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计论文范例6篇

国际会计论文

国际会计论文范文1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儒家文化;会计文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11-0075-05 收稿日期:2010-07-05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5年来,我国会计模式实现了突破性转变,会计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会计审计国际趋同主张得到广泛认可,我国与欧盟会计趋同等效谈判取得重大成果,为实施做大做强战略、促进我国会计行业“走出去”初步消除了技术障碍。然而,笔者认为,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我国要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施加影响,除了要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还要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软实力的作用,因为会计规章制度与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包括价值观、道德观和商业观念在内的文化观念。文化问题,往往带有本质性、凝聚性,是会计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周易・贲卦》中说:“圣人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论语・雍也》篇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化是国家、民族、社会最深层的精神内涵和外在风貌,是国家形象的展示、民族精神的象征、社会制度的根基(王军,2008)。过去30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科技、国防等硬实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作为中国的软实力目前正成为国际国内广泛关注的话题。随着中国持续改革和发展,我国已经把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战略地位。2006年11月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发表讲话,他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200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会计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和财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部分,探讨我国会计文化建设,对我们继续深化会计改革、顺利实现发展目标具有独特深远和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早在1988年,英国的Gray(1988)就率先将文化理论应用于会计亚文化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四维的会计亚文化观,即职业化/法律管制、统一性,灵活性、稳健主义/乐观主义、保密,透明。之后,西方不少学者应用Hofstede的文化理论和Gray的会计亚文化观剖析了各国的会计准则和惯例,认为文化差异是导致各国会计准则和实务差异的原因之一(Chow等,1995;Askary,2006)。国内对会计文化的研究极少。郭桂杭(2007,2008)通过问卷调查,以实证数据验证了传统文化对我国会计改革进程以及会计国际协调过程产生的影响。在对我国会计发展史的研究过程中,郭桂杭(2010)阐述了儒家文化对我国会计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但对儒家文化在我国会计发展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在会计国际化背景下如何构建我国的会计文化没有做出研究。

从会计发展史来看,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曾创造了我国灿烂的会计亚文化。例如,我国道家文化中的阴阳学说强调阴阳平衡,相生相息,这种哲学思想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共同促进了我国记账方法由单式簿记向复式簿记的过渡。产生于我国明末清初的“龙门账”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这种簿记方法与产生于我国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天地合账”分别使用道家风水文化中的“龙门”和“天地”作为簿记方法的名称,折射出我国簿记方法中所含的文化烙印。在“天地合账”中,账簿采用垂直书写,直行分为上下两格,上格记收,称为“天”(即阳),下格记付,称为“地”(即阴),上下两格所登记的数额必须相等,即所谓“天地合”。而“龙门账”的“会龙门”也体现了阴阳相合的原理,至今仍然被认为是科学的会计原理之一。据此,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我国古代灿烂的道家哲学思想曾被应用于发展当时的复式簿记方法,孕育了当时先进的会计方法。

法家思想文化主张“以法治国”,对我国古代会计立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会计信息系统已日趋严密,当时颁布的法律有许多关于会计的条款。如“云梦秦简”中的《秦律杂抄》、《法律问答》以及《封诊式》就有涉及到相关的经济法规,其中的会计法规已相当具体。《管子》一书再三强调会计必须“明法审数”。“明法”就是要按照君主颁布的规章制度和法令条文办事,“审数”就是对于各项开支方面的数据做到心中有数(张云,2009)。在法家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初步建立了会计法规,确立了法制观念。虽然当时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但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如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这种锐意改革进取的优良文化,不但有利于推动当时的会计改革与发展,而且对我国现阶段的会计改革与发展也有其积极的传承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及其它思想流派都有可能影响我国会计的发展。鉴于儒家文化对我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本文着重于探讨儒家文化对我国会计文化可能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据此提出发扬我国优良文化传统,构建特色鲜明的会计文化之建议。

