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如何教学范例6篇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范文1

1.为了获得更多学生的信息。

2.为了展开讨论或辩论。

3.为了发现学生更多的语言细节。

4.为了得到学生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

5.为了鼓励学生。

6.为了帮助学生汉语表达和获取信息。

所有的问题可以分成三类: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和反作用问题。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把问题展开来谈;封闭式问题通常只要学生给出简单的答案,把进一步的工作留给教师。而反作用问题是从反方面来提问,效果适得其反。

一、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主要分为主动型问题和被动型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来选择问题类型。

(一)主动型问题

能与学生建立起接触,也能“探测”学生。

1.如果教师想要建立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搭讪型问题再合适不过了。举个例子:教师在周一上课的时候,会问问同学们“周末过得愉快吗?去哪玩了?”“大家习惯北京的天气吗?”这样既传达一种信息:老师关心学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课堂中应有大量导入正课的准备性提问。比如:学习“常做”这个知识点时,刚一上课教师就问了一个问题“麦克,你们晚上常做什么?”“你们周六周天常做什么?”“你们国家过新年时常做什么?”

2.如果教师想进一步了解信息,如学生的汉语水平、对知识点的掌握状况等等,可以选择探测性问题。探测性问题分为好多种,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出选择。

(1)鼓励学生去思考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应选用简单式询问。教师在讲解一个知识点后想知道学生的领悟情况,就会问一句“你们明白吗?”或“你们听懂了吗?”。这种问题的优点是教师在短时间内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缺点是如果教师总是问这样的问题,会成为口头禅。已经是成年人的留学生会认为老师把他们当成小孩子,并产生一种厌烦心理。“为什么”和“为什么不”这样的问题对于探究一个知识点非常有效,但是必须谨慎使用。教师可以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引发学生对一个知识点的深入发掘。如:

“为什么你选择这个答案呢?”

“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个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2)研究问题的细节时教师应使用比较性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以语言的对比为基础,这样说来比较性问题可就派上大用场了。例1.在给以韩语为母语的学生上课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吃饭了。’这个句子和韩语的语序一样吗?有什么规律?”例2.近义词的词义辨析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使用比较性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醒学生注意词与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并更准确地掌握。这类问题一般适用于中高级阶段。例3.为什么说“游览北京、游览上海”而不说“旅游北京”“旅游上海”?例4.学习“跟……一样/不一样”的句型时,教师会这样提问:

“老师的书是《汉语教材》,你们的书跟老师的一样吗?”

“北京现在是八点半,你们国家的时间跟北京一样吗?”

“麦克的毛衣是黑的,你的毛衣跟他的颜色一样吗?”

“玛丽以后想学习中国文学,你的打算跟她一样吗?”通过比较学生能充分理解句子的含义。

(3)讲授高难度的知识时,教师要引出学生的挑战;那么扩展性和精确性问题就再适合不过了。“你的意思是什么?”“这道题你为什么选A,理由是什么?”“你说……是什么意思? ”如:在听力课上教师说一个句子“T2131次列车是一趟由上海开往南京的特快旅客列车。过去从上海到南京要开5个多小时,现在不到3小时。这趟夕发朝至的车,十分热门,车票很俏。问:(a)T2131次车是一趟什么样的车?(b)这趟车由哪里出发开往哪里?(c)坐T2131次车从上海到南京现在比以前节省多少时间?(d)这次列车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到达?”又如:学习完课文以后,教师想检验一下学生是否读懂就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来提问:

(a)“谁给李明打来了一个电话?”

(b)“小林为什么给王老师来电话?”

(c)“小林去哪了?”

(d)“她去香港做什么了?”

(e)“小林回来的时候,经过了什么地方?她去看了谁?”

(4)如果教师想了解学生对某件事的观点和想法,最好采用发现观点的问题和假设性问题。假设性问题如“如果你是……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感觉如何?”如果教师想仔细探究某一特殊观点或态度,应选用发现观点的问题,如“你感觉……如何?”“你认为……如何?”“在某种程度上你觉得……如何?”

具体如:“如果你是王明你会打这个电话吗?”

“如果你此时在玛丽身边你会对她说什么?”

(5)在阅读课上教师想让学生发现线索,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证明、理解某种观点,最好采用回应性问题和总结性问题。如:“我理解……,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这节课我们学到的知识点主要有……”这样的问题当然是作为课程的结束语。

(二)被动型问题

能鼓励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表现出对语言的兴趣,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非言辞性鼓励

让学生知道教师在认真听他们说话,并且觉得对他们说的事情非常感兴趣。比如用“啊”、“嗯”、“哦”等声音,或其他表示态度的暗示;连同一些适当的表情(微笑、扬眉毛等等)、头部运动(点头)以及身体的姿势(伸手、侧身、身体向说话方微倾),一起鼓励学生继续。这样不用进一步提问了,因为这些非言辞的声音已经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拓展回答的问题。

2.支持性观点和连接性问题

支持性观点和连接性问题是用语言达到非言辞性鼓励的效果。比如“我听明白了”、“说得非常好,接下来呢?”“很有想法…”“下面又发生了什么?”“同学们认真听,他说到点上了。”非常委婉、巧妙地鼓励学生进一步阐述。通常在口语课上这类问题会提得比较多。

3.关键字重复

关键字的重复也是一种鼓励学生多说多回答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

生:“我们班有十六个同学们。”

师:“同学们?”

