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核心要素范例6篇

管理学核心要素

管理学核心要素范文1

一、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的表现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指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获得就业岗位并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取较高优势的竞争力。主要包括: 职业道德素质高、学习能力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然而,从就业市场看,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不足,主要表现在:

( 一) 职业道德素质较差。现在的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比较大,特别是对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需求更大,但从应聘工商管理的大学毕业生来看,大学毕业生的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的意识比较差,职业道德素质较差,有的大学毕业生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以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比如,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一般不愿从基层做起,一部分愿意从基层工作做起的学生也因为缺乏工商管理技能和实践经验,而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因而,就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 二) 学习能力较差。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后,必然面临许多新问题,需要大学生不断学习,要求大学生具有比较高的学习能力。然而,现在的大学评价机制更注重考核学生的知识素质,而忽视考核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更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大学毕业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差,不适应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需求,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争力不足,就业后也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

( 三) 应用能力不高。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应用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一些新建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实训条件比较差,实验、实训不到位,学生的应用能力不高。从对工商管理毕业生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没有就业或就业层次比较低的大学生,普遍是应用素质比较低的大学生,而就业层次比较高的大学生普遍是应用素质比较高的大学生。

( 四) 创新能力低。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现代企业的管理必然是现代化管理,并且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管理,必然需要工商管理类大学生比较高的创新素质。但是,由于许多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特别是新办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又缺乏管理实践经验,教育教学中普遍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足,创新能力差,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现代化管理创新。从对毕业生的调查可以看出,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而供给不足,但是有的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原因就是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 五) 缺乏实践经历。当前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高度重视理论教学,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严重不足,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但普遍没有开齐开足。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由于大学扩招,特别是一些地方高等学校,实验实践条件比较差,但招生多,工商企业实习接受能力有限,客观上形成了工商管理大学生实践实习经验严重不足。同时由于资金短缺,工商管理专业模拟教学软件配套不足,学生缺乏必要的模拟训练,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形式单一,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意识不强,部分高校对社会实践创新认识不够、思想观念落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大学生应用技能比较差。部分高校,特别是新建高等学校缺乏社会实践创新,组织管理缺位,实践工作开展不到位,教学计划安排的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实践实训不全面,不能完成实践实训任务,同时学生对实践缺乏认识,重视不够,不能全面完成实践工作,学校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因此大学生的实践经验缺乏,实践技能比较差,就业竞争力不足。

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改革,以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新课程体系,形成新理念,将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的新理念贯穿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全过程,使大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宽泛性特点,根据营销类、财务类、运营类、人力资源类、物流类、行政管理等企事业单位的就业岗位的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其提高途径如下。

( 一) 创新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入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应用技术型培养模式,主要构建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素质、管理工作技能、复合管理能力、实践体验和个性特征五种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五种能力,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提高学生的学科基础素质教育模式、专业基础知识素质提高模式和专业方向知识素质提高模式; 构建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应用技能模式,主要包括应用文写作模式,形象礼仪教育、ERP 沙盘课程与实践,到工商企业体验等; 构建了提高管理人才复合能力的培养培训模式,主要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根据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构建了提高工商管理人才必需的英语素质、计算机素质、普通话素质等的教育教学模式; 通过实验和实践,让学生进行管理体验,构建提高应用型技术型管理人才的经历、经验模式。从学生的个性出发,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学生的鲜明特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鲜明特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 二)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比较低,特别是职业素质比较低,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从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要求的调研中可以看出,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最看重的不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而是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品德,特别是工商管理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道德素质,如在管理中体现的诚信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持久的吃苦耐劳精神等核心竞争能力的职业要求。

( 三) 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管理能力。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岗位具有多样性,主要从事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财务管理和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因其工作性质不同,岗位要求不同,层级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应根据岗位要求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例如,营销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及公关能力; 财务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成本费用控制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 运营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质量管理与控制能力、成本分析能力及流程控制能力; 人力资源类岗位看学生是否具有人才培训、人才招聘及职业规划能力; 物流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 行政管理类岗位看学生是否有良好的办公室事务管理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及信息与档案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体现必须建立在学生爱岗敬业的基础上,因此,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应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入手,在大学生入学教育中通过实验教学和到实践基地参观体验,体验职业要求及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爱岗敬业,在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把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贯穿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 四)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能力。要深入调查研究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培训和考评方式,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考试和考评,获取从业资格证书,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形成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在全体教师中形成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共同愿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形成合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要积极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工商管理专业从业资格证书测评师的培训,参加测评师的考试,取得核心能力授课资格,开设核心能力的通识和选修课程,同时将核心能力的思想融入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基于核心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获证率。