三、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及其对我国会计文化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儒家文化的思想观念,即等级观念,家族观念,仁义观念和教育观念。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是礼教,即等级观念,这种等级观念被儒家无限拨高,成为人们行为的普遍准则,即以伦理纲常的形式固定下来。具体来讲,就是“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及“仁、义、礼、智、信”五伦。儒家“三纲五常”最集中的体现便是“忠孝”二字,臣民爱君王为“忠”,子女爱父母为“孝”。忠孝是一切伦理准则的基础和核心,忠教观念也成为小国人道德观念的核心内容(许云龙等,2002)。这种等级观念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高权力距离的特征,权距反映在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就是凸显法律管制特性的会计亚文化。

家族观念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儒家文化是孔子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在“立国”方面,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德治主义管理思想。而在德治思想中,儒家崇尚以家庭为

本位,注重个人的“修身”。把“治同、平天下”构建在家庭本位上,又通过“仁爱”和“贵和”原则,把个人(“修身”)、家庭(“齐家”)和社会(“治国”)j者有机结合起来,这也就是儒家通常讲的“修齐治平”。儒家的家庭主义具体体现在《大学》所讲的“齐家”之中,“齐家”最主要的就是处理好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夫妻关系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这二三个方面的关系能处理好,既能使家业兴旺发达,又能把这种方式推广到整个礼会,促进整个社会关系的改善,即通过“齐家”而“治国”(张震,2001)。在儒家思想中,家庭是一个集体单位,个人要抑制个性,以维护团体的和谐。这种家庭主义观念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文化观念,作为群体的一部分,个人必须依赖群体中的其他人,才能实现自我,个人是人际关系网络中的组成部分,在与其他人的相互关联中存在,必要的时候要牺牲个人以维护集体的利益。我国儒家文化的家庭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体现在会计发展史上就是凸显统一性和保密性特征的会计亚文化观。

与道家崇尚自然的传统不同,儒家的传统是崇尚道德与仁义。儒家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首先,有无德行构成人们人格评价的直接依据。一个人如若没有崇高的道德,即使贵为王侯,也得不到万民敬重;反之,有了崇高道德,即使穷困潦倒,也能得到万民称颂而名垂千古。其次,道德还是人们设身处地的行为准则。儒家认为仁义之心是人之生命的根本,失去仁义之心也就等于丧失生命之根本。因此,他们强调做事要从仁义出发,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哪怕与人相处也要有所选择,要与有仁义之心即有道德的人相处。再次,道德构成文化教育的中心内容。儒家重视教育,但他们所论教育主要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伦理教育,如何做人的教育,儒家的愿望是通过道德教化以造就志士仁人的理想人格。最后,道德也是国家兴衰存亡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与这个国家上至国君、下至百姓的道德状况、道德水准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仁义存则存,仁义亡则亡。

中庸思想是贯穿孔子思想的一条主线,被孔子誉为“吾道一而贯之”。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其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过犹不及”是孔子的重要思想。按照这种思想,“过分”和“赶不上”都同样不好。孔子认为,变化是永恒的,因此,人们要时刻准备着对自己的生活做出调整,以维持和谐与平衡。中庸思想在处理不确定性时,采取不偏不倚的中间道路,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高的特征,对我国会计行业的影响是我国会计亚文化呈现出稳健主义特性。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又一大内容。孔孟之后的第一大儒朱熹将中庸思想解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其实,将“庸”解释为不易是对中庸之道的误解,儒家经典大多强调力行,儒家人物大多是力行主义者。从我国历史来看,儒家文化体现的务实倾向和刚健自强精神对于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传统、追求真理的传统、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传统的形成,都起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言君子应如天一样,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作为儒家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儒家关于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儒家创始人孑孔十分重视“刚”的品德,他说:“刚毅本讷近仁”(《论语》)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即是刚毅的生动表现。在他看来,刚毅和有为是不可分的,有志有德之人,即要刚毅,又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孔子本人积极提倡并努力实践刚颁有为、努力进取的奋斗精神,鄙视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混世态度。儒家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在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上影响非常深远。诸如“人穷志不短”,“刀子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等民间谚语,都反映了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许云龙等,2002)。

