方法,理解广场景观在城市中的意义,了解广场的设计风格、手法以及材料应用,掌握完整的设计图纸表现方式,为学生在未来实践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由于广场景观设计是在室内设计课程后开设,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室内空间感和思维方式,进入景观设计课程后空间尺度扩大、形态改变,学生难以适应,容易造成空间感差、尺度掌握不准和思维被禁锢等不良影响。再加上课时短、内容广泛、缺乏专业实践,导致现阶段授课的不足。由此,我们提出了广场景观设计课程的多元化教学实践,从授课方式、作业形式和评价体系三方面对本课程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改革。

一、授课方式多元化

授课方式的多元化体现在理论讲授、考察调研、实地测量、资料整合、分组设计、方案宣讲6个部分。这是根据设计的流程进行的划分,贯穿整个设计的始终,从多个角度阐释设计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空间与尺度,切实掌握设计内容。

(一)理论讲授

在多元化实践教学的理论讲授过程中,教师主要以多媒体授课方式为主,比如电子课件,其包括了全部的理论知识内容,并且辅以大量能够直观地解释说明理论知识点的实景照片、设计图片、视频、电子书等。这样图文并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地进行下一步学习。[1]在上课过程中要求学生记录课堂笔记,查阅资料,一是能够加深其对教学内容的充分理解,二是能够让学生积累一定的设计技巧。

(二)考察调研

选取周边设计完整的广场场地进行考察调研。事先将学生进行分组,2至4人为一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统领整个组员的工作,并进行分析汇总。出发前下达课题任务书,其中包括广场的地理位置、面积尺度、地形地貌、历史文化背景、风土人情、文脉传承、周边环境、自然气候、场地设施、小品景观、铺装材料使用、绿化植被配置、功能流线分析、行人采访、整体优缺点等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分析,[2]以拍照和手绘草图形式表现,并且完成3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这样以小组形式进行实地调研,不仅能够使学生全面考察广场的现场情况,而且能够提高其文案策划能力,锻炼团结协作能力。

(三)实地测量

实践设计项目选取真实的场地,学生按小组进行实地测量,记录完整数据,再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调研数据及所收集的资料,提取出符合场地条件的设计理念,围绕设计理念分解设计元素,一步步深入设计。注意将测量数据分类保存,进行整合,为完成整个设计做积累,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四)资料整合

收集经典广场景观设计图片并进行分析,分类整合,选取相关设计理念的图片分类,提取设计元素。在完成过程中掌握设计元素的提炼,学会设计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资料收集与整合能力,设计元素的提取与完善能力。

(五)分组设计

由每个设计小组完成一套设计图纸表现,组内成员可根据本人擅长分工合作进行,如设计文案策划、手绘草图创意表现、设计场景效果图制作、后期处理表现、版式设计与制作、设计方案宣讲与答辩等。模仿实际运行项目制作流程,使学生熟悉实际项目操作过程,强化职业技能,锻炼与人合作及协作能力。

(六)方案宣讲

召开设计方案宣讲及答辩会,邀请本专业其他教师参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宣讲答辩,教师可根据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其他小组可以从别组汇报采众家之长,完善自我,在交流中提高。宣讲及答辩成绩计入最终成绩。这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临场应变能力,树立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作业形式多元化

作业成果包括调研报告、设计文本和ppt汇报各一份。调研报告是通过调研实际情况,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表达,能够锻炼学生的资料组织分析能力。文本部分包括设计理念说明、草图设计、总平面图、功能分析图、流线分析图、景观轴线图、植物分析图、景观效果图、竖向分析图、材料使用说明等等,排版设计后进行打印。最终设计成果包括展板部分和图册部分。宣讲部分以小组为单位,推选表达能力强的同学进行登台讲解,其他成员进行补充。通过设计成果的展示模拟实际项目,让学生从中得到锻炼。

