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信息专业范例

通信信息专业

通信信息专业范文1

【关键词】电子信息及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分析

当前是信息时代,电子信息及通信工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该专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这也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内在该专业方面的专业高端人才不足,这就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为此,专业教学需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对教学进行合理的改革,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1.电子信息及通信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专业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现阶段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师队伍总体素质较低的问题,他们没有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也不足,这就影响了专业教学的效果,师资力量的引进是一个重要问题。除此之外,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缺乏合理性,青年教师缺乏充足的经验或实践能力不足,一般在教学中注重的是理论教学。

1.2实践课程缺乏

该专业要求学生要全面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要学习指令编程以及内核移植并且进行实践,然而现阶段很多院校在专业实践教学中都是运用验证性试验,虽然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然而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对其也缺乏热情,只是在被动学习,学生的实践机会不足。

2.电子信息及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分析

2.1将提升技能水平作为教学的核心

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就是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就是很重要的部分,当前职业院校在专业教学的实践教学中需要实现多样化,结合教学内容科学的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实践活动可以进行划分,分成问题中心型以及任务中心型等,结合教学活动,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或者是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运用。通过给学生一个课题,让学生可以全面的参与进去,加深他们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课题实践性很强,例如电子元件的装配、电路组装等,这些学生要想充分的掌握,就需要不断的进行实践以及练习,实现熟能生巧。对于学生的评价也要进行改变,打破单一的评价方式,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考试、实验考核等,让评价方式能够实现动态化,进而科学、全面的对学生进行评价。

2.2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机制

在教学中采取开放式实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进去,进而促进教与学的发展。实验教学中需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以他们为核心,进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教师在给学生提供实验课题时,要做到开放性,让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自己选择组员,进行实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在旁边进行指导,对于学生不正确的操作需要及时纠正[1]。除此之外,还要构建合理的质量监控以及评估机制,对实验教学进行监控以及评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还能够避免学生产生相互抄袭以及作弊的问题,能够结合互联网,不定期抽查学生的实验报告以及数据,对有关评价机制进行优化以及完善,提升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效果。

2.3强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开展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院校需要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构建健全的制度,包括企业挂职交流制度以及访问制度,对于中年骨干教师,就可以用选送访问者的方式,让教师去到企业中进行挂职,实现互换以及交流,让教师可以在企业中进行学习和提升,交换时间应该有一年半以上,让教师多积累工作经验,完善以及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改变他们的教育理念。企业中的员工到院校中给学生进行报告交流,可以把企业先进的技术、产品以及工艺讲授给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加深对专业的认识,进而给自己科学的制定学习目标以及职业规划。

2.4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利用放假的时间进行实践,不断的积累工作经验,学生可以自己找工作或者是让学校帮忙,发动校友会提供实践机会。实践也是需要投简历以及企业面试的,这可以让学生进入院校内就开始有找工作的训练[2]。要让暑期实践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这有利于对学生的能力以及工作准备不充足问题进行改善,加强企业以及学生之间的了解。学生需要尽早的参与以及了解社会,这可以让他们学习到校园中学不到的内容,这样学生在毕业后也更好找工作,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以及信心。学校教育培养人才应该始终放在首位,企业则是发挥弥补的作用,因此,这就需要院校和企业能够进行有效的结合,对职业教育进行创新发展,提升专业教学的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职业院校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加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力信息工程及通信工程专业就需要注重建立专业课程体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体现出职业院校的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武岳,杨家桂,陈劲松,王松涛.新工科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7):236.

通信信息专业范文2

1大数据的概念及特征分析

大数据就是一种规模特别巨大的、在数据的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各个方面超出原有数据库的数据集合体,也就是说大数据技术通过集成软件来实现对海量数据的收集与抓取,从而筛选出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有用信息,大数据技术问世以来已经在我国的各行各业有着广泛的应用,成为了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数据技术具有鲜明的表现特征,第一,数据量十分巨大,大数据平台一天内提供的数据可以达到1.5PB,这个内容是十分巨大的。第二,数据信息的处理速度非常快。在大数据技术中主要利用了大量的集成软件技术,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多如牛毛的数据信息红快速地找到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数据,并且为其提供筛选功能。第三,数据类型多样丰富。大数据技术中的数据不仅仅局限于文本类型,还包含着视频、图片、音频等各种表现形式。第四,价值密度相对较低。这个特征是由大数据的内在本质决定的,由于大数据信息中的内容非常多,所以真正具有使用价值的信息就相对比较少,因此在数据信息查找过程中需要信息使用者确定主题,从而展开有针对性地查找。第五,数据内容比较真实。集成技术的应用可以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比对和验证,从而得出汇总数据,这种汇总数据对于信息的使用者有着很大的帮助。