从上述讨论中不难看出,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缓慢渐变的会计发展史确实起了一定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就积极的一面而言,儒家主张的“有为”论在推动我国会计文化向前发展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刚健有为的观点是儒家“有为”论最早、最经典的表达。后来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积极人世、救世,并说“吾道一以贯之”,甚至“明知不可而为之”,并积极用他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和以“礼”为核心的政治哲学来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周游列国,奔走呼号,终其一生。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及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理论,宋儒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均曾经激励着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的中国文化和会计亚文化。而儒家所崇尚的道德品质修养和诚信,一方面形成了我国巨大的民族向心力,另一方面也为我国会计诚信建设奠定了较强的伦理道德基础。

当然,儒家文化对我国会计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儒家提倡的“中庸”思想虽然在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和社会安定方面起到了稳定性作用,但中庸精神主张做事不偏不倚,正如《中庸》中所提及的“过犹不及”,这对我国会计史上的根本变革又起到了一定阻碍作用。此外,“重义理,轻艺事”的儒家文化氛围以及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思想(《论语・述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会计职业化程度,一味追求“尊圣”、“法古”,忽视了对个性的培养,束缚了创造性的发挥,这些都不利于我国会计的改革与发展。

四、会计国际化背景下,对我国会计文化建设的建议

我国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创造了灿烂的会计文化,自然也会给我国的会计准则制订、会计监管和实务烙上一定的独特性。2006版新会计准则虽然已经非常趋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文字表述上的接轨不一定能马上带来实际操作中事实上的趋同,因为要完全改变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是非常困难的。要进一步推进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实现我国会计国际化,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会计文化的基础上,要勇于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变革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缺陷,建设具有传承性、先进性和开放性的会计文化。鉴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设刚健有为、奋发向上的创新会计文化

如上所述,儒家文化中的“尊圣”、“法古”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国会计的革新与发展。

但我国传统文化中也不乏有鼓励奋发向上、积极革新的价值观念。《彖传》说:“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穷困矣。”又云:“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享。”而《周易大传》的“辅相天地之宜”的学说,则要求天人相互协调,这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路(金元浦等,1999)。这种传统观念鼓励“有为”,并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其实,儒家文化也崇尚力行意识和实践品格。在儒家看来,和谐境界的实现,人本精神的高扬,忧患境域的摆脱,道德素养的提升,无一能够离开人们投身现实、奋发进取的努力和作为。因此,儒家经典大多强调力行,儒家人物大多是力行主义者。孔子云:“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意思是说,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当有无穷责任、无穷事业,当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否则,贪图安逸,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就是“士”的耻辱,就不配当一个知识分子。道德修养或道德实践即通过修身或自我改造以达其“内圣”目标;社会政治实践即通过事功或社会改造以达其“外王”目标。“内圣”有赖于“立德”,即注重人的自我身心修养以挺立道德人格;“外王”有赖于“立功”,即在社会上成就一番大事业以挺立政治人格。所以《大学》在强调“修身齐家”的同时,紧接着便讲“治国平天下”,认为这两方面都很重要,不可偏废,所以儒家反对空谈,反对坐而论道,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易经》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求人们去效仿天地运行的刚健风格,去直面现实,去改造自我和改造社会,而不畏任何艰难险阻;要求人们锲而不舍,知难而进,奋发进取,依靠主体的力量,通过主体的实践,完善自我,改进社会。在会计国际化日趋明显的当今,中国会计不但要立足国内,还要放眼国外,弘扬我国辉煌的会计文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亚文化时,我们要秉承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奋发向上、勇于创新的会计亚文化。在弘扬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会计理论与做法,做到国家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统一。

