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信用管理范例6篇

金融机构信用管理

金融机构信用管理范文1

(一)信息系统众多,信息源相对分散。

目前,基层央行的金融管理信息源主要有日常监管业务系统、“两管理、两综合”业务数据、社会服务及调查问卷反馈等。近几年,为进一步强化基层央行对外履职效能,基层央行对外职能部门根据工作需要不断开发推广新的业务管理系统。以辖内某一分支行为例,业务单一的部门至少有一个业务管理系统,业务范围较广的部门则有多个业务管理系统,全行相关业务管理系统众多,难以集约化使用。同时,“两管理、两综合”业务数据、社会服务及调查问卷反馈信息相对较为分散,难以集中。

(二)信息关联度较低,信息共享水平不高。

基层央行承担执行货币政策、提供金融服务和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各对外履职部门所使用的业务系统相对独立运行,分头从监管对象获取信息,且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度低,导致基层央行的信息采集渠道难以集中,信息共享水平不高。日常履职过程中,基层央行对工作信息的重复采集,一方面增加了自身工作量,另一方面加重了监管对象的工作负担。

(三)信息采集率偏低,信息利用程度有限。

由于基层央行需关注日常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对经济金融信息要求较高,同时缺乏足够的手段对金融机构信息报送质量进行甄别,导致采集的信息,实际效用有限。如从近几年的综合检查来看,金融机构报送的分行业、分大中小类型等统计数据,均存在较高的差错率。同时,在金融管理信息来源渠道较窄的情况下,基层人民银行对金融管理信息的挖掘利用程度有限,相关金融管理信息闲置,导致基层人民银行在日常监测评估时缺乏高质量的金融管理信息支撑。

(四)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众所周知,金融管理信息化既需要熟悉管理的人才,又需要掌握信息化手段的专业人员。这对于管理信息化队伍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现状而言,基层央行金融管理信息化人员结构逐年老化,系统化的金融知识理论和信息技术培训有限;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较差,金融业务运行分析能力有限,缺乏金融管理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对金融管理信息化认识停留在日常操作管理层面,金融风险管理意识不强,与新形势下日益复杂的金融管理信息化工作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基层央行开展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全面深入规范推进金融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

基层央行夯实金融管理基础建设、规范发展、效力提升的过程,既是包含管理目标、管理主体、管理对象和管理职能在内的金融管理工作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又是包含管理法规边界、管理方式边界、管理协作边界和管理效能边界等金融管理工作外延得到逐步拓展和延伸的过程。在进一步夯实金融管理基础工作的前提下,金融管理工作全面深入规范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及时有效整合金融管理各种资源,提高金融管理工作效能和水平。这就客观上要求推动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而且通过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金融管理工作前瞻性思考与金融科技先进技术的有效结合,不断增强金融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与针对性,从而全面推进金融管理工作。

(二)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健全金融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的现实需要。

金融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是金融管理深入推进的必由之路。既要规范发展,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金融管理规范化建设,又要提升效力,不断创新金融管理方式和手段,重点是要抓好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当前在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瓶颈。一方面,基层央行金融管理工作由各层级人行具体的业务部门执行,相应的信息也存在于具体业务部门,形成横向信息分散。另一方面,上级行对各分支机构的金融管理信息多采用汇总上报的方式搜集,无法直观地看到各分支机构具体的金融管理信息,导致信息漏损,形成纵向信息分散。信息分散化导致基层央行在整体上无法全方位地对辖内金融机构进行客观评价,并依此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三)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有效提升基层央行对外履职效能的重要举措。

基层央行在日常工作中所承担的传导和执行货币政策、提供金融服务、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等职能都离不开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实施货币政策过程中,基层央行既要及时监测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进度、节奏及结构变化,又要准确监测判断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流动性状况;既要分析货币政策的实施对辖内不同地区、行业、企业产生的影响,又要了解和掌握消费、投资、物价等领域变化走势情况。这些工作的有效开展都需要金融基础信息的支撑。通过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来有效整合和集约金融信息资源有助于推动金融信息的共享和使用。中央银行金融服务工作具有集基础性、社会性和管理性于一身的特点,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通过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金融管理工作效能,可以有效提高基层央行和金融机构整体金融服务水平。随着金融业跨行业经营、交叉合作趋势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跨市场、跨系统传染问题不可避免。只有充分发挥央行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核心作用,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通过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消除金融机构信息报送时滞和漏损,拓宽金融信息获取渠道和来源,加强金融信息的分析与预警,才能更加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基层央行实施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原则与工作目标

(一)实施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原则。

以人民银行总行提出的依法合规地推进“两管理、两综合”工作,不断规范和完善金融管理相关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为工作总要求;以信息化为依托,强化金融管理大数据的使用,将管理信息系统化、管理决策智能化贯穿于金融管理全过程;坚持金融管理与服务并重、以管理促服务的工作理念,不断促进金融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为基层央行对外履职提供信息支撑与保障。

(二)实施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目标。

按照依法行政、统一规范原则的客观要求,有效实施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辖内各级人民银行金融管理信息化支撑与决策机制;按金融管理工作项目优化业务流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处理分析信息,推进金融管理信息的多领域、多途径应用,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通过金融管理内在监测指标,核心是通过完善金融管理信息化体系,实现金融管理方式改进与效果提升,从而推动辖内金融管理工作迈入标准化、信息化、科学化轨道,实现金融管理工作协调有方、运转有序、行为有制、手段有力、管理有效的目标,切实推动金融管理工作深入有效开展;以此为基础,努力实现金融管理工作与对外履职工作相融合,不断提升基层央行传导和执行货币政策、优化金融服务、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金融机构对人民银行政策规定的执行力、响应力和落实力。

四、基层央行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载体与路径选择

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建立完善以“一台两库”为主要载体的金融管理信息体系建设。“一台”即金融管理工作平台,“两库”即金融管理信息库与金融管理人才库。实施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选择合适的路径进行开展。

(一)建好信息载体,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建好信息载体是实施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重点是做好科学规划与设计。按照“先简后繁、留有开发空间、运行可持续”的原则,全面建成金融管理工作平台、金融管理人才库。金融管理工作平台的建成有利于夯实信息基础,增强非现场监管的主动性与针对性,逐步消除金融机构信息报送时滞,从而推动金融管理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金融管理人才库按管理、检查、调研三个专业特长要求,初步建成并筛选入库金融管理各类人才,努力培养成为辖内推进金融管理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按照“总体设计、先易后难、边建边用、逐步完善”的原则,以目前已获得的基础信息为数据源,逐步开发建立金融管理信息库,力求实现基础信息收集、金融管理信息整合、金融风险监测分析评估预警和金融管理科学决策等不同层次目标。确定金融管理信息库总体思路和整体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扎实而富有成效的金融管理信息库需求设计调研与论证,形成金融管理信息库设计方案。

