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五要素范例6篇

精品课程五要素

精品课程五要素范文1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人文素质;隐性教育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就在著作中提出了“隐性课程”,但这一概念最早记载于柏拉图时期,因此一直以来是教育界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隐性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浸染作用,如薛红亮(2010)认为隐性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人格方面是显性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并在高校职能、大学校园环境的感染力、校园人的影响力都会成为影响学生人格养成的潜在因素。岳明蕾,杨化刚(2011)认为隐性课程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知识信息的灵活运用有重大影响,进而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形成。

深度挖掘课程的内涵是学校发挥隐性教育的重要手段,傅淑琴(2011)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心智,除了课堂内容,教师修养良好的仪容举止、翩翩的风度、渊博多识甚至是其人格魅力都会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都暗中而又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吕文玲(2011)指出隐性课程所传递的道德准则、人文知识是通过非课堂的形式如教师的言行、 师德师风、人格魅力、知识结构, 使学生受到熏陶、启迪和感染。教师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世界观、情感态度、阅历和上课时的心态等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本研究拟立足于旅游专业,结合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的特色和特点,探讨如何充分利用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中的隐性教育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 研究意义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以教育高技能、高素质的专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是“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并举的教育类型。不同于高校教育,五年制高职旨在培养具备了一定职业素养的第一线专门型技能人才,除了专业教育之外,人文素质教育更是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应有之义。

旅游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除了在课堂汲取专业知识之外,更多的阅历和精神财富来自于各种类型的实践,需要在与外界的沟通中不断成长,而在与外界的沟通过程中,仪容仪表、沟通技能、心理素质和内涵气场等人文修养都会成为影响其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人文素质的养成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尤为重要。

五年制高职教育和旅游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结合旅游专业的实际情况,课堂中的隐性教育对学校在校期间人文素质的养成极为重要。

二、概念界定

(一) 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明显区别于其他高职教育。五年制高职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教育,包含了酒店服务、导游服务、烹饪在内的大旅游专业教育,是通过传授专门知识和技能,培养具有一定大旅游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才。

(二) 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人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以及由这些知识内化而成的在精神面貌、道德修养等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

(三) 隐性教育

隐性课程是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隐性课程也叫做隐蔽课程、无形课程、潜在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规范和态度。本研究认为隐性教育的载体不仅限于课程本身,既要包括课堂专业学习获取知识之外所获取、总结、感悟到的精神享受、意识等,还扩展到班级的氛围、校园环境文化等大环境。本文拟结合五年制高职和旅游专业的现实特点,讨论隐性教育在人文素质课程中的应用。

三、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人文素质课程隐性教育实施现状

为准确把握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人文素质课程中隐性教育的实施现状,在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了一次实地问卷调研,其中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0份,回收率90%,回收有效问卷176份,问卷有效率97.8%。

本次调研的内容涉及了人文课程的设计设置、课堂内容的评价以及教师教学技能方面的评价等方面,通过问卷总结分析,我们总结出本校五年制高职旅游专业人文素质课程隐性教育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人文环境缺失

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课堂氛围、教学实施过程以及教学内容都可以贯穿人文精神的培育,营造人文精神的氛围。学生们普遍认为,无论是专业文化课程还是人文素质课程,课堂上所营造出来的人文精神并不浓厚。

(二) 人文精神浸染力不足

一些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确实可以立足本堂教学内容,通过发散思维引申到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但是总体来说人文精神的浸染力不够强劲,无法做到要学生沉醉在整个文化内涵的意境中。

(三) 教师感染力不足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教学方式的实施可以制造出一种“场”的效应,这种效应根据每个教师的个人因素有所不同,而这种“场”所传递给学生的就是感染力,而在调研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感染力不足。

四、充分挖掘隐性教育的建议对策

精品课程五要素范文2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精品教学资源创新基本模型的构建,离不开影响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四要素:教师、教学知识、过程管理和信息技术支持。其中,教师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学知识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客体;过程是教学知识交流创新的途径;信息技术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重要工具。在理清四要素的基础上,结合知识管理的重要关键环节(知识习得、分享、整合、存储、创新),建构出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管理的基本模型。该基本模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和四项主要促动因素。具体见图1:

一、五个基本环节

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模型包含的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反思教学问题”“群体阅读”“课堂实践”“总结与提炼”“教学实践与反思”。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看,这五个环节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从反思教学问题出发,分析并明确教师对教学知识的需求。然后通过群体阅读方式,获取教学知识。再通过课堂实践中应用及领悟教学知识的内涵与实质,并不断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反思和总结其中的有利于解决教学问题的经验、诀窍等,提炼并生成新观点,进而产生新的教学知识;最后再迁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转变教学行为,内化教学知识,并成为教师知识系统的一部分。上一轮探求结束后,将促进下一轮的教学知识探求,不断螺旋上升,促使教学知识不断的共享与创新。

(一)反思教学问题

从教学实际出发,寻找并确定现阶段教师最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教师教学问题所在就是教师教学知识缺失的地方。找到阅读教学问题的根源后,便找到了研讨的方向,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寻求与分享老师所需的教学知识。

(二)群体阅读

当教师遇到教学问题时,最重要的解决途径就是阅读。我们通过教师群体阅读的方式来补充教师的教学知识的缺失。群体阅读指的是组织者从问题出发,根据教师的需求而开展的知识获取和知识分享的互动阅读交流活动。教师把群体阅读与个人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分享与传递个人的理解与思考。这种“理解与思考”实现了教师价值观念、个人实践知识的转化与更新。

(三)课堂实践

群体阅读在于获取需要的教学知识。如何应用及发挥教学知识的价值,需要课堂实践,教师们通过群体阅读,获取了新的阅读教学知识后,便尝试应用在课堂上引导教师应用教学知识。通过课堂实践,老师们才会有如此多的体会与感受。这个过程就是理解和领悟教学知识的过程,也是逐渐转化成个人的教学知识的过程。这是实现教师教学知识创新的关键环节。

(四)总结与提炼

经过课堂实践后所产生出来的教学知识,是零碎的,杂乱的,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统整,才便于教师对这些教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吸收,精品教学资源管理不应只停留在获取和应用所获得的教学知识上,而应更深入去思考和总结,进而产生新的想法,或形成新的教学思路,或提炼出新的有效教学策略等课程建设成果,这是精品资源管理中的核心环节,也是其价值体现。

(五)教学实践与反思

通过老师应用和团队所产生的教学知识,进一步领悟和内化,进而转化为个人知识。同时,团队成员间需要不断地反思与批判。因为只有进行深入的反思、批判与重构,教师才能创生出对教育问题深刻而富有个性的见解,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教W问题,以及促进教学知识的持续创新。

二、四项促动因素

精品教学资源创新四项主要促动因素包括群体对话、信息技术、互动场和学习型组织。

要实现对精品教学资源的创新,需要教师在一定的活动空间中,通过对话交流产生知识,然后需要借助信息技术,让教师与知识之间产生联结,再利用分享的组织文化加速教师专业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并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促进教师持续地学习,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价值增值,提升教师素质和组织的竞争力。

(一)群体对话

教师是教学知识的载体,是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主体。教师优质的隐性知识能否有效提取,教学知识能否得到共享与创造,实现隐形知识向显性知识均的转移,依赖于教师间的对话与互动。因此,教师进行高质量的群体对话,才能有效地推动知识共享到知识创新的迈进。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高职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基本模型探析

(二)互动场

著名的知识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提出了“场”的概念。“场”就是一个进行知识动态转换和产生相互影响的场所。他强调任何组织都不能忽略“场”的建设。

互动场是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场所”,是教师教学知识共享与创新的空间。教学精品资源创新中,组织者给教师创造各种各样、有利于教学知识传递的“知识场”,并达到知识的共享与创造。组织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或综合运用不同类型的“场”,才能为教师提供适宜的知识共享和创造的平台。可以说,没有“互动场”,教学精品资源创新无法进行。给教师创设了各种教研的“场”,如实地集体备课、网络集备、课堂教学观摩、网上论坛等,逐步形成“实践――反思――再实践――智慧生成”的教研活动机制。由此可见,教研活动,就是给教师创造各种各样对话互动的“场”,使教师知识流动起来,并达到知识的共享与创造。

(三)信息技术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在精品教学资源创新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层面:其一是教师个人层面,其二就是组织层面。我们从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管理系统平台架构与教师知识管理的工具两方面进行简单的介绍。

