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之于生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之于生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之于生命

健康之于生命范文1

怎样才能让健康与自己一生相伴呢?全国首席健康专家万承奎提出了“生命自我管理科学”,告诉人们只有“管”好自己的生命,才能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了让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并能应用“生命自我管理科学”,本刊特地访问了万承奎教授。

按照约定的时间,记者准时来到第四军医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万承奎教授将在这里举办关于“生命自我管理科学”的演讲。见到记者,万教授很客气地招呼我坐下,他的热情让记者倍感亲切。虽然昨天才从成都匆忙赶回西安,明天又要赶往内蒙古举行演讲,但他的脸上却看不到一点儿疲惫。一头浓密乌黑的头发,炯炯有神的双眼,让你难以置信站在你面前的竟是一个年满73岁的老者。

每当有人问起万教授的年龄时,他总是回答说:“35岁!”,他还经常戏称自己是“70岁的年龄,30岁的血管”,幽默的回答体现了他对生活的自信,而这自信,正是来源于他独创的“生命自我管理科学”。他说,自己是这门“管命的学问”忠实的学习者、掌握者、实践者,更是这门学问的终生受益者。听到这里,记者不禁对这门学问更加感到好奇,于是,便有了以下一番对话。

生命自我管理科学:“管命”的学问

记者:生命自我管理科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它的核心是什么?

万教授:生命自我管理科学是对人体健康保健的整体认识,也就是以科学的观点指导养生,是一门“管命”的学问。生命的自我管理必须从小开始,从年轻开始。

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向全世界宣布:人的寿命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药条件,7%取决于气候的影响。可见,人的健康和寿命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这就是“管命”的核心所在。

记者:人人都渴望健康,都在追求健康。那么,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健康呢?

万教授:人的健康、人的生命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很多因素影响,如社会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医疗保健因素等等,特别是会受到一个人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的影响。甚至可以这样说,生命健康的敌人就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现在,最新的健康衡量标准是4条: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及道德健康。关于身体健康,有“五快”十分形象而科学,即吃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吃得快,胃口好;便得快,消化系统好;睡得快,神经系统协调好;说得快,大脑功能好;走得快,心脏功能好。

“管命”的目的:提高健康素质

记者:在生命自我管理科学中,您常常强调健康素质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提高人们的健康素质呢?

万教授:“管命”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人们自身的健康素质。我们知道,冠心病、癌症、脑血管疾病是危害健康的三大疾病。引起这些疾病的原因,不是病毒,也不是病菌,而主要是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即高脂饮食、运动不足、烟酒过度、情绪紧张等,因而它们又被称为生活方式病。

可见,要提高自己的健康素质,知识是前提,建立健康第一的观念是根本,养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是关键。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也有不少人是死于“知之”而不“为之”。许多卫生问题和过早死亡,都是可以通过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行为,而得到改善。美国是心脏病发病率很高的国家,但通过几十年的健康教育,冠心病的死亡率己明显降低。毫不夸张地说,就算每年投入1000个亿来改善健康状况,也最多能增加人1年的寿命,但只要改变一下生活方式,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4条,就可以很轻易的增寿10年。当人们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健康素质也就随之提高了。

“管命”:从吃做起

记者:您已经提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管命”的四大部分,那到底应该从何做起呢?

万教授:先来看一个例子吧!日本的经济发展很快,工作压力也很大,但是日本是一个长寿人口众多的国家。一战后,日本的全国平均年龄才45岁(瑞典平均70岁),但经过四五十年,日本己成为世界第一长寿的国家,现在的平均年龄达到81.9岁,连续4年世界第一(瑞典才79岁)。我去日本做过研究,发现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主要是饮食方式很有特点。在日本人的食谱中,鱼、豆制品、海产品占了很大的比例,这3类食物,营养丰富、脂肪含量少,对健康十分有益。还有一点要特别提出的是,在日本,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接受系统的营养教育,学校里还有专业的营养师。因此,日本孩子从小就有较强的健康饮食的观念,能够进行较好的自我管理。可见,营养合理,膳食平衡是保证身心健康的物质基础。所以,“管命”应该从吃做起,从合理膳食做起。

记者: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人们(尤其是中老年人)要怎样才能做到合理膳食呢?

