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决策过程范例6篇

管理学决策过程

管理学决策过程范文1

【关键词】企业;管理决策;艺术;创新

作为管理科学的重要内容,决策是现代企业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对企业的兴衰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决策更是一门艺术,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实际经营活动中不仅要遵从管理决策的科学规律,更要对决策方法进行创造性运用,将其转化为具有一定适用性的决策能力,使决策主体多元化、决策思维全局化、决策成本精细化、决策环节程序化、决策手段定量化,有效实施决策艺术,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目的性及管理战略规划的科学性,适应当前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

一、企业管理决策艺术的内涵

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提出“管理就是决策”。由此可见,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内容,决策职能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企业管理决策在广义主要指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决策系统的管理水平,而狭义上主要指企业领导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从各种方案中做出的科学决定,对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做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决策艺术不仅是企业管理者学识、智慧、经验及个人风格的综合体现,更是其凭借深厚的决策理论、丰富的决策经验在管理决策活动中,对决策方法的创造性运用。企业管理决策艺术贯彻于企业全部管理活动中,是领导者表现出的艺术化的领导方法,所产生的影响深刻而长远。其内容主要包括:把握企业决策环境、对象、条件、方向、目标的战略决策艺术;处理企业员工与员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等人际关系决策艺术;选择时机、随机决断的战术决策艺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决策艺术;适度与换位思考决策艺术等。

二、企业管理决策艺术的特点

企业管理决策艺术是管理者知识、智慧和经验的综合运用,具有一定的个性化和创造性色彩,与其他管理活动相比,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随机性。企业管理决策受到企业管理环境复杂性的影响,随着企业管理目标、管理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经验性。决策是需要经过领导者对偶发状况的艺术化处理而最终做出的决定,不仅仅是领导干部的个人决断,更源于企业管理者的经验、原则和阅历。第三,多样性。企业管理决策艺术贯穿企业决策全过程,在决策层次上,有宏观、微观、战略、战术、一般、特殊之分,而在决策程序上,也分为信息收集艺术,目标设置艺术,方案设计艺术,方案优化艺术既执行反馈艺术等,但大多受到情景和管理者素质影响,呈现出多样性。第四,创造性。创造作为企业管理决策艺术核心,是决策活动的最优化状态,要求企业决策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依据决策客体,采用创新思维,凝练为科学的领导方法,突出领导者决策的创造性与权变性。

三、企业管理决策艺术的创新与实践

(一)决策主体多元化。决策虽然是企业管理者重要的职能,但是由于受到企业管理者自身知识水平较低、经验匮乏等因素的制约,决策艺术运用过程中往往会过于主观,因此要想发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管理者不能单纯依靠自身经验、学识,而要使决策主体多元化,通过博采众议、集思广益,发挥其整体功能,丰富决策信息来源渠道,为决策艺术的运用提供丰富的理性思维和不同的信息资源。首先,管理者树立民主意识,切忌独断专行。尽管决策活动是企业管理者重要职能,但是其作为高级思维活动,对管理者综合素质具有较高要求,如管理者过于独断专行,不仅会导致决策过于武断,而且会对企业管理活动造成巨大损失。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树立民主意识,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风格,使领导者的见解和群众的智慧有机融合,博采众议弥补自身知识、经验和能力的不足。其次,决策主体团队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分工日益复杂,企业生产方式也逐渐向集团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及市场发展带来的庞大信息数量让企业管理者很难独立完成收集、整理、分析、判断、归纳、利用等活动。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最大程度扩大管理决策主体结构,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中层管理者、营销人员等企业活动主体的作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具有较强信息处理能力的决策团队,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团体的作用。最后,决策主体外向化。企业的生产经营往往具有广博性、多结构性,企业与社会之间相互交叉影响。企业管理者应该充分重视行业协会、专业化组织、政府机构、高校等外界资源在企业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将行业专家、业界精英等社会力量引入决策团队中,认真汲取多方实据,提高外界对企业决策的扶持力度,共同制定出指导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科学决策。

(二)决策思维全局化。决策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创造性的决策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作为领导者,应该学会总揽全局,统筹协调各种关系,系统而全面地制定决策。所谓决策思维全局化,就是企业管理决策符合整体利益的原则,对决策活动反复考量、比较、思考,选择最优化方案,将企业长远利益、全局利益、短期利益、局部利益综合考虑在内。首先,“大小兼顾”。决策在大方面要考虑企业全局、系统和整体,而在小方面要考虑企业特定机构、局部及个体利益。企业管理决策者要根据市场发展动态,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将企业纳入全行业、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去进行对比把握,凸显决策艺术的前瞻性和发展性。其次,“长短兼顾”。决策活动中,要考虑长期发展目标与利益,将决策视作动态发展过程,而短期方面,要注重短期效益目标和短期利益。科学决策要做出动态的长短兼顾的系统性思考。将决策活动、决策领域向远延伸,认识和把握长远未来。第三,决策思维要“正负兼顾”。一方面要看到企业决策系统积极一面,在正确信息中确定决策目标与途径,另一方面要发现企业决策系统中不利因素,进而针对问题寻找适当对策,通过权衡利弊保证决策的正确性。第四,“内外兼顾”。21世纪管理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和瞬息万变,所谓内外兼顾就是企业要形成开放性决策系统,将企业决策和外部环境、内部企业环境进行整合,不但要考虑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价值取向、生产结构、经营方式、人员构成等因素,还要考虑宏观政策环境,科技环境、竞争环境,通过对企业内部运行稳定和谐的一致性和对外部市场竞争持续不断地适应性的创新型决策,才能促进企业获得有利地位,长远发展。

