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基地建设方案范例6篇

课程基地建设方案

课程基地建设方案范文1

【关键词】 课程档案 积累 应用

一、课程档案建设的必要性

“课程档案”一词,对于在高校工作的同志都是非常熟悉的。它作为课程教学的真实记录,是学校教学的主要材料依据。它不但在考察学校教学活动中起着一定的凭证作用,而且在学校教学活动的进行中又起着一种依据作用。对教学评估、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等活动的有效开展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必须十分重视积累课程档案。

第一,课程建设乃至学科建设本身的需要,必须十分重视积累课程档案。

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除具备一般系统的普通规律外,非凝结性,软效益性与“人――果”渗透性是其特殊属性。尤其在评估课程建设成果时,必须突出这几点。这是因为课程建设成果是通过教师劳动来实现的教学成果,而教师劳动是一种特殊劳动。从存在形态上来看,它不象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一般都凝结一定的物化形态,变成可直接计量的劳务,而是以潜移默化形式凝结于学生头脑之中,几乎根本无法直接计量某位教师劳动成果的实际份额。课程档案也是一个教学成果,在某种意义上它是课程建设这个大系统优化成度的可分辩的物化形态,是课程建设规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为了搞好课程建设,更好的评估成果,必须十分重视积累这些在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课程档案。

第二,课程档案的自身特点决定必须随时且广泛地收集课程档案资料。

课程档案就其形成与其他档案相比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教学性特征。课程教学活动是围绕一定教学目的进行的,课程档案记载着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学生操作与练习、师生教与学的评估测试结果,是教学经验的结晶。它虽然也具有学科研究的某些特征,但出发点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二是成套性特征。课程档案是围绕课程教学内在活动而形成的。然而,教学内在活动总是按一定规定过程展开的,每一个过程都形成相应的文件,相互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反映着课程教学活动的规律,以整体特征发挥着作用。三是现实性特征。课程档案即记录着教学活动的历史,又参与课程教学活动的管理和实施过程,发挥着现行作用。课程档案的以上三个基本特征决定课程档案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远不止现在多数人所理解的,课程档案只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课程档案内容包括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所有课程文件材料,且随着教学技术手段的不断运用将呈日益丰富的趋势。所以,必须注意随时且广泛地收集课程文件材料。

第三,不得不指出,在当今不完备的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反应在教上,课程档案建设是最不被重视的一环。

有的人缺乏档案意识,认为有档案也教书,没档案也教书,此为无用论;有的人工作中习惯于推着干,身边现成的档案也不愿积累。即使积累了,也是或者不全,或者没有很好地利用,起不到档案作用。此为无用论……如此等等弊端的解决,除究其个人原因外,也有个大气候和一个政策调整问题。为尽早形成档案体系,逐步建设与完善课程档案,必须强化档案意识,自觉地积累与应用。

二、课程档案的积累与应用

一般说来课程档案的积累与应用研究离不开学科的具体情况。就《电工基础》课程而言,是高职高专院校电类专业的主干课之一,是一门很有历史的课程。所以,课程档案的积累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材档案的积累,主要应用于改善教学内容。

教材,取其广义,这里指的是教学大纲、教科书及参考文献。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所离不开的,是课程建设的基本依托。优选一套好的教材,是课程建设成熟程度的基本标志之一,也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条件。在学习和贯彻执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当前流行的各版本《电工基础》教材进行了认真研究,精选陈菊红主编的《电工基础》(第2版)为基本教科书。这本书很好地适应了电工基础的教学需要,反映了当前电工基础教学的新趋向,是一套“知识――能力”结合得比较合理的高职高专机电类规划教材。我们既遵循教材,又不拘尼于教材。对教材进行了大量的处理,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讲义。同时还汇集和整理了有关参考书和资料,随时介绍给学生,使教材更适合我校学生的特点。

其次,重视课程建设方面的资料积累,这方面主要应用于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学校里,课程教学是最基本的形式,教材便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它总的态势基本反映和代表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及其前景,因而搞好课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而教学改革恰是课程建设,特别是课程实施建设的核心。在狠抓课程建设的同时,积累一些对课程建设的认识,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上报与总结等材料。特别是在学习教育理论,借鉴国内外一些现代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立了“任务导向”教学法。这个教学改革尝试,所形成大量材料表明,它已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程式,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或教学过程。实践表明,任务导向教学法有利于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任务导向教学法的推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三,各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教学资料的积累。这方面材料较多,通过归类总结主要用于课程教学规范化建设。