2信息管理与建设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专业定位模糊

在目前的社会岗位与分工中,针对大数据视角下的信息管理相关的专业设置比较模糊,专业针对性也相对较弱。大多数用人单位和研究场所的专业设置还偏向于计算机工程领域,其主要研究方向也是计算机软件的相关内容,即使有些专业朝着复合型的方向发展,也是偏向于经济和管理这一角度,信息系统专业并未显现出其独特的专业性,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并未体现出来。

2.2有害信息与信息技术泄密行为频发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带来,海量的数据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大量的数据信息暴露着人们的隐私,而别有用心的人获取这些数据展开了不法行为。有害信息主要指的是用户以及信息的使用者在利用海量信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来带来的社会危害,具有很强的社会扰乱性。在目前信息技术领域中,信息泄密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安全问题之一,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利用非法的手段和信息技术来窃取一些隐秘的信息,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网络信息的泄密事件举不胜举,严重地扰乱着正常的社会秩序,给经济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措施

3.1全面提升现代信息技术水平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问题,为了使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能够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要采取有效地措施对信息安全问题以及信息技术水平进行解决和提升,首先在安全领域中,要针对信息安全问题进行重点的技术攻克,对于重要的内容进行技术加密,并且实现有效的伪装技术。除此之外,在信息系统设计中要设计加密发送这一内容,利用某种算法将数据信息变成密码文本后进行发送,避免数据在传输的过程被不法分子盗用和窃取。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中,除了进行加密文件处理之外还可以在此基础进行伪装技术发展,从而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可以对目前的认证技术改造和创新,例如可以对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技术进行改造和创新,可以在研究中加强数字证明技术的研究,从而为密钥的验证提供可靠的方法,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依然还要做好病毒的防控工作,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病毒无处不在,不仅对信息使用者造成了较大的干扰还挑战了当前的信息技术,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对于单一主机来说,普通的防病毒技术就已经可以实现有效的拦截,对于大型服务器、网络操作系统以及工作站的网络软硬件结合实体,要想有效地阻止病毒入侵,那么就应当从网络操作系统这一技术入手,全面提升其技术内容,从而有效地解决信息技术中的安全问题,不给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

3.2信息系统智能化发展

科学技术的前进与发展不仅仅是为了解放人们的劳动力,而是通过技术的革新来便利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物质文化条件日益丰富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智能电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例如智能家电、智能门锁等,智能化作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方向已经被广泛应用。所以,在信息系统行业之中,智能化也是其主要的发展方向,在信息技术中,实现智能化发展能够提高效率、解放劳动力,体现出集成化的优点。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也是当今社会背景下的必然发展趋势,信息系统的智能化发展可以使得社会生活中一些老人、弱势群体等通过该技术迅速地融入到社会中,而且信息的智能化推送和管理,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信息系统的智能化发展同样也带动了社会信息产业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5G的诞生为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C-RAN网络信息架构的运用提高了信息技术的抗干扰性能,减少了运营方面的支出,也便于后期的网络维护,对于数据的采集、搜集等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在未来的信息技术发展领域中,5G信息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应用与发展,我国的移动网络体系也会朝着更加合理、科学的方向发展,同时,依据5G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及信息系统专业定位也会朝着智能化的方面前进,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

3.3多功能多业务综合发展

从目前信息专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信息管理和系统的应用朝着更加复杂的方向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在这样的发展潮流下,信息系统专业更加迫切地需要高水平的专业创新,在未来的信息技术发展中,信息技术必须具备综合性、全面性、范围广的特点,这就需要在技术发展中不断整合信息技术的资源,不但要促进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更要带中周边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人们对于电子产品的业务功能要求也随之增高,为了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电子信息技术必须朝着多业务多功能的综合性发展,在目前的行业领域志宏,人机物三元融合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发展,并使其进入到普惠计算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移动通信也正在朝着“移动宽带”的方向演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以及物联网将成为未来信息行业的发展主题,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信息技术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从多个行业入手,结合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内容,多角度、深层次地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社会进步服务。

