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专业培训范例6篇

通信专业培训

通信专业培训范文1

[关键词]铁道通信信号;实训基地;探索与实践

铁道通信信号为铁路特有专业,培养的铁路信号工属于铁路特有职业(工种)。2008年5月,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该专业实训基地被确定为省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期间,以国家示范院建设为契机,依托“湖北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圆满完成了实训基地建设各项任务。2012年6月,该实训基地被确定为“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1 专业办学定位

1.1 培养对象

本专业主要面向国有铁路,地方铁路,城际铁路,地铁、轻轨企事业单位,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能从事轨道信号设备的维护、管理,安装施工及应用开发工作,具有基本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应用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本实训基地面向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两个专业的实践教学;面向铁路信号工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及考证工作;面向铁道部及各铁路局技术骨干及职工培训工作。

1.3 就业率及就业方向

1.4 合作培养

为更好地培养能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我院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与武汉铁路局、武汉地铁等企业签有联合办学协议,积极开展双主体订单班高技能人才培养。同时,该专业承担了原铁道部电务监察、高级信号工等技术骨干培训工作。

2 专业及基地办学条件和基本情况

2.1 专业设置情况

2.2 教师结构与建设

2.3 专业实训基地面积、设备、校外基地及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校内专业实训基地。以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开发与实施为出发点,建成了多个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具有真实岗位环境的共享型、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

3 专业教学改革情况

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为重点,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以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为保障,以专业资源库建设为辅助,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铁道通信信号专业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

3.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探索并实施“岗位导向、学做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实施核心课程教学。

(3)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高技能人才培养分为职业基本能力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及职业岗位能力培养3个阶段,分别在3个学年中完成。

3.2 课程改革与建设

与武汉铁路局等企业的技术专家联合组建课程开发团队,根据铁道信号技术领域和铁路信号工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铁道部铁路信号工职业资格标准,结合企业岗位技能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基于铁路信号设备维护工作过程,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突出职业岗位技能培训,把“双证”课程融于教学计划中,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考取“中级信号工”职业资格证书。

实践课时比例达到计划课时的50%以上,校内生产性实训达到实践教学的80%。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比例达到100%。

(2)课程建设。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实施从基本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到职业综合训练(岗前培训认证)循序渐进。

(3)实施以信号设备维护真实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课程标准。

3.3 教学管理改革与质量监控

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强化“政府、学院、企业”三个结合,突出“管理体系、标准体系、监控体系、评价体系”四项重点,优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3.4 本基地职业资格鉴定

在基地的建设方案中,参照了铁道通信信号相关的国家职业标准,充分考虑了实训基地设备功能在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中的关键作用。

3.5 实践教学改革成效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由基本技能、专业基本技能、专项技能、顶岗实习、铁路信号中级工技能实训及考证构成,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 本实训基地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硬件和软件建设配套,特别是一些国内技术领先的设备,为职业认证课程体系实施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这对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实现资源共享,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平台打下了基础。

4 专业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依托湖北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本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建共享,互惠双赢”的原则,武汉铁路局、湖北城际铁路等相关铁路企业为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无偿调拨信号基础焊接组装设备、继电器测试台、计算机连锁系统、微机监测系统、6502大站电气集中控制及轨道转撤机等设备,设备总价值达585.42万元。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与武汉铁路局、武汉地铁等企业签有“订单”培养协议。每学期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承担一定的实训课、专业实习指导等教学工作;开展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项目,每年去联合办学企业工作的专业教师人数及时间达到一定规模。

5 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考核

5.1 实训基地管理水平

按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室管理办法,实训中心会同教务处、教学督导处、基建与后勤管理处等部门,对学院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和运行进行全过程监控,全方位管理。

5.2 实训基地考核制度

学院制定《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室管理办法》、《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等30多项管理文件,确保基地稳定运行。

6 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投入情况

6.1 政府支持

湖北省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并在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发展资金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6.2 经费支持及创收

近年来,依托实训基地,本专业共为铁道部及铁路局企业培训职工534人;为武汉地铁公司员工进行中级信号工职业鉴定167人;为企业技术服务到款额达350.5万元。所有这些都为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铁道通信信号实训基地建设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7 示范作用与社会服务

通信专业培训范文2

关键词: 高职通信专业 “1+3”实践教学 研究与探索

1.引言

高职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使得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实践教学作为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特色部分,已成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对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和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2.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通信职业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共建基地提高企业员工和教师队伍素质。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学生获取职业技能的根本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是基础、思考是关键、实践是根本;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加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社会人员的整体水平;实践教学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的发展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使高职教育办出特色,提升水平,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道路。

3.实践教学现状

教育观念、培养模式和新技术相对滞后,教学活动中知识灌输较多,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对职业道德、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难以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部分高职院通信专业实践条件差,办学水平差,没有办学特色。“教学实验箱+常用仪表”可以说是所有院校实验室、实训室的实践设施基本配置,教学没有真实的通信运营环境,无法满足通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有些高职院购置先进的通信设备和仪器,但又面临通信设备的技术支持和维护的困难;教师队伍没地方进修,教师技能得不到锻炼;教材建设跟不上技术发展,实训项目及其指导书开发困难,很难满足通信专业岗位需求。