万教授:其实,对于合理膳食,我们国家也有丰富的经验,通过反复学习和调查研究发现,我们在饮食中必须做到以下5个方面。

第一,粗细搭配,多吃粗的;荤素搭配,以素为主;干稀搭配,先稀后干;生熟搭配,多吃生的。第二,两低、三高、四少原则。两低即低脂肪、低热量;三高即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四少即少油、少盐、少糖、少辛辣食品。第三,细嚼慢咽。不提倡快食,一餐饭应吃20~30分钟,尽管时间宝贵,但生命更宝贵。第四,保持酸碱平衡。大部分的肉、禽、蛋、鱼属于酸性食物,而蔬菜、水果、豆类、薯类属于碱性食物,它们的合理搭配是科学饮食最基本的条件。第五,早吃好,中吃饱,晚吃少的原则。在这一点上,许多人正好相反,早上马虎,中午对付,晚上大吃大喝,这往往就是百病之根。有的女性为了减肥,早上不吃,中午使劲吃,殊不知,相扑运动员就是这样催肥的。换句话说,我们应该“皇帝的早餐,丞相的中餐,叫花子的晚餐”。

最后,万教授深有感触地说,21世纪应该是一个长寿的时代,人人应享受生命100年。为什么很多人没有享尽天年,没有活到平均年龄,这其中原因很复杂,但从健康角度看,就是健康观念淡漠,不懂得健康的知识,不会健康的生活,缺乏自我保健的能力,没有把健康和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地平线”中,把人的生命分为三个阶段:青年及以前是生命准备期,中年是生命保护期,晚年是生命质量期。人的生命质量如何,是一生的总结,但从青年开始重视健康,懂得正确的自我保健,懂得正确管理自己的生命,就可为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倡导和普及大众健康教育,是万教授一直追求的目标,这也和本刊的办刊目的不谋而合。采访即将结束时,万教授欣然为本刊题词――“健康是人的第一财富”,希望能借此告诉本刊的读者,重视健康、重视生命的自我管理,你将会拥有人生的最大财富!

健康之于生命范文2

[关键词]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39-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理工学院社科基金青年重点项目“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研究”(KYY1206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郝永贞(1982―),男,山西寿阳人,硕士,江苏理工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陈丽娜(1983―),女,黑龙江密山人,硕士,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助理研究员;孙杰(1980―),女,河北保定人,江苏理工学院教师,讲师。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重视生命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但从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来看,却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取向工具化、教育内容知识化、教育手段技术化等现象。[1]从生命的视野建构生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推动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内涵

心理健康作为人自身生命的一种状态与自我认知,从属于生命,内在于生命,是人整体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和实现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内在动力。

从心理健康与生命这种内在关系来看,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是立足于生命的视野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新理解与反思建构。它是以职校生生命为基点,遵循职校生生命的特性,用合乎职校生生命本体的方式,对职校生进行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的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模式是在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指导下,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形式、过程优化重组而形成的一整套实施程序和操作规范。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命性,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要回归生命,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生命的完整性、共在性,注重学生生命意义的体认和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第二,强调将生命的核心议题全面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围绕职校生生命发展和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心理、生命问题进行多层次的教育;第三,强调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更多地用体验、反思、对话等“属人”的方式,来增进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

二、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

1.基于职校生生命的内在诉求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关注人的生命诉求。职校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加之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使得他们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求职就业、人生追求以及学习、成长、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生命困顿。职校生这些生命成长中的诉求都应成为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起点和重要关注点。只有积极关注职校生的生命诉求,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2.关注职校生生命的整体生成

