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业论文范例

通信业论文

通信业论文范文1

对于企业来说,电子通信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企业管理者可以透过电子通信技术快速掌握市场信息,并及时根据相关信息做出企业发展决策,从而加快企业的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电子通信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方式,实现了远程沟通和交流。对资源利用来说,电子通信技术有效提高了信息共享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能源,同时利用通信技术对生产进行调度,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电子通信技术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发展水平,特别是对国家军队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于新闻的传播也有重要影响。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实现了信息的共享,这为国家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就我国现阶段的电子通信技术发展来看,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在进行技术创新时还需要各方面的配合辅助,这样才可以加快电子通信技术创新,实现电子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

2.电子通信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的电子通信产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是核心技术的创新存在缺漏,地区发展没能达到统一,出现了不均衡的问题,同时技术创新人才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

2.1核心技术的创新不足。

我国电子通信产业起步比较晚,基础并不牢固,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核心技术的创新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由于我国在电子通信设备的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始终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在芯片、系统等方面都缺乏必须的技术创新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电子通信产业的竞争力,导致我国的电子通信技术始终停滞不前。

2.2电子通信技术的地区发展不均衡。

由于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电子通信技术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也相对较快,一些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和科研能力,因此在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上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由于经济水平的不同,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能力也就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2.3在电子通信技术的科技研发投入不足。

随着我国对电子通信产业的愈加重视,在电子通信技术的科技研发投入也不断增加,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投入上仍然比较少。科技研发的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力了企业电子通信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通信产业的发展。相关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电子通信技术的科技研发,增加在电子通信技术科技研发上的投入,这样才可以促进我国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

2.4缺乏技术创新人才。

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离不开人才,可以说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核心,是电子通信技术发展的动力源泉,但是就我国现阶段的电子通信产业情况来看,我国从事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人才仍然比较匮乏,特别是在软件和集成电路方面,技术创新人才过少,导致我国在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方面始终处于被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

3.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措施

3.1加强核心技术创新。

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需要从产业核心技术的方向发展,只有加强产业核心技术创新,才可以促进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核心技术是电子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势必要对电子通信的核心技术进行创新。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核心技术创新研发的资金投入,对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究,并督促企业对电子通信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创新研发。实际上,电子通信技术主要包括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而核心技术的创新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设备的创新以及电子通信的软件系统创新,这两方面的创新都包含了电子通信产业中的产品和标准创新,因此在进行电子通信核心技术的创新时,需要加大电子通信产业中的产品和标准的投入,这样才可以进一步提高电子通信技术的水平,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3.2加强电子通信产品的推广。

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在于加强电子通信产品的推广,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是电子通信产品推广的前提,但同时电子通信产品的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提供了经济支持,因此这两者也存在一定相辅相成的关系。提高电子通信技术创新能力需要电子通信产品的辅助,因此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促进电子通信产品的产业链的形成,这样才可以促使电子通信产品的进一步推广,从而促进电子通信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国的电子通信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阶段,因此只有通过电子通信产品的推广辅助,才可以促使电子通信技术开发商与电子通讯业务商合作,良好的发展模式会为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提供经济辅助,从而有效提高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能力,加速我国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

3.3完善电子通信技术创新人员的培养机制。

人才是一切技术创新的关键,同样的,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也需要依靠人才,因此为了提高电子通信技术创新能力,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电子通信技术创新人员的培养机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电子通信技术创新人员的培养机制需要建立在市场的基础上,通过竞争机制,引导创新人员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创新人员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的科技成果,这样才可以促使电子通信技术始终适应时代需要。电子通信技术创新人员的培养机制需要为研究人员提供合适的机会,通过竞争机制,不断开发电子通信技术的开发潜能,促使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发展。

4.结语

通信业论文范文2

①统计指标不统一,朝令夕改。企业的诸多统计指标,各成体系,变化频繁。②数据管理不规范,各自为政。没有设立归口管理专业机构,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自行管理数据,且各职能部门报表变更频繁,数据应用效果大打折扣。③系统建设不完善,资源浪费。统计信息系统建设较为分散,没有规范统一的统计信息管理平台,不利于信息共享,也不利于统一建立标准的指标体系。针对以上问题,企业的管理者应给予高度关注,充分认识统计信息统一管理和加强统计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统一的统计信息管理系统,使统计信息真正意义上发挥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服务支持的作用。

2健全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原则

统计信息管理机制需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数据服务机制,统一是指以“三统一”标准(指标定义统一、指标口径统一、实现逻辑统一)为核心,规范是以数据归口管理为手段,高效则是以“统计信息管理平台”为依托,使企业的统计信息应用水平得到实质性提高,全面提升企业的统计信息内部服务支持能力,为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统一高效的信息服务。