4.通信专业“1+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应该围绕“学历教育、科研服务、社会培训”三位一体的思路进行研究,解决资金、技术变更、人员培训和学员的困难,可围绕“1+3”模式规划与建设。

通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体现职业性、先进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通信运营环境;根据通信专业设置合理布置实训室,与通信企业、技能鉴定中心(通信行业)建立“1+3”实践教学,即1为毕业证书,3为电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企业认证(校企产学合作)、职业素质训导证书(职业素质培养)。

4.1通信专业基本能力和技能(毕业证书)

通信专业培养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适应生产、勘测与设计、施工与调试、维护与管理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校应在具有必备的通信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教学定位“必需”和“够用”。同时具有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学生经过三年的通信专业学习,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拿到所需的学分,获取高校通信专业毕业证书。

4.2企业核心课程(认证证书)

通信知名企业参与高职高专办学。教学采用了当前电信网络中大规模应用的电信设备和成熟的企业培训课程,并利用企业(大学)对最新技术发展的掌控同步更新教学教材,最大限度地淡化了高校教学体系与现行知识之间严重滞后的问题,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同时通过大量的实践课程,提升学生工程安装与维护、网络通信设备独立开局、故障处理等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经考核合格后,将获得相关方向的认证证书,纳入以企业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为依托的学员专属的就业支持体系。企业课程认证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努力成为建设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项目开发、信息服务与技术援助的载体。

4.3职业技能(职业技能证书)

我国由学历型社会向资格型社会逐渐转型,通信专业就业准入制度逐步推行,在国家取消邮校和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的前提下,高职院的实践教学基地要建设一个面向职工教育、面向企业未来、面向通信行业、面向学生鉴定、面向整个通信现代化的,兼具鉴定考试、岗前培训、技能动手实训等功能于一体的鉴定实训基地,实现院校、企业、员工、学生、基地多方共赢的局面。

利用高职院教学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与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不同级别技能等级考试大纲、编制试题库;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涵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要求,学生可以获得通信行业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电信机务员、电信线务员等),间接提高学生就业率;高职院和通信行业技能鉴定中心形成良好的循环,达到双赢的目的。

4.4职业素质训导(职业素质训导证书)

“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有德有才排第一肯定是没有争议的。对于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和素质。高职院需要提供这样人才的培养平台。高职院职业素质训导(证)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职毕业生走向社会参与竞争的重要条件。为此,必须把职业素质训导(证)纳入学校教育、管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仿真或真实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实现职业素质训导的主阵地,通过实践基地教学过程考核并获取职业素质训导证书。

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在真实现代电信企业的实训室进行专业实训,让学生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实训中,教师从上岗前的着装、知识准备,到使用过程的安全规范、仪器使用,再到最后离开实训室,都要求完全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训练,基地一定要对学员加强灌输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形成“素养”(5S、整理、整顿、清洁、规范、自律)。通过校内实训,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乐业、刻苦耐劳、一丝不苟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准确守时、遵纪守法和纪律观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和生产质量意识。通过小组学习训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增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学生接受了企业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使他们树立起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勇于吃苦的精神、团结协作意识和良好的沟通意识,让学生毕业时就到企业“顶岗”参加生产实践。

高职院应重视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建设,以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前提,以高职院发展规划为目标,以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发展实际为依据,构建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 俞仲文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30.

[2] 孙社文.高职院校通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北京.职业教育研究,2007(12期).

通信专业培训范文3

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以社会人才需求情况确立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定位和实践教学目标,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与通信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按能力模块设置实践教学课程等举措,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实践训练,促进理论知识学习,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

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

0前言

随着通信技术快速发展,需要高校培养更多贴近社会需求的人才。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优化知识结构、实践能力,需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因此,需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研究。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和工程性较强,社会也对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专业人才,要求专业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特色,结合师资和生源条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应用型通信人才的培养不能仅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能力。然而,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任课老师理论强于实践,实验设备也比较简单,这使得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训练不够,动手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当前通信行业发展需求。

1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在工程类和技能型,与以往的的专科教育培养不同,也区别去普通的本科类教育人才培养。在以社会需求为指导的前提下,需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具备通信系统、通信网络和电子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的人才。本科类院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是:突出专业定位,以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通信行业的岗位就业能力、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引入现网通信设备,结合传统的通信实验箱,组建先进完善的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加强校企合作,通过顶岗实习,工程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与企业合作重组实践课程,加强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设备操作技能,大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

2应用型通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2.1加强校内通信实践综合实训平台建设。通过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将所学技能灵活应用到通信各个岗位上。一般可以建立设计型实验室、测试型实验室,还可以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和开放式实验室,但是,后者的建设需要学校有相当的资金支持。校内基地建设不完善,不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学校建立通信设备和仿真教学系统,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加深对信号系统、通信原理、移动通信、程控交换、光纤通信、物联网等专业课程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建立校外通信基地,与大型通信企业合作,建立光传输和程控交换、移动通信等综合实训系统,使学生可以在商业运行平台上进行试验,接触实际通信设备,掌握通信实际设施,提高学生在硬件与软件开发能力、通信设备实际维护能力等,将学生只重操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转变为理论与过程并重,培养了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也提高了实验教学的学习效率,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