1.精品教学资源知识创新的管理系统平台结构

我们以通信工程概预算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例,建设该专业的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团队、课程特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持续更新与共享、实训条件、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等。教师对各个模块信息进行管理、更新操作,学生根据各个模块进行学习,能对相关的知识和资源进行检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多虚拟的研讨空间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QQ等。具体如图2 所示。

精品课程五要素范文3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全国各中职院校都在加快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以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怎样才能充分地发挥本校专业自身的优势,引导新办专业早日步入正轨,快步走向成熟,备受教育界同行们的关注。哈密地区矿物储量丰富,能源战略地位显著。根据哈密地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地方生产总值力争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翻两翻,超过600个亿;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力争达到25%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速超过30%,固定生产投资增速达到40%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速达到4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到17.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达到1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8%,各项民生指标都达到全国水平。力争在2013年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西部的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公共服务享受能力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些指标是经地委行署反复论证,在科学决策、论断的基础上而确定的。围绕煤炭、煤电、风电、光电包括风光电的装备制造业在哈密地区,在十二五期间,光新型工业化发展方面,将达到若干个百亿产业,在十二五期间随着工业二产的大幅度发展,必然会带动三产的发展。因此,今后的发展对采矿专业人才需求量极大,而本地区中职院校采矿专业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采矿工程教学体系。因此,我区中职院校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本区中职教育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在建立采矿专业的同时形成具有本地区、本学校特色的精品课程,以期最终形成适应本地区特点、适应学生能力的精品专业,从而提升我区中职院校的采矿工程整体教学能力;提高院校的专业知名度;培养一大批符合我区产业结构特色的技术型工人。

一我区中职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现状

哈密地区是新疆五大煤炭基地之一,经地勘部门勘探,截至2011年底,哈密7大藏煤区探明煤炭储量2000亿吨,远景储量超过5700亿吨。除煤矿外,哈密地区其他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各类矿种76种,占全疆已探明矿种总数的60%以上,储量较大的有钾盐、铁、铜、镍、黄金、芒硝、石材等,目前已开采32种。已探明的工业矿床135处,其中大型矿床28处,中型35处,小型72处。我区矿物资源优势得天独厚,赋存条件好,利于开采;同时矿业开采历史悠久,涉矿企业众多,形成了一定的矿业发展底蕴;国家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给予哈密地区扶持力度较大、提供了大量优惠政策;众多国家大型能源企业进驻哈密,带来了机遇,给哈密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的远景规划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我区中职院校采矿工程教学起步晚、底子薄,没有形成符合地区矿业开采特色的采矿工程教学体系;涉矿企业的人才培养意识不强,与中职院校的联系不紧密,没有建立相应的实训、实习基地,学生的输送环节脱节;校际联系合作较少,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及课题项目;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吸收知识能力有限;经费有限,致使教学硬件系统无法跟上,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深度开展;师资水平有限、年轻教师缺乏,没有形成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教师梯队。

二对我区中职采矿工程专业建设精品课程的几点建议

1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和建设体系。

精品化课程的建设过程需要从三个层面着手:首先是对处在最的基础层面进行建设,这是专业课教学精品化课程建设工程的基础工程,也是发挥精品化课程建成后发挥效应的关键环节。其次是对基础层面与课程之间的纽带(层) :教师、教学设备、教学活动和学生实施建设。与此同时,再将教学活动的安排、管理、监督工作,以及学生的录入、引导、分配等软件环节与硬件的精品化建设项进行配套,硬件精品的支持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力,整个专业课的精品化建设工程才能真正完工。最后才是专业课教学自身内部(层)的精品化建设: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方法等等环节的精品化建设。

2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师主讲(特殊实践类精品课程可以由本地区具有丰富矿山生产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主讲)。前期建设时,由于本区域中职学校采矿教师人员及水平有限,可以先通过外聘或通过校际、校企合作方式引进其他高校优秀的讲师及矿山企业现场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主要部分的授课,然后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主讲教师的言传身教、青年教师的外派学习等方式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且要近比例配备一定的学生辅导教师和实验、实训教师。鼓励学校内高学历高素质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到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来。

精品课程五要素范文4

【关键词】职业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实验

一、前言

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本质的区别。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目标,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实行工学结合,让学生在职业岗位教育的环境中、在真实的工作环境里接受培养和训练,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掌握实用职业技能、培养创新能力。近年来,我院在陶瓷类专业中进行了“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验,通过“一二三”课堂相结合、“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学生课程“作品”与企业生产“产品”相结合、“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与学生“拜师学艺”相结合、学生课程作品展评与创作展览相结合等形式,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2010年,“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被评为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二、“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