这种形式多元的作业成果展示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有效地杜绝了抄袭行为。结课后举办学生优秀设计作品展览,班级之间做成果交流,让学生充满成就感与荣誉感。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评价方式包括学习过程考核、实践过程考核和综合应用能力考核三方面。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强化学习过程中的沟通,提高最终作品质量。

1.学习过程考核20%,由教师根据平时记录给出,包括学生平时出勤表现,以及学习过程中与授课教师的沟通情况,学习状态是否积极,这是学生学习的投入程度和努力程度的检验。

2.实践过程考核30%,考核学生在实际调研参观过程中是否积极,调研结果是否全面合理,调研报告、平时课堂笔记和随堂作业的完成情况是否良好,这是平时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学生学习态度的考查。

3.综合应用能力考核50%,由最终提交的设计成果评定给出,其中设计资料选择的质与量、理念元素的提取新颖与切合程度、图纸制作的精与劣、宣讲汇报答辩的程度等都将作为考核的内容,综合评定出总成绩。

结语

广场景观设计课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投入并参与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潜能,克服了学生抄袭的坏习惯,避免了以一张卷纸定终身的片面性。授课方式的多元化、作业形式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有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顺应了学院“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

(注:本文为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3-2014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市场需求导向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GHYB13195)

参考文献:

[1]陈小佳.对环艺专业建筑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交通高教研究,2000(4).

[2]格日勒,刘娜.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吉林农业,2012(7).

景观设计专业课程范文3

一、目前建筑学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够清晰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紧密相连。目前,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主要由园林景观专业出身的老师讲授,而在讲授的过程中,老师也更倾向于从课程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课程结构,勾勒教学设计。而这门课所面向的培养对象是建筑学的学生,这些学生没有园林景观设计基础,更没有对植物学相关课程的学习,所以按照培养园林景观专业学生的目标来培养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必然难以达成预期目标。一方面使老师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使学生难以找到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与建筑学专业之间的关联,从而很大程度减弱了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2.教材很难满足教学需要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基本依据。目前,在为建筑学专业学生挑选园林景观设计类教材时遇到困难,现根据建筑学专业学生使用不同的园林景观设计教材进行课程学习的学习效果,将园林景观设计类教材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类,对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讲解非常全面而且深入,教材的专业性很强、难度较大,相对之下更适合作为园林专业学生的教材使用,否则按照建筑学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课时设置难以完成对教材全部内容的讲授。同时,由于在开课前建筑学专业学生完全没有园林知识学习基础,所以也难以达到这类教材所授知识的深度。因此,选用这类教材进行授课时,课程内容安排过满,时间仓促,导致给学生留出的设计指导时间不得不缩短。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第二类,对专业内容泛泛而谈,对于专业知识的讲授浮于表面,很难让没有园林景观设计基础的建筑学专业学生掌握到实质性的专业技能。同时,这类教材往往会在后半部分配有篇幅相对多一些的图片,对于有过一定基础的学生,通过这些图片可以自己分析优劣,鉴别学习短长,但是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来说,容易造成走马观花。因此,这类教材更适合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对于没有园林景观设计基础的建筑学专业学生来说,也并不是特别适合。除此之外,针对建筑学专业学生来说,以上两类教材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都没有明确侧重于优化环境与建筑之间关系,而是单纯从园林景观设计的角度入手谈论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这就使建筑学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认识到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对于自己专业的重要性,造成学生认为课程与专业脱节。而这背离了在建筑学专业中设置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初衷。

3.教学方法和内容需适当做出调整

一是目前的教学方法缺乏系统性,以教师讲授园林景观设计原理和方法为主,没有形成一套专门针对建筑学专业的系统的教学方法。二是教学内容没有直接指向建筑学专业,因此,力求使学生将园林景观与建筑在设计实践中取得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以及相映成辉的初衷实际上收效甚微。由于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教学系统性不足,学生对园林景观设计技能的学习也只是停留于园林景观构成这个层面,对园林建筑、园林构图、园林意境等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十分欠缺。由此,学生没有很好地通过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建筑设计能力以及专业综合素养,对园林景观设计缺乏学习的动力。