管理学核心要素范文2

关键词 校长提升 核心素养 专业化成长

核心素养是指人借助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办学思想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方向,校长的能力素质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作为校长,必须找准角色定位、明确责任担当、提高自身核心素养、专业化成长,才能肩负起促进学校发展、引领师生成长的历史重任。

1明确校长职业定位

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

1.1管理者在其位必谋其政

教育者在新课改背景下,校长应该做一个教育者,应该进课堂,“常听课,会评课”,上课有钢性,听课有弹性,评课讲得出名堂。校长把握大局,将学校核心业务放在课堂教学上。到课堂上去把脉,在课堂上诊断学校的发展情况。校长专业发展的目的是提高校长的领导力与执行力,把正确的事做正确。校长跳出学校进行战略思考,视野才会变得宏观。校长应该做一个教育者,深入课堂开展教学研究,意味着校长的看法也更微观了。

1.2做内涵发展型知名校长

管理为教学服务,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校长的管理是为了教师的教,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即“上”是为了“下”服务。学校的内涵发展就是以课堂为平台的学生、教师、校长的共同发展。在一个共同的平台里,学生、教师、校长互动,共同发展,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

2提升校长核心素养

2.1智者巧用智慧

优秀校长与普通校长有着根本的区别。区别就在于思维水平和方式。优秀校长看问题看得很远,很深入。理论与实践哪个重要?校长的实践经验往往是比较丰富的。实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理论培训。优秀校长的理论思维的触角比较远,理论思维的深度比较深。精神世界、主观世界越丰富,改造学校的水平就越强,管理学校的水平也就越高。

2.2校长具有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就是大智慧,当然也需要一些小技巧,两者有机结合。领导分事务型领导与变革型领导。事务型领导从根本上不能算领导,只能管是一个执行者。变革型领导的特点,想大事,做大事。学校的大事是思考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一个人只有做最重要的事,才可能成为最重要的人。一些学校设有教科室,教科室主任对于学校十分熟悉,对课堂学习的情况十分发展,对学校的发展十分熟悉。反而校长不太了解相关的情况,校长却去做了事务性的事。

3校长核心素养从专业化成长中凸显

当前背景下我国普通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即目标管理素养,要求校长对“培养什么人”有准确的定位;综合管理素养,要求校长推动学校发展方式的整体性变革;现代管理素养,要求校长进行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依法管理。

3.1目标管理的素养

任何管理活动的起点都是目标,重点都是评价。没有目标,就谈不上真正的管理;目标出现偏差,管理就会走向歧路。“培养什么人”是校长必须关注的问题。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理想的教育目标难以达到,现实的教育结果差强人意,理想目标与实际结果存在反差。学生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片面发展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现行的校长专业标准在“规划学校发展”这个专业职责中,对于学校发展目标谈得较多,而对于学生培养目标表述不够。实际上,培养目标是学校发展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落实“育人为本”的关节点和关键点。

3.2综合管理的素养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难以绕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因为学校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核心素养指导、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没有核心素养,改革就缺了灵魂。学校管理包括多项工作,从管理内容上看,包括教育规划、课程管理、教学管理、经费管理、人员管理、质量保障、督导评价等;从管理流程上看,包括计划、决策、执行、控制等多个环节,校长不能顾此失彼,必须统筹考虑这些方面,进行综合管理。

3.3现代管理的素养

管理学核心要素范文3

【关键词】 建设工程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TU7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3)05-110-02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一个企业得以长期生存,不仅仅要靠灵活的经营管理理念和不断开拓创新的能力,更要靠强有力的竞争力。作为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应积极拓展服务功能,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力应对各种情况,为建设单位提供有效的服务,这种服务包括工程质量控制、进度、投资和安全施工等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工程管理的四项基本制度的逐步形成(建设工程监理制、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我国工程建设管理逐渐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吸引工程监理人员的加入。以监理工程师为基础,国家强制性监理与企业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建设工程管理日渐使得建设工程监理企业成长并壮大,在综合协调控制建设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和安全等方面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我国自1988年开始实行监理,1993逐步推广,1995允许个人办公司。按照《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的要求,我国2009年实行了全国工程监理企业资质证书的换发工作。新资质标准实施后,大型工程监理企业数量与换证前相比变化不大,中小型工程监理企业数量有所下降,其中丙级资质企业大幅减少。如何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保持建设工程监理企业的生命力呢?文章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唯一的资本。

