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专业技能范例6篇

通信专业技能

通信专业技能范文1

[关键词]通信工程 专业技能 达标考核 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TN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036-02

一、引言

通信工程专业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都很强的工科专业。大学期间实验和实践类课程贯穿其中,它在锻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比如在本校的教学计划中,明确要求学生必须修读基础性实践课程6学分,提高性实践课程2分以及创新性实践4学分。

为了评价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本校依据教学大纲以及通信领域技能要求,制定了统一的专业技能达标考核体系。此体系的实施一方面能够指导实践类课程的课程设计,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重视专业技能训练。本文详细介绍该考核体系,并反思实际实施效果。

二、考核体系建设

(一)考核项目和考核流程

论文梳理了本校实践类课程的项目内容,并充分依据现有的实验设备情况,在考核项目中设立必考核的《基本设备配置和操作类》项目以及随机选做的三大提高类(《网络通信类》、《程控交换类》和《现代通信类》)项目。具体项目如表1所示,考核流程按照图1开展。

(二)考核标准

为了对考核的评分标准化和规范化,对各项考核内容制定了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三、反思

笔者在本校初步实施了通信工程专业技能达标考核项目,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考核方案以及层次化的考核项目题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考核小组在考核结束后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主要考虑到以下问题。

1.教学计划和专业技能达标考核的衔接问题。目前达标考核并没有体现在通信工程系的教学计划当中,如何将实践类课程和达标考核进行关联,使得达标考核是实践类课程的一种自然延伸,这是要考虑的问题。

2.达标考核的考核内容。本次考核的考核项目是针对之前实践类课程内容的汇总和综合。虽然难度上有所提升,但是本质上没有脱离之前实践类课程的影响。如果能够和中国电信、移动等业内公司建立达标考核的对接,将其对员工技能的考核加以借鉴,并应用到通信工程系的专业达标考核体系当中,那么更能体现考核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3.考核方式的改进。目前采用的是集中进行考核,从早上8点到晚上6点。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技能提高有限。建立一种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长效技能考核机制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面对以上问题,如何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通信工程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和方案,使之有机融合到教学计划中,并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通信专业技能范文2

通信工程专业:

1、助理通信工程师考试的专业范围:有线传输工程、无线通信工程、电信交换工程、数据通信工程、移动通信工程、电信网络工程、通信电源工程、计算机网络工程、市场营销工程。

2、通信工程师考试的专业范围:有线传输工程、无线通信工程、电信交换工程、数据通信工程、移动通信工程、电信网络工程、通信电源工程、计算机网络工程、市场营销工程。

3、高级通信工程师考试的专业范围:交换技术、传输与接入、终端与业务、互联网技术、设备环境。

(来源:文章屋网 )

通信专业技能范文3

根据通信行业企业特别是通信工程维护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参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于职业资格认定要求,提出“校企融合”模式下通信技术高技能人才认证方案,形成系统化的培训认证体系,提升专科学生的技术与技能。

关键词:

校企协同;培训认证;高技能人才;技术素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信息与通信行业企业对高职高专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企业人才需求与在校学生个人职业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首先是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目的及职业认知与规划比较模糊,对从事的专业岗位没有基本的认识。其次专业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以及在课程实训环节所选择的实训课题主要由教师自拟为主,与企业实际所使用的技术存在比较大的脱节。再次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少系统化的实验实训平台,对前沿技术的把握不够准确[1]。本文通过分析人社部最新(2016年)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并结合本校校企合作的现状,提出基于“校企协同”模式下的职业资格培训认证项目,提升学生的技术与技能。