人的生命有三重维度:一是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二是关联而又超越自然生理特性的精神生命,三是关联人的肉体和精神而又赋予某种客观普遍性的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作为一个“中介”,将肉体的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紧密地连接在一起。[2]人就是由这三重生命构成的具体而完整的生命存在。这种完整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将人的身心割裂开来,只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发展和心理问题的解决,忽视生命自我保护和生命意义价值等层面的教育。

3.为了每一个职校生生命的和谐发展

人的未完成性和未特定化蕴含着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对健康的积极向往,一种希望发展,或希望人的各种潜力得到实现的冲动。”[3]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倡导用积极发展的眼光关注每一个职校生,相信他们的生命潜能,相信他们都可以向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因此,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只是针对个别学生的生命心理问题的治疗矫正,而是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和谐发展。

三、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目标体系

1.基础目标:关爱生命,增进生命健康

关怀生命是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旨趣。一方面是针对少数职校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疾病、危机以及不良生活习惯进行矫正教育,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另一方面是引导所有职校生从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困惑入手认识生命的现象、问题、本质,提高身心健康意识,掌握保护生命的技能、方法,增强珍爱生命的意识。

2.发展目标:优化品质,促进生命和谐

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停留在保护生命、增进健康的初级层面上,还应该从积极的层面上立足职校生现有的心理发展基础和“最近发展区”,培养他们乐观、希望、爱、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增强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敬畏和抵抗生命挫折的能力,进而促进人格的健全和生命的和谐。

3.终极目标:开发潜能,实现生命价值

人是一种意义性的存在,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以价值、意义和目标作为归宿。当前部分职校生对生活的茫然感和无助感恰恰反映了生命意义的缺失。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直面学生心灵的教育,不能不关涉学生的精神层面。因此,开发职校生的生命潜能,引导职校生探究生命的意义,帮助职校生找到生命的价值成为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价值追求。

四、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

1.生命健康教育

“人的生命首先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离开个体生命的自为存在,一切都会失去真实的承担者和前提。”[4]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的存在是人一切活动的前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关于生命的特性、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其次是关于生命情感的教育,通过对生命唯一性、独特性、不可逆性、短暂性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

2.生涯发展教育

人的生命是一个共在体,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他人、社会、自然。生涯发展教育主要是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的教育。人与自我方面包括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够调控自我的情绪和压力,进行自我生涯规划,学会学习,提升就业能力,等等;人与他人方面包括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正确处理亲情、友情及异性关系,学会尊重理解他人,学会与人合作等;人与社会方面包括学会适应社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团队的关系;人与自然方面包括树立民胞物与的情怀,尊重生物的多样性,身体力行保护生态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等。

3.生命价值教育

人之为“人”的本质,应该说就是一种意义性存在、价值性实体。人活着总要追问为什么要活着,如何才能活出生命的精彩。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最终落脚于生命价值的实现。生命价值教育是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最核心的内容。生命价值教育主要是引导职校生从自身生活出发,体悟生命的意义,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创造自我生命的价值,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操作程序

1.激发生命情感,唤醒生命意识

“情”是打开生命之门的“钥匙”。“生命情感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确认、接纳和喜爱,是对生命意义的肯定、欣赏和沉浸,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珍惜。”[5]当前职校生存在漠视生命、轻掷生命、挥霍生命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生命情感的缺乏。只有激发了积极的生命情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唤醒职校生珍惜生命、欣赏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

2.强化生命体验,培养积极人格

生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是一种体验教育。“只有体验的东西,才能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融化为生命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是进入生命的唯一通道。”[6]因此,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激发职校生生命情感的基础上,通过体验的方式增进职校生对生命的理解,提升对生命的感悟,进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生命行为,最终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3.挖掘生命潜能,引导自我实现