(二)加强信息维护,注重系统运行管理。

加强信息维护是实施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和要务。重点是确保信息的全面及时准确和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在金融管理工作平台建设方面,信息维护的主要内容包括:丰富和完善已有的工作平台目录,及时更新维护工作平台相关信息,促进金融管理信息共享,为金融管理日常工作,提供基础支撑;结合实际,根据金融管理制度要求,统一表格,统一格式模板,统一信息标准,统一归档要求,完善台账和工作记录,推进基础资料信息化建设。在金融管理人才库建设方面,信息维护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已有金融管理入库人员的基础上,结合金融管理实践,通过以岗代训、以查代训、以会代训和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等方式,分批次、分层次加强对遴选金融管理人才库干部的培训工作;不断扩大培训范围,节约培训成本,提高培训质量,注重培训效果。对金融管理人才库人员实施动态管理,不断调整充实人才库成员,提升金融管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在金融管理信息库建设方面,信息维护的内容更丰富、要求更高,主要内容包括:在不断更新新设金融机构基础信息的同时,应通过开业管理、营业管理、综合检查、综合评价、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即“两管理、两综合、一报告、一保护”)等日常金融管理工作,不断丰富完善各类金融机构的相关历史信息资料,更新完善现有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的背景资料、从业经历,金融机构经营理念、股东构成、机构与业务规划发展等情况,更加及时准确地了解金融机构全貌,为金融管理信息系统高效运用夯实基础。在加强金融管理日常信息维护过程中,基层央行对外应加强对金融机构信息报送的管理,尤其应强化对金融机构相关信息的动态管理。重点是要求金融机构按照信息系统工作要求,规范金融信息、资料的报送工作;明确对口部门和专人负责系统信息的维护工作,从而确保信息系统信息的及时更新、完善与动态反映。对内应加强部门及系统上下的协调与沟通,做到信息共享、成果共享、资源共享。重点是通过制定信息系统使用管理制度规定,明确各部门、各级行信息维护和使用的工作职责及使用范围,界定金融信息的工作用途,设置信息系统使用权限,明确金融信息的要求,切实落实好使用金融管理信息的保密规定,从而促进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三)突出信息使用,提高系统运用效率。

金融机构信用管理范文2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F8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5-0014-04

Abstract: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re the core of the rural finance. The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olving farmer's loan difficult problem,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nd promoting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its natural vulnerability of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the high risk,make it face great operational risk,internal control risk,credit risk,regulatory risk,policy risk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credit business. The default phenomenon often occurs and the rate of non-performing loan remains high. This easily leads to credit rating inaccurate and the loans can't recall in time. The accumulation of financial risks can easily led to financial instability in rural areas,destruction of rural economy and social stability. Based on extensive research and data collection,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Anhui Province,and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credit risk of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Anhui Province. Finally,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including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improving internal organization,strengthening credit construction,improving the level of supervis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and other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s.

Key word: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Credit risk;Management;Research

1 引言

r村金融机构是保证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安徽省农村金融机构信用贷款风险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金融机构本身的可持续运营,是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业务一直保持长效增长潜力和盈利能力的核心,是关系到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金融信用贷款好坏的关键。建立农村金融机构信用贷款风险的控制系统,提升农村金融的供给能力,已成为农村金融机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安徽省在不断地加强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启动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转换经营机制为主线,以制度建设为重点,逐渐形成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开创了安徽省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新局面。截至2015年底,全省所有县级农村信用联社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突破87家。但是,安徽省农村信用评价体系还未构建完善,仅在全省的“试点单位”开展,农村金融机构在信贷的实施过程中有着一定的信贷风险,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贷款存在着巨大的隐患,农村金融机构信贷业务发展缓慢。如何准确有效地评价借款者状况,降低违约率,对于加强农村金融机构信用贷款的保障和提高农村金融机构信用贷款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安徽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安徽省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先后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安徽省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成立。第二阶段为农村合作性金融机构的独立。第三阶段着重在于加大安徽省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信用贷款体制改革。目前,安徽省农村金融机构的总数量为全省所有金融机构总数的比是65.32%。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 机构网点众多 由表1可知,截至2015年年末,安徽省银行网点共计7 403个,农村合作机构2 987个,邮政储蓄1 671个,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4个。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合计4 682个,占全省银行业机构网点数的63%以上,而且绝大部分在县市以下偏僻的广大农村地区,承担着为“三农”服务的重任。

2.2 加大农村贷款支持力度 由表2可知,截至2015年12月末,安徽省支持农村贷款余额达5 077.70亿元,占所有各项贷款余额的32.30%,比上年末增长954.30亿元。其中,农村金融机构支持的贷款余额达3 858.68亿元,占金融机构全部支持农村贷款余额的75.99%;农村所有贷款中农户们的贷款余额为1 260.93亿元,相比增加187.33亿元,占所有农村贷款余额的24.83%。伴随着农村金融机构体制的深入改革,安徽省的涉农贷款力度还是在逐渐增大的[1]。

2.3 涉农贷款规模较大 2015年末,农户贷款余领为

1 260.93亿元,占全部涉农贷款的24.83%;各类农村企业组织贷款余额为2 597.74亿元,占涉农贷款比重为51.16%;城市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余额1 180.69亿元,占涉农贷款比重为23.25%。农户贷款所占比重24.83%,农户贷款规模不断加大。

2.4 各地区发展情况不均衡 从安徽省的发展前景看来,未来几年内是安徽的发展黄金期,肩负着加速转型和加快发展的双重使命。由表3可知,从2015年的省内各地区涉农贷款量看来,合肥市2015年末贷款余额860.78亿元,占比重为16.95,仅次之的分别为安庆、滁州、芜湖、六安等市区,其他地区都分布较少。

2.5 主力军角色发挥不足 由表4可知,在支持“三农”发展方面,安徽省农村金融机构一直表现不足。按照贷款机构的性质来划分,2015年末,政策性银行所提供的农村贷款余额为1 373.35亿元,占全部农村贷款贷款的27.05%;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所提供的农村贷款余额达

1 252.71亿元,约占全部农村贷款余额的24.67%;股份制商业银行所提供的农村贷款余额为202.20亿元,占全部所提供的农村贷款的比重为3.98%;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农村贷款余额为1 964.98亿元,占全部涉农贷款的比重为38.70%。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力度仍欠缺,存在“离农脱农”的倾向,制约其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1]。