(三)决策成本精细化。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产品的生产周期、市场周期都被极大缩短,导致企业运营节奏较快,决策上低成本和执行上高成本的矛盾逐渐凸显。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使决策成本精细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首先,建立成本核算和考核机制。管理决策活动中,企业管理决策者要根据具体战略,提前制定成本考核机制,对成本进行管理。成本核算内容应该包括:信息收集、方案制定成本、人员成本、机会成本、风险成本及时间成本等,同时对具体成本进行量化规定和考核,将成本定性向成本定量核算转化。第二、将有限的能量用在决策上。随着企业管理变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所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化,牵扯的因素越来越多,把有限的能量用在决策上,考虑周详、调研充分、计划精确,才能真正解决高成本、高难度执行的问题。第三、决策活动要“分工、分权、分责”。工业化时代,企业生产力日益提高,专业分工不断细化导致职能专业化与管理权力的日益分散,因此企业管理者要从决策成本方面考虑,在管理中开展分工、分权、分责活动,在战略高度对重要问题,进行组织、计划、协调管理,而决策执行中的具体事宜则下放到中层管理人员去具体承担负责,更有利于用有限的精力做出科学的决策。

(四)决策环节程序化。规范化的决策程序能够为企业决策活动的开展提供完整的思路和步骤,对于保证决策活动的稳定性和可行性具有重要作用。努力把握行政决策的重要环节,不断创新管理决策的程序,才能有效实施决策艺术。可以将企业管理决策程序划分为以下内容:首先,确定决策目标,进行信息收集。企业管理决策时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与实施,管理者在发现发展机遇或问题后,必须要先确定决策活动的目标,既:企业发展总体要求和效益目标。在决策目标确定后,企业决策者要建立专门负责团队,通过不同渠道和手段,对相关信息资料进行收集并开展调研工作。第二,检验决策数据,确定决策方案。企业决策者可以通过企业经营情况与信息资料对比及资料关联性分析对所收集信息进行针对性检验,确定收集资料对企业决定的价值,并根据资料价值分析决策目标需求,提出可选择性决策方案。第三,决策方案综合考量,确定最优方案。决策方案评价与选择是企业管理决策艺术实现的基础,因此企业管理者要对不同决策实施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与选择,以寻找到最具可行性和针对性方案。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方案招标、专家评议等措施,对不同方案进行科学分析,为最终决策效果的发挥奠定基础。第四,决策方案完善、实施。企业决策活动关系其未来经营管理质量,因此在确定执行方案后,企业管理者切忌操之过急,而要试点尝试或试探性执行,“以点带面”,先在特定范围内执行,对原方案进行修正与完善,根据修订结果全面展开,在企业内全范围推广。最后,检查追踪,建立反馈机制。决策实施方案的开展执行并不是决策活动的终结,企业管理者还必须要对决策活动进行检测跟踪,并最大程度收集相关信息并及时调整决实施手段。成立专门调查机构或组织,对市场反应进行调研,当市场情况发生变化时,需要领导及时调整决策,适应发展需要,勇于开拓创新,优化决策过程,保持决策的连贯性。

(五)决策手段定量化。当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云计算技术、数学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应用逐渐拓宽,使决策的定量分析成为现实可能,使领导者能够掌握准确的数据与信息,把握瞬息万变的动态过程,及时地对企业经营中的问题做出正确的抉择。因此当前企业管理决策者必须从经验决策转到科学决策上来,充分认知定量的概念,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将移动终端、传感设备、统计数据及交易数据等资源,通过定量分析提供的大最数据,切实把决策对象的变化规律控制在科学预测的范围之内。一方面,企业管理决策者要树立信息化思维,在决策活动中,管理者必须重视网络技术在数据收集、分析的作用,为决策活动作正确判断提供可靠依据和支持。同时决策者要运用信息数据驱动决策,以海量数据逐渐代替管理者主观经验判断,把握决策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提高决策科学性。另一方面,构建现代信息平台,提高内部员工数据利用率。决策者可以通过构建现代信息平台优化决策相关信息渠道,减少决策信息收集成本、决策监督管理成本,让决策程序得以简化,最大程度减少因信息传输而造成的决策失误和延迟,进而提高决策的执行力度和执行效果,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继伟.行政领导的决策艺术[J].延边党校学报,2012(2).