为了使学生的作业和练习规范化,积累一些习题课讲义材料,精选一些例题和习题分析。对每次习题课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练习目的和训练方法的评说等都有记载,使学生作业与练习系列化。

为了培养学生能力,开拓学生视野,及早将学生带到学科前沿,积累一些讲座课讲义,讲座课每学期开展三四次,并且积累一些小论文题目,也积累一些学生论文习作,从而使学生能力培养系列化、规范化。

为了保证教学秩序规范化,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在经常深入学生辅导的基础上,积累一些任务提纲,主要是对易混知识点的质疑,也回收积累一些学生对问题回答的材料,同时坚持作好辅导答疑记录,使教学反馈信息规范化。

为了课堂讲授规范化,积累每一教学循环的进度表,每一小节课的讲课后记,这些材料一般记录了教学进度情况、课堂节奏、学生情绪,课堂上发现的好的解题方法和不良情况处理等。它不单是每学期课堂情况的真实记录,还能使课堂讲授规范化。

为了学生成绩考核规范化,除应用题库出题外,每学期都积累一份学生答卷、学生成绩报告单和卷面分析。这样做,不但使考核规范化,而且有利于跟踪教育。

第四,科研档案的积累和应用。本来科研档案可以单分一类。但必须注意到科研档案对课程档案的辅助作用,特别是教育科研对于课程建设的促进作用。因而也积累一些诸如读书笔记、卡片以及主要的教育科研论文、教学经验总结等材料。它对课程建设同样起着极其重要作用。

三、课程档案建设的再思考

课程档案与其它档案有着本质区别,其发挥作用的形式也有自己的显著特点。课程档案建设与管理应用,只有适应其本质和特点才能提高水平,收到实效。那么,如何根据课程档案的本质和特点去建设和管理以及应用好课程档案呢?在当前还有一些需进一步思考的新问题。

第一,课程档案的教学性,决定其积累与应用不应是个别教师的个别行为,它需要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教师的总体功能。单凭一个人或者一组人的积累,恐怕效果不是很理想的。因而,在当前加强全体教师的档案意识,共同搞好课程档案的积累与应用是需很好解决的问题。

第二,课程档案的成套性。要求课程档案的积累与建设工作必须与教学工作同步。要注意连续性,课程档案建设要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不断对原来课程文件作适应的调整与改动。新的课程文件也要随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增加。但无论怎样调整,各个不同时期必须有各时期的教学文件。积累不能间断。同时,还要注意课程档案的多样性。课程教学是建立在一定媒体技术基础上的。现代教学除教师这个传统媒体之外,还有电视、广播、计算机及其它多种媒体,因而课程档案应有多种不同媒体形式课程文件。这方面需进一步加强。

课程基地建设方案范文2

关键词:档案学;本科教学;课程建设;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01-02

档案学专业课程建设是档案学学科建设发展的核心内容,对学科建设起到了支持和推动的作用。200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年会对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学校档案教育改革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强调了档案学教育改革对于档案学适应新背景、新形势的必要性,这次会议的召开为档案学专业的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从2004年至今,全国三十多所档案高等教育院校相继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着课程体系的改革。本文以黑龙江大学档案专业本科教学为例,对其课程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探寻档案专业本科课程改革的趋势。

一、档案学本科教学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自1984年成立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专业人才。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在改革变化着。笔者对2007年以来的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进行分析,以揭示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建设现状。