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在于使职校生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形成积极的人格,更在于挖掘职校生的生命潜能,促进职校生生命的自我实现。每个个体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生命潜能,只有当个体充分发挥并表现出潜力的时候,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因此,生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助职校生了解自身生命的潜能所在,引导职校生在生命体验中去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在生命旅程中不断实现生命的价值。

六、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策略

1.注重生命心理型教师素养的提升

教师是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最关键因素。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教师的生命状态和心理品质会直接影响学生

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加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增加了生命教育的内容,这对心理健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悉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技术,还要掌握生命教育的理念与方式。因此,职业学校既要加强对全体教师生命教育理念的熏陶,更要注重对心理专业教师生命辅导技能的培训与提升。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整合

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深度的融合。在理念上,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生命教育的视野提升心理健康的境界;在内容上要围绕职校生生命发展和日常生活中遭遇的生命问题和生命现象,以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向度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而不是简单加入生命教育的版块;在方式上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技术(心理咨询、团队辅导等)的优势进行生命知识、技能的教育,在生命意义价值的教育中要更多地用体验、对话、反思等“属人”的方式来进行。

3.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合力

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它更多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活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生命工程、幸福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配合。职业学校是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体,负有主导作用,教育理念、目标、内容、方式主要靠学校来确定。家庭是与学生生命链接最为紧密的地方,争取学生家长对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至关重要,学校可向家长宣传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提供合适的方法与技术。职校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易感染性,因此,社会方面要为职校生的成长营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关注健康、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紧密配合,做到优势互补,责任共担,才能提升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

[1]郝永贞,陈丽娜.中等职业学校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反思及其模式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4(8):86-89.

[2]光.生命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99.

[3]周琢虹.职校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J].职教通讯,2005(12):50-52.

[4]高青海,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哲学精神[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13.

健康之于生命范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教育

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各级各类学校纷纷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工作。通过开设各种形式的心理素质课和各种专题讲座,进行个别和团体心理辅导、危机干预、拓展训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在大学生中逐渐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矫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的人生态度。从全社会来看,生活质量、快乐与发展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讨论,心理学开始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在这种思潮之下,有关生命的哲学思考也日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被郑重提出,在物质逐渐发达的今天,生命、人生的意义,精神的富足也正在被重视,成为人生成长不能越过的重要主题,也成为教育部门日益关注的重点。

较早研究生命教育的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郑晓江指出,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人生与人生问题的教育,他认为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青少年懂得如何处理“生命与生活的紧张”。可见生命教育是与生命有关的教育,对生命的珍惜、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潜能发挥等都在这个概念范围之内,有研究者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四个核心概念“悦纳自我、珍爱生活、探询意义、走向卓越”。这些主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被提出和重视,但在思想脉络和内涵上,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显然也有很多不同,而生命教育探讨得更深、更远。

《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主编,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提出了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的脉络,这样的思想正好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阵地,在工作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发现说教和其他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式下学生的思想需要,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发挥作用。利用心理学这一学科的优势,从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的若干理论出发,从与思想政治工作完全不同的个人发展的角度开展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当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既受到学科背景的滋养,同时也受到学科背景的限制,当心理学方法遇到思想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郑晓江教授也谈到“青少年自杀不能简单归因于心理问题”,在他的论述中,他认为,“青少年对生命、生活的态度是自杀现象的又一个原因,要降低自杀率,必须从人生观的建构上着手,改变青少年对生命与生活的一些不健康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心理健康教育没做到的部分正好是生命教育所重视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实践工作中,通过与青少年的密切接触,心理健康教育者感受和理解着当今的青少年。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想和观念慢慢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被敏锐的青少年所感知。大多数情况下,适当和正确的引导的缺乏会导致青少年不健康的一元价值取向以及消极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引发生命危机。在这种状况中,我们发现,实际上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就是对生命问题的拷问,而这里面又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学业和能力、贫穷和疾病等问题都会引发生命尊严以及生命价值的问题,而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问题又会引起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消极思考必然带来诸如吸毒、网瘾、自杀等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和生命哲学思考息息相关,在实践操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能适当地缓解和调整这些问题,但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必须立足于人生观、价值观或生命思考的哲学层面上。