(二)建设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会计诚信文化

针对本世纪国内外发生的财务舞弊事件和会计诚信缺失现象,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协调好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思想。注重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同时也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以后,儒家思想在这个问题上又有发展,把信与诚相连,称“诚信”。孟子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从天道诚信来进一步说明人必须诚信的道理。儒家思想中的德与诚信观念都是我们在会计工作中应该继承的优秀文化,然而,过度强调“仁治”和伦理道德,又容易造成“人治”。经过几次革命性变革,我国的法制建设日趋完善,会计管理环境体现出了法制化的亚文化特征,然而,有些会计行为并非靠法律规制的强制实施就能得以规范,在管理中还要注重道德培养。同志在2000年曾指出:“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他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儒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崇尚道德的传统,而严格说来,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并不矛盾。一个具有高度道德修养和道德自觉的人,也就是一个奉公守法的人,他在从事经济活动中自然能做到诚实守信。因此,我们认为,尽管儒家所论道德,它的那一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一定都切合现代社会和现代经济,但中国作为文明之邦,在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却万万不能舍弃。因此,在建设我国的会计诚信文化时,我们要发挥传统文化中“德”的柔性优势,同时加强法制建设,克服德治中的刚性不足,做到刚柔并进。

(三)建设和谐发展的会计文化

虽然儒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对我同会计根本性的变革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但中庸精神在历史上起到了维护社会和谐与安定的作用。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这与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也是一致的。但在现实中,很多人将“和”的思想异化为凡事讲求“一团和气”,为达到中和目的的中庸手段也被异化为折中调和、不分是非、不讲原则、赏罚不明,这不仅误解了中庸的意思,也违背了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本意。中庸在儒家学说中,包含有很深刻的哲理,汉代的郑玄在解释《中庸》篇的标题时说:“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这里把中字解释为中和,也就是中正和谐,指万事万物按一定规律运行,生生不息,和谐相处。庸就是中和的作用。按这种解释,也就可以把中庸理解为事物按正确的规律发展所导致的良好的结果,这就是“中和之为用”。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中庸”的解释比较明白易懂,他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又引程子(程颐)的话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很清楚,“正道”就是正确之道,正确就是不偏不倚,没有偏差,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致中和”也就是要顺应、适应天地万物自身发展的规律,而不是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因此,在继承我国儒家文化中的中庸精神时,我们要正确诠释其在当今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含义。在吸收国外先进理论和加强我国会计法制建设的进程中,要重视与传统文化的协调。在尊重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同时,也要顺应科学的发展规律,吸纳国外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我国会计的科学发展,建立集传承性、开放性与先进性于一体的和谐发展的会计亚文化。

在建设和谐发展的会计文化时,我们要注意解决权距带来的问题。权力距离较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会计从业人员容易形成畏权心理,对领导言听计从,不敢向违规人问责。张云(2009)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仍有7.91%的会计人员在面对违背会计职业道德行为时认为应该服从领导的指示。另一方面,权距大容易造成“人治”代替“法治”,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以行政命令代替规章制度,强调直接控制,忽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这些都有悖传统文化中的“中和”观念中的真正含义,不利于创造中正、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和谐会计文化。因此,在提高一般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对高管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文化意识,革除传统文化中高权距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建设尊重科学、崇尚专业的会计文化

在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我国的伦理道德文化显然比西方优越。但儒家思想中的“重义理,轻艺事”的偏见使得我国古代会计职业长期不受重视,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低。《易经》中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乐记》中提出“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观点。这些片面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理论的追求和获取,对我国会计文化的影响是会计职业不受重

视,从业人员地位低微。《孟子・万章》篇中有一句话:“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说明当时会计人员的职责仅仅是保证算账计数的准确性,而现在社会上仍有一些人认为会计工作是一项简单的算账、记账和报账工作,技术含量低,这种观念使得会计行业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洋务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推动了我国会计学科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会计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在参照苏联会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学科体系,但“”使我国会计领域遭受了一场巨大的浩劫,基本上不存在会计理论的研究,诚信文化受到冲击,会计人员的素养受到很大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会计行业要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会计从业人员。这就要求我们改革“重义理,轻艺事”的传统思想,吸纳国外先进的会计理论与知识,将会计职业提高到一个会影响到一国的经济运行与管理的战略层面;同时改革相应的薪酬与激励机制,做到会计从业人员的责、权、利的统一,从而推动会计人员积极学习文化与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实现我国会计亚文化由职业化程度低向职业化程度高的转变。

