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救治措施范例6篇

医疗救治措施

医疗救治措施范文1

【关键词】 急性心力衰竭; 院前急救

急性心力衰竭为急诊常见的突发性疾病,如不能及时给予患者救治,会导致患者死亡,危及生命。此疾病是因为心脏疾病导致患者心肌出现收缩力降低,回心血量无法完全排出,从而导致供血不足。患者可出现气促、烦躁、咯粉红色泡沫痰等临床表现[1-3]。为探讨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措施及效果,2011年2月-2012年6月笔者对所在医院急诊收治的52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收治的52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38例,女14例;年龄35~74岁,平均(58.5±8.1)岁;发病时间5~30 min,平均(14.8±4.6)min。所有患者均为急性左心衰竭,48例患者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4例高龄患者症状不典型,年龄62~79岁。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12例患者为情绪激动导致,14例患者为过度劳累,26例患者为感染诱发。所有患者均合并两种以上慢性疾病,16例患者合并有心瓣膜疾病,34例患者有糖尿病,47例患者合并有高血压,32例患者合并有冠心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吸氧、评估疾病等综合措施进行急救,并安全转运到医院进行急诊就治。所有患者均快速出诊,3 min出车,到达现场时间为9~26 min,并由医师通过电话指导患者家属对其进行紧急急救。到达现场后首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快速评估,并询问患者家属患者病史情况。如患者有濒死感、烦躁不安、紫绀、冷汗淋漓、端坐、三凹征、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听诊肺部有哮鸣音,心尖部可听到奔马律,且有心衰疾病病史,可初步诊断为急性心力衰竭。迅速给予患者吸氧及调整,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如有必要可进行吸痰治疗。给予患者强心、利尿、镇静、止痛、扩张血管药物及激素等药物治疗,改善患者疾病情况,并转移患者送往医院。转移过程中时刻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出现异常情况给予针对治疗。根据患者的血压等情况给予患者应用3~10 mg吗啡,以降低患者的心脏负担,控制其躁动等情况,如患者双侧肺部均可听到水泡音,应给予患者应用20~40 mg速尿药物,改善其肺部水肿情况;如患者双肺部哮鸣音明显,可给予患者应用氨茶碱药物进行治疗。患者入院后常规给予患者低脂低盐饮食、吸氧、卧床休息等治疗,并给予患者应用抗感染、逆转心室重构、扩血管、利尿、洋地黄等药物进行治疗,并积极治疗控制患者的合并疾病[4-7]。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综合措施急救,均顺利到达医院。50例(96.2%)患者救治成功,2例死亡,死亡率为3.8%。50例患者经1周综合治疗后血NT-proBNP检查结果为(2940.2±2457.3)ng/L,左室射血分数(LVEF)检查结果为(46.3±9.5)%,心率为(71.2±11.5)次/min,血压控制良好。38例患者心功能改善到2级,12例患者心功能改善到1级。患者呼吸困难不明显,双肺湿啰音消失,浮肿消失。

3 讨论

急性心力衰竭为临床比较常见的急性疾病,对患者的危害很大,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患者死亡。此疾病是因为器质性心脏病发展到心肌收缩力减退,导致患者的心脏不能正常地将回心血量全部排出心脏,致使患者的心搏出量降低,导致出现肺静脉淤血的状况发生,动脉系统严重供血不足,多为快速异位心律、急性的心脏容量负荷过重、严重心瓣膜狭窄、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疾病导致,患者临床表现为有濒死感、烦躁不安、紫绀、冷汗淋漓、端坐、三凹征、呼吸困难等,听诊肺部有哮鸣音,心尖部可听到奔马律,且有心衰疾病病史[3-9]。

对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原则为争分夺秒稳定患者的疾病,平稳送往医院给予针对性地治疗,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故前期应电话沟通患者家属,指导其进行前期的急救措施,给予患者服用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并正确摆放患者等。前期的正确急救措施会为抢救争取时间,以保障患者生命。本组所有患者均快速出诊,3 min出车,到达现场时间为9~26 min,这也保障了对患者的急救效果。医疗人员到达现场后应首先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评估,早期对疾病进行诊断,给予患者综合性的治疗措施以急救,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药物治疗等。本组患者应用综合措施进行院前急救,均顺利到达医院,经治疗50例(96.2%)患者救治成功,2例死亡,死亡率为3.8%,50例患者各项指标均表现正常,血压、心率等情况控制良好,心功能均有所改善,38例患者心功能改善到2级,12例患者心功能改善到1级,这表明给予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措施可有效提高并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组患者运送途中均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给予其针对性药物治疗。本组患者死亡率均低于相关文献报道[9-14],这表明早期综合性院前急救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治疗争取时间。

综上所述,快速出诊,沟通患者家属给予患者早期急救,采取综合有效的急救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保障患者的生命,为治疗争取时间。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0年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S].2010:8-10.