一通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国家政策的研究与对接

我校的通信技术专业的培养规格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通信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具备必要的通识能力和素养,较好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网络构架、工作原理;具有网络规划、安装调测、网络优化的实施能力;具有专业系统化思维、专业技术判断力与应变能力,能适应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的高职高专通信技术技能型人才。技能鉴定的方向不能偏离我校专业的培养规格[2]。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官网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人社部已经先后分7个批次,取消400多项职业资格考试。目前在151项职业资格的目录清单中,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58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93项;准入类资格42项,水平评价类109项。根据本校通信技术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参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中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种类,在校学生能参与的信息与通信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认证项目有表1所示:本校的通信技术专业在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自2011年以来与大唐移动通信等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实施了对本校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人才培养基地、课程资源等方面的建设,形成了系统化的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4G时代的开启为移动互联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随之产生的通信网络建设运行管理方面的人才缺口巨大。基于以上的条件与分析在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项目中遴选出“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这一认证人员类别,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研究设计与企业技术需求匹配的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技能鉴定方案,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让专科毕业学生能尽快适应企业岗位要求[3]。

二通信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知识与技术素养的养成

高职院校对通信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职业技能鉴定只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进行鉴定之前,学生必须要加强学生专业技术知识与技术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技术素养的养成。学生技术素养的养成关键在于如何将通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不同通信企业的文化贯穿于整个3年的专科学习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将通识文化教育与行业企业文化教育相结合,邀请各通信行业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来校举办讲座,让新入学的通信技术专业学生了解通信行业动态与职业岗位分类信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后续技术素养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利用现有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及联合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完成对学生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4]。

三通信技术高技能人才培训认证方案的制定

针对学生在校内完成的专业技术相关课程,校企共同研讨形成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技能鉴定方案的总体内容,具体包括移动通信技术(4G)、通信网络工程管理两大方面内容。具体的认证项目课程内容模块如下表2所示:由于鉴定项目中的主要内容已经在日常课程中涉及到了,通过强化培训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并通过集中实操训练,使其实际动手能力达到技能鉴定所达到的要求。

四结语

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人员技能鉴定方案的设计内容必须同时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与鉴定中心对项目的技术技能要求,整个方案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完善中。同时项目的实施必须要得到电子通信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相关主管部门的审核,需要政、企、校三方共同的努力才能完成,庆幸的是最新的国家人社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及国家积极倡导的高职院校“校企融合”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思想为学校专业技能鉴定的最终实现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高职通信类专业技能鉴定的“技能要求”与“素质需求”协同研究,宋艳秋,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142-144.

[2]俞兴明,范海健,苏品刚.基于校企合作的3G通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3(3):68-71.

[3]范海健.通信联合人才培养创新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4(3):56-58.

通信专业技能范文4

市场调查显示,未来5年内,苏州地区通信技术领域人才需求量很大,仅移动网络规划和优化工程师需求就达600多人,通信网络工程与服务需求达1500多人,光纤光缆企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在1200人以上,通信设备研发制造企业的人才需求在2000人以上,物联网产业人才需求在3000人以上。调查结果显示,从事通信工程、通信产品生产、测试、售后技术支持工作的高职毕业生比例最高。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期望是: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包括工作态度、纪律性、忠诚度、责任心和职业发展能力;有较强的专业职业技能,一定的生产管理和研发能力。