生:“哦不对,是同学。”

4.反射性问题

反射性问题和我们常用的反问句有些相似。如果回答过程中学生的答案过短,教师希望学生再多说一些,就可以把学生的回答组织成一个问题提出来。反射性提问不应该过多使用,但是一种进一步提炼信息的有效办法

例如,生:我要去上海。

师:上海?

生:我去上海工作。

师:工作?

生:恩,是的。一个外贸代表团去上海参观,我去给他们做翻译。

5.暂停

教师给出一个问题,学生很少立即就给出答案。他们需要一些时间来组织句子,特别是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如果教师希望学生能对已经回答的问题进一步解释,暂停能表示出期待着这些进一步的解释,这比提出一个问题要有效得多。马克·吐温曾经说过:“正确地用词可能很有效,但是没有任何用词能像恰当停顿那样有效!”值得注意的是,在暂停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完全静止地站在那里,并用冷淡的眼神盯着学生。而应该发出一些非言辞的声音“嗯”“啊”之类或点点头表示鼓励使他继续说下去。

如,“这道题你选C……,为什么?”

“很有意思……嗯,然后发生了什么?”

二、封闭式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想要检测学生是否学到知识,对刚讲授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一般会采用封闭式问题。

(一)是非性问题

一般使用于那些只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问题,适用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根据对外汉语教学的交际原则,教师在课堂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是非性问题。

(二)寻求事实的问题

这是一种寻找事实真相的问题,针对性强。学生给出的答案都是直接的、确定的。通常以“谁”“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多少”等开头。

“你们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了?”

“你来哈尔滨多长时间了?”

“你昨天干什么去了?”

“你的姓名是什么?”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不能泛泛而谈。因此,实事求是性问题和下面的扩展性问题联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三、反作用式提问

新思路,教师可以暗示正确的方向、也可以引起迷惑误导学生以便从反方面检测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牢固情况。但是反作用式的提问应谨慎使用,使用不当会造成严重后果。

(一)引导性问题

引导推动学生,来获取自己想要的答案。引导性问题一般都能达到效果。“你们很愿意参加比赛,对吧?“虽然这道题有点难度,但是你们一定能做对,是吧?”“你们看这两个句子在语法上有什么不同?”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性问题来完成自己的教学步骤,推进教学计划。

(二)多重或马拉松问题、模棱两可的问题

使学生迷惑或有意误导学生说出错误的答案时可以使用多重或马拉松问题、模棱两可的问题。有时候想要检查一下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掌握的牢固程度,教师偶尔也要扮演一下蛇的角色,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在问多重或马拉松问题时应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一步步引导学生。教师还可以就课文提问,检查学生是否懂了。如:

教师:现在几点?

玛丽:八点半。

教师:巴黎的时间跟北京一样吗?

玛丽:跟北京不一样。

教师:比北京早还是比北京晚?

玛丽:比北京晚。

教师:比北京晚几个小时?

玛丽:晚七个小时。

(三)修饰性问题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有时候不能让学生畅所欲言,想要阻止学生的说话,让课堂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这时修饰性问题就派上用场了。“这个句子可以这么说吗?当然不行。”“大家都讨论完了吗?好,谁来尝试一下。”

选择恰当提问的方式:

1.一个接一个:这种方式的提问会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反应时间,组织语言,查找资料,询问同学等。一般适用于讲解性问题,扩展性问题。

2.点名:比较有针对性。教师可以自由选择。可以选对某个知识点薄弱的同学来回答,或者遇到特别难的问题的时候选择语言水平较好的同学来回答。

3.志愿者:能给主动的同学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4.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竞争中学习。

5.抽签:针对较难回答的问题或比较枯燥的问题,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

6.编组:适用于对话环节,各组可以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自己对话,上台表演。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成组对话既可以锻炼表达能力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一举两得。

7.随机:虽说随机也有一定的提问顺序,先问反应快的后问反应慢的同学。

提问的态度很重要:

对外汉语教学中有一条原则,就是尽量用手势或表情启发学生,少用语言。所以在课堂提问中一定要学会使用非语言的信号!这样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应保持亲切的态度如同情的手势、舒缓的语气、眯眼、微笑、率直的姿态,并且经常在课堂走来走去,接近学生等。应避免表示敌意的态度,如攻击的姿态、严厉的语气、命令的语气、距离、凝视的眼神。

四、小结:

问题的种类 提问的目的 问题类型 举例

(一)开放式 建立和谐气氛 搭讪性 介绍性的话语,建立初步联系,拉近距离

表示兴趣,鼓励非言语性鼓励“嗯,啊?哦!”(同时伴随适当的面部表情。点头、微笑、仰脸、扬眉等。)

支持性陈述 “你说得很好…”“那么…?”

