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案例范例6篇

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案例

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案例范文1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五年制高职;案例教学

Suggestions on applying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ology to cultivation of ethic thought

Bao Jianling

Beij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Beijing, 100070, China

Abstract: The five-yea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re young, and their logic thinking ability and range of knowledge are greatly different from college students, but the teaching materials of cultivation of ethic thought for the five-yea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same to those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methods suitable for the five-yea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 lot of practice proved that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ology was an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also some issues that should be drawn attention in the process of applying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ology.

Key words: cultivation of ethic thought; five-year vocational college; case study methodology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观念教育的重要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成为合格的人才。可见,这门课程担负着重要的德育任务。

我校是一所高职院校,学生分为五年制和三年制两种。其中,五年制高职虽然属于高等职业教育,但学生是通过中考招收的初中毕业生,入学时只有十五六岁,年龄偏小。学生在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心理特征等方面与大学生有很大差异。学生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要学习这门课程的思想道德修养部分,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材。显然让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学生学习与大学生相同的教材是有难度的。为了使这门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体会到本门课程的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比较适宜。

1 何谓“案例教学”

所谓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编写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就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1]。

可见,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目的是通过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理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2 本课程适宜采用案例教学法

2.1 采用案例教学,便于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理解抽象的理论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思维可以分为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3种类型。直观行动思维是直接与物质活动相联系的思维,孩子最初的思维往往是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以具体表象为材料的思维,它借助于鲜明、生动的表象和语言。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抽象概念为形式的思维,它主要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五年制高职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6岁左右,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善,知识和经验缺乏,其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形象具体的事物[2]。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内容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精神、社会公德等方面,其中包含了许多辩证而深奥的道理,如果不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就会让学生感到空洞、抽象,难以理解。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弥补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不足,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

2.2 采用案例教学,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对教学内容深刻感悟

“知道”与“感悟”在德育的效果上有很大差别。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如果只停留在让学生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大道理,而不注重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那么这门课程就会流于形式。在笔者看来,“知道”与“感悟”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其中是否介入了情感因素。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3]。情感具有调节行动、信号交际和感染的功能。作为人们行动的动力,情感有发起和维持行为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情绪、情感的表达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由于情感具有感染性,文学、艺术、教育等活动可以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4]。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不只是知道,而是刻骨铭心地深刻感悟。笔者认为,只有动了情的德育才是好的德育,只有碰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才能塑造灵魂,唤起学生对真善美一生不懈的追求,这样的人才才是社会最需要的。

例如在讲授第一章第三节《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中“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时,引用无臂钢琴师刘伟的案例。10岁,他因为一次意外而失去双臂,但是他锻炼自己的双脚,刷牙洗脸,穿衣服吃饭,生活完全能够自理。19岁时,他甚至开始学习弹钢琴,每天练习7个小时,用一年时间考过了钢琴七级,最终他站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用双脚弹出了震撼人心的旋律,得到了全场观众的起立鼓掌。他掷地有声地说:“没有人规定钢琴一定要用手来弹。”学生被刘伟的事迹深深震撼了,同时也明白了:逆境虽然为我们的成功设置了障碍,但同时也磨炼了人的意志,陶冶了人的品格,丰富了人生的阅历。面对刘伟的坚强,学生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脆弱,从而学会了在逆境中生存。如果没有活生生的案例,只是把书上的观点灌输给学生,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2.3 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增加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以认识的主体和思维过程的主体来参与课堂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素材,设置疑问,引发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答疑解惑者,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最终总结出正确的结论。结论的获得,不是教师直接灌输的,而是学生主动思考、充分讨论、全面分析后得到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思维的训练过程,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例如在讲授第三章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中“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时,引用大学生刺杀公务员的案例。2003年,嘉兴招录公务员,浙江大学大四学生周一超通过笔试、面试,排名在前(录取九人,排名第八)。不料在体检中,因查出他是“小三阳”(乙肝病毒携带者),而被取消了录取资格。周一超了解到,有一个三根手指的残疾人(其母在人大工作),被录用了,于是怀疑其中有腐败舞弊行为,产生了报复心理,最终造成了两名公务员一死一伤的严重后果。在介绍了案情后,提出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周一超是否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你对他的做法有何评价?如果你在就业过程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你怎么办?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要求每组派代表总结本组讨论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1)周一超确实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2)既然乙肝病毒携带者没有被录取资格是地方政府规定的,那就应该接受现实,不能报复社会。(3)如果我们在应聘时遇到挫折,应该选择其他的用人单位,没必要像周一超那样,把一次应聘的不顺利,看成是彻底的失败,从而悲观绝望,自毁前程。(4)如果在就业过程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应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多数学生的观点都是客观而理智的,少数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偏激的言论,但是在班风正派的班级,马上会有学生主动站起来,批评错误言论,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互相教育。在班风不正的班级,很难有学生敢于站起来批评错误言论,这时,就需要教师积极介入,对讨论进行适时引导。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心理原因分析:周一超的问题,与他内向的性格以及缺乏抗挫折能力和控制情绪的能力有很大关系。从而引出结论:保持心理健康很重要。结论很简单,但通过一个活生生的事实、血淋淋的教训,引发了学生设身处地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深入地分析思考。最终的结论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 采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案例的选取,一定要符合教学内容,不能脱离理论