2007级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17门,具体包括文书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学概论、中国档案事业史、办公自动化、管理学原理、信息学概论、外国档案管理、档案微机管理、档案法规、信息管理、电子文件档案管理、档案缩微复制技术、实验课程实习(专业);专业选修课22门,具体包括古代汉语、科技信息检索、中国政治制度史(古、近、现代)、社科文献检索、人力资源管理、东北地方史、管理心理学、专业外语、人事档案管理、档案应用软件介绍、特种档案管理、科技情报工作、秘书学、档案行政管理、书法、社会学概论、中国古典名著赏析、历史文献学、方志学、文物鉴赏、档案价值研究、CAD文件管理。2008级专业必修课17门,将信息管理和档案缩微复制技术改为选修课,增加了秘书学、VB程序设计;专业选修课25门,删掉了东北地方史等一些史类课程,增加了电子政务、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网站建设等信息技术类课程。2009级专业必修课17门,将办公自动化改为选修课,增加了科技信息检索,专业选修课25门,稍作调整。2010年以后沿用2009版教学计划。

通过分析,可将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的建设现状概括为几下几方面。

(一)课程设置稳定性较强

2007年以来虽然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内容稍有调整,但是专业必修课的门数始终保持在17门,而专业选修课的门数由2007级的22门增加到2008级的25门,并一直延续至2012级。这说明,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稳定性是比较强的,这种稳定性对档案人才的培养是有益的。

(二)实验课程、实习(专业)有特色

档案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使其能够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更要使其具备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实验课和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2007年以来每一届档案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实验课程和专业实习。实验课程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相匹配开设的,专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而且各大高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成为学生们实习的基地。专业实习成为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最有特色也最为出众的一个环节。

二、档案学本科教学课程改革的原则

教学课程改革是完善课程体系的必经过程。只有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档案专业人才。课程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是课程改革应当遵循的总体原则。“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档案学专业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档案学本科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以此为基本出发点,并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确立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方案,以达到完善课程体系,全面培养高素质档案人才的目的。

(一)厚基础

“厚基础”即指档案学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重视档案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基础理论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门类齐全,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档案学专业,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宽口径

“宽口径”就是要以档案学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多门课程多个方向发展为辅。1998年,我国教育部在专业调整与合并时,将原隶属于历史学的档案学专业划归到管理学名下,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并列[1]。档案学隶属于管理学,而且又与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并列的情况出现后,档案学势必会与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信息管理学等相关学科产生融合。与此同时,随着图情档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档案学的发展需要相关学科间的融合,这种融合不仅能促进传统档案学理论向更广阔的方面扩展,而且也充实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是促使档案学教育向更深、更高的层次演进和发展,从而为培养“宽口径”人才提供了可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档案对历史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档案学专业曾经隶属于历史学,从这两点来看,不能因为档案学专业如今学科属性的改变而放弃与历史学的密切联系。因此,课程体系中许多有价值的历史类课程需要保留下来。

(三)强能力

实践性强是档案学这门学科的重要属性。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极其重要,因此,实践教学应担负起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的中流砥柱的重任[2]。所以说,档案学本科教育应重视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实践课程调动学生思考和动手能力的作用。

三、档案学本科教学专业课程改革的趋势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物就是变化。改革正是实现变化的有效途径。目前,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经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问题。而问题的出现,恰恰需要通过课程改革来解决。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预测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趋势的过程中,要时刻铭记和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逐步完善课程体系。

(一)基础理论课程改革

1998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的调整,即档案学专业,成为管理学门类下“图书档案类”二级类下的专业。这次专业调整顺应了国际档案学理论研究和档案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适应了我国档案事业建设对高层次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3]。既然档案学已划入管理学门下,那么档案专业课程的设置势必要增加管理学方面的课程。而且管理学课程的开设是为了丰富档案工作者的管理思想,目的是要用科学的理念、先进的思想来武装未来的档案工作者,这恰恰成为改变传统档案观的基础[4]。黑龙江大学目前档案学专业课程中管理学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少,未能满足培养学生管理思维、管理能力的需要,建议增设此类课程。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资源的作用,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之一,政府将成为档案信息一体化的重要实现场所,电子政务是实现档案信息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今后档案学发展的方向,亦是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这样的背景,对档案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信息管理、电子政务、电子文件管理以及计算机编程、网络设计等方面的课程应逐步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

此外,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发挥与相关学科融合渗透的优势,在选修课方面增加一些例如档案行政管理学、档案社会学, 档案目录学、档案经济学、档案统计学、档案心理学、档案美学等分支学科的课程,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增加学生们的知识贮备。