2.6 信贷管理风险较高 目前,安徽省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风险较高,由表5可知,2015年末,政策性银行所提供的农村贷款的不良贷款率8.41%;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所提供的农村贷款的不良贷款率1.01%;股份制商业银行所提供的农村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为0.18%;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涉农不良贷款率为5.93%。这种现状表明安徽省涉农不良贷款率较高,金融风险依然问题严峻,存在着巨大信贷风险缺陷,需要加大对行业审慎经营,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和金融监管的重视[1]。

3 安徽省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信贷风险问题

虽然农村金融机构的开设门槛不高,但是,农村金融市场在农村金融中的主体作用非常巨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然而,农村金融机构的实际经营过程中也存在着人员素质低、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务杠杆效率低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金融机构运行风险和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这势必对“三农”发展带来一定阻碍[2]。

3.1 人员整体素质低,信贷操作风险高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工作环境差,交通不够方便,生活环境条件较差,薪酬待遇低,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员工绝大多数学历较低、经验欠缺,人才素质水平不高,他们对金融机构如何正确实现农村金融规范操作意识淡薄,风险意识控制水平低下。例如2015年,安徽省肥西石银村镇银行共拥有营业网点3家,均位于肥西上派镇,员工仅59人(含试用期员工18人),其中专科学历43人,占比则达72.8%。同时,缺乏对风险控制的整体把握能力,对风险控制的重点、难点以及信贷控制的关键风险点以及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掌握不够熟悉等方面的原因,操作风险管理控制力不高、效率低,出现了操作风险控制难的一系列问题[3]。

3.2 机构规模小、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风险大 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信贷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控能力不足,无法完全胜任错综复杂的农村金额市场的社会环境,再加之农村金融机构的规模不大,机构内部人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较低,因此,内部控制监督保障能力和执行能力均存在严重的不足等风险控制问题。一些资金互助组织内部管理混乱,规章制度执行无序,合作性松散,合作风险的性质发生异化的风险很大等现象普遍出现[4]。

3.3 服务对象较特殊,信用风险较高 大量的农户和中小型企业是农村银行机构服务的主要对象,没有完整的信用记录,没有完善的财务和专业的产业评估材料。自然条件好坏是当地农户的主要依赖条件,再加之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弱,对市场信息的了解滞后,很容易出现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时,一些农户的信用意识差、法律意识不强,坏账现象不断出现,导致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差,信贷资金面临较大的安全风险,可控性贷款较少,贷款风险大,这无疑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

3.4 监管压力加大,监管风险高 金融机构自身的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本身对农村金融风险监管不到位。当前,中国人民银行监管部门对农村合作银行采取宽松的管理模式,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低,促进了农村地区金融合作银行的覆盖面。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实现“监管严”目标仍然存在很大难度。同时,在职人员素质和内控建设体系还不完善。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计划性等方面还很弱,贯彻落实监管相关政策和监管系列要求的意识和能力差,存在逃避监管的现象,严重地阻碍了监管工作[5]。

4 安徽省农村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管理对策

农村金融机构是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安徽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情况,不仅需要农村金融机构自身遵循市场化的发展规律,加强贷款信用风险控制,在经营理念、风险控制和提高管理体制能力上下工夫,同时还需要国家、政府加大对农业、农村的金融扶持力度,保证农村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系,创造良好的信用生态环境为农村金融服务,大力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农村金融经营工作,保证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活力和巨大作用[5]。

4.1 提高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强对员工的素质培训,建立完善的培训计划系统和培训体系,制定科学的培训目标,加强对员工进行培训;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和金融风险控制的规章制度等,如《村镇银行暂行管理办法》《贷款公司暂行管理办法》《农村资金互助社暂行管理办法》等[6];加大对高级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引进与聘请大量具备农村金融服务的经验、熟悉农村金融环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农村金融管理专门人才。吸收大量熟悉农村金融营销理念、营销策略和农村金融服务手段、农村金融运作机制等经验丰富的专门人才,从而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营运能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7]。

4.2 建立健全内部组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包括机构董事会、机构监事会等法人治理结构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机构,杜绝一人拥有大权、贪污金融机构内部财产等非法运营的金融事件发生。优化自身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和操作风险的评估方法、应对措施、控制手段,健全自身操作风险的监督评价机制、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对有关职位和部门实行严格职责分离,对经营中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及时处理和严肃对待,防止事态的蔓延与扩大,降低金融机构内部人控制风险[6]。

建立风险防范地有效机制,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内部规章制度有效性的建设。完善贷款责任人制度,建立信贷人员责任和自身业务行为紧密联系制度,实行严格的审贷分离制度。实行奖、罚并重制度,让农村金融机构内部人员人人负起责任。同时,农村金融机构可以设立收回不良贷款奖励制度,奖励清收回不良贷款成绩突出的部门和员工,提高内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防范内部人道德风险带来的信贷风险。

4.3 优化金融环境,加强信用建设 积极推动社会信用体系文明建设,规范和加强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信用建立提供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制度环境。创新贷款担保制度,确保农村金融机构债权的实现,促进贷款业务顺利开展,寻求更好的贷款担保模式,通过贷款信用担保基金,解决农民贷款困难的问题,减轻农村金融机构贷款风险。

4.4 提高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 加强银行监管分类管理,尽可能合理地加强对监管Y源配置,充分利用实地监管和网络监管想结合的优势,关注农村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的现状、风险程度,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贷款资产的风险。制定非现场监管的一系列制度,同时,设置农村地区监管员,实施现场检查,重点纠正超业务范围经营等违规违法行为。规范和加强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制定报送辖区内银行业机构与其签订“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数据库报送协议”,明确报送职责、要求和报送行为,维护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信息安全[8]。

4.5 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强信息技术建设,量化信贷风险控制、控制和评估农村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的控制能力和水平。风险的信息化管理要保证信息的适应性、安全性、经济性、先进性的统一,确保信贷业务的系统稳健、安全、高效运行。提高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能力。在推出新产品、新业务时,要尽一切可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应用系统防范操作风险[9]。

参考文献

[1]李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2]孟凡祥.制度变迁视角下的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0.

[3]朱晓静.农村信用社贷款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0.

[4]王建英,王秀芳.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风险及其防范[J].金融经济,2009.

[5]白继山.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及风险控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6]王建英.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0.

[7]聂勇.中西部地区农村小型金融机构金融风险的比较研究――以村镇银行为例[J].南方金融,2013.

[8]王珍.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研究[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1.