3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定位

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建立可以满足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需要,各部门可根据自身管理需要确定统计指标和统计报表,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提升各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的能力,相对稳定并具有延续性的统计报表可为有效的管理提供服务,统一的统计指标,为公司管理的稳定性、高效性提供支持。为了高效管理企业庞大的数据需求,建立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定位如下:①以服务决策参考为核心,以支持经营管理为着力点。建立统计信息管理机制以提高公司管理效能为目标,为各级高级管理者提供快捷准确的决策参考信息,便于管理者更好的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提升公司应对市场能力并做出决策。②以宏观数据为主流,以明细数据为辅助。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建立主要针对企业的宏观数据,主要展示企业汇总的、整合的数据,并以各层面的明细数据为补充。分散的微观层面的清单信息不纳入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统计范围内。③以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指标为主体,以使用频率较低的重点指标为补充。统计信息管理机制以提高数据和报表的使用效率为根本原则,因此统计报表应以各职能部门常用的指标为主,设置使用频率为月/季比较合适,个别使用频率为半年、年度的指标可视其重点程度纳入到统计指标体系中。④以前端运营系统为基础,尽量避免手工统计。统计信息管理机制应以统计信息系统为信息化载体,可在企业建立统一的统计信息管理平台,以平台为依托,为取数平台,数据来源应为企业的前端运营系统,由平台从前端运营系统采集、收集数据,全过程为自动化,杜绝手工参与,确保数据准确性。⑤以总公司为核心,以分支机构为扩展。对于大型企业,设有较多的分支机构,可先以总部机构为起点和核心,满足企业总体层面的宏观管理需求和对全系统的整体掌控,便于在短期内形成一批企业内系统通用的、有代表性的报表体系,和统一的指标体系。在条件成熟的条件下,统计信息管理机制较为完善、稳定时,可将统计信息管理机制推广至分支机构,推广标准指标体系和订制报表格式。

4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

4.1建立企业的唯一的统计指标体系,对指标进行“三统一”的标准化管理。

这是健全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基础,指标选择、规范定义和未来的可扩展性是建立统计指标体系的关键因素。统一指标名称、统一指标定义,并统一指标的实现逻辑是“三统一”原则的核心内容。“三统一”有利于企业对指标的标准化管理,有利于统计指标和数据的稳定性,也是统计数据数据质量和统计效率的重要保障。

4.2建立企业的常规统计报表体系,对报表进行分级、分类管理。

常规统计报表体系可按照层级进行分类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三级:①KPI报表:服务于决策层面,分类别展示企业经营管理各层面重要信息,供最高管理层使用。②公司级常规报表:服务于决策层面和管理层面,分类别、按维度和分支机构展示企业经营管理层面的重要信息,供企业最高管理层和部门管理者(按需)使用。③部门级常规报表:服务于管理层面和事务层面,按需求部门展示企业的某一经营管理层面的详细信息,供各个部门具体使用。

4.3搭建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内部信息资源统一管理。

统计信息管理系统是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物理化、电子化载体,统计信息管理机制以统计信息管理系统为依托。统计信息管理系统是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物理基础,对统计信息进行汇总、加工、分析、查询的决策支持系统,可实现企业内部统计数据报送、统计报表查询、智能报表生成、指标管理和系统管理等功能,并可根据企业不同时期的战略重点进行功能扩展。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依托于企业的各个运营系统,以保险企业为例,保险企业的核心业务处理系统、财务系统等前段运营系统都是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前端数据源。为了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应在数据加工过程中尽量杜绝手工加工和手工填报。

4.4建立归口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各项统计内容进行规范化管理。

确立统计信息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明确各个职能部门在建立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报表管理、使用、开发、维护等工作中的职责,规范归口管理工作的各项流程,使统计信息管理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5保险公司建立统计信息管理机制的应用

通信业论文范文3

1.1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网络化办公正在慢慢的普及,一定规模企业都具有自己的网站,对于这些网址的开发和使用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可以实现相关数据的传递、企业资料的整理、企业新客户的开发和管理等等方面。新型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利润回报,可以通过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足不出户的对用户进行宣传,并且不断的提升着企业的知名度。

1.2应急指挥系统的应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着巨大的影响,面对市场风险企业的相关部门必须制定好防范措施,建立应急指挥系统,通过群发信息对员工进行公告、召集员工召开紧急会议,并且在企业发生事故时候可以及时的疏散人群,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在发生危机时利用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对企业的相关文件以及其他重要资料进行保存和上传,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企业的损失。

1.3手机定位系统的应用

手机定期系统指的就是GPS定位系统,在员工的手机中安装相关定位软件,可以有效的保证在工作时间内对员工的操控,软件的应用尤其是针对外出跑业务的员工可以对其实施有效的定位,并且还可以根据手机定位系统实现对企业物流车辆以及车辆定位的管理。

1.4视频会议的应用

根据不同企业的发展规模,企业的员工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出差情况,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就可以实现在外出中参加会议,并且可以同时对图画和声音进行展示,可以实现会议中的文件传输、数据信息传递等功能。在视频会议中相关人员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有权在会议召开过程中举手表决,可以有效的提高会议的决策的效率,这种方便快捷的新型的信息通信技术还可以有效的节约企业的人力和相关财政支出,最大程度的满足企业利益的要求。