2.2重视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的师资培养。建设一支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必要条件。但是,在教室队伍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通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满足以下两点:首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满足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教学要求,目前的师资大部分时间放在理论教学和科研方面,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双师型教师既要传授通信专业基本知识,也要熟悉通信岗位操作,能够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培养应用型通信专业人才。鼓励通信工程专业教师在进修培训过程积极参加通信企业各种岗位技能培训,以此提高对通讯技术的实际应用和通讯技术发展的方向了解。此外,通过实际操作设备、调测设备等完成企业考核,使教师自身具备通信技能实操能力,达到能够操作和讲授现有的主流通信营运商通信产品的教学水平。

2.3培养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首先是加强培养学生通信基础技能。学校建立相对的基础实验室,如通信电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一些基本理论课程的,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另外在此基础上,做一些验证性实验,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为学生以后进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准备,要逐步先学会使用常规仪器,如万用表、示波器、稳压电源、信号发生器等。其次,适当性地增加实践课程教学课时。通过教学实践调整和改革,将认识实习、综合实训和综合设计等实践加入到原有课程实验中。此外,加大实践训练。如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各行业竞赛和电子设计竞赛等,通过竞赛培训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培养学生读实践课程的兴趣。

2.4广泛开展通信职业和行业资格认证。以就业为目标是应用型本科通信专业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为此,在高校中广泛开展通信职业和行业资格认证,在专业教学体系中将职业岗位技能融入其中,以提高学生的行业岗位技能,增强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进而提升应用通信人才的培养质量。每个学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教师队伍结构,确定通信工程定向培养的方向。学生参与大型通信企业实习,在其过程中通过培训,理论和操作考核等,通过者可以获得大型通信企业公司的NC助理交换工程师认证、NC助理移动工程师认证(GSM)和NC助理传输工程师认证(SDH)等。同时,学校准备组织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针对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的通信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使学生在本科毕业时就能够拿到通信行业就业的准入证书,为学生今后在通信行业的求职、任职、创业等做好充分的准备,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3结束语

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必须要改革,根据社会对通信工程人才需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在长期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探讨和改革,既要面向应用也要面向创新。通过加强校内通信实践综合实训平台建设、重视应用型通信工程专业的师资培养、培养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广泛开展通信职业和行业资格认证等来改革应用型通信专业实践教学。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缩短了学生适应通信岗位的时间,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符合应用型本科通信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彭良福,张传武.以就业为导向建设应用型的通信工程专业[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12):58-59.

[2]肖明明,王员根.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7(53):74-75.

通信专业培训范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移动通信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3-0113-03

1 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以职业活动为主线,对接移动通信产业,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特点,确立基站建设与维护、移动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客户服务三大核心就业岗位群;引入S.M.A.R.T人才培养模式,依据核心就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岗位认证,分析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人才培养的差异,确立课程内涵,构建“职业岗位与技能认证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交织”的双衔接式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实施MIMPS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一系列真实的工作项目为任务,采用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推动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完成任务;以世界大学城为平台,建立网络化、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结合S.M.A.R.T评估系统有效利用课程考核评价结果。

2 S.M.A.R.T高职教育模式内涵

有别于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S.M.A.R.T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前移,根据职业目标科学地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为在校学生创造出与企业相似的模拟职业环境,职业指导贯穿高职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职业学习。

S.M.A.R.T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流程图如图1所示。

第一步,职业定向,在学生入学时基于兴趣、职业倾向等自我评估测评因素与通信行业岗位资源信息进行匹配,明确自己初步的职业定向。

第二步,自我教育设计,包括学习系统的专业课程和岗前培训。自我教育设计阶段是S.M.A.R.T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重点,在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引入企业课程,借助企业的行业背景和专业知识技能,丰富专业教学资源。

第三步,职业决策,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情况及S.M.A.R.T评估系统的职业评估报告,明确自己最终的职业定位。