4.授课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

建筑学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师,主要来源于园林景观设计专业,而这部分老师对建筑学的专业知识掌握有限,而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大学期间主要接触的都是建筑学专业的知识,对园林景观知识接触较少。

二、建筑学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

1.明确教学目标,改革考核标准

当前,应树立园林景观设计学习服务于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应具备在建筑设计全程中都伴有对人与环境共生发展的思考这样一种素养,同时具备在设计各种不同类型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协调园林建筑与环境关系的能力。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一是园林景观设计教学要以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其他主干课程学习内容为依托,让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与建筑学专业知识学习实现相长的效果;二是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每种不同类型园林景观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另一方面,在对每种园林景观设计原理与方法的讲解中,应该尽可能地与园林建筑取得联系,并使之突出,以此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课程学习与专业之间的关联性,以求做到学以致用;三是可以通过园林景观案例教学、场地参观实习、园林景观模型制作等方式,增添学生对建筑与园林景观空间关系的实景体验,使园林景观设计教学尽可能地贴近设计实践。在教学目标逐渐明确的同时,教学考核的标准也就有了更加准确的方向。考核标准的设定应当以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能力为中心。考核标准应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并引导教学目标的实现。考核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园林景观设计是否充分考虑到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园林景观的构成是否因地制宜、恰到好处;园林景观的结构是否切实符合其功能;园林景观的意境是否充分且贴切地营造;园林建筑与园林景观环境的关系是否融洽且相得益彰;园林建筑的布置及设计是否与整体园林景观设计的风格相映成辉等。这些考核标准的设立与学生建筑学专业知识密切联系,能够激发建筑学专业学生园林景观设计学习的热情,同时也能体现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价值。

2.改进教学内容,推动教材改革

一是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教材的编排,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的一般学习规律。建筑学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这门课有其自身的特点,该课程学习既不同于园林景观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也不同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的特点。第一次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都需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上,也应当首先了解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内容及其重要性,掌握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方法,继而再逐渐由对“园林景观构成要素的学习”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常用句式的构成”再到“对园林景观设计整体”的理解。二是园林景观设计教材的选编应当与建筑学的专业知识挂钩,增强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性学习。在园林景观设计教材的编排上,应当以园林景观知识和建筑学知识为依据,探索具有学科交叉性的园林景观设计教材设计,使学生在园林景观学知识与建筑学知识之间找到学习的关联点。学生的建筑设计学习是以建筑的不同功能类型为专题的,园林景观设计的编排也应据此分类。例如,可以将园林景观设计教材在结束了前期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设计原则章节之后,以不同功能类型划分章节,每一类型的园林景观设计学习从相应的园林景观构成要素、构成手法、相关规范条文等,由浅入深进行编排。

3.转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单向“灌输”式教育,转为“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一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紧密结合实践。可以案例式教学、“五步诱导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等方式开展。在教学初期阶段,需要教师来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掌握运用园林景观构成要素组成园林景观专业句式进而形成整体性强的园林文章的方式方法。二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充分依据学生的建筑设计知识基础,带动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增强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学习与建筑设计及其他相关课程学习的关联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引导学生成为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三是采取以学生为活跃因素的主动式教学方法。例如,通过案例式教学将想要讲授的知识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读懂案例的同时,清晰地看到园林景观设计是如何在改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中发挥功效的,进而教师应继续鼓励学生用专业语言对案例进行分析。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对同一类型园林景观进行了不同风格设计的园林景观设计案例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料,以加深学生对所授知识的理解。增强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性学习,是提升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学习价值的最好方式。

4.提高教师的专业综合素养

景观设计专业课程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景观设计,教学改革

如何使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景观设计课程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其重要性已被认识和强调,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尚未成熟,所以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以本人所在江西渝州科技学院长期从事景观设计课题为依托,对景观设计教学改革进行了相关探索。