金融机构信用管理范文3

[关键词]中小金融机构 金融监管 金融环境 公司治理结构

中小金融机构是从规模角度来进行划分的,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各国的具体划分标准也不一致。从广义上,我国的中小金融机构是指在宏观调控能力、资产负债规模、信用担保体系、网络覆盖范围、机构整体机能以及服务手段、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明显低于国有大银行的中小型商业银行、中小型保险公司、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消费信用机构、邮政储蓄机构等。而通常意义上的中小金融机构是指以存贷业务为主的中小商业银行,即全国性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等。

一、中小金融机构的特点

1、经营机制比较灵活

由于自身规模较小,在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时,可以做到船小好掉头;在提供金融服务时,由于中间委托管理层较少,中小金融机构拥有较高的办事效率;在提供个性化服务方面也具有优势,比较适合居民和中小企业小、频、急、特的信贷需求。

2、具有较强的地域优势

由于国家法律规定限制,或者资金实力不足,大多数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区域有限,分支机构也限于在总部所在区域设立。但这种特征也为中小金融机构获取区域优势奠定了基础。

3、在金融创新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

由于资产与资本规模较小,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不具备全面性、综合性特点。但在传统银行存贷款业务外,它们都有各自的创新业务,如“一卡通”、“电话银行”、“24小时自助银行”等,都是由中小金融机构首创。

二、吉林省中小金融机构现状分析

1、金融生态环境恶劣

“金融生态环境”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03年提出的,它主要是指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也就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稳定的经济环境、完善的法制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协调的市场环境以及规范的制度环境。从金融生态环境来看,吉林省中小金融机构存在如下问题:(1)地方法规不健全。目前,吉林省有关中小金融机构的地方法规很不健全:首先,金融法治薄弱,对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够,导致了吉林省中小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增长;其次,中小金融机构破产法规缺失,地方政府出于社会、金融安全考虑,对金融行业给予过度保护,致使经营不善乃至严重资不抵债的中小金融机构无法及时退出市场,从而不利于中小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2)信用环境不佳。现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目前,吉林省不但没有建立起一整套信用体系,而且信用环境恶劣,严重制约着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首先,信用环境不佳限制了吉林省中小金融机构业务拓展,如零售业务和网上资产业务的前提都强调企业与居民的信用意识。由于担心信用缺失可能导致的损失,吉林省中小金融机构基本放弃了一些零售业务和网上资产业务。其次,信用环境不佳也加重了社会对吉林省中小金融机构信用的怀疑。目前,吉林省中小金融机构普遍面临社会信任危机,一旦出现金融危机动向,社会首先就会怀疑中小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甚至发生挤兑中小金融机构事件。

2、区域经济落后

就像金融与经济是相互影响一样,中小金融机构与区域经济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中小金融机构通过提供独特的金融服务,可以完善区域金融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环境也决定了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和发展特色。由于吉林省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总量较小,工业化程度较低,优质客户较少,因此金融业吸纳力和扩张力很弱,也就是说落后的区域经济很难支持吉林省中小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

3、金融监管不够

从现有的监管措施来看,吉林省金融监管部门对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是不够的,主要表现为监管内容缺失、监管手段单一、监管方式有限。首先,金融监管内容应包括市场准入、经营过程监管以及市场退出。但是目前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法则,使得吉林省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先天不足,如资本金不足、人员素质低等。另外,现有监管体系也没有形成针对中小金融机构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和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其次,金融监管手段包括三种即行政监管、经济监管和法律监管,而现阶段吉林省金融监管部门对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较多运用行政手段,采取严厉的行政干预措施,力度虽猛,但收效较差;再有,金融监管方式除了金融当局的外部监管以外,还应包括金融机构的自我管理以及社会监督。目前,吉林省监管职能仅由金融当局负责,是必会造成信息不通畅,监管效果不理想。

地方政府在中小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不仅表现为主导多,还表现为支持力度不够。比如在资本金补充上,中小金融机构无法发行金融次级债券或以其他方式补充资本金,只能依靠地方财政、企业和个人增资扩股;还有吉林省中小金融机构也没能在税收、项目开发等方面享受到更为优惠的政策,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的呆坏账核销得不到地方财政的支持,保值贴补利息支出没有弥补。

三、促进吉林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途径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吉林省中小金融机构应根据《公司法》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的有关要求,建立和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明确股东、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的同时,引进先进的公司治理模式,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从而达到三个方面的杜绝,即:杜绝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无法约束高级经理层的行为,实现“三会”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股东大会权利;杜绝大股东内部操纵,架空董事会或高级经理层职权的行为,在法律赋予的权限内,充分发挥CEO的主观经营能动性;杜绝虚假财务报表、虚假财务核算,实现真实反映资产和利润,审慎提取呆账准备金,合理分红等。

2、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管理

吉林省中小金融机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建立系统的、全面的内部管理机制,对现有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要做一次全面的归集梳理,使内控制度渗透到各项业务管理和操作环节,覆盖所有岗位,不留空挡和死角;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要积极探索权、责、利相结合的科学考核机制,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工作潜能,最大限度地防范各种风险。

金融机构信用管理范文4

[关键词] 金融监管 XBRL 信息系统集成

信息技术在金融业中广泛、深入的运用是近年全球金融业发展的重要特征。金融电子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给金融监管体系、理念和具体监管操作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和金融混业经营大趋势出发,结合我国金融电子化和网络化现状,分析金融电子化和网络化对金融监管的影响,并构建基于XBRL(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 Language,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格式的新一代集成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框架。

一、信息技术发展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对于金融监管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金融电子化和网络化,既给金融监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机会,同时也使金融监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难。

1.信息技术发展对金融监管的有利影响

信息技术的进步为金融监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随着大容量存储设备的应用,网络化使获取金融业务数据更容易,数据内容更完整,这有利于金融监管部门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也为金融监管者提供了分析数据的便利。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收集、传输和处理更为方便,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带动了监管的电子化、网络化,从而使计算机和通信网络从空间、时间上为决策者提供大量信息,这无疑提高了金融监管效率和信息的准确性,降低了监管成本,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金融监管更便于对银行进行非现场监管,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运算能力进行金融风险的分析和预警。

2.信息技术发展对金融监管的负面影响

银行信息化和网络化,带来了银行虚拟性的特征,它能突破现有的监管体系,增加金融风险的放大效应,使风险具有技术含量高、隐蔽性强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1)风险的扩散速度快:高科技的网络技术具有的快速远程处理功能,为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加快了支付清算风险的扩散速度。

(2)风险的监管难度高:电子银行的业务及交易过程是在网络上完成的,交易的虚拟化使金融业务失去时间和地理限制,交易对象变得模糊,交易过程也更不透明,金融风险产生的形式更趋多样化。

(3)风险交叉传染的可能性大:传统的金融监管可通过分业经营、提高市场准入规则、设置市场屏障或特许方式,将风险隔离在相对独立的领域。而电子银行削弱了传统银行金融监管的这些属性,使监管的物理隔离有效性大大减弱;金融业客户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使金融机构间、国家间的风险相关性日益加强。

