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贷款精细化管理

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贷款精细化管理

摘要:支农贷款是农村金融机构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一项重要措施,对支农贷款的管理也是农村金融信贷的重点。但是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流动性越来越强的务工经济下,支农贷款还有一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比如说客户分散、单户金额小、缺少有效风险保障、客户流动性越来越大等问题,都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粗放的贷款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至于如何精细化管理支农贷款本文对此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支农贷款;精细化;农村信贷

1支农贷款管理和精细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结构的问题

一是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管理框架还不完善,传统管理体制一成不变,缺少创新思维,没有新的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激励措施,不能充分调动信贷队伍的积极性,导致贷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对支农贷款失去掌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信息技术水平落后,研发能力低甚至不具备研发能力,缺少大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手段,对农户的建档评级工作和贷后管控能力十分有限。三是农户对金融的认识水平低,不理解资金融通的作用和意义,加之社会诚信观念淡薄的影响,部分贷款户信用观念相对较差,供求矛盾和放收矛盾十分突出。

1.2贷款过程繁琐

随着国家金融业监管标准的提高和监管手段的改进,贷款业务需收集的资料越来越多,小额贷款实际操作的过程太过繁琐,每笔小额贷款都需要大量的调查、核实、填表,并落实担保、夫妻双方面谈面签、超过一定额度实行受托支付放贷,放贷后按季实施贷后检查等。而且农村贷款金额小笔数多,拜访各家各户做这些大量而且细致的工作使信贷人员的工作负担过重,且信贷人员的在工作过程中的付出和收益不等,严重影响着信贷人员的工作热情。同时,这种繁琐的手续也打击了农户贷款的积极性,好多农户在办贷过程中不堪其繁而转投民间借贷市场,致使农村民间借贷空前兴盛。而民间借贷又多为高息,大大增加了农户融资负担,进一步加深了农户和金融机构的隔阂。

1.3贷款资金的不足

农村经济相对不活跃,经济产能低,生产总值和资金总量有限,特别是打工经济的兴起,青壮年劳力大都外出务工,并将存款账户开立在了工农建中等大的国有银行,资金向农村金融机构回笼少,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增长缺乏后劲,信贷可用资金数量不足。同时,由于农民收入低的特点,农户贷款期限相对较长,这使得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周转率低,加之对流动性管理落后甚至缺失,存款期限、贷款发放和收回不能做到均衡匹配,部分机构出现资金倒挂局面,无资金可以发放贷款,由此也引发了信贷人员在农户贷款过程中的拒贷、惜贷、少贷等问题。

1.4还款保障不稳定

农村整体法律观念相对淡薄,老百姓对债权债务、自身权益等认识不足,将自己的身份证等资料、有贷款功能的银行卡甚至贷款资金转借给别人使用,多人贷款一人使用情况也时有发生,最后形成多角债务关系,借款人不愿意还,实际用款人无法被催收,使收贷难度增加。而且农业生产受气候环境影响大,收入稳定性差,遇到灾害天气会使经营成果产生剧大变化甚至颗粒无收,出现无钱还贷的情况。同时,由于务工经济、子女外地就业等原因,农户经常出现搬迁、移居、外出等问题,导致贷后管理无法落实,贷款收回没有保障。

1.5支农贷款用户的观念问题

部分农户政策观念不强,不能区别政策扶持、国家补贴和银行贷款,将灾后恢复重建贷款、贴息贷款等视同国家给的补贴资金,到期不愿意归还,导致违约行为频频发生。另外,在基层行政组织中,也存在将支农贷款视同扶贫资金的错误观念,将行政干预用在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贷款中,这样很容易出现借贷量远超收贷量的问题,资金难以回笼,无法保证持续的支农贷款投放。而且贷款政策容易变化,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借贷农户和金融机构的矛盾。

