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范例6篇

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

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范文1

关键词 煤炭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策略

中图分类号 TD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1)122-0122-02

煤炭经济对国民经济收入增长的影响较大,每年煤炭行业创造的产值均呈现上升趋势,带动了市场经济的变革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的推广运用,煤炭企业逐渐形成而来办公自动化管理模式,信息系统对企业信息资源的调配控制企业的关键性的作用。

1 电子商务环境下煤炭企业MIS的需求分析

电子商务在全球的兴起,特别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软构件的技术成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使企业能在跨地区甚至跨国之间方便地收集市场信息、进行购销洽谈、营造出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网上商贸环境。电子商务不仅缩短了生产厂家与最终用户之间供应链上的距离,同时改变了传统市场结构,减少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由人和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收集、传输、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准入制度的逐步实施和完善,办矿门槛在不断提高;同时,伴随着资源整合与小煤矿联合改造,全国煤矿数量不断减少,生产集中度提高;各地煤炭企业陆续进行联合、兼并、重组,实行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纷纷涌现并快速发展壮大。在这种形式下,煤炭企业迫切需要改进生产管理效率,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给企业带来的有利时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积极开发应用适应电子商务环境发展特点的管理信息系统。

电子商务使得煤炭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运作方式发生较大改变,信息的传递、交流与处理不再受时间与空间距离的限制,由此将导致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部门之间的沟通模式发生较大的变化;在业务流程的控制方面,煤炭企业也将会大量采用电子邮件等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交流,因此,电子商务的发展迫切要求煤炭企业能够满足网络化应用的特点,适应运作方式的转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现代煤炭企业的管理除了传统的企业生产、库存、销售、财务等模块以外,还必须全面考虑影响整个企业价值链的所有环节,企业必须能够与客户进行通畅的沟通交流,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对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各种信息,如:煤炭的质量等级、价格、数量、运输条件等等均可通过电话或Internet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接口,提供大量的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

2 电子商务环境下煤炭企业MIS的功能分析

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煤炭企业逐步改变了传统资源生产型企业的依赖性和滞后性,各种对外业务活动都已经延伸到了Internet上,因此,电子商务环境下的MIS应当支持Internet上的信息获取以及网上交易的实现,但是随着管理思想与方法的不断发展,用户需求的变化使得任何MIS都无法完全满足用户的实际要求,这就要求煤炭企业不断提升MIS的功能,实现与市场的同步发展。

1)跨平台运行,支持多应用系统数据交换 。在信息化的浪潮中,许多煤炭企业已经投资建立了各自的MIS并获得比较成功的应用,电子商务环境下煤炭企业的MIS应当具有一个易于扩展的业务框架结构和标准的对外接口,从而方便对软件的维护、扩展以及二次开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平台运行,使得同一套程序编码可以在多种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上运行,以便企业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和投资能力选择最佳平台。

2)信息处理智能化,系统功能集成化。电子商务时代煤炭企业的MIS软件系统不再集中在同一局域网络服务器上,而是支持分布式应用和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巨大的信息量需要MIS具有一定的智能化处理功能,从而协助人们有效地完成各项管理工作。MIS软件系统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要保证各子系统及子系统中的各项功能甚至每一个应用程序的高度模块化,系统数据要能按照系统的设计传递到相关的模块中,从而达到系统数据的高度共享与系统的高度集成。

3)系统安全化,设计个性化 。与交易安全有关的客户和企业身份认定及电子付款是普及电子商务最大的难点,由于交易金额较大、客户信息广泛,煤炭企业的MIS必须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强的安全控制,能够对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做出正确处理,对于黑客的入侵攻击、越权操作等现象能够有效避免并及时应对。同时,由于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运作模式,每一个煤炭企业MIS软件在设计上都应该非常灵活,不能简单地借鉴别的企业的设计,在一些常用模块输入输出界面、运算公式、业务逻辑、业务关联等方面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从而使用户更加放心地应用电子商务模式与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易。

3 电子商务环境下煤炭企业MIS的构架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的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完整的MIS应包括:决策支持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和与上级机关及外界交换信息的接口。办公自动化系统、与上级机关及外界交换信息等都离不开Intranet的应用。

1)供应链管理系统SCM 。煤炭资源型企业是根据客户或市场需求来决定开采生产量的,通过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将客户和生产单位连成一个整体。供应链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就是通过重新设计供应链,择供应链成员,运用一系列管理方法和技术,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从而使得供应链成员获得一种双赢的局面。

2)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目标是通过提供更快捷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和保持客户、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全面管理降低企业成本。CRM出现要求煤炭企业从“生产什么卖什么”的模式向“客户买什么生产什么”的模式转变,利用CRM系统,企业能够搜集、追踪和分析每一个客户的信息,从而掌握客户需求,观察和分析客户行为对企业收益的影响,使得企业效益以及企业与客户的关系都得到最优化。

3)其他MIS系统。先进计划和调度系统(Advanced Planning & Scheduling)是应用约束理论对整个物流系统进行优化和控制,它要考虑每种煤炭产品的可用性,确定采购和发货日期,进行数据优化和分析,从而做出最好的行动决策。商业智能系统(Business Intelligence)是应用决策分析工具,进行财务分析、销售统计、市场预测、质量评估、投资分析等经营管理活动。电子营销系统(Electronic Marketing)可以使煤炭企业销售人员在网络上轻松有效地进行商品销售、网上支付和信息交换等。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新的MIS系统还会不断涌现,煤炭企业要根据自己的企业特点适时适当应用。