(4)金融危机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大:一些超级金融集团利用国际金融交易网络平台进行大范围的国际投资与投机活动,这些集团了解金融监管法律法规,能利用法规差异逃避金融监管,加之拥有先进的通讯设施和巨大资金,有一定能力操纵市场转嫁危机,这些都加大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和突然性。

上述信息化条件下银行风险的四个特征,对金融监管的不利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电子化后的金融业务流程出现了变化,一些传统的手工业务流程被计算机程序所代表的自动化流程所代替。与以往相比,金融系统在金融电子化和金融网络化的背景下衍生出许多新的风险,金融危机的扩散速度呈加速的趋势,金融监管更加困难。

其次,信息技术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产品越来越虚拟化,金融衍生产品和网络虚拟货币开始出现和应用。对于这些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金融创新产品如何进行监管,在监管法律、准则和行动上仍还处于被动甚至空白的状况,这使金融监管远远落后于金融的发展。

第三,信息技术带来了金融业组织机构的变革。金融企业的组织结构越趋扁平化和一些全新的虚拟组织机构的出现(如网上银行、网上证券公司等),都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难题。

二、基于XBRL的新一代集成化金融监管信息系统框架

金融电子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使金融组织机构扁平化和金融数据大集中成为当前金融发展的趋势。从金融监管的角度看,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是实行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的分业监管。它们是金融监管信息使用的主体。另外,作为中央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承担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金融监管信息也有需求;社会上其他机构或个人也可能有使用金融监管信息的需求。目前,各金融监管机构都在建立自己的监管数据库和信息系统,这一方面造成了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如果金融机构实行混业经营,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就有可能对被监管对象进行重复监管和重复数据准备。以上两点都有可能提高金融监管的成本。另外,建立各自的数据库,其数据格式可能存在不一致,难以实现金融监管中的相互协调和信息共享,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效率。

综上所述,在金融电子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的形势下,为克服目前金融监管中的弊病,需要构建一个新一代的集成化金融监管信息系统。

1.关于XBRL(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 Language,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

XBRL是构建新一代集成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XBRL的全称是“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即“可扩展商务报告语言”,是XML(extensive make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语言在财务报告信息交换中的一种应用,是目前应用于非结构化信息处理,尤其是财务信息处理的最新技术和标准。XBRL是一个开放的、平立的国际标准,是进行实时准确、有效与高性价比的金融与商业报告数据的电子存储、操作、复用与交换的标准,它使信息的变得更加透明。

XBRL是目前应用于非结构化信息处理,尤其是财务信息处理的最新标准和技术,是在网络环境下金融信息的一种标准化标记语言。在我国,证监会、上交所和深交所一直都非常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中国证监会从2005年10月开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标准的制定工作,于2003年底经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批通过,该标准最终确定采用XBRL的技术规范,充分利用XBRL良好的扩展性,达到与国际接轨,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的目的。

作为一种以XML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标记语言,XBRL继承了XML所拥有的所有语言优势,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无许可证限制。XBRL具有良好属性的开放式技术构架,它使任何财务信息供应链上的人都能免费、自由地在不同的软件平台上准备、获得、交换并分析财务信息。

跨平台使用。由于XML文件可跨平台使用,使XBRL具有跨平台的优势。因而,通过XBRL信息可在不同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软件之间进行传输和交换,XBRL是一种互联网上企业报告的通用语言。

多种格式的输出。对同一份XBRL实例文档,采用不同的样式表,可生成多种企业报告,所有报告的编制一次性完成,不仅降低了输入错误的风险,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而且减少了重复输入,提高了报告的编制效率。

搜索快速、准确。XBRL在数据处理方面的效率要远远高于网络上常用的PDF、WORD、HTML格式文件,有利于网上搜索引擎的自动搜寻和过滤工作,达到快速、准确。

2.基于XBRL的新一代集成化金融监管信息系统框架

信息系统的集成是指将硬件平台、网络设备、系统软件、工具软件及相关的应用软件等集成为具有优良性能价格比的计算机系统的全过程。通常,信息系统的集成方式有两种方式:基于中央数据库的集成和基于数据交换界面的集成。前者的集成度较高,系统具有统一的信息模型和统一数据格式的数据库;后者的集成度相对较低,是系统之间的通讯,即不同程序之间通过接口程序或集成化环境达到交换数据的目的,往往没有统一的信息模型、数据库、程序界面和项目视图。

本文提出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是如图1所示的一个兼顾基于中央数据库的集成和基于数据交换界面的集成化信息系统。从整体拓扑结构上看,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集成化形成了m1n(m个部门的金融信息汇总到统一的一个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然后被n个不同金融监管部门所使用)的关系结构,其数据来源是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业务部门,其数据使用者是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其他金融信息需求者。

与现有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结构相比,上述信息系统具有如下优点:

(1)从系统运行成本和效率的角度看,各金融机构通过不同的网络方式将金融机构部门所需要的数据以统一的数据格式(XBRL)格式,发送到统一的金融监管信息库;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非现场监管数据可从金融监管信息库提取,由于数据是集中采集和处理的,这便于实现数据的共享,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集和使用金融信息数据的成本,提高金融信息的使用效率。

(2)提高了金融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减少金融机构对数据造假的可能性。由于对金融信息采取集中采集和处理,避免了不同金融监管部门对同一金融业务部门金融数据的重复采集,从而可保证金融信息的一致性,另外,在基于集成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的金融组织机构(图2)中,金融信息采集处于金融业务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它可以独立出来形成单独的组织机构,专门负责提供金融信息,由于该组织机构处于中立地位,与金融业务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之间没有任何的利益冲突,从而可最大限度地保证金融信息的准确性。

(3)从系统灵活性和相应的组织机构变动成本考虑:由于本系统是基于我国当前的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现状,因而在实施中具有较低的监管组织变动成本,同时系统又能机动灵活地适应未来金融业务和金融机构的变化。因此,该信息系统具有较好的灵活性。

四、结束语

本文从分析银行业固有的信息属性和信息技术发展对金融监管的影响出发,对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进行比较详细的介绍后,提出了一个基于XBRL格式的新一代集成化金融监管信息系统框架,比较信服地说明了以新的数据标准XBRL构建集成化的金融监管信息系统,既能适应目前信息技术和金融产业发展的要求,又能应对未来的技术和结构变化,必将显示出愈来愈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米传民等: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的金融监管问题与对策.财经论坛,2006年第2期

[2]吕科 刘晓锋:XBRL技术原理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3]饶艳超:对在我国推进发展XBRL的几点建议.上海会计,2004年第2期

[4]张天西等:网络财务报告―论XBRL的理论框架及技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杨周南 赵秀云: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的发展与研究.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年第2期