(二)实践课程改革

档案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的是管理型实践型的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必不可少。从黑龙江大学目前档案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实验课程、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设计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是,实验课程和实习的课时如果能更多一些,从学校课堂、实验室、社会三个方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那么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会得到更大的锻炼,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将更容易实现。

(三)打造专业特色

黑龙江省档案馆因大量清朝满文档案而闻名全国,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的专业特色可以依托于此。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可与黑龙江满语研究所合作,设置偏重满文历史文献开发方向,增设例如清史、档案文献编纂学、历史文献学等课程以辅助满文档案的整理与开发;也可与黑龙江省档案馆建立合作关系,翻译整理满文档案。这种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打造,有利于传承满族文化、彰显民族精神,更有利于为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张斌.对档案学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4,(2).

[2]陈辉,于元元.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实践教学研究――以档案学专业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

课程基地建设方案范文3

关键词:案例库;教学效果;学习兴趣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case database for circuit analysis fundamental

Liu Minhua, Jia Xianyu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 China

Abstract: Circuit analysis fundamental plays the role of preceding and the following all other major courses in majors about electric and information. Thus teaching effect of this course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students in such majors. This essay proposes establishing case databases according to classifications and leading typical cases into the classes systematically. This helps students to establish systems of course structures and major structures, broaden their major horizons and increase their major quelities. So this method can efficient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s.

Key words: case database; teaching effects; study interes

电路分析基础是电气信息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专业计划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建立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培养专业素养,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为夯实基础,不断提高教学,笔者在电路分析基础教学过程中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尝试分类质量建立案例库,将案例有规律有系统地引入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1 案例库设计的目的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集启发、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于一体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和潜在的思维创新能力,养成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现代高等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已被广泛应用,同时也在电路分析基础教学中得到应用。但如何更系统、规律、有效地在课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一直是我们探索的问题。分类建立案例库,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适时引用相应的案例库,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案例库不是个体案例的堆积,而是将与课程相关的典型案例按一定规律分类归纳整理,建立各种不同的案例库。案例库可分为名人典故案例库、课程体系结构案例库、专业体系结构案例库、课堂引导案例库、课堂讨论案例库、课外思考案例库、问题型案例库等,针对教学中的不同环节,适时恰当地引用相关的案例库,可以使学生更系统地构建课程知识体系结构、专业知识体系结构,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专业素养和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2 案例库的设计

针对电路分析基础教学的现状及特点,笔者尝试设计建立了名人典故案例库、课程体系结构案例库、专业体系结构案例库,通过建立使用这些案例库,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1)电路分析基础教材中一些原理、单位都是以人名定义的,如基尔霍夫定律、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等,将这些典故设计成名人典故案例库,并且将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用到的相关内容(如安培、伏特、欧姆、瓦特、法拉第等)加入到该案例库中,使学生了解每个重要知识点的渊源,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底蕴,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2)把握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脉络,将主要知识点应用的典型案例归结到课程后续的知识点上,建立专门的案例库,设计并建立链接表。表1为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体系结构案例库链接表。

表1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体系结构案例库链接表

注:代表案例链接

例如,输入电阻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看起来比较枯燥,但通过表1链接的戴维宁定理和一阶电路的典型案例,可以了解该知识点在整个课程中的重要性。又如,回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是直流电路分析的系统方法,也是后面正弦交流电路、运算电路的分析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链接表1案例库中的典型应用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将分析电路的思路从直流拓展到频域和复频域,从而可以解决正弦电路、运算电路的问题,同时学生也能构建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基地建设方案范文4

关键词:转型发展;新建本科院校;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185-02

自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来,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新建本科院校都在积极探索着向应用型高等学校转型,积极探索和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累了不少实际经验。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以下简称“转型发展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明确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尤其要“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1]。这些为新建本科院校在加快转型发展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了指导性意见。本文以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结合笔者所在院校的工作实际,认为在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从人生课程模块、专业基础与拓展模块、职业能力培养模块三个方面来构建,以有效贯彻在新建本科院校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精神,加快转型发展,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适应经济新常态,满足行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提升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更好适应经济新常态。

一、“立德树人”的人生课程模块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无论是211、985高校,还是地方高校,都以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以此目标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在贯彻这一要求时,除了平时加强对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外,主要还是通过课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历史教育等,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等。