4 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威胁的成因

从计算机网络运用情况来看,导致网络安全受到威胁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网络本身存在的漏洞或缺陷,用户启动系统控制后造成的一系列安全风险;外因是指用户在使用网络操作时缺乏科学的操控体系,导致网络在承受风险的状态下运行。详细的安全威胁因素如下。

1)程序因素。程序代码是网络运行的主要指令,设计人员在编写程序指令时出现错误易造成网络操作的安全性减弱,给非法入侵者创造了条件。目前,计算机系统配备了木马程序,其是一类可以实现远程控制的黑客载体,当计算机添加木马服务器程序之后,黑客即可入侵电脑破坏网络运行的秩序及安全。

2)病毒因素。病毒是计算机网络面临的最大威胁,病毒的感染性、扩散性、传递性、破坏性等特点往往给用户网络造成许多安全问题。计算机感染病毒后会在短时间内扩散于网络,对程序代码执行造成很大的阻碍。此外,随着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升级改版,病毒的形式及破坏力更为复杂,对网络的破坏力更强。

3)黑客因素。近年来,网络犯罪给社会各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而黑客一般都是对计算机程序精通的设计人员,其利用修改程序代码或编制更高级的语言破坏用户网络,从而窃取有价值的数据信息。金融业网络系统是黑客的主要攻击对象之一,这样可利用窃取的账户转移资金,对行业的发展造成不利。

5 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

计算机网络用语经济、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让系统网络更好地服务用户,必须要对网络制定综合性的安全防御系统,最大程度降低网络的安全风险。从计算机实际应用状况分析,系统开发人员已经制定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网络安全技术,从程序编写、网络运行、系统操控等方面确保网络的安全性。

1)数据加密。数据传输是网络攻击的主要过程,用户在传递文件时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破坏数据的安全,甚至出现文件被截取的问题。用户可利用数据加密的方式提高文件的安全性,如:两用户之间,数据传输者对文件加密处理,接收者收取文件后按照提供了解码程序破解文件,这样就可以防止其他人员解密文件。

2)入侵检测。为网络设计对应的检测程序,在数据信息传递前后实时检测,发现异常信号后及时中断传输或返回发送者。入侵检测技术可从软件、硬件两个方面保证网络安全,用户发现网络数据受威胁时,可立刻把网络连接切断以终止数据传输,并且利用防火墙对网络检测,对数据包进行检测过滤处理。

3)安全扫描。安全扫描技术的功能是对网络漏洞检查处理,扫描出异常程序后可及时处理问题。通常安全扫描技术是对局域网络、Web站点、主机操作系统、系统服务、防火墙系统等方面综合检查,用户也可利用该技术对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连接检测,如:窃听程序、窃取程序等,以防数据被盗。

4)软件杀毒。杀毒软件是普遍采用的网络安全技术,其具有安装便捷、操作简单、快速升级等多项优点。另外,杀毒软件功能的针对性较强,主要负责计算机病毒查杀或异常清理,用户只需定期安装杀毒软件即可处理存在威胁的程序代码,如:360、卡巴斯基、金山词霸等都是常用的杀毒软件。

6 企业网络系统结构的优化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网络运用的领域更加广泛,网络具备的操作功能也日趋多样化。与此同时,非法者采用的网络袭击方式也更高级,一旦网络操作出现失误则会引起各种安全风险。从安全角度考虑,用户对原先设计的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必须要进行优化改进,对管理信息的网络进行安全优化处理。

1)合理组建网络。计算机安全体系结构的优化必须要选择合适的网络,这是优化安全性能的关键步骤。按照使用性质,计算机网络分为公用网、专用网,设计人员应根据用户的使用需求选择。另外,还应综合考虑网络的安全级别、保密性能、运行效率,提供能够独立运行的体系结构。

2)选用安全设备。网络的拓扑结构:重要的是确定信息安全边界。一般结构:外部区、公共服务区、内部区。考虑国家利益的结构:外部区、公共服务区、内部区及稽查系统和服务器定位。重点考虑拨号上网的安全问题:远程访问服务器,放置在什么位置上,能满足安全的需求。

3)适当改装系统。服务器操作系统的选择对安全体系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常见的系统包括:UNIX系列、Windows系列、Novell Netware系列、LINUX系列。大多数用户采用了Windows 系列,该操作系统存在一定的弊端。用户可在系统原有的结构上改装处理,设置IP加密系统,增强网络的抗风险性能。

4)优化网络协议。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安全体系结构优化中应注重网络协议的调整,对协议中不同层次的协议优化改进。网络协议的重新编写要重点考虑“三要素”,如:语法要素编写时,许多对各种数据信息规范化限定,对数据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编码、信号电平等合理安排。

7 结论

总之,根据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也引起了诸多安全风险,企业与用户之间在传输信息时出现丢失、窃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经营秩序。对煤炭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采取安全技术是比不可少的,其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为企业计算机网络运行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实现了企业与用户之间数据的高效率传输。

参考文献

[1]朱家林.计算机信息自动化处理运用于煤矿生产[J].煤矿经济与技术,2010,42(12):86-88.

[2]邹庭志.煤矿产量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中国财经周刊,2010,16(13):65-67.

[3]徐永清.国内计算机技术在各大行业中推广运用的状况[J].河北经济研究,2010,13(8):43-45.

[4]张绍平.计算机技术与煤矿经济发展的内在管理分析[J].科技与经济发展,2010,22(6):49-51.

