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专业技术水平范例6篇

通信专业技术水平

通信专业技术水平范文1

关键词:专利;技术创新能力;密切值法;评价

回顾我国通信领域的发展,我们是看着第一代,错过第二代。在第二代数字通信发展阶段,我国在GSM设备市场中仅获取了5%的微薄份额,归根结底在于我国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知识产权。3G时代的到来为中国通信行业带来了一个机遇。TD-SCDMA标准的提出,奠定了我国在全球3G市场重要战略地位,使我们有可能实现与国际同步发展的愿望。这个愿望的实现,最终需要靠中国通信企业的共同努力。然而在国际竞争中,中国通信企业在3G技术领域的技术实力究竟如何?是否有能力与国外企业竞争?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这不仅有利于中国企业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水平,也有助于企业结合自身条件找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专利数据的可获得性、客观性等特点,很多学者用专利数据来测度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如Griliches。Arundel、Kabla,Mansfield等认为,在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中,可以用专利这一指标来测度创新绩效,即专利能够从本质上揭示这类行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此外,一些学者认为在利用专利数据测度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时,加入一些专利质量指标,可以使测度结果更准确(Basberg,1987;Soete,1987;Emst,1995)。鉴于此,本文从专利文档中抽取专利数量指标和专利质量指标,构建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3G技术领域内通信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对其中中国内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重点分析,以期为国内企业在制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策略时提供参考。

1、专利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1.1 研究综述

长期以来,专利被认为是创新和技术变革研究的丰富数据来源。专利文献中所包含的详细信息可以揭示创新的重要性,因此可以用专利来衡量创新的价值。在用专利指标测度创新活动方面,很多学者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Hagedooru和Cloodt分析了测度创新绩效的各项指标,包括研究开发投人、专利数、专利引用、新产品数,结果发现每个指标都能作为测度创新绩效某一方面的指标,尤其是在高科技行业。也有些学者,如Grilichea,Arundel、Kabla,Mansfield,反对只用专利数量这一个指标来测度创新绩效,但他们还是承认该方法在高科技行业是可行的,尽管在食品、烟草、石油炼制、金属及其他运输设备行业,用专利来测度创新力是不太合适的。因为在这些行业中,很多创新企业并没有申请专利。而在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中,由于企业对知识产权问题越来越重视,企业的专利申请非常活跃,专利这一指标能从本质上揭示这些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已经有很多学者利用专利数据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对企业的技术实力进行评价(Narin,1993;Abraham等,2001;Ernst,2003)。也有不少学者用专利数据来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技术创新状况,如马难先(2001)利用专利信息分析了台湾地区高科技产业创新活动与竞争力。一些机构组织,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CHI研究所合作出版的《技术评论》杂志,利用美国专利数据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每年都推出8大行业中企业的专利记分卡。根据记分卡,对这些公司进行排序,比较其技术强度及其变化情况。

1.2 用专利测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优势

用专利数据来测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优势在于专利数据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首先,企业的专利数据是可获取的,可以收集到企业层面不同分析单元的详细专利信息。专业的专利数据库,大大提高了获取大量数据的可能性。第二,专利能够比较客观地度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核心的部分即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因为专利需要经过专利局的审查,最终由专利局授权。第三,专利中包含了大量技术信息,并按照统一IPC分类框架对其进行分类。这为分析某些特定技术提供了方便。第四,专利代表了专利权人对发明的最终使用和市场化的期望。另外,与其他数据相比,专利通常被认为是能够及时识别技术变革的唯一数据来源。

但是在用专利数据来测度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要消除这些限制,可以采用以下2种方法:一是使用同类样本,以保证影响样本企业专利申请倾向的恒定性;二是在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时,既考虑专利数量指标也考虑专利质量指标。很多学者认为简单的专利数量指标不能很好地反映专利的价值,无法传递关于创新产出方面尽量多的信息,不能很好地反映创新的产出水平。因此,有学者用专利的被引证次数来衡量专利的重要性(专利价值)。除了专利的被引证次数指标外,在国外专利局申请专利数以及被授权专利数等指标也被一些学者拿来作为衡量专利质量的指标(Basberg,1987;Soete,1987;Ernst,1995)。

2、基于专利指标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上述分析,为了消除单个专利数量指标在测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上的限制,充分利用专利指标在测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考虑专利数量方面的指标,也要考虑专利质量方面的指标。本文从专利文献中抽取5个指标来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即专利申请量、专利族大小、专利被引证率、专利技术范围、专利合作力度。专利申请量是最基本的专利数量指标,而另外4个指标则属于专利质量指标。

2.1 专利申请量

专利申请量指一段时间内企业申请的专利总数。该指标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基础指标。应用该指标可以比较各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技术研发活动情况。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反映了一个企业的专利活动水平,通常与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和能力有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企业的技术研发水平,因此它可以作为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弱的一个指标。