我们时刻不能忘记,在课堂上展示案例,是为教学而服务的,所以一定要选取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案例。不能为了单纯地追求教学的生动有趣而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毫不相干的案例。而且运用案例时,一定要服务于重点、难点的释疑解惑,而不能毫无主次地罗列一大堆案例,这样会让学生感觉这门课就是听故事,削弱了课程的理论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案例素材,作为教师,平时要细心观察,多积累案例素材,用时要精挑细选,认真揣摩,不能随意。

3.2 引用案例,应尽量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

事实胜于雄辩。学生往往反感空洞的说教,而相信具体事例。现实社会发生的案例,能让我们看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具有教育性。所以在案例的选取上,要尽量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让他们从同龄人那里得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如果有两个案例供笔者选择,一个是中年人的,一个是年轻人的,笔者会选择后者。如果有两个违法犯罪的案例,一个是大学生的,一个是高职生的,笔者更会选择后者。因为学生会进行类比:如果我如何如何,可能也会导致这样的后果。这样更有教育的意义。

例如在讲授第三章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中“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时,笔者引用了“吊瓶男孩”的案例。2008年5月13日,在北川中学的废墟上,廖波被夹在垮塌的楼板夹缝中,处于半昏迷状态。他的身边,同班同学李阳站在倾斜的楼板边缘,拎着输液用的吊瓶,为挽救同学的生命而做着努力。这两位学生平时就是好朋友,将来还想上同一所大学。

案例的主人公是两名高中生,与高职生处于相同的年龄阶段,在心理特征和情感需要上有很多相同点。他们渴望友谊,有强烈的归属需求。但是由于成长环境的局限以及交往经验的缺乏,学生中普遍存在人际交往困惑。当学生看到这个案例时,都被他们真诚的友谊感动了。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怎样才能获得如此真挚的友谊呢?从而引发学生展开讨论,最终导出“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

3.3 案例要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性

教学的内容不能一成不变,而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增强时代感。这样才会对学生有吸引力。

例如在讲授第五章第二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中“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遵纪守法”时,笔者引用了音乐人高晓松醉驾被判刑的案例。当时这个案例刚刚发生不久,属于社会热点问题,把它引入课堂,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名人犯罪同样受到判罚,这让学生深刻领悟到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3.4 案例的展示应多采用照片、音视频资料加以辅助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果在展示案例时,只有文字资料,仅凭教师一张嘴来说,学生有可能怀疑案例的真实性。只有相信教师说的话,才会接受教师的教育。所以我们在展示案例时,应以照片、音视频资料加以佐证,从而证明案例的真实性,增强说服力。

以上是笔者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几点体会,当然“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学习、探索和创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教学方法如何变化,我们都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永远不忘教育的目的:在让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让他们成为有正义感的、有同情心、追求真理、心理健康、有血有肉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德林.案例教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6.

[2] 邵志芳.思维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案例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选择典型的事例,采用以问题为核心的求解模式,冲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体系的界限,从整体、发展的观点分析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由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分析与探究,形成对这些问题的见解和提出解决方案。它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分析而展开,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评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为多门课程的教学所借鉴和引用。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任课教师在改革和创新该门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大胆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大大增强了教学的时效性。

一、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的积极意义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运用案例教学,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一)案例教学通过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课程,它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但更强调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其特点在于实践性强、针对性强、个性差异大。为此,要增强这门课的教学时效性,在授课过程中就要处理好理论讲授的系统性与现实问题分析的针对性的关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开学生的困惑,提高学生的认识。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而案例教学是这种寻找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点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被设计成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在不充分信息的条件下对面临的情境作出判断和抉择。通过对案例的推导及对问题的思考、讨论、归纳、升华,培养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注入式教学方法,它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的需求,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导致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学的时效性也无从体现。

(二)案例教学通过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和探求欲,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对热点和难点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越高,学习积极性就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好。这一特性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时,要多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学生只有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才可能认同并接受教学内容,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时效性也最终得以体现。而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是其他教学类型无法比拟的。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的发挥,学生是探究知识、探求真理的主角,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它改变了传统的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

总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是保证这门课教学时效性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而要做到这两点,适时、适量地使用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二、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作用