[2] Cynthuia M B, Pasqualina S, Robert M, et al. Physiological, pathological, pharmacological, biochemical and hematological factors affecting BNP and NT-proBNP[J]. Clinical Biochemistry,2008,41(4-5):231-239.

[3] 陈其凰,张玉霞,蒙钟宁.50例急性左心衰的院前急救和转运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08,8(9):1576-1577.

[4] 廖清高,隋敏生,郭旭武.老年人急性左心衰的院前急救和安全转运[J].中国全科医学,2001,8(9):64-66.

[5] 谭建新,关永东.吗啡在急性左心衰院前急救中的安全性[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15(5):29-31.

[6] 郭华林.不稳定型心绞痛院前急救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Z1):58-59.

[7] 陈言智,严国胜.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9(22):41-43.

[8] 覃香.急性心力衰竭院前急救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2):39-42.

[9] 韩维红.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前急救的体会[J].中外医疗,2009,28(23):61-63.

[10] 王建民,白红.急性心力衰竭52例院前急救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9,7(7):20-23.

[11] 刘君思,范锦.42例急性左心衰患者院前急救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0,7(5):82-83.

[12] 陈其凰,张玉霞,蒙钟宁.50例急性左心衰的院前急救和转运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08,8(9):64.

[13] 宋淑华,霍光,范珍川,等.急性左心衰院前急救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11(8):55-57.

医疗救治措施范文2

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全力抢险”和“保安全、多蓄水”的方针,积极做好防汛救灾准备工作,保证灾害发生后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减少人员伤残和死亡,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根据武邑县2012年度汛防洪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卫生行业的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灾害前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策略

(一)切实加强领导,建立高效、统一的组织保障系统。

1、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县卫生局成立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卫生防汛救灾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为县防汛防洪指挥部提供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建议;协调、指导全县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积极组织和协调全县卫生人力资源,对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紧急支援。

2、县、乡镇各医疗卫生单位都应成立相应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县医院、中医院、县疾控中心成立防灾救援梯队。在县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当地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统筹安排当地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二)建立健全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保障体系。

1、制定武邑县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县卫生局组织有关医疗队伍,根据本县可能发生的汛情级别和造成的破坏程度以及人员伤亡情况的预测,全面评估本县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反应能力,制定本县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

2、完善县卫生系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队伍,成员以武邑县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卫生救治队为主。我县乡镇以上医疗机构,要分别组建防汛救灾救护梯队(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要以创伤外科为主,适当配备其它相关专业的临床医护人员。负责全县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伤员的分级救治和转运。

3、完善县卫生系统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联合组建县级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各乡镇卫生院成立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小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由从事流行病、免疫接种、消杀和环境、饮水、食品以及职业卫生等工作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相关的检验、药械供应工作等人员组成,负责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4、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要配备必需的现场医疗救护设备和药品,消杀灭药械、预防用生物制品,检验设备、试剂及必备的个人防护物品和生活物资,保持通讯畅通,以保障应急任务的执行。

5、开展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活动。为了提高医疗救护队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整体应急反应能力,县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技能和个人防护知识的专业培训,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不同规模的模拟演练,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人员。

(三)收集灾害医学信息资料。

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县卫生防汛救灾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应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灾害及其灾害发生后,可能危及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的信息资料收集,为县委、县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以加强对防汛救灾防病指导工作。

灾害医学信息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人口分布和生命统计资料; 2、卫生资源配置、疾病动态、传染病监测资料; 3、重点传染病的动物宿主和病媒生物的分布资料;4、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药械的储备资料; 5、其它相关资料。