二、省内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江苏省有12所高职院校开设有通信技术及相关专业,2013年计划招生数共1450人,平均每校招生121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计划招生135名,稍高于平均数。我们重点调研了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市职业大学、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通信技术专业的基本情况。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为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项目。该专业教学团队教师总数为26人,含混编师资团队16人,其中21人具有企业背景,12人具有海外高校进修经历,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双师型”教师18人,占90%,还长期聘请校外专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专业建设。该专业设有部级“网络与通讯工程实训基地”和江苏省“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基地”。面向电信网络工程建设、通信服务外包、通信系统运营以及通信设备制造等企业,培养工程施工、工程监理、通信设备安装与维护、通信设备检测以及通信系统运营与维护等高端技能型人才。该专业2008年起引入中兴通讯学院的课程资源,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对该专业学生技能证书的获得、专业教师的技术提升、知识保鲜以及社会培训影响力的扩大都有很大的支持。苏州职业大学通信技术专业以苏州职大-大唐移动联合成立的校企合作培养基地为依托,主要培养具有从事通信以及物联网方向相关理论知识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现代通信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各种通信技术(模拟与数字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光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以具备较好的通信设备电子线路设计、通信设备制造、测试的能力。具有进行各类通信系统工程的规划、实施、维护的基本技能。毕业生可去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从事设计、生产和管理工作;可去电信运营商从事相关技术、服务类工作;可去各类通信系统工程公司从事通信设备和线路的规划、建设与维护等工作;还可从事物联网相关行业技术开发、生产管理、产品销售以及系统维护等工作。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也是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拥有“3G网络通信技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有“3G移动通信接入网运行维护”省级精品课程1门。专业课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保障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熟悉岗位技能要求,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提高。专业采用校企合作共建、订单培养、专项技能培训等多种办学模式,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对专业建设的带动和指导作用。该专业面向通信设备制造商、通信工程施工企业、代维企业和客服企业,培养具有通信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光传输、交换技术、数据通信、接入网、通信系统工程施工、维护以及通信产品生产与测试工作的人才。3所院校的通信技术专业各具特色。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通讯深度合作,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订单培养等途径,更好地培养适应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所需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学生岗位的适合度、满意度。苏州职业大学通信技术专业分为通信和物联网两个方向,培养的学生不仅可以从事各类通信系统工程公司从事通信设备和线路的规划、建设与维护等工作,也可从事物联网相关技术开发、生产管理、产品销售与系统维护等工作。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专业重视学生技能培训,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比赛,两次获得高职组团体一等奖第一名,从而在信息类高职院校中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三、我院通信技术专业目前的基本情况

我院通信技术专业2005年获批招生,2011年被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6名,兼职教师12人;本专业及专业群现有“数据通信实训室”、“无线传感器网络实训室”、“网络测试实训室”、“光传输技术实训室”、“移动通信技术实训室”和“师生创新实训室”等18个实训室。2010年成功申报获批“江苏省网络电视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现有中国电信苏州分公司、安德鲁通讯器材有限公司、深圳讯方通信有限公司、江苏海讯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新海宜通信有限公司等多家紧密型合作企业。从2008年开始,积极探索相关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根据职业岗位群对学生技能的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进行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发了“工学结合、课证相融”的项目化课程,其中已获得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2门、主编出版教材5本。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大学生电子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奖项10多个。专业调研数据表明,近3年,我院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生源90%以上来自江苏省内,68%留在苏州工作,16%选择在江苏省内其他城市就业,5%在上海就业,其余6%的毕业生现在的工作地为其他省份。本专业的生源虽然来自省内外各地,但绝大部份毕业生选择在苏州就业。因此,应紧密结合苏州及周边地区通信行企现状,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创新人才培养,开展“校行企”合作

为适应行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重新解读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全面衔接,必须对通信行业高速发展下的岗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分析,依据职业教育规律,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谋求和设计专业的发展和建设方案,根据行业和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等,加强市场需求与专业内涵建设和改革的紧密衔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真正受行业欢迎的急需人才,提高人才在本区域、行业的竞争力。

(一)“校行企”合作运行机制

我院非常重视校企合作,不仅设有校企合作机构,还成立了学院理事会。在学院理事会的指导和帮助下,本系与苏州市电子信息行业协会、中国电信苏州分公司、亨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海讯苏州办事处、深圳讯方有限公司等企业联手,成立电子与通信工程系校企合作中心。该中心下设通信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对接组织体系及对接内容如图1:图1校企对接组织体系系校企合作中心职责为:与行业、企业动态开展市场调研,及时调整专业,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共同适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校企合作共建项目,落实项目调研、论证、申报、实施和自评等组织管理工作。专业建设委员会职责为:结合地区经济发展需求,论证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和目标;组织新增专业的立项论证审查,修订和组织实施专业建设方案;负责专业建设重大项目的立项审查,检查专业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组织开展专业建设质量监控等评价工作。运行机制还包括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