1.案例教学让学生在感悟中实现理性的飞跃, 以“情感―体验―导行”的方式学习政治理论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理性和情感的看法自古就持情理融通的观点,多主张个体在道德修养过程中要将理性与情感联系起来考虑。这种通过情育的方式来培养个体品德的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代德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本身就包含着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美好情感是促使主体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动力和纽带,是使抽象的道德理性在个体心中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土壤,是德育取得实效的催化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个通过入耳、入眼达到入脑、入心的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德育过程,绝不是说说道理、画画条条杠杠、甚至死记硬背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学生发自心底的从情感到思想的全方位认同和接受。案例让德育成为鲜活的东西而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感知具体事例入手,调动其情感因素。当一个人的积极性情感体验不断积累之后,就会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和认同,达到领悟道德知识和提升道德水准的效果,进而在行为上产生某种偏爱的立场、习惯、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这是思想品德结构中知、情、义、行几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规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不同的内容向学生介绍轮椅上的博士生侯晶晶、2004年与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洪战辉等大学生成长的个例, 都让不少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在发言和作业中谈到了对自己的启示和教益。因此,通过案例扣响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感动中激动并行动,潜移默化地将“道德”的精神深入人心,将起到在感悟中学习的很好作用。

2.案例教学让德育真正源于生活、贴近实际,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实际中学习理论、提高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

这种教学形式既符合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适应青年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从根本上说,要受到一定社会环境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是在其进入社会生活领域以后、面对现实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及其派生的社会道德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以后才逐步形成起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以人的自我完善为中心的德育功能为主的课程,不与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就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只有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让受教育者在善与恶的对比中亲受感染、比较鉴别,才能逐渐形成比较稳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案例教学用事实构建起理论与实际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从而在课堂有限的空间展示出无限的社会生活舞台。它让学生从教室的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以案例的形式置身于实践去学习,又以案例的形式置身于实践去应用,并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理解体会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从而把抽象的理论变成了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实际体验。这将开拓学生的生活视野和生活内涵、提升其对真善美的追求、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伦理道德的理论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通过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探讨,可以加快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步伐,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知与行的统一和在社会生活实际中的身体力行。

3.案例教学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课程。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是该课程取得最后效果的决定因素。案例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情境,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参与者。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以发言、讨论、演讲、小品表演等方式参与学习,在潜移默化中贯穿教育主导思想,让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实现自我反思与自我选择的结合、内心释放与理性增长的结合,提高道德判断和正确的价值目标选择的能力。真理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的。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的情感体验以及掌握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在案例教学的教学情境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向学生头脑中填塞社会规章制度的说教者,而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有关人类高尚道德的对话者。让学生感受到彼此的尊重、信任与合作,更有助于学生对教师所授内容的理解与认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还能体会到做学习主人的快乐,对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很有裨益。同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平等、民主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德育氛围,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养成平等、民主的作风和利他主义思想。

4.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道德辨别与掌控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案例,让学生针对案例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以达到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和规范道德行为的目的,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进行比较并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同时, 辅以教学互动与德育实践活动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互助能力等。案例教学不仅具有以上优势,实践也证明,案例教学确实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和调研反馈,案例教学受到同学们的普遍认同和欢迎, 学生想上、要上,课后感觉还不“过瘾”。他们在学期评教中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三、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具体实施主要有两个步骤:选择案例和使用案例。

1.选择案例 这是案例教学的基础。要在课堂上成功地使用案例,课前对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具体应遵循如下原则:

――典型性原则。典型案例的选取与使用可以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典型案例能集中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对于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有重要作用。

――针对性原则。采用什么类型的案例,何时引入案例,在何种程度上使用案例,要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接受水平为依据。不强求每一项教学内容均采用案例教学,有些章节和内容适合使用其他类型的教学方法。

――系统性原则。在充分考虑理论体系特征的基础上,将所有案例作一整体规划。关注案例本身的完整性和各案例之间的关联性。如能围绕一个主题编排由若干案例组成的案例群,教学效果将更加明显。

――时代性原则。一个好的案例必须具有时代特征,能反映当前思想道德教育中最普遍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深刻反思并产生“共情”。那些缺少时代特色、已经滞后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和实践的案例会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及时更新、替换。

案例选择的途径和方法:一是利用现成的案例。可在公开出版的案例集或教参中撷取,也可购买部分视听型案例。二是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收集。这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收集案例的方法,也是最便捷的方法。那些在社会上引起关注、争议的问题是良好的题材。一些报刊杂志的《道德建设大家谈》、《青年话题》等栏目会提供不少有价值的案例。三是自编案例。自编案例的选材较为广泛。学生理想、信念、世界观的表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成果体现,各种事故的处理等,都是编写案例的良好选材。这些案例来自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更易激起学生学习和讨论的兴趣。

2.使用案例 案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大致有阅读感知――分析讨论――拓展升华三个环节。各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直至教学任务的完成。

(1)阅读感知。这是讨论前的准备阶段。教师在课前将案例材料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有个思考和认识的过程。学生阅读案例材料,了解案例提供的事实和背景。

(2)分析讨论。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分析讨论案例的方法有:一是导入法,即从案例中导出所要学习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然后过渡到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二是分析法,即让学生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判断,由此反馈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情况。后一种方法最受学生的欢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组织的工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进入“角色”。要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提问、探索,去挖掘案例中存在和潜在的问题。讨论并不事先限定一种结果。如笔者在讲“价值论”时,阐述完基本理论后,曾给出一个《中国青年报》2000年1月14日登载的“个人、组织观念大碰撞――这是不是一个人生观问题讨论”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引导学生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社会现实问题展开讨论,进而让学生思考应该做出怎样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学生们各抒己见,讨论得异常激烈,若干年后同学们对讨论的内容和情景仍记忆犹新。这样就使原来显得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由“要你怎样做”的被动思维模式变成“我应怎么做”的主动思维模式。这实际上是学生运用所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际演练过程。讨论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后推举中心发言人、自由辩论等形式。