(四)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的经费、药械、血源、物资的筹集、储备和管理。

各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要根据预测灾情波及的范围,提出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经费的测算,药械和物资的储备方案,上报政府部门安排落实。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防治药品、设备和消杀灭药械等物资的筹集储备,保障应急供应。

(五)完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加强防汛抗灾能力。

努力提高医疗机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的防汛抗灾能力,保障防汛工作的正常运转。

(六)开展医学自救、互救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科普知识教育活动。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对公众进行有针对性的灾害发生时医学自救、互救以及疾病预防控制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心理应激承受能力。

二、灾害发生时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措施

(一)启动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组织系统和保障体系。

1、发生灾情后,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紧急启动所设立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病领导小组,根据所制定的预案,组织安排部署本区域内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工作。县医院、中医院、县疾控中心启动防灾救护梯队,并根据灾情的需要组织协调相应的卫生资源对灾区进行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援助。

2、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县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人民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 (1)对灾害进行快速医学评估,确定灾害所引发的重点卫生问题,调配相应的专业救援队伍。 (2)开展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3)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并接受社会各界为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捐助的资金、防治药品器械等,为灾区提供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紧急救援。

(二)灾区的医疗救护。

在县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指挥领导下,医疗救护力量相互配合,划分抢救区域,重点抢救重伤员,突击救治中、轻伤员,对灾区伤员进行分级医疗救护。

1、现场抢救。到达现场的医疗救护人员要及时将伤员疏散转送出危险区,在脱险的同时进行检伤分类,标以伤病卡,并按照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对伤员进行紧急抢救。现场抢救的主要措施是止血、包扎、固定和合理搬运,准备转运至适宜的医院。

2、早期救治。医院对接收的伤员进行早期处理,包括纠正包扎、固定,清创、止血、抗休克、抗感染,对有生命危险的伤员实施紧急处理。同时医院要做好救治伤员的统计汇总工作,及时上报。

3、伤员转送。超出医院救治能力的伤员,医院要写好病历,在统一安排下,及时将其转往指定的医院,并妥善安排转运途中的医疗监护。

(三)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组织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实施卫生防疫措施。

1、加强灾后疾病监测工作,组织开展灾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防治措施。

2、加强疫情报告,实行灾区疫情专报制度。在灾区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按要求向指定的卫生机构报告疫情,对重点传染病和急性中毒事故等实行日报和零报告制度,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以便及时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处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3、加强饮水卫生监督管理。及时确定可供饮用的水源,定期开展饮用水源的卫生状况监测。对分散式供水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等进行消毒。

4、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对灾区的食品要进行抽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食品,消除食物中毒的隐患,预防食物中毒和其它食源性疾患。

5、指导开展环境的卫生清理。加强灾民聚集地的厕所及垃圾场的设置和管理。对患传染病死亡的尸体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加强对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监测,安全合理使用杀虫、灭鼠药物,采用多种措施,及时有效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

7、认真做好对参加救灾防病医疗卫生人员的自身防护。

(四)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灾区群众进行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最大限度地提高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提高群众自身防护、自我保健意识和心理调节能力。

三、灾害后期的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开展灾后医疗卫生机构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1、派往灾区的医疗救护队在完成医疗救护任务撤离灾区前,须做好与灾区医疗机构的交接工作,确保灾区伤病员医疗工作延续。

2、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与设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纳入地方政府灾后重建整体计划,统一规划,优先安排,确保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灾后伤病伤残人员的治疗与康复。

1、继续做好灾区留治伤病员的治疗工作。可以采取门诊、巡回医疗、家庭病床等多种形式,对伤病员进行检查、治疗,同时还要对发现的漏诊伤病员及时治疗。

2、对于转院的伤病员,进行系统检查,优化治疗措施。根据恢复情况,医院可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将基本痊愈的伤员转送回当地,并与当地医疗机构做好衔接工作。

3、当地医疗卫生人员须对伤愈出院的伤病员进行回访、复查,对有功能障碍的伤员指导他们科学地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三)灾后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做好卫生防病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1、完善疾病监测系统。

(1)加强对传染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各个环节的督导检查,落实各项防病措施。(2)继续加强灾区重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 (3)加强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及时评价和反馈监测信息。报告内容包括法定报告传染病、人口的暂时居住和流动情况、主要疾病的流行动态等。