关键字的重复 重复一两个字以鼓励进一步的回应

反射性问题 “他总是批评我。”“他总是批评你?”

暂停 重复较短的回答以示怀疑属于各种非语言的信号。

开放式提问 进一步挖掘信息 简单询问 “为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比较性问题 “寻找”和“寻觅”有什么区别?

扩展性和精确性问题 “你说…是什么意思?”“你的意思是什么?”

假设性问题 “如果…你会怎么做?”“如果…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仔细探究某一特殊观点或态度 发现观点 “你认为…如何?”“你遇到这种事会怎么处理?”

唤醒发困或走神的学生 控制型“在你的经历中,有什么愉快的事情吗?”

证明、理解已有信息 总结性 “我理解……,是这样吗?”“你的意思是……?”

(三)封闭性问题 获得具体的事实和信息 是非问 “你是…?”“你会…?”“你曾…?”

参考文献:

[1]蒋可心.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伊恩·麦凯著,姜涛译.如何提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张和生,马艳华.对外汉语教学示范教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范文2

小议如何发挥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摘要:本文围绕对外汉语教学四大环节,并联系实际,探讨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对外汉语 教师 引导

作者简介:漆明珠(1978―),女,遂宁人。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教师,助教。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范文3

摘 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状况,以综述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期在回顾整理自己此方面的阅读的同时,能够对此有更系统的理解。本文包括两部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概况,狭隘视野内对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不足的思考和展望。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综述;习得

本文讨论的“小范围”是指所参考的文献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核心刊物的论文,主要参考了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汉语学习、语言研究等刊物的论文,其他的著作及学报、学刊上的文章,本文未作讨论。

一、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概况

以下简要说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大致状况,包括六个方面,大致从横向角度,依据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对象进行分类。

(一)对外汉语教学本身

1.学科定位

对汉语教学的研究,首先是从本身开始,或者说对外汉语教学自身的发展,也要从其学科定位开始。刘《也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体系及其科学定位》认为所有模式都认为本学科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正是学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标志之一;所有模式都强调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对外汉语教学应定位于语言教育学科。潘文国《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从学科体系的角度,指出对“对外汉语教学”一语正确的切分应该是“对外汉语/教学”,进而论证“对外汉语”名称的合理性和本体性,解释了造成“对外汉语教学”至今没能发展为一门学术意义上的学科的原因。

2.学科发展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关注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论文也发展开来。程棠《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说略》持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是中国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科建设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创建阶段和发展阶段。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在回顾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动因的基础上,展望了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前景。另外,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论文还有很多,这也预示了这门学科的蓬勃发展的态势将不可阻挡。

(二)语言各要素教学

1.语音教学

王温佳《也谈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讨论了外国人学习汉语声调的问题,四声中除阴平外,其余三声均有调型和调域错误,在调型错误中,阳平主要是被读为调值与半上声相同的低平调。程棠《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持语音学习是外语学习的基础,语音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的关于汉语语音教学的论文诸如林焘《语音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等,不再赘述。

2.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点,语言学界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原则、方法,已经做过不少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无疑是我们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肖贤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语素法”的几个问题》分析了“语素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优势和困难,并对将来编写贯彻“语素法”理念的教材提出了几点设想。词汇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的整体水平,但至今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尚未建构起一个理想的词汇教学体系和途径。

3.汉字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我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关于汉字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也是不甘示弱,厚积薄发。刘社会《谈谈汉字教学的问题》认为汉字教学最基本的经验为:语文步并进、用字素分析来进行汉字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汉字教学原则,提倡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有机的组成部分。万业馨《文字学视野中的部件教学》从文字学的角度对汉字部件教学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

4.语法教学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不仅是学科发展成熟的标志。这方面的论文可谓卷帙浩繁,数不胜数,其下位可分为句式、句法、句型、虚词等,限于篇幅,只列举一二,以点带面。

周小兵《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考察了有代表性的语法大纲,参照中国人语料和留学生作文中比较句的使用频率和偏误,测量语法项目的常用度和难易度,用多种练习方式。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论述与说明了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定位、其中的语法教学应着重教什么、其中的语法教学该怎么教等问题。赵金铭《汉语句法结构与对外汉语教学》文章展现了句法结构在汉语社会生活和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并借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提出运用汉语词组进行初级汉语教学的构想与思路。

5.语义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面向教学的语义研究似乎没有语法那么繁荣,但也不乏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以此为出发进行更全面、更系统的研究。吴春仙《“反而”句的语义逻辑分析》旨在研究反而句成立的条件,通过对“反而”句出现的语境的分析,得出反而句一般出现在一个包括前段预期和后段结果的逻辑场内。其他又如许德楠《几种特殊的词义转移现象》。

(三)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教学研究可从教师、教材、习得(或称教与学)研究三方面。

1.对外汉语教师

针对外国人教学的教师研究,涉及到教师教学语言规范、素质、技能、应有意识等多方面,随之对应的研究也就纷至沓来。吕必松《关于对外汉语教师业务素质的几个问题》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归根到底是由教师的业务水平所决定的,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王添淼《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运用》通过实地观察、教学录像和师生访谈等方法,认为教师体态语的有效运用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具有辅助、替代、暗示、反馈和模仿作用。