1 “一二三”课堂相结合

第一课堂是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围绕理论教学组织开展的多种活动、第三课堂是社会实践教学。通过改革第一课堂、活跃第二课堂、延伸第三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后对学生开放工作室与实训室,鼓励学生参与各项竞赛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我们将实践教学延伸到地方企业,开辟了“校企共建”实践教学的新阵地。利用课余时间、周末假日、寒暑假等时间,到企业进行学习与创作设计,已成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动。

2 “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

学院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改革,从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入手。根据人才需求与人才规格要求,通过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按岗位职业能力重构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开发项目课程,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与项目设计方案并付诸教学实践。以项目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3 学生课程“作品”与企业“产品”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单独进行授课的方式,学生课程作品与企业产品开发项目相联系,学生一边接项目,一边学习,直接进入项目实际操作。学生设计的实习作品与企业产品开发同步。极大地促进了工学结合,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和企业需要,为企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真刀真枪”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 “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与学生“拜师学艺”相结合

采用“双师教学”、“拜师学艺”等形式,由学院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共同担任教学工作。通过“教师工作室”与“学生工作室”等建立“师生”与“师徒”关系。学生能及时了解行业与企业的动态,学到实用的知识与能力。

5 学生课程作品展评与创作展览相结合

很多课程学习结束时,一方面,通过课程作品的展评,综合考核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另一方面,通过展示设计作品,师生间取长补短、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处

1 通过“三课一体”,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除在第一课堂进行教学外,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课余时间可以在工作室、实训室等进行各项创作活动。同时利用本地条件优势,开辟第三课堂,学生可到企业进行各种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 依托实训基地,建立了师生“工作室”

学生们在工作室边做边学,融“教学做”于一体。实践告诉我们,知识不仅是教会的,更多的是学生学会用会的。能力不是讲出的,更多的是学生练出来的。学生置身于真实生产环境中,通过“真刀真枪”的职业训练,从而具备了一定的职业经验和职业素质,能很快胜任工作岗位。通过实践、亲自动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能力运用水平,自觉地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付诸实施,从而实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通过“拜师学艺”、实现“双师教学”

利用本地企业有利条件,教学过程由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能工巧匠共同完成。学生把学习知识与学徒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师把传授知识与传授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果。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4 通过教学改革,以能力为目标,以项目引导,实施职业技能培养

教学理念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教学内容主要从理论为主转变为实践为主。教学方法主要从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做。用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改变把知识、技能与工作任务相剥离的传统格局,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综合职业能力。

四、“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效

通过“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我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与材料工程技术专业(陶瓷工艺方向)被评为省品牌特色专业,已经取得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教材与立项精品教材4部,教指委精品课程2门,无锡市精品课程3门。2010年,“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被评为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实验基地软硬件条件得到改善,建立了省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中央财政扶持的实训基地1个,形成了9800m。的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场所。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果,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职业素质养成任务和职业技能鉴定任务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陶瓷类专业的教学改革。

建立健全了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和技能比赛的激励机制,学生参赛的积极非常高,获得了可喜的成绩,2007年以来,实验基地的学生参加各类省级大学生创新设计、创新大赛等,获得了各类奖项数十项,获专利8项。学生“双证”率达100%。毕业生就业率达99%以上。学生能排除知识障碍、能力障碍、思想障碍,从生产一线起步并能持续发展。学生在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的精神、认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正确的职业观等诸多方面得到良好的训导。学生毕业后已具备一定的职业经验和职业素质,能很快胜任工作岗位,在生产第一线踏实地从事技术工作,并具有对原有技术、工艺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学生创新能力、职业能力明显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明确了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建设的思路,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建立了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

教师积极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锻炼和技能培训,积极参与各类研究项目与技术服务。学院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引进企业优秀人才,营造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成长环境,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比例都已达到了86%。

精品课程五要素范文5

[论文摘要]本文围绕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针对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实际,全面阐述了教学型本科院校教师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为实现“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教师是“五个一流”的核心。充分发挥教师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实现“五个一流”的关键。

一、高校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前提系统工程。高水平的教学工作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基础。而进行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因此,在“五个一流”中,只有“一流的教师”是主体,而“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都是客体。