(3)拓展升华。即对案例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引导学生以案例为示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联想、拓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实现知识的迁移、升华。如果没有这一环节,案例教学就失去了示范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分析结论的定向化和明确化,防止学生产生思维惰性。课后应指导学生撰写分析报告,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案例只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触媒,透过案例表象挖掘其深处的思想内容并让学生受益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所谓激发兴趣,是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案例和案例所揭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但这离不开德育目标和内容,否则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将失去存在意义。因此,案例的选取绝不能追求那种只是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不是上课多举些有趣的事例、讲点笑话、来则幽默等。德育课的灵魂在于它的思想性,必须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而案例只是起到一个切入的作用,只是表象和思想的交接点。选用案例一定要注意典型性、针对性,不能随手拈来、不加选择地在课堂上罗列,而应精心筛选有代表性、针对性、时代性并且能揭示矛盾、反映问题较为典型的实例。要透过案例表象挖掘其深处的思想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背后揭示的客观世界的真理和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问题。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的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当学生真正感到该课程值得去学时,才能激发起真正的学习兴趣。

2.案例的选择要结合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思想道德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是科学理论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生命线。因此,案例的选择要结合学生实际,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思想道德问题,做到因势利导。如在课堂上讲大学生的行为文明,很多同学不以为然。但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并用相机、手机记录下身边的不文明习惯带回课堂讨论时,同学们的感受大不一样。利用小品等表演形式,让同学们把生活中的人和事搬上讲台去“发现道德”,既真实又有教益。同时还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用当代优秀青年学生成长、成功的案例揭示成功背后的付出与磨砺,将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学生成长的需要联系起来,使学生切实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指导自己做人以及指导成功、成才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不仅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也使课程本身保持了生机与活力。

3.教师既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思想政治课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有着自身独特的无穷魅力,但又离不开政治教师的出色发挥,案例教学无疑对教师的课堂授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在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关注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及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及时掌握本学科最新动态和最新内容并给学生以正确引导。为了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功效,教师要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分析抽象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把握好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技巧以及控制课堂气氛的技巧,站在更高管理层面,准确把握教学的本质和导向。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之间求得一种完美的平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给学生眼、耳等多感官刺激。这既可以客观反映案例的真实性,又可以增强案例内涵的感染力。

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中,我们认为,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一要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要使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起引导作用。教学方法的改革一定要体现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统一,教与学的统一,教学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与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祖嘉禾.略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1期.

[2]靳诺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案例范文3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基础”课,应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随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深入,案例教学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基础”课教学。这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是实现教学双向互动的创新性教学模式。

一、何谓“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种典型、特殊事情的情景和境况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高校也开始在部分学科中尝试引入案例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日趋规范化,对促进我国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具有以下特点:

1.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案例教学法中大多采用集中讨论方式,它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

2.案例教学法能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教学以案例为媒介向学生传输各种信息,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素质教育论文,对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增加其分析问题的实际经验。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积极主动思维,接受教师指导并吸收他人和集体的智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了对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不断提高进行事实判断、经验概括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味讲求系统知识,面面俱到的讲授学科知识,在忽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也忽视了自身能力的提高。而案例教学,教师必须收集编写案例,这样不但促进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也促进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同时,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听教师讲授,学不深、学不透。案例教学法真正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二、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中的应用