1、景观设计课的研究内容

景观设计是一门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与艺术,它致力于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随着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后工业文明的进步,现代景观设计科的内容已经大为扩展,包括传统景观设计、城市景观绿化、大地景观规划三个层次。它涵盖的范围从大地景观、风景区规划、城市景观设计到公园、广场、居住区、小品设计等,是研究人居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

2、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各门课程缺乏系统,联系不够。现有教学体系下高职院校各课程学习内容与教学组织的内容分散,各门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每门课程只重视自我学习,轻视了各学习阶段、各课程内容与景观规划设计教学的相关性;授课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重复讲授课程内容使学生容易产生疲倦感。此外,现有教学体系下课程设置过于传统化,知识面没有及时更新,缺少对新材料和新方法的关注,无法满足实际设计的需要。作为一个应用广泛的交叉学科,景观设计的元素已扩展到传统景观设计难以想象的境地,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造园要素,而现阶段的课程设置及应用教材对新型元素的涉猎却是很有限。

2.2 研究性教学不够。研究性教学是指提倡“以探究为基础,而不是以传递信息为基础的学习”,使学生从知识和文化的接受者变成探索者。我国现行的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方式多以单向传授知识的填鸭式”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对所学过的内容重视不够,不能很好的理解专业知识。为改变现状,应该着手进行风景景观的教学变革,建构景观设计专业研究性教学体系,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采用“以实际项目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方式,强化研究性教学环境的支撑体系,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立恰当的对基本功、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 。

2.3 教学资源相对短缺。教学资源相对紧缺是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的状况。首先缺乏高素质专业的任课老师,教师是教学的核心,“一所大学可以没有大楼,但不可没有大师”,景观设计的许多教师都是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师范技能差,教师的工作经验缺乏。还有一些教师是从其他专业中抽调过来的,由于是非专业的任课教师,内容深不下去,效果提不上来,缺乏创 新精神,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目前国内的景观设计缺少优秀的专业教材作为引导, 定义概念模糊,学科争议多,各学校之间性质不同, 教学内容没有统一标准 ,培养的重点各不相同 。再次,多数院校硬件配套设施跟不上。在招生规模急剧膨胀的今天,高校的硬件设施显得捉襟见肘。由于硬件设施缺乏,导致部分实验性的教学无法开展进行, 从侧面也影响到教学质量。

2.4 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教学环节一般分为如下几个步骤:专业理论的讲授、抄绘、案例分析练习、设计实践。在设计实践这一环节,几乎所有的题目都是“假题”,与现实不能紧密结合 ,学生无法置身于设计环境中去亲自体会,直接导致设计成果只停留于方案 阶段,不再涉及细部的处理。缺乏必要的实践是影响课程深入的原因,狭窄的知识面使学生养成了纸上谈兵的习惯,课堂讲授的内容难以与具体 实践相结合。许多学生在工作后感叹知识的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校期间知识面的侧重程度以及必要的理论实践。景观教育体系并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知识的片面 ,实践能力缺乏势必造成教学内容的单一,潜在地影响了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

2.5学生专业认识不足,相关知识缺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自艺术高考生源,与工科院校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图解表达能力较强,但生态学、植物景观及测绘知识较少,在完成工科任务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景观设计课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但一直以来环艺专业的很多学生的作业都有重表现轻内容的特点,在设计过程中强调平面构图,色彩组合,而最基本的功能和空间尺度却考虑较少,导致工程图不严谨,实用性不强,满足不了社会的实际需要。

2.6 教学方法陈旧,考核内容单一。在景观设计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的考核模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及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师生互动,缺乏与实践的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我们在评价学生的创作时将重心放在技法的掌握上,而忽视了作业中的创新性。教师常常以学生最终设计图或试卷质量为主要考核手段,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逻辑能力的培养上。譬如教师私底下评论学生本门课程学习的好坏也惯用哪个学生的作品中“效果图”画得好他的专业水平就高,这样很难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景观设计课程作为环艺专业的主干课程,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到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及人才的培养,所以景观设计课的改革势在必行。