管理学决策过程范文2

关键词:学校管理决策;优化

现代管理科学指出:完善的管理过程应从决策为主要指导,由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几个方面组成,不断循环最终达到管理模式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目的。决策作为机构运营的指导者,在整个学校管理的战略角度上来讲可以说是牵一发动全身,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还存在着诸如封闭式、简单化、集权化等问题。只有不断更新和改善教育理念,将学校管理逐渐组织化、系统化才能适应当前复杂、创新式的管理模式。同时为更进一步的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就必须从决策的创新与发展着手,实现学校决策水平的深化改革。同时也是全面提高学校决策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手段。

1.学校管理决策的含义与特征原则

以育人为目的的管理特征让学校管理有别与其他领域管理。学校管理可以定义为学校决策层为实现学校各项教育目标并对学校未来教育活动的发展,在策略、内容和原则上进行选择的过程。学校决策的组成可以从管理决策主体、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向三个方面来概述。首先是决策主体,管理决策的主体是决策者和决策层人员构成。其次是为了个人活动和决策组织来对问题进行选择来实现学校管理目标。最后是根据学校目前情况就学校未来发展方向对学校各项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进行确定。

分析学校管理的主要特征是决策者更好行使管理只能的关键,学校的管理决策的特征原则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目标性与人本性原则,目标性是决策的基础和核心,学校管理决策正是以教育的目标为中心来对学校发展的方向进行定位和开展的。人本性是学校决策管理的载体,学校管理是以育人为目的的,人本性正是学校管理决策的基础。在充分发挥师生的人本机动性,可以有效的让学校管理高效化、人性化。第二、可行性与动态性原则,可行性是学校管理决策能够科学合理开展的重要特点。管理的执行是需要一定的教育资源的,对于决策方向的选择和拟定不仅需要考虑到学校未来发展的必要性而且还应注意教育资源对决策的支持程度。动态性是学校管理过程中呈现的一种特点,随着学校改革的发展,更具开放性的学校管理成为学校与周边物质环境相协调的主要方式。通过对周边环境变化的把握,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第三、公平性与教育性原则,公平性是教育公平性在社会公平性价值体系的延伸,它体现在学生的入学机会的平等、教育结果和教育过程的公平性等,如何能够公平的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是目前学校教育发展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教育决策的教育性与教育效用有直接联系,积极的教育决策能够达到正确的教育目的,也就是育人的目的。涪陵十九中对学校教师的要求是争做教学楷模,这正是积极教育效用的重要体现。

2.学校管理决策现存的主要问题

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传统的教育决策模式存在的诸如封闭式、集权式和单一化等模式的问题日益凸显。只有教育理念上的不断创新,打开学校组织的公平开放度以及教育主管权利的下放等才能不断适应变化迅速的新时代。学校管理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决策参与形式化的趋向的问题。现存的决策参与形式往往缺乏实效性,并且决策参与的程度和采取的方式最终的结构都是个人决策的结果,形式化的决策方式日益呈现出其弊端。关键事儿不开会,大事儿开小会等现象的产生正是这种方式下的结果。其次是决策主体集权现象。现行教育模式下的决策主体是校长负责制,校长作为学校法人其权利往往没有制约而是受到相关政策的保护,一旦校长个人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在学校管理决策上就会出现问题。再次是决策过程的单一化问题。目前学校教育决策多存在单一化现象,决策者往往会急于求成,在决策的过程中缺乏完整性和实效性。最后是决策认知的常识化问题。学校管理中关于决策认知的先入为主现象是目前学校决策管理中常见的一个问题。这种问题会直接造成决策缺乏科学合理性。

3.学校管理决策的优化

3.1 注重因地制宜,把握决策原则

随着全局观校园管理模式的兴起,日趋开放化和社会化的管理特点成为当下决策管理主流。为适应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决策管理环境,学校在进行校园管理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模式,在决策制定的时候要注意如下几个原则。首先是民主化原则,作为学校管理的必然要求,民主化的决策方式是学校教育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化的决策方式可以有效的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教育决策顺利进行提供保障。这也是集体的力量与智慧的体现形式。其次是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学校管理者大局观的重要体现,将系统整体的总目标下放到学校各个教育职能部门,从总体的角度来看学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科学合理的制定解决问题的决策方案。再次是科学性原则,建立健全完善的体制体系,将决策、反馈、执行和监督等决策过程环节进行合理安排和制定,科学化原则是决策能够有效执行的保证,也是一系列决策原则的综合体现。只有制定了科学的、系统的、民主的决策运行机制才能确保管理决策能够更好更适宜的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提供服务。

3.2 加强理论学校,有效提升决策水平

对学校管理决策的正确认知是进一步提升决策水平的保证。将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和各方面的知识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教育工作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剖析和认识,理清教育现象与社会、学生、知识等各方面的基本关系是保证决策的实效性的关键。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与许多教育中师生关系理论都有联系,真正做到教育工作的有教无类、学有所教的效果。为避免教育工作中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方式,就必须善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相结合,同时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分析来制定相适宜的决策方式,这是提升学校自身管理素质和决策水平的重要前提。

3.3 倡导多元方式参与决策,加强决策程序的理性化与规范化建设

传统的决策方式中单一决策方式占据主导,这无法实现决策的科学合理性。积极实行集体决策、教师家庭活动参与决策、社区参与决策等多元化的决策参与方式。多元化决策参与方式是学校决策管理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加强决策过程理性化和规范化建设,转变传统的决策观念,避免一些诸如依靠直觉和经验进行决策的问题的发生。将决策过程细化为问题分析――设定目标――搜集资料――拟定优选方案――实施、追踪的循环方式。这样就能够保证决策朝着多元的、科学的、合理的方式发展。

4.小结

学校管理决策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科。只有科学的研究精神和全局观的决策眼光才能将学校管理决策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更正,确保学校管理水平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是学校未来发展能够得到更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许杰. 文化管理语境下校长行为方式的转变[J]. 中国教育学刊. 2008(09)

