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观点范例6篇

管理学的观点

管理学的观点范文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石油会战职工生活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落脚点之一也是着力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职工群众多办好事、办实事。笔者所在的山东省胜利油田清河采油厂,是中国石油体制改革下第一个跨区域承包的单位,会战二十三年来,职工生活管理的水平从最初的点灶架锅发展到现在的餐厅公寓,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成效显著。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增加,此项工作仍然千头万绪,敏感突出,任重而道远。为此,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此项管理工作的经验与实际,联系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一些体会,谈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要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认识会战单位职工生活管理的特殊地位

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也在发展。实现群众的愿望,满足群众的需要,维护群众的利益,是一个动态的并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要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体现群众的利益。从清河采油厂的实际来看,肩负着江汉油田“半壁江山”的重任,整个油区包含乙方单位共有近万名职工和家属,方圆百里的生产作业区散布着各个边远站点,全厂的职工生活管理工作点多、面广、线长,既具有其特殊性质,也更应在全盘工作总体部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中凸现其特殊地位。

1.抓好会战职工生活管理,是企业体现以人为本,惠及群众的核心之一。随着全党全国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企业不断加大改善民生力度,着力把关心职工生活纳入到企业和谐稳定建设的重要日程。中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苏树林曾提出“让职工最好的一餐在食堂”,充分体现了关怀民生的实际。每年江汉油田党委在总体工作部署中,也始终把改善职工生活环境设施和条件放在重要安排落实之中。作为会战体制单位,清河采油厂历来重视职工生活问题,把“实现持续稳产,建设和谐清河”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主题,时时处处考虑会战职工背井离乡,环境恶劣,生活单调的实际,把不断改善职工生活当作保持队伍稳定、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想方设法建宿舍,修食堂,调菜价,使职工生活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通过一系列事实证明,生活管理这项工作在会战体制的单位中责任重、关系大、地位高,凡是从事这项工作的干部职工思想认识必须上升高度,按照 “象抓原油生产一样,抓职工生活管理”的工作精神,切实提高服务大局,维系稳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生活管理上不能放“活”,只能抓“紧”;在后勤工作上不能滞“后”,只能靠“前”,要用心、用力、用情,才能真正干好此项工作。

2.抓好会战职工生活管理,是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双重任务”。生活管理按程序概括一般应纳入行政管理的范畴,但在会战体制下,这项工作也更加贴近和服务于思想政治工作,双轨并行,履行着双重任务。尤其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看,会战单位职工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他们背井离乡,远赴千里,驻守盐碱滩头,容易滋生“客居心理”和“临时性”的观念。生活上吃喝拉撒的一切,看似小事,实是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影响职工队伍稳定的一根重要“敏感神经”。为了有效保障生产和队伍稳定,笔者认为,在会战单位抓生活管理,要坚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全面协调,决不能一味地履行行政手段来发挥职能,而更要善于把握会战职工的思想特点,巧妙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手段,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多深入调查,多掌握民意,才能从根本上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实、抓出特色。

3.抓好会战职工生活管理,是维系大局,协调统一的一项“桥梁”工程。抓好职工生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一直被喻为是企业的“民心工程”,但就清河采油厂的现实来说,这项工作还是维系整个油区大局的一项“桥梁”工程。目前,清河油区内还有乙方单位职工2000多名,由于没有较完善的生活保障系统,清河采油厂一直坚持“一盘棋”思想,全面优质提供各项生活服务保障,共同推动油田生产建设发展。在此背景下,也反映出抓会战单位职工生活管理,要随时应对特殊情况,把握本质要求,找准共同目标,按照统筹兼顾,协调统一的原则,登高望远,总揽全局,竭尽全力地当好“后勤官”,为促进油区共同繁荣发展、和谐稳定架桥铺路。

二、要利用科学发展的思路,破解会战单位职工生活管理的现实难题

会战单位因为其性质特殊,各项工作中的矛盾与问题经常集中在历史遗留、临时突发、环境干扰等诸多方面,尤其是职工生活管理工作既是重点,也是焦点,更是难点。如何有效破解难题,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启示告诉我们:要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工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善于统筹,善于协调,努力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认真查找差距,总结经验教训,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依靠科学方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难题。