在课程体系上,按照惯性思维,一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形势与政策”等,统称为公共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主要承担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正确的三观教育、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教育、党史教育、国史教育、国情教育,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除此之外,还需要开设对人的生命安全与维持身心健康起着非常关键作用的体育教育、安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以上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单独划分为人生课程模块。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新建本科院校把原来的部分公共必修课程改组为人生课程模块,既能提升任课教师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亦能提升人生课程的地位,也能引发大学生以及部分原来对公共必修课有一定偏见的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对人生课程的重新审视。新建本科院校将人生课程的地位、价值以及影响放在人的一生来看待,认识到的“扣扣子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引导作用,认识到德育、体育等课程具有长时间的影响和价值,是提升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可以说,设置具有“立德树人”功能的人生课程模块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反映,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的一种尝试。

二、“因材施教”的专业基础与拓展模块

由于转型发展的新建本科院校走的是应用技术类型的本科高校发展道路,举办的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体现为对专业理论的要求介于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与高职高专院校之间,而且对专业实践的要求要高于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以保证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是建立在专业理论的要求基础上的,并具有一定的知识应用与转化的发展潜力。因此,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并且要求专业知识体系由一定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组成。

专业基础课程是国家为了确保人才培养具有基础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所需要开设的课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中的“专业介绍”的“主要课程”实际上就是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一般由10―15门课程组成。专业基础课程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专业发展需要,着重专业理论的基础性,夯实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础课程不仅是为了确保在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中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是为了确保学生在将来职业发展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专业拓展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了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理论加强专业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课程。这部分的课程则“要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给学生选择的空间,让学生在接受培养过程中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体现个性化培养”[2]。因此,根据专业发展动态选择一些具有潜力的方向,比如,积极“探索‘互联网+汉语’ ‘互联网+播音’ ‘互联网+新闻’ ‘互联网+英语’等方向,甚至包括如播音与主持艺术、新闻学和汉语言文学的互补,实现学科专业相互交叉和渗透,拓宽专业内涵的发展空间”[3]。学生则因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具有专业方向性的拓展课程而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又由于专业拓展课程为专业实践课程,构建的是“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能力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4],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和发展,达到增强专业基础理论转化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促进学生的个性能力发展,以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三、“知行统一”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块

新建本科院校举办的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就更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职业教育的课程。“转型发展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明确提出,要“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1]。因此,新建本科院校非常有必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职业能力培养模块”。在这个模块中,新建本科院校应将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起来,对涉及专业链的产业都要进行调研,了解其中与产业链相对应的职业,并将各职业标准引入课程内容中来,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的真正对接,以达到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的目的。

职业能力培养模块是由以职业标准为基本内容的职业实践课程组成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不是仅仅设置一种与职业标准相关的课程,而是要设置3~5种职业标准的课程。比如,环境设计专业链对应的产业链涉及的职业有:室内设计师、职业室内建筑师、家具设计师、环境规划师、室内装饰设计员、园艺规划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工艺美术师、工艺品雕刻工、摄影师等,将这些职业的职业标准设置成课程内容,将课程名称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供学生选择其中至少3种不超过5种的职业课程学习。在开设职业能力培养模块积极引进职业标准课程的同时,要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尤其是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要积极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的对接,让学生在“学中做” “做中学” “做中思”,完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通过学习“职业能力培养模块”的职业教育课程,既学到职业知识、能力,又可以参加国家或地方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在保持学生一定学习紧张度的情况下,满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将来职业进行多项选择。学生既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又能在生产、服务过程中学习,实现“知行统一”,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基于将职业标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在课程教材的选择上,新建本科院校可以选择“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系列教材,让课程内容更接近于职业岗位需求。这使得新建本科院校需要比专业基础课程教师还要多的具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既有“双证”又有“双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5],探究实现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完成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从而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人生+专业+职业”课程模块构建的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是笔者所在的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最近两年探索的新成果。从目前来看,学生在对待人生课程上较之前更为认真,在专业基础理论上掌握得比较扎实,在职业能力培养上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明显增加。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人生+专业+职业”课程模块构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效果在逐渐显露,但在“专业基础与拓展模块”上仍存在过多的理论课程,在“职业能力培养模块”上仍存在职业标准不明了难以引入课程内容中的问题,在操作中仍缺乏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协同创新教育共同推进职业教育的顺利开展,这些都需要继续进行探索,以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增强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切实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国务院公报,2016(6):61-65.