2005年,和教育部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基础”课作为一门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教育,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课程,案例教学法在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日常教学中,我积极尝试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第三章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时,我选用正反两个案例形成案例对比教学形式。“案例的对比教学能够使学生从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观照自身,有助于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其中一个案例通过视频展现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华益慰从医56年,兢兢业业治病救人的感人事迹。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一个医生的大医有魂、大爱无疆;另一个是向学生展示熊猫烧香病毒及其程序编写者李俊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同样是有才华的人,当其将个人才华用于危害社会就会受到社会的唾弃乃至受到法律的制裁。课堂上引用了德国思想家歌德的一句名言:“你若喜欢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华益慰会受到社会的肯定和人民的热爱,而李俊和他的熊猫烧香则受到截然不同的“待遇”?什么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通过案例展示和课堂讨论,学生基本都能得出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其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人生自我价值是在为社会做贡献中实现的素质教育论文,所做的贡献越大,其人生价值就越大,如果像李俊那样无法为社会创造价值乃至为危害社会,其人生价值就就为零为负。正反两方面案例的运用,能使学生有一个鲜明的对比,能较快较准确的得出结论。当然,正反面案例的选用要注意两个案例要有相关度,能为所教授内容服务,形成相关对比。另外,反面案例的选用要特别谨慎,同时要加强引导,不要有引起学生模仿或恐惧的因素。在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的讲授中,我结合今年五一起《刑法修正案(八)》和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施行的背景,为学生准备了南京“6·30”特大醉酒驾车肇事案和著名音乐人高晓松酒驾案,要求结合本章社会公德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酒驾对社会有什么危害,是否违反社会公德?酒驾入刑有没有必要?高晓松酒驾案为什么引起更多的关注?公众人物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是什么关系?公众人物是否更应遵守公共道德?很明显,本章案例新颖,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讨论气氛活跃。通过相关案例,也能将本章内容串联,学生讨论案例所得出的结论其实就是课本的知识,这样不但增强了他们的总结概括能力,也使他们乐于接受课本理论并记忆深刻。整章教学能从案到理到法,并导之以行,引导学生从知到行,知行统一,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第六章第二节“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可以说是与学生息息相关,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一课。在案例安排上,我选用了浙江理工大学2004届毕业生吴立杰自主创业的视频案例——“一个大学生和他的1001万”。通过吴立杰为还姐姐资助他上大学的1万元钱开始找工作,四处碰壁的经历,让学生明白找工作远没有他们想象中的轻松,鼓励他们要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案例中所展示的吴立杰创业的起起落落和他在其中所做的努力和调整素质教育论文,引导学生讨论大学生应该树立的正确的择业创业观,让他们明白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做起。本章以大学生案例作为切入点,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感染力和吸引力,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切实的指导意义。课后安排的大学四年规划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从中也能看出该案例教学的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应用各环节的注意事项

案例教学法旨在把学生放在具体的案例中,让其对案例中的具体环境和事件本身进行分析讨论交流,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由于要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对于整个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案例教学法需要经历案例选择和设计、案例教学和教学评价反馈三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就有可能使整个案例教学前功尽弃。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而言,由于每章都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主题,因此,可以以“章”为单位,选择设计教学案例,通过在不同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和教学环节中运用多种表现形式的不同教学案例,达到课堂效果、教学效果和教育效果的统一。以下谈谈对案例教学法应用各环节的注意事项。

1.案例选择和设计

案例的选取是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基础。教师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案例,案例要具有典型性、新颖性、启发性和探究性,能够吸引学生从不同视角分析案例,从多个维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而非标准答案。

有效的案例教学设计是案例教学法成功的保证。教师以教材内容为依据进行案例设计,通过对教材和教学的理解,结合所教内容讲解案例,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充分发挥案例在其中的点睛作用。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除了课堂案例的展示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的讨论。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开明的课堂氛围,坚持平等互动,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做到以问题为载体,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相结合,促使学生达到知行统一这一根本目标。

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的讨论围绕案例中的议题,不偏离主题,并抓住时机将案例中的问题引向深入,不断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多视角多维度解决问题,通过思维的碰撞,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能素质教育论文,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评价和反馈

教学评价和反馈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步。评价学生参与讨论的质量:第一,是否能将学到的理论用到案例的分析中,分析水平如何;第二,讨论参与的热烈度如何,能否将案例中的主要问题都辨别出来,分析方法是否正确;第三,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否能够对其产生一定的意义,有哪些地方仍需改进。真正做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教学反馈是教学相长的关键步骤。教师在课后应积极获取学生和其他教师对案例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该案例是否激发了与教学目标相应的讨论;是否使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掌握了相关的概念、理论;讨论中能否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学过程有哪些得与失等。从而来考量自己的备课是否充分,对课堂的把握是否到位,以及今后的改进方向。

案例教学法应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了“基础”课的教学能增加教学手段的丰富性,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平时在教学工作中留心收集典型案例,充分和其他教师开展教研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案例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社会教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049-2008)[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马千里.试论案例对比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J]. 学理论,2009,32.

[4]班秀萍,李瑞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J]. 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5]周博.案例教学法与创新思维[J].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4.

[6]张阔海,宋宝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案例教学法[J]. 教育与职业,2011,2.

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系统构建

[作者简介]杨克平,武汉工程大学政法学院讲师,硕士,湖北武汉430073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6-0198-03

一、“基础”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根据《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案例教学是指“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从对案例教学的概念界定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它的两个基本特点:第一,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掌握原理和概念,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第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核心是学生的讨论和交流,教师不再独霸课堂话语权,学生有更多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案例教学是“基础”课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它以真实案例的现实性、感染性,以课堂讨论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师生共同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等有机结合,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1.有利于变“接受”为“合作”

“基础”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主要注重“讲”的功夫,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条理性和科学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它缺乏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相互交流。案例教学从信息传递模式上看,是一种双向传递模式,有助于变“注入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由以前的处于学生情景之外转向与学生情景共存,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活动,实现师生双方的共同提高,教学相长。

2.有利于变“灌输”为“探究”

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它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理论知识,它是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是实践能力的载体。但掌握知识不是终极目标,精通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案例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它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当实践者,去认识、分析和处理案例中的实际问题,为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架起了桥梁,有利于避免“教师讲、学生听,铃声一响各西东”的局面,从而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变“苦学”为“乐学”