1 建设工程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概念

1.1 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建设工程监理是指监理单位受项目法人的委托,依据国家批准的工程项目建设文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监理合同及其他工程建设合同,对工程建设实施的监督管理。一般来说,建设工程监理是代表建设单位对承建单位的建设行为实施监控(质量、投资、进度、安全等)的一种专业化服务活动。目前,中国现行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是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下,由业主(建设单位,甲方)、承建单位(乙方)和建设工程监理企业(丙方)三个建设活动实体直接参加的管理体制。建设工程监理的行为主体是建设工程监理企业,以第三方的身份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和授权,依据包括工程建设文件、标准规范、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的建设工程合同开展建设监理活动。建设工程监理企业是指具备法人资格,具有监理资质证书、取得营业执照的依法从事建设工程监理业务活动的经济组织。

1.2 建设工程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倍受业界关注。真正意义上的开创者当属普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尔(Hamel)。Prahalad和Hamel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该文中指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内在的,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一种核心能力。如果把企业比作一棵树,企业的核心能力就是树根,他决定着企业这棵大树的成活与枯萎。20世纪90年代,核心竞争力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代表。有学者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知识管理创新,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和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分配关系等。依据这一说法,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是该企业与竞争对手在竞争过程中为赢得市场份额、获得利润时所具有的能力,表现在能整合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专业知识技术、质量服务体系、企业文化、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独特力量。它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保证企业自身监理业务的质量和市场份额的占有,创造价值。同时,还能凭借其自身条件和特点,开展诸如工程咨询、工程审计、工程招投标咨询、工程造价咨询等综合服务。

2 建设工程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2.1 核心竞争力是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创建品牌的推手。曾经,工程监理市场的竞争主要是工程监理费用的价格竞争,导致恶意压价的现象比较严重。新颁布施行的工程监理费取费标准明确规定了对恶性压价、竞相压价行为的处罚条款,针对某一项工程而言各监理企业投标价格基本上是一致的。这表示工程监理市场竞争趋于良性竞争,即综合素质和监理水平及能力上的竞争。工程监理企业要想具有优势,不仅要尽快提升企业监理水平和能力,更要精益求精,创立自己的品牌。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制度化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它包含了一系列的经验和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能够有效地缩短创立新的品牌建设所需的时间和成本。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品牌的创建,可以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的不断优化、企业经营业绩的创造、优良企业文化的创新以及良好企业社会形象等完成,这些都离不开企业核心竞争力。

2.2 核心竞争力是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做大做强几乎是每家建设工程监理企业的目标,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和服务过程中能让业主满意,也就培养了大量的忠实服务对象群体,提高了知名度和美誉度,带来了很强的服务对象回头率及吸引力,这即是核心竞争力在此方面的重要体现。企业如果缺乏核心竞争力,就缺乏无形资产的有力支撑,如果仅仅依靠巨大的广告投入来提升企业知名度显然是高成本低回报的。核心竞争力在监理企业发展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作用:核心竞争力具有打开多种潜在市场、拓展新业务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监理企业获得恒久竞争优势的基础;核心竞争力也是实现用户根本的利益的筹码。

3 建设工程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

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很多,笔者在综合参考大量的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认为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力上去考察影响因素。

3.1 外在环境因素。

3.1.1 本企业在相关产业中所处的基本情况及竞争力量。总体上来看,该企业是比较优势的产业还是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朝阳产业还是成熟产业?是盈利产业还是亏损产业?我国建设监理企业才开始二十多年,属于新兴的产业。在相关产业中,影响着监理企业盈利水平的行业环境因素主要来自于本地区、外地区和新生监理企业的威胁、社会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状况以及业主的资金支付能力等方面,这些外在环境,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形成带来一定的间接影响。

3.1.2 本企业的社会关系。监理企业的社会关系主要是指企业和政府、行业标准机构、咨询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等横向关系。众多关系中,与政府的关系最为关键,主要表现在对企业的管理制度、有关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的理解和执行等方面。如前所定义,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知识管理与创新的能力,如果对本企业社会关系不了解或者不能有效挖掘这些社会关系,那么,企业便不会具有生命力。

3.1.3 其他环境。比如监理企业所在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金融环境、技术创新环境、安全环境、生态环境等。

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外在社会环境非常复杂,有效利用和改善环境,将对监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3.2 内在动力因素。