预防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但当面对强大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偏差等问题的时候,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显得无奈,心理治疗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卡尔·R·罗杰斯(1902—1987)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创立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主张相信当事人的自我成长力量(他这一观点认为是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基本假设),治疗师在真诚和谐关系中启发当事人运用自我发展潜力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罗杰斯认为这一原理也适用于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以及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他的晚年,他甚至运用这种方法参与国家首脑的会晤,调解国家之间的争端。对于以上问题,罗杰斯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治疗观点,在他的治疗实践中,他发现尊重了当事人死的选择,当事人会选择生,尊重了当事人神经症的选择,当事人会选择健康。也就是说,对当事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你需要首先用人本的方法去理解、接受,然后这种态度自然会引发当事人的思考,从而导致他自发地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接受这种观点,在治疗实践中也发现确实会有相当的效果,但落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又会出现问题。因为心理治疗不可能针对广大人群,我们需要一种更强大的思想力量,需要一种更高的视角来看待整个问题,这种思想力量应该来源于哲学,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这种思想力量应该也来源于社会相关学科和心理学。罗杰斯的观点完全可以运用到教育中,至于这些思想力量如何在教育中产生作用,生命教育给出了一些回答,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这种强有力的趋势和力量。

超个人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流派,同样也是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经济背景下人们关注生命、关注精神领域的写照。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驱马斯洛指出人们在基本的五种人生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之外,还有超越性的需要,这是一种精神性的需要,人必须在一个更高的人类整体或人类与宇宙的关系的角度来反观人生,最终才能获得一种心灵和生命的解放,这与生命教育的内涵确有异曲同工之效。生命教育除了关注心理学一贯关注的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之外,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人与环境以及个人与人类的和谐关系,这才是每个人最终获得解放和人生发展的必经途径。

超个人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与生命教育有更多相似之处,它认为只有面对精神存在的时候,心理问题才能充分解决,只有将精神能量灌注到人的心理世界,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同样,超个人心理学的出现也是要帮助人们追求一种宁静、和谐的精神生活样式,来对抗浮躁、喧嚣的物质生存状态。

在关注的主题上,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的内涵和外延,生命教育关注的很多主题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关注的主题,如“贫困压力、就业压力、厌世悲观、逃避责任、自卑感、死胡同、得过且过、对生命的漠视、四面楚歌”。显然,这些问题就是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但运用的大多是心理学的方法,如共情、渲泄,认知、理情分析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出口和若干可能的解决。但生命教育显然不是着眼于此,对于每一种问题,它更重要这些问题所产生的生命问题,如贫困压力的引起、有关贫困和生命价值的问题等等。因此,生命教育要比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更深、延伸更远。再如自杀和吸毒的问题,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问题,但生命教育对于其涉及到的生命问题的哲学和世界观的讨论更深刻。

此外,生命教育还涉及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充分关注的内容,比如死亡教育(对死亡的理解)、女性的家庭教育(家庭是生命的摇篮)、生命与社会及环境的关系教育、休闲及养生教育等等。生命教育同时包括了很多生命伦理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似乎很远,仔细分析又似乎很近,在一个融汇贯通的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些问题都是应该剖析的问题。

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在思想上有一脉相承的优势,在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向生命教育方面的引申应该是目前实践中可以做的工作。面对这种生命学问题的教育,学校教育多了一份责任,应在以后的实验及教学实践中发掘若干适用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与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结合,借鉴其理论及方法的优势。

生命教育是一种很好的突破,但生命教育也必然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逐渐呈现一些问题,又逐渐解决一些问题,这是历史规律,作为教育者,顺应规律,作出努力,就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态度和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

【参考文献】

[1] 郑晓江:生命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原则[J].中国德育,2007(3).