第四步,顶岗实习。根据职业决策结果,学生到企业中去进行顶岗实习,零距离体验真实的工作。

3 “职业岗位―技能认证融合,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交织”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依据S.M.A.R.T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以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构建“职业岗位―技能认证融合,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交织”的双衔接式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伴随着移动通信产业更新升级,结合移动通信产业“全程全网”的特点,移动通信产业职业岗位群主要有移动核心网建设与维护、基站建设与维护、移动核心网规划与优化、移动无线网规划与优化、移动客户服务、手机软件开发等。依托校企合作共同体,结合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和专业调研结果,校企双方对高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进行深入剖析,确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职业岗位群为基站建设与维护、移动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客户服务。根据三个核心就业岗位群的职业目标构建“职业岗位―技能认证融合,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交织”的双衔接式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岗位―技能认证融合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校企共同参与下,对接移动通信产业战略转型和4G技术的发展需求,基于岗位职业目标分析每一个核心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与专业技能,并按入职岗位、晋升岗位、高级岗位进行归类合并,利用校企合作共同体,融合与该职业岗位对应的初级、中级和高级的通信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和企业岗位认证,构建“职业岗位―技能认证融合”的模块化、层次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融合移动通信工程师(NC技能认证)、GSM/3G/4G网络优化工程师(NC技能认证)的初级、中级和高级技能认证点,构建移动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岗位的层次化专业课程模块,包含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GSM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3G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4G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融合移动通信工程师(NC技能认证)、电力机务员(行业技能认证)的初级、中级和高级技能认证点,构建基站建设与维护岗位的层次化专业课程模块,包含基站建设工程、GSM/3G/4G基站运行与维护、通信动力设备操作与维护、电信工程项目实施;融合电信营业员(行业技能认证)、电信业务员(行业技能认证)、移动终端维修员(行业认证)的初级、中级和高级技能认证点,构建移动客户服务岗位的层次化专业课程模块,包含电信业务应用与客户服务、服务礼仪与沟通技巧、电信渠道营销、移动终端维修。

“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交织”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不仅要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是为社会提供职业培训的主要场所。学历教育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提升,而职业培训又为学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职业培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和内容,都要以学历教育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基于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联系与差异,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高职学历教育专业课程不仅要体现职业性、应用性,还要体现高等性。借助于校企一体合作优势,将高职学历教育专业课程与企业职业培训课程内容交织,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交织”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将移动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客户服务两个职业岗位群的学历教育专业课程与职业培训课程进行“拆分交织”,将基站建设与维护职业岗位群的学历教育专业课程与职业培训课程进行“一对一交织”。

MIMPS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对于“职业岗位―技能认证融合,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交织”的双衔接式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嵌入企业的MIMPS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根据MIMPS教学法的六大步骤开展教学:课前评估教学方法选择研究型实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学习心得。在“教学方法的选择”环节根据专业课程的性质和特征,采取形式多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GSM/3G/4G基站运行与维护等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GSM/3G/4G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终端维修等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电信渠道营销、服务礼仪与沟通技巧等课程采用现场教学法;在“研究型实训”环节以一系列真实的工作项目为实训任务,实施职业模拟教学。

课程考核与评价 课程考核与评价注重过程性考核,将考核的重点向实践技能掌握的整体性和专业能力的创新性等方面倾斜。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项目驱动安排考核评价的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利用世界大学城收集并保存“任务单”,学生用“任务单”来申报自己的学习成绩(即学生自评),结合学生互评和教师考核点评,给出最终的课程考核结果。将考核结果录入S.M.A.R.T评估系统,学生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学习反思,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调整学习计划,同时对职业定位进行适当纠正,合理选择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宋燕辉,陈霖.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模块组合、双轨联动”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

[2]童伟.MIMPS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和培养就业能力的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2).

通信专业培训范文5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下称广东邮院)作为我省唯一的一所通信类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紧跟行业发展培养人才,并在通信行业改革重组中转型创新,以市场为导向,践行校企一体化办学之路,实施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并驾齐驱的“双驱双轨”制发展战略,用经营的理念、创新的管理推动了学院的发展壮大。办学66年,广东邮院培养了4万多名通信英才,毕业生好用、顶用、管用,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社会服务能力突出,2000-2014年累计培训服务量突破400万人日,为我省产业升级及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广东邮院创新的办学模式及先进的管理经验,为构建我省经济发展新战略“新业态”下的“新职教”提供了丰富案例。

理念创新 定位明确

一、价值观与愿景独树一帜

广东邮院在办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树立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愿景及发展定位。该院以“培养通信英才,提升企业价值,服务终身教育”为使命,坚持“上善若水,下自成蹊”的价值观,坚持“做专做优学历教育,做大做强在职培训”的办学发展定位,做专做优学历教育,指以“互联网+通信”为龙头,建设信息通信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培养“执行力强、敬业度高、精技术技能、善学习沟通”的通信英才,以“铸特色,创品牌”为驱动,打造信息通信领域特色高职教育品牌;做大做强在职培训,旨在职培训服务规模扩大,培训业界口碑好,整合策划能力强,市场营销能力强,实施服务能力强,培训信息化程度高,培训运行体系优。

广东邮院紧跟行业企业的发展步伐,根据信息通信1G到4G的发展进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服务社会。该院倡导和践行终身教育理念,构建贯通职前职后(即从学生、新员工到在职人员)学习提升的平台,努力成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先行者、高职院校在职培训的排头兵,成为全国一流的教育培训供应商和服务商。

二、市场观念和服务意识特色鲜明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指出,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有两大职能:创新和营销。广东邮院校企管理机制独树一帜,创新意识突出,市场特色鲜明。在广东邮院,领导班子成员是院长又是企业的总经理,不仅具备有现代职教办学理念,又具备有企业经营者的战略眼光,以市场为导向,教育培训为经营的主业,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终身教育为已任,强化服务营销,着力提升教职员工市场观念和服务意识,服务学生、服务客户。