3.2.1 价值因素。价值因素首先表现为能够降低企业成本和提高企业效率方面,能给建设单位带来更多利益。这一要素能使建设监理企业效率提高,获得较高的市场优势,又能给到业主以超过他们价值判断的能力。这种价值要素通过工程监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专业技术素养和水平、现场的综合协调沟通能力和完善的工程监理记录等表现出来。这就需要企业能积极主动提高自己核心竞争力。

3.2.2 知识(经济、技术、管理和法律等)因素。知识是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源。知识存量和结构决定了建设监理企业的资源配置和创新能力,这将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体现强大的竞争优势。监理工程师要向业主提供工程项目的技术咨询服务,就应该能够发现和解决工程设计单位和承包人不能发现的和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为此,成功的建设监理企业中的工程师,首先需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理论水平,包括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知识、科学管理知识和一定的法律知识。能把建筑、结构、施工、材料、设备、工艺等方面的知识融于监理工作之中,去制订细则,审批方案,做出决策,监督实施和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监理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四个方面,即经济、技术、管理、法律。经济主要是指技术经济知识。监理工程师应能进行技术方案的经济比较,应掌握可行性研究的方法、概预算的编制与审核等。技术主要是指建筑、结构、安装、试验检测等专业工程技术。管理主要是指监理工程师要掌握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如网络计划技术,费用、进度、质量的控制方法,计算机辅助管理技术等。法律主要是指与工程监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等,如建筑法、合同法、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施工监理规范、工程施工监理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

3.2.3 过程控制能力因素。工程项目建设是一个从策划、评估、决策、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投入生产或交付使用的整个建设过程中,各项工作必须遵循先后工序。鉴于工程项目建设是一个一次性的过程,工程监理项目的过程控制便成为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过程控制能力是成功监理的核心能力,工程监理采用事前、事中、事后的过程控制方法,促进其目标的实际值在计划值的允许范围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理企业要充分考虑到各种主客观条件、内外因素均是不断变化的,工程师们仅仅对项目目标本身进行控制远远不够,还必须主动和有效控制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诸如地质、资源、气候等自然因素,也有项目所在地相关政府部门和政策等政策因素,还包括上面所讲的环境因素等。并且,一般来说,由于项目工期长、建设过程涉及面广等特点也决定了项目实施环境的多变性,各种主客观条件、内外因素的不断变化对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起到关键性作用。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建设监理企业在完成项目任务的时候效率,对过程的有效控制是检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3.2.4 学习能力因素。学习能力是监理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特征,创建学习型监理企业是大势所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各级各类建筑企业特别是国际建筑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方法以及丰富的管理经验,作为建设监理企业只有通过学习,提高自身水平,缩小与国内外先进企业之间的差别。在技术发展方面,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监理工程师只有不断学习这些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才能实现有效的监督管理。在监理制度方面,监理工程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监理企业的服务水平。在工作实践方面,监理工程师之间需要相互沟通并且知识共享,才能进一步提高团体整体协调能力,这种沟通和共享,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的。

总之,监理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发展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工程监理企业所处的环境因素、监理企业的价值因素、知识因素、控制能力因素以及学习因素,都将影响着监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中,行业环境是外在条件,价值因素是导向因素,知识和过程控制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学习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成长条件。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形成是长期积累的过程,监理企业必须充分考虑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各种因素,从多个角度采取多项措施,进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以提高监理业务水平,为业主提供优质而高效的监理服务,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品牌,进而获得市场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黄子春.中国建设工程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9.4

2 贾宏俊.建设工程监理.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美]G哈默尔.C.K.普哈拉德.竞争大未来.台湾智库文化有限公司,1995

4 罗眠.成都建筑业发展调查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6

5 宋艳.工程咨询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关键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8.7

管理学核心要素范文4

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等职业院校虽然发展的历史比较短,但是因为其半营利性、职业性和与市场联系紧密的特性,决定了它在核心竞争力生成与提升方面具有优势。也正是因为高等职业院校的特殊性和其存在的独特的市场环境,决定了培养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难度远远大于一般普通高等院校。

(一)高等职业院校硬件设施的现状

所谓高等职业院校硬件设施是指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能够给日常教学、生活带来便利的显性的要素,包括学校面积、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实训基地、运动设施、生活设施等,硬件设施是一所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外部表层要素。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硬件设施在基本上都是中上等的,设施齐全,整体布局良好。虽然说硬件只是一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外部表层要素,但是这也是研究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等职业院校软件设施的现状