五、结语

作为“集体心智模式”的文化,其带有的本质性和凝聚性,体现了一国的形象与民族精神。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曾经创造了我国灿烂的古代会计文化,在会计国际趋同日盛的今天,我们不单要吸纳国外优秀会计文化,革除传统文化中的不良影响因素,推动会计改革,更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特质,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先进会计文化,充分发挥会计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只有这样,我国会计行业才能真正实现国际化,走出国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进而在会计国际趋同中施加影响。

参考文献:

郭桂杭2007,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中的文化制约因素[J]财会月刊(8):5-7

郭桂杭,2008从文化视角看中国会计改革进程[J],财会通讯(3):18-21

郭桂杭,2010,从会计发展史看儒家文化对我国会计发展的影响[J]财会通讯(2):9-11

金元浦等1999,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军,2008,解放思想再铸辉煌[S],全国会计工作座谈会北京

许云龙,刘卫国,2002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谈2008年北京的“人文奥运”[J]l山东体育科技(4):58-59

张震2001,儒家家族主义与日本家族企业[J]凇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1):41-45

国际会计论文范文2

会计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会计国际化并非空穴来风,它产生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流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是各国会计走向世界大同的必然要求。经济国际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朝国际化方向发展。

一、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

从哲学角度来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能够孤立地存在。会计国际化是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贸易等各个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公司均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全球企业兼并的步伐加大,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快,使得减少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推动各国会计准则的趋同对于提供可比透明的财务信息至关重要,对世界通用商业语言会计的要求也就更为迫切。

二、当今会计国际化面临的困难

(一)各国环境的独特性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致趋势,但各国的会计环境不可能是绝对一致的,必然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深深根植于各国政治、经济、法律、思想、文化等社会因素中,因而具有会计国家化的一面。各国政治、经济、法律体系、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等各项因素必然影响和制约其会计的发展。因此,要在各个环境不相同的国家实施统一的会计准则与模式,是当今会计全球化的一大困难。

(二)各国利益的冲突

在国际会计化进程中,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修正是一个政治化过程,其实质是各国利益的斗争与碰撞。因为会计准则规范不同的计量实务和信息披露要求,将影响不同的利益团体的利益,它总会或多或少地有利于某些国家,不利于另外一些国家。国际会计准则由谁制定,其内容是更多地体现英、美国家(包括欧洲)会计准则的精神,还是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更多地体现的是英、美国家会计准则的精神,那么英、美国家在这场会计国际化运动中将大受其益,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将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去实现其本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协调,该进程中所发生的大量改革成本和风险也将主要由这些国家来承担。即使在发达国家内部,仍存在着不同的会计模式。因此,推行世界会计的本质是对各国利益的协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甚至在发展中暴露出一些缺点和不足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却是必然的。满腔热情地支持新生事物,为其发展开辟道路是我们对待新生事物的正确态度。会计全球化作为一种新事物其要被所有环境和利益各不相同的国家和地区认可和接受还需要时间的磨合,虽然目前会计全球化困难重重,但会计始终是国际化的会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会计国际化的趋势在不断增强,会计国际化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并在实际中把握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准确路径。

三、我国应对会计国际化的态度

(一)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它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会计国际化过程中,我国要积极吸收国际上有用的准则,以推动我国的会计准则建设和会计实务的发展。但更主要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我国完整的准则体系,推动我国会计实务的进步。最根本的是要争取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权,维护我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会计国际化应当是双向性的。我国一方面要遵循国际会计惯例,另一方面,我国会计也要成为国际化会计的一部分。我们不能仅局限于遵守国际会计惯例,而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使得国际会计准则能在一定程序上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因为会计不仅仅是学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国家利益问题。现在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经过改组,主要为英美国家所控制,这是一个很不利的局面。我们已经获得了国际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的一个席位,应该把握好这个机会,不仅要针对国际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提出恰当、中肯的意见,而且要建议采用一些有利于我国的做法,争取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出现一些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应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培养一批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会计学家,扩大对国际会计界的影响力。