1.要科学统筹,解决好基础设施差,管理难度大的问题。以清河采油厂为例,从1986年开始实施会战以来,清河油区的生活设施经过多年投入和使用,基础设施老化严重。清河油区现专业从事生活管理的部门人员不足100人,服务对象却近10000人,担负着食堂、澡堂、矿建、供暖、绿化、医疗等多项工作任务,管理的面积覆盖到全厂7大片区,100多公里范围内的各个站点。由于职工队伍实行轮换,所以,经常都暴露出房屋紧张、条件简陋、设施不全等生活方面的矛盾与问题。在此情况下,采油厂在大力改善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同时,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的全过程,放眼长远,统筹全局,科学谋划。例如,近两年在维修职工旧倒班宿舍楼当中,厂里不只限于把职工宿舍翻新改造,而且还广泛征求职工意见,按职工意愿在维修过程中改进了厨房厕所,加封了阳台,使职工住进了温馨的公寓,感到了人性化的服务,符合了长远发展的现实要求。

2.要创新思维,解决好职工要求高,提升空间难的问题。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和要求的不断转变,生活标准越来越高,对于职工生活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民以食为天”。职工就餐如今既讲口味,更讲品味。在解决“众口难调”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也要善于解放思想,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抓生活管理,“一锅菜”要翻着花样抄,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清河采油厂各大职工食堂都立足于既要让职工“吃饱”,也要让职工“吃好”,在饭菜质量上,注重色、香、味、养,针对夏季炎热,推出清凉套餐;针对探亲子女来厂,推出儿童套餐;针对不同口味需要,推出特色套餐。为边远站点定期配送生活物资,努力为守站职工办好“小食堂”,满足了职工群众的不同需求。前年以来,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下调菜价,现在职工每月在食堂就餐标准控制在了200元以内。实行“清河卡”电子服务,职工吃饭、洗澡、打水可以“一卡通”,提升了生活档次和标准。一系列举措证明,以创新性的思维开展工作,职工生活管理的潜力无限,前景也将更加广阔。

3.要有理有节,解决好外部环境杂,影响干扰重的问题。2008年,采油厂为了进一步加强矿区建设,决定对外部周边的摊点进行清理。其中,遇到了地方上一家“钉子户”,经过多次劝解仍然不予支持,严重阻碍和影响矿区正常生活。从这起事件可以看出,会战单位由于异地施工,牵涉工农关系,外部环境复杂,在职工生活管理上,也要时刻保持理性思维,因地制宜。要坚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办事,严格执行企业规章制度,坚持原则,据理力争。要主动适应发展需要,适应地域环境,适应移风易俗,加强工农共建,企业共融,正确处理各种矛盾,为职工生产生活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三、要掌握科学发展的规律,打造会战单位职工生活管理的特色做法

不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会战单位职工生活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长期以来必定有其独特而深远的规律。为了推动继续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生产发展建设,各级管理者都要善于分析思考,不仅要着眼“管当前”,更要注重“管长远”,在实践中摸索规律,在规律中凝练做法,在做法中凸出特色。

1.要形成一种文化。企业文化是多元发展的。有人认为,职工生活是柴米油盐,吃喝拉撒的事情,够不上文化的大雅之堂。但笔者认为,文化是建立在物质发展基础上的,就会战单位职工生活管理而言,其地位特殊,功能特殊,更应该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角色。例如在清河采油厂,职工小区内有醒目的《居民文明公约》,既教育引导职工热爱生活、珍惜生活,也体现出职工生活安居乐业、文明向上的精神风采。在职工食堂,我们挂起节能环保的宣传标语,竖起廉洁文化的教育展牌,文化的渗透力可以在生活的细节中得到全面释放。另外,生活管理的自身特色也应该独具文化韵味,“星级窗口”评比、“红旗班组”赛好、“达标创优”竞赛等等活动,都是文化的活力元素,经过整合梳理,必将为企业文化树立独树一帜的品牌,也将为推动职工生活管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助力加油。

管理学的观点范文2

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如果缺乏,就会得“软骨病”;人生就像扣扣子,第一个扣子扣错了,以下的扣子就会扣错”。加强青年管理干部作风建设,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高校党委和组织宣传部门要把青年管理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作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切入点,一方面,引导和帮助青年教师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让他们认识都为什么学、怎么学、学什么?只有青年管理干部从思想上、从灵魂深处认识到政治理论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真正意义上形成学习自觉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党群部门、各级党组织在青年管理干部政治理论学习中的组织把关、引领推动作用。同时,要挖掘和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青年管理干部理论学习和教育培训中的积极作用,把系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理论、观点作为政治理论学习的基础和根本,力求学深、学透、学懂,力求真用、会用、管用,切实坚定青年管理干部的理想信念。