2、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按照“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整治居住区和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清运垃圾污物,做好人畜粪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消灭蚊、蝇孳生地,开展居住地及其周围的灭鼠工作,努力消除传染病可能发生或传播的条件。

3、加强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监督管理。

(1)强化对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以及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 (2)加强饮用水源和临时供水设施的卫生监督管理,定期监测水质,保障供水安全。

4、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及时发现传染病人,采取措施,防止疫病的播散。

5、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接种与预防性服药,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接种或普服药物工作,提高人群保护能力,预防相应传染病的发生。

医疗救治措施范文3

【关键词】地震;医学救援;组织管理

地震医学救援中医疗队组织管理工作是完成救援任务的关键,医疗队管理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救援任务完成的质量。近年来,成都武警某医院医疗队先后参加了汶川和芦山地震的医学救援,顺利完成了救援任务。笔者结合地震医学救援的实践,总结分析医疗队在执行地震医学救援任务中的组织管理工作,探讨地震救援任务中医疗队的组织管理方法。

1主要做法

1.1依势选址,迅速展开

展开地点除遵循野外宿营场地的选择原则(如近水、背风、避险、防兽、日照、平整)外,还应选择在震中、靠近灾区边缘、伤病员较多的地域。展开场地需靠近水源,能进出车辆,容纳一定伤病员,如学校、体育场、广场、稳固房舍等。汶川地震时,野战医院在汶川县雁门乡的某加油站附近展开,场地开阔平坦,可利用加油站的地下井供水,因进出交通方便同时又是灾民安置区,便于伤病员转送与救治。芦山地震时,野战医院在芦山县城边一条宽敞公路边展开,既靠近广场灾民安置区,又远离破坏的山体,余震的危害不影响医疗队安全。

1.2明确任务,科学编组

野战医院搭建好后,采取“基地+前置”的配置模式编配人员[1]。根据平时分组情况,在现场结合实际再明确分工,以野战医院为基地,将医务人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负责基地工作,展开各组室,担任早期治疗工作;另一部分编成若干小组,每组2~3人,随救灾部队实施现场抢救,同时将重伤员转送基地进行早期处理。两组任务明确,由指定组长负主要责任,分工明确,机动灵活,使工作有序开展。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任务的重点也有所变化,前3天以现场抢救伤员为主,后3天工作重点转向疾病诊治和防疫工作。汶川地震时,野战医院开设在雁门乡的一个加油站附近,每天派出4支医疗队到各村巡诊,既兼顾了伤员的急救需求,又保障了集中安置点灾民的医疗需要。芦山地震时,将医疗队分成了8个小组,其中4个小组负责基地工作,4个小组随救灾部队进行现场抢救。共转运重伤员17人,抢救伤员23人,诊治病员2235人,充分发挥了医疗队的作用。

1.3科学施救,救防结合

(1)抓好紧急救治:地震前3天,现场抢救是重点。现场抢救是医疗救治的关键环节,也是人员脱险、伤员获救的基本保证[2]。芦山地震中,医疗队在黄金72小时内,分别在芦阳镇、龙门乡、清仁乡等展开现场抢救。对集中在路旁脱险的伤员,进行检伤分类,按先重后轻的顺序实施救治;对埋压伤员,先扒埋压程度浅的、容易的,后扒埋压程度深的、难救的,随扒挖随救护。坚持快抢快救,先救命后救人,救送结合的原则,对65名伤员进行了清创包扎处理,对17名重伤员进行了后送转运。(2)抓好巡回医疗:地震破坏范围广,伤员较分散,交通不便,医疗资源有限。医疗队在完成早期救援任务后,要组织医疗组走村串户,对灾区分散的伤病员进行诊治,轻伤家庭留治,重伤员送到救护站。(3)抓好疫情防控:要抓好卫生宣传教育,增强灾区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严格执行处理人和动物尸体的相关规定,做好尸体消毒;认真落实各项防病措施,对灾民安置点、垃圾堆放点、厕所等场所进行消毒;抓好饮食饮水卫生,加强水质检验和水源管理,搞好饮食营养卫生,确保饮食饮水安全。芦山地震中,震后的第3天就派出医疗队深入灾区开展防疫知识宣传,发放防病宣传手册,对居民集中安置点、厕所、垃圾堆放地等重点蚊蝇孳生场所喷洒药物,对饮用水进行净化处理,为防止灾后疫情发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立足自我,管好队伍