2.对外汉语教材

杨寄洲《编写初级汉语教材的几个问题》以语法结构为纲,重视语义分析,这是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材编写要遵循的重要规则。李泉《论对外汉语教材的针对性》重点讨论了教材针对性的缘由和理据,最后指出针对性与教材编写的其他原则的关系问题。杨石泉《教材语料的选择》提出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应坚持科学性、实践性、针对性等原则。

3.汉语教学习得研究

可以理解为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整个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问题,涉及到汉语习得,偏误分析,教学顺序研究等。魏红《汉语常用动词带宾语的习得研究》提出影响留学生汉语动宾结构习得的因素主要有普遍因素和类型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针对汉语动词带宾语的特点和规律来开展教学。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就是发现外语学习者发生偏误的规律的过程,偏误分析的意义在于能够使外语教学更为有效、更为有针对性。

(四)文化因素教学

文化因素是语言和语言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和讨论,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内,文化因素在不断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其论文状况也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李枫《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处理的阶段性划分》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处理问题,阐述了对文化因素进行阶段性划分的依据、必要性及其相应的分类原则、划分办法。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中注人文化因素还应该注意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把语言课讲成文化课。

(五)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相结合

近年来,将某种语言学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法相结合的研究也成为一种趋势,虽难于行走但不乏新作,二者结合将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在教学意识上提供一些启发。方艳《语境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澄清不同语言学平面上的语境概念,揭示语境的本质属性,提出语境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如何参与交际以及在交际中如何发挥作用的指导。其他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相结合的理论有如,配价理论、字本位理论、模糊理论、非语言交际理论、含意理论等。

(六)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不断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工作也一直在不断进步,学者们也就研究的状况进行了一些梳理和总结。论文如:

崔永华《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热点回顾》简要回顾了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研究的八个热点问题:构建学科理论框架,国外语言教学流派介绍,文化与文化教学研究等。孙德金《五十余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纵览》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著索引》的编辑工作,概要描述了50余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基本面貌。

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不足

在以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小范围内的简单而拙劣的总结基础上,笔者很是牵强的提出少许自认为有缺憾的地方。

1.硕士论文中体现的研究问题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这方面的硕士论文也相继越来越多,我们似乎被其对外汉语教学的论文的巨大的数量所迷惑,事实上,其中不乏一些张冠李戴之作。他们或者将此教学法用于彼教学中,或者将此国别的汉语习得调查用于彼国别的偏误分析中。

2.教与学的失衡

以往的研究都过多从对外汉语教师如何教的角度考虑,而关注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效果的研究却是一块很安静的领地,如从学生角度研究如何避免习得偏误和母语负迁移,如何有效利用教学对象中年的特点优势等等。

3.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偏窄

一个领域的各部门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特别是从综合领域里,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极需加强。另外,语音及其教学的研究,有滑坡现象,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在历届论文集中呈递减趋势,汉语语段、篇章,汉语风格及其教学的研究,除个别文章外几乎一无人问津。

在总结与发现中,我们将不断前进。伴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逐步发展,可以说,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确立了学科地位。我们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家底,它融入了学者们多年的心血和智慧。开路先贤,功不可没,承先启后,是学科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 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崔永华.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热点回顾[J].语言文字应用.2005(1).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范文4

论文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极具代表性的部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如何介绍这部分中国文化的精髓,本着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教学,如何创新教学的手段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依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留学生汉语言专业需要而设置的课程。一般在留学生本科四年级讲授。“古代文学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留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如何介绍这部分中国文化的精髓,本着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教学,如何创新教学的手段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一、明确中国古代文学史与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我国现行的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汉语言技能课程、汉语言理论课程、中国人文知识课程、经济管理课程。汉语言技能课程包括综合汉语、汉语口语、汉语阅读、汉语听力、汉语写作、汉语翻译、商务汉语等;汉语言理论课程包括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与文化、汉语语法精讲、现代修辞学引论等;中国人文知识课程包括中国概况、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简史、跨文化交流导论等;经济管理课程包括进出口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等。通过讲授这些课程力求优化留学生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其中,中国古代文学课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知识,要求学生大致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熟悉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样式、源流变化,以及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要求学生了解、熟悉一定数量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并对古代作品的艺术表现特点有初步认识。在内容安排上以时代先后为序,将中国古代文学分为诗歌(词曲)、散文和小说三大类,突出重要作家作品的介绍,力求突出重点,让学生形象而具体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这门课程能使外国留学生较多地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阅读能力,属于提高留学生整体汉语水平的课程,为留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文化课程奠定基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进行汉语教授的同时,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切实提高学生素质,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表现中国古代文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授中国古代文学非常具有特殊性——外国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知之甚少,或者根本就是一窍不通,想要把精深而悠久的中国古典文化向他们展现开来,得到共鸣,非常困难。所以,当代对外汉语教学应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外国学生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是切实的选择。