2.2 专利族大小

同一项发明创造在多个国家申请专利而产生的一组内容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文件出版物,称为一个专利族。可以将专利族视为对应于单个发明的所有等同专利申请。

因为专利保护具有地域性,并且专利权的维持需以在获得授权后缴纳专利费为前提,所以在多个国家持有专利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这样企业通常只会对那些能够为其带来足够预期市场价值的发明同时在多个国家申请专利。此外,专利族的大小也反映了该项发明专利的预期国际市场的大

小。企业在这些国家申请专利,通常也意味着它想要在这些国家开拓市场,将该项专利在这些国家实现商业化。

专利族大小不但反映了一项专利申请覆盖的地理区域的大小,也反映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应用范围,从而间接反映其价值,因此可以把它作为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弱的一个指标。

本文用企业平均专利族大小来衡量一个企业在该指标上的水平:平均专利族大小=企业所有专利的总专利族大小/企业总的专利申请量。

2.3 专利被引证率

专利被引证率即专利的被引证频率,体现的是企业专利中被后来其他专利引用的水平。它可以反映重要发明(技术)的经济价值(Albert等,1991;Narin等,1987)。如果一项专利多次被后来申请的专利所引用,这表明该项专利技术在该产业或该领域内较为先进或较为基础,可以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价值。高被引专利有可能包含某种重要的技术优势,而成为后续引用专利研发的基础。同时也可能说明该项高被引专利中所包含的技术是相关技术领域汇总的核心技术,使得后续引用专利即便在引用时受到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制,也不得不引用它。专利的被引证次数低则可能意味着该专利中所含技术的重要程度低。

鉴于以上分析,可以用专利被引证率来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当对同领域/行业的不同企业进行比较时,如果一个企业拥有较多的高被引专利,那么它就可能比竞争对手在技术上更领先,处在产业的强势地位,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比其竞争对手强。

本文用平均专利被引证率来衡量一个企业专利被其他专利引用的水平:平均专利被引证率=企业所有专利的被引证总频数/企业的专利申请量。

2.4 专利技术范围

专利技术范围用各专利的国家专利分类代码国际专利分类(IPC)数量来衡量。IPC是一种国际公认的分类系统,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控制并由专利局分配给各项专利。专利的技术范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项专利所代表技术的复杂性。一项专利的技术范围越大,即IPC分类代码越多,表明其所代表技术越复杂,专利的价值越大。因此企业拥有技术范围大的专利数越多,在同行业中,该企业的技术含量就越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

本文用平均专利技术范围来衡量企业在该指标上的水平:平均专利技术范围=企业所有专利的总IPC数量/企业的专利申请量。

2.5 专利合作力度

专利合作力度用专利的专利权人数多少来衡量。某项专利的专利权人数可以从侧面显示该专利所代表技术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如果一项专利的专利权人有多个,意味着该项专利所代表的技术研发活动不能靠单个企业来完成,需要多个企业的协作才能完成,因此专利的专利权人数的多少反映了该项专利的技术含量。此外,它还可以反映多个专利权人对该项专利技术的认同,该项专利技术有可能是能够为企业带来丰厚市场收益的热点技术。

本文用平均合作力度,即企业拥有的合作专利数占企业专利申请数的比值来衡量企业在该指标上的水平:平均专利合作力度=企业拥有的合作专利申请量/企业总的专利申请量。

根据以上5个基本指标可以计算得出2个用来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二级指标:专利活动以及专利质量。

专利活动:该指标反映的是在所研究的样本企业中,每个企业专利申请活动的相对水平。企业的专利活动=企业的专利申请数/所有样本企业的平均专利申请数。

专利质量:专利质量指标是一个综合指标,它是专利族大小、专利被引证率、专利技术范围、专利合作力度这4个指标相对值的加总。某一指标的相对值等于该指标的值除以总体样本在这一指标上的样本均值(Ernst,1996)。如果企业A的专利族大小为2.4,总体样本企业(本文中,总体样本企业数为53家)在专利族大小这一指标上的样本均值为2,那么企业A的相对专利族大小=2.4/2=1.2。

根据这些指标,本文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3、实证分析

3.1 获取样本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DII)专利数据库。按照以下检索条件来确定本研究的样本空间:一是以CDMA 2000、WCDMA、TD,SCDMA等3个关键词为主题;二是检索时间截至2010年1月29日。根据这些检索条件,在DII中共检索到7621条专利记录。本文选择专利申请数排名在前53的专利权人(不包括个人)作为研究的样本空间。这53个专利权人总的专利申请数为5406项,占检索到专利总数的74.36%。

3.2 获取样本观测值

DII中记录了每项专利的详细信息,包括专利号、标题、发明人、专利权人名称和代码、施引专利、摘要等专利的其他详细信息。为了得到前述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需要从每项专利记录中抽取出专利权人名称和代码,同族专利数、国际专利分类,以及施引专利数,根据这些信息,可以直接或通过计算得到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样本观察值。