二、在新型信息通信技术下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1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新型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国各大中小企业的运行效率。通过新型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员工进行操作,来保证企业的运行质量,并提升员工在一定工作时间内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2.2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可以加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想要增加企业的知名度,提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应用新型信息通信技术,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可以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增加信息化的管理水平是企业实现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在不断的发展中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体现。

2.3方便快捷的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可以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

新型信息通信技术是市场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不断的引领着通信技术发展走向正确的道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新型信息通信技术可以有效的实现企业的办公自动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在保证着企业的运转效率的同时,带动着企业向信息化发展道路前进。

三、结论

通信业论文范文4

1.1信息生态的内涵

信息生态学是信息科学与生态学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构成其理论的基础是生态学与信息科学理论基础的总和。由于信息科学的范围过于宽泛,信息生态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生态学系统的研究对象为多种生态要素在复杂的动态时空中发生极其复杂关联的生态系统。信息生态问题是人们在信息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且跨越多学科领域的复杂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积极投身信息生态的研究中,其研究内容涵盖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生态环境、信息生态平衡、信息生态危机、和谐信息社会等多主题,呈现出多级分层和不断演化的形态。目前学者们对信息生态学的研究包括对它的学科范围进行研究,以及对其中的关键要素的研究,例如:信息生态圈、信息生态链、信息生态位、信息生态系统以及信息生态因子、信息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等。信息生态系统是信息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信息生态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每个信息因子处于不同的信息位上,信息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为每一信息因子的存在提供了可能。信息生态具有协同演化的特性,同样在信息生态中新思想、新技术、新专业的涌现或者是信息人自身态度的变化也将影响信息生态的演化。

1.2信息生态系统要素

信息生态系统是信息自身与生命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狭义的信息生态研究发轫于本世纪中叶,当时它不包括人和社会环境的内容,仅局限于生物信息的产生、传递和接受等内容,如今广义的信息生态研究应包括人和社会环境的内容【1】。信息生态系统的要素特征决定其复杂性、多样性、系统性以及演化性的基本特征,且这些特征具有普适规律,所以本文将信息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大的环境来分析其背景下的企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及管理规律。

1.3企业生态系统

企业生态系统就是借用自然生态系统的概念,来解释企业组织内部及企业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企业组织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与生活在他周围的其他相关企业和组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其外部环境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构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统一体。企业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受到变化越来越剧烈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断地与其生态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企业生态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企业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异常复杂;此外,企业生态系统中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转化过程离不开人类的活动,企业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当显著,比如科学技术的进步、政策的变化、体制的改革等等都会使企业生态环境发生极大的变化【2】。对于企业外部来说,物质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企业生存以及发展的重要信息因素。企业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生命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生命主体存在的条件的各种物质实体和社会因素。除了物质、经济以及社会环境之外,企业的竞争对手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这也是企业在制定和确定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制定企业战略重要的参考因素【2】。企业生态系统是以企业为核心的,特别是拥有核心能力的主导企业,从其构成成员的紧密性和重要性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生态系统、扩展生态系统、完整生态系统。核心生态系统主要包含主导企业及其供应商、分销商、顾客等要素:扩展生态系统是在核心生态系统包含这些要素的基础上加上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顾客的顾客要素;涵义最为全面的是完整的生态系统,他还包括政府组织、风险承担者、竞争机构以及外部宏观环境要素等等。对于企业内部环境来说,高度集成化的信息生态系统根据职能划分为驱动力(信息生产者),工作流为主线(信息传递者)将信息反馈到企业内部各部门或者企业外部的供应商(信息消费者),进一步进行信息处理工作,在企业内部每天处理业务的同时,会有大量的信息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产生,形成大量的信息流在各部门或层级之间流转,从而推进工作流的进行,信息的产生、传递、消费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以目前较为发达的SAP系统为例,其中包含了生产计划(PP)、物料管理(MM)、销售管理(SD)、财务会计(FI)、管理会计(CO)、财产管理(AM),以上6个模块为企业运营的核心模块,另外还包含了:质量管理(QM)、项目管理(PM)、人事管理(HR)、信息管理(IS)、工作流(WF)、项目系统管理(PS)。SAP系统是高度集成化的企业管理软件和信息生态系统,支持多接口可与多种系统集成,内部有开放的代码编写环境,开发人员可以进入软件的底层,直接利用系统提供的计算机语言或者自定义表结构来满足不同的业务需求。由于企业内部的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模块的紧密联系以及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集采购、库存、生产、销售以及财务相互作用为一体的负责的企业生态系统,因此也决定了SAP系统的高度集成化,每一个业务模块从采购到库存以及生产相关的环节都在业务流程上有着相互影响和制约。在受到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时,企业有可能在竞争的环境中经历共生发展、协同发展以及蜕变或者企业种群变动的变化。

2企业生态系统中的复杂网络

2.1企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企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它由种类繁多、数目庞大的企业以及复杂的企业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更重要的是这一系统还包括最复杂的系统——人,由于人类的理性以及非理性更增加了企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经过总结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得出企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