“基础”课教给学生的应该是生活的真谛,是对人生的启迪。“意义”的东西是很难通过“告诉”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的,它需要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体验、内省来完成。案例教学与大学生乐于面对挑战、思维敏捷、勤于思考、善于表现的特点相吻合,给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课前阅读准备、课堂上的分析辩论、课后分析报告的撰写,无不渗透着学生的辛勤劳动和积极思考。通过这一系列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学生的角色和任务从传统教学方式中的“观众”或“配角”变为案例教学中的“演员”或“主角”,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学生在担当课堂主角的过程中品尝探索的快乐、创新的快乐、成功的快乐,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二、“基础”课案例教学动态系统的构建

我们可以把“基础”课案例教学看作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系统,该系统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实施客体是“基础”课案例,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形成一个动态教学系统(见图1)。

1.教师的角色定位及主要工作

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有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角色定位是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负责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组织、引导、启发、记录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并予以归纳总结。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吃透教材讲授要点。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进行必要的讲解,把握好其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自学完成。如果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帮助。通过这种信息沟通与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有助于设计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案例。

(2)精心设计教学案例。案例应是教材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延伸和拓展,它使教材更加典型化和贴近生活,便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的选择是一个收集、整理、阅读、分析、编辑、加工的综合评价和制作过程。教师设计教学案例时应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精”。选用的案例必须贴切地说明教材的概念和原理,引起学生兴趣,具有说服力。如果对案例不加筛选,“信手拈来”,仅仅是为举例而举例,那就失去了案例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新”。选用的案例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比如,教师在阐述“大学生要具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一内容时,如果选用“张衡发明地动仪”这个案例,虽然也有一定的说服力,但这个案例毕竟有些陈旧和遥远。如果选用“袁隆平是怎样成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这个案例,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开拓进取”的深刻内涵,而且更具现实意义和时代气息。

“近”。选用的案例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多选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学生就会感同身受,印象深刻。如果所举的案例远离学生、远离现实,这样的案例就没有说服力,会大大削弱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真”。选用的案例要有事实依据。捕风捉影、哗众取宠的案例,如果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不但会弱化“基础”课的育人功能,还会大大降低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

(3)指导学生课前准备。除了案例选择外,学生在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对案例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至关重要。为此,在实施案例教学前一周左右,教师要把选择好的案例材料印发给学生,要求他们认真阅读和思考。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材料中列出一些参考书目,供学生查阅。将案例材料印发给学生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在上课前预习相关知识点,查阅所列的参考资料,对案例进行认真分析,写出案例分析的发言提纲,为课堂案例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4)引导学生课堂讨论。学生是案例讨论的主角,但教师决不能袖手旁观。教师应事先了解学生预习准备的情况,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有针对性地准备一系列问题用来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调动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和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议题积极辩论,从而把讨论引导到正确认识的轨道上。

(5)案例分析点评总结。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获得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因此,在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之后,教师要进

行恰如其分的点评总结。如发言的热烈程度、论题的集中程度、问题分析透彻程度等,指出学生分析结论中的优缺点,以鼓励为主,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案例教学的整体质量。

2.学生的角色定位及主要任务

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积极参与者的角色。具体来说,学生应该做到:

(1)理解掌握知识要点。在理解并掌握老师讲解基本知识要点的基础上,应对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自学,如有疑难问题,可及时向老师请教。通过听课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基本认识,为以后的案例教学打下基础。

(2)查阅资料拟定提纲。在掌握了基本知识以后,学生应认真阅读教师印发的案例材料及参考资料,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况中发现线索,抓住主要问题深入分析,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预料并作好记录。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确定自己认为可行的优选方案,拟订课堂讨论的发言提纲。

(3)课堂讨论分析案例。根据课前拟定的发言提纲各抒己见,相互辩论。不论是主题发言还是自由辩论,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不能放任和混乱。通过辩论使自己的观点经受挑战,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除有助于提高决策能力、提高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外,还能锻炼团队协作精神,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为了有效地参与讨论,学生一方面尽可能把大量的笔记留在课后完成,以便能集中精力参与讨论;另一方面,对每一次案例讨论都要积极争取发言。

(4)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学习,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案例分析讨论后,学生应总结自己在案例阅读、发言准备和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适用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报告。分析报告不是讨论记录,也不是自问自答式的思想总结。一般在报告中应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备选方案,再围绕结论展开分析,并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支持自己的观点。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新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决策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基础”课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案例教学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

案例教学有其明显的优势,也有其局限性。案例教学不是替论阐述,也不可能替论阐述。理论阐述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教学是理论阐述的补充和完善,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传统教学方式具有传授知识系统性、严谨性的优点,有助于学生打下深厚的理论功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传统教学方式容易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求异思维的培养。案例教学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弥补传统讲授方法的不足,推动传统讲授方法的改进,它更适用于实践性强的知识点。例如,对于“人生价值”这部分内容可以先运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后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总之,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的实施要与整体教学环境相配合