校企一体 双轮双轨

广东邮院属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央企)举办,接受政企双重管理,按教育规律办学、按公司化管理、按企业化运行,革除了高校传统管理的弊端,建立了企业化管理下的高职院校管理体制, 管理机制体制灵活,经营管理模式在省内高职院校中具有唯一性。广东邮院双轮驱动的办学模式、动态化岗位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与绩效分配体系、风险管控体系完善健全,IS0质量认证管理体系高效规范,较好地支撑了广东邮院的建设发展。

一、“双轮驱动”独具特色

广东邮院紧跟通信行业的改革而创新办学模式,走“双轮驱动”的特色发展之路。“双轮”一是学历教育,二是指在职培训;“驱动”是指以学历教育为办学基础,以开展在职培训为支撑,学历教育促进在职培训,在职培训反哺学历教育,两个板块相互促进、共生共荣,形成了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

广东邮院的学历教育以工科为主,设有移动通信、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经济管理四个系八个专业,在校生3000多人。在职培训立足行业,面向社会,跟随着通信从1G到4G产业的升级及时调整教育培训服务方向,开展包括企业内训、公开课、体验式培训、认证培训、名家讲坛、新员工培训等多元化培训项目,在职培训专设市场部门精耕细作客户群,通过整合各种名师、教育机构等社会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借月生辉”,强化自身造血功能,推动学院可持续发展。

二、“双轨运作”成效显著

广东邮院办学管理打破了一般高校传统的管理模式,引入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控、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创新高校管理方式,激发办学活力,“双轨运作”成效显著。双轨,一指按高校办学管理,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等遵循教育规律;一指运营管理遵循市场规则,倡导以价值创造为引领,“价值”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体现教职员工的职业价值及贡献度;二是提升经营价值,以客户需求为引领挖潜产品价值,三是树立办学品牌,扩大办学影响力,实现特色高职院校发展目标。

为适应市场运营的需求,广东邮院注重层级管理及跨界合作,推行项目式工作机制,成立项目组开展专项工作,促进跨部门、跨岗位协同合作,增强凝聚力,工作效率与效果突显。

1.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灵活创新

广东邮院人力资源管理推行以“目标管理”为特征的KPI指标考核体系。根据年度总体目标设置了各部门年度、季度、月度的运营指标、管理指标、重点工作、日常管理等KPI指标,强化过程管理,实行月、季、年的完成任务情况的对标评估和结果反馈。部门以及员工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在绩效分配、岗位晋升、年度评优、专项奖励、外派培训等各个方面,这种市场化的绩效管理与绩效分配体系高效运作,有力地支撑了学院的建设发展。

广东邮院创新“划小单元”组织模式。灵活采用划小经营单元、工作室、项目组等工作组织模式,重点解决重点项目、关键任务、专项工作的人力资源整合,以此探索建立薪酬“激励特区”,打破资历、打破岗位,重业绩,重成果,充分调动了教职员工积极性。

广东邮院创新岗位管理,根据岗位职责划分为教学科研、项目管理、市场营销、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综合管控等岗位序列,建立岗位任职资体系,让“专者先,能者上”,有效破除用人“硬指标”壁垒。并采用聘任、轮岗、竞岗、交流等方式动态调整岗位,促进人员跨界合作。

2. 全面预算与风险管控机制完善高效

广东邮院引入企业预算管理思路,梳理财务管理各要素,构建了全面预算管理模型。按部门和项目分解财务指标,财务预算考核纳入部门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了预算编制下达、预算调整、预算外支出管理和预算反馈制度,实行全员、全方位、全程的动态预算管理机制。

3.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良好

广东邮院以教学为中心,高度重视教学管理工作,围绕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紧跟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结合广东邮院教育培训工作实际,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制度,引进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运用ISO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规范教学管理,严格执行体系文件,层层落实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做到“有章必行、违章必究,有据可溯、持续改进”,确保广东邮院教学工作组织有序、平稳运行。

2001年,广东邮院通过了德国莱茵公司的质量评审认证,社会服务板块按照ISO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教育培训业务板块已构建了涵盖新开课程、课程设置、教师授课、班务管理、课室环境、餐厅服务、客房服务等8个方面的质量评价指标,以及由28个管理程序构成的、覆盖社会服务各环节的制度规范体系,确保教学培训质量持续改进,提高客户满意度。

市场导向 校企融合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工作,是按需培养人才、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途径,校企联合办学有利于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针对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是学校,用人标准由学校制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职业教育还停留在职业院校“一厢情愿”层面上这一困境,广东邮院大胆改革,创新校企合作方式,有效地提升校企合作的黏合力,促进产学的深度融合。广东邮院成立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和校企合作部,深化校企合作,牵头组建“广东通信职教集团”、“中国通信职教联盟”,成为进一步创新办学机制的新引擎。

一、职业人才校企共育

广东邮院人才培养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人才培养标准对接企业岗位需求,优化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机制,有效推进了行业、企业、社会共同参与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初步形成了“企业调研、专业定位、方案制定、专家论证、方案调整、企业审定、学校实施、方案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

