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服务与管理主要课程范例6篇

健康服务与管理主要课程

健康服务与管理主要课程范文1

由于中国的国情所限,医疗范畴还是限制在“低水平,广覆盖”,在短时期内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是很困难的,但以预防为主的预防保健将有利于减少患病概率,进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问题。21世纪是预防保健的世纪,“用最小的投入帮助人群获取最大程度的健康,享受高质量的生命”,这一健康管理主张正成为理性健康消费的新趋势。但健康管理服务区别于传统的医疗服务,百姓需求的增加与行业人力资源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的缺少更是制约了整个行业发展的进程。为适应现实需求,全国首届健康管理硕士课程研修班于4月1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开课,这是该校培训学院康亚健康管理学院成立以来迎来的第一期学员。所以这期研修班被业内称之为健康管理专业的“黄埔一期”。

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康亚健康管理学院院长陈元平教授介绍说:“这是我国第一所,目前也是唯一一所校企合作性教育培训机构,以培训为主要手段,以帮助亚健康人群解决实际健康问题和提升大众健康管理水平为基本目的。”旨在以国家医疗体制改革为导向,塑造健康管理职业化专门人才,实现健康医疗机构管理从传统的人、财、物模式到以营销、服务、发展为主的“健康医疗经营”模式的转变,进而实现改制、连锁经营、品牌合作、融资上市等全方位的管理;健康医疗机构管理就管理者在“管理师-管理专家-管理院长”的成长轨迹下,实现“专家管理”到“管理专家”的转变,培养健康医疗机构管理者向既是“专家”又是优秀“管家”迈进;立足健康医疗机构管理者“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关注管理者个人素养的提升和对管理哲学的领悟,将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科学管理理论相结合,提升健康医疗机构管理者个人价值和管理科学实践技巧。

中国人民大学推出的“健康医疗机构管理方向MHA课程”,是目前国内唯一针对健康医疗机构中高层管理者设立的MHA课程。课程设计引进了联合国先进的现代健康管理理念、知识、技能体系,以体验教学方式授课,注重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实用性、灵活性。课程涵盖品牌管理、人力健康绩效管理、健康信息决策管理、健康产业营销管理、健康服务流程管理等多个层面,旨在帮助学习者增强健康管理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健康服务企业的职业管理团队以提高企业发展的战略执行能力。

学院办学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切入点”,即:以大众健康管理需求为中心,以系统性健康管理课程学习和普及性短期培训为切入点,促进社会精英阶层健康管理水平的战略升级。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管理学、医学界的知名专家教授参与教学,亲自授课,通过互动教学模式,深度探究实践中的焦点问题,促进健康管理信息交流和思想沟通,教、学、用相结合,提高健康管理服务质量,以促进精英人士的健康管理意识及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唤起国人健康意识的觉醒。

健康服务与管理主要课程范文2

关键词:中医药院;健康管理;培养机制

2013年9月28日,国务院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健康服务业相关学科专业,引导有关高校合理确定相专业人才培养规模。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在重点任务中提出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在大健康的背景下,健康管理相关行I不断发展,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但目前健康管理的人才培养刚刚起步,专业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健康管理专业的规划和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和创新。国家政策支持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服务,中医院校以其独特的师资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健康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

一、健康管理专业开设现状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对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较少。且呈现地区差异性。经济发达省份发展较早,在中、西部等经济发展欠缺的地方发展相对落后。院校教育主要分为高职、本科和研究生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全国范围内开设健康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高等院校仅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和海南医学院4所。杭州师范大学率先获得了教育部的健康管理学硕士点和博士点资格,已有健康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各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大同小异,但是由于各个学校师资和教学实力相差悬殊,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成果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别。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健康管理)本科教育,是目前唯一一所中医药院校开设健康管理专业,对各省份中医院校开设健康管理专业提供很好的借鉴依据。江西中医药大学顺应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形势,拟开展健康管理专业试点,并融入中医药特色,对于培养满足中部健康服务产业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医院校如何创新健康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机制