(二)合作内涵

1.落实好“五个对接”

在行业协会的支持下,深入调研周边地区通信产业发展,通信技术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确定与产业对接的专业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规划,完善学历教育与认证培训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及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与素质为要素,通过序化与整合形成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学习课程;与企业共同开发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使课程内容对接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考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以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证书“双证”毕业,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试行“识岗、习岗、顶岗”三岗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岗位任务的真实操作,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探索中高职衔接、专本通道,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对接,为学生构建终身学习的桥梁。

2.推行订单式培养

构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走创新发展的路子,实施“校行企”合作“订单培养”,可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同步。依托行业协会搭桥,及时掌握企业的需求,针对企业特定岗位(群)能力要求,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和技能培训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开展“订单式培养”,为中国电信、江苏海讯、亨通集团、南京嘉环等企业培养光传输设备维护、通信终端维修、设备安装调试人员。

3.注重“能力递进、素质贯通”,实现“全程职业化”人才培养

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作为现代人才的两个基本要素,既是高职人才适应产业升级需要的基本条件,也是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根本任务,更是高职人才在职业生涯中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从职业需求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按照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四层次递进。在企业的参与下,第一学年进行职业规划,重点培养岗位基本能力;第二学年进行职场体验,开展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第三学年学生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岗前培训、职业评估,到企业完成“顶岗”活动、步入职场,进行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经过3年的培养,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技能证书的同时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全过程,还可取得“素质拓展证书”。“全程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如图1所示:图2全程职业化人才培养①从起点看终点,成功从职业规划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职业发展理念,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②学习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注重对实用通信技能的培养,快速成长为专业人才。③职场体验,真正体验企业生活,接触真实职场,毕业工作时就可以更快地融入环境。④岗前培训,为学生初入职场铺平道路,学生通过选修,实现职业技能进一步的提高。⑤科学的职业评估报告,关注学生成长历程,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合理择业。⑥步入职场,零距离体会真实工作。借助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形成由大型通信设备生产厂家、运营商、通信工程企业以及通信代维企业等组成的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为企业与毕业生之间建立最方便快捷的沟通渠道,最大程度地促进毕业生顺利顶岗实习与就业。

4.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衡量校企合作成效的重要机制。我们实施了多方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建立了“短期、中期、长期”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估、用人单位需求与评价指标体系,以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培养质量的提升。

五、结语

通信专业技能范文5

关键词:Bloom目标;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

1 引言

通信工程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本文基于Bloom目标分类法构建合理、规范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措施,提高学生通信基础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2 Bloom目标分类

Bloom目标分类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三大版块,如图1所示[1]。

认知领域: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包括6个模块,分别为识记、领悟、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情感领域:情感领域目标分类包括5个模块,分别为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和价值体系的个性化。动作技能领域: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包括6个模块,分别为知觉、定向、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行为、适应和创新。

3 基于Bloom目标分类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

根据人才培养提高学生通信基础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到达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基于Bloom目标分类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对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从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重点解决课程之间内容的脱节和重叠问题,统一前后课程的授课重点,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课程群。

基于认知领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2]。基于认知领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服务于基于情感领域的通信专业课程群和基于动作技能领域的通信专业课程群,为学生不仅在通信领域而在其它自动控制、生物医学等工科领域的继续学习及从业能力方面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认知领域6个模块分类是对知识从辨认-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分解的各要素-理性判断客观事实的逐级认知过程。基于这6个过程,把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课高等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大学物理、随机过程、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通信原理、通信网归入认知领域课程群。

基于情感领域的通信专业课程群以基于认知领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通信工程专业从事的通信系统研发、运行、维护的专业体系,根据通信技术行业和信息产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以通信设备产品和网络系统开发、生产、维护、维修、管理与营销等与通信行业相关的能力培养为核心, 基于情感领域的通信专业课程群建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学生进入职业生涯的必要条件。情感领域的5个模块分类是从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主动参与-将特殊的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相联系-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性格化“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的逐级意识形成过程。基于这5个模块的含义,把通信工程专业中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数字电子、高频电子、单片机技术、嵌入式系统、DSP技术、FPGA/CPLD,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短距离无线通信、卫星通信、NGN、电力线通信归入情感领域课程群。