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范文2

一、 当前煤矿安全生产面临的问题

(一)煤炭生产管理中体制机制的缺陷

《煤炭法》自1996年8月颁布实施已有10多年,不但内容与目前的安全管理不相适应,而且政府后来出台的政策措施也有与之相抵触的地方;执法主体多,职能交叉重复,导致管理混乱;主管部门监管一体,职责不清,执法乏力;部分执法人员素质偏低,,内外勾结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安全防范体系和控制体系不健全

煤炭生产是高危行业,生产环境特殊,地理条件复杂,井下通风、顶板支护、提升运输、机电设备管理、防瓦斯、防火、防水等环节稍有松懈,就可能发生事故。但是,安全防范体系和控制体系还不是很健全。

(三)安全投入不足,科技含量偏低

在安全投入方面,虽然近年来加大了投入力度,但由于历史欠账多,并不能真正依靠科技引入切实地提高安全水平,特别是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少,得不到必要的安全技术培训,还存在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现象。

(四)安全意识薄弱,急功近利思想严重

多年来,煤炭供应偏紧,煤炭经营者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下,一心多挖快挖,只算眼前经济账,漠视安全;有的监管者甚至入股煤炭企业,,无视监督安全问题。

二、加强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着力强化安全思想意识

一要转变煤炭企业经营者的思想观念,让企业经营者深刻认识到安全是最大的效益,一切经济效益都是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安全没有保证,其他效益就无从谈起。二要清除各级领导思想认识上的“隐患”,使抓安全工作的积极性从上到下层层递增逐级加强。三是要抓好安全生产教育工作。四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凭党性凭良心抓好安全,少做面子工程,采取有效办法和手段,把安全搞好。

(二)健全和完善安全制度,狠抓落实

一要健全基层单位安全生产监管机构,配备专职监管人员,避免出现既是监管者又是被监管者的矛盾。二要抓好安全制度的落实,基层区队要把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具体岗位人员,使目标、权利、责任相统一,使抓落实走向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三要进一步强化煤矿安全管理和监管监察,不断强化各项工作措施。四是制定安全目标责任制,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年度安全管理目标,实施分层管理,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

(三)多渠道增加安全投入

一是加强职工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特别是管理层队伍素质。二是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深化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提升煤矿集约化水平,提高煤炭企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三是在增加安全投入的同时,严格执行专款专用,实行收支两条线,避免安全资金被挪用。

(四)以人为本,精细管理

一是通过领导的率先垂范,使全体职工做到思想上重视安全、措施上保证安全、行动上落实安全。二是围绕通风、提升、运输、排水、供电等主要生产系统,研制先进的安全装备,采取积极措施,保证设备不论是在动态过程还是在静态过程始终保持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三是建立监督检查和考评机制。

(五)进行技术革新和设备更新,控制和减少超设计能力生产

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范文3

关键词:薪酬管理 煤炭企业 安全生产

0 引言

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可以让员工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并且为企业吸引优秀人才,企业员工的薪酬需求满足程度在安全生产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假设员工正当的薪酬需要无法得到满足,那么则可能引发消极不满情绪,导致企业生产效率大打折扣,管理层与基层员工出现人际关系问题,离职率和缺勤率也会快速攀升。企业凝聚力降低以及员工对企业忠诚度降低直接反应出了一些矛盾,我国从事煤炭行业的人员对于薪酬水平要求总体并不高,实际获得薪酬也往往能够符合现实要求,那么矛盾便主要集中在薪酬管理制度和煤炭企业员工发展需求这两个方面。

1我国煤炭企业薪酬管理现状

煤炭企业薪酬分配过于简单,职工对企业的贡献程度没有体现在薪酬上。现阶段煤炭企业的薪酬分配模式,在围绕资本要素和现实回报这两方面并没有太大改变,而且对于薪酬中劳动要素、技术要素的参与分配依然不够重视,职工仅能发挥出有限的潜力,员工对于技术拓展与学习并没有太多热情,因为薪酬分配体系单一,职工难以通过强化自身而获得实际利益。

1)薪酬考核问题

我国许多煤炭企业的薪酬考核体系都不够完善,考核体系的内容和公平性都有很大的调整空间。有一个明显特点,煤炭企业薪酬考核体系与职工存在距离感,职工很难通过了解薪酬考核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办法,而且考核内容也并不科学,往往都是上级安排一定任务并根据经验来进行判断,职工的薪酬提升需要把握“机遇”,这对于长期为企业做出贡献的职工不够公平,考核制度严重缺乏科学依据。

2)薪酬体系效能问题

煤炭企业对于薪酬激励效能存在很深的理解,长期利用薪金制度来焕发职工的生产动力和工作热情,将激励单纯的看作是现金奖励,而对于激励因素中的非物质形式不够重视。薪酬奖励存在局限性,而职工对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包括领导赏识、企业认可等非物质因素在激励因素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一些煤炭企业没有合理利用薪金制度效能,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没有结合在一起,盲目给职工灌输企业文化,尤其强调“忠诚”、“奉献”一类空洞词语,背后的薪酬制度却没有跟进,漠视职工对于薪酬的现实需求,这样必将导致企业职工积极性逐步降低,更加严重的后果便是导致煤炭企业职工外流,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十分不利于企业发展。

2煤炭企业强化薪酬管理的方法与途径

薪酬管理是通过建立完善、科学、系统化的薪酬体系,焕发员工热情,提高企业生产效益的管理活动。落实到一般企业,指的是将工资、奖金、福利政策、员工培训计划等薪酬内容按照系统化方式进行支付和调整,实现管理员工,并且达成管理目标。现代化企业激励机制可以从根本上激发出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激励的手段和方式多种多样,但是薪酬激励在其中却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可行的一种方式,薪酬来源于企业给予员工的回报,薪酬的高低取决于员工为企业做出的贡献,其中包括绩效、出勤、技术技能、经验等等,企业根据这些因素来制定薪酬。一般来说,薪酬不但是衡量自己的劳动所得,它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代表着企业对该员工工作能力的认同,甚至还展现了员工个人能力和发展前景。