广东邮院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3+2”、“2+1”、“订单班”及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广东南建、广州电信设计、中数通等多家通信公司开展了订单合作培养。同时,借助对接企业在职培训的新员工入职课程、基层岗位系列课程、中层岗位系列课程、高层管理系列课程,用掌握的市场和企业所需人才标准的第一手信息,动态调整在校学生的人才培养标准,从专业设置、综合素养、实践实训、岗位技能等多维度培养打造符合市场企业所需的人才产品,校企无缝对接,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二、重点专业校企共建

广东邮院建立了通信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以点带面,以特色专业辐射带动其他专业的建设,重视对传统专业、优(下转第123页)(上接第8页)势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力度,加强特色专业及精品课程建设,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有机融合职业证书、企业岗位技能认证、企业在职培训内容,并通过及时移植优秀培训课程,使专业课程紧跟产业行业的发展趋势,大大增强学历教育专业课程与产业行业的结合度。

为实现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的对接,广东邮院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并指导专业建设。如以通信系为例,广东邮院与南建公司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南建公司高级业务经理作为该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指导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设计,并参与专业基本建设和相关的教学环节,共同培养适应行业发展、满足企业需求人才。2010年,广东邮院通信系根据光纤到户的通信发展需求, 成功开发了FTTH(Fiber To The Home)系列技术培训课程,广东电信专门配套在学院内投资建成了FTTH培训安装训练基地,广东邮院依托训练基地为当年通信系的毕业生增加了FTTH安装课程,使学生们即刻掌握通信企业急需的FTTH装维技能,为毕业生创造了毕业即可上岗的条件。

三、“双师”队伍校企共培

广东邮院打造强师工程主要以建设“双重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形成学历教育讲师和职业培训的培训师之间、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的双向融合。教师既是学生讲师,也是企业师傅、培训师;既是教育工作者,也是企业专业人才;既是课程的设计者、传授者,也是课程的管理者。

专任教师定期到培训部门支撑工作,策划员工培训课程,提高了教师人才培养的市场化意识;专任教师寒暑假下企业实践,“随工”拜师企业的能工巧匠学习,以深谙企业管理运作流程和生产服务过程,熟悉企业的业务变化及企业对员工的能力需求,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使课程紧密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广东邮院还聘请通信行业的技术专家、企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及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为专业和课程建设出谋划策。校企一体的“双师”培育体系,为广东邮院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也保障了人才输出的含金量。

四、资源平台校企共享

广东邮院注重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完善,从与企业紧密合作,到利用现代信息化的紧跟时代,有力地支撑了广东邮院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质量的提高。

广东邮院“智慧校园”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的通信技术专业群实训环境,教学实训云计算平台,云存储系统,智慧校园门户PORTAL和SSO,支撑教学的生产系统试行改造、迁移入网,以及面向学生的开放云计算平台等,为学生提供在院内生活学习的网络平台,为教师提供教学和研究支撑平台,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撑数据,同时也提高了培训客户查询培训资源和培训数据的便捷性与效率,提高满意度。

广东邮院以通信类专业为引领,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生产性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并通过企业捐赠、设备供应商合作等多种方式,建成与企业通信技术发展同步的校内实训实践教学基地35间。该院还与广州邮区中心局、民生银行、中国移动南方基地等多家单位共建生产性校园营业厅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开展课程实践,有效提高了学生对岗位的认知和技能的应用能力。结合“互联网+”的发展思维,广东邮院致力进行教育资源整合,拟建设成为省内具有示范性的信息通信教学实训及培训实践基地,并向其他高职院校开放,进一步促进省内高校资源共享和人才的联合培养。

社会服务 品牌彰显

社会服务是高职教育的重要职能,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广东邮院坚持立足行业,服务地方,积极开展职业培训、资格认证、技术支持等社会服务,构建职前职后教育体系,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建设服务平台,打造服务团队,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一、贯通职前职后的教育培训平台

依托通信行业企业办学优势,广东邮院整合行业、学校、政府等资源,致力于职前职后的人才培养,搭建助力职业发展的终身学习平台,从高职学生/准员工、新员工到有经验员工,从中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到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专家,根据不同岗位群建立了岗位课程体系,实施目标课程培训学习,逐级提升学习内容,适应各岗位人员岗位提升的需要,聚焦于软件开发、系统代维、技能认证、咨询项目的技术开发与应用服务,提供员工学习进修平台的继续教育服务。

二、面向社会的多元化服务形式

广东邮院设置市场三大部门,细化服务,成立北京市场办事处、粤东粤西粤北办事对接区域服务,服务客户除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外,还包括政府、教育、邮政、金融 、电力、税务、烟草等客户,长期合作客户数260多个;培训市场区域立足广东,辐射全国16个省市及港澳地区,培训业务从种类、数量、规模上在高职院校中独占鳌头,考试认证、资质类培训和技术服务业务成为有品牌、竞争力强的业务。