二、重点把握青年管理干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学习教育,切实增强青年管理干部的党性修养

指出:“作风建设的根本还是党性问题,还是宗旨意识问题”。高校党委和组织部门要牢牢把握党性、宗旨这个根本和灵魂,充分运用把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这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增强青年管理干部党性修养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强化高校组织部门,各级党组织在青年管理干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学习教育中的职能作用,在青年管理干部的培养教育、选拔使用中贯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引导他们学会并运用群众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开展工作、服务师生,教育他们到教学科研管理第一线接地气、受教育和得真知。让他们在高校改革发展的主战场、在维护稳定的第一线、在服务师生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服务师生,切实增强青年管理干部的党性修养。

三、把脉夯实青年管理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切实改进青年管理干部的道德品行

强调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高校青年管理干部的“总开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高校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在新的历史阶段和新的形势下,在东西方各种思潮相互碰撞、相互激荡、相互交融的今天,筑牢高等教育这个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主阵地和主战场,加强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必要性。高校党委、组织宣传部门要把加强高校青年管理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把脉夯实青年管理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灵魂”和着力点,发挥高校党委和组织部门的组织优势,构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中,运用到他们的具体管理工作中,体现到他们的品格陶冶上,引导他们珍重人格、珍爱声誉、珍惜形象,增强道德责任感,努力成为思想纯洁、品行端正的示范者,爱岗敬业、敢于负责的力行者,明礼诚信、遵纪守法的先行者,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引领者,切实端正青年管理干部的道德品行。

四、筑牢明确青年管理干部的“红线底线”,切实端正青年管理干部的纪律行为

管理学的观点范文3

一、引言

《韦氏国际词典》(Webster’s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第三版将“理论”定义为:某一研究领域的一套前后一致的假设,概念和实用原则所构成的系统。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而结构是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构成物质的基本要素或元素,二是这些元素或要素在整体中的作用及排列组合,即要素之间的关系。所以财务管理理论结构,这一从财务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具有高度概括性质及指导意义的概念体系,必须有一个合理的逻辑起点,否则就会导致财务管理理论的贫乏和层次低下。

二、现有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起点的主要观点

财务本质起点论。该观点认为“财务质的规定性决定了财务的独立性,财务的种种独特形态,乃是奠定财务独立存在的客观基础。”从完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角度来说,财务质的界定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财务本质是一个纯粹理论性的范畴,会与实践环节相脱节,并使一些争论难以得到实践的检验;而且财务本质是随着环境变化而发展的以此作为逻辑起点的理论结构也必然不稳定;另外,在财务教学中,教授以财务本质为起点的财务管理知识,既不利于学生掌握财务理论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逻辑规律,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财务实际问题的能力。

1.假设起点论。该观点主张以从财务环境及其内在规律概括出来的假设为逻辑起点,并认为“假设对任何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为本学科的理论和实务提供了出发点和奠定了基础”。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一点:环境决定假设。并且,现实的财务管理的实践必假设复杂的多,因此该观点不适宜作为逻辑起点。

2.本金起点论。著名财务故管理学家郭复初教授认为:“本金是指为行商品生产与流通活动而垫支的货币性资金,具有流动性与增值性等特点”, 强调“本金起点理论符合逻辑起点的基本标准,弥补了其他起点理论的种种不足”。然而,本金的界定本身就是个问题,过分的强调本金的界定又会变成纯理性的探讨,这就和财务本质论相似,无法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问题。

3.目标起点论。该观点认为财务管理活动是有目的行为,只有合理的确定目标才能实现高效的管理,适应市场经济。该观点有效的解决了实践与理论的接口问题,并且突出了财务管理目标的地位,有利于更好的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然而该理论只是对财务管理目标这一实践要素的理论性认识,而不是揭示财务管理实践一般规定性的基本概念,因而它不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中最一般、最抽象、最简单的理论要素。   三、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

著名财务学家王化成认为:应当以财务管理环境为起点来构建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他既包括宏观环境也包括微观环境。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内容,财务管理方法的变化都是理财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说财务管理活动决定了其对象,进而决定 了其职能,进而决定了原则,程序。有什么样的理财环境,就有什么样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脱离了环境来研究财务管理理论,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此来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笔者认为该观点是正确的,但还不够完善。首先,逻辑起点不一定局限于只有一个,另外,财务管理环境受政治,经济,法律,风俗,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以此作为逻辑起点会使整个理论体系不稳固,但不能抹杀其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的作用,因此笔者在此提出财务管理理论逻辑起点的双重起点论。即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本质的双重起点论。