所谓高等职业院校软件设施是指支撑学校正常教学管理的师资力量、教学手段、管理手段、学风学气、专业设置、毕业率、就业率等隐性的资源,它是一个学校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创建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没有这些要素核心竞争力就无从谈起。目前,还有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在对软件建设这一方面不够重视,意识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随着国家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对实用型、高技能人才需求量的加大,一些高等职业教育者们才猛然醒悟,奋起直追,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软件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二、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因素分析

(一)高等职业院校的主体行为因素

高等职业院校的主体行为因素是生成其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优化高等职业院校主体行为因素的目的是使其生成核心竞争力的资源要素更具有独特性、价值性和不可复制性。高等职业院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其行为是指师生在学院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动的、创新的意识,具体是指精于管理的能力、善于学习的能力和长于创新的能力。

(二)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制度因素

核心竞争力的产生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组织行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制度、组织结构、运作模式都是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生成的管理制度因素,对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是一个学校战略管理的关键之一。高等职业院校具有激励性的教育制度是规范学校自身发展的强有力保证。扁平化、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减少了组织层级、注重了创新,更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高层管理者贴近市场,使其能够敏锐地感受市场的变化。高素质的院长和决策团队是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三)高等职业院校的文化价值因素

校园文化是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力的载体,是高等职业院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师生价值目标、思维方式、学习方式、行为范式和生活方式的结晶。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根植于学校师生的内心,是学校在教学管理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体师生的一种精神。更重要的是,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和其文化凝聚力是这个学校核心竞争力形成与提升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这个学校核心竞争力内在的灵魂。

三、创建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策略

(一)明确学校自身定位,确立办学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在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定位,要弄清楚自己的竞争目标到底是什么。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不是以科研成果为目标,而是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高素质毕业生为目标的,因此,搞清楚了这一定位后,才能有针对性地确立办学理念,将有限的教学资源用在全力培养这类人才上面。高等职业院校在培育其核心竞争力时应当认真地对其自身的不足与缺陷进行分析,然后确定适合自己的办学理念及特色。科学的定位是创建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只有建立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学校在未来核心竞争力建设和提升上才不会多走弯路。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其专业设置思想是:“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其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的“灰领”人才———具有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其人才培养方法是: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由此可以看出,高等职业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厘清自身的条件并进行综合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在办学实践中长期坚持下去,这才是高等职业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二)制定属于自己的战略目标与规划

一所高等职业院校想要持续发展就必须首先制定自己的战略目标,而且这种战略目标要是自己的并且是建立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够实现的。首先,要科学地分析目前及可预见的社会发展局势与经济产业趋势,准确地把握当今时代的潮流;在此基础上制定长远的谋划。发展战略规划要具有稳定性、前瞻性、专业性、科学民主性、可操作性以及可实现性,但要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才是建立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三)以生成发展力为抓手,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

管理学核心要素范文5

关键词:班级管理;核心素养;人才培养;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6;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0-0100-01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时代的要求,学校要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着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的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可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社会责任、乐学善学、人文积淀等多个基本要点。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中,班级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班主任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并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教育学生打好文化基础

众所周知,文化基础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就目前教学情况来看,一些学生存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现象。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需要从学科角度入手,在对学生做好学科学习指导的基础上使其形成良好的文化基础。而要想达成该目标,良好的课堂氛围的营造十分重要,也就是说要营造“以学习为重”的班级文化氛围。班主任在实际管理中要积极宣传“学业为重”的理念,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在具体实施中,班主任可以将学生各学科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从而在班级中营造出较好的学习氛围。同时,班主任要积极检查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情况,并与任课教师加强交流,积极探讨提升教学效果的方式。对于学习态度有问题的学生,班主任要积极与其进行交流,帮助他寻找厌学的原因并想办法让他对学习产生兴趣。对于成绩不是特别理想的学生,班主任则需要与他共同分析原因,并帮助他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打好文化基础。

二、教育学生逐步学会自我管理

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是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点内容。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引导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的基础上明确自我管理目标,比如对自我学习时间的科学规划、学习活动的安排。对于缺少自我发展意识的学生,班主任更要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让他能够感受到未来的美好,进而激励他重视发展自我。第二,鼓励自我控制。学生的身心发展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比如有的学生沉迷网络而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对于这类学生,班主任要做好管理及引导工作,让他从小事做起,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严格控制。同时,班主任也要积极鼓励学生,让他以自我暗示、自我激励的方式提升学习积极性。比如,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房间里张贴一些座右铭,以时刻提醒自己、激励自己,并督促自己反省。此外,班主任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帮助学生形成果断、坚韧的品质,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身体素质。第三,鼓励自我评价。即要求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之前制订的计划进行调整。在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中,班主任要进行以下指导:其一,避免学生以成人的方式对自己进行评价。其二,不能只关注结果,还要重视对行为过程的评价,要避免因标准过高或要求过严而对学生的积极性及自信心造成打击。其三,积极引导学生,使其能充分认识自己,更好地完善和发展自己。