强化薪酬管理,对于煤炭企业来说非常关键,薪酬管理一旦得到有效调整,那么职工安全意识与企业安全管理也会得到同步深化。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薪酬管理让员工具有更高可塑性,煤炭企业对于什么样类型的人才有需求,或者提倡怎样的作风,通过薪酬管理便可明确引导。因此,企业领导要正确认识和看待薪酬管理可能对职工带来的帮助,灵活运用薪酬管理制度来同步强化煤炭生产与开采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

2.1 煤炭企业领导思维

煤炭企业管理者要善用系统思维来弥补薪酬管理方面存在不足,有效规避薪酬管理模式中的一些错误,帮助企业洞悉问题本质并发现结症,分析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平衡,将企业内事物矛盾与联系清晰的辨识出来。煤炭企业普遍渴望创新,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则是透过系统思维来巩固现行薪酬管理模式,不做表面功夫和无实质性内容的创新,善于思考与解决问题,要求各部门科室管理人员具有通过表象找到背后真正原因与矛盾的能力,利用管理实践积累经验,最后拿出突破性解决方案。系统思维所指的并非是惯性思维,后者常以过去经验为基础,一切行动和决策都需要有以往经验作为支撑,事实证明惯性思维是阻碍管理创新的病因之一,将惯性思维转换成为系统思维,即建立起管理者思考问题的框架,当管辖范围出现问题,马上将问题套入系统思维中,避免决策偏离客观实施,在固定框架内开放管理视角,避免让思考被经验所捆绑,活用思路,多角度展开分析,将每一次事件都当做独立的锻炼,客观、中立的拟定解决办法。

2.2 完善煤炭企业薪金制度考核

煤炭企业制定薪酬标准与筹备增资时,需要严格依据科学的考核体系,对职工进行全方面的考核,并且借鉴当地相关行业或企业的薪酬水平与薪酬结构,准确掌握当前劳动力市场价位,详细调查社会情况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综合评价职工在技术水平、业务水平与实际工作能力上的差异,与此同时,还要清楚职工的个人追求,将职工个人发展意愿与企业发展综合在一起考虑,帮助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一互利双赢的统一关系,将现代经济理论活用到煤炭企业,把职工看做是企业经营合作者,建立一套职工与企业同荣俱损的薪酬管理方案。

2.3 薪酬管理战略创新

煤炭企业应及时更新行业薪酬变化情况,了解人才市场中的潜在竞争者所采取的薪酬竞争策略,提高薪酬动态变化,以此来增强管理的适应性。职工业绩贡献必须在绩效工资或者业绩奖金中充分体现,不建议将其归纳到薪酬等级晋升当中,利用薪酬管理来强化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时同样需要注重创新,让职工得到激励的同时又可以增强生产中的安全意识,这里需要遵循三个主要原则和四个关键因素。

1)市场定位原则:确定关键人才薪酬水平首先要依据劳动力市场价格,随行就市,该提升便要提升,该降就要下降,而不是仅根据企业的效益或个人资历来确定的,这样才能在保证企业基本竞争力和理顺职工工资分配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工资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2)企业财力相适应原则: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考虑本企业财力,确定本企业适当的工资整体水平,取得与企业实力相适应的市场竞争力。

3)联系职工实际的原则:根据每个职工具体状况,拉开薪酬档次,为一些职工营造上升空间和奋斗目标。

此外,薪酬管理战略创业还需要遵循四个关键因素,分别为:

1)技术因素。包括职工业务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技术全面性及承担重要复杂工作的能力及潜能等。

2)成果因素。包括实物成果,理论成果,方法创新。工作质量,差错率等。

3)态度因素。主要指勤奋程度,遵纪守法情况和敬业精神等。

4)替代因素。主要指缺员时的替代率高低,包括学历高低,专业应用能力等。

3结束语

总之,煤炭企业想要得到长期发展,确保安全生产,那么薪酬管理便需要持续跟进,顺应市场趋势,管理者可以根据企业自身文化及战略目标,系统规划薪酬竞争力和公平性,始终将职工需求作为主导需求,为职工提供更多的机会,从根本上加强企业凝聚力,实现安全媒体企业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 李冬梅,陈福军.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探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2] 郑卫东.薪酬设计优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3] 蒲清平,龚丽,刁黎.企业管理人员工作价值观、组织忠诚度现状及相关性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4] 谈坚.浅谈企业薪酬管理[J].才智.2008(15)

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范文4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的煤炭工业发展道路。把煤矿安全生产始终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主线,按照统筹煤炭工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矿山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实现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发展目标。从*年起,用3~5年时间,建立规范的煤炭资源开发秩序,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形成若干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煤矿安全基础条件有较大改善,煤矿瓦斯得到有效治理,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矿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煤炭法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再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以合理保护、强化节约为重点的资源开发监管体系,以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的煤炭供给体系,以强化管理和投入为重点、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以煤炭加工转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环境治理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为基础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

(三)基本原则。坚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加快现代化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中小型煤矿重组联合改造,另一方面继续依法关闭布局不合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煤矿。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着力解决影响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抓紧完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提高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综合治理的原则,促使煤矿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等各项要素到位。坚持国家引导、扶持和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帮助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又要尊重企业的自主发展权。坚持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推进煤炭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保障安全生产和促进健康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坚持煤炭开发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促进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相关产业的联合和煤炭就地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二、强化规划和管理,完善煤炭资源开发监管体系