3.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策略

景观设计是景观专业的核心课程,探索一条完善的适合我校景观设计的教学道路是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师努力的方向。本文提出“1 点、2 主、4 面”的教学改革思路,理论教学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实验教学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增强学生间的协作,实习教学面向社会,增加实习基地,增强与设计单位的合作; 考核方式多样化,重点考察学生的设计能力。

3.1以社会需求为教学出发点。调整教学内容景观专业教学旨在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能从事城市建设、各类绿地规划设计与施工、景观植物繁育、景观植物栽培与养护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然而创新与实践的源泉来自社会需求,因此在本课程的改革探索中,紧抓“社会 需求”这一出发点。不论理论教学,还是实验、实践教学内容,都紧密与社会需求结合。

3.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增强师生协作,转变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尝试: 一方面,认真准备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情况尝试提前把下次课的相关问题列给学生,让他们课余时间思考调查, 查阅资料,以便课堂展开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在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中完成课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课堂上学生为“主角”,教师为“配角”起到启发引导作用。例如在景观设计中会涉及到“尺度”的概念,是否把握好场地的尺度决定景观设计的优劣。让同学提前对“尺度”展开思考,搜集一定量能反映不同尺度的案例图片,并加以分析,在课堂上学生首先提出他们对“尺度’的理解,再结合教师的资料与实践经验,展开讨论,最后延伸到教学的重点,收效颇佳。另一方面,努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即“优化主导”。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去吸引学生,用自身的亲身经历去“感化”学生。平日利用业余时间多多和景观设计院、设计公司接触,把一些实际项目案例引入课堂,真正做一位“学生进入社会的引路人”。

3.3 以教学环节的实施为核心,从四个方面提升教学质量

3.3.1完善教学内容。景观专业的教学内容共分为 3 个部分: 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外出实习。在理论的教学中: 突出面向社会,提高能力的教学内容; 重视培养学生对“艺术、生态、历史、环境、建筑、旅游”等多学科的学习兴趣,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座、报告等形式,讲授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扩展学生的思维角度和知识面; 理论尽可能结合现实方案进行师生分析讨论; 景观专业相关课程较多,如设计初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景观工程、景观设计等,现实教学中存在各门课孤立开设问题,今后加强课程间教学内容、形式、组织上的联系,强调各课程学习内容与教学组织的相关性,有效实现课程间的衔接和过渡。实验课的教学中: 一方面加强学生间的设计方案合作,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另一方面可以结合老师参与的课题或项目,让课堂转换成生动的社会实践。外出实习的教学中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让实习不止局限在某一时间段,在平日课余时间,鼓励学生多多与设计公司接触。

3.3.2改善教学条件。景观专业教学条件与起步时期相比有很大改进,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学生实验教室不足,部分实验设施不能达到实验要求,部分学生实验课学习效果欠佳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尝试从 3个方面改进: 加强实验室管理,争取扩大实验室面积; 适时更新教材,适应社会变化; 力争开发高水平、内容齐全的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平台。

3.3.3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传承,忽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但教学的目标并不是单方面的向学生传达信息,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特有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尝试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型模式转变,即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强化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主动学习,变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为灵活地、积极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以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能高效地、正常有序的进行。

3.3.4突出考核重点。景观专业主干课程的考核,如景观设计A,景观设计B,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景观工程等,通常采用平日表现和设计作业结合的方式评定成绩,设计作业占较大比重,这也体现了考核要突出重点、主要考查学生设计技能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尝试增加快图设计的考核方式,锻炼本专业学生短时间表达设计理念的能力,为今后考研或走向工作单位做好铺垫。