(二)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各种矛盾的共同点、共同性,或称“共同本质”:矛盾的特殊性是不同事物各自的特点、特性,或称“特殊本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于这一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括特殊性的普遍性是不存在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分析任何问题都要坚持矛盾分析法。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面临着很多共同的问题,存在着很多共同的利益,因此必须要参与到国际化的大趋势中来。但在国际化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重视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定环境。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体系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资本市场的规模和容量都还较小,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会计传统也与其它国家不一致。故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忽视我国的实际去谈会计国际化只会在国际化过程中迷失方向,

当前我国的会计实务从根本上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对于不同种类的会计实务应采取不同的国际化策略:

国际会计论文范文3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经济后果利益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朝国际化方向发展。但是,会计是有经济后果的,在对各国会计进行协调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阻力,会计国际化背后的实质为各国的利益之争,我们在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国情,不能不切实际地、一味地向某个国家的会计标准或者不顾条件地向国际会计标准靠拢,这将会牺牲我们自身的利益而得不偿失。

会计的经济后果

经济后果学说是美国会计学者于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来的,其标志为Zeff(1978)《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的发表。Zeff在该文将经济后果定义为“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

会计的经济后果使人们对制定会计准则的认识有了质的转变,使会计准则的制定理论发生了变革,促使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更加理性和成熟。由于会计政策经济后果的影响,当今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与其说是一项专业技术过程,不如说是一个政治过程。

会计国际化背后的各国利益之争

会计准则制定是一个政治化过程,这一点同样在国际会计化进程中得到体现,尤其表现在各国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权的争夺上。会计准则规范不同的计量实务和信息披露要求,将影响不同的利益团体的利益。受经济实力影响,目前的国际会计协调化偏重于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的需求,未必能保持发展中国家或东道国的利益。此外,即使在发达国家内部,仍存在着不同的会计模式,从而产生必须按何国会计准则为国际会计与报告准则蓝本的争议。上述这些不同国家或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事实上成为会计国际化的阻力,在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重组前,国际会计准则的制订相当缓慢且缺乏普遍认可,以致有西方会计学者认为,国际会计协调化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幻想。

最能说明会计国际化背后利益之争的例子莫过于美国对国际会计准则态度的变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制定自己独立的会计标准,认为美国的会计标准是世界上最好的会计标准,所以不认可国际会计准则的地位,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很消极。然而在1996年之后,美国的态度却突然发生了变化。原因是美国会计标准是目前世界上技术最复杂、要求最高的,当其他国家的公司争取在美国证券市场上上市融资时,需要作大量的报表调整工作,从而增加了这些公司的筹资成本。这样将导致许多公司畏惧其“门槛”较高而转向欧洲证券市场或者日本等地上市融资,从而损及美国利益。因而美国固守其会计标准的态度开始松动。

1996年10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经过与IASC对话后,发表了一个有条件“支持IASC制定适用于跨国股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所用的会计标准”的声明。显然,美国从不认可国际会计准则到支持IASC制定一套全球通用的、高质量的会计标准,在态度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态度上的转变,实际上是美国的利益驱动所致,因为,建立全球通用的会计标准,促进会计标准的国际化,符合美国的利益。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会计标准的国际化实际上是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利益驱动的结果。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理性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以积极的姿态来促进中国会计的国际化,从1985年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到1992年11月参照国际惯例了“两则两制”,以及目前已经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和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制度》,都有国际会计惯例的深深烙印。

我国已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2003年的进出口总额有望突破80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历年累计将达5000亿美元,这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与世界经济体系进一步融合,实行会计国际化将是我国政府的必然选择。