(四)加强对煤炭资源的规划管理。煤炭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要改进管理方式,实现由粗放开发型管理向科学合理开发、保护节约型管理的转变。依法科学合理划定煤炭资源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严格按国家规划有序开发。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划定,由国土资源部研究提出,会同发展改革委共同审定并公布。建立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对特殊和稀缺煤种实行保护性开发。

(五)完善煤炭资源管理与生产开发的管理制度。各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要综合运用煤炭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手段,加强对煤矿开发建设和煤炭生产的监督管理。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国务院行政法规,规范煤炭资源勘查、开采登记管理工作,纠正、制止一切越权审批和以招商引资为由越权配置煤炭资源的行为。煤炭开发规划和资源管理工作要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编制煤炭生产开发规划、矿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征求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规划的重要依据。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编制煤炭资源勘查规划、矿业权设置方案时,必须征求同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煤炭资源勘查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重要依据。产煤地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煤炭行业管理职能部门,并充实和加强煤炭管理力量,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煤炭资源和生产开发管理。

(六)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加大煤炭资源勘探资金支持力度,研究建立煤炭地质勘探周转资金,增强煤炭资源保障能力。由国家投资完成煤炭资源的找煤、普查和必要的详查,统一管理煤炭资源一级探矿权市场,在此基础上编制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依据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实行煤炭资源二级探矿权和采矿权市场化转让,转让收入要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用于煤炭资源勘探投入,实现滚动发展。健全煤炭地质勘查市场准入制度,培育精干高效、装备精良的煤田地质勘探队伍。严格执行勘查技术规程,进一步完善储量评估制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质勘探精度,保障地质勘查质量,为合理规划和开发煤炭资源奠定基础。

(七)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进一步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规范煤炭矿业权价款评估办法,逐步形成矿业权价款市场发现机制,实现矿业权资产化管理。煤炭矿业权资产化要与科学的生产规划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开发、一次置权、分期付款”的原则有序进行。严格矿业权审批,对国家规划矿区内的煤炭资源,凡未经国家批准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一律不得办理矿业权的设置。保障矿区井田的科学划分和合理开发,形成有利于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煤炭开发秩序。加快修订煤矿设计规范,严格开采顺序、开采方法和开发强度管理,禁止越层越界和私挖乱采。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开采难采煤层和极薄煤层。煤矿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必须按照隶属关系,依法取得同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审查批准,并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设施“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

(八)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煤炭资源。修订煤炭生产矿井资源回采率标准和管理办法,凡设计回采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煤炭开发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核准,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建立严格的煤炭资源利用监管制度,对煤炭资源回采率实行年度核查、动态监管,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煤矿,要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依法予以处罚,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加快完善煤炭资源税费计征办法,研究将煤炭资源税费以产量和销售收入为基数计征,改为以资源储量为基数计征的方案,并在条件成熟时实施;同时,要积极探索多种激励约束机制,促使煤炭生产企业节约煤炭资源。健全煤炭生产企业资源储量管理机构,落实储量管理责任,完善煤炭储量管理档案和制度,严格执行生产技术和管理规程。

三、加快结构调整,加强煤炭供应体系

(九)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按照煤炭发展规划和开局,选择资源条件好、具有发展潜力的矿区,以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为依托,加快神东、陕北、晋中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形成稳定可靠的商品煤供应基地、煤炭深加工基地和出口煤基地。国家继续从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或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以资本金注入等方式,重点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应积极改进金融服务,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切实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煤炭开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煤炭企业上市融资,按照国家规定发行企业债券,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建设和发展。

(十)促进煤炭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要与煤炭外运和水资源等条件相衔接,与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要加大投资力度,改革铁路和港口投资体制,鼓励企业法人、非公有资本参股建设和管理,抓紧建设和改造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出煤通道和北方煤炭下水港口,提高煤炭运输能力,从根本上缓解交通运输对煤炭供给的制约。按照政府引导和企业自愿的原则,鼓励煤电一体化发展,加快大型坑口电站建设,缓解煤炭运输压力。鼓励大型煤炭企业与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企业联营。火力发电、煤焦化工、建材等产业发展布局,要优先安排依托煤炭矿区的项目,促进能源及相关产业布局的优化和煤炭产业与下游产业协调发展。

(十一)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加快培育和发展若干个亿吨级大型煤炭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平衡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关系和“走出去”开发国外煤炭、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煤炭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资源开发由国有资本控股。鼓励发展煤炭、电力、铁路、港口等一体化经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到境外投资办矿,带动煤炭机械产品出口和技术、劳务输出,提高我国煤炭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十二)进一步改造整顿和规范小煤矿。各产煤地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中小型煤矿的整顿、改造和提高,整合煤炭资源,实行集约化开发经营。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改造中小型煤矿,鼓励资源储量可靠的中小型煤矿,通过资产重组实行联合改造。积极推进中小型煤矿采煤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规模以上煤矿必须尽快做到壁式正规化开采。继续淘汰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不符合环保要求和浪费资源的小煤矿,坚决取缔违法经营的小煤矿。

(十三)加快提升煤炭生产和设备制造技术水平。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淘汰落后的技术装备与工艺,推动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中小型煤矿机械化,加快培育和发展面向小型煤矿的综合服务机构,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通过关键技术引进、技贸结合、合作制造、市场换技术等多种方式,提高煤炭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促进重大装备制造国产化。加强企业、科研机构和各类院校的联合,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十四)规范煤炭市场秩序。深化煤炭流通体制改革,改革电煤价格形成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法规,合理调整煤炭企业与发电企业的利益关系。继续推进煤炭订货方式改革,鼓励供需双方自主衔接、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加快建立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为主体,以区域市场为补充,以网络技术为平台,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自由交易的现代化煤炭交易体系。严格煤炭经营企业资格审查,取缔无证非法经营活动,清理煤炭运销环节乱收费、乱罚款,依法打击掺杂使假和偷骗税款等不法行为。