3.3 评价模型

利用前述指标体系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多指标多属性的综合评价问题。解决这类综合评价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如层次分析法、灰色理论、模糊评价法等。但这些方法的计算量通常比较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带有较大的主观性,也缺乏理论依据。鉴于此,本文采用密切值法来进行综合评价。

密切值法是一种不需要加权的评价方法,因此它可以克服层次分析法、灰色理论中各指标的权重确定主观性的问题,也可以克服模糊评价中隶属函数构造困难的问题。其基本思想:先找出方案集(评价对象)的最优点和最劣点,然后找出尽可能接近最优点而远离最劣点的决策点,该决策点即为所要寻求的满意方案。

4、结果及分析

4.1 评价结果

利用样本数据值以及上述用密切值法构建的评价模型,可以得到各样本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排名(见表1)。Ci代表企业i的密切值,Ci越大,表示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差;Ci越小,表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根据Ci值的大小可以得到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排名。

4.2 评价结果分析

从评价结果来看,中国内地企业共有7家:中兴、华为、大唐、展讯通信、重邮信科、北方烽火科技、武汉虹信。其排名分别为5、8、27、42、47、50、51。从排名来看,在3G技术领域内,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参差不齐:中兴和华为的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强,排名进入前10位;大唐的技术创新能力位居中等水平;而展讯通信、重邮信科、北方烽火科技、武汉虹信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来说要落后很多。

从专利活动水平来看,全部53家企业在该评价指标的样本均值为O,08。中兴、华为在该指标上的观察值分别为O.40、0.16,高于平均水平。其中,中兴的专利申请尤其活跃,在所有样本中,中兴的专利活动水平与诺基亚并列第二,仅次于爱立信。而大唐、展讯通信、重邮信科、北方烽火科技、武汉虹信在该指标上的观察值分别为0.06、0.05、0.02、0.01、0.01,均低于平均水平,这说明这些企业的专利申请行为不够活跃。

从专利质量来看,全部53家企业在该评价指标上的样本均值为0,12,而中兴、华为、大唐、展讯通信、重邮信科、北方烽火科技、武汉虹信在该指标上的观察值分别为0.07、0.11、0.08、0.03、0.06、0.04、0.06。在所研究的53家企业中,中国内地的这7家企业专利质量水平都低于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排名上中兴排在华为前面,但就专利质量水平来看,华为的专利质量水平要高于中兴。

总体来看,中国内地企业在专利质量上与国际领先企业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企业的专利质量水平有待提高。在专利活动方面,中兴和华为表现得比较活跃,尤其是中兴,其专利活动水平仅次于爱立信,位居第二。而另外5家企业的专利申请行为则表现得不够活跃,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这些企业需要在专利活动和专利质量方面做出较大的努力。

通信专业技术水平范文2

一、引言

当前,伴随着《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纲要的颁布,国家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予以了高度重视。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的问题近年来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那么,如何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本研究通过调查河北省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探讨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的途径。

二、研究方法

为了解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现状,笔者分别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这三个维度对河北省“国培计划”置换培训学员中的63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分析

1. 专业理念。教师的专业化理念是衡量教师是否专业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维度。专业理念同时引领和统帅教师专业素质其他方面的提升,是教师加快专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本文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从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这四个方面来考察教师的专业理念。

(1)师德为先的理念。和其他的学科一样,信息技术教师也应具备良好的师德理念。通过访谈发现,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地位不高、受重视程度不够等等,使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热情、职业幸福感等处于不理想状态。

(2)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据调查,42.86%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有所体现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28.57%的教师能将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熏陶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仍有28.57%的教师很少体现这方面的培养,他们认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还是“知识和技能”。说明这部分教师仍未摆脱应试教育,仍是以考试为中心。

(3)能力为重的理念。能力为重的理念要求教师能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通过访谈发现,信息技术在对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修养总体而言较弱。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技术操作和技术能力上。而且信息技术教师在培训中接受的教育理论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上,不能很好地与实践结合。

(4)终生学习理念。终身学习是学习化社会对每个公民的要求。信息技术有着日新月异的学科特点,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才能胜任自身担当的角色。调查中发现,50%的教师反映自己的工作多、杂,时间不足,平时没有多余时间用于学习。

2. 专业知识。笔者从教育教学知识、学科知识、通识知识这三个方面来调查教师的专业知识。

(1)教育教学知识。教师所具备的教育教学知识,一般包括教育教学原理和方法、心理学知识。被调查的信息技术教师当被问及在培训中比较看重哪方面知识的补充时,50%的教师希望可以获得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的补充。数据说明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知识方面还是相当欠缺的。

(2)学科知识。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讲,只有将学科知识达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程度,才能将知识点更好地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根据《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是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机器人的设计与制作等知识。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算法和程序、机器人模块不是很理想。21.43%的教师希望在培训中可以系统的多补充些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促进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大部分教师非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原因,更新换代速度较快,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