多媒体技术能拓展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热情。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尽可能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应注意搜集和整理有关素材,向学生传播。比如周杰伦的《发如雪》、《台》,林俊杰的《江南》等意境古典、唱词含蓄优美的佳作、香港艺人黄?创作的许多古韵词曲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影视歌曲,教师还可以自己动手创作一些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但是,推行教学手段的改革,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表现中国古代文学应注意适度原则。不能将多媒体的“白板”变成扩大的“黑板”,不能将古代文学课变成影视赏析课。多媒体技术手段只是教学的手段之一,不是教学的目的。一定不能俗用滥用、喧宾夺主。在影视作品的使用中,要注意改编的问题,教师要以文本为主体,处理好原著和改编的关系,切忌以改编代替原著,混淆视听。

三、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突出现代思想,体现当代意义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古代文学课的定位多是服务于语言的研究,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留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古代文学课是为学习语言而设置的课型,将古代文学课边缘化、弱势化和冷漠化。其实,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非常感兴趣。国外中文系的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文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汉城大学为例,29个课目中与古文相关的课目就有11个。

古代文学课是为了培养学生们讲授、阐释、鉴赏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借助文学这一载体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专业基础课,它是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审美鉴赏进而吸收和理解中国文化,在传授文化知识之外,通过文学作品的内容辐射出中华优良传统的精神内核,通过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具有独特价值的课程。对留学生的古代文学教学正是出于这个目的。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任务是如何突出现代思想,体现当代意义,将古代文学课程的讲授真正应用于当代留学生的生活。如何用当代意识去激活古代文学,将“死”的文本还原为活生生的生活,是古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问题。

四、切实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选的比重问题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由文学发展史与作品选两大部分组成。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衔接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内容,如何具体分配它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时间比例,怎样更合理地采用与各自的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不能只讲作品,不讲文学史,也不能只侧重文学史。目前此方面教材很少,笔者建议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主持编写的“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文化系列”教材。该教材收录了从先秦至明清的文学作品二百多篇,涉及到散文、小说、诗歌、赋等多种体裁。每篇作品后面都有详尽的注释,以便于留学生理解。书中还对每个时代的文学发展情况进行了概述。该书适合中级以上汉语水平的外国留学生学习或自读,也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具有很大难度的工作,它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现代意识,同时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必须熟练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将对外古代文学课传授好。

参考文献:

[1]涂文晖.论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代文学教学的特殊性[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2]杨冬梅,訾希坤.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教学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范文5

关键词:汉语量词 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 习得

引言

量词作为汉藏语系特有的词类,历来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之一。在国内,量词的正名立类较晚,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并且时至今日,对量词内部的再分类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外,很多语言中缺乏量词范畴,如印欧语系,有些语言虽存在量词,但与汉语量词有较大区别,如日语、韩语。

本文将从形象色彩、情态色彩、格调色彩三个方面阐述汉语量词独具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探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该如何教,如何学。

一、汉语量词的特点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对量词的特征描述如下:“总是出现在数词后边,两者一起组成数量短语;单音量词大都可以重叠;量词有时单独做句法成分;什么量词能与什么名词组合,在普通话和方言里各有自己的习惯。”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认为量词是黏着词。吕叔湘在他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一书中说到:“汉语的特点在于量词应用的普遍性,可计数的事物也需要用量词,并且这样的量词不是一个而是很多。”这些是从不同角度对汉语量词的特点进行描述的,任何一种语言的掌握都在于对该语言的应用,而量词作为汉语特殊的词类,它的某些特点也是在运用中体现出来的。

(一)形象色彩

“汉语量词的理据,在它具有描绘性和比喻性时,就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感。这种形象感包含着人的主观意味,量词负载的这种形象意味,就是汉语量词的形象色彩。”[1]所谓形象色彩,必定是直觉性的,化抽象为具体的。表达这种形象的途径既可以是显性的描绘,也可以是隐性的比喻。

1.描绘性

量词的作用是表量,但有时量词的功用已经超出了最初的表量意味,而对客观事物外形的刻画、描绘的功用更加突出。这种描绘既可以是取事物的部分特点,也可以是取事物的整体特征。

我们可以对比汉英量词:

一轮明月 a piece of paper(一张纸)

一弯新月 a piece of bread(一片面包)

一钩弦月[2] two pieces of glass(两个杯子)

同是月,汉语根据不同时刻月的不同形状,为它配置不同的量词,“轮”“弯”“钩”突出了月的不同形态,形象感大大增强。在英语中,我们能明显看到的是piece的形态变化,只能体现表量特征,没看到piece与后面的名词paper、bread、glass之间有任何相关点、相似点,没有任何色彩。至于“张”“片”“个”则是汉语翻译出来的,不是piece 本身具有的。

2.比喻性

在汉语量词中,除了个体量词,还存在大量的借用量词。此时量词的比喻意味明显增强。它抓住了量词与客观事物的相似性、相关性,以此物比彼物。例如:

一口大缸

一叶扁舟

一峰骆驼

“一口大缸”从表面看,它的顶部很像张开的“口”,是敞开式的,因此借用“口”来形容,修饰性增强。“一叶扁舟”中的“叶”作名词时指树叶,由于划行于水面上的小舟的外形与一片树叶很类似,借用“叶”来表示,形象直观,又突出了舟之小,生动活泼。“一峰骆驼”中的“峰”原指山峰,而骆驼的背部凸出的部分类似一座山的顶部即山峰,“一峰”蕴含着比喻性,同时也借用了事物的局部特征来表示整体,鲜明直接。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描绘性的形象和比喻性的形象不是截然分开的,如上例“一轮明月”中的“轮”,既描绘了月之圆,也抓住了月之圆与车轮之圆外形上的相似处,即比喻意味。

(二)情态色彩

在留学生汉语量词偏误分析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个佛像”“一位小偷”“一个教授”[3]这样的表述。这些都是没有掌握具体语境中量词的情态色彩而导致的偏误。

“量词在给予客观事物以计量概括认识的同时,还表达了人们对该事物的爱憎意味和褒贬评价。这就是量词的情态色彩。”[4]

情态色彩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味,对于汉语母语者而言“一位老师”“一尊佛像”早已习以为常,但若问其究竟,却未必说得出其中缘由,更何况是外国留学生。

人们对不同的事物必然有不同的评价,因而量词所蕴含的人的主观情态必然也是多样的。这里姑且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大类。

1.表示褒义的,如“员”“位”。“一位老师”,“位”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意思有“官位,爵位,鬼神的灵位”的意思,沿袭到现代汉语,具有了赞扬的褒奖色彩,用于人,表示敬称。英语中“a teacher”,根本没有量词,单从外在表达来看,并没有敬称的色彩义。“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表量词时用于武将,因此现在我们常用“一员大将”“一员副帅”,而不用“一个大将”了。显然“员”也具有褒义色彩。

2.表示中性的,如“本”“个”。“一本书”,“本”用于书籍簿册或花木。“个”无论在书面语还是在口语中,使用的范围都比较大,指人指物都可以,比如“一个人”“一个苹果”。这里“本”“个”在情感上都有随意性,不能体现出说话者对“书”“人”的主观评价。

3.表示贬义的,如“帮”“窝”,“一帮强盗”“一窝贼”,从后面的名词可以看出,“帮”“窝”明显具有厌恶贬斥之情。再看“一帮狐朋狗友”“几位挚友”,不难看出“帮”在这里不能与褒义的名词搭配。

(三)格调色彩

“词的构词理据、寓意、背景、所在语体等因素不同,从而形成特定的意趣和风格,这种意趣风格就是格调色彩,即语体色彩。”[5]任何一种语言都有适用于不同场合的语体,这种语体色彩也大量存在于汉语量词中。

我们通常说的语体有口语和书面语,何杰在《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中将书面语分为四类:具文学色彩,如“一抹斜阳”;具政论色彩,如“一任县官”;具古代文体色彩,如“一吊钱”;具科技色彩,如“一磅”。“抹”本是指动作行为,这里很传神地勾勒出斜阳的形态。很显然,在以交际为目的,力求方便的口语中通常不会出现这样的表述。“任”用于担任官职的次数,在书面语中我们就不能用其他的词去替换它,具有严肃性。在古代,铜钱一般用细绳串连起来,形成一吊一吊的。在表量中使用了“吊”来描述,保留了古代文言特色。具科技色彩的量词大都是度量衡量词,也有部分复合量词,如“人次”。在这样的表述中力求准确,不能张冠李戴。

口语色彩则表现为日常生活交际中使用的,如“一溜儿小跑”“一舀子水”。口语色彩在方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且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口语色彩。

总之,汉语量词的形象色彩、情态色彩,格调色彩集中体现了量词的独具特点。当然,这三类色彩在具体使用中也不是相互独立的,往往是某个量词融合了多种色彩义。每一大类色彩中的小类都从不同方面体现了汉语社团思维的特征,即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相关性,强调直觉性概念。

二、量词的对外汉语教学

由以上汉语量词三大特点,不难看出,量词背后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因素。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教学,因而不了解量词搭配中包含的文化背景,就不能很好地向学生讲解历来习以为常的搭配,学生更不能理解中国人的这种习惯。因此,教学中既要注重教学方法,也要合理制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

(一)确定教学目标

1.初级阶段教学目标:熟悉结构,感受量词

教师教授常用搭配,使学生熟悉“数+量+名”/“动+数+量”的结构。对于母语中几乎没有量词范畴的留学生来说,对这种语言差异很可能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初级阶段,要寻求母语和目的语的相似点,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在使用中,让学生达到“信”。

2.中级阶段教学目标:理解简单色彩义,掌握“一对多”“多对一”搭配现象

在前期熟知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学生精讲“数+量+名”/“动+数+量”搭配的色彩义,对于同一个词,展示不同的搭配,每种搭配表示的色彩义也不同。同一个量词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其色彩效果亦不同。在使用中,让学生达到“达”。