四、坚持综合治理,强化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十五)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提高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强化煤矿安全执法检查。落实地方人民政府煤矿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地方人民政府领导分工联系本地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制度。认真实行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强化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精简企业管理机构,加强一线管理力量;坚持煤炭企业内部安全生产机构派驻制度,严格执行煤矿领导干部下井带班作业制度。严格外包工程队伍资质管理和现场管理。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

(十六)加大煤矿安全投入。按照企业负责、政府支持的原则,完善中央、地方和企业共同增加煤矿安全投入的机制。各类煤矿要按有关规定提取生产安全费用。国家继续从预算内基建投资(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支持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对国家支持的煤矿安全改造项目,地方财政要积极安排配套资金,专项列支,并与中央资金同时到位。各级财政、审计和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确保煤矿安全资金专款专用,安全改造项目顺利实施并发挥效用。

(十七)提高瓦斯防治技术水平。成立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设立国家瓦斯治理和利用(煤层气)工程研究中心,加强瓦斯防治科技攻关,立足于推动煤矿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从根本上扭转瓦斯事故多发的现状,加快瓦斯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瓦斯煤尘防爆、瓦斯抽采利用技术的研究。抓紧制订和实施全国煤矿瓦斯治理总体方案,尽快使煤矿瓦斯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财政、税务部门要尽快制订实施办法,对瓦斯(煤层气)抽采和利用实行税收优惠。煤炭企业要严格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的管理,建立健全危险源辨识技术体系、瓦斯抽采和监测监控体系、灾害预警救援体系,切实防范重特大瓦斯事故的发生。

(十八)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组织和引导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特别是采掘工人的素质和安全生产技能。对煤矿负责人和主要工种依法实行强制性安全培训,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纪律等现象。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煤矿采煤等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和特殊工种人员实行职业准入,持证上岗,严格技术岗位人员配备标准。教育部门要加强与煤炭行业的合作,将煤炭行业有关专业纳入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要与大型煤炭企业合作,尽快恢复或设立一批煤炭职业技术学校。要引导有关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煤炭行业市场需求培养懂安全、有技术、会管理的煤炭专业人才。要通过设立煤炭专业奖学金、减免学费等措施,鼓励学生报考煤炭专业。

五、加强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构建煤炭循环经济体系

(十九)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发展。发展改革委要制定规划,完善政策,组织建设示范工程,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推动洁净煤技术和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洗煤、配煤和型煤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积极开展液化、气化等用煤的资源评价,稳步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工程。加快低品位、难采矿的地下气化等示范工程建设,带动以煤炭为基础的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发展。采用先进的燃煤和环保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鼓励瓦斯抽采利用,变害为利,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则,发展与资源总量相匹配的低热值煤发电、建材等产品的生产。修改制定配套法规、标准和管理办法,落实和完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在煤炭生产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申报中,必须提出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并将其作为核准项目的条件之一。

(二十一)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要严格实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研究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明确企业和政府的治理责任,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对原中央国有重点煤矿历史形成的采煤沉陷等环境治理欠账,要制订专项规划,继续实施综合治理,中央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煤炭企业按规定安排配套资金。

(二十二)大力开展煤炭节约和有效利用。积极引导合理用煤、节约用煤和有效用煤,努力缓解当前煤炭供求紧张状况,解决煤炭产需长期矛盾。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抓紧完善产业政策和产品能耗标准,限制高耗能工业的发展。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鼓励发展新能源,努力减少和替代煤炭使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广先进的节煤设备、工艺和技术。强化科学管理,减少煤炭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损失和浪费。制定有利于节约用煤的经济政策、技术标准和法规,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煤措施,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煤和合理用煤的良好环境。

六、制订和完善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健全煤炭工业法规政策调控体系

(二十三)加强煤炭法制建设。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完善配套法规,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煤炭法规体系。尽快修订煤炭产业政策,完善办矿审核制度,严格准入标准。制订严格的煤炭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标准,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推动煤炭产业升级。加强煤炭执法队伍建设,依法规范煤炭市场秩序,为各类煤炭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煤炭企业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资源、环境、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技术政策和行业标准、规范,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技术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矿井设计、施工、技术改造、生产和加工利用等方面的行为,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

(二十四)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各地要根据国家关于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有关政策,加快分离煤炭企业办社会职能。严格按照1998年国务院关于改革国有重点煤矿管理体制的规定,切实落实原中央财政对国有重点煤矿增值税定额返还和所得税返还政策。加快增值税改革步伐,落实对已公布取消的各类基金和收费项目的清理、整顿措施,减轻煤炭企业负担。

(二十五)促进煤炭企业接续发展。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有关规定,研究建立煤炭产业积累煤矿衰老期转产资金制度,筹集资金专项用于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完善煤炭成本核算制度,保障煤炭企业增加接续资源,开展资源勘查,保护和治理环境,发展接续产业。重视煤炭合理开发与矿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促进矿业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支持资源枯竭矿区经济转型。