金融机构信用管理范文5

关键词:地方金融 风险 防范 管理 策略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164-02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受地方金融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地方金融业对地方资本的运作效益、社会经济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几年,我国金融业不断发展,并取得了一些进步,对于地方金融而言,由于其具有成长于地方、服务于微小、定位于区域的特点,其发展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各地逐渐建立专门的机构,以其推动地方金融的发展。在发展地方金融的同时,建立合理的金融管理模式,规范金融管理体制,有助于防范地方金融风险,提高地方金融的稳定性。

一、地方金融风险类型

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地方金融机构工作的各个环节,比如,在作金融决策时,由于所掌握的信息不可能面面俱到,造成对信息进行分析的理性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最终导致股市价格及其汇率等众多因素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最终引发市场风险{1}。

2.信用风险。就当前来看,地方金融机构风险中信用风险是主要风险之一,主要是指贷款人由于自身各种原因而导致无法偿还贷款,导致违约现象,给金融机构带来了信用风险的同时,还给金融机构造成较大经济损失。违约、敞口、追偿风险是信用风险的三大类。此外,随着新的金融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地方金融的信用衍生工具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一方面将极为重要的动力和条件创造给了地方金融机构,促进了资金利用效率的显著提升,但是另一方面,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其风险性也极大提升{2}。

3.操作风险。所谓的操作风险大多是由金融机构操作人员所带来的,地方金融机构人员由于业务素质较低,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各种失误,进而引发地方金融风险。在某一些特定的业务范围内,地方金融的操作风险可能比信用风险或市场风险具有更为严重的危害,甚至造成金融机构倒闭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地方金融机构必须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和预警工作以充分的重视。

二、地方金融风险原因

地方金融是设立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为当地企业、居民提供所需服务的金融市场、机构。地方正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城市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农村合作银行、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这类机构具有相对健全的监管制度与明确的监管主体。而地方准金融机构,指的是不受银监会、保监会、人民银行直接监管的,但具有金融性质的机构,这类机构的监管主体是地方政府。其他地方性机构的存在形式为合作制,为其合作成员提供一定金融服务。通常情况下,这类机构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业务的发展也不规范。对于地方金融机构风险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职责定位不明确。目前的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能有三项:实施金融专业管理、提供政府公共服务、执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3}。对于工作职能的安排,宽泛了地方金融工作办公室的角色,使职责定位不明确。此外,由于这几项职责的性质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而金融管理对专业性的要求较高,这样就对职能的履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为金融管理带来了挑战。

2.地方金融管理理念及方式落后。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组织架构,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框架,管理职能散落在一些地方金融管理机构中,日常管理与机构审批分属于不同部门,地方金融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较少,在省级金融机构中,一般有几十名管理人员,而对于其他管理部门,管理人员较少,只有几位,且多数员工缺少金融管理知识。在地方金融管理中,忽视日常监管、重视事前审批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在地方金融管理中,具有浓重的行政管理意识,缺乏持续、动态管理和市场化管理理念,对前置审批环节较为重视,而缺乏对审批后经营环节的监管。

3.缺乏风险监控。在地方金融机构中,地方政府面临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双重任务。而在金融管理中,地方政府主要强调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对金融风险防范的关注较少。在整个地方金融机构中,普遍存在轻监控、重审批,轻管理、重发展的现象,对金融机构的管理也带有明显的地方色彩,使管理不到位、随意性较大的问题频频发生。

三、地方金融防范策略

1.加强监管力度。政府应积极引导地方金融机构,对地方金融企业财务信息报告制度等进行规定,从原则上规定地方金融机构的固定资产、不良资产处置等重大财务事项。地方政府对金融业进行发展和支持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促进地方金融监督体系的不断完善。首先,地方政府应该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机构的监管进行切实有效地强化,对其在开展金融业务的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有效地防止。此外,将地方金融风险监测和评估网络建立起来,严厉查处和惩罚地方金融机构的内幕交易等行为,对非法集资、地下钱庄等违法金融活动进行严厉的打击,从而对地方金融的安全和稳定进行切实有效的维护。地方政府还应该具有未雨绸缪的意识,将金融风险的预警和预案及早建立起来,从而将地方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限度。地方政府还应该对相关制度进行有效地完善,通过市场手段让缺乏竞争力的金融机构淘汰,最终净化地方金融市场,促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4}。最后,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管理职能。地方政府部门的金融管理分散增加了各部门、机构的协调难度,和金融管理专业化的实现难度,从而使金融管理效率降低,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所以,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管理职能成为关键,地方政府应统一相关部门的金融管理职能,使其均归属于一个部门,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提高金融管理能力,有效防范金融风险。通过整合统一,使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的专业管理能力得到提升,服务经济发展的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2.加强风险管理。地方金融机构没有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极易引发地方金融风险,地方金融机构自身也未有金融风险管理意识。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应加强管理人员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另一方面,地方金融机构应该效仿上市公司,及时披露财务信息,以信息透明度,促进客户的监督。地方金融机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应进一步的建立和完善,将规范的董事会、监事会等制度建立起来,及时有效地监管和预防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不良行为{5},将地方金融体系中操作风险的发生率降到最低限度。

3..完善风险评价体系。政府应充分重视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诚信系统的构建,优化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环境,最终减少地方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及市场风险。此外,应建立地方金融风险的评价指标,在对风险评价体系进行建立和不断补充的过程中,社会公共部门还应该随时跟踪和关注可能的金融风险,保持信息的通畅无阻,及时向地方金融机构通报可能的风险,从而做到及早防范和管理。

4.完善风险预警体系。开发和建设地方金融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模型,完善多道风险预警系统及存款保险制度,从而将风险的发生率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限度{6}。此外,在及时收集反馈准确的信息的同时还应该及时和及早地救助有问题的地方金融机构,这样一方面能够对金融风险的发生进行有效地预防,另一方面还能够将地方金融风险的扩散最大限度地遏止,使地方金融的整体健康得到切实有效地保证。

5.明确金融管理边界。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地方金融管理机构为实现高效管理,需要对中央、地方的金融管理边界进行明确划分。中央金融管理机构引导地方金融管理,对地方金融管理专业化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明确划分中央、地方金融机构的管理界限,有助于地方、中央金融管理的协同性。在金融管理中,其管理原则是地方协调、垂直管理,实现中央、地方的协调管理。当中央开展监管工作时,地方应积极进行服务协调工作;当中央落实政策、把控金融原则时,地方应进行积极地反馈工作。坚持“主管负责制”,地方金融管理机构对其责权进行梳理,制定合理的地方金融的未来计划,实施地方金融风险处置权责、推动深化机构改革等,以此实现地方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

四、结束语

我国地方金融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地方金融的发展。对于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建设,由于存在职责定位不明确、风险控制缺乏、管理理念落后等问题,使地方金融的发展受阻。因此,地方金融等有关部门应在此基础上,提高政府指导与监管力度;明确中央、地方金融管理边界;加强风险管理、风险评价及其风险预警等措施,最终为地方金融、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注释:

{1}吴周雄.论我国地方金融的风险防范与管理机制完善[J].中国商贸,2013(27):11~13

{2}李洪强.浅谈地方金融的规范与管理[J].贵州农村金融,2012(2):26~28

{3}张玮.浅析规范地方金融管理体制[J].中国信息化,2013(4):351~351,352

{4}陆文,宋瑞敏.广西地方金融机构贷款信用风险及防范[J].特区经济,2008,228(1):204~205

{5}许涤龙,钟雄,刘娜等.中央金融安全性与地方金融发展冲动性博弈论[J].财经界,2013(29):8

{6}刘彤.地方金融风险控制研究――以济南市为例[D].山东财经大学,2012

金融机构信用管理范文6

[关键词]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特殊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风险管理是现代金融机构的核心。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理念、制度和技术方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和迅速发展,从而大大增强了这些金融机构在风险日益加大的市场中的竞争力。我国国有金融机构股份制改制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到空前的高度,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成为现代金融机构的急需。盈利是金融机构的天性,但通常高风险与高收益是成正比的,所以金融机构必须加强对风险管理、风险控制的准确性、合规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金融机构的特殊性

金融机构的特殊性最直接的表现在于金融中介的出现使得金融机构融资方式创新,使金融机构融资不在受到时间、地点、融资数额、融资对象等的限制。以银行为例,银行通过吸存和发行债券等方式将分散的资金募集集中在一起满足大额投资的需求,克制了银行自身资金数额、期限的限制,满足不同期限的借贷需求。其次,金融机构能够起到提高资金运作率、增加运作的安全性、降低融资成本的作用。由于金融机构自身资金实力雄厚、信誉良好,对于存款者来说是比较信任的,对于借款者来说其融资成本相对降低,大大减少了借贷双方的风险,提高了资金的运作效率。而且金融机构又具有专业性、融资工具丰富、规模大、网点多等特点,有使得金融机构融资成本降低。

按照1993年底《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国务院为领导的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商政分离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以有序竞争、统一开放、严格管理为目标的金融市场体系”[7]围绕这一目标我国已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金融机构体系,其组成如图1所示:但它们都面临许多相同点风险。具体而言,首先,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面临如下问题:(1)持有的资产可能面临违约或信用风险;(2)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会在一定程度上不匹配。因而暴露于利率风险之下。第二,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面临某种负债提现或流动性风险,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向负债持有者出售的债权凭证种类。第三,大多数金融机构都面临某种承销的风险,不管是通过证券的出售,还是发行各种类型的表内或表外的信用担保。最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面临经营成本风险,因为金融服务的提供需要使用实际资源与后台支持系统。因为这些风险及金融机构在金融体系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金融机构被赋予特殊性。

图1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

(一)降低家庭储蓄者的监督成本

对一般的储蓄者来说,直接投资于企业发行的金融债券将会面临收集信息将要付出较高成本,要是有人参与合同就会产生成本,收集信息的难度越大,成本越高,违约的风险就会越大。这时储蓄者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解决的办法就是让许多小储蓄者把他们的资金放到金融机构,由这个金融机构把这些资金集中一起投资于公司发行的金融债券凭证上。可以通过比较在没有金融机构的世界中资金的流动和有金融机构的世界中资金的流动来说明金融机构的作用。如图2、图3所示:

图2 没有金融机构的资金的流动

图3 有金融机构的资金的流动

(二)增加流动性降低价格风险

由于金融机构具有分散部分但不是全部资产组合风险的能力,使其在向储户提供流动性较高且价格风险较低的各种合约的同时,又能够投资于流动性较低且风险较高的公司证券,并且在金融机构投资于风险资产时还能确保向投资者和储户提供流动。分散化就是只要不同的投资回报不是完全正相关的,金融机构就可以利用规模效应来分散大部分资产组合的风险。在美国和英国的实践表明,一项包含15种证券的分散投资可以给金融机构和资产组合的经理人带来显著的分散化效益。金融机构在投资过程中利用大数法则,随着金融机构的资产组合中证券种类的增加,资产组合风险就会以一个不断递减的速度下降。而对于家庭储蓄者来说,由于他们的规模较小因而只能持有那些相对不太分散的资产组合。风险分散使一个金融机构能够更准确的预测其资产组合的预期回报,可以确保对家庭储蓄者的承诺以很低的价格或资本价值风险提供高流动性的债权凭证。

(三)降低交易成本和期限中介

如同金融机构在信息收集过程中提供潜在的规模经济一样,在交易成本上也能提供规模经济。如自1975年5月1日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的固定佣金就被取消了,所以小的零售购买者就面临着比大的批发业务的购买者更高的交易成本。通过将其资产集中于金融机构,由他们大批量购买资产,家庭储蓄者就可以降低购买资产时的交易成本。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期限不匹配能够创造出新型合约,例如在向家庭提供长期抵押贷款的同时仍能通过短期债务合同融资。

三、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一)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目标和程序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安全保障,要求金融机构在充分、全面的认识风险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措施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处理与控制。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受市场、客户、技术等多因素的影响,其面临的风险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组合,所以为使金融机构在经营中受到风险影响最小化,首先应当确立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的体制,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确定风险管理的目标,将风险管理纳入日常管理范畴,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日常经济活动的开展。

风险管理中无论面临的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或是什么样的风险,采用什么样的机制,其风险管理的程序归纳起来都可以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管理以及风险管理执行和评估:(1)风险的识别。风险识别就是调查是否存在风险以及存在风险产生的原因,其是整个风险管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调查风险的方法通常包括:风险调查询问法、财务报表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等。在对风险识别的过程中,除了调查风险还要分析引发风险事件的主要原因,从而采取应对措施消除不利因素,而分析风险是识别风险的关键。一般采用风险清单、威胁分析、风险逻辑树分析和暮景分析等分析方法。(2)风险衡量。风险衡量一般是采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的方法并借助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精算工具进行,以风险发生生的频率和风险发生的强度为主要测算标志,对某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风险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预测和估算。(3)选择管理风险的方法。在确定风险种类和影响程度之后,应进一步的针对风险选择相应的管理方法,最大程度上避免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4)风险管理的执行和评估。风险管理的执行就是对前面选定的风险管理方法进行认真的执行,定期的修检风险管理的目标,对风险管理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价。