[2] 郑晓江:青少年自杀及暴力现象的生死哲学透视[J].中国德育,2007(1).

[3] 顾海良主编: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7.

[4] 罗杰斯等著,李孟潮、李迎潮译: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 罗杰斯著,张宝蕊译:卡尔·罗杰斯论会心团体[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健康之于生命范文4

亚健康好比是“钟摆”,可以摆向健康,也可以摆向疾病,摆向健康还是摆向疾病,就看你如何珍惜惟一的生命了。

科学认识“亚健康”

追根溯源,现代医学所称的“亚健康”,在祖国医学中早有类同的描述。现在,我们通常说患了何种疾病,是指已经生病的状态。但在古代,“疾”与“病”含义不同,所指亦不同。“疾”是指不易察觉的小病,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发展到可见的程度,便称为“病”。古代,这种患“疾”的状态在中医学中称“未病”,现代医学被称为“亚健康”或“第三状态”。

“未病”不是无病,也不是可见的大病,按中医学观点而论,是指身体已经出现的阴阳、气血、脏腑、营卫的不平衡状态。《黄帝内经》中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表明我们的祖先已经认识到对疾病应采取“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重要性。

20世纪以前,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就是不生病。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类开始重新认识躯体的健康与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关系。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认为人体的疾病不仅是某种生物因素引起生物学变量的结果,而且是生理、心理活动与社会活动之间的正常关系遭到破坏的结果。从此,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作用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由于这一医学新思维的出现,人们发现在健康(第一状态)与疾病(第二状态)之间确实存在一种非病非健康的第三状态,称为亚健康。其共同的特点:说是没病,却有疲劳、失眠、情绪不稳定等种种不适;说是有病,常规化验等医学检查却找不到生物学变量的结果。医学界将此“亚健康”状态定义为“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也是大病来临之前身体机能发出的信号。

由于亚健康的潜伏期一般是5~8年之间,加之人们对其认识不足,往往不予重视,结果延误了防治的最佳时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还是心脑血管病、肝炎、癌症等许多疾病的前期征兆。据社会调查表明,在上海市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年知识分子中,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北京中关村高科技人员的人均寿命仅53.34岁,明显低于全国人均期望寿命。

你是“泡沫健康”吗

经亚健康研究人员分析,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复杂,人的思维(认知)方式容易出现错误或心理容易失衡。所以,亚健康首先是思维方式因素所致。例如,有些人想问题、处理事情的角度过于偏激,而引发人际关系紧张;也有些人过于刻板而难以适应社会变化;还有些人凡事拿不定主意而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其次,亚健康也与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有着重要的关系,比如摄取的维生素减少,脂肪含量增高,生活不规律,运动与休息安排不当等。另外,吸烟、酗酒以及环境污染也是重要外因。

遗憾的是,尽管科学家们找到了亚健康的原因,却找不到治疗亚健康的药物。有些亚健康人群以为多服用保健品就能摆脱亚健康、重新走向健康,这其实是一个心理误区。也许有的保健品能给你带来短暂的缓解,但这可能形成“泡沫健康”。因为单一的对抗性手段,解决的仅仅是局部问题,尤其是中年正是养护生命之根的关键时期。真正的健康是持久的稳态,是自我调节能力的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筑起健康的铜墙铁壁。

从社会科学的视角来看,建立社会的合理性空间是摆脱亚健康状态的最有效的出路。所谓生命的合理性,不是任何社会崇尚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而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运动方式和适合于自然平衡的生存方式。

健康是一项投资什么是健康?