现在有人主张我国会计标准的建设直接照搬美国的会计标准或者国际会计准则。但是,如果我国的会计标准在其国际化进程中,片面地向美国会计标准或者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这就意味着我国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编制成本以使其编制的财务报告与美国会计标准或者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相一致,我国财务报告的使用者需要花费大量的学习成本来读懂这些会计信息,而美国的会计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却不会发生这些成本,美国的注册会计师也可以凭借着其专业特长和职业技能,直接在全球范围内执业,而其他国家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或者注册会计师则要为此付出较大的代价。

因此,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看到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趋势和益处,又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冷静的头脑。我国尚处在转轨经济的特殊背景下,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完善的监管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我们操之过急,片面追求我国会计标准的英美化或国际化,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企业对外融资的成本或者对外贸易的成本,但是可能会出现与我国转轨经济环境不相适应的情况,导致会计信息出现混乱或者失控,由此所产生的改革成本和风险将是巨大的,对此我们需要有充分的认识。

参考资料:

国际会计论文范文4

就此,我国将会计学列为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非会计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对于国贸专业学生来说,其培养目标与会计专业学生是不同的。国贸专业的学生要求具有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则要求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的基本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国贸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重点放在对外贸易业务上,因此对其开设会计学课程的目的应该是懂会计,运用会计信息为其专业服务,而非做会计。会计学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能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会计核算方法,了解会计信息的编报,能解读有关财务报表,建立会计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理念,具备应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的能力。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本文借助于问卷调查,探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调查的对象为湘南学院经济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及教师。问卷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调查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二是调查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满意程度,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满意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9份,回收率84.5%。

(二)调查结果统计情况

1.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的统计分析。

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调查统计情况

从 的结果显示: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是不了解会计学的,但并不影响大多数学生对会计学这门课程的兴趣,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该课程。结果还显示,很多学生不了解国贸专业与会计学的关系,因此,这就要求应课教师掌握国贸专业的一些学科知识,并在开始时,介绍一些国贸专业与会计学之间的联系,让他们知道会计学的重要性。

国际会计论文范文5

一、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

从哲学角度来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能够孤立地存在。会计国际化是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贸易等各个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公司均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全球企业兼并的步伐加大,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快,使得减少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推动各国会计准则的趋同对于提供可比透明的财务信息至关重要,对世界通用商业语言会计的要求也就更为迫切。

二、当今会计国际化面临的困难

(一)各国环境的独特性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致趋势,但各国的会计环境不可能是绝对一致的,必然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深深根植于各国政治、经济、法律、思想、文化等社会因素中,因而具有会计国家化的一面。各国政治、经济、法律体系、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等各项因素必然影响和制约其会计的发展。因此,要在各个环境不相同的国家实施统一的会计准则与模式,是当今会计全球化的一大困难。

(二)各国利益的冲突

在国际会计化进程中,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修正是一个政治化过程,其实质是各国利益的斗争与碰撞。因为会计准则规范不同的计量实务和信息披露要求,将影响不同的利益团体的利益,它总会或多或少地有利于某些国家,不利于另外一些国家。国际会计准则由谁制定,其内容是更多地体现英、美国家(包括欧洲)会计准则的精神,还是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更多地体现的是英、美国家会计准则的精神,那么英、美国家在这场会计国际化运动中将大受其益,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将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去实现其本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协调,该进程中所发生的大量改革成本和风险也将主要由这些国家来承担。即使在发达国家内部,仍存在着不同的会计模式。因此,推行世界会计的本质是对各国利益的协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甚至在发展中暴露出一些缺点和不足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却是必然的。满腔热情地支持新生事物,为其发展开辟道路是我们对待新生事物的正确态度。会计全球化作为一种新事物其要被所有环境和利益各不相同的国家和地区认可和接受还需要时间的磨合,虽然目前会计全球化困难重重,但会计始终是国际化的会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会计国际化的趋势在不断增强,会计国际化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并在实际中把握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准确路径。