4结语

通信信息专业范文3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成果导向;通信工程;课程体系

一、引言

工程教育认证是实施工程学位与工程师国际互认制度的重要前提。为加快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国际工程教育互认体系接轨,我国于2016年6月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这对于我国工程技术领域应对国际竞争具有重要意义[1]。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强调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成果导向教育(OBE)是工程教育认证的一个核心理念。OBE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哲学,是一种聚焦于学生受教育后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够做什么的培养模式。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工程教育改革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推动工程教育认证是促进通信工程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结合工程认证标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新形势下制订本科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我们研究建设以成果为导向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二、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面向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在本专业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的研究、设计、制造和应用工作,具有继续学习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了进一步提高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信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势在必行。学校通信工程专业教师基于OBE理念,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信息产业发展需求专业的服务方向,以培养专业基础好、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为目标,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面向产出的评价等方面积极探索,改进教学环节建设,优化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之间的协同关系见图1。

三、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理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遵循成果导向教育(OBE)、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这三个基本理念,这三个理念对引导和促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保障和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2]。OBE强调产出导向、反向设计,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的特征,并关注评估学生技能和能力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通信工程专业以OBE教育理念建设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需求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其宗旨是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一)制定面向需求的培养目标

通信工程专业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电子信息类专业补充标准的基础上,从服务面向、学校定位、人才培养定位、毕业生能力预期出发,充分考虑新技术、新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制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掌握扎实的通信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个人与团队协作胜任在通信信息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五年之后应达到的预期目标有五点,具体内容如下:(1)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综合考虑法律、环境、社会、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2)掌握通信工程领域的有关标准、规范、规程,能够跟踪该领域的前沿技术,具有工程创新能力;(3)具备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拥有团队精神,具备良好的交流、协调、合作、竞争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4)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能持续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5)能够综合运用工程数理基础知识和通信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解决通信或相关领域的复杂问题,承担通信相关技术或产品的研发和实施任务。

(二)制定支撑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对达成培养目标形成支撑,通信工程专业建立了能够明晰支撑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专业毕业要求聚焦解决对学生复杂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培养,以及对技术能力和非技术能力同等重视,并全覆盖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专业认证标准的12条基本要求[3]。制定的毕业要求具体内容见表1。

(三)设置保证实现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毕业要求的基本单元,课程体系能否有效支持相应毕业要求的达成是衡量课程体系是否满足工程认证标准要求的主要判据。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有清晰的映射关系,每种能力要有明确的教学环节来支撑。根据培养方案修订原则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及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4],通信工程专业于2020年重新修订了2020级本科生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修订基于“产学联合,产出导向”的思路,结合本专业特色,依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和达成度评价的反馈结果,重新修订了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在此基础上,将毕业要求分解为若干具体的指标点,确定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1.课程体系更加科学,模块化更加清晰,满足工程教育认证要求。2020级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做出了较大改动,更加科学地规划课程体系与教学活动。2020级培养方案对2018级培养方案中冗余的选修课进行了删减,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提升了教学效率;优化了专业教育教学课、工程实践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例,使之满足专业认证标准要求。课程学分与专业认证标准要求的对比见表2,课程与毕业要求之间的关联矩阵见表3。2.为了大幅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一方面,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工程教育系列课程,强化培养科研能力,提高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实验教学、社会实践等环节的实践效果,使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模块占比从2018级的22.5%提升至27.5%。另一方面,以校内外实践基地和工程实验室为支撑,以本科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和专业竞赛等为载体,以学术前沿讲座为先导,通过工程训练,切实加强了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3.以社会需求为引导,凝练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为本专业的支柱课程,专业必修课针对本专业方向的技术发展,跟踪产业发展。2020级课程体系为本科高年级学生设置了移动通信、IP通信网络、嵌入式/单片机开发、电信业务四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真正做到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先修后修课程关系如图2所示。(四)成果导向教学理念实施途径1.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强调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协同发展。在2020级培养方案中,根据专业发展要求及学生知识掌握的规律,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统一的规划,把人才培养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拓展能力教育三个阶段。关注学生的“能力”,同时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实施通识教育与宽口径专业教育,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2.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施过程。按照OBE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以组织者和启发者的身份影响学生,起指导作用,并且要及时应用示范、诊断、评价、反馈环节,来引导、协助学生达成预期成果。3.加强知识整合,有利于提升综合运用能力。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我们弱化了课程本身的系统性,加强知识的整合,从知识(能力)结构出发反向设计,使课程体系支撑知识结构,进而使每门课程的学习都与知识(能力)结构相呼应,最终使学生达成预期成果。