(3)通识知识。信息技术学科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如,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通过调查显示,21.43%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7.14%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自然科学知识。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信息技术教师应多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3. 专业能力。本文从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等方面调查教师的专业能力。

(1)教学能力。本次问卷重点从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方式来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

①教学的实施能力。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调查数据看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讲练结合的比例达到了92.86%,还有7.14%的老师采取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采取小组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的几乎为零。鉴于此,我们应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的改变,注重把学生的信息素养、自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日常教学工作中。

②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体现。在调查中发现,71.43%的信息技术教师认为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大,教学进程难以控制。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执行教学计划过程中遇到困难。大部分教师不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适的教学设计。以上数据表明,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不容乐观。

③教学评价。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掌握多元评价方法,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并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在对教师评价方式的调查中发现,信息技术教师的评价方式主要采取的是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仅有7.14%的比例。经过访谈发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最终递交的作品作为成绩评定,全面考察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性评价并没有被采用,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单一。

(2)组织管理能力。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在教师的专业素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信息技术组织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及兴趣小组的管理。当问及教师在面对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玩游戏的现象时如何处理:有53%老师是允许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玩游戏;40%的老师选择强行断掉外网,删除电脑上的游戏;17%的老师选择忽视这种现象。显然,信息技术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应学会科学地引导学生,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3)沟通与合作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与同事进行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的分享情况调查如下:78.57%的老师表示非常愿意,并且主动分享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但是仍有21.43%的老师处于被动分享的状态。大部分教师在沟通与合作方面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少部分教师的沟通与合作的意愿不强,需要让这部分教师意识到专业发展过程中与人沟通合作的重要性。

(4)反思能力。反思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教师通过不断反思,不断调整,积累教学经验,从而提升教学能力,实现教学优化。通过调查,42.86%的教师在课后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57.14%的教师只是偶尔进行教学反思。由此看来,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反思意识。

四、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的途径探讨

通过对调查和访谈结果的分析。笔者认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的途径应该从以下几点考虑:

1. 优化培训,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水平。在对河北省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时,要根据本地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特征,制定适合本地区教师需要的培训方式。在培训前,培训者对培训对象进行调查和访谈了解培训对象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培训内容。首先,培训的内容应注重教师专业理念和师德的提升。教师的专业化需要教师具有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思想及爱岗敬业的精神来引导他们的教学。通过培训应能帮助他们树立新的专业理念和师德观。其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大部分教师不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薄弱。所以,在专业知识的安排上,应该加强学科系统知识及学科教学法的培训。最后,在专业能力上应注重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培训应根据信息技术教师存在的问题提供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尤其是使培训渗透到教师的日常教学中,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

2. 培训机构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跟踪辅导计划。在对教师进行了一系列培训后,在培训期间所学知识能否有效地运用于教师各自的实际课堂?这就需要培训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跟踪辅导计划。培训机构提供远程学习或是虚拟的学习社区给予教师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和学习。在这些平台上提供专家辅导、教学资源、教学案例等资源。通过这些资源,全面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

3. 培训中,注重提升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意识和内在的发展需求。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而且是教师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教师要端正培训的态度和动机。参加培训的教师应该有自我发展意识及提高专业化水平的渴望。只有这样,才能将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提高到自觉水平。转变教育理念,树立终身发展观念,使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主动性,从而不懈地追求自身专业技能和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熟。

4.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除了需要个人的努力外,还需要国家政策和学校的支持。国家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的继续教育。把继续教育视为教师的权力和义务,在法律上鼓励教师的继续学习。同时,应该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激发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学校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制定相应的措施,如用一些报酬激励法、成就激励法、机会激励法等。学校相应调整自己的考核机制,为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创造更多的晋升机会,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仲小敏,王景刚.教师如何践行“以人为本”的师德观[J].天津教育,2007(6):33.

[2]陈梅,李龙.关于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9,(4):91~94.

[3]海丹,程琴芳.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发展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4):82-84.

通信专业技术水平范文3

关键词:管理效率;隧道工程;管理信息化

一、现阶段隧道工程管理中的信息化现状

(一)隧道位置网络条件较差影响隧道工程建设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于隧道所处位置网络条件较差。隧道的建设一般选在山岭地区,这些地方大多数地方较为偏远,因此有线网络的条件较差。而且现阶段的4G无线网络尚未全面普及,且自身技术存在的限制使得其无法支撑视频监控等信息化应用,因此导致信息技术的运用条件十分有限,不利于提高隧道施工的信息化水平。

(二)技术创新程度不足技术创新程度不足,主要表现在现有的隧道质量安全管理系统还不能做到覆盖施工的关键过程。在隧道施工的过程中,极易发生诸如坍塌的事故,影响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现阶段勘察技术的限制导致不能有效实现对事故发生的提前预备和监控测量。因此,信息技术无法运用于隧道施工的关键环节,现阶段隧道工程建设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实用性不高,有待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三)信息化系统与规章制度结合不紧密信息化系统和规章制度结合不紧密,会影响隧道施工中信息技术运用的实用性。现阶段,部分施工单位尚未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推动施工质量提高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施工中对于信息技术改进和创新的人力、财力投入不够,不利于信息技术的完善和发展,而且未对其使用做出系统规定,导致了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不高。