(1)规范日常生活行为。如医疗队员的仪容着装、作息时间、活动范围、外出请销假、内务卫生等都要有明确规定,防止医疗队发生问题,确保救援任务的顺利完成。(2)强化安全工作。进行救援的过程中,远离松动的山体、危险的建筑房屋等不安全地域,避免震后次生伤害。强化行车安全,选择安全的道路行使,坚持干部带车负全责,确保车辆和人员的安全。(3)加强思想教育。针对地震灾区条件恶劣、环境艰苦的实际情况,开展随机教育,特别是加强吃苦精神培养;每日召开医疗队员全体会议,总结讲评全天工作,查找存在的问题,对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开展讨论活动,安排队员谈感受,相互交流思想,达到思想统一、凝聚力量的目的。(4)搞好自我保障。充分发挥每个队员的长处,分别委以重任;每个队员除完成医疗救治任务外,还分别负责行政管理、医疗管理、后勤保障等工作;做到立足自我,合理分工,各负其责,切实搞好自我保障工作,为完成救援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2体会

2.1建好野战医院是地震医学救援的基础

医疗队在震区建立野战医院既要靠近震中,又不能盲目突进震中[3]。首先是要选择空旷的地方搭建帐篷,既方便救治,又保证自身安全。要根据地震发生后救援时间紧、任务重、环境差、伤员多、伤情杂等特点和当地实际情况,迅速在灾区选择有利地形,建立野战医院,开设救护单元,依靠专业的设备装备,形成体系救治能力。

2.2组织有序是地震医学救援的关键

地震救援中,不同救援阶段有不同的工作重点,依据实际及时调整分组人员。在组织救援时,医疗队要随着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不断调整工作重心,分阶段开展救援工作。遵循灾害医学救援的检伤分类技术,搜索、营救、医疗一体化救治技术,特殊环境下的心肺复苏技术,以及监护条件下的后送技术,开展医学救援[4]。在救援72小时以内,加强外科手术组力量;72小时以后,以康复治疗为重点,同时加强灾区巡回医疗;后期主要是以防疫工作为重点,落实防病措施,做好灾后疫情防控工作。

2.3严密管理是地震医学救援的保障

野战条件下,医疗队是一个临时集体,加强任务中医疗队的管理工作十分重要。要充分发挥每个医疗队队员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技术水平,把维护官兵生命与培育战斗精神统一起来,使临时抽组的医疗队很快形成战斗力。在医疗质量上,要建立诊疗制度、规范医疗文书,明确责任人。要做好质量控制,确保救治过程严谨,处置记录清晰[5]。在人员管理上,要强化组织纪律观念,做到令行禁止。在思想教育上,要加强随机教育,及时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避免违反群众纪律、影响安全稳定情况发生。总之,在地震医学救援中医疗队灵活有效地组织管理是完成医疗救护工作的强大支撑。野战医院的迅速展开是完成救援任务的基础,合理编配人员是完成救援任务的前提,科学施救是完成救援任务的关键,管好队伍是完成救援任务的保障。

【参考文献】

马炬,王丽华,张宏雁,等.某院芦山地震医学救援实践[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4):351-353.

徐克钧,王东川.芦山地震灾情特点及抗震救援卫勤保障做法[J].武警医学,2013,24(11):991-992.

石骥.野战医院地震灾害科学救援的实践思考[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8):701-704.

杨慧宁,郑静晨,张开,等.芦山地震救援实践与应急模式的探讨[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3,1(1):27-29.

医疗救治措施范文4

一、救助对象

(一)持有市、区民政局颁发的《最低生活保障救助证》的低保人员和《烈士遗属定期抚恤证》、《因公牺牲遗属定期抚恤证》、《病故军人遗属定期抚恤证》、《复员退伍军人定期定量补助证》的抚恤优待人员;

(二)持有《**市低收入职工优惠证》的困难人员;

(三)全市持有“党员互助、携手共进”证书的困难党员;

(四)市本级范围内需要紧急医疗救助的其他人员。

医疗救助对象根据市民政局和总工会提供的资料实行动态管理。

二、救助标准和办法

医疗救助对象在市惠民医院诊治时的用药范围、诊疗项目参照**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执行。对救助对象医药费用的减免采取先收后返的办法进行,具体标准如下:

(一)门诊或住院单次就诊医药费用10000元(含10000元)以下部分救助30%;10000-50000(含50000元)部分救助40%;50000元以上部分救助50%。

(二)同时符合救助条件两项或两项以上条件的人员,按最高标准实施救助。

(三)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救助对象,医药费用自负部分按上述相应类别和单次总医药费用确定的分段比率救助。

本意见实施后,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慈善总会(筹)等部门关于开展市区医疗帮困工作意见的通知》(湖政办发〔2002〕71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民政局等九部门关于市区扶持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优惠措施的通知》(湖政办发〔2002〕95号)、《关于城镇低收入困难职工家庭实行帮扶措施的通知》(湖政发〔1996〕125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市区在乡重点优抚对象实施医疗救助的通知》(湖政发〔2005〕31号)规定的医疗减免办法对惠民医院仍然有效。对原办法计算的医疗费减免金额高于本办法计算的救助金额的,医疗救助金按原减免金额支付。

三、资金筹措和管理

医疗救助金通过慈善、卫生、财政各三分之一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解决。医疗救助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每年发生的救助金额由财政、卫生部门进行预测,需由财政支付部分列入当年预算。医疗救助金的筹措和使用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并接受财政和审计部门的审计。成立由市政府分管秘书长任组长,市卫生、财政、审计、慈善总会等单位为成员的经费管理审核小组,负责资金的使用、监督和管理工作。

四、医疗服务管理

市惠民医院设在市中医院,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市惠民医院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大内部管理力度,规范医疗服务价格。要按照城镇基本医疗有关规定,切实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规范治疗、合理收费”,严格控制单病种门诊及住院费用,努力减轻医疗救助对象的负担。

五、组织管理

医疗救治措施范文5

夏季是各种不安全事件易发时段,为确保医疗安全,维护群众身体健康,现就做好夏季医疗安全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

各单位要加强夏季医疗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健全医疗安全管理网络,落实安全措施,层层明确安全责任,努力将各种不安全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

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对医疗机构诊疗范围内的病人一律不得拒诊。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对其所接诊患者,特别是对急危重症患者的诊疗、会诊转诊、转科转院、病情告知等实行全程负责。非诊疗范围内的病人如病情危重、危及生命时,应先就地抢救,再予转诊。遇到复杂病例或诊断未明的病员,首诊科室和首诊医师应承担主要诊治责任,及时邀请相关科室会诊,本院无相关诊疗科目的,可邀请院际会诊,诊断明确后及时转科或转院治疗。行政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及时指挥处理单位内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

二、突出防范重点,落实医疗安全措施,提高应急救治能力

各单位要加强对重点人员和岗位的宣教与检查,认真落实患者安全目标,对危重患者和诊断不明患者要加强观察,及时请会诊,加强救治力量。对输液室病员和住院患者要加强巡视,严密观察,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

要加大健康宣教力度,增进群众的防病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要加强医务人员识别应对中暑、腹泻、虫蛇咬伤、溺水等夏季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提高救治水平;要做好防暑降温物资及夏季常见多发病救治所需药品的储备工作,确保此类药品储备充足。

三、强化急诊急救工作,确保绿色通道畅通

各单位要简化急诊流程,缩短就诊时间,加强急诊救治力量的配备,并安排好备班人员,配备充足的急救药品,急救器械应处于应急状态,确保急诊医疗安全;要根据季节变化和病员就诊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和医务人员班次,更要注意规范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杜绝无执业资质人员独立参加值班行为。

急救机构要合理安排人员、设备、药品和车辆,保证急救电话畅通,及时接警,迅速出警,妥善处置和及时转运患者,确保通讯灵敏、指挥有力、出车及时、抢救有效、减少伤亡

四、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改善医疗救治工作环境

各单位要结合具体实际,添置必要的通风、降温设施,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要确保病房内降温设施能正常运行,同时做好防蚊防蝇工作;供电供水设施及其他生产物资要能保障医疗工作需要。