五、结语

本文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果导向教育要求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版)》为依据,结合“产学联合,产出导向”,从本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出发,对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优化,推动专业内涵建设。其宗旨是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尤其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利华,赵津婷,姚立敏,等.基于《华盛顿协议》的高等工程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50-54.

[2]肖福流,宋贝.OBE教育理念下应用型高校专本衔接人才培养优化路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23):64-67.

[3]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7年11月修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9,41(1):1-4.

通信信息专业范文4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认知度;调查研究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发展至今已有二十余年,是医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2012年,部分学校的该专业更名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2]。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推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专业认知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与学生的职业规划、职业发展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3-5],开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度研究,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稳定专业思想以及学科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安徽医科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知度以及对开设课程的认知情况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为卫生信息事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思路。

1对象及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调查安徽医科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四个年级全部在读大学生,共调查207人,应答率为98.6%。

1.2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网络化结构化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专业基本情况、专业认知度和主观题调查四个部分。

1.3统计分析

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及方差分析。

2结果

2.1学生对该专业的认知与评价

207名本科生中,第一志愿选择该专业的学生为23人,占11.1%,非第一志愿选择该专业的学生为38人,占18.4%,学校调剂到该专业的学生有146人,占70.5%。不同年级间的专业就读志愿构成比未有显著性差别,女性第一志愿选择该专业的比例为22.7%,大于男性(χ2=17.283,P<0.001)。在专业兴趣方面,54.6%的学生对该专业感兴趣或十分感兴趣,大二对专业感兴趣的比例最低,为47.2%,大一为69.4%;在专业发展前景方面,57.5%的学生认为专业发展前景很好,高年级(大四)相对低年级(大一到大三)对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更看好,75.0%的大四学生认为专业前景很好;在专业对就业的作用方面,28.5%的学生认为专业对就业有很大帮助;在专业了解程度方面,22.7%的学生认为自己了解该专业;在对专业教育的评价方面,28.5%的学生表示满意。不同年级和性别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和专业教育的评价均未见统计学差异。

2.2学生的专业认知度

本研究将专业认知度分为十个维度,各维度评分采用五分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对该专业的认知度情况见表2。总体上看,学生对该专业的认知度得分为3.16分,十个维度的得分均在2.94-3.37分之间。其中,对外语学习和计算机学习的认知度最高,得分分别为3.37分和3.33分,依次为专业知识和就业前景的认知度,均为分别3.24分,而对于医学类基础课以及学位论文的认知度最低,分别为2.97分和2.94分。十个维度得分在不同年级和性别间均未见显著性差异。

2.3主观题的分析

主观题中,很多答案反映了学生认为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定问题,如“大四课程较多,无法专心准备就业或考研”;部分学生希望能够深入学习医学知识,如“感觉没有学到什么医学知识”;部分学生希望增加计算机专业类的课程以及加大计算机知识的深度,如“应去掉一些没必要的课程,在计算机学科进行重点教学”“可以增加或坚持一门计算机语言的学习”“计算机教学内容可以更深入”;在医学课程、管理课程及计算机课程方面,学生均提出加大实践类教学。部分学生认为该专业的师资力量较弱、基础设施有待加强。