[2]姚志琴,王岩.新时期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江苏高教,2015(5):78-80.

[3]潘济华.转型发展中独立学院面临的专业设置问题与思考――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6(2):59-61,108.

课程基地建设方案范文5

(项目编号:JXZY110401-004,项目名称:程序设计基础公共平台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部分成果。

[摘 要]本论文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课程建设目的、意义、特色、课程目标、主要内容、关键问题、方案、落实措施等几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程序设计基础 案例 工作过程

作为职业院校,我们的办学初衷是为社会培养各类急需的实用型人才,而作为专门培养软件人才的我院示范专业的软件技术专业教师,我们深感开发《程序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综上所述,我们软件教研室在示范专业建设中对该课程进行了大胆的开发与创新。在本课程开发的同时,我们进行了本课题的立项工作。综上所述,该课题的研究目的归纳如下:

(1)教师按照标准化的软件开发流程进行案例的设计,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程序设计基础的基本技能。

(2)学生在综合运用相关软件工程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教师对案例的分析与讲解,能利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相关技术进行项目设计。最终能成为企事业单位需要的标准规范、自动化程度高、满足客户要求的程序设计基础方面的技术服务人员。

(3)培养学生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自信心,和实事求是的做事风格。真正的让踏入测试行业的学生,成为IT公司产品出货前的把关人。

一、意义

本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中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我院在该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改革中逐步树立了“以实践教学、案例教学为核心,理论服务于实践”的指导思想,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真实的程序设计基础案例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明确程序设计基础在软件开发流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并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探索程序设计基础在提高教学效益方面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程序设计基础技能;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培养出一批社会紧缺的程序设计基础人才,提高软件编写质量,大大提高企业生产效益,同时能够适应软件外包和国际化软件开发的中高端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迅猛发展。

二、特色

该课题的特色也是该课程在我们示范专业开发过程中所体现的创新之处。

我们本着“教中做、做中教、学中做”的指导思想,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一方面可以在软件开发中运用程序设计基础技术提高软件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对程序设计基础岗位技能的学习,达到掌握软件开发的应用能力。

三、主要内容:

走访软件企业对程序设计基础人员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对程序设计基础在教学活动中重要作用的必要性的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结合企业真实项目开发典型案例、拓展案例和综合项目,形成案例库。教师在各课程中有针对性进行程序设计基础的设计与研究,并进行及时的反思、评价。归纳出程序设计基础环境在软件开发实施方法、步骤。实践技能测试题库建设。教学课件建设。能够适应各个模块之间的程序设计基础方法设计,使得程序设计基础贯穿于全课程,从而提高软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关键问题

(1)教学案例的选择及设计模块建设

(2)程序设计基础工具的选择及过程模块建设

五、方案

本课题以案例研究为主导,辅之以下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和学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等现状,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

(2)案例研究法:引导教师用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解构与重构的相关理论,剖析研究过程中的 典型案例,形成在整合教学中有效支撑的案例集。

(3)经验总结法:在教师个人实践的基础上,定期聘请软件企业、行业专家开展研讨、交流活动,通过研讨总结,逐步形成程序设计基础整合的方法和途径。

(4)行动研究法: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提供更为完善的方法,拟订总体研究计划,根据总体情况,制订具体计划,积极开展有效的行动研究,及时总结评价,调整研究方向。

(5)成果分析法

收集整理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资料,包括论文、课件、测试用例等,归纳总结。

六、落实措施

本课题的落实措施思路为:

收集和整理中外有关企业程序设计基础的经典案例,开展专题理论研究,形成专题研究论文。开展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课堂案例分析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召开1—2次小型学术研讨会,对本课题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讨。收集材料,分析整理测试用例。形成最终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课程基地建设方案范文6

关键词:人才培养;应用型;能力本位;方案构建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同时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进度加快,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必须重新认定,找准自己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位置,构建具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从不同的方位满足社会发展的多维需求,但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严重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促使高等教育逐步产生类型的分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运而生[1].现阶段,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探索中,多数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是照搬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制订符合区域发展现状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形成发展优势,是院校建设、适应和服务区域发展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广东白云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直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指导思想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需要解决理念、方案和实施三个层面问题,需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和落实人才培养方案[2].