(四)施工人员不具备信息化知识部分施工单位认为隧道施工本身技术要求较低,因此未对其施工投入相应的人才和资金,导致施工人员素质偏低,这些施工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信息技术使用培训,因此在施工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意愿和能力都较低。此外,施工过程中所需的管理人员也不具备专业的信息化知识,导致施工中不能很好实现信息化管理。

二、隧道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思路

(一)项目管理标准化注重对于技术人员的管理。主要包括完善技术人员的准入制度,未隧道工程施工选择高素质的专业性设计人才,同时要注重对设计人员设计方案的审核和可行性研究,因此来提高施工的效率。对于施工人员的管理做好对施工人员的施工前培训,包括对基础施工安全准则的讲解和培训,同时要运用相应的奖惩制度,让施工人员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

(二)项目管理精细化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隧道工程建设的控制时要注重遵循项目管理精细化的原则。项目管理精细化即对于项目施工标准进行更为精细的改进和优化,以此来做好隧道工程建设中的管控工作,从而提高隧道工程施工的有效性,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在设计阶段也要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其精细化程度,例如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对施工环境的检测,通过分析检测到的数据来判断当地是否适合隧道施工,通过保证施工细节来消除施工中的安全隐患。

(三)经济节约化隧道工程施工由于其本身的施工项目内容较多,因此其属于典型的资源消耗性项目,这更需要施工单位格外重视施工成本的控制,在进行成本管理的时候也要注重制定相应的成本控制方案。现阶段往往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成本控制过程中来提高其有效性,例如通过科学分析经济效益来制定出更为高效的成本控制方案,从而提高施工的经济效益。

(四)项目行为的合规性在隧道工程建设中运用信息技术要注重保证其施工行为的合规性。施工单位要始终以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为主来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也要时刻注意按照法律的要求,保证对施工技术的管理和控制落到实处。

三、隧道工程建设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策略

(一)重视信息技术运用的重要性虽然现阶段我国在隧道施工领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尚未成熟,但是施工单位还是要注重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对项目施工中使用信息技术持乐观积极的态度,针对客观因素导致的隧道无线网络条件较差的问题,在施工中可以选用合适的无线网络传输设备来解决,以此来提高无线网络传输效率。同时,要注重从自身出发鼓励技术创新,部分有条件的施工单位要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拓宽视野,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信息技术并加以运用,以此推动隧道施工工程的信息化程度提高。

(二)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信息技术在隧道工程建设中的运用有效性,关键在于鼓励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来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施工企业通过加大其人财物等必要资源的投入来推动技术创新。针对信息技术施工中的重难点要积极攻关,以此来带动整个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注重在工程管理项目中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智能化水平。例如通过大数据、移动通讯来实现安全管理,完善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主要应用在于通过对各种安全信息诸如地质预报结果、进洞人员、机械设备等形成大数据来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水平。在施工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各类人员信息技术的应用培训,使得相关人员掌握基本的信息化运用能力,在施工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完善薪酬制度来激励技术人员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施工的信息化水平。同时,施工人员也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在工作中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通信专业技术水平范文4

【关键词】电网信息;网络技术;数据;SDH;MSTP

1、电网信息网络技术特点

电网信息网络技术是电力系统的最重要的一项技术之一,而电力系统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涉及面广: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五个环节;

(2)专业化程度高:除一般的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之外,还包含众多的电力系统专业业务知识;

(3)各地均具有自身的特点:各国、各地区在电网运行、经营管理上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在电网信息网络技术系统上,更难做到完全标准化、产品化;

(4)受国家政策保护,国产化是主要方针。

2、信息业务分析

2.1调度电话及行政电话。属于传统的语音业务,是电力调度及行政工作的重要通信平台,必须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快速接续速度。

2.2变电站视频监控信息。为了对“四遥”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变电站视频监控信息多采用TCP/IP与10/100Base-T网络接口方式。

2.3管理信息系统(MIS)。提供日常业务查询功能,各个部门之间的计算机信息联网均基于电力信息通信专网。

2.4电网调度自动化实时数据。其作用为调度控制中心采集实时数据,可靠性要求高,并需要较小的时延。

2.5继电保护信号。对可靠性有极高的要求,可以通过PCM设备的G.703/64kbps接口接入SDH传输平台。

2.6视频会议业务。基于H.323的运行在分组交换网络的IP视频会议系统,已经逐步被电力企业用户所认可。今后将更多采用TCP/IP的接入方式。

2.7通信支撑网及通信监控信息等附属业务可以通过TDM或IP两种方式进行承载。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力通信网正在由基于TDM的语音通信为主逐步转变为承载越来越多的IP数据业务。与此同时,传统的基于TDM的重要业务仍然会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存在。