(二)风险管理对策

金融机构风险种类很多,可能使金融机构收益,也可能使金融机构受损,对风险的管理是金融机构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这里的风险管理主要是对能引起盈利变动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管理;对能引起利润增减变动的因素应采取措施,妥善处理。(1)回避风险。风险回避一般对于可能发生的风险不采用回避的放大,因为它是对付风险最有效的、最彻底的手段之一,在实际经营中进行经营决策时以方案有无风险为标准,尽量采取无风险或风险小的方案。一个成功的经营者往往很少采用这种方式,因为经营中风险和利润是连载一起的,没有风险也就没有大的利润。(2)减少风险。在风险经营中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因风险出现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损失。这是一种主动控制风险的类型,能够体现管理者的聪明才智。(3)接受风险。这种对策是做好足够的前期准备,能够接受并应对风险带来的损失。经营中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如贷款就会有信用风险,市场波动就会有经营风险等。对于这些风险应采用接受风险,即每期存放一笔钱留做准备,用做将来风险出现给企业带来损失的补偿,这是一种被动的风险管理对策。(4)转移风险。转移风险是指通过某种方式转出可能发生损失的项目、财产,转入相对安全的项目或者财产进入金融机构。一般可以采取期权、期货、远期、互换交易等金融衍生品来转嫁风险;或者通过中介机构如保险公司转移风险。

四、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承担主体不够明确

风险是无处不在的,任何有效的风险管理都应该有承担着,明确承担者的权力、责任、利益,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和管理。只有明确风险承担主体才能更好的转嫁风险。在发达国家,银行体系中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制定风险管理的决策,以全部注册资本作为承担风险的资本,明确的承担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任何风险。在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的问题,以商业银行为例,在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主体不够明确时,发生风险没有部门来承担风险,最终只能以国家资本承担金融风险,当风险金额不断扩大时最终造成财政巨赤,为弥补赤字国家就会通过印发货币来满足货币的流动性需求,接连就会引起通货膨胀,最终是让整个经济体系来承担金融风险。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产生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需要非常重视,必须要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风险管理方法落后

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体系中风险管理工具是不断创新并且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开发了在线价值VAR计量模型还开发了量化风险的计量模型。相比之下我国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工具相对落后,管理能力薄弱,风险识别、度量的不够精确,不能够提供衍生金融工具满足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需求。模型化和量化是西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要发展趋势,而我国还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头寸匹配的水平上,对量化、在险价值、持续期、信用计量等概念不够熟悉,不能提供最直接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在应对风险时不能做出科学、准确的决策达不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三)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

在发达国家不是单一的注重风险规避、创造利润,而是注重两者的结合风险和收益相匹配,风险管理的同时兼顾收益。而在我国通常会把风险和收益放在对立的位置,不能够正确的认知风险和收益应该兼得,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阻碍了金融机构、企业的发展。风险管理就是采取正确的手段、突进对风险进行规避、管理及转嫁,而在我国的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存在这样的一种普遍现象,许多机构为了逃避风险而放弃自身的业务,不仅以损害企业自身的发展我为代价,还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最后反而降低了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2]。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得以正常进行的保障,打破传统的束缚,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环节。我国金融体制自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体制不健全,部门之间衔接不顺利,风险管理活动效果不佳的问题。

(四)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

在金融服务体系中,中介服务机构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如信用评级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保证了投资者能够全面、及时、准确的获得市场信息,减少了信息部队称造成的风险。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中介机构还是比较落后的:首先,缺少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现在的金融机提供的不只是产品,更是一种信用,缺少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束缚了金融机构对风险的规避,如企业在发行股票、债券时是以信用等级来确定利率水平,如果信用评级机构不能给以企业正确、合理的信用等级就会使企业发行的股票、债券不能准确的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其次,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运作不规范,缺乏可信度,给出的验证结果不能得到行业普遍的认可。再次,缺少专业的风险管理咨询服务公司,缺少相关的专业人才,校企之间沟通不畅缺少有效的合作机制,使得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不能够快速、有效的传播。

五、完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诚信建设,提高对风险的关注度

一些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者只顾眼前利益缺少长远的目光,没有将风险管理安排在各个经营管理环节,没有高度关注利益背后潜藏的危机,没有加强企业、个人诚信建设,导致金融危机爆发时金融机构存在破产风险。所以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时应该加强诚信建设,加强风险意识,避免由于信用问题给企业带来的风险隐患。

(二)强化内部控制,重视对创新风险的防范

金融机构在迈向国际化道路的过程中要注重国内外宏观环境、政策对金融机构风险的判断,要加强风险管理、内控管理,做好风险预警和资产流动性的配置,加强各类风险间相互研究,完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内控体系,在创新业务的同时注重风险的防范,及时对创新风险进行评估、规避,保证金融机构在创新中更加安全、稳定的发展。虽然创新带来利润,提高了市场效率但金融创新不能滥用,尤其是在新产品、新业务开发和销售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风险的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控措施,重点突出高风险领域的风险评估,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

(三)转变模式创新风险管理理念

创新风险管理理念就是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兼顾收益,正确看待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把风险管理的过程变成创造收益的过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正确处理风险识别、计量、监控等活动,站在局外能够更清晰的认识风险,调整金融机构股权结构;吸取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新风险管理技术,实现更好的规避风险。转变风险管理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做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工作。具体的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1)扩大风险管理范围,由国内想国外扩展;(2)转变风险管理模式有原来的定性分析结合定量分析;(3)转变风险管理的重点由审批、放贷分离向完善管理发展;(4)转变风险管理内容的单一性,不仅针对一种风险而是针对多种相互结合的风险;(5)转变风险管理的形式由直接向直接、间接相结合的模式转变;(6)转变风险管理的目标,不仅是单一的贷款而是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金融机构管理风险,获得更多的收益。

(四)完善中介服务

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完善的、良好的金融中介机构有利于金融机构正确的识别、度量风险;有利于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有利于做出正确的风险管理决策。金融中介机构一旦出现问题将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所以完善金融中介服务,有利于金融机构获取信息,做出正确决定规避风险。

(五)谨慎开创海外市场防范金融危机

金融机构最强大的对手就是金融危机,在面对金融风险时金融机构需要拥有良好的对应措施。2008年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正是由于高风险的外币债券所传导的,所以在金融机构立足于国内市场时应以稳健的经营活动为前提,不要盲目的扩张海外市场。一方面选取高评级的债券进行投资,加强新增外币的风险控制,控制持有量预防和缓解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建立长效的外币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外币风险管理制度,计提减值准备。不盲目扩张境外投资,以安全、稳健为投资前提,谨慎开拓海外市场防范金融危机。

[参 考 文 献]

[1]柳才萍.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经济,2006(1):166-167

[2]王丽璞.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时代金融,2012(4):70-71

[3]马嘿克补.浅谈金融危机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J].2013(1):117

[4]龚礼红.金融危机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J].现代企业文化,2011(4)

[5]谢沛善.金融工程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J].广西财经高等专科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