基于动作技能领域的通信专业课程群建设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给予了学生创造个性发挥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培养了学生的社会综合能力。动作技能领域的6个模块从学生通过感觉器官觉察客体或关系借此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为某种稳定的活动的准备-复杂动作技能学习-学生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操作的熟练性-学生能改变动作以适应新的具体情境的需要-学生在动作技能领域中形成的理解力、能力和技能创造新的动作模式。基于这6个模块的含义,通信工程专业中电子工艺实习、电子技术综合课程设计、通信电子综合实训、实习实践、通信系统的DSP/FPGA设计与实现、毕业设计,科技协会、社会实践、国家或国际通信工程师资格认证培训均归入动作技能领域课程群。

4 结束语

在分析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在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中的应用,从而实现了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通信专业技能范文6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作为计算机学科的一个新的专业方向在2001年底正式提出的,随后在IEEE-CS/ACM CC2004中被确立,CC2004最终定稿为CC2005并于2006年3月。2003年秋季ACM信息技术教育专委会(SIGITE)成立了IT课程规范起草小组负责信息技术专业和课程规范(Computing Curricul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ume,简称CCIT)的制订工作,并在CC2004和CC2005中给出了主要的框架体系,2005年10月了CCIT的征求意见稿,并于2008年11月形成了IT2008。计算领域教育界达成这样的共识:“信息技术”专业是当今发展很快、社会急需且需求很大、并已自成知识体系且具有独立教育学意义的一个专业方向。其基本目标是培养这样的专业人才:能够通过对计算技术的选择、建设、应用、集成和运维管理,为社会各单位或个人提供支持并满足他们的需求。计算技术是构成现代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计算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性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培养“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是世界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必然要求。

在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3年开始启动了我国计算机专业规范的制订工作,并于2006年9月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明确了计算机专业的四个专业方向,其中新增了“信息技术”专业方向,该专业方向的定位和内涵基本上与CC2005接轨。同时,《规范》鼓励各学校制定并执行和本规范相容且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培养方案。特别是对新设立的“信息技术”方向,《规范》留出了更多的空间,需要大家在实践中补充和完善。

开展“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具有挑战性,存在较大的难度。其难度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个新的专业方向,需要建设课程体系、储备师资力量等,更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相比对传统计算机专业(包括软件工程)人才的要求有着很大的不同点。

首先,“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通用的信息技术,同时要学习并熟悉一种典型的应用领域或行业。按照IT2008的定位,相对于传统的“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IS)专业关注信息技术的“信息”方面,“信息技术”更加关注“技术”本身。但是,“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直接面向社会信息化的应用需求,完全独立于应用进行培养是达不到要求的。所以,一方面该专业毕业生的基础是掌握构建各行各业信息系统都需要的通用性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还需要深入地了解某种行业或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否则就缺少了整体上对通用技术进行学习和实践的载体,不利于毕业生的就业。如今,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遍及了人类涉足的所有领域,这就要求开设“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院校要找准恰当的行业应用背景,制订合适的教学方案,培养出具有特色的人才。

其次,“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除了要具备计算领域全面的技术功底之外,同时需要具备很强的人际沟通等社会活动和协调能力。这种社会能力的培养是传统计算机专业的软肋。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更多地偏向于“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强调个体的逻辑思维、抽象和编程能力,或多或少地忽略了社会沟通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需要与各种背景的同事和客户打交道,应用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常常涉及非技术因素,必须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包括高水准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理解并能建设性地评价其他人意见的能力。可以说具备优秀沟通能力是“信息技术”职业人士成功的基础。但是,沟通能力靠一两门课程是很难培养的,需要贯穿于整个四年的教学活动中来培养,这就要求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便最大程度地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