广东邮院社会服务规模逐年增长,2014年服务量突破57万人日、20万人日,成功承办多个部级、集团级、省级大项目。近期,该院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面向党政系统开展培训服务,承接广东省委组织部广东省干部培训网络学院平台维护的营运,并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培训服务形式,相继承办了“广东自贸区便利化和制度改革专题研讨班”、“全省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示范班”等项目。

三、共生共荣的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

通过开展社会服务及紧密的企业实践,广东邮院将从通信企业学到的最新、最实用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学历教育的课程专业建设中,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企业、更具实效性和实用性;通过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将实践基地设于学校或企业,不仅可用于企业员工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又可用于学生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广东邮院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在线学习平台,将针对通信企业开发的实战性培训课程制作成电子课件、慕课、微课,运用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为企业员工和在校学生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学习体系,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习方式更加便捷,学习效果更加显著。

四、特色办学成为辐射、引领、示范的正能量

多年来的坚持不懈和与时俱进,广东邮院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优质的办学品牌,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

近年,该院学生在部级、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行业内全国大型赛事中获得各类奖项大赛231人次,省级以上奖项近100个;该院拥有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广东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定点培训单位、职业技能鉴定许可证(快递行业)等20多个技能鉴定资质及培训基地,培训服务备受社会各界好评,连续获得国家工信部等相关单位“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合作奖”、“优秀培训单位”等荣誉称号。

通信专业培训范文6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2-0122-05

引言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继本科教学评估和质量工程后,当前高校关注的焦点工作。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改革方向之一就是加强工程实践教育,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并最终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完善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在此基础上,充分吸引工业界的广泛参与,进一步密切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最终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工业产业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参与国际交流,实现国际互认。

我国开展专业认证工作相对较晚,相比而言,主要发达国家均己建立比较成熟规范的认证制度。目前国际上工程专业认证已经由单一国家的认证制度向双边和多边的国际互认发展演变。1989年,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6国发起的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ccord)是目前工程教育领域内公认的认证标准,目前已经扩展到14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亚太的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我国也可望在2013年前后正式加入该组织。总的来看,经济全球化对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需求已经使得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作为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始于2006年。专业认证工作的目的是构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参加认证试点的专业点均为国内高水平大学在相关领域中居国内领先地位的专业。2007年1月,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18所高校参与开始着手研究和试点“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评估研究与实践”项目,对参与华盛顿协议的14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认证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按照国际惯例并结合中国国情,完成了电子信息类专业认证标准的初稿。2012年,根据前期试点的经验,开展了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的修订工作。

南京邮电大学作为国内信息通信类知名高校,七十年来为国内信息通信行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工程应用人才,享有中国信息通信人才“黄埔”的美名。针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需求,在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十二五”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工作,启动了以通信工程专业申请加入专业认证的工作,并预定于2012年10月接受包括华盛顿条约组织观察员在内的专业认证专家组现场考察。本文主要介绍了南京邮电大学近年来针对专业认证等开展的综合训练中心建设与实践工作,包括整合现有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资源,优化和完善学生实践性教学工作,以及在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分析

信息通信领域是技术高度密集和对实践性要求高的领域,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以教学实验室为基地的实验教学,以科研实验室为基地的科研工程训练实践活动,以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和校企联合实验室为基地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以及在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所开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体系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石,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在时间段上从大学一年级一直覆盖到四年级,从知识结构上从通识基础课程一直延伸专业课程,从实验实践空间上从校内实验室延伸到校外企业实践基地。构建了“通识基础实践、学科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实验实践”以及“自主个性化学分训练、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训练”的“4+2”不同层次又紧密联系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通信工程专业是南京邮电大学的优势专业,依托了传统的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实验平台,师资和综合力量较强。同时,学校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与国内主要通信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设备制造商如中兴、华为、阿郎、摩托罗拉等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这些都为包括通信工程在内的本科专业建设,特别是在实验实践教学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条件保障。

“4+2”实践教学机制取得了包括教育部本科教学一等奖等许多丰硕成果,培养的学生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但随着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内涵也有着新的变化。南京邮电大学结合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对现有的实践教学体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梳理了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同的训练阶段分布在不同的院系,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体性方面有所欠缺。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所处行业的特点,在本科通识基础的个别训练环节,如金工实习和工程制图等方面较为薄弱。鉴于这些不足,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在进一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面向包括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开展综合训练中心的建设并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成为共识。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1、目标与定位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以往的本科教学评估有着很大的差别,专业认证的对象是具体的专业,而不是学校和院系,而其受益面则涵盖了包括学生、雇主、更高级别的教育机构、政府部分和社会公众等。因此,从专业认证条件建设环节考虑,重点是研究适应专业认证需要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及支撑平台和环境。综合训练中心是实施实验教学和工程实践的基地,是满足本科生包括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基础和专业实验以及各种创新竞赛活动的教学基地。