健康就是不生病。这种概念是不完全的,是偏颇的。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定义:“健康不仅意味着疾病和虚弱的消除,健康是体格、精神和社会的完全健全与和谐的状态”。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要素完整。现在是四个要素,以后可能还会出现其他的要素。比如目前比较流行的“健商”(简称HQ)概念就是一种。

“健商”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健康智慧与维护健康的能力。代表着一个人所具有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健康能力和水平。

在过去知识落后、营养贫乏、生产劳累的时代,人们普遍不了解复杂的身体和生命现象,健康只能被动地靠医生、靠医院、靠休养,是消费支出和享受。21世纪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健康的性质随之改变,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健康靠自己、靠知识、靠管理、靠习惯、靠合作,健康已逐渐转变为个人的主动投资行为和社会性增值服务。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对“人类最大的财富是健康”,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

学会科学的生活方式

如何对待亚健康?任意地夸大身体的不适,到处求医问药,是消极的;听之任之,无视生命发出的预警信号,最终只能自食恶果,这是更消极的。

我认为,哲学家尹继佐教授提倡的“以心疗为核心,以体疗为基础,以医疗为保障的现代健康实践模式”,与我国的国情民意是切实而可行的。

1.心疗 就是提倡健康的思维方法,将精神分析和精神治疗作为辅助的核心模式。通过心理咨询和科学剖析,消除心理上、精神上、情感上障碍,以达到心平气和、心身健康。遇到想不开的事,情绪激动、愤怒、抑郁、悲愤、伤感等,可以向至爱亲朋倾诉,可以大大方方地请教精神科医生或求助于心理医生的帮助。

2.体疗 在《黄帝内经》中,我们的祖先就提出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保健论述。三国时代的名医华佗,创造了著名的“五禽戏”健身法。体疗,蕴藏着丰富的修心健体的内涵,注意吐纳传导,修性以保神,安心于全身的要旨。这样,即可以起到通经活络,和顺气血,舒筋壮骨的疗效。哪怕您再忙,也要记住多运动、多散步、多呼吸新鲜空气,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医疗保障 心疗和体疗在防止亚健康和不少疾病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不可以代替医疗的作用。将心疗、体疗和医疗有机的合理的结合起来,才可能形成真正辩证的、科学的实践模式。

4.调顺睡眠,消除疲劳 高质量的睡眠,可以调节各种生理机能、稳定神经系统平衡,是恢复体力的主要途径。睡眠是一种主动的休息方法。实践表明,睡眠本身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生命质量。

5.饮食调摄 饮食宜清淡、多样化,不能偏食,烹调有口味,这样能增进食欲,促进营养物质的细化和吸收,提倡利用药膳方法,做到祛疾疗病,一举两得。

6.药物调养 对于积累性疲劳综合征,先需要用药物改善人体各种机能,排除疲劳,恢复体能。这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实施,不要自以为是地盲目购买各种各样的保健品,那样恐怕只会花了钱伤了身体。

重视药食补身,如在大米中加入药物煮成药粥,也是一种很好的养生食品。

健康之于生命范文5

1、青春的呼唤,心跳的韵律,生命的火焰,梦想的放飞。

2、我运动,我阳光。我运动,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

3、运动使我们充满活力,活力让生命变得美丽。

4、坚持锻炼,身体健康。

5、生命在于运动,成功在于拼搏。

6、搏生命之极限,铸青春之辉煌。

7、终点不是梦,重点是突破。

8、音符让音乐有了旋律,运动让生命充满健康。

9、生命无止境,运动无极限

10、快乐伴左右,锻炼享健康。

11、运动是健康的源泉

12、留下你的汗水,展现你的风采,演绎一出精彩。

13、谱写生命之歌,弘杨运动精神。

14、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15、运动让生活更美好。

16、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源于健康。

17、运动健康,快乐成长。

18、让健康谱写生命的乐章。

19、运动是我们充满活力,活力让生命变得美丽。

20、强身健体,终身幸福。

21、我运动,我快乐,争做时代好少年!

22、缔造阳光校园,促进和谐发展

23、留下你的汗水,展现你的风采,演绎你的精彩。

24、人人关心体育,体育造福人人!