管理学的观点范文4

关键词:科学理财;一体化标准;相互关系

科学理财观与一体化经费标准体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之间又存在着联系。本文从两个概念的含义入手论述两者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一、科学理财观的内涵与依据

科学理财观是科学发展观在财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科学理财观的思想精髓来源于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理财观的涵义

什么是科学理财观?对这一概念目前尚无定论,而实际工作者又是仁者见仁,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理财观,即科学理财观,这也是比较笼统的解释,没有全面准确地反映其内涵。

从地方财政的角度来看,所谓“观”,是指人们对一定事物的看法或认识,“理财观”就是指财政管理者对理财行为或过程的认识,其实质是对财政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观念的总结。

从军队财务的角度来看,所谓科学理财观,概括地讲就是在军队财务工作中,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中心,运用科学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创新理财模式,统筹生财、聚财、分财、管财、用财等各个环节,促使有限财力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保障力、战斗力的全面、安全、协调型的理财观念。

(二)科学理财观确立的依据

科学理财观确立的依据是科学发展观,这是由两者的关系所决定的。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从基本概念而言, 科学发展观是总纲和统领,科学理财观既作为前者的构成又为前者服务。这是因为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任务、途径、目的及其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而理财观则是关于包括财政理论、财政政策、财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等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二是从再生产全过程而言,科学发展观是统领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全过程的,而科学理财观主要是指导和调节分配及其过程,并通过分配的作用而影响其他环节。三是科学发展观是关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的科学指南,科学理财观则兼重于物质文明建设,即主要是财力方面的建设。四是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特征的发展观,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理财的目的性、基本方针与途径、结构比例及其良性循环。

(三)科学理财观确立的目的

新形势下,我军后勤财务保障工作必须自觉地依据科学发展理念筹划军费保障,坚持统筹兼顾,紧紧围绕效益做文章、搞保障,牢牢抓住科学理财这个关键环节,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工作,用科学的制度、方法来配置和运用财力资源,促进我军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理财观确立的根本目的,就是大力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向科学管理要效益、要保障力、要战斗力。贯彻落实科学理财观就是为了更深的贯彻科学发展理念。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立科学理财观就是为了促进部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积极运用先进适用的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建立健全科学理财的制度和机制,进一步优化经费投向投量,确保有限经费用到部队建设的急需上,用到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上,真正提高经费保障能力。

二、一体化经费标准体系的理论内涵

一体化经费标准体系,是指把一体化、标准化的基本原理运用到经费保障领域,是对整个军费中具备制定标准的费用,制定明确的保障标准,达到经费标准结构统一、经费适用对象统一、经费领报规定统一、经费开支范围统一,以实现经费保障标准通用化、系列化,管理规范化。从经费运行的全过程分析,可以分为经费的消耗标准、供应标准和管理标准。该体系围绕经费保障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把具有紧密联系的消耗标准、供应标准和管理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系统集成为三者互联互动、一体运行的整体。这一标准体系以军队现代化建设和部队生活、训练需求为牵引,以经费消耗标准为依据,以经费供应标准为基础,以经费管理标准为手段,实现经费保障全过程运行中的链条似的有机联系,环环相扣,整体联动,确保规范有序运行,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科学理财观对一体化经费标准体系建设的作用

首先,科学理财观为一体化标准体系创立奠定理论基础。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党中央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军队作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走在全社会的前列,积极构建节约型军营。科学理财观强调坚持供管并重,推行勤俭节约观念,要求在财务保障工作中及时纠正重经费供应,轻经费管理等不良倾向;在宏观和微观方面都讲求成本效益观点,注重合理确定投向投量来优化财力资源配(下转第47页)(上接第45页)置。这些理论、观点、思想为一体化标准体系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体系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管理学的观点范文5

关键词:管理学理论;批判;评价

一、管理学批判理论界定

管理学批判理论的代表学家有佛睿恩特、德鲁克等,他们都是知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他们认为:即使管理世界是现实存在的,但是每个专家对其理解却各有差异,每位学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评价现实状况,因此,如何来构建符合新时代意义的管理学知识体系才是关键。

管理学构建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管理学批判理论,该理论在20世纪最早被提出。对管理学批判理论的认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管理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人民知识水平的提高不断完善、升华,从而不断产生新的理论,以前的管理学理论;第二,管理学知识不是绝对的定则,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再发现、再创造;第三、管理学知识不会孤身于个体之外,虽然个人观点可以给管理学知识一个外在形式。