[2]丁建国. 以人为本:校长品格培养的基点[J]. 学校管理. 2004(04)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1(02)

[3]宋嘉. 学生是“先”生[J]. 当代教育论坛. 2006(01)

[4]谢学仁. 论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的以人为本[J]. 成功(教育). 2009(09)

管理学决策过程范文3

关键词:管理决策决策科学化决策层决策方法

0引言

决策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是企业通过计划、组织、控制等环节协调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较高效率达到企业目标的过程。而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内容,它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决策不仅包含了计划,而且包含了整个管理。实现决策科学化是企业适应市场化的需要。因此怎样实现决策科学化就是当前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1决策理论概述

决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HerbertA·Simon(赫伯特·西蒙)提出“管理就是决策”。

西蒙认为,管理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看。纵向就是从管理的程序看,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领导及控制等。从横向看,各项管理职能中都存在着如何合理决策的问题[1]。例如,在计划职能中,选择什么样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如何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组织职能中,如何建立合适的组织结构,如何划分职权,以及如何配备各层次的管理人员。以上这些选择的过程都是决策。从组织的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管理者,都要在其工作过程中进行决策,只是决策的重要程度和影响范围不同罢了。因此,可以说决策是管理中最本质的东西,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1.1决策定义

所谓决策(DecisionMaking),就是为未来的行为制定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决定采用某种方案的过程。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为实现某一目标,就需要拟定行动方案,并选择决策者认为是最佳的方案执行。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目标能否实现[2]。

1.2决策的重要性决策本身就是一项人类活动,它是伴随着人类出现而开始的。从原始社会人类选择居住场所、生产工具、狩猎对象到封建社会人们修建万里长城、都江堰水利工程;直至卫星升天、人类登月等行为,无一不贯穿着决策的过程。从国家、民族的命运到民族产业的兴衰;从国有企业的改革到民营企业的发展;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到短期经营管理,无一不存在着决策。决策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以及人类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管理层与决策决策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决策者、决策对象、决策信息、决策理论与方法、决策结果[3]。

管理层(决策者)是现代决策体制的核心,重大问题的决策集中于核心管理层,由核心领导选择方案,做出决定,由一般领导者分别负责决策方案的执行。

2决策科学化

2.1决策科学化的定义所谓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层要根据决策活动的内在规律,遵循科学决策原则、程序、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手段,实现最优化决策[4]。决策科学化的实质就是决策这一主观活动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力求以最小的投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的效益,它要求决策层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正确认识决策的具体对象和决策环境的特点、客观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决策目标,使决策目标与管理目标相一致,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

2.2为什么要实施决策科学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决策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市场将全面对外开放,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各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各种国际性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变量不断增多,在客观上必然要求决策的科学化,以尽量减少因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

2.3管理层与决策科学化决策的科学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而管理层是决策的制定者,可以说决策科学化的实现是依赖管理层,管理层的责任就是要实现决策科学化。

3决策科学化的实现途径

3.1现代科学的决策制度决策制度包括决策层、信息支持系统、智囊组织、执行监督组织[5]。决策层处于核心地位,由负有决策责任的决策者所组成。

3.1.1全面提高决策层的素质一是要变革决策层的决策观念,实现从经验决策向科学化决策的转变,同时还要求决策层具有“全球化”的意识、法制意识、信用意识、服务意识等。二是要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决策者的业务素质和决策水平,逐步将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型决策者。

3.1.2重视信息支持系统信息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基础。古语云: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美国前总统卡特曾说:“信息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同样是一种资源。精确有效的信息,就如同我们身体需要活动的氧气”、“我们整个国家,三分之二的成果来自有关的信息活动。信息是经常提供重要情况的火花,点燃创造和发明天才的火焰,帮助人们解决日益复杂的世界问题”。

信息是进行决策的依据,又是检验决策正确与否的尺度。所以,行政领导要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必须掌握准确、可靠、全面、系统的信息,并进行归纳、整理、比较、选择。

3.1.3充分利用智囊组织在现代决策体制中,智囊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借用“外脑”,依靠智囊团对各种问题进行精细分析,严密的论证,才能避免决策的失误。因此各级领导者在决策时要重视智囊团的作用。“小天鹅”的腾飞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借用“外脑”,有力的保证了企业决策的科学化,但企业中的“内脑”智囊机构也是保证决策科学化的途径。企业内部智囊来源于企业自身的各管理层和员工。集思广益,可以减少决策的风险。做出决策之前多听一听各管理层甚至员工的意见,总是可以起到拾漏补缺的功效。

3.1.4有力度的执行监督组织一项决策的质量高低,要通过执行来检验;一项科学的决策要通过执行才能得到体现;否则,再正确的决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正如美国政策学者艾利斯所说:“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地执行。”[6]可见,执行过程在整个科学决策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建立民主、开放、有效的决策监督机制,选择适当时机进行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行动中的问题,保证决策的正确实施。

3.2合理选择决策方法科学决策的前提是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管理学家和从事管理活动的实际工作者总结概括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决策方法,其中决策过程的系统分析方法就是一种。:

系统分析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了解问题背景,从外界环境中划出一个系统,并界定系统的边界;