3讨论

3.1专业认知度情况

调查显示,57.5%的学生认为专业发展前景很好,大一和大四学生认为专业前景很好的比例较高(69.4%和75.0%)。这一方面表明随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社会对于该专业的认知度有了一定提升;另一方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对该专业的发展前景表示肯定,随着对专业的学习和了解,真正认识到了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深入研究表明,54.6%的学生对该专业感兴趣,大一(69.4%)对该专业的兴趣显著高于大二(47.2%),22.7%的学生认为自己了解该专业,28.5%的学生对专业教育表示满意,大一到大四均未有差异。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于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清晰,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未能显著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度,而本研究中专业认知度得分仅为3.16分,各年级间无显著性差异也说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教学质量存在意见,如课程多而不精、计算机教学深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少、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教学设备投入不足等。总体来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度不高,总得分为3.16分,十个维度的得分均在2.94-3.37之间。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专业认知度相对较高,而对医学类课程学习的专业认知度较低,这可能因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认为计算机课程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更为重要。

3.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认知度提升策略

3.2.1做好专业宣传,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通过开展入学前专业思想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提升专业认同感,培养正确、积极的专业思想[6-7]。帮助学生明确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认识就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利用慕课、微课等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8],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通过职业规划教育[9-10],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职业做出较为清晰和现实的规划,为学生的升学或就业提供专业指导与支持。

3.2.2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重理论轻实践、课程学而不精是目前很多专业的发展现状[11-12],师资力量薄弱、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单一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建议定期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以满足社会实际需要,加强医学与计算机核心课程的设置,加入医学与计算机交叉学科课程、大数据技术及医学大数据等相关课程,适当将部分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前置。此外,促进教师掌握新技术,鼓励教师以进修、定期培训结合自学的方式提升技能,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鼓励专业教师走出课堂,投身医疗卫生行业实践,通过开展职后培训、教学观摩、教学能力竞赛等活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3.2.3探索多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信信息专业范文5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大数据技术能够登上历史的舞台,可以让社会更加快速的发展,并且在今后,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以普及到各个领域中,所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培养这一领域人才的摇篮,这一专业如何建设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要求,能够直接投入到工作中来。

1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专业定位不清晰

这一问题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工作的最大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因为不同学科下学生发展方向是不一致的,比如说理工生比较偏向于技术,但管理专业的学生比较偏向于管理,这种模糊的限制难以区分,致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精准度有所下降,这就会阻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

1.2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现在我国很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还是以传统教学为主要的方法,这种方法完全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这是目前该专业遇到的最大问题,也是制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的一大重要问题。这一问题导致教学质量较差,所以就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1.3师资力量薄弱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教师团队趋于老龄化,年轻教师的经验又不充足;其二,专业人才较为匮乏,学生多教师少的现象普遍存在。

1.4课程设置不符合实际

课程设置不符合实际,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教学设计所包含的设计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接触到的知识并不全面;其二,其课程缺乏相应的合理性,这会对整个教学工作都产生影响,严重阻碍的工作效率,学科与学科之间没有交叉,学期与学期之间没有衔接,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往往不能对相关知识进行关联,这些知识无法灵活运用。

2主要建设措施方案

2.1翻转课堂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的应用

应用翻转课堂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有如下几大方面的优势:(1)增加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联。传统教学主要是老师授课学生学习的方式,采取了“点对面”的教学手段,这仅限于能把现有的知识学完,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这一现象十分的普遍,这种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们对其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相关课程知识本身就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异常的困难,但使用翻转课堂这一模式后,老师在课堂上只需要对学生有问题的地方进行细致的讲解,在这一阶段就出现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不仅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勇于思考,还可以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2)实现了“因材施教”。翻转课堂主要对于学生课前自学问题进行间接,因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老师可以在学生的提问环节了解哪些问题是学生们的薄弱地方,在上课的时候进行强化,这种方式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了培养目标;(3)改变了传统教学地位。由于传统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对于学生使用填鸭式教学,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来说,这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们学习的需要,不仅达不到效果还阻碍了学生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习的兴趣。而应用这一课堂进行教学,对学生和老师的地位进行调整,学生真正的成为了课堂的主导者,让学生自主查阅知识,将遇到的问题整理出来由老师进行答疑,将老师的地位从主导者变为了辅助者,因此这一模式有效的实现了地位的转换。