(1)演化性。

即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特性,它是所有复杂系统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企业生态系统作为典型的复杂系统更表现出典型的演化特性。具有现代意义的企业诞生也就是最近200年的事。当时,企业的数目还不多,企业之间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几乎没有,企业的雇员被当作会说话的机器只是简单地完成固定的工作,企业生态系统刚开始形成,整个系统相对来说是简单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企业不断出现,企业雇员的素质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生态系统也逐渐由简单变得复杂起来。演化特性造成了企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复杂性。

(2)理性与非理性。

虽然企业是企业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基本单位,但是企业及其生态环境都少不了人类的参与,企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特性上必然要打上人类理性及非理性的烙印。一方面,在竞争性的企业生态系统之中,博奕者的理性(智慧、策略等)产生局部最优与全局最优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的情感、偏好、意志等非理性的存在使得企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大大增加。

(3)自组织、自催化性。

企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有明显的自组织及自催化现象,即企业生态系统由于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而不断进化。比如,企业之间的竞争所导致的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

(4)层次性与多样性。

企业生态系统是由大量的处于不同层次的组分相互作用构成的,首先企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它下面有不同的战略单元或部门,部门下面有各种不同的团队,而构成团队的又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系统——人。从宏观审视,企业之间可以建立企业联盟、企业的上下游可以构成企业生态链,相同性质的企业可以构成行业群落、同一地域的所有企业构成企业群落、企业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又构成区域企业生态系统,各个区域企业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才构成完整的企业生态系统。企业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不同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了企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复杂性。

2.2信息生态系统中企业生态系统的复杂网络

企业生态系统中每一个信息子处在不同的生态位上,如果生态位重叠的部分较大则构成竞争关系,如果重叠的部分较小且依存程度较大的为共生关系,处于不同生态位上的信息子也有可能既是协同发展的关系也是共生关系。如果不同信息子之间的交叉程度较大则会形成较为复杂的网络,形成拓扑关系(一个节点有多条边)。在企业外部生态系统中,企业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更重要的是要受到变化越来越剧烈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对其环境的影响也比生物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得多。企业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断地与其他生态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企业生态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企业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异常复杂;此外,企业生态系统中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转化过程离不开人类的活动,企业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也相当的显著,例如科学技术的进步、政策的变化、体制的改革等等都会使企业生态环境发生极大的变化。在企业内部生态系统中,销售订单会直接指导生产计划,生产计划产生之后就会对物流需求计划提出要求从而引发采购行为,在采购收货的时候库存管理会被触发,同时收货的时候会产生发票校验以便财务对账使用。这一系列的业务活动产生于供应链上,且每一个活动可以作为一个信息子来看待,它们的关系是共生关系也是协同发展的关系,每一个信息子之间的信息链的断裂都会影响整个流程的正常进行。而当这些信息流在供应链上流转的同时,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也同时在进行,这些信息子之间没有必然的共生关系但是却协同作用于整个供应链中。质量管理贯穿整个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帮助企业整合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其质量管理模块支持企业的质量管理需求;项目系统管理可提前拟定出计划,指导生产、备料以及采购优化流程管理,并且项目系统管理贯穿于整个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有监督管理的作用;人事管理,包括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员工招聘、员工培训、员工职业发展规划、考勤管理、薪资福利、员工绩效和员工关系等。

3企业生态系统复杂网络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

3.1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及模型概述

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也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的交叉综合学科。从系统方法论来说:系统动力学是结构的方法、功能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的统一。它基于系统论,吸收了控制论、信息论的精髓,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向学科。构成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元素包含“流”与“元素”。“流”分为“实体流”和“信息流”;“元素”包括“状态变量”,“速率”和“辅助变量”。系统动力学建模有3个重要组件:因果关系图、流图和方程式。因果反馈图描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系统动力学的重要工具;流图帮助研究者用符号表达模型的复杂概念;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结构主要由微分方程式所组成,每一个连接状态变量和速率的方程式即是一个微分方程式。系统动力学中以有限差分方程式来表示,再依时间步骤对各方程式求解,呈现出系统在各时间点的状态变化。

3.2企业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分析

下文将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因果关系模型图来分析企业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信息因子对其运行机制的影响,以及企业生态系统的内部各个核心模块中的信息因子的作用关系。反应了企业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科技、市场需求以及政府和科学技术的支持都对企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反应了企业生态系统内部信息因子的作用关系,形成了以生产和销售拉动需求的正负反馈因果关系图,每个箭头都有信息因子流入,被箭头指向越多的信息节点说明在企业生态系统内部的能级越高,它的变化会带来联动的影响。无论在企业生态系统的内部还是外部,各信息因子间都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一部分是制约一部分是促进,从而形成了竞争和互利共生的关系。在每一个因果关系图中信息流都顺着箭头的方向进行流转,为了保证信息能顺利且准确的传递到下游,必须控制好每对信息因子之间的信息链有无断裂或者不对称的现象。而且可以根据关系图直观的看出哪些因子是处于信息生态链的上游,哪些信息因子处于信息生态链的下游。在做出正确的分类和判断以及影响分析之后,管理决策者可以划分其管理的优先级,并合理地安排人力物力于此因子上发生作用。并且在容易发生信息生态链断裂的区域重点监控防御以便适当降低管理风险。