第二步:了解和确定问题的选择目标;

第三步:分析达到选择目标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做出诊断;

第四步:分析备选方案,并给出方案的约束条件;

第五步:分析不同决策方案的决策结果或后果、并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对决策结果的影响;

第六步:根据所有决策人对决策结果的价值判断,表示出所有决策人的选择偏好;

第七步:用数学模型或其它模型描述;

第八步:分析计算并推荐最终最优决策方案;

第九步:决策实施。

这种系统分析方法将决策问题的基本要素、相互关系和选择方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满足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构成了决策科学化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满足了决策人的选择偏好,为决策民主化提供了条件。

3.3科学决策程序

从决策过程分析,比较规范的决策程序大体由下列五个步骤构成:提出问题、明确目标;收集信息、制定方案;咨询论证、方案决断;贯彻执行、督促检查;反馈修正、决策评估。决策的五个步骤,环环相扣,紧密衔接。决策程序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是现代科学决策制度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徐子健.管理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2000,102-103.

[2]赵丽芬.管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147-148.

[3]陈建坤.科学决策制度论[J].东岳论丛,2001(3),31-32.

[4]薛琴.新时期加速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J].管理科学,2003(7),52-53.

管理学决策过程范文4

行政管理的组织是按照科层组织建立的,由于行政管理政策的模式参差不齐,因此,行政管理中要重视行政管理政策执行的研究。

一、制约行政管理政策执行的因素

利益因素。主要是指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的利益差别,这是制约行政管理政策执行的首要因素。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所代表的利益是有差别的,由于政策是集中制定的,政策制定者考虑的是整体利益。而政策执行是分散进行的,执行者往往要考虑其局部利益,这种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差别性,往往制约着行政管理政策的执行力。“政策执行的环节越多,意味着不同层次政治区域利益发生冲突的概率越大,政策执行所经受的利益筛选次数越多,执行过程所积累的失真冲动能量越大,这也会提高政策失真的频率和幅度”。因此,这种利益差别是制约行政管理政策执行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行政管理政策制定与执行中要充分考虑这种差别性,注意协调由于利益差别性带来的矛盾和冲突,以提高执行效果。信息因素。主要是指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这是制约行政管理政策执行核心因素。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行政管理政策的执行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过程,在这一传递过程中存在着信息的发散和汇集两个方面:信息的发散主要是指行政组织向社会释放、传递有效的信息,使社会团体、各经济主体、民众了解政策的趋向、内容、特征;信息的汇集是指行政组织在释放传递信息的过程,也设法从社会或中央政府获得必要的信息反馈。信息的释放和汇集过程实质上是有关政策信息在中央政府、行政组织、社会团体三类主体之间的双传递过程,在这一传递过程中形成了信息交流和信息碰撞的动态运动,行政组织在这一过程中,要能得到大量反馈信息,要及时了解到行政管理政策执行的偏差;作为行政管理政策的接受者社会团体来说可以明确政策的内容、宗旨、特点及趋势。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政策信息的传递是有效的,可以增加政策的沟通能力,进而可以减少政策执行的盲目性、减少政策执行的难度和阻力,并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和情报,依据这些反馈信息调整执行方法和策略,从而增加政策的执行效果。相反,政策信息的传递如果是无效的,其结果要么是信息无法获得,或信息的失信,这都会影响到政策的执行。制度因素。主要是指政策评估制度的健全程度,这是制约行政管理政策的执行的关键因素。政策评估是行政管理政策执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行政管理政策的执行中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往往热衷于制定政策、宣传政策,而忽视政策的评估,客观上助长了决策的随意性、盲目性,影响到了政策的执行效果和政策执行。环境因素。主要是指政策环境的优化程度,这是制约行政管理政策执行的外部因素。行政管理政策的执行不仅取决于政策内部的构成,还取决于政策外部环境的优化程度。美国政策学专家史密斯曾发表《政策执行过程》,他认为:“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者为政策执行过程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由此可见,环境对于政策执行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环境包括: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包括两方面:一是政策执行者的责任感、工作作风及其事业心,还涉及执行者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政策的掌握水平、政策尺度等。二是社会文化环境,主要是指民众的政治态度、信仰、情感、价值取向等。经济环境。经济发展与行政管理政策的执行力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行政管理政策的执行力强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程度又影响着行政管理政策的执行。行政管理政策的经济环境主要是指: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市场体系的完备程度、市场机制的健全程度等。社会环境。地方经济发展中面对的是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各种非经济因素对行政管理政策的执行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因而行政管理政策的执行中要具有灵活性,要随机应变,因为执行中弹性过大,又会造成随机性太大,而执行中的刚性过大,又会造成政策执行中的相反效果。超级秘书网

管理学决策过程范文5

关键词:网络群决策 协同管理 管理机制

互联网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影响,也使政府、企业的传统决策模式发生了改变,电子化、网络化逐渐成为主流,以网络为平台的新型网络群决策模式正逐步推广和应用。

1 网络群决策及其特征

群决策是由多人参加进行行动方案的选择并制定决策的整体过程。网络群决策,则是指平等的参与者们在网络所提供的虚拟空间当中进行信息的沟通,共同实现决策议定的过程。网络群决策可以分为决策知识构建、决策方案选择以及群体意见达成三个阶段。与传统群决策相比,网络群决策在决策主体、决策客体及决策环境等方面呈现出复杂性的特征:

1.1 决策主体规模大,结构层次复杂 网络决策群体具有较大的规模,通常是超过20人的大群体。决策成员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结构,可以是同一行业,也可以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决策主体所具备的知识不同,对决策方案的评价和判断准则也不尽相同,各个成员之间交互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

1.2 决策问题愈显复杂 网络群决策问题通常是复杂和难以确定的,决策目标有时模糊甚至缺失。如切克兰德指出:“问题的出发点往往是一种不安的感觉,一种事情应该有比现有更好的意识,而非一开始就有目标;在目标表达上,没有固定模式或者程序可遵循,通常是目标最优、满意、公平、合理、有效,而且有时目标间存在矛盾性。”[1]复杂多变的互联网环境还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并不断影响决策目标,也增加了决策问题的复杂程度。

1.3 决策在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中进行 网络群决策的载体是互联网,而由于互联网具有跨时空性、非同步性、匿名性等特点,因此网络群决策的决策环境与传统群决策相比有所不同。网络的跨时空性允许决策主体进行相对异时和异地的决策,减少了因为面对面而产生的从众行为、群体压力、心理防卫等方面的问题。网络的非同步性充分给予了群体深度思考的时间,而匿名性使决策主体敢于表达不同的观点,这都有利于提高决策方案制定和选择的逻辑性、科学性及有效性。

由于网络群决策具有复杂性特征,因此在进行决策时更应加强决策群体、决策组织、决策环境的相互协同与配合,实现有效管理。

2 协同管理理论

协同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出现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由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哈肯所创立。哈肯认为一般系统从根本上说都是和谐的、协同的,所有子系统协同的结果会产生出总体效应。序参量和役使原理是协同学重要的概念和原理:序参量是在系统演化过程中从无到有出现的一个参量,它可以指示出系统新结构或功能的形成;序参量由子系统的竞争与协作产生出来,又起着支配或役使子系统的作用,这个过程被称作役使原理、伺服原理。[2]

协同管理是将协同学思想引入到管理领域中,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合理协调匹配人、组织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产生“1+1>2”的协同效果,从而实现系统优化的管理方法。协同管理的核心原理之一就是序参量管理理论,即在影响管理系统的诸多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序参量。如果能找到并控制描述系统整体行为的序参量,就可以创造出有利于管理向有序化发展的演化条件和机会,从而主宰系统整体演化的过程,把握整个管理系统发展的方向。[3]序参量管理理论为建立网络群决策的协同管理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流程如图1所示。

3 网络群决策的协同管理机制

依据协同管理的原理,网络群决策的协同管理机制应当由沟通机制、整合机制、支配机制以及反馈机制四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

3.1 沟通机制

沟通机制是为使网络群决策中的整体功能和作用大于各子系统或要素之和而采用的所有交流和沟通方式。沟通和交流的有效性是协同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也只有在此基础上,决策群体才能进行信息交互,保证决策质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首先应当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对网络群决策而言,决策主体之间若缺乏信任,则导致决策主体的知识交互不完全、决策方案抉择上难以达成一致。信任有助于在协同管理目标一致的情况下整合各子系统和要素。双向沟通是常用的有效沟通方式,其优点在于它具有反馈信息的功能,增加决策群体之间信息交流的互动性,能够使决策主体更全面地了解决策问题对象,进而协同完成群决策所要达到的目标。

3.2 整合机制

整合机制是在网络群决策过程中,对协同子系统及要素进行的权衡、选择和协调的有序化处理过程。整合机制不仅包括对网络群决策系统内部子系统及各要素的对内整合,也包括对外部环境的整合。对内整合的内容如决策主体的规模、结构设置,以及决策方案抉择时为达成群体一致意见时所做的协调;对外面包括对外部网络环境中信息的提取、收集。整合的实质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群决策各子系统及要素的优势,弥补不足,其中整合的方式及程度都对协同管理的质量和效果产生显著的影响。

3.3 支配机制

在网络群决策中,序参量来源于各个子系统及要素的相互协作,但一旦出现后,序参量反过来支配、役使各个子系统及要素的行动,这个过程就是网络群决策的支配机制。例如在网络群决策的构建知识结构阶段中,决策主体通过协同交互产生决策知识,而创造出的决策知识役使决策主体以它的“命令”改变决策主体的规模、结构或交互程度。在此过程中,网络群决策系统自发地组织起来,从无序走向有序,作为此时序参量的决策主体知识支配了整个决策知识的构建阶段。

3.4 反馈机制

在支配机制发生效用后,网络群决策系统实现了协同管理所追求的一种整体功能效应。此时需要反馈机制将此结果与协同管理目标进行比较,检验是否符合要求。若协同管理的结果与目标一致,则说明网络群决策系统实现了协同效应;若不一致,则需要对之前的沟通机制、整合机制、支配机制进行重新考虑,循环往复,直至符合协同管理目标,最终实现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刘明广.复杂群体决策系统决策与协同优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吴妤.协同学视阈下的乡村治理模式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3):21.

[3]白列湖.协同论与管理协同理论[J].甘肃社会科学,2007(5):228-230.