3.高级阶段教学目标:理解复杂色彩义,掌握临时量词的使用

在这一阶段,要突出情态色彩和格调色彩的教学,对学生“个”的泛化偏误要及时纠正,不能宽容待之。例如“一位老师”中的“位”表敬称,它是源自古汉语中“位”多表达职位、君位等具有严格的尊卑等级之分的用法。[6]针对临时量词的使用,如“一箱子书”,则要放在具体语境中讲解。在使用中,让学生达到“雅”。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听说并重,有的放矢

在教学的初期,要考虑学生母语的干扰。首先,教师要让他们接受量词,通过课堂上教师领读、纠正,书中重现“数+量”的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全方位感受量词。同时,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及时纠正学生忽略量词的错误,不过多解释量词的色彩义,以免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

2.图片展示,图文并茂

面对语境中具有丰富形象色彩义的量词,比较好的方法是顺其道而行,即有针对性地展现某一量词的“形”。如在课堂中,利用图片展示法,教“一条鱼”,则侧重表达鱼的整体,课件中相应地展示一条鱼的图片。“一尾鱼”,则突出鱼的尾部特征,在整条鱼的图片中圈出鱼的尾部,以示表达效果。而“一块鱼”,则侧重表达鱼的部分,此时要展示一小块鱼,与整条鱼形成对比。这样,同是鱼,不同量词的形象色彩义就会被学生所关注,同时学生也明白了“一对多”的搭配。

3.演绎对比,语境教学

针对形象色彩,可采取汉英量词的对比,如前例所述“a piece of paper ”,“一轮/弯/钩月”,通过演绎举例,学生可以发现汉语量词的特点,也可自行归纳某类量词的用法。

针对情态色彩,则可对比不同主观情态的量词,如“个”“位”,通过对比不同搭配,某一量词所表达的情态自然一目了然。

针对格调色彩,则对比书面语和口语。同一事物,书面量词与口语量词使用的不同,表达的功用也不同。

“在教学中,设置不同的情景,使学生沉浸在丰富、自然或半自然的语言习得环境中,接触、输入、习得相关的语言材料,并生成、输出相应的话语。”[7]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以致用。如教师设置在商店购物的场景,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会使用量词。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实践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向学生灌输量词的特点,学生被动地接受新知,那么教学内容就不能被学生消化吸收。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还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其中,形成师生互动。

1.合理设计问题和习题

在理论课学完后,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合理设计问题和习题。简单的如初期的连线搭配,判断对错,填空等。尤其注重“读”和“写”,留学生在后期量词习得中,常出现类似“一课树”这样的偏误。这是同音异形造成的偏误,说到底还是对形象色彩掌握得不够。

2.设置情景,角色扮演

情景再现不仅在教学环节具有重要作用,在学生实践环节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形象色彩、情态色彩、格调色彩的表达效果很多时候也是在具体语境中表现出来的。如,教师可以让甲扮演售货员,乙扮演顾客,二者在商场展开对话,教师给出乙需要买的商品及数量。二者就此进行具体语境中的角色扮演及对话。

3.引经据典,交流互动

学生的实践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练习环节,课外的实践和学习也很重要。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可以分配相应的任务。除了师生互动之外,留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起到纠错、促进进步的作用。如在学习的高级阶段,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量词,谈谈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心得体会。教师根据学生习得情况进行点评。

课堂内外的学生实践活动形式多样,不同的教学阶段也要有相应的方法和技巧。在这里教师要继续本着课堂上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学生参与其中,在理论和实践上充分地接触量词。

三、量词习得

吕必松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提到:“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是由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一般教育规律共同决定的,是这些规律的综合体现。”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量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留学生一开始接触量词时,由于受自己母语的干扰,脑海中没有形成“量词”这一概念,或单凭死记硬背,简单记住了“数+量+名”/“动+数+量”搭配。对于其中名、动词和量词的互相选择并不知其意,导致无法学会地道的汉语,也不能准确得体地表情达意。

(一)树立信心,循序渐进

量词深深地植根于汉文化的历史背景中,有自己演变发展的历史。留学生接触陌生的量词时,必须首先学会接受汉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树立信心,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同时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在学习的不同阶段订立恰当的目标,如初级“适时地使用量词”,中级“准确地使用量词”,高级“得体地使用量词”。

(二)注重交际,勤于思考

量词的口语色彩是在日常交际中体现出来的,因此,留学生要想学到地道的汉语,就得加强自己的口语训练,勤于开口。在日常生活中,如在食堂、商店、文具店等这些地方时,要善于观察,留意不同语境中量词的使用情况,勤于思考和记录,可以记住一些常用的量词搭配。

(三)阅读原著,善于联想

量词形象色彩义的表达途径是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相关性、相联性表现出来的。如“条”和“根”同是表条状物,但“条”的平面感强,如“一条毛巾”,“根”的立体感强,如“一根柱子”,这就要求留学生要善于联想,找到事物之间的“同”,转化为内在的逻辑,通过联想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同时,还要多读原著,不仅可以培养汉语语感,还能培养汉语思维。

四、结语

汉语具色彩义的量词是非常丰富的,其用法也是很复杂的。本文只是就形象色彩、情态色彩、格调色彩三个方面初步探讨量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其中,“文化”这一因素贯穿始终,但主体仍是交际文化。到底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教什么,怎么教,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阶段,要有不同的方法。到底采取何种对策,则要以对教学最有利为原则。本文则是浅谈自己的拙见,望对今后的量词教学有所启发。

(本文为“安徽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省级特色专业质量工程的子课题成果”。)

注释:

[1][4][5]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82页,第94页,第106页。

[2]唐淑宏:《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32页。

[3][6]王思思:《对外汉语量词教学初探》,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第27页。

[7]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

参考文献:

[1]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王思思.对外汉语量词教学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5):112.