1.强调教师的主体意识。教师有了主体意识,才能调动教师的主体潜能,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学校要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就要明确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3.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即把“五个一流”中的客体:“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作为认识和实践的对象。

二、教学型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任重道远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数量快速增加,高校的类别也自然分化。继续坚持精英教育的老牌大学,注重精英培养的质量,成为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大量“专升本”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明确定位,以教学带动研究,成为教学型本科院校。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推动了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大发展,同时,问题也日益凸显。

1.教师的差距。教学型本科院校多为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力量同研究型高校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2.学生的差距。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高中毕业生升学率大幅度提高。而大量的一般本科院校,所录取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存在明显差距。

3.教学型本科院校学科的基础和学科建设相对滞后。

4.办学经费、设备、教学条件以及知名度与研究型院校存在较大差距。

教学型本科院校在我国高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搞好这类学校的课程建设对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教育质量,具有广泛的意义。学校应着力建设一批有发展潜力的课程,发挥其示范和辐射效应用;同时带动一批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推进各学科课程的整体建设。

教学型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教师在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中的主体作用

“一流教师”内涵丰富,包括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高超的教学能力,高尚的师德修养等。要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仅靠常规的教师进修和培训难以满足当前教师继续提高的需要。

高校教师要树立“教师发展”的理念。“教师发展”,与“教师培训”是两个有密切联系的不同概念。“教师培训”是把教师作为客体,要求教师接受某种规定的教育、培训;“教师发展”则着重从教师主体性出发,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达到某种目标,并逐渐向教师的终身教育方向发展。

强调“教师发展”,就是要在教师中形成自觉的主体意识。使教师产生强烈的发展动机,把争创一流教师看作自己从教的需要,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产生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的原动力。

四、教师在建设“一流的教材”、完善“一流的教学内容”中的主体作用

教材是培养人才、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是教学活动的范本,又是体现教学内容、传播现代科技与知识的载体。它揭示了教学活动的内容、程序和方法。因此,“一流教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依托“一流教材”,为“一流的教学内容”打好基础。

“一流的教材”应该符合以下要求:(1)教材内容要保证精品课程“一流的教学内容”的需要。(2)教材体系要注重知识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反映本校教学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有利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3)教材质量要与教学型院校定位吻合,要符合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五、教师在创建“一流的教学方法”中的主体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无论他是否是学者、专家,都需要将所拥有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并借以发展学生的智能。这就需要掌握教育知识和教学技能。“一流教学方法”是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具体要求。

“一流教学方法”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启发式”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与课程内容和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 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 以人为本,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出学生的潜能,从而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学型本科院校教师应当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同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融入学科教学,探索适应本学科教学的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服务。

六、教师在推行“一流的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提到“管理”,一般会认为是校系领导和主管部门的事。其实不然,教师在教学管理中仍然处于主体地位。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服务于教学活动的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教学管理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根据—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教学管理的实质,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从学校层面,应当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改革发展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既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又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在打造精品课程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把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的改革整合为一体,培养造就一流的教师。同时,教师把实践探索的经验成果化,形成科研论文,促进教学型本科院校教学科研团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2]侯治富,金祥雷等.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1).

精品课程五要素范文6

关键词 视频公开课 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and Thinking of "Life and Chemistry" Video Open Class

LIU Zheng, LI Heping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Bioengineering,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fe and Chemistry" video open class building for example,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deo open class and constructive and video open class curriculum design, classroom teaching, organizational shooting ways and means.

Key words video open class; construction; thinking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无论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通过中学阶段的学习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缺失生活中的化学常识,这种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科学素养和环境意识的提高。“生活与化学”选修课就是为达到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而开设的。课程主要以发生在人们身边的各类现象以及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为线索,从化学角度给予科学的解释。具体的授课内容涉及人类的衣食住行中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生活实用知识,并结合各种媒体已有的现代生活的化学信息,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内容贴近生活,与时代同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化学就在他们的身边,提高基本科学素质,同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桂林理工大学“生活与化学”课程开设于1998年,计划学时32学时,是面对全校学生开设的选修课,授课对象为本校非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学生,涉及地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测绘信息学院、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管理学院、旅游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理学院等十三个学院的40多个专业,每年近1000名学生选修这门课程。选用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由曹振宇、程顺达编《化学与现代生活》和王夔等编《化学与社会》作为教学的主要参考书。