基金项目:

网络群决策形成机理及警务管理方略研究(2013SKX03-3)。

管理学决策过程范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B-0016-0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学校园普遍加强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工作效率。但是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当前还存在着一些具有普遍性的深层次的问题:

1 由于管理本位问题,导致对信息化系统功能的需求集中于部门内部管理,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支持方面的决策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在各部门的管理系统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使得教师不关心学校的信息化系统建设,认为与自己的工作没有太多的关系。学生的学习需求更是长期被忽略。

2 校园信息化系统的部署忽视了信息共享和功能复用的需求,只能满足单个部门的业务应用,各业务系统相互孤立,形成了所谓的“信息孤岛”,严重阻碍了学校各项工作决策效率的提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拟从两个方面开展相关研究活动:首先,通过介绍管理学中的知识与决策权匹配理论,去厘清学校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思路,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其次,构建校园信息化系统的教学辅助决策模型,并对其实际应用举例。

二、应用的理论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出现了管理决策优化的问题。

奥地利学者哈耶克于1945年首先提出了组织决策优化取决于决策权和对于决策起支撑作用的知识之间匹配程度的观点。他认为组织决策失败是因为决策者在决策时未能充分掌握对于决策起支撑作用的知识,即二者之间匹配程度低。

詹森和麦克林在1992年进一步发展了哈耶克的思想。他们认为解决知识和决策权不匹配的问题有两条途径,一是将知识传递给具有决策权的人,这是一个知识转移的过程;二是将决策权传递给具有知识的人,这是一个决策权转移的过程。知识和决策权匹配度高,组织决策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反之,组织决策绩效低。为了使知识与决策权匹配,必须转移知识或决策权。

三、知识与决策权匹配理论视角下的学校核心工作

学校的核心工作是围绕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的。我们依据这样一条主线用知识与决策权匹配理论来分析学校的核心工作:明确谁是决策者一决策者是否掌握与之相匹配的知识信息一为了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回答这三个问题,就能为教学决策模型的建构提供了思路。

(一)学校核心工作中三个群体的决策特点

学校存在三个群体: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三者的关系是既相互包含又相互独立。下面分析这三个群体在学校相关工作中充当的角色。

1 教师群体的教学活动

教师群体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实施和班级管理两个方面。

在教学实施方面,教师就是决策者。学科教师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有条件进行正确的教学决策。但是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效果会受到各种因素,例如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纪律表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学生与父母以及同学的关系等的制约。这些信息是对教师教学活动非常重要的辅助决策信息,这些信息的获取依赖于教师自发性的观察与分析。可是,有的教师未意识到应该关注这些信息,而只关注自己如何将学科知识表述清楚。正是由于这类信息获取困难或被教师有意无意地忽视,所以教师的教学效果差异较大。是否关注获取辅助决策信息是影响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班级管理方面,班主任虽然具备管理权威,但是面对全班五十多位学生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要想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是有一定难度的。如班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表现、获得的比赛奖项、学科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迟到旷课统计、学生的作业上交情况等信息,单凭班主任自己来获取,其难度是非常大的。在缺乏信息的情况下,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就只能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收不到实际效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教师群体在班级管理和教学实施方面决策的效率与效果要依赖于一些辅助信息的获取。所以,我们希望有一个整合的系统提供相关辅助决策信息,让信息的提供者能便利地录入,信息的使用者能便利地汇总调用,甚至在信息达到某一警戒值时能够自动提醒。

2 学生群体的学习活动

在学生群体的学习活动中,活动主体是学生。毫无疑问,决策者应该是学生自己。但是学生是学科知识的初学者和探究者,还不掌握与决策匹配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科知识相关的信息,是教师具有掌控权。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可以采取以下两种策略:

策略一,学生将决策权转移给教师,由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来完成学生群体的学习活动。实质上,这就是前文所述的教师群体的教学活动。

策略二,学生利用学校现有的信息资源使自己具备自学能力,即开展课外自学。这就意味着学校的信息化系统中应该包含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

3 管理者群体的管理活动

对于事务性的常规管理,学校管理者完全可以胜任;而对于各学科教学实施细节的管理,由于涉及较多的学科专用知识,学校管理者不掌握相应的知识,就难于做出好的决策。借用奥地利学者哈耶克的话来说,学校职能部门决策失败是因为决策者在决策时未能充分掌握对于决策起支撑作用的知识,即知识和决策权匹配程度低。

所以,我们应该转变观念,不再强调管理者对专用知识的获取,而是强调其对教师专用知识的利用。学校管理者应采取分权式管理模式将决策权下放至教师,而且还应将自身的角色转变成为服务提供者,提供各类辅助决策信息,让获得授权的教师更好地行使决策权。为了让管理者能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服务,在信息化系统建构中,必须打破部门界限,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

三、教学决策模型的应用举例

依据学校实际,教学决策模型中应该包括三类信息库:教师教学管理信息库、学生学习信息库和学校行政管理信息库。如图1所示,这三类信息库之间是相互包含、相互调用的关系。

(一)教师教学管理信息库辅助决策模型应用举例

教师要实现教学管理优化,必须掌握与管理决策相关的信息。为了实现高效决策,教师应重组共享以下信息:1.学生基本档案及家长评价信息;2.班主任对学生在校行为表现的评价;3.学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以及学习建议;4.学生自我评价;5.学生互评;6.学生考试成绩分析;7.学生考试答题情况分析;8.学生缴费情况;9.学生住宿情况;10.学生选课情况;11.学生考勤情况;12,学生作业完成情况;13.学生出入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情况;14.学生借书情况;15.学生外借体育器材情况;16.学生食堂消费情况;17.学校关于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18.学校各职能管理部门工作周历;19.题库管理系统;20.课件、教案资源中心;21.学生学习过程描述;22.其他。