[4]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范文6

关键词:汉语;课堂;民族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09-02

新疆是多民族地区,新疆少数民族第二语言学习以汉语为主。汉语一直发挥着各民族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新疆民族教育的重点在汉语教学,这一点已达成共识,是无可质疑的,广大的民族学生只有熟练掌握了我国的主题语言汉语文字,才能繁荣振兴新疆的民族教育。多年来,在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新疆的汉语教育工作者通过不懈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培养出了大量的双语人才,为新疆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育是科学教育,应当体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目的。因此,作为从事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师,应该如何认识教学、如何在教学中定位、如何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无疑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在汉语教学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来实现的。实现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是正确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处理好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

1.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作用首先表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无论语言、语法、词汇、汉字知识的讲练还是听说、读、写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的操练,都不可能是教师与学生一方面的活动。在教学中既有教师讲解提问学生提供的刺激,也有以操练和回答作出的反应。师生之间不断如此互动反复,把教与学的活动推向前进。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师生之间密切配合的交往活动。特别需要提起的是,师生的互动关系还必须考虑到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汉语教师更需要对学生不同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理解。要强调对学生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在新疆,南北疆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有差别,城市和乡村学生的汉语水平也有差别。在北疆和城市,汉语是强势语言,而在南疆和乡村,少数民族语言则是强势语言。我们在汉语教学中,校园、宿舍、教室等场所创造成汉语的人文环境,应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并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师生之间建立健康关系,如果教师处于主宰的地位,就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无法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应该采用尊重和信任的态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采取关心、帮助和严格要求的态度。学习语言教育并非来自教师一方面,有时来自自我教育。汉语学习需要大量的练习活动,不可能取一个人关门读书的方式,可以几个同学组成一组,在复习做作业中,互相纠正,共同解决难题。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表现不一样,有时甚至难以协调。教师需要管理不同特点的学生,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一视同仁,努力形成一个学习整体。无论师生关系还是同学关系,都是教学过程的人际关系,只有健康的人际关系,才能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汉语课外活动的重要性。课外活动的形式很多。学校常举办侧重不同教育目的的德育、智育、体育等各种课外活动。我们这里所谈的是结合语言教学,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汉语实践活动。汉语的课外活动很多,如平时说的小组活动有:书法小组、话剧小组、朗诵小组、京剧小组、写作小组等。大型集体活动有汉语节目表演、热门话题评论、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讲座、书法比赛等。个人活动中有与汉族学生结对子练口语等。

二、课堂教学的技巧

课堂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作用。

1.备课与写教案。高超的教学技巧不能靠形式的临场发挥,而是要靠不断思索、长期积累和充分准备。充分准备要从备课开始,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这个备课不但要备所讲语言本体知识,备技能训练方法,而且还要备环节、备学生。备环节,就是在哪些环节要设计一些课本以外的语言和活动,这样既和本课学习相关又能调动课堂气氛。好的课堂效果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的。汉语教师的教学任务是要钻研课程标准,掌握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指定教学授课计划;分析教材,研究教学内容和目的;确定难点、重点;要考虑本班学生学习汉语中遇到的难题,对学生接受教材的情况心中有数,课堂教学的技巧才能发挥作用。教案内容一般包括:课题、教学内容、目的、要求、教学时数、教学后记。

2.教师的语言。教师语言是特定的概念,是指汉语教师为达到交际目的对该语言的非母语学习者和课外交往中的目的语系统变体。教师的语言,他在语音词汇语法方便有特点,比如发音较夸张,停顿时间长。总的来说,一是慢,放慢语速,增加停顿;二是简化,使用简单的词汇、句子;三是详细化。我认为语言为了交际课堂语言是为了帮助学习者学习目的语。在学学习者水平低的情况下,教师的语言要简化、详细化和放慢语速,降低难度让学生听懂,否则师生难以交流。

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的决定了言教学的内容,语言教学的内容可以概括为语言要素:汉语语言、词汇、语法、汉字;语言技能:汉语听、说、读、写;语言交际技能:汉语语用规则、话语规则、交际政策;相关汉语文化知识:汉语的文化因素、文化背景知识。不论语言、词汇、语法、汉字都应准确、规范,不允许有错误存在。

3.教师的语言有朗读、讲解。对话指令和提问语言要简练,增加师生的对话,问答语速正常,避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