(一)创新人才招录机制

招录学生是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提,如何招录学生以及招录何种素质的学生是进行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做好健康管理专业定位,立足于中医院校的优势和特色,培养具备现代健康管理理论、技术和特长的应用型人才。其次,要大力宣传和推广新开设的健康管理专业,在学校官网上开设健康管理专栏,介绍健康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就业方向、主要内容等。便于广大有志报考本校的高考考生了解和选择专业。再次,申请国家健康管理人才培养专项基金作为人才培养的经费对高分录取的学生采取学费减免、奖学金等政策吸引优秀学生填报该专业。

(二)创新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

课程设置可以发挥中医院校特色优势,运用中、西医健康管理方式结合,突出中医理念,实行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打造中医院校独特健康管理人才。课程设置除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外还要开设专业相关选修课程。课程学习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课程聘请“双师型”教师担任教学和实训指导。老师既是专业课理论教学老师,同时是实训单位职工,在学生理论和实训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更具有连贯性和专业性。在课程的设置上适当增加实验和讨论的课时数或开设综合性实验课,引入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多种教学方法,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模式。还可以聘请健康管理领域相关专业人士进行健康管理发展现状等方面的系列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使所学与实际接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业理念和就业能力。通过互联网平台共享各个高校健康管理专业的精品课程,建立属于本学校的专业精品课程。

(三)创新实习就业机制

健康服务与管理主要课程范文3

一、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校长谢红光任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翟义生任副组长,政教处、团委牵头,各年级组组长和班主任为成员,加强领导,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有人管,有人做。

学校要求政教处狠抓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把心理健康纳入德育工作的范畴,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考核和总结。要求教导处狠抓学科渗透,进行学习心理辅导,通过课堂,发展学生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要发挥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作用,每位班主任就是学生心理辅导员,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精心培育学生健全的、创造性的人格。这样就构成了以班主任为基础、任课教师参与、各部门协同一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队伍。

二、建设学校心理教育基地——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进一步巩固,并使这项工作在驻校社工的帮助下持续推进下去,全面提升师生的心理素质。2012年3月,学校领导考察、研究后决定在学校建设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地点设在学校新食堂二楼,与老年活动中心相邻。中心设置三个主体功能室,即办公室(社工部办公室)、个体咨询室和团体活动室。面向全校学生、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咨询、指导和服务。从成立之后,短短几个月,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因其位置远离教学区域、功能齐全、专业性强、环境安静、保密性好等优点,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每天几乎都有学生来咨询求助,现在开展学生团体活动也有了自己的场所。在接受上级领导考察时得到肯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地基建设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培训和外出培训

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的是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因此,在全体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师德修养、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决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我们通过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等常识的专题培训,使全体教师掌握了心理卫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校本培训主要通过自学、专题讲座、课题研究、教职工大会上统一学习等形式,力争实用有效。每学期学校都布置本学期教师自学任务,并纳入校本培训考核体系中。同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争取机会,送教师外出参加区级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和社工服务理念的学习、培训、考察活动等。我校2012年先后派出若干名学校领导干部及班主任参加了生命教育培训和广元11月的社工服务研讨会等。这些老师回校后在大会上又对其他教师进行了再培训和经验交流。心理健康的校本培训和外出培训,提高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使广大教师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来实施。

四、依托课题研究推动心理教育的落实和发展

为了帮助我校师生尽快走出地震的心理阴影,摆脱各种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满怀信心和希望、乐观开朗、充满热情地工作和学习,为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我校于2010年12月安排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学校心理教育体系的理论建构及心理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的子课题《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的研究》的研究任务。2012年4月,我校进行了该课题研究的开题工作。此课题的研究将会推动我校高中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专业化发展。同年12月,在利州区中小学教研室领导的指导下,学校完成了对区级课题《七至九年级学生亲情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结题工作,总结课题研究近三年来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探讨在学校如何进行推广,并研究将此课题进行上报申请成为市级课题,进一步推动学校初中亲情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发展。

五、狠抓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建设和课堂渗透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我校高中利用班会课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班主任为任课教师,每学期不少于四节课,教材为学校政教处和教科室编辑的校本教材《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人手一本。政教处负责上课考勤,并对学生进行考核。按照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我校初中开设了《生活·生命与安全》课,由教务处按每班每周两节课的课时量排成课表,安排相关专业的老师进行上课,上课情况计入课时统计,并纳入学校教学管理和年终考评之中。