4.结语。景观设计对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与人类环境之间的矛盾起着特殊的作用,其前景十分广阔。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深化景观设计的教学改革,促进教育符合时代潮流发展,为市场经济培养出大批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专业课程范文5

一、当前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计不合理,缺乏生态素质教育许多高校中的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并不是本校的重点培养专业,因此学校将大量的师资花费到本校的重点学科的建设上,对于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只是适当的调整。学生虽然获得了园林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但是对于与园林景观设计密切相关的城市设计规划和生态环境艺术的学习并不透彻。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开设绿色生态设计课程,或者只开设了简单的植物分类学、园林树木学等课程,但是这部分的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重复和交叉。理论课的增多意味着实践课程相应减少,比如CAD、3Dmax等制图设计类具有实践价值的专业课程随之减少。这种重理论而轻实践的课程设计严重制约了生态设计观念的培养。

2、生态设计课程形式与技术的分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引进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建筑设计流派和理念,而绿色生态设计观逐渐被各大高等园林景观设计专业所采用。但是学校在绿色园林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师生更多关注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外观,争相模仿一些优秀著名的生态设计作品,学生在生态设计作品并是不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存在设计与实际脱节问题,而所谓的生态设计知识一种形式。此外学生在学习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时将过多的精力花费在造型好图纸设计上,而缺乏对实践技术和实践调研的能力,使得在工程建设中学生无法在生态设计技术上有所创新。

3、开展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良好的教学环境、教育资源是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教学实现的前提条件,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我国许多高校面临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高校在没有科学评估自身的师资配备情况和实践科研能力的情况下盲目开设园林设计专业,由于自身的软硬件教育资源的严重缺乏,加之与园林生态景观设计的实践科研项目没有得到完全落实。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贫瘠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也被消耗殆尽,从而导致专业教学质量下降。

二、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绿色生态设计观培养策略

1、完善园林景观绿色生态课程体系园林景观生态设计观念的培养首先要进行系统科学的课程设计,完善绿色生态课程体系。首先,建立以生态理论和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知识为基础的核心课程,将绿色生态观念融入进园林景观设计教学的方方面面。其次,园林景观生态设计教学要融入于环境科学和建筑科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现整体设计理念。最后园林景观设计建立开放式生态教学理念,融入建筑材料、建筑构造、人体工程学、环境科学、景观生态学、植物学、场地规划设计、城市规划设计都能够课程,并加强制图设计能力教学,如CAD、3Dmax、Photoshop等电脑课程。

2、加强绿色生态理论教学,创新绿色生态教学方法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要强化绿色生态教学培养,必须转变绿色生态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生态设计理论和方法到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探索。首先,加强生态伦理和绿色环保教育,加深学生对生态的认识,端正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和生态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生态观。其次,创新生态教学方法。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模拟现实的园林生态设计环境,让学生感受到真实、新奇的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和了解生态园林设计,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此外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性格特点,调整学习内容,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3、完善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配备高校要在清楚了解自身师资储备资源和专业课程科研实践能力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开设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同时以市场经济为导向,认清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合理配备本校的农林专业的师资储备资源,加强园林景观专业生态教学的实践科研项目的落实,为学生营造完善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政府要严格监督高校的专业开设和招生工作,避免出现盲目招生或任意开设不合理专业,导致学生专业素质下降的问题出现。

三、结束语

景观设计专业课程范文6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课程实践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立于2005年,学制三年,至今招生七届,已毕业四届,现有在校生268人。本专业是适应河北省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行业需要而设立的。本专业设立以来,不断适应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调整专业课程,优化专业结构,通过几年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本专业现有教师团队20人,专业教师9人,外聘实践教师9人,专业辅导员2人。环境艺术专业现建有装饰材料实验室、制图室、电脑机房、美术画室、工作室共5个实验室。此外,我们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先后与省内11家企业签约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争取经过2~4年的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满足实训需求。同时实现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质量标准制订与考核和就业等方面与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实施“双主体”育人的目标。