第三,“信息技术”是由实际应用驱动的一个专业,非常注重知识与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的结合。在培养过程中,要提供学生充足且有效的实践环境和机会。目前,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和社会实习机制尚未形成良好的态势,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后,实习生的社会成本没有了明确的承担实体。虽然,很多IT企业提供了实习生岗位,但总量不足,只有少数优秀的学生才能获得实习机会,而且应用背景不够确定,不利于院校批量培养学生。这就要求院校要寻求行业的支持,能够把实习环境和实习生岗位的部分经费纳入企业的成本预算,构建切实可用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体系支撑环境。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问题,国内外一些高校相继开展了“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设置和培养工作,例如,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印第安纳州立大学、中密歇根大学、英国Guildford学院、爱尔兰国立高威大学、韩国铁道大学等,但与CC2005和IT2008的符合性并不是十分好。而国内高校开设符合《规范》标准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专业方向也刚刚起步,尚没有公开报道的资料。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依托其长期参与铁路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悠久历史和良好基础,针对铁路行业信息技术特色需求,于2006年初开始研讨铁路特色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设立工作。我们与铁路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进行了沟通,在充分调研后认为面对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培养铁路特色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是必要和可行的。在《规范》的指导下,学院于2007年3月形成了《“现代铁路信息技术”专业设计》报告,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开设“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开设了铁路信息技术相关课程,两年来每年有30名左右的学生自愿选择该方向。2008年修订完成了《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进一步完善了“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明确了与计算学科其他方向的关系。

2铁路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背景

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是一个庞大的网络性产业。我国铁路行业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实现了以6%的世界铁路营业里程完成世界铁路25%的运输工作量,运输密度为世界之最。但“一票难求”、“一车难装”的现象依然存在。我国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将使全社会运输需求总量持续增长。预测到2020年,全国铁路旅客、货物运输需求将分别达40亿人、40亿吨,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和4%。2004年1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我国铁路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0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1.2万公里,形成四纵四横为主干线的铁路路网,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均达50%。2008年10月,鉴于国内经济形势发展的变化,《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做出了一些调整,将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规划目标提高到了12万公里,电气化率上调为60%,客运专线里程增加到1.6万公里,并将城际高速铁路系统由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扩展到长株潭、成渝、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关中城镇群、海峡西岸城镇群等地区。

截至到2008年底,铁路营业里程已达7.9万公里,全年完成客运量14.5亿人、货运量33.1亿吨。在纵横7万多公里的铁路营业线上,驰骋着1.5万辆机车、50多万辆车辆。众多部门、工种相互间的有序联动共同完成旅客运输、货物运输、行包运输和邮政运输等任务。铁路运输组织和指挥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都是信息,信息化是铁路提高运输能力和效益、增强铁路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改造铁路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中国铁路信息技术应用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经历了近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从单项的、部门级的以数据处理为主的初级应用,发展到今天涉及各业务领域的、覆盖全路的、实时处理的综合应用。铁路的高速化、重载化、密集化发展趋势,对铁路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早在1995年召开的铁道部科技大会上就提出了:铁路的发展取决于现代化,而铁路信息化是铁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2002年,王麟书总工程师(时任铁道部总工程师)撰文表示:“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为适应新的形势,把握机遇,铁道部提出了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新思路,作为指导今后铁路工作的纲领。信息化是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最重要的支撑手段之一,铁路信息化面临新的巨大需求,必须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