同时,我校还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把课堂教学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求学科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心育内容,教学目标中应有心育的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心理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也做了具体规范:教师进课堂要微笑,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课堂要有启发性、创造性,学生愉快地离开课堂;作业批改要有感情、鼓励性文字。

健康服务与管理主要课程范文4

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以及《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意见》中提到:“我国将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应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服务。目前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两大部分,其中公共卫生服务包括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应急、急救采血服务以及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和安全饮水等12个领域。群众对全科医生服务的需求调查显示,95%的调查者要求,全科医生能对疾病的预防和促进机体健康等方面进行健康知识教育;96%的调查者要求,全科医生能进行传染病防治和预防接种及除四害的工作指导[4]。但我国现行的医学包括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传统的重疾病临床治疗轻疾病预防保健的思想严重”,因而造成注重疾病治疗,忽略融预防、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医疗卫生全程服务,对社区预防保健、社区护理、社区健康教育等课程不感兴趣,其相关知识和技能欠缺[5-6]。为提高基层全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理论知识,国家出台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而就其实践能力的提高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目前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仍处于过渡期,完整的全科医学大学教育体系尚未形成,没有与之匹配的全科医学临床实习医院[7]。对于全科医学的公共卫生服务实践能力的教学实习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希望通过本次的课程改革来弥补这方面的空缺,努力提高全科医学毕业生服务社区的能力,培养服务基层“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实用型全科医生。

2基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岗位能力的课程内容改革

2.1课程改革目标

现代医学教育培养的临床医学(全科方向)学生应该满足基层民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满足基层医疗机构对从业人员应具有的基层卫生服务的岗位能力要求,满足卫生行政部门对基层卫生服务的要求,满足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医药卫生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能力要求,并能在毕业后尽快通过国家执业医师(助理)考试,取得医师执业资格证书。

2.2课程内容改革目的与理念

临床医学开设的预防医学课程,多沿用的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五大学科课程的压缩版,知识缺乏整体性,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应用型、创新型、科研型人才的培养,也忽视了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相结合,毕业后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需要和自身职业发展需要,难以满足居民及国家对他们职业能力的需求。在课程内容改革过程中,应结合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应具备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作为执业医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卫生行政机关要求的卫生行政能力和自身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素养,发挥预防医学的学校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社区科研、专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引领和储备作用。所以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要兼顾多方要素,摒弃过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由知识带来的受教育对象的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的全面发展,摒弃过往为工作而工作的态度,转化为工作是我的能力体现,推陈出新。

2.3课程内容改革实施思考

预防医学涵盖的的五大学科,看似一盘散沙,其实他们都紧紧围绕着“健康”这一主题。结合新时代公共卫生主题,在预防医学课程内容改革中应紧密结合临床医学、全科医学,以及强化学科内部知识间的兼容、渗透与连贯。既然他们都属于医学这个大的学科体系,他们之间就一定有着必然和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改革中,将内容可以分为六个模块,第一模块为现代健康观即绪论部分;第二模块为健康影响因素研究即原环境与健康;第三模块为健康研究的方法,主要涵盖医学统计和流行病学;第四模块为健康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原预防与控制。添加第五模块健康相关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第六模块健康相关行政管理。通过合理整合和序化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强化现代健康观,并将预防医学观念、知识和技能贯穿到整个社区卫生服务、基层医疗服务、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和终身医疗服务(活动)中去。

2.4课程内容改革实施实例

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各种职业能力融入预防医学教学中,是本次课程内容改革研究的重点之一,以基层慢性病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为例。第一部分学习认识三级预防的开展在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学习完后,总结和思考“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自然、职业、饮食、心理、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等),有哪些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如何在社区开展高血压的三级预防”;第三部分是高血压的社区考核,指标计算方法、社区高血压调查报告、本地区的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第四部分是高血压的社区控制干预(社区危险因素、干预方法、效果等)研究;第五部分是根据社区人群社会—心理—生物特点分析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社区管理方法、分析社区服务能力和服务提供与服务需求,提出改进措施;第六部分是高血压防治相关政策、法规与卫生服务。课程学习最后,学生结合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全科医学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健康与卫生问题,通过查阅论文、教师指导开展学术研究和/或论文撰写。