4结语

通信业论文范文5

(1)1996年5月ⅡU-T制定了在分组交换网络上工作的视频会议的标准H.323,支持H.323协议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是一种集中式、紧耦合会议系统,其显著特点是引入了多点控制单元MCU(MultipointControlUnit),由MCU将一个发送者的音视频分别独立地以IP单播(Unicast)方式转发给多个接收者来实现多点交互,其好处是对会议成员的管理方便,但这将导致系统开销和网络负担随用户数的增加而迅速增大,令系统无法进行大规模扩展。

(2)1998年9月,ITU(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sUnion)在H.323的基础上制定了松祸合扩展协议H.332,该协议在网络层使用坤组播技术,采用分布式松耦合的系统结构,较好地解决视频会议系统的规模扩展问题。

(3)近年来,流媒体广播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视频会议系统。大部分广播会议,如网上路演、采访、现场会等,能够为用户传输多媒体信息,是对传统视频会议功能的扩展。2003年3月,ITU-T视频编码专家组(VCEG)和ISO/IECMPEG(MotionPietureExpertGroup)组成的联合视频专家组正式公布了H.264视频压缩标准。H.264是新一代低比特率视频标准,与现有的任何标准相比,它有着更高的压缩性能,能够在较低带宽提供高质量的图像传输,对网络传输有更好地支持。具体讲,与MPEG-4相比,在相同视频质量下,采用H.264标准能降低码率50%左右;在相同码率下,其信噪比明显提高。而且,H.264的授权费用更加合理,受到广泛的重视和欢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比如实时视频通信、Intemet视频传输、视频流媒体服务等,它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一代视频压缩编码技术。

2音视频会议系统现状分析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音视频会议系统不断应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我国从事软件视频会议系统研发的公司主要有瑞福特、V2、网动、山大联润等。瑞福特公司整合了H.323标准,允许H.323终端参加会议,并且支持手机、电话的接入,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网络多媒体通信应用解决方案。V2在多路混音以及消除背景噪音方面做得非常出色,V2拥有专利技术的“基于前向纠错的网络音频抗丢包算法”使得在网络丢包率达到10%时声音仍保持清晰连贯而不停顿。目前的商业化的视频会议大多遵循H.323标准。这是因为H.323标准的成熟性,有助于诸多软件供应商开发性能稳定的设备,并且有利于不同的供应商之间消除互操作性中出现的问题,并在市场上推出各种支持H.323标准的设备。缺点是当客户端增加时,由于服务器CPU处理能力、内存、网络带宽的限制,会使会议质量明显下降。SIP基于现有的IP网络协议提供多媒体业务的协议,是一个分散式协议,它将网络设备的复杂性推向网络边缘,需要相对智能的终端,协议也比较简单。优点包括:该协议具有可扩展特性,可以轻松定义并迅速实现新功能;缺点是问世不久,大多数应用处于原型阶段,该协议单独应用的范围较窄。视频会议系统经常采用的架构有C/S(Client/Server即客户机/服务器)和B/S(Browser/Server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这两种结构后者是从前者发展而来的,它们的本质都是C/S而二层结构的C/S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开发和维护成本高,服务器负载重,灵活性差,缺乏开放性,难以与Internet/Intranet接轨等,造成系统使用和维护中的许多难题。三层的B/S模式虽然开发和维护较为容易,但服务器负载重,理论上会议参加者的数量可以很多,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服务器成为会议系统的瓶颈。在网络状况较好并且与会人员数量不多的情况下,视频会议系统能够提供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是不同与会者的网络带宽质量参差不齐,随着与会者数量的增加,视频图像质量就会有所下降,甚至会导致会议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如何提高视频图像的传输质量是视频会议系统研究的首要任务。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数字音视频会议系统在原有的以太网监控系统的基础上,抛弃了网络电缆,用无线方式进行数据传输,降低了布线的成本,增强了会议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充性。采用3G/4G无线数据通信方式,无线网络带宽得到了改善,克服了传统系统只能用于固定会场的会议,可以在有3G/4G服务的任何地方召开音视频会议。

3总结

通信业论文范文6

1.SDR技术,所谓SDR就是软件无线电技术,这种技术在电力信息通信中比较常见,之所以被广泛应用是因为此种技术拥有以下几种优势:第一,A/D与D/A转换技术,此种技术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因为它能够实现高速信号的转换,在实现高速通信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上的减少了无线转换器原件的使用量,为制作数字元器件提供方便,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第二,短距无线电技术能够通过铺设更为广泛的宽带实现无线通路,这样一来其机动性就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机动性提高的另一方面的体现就是此种技术能够支持不同的频段,这样一来使得技术的应用范围就更为广泛。第三,此种技术具有很强的可拓展性,对于软件无线电技术来说它的模式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通过软件的升级开发出更多的服务与技能,重要的是这种升级能够适应复杂的实际操作要求,开放性使其具有无限的升级可能,这也是其被广泛应用并被认可的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有就是,软件本身能够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并改进技术,很多时候这种改变是根据不通使用条件下的用户的要求而改变的,可以说,这种技术更“亲民”更为用户着想,在客户满意度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