1 专业设置与定位

《关于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提出四大主体战略、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战略、一线两厢战略,都为我们发展环境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发展环境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同时,良好的产业背景,为培养环境艺术专业设计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以石家庄市为例,大型平面设计公司1000多家、包装设计与制作500多家、人居装饰以及景观园林公司近千家,上述公司在运作上,都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协作化,在各个领域都取得较大进步,随着石家庄以及河北省的大中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长,对于上述行业中的职业人才要求日趋扩大。这些情况表明: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已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人才需求量正在增加,人才素质要求和职业规范更加严格,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充分适应市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目前,石家庄市的平面设计和广告公司、装饰公司等公司每年吸纳专业人才更在2-3千人上,我校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就业率近年来一直是90%以上。

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定位为主要面向景观设计所、景观工程施工等单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能从事中小型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施工与管理工作,服务一线需要的景观设计、景观制图、景观施工与管理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景观设计人才。

2 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2.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围绕区域经济建设的需求开展专业教学改革,以培养设计应用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主线,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整体结构水平,以职业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2 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与实施

2.2.1 “专业平台+就业方向”的人才培养计划

“专业平台+就业方向”指学生在入学初期学习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在学习基础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专业及未来就业岗位要求。在坚实的专业基础上学习就业知识。学生从专业基础平台到就业方向经过三个相关阶段的进阶,将逐步达到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要求。

为了使专业培养与学生就业能够良好对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研究了企业相关岗位分类、专业岗位分布及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分析职业岗位与专业内涵的关系,细化就业方向,使专业方向与岗位对接,进一步为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就业创造条件。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方面就有:公共艺术设计方向、景观设计方向、植物景观设计方向、计算机设计表现方向、室内设计方向等。

环境艺术设计属实用艺术设计范畴,工作全程涵盖艺术创造、工程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工作岗位设置多样,因而采用大基础(专业基础)逐步过渡到小方向(就业方向)的教学方式能够适应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也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在有限的专业空间内逐步调整和发展,提高学习兴趣。

2.2.2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方向岗位

①在环境景观设计公司等单位担任设计师或助理设计师。

②在环境景观设计公司等单位从事设计绘图,施工员等工作。

③专门从事电脑效果图或手绘效果图的设计绘图工作。

④风景区规划设计。

⑤自主创业,独资或合资创办设计实体,成为环境艺术的自由设计师。

⑥与本专业或艺术设计相关的其他工作。

2.3 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实现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由景观设计方向,因此,课程体系涉及以下四大类课程,它们是:设计基础类课程、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设计理论课程、公共课。在课程体系的实践、整合、发展中,我们积极吸取其他高校课程改革的经验,结合我系六年的教学实践,不断适应市场,坚持保证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持续开设,理顺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特别是在近三年的改革中,大胆试点前沿课程。目前,课程体系已经比较合理。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分类具体如下:

①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类课程:《书法》、《三大构成》、《景观工程制图》、《观赏树木》、《美术基础》、《花卉学》、《植物生长环境》、《photoshop》、《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普通测量》。

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现代公共艺术设计》、《景观规划设计》、《招投标及景观工程预算》、《景观工程施工》、《景观三维效果图制作》、《植物景观设计》《风景区规划》、《室内设计》。

③环境设计理论课程:《建筑基础》、《景观设计概论》、《城市规划原理》、《景观史》。

④公共课:《法律基础》、《英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写作》、《体育》、《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全校公共课程。

3 校企合作下的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与建设

3.1 教学内容改革

3.1.1 探索“专业教学项目化”的教学模式

根据设计师岗位能力的要求,对原来的教学计划进行全面调整。根据企业的工作流程设计教学过程,按照设计公司的组织模式与管理模式运作。选择企业的实际项目为核心内容。根据难易程度选择工程项目;根据工程项目设置课程内容;根据工作流程安排课程次序;根据设计方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内容适用,次序合理,循序渐进,目标明确。改革后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结构是以项目设计贯穿所有课程。从第1学期开始,到第5学期,整个专业教学随景观规划设计、风景区规划设计、现代公共艺术设计和植物景观设计4个项目模块逐层展开。顶岗实习随课程和项目的展开随时进行。第6学期毕业设计。