3结束语

健康服务与管理主要课程范文5

中期,发展至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因此,对其发展

特点进行梳理,有助于探明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从

而更好地为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服务。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

(一)与德育关系密不可分

与德育关系密不可分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极为明显的特点之一。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

造成的:一是我国大陆的心理健康教育始于对学校

思想政治工作困境的反思[1 ],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引入中国大陆,开展探索性工作的大多数都是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二是在起步阶段,心理健康教育

大多数是出现在德育的相关文件中,如1995 年国家

教委颁布试行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后

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文件也是由教育

部负责大学生心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部门制定的,

如2001 年制定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就是由教育部社政

司颁发的。不仅如此,在这些相关文件中也对心理健

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作了明确表述,如加强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3 ]、要在学生工作系统设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专门机构[4 ]。

因此,我国大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观念、还

是操作,乃至管理,都和德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以从自发呼吁到官方主导为发展脉络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从少数工作

人员的自发开展起步的,当时上至国家及省市教育

行政主管部门、下至高校的领导层对此项工作都没

有明确要求,纯粹是少数教师用自己的热情和责任

从政府政策角度看我国大学生

心完全自发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

以心理咨询为主)。随着自发工作的推进,发起教师

在校内奔走呼吁,希望校领导更加重视此项工作,慢

慢地这项工作先是引起一部分高校领导的重视,后

来演变成少部分高校的自发行为,直至最后国家教

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始意识到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

以2001 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文件的下发为标

志,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式进入自觉

规范的发展阶段,因此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是从自发呼吁到官方主导为发展脉络的。

(三)柔性政策特点较为明显

截止到目前,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制定出台

了不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但这些文

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柔性建议多,刚性要求

少,这在文件的名称上也有所表现,比如多以《***

意见》为文件名称范式。此外没有出台与文件相关的

配套政策,因此各地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缺乏明确、

具体而有效的落实措施。而且由于没有针对高校心

理健康教育的规范考评体系和考评制度,对没有执

行文件规定的高校也没有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这

也进一步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程度。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走向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化、规范化加强

如前所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过程

中的柔性政策特点明显,更多的是指导性的,导致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心理健

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受制于分管领导对该专业的理解、

学校的行政经费、人员编制及办公空间的限制。鉴于

此,教育部办公厅于今年2 月份印发了《普通高等学

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机制、师资队伍、教学体

系、活动体系、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心理危机预防与

干预体系、工作条件等七个方面的建设标准作出了

明确的要求。在5 月份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普通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从

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主要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教

材要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与条件支

持、组织实施与教学评估等六个方面对普通高等学

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提出了较为明确的

要求。这些标准和要求的制定,标志着我国的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规范建设阶段,从此,此项工作就具有了全国性的操作指南和依据。

(二)培训规范化程度加强,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加强

在第一个专门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

政府文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首次提出要积极开展对从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但并

没有提及培训机构、培训内容以及培训课时等具体

内容。关于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方面,该文件提出要逐

步建立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

的资格认定体系。而在2002 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

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则

明确提出建立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

训中心,开展专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此外对培训内

容等等也做了明确要求,即对于通过培训达到上岗

要求者,文件规定由教育部认定的有关承训机构颁

发资格证书,逐步做到持证上岗。于2005 年1 月颁

发的《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文件中首次明

确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进行培训,逐步使专职心

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达到持证上岗要求。并且第

一次明确强调了专职人员的专业化,提出要“配备专

职专业人员”。而对培训学时的要求则见诸于今年颁

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

标准(试行)》中,要求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

师每年接受不低于40 学时的专业培训,或参加至少2

次省级以上主管部门及二级以上心理专业学术团体召

开的学术会议。此外该文件也对教师的专业背景和任

职资格也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的教师,特别是直接从事心理咨询服务的教师,

应具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学历和专业资

质。照此发展趋势,未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

训将更加规范化,队伍也更加专业化。

(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化程度加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到2020 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