3、信息技术体制分析

随着国家电网改造项目的实施,很多县级电力企业建成了具备一定规模的、基于SDH的电力专用通信网络。但是,目前通信网的网架结构普遍存在薄弱环节。此外,随着网内的IP数据和图像等多种业务所占比重的日益增加,以支持单一TDM业务为主的SDH技术体制也难以高效地支持此类业务。

3.1链状网络,可靠性低目前的电力通信网网络拓扑整体上依赖于输电线走向,大体上呈星形或链状拓扑结构,其可靠性很低。根据电力通信网络目前的状况,只能采用线路保护倒换,无法实现环形网保护。

3.2不支持IP业务,在电网系统中,传统的SDH体制主要传输语音等TDM业务。SDH是一个以复杂的集中式供应和有限的扩展性为特征的体系结构,难以处理以突发性和不平衡性为特点的IP业务,无法满足IP业务的需要。

4、技术体制的选择与发展思路

基于以上的技术需求,为了在将来的网络中更好地支持比重日益增加的IP业务,县级电力系统运营者在建设自己的通信专网或对现有的SDH网络进行扩容与升级时,均把目光投向以下的技术体制,即DWDM波分复用技术、RPR弹性分组环和MSTP多业务传输平台等。此外,纯IP宽带网络、NGN下一代网络和软交换也受到更多的关注。

对于已经建成SDH网络的地区,从保护投资的角度考虑,应该尽量以现有设备与技术体制升级到适合承载IP业务的通信网络,寻找一种方案,从现在的静态TDM复用模式过渡到动态IP网络模式;对于尚未建设本地电网电力通信网络的地区,应该充分结合业务需求,选择一种适合的技术体制。

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 (Multi Service Transport P1atform)技术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数据业务动态变化的特点,在传统SDH设备上增加了数据处理的功能。它将传统的SDH复用器、数字交叉链接器(DXC)、网络二层交换机和IP边缘路由器等多个独立的设备集成为一个网络设备,即基于SDH技术的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进行统一控制和管理。因此,MSTP既能够兼容目前的TDM业务,又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IP数据业务的要求,同时采用了SDH成熟的组网和保护技术。可以说,MSTP体制为电力通信专网建设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案。

5、电力信息数字化的展望

随着我省电网的不断发展,总公司相关领导提出加强电网结构,提高装备水平,提高自动化水平,提高信息化水平”的思路进行电网建设,以提高大电网的驾驭水平。深入开展配网自动化技术研究运用,不断提高配网自动化水平;提高各级调度自动化的应用水平,逐步实现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重点城市的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不超过4.82小时,城市配电网综合线损率低于4.5%。其他地区供电可靠性大幅提高,达到国家电网公司有关技术导则要求。22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无人值守率2012年达到100%。

建立业务系统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以业务部门为主体推动业务系统的应用率和实用化,提高信息化系统实用化水平。加强通信主网网络结构,提升主网光通信环网率;综合数据网覆盖全部地区局,主干网千兆到地区局,地区局百兆到分县局;建设光传输B网,与地埋光缆、卫星通信系统构成立体化通信网。建设配电GIS、DMS和配电生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配电生产管理信息化。110千伏及以上站点、新建35千伏变电站和分县局光缆覆盖率达到100%,城市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逐步实现双环网;光通信网络覆盖全部35千伏变电站。”

6、结束语

通信专业技术水平范文5

一 提升办学理念,加强专业建设

目前,许多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人在学校,心却不在学习。针对这一现状,我校电子专业教师一直为学生灌输一种思想:对每个人来说,文凭都是重要的,但是知识比文凭更重要,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素质比能力更重要。大学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地方,更是一个培养良好素质,养成拼搏进取精神与高尚思想情操的地方。因此,在电子专业的专业建设中,应充分强调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二 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基本技能训练与专业能力培养

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包括教师“教”的质量,同时也包括学生“学”的质量。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是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并运用相关专业工具的能力培养过程。而专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在学会运用基本工具的基础上,还具有一定的专业应用能力与开发创新能力。因而,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围绕如何提高师生的专业技能与应用创新能力来进行,这是电子专业建设工作的思路与重点。

1.加强基本技能培训

首先是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外语运用能力的加强。当前高校教育已把外语教育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因为无论是查阅资料,还是就业深造都离不开外语,甚至可以说,一个人的外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事业发展的高度。因此,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外语课程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国外文献及专业书籍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在毕业设计时查阅资料、翻译文献提供帮助,还为今后步入电子相关行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做好准备。因此,电子专业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应尽可能地实施双语教学,教师也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增加对国外原版专业课程著作的了解。