为了推动铁路信息化,铁道部于2005年了《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铁路智能运输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体系结构、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总共要建设和完善3大信息化应用领域、5个基础平台、10个建设方面、38个具体应用系统,实现调度指挥智能化、客货营销社会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其中,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是铁路信息化的3大应用领域。运输组织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铁路运输的调度指挥,涵盖运输生产的各主要环节;客货营销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铁路市场营销人员和旅客、货主,向旅客和货主提供优质服务;经营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运力资源、经营资源管理与运营决策支持的部门和相关人员,以保障铁路运输的运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降低运输成本为目标,提高铁路运输效益。铁路信息化公共基础平台包括通信网络基础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公用基础信息平台、信息安全保障平台和铁路门户平台,为业务应用层的各应用系统提供公用的基础环境。铁路信息化具体细分为10个主要建设方面和38个重要应用系统,运输组织领域包括运输调度指挥、运输生产组织、列车运行控制和行车安全监控4个方面共14个应用系统,客货营销领域包括客运营销和货运营销2个方面共6个应用系统,经营管理领域包括运力资源、经营资源、办公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4个方面共18个应用系统。铁路信息化是铁路运输全员、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的信息化,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建设,对信息系统的实时性、安全性、准确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有大量信息技术问题需要解决,需要有一批基础扎实、技术过硬、能够胜任铁路信息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铁路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09年1月的全国铁路工作会议指出,2008年我国铁路技术创新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京津城际铁路集成创新了我国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自主研发了数字化旅客服务系统、新建客运专线和部分重要干线广泛采用了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R)、新一代调度集中系统(CTC)、全路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覆盖率达到95.7%、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和货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升级,铁路信息化在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这些技术进步都离不开信息化技术,同时也更加迫切地需要铁路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在2009年3月召开的全路信息技术系统工作会议上,铁道部何华武总工程师特别指出,要加强培训,重视人才,以不断加强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现代信息技术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为重点,深入研究铁路信息化人才成长规律,制定人才培养和储备计划,健全完善人才资源库,为铁路信息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铁路信息化、特别是高速铁路信息化的建设,明显需要培养具有铁路行业特色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其就业市场很大。

3加强铁路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举措

铁路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铁路主管部门和主要业务部门的支持。铁路行业的传统主干专业是运输、信号、线桥隧、机车车辆、电气等五大专业,计算机专业作为通用辅专业尚未列入铁路紧缺专业。但是,随着铁路信息化需求的持续增加,铁道部有关部门正在考虑铁路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并开展了积极的工作。

2007年9月,铁道部人事司技术干部处组织召开了高校铁路专业教材编写工作会议,经北京交大、西南交大、铁道部运输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讨论建议,人事司决定将原定“铁路信号及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划分为“铁道信号与控制”和“铁路信息技术”两个独立的方向,新增并确立了铁路信息技术专业作为铁路行业关注的专门人才培养方向的地位。随后成立了“铁路信息技术”特色教材编写工作组,在铁道部信息办的指导下,开展现代铁路信息技术导论、铁路信息技术标准体系、铁路信息系统集成与应用、铁路信息安全技术、铁路信息系统架构、铁路运营维护信息技术、铁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铁路信息系统应用技术、铁路信息系统工程、铁路信息资源与规划、铁路运营系统计算机仿真等11本教材的规划和编写工作。2008年3月铁道部人事司组织在北京交通大学召开了铁路信息技术特色教材编写大纲研讨会,认真研讨了对大纲的反馈修订意见,正式布置了教材编写实施工作,并扩大了参编院校和单位,包括铁道部信息办、铁道部信息中心、北京交大、西南交大、兰州交大、大连交大等,计划于2009年底完成全部编写工作,铁道部人事司提供了立项建设经费等支持。

2008年4月教育部批准成立了交通运输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教高函[2008]10号),2008年11月交通运输与工程教指委批准成立了轨道运输与工程分委员会,2009年2月分委员会决定下设6个教学指导组,其中有铁路信息技术教学指导组,全面负责专业建设指导、教材建设、专业规范制订等工作。2009年5月,铁路信息技术教学指导组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对指导组的工作计划以及专业定位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2006年初,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着手开设铁路特色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工作,2007年启动了“现代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设置研究”学院教改项目,制订了初步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为了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对铁路行业信息化的了解,学院与铁路信息化主管部门和主要业务单位,以及相关IT企业建立了多种合作关系。2007年6月,我校与铁道部信息技术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07年7月成立了“北京交通大学―甲骨文铁路信息技术实验室”;2008年1月获批建设“高速铁路网络管理教育部工程中心(筹)”;2008年7月成立了“中国软件评测中心铁路专业分中心”;2008年10月学院建设了“铁路信息技术专业实验室”;2009年1月启动了Intel―北京交通大学“云计算在铁路行业的研究应用及人才培养”合作项目。以铁路信息技术作为特色之一,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级和部级特色专业。