2.2深化共享资源内容,全面实现共享

高校所使用的师资力量不仅仅要自己学校调动起来,还可以在搭建网络平台后与学生通过合作,将资源共享发挥到最大程度。第一,高校需要和其他学校进行合作进行交流,学习其他学校的优秀的教学思想。除此之外,需要实现教学的最大化,不单单需要校方在网络上建立共享平台,还需要建设校内校外建立共享体制,确保平台的足够化。

2.3建立优质资源交流平台

在高校建设网络共享平台的同时,需要确保高校之间、学生、企业之间的交流,能够所有人在平台中可以畅所欲言。这种体制打破了区域性吗,让每位同学都能根据自身的要求去进行学习,让其更加的多元化。

3结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一定要迎合社会的发展,只有丰富了教学内容,才能更加的贴合社会,培养出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一雷.我国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7):115.

[2]张颖.应用型民办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76):80-81.

[3]李明伟.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3):113-115.

通信信息专业范文6

[关键词]应用背景;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作为吉林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型试点的高校之一,其办学指导思想突出应用性、师范性和学术性的“三性”统一特点,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与地方经济和产业需求对接,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作为信息传输的重要途径,现代通信技术已经成为实现信息化的基础技术之一,社会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重在“应用”二字,要培养出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从教学体系上要更好地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转型初期的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能力比较薄弱,现有实践教学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完善应用背景下的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成为摆在每一名通信工程专业教师面前的主要问题。

一、国外应用型大学的经验启示

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上的高等教育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即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和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我国高校也在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中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应用型大学是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大学规模扩大的主要类型之一。国外同类大学可以为我国高校提供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以德国为例,德国的在校大学生有一半以上在应用型大学学习,德国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由于人力资源相对短缺,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几乎很少有机会实习,必须很快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因此,一些领域中的新技术融入了高校实践教学学习过程。二是在实践教学模式上,德国采用双元制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各类教育形式并存互通、学习过程有企业广泛参与、学习内容与生产技术密切相关、各种资格证书均有考核过程等,保证培训与考核环节完全分离,确保资格证书更具权威性。三是邀请企业参与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四是依靠企业讲师和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参与实践环节培训。五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即从企业中招聘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承担部分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

二、新旧实践教学体系对比分析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既是应用型试点学校,也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所为职业教育培养专业师资的全日制本科师范院校,尽管已经有了多年注重实践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但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重理论、轻应用。现有实践教学体系比原有实践教学体系增加了很多校企合作项目,实践内容也更有利于适应应用型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增加了一些校企合作实践课程。

三、应用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新的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更好地服务于应用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协同创新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在成立之初就与中兴通信进行了订单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具有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并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建“3+1”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平台,校企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以实践教学改革作为全面向应用型转型的突破口,坚持实践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原则。

(二)加强实践环节中的教材建设

在现有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材建设十分薄弱,实践课程大部分没有统一的标准化教材,特别是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创业基础实践等基本没有专门的教材,实践内容完全由指导教师个人确定,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结合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不断把通信领域的新技术融入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聘请有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一起开发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训指导书,逐步实现与企业专业实践教学的学分互认。

(三)内培外引,专兼互补,打造合格教师队伍

一方面,大力加强专任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选派专任教师深入华为、大唐、亚信等通信企业一线,通过科技攻关、产品研发、“横向”课题合作、企业兼职等,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并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高水平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工作,制定相应政策,对在实践教学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奖励。另一方面,从企业或研究院(所)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任教或从事兼职工作,以充实实践教学队伍,促进教学、科研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

(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技能

大力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其潜能逐渐发展为分析问题和实践操作的综合应用能力。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技能展示月活动。大一新生入学后就参加课外科技制作活动,选择观赏性强、易于实现、声光效果好的简单电路,培养初学者的成就感,将表现突出的学生选入开放实验室和电子技能协会学习。同时,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和专业技能认证考试,“以赛促学”“以证促学”,完成从实践教学到专业技术实战的转化。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能力。

(五)重视毕业设计,丰富实践内容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也是最重要的实践任务。它既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使学生初步具有科学研究的能力。毕业设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实践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它是衡量学生能否运用大学期间所学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在以往的毕业设计中,大部分学生选择的题目偏重于检测与控制,没有很好地体现专业特点。近两年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结合通信工程专业的特点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使毕业设计题目尽可能偏重于通信工程应用。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奠定了技术基础。

四、结语

应用背景下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应用型高校应根据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要求,紧跟信息时代通信产业高速发展的步伐,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毕业设计、创新实践等方面,深入开展企业调研,分析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现状,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实践教学体系为人才应用能力与技能发展服务,完成从“知识本位”到“技能应用本位”的合理、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刘毓,邹星.应用型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6(A3):155-156.