三、教育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因此,班主任要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学生的爱好及兴趣也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在实际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需结合不同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开展多种多样的班级活动,在不断提升班级凝聚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举办联欢会及田径运动会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保障活动效果,在每次活动开展前,班主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推选出具有相关特长的学生组成小组,并制订相应的计划,从而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比如,在三月份,可以开展讲雷锋故事、学雷锋事迹等活动。在艺术节等活动中,班主任也可借机锻炼学生,让其做好活动组织设计及活动方案的制定等工作,并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锻炼自己。另外,活动完成之后,班主任要让学生做好资料及总结的归档整理工作。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C合能力,而且能够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之中。

四、结束语

总之,核心素养的培育事关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大战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班主任要充分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以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不断提升培育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褚宏启,张咏梅,田一.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小学管理,2015(09).

[2]辛涛,姜宇.全球视域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人民教育,2015(09).

管理学核心要素范文6

仓储管理专业人才也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物流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首先需要在仓管员岗位锻炼1-2年,在全面掌握仓储服务的操作技能后,才能晋升到仓储主管岗位;然后在仓储主管岗位上锻炼3-5年,具备必要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素质后,才能向更高的仓储经理岗位发展。

二、《仓储管理实务》课程定位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面向企业物流服务一线的操作与管理类岗位,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每个高职院校要围绕学校特色和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位开设一系列的职业就业特色课程。我校物流管理专业针对仓储管理类岗位群开设了《仓储管理实务》课程,并将该课程和《运输管理实务》、《物流信息管理实务》、《物流市场营销》、《物流客户服务与管理》一起并列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五门核心专业课程。我校的《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主要解决仓管员和仓库主管岗位应该具备的核心职业技能和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问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仓库选址、仓库规划与布局、仓储设备配置、货物入库出库作业、在库商品保管、库存控制、仓库现场管理、仓储业务经营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仓库选址分析能力、仓库功能规划与平面布局能力、仓储设备操作与管理能力、货物出入库作业组织能力、在库商品的保管与养护能力、库存控制管理能力、仓库现场管理能力、仓储业务流程与作业单证设计能力以及WMS操作能力等职业核心技能。让学生养成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树立处处讲安全、时时防风险的工作习惯,具有强烈的成本意识和服务意识。能够胜任仓管员岗位的工作,并为以后晋升到仓库主管和仓储经理职位奠定坚实的职业基础。

三、《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本课程的开发思路是在解构企业仓储管理类岗位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将仓储管理岗位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职业核心能力和基本职业素养,按照实际工作过程进行重构,从而形成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单元。根据企业仓储管理类岗位群的需求分析结果和课程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本课程选取了仓储管理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并按照真实工作过程的顺序设计了仓储管理认知、仓储设施规划、仓储设备配置、货物入库管理、货物在库管理、货物出库管理、仓储业务经营等七个学习型项目。每个大的学习型项目又细分为更小的独立教学单元。在教学单元里面针对岗位所需的核心职业技能一共设计了14个技能训练项目。

四、《仓储管理实务》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思路

1、注重职业核心技能的考核

真正贯彻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将仓储管理岗位群工作所需的核心技能列为重点考核项目,考核成绩不低于课程成绩的60%。另外,基本职业能力约占课程成绩的20%,职业素养成绩占课程成绩的20%左右。

2、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

真正落实过程考核的思想,将课程考核分散到平时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环节中去,平时成绩占课程成绩比例不低于70%,期末考试成绩不超过占考试成绩的30%。过程考核主要针对学生在平时出勤、课堂表现、作业提交、实地调查等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多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考核主要针对学生运用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和核心技能点来分析调研企业的经营现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考核依据是企业调研报告。

3、考核主体的多元化

过程考核主要由专业任课老师负责在校内完成。结果考核可以请行业企业的人士参与进来,可以设计成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到对口企业进行主题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的结果撰写成企业调研报告,再将该调研报告反馈给企业管理层进行评价。

(三)课程核心技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