4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培养方案简介

按照《规范》精神和要求,参考CC2005信息技术方向的设置思路,我们在设立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时遵循了以下的指导思想:

本专业方向定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类下的一个方向,其核心课程与计算机专业相同,本科的第1~3学期以计算机专业大类公共课程为主,在第4~7学期中加入该专业方向的系列特色课程。

本专业方向设置主要为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同时考虑信息技术专业的通用性要求,使学生具备该专业的基本能力以便适应其他行业的信息技术工作。

本专业方向以培养本科毕业应用型人才为主,但同时考虑为本学科方向输送合格的硕士、博士生源,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奠定扎实基础。

设置铁路信息技术专业特色课程应遵循以下原则:

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教学做有机结合,必修内容精而少,教学内容设置既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性。

将最新的铁路信息应用技术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现场需求的结合,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必修、选修和实习的合理组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设置讨论、学生报告、小组项目等教学内容和考核要求,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

鼓励学生通过一些相关IT企业的认证考试,如Linux认证考试、Oracle ERP认证考试等。

根据北京交通大学教务部门的要求,本科课程由学科门类基础、大类专业基础和专业三个模块组成。学科门类基础模块是必须具备的数学、物理及其扩展类基础性课程;大类专业基础模块是为大类学科专业领域中必要的、最基础的知识和能力而设置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计算机专业以主干核心课程为主;专业模块主要有专业特色方向选修模块和专业拓展选修模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方向模块分设三个方向课程组,铁路信息技术方向是其中之一,需要修满8个学分,另外配置了为加强实践能力和研究素质而设置的专业拓展选修模块8个学分。铁路信息技术特色方向课程组主要由6门课程构成,包括“铁路信息技术导论”、“铁路运营维护支撑信息技术”、“铁路通信与控制技术基础”、“信息系统集成与应用”、“信息系统工程与实践”、“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专业拓展选修包括“铁路运营调度系统”、“铁路信息保障和安全”、“铁路信息系统测试”、“国外铁路信息技术”等课程。另外还安排了3学分的生产实习。

5结束语

“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是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新兴计算学科方向,该专业方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具有挑战性。我国高速铁路大发展也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依托多年参与铁路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良好基础,在铁路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率先开展了“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建设工作,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一方面能为铁路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另一方面也希望为其他院校开设“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The Joint Task Force for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 The Overview Report,A cooperative project of ACM, AIS, and IEEE-CS[EB/OL].March 2006. /education/curric_vols/CC2005-March06Final.pdf.

[2]SIGITE Curriculum Committee-Writing Subcommittee and the Steering Committe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8 - Curriculum Guidelines for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EB/OL],Nov. 2008. /education/curricula/IT2008%20Curriculum.pdf.

[3]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刘真,李红辉,刘峰. 铁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设置和建设的思考[C]//王永生、屈波. 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教学改革论文集(2008).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42-246.

[5] 刘峰,李红辉,刘真.“现代铁路信息技术”专业设计[R].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内部报告,2007,3.

[6]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Z].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内部资料,2008,12.

[7] 何华武. 快速发展的中国高速铁路[J]. 中国铁路,2006(7):23-31.

[8] 王政,刘琪,何京玉,等.“中国铁路信息化”系列报道[N]. 中国信息化,2009-2-20:28-52.

[9] 马钧培. 中国铁路信息化建设的展望[J]. 世界轨道交通,2005(6):22-23.

[10] 王麟书. 中国铁路信息化建设与展望[J]. 铁路计算机应用,2003,1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