务之一:..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

举措部分“构建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思想道德基

础”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

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

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

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提

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

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可见,心理

健康教育的地位已经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界,成

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举措之一,这表明我国政府

已经站在一个社会大背景下来看待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问题,站在中华民族素质的高度来认识未来公民

健全人格的培养。这必将会使政府更加重视心理健

康教育工作,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成为政

府、社会(包括社区)、家庭、学校,甚至是社会各

界包括医学界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结果就是大学

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将会更加整合化,比如一些

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转介到医院后,医院是否能提供

相应的服务,学生转介到医院后,医院怎样跟学校建

立连接。再比如,媒体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该如何为

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不是只顾抢“眼球”新闻,

不顾学生“心灵”成长。这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

务的机构、社会心理服务的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诸

如此类的一些问题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有政府出台

相关文件和制度进行协调,共同为大学生的成人成

才保驾护航。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力度加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相关要求首次出现

于2001 年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

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开设大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的选修课,但对于课程的地位并没有做出

说明。而在2002 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

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则明确提出课

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

节之一。随后,政府文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的规范性要求进一步加强,虽然在2005 年1 月颁发

的《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

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文件中对于开课

形式仍建议是选修课,但对教学方法则进行了明确

要求,提出要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

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今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

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

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指出课堂教学

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要建立和完善相

应的课程体系。必修课这一课程形式也首次在文件

中出现,并且对课程的覆盖面也有明确要求,那就是

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紧

接着,在5 月份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

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从课程性

质与教学目标、主要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教材要

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与条件支持、组

织实施与教学评估等六个方面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

这一文件的颁发,将会更大程度地加强大学生心理

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力度。

参考文献

[1] 黎龙辉,刘良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史与

现状——基于文献研究的思考

[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

育,2006,(5):4-7.

[2]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的意见(教社政〔2001〕1 号).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

健康服务与管理主要课程范文6

首先,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必须遵守的保密原则存在冲突:由于辅导员与学生互相熟悉,在谈话中学生担心影响形象或损害利益,不能敞开心扉;辅导员也不能抛开教育者角色。其次,在获得心理咨询师证书后,部分辅导员缺乏继续培训和实践的机会。再次,辅导员精力有限,对储备的心理学知识缺乏信心。最后,90后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薄弱、情感外化强烈,集体观念薄弱。

二、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和可行性分析

首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是基础。一是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体制的构建日趋稳定;二是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已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有较健全的心理督导网络。其次,辅导员自身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再次,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新意识是关键。一是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停留在宣传层面;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最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趋势有利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

(一)开展非咨询性心理辅导的途径

这条途径在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中频繁使用,并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心理咨询中,存在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冲突而无法有效开展工作的弊端,这意味着辅导员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开展非咨询性心理辅导,针对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咨询技巧帮助和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扰。

(二)高校朋辈心理辅导途径

大部分学生遭遇心理困扰,第一时间选择倾诉的对象就是同辈好友、室友等,以求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这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工作奠定了情感基础。从90后大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情感外化,成长于各种网络、多彩的现实社交圈。同辈之间如果能形成一种互助式的朋辈心理辅导,较能为学生所接受,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中分工实施心理辅导的途径

分工实施心理辅导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趋势之一,且在专业化建设中得到了有效运用。在实际操作中,有专门实施心理辅导的辅导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辅导员参与心理咨询的角色冲突问题;也可以使辅导员服务管理团队的合作与分工更具实效性。

(四)辅导员与校内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合作的途径

首先,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开展的各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宣传,主要包括心理咨询、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和讲座等,并积极参与配合,通过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次,大部分高校都建立起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部作为举足轻重的一环,学院挑选有执业资格、最好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专门负责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一起配合完成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组织、指导团学会心理部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对系部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等。再次,挑选已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且有一定经验的辅导员,聘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兼职心理教师,为全校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这需要辅导员不断学习,更好地服务学生,也是辅导员获得心理咨询经验和实践的良好平台,而且想要获得提升,需要有完善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体制作为坚实的后盾。

(五)辅导员参与课程授课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