管理学指导主义是管理学批判理论所指向的矛头。管理学指导主义更偏重于管理学属于精神上的权威,他们认为:管理学家可以利用管理变革活动来将个人意志转给别人。但管理学批判理论学家们认为,管理学这种精神权威是不稳固的,管理学知识都是随时展而随时变化的。所以,组织结构及其管理发展过程是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完全受制于管理学家。

美国哲学家的观点是:理论和经营的相互促进才产生知识,管理学的发展进步是经验和实践之间相互互动的过程。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种观点被管理学批判理论认同。管理学批判理论的观点是管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世界是一种社会构建,由管理学家来描述,该理论是一种主观的可以共享的思想理念,而并非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因此用普通的研究方法解决不了管理组织结构及其管理世界的实际问题。所谓管理学批判理论是指研究者不仅仅是组织结构和管理世界的观察者,更是参与者,不是管理组织结构及其管理世界的制定者,而是实践群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管理学本体论及方法论

管理学批判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本体论现实主义观点,该观点的本质是探讨管理学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主要阐述管理学的本原、管理学的社会功效以及管理学发展的动因等问题。管理学批判理论是一种通过描述性语言来传递、通过制定相关制度来规范、通过参与实践来验证,并通过自我反思来修订的社会理论。然而,面对不知是悲观还是乐观的管理学前景,管理学批判理论学家仍坚持研究一个共同的话题:管理学批判理论真正要抨击的东西是什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企业管理的理解具有狭隘性,其社会组织形式存在非人性化的“技术理性”,这种“技术理性”和管理学实证主义一起颠覆了管理学启蒙理性的理想,这就是管理学批判理论家所要真正抨击的。

管理学批判理论的方法论主要指矛盾辩证法和批判否定法。这两种方法相互作用、相互验证,矛盾辩证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不断批判否定的过程,所以批判的思考方法也就是一种否定、辩证的思考方法。这两种方法交替使用,可以促进管理组织结构及其管理世界更好的发展。因此,管理学批判理论比较注重管理者的个人能力,包括管理者对管理理论的理解能力、对新理论体系的学习能力、对下属人员的组织能力、对理论运用结果的反思能力以及质疑能力、还有提高自我的能力。

总之,准确地说,管理学批判理论并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理论,而是对一群相关理论的融汇,主要是在继续完成管理学知识理论中人类理性启蒙任务。管理学批判理论学家认为,通过自我反思获得的知识是聚集了自我性与科学性的知识,管理学家不仅应当自我反省,还应当将管理学从固定理念中“释放”出来或“重建”新的管理学体系,这也是管理学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

三、对管理学批判理论的评价

管理学批判理论的核心在于如何构建一个处于不断变化环境中的组织及其管理世界并使之合理化。因此,管理学批判理论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剖析管理学组织的主流观点并对其进行批判,从而揭示管理学实证主义认识论的不合理面纱,揭开其所掩盖的压迫结构。管理学批判理论学家想通过这样的剖析和批判,提升管理学系统知识,为人民识别真实的利益;第二,管理学批判理论是指某种特殊的沟通行为在心理、政治和实践等三个方面的重要性,它要弄清这种特殊的社会构建对沟通行为产生的扭曲影响有多大,因为扭曲的沟通行为会对组织成员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

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来源于同样的理论基础,即管理学批判理论学家不会有自大情结,不会把管理学就定义在公正性上,他们要把自己当成是局部的参与者,承认相互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管理学批判理论是假设组织员工对组织经验的认识处在一种不对称的信息中,主要从组织员工的自我认识进行问题研究,而且这种不对称权力关系在组织中处处存在。因此,会导致许多组织员工产生不正确的理解和意识。管理学批判理论论学者相信,因为组织员工的不正确理解和意识,他们不仅感受不到自己所承受的现实压迫,反而还会帮助那些压迫者把这种扭曲施压给自己。在生活中,管理层通过分析进行的管理决策看上去是比较有技术性,符合组织事实情况的,这掩盖了不合理的压迫结构,而组织员工则更偏于接受管理层的决策,认为这是不容置疑的。因此,管理学批判理论学家会向人们揭示管理层决策分析扭曲事实的本质,告诉组织员工管理层是如何进行错误决策的,并阐述这种错误的理解和意识对他们的影响。管理学批判理论学者希望通过这些叙述性的表达来树立人民批判的意识,并把这种批判意识作为一种员工素质。这样,组织成员才能从管理权威的意识中解放出来,让管理学批判理论成为一种变革组织的有力元素。

总之,文章主要描述了管理学批判理论的一些相关知识及其产生的根源,以及如何发扬利用管理学批判理论,这样才会让管理学知识一至走前进的道路,真正成为管理学家的指示灯,没有渊博的管理学知识,不会造就中国如此多的管理大家,但没有管理学批判理论,管理学知识会停止不前,发挥不出她应有的效能。(作者单位: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罗珉,甘元霞. 管理学批判理论述评[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1).