此外,根据电子专业的特点,应多开设一些具有实用性的课程,诸如,Protel设计与制版、单片机程序设计、EDA设计等。特别是在Protel课程开设时,学校应购置相应的PCB制版机,让学生有计划地将自己的设计,制作成完整的电路板,使学生有能力独立设计出一个实际的电子产品,进而使书本上的电路变成实物。

2.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学生开发创新能力

据统计发现,在每年的毕业设计与实习制作的过程中,都会有大量的电子制作与开发创新的项目,这是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与开发创新能力的大好时机。实习制作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与动手能力,旨在考查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水平,而毕业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还有许多途径可以提升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如课外兴趣小组的科研活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竞赛,以及与教师一起从事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

3.课程设置要符合专业特点与社会需要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国家在新的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工业化带动现代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由此可见信息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电子信息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专业也一直是高校中的热门专业。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出自身的专业特点以及社会的发展需要,起点高、课程新,已是电子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趋势。大致应包括:通信技术(即通信原理、移动通信等);信息处理技术,(即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嵌入式技术等);控制技术,(即PLC控制、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智能技术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即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络技术、数据结构等);电子技术,(即模电、数电、电工、电路、电子产品设计等)。这些课程囊括了电子信息专业的主要方向。

4.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提升

教师的教学质量、专业水平、科研能力的提高是学校专业建设的重点。专业教师不仅要课上得好,更主要的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建树,能站在该专业的发展前沿思考问题。因此,进行相关科研项目研究是提高专业教师水平的最佳途径,也是教学、研究、生产相结合的最好方法。高校教师应勇于申请一些具有专业前沿性的科研项目,实现自己在专业领域的突破与创新。此外,还可以通过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方式,加强与实践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也为教师实践生产经营与技能的提高提供平台。

三 总结

高校电子专业有着自身的专业优势与特点,但同时也有自己的不足与差距。因此,作为电子专业教师应努力改进,锐意创新,提升本专业的专业特色与专业水平,使其在专业建设、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上,都有一个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通信专业技术水平范文6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利信息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310107-02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发展已经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网络信息时代,信息的影响渗透到各个领域,水利行业也不例外。水利信息化已经成为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走进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在水文信息采集、防洪抗旱、水污染整治、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计算机网络技术条件下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全国已经建立了各类信息采集网络设施,水利业务应用的各类系统开发也逐步深入,形成覆盖七大流域机构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计算机骨干网络和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安全体系也逐步建立健全,计算机网络技术、电话、视频会议等网络通信技术、水利综合管理网络技术有效的支撑了水利勘测建设、规划设计、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特别是在应对频繁发生的洪涝台风干旱灾害、地震地质灾害、供水安全保障、水量流域统一调度、水资源坏境监测保护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水利信息化利用领域比较狭窄,利用的广度亟待加强。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水利行业各领域信息的获取和传递进一步增加,水利信息技术和长远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以新疆引额供水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为例,该系统形成了包括内部通信专网、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采集、闸门远程自动控制、各类电视会议和水电厂监控系统等子系统,为疆内引额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提供了先进的信息自动化技术手段。

然而,尽管多年来水利信息化技术手段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一些水利的基本数据库,但涉及防洪救灾、水资源配置、水利开发管理等基础信息资源还有待完善,服务更多层次需求的水利调度,水利工程规划及其它专业数据库尚未形成。信息资源也存在时效性不高、种类不齐全、信息的数字化和规范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特别是一些宝贵的原始水文观测记录、历史文档、规划与设计等资料已因年代久远,有的来不及更新,有的为得到妥善保护遭受损毁或者丢失。

2)水利信息资源共享不足,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整合。

水利信息化资源的整合式可以更好的将水利信息资源、水利业务应用、水利基础设施等水利信息化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整合,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和效能,增加水利行业各级各部门的协作,节省维护建设资金,进而促进水利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以某流域的洪水预报及防洪决策支持系统为例,由于流域覆盖不同地区,各个地方都需要掌握和了解流域水文信息和洪水预报监测,决策系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交互性,系统也涉及各个地区的防汛、水文等多个部门,这样系统的机构和工作机制就要通过计算机网络机构、分布数据库及其通信技术加以解决。

但是长期以来,水利信息化的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或者难以付诸于实施,也就使得水利信息网络造成了地方割据的现象,局限于自身的应用实际,大多数数据库与水利系统应用技术的具体业务处理紧密绑定,计算机硬件、信息化基础软件与每个地区和业务部门相联系,造成了水利信息化系统各类资源分散建设在各个地区的不同业务部门,水利信息化形成了地域、专业、部门、系统等资源割据的局面。同时,受客观条件制约,很多网络技术不具备持续运行的条件,外界用户很难利用资源,信息共享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机制没有建立或者健全,信息化市场化机制也没有形成,水利信息化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而计算机系统硬件、软件老化的问题,给水利信息后续扩展和改造造成了一定困难,这些都使得水利信息化资源不能合理充分利用。