2.DSP也就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这项技术是近代以来电力系统不断完善升级的结果,可以说它代表了当今电力通信技术的最前沿的技术,此项技术实现的前提是无线数据通信的飞速发展,21世纪是通信技术的时代很可能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因为通信技术能够给所有社会人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所以近年来可以用飞速来形容此项技术的发展,当然这也就为DSP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可靠、准确、快捷和安全不仅仅是普通人的要求更符合电力系统对电力通信技术的要求,前文我们已经提到,我国的幅员辽阔电网覆盖的地域广泛,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人文条件极为复杂,如何通过及时的、准确的通信来保证电力传输的安全稳定成为每一个电力人应该思考的问题,电力信息的体量十分巨大,编码译码又要求速度,VLIW技术应运而生,这项技术能够实现在不加快时钟速度的前提下完成极大体量的数字信号处理工作。

3.智能天线技术,此项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优势比较明显,因为智能天线技术能够实现移动通信在较高的频段复用和较大体量的系统容量需求情况下进行无阻碍的工作,因为现代技术的进步频段的使用存在高度的复用率,如果没有稳定的信号很容易出现断开连接或者连接不畅的现象,此项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种现象的出现。

4.更为先进的全光网络通信技术,这种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速度和效率,因为所有的传输与交流都是以光的形式完成的,这中间不需要进行一般技术需要的光电转换,从而大大提高了传输的速率和效率队,电力信息传输来说这是最为重要的,但是作为最快的传输技术也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点———成本,光纤传输的成本往往高出其他技术的几倍甚至更多,单纯的从经济角度来说目前实现全光网络传输不太现实,还有待于科技的研究和发展,可喜的是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成果如光纤与电缆混合即HCF模式等。

5.我们现在最常听到的一个词4G,中国的通信网络近年来用一年一样来说一点都不为过,先是3G网络的全覆盖进而4G,中国这几年走过的是其他国家几十年走过的路程,而4G技术也能够在电力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广泛的应用并成为主流技术。

6.Femtocell技术,此项技术也叫飞蜂窝技术,形象一点说就是超小移动基站应用,这种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投资少功耗低,相对其他技术来说投入的成本要低很多,而且此项技术能够实现即插即用,对室内通信网络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缝覆盖,因而在一些领域广泛应用,但是此项技术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个就是飞蜂窝基站之间难免产生的互相干扰的问题还有就是在无缝覆盖的同时实现准确切换的功能。

2电力信息通信的新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的发展,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深,21世纪计算机与网络已经更为深刻的影响到了人类的方方面面,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就是整个系统更趋于自动化,智能化,对现代电力控制来说,高精尖技术的引进是必然的,这就产生了第四代电力自动化系统,第四代系统技术含量更高也更为复杂但是更加可控准确,统一的平台,高度的集成化,使得整个系统更方便管理。提升电力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是现代电力发展的必然要求,电力网络的日益发达必然对电力系统本身的协调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实现这种高度协调与控制就必须依靠强有力的通信系统,通信系统是电力系统正常运转的保障,智能电力的最终目标就是通信系统与电力系统的完美结合,并且能够深入到每一个使用电力的用户家中,能够更好的为他们服务,确保电力系统安全正常的运转。

3当前电力通信所面临的形势

我国是电力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电力使用体量,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基础建设的重要工作,时至今日我们可喜的看到,我国的电力通信网络规模已经十分巨大,并且有着多种方式,技术,架构日趋稳健,技术也逐步成熟,为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庞大的电力通信技术体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网络覆盖的不够,通信资源分配不到位,用户与输送环节基本脱节,网络快速准确的优点发挥不明显等等。

4结束语

通信业论文范文7

1.1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1.1.1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设置

西北师范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于1995年实现首次招生,经过近20年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形成了由学校平台课、学院平台课、专业平台课三大模其中,学校平台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VB程序设计、大学体育等课程,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普通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学院平台课和专业平台课两部分则共同构筑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大厦。学院平台课包括学科必修课程模块和学科任选课程模块,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学科基础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素质;学科必修课主要包括微积分、政治经济学、管理学、线性代数、宏微观经济学、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会计学和金融学等课程;学科任选课主要包括经济法、市场营销、证券投资、ERP软件应用等课程。专业平台课包括专业必修课程模块、专业任选课程模块、专业实习、学年论文以及毕业论文,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专业教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计算机原理、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离散数学、运筹学等课程,专业任选课主要包括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系统工程、信息经济学、软件开发实践、数据库原理、信息储存与检索、操作系统等课程。