1.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扩大学生自选专业、自选课程的权利,实施“弹性学制”;推动从“教”到“学”的转变,以信息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平台,以学分认证为手段,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推行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对接、自主学习与互动教学相融的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习成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1.2树立“特色意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路径,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为提升人才质量的重要内容,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国际合作为重要手段,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管理模式等,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1.3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

体现“重基础、强实践、擅应用、长技能”的人才培养指向,构建能力本位及四个对接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三个符合度,即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培养结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2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基本原则

2.1突出市场导向及能力本位,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要顺应地方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型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围绕产业升级转型、技术创新需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细分职业面向及岗位(岗位群),准确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科学分析与界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按照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践课,形成“专业+专长”的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3];支持与行业企业等合作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2.2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强化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

在强调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具有终身学习的健康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着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构建起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程,鼓励课外实践与创新创业、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探索建立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有机融合,强化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2.3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突出工程实践能力

打破按照学科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思维定势,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确保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系统规划教学体系,总体实现“两体系三并递进”模式:将实验、实训、实习与理论教学并举、并重、并行,其中理论教学的递进体现为“学科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递进;实践教学的递进体现为“基本技能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递进.实践教学学时占专业总学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强化校企合作育人,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4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整体优化

将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目标贯彻、落实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中,改学科导向型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导向型,从知识逻辑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通过删、减、并等措施降低课程内容重复率,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减少必修课比例、压缩课内总学时,增大选修课选择范围和丰富选修课内容,均衡各学年学分,提高教学效率;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推行完全学分制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规划课程结构及比例,构建“大平台+小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纵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4].同时,横向统筹和规划跨学科和跨专业课程,构建和完善学校各类各级平台课程,加强课程的标准化建设,多视角审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逐步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整体优化.

2.5强调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彰显“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特色

制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各专业在学校统一指导思想和规定的框架下,在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或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以及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安排等方面,可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采用不同的做法,体现专业的不同特点,发挥各专业的优势,形成专业的特色.

3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基本要求

3.1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各专业应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正确把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细分职业面向及岗位(岗位群),进一步准确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形成本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及职业面向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准确描述人才培养目标,即符合学校“培养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要求和符合本专业职业面向的定位及体现本专业特色,并明确主要的岗位(岗位群)或工作领域.

3.2分析岗位(岗位群)能力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业务规格

针对典型的工作岗位,进行岗位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素养与能力要求分析,并对所有典型的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与能力要求进行归纳、综合,形成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能力要求,总结精炼后,具体描述为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即业务规格).在注重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针对性的同时,强调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明确本专业职业资格证要求,所有专业原则上应达到三级或以上(可设1个主要证书和2-3个可选证书),强化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3.3构建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与职业标准对接为核心的课程内容体系

构建以职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系[5].打破按照学科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思维定势,科学分析与界定岗位(岗位群)的基本能力,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构建基于岗位(岗位群)基本能力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融合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能力本位”原则,课程内容体系落实“两个对接”:一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依据职业岗位、职业标准及相应的基本培养规格要求,将专业基本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课程和实践环节中;二是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对接,依据各专业所确定职业资格证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和实训环节,确保课程内容及训练与职业资格证挂钩.

3.4注重设计论证、规范编制,维护人才培养方案的严肃性

为了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系统、充分论证,所有专业原则上均应按照基于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同时,为了便于教学安排,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用文字和表格表达,力求简明、清晰.此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经论证定稿,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具有高度指导性,在执行过程中原则上不得随意修改,以维护其严肃性.

参考文献:

〔1〕徐琳.新形势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实施———以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为例[J].商业文化,2014(29).

〔2〕肖瑶,吴灵均,曹丹.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J].智富时代,2014(8).

〔3〕樊继轩.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民办高校“本科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1).

〔4〕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