以上是教师在教学或班级管理工作中进行决策时可能调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存在教师教学管理信息库中,但不是信息的简单罗列,教师应该能够依据管理决策的需求对其进行重组并呈现。下面通过举例说明系统功能模块的定义以及信息在系统中流动的过程。

在班级管理中,每到寒、暑假时间,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在放假前将所借的学校物品归还或重新登记。班主任为了完成这项任务,要了解本班学生的物品归还情况,这时只需在教师信息库中调用学生借书情况查询和学生外借体育器材情况查询两个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即可实现对班级学生的管理决策。而这两个功能模块的数据是分别存储在图书馆和体育器材保管室两个单独运行的管理系统内的。

在这个范例中,图书馆和体育器材保管室这两个管理部门并没有直接行使管理权,他们扮演了信息录入与信息提供者的角色,将管理学生的权责转移给了班主任。班主任是信息的使用者,获取信息后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达成管理部门制定的管理目标。

这样的过程还可以更完善。班级管理的决策者希望将这两个功能模块甚至其他需要的功能模块一起调用,并同时呈现在结果网页上,这样就不会出现因为少调用某个模块而导致管理疏漏的情况。在这里可以定义一个“学生外借物品查询”功能模块,这样教师就不必一个一个项目进行查询,在模块中可以将信息归类整理后同时呈现在一个页面上。这就是所谓的信息“重组”共享。

(二)学生学习信息库辅助决策模型应用举例

学生学习信息库的主要作用是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这里强调两类信息的建设,即丰富的学科专用知识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描述。学生学习信息库包括以下内容:

1 学科专用知识:(1)名师讲座;(2)学习讲义与课件。

2 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描述:(1)班级学科学习笔记;(2)学生单元学习小结;(3)学生错题展示及学生点评;(4)典型例题展示及学生点评;(5)其他。

在传统的高中信息化系统中,只强调学科专用知识的建设,各类学科专用知识在系统中都能方便地找到,但是这并没有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革命性的促进作用。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讲究学习的实践与反思。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再好的资源也无法发挥作用。所以这里重点讨论如何实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描述。

为了描述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要提供学科学习笔记,对学科单元学习自己进行小结,对教师展示的错题和典型例题发表自己的评论或提供新的解题方法。这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能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并展示,提高其自学的积极性,同时能为其他学生提供学习参考信息;另一方面,能让任课教师更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习程度,起到教学辅助决策的作用。换言之,学习过程描述就是教师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内容的扩充。

下面以学生学习信息库中的一个模块“典型例题归纳分析”为例来说明其应用。

如图3所示,典型例题归纳分析模块首先按照学科特点以及教材的章节整理出统一的学科知识点体系。在学生学习期间,教师和学生都有权往系统内录入他们认为有代表性的例题、解答以及例题所归属的知识点。这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建立的学习过程信息库。

对于参与信息库建设的教师,选题及写例题解答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科素养锻炼提高的过程。学生也可以参与信息库的建设,写出他们自己的解题思路。这些内容不管对与错,对教师都具有借鉴意义,可应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

部分优秀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例题的选择录入与例题的解答,锻炼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深入地理解了相关知识。而大多数学生可以对现有的例题重新定义在自己知识框架中的知识点,而且可以通过信息库检索出某个特定知识点或解题方法相对应的典型例题,学会举一反三。学生可以检索自己归类的题目,也可以检索其他优秀学生归类的题目,更可以检索全校的归类分析结果,这让学生在平时重视自己的学习积累。更重要的是,所积累的信息不单是个人的信息,还包括了老师和其他优秀学生的学习过程信息。特别是名校拥有优秀的教师资源和优秀的学生资源,挖掘他们的潜力,让大家都积极贡献自己的智慧,将会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为提高学校的教学绩效做出贡献。

(三)学校管理信息库辅助决策模型应用

与过去不同的是,学校管理信息库各子系统更强调信息共享、数据交换和功能模块调用。学校管理信息库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给教师教学管理信息库和学生学习信息库提供大量的数据,经过重新整合后,以更有效的方式辅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例如教师教学管理信息库的学生成绩查询、学生缴费情况查询以及学生考勤情况查询等功能模块,就是由学校管理信息库相关子系统随时提供信息的。

四、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辅助教学决策模型包括三个信息库:一是教师教学管理信息库,它不是将本校教师专用知识整理成资源库,而是致力于建构能提供使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的辅助决策信息的系统;二是学生学习信息库,通过师生联盟的形式鼓励学生提供自己学习过程的描述信息,让学生能开展自身知识建构活动;三是学校职能部门管辖的学校管理信息库,一方面它能辅助学校职能部门更好地行使其管理职能,另一方面在行使管理职能过程中形成的数据可通过重组、外部调用等方式,成为教师教学管理信息库的主要数据(信息)来源,为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