根据南京邮电大学总体办学目标和国家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纲要的需求,我们把综合训练中心的建设目标定位为:依托南京邮电大学在信息与通信领域的传统优势学科以及本科人才培养的传统强势专业,通过中心的建设,进一步促进南京邮电大学优势学科与强势专业的交叉和融合,实现学科专业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学生开展综合性、创新性训练提供支撑。中心的建设目标突出了以下思路:(1)建立完善中心的师资力量。除专任教师和实验指导人员外,将优势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以及具有中青年学术骨干聘为训练中心的兼职教师,为学生开展综合性、创新性的训练计划提供保障。(2)将优势学科中的科学研究问题、科技开发内容通过指导教师合理的任务分割,将适合于学生科技训练的工作转移到中心,让学生有机会通过中心训练方式进入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3)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完善和先进的信息通信综合训练环境和平台,使得学生可以充分地得到学科和专业的各项训练,为新兴战略发展方向的各个领域和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专业技术人员。同时,结合南京邮电大学与国家信息通信行业紧密的合作关系,聘请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作为训练中心的兼职指导教师,同时也在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制定时引入企业的参与。

2、建设思路

根据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行业的特点,梳理了中心的建设思路:即在建设水平上突出先进性,在建设内容上强调针对性,在功能定位上强调综合性,在管理上强调开放性。把实验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心建设思路主要特点包括:

(1)突出先进性,体现前瞻性。

中心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先进的管理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体现建设水平的前瞻性。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以能力而非分数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

(2)强调针对性,体现成效性。

中心对实验实践内容更加强调针对性,注重实验教学改革,训练内容、实验大纲、训练计划、训练方式和训练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不仅符合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也符合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应用、三网融合等新兴战略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实验实践和工程训练让学生掌握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使得经过实验中心训练后的学生能良好地适应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

(3)强调综合性,体现融合性。

中心的功能定位更加注重具备综合性。体现出不同学科与专业优质资源的融合,中心的建设不仅充分利用了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同时也根据统一规划把新的平台有机地进行整合,搭建了适应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需要的先进实验平台与环境,同时也是集实验教学、科研开发、生产实习、科技创新、创业训练和成果转化等综合在一个平台上,有效地提高了平台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4)强调开放性,体现服务性。

中心将采用全开放的管理模式,不仅对校内不同学院和专业的学生开放,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将本地区其他高校学生开放。以我校信息与通信领域的优势为依托,辐射其他高校的信息通信类专业,为其他高校提供服务。进一步地,中心还可以直接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如提供区域经济与企业发展急需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及其应用、三网融合、智能终端及应用和移动互联网的人才培训等。

三、实施与探索

1、平台建设

信息通信领域是技术高度集中的领域,实验平台的建设投入大、更新快,仅依靠学校自身的投入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心在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了“统一部署”和“顶层设计”,站在信息通信全局规划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同时积极拓展建设经费来源和渠道,通过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央地方专项实验室建设、学校自筹和校企共建等多种模式,持续加大中心建设的投入。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已经初步建设完成了较为先进的信息通信工程训练中心,图2给出了综合训练中心4个层次的训练平台结构示意。

2内容建设

按照强化资源整合、实现提档升级、推进共建共享为导向的建设要求,我们在综合训练中心的内容建设中突出了教学资源的系统整合和统一规划,包括基础训练、专业训练、创新训练和应用训练4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平台提供支撑,为学生提供了从低到高、从基础、专业、创新到综合能力训练的完整平台。中心提供的实验实践训练架构如图3所示。

中心充分利用了高水平的实验和实践教学资源,在完善的基础和专业训练基础上,支持形式多样的学生自主创新训练,如专业实验室开放课题、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各类学科竞赛和原始创新训练计划等,为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中心每年度开设的实验室开放项目100余项,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300多项,大学生原始创新训练项目数百项。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重分数轻动手的现象,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为载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生“创新标兵”的评选和树立榜样,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激发学生热情,引领和激励每一个同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并将其纳入培养计划,有制度保障、有资金投入、有场地保证、有优秀的师资指导,以大学生实践与科研创新中心作为创新成果和创新源泉聚集地,扩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项目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从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经费、企业奖学金、企业冠名学科竞赛等多方面筹集经费,支持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将得到明显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也能得到不断增强。

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创新之一,2010年7月在“信息通信人才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框架下成立学生原始创新能力培养小组,原始创新培养训练计划也于此时同时启动。有别于其他各层面的科技训练或竞赛,原始创新培养训练计划的所有项目全部都是学生原创性作品,中心组织了校内外专家组为学生提供咨询和辅助工作,项目的实施以原始创新的专利、论文等作为主要成果。计划实施三年来,覆盖通信工程专业学生达到100%,其他专业学生达到60%。

学校配套制定了相关文件根据学生的竞赛成绩在奖学金评定、推荐研究生加分、竞赛奖励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促使学生们更广泛、更深入地学习基础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才能。从多年的学科竞赛活动中教师们也摸索出一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很好途径: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通过参加竞赛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再依靠在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力量去组织、指导新一轮的竞赛活动,以此既锻炼学生们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又能将教师从初步的遴选、甄别等工作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学生和教师的良好互动。近三年仅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就获得国际级奖项12人次,部级奖项50人次,省级奖项89人次。

从2006级学生开始,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修满自主化个性学分10分,包括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创业、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专利、等各类课外活动。通过自主化个性学分的完成,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