三、我国应对会计国际化的态度

(一)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它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会计国际化过程中,我国要积极吸收国际上有用的准则,以推动我国的会计准则建设和会计实务的发展。但更主要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我国完整的准则体系,推动我国会计实务的进步。最根本的是要争取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权,维护我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会计国际化应当是双向性的。我国一方面要遵循国际会计惯例,另一方面,我国会计也要成为国际化会计的一部分。我们不能仅局限于遵守国际会计惯例,而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使得国际会计准则能在一定程序上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因为会计不仅仅是学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国家利益问题。现在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经过改组,主要为英美国家所控制,这是一个很不利的局面。我们已经获得了国际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的一个席位,应该把握好这个机会,不仅要针对国际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提出恰当、中肯的意见,而且要建议采用一些有利于我国的做法,争取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出现一些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应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培养一批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会计学家,扩大对国际会计界的影响力。

(二)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各种矛盾的共同点、共同性,或称“共同本质”:矛盾的特殊性是不同事物各自的特点、特性,或称“特殊本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于这一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括特殊性的普遍性是不存在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分析任何问题都要坚持矛盾分析法。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面临着很多共同的问题,存在着很多共同的利益,因此必须要参与到国际化的大趋势中来。但在国际化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重视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定环境。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体系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资本市场的规模和容量都还较小,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会计传统也与其它国家不一致。故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忽视我国的实际去谈会计国际化只会在国际化过程中迷失方向,

当前我国的会计实务从根本上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对于不同种类的会计实务应采取不同的国际化策略:

国际会计论文范文6

会计审计国际化的发展带来对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大量需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市场全球化,会计在服务资本市场和优化经济贸易秩序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境内许多大公司到境外上市,境外公司到境内设立分支机构,外资企业越来越多,按照国际会计准则从事会计核算、编制会计报表越来越重要。同时,资本国际化需要跨国披露财务报告和国际合并会计报表,跨国公司的发展又使得跨国合并会计报表变得更加复杂,导致审计人员对公司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及可靠性进行判断的难度也越来越大。2014年5月14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谈到,要“有序放开会计审计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在此背景下,中国的会计审计走国际化道路成为一种必然。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步趋同的过程中,急需一大批熟悉国际会计准则、掌握国际资本市场惯例、能够承担国际业务、精通外语的高层次国际化会计人才。当前,会计从业者数量众多,然而具有深厚的会计审计专业基础和较高外语水平的高素质会计审计人才在我国严重不足,巨大的人才缺口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最大影响因素。因此,培养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成为各高等院校的迫切任务。

二、培养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设想

(一)提高认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首先,人才的国际化并不等同于学历上的高层次。国际化表明的是人才适应的范围更广,更具有应用性,能够适应境内外的更复杂的经济活动。所以国际化人才培养适合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其次,国际化人才培养不等同于简单地提高外语水平。掌握外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因此国际化人才的外语水平应以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由于西方会计产生于英国,目前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的国家大多使用英语,因此,培养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时要注意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再次,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应基于一般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要具备一般会计审计人才的基本素质,然后才能谈得上国际化人才。首先应具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拥有较宽广的经济、管理、法律及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在此基础上具备运用职业判断来开展跨国跨境业务或在国内开展涉外业务的能力。

(二)突破传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创新课程体系。可采用“嵌入式”教学,将国际化、职业化的教学内容引入会计学、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置换相应课程。使培养的学生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在专业英语、专业能力、专业素质和国际交流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升,将来能够适应会计职业国际化发展要求。其次应开展双语教学。为了更好地理解以要真正掌握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资本市场法规、国际营销和管理惯例等相关知识,锻炼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可引入英文原版教材并采用中英文双语授课。再次是突破人才培养环境。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中、停留在书本上,需要到一定的环境中去感知、去砺练。比如到涉外企业参观业务流程,到具备承办外资业务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习。为了更好地学习和了解各国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等,还可以利用假期开展海外游学或海外移动课堂活动。