[2]洪林,王爱军.国内外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比较[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2-84.

[3]张立新.高职院校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5):173-174.

[4]孙会楠,禹永植,郭宏.应用型本科院校通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6):52-54.

通信信息专业范文7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理念的快速转变,必须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最终提高教学水平。在素质教育不断推广的当下,学校要在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培养目标,将以人为本作为教学理念,注重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在通信工程特色专业体系结构及改革中,采用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基础理论能力、基本研发能力等五个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并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从而在加大鼓励力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不断探索和创新,最终让学生更快适应各种环境、掌握各种新技术。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科学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等培养和增强,才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基础,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

二、注重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

在学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电子信息方面的教学已经拥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丰富的经验,特别是通信系统方面的教学水平已经逐步得到提高。因此,在构建通信工程特色专业体系和其改革过程中,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等的不断提高,需要注重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紧随时代步伐,并对企业单位的用人标准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在提高教学水平、加大科研力度的情况下,真正实现当前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通信工程特色专业体系不断完善。在进行通信工程特色专业体系构建时,针对研究开发型人才开展的教学,科研采用设置“数学分析”、“量子力学”等多种课程方式;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可以将专业课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础教学,另一类是研究创新教学。在完成前一类教学后,学生可以进入到另一类教学中,以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相关设计和理论研究等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最合适的教学计划,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不断提高,另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教师还可以添加一些综合性的实验、设计性的研究课程和讨论性的实践课程,以真正提高通信工程特色专业教学效率。目前,较多学校设置的通信工程专业方向主要有传输理论与技术、网络理论与技术两个,前一个在电磁理论上有比较高的要求,后一个在网络和系统的应用上要求比较高。因此,在进行通信工程特色专业体系构建和改革时,必须合理设置各种教学内容、科学制定教学课时,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实现通信工程特色专业体系的有效构建。

三、注重教学实践的紧密联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信工程特色专业的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两部分:专业能力训练和工程素质培养,其中,专业能力训练主要是指专业实验、电工电子实验和毕业设计等,而工程素质培养主要是指电装实习、金工实习和计算机基础训练等。因此,通信工程特色专业体系的构建和改革,必须注重教学实践的紧密联系,将学生的个性发展、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等作为教学重点,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用上述教学模式,可以将通信工程特色专业教学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让学生对各种知识点有比较深层的了解,并掌握相关基本实验技能;其次,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英语,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最后,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采用国家的相关科研训练、知识竞赛、创新性实验计划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四、结语

通信信息专业范文8

【关键词】“双高”;课程群;能力本位教育;通信技术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该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高职建设进入到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双高”背景下“双高”计划的目的以及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和抓手是什么就成为每一位高职教师首先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课程建设是“双高”建设中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和抓手,而课程群建设引领课程建设,这样课程群建设在“双高”建设中就成为及其重要的建设内容。“双高”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重要载体是课程建设。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申报要求中,部级教学成果奖励情况、主持部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项目与应用情况、教师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奖数、部级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情况等都是学校标志性的竞争指标。在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高水平专业的九大建设任务中,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材与教法改革、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等都是课程建设中建设内容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课程建设是“双高”建设中及其重要的建设内容。同时课程建设也是提高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解决高职院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重要手段。基于此国内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强调课程建设,希望以此来提高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但单门或者几门课程达到的教学目标比较单一,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在课程建设之前先通过一定的逻辑和岗位能力的要求构建课程群,在课程群的要求下进行相关的课程建设。

1课程群建设的基本原则

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培养社会主义高技能技术人才,这一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相关的课程学习来实现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群的构建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1.1重构能力本位的课程群