2支农贷款精细化管理的解决方案

2.1调整管理观念

金融机构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具有特殊的属性,必须同时兼顾服务、发展和效益。农村金融机构在管理上首先要正视支农贷款的作用,确保支农贷款带给农户、农村和农业带来积极的推进作用,并通过“三农”的发展,实现自身的经营效益。只有以服务为纽带,努力实现金农双赢,才能确保农村金融机构长久稳定发展。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思维,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科技手段实现大数据分析和管理,做到科学决策,精准施策,充分激励,精准营销,全面服务,增加农户对金融机构的信赖度,保障金融机构和“三农”的友好互助,共同进步。

2.2优化管理结构

要解决贷款管理的形式主义问题,优化创新管理措施,加强控制力度,做实管理实效,真正提高支农贷款放、管、收的效率。首先解决形式化,剔除臃肿的管理框架,不照搬应用于大户和企业的审贷分离制度,合理下放审批权限,缩短审批链条,夯实放、管、收责任,以责任促落实,以责任促清收。只有精简有效的管理机构,才能让支农贷款又好又快的运转。其次,结合支农贷款额小户多的特点,对贷款要求提供的资料进行全面精简,精确记录借款农户的有效信息,减少不必要的证明资料和担保手续,彻底改变繁琐的贷款过程,提高办贷效率,做到贷款和存款一样方便,充分提高农户申请贷款的积极性,不断扩大支农贷款面。第三是加强控制力度,调查借贷农户时一定要准确,有效。杜绝贷款转借、多人借贷一户使用和贷款流向民间借贷市场的情形。合理划分信贷人员包片区域,包片区域实行责任包干机制,确保区域内农户的动态管理、有效管理,杜绝因为农户的搬迁,移居问题等出现找不到人的问题,使借款人始终处于可管控状态。

2.3优化信贷队伍

农村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人才匮乏的短板,采取公开招聘等方式吸收专业层次高、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保持员工队伍的先进性。要完善机构员工培训制度,采取常态化的自学积分、集体学习、交流考察等方式,加强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培养,使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使“人”这一第一生产要素能够充分适应现代化金融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正向激励机制,改变大锅饭、平均主义等传统考核习惯,建立按劳分配、以绩取酬、不封顶不保底的薪酬分配机制,多角度对员工进行考核和奖励,激发员工热情,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等客上门的一贯做法和贷款为权的错误认识,变任务营销为主动营销,变被动放贷为主动服务,使支农服务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成果上。

2.4稳定机构资金

农村金融机构要多关注国家政策,适时的根据国家金融政策调整战略和理念,整合资金,降低风险,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方面加大储蓄存款的组织力度,使农村的富余资金尽可能地存放在农村金融机构,确保支农信贷资金的基本来源。另一方面,要多向地方党政部门汇报,以支持“三农”发展的实际业绩争取地方政府部门的认可和支持,使财政性农口资金归积到农村金融机构,以进一步壮大信贷支农实力。同时,还要全面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合理匹配存贷款期限,贷款在满足农业生产周期需求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短期贷款占比,增加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提高资金周转率,扩大支农贷款的覆盖面。

2.5增强农户贷款观念

农村金融机构要通过各种媒介平台,以及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等活动加大对金融政策和产品的宣传力度,使老百姓对金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特别要加大支农贷款宣传力度,从产品种类、功能、特点等方面进行全面宣传,增强农户融资用贷意识,提升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能力。同时,还要加大对金融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农户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法律法规了解不够,看待贷款机构和对贷款的权责利认识不一定正确全面,这也影响着支农贷款在农村中的发展。所以农村金融机构就需要多方面培育和优化客户,提升农户的法律意识和守信履约观念,让农户正视贷款业务,在出现资金困难的时候愿意到金融机构办理贷款,借助贷款支持加快脱贫致富进度。

参考文献:

[1]罗红梅.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目标及信贷行为解释--以山东省调查为例[J].金融发展研究,2013(11):60-65.

[2]刘萍萍,唐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生成机理及管理模式创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3):64-69

[3]潘江,刘朝阳,朱远思,等.农业产业链征信系统支持下的支农贷款新模式研究[J].南方金融,2012(1):50-53.

作者:雍军 单位: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