要使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但教学案例质量要高,教师自身也要具备相当的知识、经验和技巧。另外,还需要适当控制授课班级人数规模,学生人数以不超过40人为宜;课时安排上兼顾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学校在教学设施上要创造条件,建立并完善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系统,将案例教学与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利用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案例范文5

[关键词]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法学教育法律思维方式

[作者简介]刘断思(1975-),女,河南濮阳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道德与法律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法学教育。(河南鹤壁45803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18-0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以下简称“05方案”),将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合二为一,并规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之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关系的理解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使得法律部分的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一、法律部分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把法律部分与道德教育部分割裂开来。“05方案”把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并为一门课程,无疑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意味着原来单独讲授思想道德修养或法律基础的教师,须在一门课中承担两种不同知识方向的教学任务。很多教师相对单一的知识结构一时难以适应新的教学任务,面临着在短时间内增加和调整知识结构的压力。所以,很多教师在授课时往往扬长避短,原来讲授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师把大量的时间放在道德教育部分,留极少的课时给法律教育部分。原来讲授法律基础的教师也采取相同的方法。同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该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简单相加,担心无论是思想道德修养还是法律基础,课时都无法得到保障,并没有恰当理解和把握“05方案”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和宗旨。有的院校甚至还想到一种折中的办法,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部分的教学内容分别分配给具有专业优势的教师单独讲授。无论是原来讲授思想道德修养还是法律基础的教师都坚守原来的课程方向,根本不涉及新的教学内容,尽量避免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把法律教学部分和道德教育部分严重割裂开来的做法,完全曲解了“05方案”的目的。

2.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学教育。调整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把法律部分放在了第七、第八两章。原来讲授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师由于受固有知识结构的影响对法律部分泛泛而谈,即使让学生观摩案例也很少从法律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原来的一门课程压缩为现在的两章,使讲授法律部分的教师也面临着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有法律专业优势的教师,在潜意识中把法律部分的教育等同于法学教育。在法律部分的教学上,呈现为两种状态:一种状态表现为,努力解决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尽可能多的法律知识。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法律知识体系,力求满足学生对各种实用性法律知识的要求;另一种状态表现为,既然无法解决法律知识和课时的冲突,那么就在课堂上讲授尽可能多的法学专业理论。一种成为法律知识的堆积,一种成为法律理论的灌输。思想理论教育始于知识、不囿于知识,这种把法制教育视为法学教育的做法,严重偏离了法制教育的目标。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授课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教学效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绝大部分教师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授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多媒体的依赖心理,但是忽略了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这一性质。法律知识具有很强的实务性,而法制教育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观念教育,因此在选取教学方法时应当充分考虑法制教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目前,把法律部分的教学视为法学教育的教师以讲授为主要方法,也适当地列举一些法律案例,但只是为了验证传授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理论的正确,留给学生参与的空间相对较少,对法律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很少涉及。而原来以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为主的教师,往往通过视频给学生大量的法律案例观摩时间,但主要从道德伦理方面对案例进行解释,缺乏对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的剖析。

1.未准确理解该课程性质、任务、目标。“05方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进行整合,使其成为一门新的课程,与原来相比更加注重内容之间的联系和相互适应,深入探求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在共性和统一,从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构建了一个科学合理、适用性较强的新课程内容体系,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重视德育、忽视法制教育或者重视法制教育、忽视道德教育的做法,自 身知识结构一时难以调整只是部分原因,没有深刻领悟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标才是根本原因所在。

2.教师知识结构所限。法制教育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学知识、法学理论,并能准确把握法律的精神和价值取向,即法律对公平正义的追求。长期讲授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师,由于受相对固定的知识结构和泛伦理化的传统法律思维影响,在讲授法律部分的时候,往往站在道德伦理的立场对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所以,要达到该课程教学目标,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是教师唯一的选择。学习法学知识、观摩法律案例、钻研法学理论的过程,也是教师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认识法律的过程,更是确立法律观念,树立法律思维方式的过程。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教师知识结构的调整有所改善,但教师法律观念确立和法律思维方式培养仍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3.无暇顾及新教学方法的尝试。《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指出:“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很大的挑战。首先,由于课程的整合,教师自身储备的知识相对不足,固有的知识结构急需调整;其次,处理有限的课时和庞大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最后,如何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教师无暇顾及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方法的尝试,无法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所以传统的讲授和对多媒体的过度依赖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法律部分教学的对策

1.准确把握该课程性质、任务、目标。整合后的基础课与原来相比结构更加合理、功能实现了互补。该课程主要是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它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具有政治倾向的引导功能,同时又具有个人良好修养的养成功能。无论是道德观还是法制观的教育都是为了引导学生成为具有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所以,讲授基础课的教师务必清楚地认识和把握该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标,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把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关注学生遇到的困惑和难题,才能尽量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是讲授该课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正确认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在统一性。法律和道德都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规范。道德通过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维系,法律主要通过国家强制力等外力来维系。“法律把利己不损人作为对人行为的普遍要求,而道德把利己不损人作为对人的行为的最低要求。”①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把爱国守法作为自己的内容之一,可见法律是具体的道德,是道德的最低要求。法律所追求的公平和正义,就是一定时期内人们所认同的道德标准,法律和道德追求的终极价值是一致的。李交发先生在《法治建设论》中指出:“任何外在的硬性的社会规范只有直接诉求与人的心理情感,并获得人们的真正的道德支持,才会真正扎下根来,而单纯依靠外在的推动力或强制力(包括国家强制力)则是远远不够的。”②所以法制教育的开展必须以道德上的自觉、意志上的自律为基础。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不是没有交点的两条平行线,而是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终极价值追求的一致性。