能力本位教育(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的核心思想是:按照具体岗位群的需要,对岗位群所需的技能进行分解,确定从事本行业或专业岗位必须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以明确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计划中具体的培养目标,开设相关的课程、调整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改进具体课程的教学方法;再通过具体的考核结果检验教学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或者调整课程和课程内容的设置。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是应该基于能力而不是基于知识体系来开发的。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课程和课程内容的设置要遵循“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组织课程”的思路,实行“以工作引导学习”或“在工作中学习”的教学模式。从一定意义上说,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是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将满足岗位能力需求的多门课程和基于能力要求的项目化课程融合到一个系统的课程群。课程群应当由项目引领的多个不同的课程组成,每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通过相关行业和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分解重构而来;课程和课程内容之间,应当具有内在的系统性和强关联性。

1.2构建满足岗位需求和能力需求的课程群

高等职业教育所具备的明显职业方向性与岗位职责性特征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群建设应根据相关行业企业的职业能力要求和具体的岗位能力要求来设置相应的文化知识、理论知识、实际动手能力和相关的职业素养要求作为构建课程群的基础。同时还可以通过系统性的分析和研究目标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任务等,从分析结果中得出目标岗位群所需的理论知识、职业能力等各项具体的要求,将目标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转化为课程和课程内容,以实现课程群的建构,并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分配到课程群内的相关课程中,以此来构建课程群内的课程内容。同时还应根据目标岗位群中不同层级的具体职业能力的要求,将行业或企业的相关职业技能标准引入到相关的课程或者具体课程的课程内容中,以确保同一职业下不同的职业层级间的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不同要求的实现,保证不同层级递进式的岗位级别的课程体系能够做到在教学内容上的差异化和递进式的关系。

1.3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课程群

在“职教高考制度”和“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招生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导致的直接结果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别越来越大。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势在必行,为学生提供多元路径发展方式迫在眉睫。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构建基于岗位或者社会需求的共性课程群时更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而满足多元发展的差异性课程群,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2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群建设

2.1课程群建设背景

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手段,通信技术专业已成为影响力最大和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社会对该类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分工越来越细,这就使得通信技术专业的课程群建设比其他传统专业的课程群建设更为复杂。首先,传统的单门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以课程为本,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界限分明,知识点比较封闭;其次,各类通信新技术和新应用层出不穷,技术的大众化进程越来越快,导致新技术的入门台阶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通信技术专业学生的通信基础越来越雄厚,知识面越来越广泛,需了解的新技术越来越多;第三,随着高职院校的招生样式越来越多样化,学生平均文化基础差别越来越大,基于个人的文化基础、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等因素影响下学生的学懂和融会贯通等技能所需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目前通信技术本身的发展、应用环境和因素越来越复杂,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无法满足技术本身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各类通信技术之间的关联度提高,原来没有关联或关联较少的知识向着相互渗透、不断融合的方向发展,知识、技能和岗位能力需求之间的关系向包含、继承和发展等多维发展。对于通信技术专业而言,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为目标构建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群,培养学生全面认识通信技术和通信原理的基础上,学习通信相关的技术提高学生对通信网络的分析和建设能力势在必行。

2.2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群

课程群的建设涉及两个基本问题,即构建什么内容和如何构建内容,这也是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结合课程群建设的基本原则及课程群建设的背景,在调研和分析珠三角地区乃至广东省通信行业和企业对通信技术人才的能力要求和能力素养要求,确定了学院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我国现代通信行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通信技术建设人才,包括面向运营商、设备生产企业和设备代维企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工作岗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我院在通信技术专业构建六大课程群,并为六大课程群分配了具体的课程名称或课程内容。通过六大课程群指导各门具体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修订,以达到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通信技术人才的目的。

2.3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群的实施

为提高本院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更适合于企业岗位需求和以后的发展,构建通信技术专业课程群一般采用以下步骤:(1)企业调研,获取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对通信行业或其他非通信行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深入的调研,获取最原始的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要求,详细分析和挖掘岗位能力要求数据,最终得出通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2)将人才培养目标中能力要求按一定的逻辑划分到各种不同的课程群中。(3)根据课程群的培养目标构建不同的课程和课程内容。(4)定期对课程群的目标达成程度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修正课程群及课程群中的课程和课程内容。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