1.1.2专业课程体系的学分构成

2013年,学校展开新一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在新的本科教学指导书中,学校(院)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学分调整到163学分,规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至少应修满163学分方可毕业。其中,课堂教学降低了24学分,为132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80.9%,实践教学增加了7学分,为31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21.3%;必修122学分,选修41学分。学校平台课程中,学生应修满53学分,其中:必修35学分,选修18学分;课堂教学42学分,实践活动11学分。学院平台课程中,学生应修满43学分,其中:必修33学分,选修10学分;课堂教学43学分。专业平台课程中,学生应修满67学分,其中:必修54学分,选修13学分;课堂教学47学分,实践教学20学分。说明学校(院)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需求对学分进行了适度调整,在降低总学分的同时,适当调整了课堂教学学分与实践活动学分、必修学分与选修学分的比例,增加了实践教学学分和选修学分,相应减少了课堂教学学分和必修学分,这对于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2学校(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进程

调查显示,42.9%的学生认为学校(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存在很大问题,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教学方法还是以灌输式为主,尚未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1.1%的学生认为学校(院)应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另外16.0%的学生认为学校(院)应该改革教学理念。

1.3目前学校(院)实践环境和教学氛围改革程度

调查发现,在专业教学中,有54.9%的学生最渴望得到实践创新知识与技能指导方面的支持,有35.6%的学生最渴望得到实践创新环境与氛围上的支持,这表明学校(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实践创新环境与氛围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为缺乏实践创新知识与技能指导。此外,9.5%的学生认为创新环境培养中资金支持也是一个支撑条件。

1.4学校(院)专业课程设体系改革评价

1.4.1学校课程改革重点与方向

学校(院)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顺应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实践创新需求,但是调查发现,46.8%的学生认为学校(院)的教学改革依旧偏重于理论学习,没有注重实践创新;29.4%的学生认为学校(院)进行课程改革,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比较帮助;20.8%的学生认为学校(院)的课程改革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没有太大的帮助;仅2.8%的学生认为学校(院)的课程改革对实践创新培养帮助非常大;有0.2%的学生认为学校(院)的课程改革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完全没用。

1.4.2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的满意程度

调查显示,52.0%的学生认为学校(院)进行了改革,48.0%的学生认为学校(院)没有进行改革;在满意度评价方面,81.6%的学生认为学校确实实施了有效的改革,对学校(院)进行的改革比较满意,但仍有18.4%的同学对学校(院)的改革表示不满意,说明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仍需加大力度和加强宣传。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未体现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要求

2.1.1专业培养目标缺乏实践创新要求

目前市场需要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是能够熟练掌握办公软件、数据库应用和软件设计等计算机知识技能以及金融、财务、经济、管理等商务知识。但从调查报告中可以发现,36.1%的学生认为学校(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界定不是很明确,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就业需求;有26.9%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缺少实践类课程;18.6%的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没有系统性;还有17.8%的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太杂,涉及的专业领域太广,学生不能够把握重点。

2.1.2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不甚合理

就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而言,学生认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偏重于计算机课程,由学校(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可以看出该专业虽然涉及面比较广,涉及了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方面,但是主要还是偏重于计算机课程,比如程序设计、软件编程;时间上,学期课程时间分配呈现出不合理,突出表现为有的学期必修和选修课程数量少,学生总体都感觉空闲时间比较多,有的学期安排的课程较多,学生自主实践和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

2.1.3专业选修类课程类别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目前,学校(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设置的选修课程主要有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信息经济学、操作系统等。选修课的数量不足,覆盖范围小,涉及经济管理类的偏少,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特点与兴趣灵活地进行选择,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个性化发展,束缚了一些学生的创造性。

2.1.4课程设置与学生兴趣存在一定的冲突

调查发现,有93.5%的学生喜欢实践创新类的课程类型,仅有6.5%的学生喜欢理论教学类的课程类型;有78.6%的学生希望老师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有18.7%的学生喜欢以实践创新为主的授课方式,仅有1.3%的学生表示能接受理论教学的授课方式。这表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学校(院)今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改革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加实践创新类课程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2现有专业课程体系偏重专业基础和理论知识,实践类课程开设较少

在2013年新教学计划实施前,学校(院)规定学生至少应修满180学分方可毕业。其中:课堂教学156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86.7%,实践教学24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13.3%,理论和实践课程之比为6.5:1。在2013年新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学校(院)规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至少应修满163学分方可毕业。其中,课堂教学为132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80.9%;实践教学为31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21.3%;必修122学分,选修41学分。改革后,课堂教学降低了24学分,实践教学增加了7学分,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分配比例仍然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开设的实践创新类课程偏少,学校(院)意识到问题,正在改革中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选修课和必修课比例做适度调整。

2.3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存在缺陷

在被调查的293个学生中,有62%的学生认为学校(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在教学方法,没有摆脱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方法,仍然以灌输式教育为主,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实践创新的积极性,缺乏师生互动的参与式的探讨;有17.3%的学生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手段还有待改进,14.9%的学生认为学校(院)教学设备简陋,突出表现在学校有些教学楼还未能购置和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激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软件较少,学生不能了解到更多关于实践创新的知识和技能。