五、加强督促检查,确保责任和措施落实到位

医疗救治措施范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所有病例中随机抽取224例,其中2015年整年间抽取112例,2016年整年间抽取112例。2015年的112例患者中,男性61例,女性51例,最大72岁,最小23岁,平均年龄(46.71±5.24);2016年的112例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54例,最大71岁,最小25岁,平均年龄(47.14±5.30)岁。我院于2015年1月开始实施风险管理,统计并分析风险管理前后院内纠纷事件发生率与引发纠纷的主要原因。1.2风险因素分析。我院通过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对目前院内可能引起医患纠纷的所有因素进行区分、整理,对院内实施急救过程中医患双方可能出现的争议性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出以下原因:①社会因素:院内关于对患者急救处理具体的规章制度可能不够完善,在出行急救车辆方面可能不够迅速,院内专业的医疗急救设备可能不完善;②双方心理因素:因疾病原因,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就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的情绪中,接受治疗时依从性较低,治疗效果不显著,由此产生医患纠纷。除此之外,医疗人员可能心理素质不过关,影响急救操作的正常完成,在治疗过程中增加了患者的风险程度;③因院内展开急救治疗的患者多为意外伤害或是突发性疾病,自身存在的风险因素较多,通过现有的医疗设备与医疗人员并不能做到完全排除风险因素,因此抢救治疗效果可能与患者、患者家属内心期望的有一定差异,从而使患者或患者家属心理压抑,最终导致医患纠纷的产生。1.3风险管理实施措施。1.3.1提升急救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素质。院内可定期对急救工作人员开展急救专业知识与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在提高院内工作人员急救技能的同时,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与风险辨识能力。同时,使其能够明确急救无风险进行可有效维持双方的权益。在对急救人员进行培训后,定期对其工作质量采取奖惩的形式进行检查[2]。1.3.2加强沟通能力与心理素质。患者在入院进行急救治疗前,急救人员应采用沟通技巧对患者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并采用言语安慰的形式适当减少患者心理负担。同时,院方可定期开展对心理人员实境培训,采用现场模拟教学的形式对医疗人员自身心理素质进行培训,旨在提高急救人员的临时处理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1.3.3加强宣传力度。院内各项工作应对患者全面公开,如疾病相关的收费标准、运行原则、在急救车的醒目位置张贴价目表。利用现代互联网科技与媒体等多方面渠道对急救工作内容与相关基础急救处理方式进行广泛传播,使患者都能对急救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使患者在自身急救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依从性,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急救成功率。1.4统计学方法。将本次研究所得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我院风险事故发生率对应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表示两组间数据率的差异,将χ2作为两组间对比检验标准,若(P<0.05)则可认为本次研究两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管理前后两组纠纷事件发生情况分析。实施风险管理后,院前急救医患纠纷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实施风险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管理前后纠纷事件发生原因分析。实施风险管理前后,引发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均为处置措施,其次为医疗因素,见表2。3讨论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形势的不断改变,社会群众对医院医疗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部分医院往往不能满足患者高要求的医疗服务,导致医患双方在医疗质量上不能达成共识,院内的实际医疗服务质量与患者自身所预想的医疗服务质量出现较大的偏差,患者内心无法解释,从而产生医患纠纷。特别是医院在对患者进行急救的过程中,医患双方长因救治方式产生争执,更加大了风险事故发生概率。现阶段医疗机构急救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虽不能完全避免,但可通过有效的管理模式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在急救工作中采取风险管理模式后,可有效提高急救工作人员的防范意识,患者一旦出现任何可能引发风险事件的因素,可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处理,降低了患者投诉发生率[3]。并且采取风险管理模式还能对急救车的出入情况、医疗设备的携带情况进行核实,避免就地对患者展开急救的时候,出现急救设备不全的情况。同时,急救过程中,适当地进行心理沟通与安慰可有效缓解患者紧张、抑郁的情绪,使其在急救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依从性,提高急救成功率,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本次研究中,实施风险管理前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实施后,与吕翠琴[4]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在院前对患者进行急救处理时,采用风险管理能有效降低院内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院内工作人员预防风险、避免风险的意识,使院内医疗工作能正常、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见菊.风险管理在防范院前急救医患纠纷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4):182-183.

[2] 王鑫,崔晓丽.风险管理在防范院前急救医患纠纷中的应用[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5,3(10):551-554.

[3] 王项菲.腹部外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风险管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