长期以来,我们将“生活与化学”与同样为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开设的部级精品课程“普通化学”共同建设,使“生活与化学”教学质量有了极大的提升,在培养大学生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2013年“生活与化学”课程入选桂林理工大学视频公开课的立项建设计划。经过一年的建设,使我们对视频公开课在拍摄内容的设计、授课特点、拍摄组织、字幕撰写和后期制作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体会,下面谈谈我们对建设视频公开课的一点思考,与同行们分享。

1 视频公开课的特点和建设意义

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至 2010年,国家财政部和教育部评选与支持建设部级精品课程有4000多门,经过“十一五”八年的时间建设,全国各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总体质量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决定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高〔2011〕6号),组织建设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建设项目在内的“本科教学工程”。①②视频公开课是在现代教育理念与新兴媒体技术促进下的公开课的一种新形式,是教育电视网络传输的新类型,是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丰富和发展。精品视频公开课的课程定位是“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 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理念主要体现在能“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大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一定位和理念与“十一五”期间的精品课程建设不同,同时精品视频公开课在主讲教师、课程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等方面具有鲜明特点。③

2 视频公开课内容设计

从各高校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下属的“爱课网”已上线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内容来看,课程内容的选题大多数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热点等题目上,课程内容不是太专精,而是具有普及性,这些课程的受众既有高校学生,也有社会大众的特点所决定的。选题确定后,一般根据选题(主题),设计各节课(或专题)的具体内容。首先,内容的设计要有思想性、科学性和启发性;其次,内容设计要凝聚精华、引人入胜和时间适宜;最后,内容的展现适合于网络传播。④根据以上思路,我们选定了“生活与化学”课程中的“中国古代化学科技成就”为主题,将这一选题分为“火药发明和化学成就”、“造纸术发明和化学成就”、“中国古代陶瓷工艺中的化学成就”、“中国古代金属的冶炼和铸造技术” 和“中国古代本草学中的化学成就”五个专题(五节课),这五个专题,内容相对独立,各专题之间又有一定联系。我们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精心设计课内容,努力使同学通过学习这门视频公开课后,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化学科技发展的历史,同时也可以汲取化学科技史中蕴涵的科学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3 视频公开课的课堂教学特点

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是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探讨的过程,是一个交流思考的过程。⑤因此,我们在准备视频公开课时,加强了对视频公开课教学方法设计的研究,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案例式、引导式、探究式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以大量的中国古代化学科技成就作为案例、以火药、造纸术、陶瓷工艺的发明过程作为探究素材,设计多种富于启发式的问题,极大活跃了课堂气氛,营造了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提高了视频公开课的教学质量。

4 视频公开课拍摄组织,字幕撰写和后期制作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定了《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2013年版)》,我们在视频公开课拍摄过程中,严格按照此标准进行。首先主讲教师根据视频公开课内容,精心制作PPT,确保没有文字方面的错误,要有学校 LOGO 标题,并请多媒体课件制作专业人员对PPT进行美化修饰,以确保在拍摄时能有一个良好的效果;其次,主讲教师在拍摄前认真备课,熟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把握好拍摄时间(30~50分钟),努力提高授课质量;第三,选择专业人士进行拍摄,采用高清数字设备,3机位以上进行多角度拍摄,选择好录制场地,特别要注意录制场地环境,不要在镜头中出现有广告嫌疑或与课程无关的标识等内容;第四,拍摄时,授课教师着装要庄重得体,同时在拍摄前,要对参加拍摄的学生进行动员,讲清拍摄的注意事项;第五,要高度重视包括字幕在内的后期制作,特别是唱词文件的制作,要认真校对唱词,每屏只有一行唱词,每行不超过20个字,唱词中的数学公式、化学分子式、物理量和单位,尽量以文本文字呈现,并与拍摄人员密切配合,制作独立的SRT格式的唱词文件。

5 结束语

视频公开课在我国刚刚处于启步阶段,与国外的视频公开课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网络资源课程是中国开放教育的必然结果和新的起点,同时视频公开课也强化了大学服务社会、传播文明的基本职能。视频公开课的制作必然为中国开放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基金项目:桂林理工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立项项目(桂理工教[2013]22号)

注释

① 朱志伟.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3(7):42-43.

② 刘广,郑重.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现状,特点与发展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0):15-18.

③ 张凯,陈艳华.大学视频公开课示范效应分析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3(1):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