25、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26、体育是运动的艺术,运动是体育的灵魂。

27、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我阳光。

28、让激情进发,为生命喝彩。

29、运动奏响生命,运动点燃激情。

30、体育使学校充满活力,学校因体育勃发生机。

31、我健康,我快乐。

32、健康的体魄,永恒的追求。

33、生命不息,运动不止。

34、运动是快乐的源泉,快乐是生命的财富。

35、快乐体育,快乐成长。

36、让运动挥散汗水,让青春闪耀光芒。

37、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毅力,毅力来源与拼搏。

38、运动奏响生命,运动点燃我们的激情。

39、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毅力,毅力来源于拼搏。

40、体育使学校充满活力,学校因体育勃发生机

41、青春在歌唱,生命在欢腾。

42、运动与生命同在,青春与快乐永存!

43、热爱运动,热爱生命。

44、加强运动,增强体质。

健康之于生命范文6

我叫,来自特种部队的一名战士。在演讲之前,首先要感谢各位首长,给我们提供这次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我演讲的题目是《为健康加油,为青春喝彩》。

青春,一个多么美好而富有诗意的字眼!曾经幼稚的我们,蜕掉无知迎来了属于我们的青春。青春,让我们肆无忌惮,畅然释怀,我们体味着风一般的自由,感受着云一样的自在。青春,赋予我们生命的巅峰,我们走在青春的阳光大道上,满面春风,释放激情。

也有人把青春视作初升的太阳;有人把它喻为带露的鲜花;有人把它奉为人生的黄金时代。的确,青春充满了理想与信念;充满了激情与希望。在青春的季节里,有生机昂然的绿,明净纯粹的蓝;有温馨浪漫的紫,纯洁如雪的白。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将怎样度过如诗如画、如烟如云的青春岁月呢?我的回答是:让青春在党旗下发出熠熠生辉的光芒。因为青春还有红色,激越似火,高亢如歌,那是祖国的色彩,是党的色彩,是永恒生命的色彩。

当青春与红色相连,它把我的神往带入那绚烂的海角天涯,我的血液里仿佛注入了熊熊燃烧的热能,我感到了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强劲勃发。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当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我认为是健康,生命是相对的有限时空构成,而具有健康的身心,就会使生命的相对有限时空得以延续与拉长。

健康是我们军人追求的目标。健康就是财富,健康就是幸福,健康就是战斗力。一位哲人说过:“失去金钱的人损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损失极多,失去勇气的人损失了一切。”什么是健康?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中明确定义:“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身体不虚弱,而且还要有良好的身心状态和完满的社会适应能力。”21世纪的健康新概念,则重在整体上把握,强调完整意义上的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及道德健康诸方面完美的有机整合。

大家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现在徒步出行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虽说徒步会流汗,其实这是一种很难得的幸福,而今的宅男宅女越来越多,身体得不到锻炼,就会导致青春期提前老去。徒步也会腿脚酸痛,其实这也是在锻炼人的毅力和身体机能。眼下,人们为了身体,不好吃大鱼大肉,喜欢吃绿色蔬菜。买东西,人们得看产品是否环保,是否低碳,这些都是好样的。也许我们的工作很繁杂,但是我们的生活要过得有品质才行。朋友,就让我们一起来过低碳生活!让我们一起飞扬青春,健健康康的工作,幸幸福福的生活下去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青年军人作为部队的主体,其心理健康素质,是影响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提高青年官兵心理素质,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我军目前关注的重要问题。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此时我想说,只有健康,才有快乐。

作为军人,我们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同样我们应该拥有健康硬朗的体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呢?那就得学会养生之道,学会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我们不可能全部懂得和学会,那只有发挥我们军人的优势,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作风习武强体,在健身的基础上我们更应注重健心。

战友们,青春年华,属于我们军人,青春岁月我们军人都曾拥有。就要我们把握青春的脉搏,为健康加油,为幸福生活添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