(二十六)提高矿工劳动保障水平。加强煤矿质量标准化基础工作,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改善作业环境,减轻矿工劳动强度。改革煤矿工作制度,将矿工入井时间缩短到八小时以内,并尽快实行四班六小时工作制。加强煤矿劳动保护用品的研发,煤炭企业必须为井下工人发放必需的劳动保护用品,不断提高劳动保护水平。加强对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监督检查,做好煤矿尘肺病等职业病的防治工作,保护矿工身心健康。全面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煤炭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具体办法。各类煤炭企业都应为矿工办理工伤保险,切实维护矿工的合法权益。

(二十七)提高矿工生活质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井下矿工的劳动强度和风险、生产环境等情况,制订或提高煤矿工人艰苦岗位津贴标准。各类煤炭企业应根据效益情况,逐步提高矿工收入水平。继续采取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的办法,解决历史形成的矿区危房、棚户改造问题。

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范文5

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行政管理形成了三大重要特征。一是我国煤炭行政管理体制总体上是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直接管理”类似于我国各级法院对第一审案件的管辖,即对某煤炭生产企业有管理权限的各级政府及其管理部门中最低一级政府及其管理部门实施的管理)与地方各级政府直接管理并存,同时上级政府领导并监督下级政府。中央煤炭生产企业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地方国有(含国有控股)煤炭生产企业依据隶属关系分别由省、市、县政府直接管理,集体所有、私人所有煤炭生产企业由县级政府直接管理。二是有专门的煤炭行政管理机关相对集中地管理煤炭行业,尤其是煤炭安全生产。三是煤炭生产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的行政层次成为划分国有煤炭生产企业隶属关系的标准。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对包括以上特征在内的煤炭行政管理方式和管理经验予以法律化,并保持了与其他经济社会活动的行政管理在层级划分、管理体制上协调一致。

分析研究山西、河南两省政府各自的煤炭生产企业兼并重组文件及相关的煤炭安全生产文件文本,可以看出两省兼并重组的形式基本相同:一是作为兼并重组主体的大型煤炭生产企业成为兼并重组后煤炭生产企业的控股方;二是作为兼并重组主体的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主要是中央或省属国有煤炭生产企业,兼并重组中设立的煤炭生产企业成为大型国有控股企业;三是兼并重组中设立的大型国有控股煤炭生产企业具有法人资格,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这与兼并重组主体原有的绝大部分煤炭生产单位——煤矿仅作为“生产车间”在法律上截然不同。兼并重组后,煤炭生产企业的主要组织结构形式是在大型和特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下,设立包含一个或数个煤矿的煤炭生产企业作为子公司;非煤企业和兼并重组前的中、小型煤炭生产企业不得控股兼并重组中设立的煤炭生产企业。兼并重组中设立的煤炭生产企业若不完全享有法人权益,不能独立生产经营,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将有利于煤炭行政管理机关按照兼并重组后的大型、特大型煤炭生产企业的隶属关系,对大型、特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及其所有煤矿的安全生产实行行政管理。但是,兼并重组后,大型、特大型煤炭生产企业特别是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的大型、特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内部的安全生产管理层级更多,地域更宽,难度更高,任务更重,责任更大,兼并重组前的技术、资金、管理优势会在一段时期内有所减弱,大型、特大型煤炭生产企业特别是其领导人自身遵守各项煤炭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的难度加大。按照现行煤炭行业行政管理原则和传统,直接管理的层级上移,向省级监管主体集中,省级监管任务更重,责任更大,更加凸显监管力量、监管方式方法严重滞后于新情况、新要求。即使兼并重组中设立的煤炭生产企业全部为法人,能否沿用或改变原有的行政管理关系和行政管理权限,长期形成的煤炭行政管理体制能否做相应的改变,也非一言所能。兼并重组后,煤炭生产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组织结构形式、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兼并重组中设立的煤炭生产企业隶属关系的变化,进而带来煤炭行政管理关系的变化,现有煤炭行政管理机关的管理权限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2煤炭行政管理体制的重构

兼并重组后的煤炭生产企业所有制形式、隶属关系和治理结构是重构煤炭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考量因素。面对新情况,应抓紧时间研究和解决一些重大问题。

首先应当突出研究并确定煤炭行政管理的职能。“行政职能反映行政管理活动的内容、实质和方向”,“是行政组织设置和改革、行政决策和执行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府组织的设置、规模、层次、数量以及运行方式”,确定行政职能即明确“应该管什么,不应该管什么以及管到什么程度”。有数篇研究文章和学位论文根据煤炭生产经营的特殊性,几乎一致认为:煤炭行政管理机构应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对煤炭发展战略、煤炭资源规划、煤矿安全、矿区环境、煤炭资源城市转型等方面进行宏观管理,加强调整煤炭经济的运行手段,满足煤炭产业发展的需要。煤炭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能是负责煤炭产业的系统管理,具体包括资源优化配置、市场准入制度安排与审批、安全生产监管、行业标准的颁布、政策研究实施与检查、信息收集整理与披露、煤炭市场的调控等。”确定煤炭行政管理职能应首先沿着煤炭开发利用过程这一主线选择并确定行政管理范围和内容,围绕这条主线上的各管理事项权衡和确定行政行为,以形成比较完整、严密的煤炭行政管理体制。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行政职能的核心价值,围绕煤炭开发利用的目的,结合煤炭开发利用与自然的重要关系,合理区分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哪些内容适宜市场调整,哪些内容需要行政管理,合并、调整煤炭行政许可事项,减少行政摩擦与冲突,减少企业负担。煤炭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应当是煤炭资源勘查与开发规划及实施、煤矿建设与煤炭生产、煤炭供需平衡、煤炭及伴生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矿区环境保护与治理。围绕这些主要内容,煤炭行政管理主体应实施煤炭法制执行、煤炭政策制定与贯彻、煤炭标准制定与实施、煤炭生产技术研发与推广、煤炭生产安全服务与保障、煤炭信息加工与服务、煤炭职工特殊保护与培训、煤炭执法检查与奖惩等。同时,根据我国行政管理传统和文化,确定实施与主要事项相关的全面人事管理、薪酬管理等。煤炭安全生产监管任务艰巨、形势严峻、责任重大,必须把安全和生产紧密结合起来,防止片面的安全生产观、机械的安全监管行为。安全与生产分而治之,必将浪费行政资源,潜藏安全隐患。