3.1.2 构建“专业与基础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改变“基础先行”的旧思维,模糊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打破了传统的以素描、色彩、“三大构成”为核心内容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将传统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核心内容分别纳入到项目系列课程中。如将素描、色彩、线描融入到手绘效果图表现课程中,将“三大构成”课程的核心内容融入到项目方案策划课程的界面处理和模型制作环节中。形成基础与专业并行的“专业基础一体化”的新课程体系,实践“专业――基础――专业”的新思维,使整个基础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训练融为一体。

3.1.3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采取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形式。以现场教学、示范教学、案例教学、实物教学、教学互动、任务驱动、分组研讨等多样方式进行教学。

3.2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模块化的课程模式。现行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训练课、院开公共课、毕业设计等五大部分。专业必修课15门,专业选修课12门,专业技能训练课10门。这是打破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个性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很有帮助。另外,注重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是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特点。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际发展状况如下:一是追求务实,实际操作性强。二是市场上对这个行业流程以及质量要求都非常高。三是该行业是新兴行业,与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商业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管理政策不断出台,行业规范正在形成中。为了适应这一实际现状,艺术设计课程采取多种形式。

①在专业授课上具体有:专业理论多媒体授课、专业作品实践课、专业市场调查课、专业实习课、专业工地实践课、专业作品以及讲评课。②课程考试方面具体有:专业综合考查课、专业理论考试课、专业绘图考试课、公共必考课、实践综合分析课多种形式。③在实践方面:具体有集中实训课、课程中的草图实践课、专业后期作品合成课、假期实践课。以后环境艺术设计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要达到1:1。④课程形式构想:打破专业授课时间限制,一切为了学生就业,一切为了市场需要,可以采取晚上、假日授课,逐步聘请一些行业专家来教专业课,以适应市场和职业化教育的需要。

4 实践教学

为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就业环境,教学过程中将产学研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完全对接,建立具有企业运行模式又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环境――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积极探索将实际项目引入专业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和真实项目中学习专业知识,直接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投标、设计实践和工程实践,从而达到学习中有工作内容,工作中包含专业学习,将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体。通过实际项目设计操作,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加强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使他们从毕业到就业真正达到零距离。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坚持“学中干”、“干中学”、“工学结合”等现念,始终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注重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制度,取得了预想的效果。

4.1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课程标准开发为切入点,大力推进项目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进行课程重组,实行校内模拟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科学的、职业特色鲜明的实践课程体系。

①在实践课的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15门专业必修课程均以动手操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还在二到五学期开设专业阶段实训和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进行专业技能阶段式专题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②每学期集中实训都要依据各专业的实训大纲,实训前有安排,中间有检查与指导,完成后学生要上交实训鉴定和实训报告,规定的假期实习同样安计划执行,完成上述文本的上交,由专业带队老师批改,写出班级实训总结。

③本专业还在每年暑假安排暑期社会实训,学生带着课题、带着问题,利用寒暑假时间到社会这个大课堂寻找答案。

④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或到企业兼职,培养“双师”素质。这样,教师就能及时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素材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各种鲜活实用的环艺类实际技能技巧。

4.2 职业资格证书获取

环境艺术设计建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考核鉴定制度和机制。鼓励学生参加“景观设计员”和“景观施工员”证书的考试,与市场资格就业接轨每届学生都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毕业生的80%以上。本专业在2010年积极组织职业技能竞赛,许多学生通过努力取得良好成绩。实施“双证书”使学生毕业后能有更高的操作水平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大缩短了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时间,使学校教育与职业岗位逐步实现零距离。

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正在成长为培养高素质景观设计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