2.4缺少能够完成实践创新任务的实验室及其设备

调查发现,有78.2%的学生认为学校(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应突出实践教学、开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表明学校(院)没有对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开放制度还不够健全,还缺乏一定的实训基地,学生不能及时对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加以实际操作和运用。另外,18.2%的学生认为学校(院)应该改革考试方法,3.6%的学生认为学校(院)应进行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

3提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3.1明确专业定位,根据实践创新需求确立培养目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型学科,作为一门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系统科学融合形成的跨领域学科,强调信息技术与管理系统相结合。因此,应将该学科定位为:培养学生成为具备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基础,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水平,能够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教学机构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管理及从事现代信息系统的软件设计的专门人才。在培养目标上,必须与社会实践需求实际紧密联系,更好的考虑到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未来就业问题。

3.2合理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突出实践创新类课程的教学内容

从目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看,现有课程体系只是将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技术堆积在一起,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达到相互融合的地步。因此学校(院)在课程设置体系结构调整中,应充分考虑如何满足学生实践创新的需求。学校(院)必须合理设计分配课程,突出实践创新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践创新需求及人才市场的需求增加经济和管理类课程的设置,丰富实践创新类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内容向多方向延伸。

3.3增加实践创新类实验室数目,健全与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要培养具备实践创新型人才,必须加大实验室设备的投入,加快实验室的建设步伐,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同时要加快与企业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实践证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既解决了学校在资金、场地、真实项目案例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同时也为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实践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也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学校(院)应在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方面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结合实验室评估,在促进实验室建设和改革教学方法方面加大投入,改善实验室的教学条件;实行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的主动性,使实践教学取得显著的成效,达到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扩大了实验室的面积,更新增加仪器设备,整合了资源,健全了制度,又能够为实践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实验室的开放提供良好的基础。

3.4加快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步伐,推进授课方式改革的进程

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专业知识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这些知识一方面靠自主学习,一方面则靠教师传授。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承担着解惑授业的任务和引导启发学生的重要作用,教师不能仅以书本知识为主,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提问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在授课中加入师生互动环节,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和探讨问题的热情,促使学生用已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践创新中的各种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提高了,创新思维活跃了,动手能力也增强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重要的帮助。

3.5加大实践创新类课程比重,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创新性,理论教学为实践创新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实践创新是理论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学校(院)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诸如合理分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重,增加实践类课程;调整每学期课程数量和上课时间,让学生有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的充足时间。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6加强创新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实训环境和创新氛围

通信业论文范文8

信息通信技术作为通用目的技术的一种,与经济发展重要相关。信息通信技术运用于服务业,可科学完善服务业服务模式,丰富服务业服务内容、方式,提升服务业服务产品质量水平,开拓服务业服务范围、界限,积极促进服务业全面有效发展。

1.1信息通信技术提升服务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服务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服务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成本控制工作,作用于提升服务企业的服务效率。如此以来,一方面能够使消费者提出的严格需求得到满足,一方面能够使服务企业技术发展得到有效革新。好比对于酒店行业来说,信息通信技术对酒店行业业务开拓提供有利支持,经先进信息通信技术的作用,酒店行业指定工作人员方可向酒店客户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掌握酒店行业相关市场信息动态,制定出科学合理地应对措施。

1.2信息通信技术促进市场交融

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市场各行业相互创造了交融的可能。信息通信技术的运用,赋予了服务业新型的发展模式。在新服务业发展模式下,企业员工的职业技术、服务质量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员工只有不断提升对信息通信技术的运用认识,才能在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才能为消费者提供心仪的服务。

1.3信息通信技术创造就业机会

信息通信技术是一个全新的过去不曾涉及的技术范畴,由这个范畴自然能够衍生出一系列新型的就业岗位,尤其是针对学习信息通信技术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有效的为他们创造了相应的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2信息通信技术作用于服务业发展的影响

2.1创立新型信息服务业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通信技术在服务业的突破性运用,使得传统的服务业发展了巨大的变化。以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一部分网络信息服务都需要得到信息通信技术的支持,在一机制的作用下,依仗网络信息的服务业服务流程、模式得到不断地创新。这些服务的提供便不在受空间、地域等的制约,我们可以通过电子信息、通信技术等手段对大部分信息进行沟通、交易。

2.2信息通信技术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有效促进经济全球一体化。世界范围企业家们都能够做到深居简出就完成有必要的生意往来,有效促进金融业的发展。此外,信息通信技术与金融业的优化整合,也成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的重要任务。

2.3信息通信技术对旅游行业的影响

现如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人们不断通过出外旅游活动来提升自身的生活体验。信息通信技术不断被运用到旅游行业中,全球旅游者要实现跨国旅行的愿望十分轻松便可实现。在信息通信技术突破性运用的背景下,人们不断通过互联网进行旅游航班、景点门店、旅游目的地酒店预定等行为。

2.4信息通信技术对商贸行业的影响

现如今经济的全球一体化的发展都是有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批发和零售这两大服务业来说,发展的速度相对更是较快。由于信息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大规模的服务都通过信息技术、网络贸易展开,在线服务已经全面渗透到人们日常的生活、工作中。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