3.区分法制教育和法学教育。为了更好地开展法律部分的教学,在认识方面我们应当把法制教育与法学教育区别开来。首先,法制教育不是单纯的法律知识教育。它是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教育,重点是法律思想、法律精神、法律价值的教育。主要引导学生对法律产生内心道德的认同和支撑,把守法转化为自我道德约束的习惯,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取向,形成法律思维方式。法律知识教育属于专业学科教育,是对法学专业学生业务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基本要求。其次,法制教育也不等同于法学教育。法学教育是我国学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系统的法律知识、较高的法学理论素养和法律道德水平、一定的法律职业能力和职业化的法律思维方式的法律专门人才。而法制教育是主要是在涉法问题上,帮助学生解惑释疑,提高他们对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引导他们产生法律的内在道德诉求,养成法律思维方式,把强迫守法变为自觉守法,把法律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丰富法制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明确了基础课的性质、目标和任务,以及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关系之后,丰富法制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法制教育以知识教育为起点,基于法律知识较多而课时相对紧张的情况,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准备,在课堂上举办“法律知识竞赛”。以行政班级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法律基本知识的普遍掌握,实现法制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另一方面,作为激励机制,可以把竞赛的结果划分不同的等次,作为期末考核的依据。更为重要的是知识竞赛的准备过程会让学生客观理性地认识法律制度,引发对法律所倡导价值的思考。其次,实施案例教学是法制观念教育的普遍做法,典型案例可以让学生把法律规定和现实行为联系起来。从千差万别的法律案例中挑选有时代性、典型性、教育性、体现法律精神的案例,可以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在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既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又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更有对学生的启发。最后,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课堂上的法律辩论,课余时间的法律实务讲座,模拟法庭审判,旁听案件审理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和体验法律的精髓。

[注释]

①罗元.论高校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互补整合[J].教育与职业,2009(6):81.②李交发.法制建设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154.

[参考文献]

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案例范文6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专生;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从被列为本校的必修课程以来,就受到了院校的重视,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创新,该课程在本校基本实现了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转变。

这门课程主要强调的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来阐述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遇到的有关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特点

(1)综合性和应用性强。本课程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各学科知识,来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改造与论证,科学地解释他们在现实中遇到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知和行的统一,同步传授道德知识与法律知识,引导学生由理论走向实践。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具有充分的理论知识,还要了解其他科目的知识,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

(2)与之前的相关课程相比,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创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延续了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教学基础,并且把这两者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完美的学,使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互融合,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它注重现实社会中鲜活事实的运用,由此就要求教师不断补充自身知识,并且各学科交叉学习,来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充分把握目前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

(1)案例教学,理论结合实践。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这不仅使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还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而案例教学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把生活运用于理论,通过案例讲述,教师转变角色,学生参与思考,这样就会为理论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学习起来不仅轻松易懂还会有所思考,对生活有所感悟。

(2)互动教学,学生参与课堂。这里强调的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通过交流共同完成课堂教学。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为主的局面,使学生参与教学,以人为本,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厌学、不听讲的问题。此外,互动教学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知识组织活动,进行点评与正反方论证等,从生活中寻找案例来论证理论观点,再有教师点评,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够愉快学习,还高效率地完成了课堂内容,甚至形成了课堂延续,使学生们在课余生活中积极寻找理论与实际的素材,使学生在愉快学习的同时,思想道德修养也有所提高,法律意识有所增强。

(3)多样化教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随着科技发展,现代教学方式面临多种选择,多媒体教学和教师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相对比较流行,也是众多学校所推崇的教学方式,而对于本课程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比如在教学道德修养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时下伟人事迹,或是主题电影的片段,以渲染学生的情感。在讲法律基础时,可以播放法律案例,来让学生了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和违法时应受到的法律制裁与道德谴责。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大多学生都能有较大的启发,并且对事实作出感悟。另外,由于本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教师要特别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案例的运用,不能墨守成规或是敷衍了事,要把时下的时政新闻和热点话题充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

(4)多样化考核,侧重知识运用。在以往对学生学习成绩考核时,我们往往是通过卷面理论知识的答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部分知识灵活运用的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改变以往单一的考核方式,我们可以开发更多有利于联系实际的考核方式。例如,给予学生相关内容的案例,让学生联系相关理论知识抒发自己的观点,或是小组讨论,双方面论赛等,另外也可以组织学生写作相关作文,或是课堂学习心得,来定义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运用能力。

教师应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来寻找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适合学生道德修养与法理素质共修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