管理学的观点范文6

关键词:行政型教学高校教学管理;以人为本

1引言

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是利用行政方法进行教学管理的一种模式,它强调按照权威性的行政法规和既定的规范程序实行教学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具有集中统一、有章可循的特点,可以避免各行其是、任意行事,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

但后来,它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也逐渐产生了一些缺点和弊端。具体如下:

(1)教学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所学专业五花八门,很少是教育管理科班出身的,虽有专业知识,但缺乏必要的教学管理理论基础和能力,加之一上岗就得面对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对于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只能是在摸爬滚打中悟出点道理。

(2)领导对管理人员再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管理人员几乎无外出学习的机会,更不用说在职进修,这种闭门造车的工作学习方式,无疑会阻碍教学管理的效率。

(3)行政权力的管理多、学术权力的管理少;共性管理多、个性管理少;低层次的管理多,高层次的管理少。

2问题的提出

目前,国内外教育界都较为接受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特别是我国教育界正在努力转变传统的以效率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的以理性为本,坚持教育管理科学化的管理理念,逐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发展观。“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是以人的个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为本。映射到管理层面,不论传统的以效率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还是现代的以理性为主,坚持教育管理科学化的管理理念,都普遍存在着忽视对被管理对象的个性需求和个性品质的尊重、关怀。

3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

3.1以人为本,创新高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以人为本”是高校管理理念的基础,实施教学管理创新,必须首先做到管理理念的创新。21世纪的高级人才不仅要具有相当的知识积累,同时还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后者在传统的高校管理理念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在传统的高校管理理念中,高校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主导地位相当明确,但是偏重知识传授使教师定位多少带有一丝“工具性”色彩;另一方面,传统的高校管理理念没有把学生当作有思想的个体的人看待,只是将其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忽略了他们作为学习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因此,教学管理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从人的全面发展着眼来培养人,并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具体予以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同时,更应激发教师群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尊重教师的情感、需求,使他们重视培养、激发与爱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要始终服务于教学活动,积极地配合教学、服务教学,使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之间达到和谐统一。

3.2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努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服务于教学活动的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教学管理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根据-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教学管理的实质,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管理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高校教学管理不仅兼备事务性、系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教学管理者还兼备管理职能和教育职能。所以,与一般的管理不同的是,教学管理不仅要强调“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突出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而且还要实现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完成两个管理目标:①受教育者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的管理目标;②实施教育者进行文化知识的转播和道德素养对受教育者的影响的管理目标。 转贴于

3.3认清两个主体,正确处理两主体间的关系,快速提高教学管理

在教学管理中有两个主体,一是教师,二是学生。要全面提高学院的教学管理水平,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所谓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就是要充分肯定和尊重教师和学生的独立、自主、平等和多样的主体价值,切实维护他们的正当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教学管理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在对待学生主体时,要防止走入以“多数学生”为理由去损害“少数学生”的利益的误区。我们不仅要尊重多数学生,而且要尊重少数学生;不仅要尊重全体学生,而且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在教学管理中如何突出学生主体的作用,重要的是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学生,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学院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不仅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而且要做到“为了一切学生”。这种以人为本的观念要贯穿的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

在对待教师主体时,应克服官僚主义和人治的不良惯性,牢固树立管理为教学服务的观念,特别要尊重一线教师的劳动权利,切实维护他们的各项切身利益,给他们创造公正、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价值,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教学水平逐步实现由量的渐变到质的飞跃,踏上新的台阶。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努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以人为本,推进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改革.作为科学教育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之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不仅要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内容与方法之中,也要体现在学校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上。那么,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必须体现出以学生、教师为主,以教育为本和以服务为本,这样三个相互关联、互相促进的管理思想;牢记教学管理的有序和效率,不是以牺牲师生的自由意志和个性发挥为代价的。

4结论

总之,“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才能赢得机遇。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树立新世纪高等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以培养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需要、具有高度责任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坚持以创新管理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丽兰,王智祥.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