3)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管理和技术开发力量薄弱。

水利事业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不同流域、不同工程直接信息化建设千差万别,有的水利网络技术系统建设工期较长,受季节性强,技术复杂、设计变更等因素影响,水利信息化需要协调的关系多,规模和投资一般都比较大,有的工程还涉及征地、移民、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诸多环节。因此,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和技术开发难度大,问题多。如何吸引优秀人才,采用科学化、现代化的水利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控制投资和质量,缩短工期,达到信息化控制既定的质量和安全目标,成为水利信息化建设关注的重要问题。

无论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还是技术开发,最终都需要相关技术去解决。一些水利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建设受资金和技术条件限制,缺乏精通水利信息资源开发、系统的维护、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等专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人员,造成了水利信息化应用软件功能单一、系统性差、标准化程度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层次较低、成本高、维护困难。

2 计算机网络技术条件下水利信息化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促进水利信息化的有效手段,深入开发和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广泛利用各种水利信息资源,促进水利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实现水利行业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保障,因此,充分认识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针对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水平。

1)充分认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发展作用和趋势,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水利信息化中的作用。

在信息化条件下,水利事业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水利信息化建设呈现新的发展要求和趋势。如卫星及雷达等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交叉应用,对水利信息化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准确的信息,也大大提供了信息传输的时效性,使得水利信息处理速度快、可视化程度高、表现直观,增强了决策支持的能力。这就要求,一方面,大量的水利信息,如水文资源信、水资源环境监测、汛情旱情信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等都迫切需要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应用,特别是3S技术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因而水利部门要根据信息化发展新的特点和趋势加强技术开发,建设以计算机网络技术新的应用平台,确保信息化系统开发更新升级。另一方面,在加大计算机网络技术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大网络技术应用的安全保障。应用各种先进的安全加密技术,加强信息化管理软件开发和应用水平,对目前现有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的软件数据库技术存在的时效性和应用差异性等问题,构建大众的、操作维护更简单的信息系统,保证信息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保证水利业务系统建设上软件平台的开发与设计,与硬件建设同步发展,使水利信息化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另外,信息化安全也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的联系更加密切,越是信息化程度更高,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也将更复杂,必须采取更加安全的技术手段,加强管理,防止计算机病毒和非法人侵,保障水利信息的重要网络和应用系统运行安全。

2)不断提升水利信息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体系建设步伐,整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资源,实现水利信息化的互通和资源共享。

水利信息标准和规范化建设体系不够健全,水利信息化应用支撑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管理标准等缺乏统一的业务标准,这样也造成了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建设,也不利于水利信息的资源共享。要加强建设水利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在认真落实执行现有的水利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的同时,统筹规划水利信息化安全体系的建设,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领导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建设管理体制和制度,保证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和设计的科学性。如发挥七大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利信息骨干网络信息交换与共享,统一管理,强化共享利用。在计算机机房环境建设方面,应逐步整合或取消各业务部门自建的内部机房,实现机房的统一管理和开放利用。在计算机硬件设备和基础软件方面,要加强统一部署、集中管理和共享利用,逐步构建相对统一的基础硬件运行平台,提供统一的基础硬件支撑环境,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益。应尽可能依托现有的水利信息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分析处理、应用支撑平台等基础软件,开发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在水利信息系统安全方面,要从全局出发,建立统一的防范机制和安全策略,要在统一的规划系统下,抓好基础信息采集和数据库建设,为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打基础,杜绝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

3)加强水利信息化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探索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市场运作新途径,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水利事业建设中的现代化水平。

水利信息化建设受资金、人才、基础信息资料等诸多方面的约束,一些基层水利系统信息技术应用程度较低,水利系统信息化人才匮乏,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缺乏专业的系统建设和管理人才队伍。特别是一些水利工程中应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等IT技术的建设项目,对人才的实践经验和技术要求高。要根据现有人才队伍的特点,重点强化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培训,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不同领域的人才细化,分门别类进行专门培训,促使技术人员在短时间内既掌握水利专业知识又精通某方面的信息技术。还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水利信息化人才的引进要注重转变人才引进方式,吸引更多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积极投身水利信息化建设。其次,探索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保障市场运作途径,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基本特点运作机制,解决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问题。随着水利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要利用水利主管部门职能转变的有利条件,尽快研究出台相关的政策,努力扩大水利投资渠道,尽快健全投资体系,改变过去各种水利资金相互挤占的状况,如果着力在运作机制上下功夫,建立良性运作机制,形成水利资金的良性循环,必然会吸引社会各方面的投入。如建立合理的水价、银行贷款、债券和等解决资金难问题,还应加大水利信息化科研建设,发挥科研项目和建设项目双重身份优势,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有效地服务于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总之,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基础和标志,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各类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只有深刻认识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和问题,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坚持用高新技术对水利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遥感技术等综合应用,才能可实现水利工作信息化、智能化,促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科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庞治国、李纪人、徐美,全国水环境信息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3,31(0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