其次应当突出研究和确定行政管理主体。煤炭行政管理体制在延续不断的历史过程中变动和发展。我国煤炭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着渐变和突变两种现象,政府机构重大变革都会影响煤炭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多数人尤其是煤炭行政管理者普遍认为煤炭行政管理事项应尽可能多地或完全地集中于一个专门的机构,形成高度“集权”的监管体制;继续实行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位一体的行政管理模式;对现有与煤炭生产有关的行政管理机构加以改造、转型。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政府监管的事项,分属于不同的行政机关虽然不合理、有弊端,但长期以来已形成了监管传统和习惯,并且各行政管理机关自成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监管经验。在这种情况下,高度集中煤炭行政管理事项,困难较大。同时,煤炭行政管理事项之间的关系不都十分紧密,有些煤炭行政管理事项并不能清晰地标明分属哪个行政管理机关最适宜,与煤炭有关的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能之间并非泾渭分明。有些重要的煤炭行政管理事项需要多个有关的行政管理机关协同监管;需要多个行政管理机关相互制约,保证监管行为合法、合理。所有煤炭行政管理事项完全由一个专门煤炭行政管理机关独立、集中监管并非理想的监管模式。按照我国国家行政组织的基本原则,围绕“精简、统一、效能”的行政改革目标,研究、确定对现有的多个煤炭行政管理机关实施“兼并重组”或者调整职能,研究、确定合理的监管层次和监管幅度。煤炭行政管理应具体分析监管事项的性质、监管难度、监管效率等因素,尽可能地实行集中统一监管。对个别需要多机关分权制约的重要行政管理事项,应坚持并完善分权制约原则。对于因分权制约或因暂时沿用不尽合理的职能分工而掣肘的现象,应通过合理设置行政职能、建立机关协作机制、加强政府协调和督办来解决。

第三,应当突出研究、确定煤炭行政直接管理主体。即研究并确定由哪级政府对煤炭生产企业或煤矿的生产行为实施直接管理。按照我国行政“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分级监管原则,一要研究、确定行政管理意义上的煤炭生产企业单位划分标准及隶属关系。研究、确定行政管理能否打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一旦打破,如何处理行政管理与企业内部管理的冲突与调协。二要研究和确定直接管理的行政相对人——煤炭生产单位是包含数个煤矿的煤炭生产企业还是只含一个煤矿的煤炭生产企业,是煤炭生产企业法人还是不对法人、非法人加以区分,是完整的煤炭生产企业还是煤炭生产企业内部的公司或煤矿,是经营多业的集团公司还是其所属的煤炭生产企业子公司,等等。三要研究和确定外省及中央在本省设立的煤矿或煤炭生产企业的直接管理主体,研究和确定民营大型、特大型煤炭生产企业的直接管理主体。四要研究和确定相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

第四,应当研究和确定煤炭安全生产行政管理的目标考核体系和标准。研究和制定并分解监管目标,通过目标考核把煤炭安全生产监管强化为日常管理行为,把目标考核作为政府领导的一项具体职责和方式,为追究监管责任提供合法、合理的依据。

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范文6

一、充分认识安全费用提取和管理使用的重要性

煤炭行业是我市重要的经济支柱,加强煤炭生产安全管理监督,切实督促煤炭企业保证对安全生产设施的投入,关系到我市煤炭产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是建立我市煤炭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保证煤矿安全生产资金投入的重要保障,对改善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环境,提高煤矿安全装备水平,增强综合抗灾能力,保障煤矿生产安全,促进我市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促进煤炭行业稳步发展。

二、切实加强煤炭企业安全费用提取和管理使用

煤炭企业要切实加强安全费用的提取和使用管理,每年3月底前,根据核定生产能力,编制年度安全费用的提取和使用预算;下一年度3月底前,将上年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情况报当地财政、税务、审计机关及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煤炭安全监察机构备案。煤炭行业主管部门每年应与同级相关部门共同组织,对煤炭企业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要组织得力人员,结合企业上报预算,严格检查计划的执行和落实情况,督促企业按照安全生产的有关要求,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切实加强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投入。

三、切实做好安全费用的归集工作

煤炭企业按规定上缴的安全费用是政府非税收入,各区县要明确安全费用的征收管理部门,落实责任,加强企业上缴安全费用的收缴工作,按规定比例及时上解市级统筹部分。对已实行“一卡通”方式征收涉煤税费的区县,征收机关要在收费项目中明确安全费用的征收标准,做好煤炭销售吨位统计工作;对未执行“一卡通”征收方式的区县,区县政府应明确安全费用的征收管理部门,由征管部门按企业每月销售量和规定标准征收,上解同级财政专户。每月5日前,由区县财政按1.5元/T的标准将市级统筹部分上缴市财政专户。

为了保证安全费用足额征收、及时上解,市财政局和市煤炭工业局应制定具体的征收、解缴办法。市级煤炭生产安全管理部门要将安全费用收缴工作纳入区县政府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之中,并结合煤炭企业年检、日常监督检查等方式,督促区县政府及市属煤炭企业及时上缴安全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